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教案两课时教案(精选8篇)
辩论教案两课时教案 篇1
辩论
教学目标:
1、了解辩论常识。
2、掌握辩论的原则和技巧。
3、掌握辩论的注意事项。教学重点:辩论的技巧 教学难点:辩论的技巧
教学手段:讲授法、视频教学、问答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常识简介
1.导入:同学们,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看过《三国演义》没有?有的
同学们说,有的同学说没有。那看过的同学你们是否看过“诸葛亮舌战群儒”。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可能都很佩服诸葛亮,佩服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佩服他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其实还有一点让我们佩服的,就是他雄辩的口才,他江东舌战群儒,战场骂死王朗„„那么下面我们就将一起来欣赏一下“诸葛亮舌战群儒”。
2.欣赏《舌战群儒》片断,要求看后说说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3.辩论是对我们听、说能力的大检阅,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和学习辩论原则、注意事项以及基本技巧,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辩论?”试着给辩论下个定义。
学生自由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
辩论是指对立双方就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针锋相对地发表意见,以便分清是非的一种说话形式。辩论也是指持有异议的双方为了各自的目的利用辛辣的语言进行争论和辩解。(说说法不同,但意思一样的)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争吵、竞选中的电视辩论、专题辩论赛等。
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曾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解释:辩的目的,是要分清是非的区别,审察治乱的纲纪,辨明同异的所在,考察名实的道理,决断利害,解决疑惑。)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辩论是否需要原则,需要什么原则。从而引出下面的“辩论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二、辩论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一)道德原则
辩论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摆事实,讲道理。
任何歪曲事实、无理蛮缠,直至恶言相向,进行人身攻击,侮辱对方人格的言行都是不道德的。辩论是真理与谬误的交锋,智慧和愚昧的较量,先进同落后的对峙。辩论的目的就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弘扬智慧,启迪愚昧;歌颂先进,鞭挞落后。因此,只有遵坚守“摆事实,讲道理”的基本道德原则,才能达到辩论的目的。
(二)审美原则
1、语言美。辩论就是舌战。
因此,犀利的语言是辩论语言美的标志。尽管事实铁证如山,道理千正万确,但如果缺乏语言的力度,再深邃的思想,再深刻的内容,也无法得到完美的表达,无法突出辩论“舌战”的特点。因为只有犀利的语言才具有攻击力,唇枪舌剑是辩论语言的最好注解。
2、形象美。即美好的公众形象。
这里主要是指儒雅的风度和高贵的气质,具体表现为:语言表述,音色亮丽,节奏明快;庒谐适当,攻守有度;得理饶人,不骄不躁;失势不馁,屡败屡战。
观看挑战主持人视频片断,让同学们思考和讨论:作为一个辩手,应明确辩论的哪些要素和作为一个辩手应具备哪些素质呢?
三、辩论的注意事项
分组讨论:作为一个辩手,应明确辩论的哪些要素和作为一个辩手应具备哪些素质呢?
1、辩论的三大要素:倾听、分析、反驳。
倾听:要认真听取对方的发言,弄清对方发言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
分析:边听边在头脑中分析,指出对方发言中的谬误。对方发言中的谬误一般有几个方面:一是论点错误或论点有片面性;一是论据不真实,论据不足,或论据有片面性;一是论证方法不合理,推理不合逻辑。
反驳:了解了对方发言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找出了存在的错误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驳了。反驳有以下方法:一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指出论点存在的错误。二是驳论据,通过指出其论据的不真实、论据不足,或论据的片面性,使对方的论点失去根据,不驳自倒。三是指出对方在论证方法上的错误。抓住对方论证不合理、推理不合逻辑等毛病,显示对方观点的荒谬性。
2、辩手应具备的素质:
流畅的语言表达
敏捷的临场反应
清晰的逻辑思维
稳定的情绪控制
宽口径的知识储备
优雅大方的仪表仪态
3、辩论的礼仪
所有的辩论礼仪都贯彻一个基本原则:文明——辩论是文明的吵架。
着装:统一、得体、庄重
称谓:规范、尊重
比如:对方辩友、对方X辩、我方、我方辩手、主席、评委
动作禁忌:弯腰、叉腰、指着对方辩友、拍桌子、跺脚、坐姿和站姿不端正
笑容
语言禁忌:人身攻击、称谓错误
用我们总理说的一段话: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怠勿慢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4、辩手六大禁忌
一切违反礼仪和规则的行为
资料成为自身的包袱
两种打法:各自为战、一人之队
两种心态:想赢怕输、全无所谓
两种倾向:脱离本方观点、脱离辩论主题
两种情绪:傲慢、急躁
四、辩论的技巧
(一)避实就虚
论战时,有时需要单刀直入,有时又要巧于迂回,避实就虚,闪开对方所期待的进攻路线和目
标,从看似无关的话题入手,使其打消戒备心理,再引入原先准备提出的问题。
降清的明朝叛臣洪承畴,在南京时,曾审问抗击清军的夏完淳,企图诱使夏完淳归降。洪承畴向夏完淳允诺:‚你小小年纪误受叛徒蒙骗,只要归顺大清,我保你前程无量!‛ 夏完淳对洪承畴的降清致使大明迅速灭亡恨之入骨,有意要讥讽他一番,便假装不认得洪承畴,故意高声回答说:‚你才是个叛徒!我是大明忠臣,怎说我反叛?我常听人说起我大明朝‘忠臣’洪承畴先生在关外与敌人血战而亡,名传天下。我虽年幼,说到杀身报国,还不甘心落在他的后面呢!‛
洪承畴瞠目结舌,手足无措,督府幕僚们以为他真不认识洪承畴,赶忙悄声告诉夏完淳:‚上座正是洪大人。‛
哪知夏完淳听后故意勃然大怒:‚胡说,洪大人早已为国捐躯,天下谁人不知?当时天子亲自哭祭他,满朝群臣无不痛哭流涕。不要欺我年幼无知,上座这个无耻的叛徒是什么东西!竟敢冒名来玷污洪大人的在天之灵!‛
夏完淳指着洪承畴骂了个痛快淋漓,使得高高在上的‚总督大人‛——洪承畴羞愧难当而又无话可说。
(二)以柔克刚
以柔克刚就像中国功夫中的太极一样,可以“杀人于无形”,看似温柔缠绵,实则绵里藏针,能给对手致命一击。
据说,有一位商人见到诗人海涅(海涅是犹太人),对他说:‚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岛,你知道在岛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
海涅说:‚你说吧,是什么?‛
商人说:‚那个岛上呀,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
海涅笑着答道:‚这个好办,我们俩一块去,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三)小中见大
所谓“小中见大”,是说辩论者要善于从高层次上,以其敏感性和洞幽烛微的观察力,从要说的事理中,选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那一点,触类旁通,引申扩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其小而实、短而精、细而宏、博而深,令人回味无穷,收到片言以居要,四两拨千斤的感染启发,小中见大的论辩效果。
论辩中运用“小中见大”要注意选准突破口。从军事的角度来看,“突破口”是集中兵力于敌人最要害、最敏感而又是最易于击破的一点。论辩上的“突破口”也具有类似的属性。它应是关联着全局、最容易着力突破的“一点”,也是最敏感、最准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点”。
在一场辩题为‚对外开放是否带来了走私贩私‛的辩论赛中,一方坚定地认为: ‚走私贩私,是对外开放带来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对此进行了严厉批驳:
‚如果你的说法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我的感冒就是开了窗的缘故。那么为什么开了窗之后,有些人感冒,更多人却身体健康地领略着大好春光呢?这答案只能从自身去找了。同样,改革开放了,其目的就是在于利用当前国际上的有利条件,借西方发达国家的财力、物力之水灌溉我国现代化之花。我们一是主权在握,二是开放有度。问题是国内有些不坚定分子,看见金灿灿的洋钱洋货眼花缭乱,犹如蝇之趋腥,营营追逐,这又能怪谁呢?……‛
这就是利用‚小中见大‛,抓住了感冒和开窗这一小事,阐发了走私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颇具说服力。
(四)以虚掩实
我们讲的辩论技巧“以虚掩实”,就是指辩论中的以心掩物、以神掩形、以抽象掩具体、以略述掩详述等,是语言含蕴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有力也更加有效。
唐德宗时,刘玄佐屡建战功成为汴州节度使。玄佐性情豪爽,轻财厚赏,士卒乐为所用。就在他镇守汴州时,有人向他进谗言,说军将翟行恭如何如何。玄佐一听就火了,立即把翟行恭拿下,要杀他。这时,处士郑涉闻讯,马上要求见玄佐。郑涉这个人善于用开玩笑的形式隐藏要说明的问题和事理。他见刘玄左后就说: ‚听说翟行恭已依法受刑,请将他的尸首让我看看,行吗?‛
刘玄左听了非常奇怪,就问:郑涉是他的什么人,为什么要看尸首。郑涉回答说: ‚过去,我曾听人家说,冤死的人面容异常。可是我从来也没有看过,所以想借来看看。‛ 刘玄佐这才醒悟过来,命人把军将翟行恭放了。
一桩冤案,就在郑涉的一席玩笑话中解决了,神!神在哪里?神在以虚掩实上:以‚看其尸首‛之虚,掩‚为其伸冤‛之实。
(五)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辩手总是不自觉地保持一种戒备状态,只有麻痹对方,松懈其意志,放松其警惕,引“蛇”出“洞”,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当“蛇”出洞后,我们就可以手到擒来了。
鬼谷子教授庞涓、孙膑兵法的时候,一天,他坐在山洞里,问两位弟子道:‚你们谁有本事骗我走出洞外?‛庞涓抢先一步,连哄带吓,甚至扬言要放火烧洞,但不管庞涓怎么施法,鬼谷子就是不出来。这时孙膑走上前,承认自己愚笨,说自己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将老师偏出洞外,不过,他接着说:
‚如果老师在洞外,我倒有办法骗老师走进洞来。‛鬼谷子当然不信,起身就朝洞外走去,哪知他的脚刚一踏出洞外,孙膑便拍掌叫道:‚老师,我这不是把您请出洞外了吗?‛
(六)请君入瓮
在辩论中,请君入瓮特指诱使对方辩手自掘陷阱、自投罗网。对方中计后,常常有苦难言,无力回天。
来俊臣遵武则天之命去惩办酷吏周兴,便请周兴喝酒,假意向他请教审讯办法。周兴不知是计,醉醺醺地说:‚这有何难,只要把犯人装进坛子里,放在炭火上一烧,便什么都招供了。‛来俊臣依计烧好炭火,放上一口大坛子,然后脸色一变,厉声说:‚周兴,请你老兄入瓮吧!‛
(七)环环相扣
组队辩论,要做到多路进攻、环环相扣,队员之间配合默契,也就是思想高度集中,不仅要能够发现和抓住对方的有关全局的重大疏漏之处,而且要对本对同伴的一些带有暗示性的回答或反问能够立刻领悟,连续跟上,以便集中全力突破对方的防线。
(八)诡辩
诡辩是一种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的辩术。然而,在辩论过程中,为了摆脱困境,避免难堪,同样不失为巧辩的一种,用得巧妙,还能生出奇趣。例如,张作霖本是草莽出身,胸无点墨。一次出席名人雅宴,日本浪人蓄意让他出丑,请他即席赏字画。他当即挥毫写下一个‚ 虚‛字,并得意洋洋地落款:‚张作霖手黑‛(亦即亲手写的)旁边的随从悄声对他说:‚你写的‘墨’字少了一个‘土’,‘手墨’成了‘手黑’。‛他一看,愣住了,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于是故意呵斥随从:‚我还不晓得这个‘墨’字下面有个‘土’?这是日本人求我的东西,这叫寸土不让!‛话音刚落,满堂喝彩,从此留下一段佳话。这虽然不是辩论,而是为自己的丑行做辩解,化解丑态,但却实很典型的“以非为是”的诡辩。除了日常生活争论中经常出现类似的诡辩之外,在激烈的辩论中,同样有诡辩。尤其是在辩论赛中,双方的观点一般都是偏执的,因此,在辩论中很难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很多的时候只能靠巧辩取胜,这种巧辩自然包括了诡辩。
五、课后作业,由小组来完成,就下面的情景展开模拟和反驳。(任选一题)
1、某同学洗手之后,没关水龙头,受到管理员的批评,他不仅不转身关水龙头,反而说:“‘流水不腐’嘛,难道连这个问题都不懂吗?”(出自《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2、某小姐和热中的男朋友在商场购物,专挑高档商品,站在旁边的另一朋友过意不过了,对她悄声说:“这样做,你不觉得太过分了吗?”不料她反而大声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当然
要用高价才能换来爱情嘛。”
3、课堂上,某同学突然离座朝教室外面走去,老师见状问:“干什么去?”这个同学边走边说:“上厕所!”老师无奈地摇头叹息:“哎,现在的大学生啊!”不料台下冒出一句:“你怎么啦,大学生就不上厕所啊!”
课后反思:
辩论教案两课时教案 篇2
1.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从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小说简洁传神的语言。
3.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从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并从中提炼文章主题。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 黑体字为多媒体展示内容。
教学设想:
《故乡》第一课时是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主要是学习通过对比来分析人物形象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故乡》中的细节描写很多, 尤其是令人心颤的四个“终于”的细节描写, 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并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因此, 第三节课主要围绕四个“终于”谈细节描写的作用, 体会小说简洁传神而又富有个性的语言。也为第四单元《小说家谈小说》中对细节描写作用的评论埋下伏笔。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反对注入式, 倡导启发自主性学习。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组织课堂讨论, 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及自己分析文章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过的《孔乙己》中的细节描写导入本节课内容)
在初二学过的《孔乙己》一文中, 鲁迅先生先后两次勾画出孔乙己付钱的情景, 前面写的是“便排出九文大钱”, 后面写的却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这两个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心理和状况?
(多媒体出示)
(一) 他不回答, 对柜里说:“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二)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学生分别回答、补充、讨论后明确:
(多媒体出示)
“排”字表现了孔乙己想在短衣帮面前摆阔、炫耀的情态, 写出了孔乙己显摆且迂腐的性格;“摸”字写出了孔乙己动作的迟钝, 钱放得很严实, 从侧面介绍这钱来之不易, 突出孔乙己的进一步穷困, 酸气全无, 生计维艰, 精神和肉体的受摧残之深。“排”、“摸”一字之差, 一针见血地指出小说主人公前后遭际命运之别, 其概括力之强, 令人叹为观止。
二.什么是细节描写
(多媒体出示)
所谓细节描写, 即对人物、情节细微之处的着意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 (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环境 (包括场面) 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 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 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三.令人心颤的四个“终于”
《故乡》中的细节描写很多, 尤其是令人心颤的四个“终于”的细节描写, 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并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因此, 这节课主要围绕四个“终于”谈细节描写的作用, 体会小说简洁传神而又富有个性的语言。
1.教师出示《现代汉语词典》对“终于”的解释是:副词, 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多媒体出示)
2.寻找文中四处“终于”。学生很快找到后用多媒体展示出。
(多媒体出示)
(一) 我的母亲很高兴, 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 教我坐下, 歇息, 喝茶, 且不谈搬家的事。……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二) 可惜正月过去了, 闰土须回家里去, 我急得大哭, 他也躲到厨房里, 哭着不肯出门, 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三) 他站住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分明的叫道:
“老爷!……”
(四) 母亲叫闰土坐, 他迟疑了一回, 终于就了坐, 将长烟管靠在桌旁, 递过纸包来, 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 请老爷……”
3.品味四个“终于”在文中的作用。全班分为四大组分别讨论, 自主探究合作,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讨论前, 教师向每组学生提出具体讨论要求, 指导学生围绕论题各抒已见, 虚心听取他人见解, 作出正确评判, 修正自己的观点, 充实自己的论据。讨论时注意发现问题, 及时引导学生就论题的实质及关键点展开辩论, 因势利导, 深化讨论内容。在讨论结束时, 教师要及时作出评判性总结, 并据实际需要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
讨论一:为何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为何我们“且不谈搬家的事”?我们要卖掉老屋搬家到外地谋生, 那么像闰土一样的农民生活又如何呢?
讨论二:“我”为何“急得大哭”, 少年闰土为何也“哭着不肯出门”?
讨论三:闰土“欢喜”的是什么, 感到“凄凉”的又是什么?“终于”二字写出中年闰土什么心理?
讨论四:母亲叫闰土坐, 他为何“迟疑了一回”?他为何口口声声称“我”“老爷”?
4.全班交流。每大组推选一位组员总结陈词, 其他同学补充和质疑。
讨论后明确:
(多媒体出示)
(一) 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破产——第一个“终于”
外出谋生多年的儿子归来, 母子相见, 当然高兴, 但世况日下, 家境衰落, 母亲难免凄凉, 而此种感觉又不能扫了母子相见之兴, 因此藏一藏便在情理之中。“藏”是有意识地隐藏而不露, 是生怕露出凄凉的神情, 引起刚回家的儿子悲凉的联想。“终于”一词写出了我和母亲虽然尽量回避谈及卖老屋搬家这一辛酸话题, 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凉的心理。看似平常的一个词语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破产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令读者也感到辛酸。
(二) 记忆中美丽故乡的影像——第二个“终于”
虽然那时“我”是个少爷, 闰土只是个短工的儿子, 但孩子的心灵还未被污染, 在一起不分尊卑贵贱, “不到半日, 我们便熟识了”。闰土聪明伶俐, 勇敢能干, 知道许多我不了解的稀奇事情, 闰土也在城里见了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 过得也很开心, 两个孩子建立了纯洁无暇的友谊, 成了我记忆中故乡那美丽影像的缩影。“终于”一词写出了少年闰土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与我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 与我情投意合, 难舍难分。当分别到来时, 只能用最率真的哭来抗拒, 但最终迫于父亲的压力, 只好含泪与我分别的心理。从这个“终于”一词, 我们窥到了少年闰土对“我”的纯洁真挚的深情, 令人动容。
(三) 现实中可悲的厚障壁——第三和第四个“终于”
闰土见到了有着深厚情谊的儿时好友, 自然欢喜;二十多年的世态炎凉和穷困窘迫的生活现实又让他感到尴尬难堪, 所以凄凉。前一个“终于”表现了闰土由欢喜到凄凉, 由颤动到恭敬的颜面变化, 最终封建等级观念战胜了儿时友情的复杂心理过程。后一个“终于”表现了闰土由于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 既要听从“我”母亲的招呼, 又害怕与“老爷”坐在一起有违等级规矩的犹豫不决的心理。两个“终于”体现了中年闰土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 这犹如一堵厚障壁横亘在“我”和闰土之间, 这种隔膜令人心颤。
5.小结:台湾女作家琦君在其作品《留予他年说梦痕》的序言中曾对鲁迅的语言作如下评价:“鲁迅以他超越常人的冷漠, 以极度悲悯所压缩成的冷漠, 维系他古典的节制。”的确, 鲁迅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 不加渲染、烘托, 只用了四个简单的“终于”就成功剖析了人物心理, 刻画了鲜明的农民闰土形象, 深刻揭示了小说的社会主题, 有如芙蓉出水, 朴实自然。这正是鲁迅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出示)
四个“终于”成功剖析了人物心理, 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深刻揭示了小说的社会主题,
四.运用所学方法, 在本文中寻找其他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此处只举两个例子, 学生找到其他细节描写皆可)
例1他回过头说:“水生, 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 这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 只是黄瘦些, 颈子上没有银项圈罢了。
讨论后明确:怎样写闰土让躲在身后的水生出来, 显然有许多动词可供使用:拉、拽、领、牵、扯等等, 但作者却出人意料地选用一个“拖”字, 试想, 如果用“拉”等动词, 只能使读者想像到一方──闰土的动作, 却看不到水生一方的心理和动作, 而“拖”呢?不仅拖出一个画面──大人焦急地往前用力拽, 孩子双脚用力蹬地, 躬身蹙额的情态, 而且披露了闰土的心理:在“老爷”面前不安和恭敬。这对刻画闰土的麻木自卑的性格起了一定的作用。鲁迅先生运用词语的精湛、奥妙可见一斑。
例2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 一面絮絮地说, 她慢慢向外走, 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 出去了。
讨论后明确:读到这样的细节, 仿佛看到泼悍、爱占便宜的杨二嫂, 一边为“我”记不住她的“恩德”愤愤不平, 一边眼睛四周窥视, 她慢慢向外走, 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 出去了。自私、世俗、可怜的性格在细节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拓展迁移。分析其他篇目中的细节描写, 学会举一反三, 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初三学生, 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多媒体出示)
材料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
——节选自《背影》
讨论后明确:朱自清用一连串的动词, 朴实无华的文字、细腻的描写为我们写出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艰难, 展现了一个永恒的感人背影, 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多媒体出示)
材料二:他转身朝着黑板, 拿起一支粉笔, 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 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 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 ……你们走吧。”
——节选自《最后一课》
讨论后明确: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沦陷的无以言说的巨大悲愤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六.结束语:
有人说过, “细节决定成败”。浙江绍兴, 美丽故乡, 鲁迅潜心体会, 感慨世事, 才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家事衰微, 车站送别, 朱自清用心感受, 融入真情, 才绘出了心中永远的背影!古往今来, 伟大的作家, 总是处处用心捕捉那些令人心颤的瞬间, 熔铸成千古流传的篇章。衷心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拥有一双慧眼, 善于捕捉细节, 学会利用“细节”这一把金钥匙, 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 把握文章主题。更希望同学们能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你的文章散发出熠熠光彩!
最后送同学们四句话: (多媒体出示)
带一双慧眼,
多一份留意,
融一腔真情,
浅谈课时教案编写 篇3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自我检查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在总结教学经验时有是宝贵的资料。教案编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编写教案必须深思熟虑。编写一份恰当的课时教案,事先需要认真研读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有关段落,教材以及一些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并应当将教材中提供的练习题和作业题演算一番。要做到对本段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习例题的难易程度及要点等都了然于胸,要尽可能吸取前人对本段教材处理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来动手编写课时教案。一个完整的教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和教材
它包括写出表明课时教学内容的概括性课题没课时内容所属单元及所在位置(第几课时)。在教材多样化的今天,在教案中注明所使用的教材版本的非常有必要的。
二、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备课时最重要的事情,一般地说,备课时要进一步落实的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顺序等,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并且掌握那些基础知识,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教学目标应做到简单,准确,明确。要与教学大纲或新课程标准要求一致,否则容易使教学失去方向,或容易给学生造成额外的负担。尽量不用含义不明的“术语”来表述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行为,每一句话都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三、教学用具
教案应写明教学中需要采用哪些教学媒体,需要制作什么教学软件,需要安排哪些操作实践,需要准备哪些教具,学生需要准备哪些学具等。学生要用的学具应该提前通知学生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中的“教学过程相当于40分钟教学过程流程图。要写得详细,这样可以使用课前的准备更缜密。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教学过程一般有这样几个大的方面:
1.新课开始前的预热阶段的设计,一般包括情境的创设,新课的引入或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些知识上的准备(复习性练习)等。
2.新课程主体阶段的设计,一般包括新知识学习活动的展开顺序,通常是例、习题呈现的顺序和关键问题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以及板书的设计等。
《槐乡五月》两课时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以及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
课文的语言如同诗一样的美妙,对称句式的描绘,长句短句的错落、描述抒情的柔和,使全文呈现出诗一般的节奏感和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学情分析
学生喜欢这类语言诗化,意境美妙的课文。课上可以引导学生赏读文中如同诗一样美妙的句子,细细咀嚼,读出滋味来。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写出和白茫茫等词语结构相似的词语。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感悟五月是槐乡孩子们的季节。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齐读课题。/ 7
2、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3、出示槐花图片,简介槐花。
4、释题:槐乡顾名思义是因洋槐之多而得名。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检查: ⑴出示词语。
洋槐 坡坡岗岗 瑞雪初降 酿蜜 跨走 喜盈盈 傻乎乎 拌上 咸的 蒜泥 口福 季节 槐花飘香 醇香 漩儿 浇上 ⑵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注意:酿、盈、醇、襟。
⑶小组分自然段读课文。自评。他评。
4、找出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5、齐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
1、重点指导:初、酿、挎、盈、傻。
2、唱笔顺。
3、描红。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课文内容,感受五月槐乡的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文。
【过渡】你觉得五月的槐乡怎样?
二、精读课文。
(一)赏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2、洋槐花美不美?美在哪儿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交流,赏读。
①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 7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③小蜜蜂飞来了,酿出了连风打的漩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沉浸在香海中了。
板书:花多色白
花形不一
花香味甜
4、指导朗读。
5、试着背诵。
(二)赏读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槐乡五月不仅槐花美,而且还怎样?(人美)
1、自由读二、三自然段。思考:槐乡的孩子美在哪儿呢?
2、讨论交流。板书。勤劳能干 热情好客 淳朴可爱
3、指导朗读。
4、尝试背诵。
(三)齐读第四自然段。
联系课文回答:为什么说5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三、总结
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总结。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照样子,写叠词。
白茫茫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山山洼洼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板书: 槐乡五月 花多色白
槐花 花形不一 花美 花香味甜 勤劳能干
陶校长的演讲(两课时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3.学会用“即使„„也„„”、“既要„„也要„„”造句。
4.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语境及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每天四问”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介绍:陶校长
原名文睿,后改名陶行知。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小先生制,育才学校,“公德”和“私德”。2.板书课题
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
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 1.谈演讲的特点
(1)真实性(贴近生活,讲真话)(2)鼓动性(激烈感情,感召力)(3)礼仪性(称呼、交流、有祝语)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1)通读正音(2)划标题
三、检查初读理思路 1.出示生字词正音。
2.按四部分抽个别读,点评后四人小组分别读,并解疑。3.交流分段知大意
(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3)填充概括段意: 一(1)开门见山提出了()
二(2—5)分别要求学生从()、()、()、()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
三(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争取在()取得()。
四、教学生字。
1.指导:“垒”:上大下小;“炼”右边不要写成“东”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结合课文语境及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预习导航:熟读课文,了解“每天四问”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否则 锻炼 堡垒 道德 需要 激励 鞭策 承担 源泉 值勤 专心致志 坚韧不拔 2.说说这篇演讲稿中陶校长跟大家讲了哪几个问题?
二、细读研讨,走进文本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第二部分。
2.比较一下,每一问的内容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先提出“问什么”;回答“为什么问”;最后“怎么做”。
(二)重点读悟课文第二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看陶校长的第一问,问的是什么? 2.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思考:陶校长为什么要让我们问一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呢? 出示:
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
3.请同学们找一找这句话中的关联词。
“否则”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用一个句子代替“否则”?
谁能用“有了„„没有„„”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有健康的身体”和“没有健康的身体”的区别呢?
4.能够结合事例具体地说说“健康是生命之本”吗?(可结合桑兰的事例)朗读体会。5.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是怎么锻炼的;举例说说对“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的理解。6.正是因为健康是如此的重要,所以陶校长才希望我们——(引读: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筑起“科学的健康堡垒”。)
“堡垒”是什么意思?(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
这里的“筑起科学的健康堡垒” 又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说以后打算怎么做?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8.刚才我们大家是如何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呢? 学法总结:
(1)先读课文,找出陶校长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然后再思考:怎么做?(2)对于文中不理解的词,我们可以先通过查字典弄明白词的本义,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的意思。
(3)结合具体事例帮助理解重点词句,加深印象。(4)有感情地朗读。小结: 课文的三、四、五三个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结构类似,我们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小组合作来学习。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小组交流第三自然段学习成果:
1.默读课文,思考:问什么?为什么这样问?怎么做? 2.组织学生讨论。3.反馈:(1)问“学问”。
(2)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学问,将来才能更好地造福于社会。”
(3)“要想自己的学问有进步,就要专心致志,就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
举例说说怎么做就是“专心致志”,“坚韧不拔”,“钻进去”,“展开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小组交流第四、五自然段学习成果: A“问工作”部分 重点句:
“这些工作虽然都是一些小事,却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是我们将来步入社会做大事的基础。” 举例说说班级中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学。
小结:希望同学们都来承担学校工作,班级工作,锻炼能力,培养责任心。
B“问道德”部分
(1)为什么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可结合实例帮助理解。如有些犯罪分子智商很高,但却用所学的知识制造毒品,危害社会。)(2)“即使„„也„„”造句训练。
(3)“公德”是什么意思?(公共道德)那“私德”呢?
预设:自私的道德。上文说“也要讲究私德”,我们要自私的道德吗? 预设:私人的道德。——每个人的道德。也就是“个人的品德修养”。你觉得生活中怎样的行为是不讲究私德?(举例)(4)“建筑人格长城”又是什么意思呢?
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比喻,把“健全个人的人格”比作“建筑人格长城”。(5)“真人”是什么样的人?(真诚,不虚伪的人。)这样的人在“公德”和“私德”上会有些什么表现? 小结:
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成为既讲究“公德”又讲究“私德”的“真人”。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同学们对这篇演讲稿领会得很好,讲得也很好,那陶校长为什么要我们每天四问呢?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1)指名读。
(2)小组讨论:陶行知为什么要谈这四个问题,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筑起(),学习上认准(),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认真负责地做好(),要学做(),这样就可以()。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五)指导复述,积累内化
1.任选一问,读出自己的体会。可以说,可以演,可以读,也可以背。2.指名复述,及时评议,强调要抓住要点,特别是“为什么问”的内容。3.熟练后再分别复述其他“三问”。
4.师挑选一问示范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染力地演讲,可利用重音、停顿、语气、手势等帮助表明自己的见解。
三、立足教材,适度拓展
1.陶行知先生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大的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演讲,要求我们做到每天四问,以此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其实,我们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存在的问题也不同,除了这四问,我们还可以问些什么?
2.每位同学向自己提一个问题,仿照陶校长演讲的层次有条理地说一说。
自己的╳ ╳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怎么看待这问题,以后准备怎么做。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陶校长的演讲 健康
生命之本
每天四问 学问
前进源泉
工作
打牢基础 道德
做人根本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两课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用奇妙甚至造句。
3、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以了解有关互联网的知识,指导学生朗读为主。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
你们家有电脑吗?上网了吗?
2、板书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齐读
4、学生质疑:国际互联网是怎样一种事物?它又奇妙在哪里呢?
5、让我们再次读课题,
把你的渴望,好奇读出来。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
(1)生字卡片正音
(2)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语。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
3、出示问题: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2)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4、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5、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你自学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吗?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继续研究问题。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文中引号的作用。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国际互联网与我们息息相关。
4、用奇妙甚至造句。
一复习:
1、复习词语。
2、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
3、指名读,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之珠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1)齐读
(2)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呢?(大)它像什么?(巨型的蜘蛛网)
(3)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它的大呢?(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
(4)我们再次用朗读体会这张团团包住的巨大的网。
(5)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请你听老师的朗读,并且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这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神奇的网。
(6)让我们再一次体会一下这张神奇而巨大的网。(齐读)
(7)这里的网是指一般的网吗?那它指什么?(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是指一般的线吗?
(8)网不再指普通的网,线不再指普通的线,它富有了新的含义,所以要在网和线上加双引号,这篇课文里的很多词语都加上了双引号请你注意那是表示特殊意义。
(9)引读:这里的线不再是指普通的线,这里的线有的是看的见的;也有的是看不见的(),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它们能够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跨过()传到()。
理解地球村,说说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同学们,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呢?
(出示)国际互联网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来传递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的。
(1)情境体验,了解关系。
学到现在我们也比较累了,来轻松一下。
(2)现在老师不是你的老师了,角色变一变,就当一回你们的奶奶吧,行不行?
(3)前几天,我收到悉尼朋友的一封信,看完信,我就拿出信纸,准备写回信。我儿子在一旁就嚷嚷开了:妈,都什么年代了,干吗不上网,发电子邮件啊?年轻人什么都爱赶时髦,什么网不网的,写封信,老朋友照样能收到。孙子、孙女们,是奶奶有道理呢,还是你爸爸有道理啊?
(上网发电子邮件只要几秒钟,速度快)
要速度快,成啊。我不写信了,打个电话,也只要几秒钟就能听到老朋友的声音了?
(如果你上网,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呢!)
是吗?那可太奇妙了,我还真想看看几十年未见的老朋友如今是什么模样了?我年纪大了,出门诸多不便,我能在国际互联网上看到我最喜欢的京剧吗?我能买到我所需要的日用品吗?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能在网上学到英语吗?那国际互联网还真是无所不能了,怪不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齐读)
3、训练语言,发挥想象。
(1)既然国际互联网那么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齐读第三小节)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的呢?你从哪个符号看出五个方面呢?
(3)那就让我们再次体会一下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引读:人们可以(这是娱乐)
可以和(这是休闲)
可以和(这是学习)
还可以(这是工作)
甚至(这是生活)
这说明了什么?(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
(4)你知道那些呢?(网上会诊、网上交易、网上下棋、网上储蓄)
(5)当然还有很多功能有待于同学们去开发,网络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彼尔盖茨。
(6)国际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有了(引读)
4、总结:同学们,《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从互联网的结构、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但这只是网络知识一个很小的方面,犹如冰山一角,所以就需要同学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四、作业:
1、用奇妙甚至造句。
2、朗读课文。
4、搜集资料
板书:
纵横交错
巨大无比
奇妙的
构造神奇
传输迅速
国际互联网
信息快捷
生活方便
极大方便
辩论教案两课时教案 篇7
知道乙醇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乙醇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 使学生掌握乙醇的结构式、性质和用途。通过从动手实验, 规范学生操作, 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案导学、提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猜测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 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分子结构的推断过程, 乙醇的性质, 理解官能团在有机物分子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的立体结构模型, 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有关性质。
四、学情分析
1. 认知基础
初中知识:乙醇的用途、燃烧实验。日常生活用品。
高中知识:电子式、结构式、化学键的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2. 心理特征
与生活息息相关, 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学生对此有兴趣和期待。
五、教法、学法
教法:学案导学、建构模型→教学重点:乙醇分子结构特点, 乙醇的性质。
评价激学、实验探究→教学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从结构角度认识乙醇的氧化。
学法: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辩论教案两课时教案 篇8
笔者以为,身处新课程一线的教师,要将国家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并让前者引领后者,离不开基于课程标准的三项设计——模块学程纲要、专题计划(单元教案)、课时教案。继拙作《新课程教学:从制订“模块学程纲要”开始》后,就连接“模块学程纲要”与“课时教案”的桥梁——专题计划(单元教案/单元设计)作论述,以期为读者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一、专题计划:设计的必要性
1,从“单元”的性质看
根据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在《Curriculum inquiry》(课程探究)的五种课程理论和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的课程运作系统(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教师理解的课程、师一生运作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各地开发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属于“正式的课程”。单元(专题)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匠心”,不管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都有必要尊重“正式的课程”的组元方式。不同的单元组织方式,往往体现着教材编写者的不同学科思想和编辑理念。即使是变革所采用的教材架构,重建新的组元方式,可以超越“正式的课程”却无法回避“单元”自成为系统的性质。教学设计就不能无视“单元”(系统)的存在,不能从“模块学程纲要”直奔“课时教案”。这对语文学科来说,更是如此!
2,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如数学、政治等)比较,内在缺乏逻辑性。语文教材的最小单位是选文及相关学习资料,但其编写不是将几篇文章简单排列在一起,而是有结构要求。如果没有一定的依循,语文教材和教学都必将流于无序状态。语文教材组织单元的方式有多种,或按文体/流派组织单元,或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组织单元,或按能力(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等)组织单元,或按主题组织单元,每一种组织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无法回避语文学科和教材的“单元”存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就不能逃离“单元设计”,否则语文教学永远走不出“脚踩西瓜皮式”的孤立地教单篇课文的教学困境,也无助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等课程价值的实现。
3,从“苏教版”教材结构看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5套高中语文实验必修教材(苏教版、人教版、广人版、鲁人版、语文版),使用最多的是“人教版”和“苏教版”。“人教版”偏重于范文的语体和体裁形式,白话文和文言文分开单元编排,相同的文体编在一个单元,可称之为“文体单元”。“苏教版”以范文的主题内容为依据编排,只要主题内容大致相同,不论古今中外,也不论什么体裁,都可以编在一个单元中,可称之为“主题单元”,但编写者和使用者习惯称之为“专题”。
“苏教版”采用“选文及相关学习资料一学习板块一专题一模块”的结构方式,突出“整合”这一编写理念。实施这种“整合”的关键便是选文及学习资料的人文内涵。编者注重对文本及学习资料的人文性挖掘,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分类、归纳,最终以“专题”和“学习板块”的形式有机地呈现到教师和学生面前。
4,从基本的教学现象看
无需借助宏观教学理论的分析,乔治J.波斯纳《学程设计》说得好:“教学不是独立的、日复一日的活动或任务的集合。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些教师,他们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在教学的前一个晚上制订目标和设计活动。这样的教学过于简单化了。学生的学习不是每天按部就班的;如果我们的意图包括认知在内的话,这点就尤其重要。日常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可以按照这种方式来做,但是这些日常方案必须来自于一个一般性的、基于对课程广泛综合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教学策略。”这个“来自于一个一般性的、基于对课程广泛综合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教学策略”,可以指“专题计划”。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在《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文指出,从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必须经过多重转换:课程标准(一个学段结束后要达到的结果)——学年,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既然“目标”要经多重转换,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又何尝不需要多重体现,我们不仅需要“模块学程纲要”和“课时教案”,也需要连接两者的桥梁,即单元(专题)计划。
中学语文学科是如此,其他学科也是如此。
二、专题计划:基本框架
解决了“为什么”要设计专题计划的问题,自然要追问“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传统教学的一般程序通常是教师根据经验或教科书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付诸实施。然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教学应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美国非营利性教育组织CLASS主席格兰特·威金斯博士提出的源于目标和评价的“反向设计”可以参考,引录如下:
1,确定所期望的结果(标准)。
学生应该理解什么、知道什么、能做什么?
2,规定该结果的适当证据(评价)。
我们怎样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结果?
我们应把什么作为表明学生理解力和熟练程度的证据?
3,详细规定有效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达到预期的结果,完成特定的任务,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有效知识”(事实、概念、原理)?
为了有效果表现,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有效技能”(步骤、策略、方法)?
4,设计有效的工作(活动和经验)的适当顺序。
什么样的“有效活动”可能发展学生实现目的的有效理解力和技能?
什么样的设计方法将使该有效的工作最能吸引人,反映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
设计怎样为学生提供机会,以便他们更深地探究、修正思想,使表现臻于完美?
5,详细规定所需要的教学和辅导。
为了确保有效的表现,我需要传授或辅导什么?
为了确保最好的表现,需要收集或提供什么资料?
上述五个方面,相应于教学领域的五大问题:“为什么教/学”“教/学到什么程度”“教/学什么”“怎么教/学”“需要什么条件”,为简明起见,我们归纳为“专题目标”“专题评价”“专题内容”“专题实施”“专题资源”,在“专题目标”前加上“引言”和“相关标准陈述”,就构成专题计划的基本框架。
(一)引言——专题简单的描述
也可以称之为导言、导论、导语,对专题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苏教版”中每个专题都有专题名称和导语。专题名称对专题内容起标识性作用,如“和平的祈祷”这个专题名称,一眼便知这个专题
是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话题展开。专题的命名很有讲究,纵观20个专题名称,大都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如“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此情可待成追忆”等等。在专题的前面,还有百字导语,用简练概括而又精彩丰富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各专题的名称和导语可以作为“引言”的参考,但仅此还不够。我们以为,引言可以介绍专题的内涵、板块的构成、重要性何在、怎样依托于模块、与上下专题的关系(如果需要的话),字数在三五百字,让教师同行和学生能快速抓住专题的概貌。
(二)相关标准陈述——专题内容像现标准的表述
这里的标准指内容标准、表现标准,标准要解决“为什么教/学”的问题,需要在《语文课程标准》和专题信息之间寻找依据。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必须解读课程标准的相关陈述。一方面,专题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都要依托课程标准的相关陈述,要保持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必须在专题目标之前明确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另一方面,陈述相关标准,为教师同行观摩和学生执行提供“最高指示”,也为检验专题计划品质好坏提供依据。
标准的陈述应该是具体的,然而在语文学科很难。《语文课程标准》只有理念标准、目标标准,没有清晰具体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其内容标准是通过语文目标领域直接表达,必修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领域表达,选修则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领域表达。
当然“难”不意味着放弃,可以对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选择与年段基准、专题文选、编者意图相关的条文尽可能明确地陈述。
(三)专题目标——专题的任务,结果/表现
专题目标要解决的是“为什么教,学”“教/学到什么程度”问题,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目标。何谓“预期的学习结果”?波斯纳解释为“就是对学生要学习的东西所进行的一种陈述。它可以是一种关于事实、观点、原则、能力、技能、技巧、价值观或情感的陈述”。如何确定专题目标?确定目标,就是明确学生应该理解什么、知道什么、能做什么。
好的专题目标必须具体到陈述可以观察的行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达到这些目标。因为强调行为,我们把满足这一要求的具体目标称为行为目标(或表现目标)。行为目标应是可以被观察的,但鉴于目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某些内隐的目标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不能被直接观察。即使如此,目标就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因此目标的陈述应以学生为出发点,而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要用尽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这是语文教学设计的难点。
(四)专题评价——任务,结果/表现的证据和评分
专题评价解决“教/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当确定了预期的学习结果后,就应该思考评价问题。传统的考试是一种评价,然而“学会掌握某种东西需要接受和利用反馈,只是在讲授教学内容后举行一次单元测试或期终考试,是不可能有效地改进学生的表现的。因此,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借助评估设计指导教学,如能够指导课的内容设计,指导课的计划和节奏,指导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
如何评价?格兰特·威金斯主张教育性评价,即提供给学生真实性任务(有价值的成人工作),提供有意义的、有用的、及时连续的反馈推进学习,即“表现—反馈—修改—表现”,智力可以通过口头、书面和展示等表现。波斯纳则提出真实性评价的三种基本方式:纸笔形式、演示、档案袋。其演示可以围绕多种媒体来表现,包括口头呈示(如演说和辩论)、表演艺术、多媒体呈示、示范等。这些理论,对语文的专题评价设计颇有价值,我们可以设计专题的任务/作业(如朗诵比赛、课本剧的创作和表演等),制订评分标准,很符合语文实践性特点。
在成文的专题计划中,“评价反馈”应列具哪些内容?参照多家说法,我们以为作为专题评价的设计,包括:(1)评价什么(证明学生达到标准的途径);(2)收集哪些证据(表现/任务/作品/作业);(3)怎么评价(评价准则/评价标准解分规则);(4)预设的修正措施(即预想对学生的表现证据作出评估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若干补充措施)。
(五)专题内容——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专题内容解决“教/学什么”的问题。有了目标与评价,就要设计课程以支持所有的学生做出出色的表现(助学生成功),因此,理想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怎样选择和组织内容才能帮助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时表现突出”。对于语文学科,我们要从教材角度思考。作为语文必修模块的专题教学,是有教材资源的。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是“教教材”;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用教材教”。怎样才能正确定位于“用教材教”呢?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为达成上述目标与评价,如何处理教材的内容?还需要哪些可利用的资源?
前一问解决“用教材”问题,即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即增(新加内容,如补充材料,或主题活动、实验操作等)、删(删除重复的、不符合标准的、不必要的内容)、换(更换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合(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立(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开发全新的内容)等五种组织策略。后一问解决资源的延伸和拓展(本模板在“专题资源”项目中体现)。这样的操作,是很合适于语文教学的专题设计的。
语文专题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最大的方法是“整合”。苏教版本身已突出“整合”这一编写理念,但还需要教师运用难易,主次整合、求同/求异整合、活动/问题/学法整合等多种整合手段,对教材做二次开发。如此,通过标准、教材、评价、资源等的勾连,“专题内容”就不再是教材目录的简单呈现。
(六)专题实施——教学活动/策略,时序
学习犹如旅行,学生在进行旅行,教师则充当旅行的向导,教育目的和预期学习结果就是目的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就相当于确定出具体的交通方式和日程,准备解决旅途问题的“锦囊妙计”。“专题实施”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教/学”和“按什么顺序教/学”等问题。
如同“专题内容”的设计,“专题实施”也需要勾连目标与评价来思考;围绕目标与评价,思考怎样组织适当的教学和活动、必要的方法和策略、单元学习的时序等,使“专题实施”成为课时教案的总规划(总目),发挥模块学程纲要和课时教案之间的桥梁作用。要注意苏教版各专题不同呈现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的特点,特别不要把“问题探讨”“活动体验”都设计成为文本研习,设计要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提供空间。
从文本操作角度看,可以包括:(1)有哪些有效活动/训练(书面/口头/展示、课内,课外、个人/小组);(2)有哪些方法和策略(怎样的设计使活动更
有效更有趣);(3)提供怎样的机会,情境/氛围;(4)每课时安排的任务(课时教案的总目)。
(七)专题资源——教师,学生可用资源
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教材、语文读本都是学生手头现有的资源。在有限的师一生互动课堂时间内,语文不可能实现语文素养的最终提高。因此,如何用好教材资源?如何做好语文读本?如何做好名著导读?如何实现“精读于课内,略读于课外”?如何将课内外的读写听说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此等等,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基于专题,拟列与专题相关的教师可用的资源、学生可用的资源、网上资源,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
以上框架内七个元素,也可以整合体现,如“专题目标”与“专题评价”整合为“专题目标与评价”,“专题内容”与“专题实施”整合为“专题内容与实施”,甚至可以将专题计划用表格式呈现。下面的案例未采用整合,以便读者理解专题计划的基本框架。
三、一个案例:“和平的祈祷”专题计划
引言
苏教版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围绕“战争与和平”主题,借助两篇小说、一组日记、两组图片等学习材料,告诉我们要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本专题分三个板块,综合三种学习方式,这在苏教版必修20个专题中是唯一的。第一板块“遭遇战争”,对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做文本研习;第二板块“黑暗中的心迹”选读《安妮日记》9则,用问题探讨;第三板块“历史画外音”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两组6张图片,开展活动体验。
本专题学习材料丰富,呈现方式多样,人文内涵突出,表达的“珍爱和平环境”主题,与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珍视历史)、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欣赏文学作品)共铸“大爱”的主题。
相关标准陈述
《课程标准》“总目标”最相接近的表述:
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思考·领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应用·拓展: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最相接近的表述: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11,……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最相接近的表述:
3,……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9,……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专题目标
1,阅读作品,认识作品中的“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2,将作品阅读的成果外化,根据要求写作故事概要、人物描述、颁奖词、内容提要、解说词、墓志铭,总字数不超过1000字。
3,选择朗读精彩段落,摘出重要字词并注音,搜集作者、现代小说常用手法做交流。
4,选择一幅图片写20字以内的说明和800字左右的故事,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
专题评价
1,评价项目:独立阅读/小组讨论的表现,作品完成的质量。
2,证据内容:(1)教师的课堂观察、学习小组长的反应;(2)作品包括故事概要从物描述、颁奖词、内容提要、解说词、图片说明,图片故事、墓志铭;(3)用以体现基础知识积累的“语文园地”(语文基础专用本)。
3,评价准则:表现欠缺点名的,扣减1分/次;每件书面作品按时参与小组交流2分,推荐全班交流的加1分;“语文园地”按其日常标准执行。
4,修正措施:在学习期内及时修订,有困难的小组帮助、教师辅导。
专题内容
贯穿专题的学习内容
1,认识“索科洛夫”、《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我”、安妮和图片中的“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2,摘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做好注音,搜集有关作者、现代小说常用的手法(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反讽等)的资料,写在“语文园地”上,在小组内交流。
第一板块:文本研习
1,单篇研习,独立、快速阅读后,写150字左右的故事概要从物描述。
2,整体研习,个人评点/小组交流,写200字的颁奖词,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身份。
第二板块:问题探讨
1,课前阅读9则安妮日记,为每则日记写一句话(20字内)的内容提要,课堂抽查。
2,围绕“让我敬佩的安妮”“战争的罪过”等问题,小组讨论并形成总结在班级交流。
3,参考“名人墓志铭”撰写安妮或自己的墓志铭,班级交流欣赏或课外评选。
第三板块:活动体验
1,就读图感受、图片评论、取材和画面艺术等小组讨论;
2,选择一幅图片,写150字左右的解说词,并加一个小标题。
积累与应用:朗读品味,图片展览
1,选择朗读《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安妮日记(节选)》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段落;
2,每人搜集1张“战争与和平”题材的图片并做20字以内的说明,小组选择推荐2张图片由活动策划组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
3,选择教科书或图片展中一幅图片,展开合理想像,自选叙述角度,写一个800字左右的故事,在小组内分享,然后每个小组选出最佳作品1件,交由活动策划组纳入图片展;
4,教科书其他活动:(1)搜集数据并报告、战乱灾荒大事记、仿诗加节等3题删除;(2)读图感受与第三板块整合。
专题实施
教师要提供的有关帮助
1,文体知识:小说、现代小说的常用手法;故事概要、人物描述、颁奖词、内容提要、解说词、图片说明、图片故事、墓志铭等文体写作范本。
2,初读问题导引:如《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索科洛夫”有什么样的遭遇?他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从其平静的语气和质朴的语言中,你认为他具有怎样的内心世界?
3,精读评点指导:如整体研习两篇小说时,个人开放式评点有困难的,教师提示叙述角度、叙述语言、悬念运用、环境描写、精彩细节、主题深刻性、巧妙构思等。
4,平台搭建:个人阅读和撰写、小组交流、班级分享。
教学时序:六课时
第一课时:《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初读
第二课时:《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初读
第三课时:《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对比研读
第四课时:《安妮日记(节选)》的问题探讨
第五课时:图片两组的活动体验
第六课时:积累与应用
专题资源
1,辅助学习资料:(1)有关作者、现代小说的常用手法等;(2)“二战”人口损失情况;(3)李德藻《纳粹为什么疯狂迫害犹太人》;(4)故事概要、人物描述、颁奖词、内容提要、解说词、图片说明、图片故事、墓志铭等写作范本。
【辩论教案两课时教案】推荐阅读:
《走上辩论台》教案设计11-08
兰亭集序两课时教案05-17
9日月明两课时教案07-05
3、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教案07-31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两课时09-13
4 人教散文诗两首(第2课时)教案07-03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共两课时06-21
第四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0-22
演讲与辩论第三课时05-20
好汉查理课时教案教案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