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友送别诗

2024-06-10

赠友送别诗(精选7篇)

赠友送别诗 篇1

古代诗歌的抒情艺术和表现艺术

第三讲

一、学习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1、解说这首诗

银烛吐青烟,银色蜡烛兀自吐着青烟,金樽对绮筵。手持金色酒杯面对着华丽的筵席,主客相视无言。离堂思琴瑟,在这充满离情别绪的厅堂,回想起我们深厚的友谊,别路绕山川。此后一别长路独行山川绵延环绕。明月隐高树,明月从高高的树丛中隐去 长河没晓天。银河淹没在破晓的天空。悠悠洛阳道,想起这悠长的洛阳古道,此会在何年。不知此地一别何年才能再相会。

注:绮筵:华丽的宴席。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长河:银河。

2、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了怎样的转换?

时间上:由夜晚→天亮;空间上:由室内→户外→遥想洛阳古道

3、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蕴含了怎样的情思?

首联描写出了朋友离别时面对华筵,相对无言的场景。蕴含了朋友间深厚的友情,烘托出即将分别时的怅然。

4、颈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抒写这种情感的?

颈联抒发了离别时的难舍难分,怅惘缠绵。诗人借景物的变化来抒情,“隐”字和“没”字,表面上写树阴遮掩了明月,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实际上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时间的流逝更增难舍难分之情。

5、尾联写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引起了诗人怎样的感触?

诗人联想到悠悠不尽的洛阳古道,不禁产生后会无期的感触,忧伤哀愁的情绪自然涌上心头。

二、学习李颀《送魏万之京》

1、解说这首诗

朝闻游子唱离歌,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昨夜你才和薄霜一起刚刚渡过黄河。鸿雁不堪愁里听,怀愁之人最不能承受鸿雁的鸣叫,云山况是客中过。云山令人生畏,更何况是在作客途中来跋涉。关城树色催寒近,潼关城的树色渐渐枯黄,催促着寒气越来越近,御苑砧声向晚多。长安城的深秋捣衣声越接近晚上就越多。莫见长安行乐处,请不要只看到那长安是行乐所在,空令岁月易蹉跎。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轻易消磨。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2、首联、颔联写出了怎样的季节特征?表达出诗人的什么情绪?运用怎样的抒情手法?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3、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是诗人想象凉秋九月,寒气逼近,万户捣衣的景象。营造出寒冷萧瑟、急迫忙碌的意境。包含了作者岁月如流、时不我待的感慨。

4、尾联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三、学习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1、解说这首诗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2、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来写自己的情感的? 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运用比喻的修辞(奇特的想象),诗人将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比作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诗人即景寓情,情景妙合,以眼前之景写无形之情,使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

四、学习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解说这首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写作背景: 唐宪宗信佛,曾派人去把释迦牟尼佛的一节指骨迎接到宫中来供养,弄得劳民伤财。韩愈写了一道奏章来劝阻。唐宪宗大为恼火,要杀掉他,因宰相和其他大臣等出来替他说情,才把他降职,贬到潮州(在今广东省)。他在去潮州时,路经蓝田关(在今陕西省),侄孙韩湘特来与他同行,韩愈写了这首诗与侄孙。

2、首联点明了什么?蕴含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明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蕴含了诗人忠而遭贬的怨愤与无奈之情。

3、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说明自己的原意是想为圣明的皇帝去掉一些不利于国家的事。为了国家的利益,怎么敢顾惜自己的年老体衰呢?诗人表明了自己对朝廷的一片忠心,表现了老而弥坚、刚直不阿、为匡正祛邪而义无反顾的情怀。

4、颈联描写什么样的景象?作者借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颈联描写了一幅雄阔而又冷峻的画面。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秦岭,家已不知在何方;看一看往前走的道路,蓝田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作者借景抒情,写出自己对长安的恋恋不舍,以及离开长安、被贬至潮州的冷落、凄凉之情,饱含着英雄失路之悲。

五、学习王昌龄《送魏二》

1、解说这首诗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抒发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抒发了作者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时的愁苦凄凉之情。

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 友人上船。)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友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借助想像,使整首诗虚实结合,拓展了表现空间,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

六、学习许浑《谢亭送别》

1、解说这首诗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怎样表达?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缠绵的离愁,突出别后的怅惘、孤寂与落寞。首句“劳歌”点明送别。第二句写红叶青山水急流,画面感强,色彩明丽,洒脱飞动,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别之愁。

三、四句写酒醒之后,独留谢亭,友人已去,天空暮色苍茫,满楼风雨凄迷,是以哀景写哀情,突出别后的孤寂、落寞。

七、学习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1、解说这首诗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2、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雁山横亘在代北,狐塞与云中相接,描绘了边塞阔大险峻的景象,突出山川的雄伟壮阔。(自然地引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3、尾联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手法?

尾联化用典故,直抒胸臆,寄托了诗人对魏大的美好愿望,激励魏大英勇杀敌,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也表现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本诗为送别诗,兼有边塞诗的味道,一改送别诗的愁苦缠绵,而是表现出边塞诗的豪迈雄伟。前人评价这首诗不落窠臼。)

总结

以上都是送别诗。

1、古人送别常有哪些习俗?

答:折柳送别、唱歌送别、饮酒饯别。

(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送别诗中常出现的意象有哪些?

答: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如“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因为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傍晚飞鸟归林、鱼翔潭底,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此外还有鸿雁、清猿、云山、江水、风雨等。

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意象,这是送别的地点。

3、送别诗中常见的抒情艺术和表现艺术有哪些? 答: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写哀情)、直抒胸臆; 想象、虚实结合、比喻、用典等。

4、送别诗常常抒发哪些情感?

答:抒写离别的不舍愁苦,表达对朋友亲人或爱人的依恋;抒发离后的孤寂落寞;抒发对未来的怅惘迷茫;表达对人间种种美好情感的珍惜;或互相勉励,寄托诚挚的安慰与祝福。

赠友送别诗 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 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诗的感情, 分析诗的技巧。

教学重点: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设想:

首先, 以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 这样既可以复习默写, 又为下一步的讲解做好准备。然后, 通过这些名篇名句让学生们分析体会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情感及写作手法, 从而学习鉴赏送别诗。最后, 结合典型例子进行训练, 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学案 (划线处为填空题, 学生先填空, 然后通过这些送别诗找出体会送别诗的常见的意象、情感及写作手法。)

温故知新

1.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意象:秋;情感:伤感;手法:渲染)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意象:月;情感:惨;手法:融情于景)

2.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意象:寒蝉、长亭、都门、帐、暮霭、清秋、残月;情感:惜别之情;手法:渲染、白描、虚实相生、情与景会)

3.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 唯在别也。”

4.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劝勉友人。

5.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虽感伤别离, 却不使人灰心、颓废。

情景交融。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一洗悲酸之态, 意境开阔, 音调爽朗, 独标高格。

7.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8.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 言有尽而情无穷。

自己送自己。

9.高适《别董大》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宽慰。

10.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借景写情。

11.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1 2.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表诗人志节。

1 3. 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情感:歌颂友谊。

1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 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 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 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 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 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 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 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 可以说, 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 不着悲痛之语, 而悲痛之意自现。

15.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16.《送别诗》[隋]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1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 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二.结合导学案总结

(一) 常见意象

默写完这些送别诗名句以后, 可以发现送别诗的常见意象有哪些? (学生们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

小结:

1. 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

教师解释:长亭: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 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 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谢亭:又名谢公亭, 在宣城北面, 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 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 那里原有一条灞水, 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 遂称灞陵, 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 常在那里分手;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屈原“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 时间: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 表达浓浓的离情, 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 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 暮色渐起渐至苍茫, 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 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3. 季节: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二首》) , 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 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 “秋”能使志士失志, 对现实失望, 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高》) , 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 代表了寂寞抑郁, 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4. 意象:

酒、斑马、晚风、古道、芳 (春) 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 “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 (杨载《诗法家数》) , 故许多离别诗, 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 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 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以水 (连绵不断) 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二) 表达感情

再看看我们学过的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感情?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送别诗表达的情感)

“悲欢离合”, 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是对别离的伤感;“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对别离的眷恋……

小结:对友人的留恋、关怀, 对友人的宽慰, 对友人的思念, 表达自己的志节, 依依不舍, 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等等。

(三) 鉴赏方法:

这些诗在写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们能说出来吗?

析例:《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析: (1)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缠绵的离愁, 突出别后的怅惘、孤寂与落寞。

(2) 作者是怎样表达离愁别绪的?

“劳歌一曲解行舟”, “劳歌”, 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后成为送别的代称。点明送别。

“红叶青山水急流”, 画面感强, 色彩明丽, 洒脱飞动。这一句看似与离别不协调, 实际上是反衬。景色越美, 越显欢聚的可恋, 别离的难堪。

“日暮酒醒人已土远, 满于风雨下西楼”, 一来写友人已远去, 诗人谢亭暂憩, 不觉已是黄昏。二来写酒醒有特别之处。大多数写送别都直接借酒写意, 将离愁别绪淋漓尽致地表现于分别之时。而此诗却却写别后的感受。酒醒之后, 独留谢亭, 友人已去, 天空暮色苍茫, 满楼风雨凄迷, 一腔孤寂。三来极写景物的凄黯迷茫, 寓情于景, 以景结情。

景物诗还是送别诗? 篇3

关键词:岑参 景物诗 好奇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写景诗还是送别诗?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写景诗和送别诗属于不同的题材,对这首诗歌的题材归类具有重要意义,归类不同,诗的主旨就不一样。一般认为这首诗是送别诗,细味之,笔者认为,这首诗应该属于景物诗。也有学人认为这首诗题材上两者兼具,这更是混淆主旨。究其原因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写景与送别的关系,更本质地说,就是对当时作者心态的把握不太准确。

好奇的心态使景物描写处于主导地位。好奇是对某种对象具有关注、欣赏和探索的心理特点。杜甫《渼陂行》“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可见岑参具有好奇的个性,且喜欢奇异的美景,并对其探个究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分为三部分:前八句写奇妙雪景和奇特寒冷;“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为第二部分,由写景过渡到送别;最后八句是写雪中送别。前两部分无疑是写景,那么第三部分主体是写景还是送别呢?笔者认为还是以写景为主。由于诗人具有好奇的个性,这首诗中诗人关注的不是送别这件事情,而是送别时的景象,并对这种种景象充满欣赏和探究的心理。具体地说,其一,诗人不是关注离别时的情,而是关注离别时的景。其二、对离别时的种种景象充满欣赏探究的心理。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离别前的招待,不仅有酒,还弹奏胡琴琵琶吹羌笛。这种招待方式只有边塞才有,充满着异域风情。这一异域情调才是诗人所关注欣赏的对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本指送别时出辕门,可以想见,诗人好奇地四处张望,惊诧于纷纷的暮雪和强风中红旗被冻住不能飞扬的奇异景象。黄昏时分的送别,一般都是离情盈盈,不能自已地伤心惆怅,况且是在远离故土的边塞。尤其是在纷纷的暮雪中,更易产生压抑而又温馨的思乡之情。然而诗人不是向内地思乡,而是向外地打望欣赏探究:那纷纷暮雪的沉重感,那强劲的北风中红旗竟然被冻住了的酷寒的威力!“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接着从轮台东门送武判官归京,离开的时候漫天都是雪,天山的路也被雪覆盖了,到处都是白皑皑的一片。“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武判官他们很快就消失在山路里,唯有雪上留下马蹄的印记。这一“空”字包含着些许惆怅和冥想,好像他们在人间消失了一样。总之,从好奇的心理来看,诗人关注、欣赏和探究的是离别时的种种景象,而不是离别时的情思。这就决定了第三部分具有很强的景物意识,而不是离别之情。所以这部分起主导地位的是景物,离别只是写景的一个叙事结构而已。

从诗句的结构来看,一般来说,每一联的后一句才是这联的重心。这首诗第三部分每联前一句都是点明离别的事情,后句都是写景。可见,诗人也是以写景为重点。

不仅如此,从题目来看,“白雪歌”放在“送武判官归京”前面,且在“白雪”后冠以“歌”字,即说明这首诗是歌咏白雪的,“送武判官归京”只是表明歌咏白雪的场合或者情景。

综上所述,从第三部分送别的雪景、句式结构和题名来看,这首诗就是一首歌咏白雪的写景诗。即使在离别这样忧愁之时仍然对西北边塞的雪景充满着好奇,那真是“岑参兄弟皆好奇”啊!

那么这首诗中引起诗人好奇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呢?从客观上来说,西北边塞边地苦寒、士卒劳苦,雪更加强了将士们的艰苦的感觉。但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岑参一点艰苦的意味也没有。从其好奇的眼睛看来,这里充满着新奇浪漫的情调。“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风强劲,连坚韧的白草也吹折了;于是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雪漫天。一个“即”字透露了诗人好奇的心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天气寒冷才会下雪,但诗人并未感到大漠的寒冷与荒凉,反而把这塞北的寒风看作江南的春风。被雪覆盖凝结的千树万树成了江南白花盛开的梨树。寒冷干涩的塞外雪花在诗人的眼中变得那么皎洁、鲜润、明艳、飞动。所以塞外的酷寒恶劣环境却如诗人家乡江南一样美丽,哪有“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感觉呢?即使飞雪“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种酷寒也并没有给人产生怨苦的感觉,而是南方人对西北边塞严寒的心理征服,即旁观者新奇的全新体验。“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千里冰封的辽阔大地、阴云惨淡的天空,虽然透露了些许离别的忧愁,但是我们知道诗人关注的不是离别的心理体验,而是离别时的种种景象:“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别时饮酒的豪爽,西北边地异域乐器所奏音乐的异国风情。这在内地几乎是没有的场面。同样是新奇而热闹。“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从第一部分对雪花与酷寒的玩赏心态来看,纷纷暮雪显得那么温馨,犹如梨花的飘落。寒风抖动着的红旗,一瞬间就凝固了。漫漫洁白的天地一片猩红凝固在天际,犹如诗人火热的心在塞北暮色的严寒中坚定、闪耀!“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这路上的雪就像洁白的地毯,好让武判官他们离别时不染一点纤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在洁白的大地上,一忽儿离人们就不见了,好像他们在人间消失走到天上一般。诗人该遥想着,京都亦如天上宫阙那么遥远而神秘,承载着诗人无限的憧憬。总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联诗应该奠定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塞北成了诗人的家乡江南,雪花成了家乡春天的梨花。雪天的塞北在诗人眼里显得那么新奇浪漫,连离别也变得轻松而富于激情。

在苦寒的塞北边地,艰难的戍边生活为什么变得那么轻松、新奇、浪漫呢?客观现实与诗歌意境反差的形成在于诗人有一颗火热豪迈的诗化心灵。这种心境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首先,立功边塞的抱负。岑参的曾祖父、伯父、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过宰相。尽管父亲只做过两任州刺史,宰相家族的遗传因子一定会在青年岑参的内心鼓起强烈的梦想。直抵卿相是士人最大的愿望。所以,虽然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但自幼就博览群书。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唐参军一般为七品或八品,也有低至从九品下的。仕途道路之艰辛,可想而知。于是天宝八载(749),他毅然弃官从戌,首度出塞,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两年后返京,与高适、杜甫唱和。天宝十三载(754),再度出塞,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任职约三年。岑参《送郭乂杂言》曰:“功名须及早,岁月莫须掷。”《银山碛西馆》言:“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说:“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这就表明了弃官从戌的原因。当时朝廷大事边功,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等将领就是以守边博得爵赏的,甚至获得封侯。王昌龄的《闺怨》曰:“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少妇何止是一人呢?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首诗写了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告别了长安的妻子,在通向西域的漫漫大路上,忽然遇上一个老相识请他捎信回家时的情景。即使思恋亲人,诗人仍然义无反顾地奔向远在天涯的边塞。从戌觅封侯在当时是读书人普遍的心理,岑参第一次进入据守新疆的高仙芝幕府,第二次进入封常清的幕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在封常清幕府中写的。诗中洋溢着的奇情异彩就是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心理所辐射的。《唐才子传》载:“至德中,裴休、杜甫等尝荐其识度清远,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可以备献替之官。未及大用而谢世,岂不伤哉。”岑参仅官至嘉州刺史,“未及大用而谢世”,当时及后世人都为之惋惜感伤。

其次,洒脱豪迈个性中的忠君爱国之心。弃官从戌的目的是希望被重用。但在绝域之地,环境的恶劣和思乡之情往往联系在一起。《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赴北庭度陇思家》:“西向轮台万里馀,也知乡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安西馆中思长安》:“家在日出处,朝来起东风。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胡尘净古塞,兵气屯边空。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大漠绝域,人烟几无,奔走忙碌,寂寞劳苦,归期如梦,自然思恋亲人,以致幻想缩天之术与亲人相会。甚至因环境的恶劣与思乡的强烈而产生悔恨的念头,如《日没贺延碛作》:“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但这是一时之念。然而边功未立,抱负未成。《北庭作》:“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如何贪念亲人呢?《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言:“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从本质上说,诗人立功边塞是爱国精神的体现,并非仅为个人的功名利禄。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送人赴安西》:“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特别是国家处在危难之际,更是如此。《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其二言:“儒生有长策,无处豁怀抱。块然伤时人,举首哭苍昊。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偶从谏官列,谬向丹墀趋。未能匡吾君,虚作一丈夫。抚剑伤世路,哀歌泣良图。功业今已迟,览镜悲白须。平生抱忠义,不敢私微躯。”安史之乱之际,岑参已到新朝廷凤翔处,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为不能拯救国家而悔恨。但是“平生抱忠义,不敢私微躯”,可见其忠君爱国之心。功业与忠义相交融是盛唐士人时代精神的体现。

再次,豪迈心态下的好奇心理。正因为盛唐士人感激忠义、建功立业的愿望强烈,形成了豪迈洒脱的个性。他们对离别之事亦不以为意,反而对异域风光充满好奇。不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如此,其时其它的一些送别诗亦是如此。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虽然题有送别,却关注欣赏探究热海奇异景象。又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亦是对天山雪的奇异景象的描绘。又如:《火山云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同样是对火山云充满兴致的描绘。然而,岑参这样的诗作只是此期边塞生活的独创。当落魄蜀地的时候,这种豪迈洒脱的心态没有了,送别诗中的景物也就隶属于情感,不再有豪迈的个性和好奇的心理相融合形成的送别的景物诗了。

综上所述,岑参的这首诗是一首景物诗,其中的送别内容只是写景的描述结构。建功立业与感激忠义相交融所激起的洒脱豪迈的个性赋予了盛唐诗人新奇、浪漫的诗化心态。

王昌龄的诗送别诗 篇4

1、《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2、《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4、《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6、《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7、《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8、《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的赏析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高考真题送别诗 篇5

1、(07江苏)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5分)

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题型分析】这是道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和评价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

【答题技巧】看关键词句。关键词句能够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能为答题提供参考。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意思是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明确了这一点,诗歌的主旨就明确。问题即可迎刃而解。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分)

答: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诗意】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也是愤激之语。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2、(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答案】(2分)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2分)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2分)

【解析】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醉别”:“醉”与“别情”要捆绑(2分)。单独回答“醉”不给分,单独回答“别情”给1分。“江风引雨”:关键词:悲凉。(2分)情感不匹配不给分。一定要落实到是心情的“凉”,回答自然景色的“凉”不给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2分)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分)

【解析】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

①代:站在友人角度设想、想象。(2分)回答“回想、想起、回忆”不给分。②友情(1分):情深意切。

赏析: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3、(08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4、(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答案:暮春 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赏析: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送蜀客》翻译:剑南此时正是腊月前的春景,山中的鸟儿伴着江风细雨让人顿感清新的春天气息。别想着你的行程比我长,我自己也是出门在外想家的人。

5、(10江西)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5分)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6、(06安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伤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聚”启“散”。

【解析】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鉴赏】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刘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上片写离别之苦。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写聚,作者从两人的交往中选取了两件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加以叙写。陶潜在《饮酒》诗中说:“秋菊有佳色,裘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泛菊杯深”化用陶诗,写在重阳佳节,他们共饮菊花酒,其乐陶陶的情景。深,言酌酒之满。一个“深”字,把他们畅怀酣饮的情形描写出来了。

李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远,写笛声悠长。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谓构思缜密,惜墨如金。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伤心动情。

下片写别后之思。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真可谓情深意切。

试论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篇6

一、王维送别诗的内容

王维现存诗有四百二十余首, 其中送别诗占70多首, 几乎占到五分之一。王维的送别诗, 不仅数量多, 而且在拓宽表现领域, 内容丰富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送别诗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送友赴边是王维的送别诗的主要内容, 如《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据十韵》、《送韦大夫东京留守》、《送崔五太守》、《送李睢阳》、《送李判官赴东江》等等, 这类作品在王维的送别诗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 主要表达作者对友人建功立业的美好愿望, 表现了诗人开朗乐观、积极进取的情怀。

王维送别诗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送友人归隐田园的, 从中可以体现他那崇尚自然与散淡的天性。如王维作于天宝初年的《送纂毋校书弃官还江东》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另外, 抚慰失意友人也是王维的送别诗的一大主题, 不仅饱含深情, 精神格调高扬, 而且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有力拓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如《送杨少府贬郴州》就是劝勉失意友人的经典代表篇章。

二、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王维的送别诗独具特色, 诗中所呈现出的艺术特色非一般送别诗可比, 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一)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可见, 王维不仅是著名诗人, 还是绘画高手, 同时, 从他的诗作中读者还能充分地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完美境界, 以及两者融合后所产生的审美意蕴。这在其送别诗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如《送张判官赴河西》后面四句:“沙平连白云, 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 高歌一送君。”诗人再现了漫漫黄沙飞动与皑皑白雪相连, 蓬草飞旋、卷入云端的画面, 描绘出了边塞昏天暗地的独特风貌。同时, 画中有情, 即在如此慷慨悲壮的背景下, 诗人倚剑高歌送别朋友去河西赴任, 表达了深切不舍又寄寓祝福的送别之情。

另外, 真切形象地抒发主观感受, 把自己的志趣品格寄寓在诗行、画面之中, 也是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如《送元二使安西》中, 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开头“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两句写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 湿润了路上的尘埃, 旅店旁的棵棵绿柳, 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从清朗的天宇, 到洁净的道路, 从青青的客舍, 到翠绿的杨柳, 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 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从而使这场送别一反黯然神伤的基调, 而透露出一种轻快又富于希望的情调。可见, 王维, 不愧是以诗为画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专家圣手。

(二) 意象独特、意蕴丰富

王维送别诗之所以含而不露却又感人至深,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诗人运用了独特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因此他的送别诗意蕴丰富, 读来令人享受不已。

所谓意象, 就是诗人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而选择客观物象作为媒介, 同时经过与诗人思想情感的融合, 渗入了诗人的人格和情趣, 由此便成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王维送别诗所运用的意象非常多, 他在借鉴和沿袭传统意象的同时, 也通过自身情感的浸润, 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意象来表达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离愁别意。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落日、白云、铙声等等。

如落日这一意象, 古人见落日大多想到时光易逝, 生命的短暂, 而在王维的笔下, 落日却成了诗人表现离愁别绪的敏感触点, 并以此作为离别时的最佳活动背景。同时诗人习惯把送别与落日联系在一起, 因为日落归山, 一天将近, 最能勾起游子的离情别绪。因此落日这一意象成了王维抒发离别之愁的理想对象。比如在《临高台送黎拾遗》中:“相送临高台, 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 行人去不息。”诗人在日落时分, 登台远望, 眷恋之情不禁油然升起。原野一片空旷, 在极目远眺中, 只见飞鸟在落日的陪衬下匆忙还巢, 这更增惆怅之情, 再加上送别的友人就在这无边无际的原野上渐行渐远, 一去不复返, 这使得送行之人更加伤感凄怆。

总之, 王维的送别诗写得富有诗情画意, 可堪称是中国古代诗歌田园里的一株奇葩。而王维送别诗成就极高, 影响巨大, 因此他被称为“盛唐四大诗人”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2]陈铁民.王维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2008.

[3]陈铁民.王维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古诗词鉴赏—送别诗 篇7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作者在这首诗中写了几幅画面?这几幅画面有何内在联系?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本诗中最后一句就有这样一字,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第一联上下两句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第三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离情别绪的?

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对表达诗人的情感有何作用?

(2)第三句的比喻历来备受赞赏,请简要赏析。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④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离歌:离别之歌。②关城:潼关、函谷关。③御苑:皇家的宫苑。④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第一、二联诗中,“微霜”“鸿雁”等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尾联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请作简述。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试析《送魏二》一诗中“凉”字的丰富内涵。

上一篇:美术系毕业个人简历自我评价下一篇:房山镇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