《道士塔》教案(共3篇)
《道士塔》教案 篇1
《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的名篇。余秋雨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记叙生动感人的史料作基础,运用具有学者气度的表达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审视与思考。文章意蕴深隽,语言雅洁,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很有特色。
一、对比中表现国民的愚昧
“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投来歆羡的目光”,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艺术的发展和西方艺术家对东方艺术的向往,而当时中国人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艺术的呢?余秋雨以历史史实和眼前所见为前提,大胆设想,详细描写了王道士当家作主“处理”敦煌艺术的情景。
“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抬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
道士“处理”的结果是“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一片净白”,“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作者这样写揭示了王道士这类人对古老文化的摧残,也与上文写西方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当时国人的愚昧无知,揭示民族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
二、对比中揭露政府腐败
余秋雨告诉我们王道士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蠢了,他只是千千万万中国普通百姓中的一员,再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脸茫然。那么我们的官员都是饱学之士、一代鸿儒,应该懂得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吧。作者又把我们的官员与西方人进行了对比。
当有人建议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时,我们这些平时追求豪华生活排场的官员犹豫了:运费不低。可是“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
“他们在沙漠里燃烧起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可是实际情形如何呢?“没有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
从三组对比中可见,中国官员的腐败麻木,对文物保护的不作为,让人震惊,令人失望。更令人气愤的是这些官员不但不保护文物,反而把文物作为礼品在官场上送来送去或据为己有。洞窟里的五万余件文物,到清政府下决心起运时还有8600余卷,经沿途大小官员强取豪夺,所剩下的就是现在保存在北京图书馆里的那四五千卷。难怪作者说出这样的气话“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作者在这里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腐朽的政府。正是政府的不作为,让外国劫掠者有可趁之机,他们才是敦煌悲剧的罪魁祸首。
三、对比中显示民族的屈辱
作者怀着难以平静的心情叙述了王道士与洋人之间的交换账。“要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账,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了银元换取了二十四大箱经卷、五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十大车、六千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像的低价换取了三百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五大箱、六百多卷经卷……”
“王道士一次次随手取出一点文物”,而“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文化遗产的流失、流失的方式以及流失的后果给国人带来的屈辱。
文章结尾,作者还把敦煌研究专家与王道士等人进行对比,说明懂得珍爱祖国灿烂文化的还大有人在。他们挽救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挽回了中国人的尊严。
作者以《道士塔》一文,让人们重温了敦煌文物流失这一民族悲剧,表达了对文物大量流失的痛惜之情,并探索了悲剧发生的根源,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
《道士塔》教案 篇2
淮阳县第一中学 袁 琳
三维目标:了解作者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及敦煌文化的常识,淮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培养涌读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散文中向我形象鉴赏能力,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重点难点:准确筛选信息,把握史实,领会思想内容和作者激情,体会本文内蕴丰富而又充满诗意的语言。
教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课时:二课时
一、导语: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一个很不轻松的话题,是关于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一次文物浩劫的。按我的理解,近代中国遭受了两次文化遗产的大浩劫,一次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再一次是1905-1914年外国探险家们对敦煌莫高窟的多次劫掠。这两次浩劫对我国的古代文化遗产造成的损失几乎是灾难性的。当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船船运进国外的博物馆的时候,哪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心不在流血?第一次浩劫让我们记住了咸丰皇帝的腐朽,第二次浩劫让我们记住的却是一个小人物——王道士的昏聩。今天学习的课题便与王道士有关。请大家打开课本第53页,《道士塔》。(板书)
二、解题:
1.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2.莫高窟,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包括洞窟550多个,壁画5万多平方米,有10个八中校园大,文献资料四五万册。目前,北京图书馆藏有一万余册,英国图书馆藏有11297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有6000册,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有11050册,日本私人藏有592册,此外还有2700余册分散于各地。
3.王道士,即王圆箓,祖籍湖北麻城,出生在陕西。因为躲避战乱,王圆箓流落到甘肃酒泉,为了生计便出家当了道士。后来王道士四方云游,于1892年左右来到敦煌,在三危山下发现莫高窟。这时的他已年过四十。
1900年5月26日,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他向敦煌县令汇报,并奉上经文两卷。然而不学无术的严知县却视为废纸,毫不理会。
王道士守着经文整整三年,又一位知县上任了,王道士再次上报。这位汪知县总算高度重视,并亲自到莫高窟查看一番,指示王道士要好好看管这些经卷,然后打道回府,再无下文。后来外国人知道了,千里迢迢赶来,用很少的钱从王道士手里买走了其中的大部分藏书。
作者对这些宝物的损失感到十分痛心并从中深省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作者即是根据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朗诵课文
四、研读课文内容 1.学生概括各部分内容
(一):一个悲剧;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二):一片惨白;愚昧对文明的修葺;
(三):一种痛心;野蛮对文明的拯救;
(四):敦煌在中国;屈辱与光荣;
小结: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2.分析理解课文
这篇散文细述了敦煌文物被盗掠的经过,字里行间蕴涵着强烈的抒情意味。可以说,文句蕴涵内容十分丰富,每一个句子都浓缩了作者的深情。
提问1:作者对王道士、对敦煌文化艺术的遭遇的态度是什么? 王道士是敦煌文化的罪人,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不能肩负起这笔文化重债。莫高窟被掠,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提问2:偌大的莫高窟,前后十几年,在王道士的手里被卖掉了,其间的王道士、满清官员、外国冒险家各自充当了什么角色?请结合文句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提问3:作者最这三种人的不同行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板书] 王道士:涂壁画、毁雕塑、塑怪像:惋惜与痛苦 受愚弄、贪小利、卖国宝:痛恨与无奈
满清官员:了无赤肠、不负责任、中饱私囊:哀痛
外国冒险家:餐风宿露,冒着危险,愿意吃苦,欺骗掠夺:谴责 提问4:“我好恨!”恨的是谁?
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五、写作特点赏析
提问:这篇散文除了在思想内容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外,在写法上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之所以被文章打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你们认为这篇文章最有特色的地方在哪里?请讨论。
参考答案:1.穿越时空的想象;散文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2.强烈的抒情意味。诗化的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悲怆苍凉。
六、延伸扩展
1.如果你是王圆箓,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样做?
2.有人说,如果不是外国探险家从莫高窟运走了绝大多数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那么这些资料最终的命运将不可预料,但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决不会比现在保存的完好。从这个意义上说,王道士在无意中为保全这笔人类共同的财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这种意见,你怎么看?
3.中国现在有许多盗墓者,疯狂盗挖地下文物,然后倒卖出国,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他们的行为和王圆箓相比有什么异同?(附材料:安徽省公安厅最近侦破了一起特大盗掘古墓葬、走私、倒卖文物系列案(“3•25”案),抓获境内外犯罪嫌疑人30多名,追缴各类文物400多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就有128件,捣毁了6条文物走私通道。在此案中,境内外犯罪分子倒卖走私国家珍贵文物之多、作案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获利之高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
七、教学反思:
1、本课在于查找重要信息,让学生在找那些令人痛心的史实。
2、诵读体会味道,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道士塔》教案 篇3
一、目标:
1、把握王道士这一形象,体味“他只是错步向前的小丑”的评价。
2、感受“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感受作者复杂的心态,进而感受一种民族的耻辱之痛,一种文人的无奈之痛,一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
二、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据说是上一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本文涉及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处于事件旋涡的王道士,一个是处于边缘但感同身受的余秋雨。
先让我们来看王道士。
1、王道士的所作所为:(速读课文,找)
A、粉刷壁画(第二节第3段)
B、砸碎塑雕(第二节第4段)
C、出卖文物(第三节6-11段)
D、报送官员(第三节前部分)
2、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作何评价?有何根据?(跟着学生的鼻子走)
(幼稚、愚昧、卖国、无知、小丑、罪人、走运、受害者……)
(这里,就可以抓住走运和受害者加以挖掘,学生的讨论可能会涉及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不是王道士一个人的过错等主题性的内容……)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A、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
C、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初读(学生很冷漠)
再自由读,读出什么感情?(谴责、嘲讽、同情……)
齐读,要有点不同,要有味道。
(三)、由“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中的“只是、小丑”,
探讨“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1、悲剧是怎样造成的?(朗读讨论第三节的4、5、6三段,感觉官僚的所做所为,感受和欧美学者的差别,)
2、为什么说他只是小丑?
(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里,不仅是文物的流失,而是知道是文物,是宝贝,却不知道珍惜,是典型的自作孽,诚如郁达夫悼念鲁迅时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话用这里也是可以的。)
(四)、面对这样的悲剧,面对这样的.王道士,余秋雨的心理是怎样的?请大家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秋雨感情的语句,读读,并用:
“我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余秋雨”加以表达,简单地阐明理由。
可能有:
(这是一个痛苦不已的、矛盾的、愤怒的、理智的、近乎自欺欺人的、无奈的、字字带血,句句含泪的……)
(如果可以,要引导学生体会末节光明背后的伤感与痛楚,扬眉吐气背后的耻辱与愤懑,那是文人的一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啊)
(五)、作业:
感受余秋雨
板书:(空白处补充学生的看法)
王 同情 讽刺 余
道 秋()
士 谴责
【《道士塔》教案】推荐阅读:
道士塔教案01-06
道士塔的导学及教案09-21
崂山道士(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10
孩儿塔教案07-04
塔设备教案06-09
大班公开课教案语言:克里克塔12-20
教案比赛教案07-28
生活教案教案08-24
劝学公开教案教案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