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大陆教案设计教案

2024-10-06

望大陆教案设计教案(共10篇)

望大陆教案设计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2.使促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过程与方法:重点品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认识诗人。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二、新授

(一)自学生字,品析诗歌

1.注意字的音和形。(学生自学后教师针对个别字再详细讲解。)

“兮”“殇”都是一声;“殇”是翘舌音。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

(等诗人死后,要把他埋葬在高山之上,他可以随时望大陆。)(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因为诗人的故乡是中国大陆,他深深怀念大陆,思念故乡和亲友,可是在他有生之年却回不到中国大陆。)

(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5)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6)理解:“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7)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二)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

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三)指导朗读、背诵 1.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2.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学生朗读,然后比一比谁先背下来。

三、练习

(一)解释下划线的字

1.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2.山之上,国有殇()!(二)选择正确的解释

望:①向远处看;②探望;③盼望、希望;④名望 1.重阳节那天,爷爷带我登山望远。()2.今年风调雨顺,丰收在望。()

3.那位抗日英雄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4.每个星期天,我都要去看望奶奶。()

故:①缘故、原因;②原来的、旧的;③事故;④死亡

5.故地重游,他感到格外亲切。()

6.李爷爷今年8月病故,终年八十九岁。()7.雾太大,为防止事故,高速公路暂时关闭。()8.会议准时举行,无故缺席者将通报批评。()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从文中得知于右任先生具有浓浓的爱国情感,学习课文后,我们也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

课后习题 《望大陆》习题

一、基础题 给加点的字注音:

1.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2.山之上,国有殇()!

二、综合题 选择正确的解释 望:①向远处看;②探望;③盼望、希望;④名望 1.重阳节那天,爷爷带我登山望远。()2.今年风调雨顺,丰收在望。()

3.那位抗日英雄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4.每个星期天,我都要去看望奶奶。()故:①缘故、原因;②原来的、旧的;③事故;④死亡

1.故地重游,他感到格外亲切。()

2.李爷爷今年8月病故,终年八十九岁。()3.雾太大,为防止事故,高速公路暂时关闭。()4.会议准时举行,无故缺席者将通报批评。()

三、提高题

读诗歌,回答问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1.诗人有什么嘱咐?

2.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4.你是怎样理解:“山之上,国有殇”的?

5.从诗歌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xī 2.shāng

二、综合题

②②

三、提高题

1.等诗人死后,要把他埋葬在高山之上,他可以随时望大陆。

2.因为诗人的故乡是中国大陆,他深深怀念大陆,思念故乡和亲友,可是在他有生之年却回不到中国大陆。

3.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4.诗人愿以身许国,表达了作者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5.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还有他浓浓的爱国之情。

板书 望大陆 望故乡

山之上,国有殇

(爱国)

望大陆

望大陆教案设计教案 篇2

1 纸质教案存在的一些弊端

目前很多高校要求教员除了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外, 还要求教员制作传统的纸质文件教案。在传统的教案标准下, 很多教员制作的教案大同小异, 多数是对教学用书或参考书内容的拷贝, 还有一些教员一年一年的使用相同的教案, 这些教案从表面上来看, 完全符合标准, 符合要求, 但其内容具有照搬照抄性, 在实际授课中不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也就很难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就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 大学纸质教案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把教科书上的所有内容照搬到教案上, 一种是提纲携领的标题式教案。前者内容繁琐, 很难突出讲解要点, 一边使用多媒体幻灯, 一边要从繁杂的教案中寻找有用的信息, 显得有些杂乱和不清晰, 容易由于寻找内容而影响思路。后者由于是标题式教案, 仅仅是一个授课轮廓和框架, 信息量太少, 缺乏可参考的注解内容和提示, 讲解过于依赖幻灯课件内容, 也就很难把课讲生动、讲好。

2 电子教案并非完美无缺

电子教案是把教学内容做成幻灯片, 借助于多媒体投影机而呈现给学生的一种教案, 目前在大学教学中普遍使用。电子教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并为大家所公认, 电子教案传输信息量大, 字体清晰, 还可图文并茂, 若再加一些动画, 更能吸引学员的注意力。但是如果认为电子教案完美无缺, 那就错了, 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做进幻灯片里面, 虽然电子教案信息量大, 但也是有限的内容传输。每张幻灯片上的文字一般不超过8行, 每行一般不超过25个字, 因此每张幻灯片上的文字部分, 不应该是象书本一样, 密密麻麻的布满文字, 而应该是标题式和摘要式的, 突出要点和主要内容, 这样才能使多媒体幻灯显得清晰和爽眼, 才不易造成学员的视觉疲劳。

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由于传统的纸质文件教案的弊端, 实际上教员很少参考和使用, 一般是对着幻灯课件讲解授课, 这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因为电子教案要求简洁清晰, 所以不可能覆盖我们要讲解的所有内容和要说的每一句话。因此如果完全撇开纸质文件教案, 过分依赖电子教案, 就只能凭着理解和记忆进行讲解和阐述, 随意性较强, 容易造成讲解不清楚, 用语不确切, 甚至遗忘了讲解要点和内容。

3 设计融电子教案与传统教案于一体的新型电子教案

目前有很多计算机软件都可用于制作电子教案, 如Authorware、Flash、方正奥思、课件大师及Frontpage和Powerpoint等, 前四者功能强大, 主要用于制作专业水准较高的多媒体课件制作, 后两者功能相对简单, 易懂易用、快速方便。对于多数大学教员, 制作电子教案的目的只是用于教学, 所以在选择电子教案软件时, 要考虑软件的简单、快速、高效性。Powerpoint2000不但简单易用, 并且提供了大量的设计模板、自动版式、动画效果、声音效果、幻灯片切换方式、动作按钮、超链接等, 使教师可在短时间内设计出图文并茂、影声齐备的幻灯片教案, 是我们大学教员制作电子教案的首选软件。

在使用Powerpoint2000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了一些功能, 可在电子教案的基础上融入纸质文件教案的内容, 不仅使教案方便实用, 也简化了纸质文件教案的制作。在制作幻灯片的界面上, 幻灯片下方是“备注”栏, 由于“备注”栏在放映幻灯片时并不出现, 所以常常被我们忽略或视而不见。实际上我们可以利用“备注”栏填写纸质文件教案的一些内容和注释说明, 如解释内容、欲举的例子、欲提问的问题、重点难点、版书内容和每一张幻灯片的讲解时间分配等。然后把幻灯片与“备注”栏一起打印, 就可以作为实用性的纸质文件教案。在打印时, 首先在“打印内容”栏选择“讲义”, 然后在“讲义”栏选择每页打印幻灯片的张数, 可根据自己喜好选择每页打印4或6张幻灯片;然后再在“打印内容”栏选择“备注页”, 即可把幻灯片内容与备注内容一起打印。这样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是上半部分, 而教员的教案包括上下两部分, 把幻灯片和要讲的注释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对该张幻灯片要强调的部分、要阐释的内容和举例等清楚有序, 一目了然。不仅如此, 在实际上课时, 我们还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轻松实现在教员的电脑上同时显示幻灯和备注内容, 而学员的大屏幕上只显示幻灯内容, 看不到备注内容。

4 扩展Windows桌面到另一台监视器上

把Windows桌面扩展到另一台监视器上, 实现教员的电脑显示器上可以观看“备注”栏的内容。设置步骤如下:①在连接了外部显示器或者投影仪的情况下, 在桌面上点击右键, 选择“属性”, 点击“2”号屏幕, 选中“将windows桌面扩展到该显示器”, 同时设置适当的分辨率。单击“应用”。②打开PPT课件进行幻灯片放映前的准备工作, 点击幻灯片放映, 选择设置放映方式, 点击“显示演讲者视图”, 单击确定后就完成了设置。③开始放映幻灯片, 点击左下角的幻灯片放映按钮, 或者直接按“F5”。两者的区别是, F5从头开始放映, 而左下角的幻灯片放映按钮是从当前幻灯片开始往后放映。⑤其放映的结果是教员在计算机显示器上看到的内容, 包括了大纲栏、幻灯片栏和备注栏全部内容。大纲栏主要用于显示、编辑演示文稿的文本大纲, 其中列出了演示文稿中每张幻灯片的页码、主题以及相应的要点;幻灯片栏主要用于显示、编辑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详细内容;备注栏主要用于为对应的幻灯片添加提示信息, 对教员授课起备忘、提示作用, 非常便于教员进行课堂讲解。针对这个视图, 演讲者不仅可以看见每张幻灯片的预览, 还可以知晓下一张幻灯片的大致内容, 最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备注”的内容, 从而可以把握好讲解的内容与时间。而在实际播放演示文稿时学员在投影屏幕上只能象以往一样看到幻灯片栏中的内容, 而看不到大纲栏和备注栏中的信息, 因此不影响学员的视觉效果, 而大大的提高了教员的授课效果。

5 设计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电子教案

目前, 现成的医学类课件很多, 就医学来说, 有“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和“卫生部医学CAI课件”系列, 还有各类医科院校自己制作的电子教案, 应该说, 这些教案都是花费了很大气力制作成的, 甚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都很优秀。但是每个教员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若把这些电子教案完全照搬、直接拿来用于自己的教学, 肯定是不合适的, 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也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经验和科研水平。而且照搬来的课件的内容、深度、重点难点的阐述等与本校医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往往不一致, 对不同层次的学员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 每个教员都应结合自身的教学、科研和经验, 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设计出一个针对性强、目标明确、信息量大的医学电子教案, 肯定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要对教案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反思, 也就是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 在讲解幻灯片时, 可能有的幻灯片讲解拗口、不顺畅或没有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因此课上要及时记录, 课后要反思和总结, 改进和优化教学,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要制作出满意的电子教案和讲好每一堂课, 不仅要求我们教员有高度的责任心, 还要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和对其专业领域知识作出深入思考, 惟其如此, 才能达到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才能满足学员对学科知识的渴求。

参考文献

[1]裴建明, 王高峰, 张晓东, 等.浅谈生理学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2) :38-39.

《乡愁》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概念的写法。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感情。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提问:看到这幅画满日落的黄昏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你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别愁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描写乡愁的诗异彩纷呈,回忆曾经学过的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唱到今,今天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走近作者,集体朗读[出示幻灯片]

余光中,中国台湾省著名诗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诗歌的主要内容,1992年64岁的作者踏上故土,整整43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三、朗读吟诵,浅尝乡愁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悟余光中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思乡情结吧!诗歌是跳跃的音符,而欣赏诗歌还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浅尝乡愁。

1.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技巧。

一读读出节奏和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握感情

2.个人读。

3.师范读。

4.集体读。

四、合作探究,品味乡愁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

通过朗读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瞧瞧,谁是火眼金晴,发现得最多、最快!)

明确:四个时间词语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小时候(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

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乡愁情绪的?

①诗人将不可捉摸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候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来往于台湾与大陆之间,了却我无尽的牵挂。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着热泪盼望团圆,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②把感情寄托在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以小见大)

③名词代表漂泊、隔绝、诀别的具体事物,不同时期的乡愁内涵是不同的,乡愁不断升华。

5.哪一节突出本诗的主旨?(最后一节)

“浅浅的海峡”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和人为因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我们看视频《余光中谈写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情感。

五、链接课外,比较阅读

一湾浅浅的海峡,隔绝了多少像余老一样的思乡人与大陆亲人的牵挂,共同欣赏台湾女作家席慕蓉的《乡愁》,比较它们的异同。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 别离后 /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 永不老去

相同:都是选择几个意象或画面来表达乡愁,都是抒情诗。

不同:ɑ.余诗情感忧郁深沉,席诗情感细腻。b.席诗是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由个人到家国更有深度。

六、小荷才露尖尖角(学生根据情况选做A和B)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去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故乡同样是我们平凡人灵魂的归依。A、大家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一句式,以乡愁开头,巧设比喻,发挥想象,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B、时代在变,我们表达乡愁的方式有多样,承载乡愁的物什也有多种表达,你会选择什么方式呢?

设计理念:要求学生平时关注自己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并借此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表达人们的良好祝愿和美好感情。

七、深情恋歌,唱响乡愁

乡 愁

懵懂时

乡愁是一件暖暖的毛衣

我在尽头

母亲在源头

上学后

乡愁是一根细细的电话线

我在这头

父亲在那头

成长中

乡愁是一节长长的列车

我在里头

亲人在外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明月

我在这头

山东在那头

——潘秀言(我是一位异地教书的游子)

八、链接时事,了解政治动态

致远同事温情的关怀,孩子亲切的问侯铸就了云淡风轻的幸福,抚慰了我的乡愁,那谁又能抚慰余光中的乡愁,温暖他的人生呢?(各抒已见)

甲生:余爷爷,两岸不知有多少颗忧伤的心,日日夜夜被思念牵动摧折;又不知有多少远眺的眼朝朝暮暮为亲情望穿秋水。

乙生:杨柳枯了,它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它有再开的时候;而你去了,也该到了回家的时候,台湾!

师:我们许多同学都希望台湾回到母亲的怀抱,台湾人有没有?有,《乡愁》就是最好的证明!光有美好的愿望还不够,还要取决于两岸决策者的政治选择和集中海峡两岸高层的智慧,创统一千古业绩,也了却余老平生的夙愿。

图片欣赏——两岸关系

①团团圆圆赴台,成两岸友好使者。

②两岸全面直接“三通”。

绚丽的紫荆花化作东方之珠的微笑,洁白的莲花盛开在澳门的天空,证实了我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今天的中国有能力为你撑起一片天。我们坚信,总有一天,台湾你会回家,因为你的骨骼叫炎黄!你的脊梁叫华夏!你的母亲叫中国!

九、教师寄语:

同一个文明,造就了同一个梦想;

同一个灵魂,牵挂着同一份亲情;

同一个渴望,发出了同一个呼唤!

望天门山教案设计 篇4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现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点:能熟读诗句,理解诗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准备: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吟唱诗歌、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曾经了解过这个人吗?板书:李白[唐]。你对他了解多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出示小黑板: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气势磅礴、情感奔放,想象丰富,大胆夸张.因此被称为诗仙。今天,我带来一首他写的诗,不过,我要把它唱出来,你们想听吗?(想听)听了之后,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境界当中。

自主学习、探究诗意:

(一)整体感悟:

1、学古诗,要先学会怎样去读.老师先读,请拿出笔画出这首诗的节奏.2、根据你画的节奏读一读

3、谁来读给大家听。

自学诗意:真好,我们都能读通、读顺了。读完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呢?现在就请你拿出笔,划一划你读懂的字、词、句。

探究诗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你们来汇报诗意,老师来作画好吗?谁先来。

汇报A:我读懂了“天门”就是天门山。“楚江”就是长江。天门山断开了是被长江冲开的.师:这里的”断”字是什么意思?看看图说明这山怎样?怎样能读出这种险的感觉来?(生:断字要重读。)学生自读。“开”字又是何意?是说明这江水怎样?怎么能读好这句.(生:断和开都要重读。)

汇报B:我读懂了“碧水”就是指“碧绿的江水”“碧水东流至此回”就是碧绿的江水向东流至这就回旋了。师:这里的“回”字当什么讲?边打手势边读诗。问:长江东去不复返,为什么到这就回旋呢?怎样能读好它。师相机板画。

汇报C: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绿绿的山相对着耸出来.师:指导书写”岸”.这里的“出”字当什么讲?你认为这山有什么特点?怎样去读这句?这山真绿啊!读。这山真高啊,再读。这山真险啊!大声地读。师相机板画。

汇报D: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单的一只船从天边漂过来。师;这是谁的船呢?李白乘船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般景色,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怎样能读出这种心情来。师相机板画。

总结:孩子们,我们随着诗句浏览了天门山的景色.一首诗一幅画.你们看这景色美吗?老师再来吟诵这首诗。让你闭上眼睛,用心地想想这番美景吧!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李白不愧为“诗仙”啊,你们认为这首诗写得怎样?好在哪?想不想看看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出示评价:(一起来读.)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汹涌奔腾,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气势.问: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从“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句诗中,我感受到了汹涌奔腾的气势。师: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这水真。谁能读出这种气势来。这种力量真。加强语气,谁再来读.B:我从“碧水东流至此回”能感受到急流回荡的气势,师引:同学们,我们再来听听水回旋时的声音。听完之后,你能感受到什么?师:汹涌的江水声,震耳欲聋,让我们大声地读出来。浩浩荡荡的楚江又在天门山下,流转盘旋。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再读。

C:我从“两岸青山相对出”感受到了雄山对峙的气势。师:天门山夹江对峙,高大雄伟。去匆匆这山的形势又是多么险要啊。能读出来吗?

D:我从“孤帆一片日边来”感到了江水天来的气势.师:浩浩荡荡的江水载着李白的船一同向天山赶来,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多么地激动,多么地愉悦。怎样能读出来?

总结:是啊,这是一番壮观的景象,这更是一种宏大的气势。不光是李白,谁能不对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感叹呢?现在,就请你用声音来抒发这种情感吧,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四:拓展练习、总结学法:孩子们,正因为天门山的美景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谁来读,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天门山 李白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总结:孩子们,学完了本课,我们不仅懂得了诗意,更应该学会怎样去学古诗。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诗的?最后让我们齐读古诗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五、板书: 望天门山

[唐]李 白

人教第九册《望天门山》教案设计 篇5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 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望大陆教案设计教案 篇6

【本学期总第 5 课时】

【本单 元 第 5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 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 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 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 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可在小组内交流)

(3) 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 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教 学 反 思 】:

课时备课

【本学期总第 6 课时】

【本单 元 第 6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名背诵 2、默写《望天门山》

二、学习《题西林壁》

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2) 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 教师解答归纳。

5、步学习理解诗的内容,讨论交流。

(1)老师朗读诗文或听录音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7、拓展阅读:

搜集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8、作业

(1)会默写其中的一首古诗。

(2)给其中一首古诗配画,在班中展出。

【教 学 反 思 】:

《半张纸》创新教案设计 篇7

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课程《外国小说欣赏》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初晓小说艺术,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提升人生境界。《半张纸》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名篇, 小说仅一千四百多字, 就写出了一个人两年间的人生经历, 包含了丰富的生活内容, 在世界短篇小说中堪称为凝练精粹的典范之作。从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来看, 关键在于取材方法和构思技巧。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传统的以人物、情节和环境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应更多的从怎样阅读这一角度来教学生阅读的方式、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态度, 而不要拘泥于对作品的特定的阐释。课堂上,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 而不是传授自己或他人理解感受的结论。学生按照老师指导的阅读方式, 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去欣赏理解, 就可能形成对小说主题的多种结论, 这是文学阅读的常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把握文章内容, 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独特的取材方法和构思技巧,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 品味语言, 整体把握。

3、情感与态度: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提升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析、鉴赏、学习本文“截取生活横断面”的艺术手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由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对斯特林堡的评价, 引出作者介绍:

1936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在他“受奖演说”中说:“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二) 检查学生结合学案预习情况。

1、介绍作者斯特林保:

斯特林堡 (1849-1912) 瑞典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 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先锋派戏剧鼻祖”。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 小说《红房间》等。

斯特林堡也是一位生前潦倒, 死后荣耀的作家, 生前他被人描述成一个“怪人”、“疯子”, 死后他的作品和功绩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005年中国还举办了“2005——斯特林堡在中国”系列活动。

2、结构的构成:

明确:结构可以依赖情节的力量而构成, 也可以通过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等来构成。

3、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与现代主义小说的区别:

明确: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情节相对完整, 情节发展中有高潮、有危机、有悬念, 讲究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多为线性结构。随着小说的发展, 小说家们不断探索新的结构形式, 出现了“生活的横断面”和“按照心理时序”等展开情节的新形式。

板书: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线性结构 (层层推进)

现代主义小说:块状结构 (生活的横断面)

心理结构 (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

4、《半张纸》截取了怎样的生活瞬间:

明确: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开了, 年轻的房客在空房子里徘徊, 突然走廊上电话机旁涂满字迹的半张纸引起了他的回忆, 最后他收藏起小纸条, 高高的抬起头像个骄傲的快乐的人离开了。㈢粗读课文, 讨论梳理文章脉络和情感线索。

明确:第一部分: (1-2) 当下, 深沉、眷念

第二部分: (3-13) 回忆, 伤感的、低沉的

第三部分: (14-16) 当下, 乐观的、积极地

(四) 精读课文, 引入“冰山原理”, 探究审美路径:

1、了解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明确:海明威曾经用冰山在海面上移动的宏伟景象来比喻小说的叙述。海明威认为, 叙述出来的部分就像是冰山, 是八分之一, 没有叙述出来的部分是水面下的部分, 是八分之七, 这八分之七沉默的存在着, 正因为海面存在着八分之七, 海面上的冰山才能如此壮观。《半张纸》露出水面的部分很少, 沉默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很多, 即空白点多,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 就需要依靠想象来完成。

2、探讨露出“水面”的部分———“半张纸”上的内容

艾丽斯

银行

出租马车行

鲜花店

……

明确:小小纸片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客体世界。从时间来看, 主人公看纸条的时间是两分钟, 勾起的回忆是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空间来看, 半张纸涉及到一个家庭以及由于这个家庭而涉及到的人物和行当。

3、挖掘海面以下部分———《半张纸》中蕴含的事、情和理

(1) 借助想象, 串连故事

明确:艾丽丝是主人公的爱人, 他们曾经相爱, 新婚时期的星期日夜晚他们常去看歌剧。后来, 艾丽丝生孩子了, 再后来, 孩子死了, 艾丽丝也死了。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 后来穷困潦倒, 不得不远走他乡, 这个朋友在主人公的生活里消失了。修女是位医生, 她因为要给主人公家里的人看病与这个家庭有了关联。岳母, 由于女儿生孩子而来到这个家庭……女仆曾在这个家庭工作过, 后来离开了。

行业:有银行, 这是主人公曾经供职的地方。此外, 如出租马车行、鲜花店、家具行、室内装饰商、歌剧院售票处等等, 这些名称勾连起主人公的生活内容和经历。

小结: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背后, 都有一个丰厚的故事。

板书:故事:方寸之间浓缩人生经历

(2) 品味语言, 体悟情感

小说中的人物不光有故事, 更有情感、有个性。下面我们以岳母、修女和主人公为例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来感受人物形象。

提问:写岳母的是哪一个自然段?你可以看出岳母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第九自然段。“小心的躲开”, “不来打搅”, “很快乐的来了”, 将岳母善解人意, 本分, 爱女儿等心理特点很细腻的表现出来。

提问:写修女的是哪一个自然段?修女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第八自然段。“灰色的长袍”“亲切和蔼的面貌”“温柔的到来, 不经过起居室, 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这些词语将修女的温柔、和蔼和拘谨的性格特点也表现出来。

提问:主人公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来?

明确:

“最美丽”、“鲜花店”、“歌剧院”主人公是一个浪漫的人, 他爱生活, 爱妻子。

“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 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 通过比喻句写出丧妻失子时的绝望、恐惧和痛苦的心境。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 吻了吻, 仔细的将它折好, 放进胸前的口袋里”, “拿”、“吻”、“折”、“放”, 一系列的动作, 写出主人公对小纸条的珍重。特别是“吻”字, 主人公既是在吻小纸条, 更是在吻自己的妻儿, 在吻过去美好的生活。最后, 把它放在“胸前的口袋里”, 永远珍藏在自己的心里。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的, 他高高的抬起头, 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 可以看出主人公他能勇敢地面对命运, 勇于承受人生的苦难, 不听命于命运的摆布, 是一个“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人。

小结:小说的叙述是粗放的, 但并没有引起粗糙的感觉, 反而有细腻的情感流动在叙述之中, 形成粗线条的叙述和细腻的感情流动互相映衬的风格特点。

板书:情感:尺幅之中涌动情感河流

(3) 联系人生, 领悟哲理

提问:小说不但涌动着情感, 字里行间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找一找文中有哪些富有启发的句子, 结合你的人生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埋葬了, 再也没有什么了, 一切都归于泥土, 这是一切的归宿”“因为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幸福。很多人, 可惜, 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启示一:幸与不幸, 都是生活赐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们既要积极地追求人生幸福, 又要乐观地面对人生不幸。

启示二:人生的幸与不幸, 都是生活的一个个判断、一个个阶段而已, 主要的是从中获得经验和启示, 得到力量和智慧, 以向前看的乐观心态走好每一步。

启示三:人生的不可知, 生命的无常;但人生所以为人生, 在于直面, 在于惜福懂得点点滴滴的幸福美好也当珍惜。

板书:哲理:片羽之中开启人生智慧

小结:小小容器盛满着哀婉的故事、涌动着情感的河流、开启了人生智慧, 可以说《半张纸》不单是一个人生故事, 更是一则人生寓言。它通过放大人类心灵中悲怆绝望, 以唤起人们直面悲剧性宿命的勇气。

斯特林堡既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体现出的奋发向上的力量, 是他精神品质宝贵之处。

(五) 体悟结构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明确:小说《半张纸》通过“截取了生活的横断面”来结构小说。两年刻骨铭心经历的回忆都是用这张记录了各种电话号码的纸联系起来, 原本杂乱的回忆, 通过这个故事的焦点, 巧妙地将人生变迁的喜乐悲愁维系在一起, 浓缩的“半张纸”上, 杂而不乱, 承载起表达主题的任务。

(六) 拓展阅读

丈夫支出帐单中的一页

(美) 马克·吐温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 (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 (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 (支出金额)

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 (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 (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 (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 (支出金额)

《黄河颂》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内心有家国意识。

2.通过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内容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授课类型】诵读课、自读课

【具体环节】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黄河,每天从我们的身边静静流过,无声无息,但她却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话题: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尊重他,因为她厚重,她书写了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人们敬畏他,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

下面我们就欣赏一首与黄河有关的歌曲,大家用心聆听,听完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播放《黄河颂》歌曲视频。学生谈感受从而引出词、曲作者及创作背景,巧妙而幽默地让音乐课代表和历史课代表回答,以缓解刚开课时学生的紧张情绪。

二、背景介绍,带入情境

1938年,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至大西北黄河岸边,壶口瀑布的巨浪滔天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于是,他挥笔写下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后,心潮澎湃。于是两人合作,一个作词、一个谱曲,连续创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南北。《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三、激情诵读,唤起欲望

从题目上看,关键词是哪一个?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呢?在反复诵读中我们会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听我朗读课文,你们的工作:

1.疏通字词,掌握节奏,体会情感。(即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

2.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

老师配乐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唤起他们的朗读欲望。

(多媒体精心选裁的画面、旋律与文本内容相一致,与老师富有激情的朗诵相得益彰。预设朗诵结束,听课师生应该自发的热烈鼓掌。)

如有掌声,即兴采访学生听后感。引导学生初步感悟要读好诗歌该注意什么。

明确:要做到感情充沛,就要把握节奏的轻重缓急,语气的抑扬顿挫,关键字词的重读。

四、文本分析,诵读贯穿

(一)朗诵词分析:

用这种方法,自由朗读朗诵词部分,谈谈这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该如何朗诵这一部分?

抓关键词、句重读。

明确:“伟大而又坚强”是中心句,关键句,要重读,加强语气,读出昂扬斗志,慷慨激情,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作用:铺垫、总起、引领下文。

学生齐读,体会作用,希望读到关键词句时加强语气。

(二)歌词分析:

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处理这部分的朗读?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并展示。(ppt中已把歌词部分划分开四小节)

提示:描绘黄河状貌的抓体现气势的关键词;歌颂黄河精神的根据内容抓语气语调(即三处“啊,黄河”读时情感处理有何不同)。

学生先个人思考,再小组交流,之后展示。

明确展示要求:可选取某一小节分析,小组先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朗诵,再由代表分析如何处理朗读,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小组展示,老师引导。

明确:第一小节关键词:望、奔、掀、结、奔、劈等动词,要读出黄河气势。如“奔”字读出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第二、三、四小节,以读促讲,以读明文,在读中明确情感基调,在读中明确内容结构:

历史贡献:摇篮——养育了中华民族——深情舒缓

地理特征:屏障——保卫了中华民族——坚定有力

自然特点:臂膀——恩泽、激励了中华民族——激昂高亢

1.读出黄河的特点

2.自然得出内容结构(形态的描绘、精神的赞美)

(三)小结:

结合本节课你们的朗读体会与经验,自己总结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投入自己的感情;了解创作背景;读好关键词句……(最能体现诗歌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句,就是关键词)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辅助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

布置背景、配乐、加入动作、表情、手势、分角色……

(四)分角色齐读:

朗诵词,老师读;第一小节,某个男生读;第二小节,女生读;第三小节,男生读;第四小节,全班齐读。

五、延伸拓展,学会爱国

作者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民族精神,激励我们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这种黄河豪情在那个战争的年代唤起了多少仁人志士的爱国激情,激励着他们为了革命胜利,为了新中国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付出青春、付出生命而无怨无悔。而今天,和平年代的我们该怎么做,才是爱国呢?

心中有家、有校、才有国,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

六、作业布置

1.回家后给父母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请家长在书上签注听后感言;

《望天门山》教案 篇9

宁都黄陂中心小学 蓝金平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教学重点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教具、学具 多媒体,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 游戏法、操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读促悟,体悟诗景 一.教学过程

第一步: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 讲述李白生平,并回忆其诗歌。(生回忆并背诵古诗《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

2. 《早发白帝城》讲的是要白经过长江三峡时的情景,如果他站在长江边,又将看到什么情景呢?(引出课题《望天门山》)

第二步:明确目标,自主探究。

1.

问:从题目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望是怎么看呢?(生用一句话来说说自己从课文题目中知道什么内容。)2. 引导学生自己读诗。

3. 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节奏读诗(个别读,比赛读)。

4. 标出字的重音,并在小黑板上标出节奏。(生边读边画出节奏)5.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味诗的意境。(1)这首诗写了天门山的哪些景色呢?

(2)教学生理解“天门、中断、开”的意思。

6理解第一句的意思,(学生连起来说一句话)。

7那句描写了流水呢?“回”字是什么意思?说明水流怎么样?

8引导学生理解写山的句子,“出”是什么意思?从这句你感受到山的什么特点?

从这你看到的山水是这样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述。

课文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望天门山教案 篇10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天门山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天门山教案1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

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遵循了“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热爱古诗。

四、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1、练习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养成天天练、天天写的好习惯。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遵循了“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望天门山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自然成诵。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读中悟情。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1、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3、感受诗人眼中的西湖,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理解诗题

1、师: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你们猜,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生:是西湖。几千年来,人们用自己心中的笔描绘着西湖的美,出示白居易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林升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就几时休。”人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笔,抒发了内心的情怀。苏轼也是一样,他对西湖爱的格外深沉。今天我们将跟随苏轼的脚步到西湖边去欣赏西湖的美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2、老师写诗题,你来读诗题。学生读诗题,注意要读出停顿。

师: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生答

师:是啊,他们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的,后来下起了雨。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来再读诗题。

二、学习生字,明确节奏

1、师:同学们看“初”字。“初”是要求我们会写的生字,请你仔细观察我们在写时要注意什么。生答师:左边为什么是衣部旁呢?(带学生从甲骨文造字开始追溯“初”字的来源。)师:了解了左边衣部旁的来源,我们来写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它的字形结构左长右短。师范写学生练习书写,注意书写姿势

2、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看看这景色到底如何?首先请你借住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评价师:借助停顿符,我们可以把诗读出它的停顿。借助拍子同样也可以。我们拍手试着读一遍,开始。师生共读

师:停顿符和拍子都是读出停顿的好方法。再找学生读师:你读得可真投入,读诗就要这样,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它的味道。师生合作读(老师一、二句,学生三、四句)(老师一、三句,学生二、四句)

师:古人在读诗的时候也会有平仄调的不同,让我们把诗吟唱出来。听。(唱诗)看着古诗,想象着你就是苏轼,此刻泛舟湖上,欣赏着眼前的画面,跟着它唱出来。学生唱诗

三、初识西施,走近西湖

1、师: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却像什么呢?生:西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他把西湖比成了西子。你知道西子吗?生:她是春秋时期越国有名的美女。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生:书的注释上写着。

师:同学们,借助注释来理解古诗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2、对西施,你有了解吗?

介绍西施,读课件连鱼儿都被她的美貌所吸引,西施美不美?真正的美人略施粉黛,画个淡妆,可以吗?浓妆艳抹,可不可以?这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像西子一样美,所以他才——欲把西湖比西子。

四、细读诗句,欣赏晴雨西湖

师:这么美,美在哪里?苏轼提起笔只用下两句诗,就把西湖淡妆浓抹了一番。你来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水光潋滟晴方好。

(1)“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2)师:让我们一同来猜猜,看着“潋滟”两个字,你觉得它可能跟什么有关?生:跟水有关,因为这两个字都有“三点水”。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出示“水光潋滟”的画面,用上面其中一个词说一说画中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水光潋滟”的意思。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阳光和微风)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晴天。)让我们去西湖看一看,欣赏这“水光潋滟”的景象(看视频)。师:同学们,阳光照耀着水面,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生自由答师:同学们,这水光潋滟的景色够美吧,难怪苏轼会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生:(接读)

(5)苏轼在诗中,用了一个字来概括他看到的画面。哪个字?——好请大家把这个“好”字读出来。一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6)师:老师在读的时候,查了查字典,发现“方”在字典里有七种解释,我选择了三种,你看看“方”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生:第二种:正好,恰恰。

师:“晴方好”的意思是?生:晴天的西湖正好显得是那样的美好。请你读,读出晴天西湖的美好。个别生读,齐读

2、山色空蒙雨亦奇师:西湖真会打扮自己啊,在阳光下,她是那样婀娜多姿。正当苏轼陶醉其中,忽然,雨雾迷蒙,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另外一幅景象。(课件出示“山色空蒙”画面)

(1)师:说一说你眼前的画面。生1:像披上了一层轻纱。生2:感觉朦朦胧胧的。师:所以,这就是——山色空蒙。师:你在哪见过这样的画面?(出示课文“雨中日月潭”句子)。一生读现在,换个地方,让我们来到西湖。你来读。(山色空蒙雨亦奇)多种方式读

(2)出示雨中西湖的画面(动态),如果此时,你就是苏轼,喝着杯中的酒,赏着西湖的美景,你想说些什么?生自由答师:苏轼用一个字,概括这个画面的景色——奇。

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雨中吧,谁愿意把这种朦胧、奇妙的感觉读出来?生自由读,男女生各读一遍后,全班齐读师:刚才还是水光潋滟,现在却是——生:山色空蒙。

3、师:短短一天之中,就让我们看到如此不同的西湖,同学们,此时老师觉得这短短的14个字,仿佛汇成了一幅画,画中这位名叫西湖的女子是美的、妙的。看看谁能把这晴雨的变化读出来。生朗读诗的一、二两句生读,全班齐读,(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4、西湖的景色既美又奇,苏轼可真厉害,短短的两句诗把西湖由晴到雨的状态,像一幅画一样铺展开来。在这幅画中,水光潋滟是美景。山色空蒙也是美景。晴是美景,雨也是美景。晴方好。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古人在写诗的时候,不仅追求平仄,还会追求对仗,这样会让诗读起来更加的美。男生前半句。女生后半句。让我们这种美读出来。

五、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师:晴天的西湖娇媚,雨天的西湖温柔,像谁呢?生:(齐答)西子。师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那么美丽,西湖也是——生:(齐读)淡妆浓抹总相宜。师:那就让我们走进西湖,看看谁在为西湖化妆?(播放课件,出示西湖美景画面,教师讲述)美吗?难怪说,欲把西湖比西子——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淡妆浓抹”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那就用你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西湖吧!生:(练笔,教师随机指导)

师:淡妆温柔浓妆艳丽,难怪苏轼发出这样的感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湖之美,美在一年四季,美在一日四时,美在阴晴雨雪。无论何时,西湖总是美的。刚才我们为西湖即画浓妆,又画淡妆。下面我们带上音乐,把西湖的这种美读出来。学生个人展示读,齐读

六、走进诗人,情系西湖

1、师:苏轼就这么看着,从早到晚,从日出到黄昏,从春到冬,他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游玩西湖。身在西湖,心更在西湖,他很想为西湖做点什么(出示苏轼任职杭州,改造西湖资料)师:(朗读拓展资料)看到这,你有什么想对苏轼说的吗?生:谢谢你,苏轼!要不是你,我们也看不到这么美丽的西湖景色了。师:同学们,苏轼对杭州,对西湖是日久生情啊,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西湖,想着西湖。看,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就这样诞生了!(全班配乐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全班吟唱《饮湖上初晴后雨》)

2、感受不同诗人笔下西湖的多姿多彩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

师:而在苏轼的眼中却是——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七、拓展阅读

师:苏轼沉迷于西湖的美景,他看着美景为西湖写下了453首诗,这一个数字足以看得出他对西湖的爱,就是这种爱。才让苏轼成为了赞美西湖的大家。

拓展:《6月27日望湖楼醉书》。

八、布置作业

师:西湖风景美不胜收。赞美西湖的诗歌吟唱不休。还有很多的名家为西湖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课下请你搜集一些其他描写西湖的古诗读一读,品一品这浓浓的一湖诗意。

望天门山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读诗的兴趣,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朗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

配乐,课前欣赏祖国山河美景。

一、问题导入,释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处处都有迷人的风光,三清山令人神往,长江风光无限旖旎,庐山瀑布气势磅礴,黄山云海云雾缭绕……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板书)

4.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写的一首山水名诗——望天门山(教师板题,望天门山)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欣赏山水美景。(教师板书:望)

5.释题:“望”就是远远地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哪些美景呢?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看清要求,自由读读古诗两遍。(课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正音。

3.初步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4.根据手势,标画节奏。

5.师生合作叠读诗歌,体会诗歌一唱三叹之美。

三、展示交流

1.感受诗歌的景美。

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望天门山》这首诗一句一景,就像一幅水墨画。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课件出示要求: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指名汇报)

2.巍巍天门山,滔滔楚江水,还有孤帆红日,这么美的景物,谁来读一读诗文?

3.学习第一、二句。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诗中哪个字最让你感受到天门山的气势?(抓住断字感受江水的气势)当李白看到浩荡的楚江水劈山而去,不禁发出这样的吟诵(生读,读出气势)

4.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5.一边想象画面再读。并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说出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6.红日、白帆、碧水、青山,李白的心和山水已相融在一起。诗人扬帆而下,望此美景,不禁吟诵……孩子们,读到这里,你能不能体会到当时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样心情?大诗人李白想要通过这首诗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师总结:(一千多年过去了,天门山还是那样的险峻雄伟,长江水还是那样碧绿多情,如果你有机会到那里旅游,你也会像李白一样,深情吟诵……同学们,今天也让这些字,这首诗,这支歌,这座山留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再一次诵读……(学生配乐读诗。)

四.巩固拓展

1.总结学法。师:孩子们,善于总结与反思的人才能学得更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刚才学习《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学习方法,然后在学其他古诗的时候运用它,那么你就做到了举一反三。学生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的学法。1.初读。(读准字音)2.再读。(读出节奏)3.想象。(想象画面)4.悟情。(体会表达情感)我们刚才说过,李白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他游览过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也写过一首山水诗。现在,请用你们刚才总结的学法自学《望庐山瀑布》。

2.学生总结方法,自学《望庐山瀑布》《终南山望余雪》。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背诵《望天门山》

2.孔子曾说过:不读诗,无以言。诗歌是一幅意境悠远的画,诗歌是一首动听优美的歌,诗歌是灵动的文字与涌动的情愫美妙结合,在诗人的笔下,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在课外也去搜集一些,运用在这堂课里你所学到读诗方法,让诗歌浸润你们充满童真的心灵吧!

望天门山教案4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体会诗句含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作者介绍。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明确:中断,从中间割断;出:耸出来;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天门山的雄伟、有气势;青青的水、绿绿的水;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荡荡悠悠。

◎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

明确:

(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令人向往。

(2)“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写了水的清秀。

(3)“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山”写出了山的秀美与雄伟。

(4)“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话写出了天门上景色的清幽。

◎画一画天门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呢?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背诵诗歌◎读一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歌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望天门山的情景,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又写出了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在教学中虽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天门山景色的壮阔,但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对于天门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拓展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

望天门山教案5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 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3. 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 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 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四、加强感知,看图片或录像

附: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望天门山教案6

课 时 备 课

【本学期总第 5 课时】

【本单 元 第 5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可在小组内交流)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教 学 反 思 】:

课时备课

【本学期总第 6 课时】

【本单 元 第 6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名背诵 2、默写《望天门山》

二、学习《题西林壁》

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教师解答归纳。

5、步学习理解诗的内容,讨论交流。

(1)老师朗读诗文或听录音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7、拓展阅读:

搜集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8、作业

(1)会默写其中的一首古诗。

(2)给其中一首古诗配画,在班中展出。

望天门山教案7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片,音乐,图卡。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古诗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3.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4.教师朗诵古诗。

二、结合图片理解古诗

1.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图片)

2.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教师解释难解词。

三、学习古诗

1.跟着图片,变换多种形式朗诵古诗。

2.幼儿人手一份图片。

3.老师想考考小朋友,教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4.变换形式,可以找个好朋友玩这个游戏。

四、听音乐吟唱古诗,结束活动。

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中有三个环节我都运用到了图片,因为幼儿都是形象思维占主导。活动开始我运用图片导入,很成功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把幼儿导入到古诗的教学中去。

在幼儿理解诗歌的环节中,我利用四幅图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古诗内容,让幼儿能比较轻松的理解了古诗的含义,有了深刻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最后加入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借助于图片让幼儿巩固朗诵诗歌,为最后的古诗吟唱打好基础。

望天门山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望天门山》,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阅读经典诵读《望岳》,习的一主学习方法,迁移运用。

教学流程:

一、回顾单元主题

师生合作背诵单元导语(提示关键承接读)

师:第六单元首页的那首小诗每当老师读起,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让我们合作背出那首小诗,我来提示,你来接,女生前,男生后,最后一句大家一起。(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女生),澎湃的大海(男生);师:有辽阔的草原(女生),茂密的森林(男生);师:有宁静的山村(女生),繁华的都市(男生)??师: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风景(男女生一起)。

二、诵读激情,导入新知

诵读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读中点评)

师:是啊!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他的诗词歌赋表达着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师:XXX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就是李白笔下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师点评:是那滚滚的长江之水。师:XXX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是苏轼笔下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点评:是那千姿百态的庐山。

师:女孩子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还是《望庐山瀑布》中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师点评:是那气势恢宏的瀑布。

师:男孩子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河山还是《宿建德江》中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师点评:是江水倒映月亮的景象。

三、学习“一主”

一)初步感知

1、点明主题,板书课题

师:祖国的壮美河山还是李白笔下的《望天门山》

2、书写古诗,初步感知

师:我把《望天门山》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模仿老师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要写的工整、漂亮。(师板书,学生模仿写)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教师范读,感知节奏

师:诗是有节奏的,仔细倾听老师诵读,在你书写的古诗中画出节奏来,谁愿意在黑板上画(指名一名学生板演,师范读学生在倾听中画出节奏)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点评:哪位同学和黑板上同学画的一样(纷纷举手)你是正确的。

4、初读古诗,感知诗韵

师:按照这样的节奏,看着老师的手势,大家试着读一读,注意一定要看指挥。(师根据古诗节奏及韵律指挥学生一起试读)

二)细读古诗,理解感知

1、找出古诗所描述的景物。

师: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你都读出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师随机在板书中圈出来,并随即解释碧水,楚江等)

2、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师:(课件出示古诗插图)假使你站在船头,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急速而来,你会看到(指名回答)

生1:我会看到江水一直往前流,流到天门山的时候又转回来了。师:那就是诗句中的(生1诵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你们也会看到(全体诵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你还会看到(指名回答)

生2:我还会看到长江水把天门山分成了两半。

师:也就是诗句中的(生2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女孩子也会看到(女生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男孩子也会看到(男生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小船距离青山越来越近,你还看到了(指名回答)

生3:我还看到了两岸的青山慢慢的都长出来了。

师:就是诗句中所写的(生3诵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请大家告诉我就是诗句中的(全体诵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这条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而来,哪一句告诉我们。

生齐诵读: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从远及近一路走来,远远的就看到了很多,故此题名(生接:望天门山)而不是看天门山。

3、情感诵读

师: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一幅多彩的的画面(指图)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是(学生表达心情)

生1:快乐的。

生2:喜悦的。

生3:兴奋的。

师:让你的心情在诵读中尽显大家一起(全体诵读)

师:山谷中也回荡了我们的喜悦,女生就是那山谷回音,男生一起(男女生轮读)

4、对比读,深入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师:碧水、青山、红日、白帆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在作者的眼里想活了一样,这都源于李白那时那刻的心情。这首诗是李白25岁怀着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家乡,沿长江远游。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是激动,是兴奋。

师:可是,事与愿违,后来李白有机会为朝廷效力两年,但并没有被重用。他的雄心壮志无处可报,那时的心情异常苦闷。

师:情不同,景不同。同样写山水,心情苦闷时,他想渡过黄河河流被冰

堵满了,渡不了;要登太行山,山路被大雪覆盖了,他登不了。他在《行路难》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

一二组同学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师:同样写山水,心情愉快时,楚江敞开胸怀,青山相对出迎,(课件出示)

三四组同学读——天门中断楚江开,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同样写孤帆,孤单寂寞时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喝酒,很感伤。他写下了(课件出示)

一二组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样写孤帆心情愉悦时孤帆不孤带着太阳的温暖而来,他写下了(课件出示)

三四组生: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品读,深入理解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是李白心情的写照,不仅是风景给他带来的快乐,还有他实现理想的兴奋,此刻的你们就是李白,请你放飞心情。(全体诵读)

6、总结学法

师:一首《望天门山》大家一定有所收获,把你的收获填写在积累卡上。(学生填写后全班交流反馈,在投影展示)

四、两翼学习

师:青年时代的诗人杜甫像李白一样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也曾以一首《望岳》寄托自己的情感请大家用心去感受,经典诵读65页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以文代文课型)12_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出示自学提示:1、2、3、4、借助拼音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对比阅读,填写积累。用一两句话概括填写内容。

交流反馈,投影展示。

五、布置作业

师:经典诵读中有一首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与这两首古诗有相同之处,大家自学完成,填写积累卡。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远-----近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教案9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望天门山教案10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内容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尝试自读 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总结 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借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二、学习古诗

1、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想象使内容丰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1、理解诗意。

(1)突破难点:“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 怎样理解?如果想象画面,或描绘时怎样表现这一内容?

(2)开头两句从诗人自己奇异的感觉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两句写了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此时他眼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作者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部分到整体理解古诗内容,弄清楚作者观察方位及顺序。)

2、结合插图读诗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诗配画,画配诗,诗画结合,直观教学,强化理解和记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快。

1、有感情诵读。

2、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尝试介绍几首,谈谈对诗的理解认识等。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开阔视野。)

三,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望天门山教案11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片,磁带,字卡。

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有没有诗兴大发呢,请小朋友自己来编一编。

你们编得真好,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提问: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卡片)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师解释难解词。

3、跟着卡片,大家练习朗诵一下

4、游戏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5、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附: 古诗《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 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案13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和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推荐。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配乐背诵

2.默写古诗

3.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绚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 爱国

帆来日出

望天门山教案14

一、课前:

读有关长江的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二、开课:

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

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

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三、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1、师生同默;

2、简介李白;

3、结合诗歌的注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

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评读

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

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五、品读

1、由乾隆皇帝的评价引入。

2、“碧”的品读;

3、“孤帆”的品读,插入《李白是个怎样的人》材料

六、拓读

李白的诗〈天门山〉和文〈天门山铭〉

望天门山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 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七、板书设计: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讨论

上一篇:秋山晴雪抒情散文下一篇:信息系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