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赴台(共9篇)
大陆赴台 篇1
一、前言
近十多年, “两岸三通”逐步完成, 赴台旅游成为一股潮流。赴台旅游不仅带动着两岸的交流, 同时也带动了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故对赴台旅游人数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这些产业的规划和发展。目前对赴台旅游的研究非常少, 而在旅游方面的研究又主要以定性偏多。在定量分析方面,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长生、简玉峰 (2006) 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中国入境旅游市场需求的主要各种因素, 。陈超 (2007)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GM (1, 1) 模型预测入闽旅游客源市场趋势。曾忠禄、郑勇 (2009) 选择中国大陆消费者物价指数、国内生产总值等变量构建模型预测内地赴澳门旅游人数。廖斌斌 (2009) 通过回归模型, 得出旅游的持续性和突然事件、社会事件对台湾旅游影响显著。笔者希望通过借鉴以上分析的思想和方法, 对赴台旅游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预测赴台旅游人数。
二、变量定义及资料来源
本文选取了7个变量, 以中国大陆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现金 (M0) (模型中为M) 以及大陆的CPI (CPI) 、外汇底存 (W) 来反应大陆的总体经济情况, 以大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T) 来反应大陆人民的消费力, 以及新台币兑人民币的汇率 (EX) , 虚拟变量D1代表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 D2代表台湾大选。以赴台人数的对数 (LNQ) 作为因变量, 采用滞后一期的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数据均来源于台湾AREMOS数据库和中国经济数据库。
三、建立模型
由于赴台旅游人数具有明显的月度趋势, 故先对其进行平滑, 得到每个月的指数如下:
1月0.980686;2月0.982456;3月0.977291;4月1.029979;;5月1.020057;6月0.985043;
7月0.998249;8月0.994043;9月0.987537;10月1.005843;11月1.025533;12月1.015192。
指数平滑后的数据为LNQ_SA, 针对平滑后的数据进行回归, 剔除不显著的变量T、M、D1、EX, 剩下W、D2、CPI, 但此时模型存在明显的自相关, DW=0.472, 通过对残差项的分布滞后分析, 发现其为一阶自相关, 故采用科克伦-奥科特迭代法, 在模型中加入AR (1) 最终建立如下模型, 模型的=0.973424。
通过滞后阶数为1阶的LM检验, 得到Obs*R-squared=0.51, Prob chi-square (1) =0.48, 所以经过迭代之后, 模型不存在自相关。通过检验, 变量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
结合每个月的指数, 得到最终模型为
LNQ=[-0.177399416918*CPI (-1) -0.541758796984*D1+0.000164925594732*W (-1) +25.1502774445]*;为每个月的月度指数j=1, 2, 3……12.
从模型可以看出, 滞后一期的中国CPI和外汇底存对赴台旅游人数存在显著的影响, 前者为负向, 后者正向, 同时台湾大选会明显减少赴台旅游人数, 金融危机、大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汇率几乎没有影响, 从中可以推测两岸的政治及本国物价对人们的决策有很大的直接的作用。
通过模型进行外推一期的预测, 可以得到2011年6月的LNQ为11.4010, 而实际值为11.3462, 可见预测能力非常好。为了可以进行多期预测, 则需要对CPI和W进行预测, CPI的时效性较强, 受当期经济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故可采用德尔菲法等定性预测的方法进行预测, 而W的发展较为稳健, 通过对W作图即可发现, 其存在明显的线性递增趋势, 故构建W关于时间t (t=1, 2.....90..n) 的回归, 得到如下模型
模型的=0.972724, 拟合度非常好。故可以通过此模型对外汇底存行进非常准确的预测, 同时结合对中国CPI的定性预测值, 可以对赴台旅游人数进行多期预测。
四、总结
本研究以滞后一期的大陆货币供应量、CPI、外汇底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岸货币的汇率、以及虚拟变量D1 (是否存在金融危机) 、D2 (是否台湾大选) 作为自变量, 以赴台人数的对数作为因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 通过迭代法消除自相关, 得到最终模型, 发现CPI和外汇底对赴台人数存在显著影响, 前者为负向, 后者正向, 同时台湾大选会明显减少赴台旅游人数, 而其他变量影响均不显著, 可见政治因素及本国物价对人们的决策有直接作用。通过模型可以利用当期数据进行外推一期预测, 通过对外汇底存的时序分析, 建立线性模型, 可准确预测外汇底存, 结合对CPI进行定性预测, 可得到赴台人数的外推多期预测。
参考文献
[1]廖斌斌.台湾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 2009年4月第二期
[2]曾忠禄, 郑勇.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内地赴澳门游客量预测[J].旅游科学, 2009年6月23卷第三期
[3]邓爱民.中国出境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学研究, 2011年 (12)
[4]化文君.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旅游经济研究, 2011 (02)
大陆赴台 篇2
大陆游客赴台到底减少多少?据台湾报道,根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大陆游客赴台人次仍成长3.07%,但是5月与6月年减均在10%以上。台当局“观光局”预估今年大陆游客赴台人数约衰退1成,减少40万人次。“政务委员”张景森昨日(16日)要求“观光局”2周内提出大陆游客赴台优质旅游措施,期使赴台人数稳健成长,而非急起急落。
大陆赴台游客
台当局“行政院”昨天举行“观光发展推动委员会”,“观光局”报告指出,指据“移民署”统计,1~6月大陆游客赴台210万9893人次,微幅成长3.07%,但在5月、6月各年减12.21%、11.88%,而且大陆游客团与个行游送件数自4月起持续减少。
“观光局”粗估今年整体大陆游客赴台人数约为378万人次,较去年减少40万人次,全年估负成长9.65%。“观光局”拟锁定个人游及高端团,奖励旅游客群,加强营销赴台体验。
大陆赴台 篇3
关键词:赴台研修;学生;管理工作
随着两岸关系政策不断放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两岸高校交流随之扩大,交流合作项目不断拓宽,人数不断增多。高校对台交流进入新的阶段,由原来的教师交流进一步拓展到学生交流层面,越来越多的大陆学生选择到台湾学习。高校应当形成一套研修管理体制,做好大陆赴台研修学生的管理工作,让学生能够在台湾高校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大陆高校赴台研修学生现状
1.大陆高校赴台研修项目不断增多
近几年,两岸的科技、文化、学术等交流蓬勃发展,特别是两岸高校校际间的合作不断加强,两岸高校学生的交流项目也在不断增多。近两年,台湾从仅采认大陆41所985工程高校学历,新增采认大陆211工程88所高校学历,吸引了更多的大陆学生赴台学习。赴台研修的项目也在不断扩大,由一学期研修逐渐扩大到一年的学期研修,由一年的研修逐步扩大到2+2、2+1模式,给大陆高校学生更多赴台研修的机会。
2.大陆高校赴台研修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
两岸教育政策开放、研修项目增多,随之赴台研修学生的人数在增加。大陆学生赴台研修每年开放千人,由于没有语言障碍,办学具有特色,所以吸引大陆高校学生赴台研修。
3.大陆高校赴台研修学生选择台湾高校所学专业不断增加
台湾教育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优势,2013年开放大陆“211”以上的高校学生赴台学习,大陆高校学生增加了选择台湾高校的机会。由于台湾高校整体师资水平高,教学模式开放,办学理念鲜明,不论公立、私立学校都重视特色办学,有的专业和大陆高校学科互补,高水平的专业吸引着大陆高校学生赴台研修。
二、细化完善管理环节,创新管理方式
大陆高校学生赴台研修不仅是两岸高校校级间的合作交流,也是对两岸政治、文化多方面内容的传承。做好赴台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有一套统一管理方式和环节,才能做好赴台学生的管理工作。
1.细化完善赴台学生管理环节
大陆高校赴台学生研修的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不但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体现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共同推进,齐抓共管。
首先,学校要做到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赴台管理工作小组,明确校领导负责,有专门部门牵头,设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一套管理体系,完善管理环节。
一是做好赴台前期选拔、选课、办理手续管理工作。由港澳台办牵头,学院选拔,教务处课程审核,学生处制订规定,保障赴台学生研修前期工作。
二是做好赴台行前教育。由于台湾与大陆有着不同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赴台学生要面临一个新的环境,所以对赴台学生进行行前教育尤为重要,要让赴台学生首先对台湾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有所了解,在安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一定指导性意见,要体现出大陆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广与台湾师生交朋友,增进友谊,为促进海峡两岸教育合作多作贡献。
三是做好赴台研修中的监管。台湾高校与大陆高校的管理学生工作形式有一定的不同,大陆高校对学生管理多数采取“家长督促式”的管理方式,台湾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开放,学生自由发展。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管理方式,有的大陆学生不习惯,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所以大陆高校有关负责部门要对赴台学生进行监管,督促学生学习,使其顺利完成在台湾的学业。
四是做好总结工作。有总结才有进步,才能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进行管理。赴台研修学生结束学习回大陆,要以书面、照片等方式总结赴台期间的学习、生活等内容,有关部门听取意见,不断积累经验,更好地做好学生赴台研修管理工作。
2.创新赴台学生管理方式
大陆赴台学生研修是新项目,赴台学生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也是一项新工作,高校要创新赴台学生研修工作管理方式,做好这项工作。
一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管理。学生赴台研修期间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与大陆教师沟通,要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管理,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通过邮件、QQ、微信等现代网络技术,与大陆教师及时沟通,十分方便快捷地将问题传递,并及时得到解决反馈,有效提升赴台研修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与台湾高校陆生服务中心共同管理方式。台湾高校与大陆高校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台湾高校不设专职辅导员,台湾高校陆生服务中心负责大陆学生学习、生活,大陆高校要与台湾高校陆生服务中心保持联系,多沟通,及时解决问题。
三是选拔赴台学生中优秀学生为班干部负责制。现在在校大学生年纪小,自理能力差,社会经验少,面对一个新的环境,会产生恐惧、忧虑,学校选派带队教师赴台管理学生,是做好研修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保障,遇到问题能及时解决。因此,大陆高校应当及时选派带队教师随队管理,做好赴台研修学生的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大陆赴台 篇4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时代来临,国际化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首要方向,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加强国际交流。[1]在此背景下,台湾高等教育发展也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截至2012学年度,台湾的大学校院入学录取率创下近三年最高纪录94.4%,但仍有17所大学的46个系招不满学生,缺额共217名,比上一年的59人增加158人。[2]与此同时,近年台湾的出生人口数呈现逐渐下滑趋势。2012年,6—21岁学龄人口为447.3万人,占总人口比率为19.2%;预计10年后,学龄人口将减少111.9万人,占总人口比率降为14.2%;而到了20年后,学龄人口将再减少23.3万人,占总人口比率继续降为13.3%,并且以大学学龄人口减少11.7万人为最多。[3]
面对高等教育入学录取率的上升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不少大专院校面临招生不足的压力,尤其20年后更见其严重性,因而许多高等教育机构纷纷赞成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学的政策,以纾缓台湾因少子化造成的招生不足,可以说向大陆学生开放赴台就读的机会已成为私立技专校院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应对招生不足问题的寄托方针,政府也希望能藉此减缓台湾高等教育机构的关校危机。[4,5]
有关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的相关教育政策发展可追溯到1987年11月台湾放宽大陆海外杰出专业人士的来台限制,间接促成日后教育交流之可能性。1993年台湾则进一步开放大陆专业人士和学生,以文化教育交流的目的赴台访问,正式促成大陆学生赴台交流,此时人数已超过数万人。[6]
台湾与大陆毗邻而居,且文化、生活习惯与语言较无隔阂,因此若能透过学子们在教育层面上的互动交流,或可对两岸关系之和平发展有着极为正向的帮助,故而大陆学生赴台就学已成为目前产官学界都重视并关切的议题之一。[7]而为了响应各大学对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学的殷切期待,台湾“立法院”于2010年8月19日完成“大陆学生三法”修正法案的二读及三读程序,即台湾地区针对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读、承认大陆学历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与《专科学校法》修正草案。台湾“教育部”也随即于2010年9月8日公告《大陆地区学生来台就学及停留办法》草案,预计于当年年底前由各大学提报相应“招生计划”,送“教育部”审核通过者始得招收大陆学生。[8]台湾“行政院”则在2011至2014年开始推动扩大招收海外学生行动计划,订定《大陆地区人民来台就读专科以上学校办法》,并成立“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员会”,统筹招收大陆学生,[9]并于2011年正式对大陆开放招生。
(二)研究动机与目的
在当今全球高等教育迈入国际化的背景下,招收留学生已成为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中国大陆则从2000年开始逐渐崛起为全球主要留学生生源地之一,[10]为各国所重视。近年来中国大陆留学人员数量急剧上升。从1978到2012年,总计送出264.47万留学生,其中超过90%是自费留学生。2007到2011年,中国大陆留学人数连续4年增长比例均超过20%,2012年出国留学人员数量达到39.96万,比上年增长17.65%,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继续稳坐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地的宝座。[11]
然而,2012至2013年中国大陆自费留学市场中,前往美、英、澳、加这4个国家的人数占了大陆留学生总数的75%以上,另有7%选择赴香港求学。[12]相比之下,台湾虽然挟带地理优越因素却无法成为中国大陆学生重要的留学选择,这一问题值得探讨。其原因是否是台湾的高等教育对大陆学生的吸引力仍显不足呢?
而台湾技职院校面向大陆学生的招生情况更是不尽理想,原本预期技职校院能以务实致用特色吸引大陆学生报考,但事实上结果并不如预期,加之大陆学生往往误认为台湾技职校院不属于大学本科,使这类学校的招生情况更是不理想。[13]此现况从这两年的招生榜单分析即可得知,2011学年度台湾“教育部”核定计划招收大陆学生学士班名额1,488名,实际录取1,015名,其中一般大学录取770人(占75.9%),科技校院录取245人(占24.1%)[14],而2012学年度“教育部”核定计划招收大陆学生学士班名额1,566名,实际录取999名,其中一般大学录取819人(占81.9%),科技校院录取180人(占18.1%)[15]。从数据看来,整体核定计划招生名额增加,而整体实际录取人数在下降。其中,一般大学实际录取人数有所增加,而科技校院录取人数有所下降。
大陆学生是台湾海外生源的主要来源,而近年台湾科技校院招收大陆学生的情况不尽理想。学界对于大陆学生在台湾就学之相关研究也相当稀少。有鉴于此,本研究将聚焦于探讨台湾科技校院吸引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的因素有哪些?他们的学习满意度如何?未来是否有意愿继续在台就读科技校院?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供相关建议,以供台湾的科技校院参考。
二、文献探讨
(一)国际学生流动之推拉理论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探讨国际学生流动问题的理论中,推拉理论(Push-pull Theory)使用得最为广泛。不少学者以此分析国际学生选择留学国家的原因,[16,17]将影响因素分为留学目的地吸引留学生的拉力因素以及留学生生源地促使其学生留学海外的推力因素。[18]
在探讨相关国际学生的推拉因素研究中,奈多(Naidoo)依据相关理论提出三大类型的影响因素:第一是基于人力资本与教育、消费者行为、移民、跨文化等文献的“社会文化因素”,包含与留学国的同种程度、学术声望、潜在移民机会、文化相近、邻近地理等;第二是基于学生需求研究、正统需求理论的“经济因素”,包含学费、汇率、生活成本等;第三是基于相互依存理论、世界系统理论、发展理论的“政治因素”,包含外交政策、教育援助。[19]
马扎罗尔(Mazzarol)与苏塔(Soutar)归纳出影响国际学生选择留学的六个因素,包括:东道国在国际学生国家的知名度与信息,亲朋好友等人的建议介绍,含学费、生活、交通等的花费问题,含天候与生活氛围等的环境因素,地理位置邻近与否,社会连结网络,即亲朋好友曾经或现在居住于当地。[20]阿特巴赫(Altbach)则认为影响国际学生的推力因素包括本国高等教育机构相关专业领域不足、本国硕博士就学机会不足、社会与政治因素;而其拉力因素则有高等教育机构的声望、容易的入学机会、对美国等先进国家生活的向往、想要移民或到美国等先进国家工作的考量。[21]
综上所述,影响国际学生留学之相关因素大致可归类为社会文化、经济、亲朋好友建议、环境与地理位置等因素,以及包含专业学术性、声望等高等教育机构的相关因素。
(二)吸引大陆留学生的因素研究
从国际学生的推拉理论出发,本研究在探讨大陆学生赴台湾就读科技校院的相关因素上,应当分别从大陆地区所形塑的推力因素以及台湾科技校院具有的拉力因素两方面来探讨。但是考虑到本研究侧重于探讨台湾科技校院吸引大陆学生就读的相关因素,因此本研究仅就拉力因素进行探讨。
而在探讨吸引大陆留学生的因素研究方面,马扎罗尔(Mazzarol)和苏塔(Soutar)以698位中国大陆学生为样本分析影响留学选择的各因素之重要性。其结果显示影响大陆学生决定留学海外的因素依重要性排序为“更了解西方国家”“海外课程比国内好”“国内升学困难”“有移民倾向”以及“国内无开设个人要学习的课程”;就东道国的因素而言,依序是“东道国学历被采认”“东道国信息易得性高”“东道国教育质量”以及“东道国的学术能力”;就亲朋好友的因素而言,依序是“学校声望”“父母或亲戚的推荐”和“留学代办机构的推荐”;就留学费用因素而言,依序是“工作机会”“低生活开销”“低学费”“低交通费”“入学资格申请通过”;就环境因素而言,依序是“舒适天候”“安静的学习环境”“拥有国际学生的比例”“低种族隔阂”“治安环境良好”“国立学校”“令人向往的生活”;就社会网络与地理位置邻近而言,依序是“亲朋好友在此就学”“亲朋好友在此居住”“地理位置邻近”。[22]刘扬、孔繁盛与钟宇平的研究则得出,在高等教育升学信息来源中,只有学校信息、媒体信息、中介机构信息和网络信息等四类,对学生留学专业选择产生显著影响;海外文化生活对选择留学专业均无显著影响。
经济因素一直是大陆学生留学意愿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家庭收入高的学生更可能选择科学类专业,而家庭收入低的学生更可能选择经济管理类专业,这说明家庭收入高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可能受经济因素的限制较少,家庭收入低的学生受此限制较多,足见家庭社会经济背景除了是大陆高中生高等教育入学选择的主要因素,亦是海外留学的影响因素。[24,25]然而,刘扬、孔繁盛与钟宇平的研究在控制了大陆高中生个人特征和家庭背景等因素后,发现留学预期收益、预期海外就业前景等经济因素对高中生的部分留学专业之间的选择存在显著影响,而且一些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显著影响了学生的部分专业选择。[26]
在大陆留学生赴台就学的相关研究中,巫淑华指出大陆学生留学他国的动机主要包括仰慕先进国家的国力及国威、想从顶尖大学学习先进的知识及技术、提供优渥奖学金而使其没有经济压力以及获得本国大学无法培养的某些专业能力。[27]
江怡慧以2010学年度上学期从厦门到台湾某校进行游学的22名大陆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层级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获得大陆学生赴台修课考虑因素的五个目标构面,其重要性排序依序为:情感因素(包含亲友在台工作或就学、亲友与师长推荐、个人想赴台游学)、经济因素(包含学费、生活费、奖学金、住宿费用)、学校因素(包含名声、师资、课程、宣传)、文化因素(包含语言、饮食与文字相近)、台湾因素(包含学习不同知识、认识台湾学生、体验台湾上课、想赴台湾观光)。[28]
黄英忠、杜佩兰与简瑞荣访谈大陆学生资料中指出,生活背景、文化、习惯,是响赴台就学意愿的因素,这些是养成人格特质的主要因素,部分大陆学生表示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学分核算等问题仍是左右赴台就学意愿的因素之一;另外个人因素方面,则包含个人生涯规划与人格特质,而生涯规划中影响赴台就学意愿,以是否能学习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课程为次重要之原因,仅次于赴台就学意愿;而研究结论指出赴台就学除了因本身想要获得丰富的个人生活经历以及接触不同的社会文化之外,主动积极地学习适合自己的课程培养将来的谋职能力也是主要因素之一。[29]
张宝蓉、王华与邹莎以福建、广东和浙江3,138位大学生与高中生为调查对象,从数据分析中发现:第一,受调查者中表示“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到台湾的大学就读的比例为51.3%;第二,“台湾离家较近”“入学竞争比大陆小”“社会治安好”及“对外语要求不高”等是提升这些学生赴台就学意愿的主要原因,“台湾高校自身实力”则没有明显影响学生的选择;第三,本科生赴台就学的意愿要高于高中生,女性受访者的赴台就学意愿显著高于男性受访者;第四,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受访者在赴台就学意愿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来自省会的受访者意愿显著高于来自其他行政级别地区的受访者;第五,不同家庭收入的受访者赴台就学的意愿无显著差异,父母亲工作情况亦无显著影响;第六,透过对当前台湾“三限六不”等招收大陆学生政策的分析发现,“只招收6省市户籍的学生”“限制承认大陆学历的高校数”“大陆学生就学时入学考试不予加分”等造成赴台就学意愿显著降低。[30]
从上述研究来看,影响大陆学生选择台湾高等教育的影响因素可分类为个人动机因素、经济因素、亲朋好友与师长等人的推荐、社会文化因素、相关高教机构质量与表现的学校因素,以及相关政策的政治因素。考虑到探讨政治因素对于台湾的科技校院机构无法提供有效参考的结论与建议,故本研究将把台湾科技校院吸引大陆学生的拉力因素限定在学校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他人建议以及个人因素范围内进行讨论。
(三)大陆学生之学习满意度与继续就读意愿的相关研究
为了了解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科技校院的学习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未来是否有意愿继续在台就读科技校院,以下围绕学习满意度与继续就读意愿方面的文献进行探讨。
所谓满意度系指个体欲望或需求实现时的一种心理感受,[31]即指个人对于某一对象所抱持的态度,它象征了认知(信念或知识)、情感(感觉、感情或评价)及行为倾向的复杂汇集,所以大学生在校的满意度可定义为大学生在经历一段学校生活后,会在认知、情感或行为反应上产生对于学校生活经验包括人、事、物等各方面的主观性评价之态度,当学生对学校组织的评价愈正面时,表示学生对学校的态度愈积极,满意度愈高。[32]所以学习满意度就是指学生的“期望水平”与“实际所得的结果”之间相较差距所导致的个人接受程度,因此对于学生之学习需求应加以满足,并提供良好之学习环境。这些将有利学生学习,达到教育之目的。因此大陆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将会受到就学期间的期望和实际知觉结果的影响。
就学习满意度所包含的面向而言,宾纳尔(Binner)归纳出学习满意度的层面包括教师与教学、教材、技术、课程、教职员、支持服务及课外延伸等七个因素。[33]蔡翠旭和林翠蓉等人则以教师教学、教学行政、学习效果、同学关系、生活辅导等五个层面因素来探讨赴台就读大学之大陆学生的学习满意度。[34]
在探讨大陆学生未来继续就读意愿的研究方面,鲍威与张倩以北京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学生的个人特征、家庭社会经济背景、高等教育机构教学环境、学生学业参与、学业成绩、经济因素是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升学的影响因素。[35]李文瑜在对100位大陆交换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中指出,再次赴台就读意愿跟台湾地区大专校院学习与教学环境的相关变项均未达0.05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是学生之学习态度(0.025)、竞争力(0.104)、师资设备(0.147)、课程规划(0.149),可见影响大陆学生再次赴台意愿之因可能是其他外在因素所影响。[36]然而要探讨其他外在影响因素,目前研究大陆学生继续就读意愿的研究仍相当匮乏,因此未来针对大陆学生继续在台就读意愿研究之重要性。
拉力因素会使大陆学生对赴台学习成果产生较高心理期望,但同时也可能会与实际学习结果形成落差,进而影响大陆学生在台湾就学的学习满意度以及未来继续就读之意愿。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和探讨甚少,因此本研究将针对这些问题做出探索。
在关于大陆学生在台湾的学习满意度与其继续就读意愿之关系的研究中,蔡翠旭和林翠蓉等人在研究中也得出这样的结论,大陆学生在台湾学习的学习满意度各构面对重返就读意愿的回归分析都得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且整体学习满意度对重返就读意愿的系数为0.418(p<0.001),解释变异量达16.7%,说明大陆学生在台湾就读的学习满意度应是影响其继续就读意愿的因素之一。[37]
综上,吸引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科技校院的拉力因素会对大陆学生赴台就读期间的学习满意度以及继续就读意愿有所影响,同时学习满意度也会对继续就读意愿产生影响力,只是这三者之间的作用效力有待本研究的后续考证。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架构
依据研究目的以及文献探讨所得,本研究认为科技校院拉力因素(包含学校、经济、社会文化、他人建议、个人等因素)会对大陆学生在科技校院的学习满意度以未来继续就读意愿产生影响力,学习满意度又会对就读意愿形成影响作用,而且学习满意度在拉力因素对继续就读意愿之影响过程中产生中介作用。此外,大陆学生的籍贯以及来台就读之学院可能会对各个潜在变项产生差异,因此将之纳为背景变项之考虑,研究架构如图3-1所示。
图3-1研究架构
(二)研究样本
本研究以2012年就读科技校院大学部本科生的大陆学生为分析对象,而2012年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科技校院(包括科技大学、技术学院)校数共43校,300位学士班学生。由于部分学校的大陆学生不足5人,所以此次调查只抽取大陆学生较多人数的学校,共18校,问卷发放264份,回收264份,回收率100%。废卷(所有填答答案都一样)共11份,有效问卷253份,有效率约84.33%。并依所选取的变项题目,只要有一题漏答者的样本则一律删除,最后进行分析样本共有228位。根据样本数决定公式计算[38],要达0.05的显著水平,抽样样本至少需要169位,因此本研究所采用的最后分析样本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从学生的籍贯来看,样本学生主要来自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各省份所占比例分别为山东0.9%、江苏9.5%、上海1.4%、浙江32.7%、福建34.6%、广东19.4%、北京0.5%、江西0.9%;从学生就读的学院类群来看,样本学生中文学类群13.7%、法商管类群37.4%、理工类群18.3%、艺术传播类群22.8%、其他类群7.8%。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设计之量表有三:其一为调查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科技校院之“拉力因素量表”,其二为大陆学生赴台就读后的“学习满意度量表”,最后为测量大陆学生未来继续就读的“继续就读意愿量表”。三者皆为李克特(Likert)4点量表,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同意、4=非常同意。为确认量表题目的适切性,使用Cronbach’sα系数进行信度分析,以探索式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来建立量表的建构效度,采用主轴因素法萃取因素,配合Promax法做斜交转轴,根据特征值大于1选取因素。
在拉力因素量表方面,原初编制之题目为23题,经因素分析后删除不适切的2个题目,最后采用之题目共21题,以EFA获得5个因素,分别命名为“学校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他人建议”和“个人因素”,解释变异量百分比为60.75%,各问卷题项都归属于原定潜在变项的构念,显示建构效度颇佳。就信度而言,整个量表的α系数为0.923,五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924、0.837、0.807、0.793与0.769,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良好。在学习满意度量表方面,题目共计5题,恰好获得1个因素,命名为“学习满意度”,解释变异量百分比为56.94%,显示建构效度尚可。就信度而言,α系数为0.87,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良好。在继续就读意愿量表方面,题目共计3题,恰好获得1个因素,命名为“继续就读意愿”,解释变异量百分比为65.32%,显示建构效度尚可。就信度而言,α系数为0.850,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良好。
(四)研究模式
研究模式的自变项为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科技校院的5个拉力因素,包括学校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他人建议和个人因素,中介变项为学习满意度,依变项为继续就读意愿,5个拉力因素与学习满意度都会对继续就读意愿产生直接影响,且拉力因素透过学习满意度对继续就读意愿产生间接影响。
(五)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先用SPSS软件,了解籍贯、就读学院等组别之间是否存有差异,以单因子多变量变异数分析(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MANOVA)进行拉力因素之分析,用单因子变异数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分别分析学习满意度与继续就读意愿。
而为了分析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科技校院的拉力因素、学习满意度与继续就读意愿变项间的关系,采用AMOS软件的结构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进行统计分析。在模式适配度考验方面,本研究从模式基本适配度(Preliminary Fit Criteria)、整体模式适配度(Overall Model Fit)、模式内在结构适配度(Fit Of Internal Structural Model)三个层面进行考验。[39]在整体模式的估计与考验方面,采用严格验证策略(Strictly Confi rmatory Strategy)而不进行模式的修政,以验证理论模式的正确性。最后,本研究再采用Bootstrap来考验模式各变项间的效果。因为Bootstrap不受抽样分配型态之限制,也适合小样本的分析,除了有效考验直接效果之外,也十分适合考验中介变项的间接效果,乃至总效果之考验。[40]
四、研究分析与讨论
(一)资料概况
本研究调查大陆学生之拉力因素、学习满意度与继续就读意愿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4-1,各个拉力因素的平均数介于2.59—3.30之间,标准偏差介于0.51—0.79之间,显示大陆学生多会受到学校、经济、社会文化、他人建议、个人等拉力因素影响而选择赴台就读科技校院,其中以社会文化(M=3.30)最高,学校因素(M=3.13)次之,个人因素(M=2.59)最低。学习满意度的平均数3.12、标准偏差0.47,表示就读科技校院大陆学生的学习满意度而言,属于满意程度。继续就读意愿的平均数2.84、标准偏差0.68,表示大陆学生未来继续就读科技校院的意愿尚可。
表4-1各潜在变项之描述性统计分析
n=228
(二)大陆学生拉力因素、学习满意度与继续就读意愿之研究模式整体考验
1. 资料检核
在进行大陆学生拉力因素、学习满意度与继续就读意愿的研究模式适配度考验之前,需先进行各观察变项的数据是否符合常态分配之考验,克莱恩(R.B.Kline)指出,当偏态的绝对值小于3.0,峰度的绝对值小于10.0时,就可将之视为常态分配[41]。而本研究在以SPSS进行各观察指标的偏态与峰度考验后得知,29个观察变项的偏态和峰度皆符合标准。因此本研究各观察变项的数据均符合常态分配的假设,故将采最大概似法(Maximum Likelihood,ML)进行参数估计。
为了解29个观察指标之间的关系,接着进行各观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29个观察指针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001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介于0.13—0.76之间,表示各观察指标之间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且观察指标之间的相关绝对值也没有太接近1,因此适合进行SEM的模式适配度考验。
2. 模式适配度考验
对于模式基本适配度而言,以最大概似法进行模式参数估计,可得知观察指标的测量误差(δ1—δ21、ε1—ε8)和内生潜在变项残余误差(ζ1、ζ2)都为正值,且所有的误差变异数皆达0.01或0.001显著水平。潜在变项与观察指针之间的因素负荷量,即标准化参数估计值(λx11—λy32)介于0.53—0.92之间,观察指针的因素负荷量都符合0.50—0.95之间的标准;而估计参数的标准误介于0.07—0.24之间,也符合“不能有很大标准误“的标准。上述结果显示模式的基本适配度完全符合。对于模式内在结构适配度而言,在个别观察指针的项目信度方面,29个观察指针的个别项目信度介于0.28—0.85之间,所有指标多高于0.50以上的标准。在潜在变项的组合信度方面,其值分别为0.92、0.84、0.81、0.81、0.79、0.87、0.85,都高于0.60以上的标准。在潜在变项的平均变异数抽取量分别为0.55、0.72、0.59、0.60、0.56、0.57、0.65,都高于0.50以上的标准。因此可知,本研究模式的内在结构适配度属于良好。
3. 模式各变项间效果
根据本研究模式的分析结果,将产生显著潜在变项之间的效果值整理如表4-2所示。就对大陆学生在台湾就读科技校院的学习满意度之影响而言,拉力因素只有学校因素与个人因素会产生显著的直接效果。而学习满意度会对大陆学生未来继续就读台湾科技校院的意愿产生显著直接效果。在拉力因素中,学校因素与个人因素会对学习满意度产生显著的直接效果,同时还通过学习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对继续就读意愿产生间接显著影响,总效果分别0.52与0.49都达0.01显著水平。其中,社会文化虽然无法对继续就读意愿产生显著直接效果,但可通过学习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对继续就读意愿产生一定的显著间接效果,不过最后的总效果值-0.14仍无法达到0.05显著。
表4-2假设模式潜在变项之间的标准化效果值
注:*p<0.005,**p<0.001
(三)综合讨论
本研究得证吸引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科技校院的因素,包括有社会文化、学校因素、他人建议、经济因素、个人因素,这与多数文献研究对大陆学生拉力因素的结果一致,只是重要性顺序有所差异。[42,43,44,45,46]尤以本研究得证,经济因素并非其他研究所提供的重要程度最为明显,其主要原因应是现在开放赴台就读的大陆学生多来自东南沿海的富饶家庭,因此经济并不是吸引他们的主要拉力因素。另有可能其他研究采多用交换学生及短期研修生为研究样本,而本研究乃以本科生为主,此说吸引短暂赴台就学的交换学生与本科生而言,拉力因素的重要性有所区别。而以籍贯、就读学院进行探讨各个拉力因素,以及对学习满意度与继续就读意愿的差别时,发现并不会产生影响作用。
从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式考验中得证的拉力因素中,仅有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对大陆学生学习满意度与继续就读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尤其学校因素最为重要。这一发现呼应了多数研究在调查吸引大陆学生的相关因素时,多有提及包括学校声望、课程、设备等的相关学校因素的影响,且大陆学生的响应常常以此因素的重要性为较高,[47,48,49]足见其对大陆学生在台湾就学后的学习满意度和继续就学意愿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社会文化、学校因素对吸引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科技校院最具影响力
本研究发现,学校、经济、社会文化、他人建议、个人等五个拉力因素都是影响大陆学生选择台湾科技校院的原因,其中以社会文化的影响作用最大,学校因素次之。然而对学习满意度与继续就学意愿之后续效果来说,则学校因素的影响更加突显出。
2. 大陆学生籍贯与所就读学院对各个拉力因素、学习满意度与继续就读意愿并无影响
来自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学生的出生籍贯以及就读学院,对大陆学生赴台的拉力因素和赴台就读科技校院的学习满意度及继续就读意愿都不会产生调节作用。也就是说来自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学生所感受到赴台就读的拉力因素无分轩轾,在学习满意度与继续就读意愿上亦无区别。
3. 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对大陆学生学习满意度与继续就读意愿具有影响效果
经由结构方程模式发现,五个拉力因素中仅有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对大陆学生学习满意度与继续及读意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效果,总体效果分别为0.52与0.36,显示出小量的影响作用。而社会文化虽然对继续就读意愿亦会产生显著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力,但在总体效果考验上则无法达到显著,显示其影响作用仍显过低,无法在此本研究中获得显著影响作用。
4. 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的学习满意度对继续就读意愿具有直接影响与中介效果
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的学习满意度对继续就读意愿产生直接影响,即大陆学生所获得的学习满意度越高,未来持续留在台湾科技校院就读的意愿越高。此外,拉力因素中的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会通过学习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对大陆学生继续就读意愿的产生影响,足见重视大陆学生学习满意度之重要性。
(二)建议
1. 科技校院加强学校因素发展,重视大陆学生在校的学习满意度
学校因素不仅是影响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科技校院的重要拉力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他们学习满意度与继续就读意愿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个人因素也具有一定影响作用,但部分个人因素其实与学校的相关作为有所关联,例如学校应当加强营销广告,以有效吸引大陆学生的目光,并让他们更易了解台湾科技校院的发展与特色。科技校院应当首先致力学校的相关发展,以提升对大陆学生的吸引力,包括提高国际化程度与教育质量,其次应致力于丰富课程特色以及学习资源,强化学校的技术能力,组织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并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等。
此外,学习满意度在影响继续就读意愿上也具有不可忽视之地位,不但具有直接影响力,亦在学校因素与个人因素对继续就读意愿的影响上产生中介作用。因而加强学校相关发展,不但可吸引大陆学生赴台就读,更可增加其学习满意度,以加强大陆学生未来继续就读的意愿。正如蔡翠旭和林翠蓉等人的质性研究结果所言,台湾的高等教育机构要继续推进国际化、引进优良师资、建立健全的大陆学生辅导机制,在语言相通、机会成本较低的优势下,才有可以与国外一流大学竞争取得充沛的大陆留学生。[50]
2. 东南沿海地区大陆学生的招生策略和赴台就读的学习机制可具一致性
本研究得证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学生的籍贯与赴台就读之学院并不产生调节作用,因此对于东南沿海各地区的招生策略上应可采取一致性作用,尤其在这一地区,赴台就读的大陆学生并没有受到经济因素之限制。这对于目前台湾不开放大陆学生奖学金、工读等政策的不利形势可说是一个转机,因此强化学校发展与声望,有效营销学校更显重要。而赴台就读的大陆学生,亦不因所选择学院而在拉力因素、学习满意度与继续就读意愿产生差异,可见不需因为大陆学生所就读的学院有所差异而给予不同的学习机制。
3. 深耕对大陆学生赴台就学的持续研究
大陆游客个人赴台旅游注意事项 篇5
申请签注:游客应向其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及个人旅游签注。
证明提供:游客在办理“入台证”前,可以到银行开具存款证明,协助办理手续的旅行社会将证明传真到台湾地接社,就完成了资质认证。
委托办理:委托本城市指定经营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业务的旅行社,经台湾有接待赴台旅游资质的旅行社,向台湾相关机构申请、代办入台相关出入境手续。目前,三个城市共有33家旅行社取得业务资质。
行程安排:可委托本城市指定经营赴台旅游业务的旅行社代办代订机票、住宿和在台旅游行程安排,也可自行办理。
时间限制: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个人旅游,在台湾的停留时间,自入境次日起不超过15天,并应在规定时间内返回大陆。
滞留处罚:赴台旅游的大陆居民应按期返回,不得非法滞留。对在台湾地区非法滞留情节严重者,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自其被遣返回大陆之日起,6个月至3年以内不批准其再次出境。
注意事项
a,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个人旅游,不得参与涉及赌博、色情、毒品及有损两岸关系的活动。
b,应当妥善保管个人的旅行证件,一旦发生遗失或被盗抢等意外,应立即通过台方旅游热线电话报告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
c,应当遵守台湾地区的相关规定,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注意言谈举止文明。
d,应注意自我安全保护,严格遵守游览地的安全管理要求,服从管理。遇到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时,应在尽可能采取措施自救的前提下,及时通过台方旅游热线电话寻求营救保护,服从台湾有关方面的处置指挥,并经由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进行沟通协调。
d,在机场不要随意拍照,因为台湾民用机场和军用机场经常混用;遇到军事设施和疑似涉军事秘密的景点,也不要拍照。一些景区不能拍照。小贴士
货币兑换:货币兑换可到指定的银行、国际观光饭店、机场或码头等地,一笔30元新台币手续费。兑换时取得的收据须妥善留存,离境前若要将未用完的新台币换回时,必须出示此收据。新台币的纸钞分成:2000元、1000元、500元、200元、及100元。新台币的硬币分成:50元、20元、10元、5元、及1元。
台湾指定的外汇兑换银行:台北富邦银行、永丰商业银行、合作金库银行、第一银行、彰化银行、华南银行、“国泰”世华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兆丰国际商业银行、台湾银行、日商瑞穗实业银行、美国花旗银行台北分行。
电话通信:从大陆往台湾打电话,先拨00886,区号去0,如台北区号02,应拨00886+2+号码。从台湾往大陆拨打,先拨00286,区号去0,以北京为例,应拨00286+10+号码。已开通国际漫游的大陆手机可在台湾地区使用,但收费较高。也可在台湾旅游时购买电话磁卡。
禁烟:台湾室内(包括屋檐下)和公共场合(3人以上的场合)全面禁烟,公共场一定不要吸烟,罚款很重。能吸烟场合只有“看得到天空且人数不超过3个”的地方。
旅游纠纷:旅游咨询请拨呼叫中心(0800 011765);出现旅游纠纷找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0800 811883,0800 811884,0800 811885)
大陆赴台 篇6
关键词: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旅游安全事故,法律对策
2008年6月13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签署《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我国台湾地区正式开放一般意义上的大陆居民赴台湾岛内观光旅游。自2008年7月4日祖国大陆组织首个旅游团赴岛内旅游开始,到2010年5月7日,660天的时间里,大陆累计赴台旅游人数已超过107.7万人次,其中仅2010年前4个月就已超过40万人次,同比增长了近一倍。祖国大陆赴台旅游开放省份,由2008年7月的13个扩大到2009年的25个,到如今31个省区市全部开放,组团旅行社也由33家增加到216家。祖国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的试点开放,更是两岸双向旅游交流的新高。可以说,祖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为台湾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极有助于台湾当前推动“观光拔尖领航方案”,以打造台湾成为“东亚观光交流转运中心”以及“国际观光重要旅游目的地”。
伴随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的增多,旅游安全事故也是频繁发生。2009年3月24日,广东旅游团搭乘的旅游车在台北市遭从天而降的工地起重机吊臂砸中,造成3死3伤。2010年10月21日,台湾苏花公路因暴雨发生坍塌,导致旅游大巴坠海,多名大陆游客罹难。2011年春节期间,阿里山小火车倾覆,5名大陆游客丧生。为保障赴台旅游的大陆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促进两岸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我们不能一味赞颂赴台旅游,亦应思考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安全事故防控的法律对策。
一、完善两岸区际旅游协议
我国是一个多元法制国家,境内有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四个法域,各法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法律制度,都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管辖权。两岸之间的区际法律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区际法律协商、协调、合作、统一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两岸通过海协会和海基会的沟通平台,致力于建构和完善一个长期性、综合性、制度化的区际协商、协调和合作机制。
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对谈,近年来签署十余项区际经济协议,内容广泛,涵盖两岸空运、海运、邮政合作、旅游、食品安全、金融合作、知识产权、医药卫生合作等方方面面。“两岸协议虽然具有民间性的特质,但是,由于两岸在签订协议时均有各自公权力机构的授权,且协议内容被各自公权力机构以各自的法律程序予以确认,因而在两岸均具有法律效力。协议是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唯一能在两岸全部领域发生强制力的法律文件。它在两岸关系治理中所起的作用,是双方各自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所无法取代的。”两岸区际经济协议是两岸区际经济立法的主要形式,引领、促进和规范了大陆的涉台经济立法和台湾的涉陆经济立法。如两岸两会达成《海峡两岸海运协议》之后,2008年至2009年间,大陆的交通部等机构联合发布了《关于台湾海峡两岸间海上直航实施事项的公告》《关于促进两岸海上直航政策措施的公告》等行政规章,就两岸海上客货直接运输的实施、两岸海上直航的政策措施等进行了规范,而我国台湾地区于2008年12月出台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海运直航许可管理办法”,终于消除了长期以来制约两岸“三通”的法律障碍。
在两岸区际经济法领域,区际旅游法是相对发达的分支部门,其主要法源依据有《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等。即使如此,两岸区际旅游法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为安全计,为依法兴旅计,两岸应达成旅游安全协议,以促进区际旅游法的体系化。
在运用区际立法手段来维护两岸经济安全方面,两岸其实还是有经验的累积,对此应有信心。
2008年11月4日,两岸两会签署《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根据该协议的规定,双方同意相互通报涉及两岸贸易的食品安全信息,并建立两岸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协处机制,包括督促责任人员妥善处理纠纷,并就确保受害人权益给予积极协助。双方还同意建立两岸业务主管部门专家定期会商及互访制度,就双方食品安全制度规范、检验技术及监管措施进行业务交流及信息交换。
2011年10月20日,两岸两会签署《海峡两岸核电安全合作协议》,合作范围包括核电安全法规与标准、核电安全分析与审查评估经验、核电安全监督方法与经验、核电厂基本资讯、核安事件安全评估与运转经验回馈、核电厂老化管理、核电安全研究经验、核电厂事故紧急通报、核电厂环境辐射监测资讯、核电厂事故紧急应变及准备之经验、核电安全资讯公开之经验等,合作方式有资讯交换、通报、查询及业务交流等。
依笔者看来,两岸两会也应签署《海峡两岸旅游安全合作协议》,以适应两岸旅游关系的新局,并开创两岸旅游关系的美好未来。《海峡两岸旅游合作协议》,不仅应该规定资讯交换、查询、业务交流等最基本的合作方式,亦应建立两岸重大旅游安全事件协处机制,包括督促责任人员妥善处理纠纷,并就确保受害人权益给予积极协助。在涉及旅馆、运输、景点、餐饮等各方面的旅游安全标准的制定和修改问题上,《海峡两岸旅游合作协议》应建立两岸业务主管部门的专家咨商制度,交流旅游安全标准方面的工作经验,推动两岸旅游安全标准的趋同化。
二、加强大陆涉台旅游立法
关于大陆的涉台旅游立法,目前仅有一部《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管理办法》,不仅立法层次低,而且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建议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大幅修订《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管理办法》,规定旅行社经营赴台旅游业务须经国务院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严格要求组团社应安排专职领队以团队方式开展赴台旅游,并为组团社和领队设定系列的法定义务及相应的行政、刑事法律责任。组团社应当保证所提供的服务符合保障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对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安全的情况,应当向旅游者作出真实说明和明确警示,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危害的发生。旅游团队领队在带领旅游者旅行、游览过程中,应当就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安全的情况,向旅游者作出真实说明和明确警示,并按照组团社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危害的发生。
为了防范旅游风险,保障旅游安全,尤其是保障包括赴台旅游在内的旅游安全,我国应该出台《旅游安全法》,规定旅游警告制度,以加强对包括赴台旅游在内的旅游的行政指导。对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可发布旅游警告。在发布主体和发布程序上,由国家旅游局充分听取旅游行业协会意见后,经与国台办、商务部会商后,报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旅游局发布;在发布内容上,力求客观、公正、简明及规范,旅游警告的发布应针对具体景区、景点;在发布方式上,采取公开发布方式,并行文给有赴台旅游业务经营资格的旅行社;关于旅游警告的有效期限,应设定较短的警告期限,并可相机顺延。如此行事,既有助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安全事故的防控,又不致于对两岸旅游服务贸易构成不必要的阻碍。
为保障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安全,大陆的地方性立法亦可有所作为。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旅游法规,涵盖了本地区的旅游市场培育、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者及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导游人员行为规范、旅游文明建设、法律责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推动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当前大陆的地方性旅游立法还没有专门涉及赴台旅游的法规或相关条款。因此,大陆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是赴台旅游的几个大省(区、市)应当紧跟当前形势,抓紧制定相关的地方性赴台旅游法规,完善旅游安全管理制度,以保护本地赴台游客的合法权益。
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安全的刑法保护,是终极的法律保护手段。“鉴于中国已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那么为了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对与旅游有关的特别是体现旅游业特定需要的制裁犯罪的独立罪名,例如危害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罪、破坏旅游管理秩序罪也应在刑法中新设。”这些新罪名及其制裁措施的规定,当然有助于保护大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和两岸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三、改进民间合同
为保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两岸旅游业者之间所签的旅游合同,亦有改进的空间。
大陆赴台 篇7
1987年, 台当局被迫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部分台湾科技人士以探亲赴大陆, 两岸科技界才开始有了正式接触, 两岸交流活动随之开始起步。1988年11月底, 台当局开始允许岛内学者或民间团体赴大陆出席国际学术会议, 批准台湾厂家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各种国际科技展和商展。从1989年起, 一些台湾科技人员利用来大陆探亲或观光的名义, 借机参访大陆科研机构, 进行讲学, 甚至出席大陆各类国内学术会议。1990年, 台当局又开放岛内学校、机构、团体可派人赴大陆地区访问, 两岸间的科技交流活动开始增多。
1998年7月, 大陆科学家赴台参加“两岸科技成果交流会”
1990年, 根据台湾“经建会”推估, “六年国建计划”对台湾地区的人才需求, 在电机、电子、机械、土木建筑、工业设计、资讯方面缺大学以上的人才;在土木建筑、工业工程、材料矿冶方面缺专科程度的人才;医事类人才供需平衡;农业科技人才供过于求;理科除气象类普遍人才过剩。倘若人才流动便捷, 大陆工科人才来台, 台湾理科农科人才赴大陆就能调适供需不均现象。如果限定“楚才楚用、晋才晋用”, 则台湾科系过剩人才需经过再教育。高级人才的再教育或人才转业并非易事, 尤其“六年国建计划”中重点科技的新材料、光电、激光、航空航天都缺乏大量人才, 短期内无法自行培养, 又恰为大陆人才充裕的项目, 最捷快赢之道即是从大陆招募人才。
为引进大陆科学技术与科技人才, 台当局相继制订了一系列法规与制度, 特别是将吸引大陆的海外高科技人才作为其重点工作。在第四次“全国科技会议”中, 台湾“行政院长”郝柏村指示“延揽海外人才可涵盖大陆科技人士”, 台湾“国科会” (现名为“科技部”) 因此拟订《延揽大陆科技人士来台研究作业要点》, 并于1991年6月经“陆委会”核定实施;其内容包括:延揽大陆优秀科技人士到台从事研究, 特别是优先延揽台湾急需的大陆科技人才, 补助大专院校或研究机构邀请大陆地区特殊领域重要科技人才来台短期讲学。
此外, 台湾“国科会”为配合台当局的大陆政策, 以“积极主动、循序渐进”的原则, 依据行政部门颁订的《落实“国统”纲领近程阶段计划项目》, 制定了“加强两岸科技交流五年中期计划”, 并依该项计划内容, 制定了各项交流配合措施。这是台当局首次将“两岸科技交流”纳入其科技发展规划中。该项计划要求自1992年至1996年, 分三期实施两岸科技和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第一期着重吸引在海外的大陆科技人员到台湾从事研究工作, 并支持由民间建立两岸科技与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第二期起, 基于交流互惠原则, 鼓励并支持民间学术机构办理两岸学术交流、研究人员互访、举办学术研讨会, 并逐步开放吸引在海外的人文社会科学人员及优秀大陆人员到台湾从事研究工作;第三期由“两岸民间学会科技合作交流小组”, 加强推动两岸科技合作研究计划。
为使延揽大陆科技人士工作顺利展开, 1992年7月, 台湾“陆委会”修订《现阶段延揽在海外大陆科技人士来台参与科技研究发展工作作业要点》, 适用范围由理、工、医、农扩大到人文社会科学;台湾“国科会”据此制定了《现阶段延揽在海外大陆科技人士来台参与科技研究发展工作作业规定》, 使运作程序更加具体, 规定来台参与科技研究项目或任教的大陆科技人士, 必须曾在西方国家及地区著名大学担任过教授, 最近5年内有著作发表, 在理、工、医、农的基础或应用研究有杰出成就并具有学术地位, 为国际所推崇者;或在著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继续从事专门研究4年以上并有成绩, 在应用科学或技术上有特殊成就者;或具有某种特殊技术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者;由台湾方面提供旅费、房租津贴及在台研究教学费用。
鉴于当时限制大陆科技人才赴台的行为受到舆论普遍指责, 1993年4月, 台湾“国科会”又制定《大陆地区科技人士来台从事研究许可办法》, 取代原有《作业规定》, 其延揽对象不再限于海外地区, 可直接来自大陆, 延揽对象包括在理、工、医、农及人文社会科学有杰出成就并具学术地位者, 或者在特殊领域的应用工程技术有杰出成就并为台湾所需者, 期限最多可达2年。
1994年起, 著名科学家李远哲回台湾担任“中研院”院长后, 设立“中研院特聘研究员”制度, 持续吸引海外大师级人才回台湾, 并且向企业界募捐, 筹得新台币约10亿元, 成立“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 为岛内各大学和学术机构与“中研院”的回台资深学者发放补贴薪金, 让他们减少在经济压力而愿意回台湾。
另外, 台湾“国科会”为促进两岸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 补助台湾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或经其认可的学术研究机关 (构) 及“国家实验室”延揽大陆地区或由大陆地区前往第三地的科技人士来台, 参与科技研究计划或担任特殊领域教学, 于1997年9月制定《补助延揽大陆地区科技人士处理要点》, 其补助类别分为研究讲座、客座人员及博士后研究三类, 其中客座人员依资格条件分为客座教授 (研究员) 、客座副教授 (副研究员) 、客座助理教授 (助研究员) 、客座专家等四类。
台湾“教育部”也制订了《大陆地区专业人士及学生来台从事文教活动许可办法》”;“陆委会”制订了《补助大陆专业人士来台从事讲学、传习研修、教练等文教活动实施计划》。为建立台当局谋划中的“亚太营运中心”, 1995年“陆委会”决定以“专案许可”方式, 引进部分特定产业的大陆高级人才。
大陆科技人士赴台工作
据台湾“国科会”公布, 1992年6月, 有两位大陆杰出科技人士被首次批准赴台, 分别在台湾大学从事人工心脏研究及在新竹清华大学从事高温超导研究。到1993年底, 有18位大陆优秀科技人士受邀或应聘到台参与研究工作。到1995年, 共有33位大陆优秀科技人才接受台湾邀请, 在台湾从事科技研究。
不过, 这一时期台当局对两岸科技交流的限制仍然很严, 很多曾申请过两岸交流的学者, 都觉得申请手续繁琐与审查通过时间冗长且限制多。不管是台湾“国科会”或相关机构皆曾限制岛内学者到大陆学术交流, 例如台湾“教育部”规定, 到大陆讲学需辞去大学职位;“陆委会”规定, 不补助到大陆做研究;即使允许赴大陆交流, 但还有固定交流名额限制;对大陆赴台学者, 则限制其行程范围或是要求规范大陆人士公开言论等。
20世纪90年代后期, 台湾“国科会”有限放宽大陆科技人才赴台限制, 并延长在台停留期限, 将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地球科学、大气科学及海洋科学等列为两岸科技交流的重点, 补助到大陆从事短期研究的台湾科技人员, 从1996年的42人增加到1998年的180人, 此后每年保持在100人以上, 合计到受台湾当局补助到大陆从事研究的科技人员超过500多人。
随着大陆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快, 两岸科技界的交流取得了重要进展。据不完全统计, 到1999年, 大陆赴台科技交流与合作达2000多项、8000多人次。1999年, 赴台的大陆科技人士为294位。到2000年, 经“国科会”审查同意来台从事科技活动的大陆人士超过1000人。
除了“国科会”外, 台湾“陆委会”利用“中华发展基金”也对两岸学术交流予以一定的补助, 并制定有相应的措施, 但主要限于文化教育与社会、人文领域。如1995年8月, “陆委会”发布《奖助大陆地区研究生来台》;同年11月, 又发布《奖助大陆地区专业人士来台讲学及研究》;1996年5月, 发布《奖助研究生赴大陆地区研究作业要点》;1997年3月, 发布《补助学者专家赴大陆地区讲学》;同年5月, 发布《奖助在大陆地区出版之台湾地区著作》等。
1999年9月, 台湾行政部门决定大幅度拓宽两岸科技人才交流渠道, 简化大陆科技人士来台手续, 其在台停留最长期限也由两年延长为三年, 同时决定专案委托财团法人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作为专责机构, 负责处理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事宜。有关简化大陆科技人士来台手续的新政策包括缩短审查时间、简化大陆科技人士来台的申请表等。短期科技活动申请案改为每周开会审查, 并由每三个月改为每个月开会一次。台当局还修订大陆地区人民在台湾地区定居或居留第十条第一款规定, 将“为国际所推崇者”修订为“为台湾地区迫切需要者”, 可申请在台专案居留。此外, 还决定放宽过去延揽大陆科技人才来台的领域范围规定, 改由大目分类, 如自然科学类、工程类等大范围。
大陆中科院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访问台湾大学
2000年8月, 台当局修订《大陆产业科技人才来台办法》, 在台总停留期可延长至3年, 比过去多一年, 并以通讯、资讯、半导体、制药等产业的大陆科技人才为优先延揽对象。台湾经济主管部门还明订优先延揽的大陆科技人才, 分别是通讯、资讯、消费性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自动化、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品、制药、医疗保健、污染防治等工业以及资讯软件服务业、产品设计业、产品检测服务业、工程顾问业、环境工程业、环境卫生业等, 让高科技业者有延揽大陆人才的依循。台湾“投审会”表示, 大陆产业科技人才来台应具备取得学士学位, 并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 或取得博士学位并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
同年9月, 台湾“陆委会”修正通过《大陆地区专业人士来台从事专业活动邀请单位及应具备之申请文件表修正草案》, 放宽大陆产业等技术科技人士赴台条件, 可由公民营事业、产业公会等团体向“经济部”申请赴台访问。其中规定:“在基础及应用科技领域或在专业技术上有优势成就者, 或获博士学位具有研究发展潜力者;大陆地区科技机构中具备科技相关专业造诣, 且在两岸科技关系之互动具有助益或重要地位之科技技术管理人员”, 均可应邀访台。
台湾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与企业对引进大陆科技人才更为积极。台湾研究机构对大陆科技人才在台湾从事长期研究积极争取, 其中以“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与“中央”大学为主。其中2000年度在台从事长期研究的大陆科技人士在中研院有73位, 在台湾大学有47位。一些台湾企业也通过台湾中华两岸科技交流促进会引进大陆科技人才, 如致茂电子公司通过上述机构从大陆引进计60位科研人士, 占该公司研发人员的20%。
资料来源:2007《台湾科技年鉴》
据台湾“国科会”统计, 到2000年底, 应邀或应聘赴台从事学术研究和科技活动的大陆科技人士共有860位。当年共有138位大陆地区科技人士来台参与研究, 另有31名来台短期访问演讲。
邀请大陆产业科技人才来台
2001年7月, 台湾经济主管部门核定公告《大陆地区产业科技人士来台从事科技活动审核作业要点》, 即日起台湾公民营企业或产业公会及团体, 其在台湾实收资本额或年度营业额达一定程度 (生产事业3000万元新台币, 技术服务业1500万元新台币) , 即具备资格邀请大陆科技人才来台参与长期研发及技术指导;年度营业额达1000万元新台币的企业即可邀请大陆产业科技人才来台从事会议、演讲及研习等短期活动。凡2亿元新台币以上重大投资案或3年投资5000万元新台币以上致力重要新技术开发者, 其延揽大陆科技人才的人数占研发人员总数的比例由10%放宽至20%, 以鼓励企业在台湾投资及解决科技人才不足问题。
由于台湾岛内科技产业研发人力不足, 根据《大陆地区专业人士来台从事专业活动许可办法》, 除“国科会”专职负责延揽大陆地区科技人士来台从事科技研究外, 台湾经济主管部门专门负责引进大陆产业科技研发人才, 以便调节台湾岛内公民营事业、产业公会等团体的产业人力需求, 并兼顾科技学术研发与产业技术研发人士的引进与延揽。为此, 台湾“国科会”于2002年特别制订该项科技专业活动审查作业要点。
在实际执行中, 台当局一方面通过限制部分领域重要科研项目对大陆的交流, 希望确保台湾的“科技优势领先”, 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两岸科技交流, 引进对台湾有利的大陆地区科技优秀人力与技术。
这一时期, “国科会”每年补助延揽来台的大陆地区的研究讲座、客座教学研究人员约40人, 补助延聘博士后研究人员大约80名。在领域分布上多为自然、人文社会科学学门。例如自然科学相关研究领域:数学、物理、化学、地科, “国科会”以杰出研究表现且为台湾地区所急需的大陆人才为优先考量。另外, 由于台湾岛内有关考古、出土文献、古文字、古籍方面的研究与利用等方面研究较弱, “国科会”也考量学术研究机构的状况, 延揽特殊领域的人才, 以协助改进岛内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至于涉及产业竞争力的工程及生物科技等特定领域, 补助延揽或引进的人才相对较少。
为鼓励并支持学术科技团体或大专院校办理两岸科技学术研讨会, 提供两岸学术科技界人士接触交流的渠道, 台湾“国科会”又制订了《补助办理两岸学术科技研讨会作业要点》, 每年约补助办理50余场次两岸学术研讨会, 其中以物理、化学和艺术人文及经济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较多。
此外, “国科会”每年还补助100至130名岛内学者专家赴大陆地区从事研究, 该项补助系由研究计划中编列赴大陆地区做7天至14天左右的短期科技研究, 不论是搜集资料或实地田野调查, 每件短期研究的考察案均需严格审查。
为提升台湾延揽科技人才绩效, 台湾“国科会”于2007年特别规划大陆现阶段延揽人才政策研究计划, 并派员赴大陆访问主管科技人才的管理部门, 搜集相关资讯, 希望逐步推展各项科技人才交流活动, 以充实台湾科技人力阵容。
根据2003年台湾“国科会”委托中华经济研究院开展“两岸科技学术交流成效与策略评估”研究发表的报告, 1999年至2003年的5年间, 延揽大陆地区科技人才来台从事研究的前10所台湾科研机构分别是:台湾大学 (124人次) 、台湾清华大学 (90人次) 、“中央研究院” (74人次) 、交通大学 (41人次) 、“中央”大学 (40人次) 、中山大学 (20人次) 、成功大学 (20人次) 、政治大学 (12人次) 、台湾师范大学 (12人次) 和中兴大学 (12人次) 。
这些科技人员所属大陆科研机构依序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厦门大学、山西大学、北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主要从事基础科学研究。
赴台短期访问的大陆重要科技人士所属机构依序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国家海洋局、西部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安徽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
关于两岸学者交流成效部分, 根据该项研究所做EI论文或专业书籍, 平均发表论文篇数为3.33篇, 平均出版专业书籍数量为0.56本;有4.44%的人取得了技术专利;有1/4的人 (28.89%) 获得过国家级奖励 (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等) , 15.56%的人获得过省级或部级奖励, 6.67%的人获得过国际奖励。
接受该项调查的台湾学者, 针对现阶段两岸科技学术交流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例如台湾“中研院”物理所经常与大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及原子能科学院开展粒子物理领域的学术交流, 并与北京清华大学电工所有合作项目, 还通过丁肇中教授实验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及广州中山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每年都会派一位博士后到台湾中研院开展合作研究, 为期4个月, 然后再延期4个月。双方合作成果显著, 曾于2003年5月16日在美国《科学》 (Science) 杂志上报导首个海峡两岸中微子实验合作计划取得的成果, 有好几位大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和东南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利用该计划到台湾“中研院”进行交流, 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 论文上署名为中国大陆与台湾教授共同指导。
台湾“中研院”物理所研究员李世昌认为, 大陆粒子物理领域研究人员是台湾急需的人才, 因为大陆发展比台湾早。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开展大型粒子加速器实验,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粒子物理人才。台湾“中研院”此领域的研究也是在大陆有经验或主持过大型粒子物理计划的研究员带领下, 从零建起的。由于台湾电子学人才主要集中在产业界, 因此需要大陆科技人士来台从事基础研究, 未来仍鼓励两岸多交流。
两岸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
2008年台湾新领导人上台后, 两岸政策有了很大转变, 不仅实现了直接“三通”, 两岸在经贸、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也逐步升温, 这也影响到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有关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态度与做法。
例如2008年6月,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陈宜瑜主任赴台期间, 曾拜会台湾“国科会主委”李罗权, 双方商定共同推动两岸人员交流、组织开展共同关切议题的研究计划。
同年9月, 台湾“国科会副主委”陈正宏率领“2008两岸自然灾害防治访问团”赴大陆, 先后拜访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气象局等大陆科技主管部门。期间, 与大陆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等会面, 双方就能源、节能环保、自然灾害防治等关乎两岸民生的领域开展科技合作交换了看法。双方均表示, 两岸有效整合科技资源, 携手在地震、大气科学等领域开展合作, 将能够更有效防范自然灾害, 把自然灾害对民生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同时, 双方还就通过适当方式, 在两岸科技界已开展多年的一般性交流基础上, 尽快提升科技合作水平, 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开展实质性合作等议题交换了意见。经过协商, 双方决定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台湾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出面, 推动实施“两岸共同议题研究计划”, 并建立两岸常态性学术研究共同议题补助机制, 促进两岸良性的互动渠道与科技交流。
该计划实际由台湾“国科会”每年分别出资1000万元新台币, 国家自然基金会相应提供250万元人民币研究经费, 资助某项两岸共同研究议题, 每项议题资助时间为3年期, 每年新增一项共同议题, 并各自公告审查及共同比对通过案件, 各自依规定核定及执行。此外, 定期举行年度会议, 商议新年度的共同议题及检讨合作机制, 并办理期中成果研讨会。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与台湾“国科会”协商结果, 决定2008年的共同议题为“汶川地震”, 2009年议题为“豪雨台风”, 2010年议题为“生物多样性”, 2011年议题为“光电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这是首次由海峡两岸科研主管部门高层共同规划和出资正式开展的科学研究项目, 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2009年4月, 台湾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万其超为团长、台湾“国科会”综合业务处处长郭逢耀 (以台湾世新大学经济学讲师的身份) 为副团长的“2009两岸科技创新论坛及科普交流访问团”一行9人来大陆, 先后拜访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及中国科协等大陆科研主管机构。大陆科技部副秘书长王志学、科技部海峡两岸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任孙洪、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联络部部长许怡、科技部合作司处长张健、政策司处长邱成利等会见了来访的台湾客人, 双方分别就两岸共同举办两岸科技论坛、两岸科技设备资源共享和两岸科普资源交流等议题展开了充分探讨, 并就大部分内容达成共识。双方商定, 将进一步加强沟通, 以促进两岸科技与产业领域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 为两岸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1月, 台湾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万其超和接任台湾“国科会”综合业务处处长的陈宗权 (以基金会顾问的身份) 再次来大陆, 与大陆科技部港澳台办副主任叶冬柏、科技部海峡两岸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赫文平等会面, 双方就两岸共同举办“海峡两岸科技创新论坛”等相关议题展开了充分的探讨, 并就大部分内容达成共识。双方商定, 将进一步加强沟通, 共同促成两岸科技论坛的顺利召开, 为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搭建高层平台;同时, 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合作, 共同推动两岸科技合作机制的建立。
2010年9月, 台湾“国科会”与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一同组成“2010两岸科技主管交流访问团”赴大陆访问, 由台湾“国科会副主委”张文昌率队, 成员包括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万其超、“国科会”综合业务处处长陈宗权、“国科会”人文及社会科学发展处处长傅仰止、成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简伯武教授、中山大学理学院院长洪文俊教授、“国研院”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副主任朱晓萍、“国科会”综合业务处专员李佳儒、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专员罗文珊等。
在北京, 大陆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等出面接待访问团一行。曹健林介绍了大陆科技发展现况, 并一一回答了访问团希望了解的问题, 包括大陆目前研发人员数量和分布, 2009年研发经费金额及占GDP的比重、每年经费增加幅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及分布、科技部与地方科技部门及其他组织的关系、如何制定国家科技计划或重要课题的产生、重要科技计划及资助情况、科研经费的管理、非大陆地区人士如何申请大型科研设备的使用, 以及两岸合作计划等。
访问团又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双方召开“两岸共同议题研究计划”年度会议, 讨论2012年优先议题及现行机制相关事务检讨。经协商后决定:2012年资助议题为“热带医学”, 较详细的项目由两岸科学家研讨后再给予明确范围;自2012年起, 以循序渐进方式增加议题及经费, 由现行总补助金额750万人民币和3000万新台币, 增加为2012年的1000万人民币和4000万新台币, 今后再逐年增加至1500万人民币和6000万新台币;议题由两岸科学家自由申请, 不受领域限制, 同样给予3年计划补助。
访问团一行还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因台湾“国科会”现有自然、工程、生物、人文、科教等5个学术处, 目前通过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推动“共同议题研究计划”, 合作的范围涵盖自然、工程及生物3个学术处。在与中国科协建立两岸科普交流的渠道后, 科教处也有了合作的窗口, 只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尚未与大陆建立正式合作渠道。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是大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项目资助单位之一, 访问团此行的目的便是希望通过李国鼎基金会与该机构正式接洽, 了解大陆有关人文社会科学计划补助机制, 商议未来两岸合作的可能性及研究领域。
2011年5月, 应台湾工研院蔡清彦董事长邀请, 大陆科技部曹健林副部长以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的身份率团赴台湾进行了为期7天的访问。这是继1998年和1999年时任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和副部长惠永正分别以教授身份率团赴台参访后, 时隔十余年大陆科技部部领导再次赴台访问, 受到台湾科技界、产业界的热诚欢迎和高度重视。访问期间, 曹副部长分别与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主要科研机构负责人、著名高校负责人、新竹科学园区负责人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座谈, 共同探讨建立常态化的两岸科技合作机制, 加强两岸科技、人才以及高新区的交流与合作等, 并就今后如何具体推动两岸科技合作交换了意见。在参访和交流过程中, 台湾科技界普遍认为, 开展两岸科技合作对提高两岸经济和科技竞争力、优势互补、造福两岸人民非常重要, 希望与大陆科技部等相关单位加强联系, 共同推动两岸科技合作的发展。曹副部长对此予以积极回应。
同年11月, 以台湾“国科会副主委”张清风为团长的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访问团再访大陆科技部, 与政策法规司、发展计划司、科研条件与财务司有关人员就大陆科技政策制定、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部门协调机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围绕首届海峡科技论坛成果的落实, 以及拟于2012年举办的第二届论坛的议题和组织方式等交换了看法, 进行了初步商讨。张清风表示, 将尽最大努力推动两岸科技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此外, 大陆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在2011年12月会见来访的台湾工研院副院长刘仲明一行时提出, 两岸联合举办产业技术论坛, 以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试点、共同成立研发机构等方式推动前沿技术与重大科研项目合作。大陆科技部万钢部长在2012年3月会见来访的台湾华聚产业共同标准推动基金会董事长陈瑞隆一行时提出, 建议双方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金融、科技服务业、技术交易市场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建立并加强合作。
其实, 不仅在大陆科技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与台湾“国科会”之间, 在其他国务院部委如信息产业部、卫生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城乡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国家地震局等所属科技机构或地方业务部门, 都与台湾相关科技管理部门高层实现循序渐进的良性互访活动, 且互访人员层级逐步提高并日趋常态化, 双方也更愿意持开放的态度, 共同制定合作科研计划, 更务实推动两岸良性的交流互动和开展进一步的实质合作。特别是2009年在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新兴科技产业合作成为两岸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双方科技人员得以有更深入的交流科技合作已成为两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岸科技主管部门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协商, 在“优势互补、共创双赢”的原则基础上强化创新合作, 为深化两岸科技领域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气象领域, 2008年后两岸气象界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均有较大突破, 合作步伐加快。在2009年6月召开的“海峡两岸自然灾害防治交流合作研讨会”上, 福建省气象部门与台湾气象部门签署了《海峡两岸2009年气象联合观测试验协议》和《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技术交流和研究合作的协议》, 从而建立了闽台气象灾害防治交流合作机制。6月20日, 当第三号热带风暴“莲花”携带狂风暴雨直逼福建沿海时, 台湾大学副校长陈泰然、台湾气象学会理事长周仲岛与台湾气象部门几位气象专家又来到福建省气象台, 与福建省气象专家一起对“莲花”的路径和强度进行了专题会商, 并参与了对福建省9个市之间的可视台风会商, 这是海峡两岸首次面对面会商台风天气。同日, 福建省气象局的工作人员与台湾气象专家共同释放了两枚观测气球, 开展了首次汛期气象联合观测试验, 并进行海峡两岸首次全方位气象资料互换。
2010年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与台湾“国科会”共同组织的“两岸台风暴雨合作研究项目”举办学术研讨会
海峡两岸气象业务部门目前已实现了电话会商天气、联合开展台风预报业务、进行联合气象科学试验、局部地区直接交换气象信息、局部地区直接面对面会商天气, 并且局部建立了两岸气象防灾减灾合作机制等, 不仅有利于节约双方获取气象信息的成本, 而且有利于提高海峡两岸气象预报的准确度, 有力地推动了两岸气象科技的融合与进步, 增强气象为两岸民众服务的能力。
大陆赴台 篇8
一、文献综述
分析已有对中国大陆和台湾旅游的研究文献,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基于大陆和台湾的特殊背景,按时序来分析台海关系影响下的台湾入境大陆旅游特征(包战雄,陈娟,2009;孙根年,2009)[2,3]。如包战雄等认为随着两岸“三通”的实现,入境台湾游客总量将有较大增长,其空间分布也将趋于均衡。(2)从区域旅游合作的角度,探讨大陆与台湾旅游合作的可行性:一是从整个大中华圈的旅游合作来研究,如李天元(2007)通过分析台海两岸四地的旅游客源市场的潜力,指出构建四地旅游合作的可能性及前景[4];二是集中于福建与台湾旅游合作开发,认为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后,海西旅游与台湾旅游的联合优势明显(兰晓原,郑向敏,2009)[5]。(3)用实证方法定量研究台湾来大陆旅游和大陆赴台观光需求的影响因素(廖斌斌,2009;吴开军、黄福彩、李建中,2009)[6,7]。
上述文献大部分是定性地探析大陆与台湾旅游合作发展带来的经济优势及前景,但是以实证方法度量开放大陆赴台旅游对台湾的经济贡献的研究尚不多见。基于两岸的特殊背景,两岸政策也是影响两岸旅游的关键变量,但是目前的文献很少涉及研究它对大陆居民赴台影响程度。
二、台湾旅游业发展背景分析
(一)2008年以前台湾旅游业发展情况
在国际贸易竞争激烈、关税壁垒频现的背景下,旅游业作为非贸易外汇收入来源渠道的作用日益突出。它不仅能吸引外资注入,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改善国家对外关系,还能吸引大量外地旅游者入境旅游,增加收入。因此,通常将这种旅游创造的外汇收入称为“无形出口”。
总体而言,台湾基本上属于游客产出地区,出境旅客多于入境旅客,观光收益逆差较大。自1979年开放出境观光旅游以来,截止到2002年的出境旅游人数达到750.7万人次,23年间增长500倍,造成台湾每年旅游外汇逆差约23亿美元。另外,台湾入境旅游量也落后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如2008年前其入境游客接待量约占全球出境游客人数的0.33%,观光收益也仅约占全球观光收益的2.5%[8]。台湾观光旅游业产出占其GDP比重不到5%,和香港、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中国大陆观光业占GDP的10%到16%相比,仍处于低度开发状态。尽管平衡这种“无形贸易”逆差需要更多入境旅游冲击,然而近几年的数据表明,除香港赴台旅游人数增长较快外,其他地区的旅游人数变动不大甚至有下降趋势。
中国大陆之所以未能列入台湾主要客源地市场,主要受台湾当局政策影响。事实上,自2002年台湾开放第三类大陆居民(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工作、学习、定居的大陆居民)来台从事观光活动以来,大陆来台观光人数第二年就从最初的2 151人次增长到12 768人次,增长率达493.58%。其后于2005年开放所谓第二类大陆居民(出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2006年第一季度大陆赴台游客18 000比去年同期的4 000人增长4倍。伴随“五一”长假,利用第三地赴台的大陆游客达5 600多人,给台湾带来1 120万美元的商机。一个黄金周就能带来3亿多新台币的经济效益,还仅是开放之前通过第三地进入台湾的大陆居民带来的短期收入。来自《祖国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意愿调查》的数据显示,在不同经济收入层次的调查对象中,愿赴台旅游者在50%到76%之间,而无论来自东、中、西部的不同地区的人,想去台湾旅游的人在被调查人数中的比例都在60%以上[9]。因此,对台湾低迷的入境旅游来说,中国大陆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一旦突破台湾对大陆赴台旅游的人数限制和通航限制,大陆游客有望成为台湾旅游业的最大客源市场。
(二)2008年之后台湾旅游业发展现状
2008年6月,大陆与台湾签订《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议》,第一类大陆居民(在大陆生活工作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正式实施,为两岸的交流和往来创造了新的平台。这两年间海峡两岸出台多项推动大陆居民来台旅游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规模逐步扩大,两岸的旅游交流进入常态化、机制化发展的新阶段。截止到2007年底的十年间赴台大陆居民总共不超过160万人,只占市场的3.9%。开放大陆赴台旅游后,2008年大陆同胞去台湾人数为27.9万人,2009年增长3.4倍,达93.6万人,而2010年赴台人数超过这两年总和,创下166.2万人次的高峰,这三年来大陆赴台人数达到287.6万人次[10],充分说明大陆游客对台湾游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
近两年来,大陆游客为台湾观光产业带来26亿美元的外汇收益,使台湾一直以来的观光逆差现状得到改善。大陆游客的增多不仅刺激对旅游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带动了旅馆、饭店、购物场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相关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服务业者表示,为配合大陆游客赴台游的不断发展将增加劳动力雇佣,估计共增加5万个就业机会[10]。随着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大陆旅客赴台限制将会进一步放宽,为大陆与台湾旅游合作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开放陆客入台旅游以来,作为服务贸易的台湾入境旅游业因为需求的增加得到发展。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源,比较流行的理论观点即“乘数效应”。此外,基于旅游产品的特殊性,对旅游的需求(即赴台旅游人数)是台湾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一)旅游乘数模型
乘数效应最初来源于凯恩斯经济学,根据经济学理论,在相同的条件下,如果经济规模越大,则注入经济系统的额外消费所引起的各轮经济效应总和也越大,反之亦然。旅游乘数效应是指旅游者的消费,对旅游目的地经济所产生的各种影响。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是对当地旅游行业的投入,不仅能够增加当地旅游企业的收入,而且会在整个旅游目的地经济中起连锁反应,导致目的地经济的增长。
基于对旅游乘数效应的诠释,旅游乘数就是用以测定旅游消费(即接待国或地区的旅游收入)所带来的全部经济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诱导效应)大小的系数。在计算乘数时,旅游花费所导生的直接、间接和诱导性效应都包含在计算的指标中,常用的计量旅游乘数效应的旅游乘数归纳如表1:
需要指出的是,旅游乘数中涉及到的旅游花费,是指从目的地国家(地区)以外来的旅游者的花费,其中并不涵盖目的地居民在当地的旅游消费。由于无法直接获得旅游收入对地区经济中各项指标的具体贡献量,比如旅游引起的间接收入和诱导性收入无法测得,旅游引起的间接就业人数也不容易划分。因此,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旅游外汇收入与各项指标的线性关系,定量说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程度。通过选取测度台湾旅游外汇收入与台湾GDP、就业人数、服务业产出及进口额的线性关系,以此表明一单位旅游外汇收入的增加与各指标增加的系数关系。由于各指标的增加量并不完全来自于旅游收入,只能将所得系数称为收入系数、就业系数、服务业产出系数和进口额系数,而非乘数。
开放大陆对台旅游后,选取的各个指标数据变动较大,会影响到整个回归的线性拟合优度。所以,本文引入的是1987-2007年间的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台湾观光局网站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11]。其中,由于网站统计年鉴数据的部分缺失,就业人数、服务业产出、进口额四组数据不足21个样本点,但这不影响回归分析的结果。
结合以上分析,采用一元函数:
Y=a+ bX+ u
分别构建一元回归模型计算回归方程。
因变量:X-台湾各年旅游外汇收入。
自变量:Yr-台湾GDP,
Ye-就业总人数,
Ym-进口额总数,
Yt-服务业总产出,
u -随机误差项。
(二)旅游人数模型
以上通过乘数效应,结合最新数据大致测度了台湾开放大陆赴台旅游初期对经济的影响度。然而,赴台旅游人数是产生经济效应大小的起点,关于中国大陆赴台旅游人数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影响有多大,也是本文关注的对象。因此,本文将尝试建立一个旅游人数模型,分析在两岸这种特定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下,影响赴台旅游人数的主要因素。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选取和旅游人数密切相关的两个定量变量,即在目的地的人均旅游消费额(代表目的地的旅游消费水平)和客源国的人均GDP(代表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网站和台湾观光局网站。此外,由于台湾与大陆的特殊背景,应将政策作为定性变量引入模型。这样可以体现政策环境的不同对模型造成的影响,同时提高模型精度,减少设定误差。将因变量Y设定为每年的大陆赴台人数,自变量X1为台湾的人均旅游消费额,自变量X2为大陆人均GDP,虚拟变量政策设定为D,受政策影响,台湾在1997年开始逐步对大陆通航,因此将以这个时间点为界为虚拟变量取值。
undefined
由于事先难以确定上述定性变量的具体类型,因此先以加法和乘法方式同时引入虚拟变量,再通过t检验来判断引入项的保留与剔除,据此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a+a1D+b0X1+b1X2+b3X1D+b4X2D
在建立具体的计量模型之前,先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以确保最终模型是长期、有效的。在协整分析之前,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变量是否平稳。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旅游乘数模型结果及分析
在用软件分析之前,通过定性分析,本文认为2003年的SARS对台湾旅游有特殊影响。由于该年偏离样本回归线较大,属于样本点中的强影响点,因此将该年从基础数据中剔除之后,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以上各方程中自变量的系数以及方程经过F检验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并且各个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均较高,说明各方程整体拟合度较高。因此,最终可确定各回归方程如下:
Yr=256.479+67.903X (1)
Ye=720.292+6.463X (2)
Ym=-429.029+44.116X (3)
Yt=-172.017+54.418X (4)
通过以上方程能够得到与旅游外汇收入相关的各经济变量的相关系数,将其经济意义的说明整理如表3。基于表3的经济描述,再结合2008年到2010年第一类居民赴台旅游以来的实际情况测定开放初期的影响度。根据台湾“交通部观光局”网站最新统计,选取2008年到2010年大陆赴台人数(包括赴台观光、交流团体等)、每一旅客在台平均消费额算出大陆居民贡献的直接旅游消费额,通过之前得出的旅游收入与各指标的线性系数关系,测得其经济影响度(以下将以2007年的数据为基数值,增长值与增长率均与上一年相比),见表4。
注:***、**、*分别代表1%、5%、10%显著性水平,下同。
注:货币单位为亿美元,人数单位为万人。
(二)旅游人数模型结果及分析
1.单位根检验。
运用Eviews 6.0对赴台旅游人数Y、平均消费额X1、人均GDPX2进行单位根检验。ΔY、ΔX1、ΔX2分别表示Y、X1、X2的一阶差分,根据AIC(赤池)、SC(施瓦茨)值最小原则选择滞后期,结果如表5所示。
2.协整检验。
根据表5的分析结果,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可进一步进行协整分析。对于多变量协整关系的检验,常用Johansen检验法,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Y、X1、X2存在1个协整关系,即赴台旅客人数和平均消费额、人均GDP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3.旅游人数模型的多元回归模型分析。
在以Y为被解释变量,X1、X2、D、X1*D、X2*D为解释变量的模型中,各变量的系数值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在去掉X1*D、X2*D后,各变量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得到了消除,重新设定的模型形式为:Y=a+a1D+b0 X1+b1X2,回归结果见表7。
在这里同样定义政策开放时,虚拟变量D=1;不开放时D=0,开放时间设定为1998年。由此可知,
D=1时,Y = -66869.279+ 44.791X1+ 79.282X2+39077.766 (5)
D=0时,Y = -66869.279+ 44.791X1+ 79.282X2 (6)
通过t检验可知,自变量即大陆人均GDP、赴台游客的平均消费金额和虚拟变量政策的变化D对Y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水平,且R值比较高,证明方程的拟合度比较好,同时F值比较大,说明这个回归方程的模型总体是显著性的,即全部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共同影响显著。从中可知政策的变化对台湾旅游业的巨大影响力,虚拟变量的t统计量在1%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也充分说明政策对大陆赴台人数的作用。
为检验此模型的准确性,本文将2008年大陆赴台人数、人均GDP及在台平均消费额的实际数据代入以上方程检验,得到测算的2008年大陆赴台人数Y=274 440,而2008年大陆赴台人数、游客在台平均消费和大陆人均GDP的实际值分别为278 712人、1 543.66美元和2 940美元。可见,该方程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大陆赴台人数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在游客人数模型中,通过对各自变量的量化分析,发现大陆居民人均GDP、游客在台湾旅游人均消费额、以及两岸政策,共同影响大陆赴台旅游人数,并通过这种影响进一步影响大陆游客对台湾整个经济的影响度,其中大陆居民人均GDP与政策是影响人数的最主要因素。每一项政策的实施都会使方程系数产生很大变化,2008年的新政策实施后,赴台人数将会沿着新的轨迹趋势发展,尚无法获得足够的样本点去得到新的方程,并据此预测新政策对人数的影响,然而这一模型对于未来预测大陆赴台旅游人数及经济影响度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就旅游人数模型而言,大陆赴台旅游市场随着台湾当局政策的不断开放正在蓬勃发展。大陆经济的逐步走强,会对赴台旅游人数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两者之间正相关影响。相对而言,旅游在台湾的平均消费金额对大陆赴台旅游人数影响较低,不过两者之间也是正相关关系。从乘数模型来来看,在台湾经济景气低迷的状况下,大陆赴台旅游消费对台湾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拉动作用,这主要由于旅游业的高关联度,对房产、交通、保险制造业等方面会产生较强辐射。近年来,台湾劳动力不断外移,制造业面临压力增大,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贸易竞争力是可行之路。它将成为带动台湾经济的一个亮丽的增长点,也将给本来就处于低度状态下的台湾旅游业增加无限活力。
2.从长期来看,中国大陆游客在数量上和经济效益上都将超过日本,在台湾旅游市场上跃居首位。据台湾观光局统计数据,日本游客赴台人数出现连续的负增长趋势,每年100多万的游客数量必将被中国大陆超过,其主导地位将被大陆取代,而如何能将这种稳定增长保持下去是台湾需考虑的问题。目前的大陆赴台旅游现状已经凸显部分问题,一是旅游的自主性不强,除北京、上海和厦门实现居民赴台自由行外,旅游服务仍然是“一刀切”式,抑制了个性化需求和旅客在台的消费,只有扩大旅游纵深、分流旅客,才能持续增加陆客来台的兴趣;二是台湾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随着来台旅游的陆客人数攀升,如果台湾的旅行社、导游、酒店、交通等相关服务容纳不了剧增的游客,反而会给台湾整个社会带来困扰。事实上,这点可通过大陆和台湾旅游投资者合作来解决,大陆投资者谙熟大陆游客的消费习惯和文化,且经营成本较低,而台湾旅游的经营理念较新,管理人才充足,两岸旅游合作可形成航空、旅游、酒店一条龙产业链,创造竞争优势。
3.无论是短期或是长期,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都要以宽松、稳定的政策环境和两岸关系为基础。在上面的人数模型中,从量上说明政策因素对人数有相当的影响。虽然由于样本点不足,无法量化及预测2008年及2010年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些政策对人数的影响程度,但是这一模型仍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对长期分析和预测有启示意义。
摘要:2008年7月,台湾开放大陆13省居民赴台旅游,以期由旅游业带动台湾的低迷经济走出低谷。基于旅游乘数模型和旅游人数模型,本文以2008年前后台湾旅游业分析为背景,定量研究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对台湾经济的贡献度,及影响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认为开放大陆赴台旅游对台湾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两岸政策的开放性对赴台旅游人数影响巨大。
关键词:经济影响度,旅游乘数,人数模型
参考文献
[1]王洁洁,孙根年,郑鹏.美国台海政策的两面性与旅游互动的反对称性研究[J].思想战线,2010(3):117.
[2]包战雄,陈娟.台湾游客赴大陆旅游时空变化特征[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24.
[3]孙根年,王洁洁.1987年来台海关系变化对台湾入境大陆客流量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9(12):53.
[4]李天元.基于入境旅游市场开发的台海两岸四地旅游合作途径[J].旅游学刊,2007(1):19-21.
[5]兰晓原,郑向敏.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新形势下海西旅游发展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2008(8):116.
[6]廖斌斌.台湾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09(2):11.
[7]吴开军,黄福彩,李建中.基于引力模型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3):143.
[8]张玉冰.台湾旅游业发展现状[J].统一论坛,2008(3):42-44.
[9]岳燕祥,陈怡宁.祖国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意愿调查[J].统一论坛,2008(1):38-40.
[10]柳英.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开放两周年回顾与展望[J].台湾工作通讯,2010(8):7-8.
大陆赴台 篇9
一、社会背景与相关研究
2008 年6 月,《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和《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签署并生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从构想成为现实。自2008 年7 月4 日被称为“世纪首航”的大陆居民赴台游首发团760 余人成行,7 月18 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正式实施,2011 年6 月28 日,大陆居民赴台湾个人旅游正式启动,截至2011 年11 月大陆居民赴台团队旅游人数达到300 万人次。[1]台湾已经成为大陆居民休闲度假的又一个热门选择,同时,大陆已成为台湾旅游的第一大客源市场。旅游已经成为增进两岸人民交流交往的重要渠道。
“陆客”一词在台湾,最初泛指大陆人。近年来由于赴台旅游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最主要方式,台湾媒体提及的“陆客”基本均为在台进行旅游活动的大陆居民,即“大陆观光客”。鉴于此,本文中的“陆客”亦指大陆观光客。
媒体是塑造群体形象的重要渠道。数以百万计的赴台“陆客”促进了两岸的交流,带动了台湾的经济,也受到台湾媒体的关注。这些新闻媒介既是公众舆论的载体,反映了台湾民众对“陆客来台”的态度与观点;又对舆论有引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台湾公众对“陆客”的看法。其中电视新闻凭借声音和影像更富渲染力,在“陆客”形象的呈现与构建上更具典型性。
在相关的研究方面,对于媒体中群体形象的研究,在台湾,研究多集中于政治人物形象等议题;在大陆,针对社会群体的研究,常见于对具有某种职业身份的群体,如农民工、警察、大学生等的研究,及对“80 后”、“90 后”等某代人的研究。这些研究多采用内容分析法,在研究设计、测量指标上对本文论述台湾电视新闻中“陆客”形象的部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对于赴台“陆客”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鲜有研究成果。
两岸关系研究在大陆与台湾都成果颇丰,但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为焦点的研究并不多见。在大陆,相关文章多为报刊言论,学术研究很少。在台湾,“陆客来台旅游”的相关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和观光业发展策略三类主题上,以“陆客来台”对台湾带来的经济影响研究最为多见。比如范世平《大陆观光客来台对两岸关系影响的政治经济分析》,作者认为“陆客来台”后经济上可给台湾带来明显助益,政治上会将台湾的影响带回大陆,社会上可以让两岸人民透过世纪的接触更加互相了解,对于旅游业者既带来机遇也形成挑战。从这本著作的结论大致可以看出台湾学界对“陆客来台”的观点,也能窥视到台湾社会的普遍看法,即“陆客来台”对台湾的主要影响限于经济方面。这个结论在本文的分析中得到了印证。但以媒体为切入点的研究目前鲜见,也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二、研究对象
我们首先对2008 年7 月以来,每月相关“陆客”的报道量进行统计比较,以期了解台湾电视新闻对“陆客来台”议题的整体关注度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其次选取样本进行内容分析,了解这些报道的主题分布状况以及提及“陆客”时的语意向性;第三,针对出现频度较大的报道主题,从中选取典型个案进行分析;最后,对台湾电视新闻中常见的“陆客”形象特征,进行出现频度的统计,并选取典型个案进行分析。
由于电视新闻资料的可得性很小,本研究的样本来源受到一定限制。各大电视台的官方网站上,能够搜索到的新闻资料一般仅限于一年或两年之内,且检索和整理上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以汉珍公司的“台视新闻影音资料库”[2]为数据来源。台湾电视公司作为台湾第一家电视台,在台湾数家电视媒体中始终占有较大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在台视新闻影音资料库中以“陆客”为关键词,检索2008年7 月至2011 年7 月(该数据库未收录2011 年7 月29 日之后的数据)的新闻,得到370 条结果。其中,统计三年来相关“陆客”报道的数量时,以全部370 条结果为样本;其余研究则以此为基础进行抽样,每四则抽取一则,得到样本共92则。
我们将样本设置报道主题与语意向性两个编码类目。其中报道主题针对的是整则报道,语意向性针对报道中的“陆客”,即如对报道中的其他群体或机构做出负面报道、而对“陆客”本身没有负面评价,则不编为负面。
编码表[3]:
由于一则报道中可能出现多项形象特征,不能保持编码时分类的互斥性,且部分报道中并未直接出现陆客形象特征,故此研究不进行编码,仅对每项特征出现的频度进行数量的统计。
被统计的形象特征的选定,以对样本的整体阅读视听分析为基础,对样本中的92 则新闻进行逐一分析,得到这些特征的出现频度。择出其中明显的、出现次数较多并有分析意义的八项特征。其中包括:有兴致、欢乐的;喜购物、出手大方的;喜欢台湾美食的;受惊吓的;不守规矩、举止不当的;愤怒、破口大骂的;令人同情的;大打出手的。
三、台湾电视新闻中“陆客”受关注度与形象分析
(一)“陆客来台”议题受到台湾媒体持续关注
从上图可看出,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后,台视新闻中相关“陆客”的报道在数量上有很大的起伏。在某些月份,如2008 年7 月、2009 年3 月和4 月及2010 年10 月等,对“陆客”赴台旅游的相关报道有30 则左右,2011 年6 月甚至达到50 多则。而2008 年8 月和2011 年1 月,没有相关报道。
鉴于三年中仅有两个月没有相关“陆客”的报道,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自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后,台湾电视媒体对“陆客来台”的议题始终保持关注。但关注程度却有很大变化。仅由此折线图,似乎无法看出一个明确的变化趋势,也无法找到变化的规律。因此需要对报道量较大的几个月份进行具体分析。
2008 年7 月,大陆居民赴台游首发团成行,报道量大的原因不言自明。这个月的报道,完整地记录了首发团在台旅游的行程和内容,也反映了旅游业者为迎接“陆客”到来所做的准备。首发团离台后,赴台游并未立刻进入正轨,没有大批量的“陆客”随即而来,因此8 月未有相关报道。
2009 年3 月,安利集团一万二千人分批赴台旅行,被台湾媒体称作“安利团”,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安利团”人数众多、消费能力强,给台湾观光业带来很大收益,也给台湾社会带来不小的震动。此月相关“陆客”的报道有九成以上与“安利团”有关。
2009 年4 月,前半月的相关报道主题较为分散,但大多集中在“陆客”在台的旅游活动上。后半月连发几场意外事故,报道主题多为对意外事故的客观陈述、事故引发的纠纷及解决。
2010 年10 月,苏花公路受台风影响坍方,造成二十余名大陆旅客遇难。此事故从开始就受到媒体的关注,高强度连续报道了救援情况、家属赴台处理后事等相关内容。
2011 年6 月,“陆客”自由行开放,再度引起媒体的关注。之前“团进团出”的“陆客”受到旅行社安排,参观活动模式化、住宿和饮食均有预定安排,大量普通的旅游业者不能受惠,“陆客”和台湾社会的接触也十分有限。而自由行“陆客”在台活动比较自由,因此受到的媒体关注有过之而无不及。
经分析得出,除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成行、自由行开通等重大转折性事件之外,台湾电视媒体对旅游中的突发意外事故有高度的敏感,在报道上也不吝笔墨。从事故的发生到解决有着连续高强度的报道。而大多数时间,只是保持一定的关注度,且报道内容多为具有一定娱乐功能的社会新闻。报道量的变化受突发事故灾害的刺激而有较大波动。
(二)“陆客”报道主题分析
我们对抽样选取的92 则电视新闻报道进行了主题分析,按照主题编码分为6 类。据统计,政策类4 则,占4.34%;经济类16 则,占17.39%;游览参观类11 则,占11.96%;意外事故及灾害类38 则,占41.30%;违规违法及犯罪类8 则,占8.70%;其他15 则,占16.30%。
数据说明,台湾电视新闻中相关“陆客”的报道,最多是意外事故及灾害的报道;其次是经济类、游览参观类;违规违法及犯罪类的报道相对较少,政策类最少。
1.意外事故及灾害类报道
台湾电视媒体对于“陆客”在台旅游遭遇意外事故、灾害给予了相当高的关注度和报道强度。最常见的多为交通事故、班机延缓、恶劣天气(台风暴雨等)及其带来的交通阻塞、失火等室内事故等,影响了“陆客”旅游的正常进行,甚至带来人身伤亡。在此仅举两例:
例1:游览车载陆客闪车擦撞隧道壁撞壁乘客尖叫一妇人重摔受伤(2009-6-19)
导言:一辆载运30 名大陆游客的游览车,昨天傍晚行经南二高兰潭隧道时,疑似闪避车辆不慎,擦撞隧道墙壁,游览车的挡风玻璃碎裂一大片,车头和车体都擦撞出凹痕,也造成一名大陆游客受伤送医,车上的乘客都吓坏了,直说下次不敢来了。
例2:雾锁机场回不了家陆客挡通关与航警爆肢体冲突一妇人激动倒地等四天飞不了大闹小港机场(2010-4-23)
导言:以小三通来台的七十名大陆游客,因为三天前金门机场浓雾关闭,返家行程一再延误,因此在小港机场通关处抗议,用推车堵住出入口,还与航警人员爆发肢体冲突,造成一位妇人昏厥,其他的旅客立刻揪住航警,现场一片混乱。
我们从例子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类的报道,除客观陈述事故的发生外,都不约而同地特意形容了“陆客”的惊恐;例2则对“陆客”的躁动进行了具体的刻画。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即使是事故受害者中“陆客”仅占很小的比例,在电视新闻中仍然突出报道“陆客”的行为,足见“陆客”充分被电视媒体认定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并在报道中强化了其特殊性。
2.经济类报道
经济类报道除给出具体的数据信息外,往往聚焦于商家的策略及“陆客”的大规模消费行为上。
例3:逛故宫两小时陆客买120 万百货珠宝精品业绩暴增百万(2009-3-16)
导言:大陆安丽旅游团成员涌进故宫礼品部,消费力惊人,钞票一张接着一张掏,收银小姐数钱数到手软,有人买了台币七万多块的清明上河图复刻版,还有各种纪念品,新台币不够花,有人干脆直接付人民币,访收银员。大陆观光客到百货公司购物,大多锁定名牌服饰及珠宝精品。
例4:吸引陆客推美食木雕看准自由行商机原民摩拳擦掌美食舞蹈木雕原民特色吸睛(2011-6-23)
导言:陆客旅游自由行开放在即,表演者穿着传统服饰热情跳舞,台东旅游业者更推出当地美食,有美味多汁的桶子鸡、用黑色鹅卵石焖煮的石头虾、日本秃头鲨鱼苗生鱼片,还有现烤山猪肉,一旁还有展览区,上千件作品是利用八八风灾冲下来漂流木制作而成的聚宝盆作品,业者看准商机,设计一连串美食和作品,希望吸引更多陆客。
以经济视角对“陆客来台”进行报道的新闻数量的比例,说明了台湾社会对“陆客来台”的最大期望在于带来经济上的收益。“陆客”较强的消费能力始终受到媒体关注,因此对“陆客”购物行为的专门报道不在少数。据台方测算,截至2011 年3 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已给台湾创造32.47 亿美元收益。
3.其他类报道
以上两类报道占到了台湾电视新闻关于“陆客”报道的近六成,所刻画出的“陆客”形象基本上属于中性的,而其他类中很多是从正面和负面进行的报道。
例5:陆客开眼界!首发团游中台禅寺陆客狂拍!惟觉老和尚亲自接待台湾啤酒干杯陆客禅寺尽欢(2008-7-5)
导言:大陆首发团来到台湾真是处处都觉得很新鲜,下午他们到南投参观中台禅寺,大批人列队欢迎,惟觉老和尚还亲自出面接待,陆客直呼中台禅寺很现代,访陆客。逛完庙宇,前往餐厅用餐,台上有人引吭高歌,台下陆客拿起台湾啤酒干杯,台上台下宾主尽欢。
例6:陆客拿3 公斤书打台湾女导游女导游恐脑震荡陆客称开玩笑出境前遭拦下赔3 万和解(2010-5-20)
导言:大陆观光客17 号在中台禅寺参观时,一名廖姓男游客竟然拿三公斤佛书,追打台湾女导游,把女导游打成脑震荡。今天警方在小港机场,拦截到打人的大陆游客,双方当场在游览车上签下和解书,陆客赔偿三万元,才结束纷争。(访同行的大陆旅游团团员)
我们看到例5 中反映出了“陆客”在旅游中的愉悦和谐气氛,且多特写出“陆客”的好奇心与新鲜感,以反映两岸文化的差异所在。
例6 所代表的违法违规及犯罪类报道,在样本中所见并不多,大多数此类报道重点反映“陆客”举止不当引发秩序混乱。
(三)台湾电视新闻中“陆客”群体形象
台湾电视新闻“陆客”报道中以不掺杂褒贬色彩的中性报道最多。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消费能力强”在理解上,既可以理解为经济状况好、富裕,又可理解为奢侈、不节俭,实难界定。故对于“陆客”大规模消费行为的报道均计为“中性”。仅由“正面”、“负面”单纯分类,似乎难以看出台湾电视新闻呈现了怎样的“陆客”形象,因此,我们对“陆客”某方面形象特征出现的频度做了统计。
非负面形象特征中,仅有“有兴致、欢乐的”一项可视作正面特征。但这项特征在样本中出现之少令人惊讶。只有在赴台旅游或自由行刚开通、首批“陆客”抵台的报道中,才能看到电视媒体对“陆客”的在游览时的愉快情绪传达给受众。而之后的报道重点就不在此了。
例7:厦门非福建居民开放金门一日游首发团留念要求县长李沃士签名团进团出当天来回旅游时间短(2011-6-13)
导言:为了迎接“暂住厦门非福建籍居民”赴金门一日游的首发团,金门水头码头不仅拉起欢迎的红布条,出境口还请来醒狮团助阵,现场热闹滚滚。陆客们拿着刚刚发放的入台证,要求县长李沃士在上面签名。
例7 是样本中气氛最热烈、欢乐的一则报道。但仅从其导言中就可看出,在描绘热闹的气氛时,媒体所关注的也是码头所拉起的红布条和醒狮团,对“陆客”本身的关注度反而不够。
而“喜购物、出手大方的”和“喜爱台湾美食的”两项,并不能简单地视作正面形象,仅可称其为非负面形象。
例8:游日月潭安利二团扫货赢一团停留时间较长店家业绩增两成(2009-3-23)
导言:大陆安利旅游团第二团来到日月潭,因为停留的时间比较长,陆客拿出钞票狂买纪念品,店里挤满了人,乱杀价的情况比较少,店家的业绩成长两成。
例8 是一则专门报道“陆客”消费能力强的新闻。但从中可以发现台湾电视媒体在刻画“陆客”消费能力强这一特征之时,无论语言或画面中都往往会连带一些其他的特征,如“所到之处一片混乱”等。此篇报道还专门提到“乱杀价的情况比较少”,暗示了“乱杀价”应当是“陆客”的特征,“不乱杀价”反而值得一提。
大量的此类报道将“消费能力强”这项特征的内涵丰富化,包含出手大方、喜爱杀价,所到之处拥挤、混乱,离台时带太多行李带来秩序混乱等。尽管“陆客”的大规模购物行为能够给台湾带来经济收益,但这样的形象传达给受众,未必会给台湾民众带来良好的印象。
在很多事故类报道中,“陆客”形象更多地被描述为“受惊吓的”和“令人同情的”。尽管对于事故、灾害进行高强度报道无可厚非,在事故、灾害中当事人或家属受到惊吓、伤心过度也在情理之中,但受众在电视新闻中所见的“陆客”近半数都是受惊的、令人同情的,不免将“陆客”的形象弱势化。
例10:古迹中乱摸蜡像陆客又传恶搞蜡像指头扯断桌上国旗也拿掉陆客行径夸张引发馆方不满(2009-4-3)
导言:网络上有一张女游客在高雄古迹英国领事馆展示区跨越隔离线,手搭在蜡像肩膀上合影的照片。高雄英国领事馆里蜡像的小指头被扯断,馆方人员说这都是大陆游客惹的祸,因为陆客会移动桌椅,他们只好用铁链把椅子拴住,陆客还有乱丢垃圾的行为。
例11:吁小心陆黑心品海报陆客反感海报放置机杨小三通陆客大骂(2009-4-24)
导言:金门县卫生局为了提醒民众小心大陆黑心商品,制作许多倡导海报,这些海报就摆放在小三通机场显眼位置,不过看在大陆客的眼里却是奇耻大辱,忍不住破口大骂,并打电话向金门县政府抗议,为了息事宁人,金门县政府赶紧将全县所有的海报撤除,官员还亲自接待对岸来访的官员们,大家是手牵着手。
“不守规矩、举止不当的”、“愤怒、破口大骂的”以及“大打出手”的,算是标准的负面形象特征。在台湾电视新闻中就对这些特征都有直接的呈现。这些报道都无一例外会让受众对“陆客”的印象恶化。
台湾电视新闻中,“陆客”形象特征负面多、正面少,原因应当是多方面的。赴台游“陆客”是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之后,才在台湾社会中出现的一个群体。“陆客”出现的时间较短,对于台湾社会来讲是较为陌生。更重要的是,它始终被视作是外来的,是“他群”,而不是“我群”。“陆客”的不当举止,被视作“陆客”给台湾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行为在多种心态的作用下被放大,通过媒体传达,最终给“陆客”的形象带来很大伤害,甚至丑化。
四、结语
台湾电视新闻对于“陆客”议题始终关注,但关注程度有很大起伏,主要集中于使旅游无法正常进行或带来伤亡的意外事故及灾害类事件的报道上,在事故中受到伤害的“陆客”往往被刻画为受惊的、令人同情的,通过这些报道使“陆客”被弱势化;电视新闻所反映出公众对“陆客”的期待在于其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受这种心态的影响,在报道“陆客”购物行为时,以其消费能力作为报道焦点,并呈现出消费场所拥挤、混乱的喧闹场面;此外,“陆客”的不当举止被媒体突出地传达给受众,给“陆客”的形象带来伤害。
摘要:近几年来,尤其是2008年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以来,台湾媒体对大陆赴台旅游、商务团体的行为和事件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在台湾的电视新闻中,“陆客”成为一个受到特别关注的报道对象。而这种形象到底是如何呈现和建构的呢,是否由于两岸的关系变化而带上某种主观色彩呢?通过对2008年以来台湾电视新闻中相关“陆客”报道的类型与比例进行内容分析,发现“陆客”报道在关注度、不同主题报道出现的频度、形象特征的语意向性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特点。
【大陆赴台】推荐阅读:
大陆资本08-22
大陆投资08-31
中国大陆市场05-22
大陆法系11-06
望大陆教案05-28
大陆桥运输10-19
大陆流行音乐08-19
台湾机械进口大陆流程05-21
《斗罗大陆》读书笔记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