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4―26课时

2024-05-28

教案24―26课时(通用9篇)

教案24―26课时 篇1

教案24―26课时

24第7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42页的第1―3题,重点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完成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进一步提高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序,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做教科书P42页的1题。 教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数位位顺序表,教师板演。然后指名学生个级、万级标出来,区别计算单位和数位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先出示一个数,如24008009,让学生读一读,然后结合这个数的读法,指名说说怎样读,含有两级的数,再让学生做第2题,订正时重点帮助差生。 先指名说说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再做第2题,教师要结全写数帮助差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二、整理和复习几百几十以及整万数的口算加减法。 教师指名说说第二单元学习了哪些口算,再结合具体题目说一说口算的方法,鼓励学生灵活地进行口算。然后再让学生做第2题,订正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整理和复习万以内数笔算加减法。 先复习一下亿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做3题,并用不同的方法验算。 四、综合练习做练习八第1―4题。 让学生独立做、检查学生口算的速度及平均错误率是否达到本单元要求,笔算的平均错误率是否达到本单位要求。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补充练习。 课后记:本节课是复习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学生虽然会做题但在口头表达上仍有很大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5第8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完成练习八中其余的习题。 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够比较熟练地根据这种关系求未知数X和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做第42页4题,做题前先让学生说说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再批名说说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利用这种关系,可以做些什么。从而得出: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可以验算加法和减法;可以求未知数X和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二、整理和复习求未知数X 让学生做P42页5题,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求被减数和减数的不同方法。 三、综合练习。做练习八的第5―8题。 5题,要注意观察学生有没有把两种算法弄混的情况。 6题,先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再解出来。 7、8题。教师带领学生读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根据题意列出分步算式,然后解答出来,教师行间巡视,辅导差生。 课后记:学生掌握了用未知数解文字题的方法,但还不能准确的用语言表达。在设未知数时句子不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强调,让学生熟能生巧。 第三单位:年月日 26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45―47页年月日的认识,完成练习九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各月和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够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数具准备:当年的.年历一大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1时=分60秒=()分 4分=()秒60分=()时 1星期=()天3星期=()天 二、新课 1、引入 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板书课题:年、月、日 2、新课。认识年月日。 提问:一年有多少时间? 认识年历,教师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当年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 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各有多少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指名学生在年历上找出儿童节、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元旦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并在年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说出哪天是星期几? 认识平年和闰年。 提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使学生明确:二月份是28天的哪一年叫平年,是29天的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46页中间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 学会记大月和小月的方法。习惯上把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 提问:有什么好方法较快地记住各月有多少天? 介绍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如P46页) 引导学生小结: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有4、6、9、11月,二月份平年28天,闰年29天。 齐读记大月的歌诀:用小黑板抄好,如P47页 学会计算全年天数。 教师指导学生算出: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三、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中的第1、2题。 练习九1―3题。 四、总结。 五、作业。练习九4―5题。 课后记:本节课属于新的教学内容,且比较抽象,学生理解非常困难。特别是平年和闰年这一知识点,张宇同学根本不能理解。在解题和实际的应用中同学们也是显得很棘手。像这类知识要在实际的生活中去积累和应用才能掌握。

教案24―26课时 篇2

1. 初步了解24 时计时法, 知道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 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 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感受24 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生活能力。

3. 在探索活动中, 发展空间想象力, 培养探索精神, 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的互化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每人一个小钟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教学导入

1. 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天线宝宝》视频片段。

教师:大家看, 这是谁啊?

2. 教师提问: 大家看到的是电视台的一档栏目, 你们想知道这档栏目在电视上几点播放吗? ( 夜间8 点) 电视台的播音员阿姨又是如何报时的呢? ( 20 时) 为什么会这样呢?

3. 教师揭题: 大家通常说的夜间8 点采用的是普通计时法, 但是播音员阿姨报时用的是24 时计时法, 这两种计时法其实反映的都是同一个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家不熟悉的24 时计时法。

二、实践操作, 加深认知

1. 教师提问: 大家对于24 时计时法有怎样的了解呢? ( 让学生交流探讨)

大家刚才的讨论中有的同学说的是对的, 有的则不对。那么24 时计时法到底是如何计时的呢? 怎样用这种方式表示一天中的具体时刻呢?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2. 认识0 时到12 时。

( 1) 如果我们将晚上12 时设定为新的一天的开始, 这个时刻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是0 时。大家想想那个时刻我们都在做什么呢? 估计在美好的梦乡里吧。

( 2) 时针慢慢转动, 到了早上6 点, 这时候我们应该要起床了。大家看到的上午6 时用24 时计时法也可以简单表示为6 时。

( 3) 时针继续走动, 到了上午7 时,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上学了。上午7 时用24 时计时法又应当如何表示呢? 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上午7 时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7 时。

( 4) ( 时针继续转动到10, 汇报, 再转到12) 时针走了一圈, 现在是什么时间了? 你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吗? 自己轻声说一说, 谁来说?

中午12 时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2 时。

( 5) 从0 时开始到12 时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 在这12个小时中, 用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一下, 谁来说?

小结: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看到, 在上午的12 个小时内, 如果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时需要在时间点前注明上午, 用24 时计时法则不需要。

教师提问: 大家来说说, 在上午的12 个小时内, 大家除了上学、上课外, 还会做什么事情呢?

3. 认识13 时到24 时。

( 1) 大家看自己的钟表, 当时针转动到13 时时, 这是什么时间呢? 如果用24 时计时法来表示这一时刻点, 又应当如何表示呢? 大家可以和同桌进行讨论。

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想法, 到底哪个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我们来看看电脑显示。原来13 时就是下午1 时, 你有猜对吗? 其实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转化, 12 + 1 = 13 便是两种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大家明白了吗?

( 2) 时钟继续转动着, 一天终于要结束了, 这也意味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大家想一想, 从13 时到24 时之间一共经历了几个小时呢? 这段时间内的每一个时刻用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在表示时有哪些不同呢? 大家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 原来在这段时间内, 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时需要在时间点前注明下午或晚上, 用24 时计时法计时则不用加, 但是要在时间点上加上12。

三、知识巩固, 教学拓展

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1. 教师提问: 从上面的知识学习中我们认识到, 从0 时到24 时代表一整天, 在这一天中我们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小朋友对于自己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吧。

2. 教师出示四副图画, 让学生结合图画进行说明: 大家可以尝试用24 时计时法来说说图画中这些小朋友在哪些时刻正在做哪些事情吗?

这个教学过程旨在巩固学生对于24 时计时法的认识, 并且培养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作息规律, 让他们能够更加珍惜时间, 并且合理安排与利用时间。

3. 教师提问: 大家看到了这些小朋友一天的安排后, 你们还有哪些疑问吗? ( 教师隐去两幅图, 留下上学的图画和睡觉的图画)

大家看到这两幅图中, 始终都是指着九点, 为什么其中一个是9 时, 而另一个却是21 时呢? 大家来相互讨论一下。 ( 两个分别是上午九时和晚上九时)

4. 展示资料。

教师提问: 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仔细学习了24 时计时法, 大家从搜集的资料中了解到, 哪些地方是采取这种方法来计时的呢? 下面请大家进行资料共享。

教师提问: 大家都说得很对。除了大家找到的这些资料外, 还有这些地方也是采用24 时计时法的 ( 教师出示: 火车票、电影票、营业指示牌) , 大家能用两种计时法分别读出上面的时间吗?

总结: 生活中不同的行业都有着自己的标准与制度, 我们应当遵守这些规则, 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够更加井然有序。

教学总结:

教案24―26课时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凭借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板书“居”,组词。你会想到了什么?板书“村居”。清代诗人高鼎也曾写过一首《村居》

指名背诵《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题名也叫《村居》的词,不过,它的前面还有三个字“清平乐yuè”(板书)。“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留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wēng

chú

lián

字音:翁读wēng,不是wēn, 字形:翁是上下结构;锄是左中右结构;莲是上下结构。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低小

吴音

莲蓬

鸡笼

3、检查读课文,指名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

4、浏览课文,学生交流读后的初步感受,谈谈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农村的风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静安宁的画面。

三、指导书写:

(1)、让学生先观察生字,分析字形,看看怎样记忆。

(2)、教师范写难写的字,利用仿真,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

(3)、观察字形:翁是上下结构;锄是左中右结构;莲是上下结构。

师范在田字格中范写。(4)、让学生描红,临写。(5)、检查生字的默写情况。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清平乐

村居 词牌名

教案24―26课时 篇4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认知图形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从多角度解答问题过程中,感悟等价转化思想运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数学中的体现、渗透。

教学重点:

两个平面所成二面角的棱寻求、角的求解。

教学难点:

找求问题解决的突破口,转化思想渗透。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1)二面角的平面角找法依据.2)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2.讲授新课:

[师]前面研究了如何找一个二面角的平面角,解决的途径有定义法、三垂线法、垂面法,除此外又给了面积射影法求二面角.本节主要研究无棱二面角的求解思路、方法.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涉及无棱二面角问题的题目也较突出.找无棱二面角的棱依位置可分二类,例1:如图,在所给空间图形中ABCD是正方形,PD⊥面ABCD,PD=AD.求平面PAD和面PB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师]面PAD和面PBC图中只给出一个公共点,那么怎样找棱呢?请思考.[生]作线在面内进行,BC∥AD则经BC的平面与 面PAD的交线应平行,由此想到经P作BC或AD平行线,找到棱后的主要问题就是找平面角.解法如下:

解:经P在面PAD内作PE∥AD,AE⊥面ABCD,两线相交于E,连BE ∵BC∥AD 则BC∥面PAD

∴面PBC∩面PAD=PE ∴BC∥PE

因PD⊥面ABCD,BC⊥CD 那么BC⊥PC,BC⊥面PDC 即有PE⊥面PDC PE⊥PD,PE⊥PC

∠CPD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因PD=AD,而AD=DC

⊥面AC1,E∈BB1,AA1=A1B1,求面A1EC与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师]此题显然依上述方法去找平行线已不可能.由图B1C1与CE不平行.但与前两个问题的相同点还是两面从图形看到的只有一个公共点,依公理我们只有去找另一公共点,观察图我们可看到CE与B1C1是同一平面内线,突破口就选在面B1C1CB内,找到点后,二面角的棱也就找到.请同学思考并表述过程.解:∵A1是平面A1EC与平面A1B1C1的一个公共点,∴只需找到另一个公共点,即可.因AA1=A1B1=A1C1,连AC1 则AC1⊥A1C,AC1∩A1C=O 取BB1的中点E,连EO

因面ABC是正三角形,则经B作BG⊥AC有 BG⊥面AC1,OE∥BG ∴OE⊥面AC1

因面A1EC⊥面AC1,故E是BB1中点

1那么EB1∥

CC1

=2∴CE与B1C1延长后必交于一点F,即F为面A1EC,面A1B1C1的另一个公共点

连A1F,则A1F为面A1EC与面A1B1C1所成二面角的棱 因FB1=B1C1=A1B1,∠A1B1F=120° ∴∠FA1B1=30°

那么∠C1A1F=90°即A1C1⊥A1F 那么CA1⊥A1F(三垂线定理)

∠CAC1为面A1EC与面A1B1C1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CA1C1=45°,因AA1∥ BB1∥ CC1

==而面ABC∥面A1B1C1

∴面A1EC与面ABC所成二面角大小为45°.[师]找公共点F是解此题关键,例1、2是通过公共点作棱,例3是通过再找公共点而得棱.因题条件不同而采用不同作法.例1、2找棱的方法不妨叫“作平行线”,例3的方法叫“找公共点”.[师]问题的解决不一定就一种思路,一条途径,只要多去想条件涉及到的知识点,解决方法总会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一定能达到.3.课时小结:

教案24―26课时 篇5

中国大学网高考频道>><<

中新网南昌6月9日电(记者 王剑)记者9日从江西省教育考试院获悉,今年该省共有26.9万考生报名参加普通高考,目前,各设区市招考办上报的违规违纪考生数为,违纪60人次、舞弊24人次。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称,该省今年的.普通高考安全、顺利,考试实施情况整体正常,没有出现“考前泄题、考中大面积舞弊”等问题。

今年,江西共有26.9万考生报名参加普通高考,在全省11个考区、174个考点、9161个考场参加考试。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江西省在全省所有考点、考场实行标准化管理,考生全部在视频监控下进行考试。

目前,江西省各设区市招考办上报的根据考试实施情况的违规违纪考生数为:违纪60人次、舞弊24人次。

考后,各地招考办将组织对所有考场的视频监控录像进行回放,一旦发现违规违纪考生,经查实后,将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违纪处理办法》进行处理;如果在评卷过程中,发现雷同卷等问题,也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完)

教案24―26课时 篇6

(第二课时)

一、教材简析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是S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中第六单元以“校园畅想曲”为主题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要根据文章的特点,理解重点语句,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以“风筝”为线索贯穿全文。课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开头由看别人放风筝引起对刘老师的回忆;接着,写了三十年前刘老师的工作和生活片断,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特别是他放风筝时的情景;结尾,回到现在,紧接前文把刘老师放飞的风筝升华为“理想的风筝”,抒发了作者对刘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教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是品读“放飞风筝”这一内容。引领学生品味心声,深化风筝,总结感悟,回归课题,从而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后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经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学生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评价、感受、语言表达等教强的语文学习的各项能力。本课时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在刘老师的历史课上通过三个典型的事例去感悟了作者的感受,去感悟了刘老师的精神品质。在次基础上继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刘老师,进一步去理解“理想的风筝”,感受刘老师的精神和作者的思念。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将引领学生继续与自己,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进行对话、交流、合作,让学生继续跟着剧作家苏叔阳去和他的刘老师一起放风筝,走进文本抓住细节,通过去质疑,去解疑,去品读,去分享,然后进行总结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感受作者的感受,感悟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等语文素养。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揭示课题的含义。

4.理解“精妙”、“翩翩起舞”、“稚气”、“翱翔”等词语。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放风筝”这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是一个积极乐观,对生活,对工作有着强烈的爱与崇高的追求的人,感悟师生 之间的深厚情意。

(三)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语句、细节描写进行对话交流,理解课文。2.以品读、评读促悟,去体验感受,去感悟人物品质。

3.以“质疑——解疑——分享——总结”的对话教学流程开展教学。

六、教学重点

1.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难点

继续探究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体会文中我的心情。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八、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画面:春天,人们欢快地放飞风筝,飞上蓝天。

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此刻,你想到了什么? 2.而有一位剧作家看到这“放风筝”的情景,却思潮涌动,心 情久久难以平静。因为这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个人。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剧作家是谁吗?(苏叔阳)他想起了谁呢?(30年前教他的刘老师)想起了和他一起放风筝的情景。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继续走进这位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一起回到30年前,和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3.现在再次读这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①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②“风筝”承载着怎样的理想飞上蓝天呢?③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会让作者三十年都难以忘怀呢?

过渡:是啊,这“理想的风筝”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疑问,这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啊,为什么能让他的学生三十年甚至一辈子都难以忘怀呢? 下面就让我们深入文字的内部去寻找答案吧。

(二)回顾课文

1.作者回忆刘老师的上课的情景,分别是通过哪几个典型事例来描述的呢?

①历史课上笑谈腿疾;②历史课上动情地讲课;③历史课上提问学生,认真倾听。

2.从这些事例中,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幽默乐观、热爱祖国、热爱工作、热爱学生)

3.小结:可这情景,在事隔三十年后,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里,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生说:刘老师每年春天 放风筝的情景)。

(三)继续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1.学生自由读“放风筝”的相关段落。哪些细节感动了你呢?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感悟到了刘老师的什么?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边画边写读书感受。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3.反馈学习,分享感受。

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出示:

①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

②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

(体会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③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奔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体会刘老师抗争命运、挑战困难、顽强执著的精神。)④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

(“生命的力量”是那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是对生活的热爱与 执著的追求,追求生命的意义。)

4.你觉得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么?(还是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

出示小结:他放飞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他放飞的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放飞的是(对祖国,对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他就是这样一个老师,一个热爱生活的老师,一个童心未泯的老师,一个虽然身体残疾,但却充满活力的老师.

这一切怎能不令年幼的我——感动呢?

所以作者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出示:(生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5.整合: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

师引读: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做风筝)

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那时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放风筝)

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 一跳地向前奔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追风筝)

过渡:这情景使作者深深地感动。他看到自己的老师—— 课件出示: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于是他就问自己)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同学们,作者何出此言?谁知道苏叔阳的经历呢?

(四)了解作者的经历,提升感悟。

1.课件出示作者的照片——这就是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2.课件出示作者资料:94年苏叔阳患肾癌,病中的他仍写下了二百多万字的作品。2001年,他又被查出患肺癌。至今,他仍在进行文学创作,并坚持参加许多社会活动。用他的话说,“我要尽情享受这五彩斑斓的生活。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体会苏叔阳先生也正是用他的实际行动回答了当年自己的问题。读过这篇文章,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身患绝症还会如此坚强呢?学生谈感受。

3过渡:正是这样,老师一直激励着他坚强地面对,所以他特别地想念他的刘老师。所以他说:

出示:(生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五)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板书:思念)

3.是的,这思念是一种牵挂,是一种爱,更是一首无韵的诗歌。

(以诗歌的形式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齐读。过渡: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4.课件出示:“刘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指导朗读。

5.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老师呀,思念您。

(六)总结感悟,回归课题

1.师总结:刘老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着他的每一个学生,现在的你能理解为什么说刘老师放飞的是理想的风筝了吗?

("风筝"象征着刘老师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他在课堂上的言行又感染着学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使学生也成为像他那样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所以说刘老师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2.学生总结,分享感悟。出示: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师分享感悟:

老师也深深地思念着刘老师。他虽然没有教过我,但我也和你们一样,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苏叔阳,这位了不起的剧作家,也折服了我。那我们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呢?(鼓掌、鞠躬,深深地呼唤„„)

(七)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2.抓住典型事例,写一位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人。

教案24―26课时 篇7

教学目标:

1、解读《阿长与《山海经》》,重点感受阿长的形象。

2、通读全书,了解其中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阿长与山海经》

想想:

1、“我”平时怎样叫保姆长妈妈?

2、什么时候叫她“阿长”的?

3、有时候“我”为什么“实在不大佩服她”?

4、“一时”“我”又为什么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甚至于对

她“有了特别的敬意”呢?

敲定答案:1、2、3、4、二、赏析片断写出感受

1.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2.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3.通过拓读,学习感受生活,学会默读他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

姆》)

小组交流:1、2、3、三、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

藤野先生:范爱农:父亲:

七、指导阅读归纳手法

1.《朝花夕拾》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运用这些艺术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归纳:⑴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

满诗情画意。

⑵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

⑶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⑷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⑸运用对比手法。

教后反思:

附:《朝花夕拾》的艺术 手法: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

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

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 猫 鼠》

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

面目。

3、善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

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

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

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名著阅读练习:

1、学校“春草文学社”要举办一个“走进文学”的活动,要求参与者用精练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方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名参与者,请从以下作品中选择一部或其中的一篇,作出评点。(2分)

供选作品:《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请从下列名著中选择一部,写出其中的两个人物,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与这个人物相关的一个故事。

《水浒传》 《西游记》 《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所选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①:_________ 故事:_________

人物②:_________ 故事:_________

1、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

2、《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让我感到痛苦。

3、《二十四孝图》中,()、()、()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

4、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

小引、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一)1.“谋杀”我的隐鼠。2.“切切察察的毛病”。3.摆“大”字的睡相。

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5.“长毛”的故事。6.<<山海经>>。(重点)

(二)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三)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见课文的最后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天演论

鉴略

子路负米

五猖会

老菜娱亲

无常

教案24―26课时 篇8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请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正多边形?

2.从你身边举出两三个正多边形的实例,正多边形具有轴对称、•中心对称吗?其对称轴有几条,对称中心是哪一点?

2.实例略.正多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无数多条;•正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正多边形对应顶点的连线交点.

二、探索新知

如果我们以正多边形对应顶点的交点作为圆心,过点到顶点的连线为半径,能够作一个圆,很明显,这个正多边形的各个顶点都在这个圆上,如图,•正六边形ABCDEF,连结AD、CF交于一点,以O为圆心,OA为半径作圆,那么肯定B、C、•D、E、F都在这个圆上.

因此,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十分密切,只要把一个圆分成相等的一些弧,就可以作出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这个圆就是这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

我们以圆内接正六边形为例证明.

如图所示的圆,把⊙O•分成相等的6•段弧,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六边ABCDEF,下面证明,它是正六边形.

为了今后学习和应用的方便,•我们把一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多边形的中心.

外接圆的半径叫做正多边形的半径.

正多边形每一边所对的圆心角叫做正多边形的中心角.

中心到正多边形的一边的距离叫做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例1.已知正六边形ABCDEF,如图所示,其外接圆的半径是a,•求正六边形的周长和面积.

例2.利用你手中的工具画一个边长为3cm的正五边形.

EODFACMB

三、巩固练习

教材P115 练习1、2、3 P116 探究题、练习.

四、应用拓展

例3.在直径为AB的半圆内,划出一块三角形区域,如图所示,使三角形的一边为AB,顶点C在半圆圆周上,其它两边分别为6和8,现要建造一个内接于△ABC•的矩形水池DEFN,其中D、E在AB上,如图24-94的设计方案是使AC=8,BC=6.

(1)求△ABC的边AB上的高h.

(2)设DN=x,且hDNNF,当x取何值时,水池DEFN的面积最大? hAB(3)实际施工时,发现在AB上距B点1.85的M处有一棵大树,问:这棵大树是否位于最大矩形水池的边上?如果在,为了保护大树,请设计出另外的方案,使内接于满足条件的三角形中欲建的最大矩形水池能避开大树.

五、归纳小结(学生小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正多边和圆的有关概念:正多边形的中心,正多边形的半径,•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正多边的边心距.

2.正多边形的半径、正多边形的中心角、边长、•正多边的边心距之间的等量关系.

3.画正多边形的方法.

4.运用以上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107 复习巩固1 综合运用5、7 P108 8.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CNhADGEBF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如图1所示,正六边形ABCDEF内接于⊙O,则∠ADB的度数是().

A.60°

B.45°

C.30°

D.22.5°

(1)

(2)

(3)

2.圆内接正五边形ABCDE中,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P,则∠APB的度数是().

A.36°

B.60°

C.72°

D.108°

3.若半径为5cm的一段弧长等于半径为2cm的圆的周长,•则这段弧所对的圆心角为()

A.18°

B.36°

C.72°

D.144°

二、填空题

1.已知正六边形边长为a,则它的内切圆面积为_______.

2.在△ABC中,∠ACB=90°,∠B=15°,以C为圆心,CA长为半径的圆交AB于D,如图2所示,若AC=6,则AD的长为________.

3.四边形ABCD为⊙O的内接梯形,如图3所示,AB∥CD,且CD为直径,•如果⊙O的半径等于r,∠C=60°,那图中△OAB的边长AB是______;△ODA的周长是_______;∠BOC的度数是__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

1.等边△ABC的边长为a,求其内切圆的内接正方形DEFG的面积.

2.如图所示,•已知⊙O•的周长等于6cm,•求以它的半径为边长的正六边形ABCDEF的面积.

3.如图所示,正五边形ABCDE的对角线AC、BE相交于M.

(1)求证:四边形CDEM是菱形;

教案24―26课时 篇9

A.一篇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但有时也可以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小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C.古代常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垂髫”指童年,“加冠”表示男子年已十八,“花甲”指人六十岁,“耄耋”指人七八十岁。

D.《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主持编写的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外国文学 【解析】

试题分析:C选项“‘耄耋’”指人七八十岁”有误,“耄耋”指八九十岁。这题的出题思想,主要考查考生文学常识的积累及运用。特别是对名著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如果考生阅读了这一些名著,想必是可以把这道题做出来的。这就提醒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要注意学习方法,不仅要把课内书本的知识记牢,也要注重对名著的阅读和积累,既可以学到科学文化知识,也可以扩大考生的视野,让自己的修养提高到更高的层次。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古诗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小题1】对古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小题2】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2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中“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信息有误;B中“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信息有误;C中“晋宋隐逸之风盛行”有误,应是“魏晋时代”。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

试题分析: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这里学生表述合理即可。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名著赏读(10分)

【小题1】举扇,径至火边,尽力一扇,那火光烘烘腾起,再一遍,更着百倍;又一遍那火足有千丈之高,渐渐烧着身体。(4分)

文段节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文段中的A指的是_____(人物),请再简写一个与A相关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水浒传》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里面有108将梁山英雄好汉,请写出你喜欢的两位好汉的名字和绰号及他的英雄故事。(6分)名_________绰号_________英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名_________绰号_________英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西游记 孙悟空 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等。

【小题1】鲁智深 花和尚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武松 行者 景阳冈打虎 等。【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拿扇子扇火的情节可知,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一回。最后一空只要了解本名著,则可选择的情节很多。但要注意写成答案后要不出现错字,更不能张冠李戴。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情况。

点评:名著考查的内容越来越深入,不只是作者、人物性格、主题、评价,更涉及到一些细节、故事内容。所以我们平时要真正阅读名著,不要只停留在表面,要了解相关情节,并知道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否则越来越难以应对考查的需要。

【小题1】试题分析: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学到的课文是首选,如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鲁达,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当然知道的比较多的同学选择的余地较大,这时就要挑选准确的、无错别字的答案写出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情况。

点评: 只读相关课文和名著导读,不能满足考查的需要。平时学习中,除了老师做补充外,个人还要真正地阅读名著,每天读一点,积少成多,相信会有成效。当然,只读是不行的,还要进行积累和不断回顾。

4.下列作家作品及文体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星星变奏曲》——江河——新诗 B.《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演讲稿 C.《心声》——黄蓓佳——散文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议论文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心声》——黄蓓佳——小说

5.下列作家、作品及内容搭配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列夫.托尔斯泰》——《名人传》——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B.《我的母亲》——《胡适自传》——胡适——母亲

C.《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韩非子》——秦越人 D.《藤野先生》——《朝花夕拾》——鲁迅——藤野先生

【答案】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A、《列夫.托尔斯泰》——《名人传》——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6.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宋濂(明)B.《马说》——《韩愈文选》——韩愈(唐)

C.《与朱元思书》——《艺文类聚》——吴均(宋)D.《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陶渊明(晋)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C、《与朱元思书》——《艺文类聚》——吴均(南朝梁)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是(2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叙写,反映了儿童生活的情趣,含蓄地表达了对旧式教育的否定态度。

B.《三颗枸杞豆》这篇小说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启示人们要珍惜时光,认准目标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地追求,否则将会一事无成,悔恨终生。

C.《黄鹤楼》节选自《文苑英华》,作者是阎伯理,宋代人。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我们家的男子汉》是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作品,写的是一个年仅九岁但颇有男子汉魅力的小孩,启示人们不能以貌取人,小看孩子。

D.《柳叶儿》是宋学孟回忆饥荒岁月往事的文章,以柳叶儿为线索,语言流畅,感情真挚。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黄鹤楼》节选自《文苑英华》,作者是阎伯理,明代人。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我们家的男子汉》是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作品,写的是一个年仅九岁但颇有男子汉魅力的小孩,启示人们不能以貌取人,小看孩子。

8.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此词写于1182年。作者被罢官闲居信州后,在博山寺旁筑“稼轩书屋”,时常往来于信州到博山的路上。

【小题1】简要分析上片所写景物的特点及其作用。【小题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答案】

【小题1】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凄凉景象。一个清秋的夜晚,诗人来到博山脚下一户王姓人家投宿。这儿只有几间破旧的茅房,屋后是一片松林,环境十分荒凉冷落。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 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2分)作用:衬托出作者自己南征北战的雄心壮志,以及些微惆怅。(为下片的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1分)

【小题2】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于塞北江南,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结局,辛酸之情跃然纸上。他半夜惊觉,眼前的景象不再是沙场点兵而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和自己的满头白发,落差之大可悲可叹。(1分)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河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可见他失意时心系的不是自身处境的艰难而是中原统一的大业,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1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词的上片,集中写景,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展现的是一种破败冷落荒凉萧瑟的景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下片中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衬托了作者,为下片做了铺垫。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根据词人的生平以及词中所写之景,所叙之事,尤其是“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一句可知,表达了词人爱国的情怀及无限的伤感。

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做题时要注意抓住具有这些特征的关键语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综合进行分析。如果诗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那就要抓住这些语句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揣摩。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4分)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第二联连续用“问、惊、称、忆”四个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三、四两联分别可用题目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它们依次是、。(2分)

【答案】(1)(2分)绘声绘色,细腻传神地(1分)渐次再现了与外弟意外相逢的惊喜与激动的情景(1分)。(2)(2分)言 别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此处四个动词,声绘色,细腻传神地渐次再现了与外弟意外相逢的惊喜与激动的情景。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此处从诗题中言“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别“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在高尔基的《童年》中给过阿廖沙力量和支持的小茨冈的结局是()A.对生活没有期待而自杀 B.被外祖父虐待而死 C.外祖父不给饭而饿死 D.为舅舅扛十字架被砸死

【答案】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名著阅读的题型。解题方略: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考点: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11.请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

A.《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台湾作家。

B.《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普希金,美国诗人,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只要平日学习时注意文章的出处、作者、国籍、代表作品等。本题中C项普希金是俄国人。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下列故事出自《水浒传》,如果要你以“合作”为话题发表议论,请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一个情节作为你表达观点的依据,并简述理由。A.大闹桃花村 C.智取生辰纲

我选择,理由:

【答案】

选择C.理由:杨志一行人以为内部不团结,缺少合作,失了生辰纲。(吴用一行七人精心筹划,相互合作,劫取了生辰纲)

选择D.理由:三打祝家庄中,孙立等人和宋江里应外合,顺利打下了祝家庄。【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名著阅读的题型。解题方略: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

B.汴京城卖刀 D.三打祝家庄 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此题解答时对阅读的要求比较高,否则推荐理由就没法解答。选择理由一般可简要概括书籍内容或艺术特色,也可谈自己的读后收获或体会,可个性表达。考点: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伟人细胞》情节巧妙,记叙了初一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曲折过程,说明了人一定要有理想的道理。文章语言幽默,采用大胆夸张手法,营造了会心一笑的喜剧效果。

B.散文《往事依依》通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

C.《本命年的回想》按时间顺序写了十件事,再现了京郊运河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D.《幼时记趣》采用总分结构,写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小事,表现了童年的乐趣。

【答案】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 【解析】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小说《伟人细胞》告诉我们的道理应该是:人必须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才能一步步成就大业的道理。所以选A。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下列句子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豪放词派的开创人。B.《战国策》是东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C.史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答案】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著名作家和作品的常识识记和阅读理解。用心研读经典作品,了解作者、朝代、作品的地位等,平时加强归纳与积累,才能轻松应对试题。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5.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韩愈《马说》)②临风一唳思何事?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池鹤》)③故园渺何处?__________。(韦应物《闻雁》)

④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⑤__________,泥香带落花。(葛天民《迎燕》)⑥斯是陋室,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⑦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⑧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⑨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⑩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__________,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茅盾《白杨礼赞》)

【答案】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怅望青田云水遥 ③归思方悠哉 ④欲上青天览明月 ⑤翅湿沾微雨 ⑥惟吾德馨 ⑦无案牍之劳形 ⑧枯藤老树昏鸦 ⑨衡阳雁去无留意 ⑩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上一篇:三模语文试卷和答案下一篇:“杜郎口”模式临帖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