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毕淑敏读后感(精选4篇)
一厘米,毕淑敏读后感 篇1
一厘米毕淑敏读后感
学了戏剧《一厘米》。
剧本讲述的是一位母亲的故事。母亲带着不满1.1米的孩子去公园,(儿子不需要买票)却被公园的管理人员认为是逃票,母亲拒理力争,没有用。还引起了儿子的误解,从此不再信任母亲。为了不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母亲把这件事反映到报社。后来,公园管理人员亲自上门道歉,母亲只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说:妈妈没有错。剧本讲述 的是一件小事,反映的却是一个很深刻的主题。关于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也是一位母亲。我不知道,如果我碰到这样的事,()我是不是会象这位母亲一样的执着。总觉得自己没有那位母亲伟大,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就不太注意自己的形象,说话不算数,有时还对孩子撒一些小谎,许下一些无法实现的承诺。真不知道,我们的孩子会在这样的教育下变成什么模样。正如那位母亲所说:有些东西失去了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永远也补不回来了。孩子现在还小,有些事情可能很快忘了,可是,久而久之,也许我们就会成为孩子不信任的人了。那时候,我们的麻烦就来了。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得尽力做个好母亲。
《一厘米》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36---51页。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4.结合其他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反映或表达母爱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巧。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爱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世界名片的录像带或者自己的能够反映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关怀的故事。
2.第二课时课前,教师搜集一些以“母爱”为内容的文章,如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年轮》片段,与本文进行风格上的比较。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陶影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第二课时课前,摘抄一些反映母爱或其他亲人关怀的文章,认真体会,感受温情。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从描写陶影的生活状态的内容入手,结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受母爱,合创作背景,导入新课。进入新课。
2.朗诵教学,教学诵读的基本技巧。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
小说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小说的内涵。4.分组描绘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图画。4.体会作者如何慢慢通过铺垫表达情
感。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教师活动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绘自己的母亲或其他亲人对自己的关怀。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母爱 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对母爱的说
学生活动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母亲或其他亲人
对自己无私的关怀。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写母爱或其他亲人
关怀的句子,感受亲情与真情。
法,导人新课。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集中反映母爱的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
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课文。
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
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
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小说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教师活动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表达了
文中主人公对孩子的何种情感(教师
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
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对坐车给
孩子买票及训斥孩子啃西瓜皮等细
节进行讲解,使学生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
3.分析: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
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
常好的效果。比如“温文尔雅”用在陶影身上似乎不妥当,但它却恰恰说
明了普通的母亲为了孩子能够养成好的品行,而对自己的超越和升华。
提问学生如何理解“捺”的用法。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妙处。
学生活动
1.回答教师的提问:句子表达了陶影对琶
子无私、伟大、真诚的母爱,表现了母寿
内心的苍凉。
2.根据教师的讲解,体会母亲为了让孩寻
能获得尊严,主动买票,为了让孩子具
有大家风度,全力以赴地对孩子进行正
面教育的良苦用心。(学生交流体会,补充答案)
3.讨论回答:“捺”字把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母亲所能感
觉到的巨大责任感,更能刻画一个普通
母亲心里的所思所想,对于深化主题、丰满人物形象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
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
握通过细节的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写作技巧。
三、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约 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根据对
文章的理解,修改已绘制的图画。2.结合课文,指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
“母爱”的内涵。
3.提醒学生注意: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形
象不一定非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图纸的许多内容可以运用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勾勒出来。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各自已绘制的图画。
2.通过教师的讲解,真正理解“母爱”的内
涵,并对之有所感悟。
3.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教师的提示,体会图
画中的母亲或其他亲人形象不一定非
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可结合想象和联想
进行勾勒。
教学步骤(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诵读,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2.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前后所发生事情的 2.学习课文。
区别与联系。
3.研讨作者对于陶影心理活动描写的作 3.畅所欲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
用。本文的主旨。
4.比较阅读,教学生学习鉴赏小说的技 4.比较教师所列其他文章与本文的异 巧。同,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会迁移运
用。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点名朗读等方式,读
出重点词、句子的音律,并回顾上节
课的学习过程。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文中所举第三件事
学生活动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
次课的知识点,并感受作者的写作技
巧。
2.回答,踊跃略述其经过,认真听取教师
情的经过,并请一个同学略述其经过。
的补充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文童结构(约 分钟)教师活动
1.提问:前后事例就作者想要表达的情
感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2.提问:作者为何特意举出孩子到一位
老奶奶那里量身高的事例,这样写有
什么特别的作用? 3.总结:这件事情应该说明母亲心中的无奈与苍凉,因为外部环境的力量强
大,自己的力量微薄,辛苦构建的防
线这么容易被突破,而在公园里的一
幕与此又非常相似。
4.组织学生讨论,理解在课文中的许多
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的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
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几件事情没
有将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升华,而在后几
件事情里,母子间的感情因为最后的结
尾得到和谐统一,这就将感情升华了j 2.回答:作者主要反映外部的不良环境对
孩子的成长所起的影响。
3.结合教师的分析,讨论外部环境如何对
人的成长与发展所起的作用,面对这些
影响,如何趋利避害。
4.经过讨论,认识到在文章中综合运用写
作手法对形象化表达作者所要刻画的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三、教师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 分钟)教师活动
1.列举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
去了》以及梁晓声的《年轮》的部分内
容,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这三篇同是反
映母爱或亲情的文章。
2.总结全文,并告诉学生小说的积极社
会意义。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这几篇文章的区
别:从内涵创设、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
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2.小组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学习经验
和收获。
本节总结
这是一篇反映母爱无私、伟大的文章,虽然取自普通人的普通事,却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讲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小说浓缩人生精华的思想。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亲历人的角度,同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小说的内容纷繁、庞杂,抓住重点事例,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板书设计
一厘米
毕淑敏
《一厘米》训练试题 篇3
一、基础驿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皲裂( ) ②吝惜( ) ③内疚( )④矜持(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刹那 古筝 竹笋 报消
B、秉公 释然 耐烦 配服
C、挑剔 帐蓬 冰晶 潇洒
D、狡黠 内疚 反驳 无措
3.判断下列词语解释的对错。
(1)温文尔雅:说话办事谦虚谨慎。( )
(2)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3)狡黠:本指狡猾奸诈,文中指耍小聪明。( )
(4)彬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 )
4. 按原文填空。
(1)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 。
(2)他顺手一指,墙上有条红线, 。
5.《一厘米》是当代女作家 的作品。主人公是 ,作为一位普通的母亲,她为孩子的 作出艰辛的努力。本文的情节是围绕 而展开的,而其中的关键是“ ”,但这一点关系着 ,虽然引发的是一桩小事,折射出的却是母亲 ,映照的却是 。
二、综合园地
6.指出下列语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小也,你不够的。还差一厘米。”她温柔地说。 ( )
(2)陶影一个箭步冲过去,啪地一下打在孩子的头颅上,声音清脆,仿佛踩破一个乒乓球。 ( )
(3)陶影觉得见了鬼:莫非孩子像竹笋一样见风就长? ( )
(4)她勃然大怒了:“谁叫你把瓜皮啃成这样!” ( )
(5)陶影突然有些伤心,不就是一座庙吗?怎么连妈妈都不等了,旋即又释然,带儿子出来,不就是要让他快乐嘛! ( )
7.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上的词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本来不太喜欢网络歌曲, 不爱听《丁香花》,觉得它太平淡,太简单,可我何曾知道它背后竞还有这样一段凄美的故事。 忍不住把它重新听了一遍,不禁潸然泪下,才明白原来平淡才是 ,简单才是 。
A.更 于是 超越了生死的最美 穿透了表象的最真
B.也 但是 穿透了表象的最真 超越了生死的最美
C.更 但是 超越了生死的最美 穿透了表象的最真
D.也 于是 穿透了表象的最真 超越了生死的`最美
8.文中有不少独特形象的比喻句,如:“以她现有的家境培育出具有大家风范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请分析下这句话。
9.母亲节,班上开展“母恩难忘”的感恩活动。请你把这次活动的内容、收获制作成手抄报,作为送给母亲的特殊礼物。请为手抄报写一段“编者的话”,说明这期手抄报的主题。
6.《一厘米》
1. ①jūn ②lìn ③jiù ④jīn2. 2.D A中“报消”的“消”应该是“销”;B中“配服”的“配”应是“佩”;C中“帐蓬”的“蓬”应是“篷”3.× √ √ √ 4.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像雨后偶尔爬上马路的蚯蚓。5.毕淑敏 陶影 健康成长 该不该买票 一厘米 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 人性的光辉平凡中的伟大
写给《一厘米》作者的一封信 篇4
敬爱的毕淑敏阿姨:
您好!
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在初三读到你这么优秀的作品。你的《一厘米》这篇文章让我知道原来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滴滴汗水,良苦用心。这情,比天高,比海深。我们还能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它呢?
您的这篇 文章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文中有一个情节我最喜欢,说得是在公共汽车上,小也并没有长到一米一,可是母亲想到这两毛钱,能为孩子买到尊严,能为孩子提供快乐、她愿意这么奢侈。尽管这两毛钱可以买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或是三捆小红萝卜。母亲是这么伟大,为了孩子幸福,她愿意放弃。我欣赏你的这部作品,不仅仅是文里面所氤氲的感情,更是它的.文笔。我很喜欢你那细腻的笔调。让我们这些读者也牵引了进去,简直就像我们看着女主人公牵着她的儿子进了汽车、看着女主人公和那红衣青年辨驳。这样的文笔多美!
谢谢您写了这文章,让我知道了为人母的付出。以前,我总天真的以为妈妈给的爱,是理所当然。有时候,我甚至还嫌她的唠叨。我想我要离开妈妈,我也许就会很好,我可以随心所欲。可是,当我看到一位母亲的表达竟是如此的含蓄,她不会哄人,只会讲“天冷了,要多加衣服”“多吃点饭,身体才会好”……这些,我却嫌她唠叨。而今,我要我的妈妈永远唠叨下去。
我虽不曾与您见过面,但是我想您肯定是个慈祥的人,不然怎么会有这样的文章呢。我希望在我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多读读您的大作,为我的人生引航。
祝
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一厘米,毕淑敏读后感】推荐阅读:
《一厘米》01-29
毕淑敏读后感08-30
一厘米教案106-02
《拯救乳房》(毕淑敏)读后感01-30
【超级实用】毕淑敏散文读后感05-10
孝心无价毕淑敏读后感以及10-16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荐读10-28
毕淑敏女心理师读后感03-15
每次上升一厘米美文03-16
一厘米初中语文教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