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研究课两课时教案.doc (七年级上册)

2025-01-02

《走一步,再走一步》研究课两课时教案.doc (七年级上册)(精选10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研究课两课时教案.doc (七年级上册) 篇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结构,理解重点语句,学习分析文章的方法。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沉着应付人生困难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讲读结合,研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同学们,请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歌

(投影、师生齐读):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  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师:同学们,有一篇散文的名字也叫《走一步,再走一步》,它是谁写的?它要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二、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先齐读字词,教师后出示字音(投影)

训诫( jiè )           耸立( sng )        迂回( yū )

嶙峋( lín xún )       凝视( níng )        啜泣( chuò qì )

头晕目眩( xuàn )     小心翼翼( yì )      纳罕( hn )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指正。

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孩子们为什么要去爬悬崖?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复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明确课文结构及各部分内容(板书)

师: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1)回忆往事

(二)(2-15)爬崖遇险

(三)(16-22)摆脱困境

(四)(23)感悟人生

四、问题研讨

(投影,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 “我”起初为什么不敢爬山?

(2) “我”后来为什么要去爬山?

(3) 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4)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5)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6) 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7)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五、课堂测试(投影)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解词

lín xún (     )      xùn jiè (     )      小心yì yì (     )

(2) 给汉字注音

啜泣(     )     头晕目眩(     )      纳罕(     )

闷热(     )     屡次(     )

(3) 本文作者是        ,他是    国作家。

六、小结

作业

1.(短文训练)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父母是怎样教育你克服困难的?

2. 课外阅读:莫顿亨特《悬崖上的一课》

附:板书设计

层次结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2、感知描写的作用及以事明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

三、教学方法

设疑研讨。

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研讨,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朗读质量和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作者?身份?主旨?(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多角度探究性阅读

1、引言:

同学们,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欣赏美的过程。这跟欣赏艺术是一样的,例如我们欣赏郑板桥画的“竹”,感受到的是一种刚毅之美;欣赏关山月画的“江山如此多娇”,感受到的是一种磅礴之美。歌曲亦如此,例如我们唱蒙古民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就会感受到辽阔、旷远之美;唱河北民歌“小放牛”,就会感受到欢快、自得之美。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文中的人物描写里寻找并欣赏那动人心魄的美吧。

2、同学探讨、发言。

发言会集中在人物心理、行动、语言描写等方面。教师要以肯定、鼓励为主,以激发探讨热情。

3、教师总结,板书并出示投影--“描写的妙处”

4、同学对投影资料发表看法,品味描写之美,教师点拨。

5、师:我们要想了解一个人,就得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入手,正如古人所说的“听其言,观其行”。那么,从文中人物的言行中,你能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吗?

讨论:

1)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2)杰利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3)四个伙伴是怎样的人?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6、同学发表意见,教师板书。

7、讨论课后练习二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三、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板书)

1、出示例文投影《滑雪》《60条毛巾送去的温暖》

2、思考下面的两件小事,说说可以写出什么大的主题(先让学生写,然后再说)。

1)一个同学背诵散文《春》,费了不小的劲,才背出了三段。

2)我们班和二班进行拔河比赛,我们班的同学都竭尽了全力,但最后还是输给了二班。

四、总结

1、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2、作文上要记住:留心生活,描写生花。以小见大,作文不怕。

五、作业

选取你生活中的一次经历,写出你的人生感悟。

附1:板书设计

心理

行动

语言

二、人物:

父亲--沉着冷静,教子有方

杰利--虽有不足,仍是真友

四个伙伴--幸灾乐祸,品质低劣

三、写作手法:

小事情

以小见大    (感悟)

大道理

附2:有关链接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3)一口吃不了个胖子。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惜缘

[《走一步,再走一步》研究课(两课时)教案.doc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走一步,再走一步》研究课两课时教案.doc (七年级上册) 篇2

1.写法

本文记叙了“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课文记叙部分是以时间顺序安排的。其中,“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一直把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牢记在我心里。”是插叙部分。这部分也是伏笔。理解了这一点,对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这一类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另外,课文开头一段中“……都想找些新花样来玩。”给读者留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急切地期待下文。最后一段,悬崖脱险给作者提供了经验:对一切事物,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直达目的。整篇文章记叙顺序合理,语言周密,值得我们学习。

2.重点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领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3.难点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再看五个孩子。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这篇文章,应首先采用默读的方法。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三百字提高到五百字,本文大约一千五百字,要求四分半钟看完。默读后注意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要点是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数字等。所以在默读时就应在课文中找出复述的要点。其次,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继而进行多角度阅读,这样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对于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此。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最后,联系所学及自身实际,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知识拓展】

初中应掌握的阅读方式

1.探究性阅读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猜想验证,形成解释的阅读方式。

2.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基础上,引发学生进行联想、想像、推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激发思考,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多角度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解读阅读材料,进行个性化阅读,以期获得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与独特感受。

4.体验性阅读

教师根据阅读材料或教材内容设置具体情境,或借助相关教学媒体设置具体可视的场景,导引学生自觉进入阅读材料的意境。通过对语言材料的阅读、揣摩、品味,从中得到感悟、受到启发。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准备: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投影仪、小黑板、图片等辅助性教学用具。

四、教学设想:

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把跨出一小步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以体会和领悟,帮助学生端正克服困难的态度和树立坚强的个性。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2、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投影提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2.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三)表情朗读课文,

(四)内容研讨:

1、文章标题具体指什么?作者得出了什么启示?

2.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指什么?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五)布置作业:

1.掌握生字生词.

2.划出精彩的语句,并简单批注.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从评价人物和想其它办法解决困难入手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创意的阅读。

2、懂得什么时候详写,什么时候略写?

3、说说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学会生动地描写.

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多角度阅读:

1.父亲的角度2.杰利的角度3.其它孩子的角度4.我的角度

从这些人物的角度想一些问题进行探究.

比如课后研讨二.

(三)、研读与赏析:

1、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在写“我”爬下悬崖的过中,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的行动与心理,父亲的指导则略写,

2、说说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三、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四、拓展与延伸:

1.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写一篇生活中的小事讲一个道理。

2.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的感想。(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惜缘

《走一步,再走一步》研究课两课时教案.doc (七年级上册) 篇3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时间: 两课时 导学提纲:

一、明确本文的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我的积累:

1、我积累的重点字音、字形。

2、我掌握的重点词义。

三、自主学习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复述故事情节。

2、找出文中对“我”情绪描写的句子,并适当做批注。

四、思考下列问题:

1、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我”在爬悬崖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最终是如何解决的?

3、作者是如何传神的写出自己的恐惧、害怕等情绪的?

4、学完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以后遇到困难,你将如何解决?

五、合作交流:

1、组长主持、组内交流完善自主学习。

2、确定展示交流的方法:概括法、美读法、表演法、赏析法。

3、合作探究所发现的问题。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那么该如何面对它战胜它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谁能交流一下作者的资料?(莫顿·亨特,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今天我们走进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并且战胜困难的。

二、学生交流自己所积累的生字词。

三、学生用最正确的读书姿势朗读课文,并试着找出本文所写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人物、起因。并在书上标注出来。

学生交流:七月的费城特别闷热,我和几位小伙伴玩弹子游戏玩厌了,决定去爬悬崖。

四、学生再次读书,思考下列问题,在书上做点评:

1、“我”和四个小伙伴有何不同?

2、“我”在爬悬崖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3、文中是怎样刻画在悬崖上“我”的心理的?

4、文中一句“暮色苍茫„„昏暗”有何作用?

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交流,进而师生一同分享学习的成果。

重点引领学生分析文章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品味出“我”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五、师生共同总结:

师问:作者运用哪些手法表现出自己当时哪些复杂的心理的?(如何才能传神的表达出虚的情感或心理?)

(学生思考、交流)

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来表现。

运用恰当的修饰性词语来增强表现力。如:软弱的哀求 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借助环境描写从侧面衬托。

六、布置作业:

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写一段文字表现自己“高兴”的情绪。

第二课时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二、学生读书,思考:

1、父亲怎样教“我”脱险?

2、我”脱险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明确:毫无信心:害怕会摔死——啼哭。萌发信心:似乎能办到——移、探。信心大增: 是能办到的——啜泣。(板书)

3、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学生交流: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教育的智慧的父亲

4、为什么说我 “有了巨大的成就感”?

5、文章两次写到“我”哭,原因一样吗? 学生交流,明确: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却复杂得多,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悦,有被抛在石架上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还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终于凭着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

6、这四个人物当中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并朗读有关语句。

7、从这件事中作者悟到了什么道理?生齐读最后一段。(“走一步,再走一步“如何理解?

三、学习本文,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畅谈。

从四个角度:“我”――如何面对战胜困难。“父亲”――如何教育子女。“杰利”――如何对待朋友。写作――如何将虚写实、详略、描写、观察。

四、老师总结:

同学们,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失去信心,牢记“走一步,再走一步”,不畏艰难险阻,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走一步,再走一步》研究课两课时教案.doc (七年级上册) 篇4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厌倦()突兀()恍惚()

凌乱()畏惧()哄堂大笑()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1)那是在费城,一个kùrè()的七月天。

(2)“我们走吧!”有人fùhè()。

(3)上面长着cēncībùqí()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

(4)当我感到jīnghuāngshīcuò()时,我都能轻松应对。

3、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秀薇看见一个光着上身、瘦骨嶙峋的童工,提着一簸箕的泥灰,在一条悬空吊着的跳板上,吃力地走着。

B、不知怎么,这一会心惊肉跳,这一双小脚儿再也走不动了。

C、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生光,使人头晕目眩。

D、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毛手毛脚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

二、复述情节。

抓住记叙六要素复述:

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读课文“脱险”部分(18-28自然段),完成下表。

“我”是怎样脱险的?“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内容 手法(描写手法) 作用(情感、效果)

脱险 景物描写

语言描写

第20段:“我不行……我会摔死的。”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我”当时的恐惧和不自信的心理。

心理描写

动作、心理描写

四、合作交流,主旨探究:

1.请说说“我”从悬崖上的一课中学到了什么人生经验,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经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给我一次困难,让我懂得克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我一次羞辱,让我学会振作。我感谢每一次带我走向成功的经历。

梁素玲

《走一步,再走一步》研究课两课时教案.doc (七年级上册) 篇5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2.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3.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是谁? 2.作者是什么身份?

二、多角度探究性阅读 1.确定角度:

两两对比着来读,可从两个大角度(教子、交友)来深入阅读。父亲母亲杰利四个孩子 2.中心话题:

(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2)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3)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3.师生多角度探究学习过程: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师总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杰利角度: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四个孩子的角度: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师追问:患难见真情,好朋友应当有难同当。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讨论课后练习二

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四、作业

模仿吴强《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一段小诗。【相关链接】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一)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挫折再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五、板书设计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于是就没了下一步,于是就没了路……

(四)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6

【学法导引】

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经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我们从中体会到人生的经验。作者生动细致地叙述了我小时候冒险脱险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将困难化整为零,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它。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能理解清全文冒险脱险的情节,画出文末的主旨句,进而理解全文的中心。其次要细心品味作者细致生动的描写,从中吸取语言养料,提高表达水平。还要把自己当作亨特,去“亲临亲历”,从亨特的脱险经历中得到宝贵的启示,学会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理解、积累“啜泣、纳罕、迂回、训诫、瘦骨嶙峋、小心翼翼”等词语。⑵ 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⑶ 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⑷ 鉴赏课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⑴朗读复述法: 本文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作者从童年的一次“脱险”经历,感悟到战胜艰难险阻的人生哲理。通过朗读感知文意,朗读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记叙的周密。

⑵设疑研讨法:通过有创意的设疑,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研讨,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朗读质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及生活哲理。【教学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积累,开拓视野

1.教师出示名言,学生齐读背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亦或是迎上去?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享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找一名学生读“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学生领读,老师纠正。训诫(xùn jiè)耸立(sǒng lì)迂回(yū huí)凝视(níng shì)啜泣(chuî qì)纳罕(nà hǎn)瘦骨嶙峋(lín xún)心惊肉跳(xīn jīng rîu tiào)..头晕目眩(tïu yūn mù xuàn)小心翼翼(yì yì)..2.老师点出一些词语,让学生掌握词义并造句。例:心惊肉跳、啜泣、头晕目眩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难句

默读文章,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板书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脱险”的过程这个重点。

复述不是背诵,即使给与复述较好的学生以鼓励。[难句例析] 品读下面语句,简析其表达效果。

1、我听见有人在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2、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解析:第1题考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第2题考对全文主旨的理解。参考答案:

1、听见有人啜泣,竟然不知道是谁。最后才发现是自己。可见,“我”当时已经被吓傻了。这句心理描写,生动传神,既有点夸张,又很符合当时的情景,充满了童真童趣。

2、这句话用议论的方式点明全文的主旨,通过亨特的体验,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将困难化整为零,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它。

合作探究1: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他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c.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含义?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爸爸对我的劝告,是我脱险的行动过程,也是我的人生感悟,说明要向困难挑战,才会战胜困难。以此为题有形象性、动态感,并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合作探究2:

联系你的生活,讲讲你“吃一堑,长一智”的经历,把你的感悟与同学们分享,让大家都变得聪明起来!

例1:小学五年级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第三十名,开完家长会,爸爸对我说期末考试一定要考前十名,当时我想天哪!我怎么办?打死我也做不到呀!我对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办主任发现了,找我谈心。告诉我,先定目标考到前二十名,再考前十五名,再努力争取考前十名,而且他说他非常喜欢聪明的我,而且他坚信我一定可以实现我的想望的。[教师鼓励,“想望”一词已能够学以致用!语言积累很重要!]

[小结]这位同学所用的方法跟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给大家2分钟背诵黑体字,并比赛谁背得最好。]

③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大屏幕投影问题: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识记积累课下注释及“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做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解释,会造句”。板书设计:

lín xún xuàn chuî 生字:嶙

眩目

啜泣

生词: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复习检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给下列字词注音、解词、造句。

训诫()耸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二、讲授新课:

(一)分析结构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并在课文中标出。(板书)2、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大意并用一句简短的语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二)分析描写心理的词语并理解其作用。

1、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得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孱弱多病,常受到母亲“不要冒险”的训诫)或“乖、懦弱、胆怯”

2、但在玩厌了弹子游戏想找新花样来玩的心绪中,禁不住伙伴们的鼓动,终于也跟着大家去爬悬崖,结果被困在了悬崖上。

3、齐读第二部分,划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里面扑扑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4、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5、如何理解课后练习三中的前一句话?

(“我”此时非常害怕摔死,以致自己在啜泣一时也不知道。)

6、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

(一是真实的需要,“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

7、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 “我”能办到 最后:激动啜泣

8、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①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

②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③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④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明确]重点讨论④:

父亲是为了能让“我”学会自己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他救得了儿子一次,但不可能救他一辈子。父亲教给我好方法,让我一辈子受用。

[小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父亲并没有责备不听话的“我”,先是安慰“我”,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给“我”鼓励,给与信心和勇气,“你能办得到的。”;他还夸“我”,说“好”,让“我”不要担心;当“我”踩到了岩石后,他又一次夸“我”,说“很好”,并告诉“我”如何做下一步。可见“父亲”指点有方,给“我”信心和勇气,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总结]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这篇课文,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它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三)阅读课文最后三段,回答如下问题。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灰心丧气

着眼:从某方面观察考虑

2、找出描写“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将其填入下面的方框中,并说明其作用。

小心翼翼

有了信心

信心大增

产生成就感

作用:这些词具体而详尽地表现了我由害怕困难到增强信心到战胜困难的全过程,描写具体细致。

3、当我最后爬下了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后,为什么我“先是啜泣了会儿,然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先“啜泣一会儿”是写作者被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对自己敢下悬崖,感到有点儿害怕,又感到十分高兴。最后,为自己产生巨大的成就而感动。

4、“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

“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写我不敢大胆迈步。这个词表现了我的胆怯和小心。而“站”字是站立的意思,用在此处不合愿意,表达效果不好。

5、请找出能表现全文主旨的句子。

(四)比较阅读: 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两篇文章都提到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山的那边》告诉我们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战胜失望,征服所遇到的任何困难。[或在困难面前,不要气馁,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

[教师总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1.老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

一步

一步走不完长征路 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 一步登不上高山顶 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 在人生的道路上 请珍重你的每一步

三、布置作业:

(三)3题形成书面小文章或写成一篇读后感。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脱险经历:冒险 → 脱险

蕴含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的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小组交流、推荐有趣味的作文片断在班上诵读,师生共同评议。

二、多角度阅读 1、方法指导:

同学们,苏轼的《题西林壁》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移动视线从不同角度观察山姿,那么进入视野中的庐山形象也就有了差异。同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章,也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和发现,西方评论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思维空间的拓展,阅读质量也就随之提升了。

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文中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文中很多。

2、学生研读文章,积极思考,就文中的人物、情节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教师启发、整理。如:

⑴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⑵ 评论杰利。⑶ 评论四个孩子。

3、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⑴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⑵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⑶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⑷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⑸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鼓励学生“走进去”“走出来”深入理解课文情节,结合人生体验谈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

教师启发、点拨:

⑴ 爬上石架的“我”,上不去,下不来,陷入绝望、恐惧,父亲并没有用梯子上去救护,而是鼓励、指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富有教益的方法使孩子获取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办法告诉人们,对孩子不要溺爱,要科学地训练孩子,使之自立自强。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给以指导、鼓励,不能包办代替,路要让孩子自己走,在走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成熟起来。

⑵ 在“我”爬上石架,陷入困难时,“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尔后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说明他还是富于友情的。

⑶ 文中其他四个孩子,在“我”陷入困境时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这样对待一起玩的伙伴则有些恶劣,没有患难与共的爱心。

⑷ 鼓励学生自由言说,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

三、语言运用

学生精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利用句中的关键词仿写,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小组之间展开造句竞赛,看谁写的句子优美、生动。

四、课堂小结

“我”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获得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由此可知,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精神也就越来越充盈。做人也好,做学问也罢,如果像本文作者那样,不断思考,因事推理,你的思想将会闪现理性美的光芒,你也将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

1、读下面一段文字,你有何感慨?请用简洁的话表述出来:

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攻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2、对你爸爸妈妈的教育方法,你有何看法,请以“_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给爸爸或妈妈写封信,字数不限。

提示:

1、当失败和挫折接踵而至时,不要放弃继续努力,否则,难以求得生存(或取得事业的成功)。

2、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语言诚恳,不失身份,符合书信的体例即可 板书设计:

多角度阅读:人物 故事情节

我 杰利 爸爸

课后反思:

在上这篇课文时,我确定了两个教学任务,一是人物心理的感受;二是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尽量使教学步骤简洁,这也是我向往的简约教学的样式,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7

永吉二中 李东红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2.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学会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3.学会在生活中感悟小事,善于从小事件中悟到道理.领会“化整为零”的内涵。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用“化整为零”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研读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作者亲身经历的故事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2学会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从小事件中悟到大道理.领会“化整为零”的内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标上自然段序号。

2、圈点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四)自主阅读

请用一句话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五)合作探究 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内容。第三部分:

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请概括出“我”爬下悬崖时心理变化的过程。

小组探讨后,师生交流答案。

从课文内容、联系结尾的议论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六)拓展延伸

1、父亲如此爱“我”,为何不直接将我抱下悬崖?

2、今后,你将如何面对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七)课堂小结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遭遇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八)布置作业 练笔:

请把你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经验教训用200——300字写下来。

八、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冒险

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

脱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8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解析课文内容(多角度探究)

1、“我”的角度。

(1)为什么“我”明知自己体弱、胆怯,也记得母亲的训诫,还要冒险爬悬崖?答案:①我希望自己也能像小伙伴那样勇敢活泼;

②好友杰利“别做胆小鬼”的话刺激了“我”,自尊心、虚荣心占了上风,所以才决定冒险爬悬崖。

(2)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描写“我”处于险境时的狼狈和恐惧心理,有何作用? 答案:①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②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被抛弃的委

屈、受嘲笑的羞辱、不知所措的迷惘、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 是恐惧感。

(3)“我”在脱险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答案:毫无信心:害怕会摔死——啼哭;

萌发信心:似乎能办到——探、移;

信心大增:是能办到的——啜泣。(4)文章两次写到“我”啜泣,原因一样吗?

答案:不一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则要复杂得多。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

的欢欣、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还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

终于凭着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这使“我”第一次清晰

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父亲”的角度。

(1)父亲是怎样教“我”脱险的?

答案:①带着安慰的语气说:“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父亲没有一丝着急、心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大不了,你一定能下来的。”

②“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能看见下面那块岩石吗?”父亲边鼓励边

指导“我”走下悬崖。

总结:安慰——鼓励+指导。

(2)父亲为什么不直接上去救“我”,而要指导“我”自己爬下悬崖? 答案:①这样就不会让孩子形成依赖的习惯,下次若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危险就

能自己寻求解决之道,而无需等待着别人的救援。

②父亲的这种教育方法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这是别人父亲的教育方法,那你们父亲的教育方法又是怎样的,教过你们

什么道理吗?

三、问题探究(讨论)

1、评价小伙伴们的行为。

2、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说出理由。

3、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该怎么办?

四、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篇9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活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2、整体感知

①默读文章

(过渡)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②情境采访

(跨越时空,教师把学生带到七十多年前的美国费城。)

各位观众,这里是美国费城广播公司新闻会客厅,我是主持人乔治。就在昨天,我们市西郊的一座小山崖上发生了一件儿童历险故事。现在我们已经把几个重要的当事人邀请到了现场。他们在哪里呢?就坐在同学们中间。我们现在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请问小亨特,你当时被困在悬崖,进退两难时是怎样想的?如果不是父亲的帮助,你能顺利脱险吗?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请问小杰利,你是亨特最要好的伙伴,当你的小伙伴亨特困在悬崖,而其他伙伴都离开时,你为什么不留下来?你回去之后做了些什么?

▲请问亨特父亲,当你得知孩子被困在悬崖时,你心疼吗?对于大人来说,这悬崖并不高,你为什么不直接上去把孩子抱下来?

(主持人提问完之后,由观众自由向当事人提问,最后主持人总结。)

3、合作探究

(过渡)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4、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问题: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5、拓展延伸

①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与价值目标:

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

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

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这并不困难。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莫顿• 亨特)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们从中也能获得启发。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要求:1)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钟看完;2)划出不会读,不会认的字词

3)要注意边读边划出一些关键的信息

2、提问,检查默读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词,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2)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③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3.复述课文

1)要求:注意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2)复述指导: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要注意突出重点:事件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要着重抓住“脱险”部分)

3)请同学们先小声地复述课文)抽生复述

4.分组朗读课文

三、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改编“团结力量大”的故事)

2.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化整为零)

3.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把今天学习到的解决困难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

而我们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用畏惧,因为只要吧困难分解开来,最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正像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面对困难,鼓起勇气,大声地对自己说一遍“走一步,再走一步”。

五.板书

冒 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

(化解困难,赢得胜利)

脱 险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

同学们,上课时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深入一步研读这篇课文。结构复习: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3)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2、请概括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新授

(一)研读文本

文章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的描写方法,比如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1.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到,“我没法——”

2)“我下不来,…… 我会摔死的。”

……

2、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2)“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3)“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4)“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

板书: 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

(二)拓展阅读

阅读训练: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困在悬崖,你会怎么做?

(由学生自由畅谈,无需评判)

三、小结:

我们要学习作者出色的写作技巧,学会从一件小事中去发现深意,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

同学们经历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学会掌握这种手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板书设计

“我”心理的变化过程: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

上一篇:运动会跳高加油稿400字下一篇:古交市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