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数组特色活动(精选9篇)
低数组特色活动 篇1
2013年12月12日,全县校本研修课标竞赛及说课竞赛的展示活动在我校进行,为了体现我校数学教师良好的基本功素养及团队精神,低段数学教研组的全体教师积极准备,参加了本次课标竞赛活动。有的老师借阅了新课标认真研读,有的从网上下载复习资料进行复习,同时在教研组活动时还进行了组内课标模拟测试。正是有了这样的付出,我校在本次全县数学活动中获得了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五中的数学老师们,你们是最棒的!
2013年12月5日,低数组李今老师在学校组织的骨干教师示范课中,给全校老师展示了一堂全新的《可能性》。很多数学老师都多次听过这节课,无非就是让学生猜一猜,再动手摸一摸,再按要求放一放,大家好像都习惯了这种模式。然而,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打破常规,开门见山,让听课老师觉得眼前一亮。教师用很直观的教具,让学生去观察得出可能引出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概念很清晰。在这节课中教师也没有回避可能性大小的问题,适时进行了点拨,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知识。我们不仅感慨:别样的设计原来更精彩!
五数组校本教研活动计划 篇2
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中心,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大力营造教学的研究氛围,提高教学研究,促进课程改革,以人为本,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教师学生都能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二.工作思路
根据教导处工作计划,开展本组的教科研活动——“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组织全组数学老师继续投入到课改实验工作中去,增强每位教师的课改实验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1.制定校本教研课题——《数学舞动生活》。2.长计划短安排,集中与分组活动相结合,举行小型多样灵活的教研活动。
3..将教研与科研有机活动结合,使课题研究工作深入有效持续地开展下去。
三.具体工作安排
1.制定计划,组织讨论并进行修改。
2.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文章,树立新课程新理念。
3.组织老师挖掘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4.结合教材内容和教研课题,对数学日记进行点评、推广、展示、交流、评析,并进行评比活动。
5.进行校本教研总结工作,认真撰写校本教研总结。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低数组特色活动 篇3
如果在程序中定义一个变量,在对程序进行编译,系统会自动给这个变量分配内存单元,根据不同的类型,分配不同长度的空间,如int占用4个字节,char占用1个字节,内存单元中每个字节都有编号,这就是地址。由于可通过地址能够找到所需的变量单元,可以说地址指向该变量单元。打个比方,一个房间的门口挂了一个房间号301,这个301就是房间的地址,将该地址形象化为指针。对于一个内存单元来说,单元的地址(编号)即为指针,其中存放的数据才是该单元的内容。
严格地说,一个指针是一个地址,是一个常量,
而一个指针变量却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指针值,是变量。但常把指针变量简称为指针。为了避免混淆,约定:“指针”是指地址,是常量,“指针变量”是指取值为地址的变量。定义指针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指针去访问内存单元。
例如:
int a=12;
int *p=&a;
二、指针的指针(二级指针)
简单来说,二级指针变量就是一级指针变量的地址。
例如:
int a=12;
int *p=&a;
int **=&p;
低语数组工作总结 篇4
(2011秋)
本学期,我组全体教师在学校领导和教导处的正确领导下,在组内教师的齐心协力下,本着“勤学、善思、细研、实干”的准则,辛苦而又快乐的完成了自己的教学工作。现就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四重”齐抓,提升专业水平
(一)重视理论学习,提升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可见学习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本学期,我组老师不但学习《新课标》、《教学研究》等现有教育书籍,看报纸,订教育杂志,上网浏览都是我们获取知识、接收信息的渠道。根据开学初我组工作计划,提出了以“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为主题的小课题。组织老师们学习了2次专项理论学习,分别是《新课程下一节好课的标准》和《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学习了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拓宽了每位教师的教育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功底。
(二)重视常规管理,提高质量意识
本期,我组教师能立足岗位,扎扎实实的进行课堂“教学五认真”工作。全组教师都能按时备课,而且内容详尽有余量。并且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及时批改作业,对学生作业的实行激励评价。同时,切实抓好学生课堂常规训练,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重视上课专心听讲、善于倾听,善于表达的习惯;常与家长联系,共同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审题、细心计算、写字等习惯,关注孩子的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
教育的发展决定了教学活动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只有集体合作,共同探究,才能有最佳成效。因此,本学期我组制
定了3次集体备课:分别是束双文老师主讲的《认识图形》;葛文娟、马美老师的同课异构《11~20各数的认识》;毛洪微、沈金花老师的同课异构《小河与青草》。每一次的集体备课,主讲老师都能从教材的编排意图说起、分析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思路,组内教师做到用心听,着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大家取长补短,最终达成共识。集体备课增强了我组教师之间的凝聚力,提高了教师整体的业务水平。
(四)同课异构,演绎课堂精彩
本期,我组束双文老师上的《认识图形》通过创设富有童趣的问题情境,精美的课件演示,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了多边形的特征,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在一年级数学大集备时细心学习,拷贝了上课教师的课件,在全体教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和马老师同课异构分别上了《11~20各数的认识》,都重视了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探究学习,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数的组成,感受数的大小顺序。同时我突出了导入时情境的创设,新颖有趣的习题设计;马老师导入时紧扣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复习导入,通过扎实的师生互动与练习,来达成教学目标。毛洪微、沈金花老师的同课异构《小河与青草》,紧扣小河与青草的2次对话,通过多次朗读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明白了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关系,展示了中青年教师不同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同时,我组教师还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严格执行听评课,在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己在学习中成长,在不断反思中提高。
二、本期各周完成的教学研究活动统计:
第二周:拟订本期将要开展的学科活动,并制订详细措施。
第四周:束双文《认识物体》,第八周:听评课、理论学习
第十周:集体备课:葛文娟马美青:同课异构:一数:《11~20各数的认识》 第十二周:听评课、理论学习
第十四周:教学录像观摩、反思:(一语:《识字5》)
第十六周:集体备课、毛洪微、沈金花:同课异构:(一语:《小河与青草》)
第十八周:听评课、小结本年度活动
三、本期开展的学科活动统计:
1、一年级语文拼音过关测试;二年级汉字书写过关测试
2、一年级口算过关测试
3、一二年级“小数报杯。小小数学家”评选活动
每种活动均取得优异成绩。
四、本期我组获奖情况:
马美青:
1、论文:蓝天杯论文 省三等奖1篇
电教论文丹阳三等奖1篇
师德论文丹阳三等1篇
2、辅导小数报竞赛校一等奖全国作文优秀指导 葛文娟:
1、论文: 蓝天杯论文省二等奖1篇
“我的教育故事”镇江市论文三等奖1篇
丹阳论文丹阳三等奖1篇
“小数报”数学小论文省三等奖1篇
2、辅导:
小数报竞赛校二等奖
束双文:
1、论文: 蓝天杯论文省二等1篇
2、辅导:
小数报竞赛校二等奖
沈金花:
1、论文:蓝天杯省二等奖1篇
电教论文丹阳二等1篇
史国兰:
1、论文: 蓝天杯论文省3等奖1篇
傅正方:
1、论文: 电教论文丹阳三等奖1篇
本学期,我组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但每一位老师都能踏实认真地工作,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在稳中求实,在研究中求发展:本学期组内每位教师听课均达到20节以上,写反思15篇以上。上校内公开课共计13节,撰写的论文共计12篇分别获省、市各等级奖;其中蓝天杯论文获奖的有5人,占了我校获奖人数的1/3。平时的公开课设计、心得体会等能及时上传于校园网。同时,为了配合史国兰、傅正方老师专心考编,本组其他教师更是任劳任怨,精诚合作,忙而不乱,扎扎实实、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我们付出了心血,收获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亦有不少困惑:如何更有效地处理教材、如何让学生更主动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如何更有效激励学困生„„我们倍感肩上的任务之重,压力之大。
VB 教案之数组 篇5
VB 教案之数组
授课对象:初一兴趣班学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学习if语句时,我们曾做过一个题,在文本框内输入正整数,判断这3个数的大小然后将他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输出。 if a>b then temp =a:a=b : b =temp end if if a >c then temp =a : a=c :c= temp end if if b>c then temp = b : b=c : c=temp end if print 这三个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a;b;c; 这是3个数的大小排序,假如多于三个数的排序呢?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IF语句予以解决,但大家可以想象到它的麻烦程度,其实,我们可以用数组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何谓数组呢? 二、1)新课讲授:所谓数组是一群数据类型相同的变量,在内存里能拥有连续存放空间的集合。数组在使用之前必须先声明,声明的目的是确定内存中应保留多少连续空间给此数组使用,并定出数组中每一个元素的数据类型。 语法:dim 数组名称(下标1,[下标2[……]])[as 数据类型] 功能:声明所指定数据类型为一维(二维……)数据 eg : dim a(6) as integer 声明一个a(6)的数组,其包含了a(0)---a(6)7个整型变量。数组的默认下标值从0开始,假如你觉得不习惯的话,可以用用这个方式声明: dim 数组名称(下界to上界[下界to上界][……])[as 数据类型] 假若要定义a(1)----a(6)的整型数组,则可以这样写: dim a(1to 6) as integer 请学生判断以下下列数组说明语句是否正确,说明原因: (1) Dim a(10) as integer (2) Dim b(-10) as integer /错误 没有用关键之to显示知名下标范围。 (3)Dim c(5,3)as byte (4)Dim y /错误,只有重定义语句才可以不带下标 2)回到我们刚上课讲的内容,如何利用数组解决数字的排序问题呢?这里我们先介绍两个函数: 随机函数Rnd 产生介于0到1之间的函数 随机数种子函数 Randomize 在Rnd函数之前使用,以当做随机数产生器的种子。 (注:如果不用语句来播放随机数的种子,则每次使用Rnd函数时将会得到相同顺序的随机数) 下面我们用数组来解决数字的排序问题: 1)定义数组,产生1000内的随机数 (这里我们以生成6个数为例) Dim a(1 to 6) as integer Dim i as integer,j as integer Dim t as integer cls / 清除屏幕 Randomize for i =1 to 6 a(i)=int(Rnd*1000+1) /产生1--1000的随机整数 print a(i); next i print ----------------------------------------------- end sub (解释程序,使学生读懂本程序后,关闭代码。让学生自己编程:由button控制产生出10个随机整数) 2) 6个随机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for i = 1 to 6 if a(1)=20),设计一个程序,找出在a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元素值及出现的次数。例如(1,5,4,2,5,8,5,4)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5, 次数是3次。8、数组程序设计作业 篇6
一、实验目的1.掌握数组的定义、引用,以及数组的输入和输出方法;
2.掌握字符数组,以及字符函数的使用;
3.学习与数组相关的常见的算法,如:查找、排序等;
4.学习与矩阵相关的常见的算法,如:加、减、乘等。
二、实验预备知识
1.一维数组、二维数组、字符数组。
2.与数组相关的常见的算法。
三、实验内容
编写程序,实现以下功能。
1. 由键盘任意输入10个数据,找出其中的最大数。
2. 由键盘任意输入10个数据,找出其中的最小数。
3. 定义一个有10个元素的数组,用其代表10个学生的考试成绩,从键盘输入10个成绩,统计平均成绩。
4. 定义一个有10个元素的数组,用其代表10个学生的考试成绩,从键盘输入10个成绩,分别统计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的人数。
5. 编写程序,由键盘任意输入10个整数,分别统计其中的奇数和偶数的个数。
6. 编写程序,由键盘任意输入10个学生的成绩,分别统计各分数段的百分比。
7. 定义一个有80个元素的字符数组,从键盘输入一串字符,将其中的大写字母转换为小写字母,而将原来为小写的字母转换为大写字母,其他字符不变。
8. 由键盘任意输入10个整形数据,将其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后输出(用冒泡排序)。
9. 由键盘任意输入10个整形数据,将其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后输出(用选择排序)。
10. 由键盘任意输入10个数据,将它们倒序后输出。
四、实验分析
1.注意数组下标的起始值和终止值。
2.合理利用数组下标和循环变量的关系,以遍历数组中的元素。
3.注意利用字符数组处理字符的方法。
4.总结常见的算法。
五、实验报告
1.在实验过程中,将每一个程序的源代码保存,如1.C、2.C、3.C、。。。、10.C。
2.建立本人学号和姓名为名称的文件夹,如:2013211234王军-8,将每一个程序的源代码存入此文件夹。
低数组特色活动 篇7
1.现在的感受
今天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全体教师业务素质,进一步熟悉课程标准和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体系,引导和促进教师整体把握教材、驾驭教材、挖掘教材、整合教材、有效使用教材,推动教师深入钻研教学、研究教材,努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我们举行了别开生面的说教材比赛,初数组的九位老师分别对自己研究的教材进行了阐述,做的好的一点是时间把握的不错,ppt做的也更加非富多彩,特别是李亚兰,杨盼盼老师对教法,教材结构讲的非常好。2.学到了什么
这次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现自我的平台。参加活动的老师们精心准备对课标精神准确把握,对教材知识强化整合。教师准备材料充分,资料翔实。时老师首先讲,重点讲了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大纲,把大纲弄清楚就会做到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各位老师都讲了自己讲到这部分知识会怎么讲,教研就是大家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的机会,多讲一些自己比较好的教法,对老师们的帮助可能更大。我觉得,说教材就是互相说一下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你把教材的结构、大纲、教法说出自己的见解,会对其他老师研究教材有很大帮助。3.接下来的计划
1每周研究一章内容,这周重点学习恒定电流,周五汇报,杨宁波老师监督
2认真研究教材,文老师说的很对,读一本书你要先把它读薄,然后再把它读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知半解和透彻精通还有很大差距
2017.09.14
c语言 二维数组与指针 教案 篇8
9.6二维数组和指针
2课时
掌握二维数组的地址表示方法 掌握指向数组元素的指针变量
掌握指向数组元素的指针变量
掌握用指向由m个元素组成的一维数组的指针变量
指向一维数组的指针变量
无
作业见后 一、二维数组的地址
例:定义二维数组int a[3][4]={{1,3,5,7},{9,11,13,15},{17,19,21,23}};
则二维数组a是数组的数组,由3个一维数组所组成的,即3个元素:a[0],a[1],a[2]。而每个元素又是一个一维数组。
二、指向二维数组元素的指针变量
1、指向数组元素的指针变量
例1 用指向元素的指针变量输出二维数组元素的值 #include
{ int a[3][4]={1,3,5,7,9,11,13,15,17,19,21,23};
int *p;
for(p=a[0];p
{if((p-a[0])%4==0)printf(″\n″);
printf(″%4d″,*p); }
}用指向由m个元素组成的一维数组的指针变量
例2 输出二维数组任一行任一列元素的值 #include
int(*p)[4],i,j;
p=a;
scanf(“i=%d,j=%d”,&i,&j);
printf(“a[%d,%d]=%d\n”,i,j,*(*(p+i)+j)); } 注意:
指向一维数组的指针变量的定义格式应写成:基类型(*p)[N] 上述语句int(*p)[4],代表p是一个指针变量,它指向包含4个整型元素的一维数组。*p两侧的小括号不可少,如果写成*p[4],由于[]运算级别高于*,*p[4]是指针数组。
p=a;表明p指向数组a中的第0行,此时p+1不是指向a[0][1],而是指向a[1],p的增值以一维数组的长度为单位,p+1地址就增加了8个字节。*(p+i)+j是a[i][j]的地址,这里的i是以一维数组的长度为单位,j则是以数组元素的长度为单位的。
复习
新授
讲授
复习默写
1、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
2、从键盘输入5个整数,使用选择法从小到大排序,编程实现。
一、二维数组的地址
例:定义二维数组int a[3][4]={{1,3,5,7},{9,11,13,15},{17,19,21,23}};
则二维数组a是数组的数组,由3个一维数组所组成的,即3个元素:a[0],a[1],a[2]。而每个元素又是一个一维数组。设二维数组的首行的首地址为2000,则:
二、指向二维数组元素的指针变量
1、指向数组元素的指针变量
例1 用指向元素的指针变量输出二维数组元素的值
#include
{ int a[3][4]={1,3,5,7,9,11,13,15,17,19,21,23};
int *p;
for(p=a[0];p
{if((p-a[0])%4==0)printf(″\n″);
printf(″%4d″,*p); }
}
注意:上例中如果对p赋值p=a[0];不能写成 p=a;因为此时a 是行指针,而p是列指针只能指向一个整型变量,a[0]是第0行的数组名,即第0行的首地址就是a[0][0]的地址。请学生思考上述赋值语句还可以写成什么? p=*a;p=&a[0][0];用指向由m个元素组成的一维数组的指针变量 例2 输出二维数组任一行任一列元素的值 #include
int(*p)[4],i,j;
p=a;
scanf(“i=%d,j=%d”,&i,&j); printf(“a[%d,%d]=%d\n”,i,j,*(*(p+i)+j)); }
注意:
指向一维数组的指针变量的定义格式应写成:基类型(*p)[N] 上述语句int(*p)[4],代表p是一个指针变量,它指向包含4个整型元素的一维数组。*p两侧的小括号不可少,如果写成*p[4],由于[]运算级别高于*,*p[4]是指针数组。
小结
作业
p=a;表明p指向数组a中的第0行,此时p+1不是指向a[0][1],而是指向a[1],p的增值以一维数组的长度为单位,p+1地址就增加了8个字节。*(p+i)+j是a[i][j]的地址,这里的i是以一维数组的长度为单位,j则是以数组元素的长度为单位的。
例3:
int(*t)[4],a[3][4]={{1,3,5,7}, {11,13,15,17},{21,23,25,27}};t = a;printf(“%d,%d”, **t, t[1][2]);t++;t++;printf(“%d”, **t);
运行结果:1,1521
【课堂小练习】
1、[2010.3.27]若有:int(*p)[3];则正确的是(D)A)定义了基类型为int的三个指针变量
B)p是基类型为int的具有三个元素的指针数组 C)定义了名为*p,具有三个元素的整型数组
D)定义了一个名为p的指针变量,它可以指向每行有三个整数元素的二维数组
2、输入:1 2 3<回车>,则输出结果是 int a[3][2]={0},(*p)[2],i,j;p=a;for(i=0;i<2;i++){ scanf(“%d”,p);p++;} for(i=0;i<3;i++)for(j=0;j<2;j++)printf(“%d”,a[i][j]);
1、二维数组的地址
2、指向数组元素的指针变量
3、指向一维数组的指针变量
1、整理课堂笔记
GO语言数组和切片实例详解 篇9
一、数组
与其他大多数语言类似,Go语言的数组也是一个元素类型相同的定长的序列。
(1)数组的创建。
数组有3种创建方式:[length]Type 、[N]Type{value1, value2, ... , valueN}、[...]Type{value1, value2, ... , valueN} 如下:
代码如下:
func test5 {
var iarray1 [5]int32
var iarray2 [5]int32 = [5]int32{1, 2, 3, 4, 5}
iarray3 := [5]int32{1, 2, 3, 4, 5}
iarray4 := [5]int32{6, 7, 8, 9, 10}
iarray5 := [...]int32{11, 12, 13, 14, 15}
iarray6 := [4][4]int32{{1}, {1, 2}, {1, 2, 3}}
fmt.Println(iarray1)
fmt.Println(iarray2)
fmt.Println(iarray3)
fmt.Println(iarray4)
fmt.Println(iarray5)
fmt.Println(iarray6)
}
结果:
[0 0 0 0 0]
[1 2 3 4 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0 0 0] [1 2 0 0] [1 2 3 0] [0 0 0 0]]
我们看数组 iarray1,只声明,并未赋值,Go语言帮我们自动赋值为0。再看 iarray2 和 iarray3 ,我们可以看到,Go语言的声明,可以表明类型,也可以不表明类型,var iarray3 = [5]int32{1, 2, 3, 4, 5} 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2)数组的容量和长度是一样的。cap() 函数和 len() 函数均输出数组的容量(即长度)。如:
代码如下:
func test6() {
iarray4 := [5]int32{6, 7, 8, 9, 10}
fmt.Println(len(iarray4))
fmt.Println(cap(iarray4))
}
输出都是5。
(3)使用:
代码如下:
func test7() {
iarray7 := [5]string{“aaa”, `bb`, “可以啦”, “叫我说什么好”, “()”}
fmt.Println(iarray7)
for i := range iarray7 {
fmt.Println(iarray7[i])
}
}
二、切片
Go语言中,切片是长度可变、容量固定的相同的元素序列。Go语言的切片本质是一个数组。容量固定是因为数组的长度是固定的,切片的容量即隐藏数组的长度。长度可变指的是在数组长度的范围内可变。
(1)切片的创建。
切片的创建有4种方式:
1)make ( []Type ,length, capacity )
2) make ( []Type, length)
3) []Type{}
4) []Type{value1 , value2 , ... , valueN }
从3)、4)可见,创建切片跟创建数组唯一的区别在于 Type 前的“ [] ”中是否有数字,为空,则代表切片,否则则代表数组。因为切片是长度可变的。如下是创建切片的示例:
代码如下:
func test8() {
slice1 := make([]int32, 5, 8)
slice2 := make([]int32, 9)
slice3 := []int32{}
slice4 := []int32{1, 2, 3, 4, 5}
fmt.Println(slice1)
fmt.Println(slice2)
fmt.Println(slice3)
fmt.Println(slice4)
}
输出为: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1 2 3 4 5]
如上,创造了4个切片,3个空切片,一个有值的切片。
(2)切片与隐藏数组:
一个切片是一个隐藏数组的引用,并且对于该切片的切片也引用同一个数组。如下示例,创建了一个切片 slice0,并根据这个切片创建了2个切片 slice1 和 slice2:
代码如下:
func test9() {
slice0 := []string{“a”, “b”, “c”, “d”, “e”}
slice1 := slice0[2 : len(slice0)-1]
slice2 := slice0[:3]
fmt.Println(slice0, slice1, slice2)
slice2[2] = “8”
fmt.Println(slice0, slice1, slice2)
}
输出为:
[a b c d e] [c d] [a b c]
[a b 8 d e] [8 d] [a b 8]
可见,切片slice0 、 slice1 和 slice2是同一个底层数组的引用,所以slice2改变了,其他两个都会变,
(3)遍历、修改切片:
代码如下:
func test10() {
slice0 := []string{“a”, “b”, “c”, “d”, “e”}
fmt.Println(“n~~~~~~元素遍历~~~~~~”)
for _, ele := range slice0 {
fmt.Print(ele, “ ”)
ele = “7”
}
fmt.Println(“n~~~~~~索引遍历~~~~~~”)
for index := range slice0 {
fmt.Print(slice0[index], “ ”)
}
fmt.Println(“n~~~~~~元素索引共同使用~~~~~~”)
for index, ele := range slice0 {
fmt.Print(ele, slice0[index], “ ”)
}
fmt.Println(“n~~~~~~修改~~~~~~”)
for index := range slice0 {
slice0[index] = “9”
}
fmt.Println(slice0)
}
如上,前三种循环使用了不同的for range循环,当for后面,range前面有2个元素时,第一个元素代表索引,第二个元素代表元素值,使用 “_” 则表示忽略,因为go语言中,未使用的值会导致编译错误。
只有一个元素时,该元素代表索引。
只有用索引才能修改元素。如在第一个遍历中,赋值ele为7,结果没有作用。因为在元素遍历中,ele是值传递,ele是该切片元素的副本,修改它不会影响原本值,而在第四个遍历――索引遍历中,修改的是该切片元素引用的值,所以可以修改。
结果为:
~~~~~~元素遍历~~~~~~
a b c d e
~~~~~~索引遍历~~~~~~
a b c d e
~~~~~~元素索引共同使用~~~~~~
aa bb cc dd ee
~~~~~~修改~~~~~~
[9 9 9 9 9]
(4)、追加、复制切片:
代码如下:
func test11() {
slice := []int32{}
fmt.Printf(“slice的长度为:%d,slice为:%vn”, len(slice), slice)
slice = append(slice, 12, 11, 10, 9)
fmt.Printf(“追加后,slice的长度为:%d,slice为:%vn”, len(slice), slice)
slicecp := make([]int32, (len(slice)))
fmt.Printf(“slicecp的长度为:%d,slicecp为:%vn”, len(slicecp), slicecp)
copy(slicecp, slice)
fmt.Printf(“复制赋值后,slicecp的长度为:%d,slicecp为:%vn”, len(slicecp), slicecp)
}
追加、复制切片,用的是内置函数append和copy,copy函数返回的是最后所复制的元素的数量。
(5)、内置函数append
内置函数append可以向一个切片后追加一个或多个同类型的其他值。如果追加的元素数量超过了原切片容量,那么最后返回的是一个全新数组中的全新切片。如果没有超过,那么最后返回的是原数组中的全新切片。无论如何,append对原切片无任何影响。如下示例:
代码如下:
func test12() {
slice := []int32{1, 2, 3, 4, 5, 6}
slice2 := slice[:2]
_ = append(slice2, 50, 60, 70, 80, 90)
fmt.Printf(“slice为:%vn”, slice)
fmt.Printf(“操作的切片:%vn”, slice2)
_ = append(slice2, 50, 60)
fmt.Printf(“slice为:%vn”, slice)
fmt.Printf(“操作的切片:%vn”, slice2)
}
如上,append方法用了2次,结果返回的结果完全不同,原因是第二次append方法追加的元素数量没有超过 slice 的容量。而无论怎样,原切片slice2都无影响。结果:
slice为:[1 2 3 4 5 6]
操作的切片:[1 2]
slice为:[1 2 50 60 5 6]
操作的切片:[1 2]
【低数组特色活动】推荐阅读:
低数组教研工作总结07-22
结构数组07-15
动态数组05-16
数组技术06-26
关系数组07-29
数组典型例题10-23
中数组教研工作总结05-19
数组程序设计作业206-13
8、数组程序设计作业07-26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数组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