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初中语文教案

2024-11-12|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一厘米初中语文教案(精选6篇)

一厘米初中语文教案 篇1

教师试讲 | 初中语文:《一厘米》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厘米》是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你好优秀教育老师表示本文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文章以“一厘米”为题目,从内容来看“一厘米”是一个标准,表面上看关系到小也应该不应该买票,实际上揭示的是做人的诚实与否;从文章结构看,“一厘米”是剧本矛盾冲突的焦点,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从主题看,“一厘米”虽小,但以小见大,反映了严肃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文中丰富的比喻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对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作出初步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做一个诚实、正直、善良的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了解情节的发展及曲折多变;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

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对学习小说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对现代作家作品有了一些了解。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了基本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再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语言的魅力。

说教法、学法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诵读法和比较阅读法来指导学生学习。

说教学过程

(一)情节复述,温故导入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并让学生说说哪些内容给他的印象最深。由于本篇课文篇幅较长,通过复述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文重新回忆,并巩固上一节课的学习成果,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

请学生对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让学生学会表达对文学作品的感受。

(二)诵读品味,重点突破

1.请学生速读课文第一部分,圈画出写主人公陶影心理活动的语句,诵读,品味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例如:

第2段,“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写陶影虽然坐车经常不买票,但联系后文就知道,她并不是心安理得,主要是因为她经济比较拮据。用心理描写的手法作了交代。

第12段,“一张车票两毛钱。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四天的菠菜。”两毛钱虽不多,但是对于陶影以及她的家庭生活来说,那也是不可忽略的。这一心理描写,突出了陶影的经济状况,以及她俭省的生活。

第21段,“其实她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可小也是个绝顶机灵的孩子,会追着妈妈问:‘咱们出来玩的票也能报销吗?’在孩子面前,她不愿撒谎。”这段话,写出了作为母亲既要与艰难的生活抗争,又要维护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尊严,要努力做孩子的好榜样、好老师。她在努力地做到不给孩子留下一点瑕疵。平凡、困苦的母亲更能显出她的伟大之处。

2.自读第二部分,体会比喻句运用的妙处。

“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陶影看儿子的目光中充满温柔和慈爱,有关怀和责任。

“‘票。’红衣青年拦住她,语句简单得像吐出一枚枣核。”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青年人远远不能读懂作为母亲的心意,用冰冷的世俗之心来度量母亲火热的爱子之情。

“陶影的手抖得像在弹拨一张无形的古筝。”写出她内心里虽然有无限的愤怒、委屈,但是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别的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清白,突出了她焦急、愤怒的心理。

(三)再读课文,情感升华

请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旨:母亲虚伪吗?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陶影也是一个有缺点的人。其次要看到,作为“母亲”,她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责任感,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大家风度,具有高尚的情操,因此,她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母亲。这种责任感使她产生一种向上的动力。追求高尚总是值得肯定的。第三,陶影只是有点爱占小便宜,她在本质上还是一个好人。这是一个真实的家庭妇女,也是一个负责任的母亲。她的小缺点使她更加真实可爱。

小说的主人公陶影自身并不完美,家境并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吗?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体验和认识。

(四)课堂拓展

学习完本课,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文章赏析。旨在考察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感悟。

说板书设计

板书展示了本课的三个部分和主旨,文章结构一目了然。

一厘米初中语文教案 篇2

本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鲁迅的小说《故乡》。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教学目标来看,应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设计理念

这篇文章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都比较典型,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分析要侧重。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把小说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了解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如何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方法,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3.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2.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推进新课

师: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每个人的故乡都是一支清远的笛发出的美妙歌声。这支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悄悄地响起。古往今来,在游子的心目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小说《故乡》。

师:同学们以前学习过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写怀念故乡的作品通常用哪些意向?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故乡)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生字。捏(niē)胯(kuà)祭(jì)颧(quán)酬(chóu)潺(chán)噤(jìn)。

(2)生词。悲凉:悲哀凄凉。伶仃:瘦弱。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惶恐:惊慌害怕。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的形式是多样的。利用谈话导入是其中的一种,教师深情的谈话可以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扫平文字障碍,为研读课文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把握基调

1.学生活动: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课文。

2.筛选文本信息

师:找出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句子。

明确:“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

明确:全文的情感基调——悲哀。(板书:悲哀)

(设计意图:小说呈现给读者的信息很多,然而我们必须从把握小说的情感基调做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准确的解读文本。因此,要求学生筛选表达“我”情绪的句子,不仅培养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三)朗读品味,理解情感

过渡: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析悲哀的原因。

明确:故乡之景、故乡之人。

1.学生活动。

朗读文中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找出让“我”悲哀的原因。师:阅读开头的一段描写景物的内容,品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教师指导:语气要低缓、哀伤、饱含震惊与理想幻灭。

2.对比阅读。

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师:故乡已经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与明月已荡然无存,现在看到是“阴晦”“苍黄”“萧索”。

3.分析故乡人物。

(1)故乡哪些人以及他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成果:人物有闰土与杨二嫂(主要人物),宏儿与水生(次要人物)。

(2)人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项带银圈,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是个小英雄的形象。中年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只见他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红活圆实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但手中多了一支长烟管。是一个落魄者形象。

(3)师:令我悲哀的原因是什么?明确:闰土的言、行、神、心的变化。(他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动作迟疑(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明确:闰土的神情变化:先是欢喜和凄凉,再后来变得呆滞。(他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以至沉默的(像一个木偶人)态度恭敬,心里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称“我”为“老爷”)说明“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分析主人公前后不同的形象,其中包括肖像、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深刻反映了造成人物形象不同的社会原因。只有深刻的认识人物形象,才能剖析社会原因。那就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给底层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少年时期的闰土,那时候他天真、活泼、聪明、能干。然而,中年时期的闰土则麻木、愚钝,几乎失去了生命力。这说明闰土在性格特征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课后作业

一厘米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对比、烘托等手法的作用

了解本文曲折的情节结构 二 过程与方法

理清从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领会主题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一位平凡母亲的崇高品质和对人的尊严的执著追求。教学重点

以小见大的深刻主题;曲折的情节,烘托、对比的手法 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本文的主要矛盾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孟郊有一首诗吟出了天下游子对母亲的赞歌,哪位同学还记得,你能背诵下来吗?学生齐背孟郊《游子吟》。古人通过诗歌来赞颂母爱,那么现代人是怎么歌颂母爱的呢?今天我们学习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短剧《一厘米》,看看作者在剧中写了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二、简介作者 生根据注释了解作者,师补充、明确:(多媒体显示)

毕淑敏 女 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三

整体感知

提高素养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自由读,默读,几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等。)熟悉课文基本故事情节。

2、说说文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情节。

(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作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3、根据前几位同学的回答,请以课文故事情节所发生的先后为顺序,用自己的话给

大家讲讲课文所发生的故事。(复述时应适当地突出人物的外貌,心理,细节等描写)

4、师把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并板书:

车上陶影为小也买票——张师傅送票――寺庙门口发生争执――被误解逃票扫兴而归――投书报社讨回公道――两位领导登门――拒绝赠票――挽回尊严

5、文章是按什么线索组织全篇的?

“买不买票”是课文的线索,而这关键就是那“一厘米”。6、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段落分析:

点拔:这篇小说围绕“一厘米”,通过主人公陶影要努力成为一个“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的执著追求,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肯定了主人公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表达对不完美的理解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其中二、三部分为课文的重点。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烘制螺旋形沾满芝麻的小火烧”):交待主人公的做事原则和身分,为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第二部分(从“她领着儿子小也上汽车”到“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围绕“一厘米”集中写了主人公陶影与儿子乘车的一次经历。

第三部分(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庙参观”到结尾):围绕“一厘米”,集中记叙了主人公与儿子一次参观寺庙的经历。四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

剧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学生交流、明确:(多媒体显示)

主要人物有:陶影、小也、张师傅、售票员、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园书记、主任等

2)分析陶影的性格特征

明确:(多媒体显示)

陶影的性格特征(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2)执着、认真(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3)剧中你认为剧中有哪些矛盾冲突?主要矛盾是什么? 明确:(多媒体显示)

(1)以陶影为中心,纠缠着重重矛盾。一是与公园门口卖票的红衣青年的矛盾;二是与儿子小也的矛盾;三是与丈夫的矛盾。(2)主要矛盾:以陶影为中心,纠缠着重重矛盾。但和公园门口卖票的红衣青年的矛盾矛盾是直接的、外显的矛盾;和其丈夫的矛盾是起映衬作用的矛盾;和儿子小也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4)概括本剧主题

明确:本剧写的是一件小事,反映的却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培养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剧本通过对陶影形象的刻画,赞美了一位平凡母亲的崇高品质,讴歌了对人的尊严的执着追求。(多媒体显示)主题

对人的尊严的执着追求。

5)找出本文写作上的特色,简要分析之。明确:(多媒体显示)特

色:运用烘托、对比手法的地方

分析: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间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哄笑”等围观群众的反应和语音,渲染了现场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陶影的情绪。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的侧面表现作用。五 立足教材

巩固提高

1.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耳闻目睹的类似小事生回忆、发言交流 2.请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一件编写短剧。要求:(1)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2)情节曲折 附板书设计:(多媒体显示)主要人物 陶影、小也

主要矛盾 陶影和小也得矛盾

陶影性格 任劳任怨、执着、认真、立场坚定 主

题 对人格尊严的执着追求 特

色 烘托、对比

《一厘米》教案设计

宁阳二十七中

一厘米初中语文教案 篇4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1、2、3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安全最后一厘米征文 篇5

在陈孝正和郑微的这段爱情故事里,两人的结局我一早就料到,早在陈孝正把她的手握在掌心,心里却一次次问自己:“你可以让这双手永远如今日娇嫩吗?”陈孝正的出身是他不自信的缘由,而他的野心、贪念是失掉郑微的理由。寡母独自养儿的生活处境确实不易,希望出人头地的想法也可以理解,只是他不应该对郑微有所隐瞒。他的出国不同与林静,林静是对父母婚姻的突变一时无法面对而做的无奈之举,而陈孝正他一直不在大学谈恋爱就说明出国是早有打算,在某种程度上我更接受林静的不告而别。

他的一次次约会迟到是内心矛盾、纠结的写照;而当郑微切伤了手指,他的小心冀冀、六神无主亦再次把心内的不安全、不自信带到了我们面前,书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他如何珍惜、在意郑微这双娇嫩的手,暗示了他对这段感情最后的选择。对于陈孝正我最初是理解、心疼的、甚至同情他,同情他必须接受母亲加注在他身上的压力,他似乎无从选择。只是当他向郑微说出让她等他三年的那句话时,我对这个男人爱情观无法苟同,他的野心已不只是单纯因为出身,迫于现实环境的缘故,他妈妈当初劝说他离开郑微的那番言词说白了亦他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他的爱终是过于自私了。他凭什么要郑微等三年,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出身,但是却可以选择今后的人生;我们每个人亦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人生,却独独没有权利让别人的人生为你而存在。

郑微的选择我相信是大部分女子的选择吧!正如书中说的,今天哪怕陈孝正放弃所有选择了郑微,有朝一日他的野心、不甘、不安全亦会让他怨恨郑微。

一厘米初中语文教案 篇6

上好课的关键是把握好教材,心中有数方能胸中有案。语文课气象万千,离开名师教案,到哪里去找自己的案呢? 无论是传统实力派还是现代创新派,他们的阅读教学,均涵盖以下几大板块:①扫除阅读障碍;②抓住学习重点;③化解本课难点;④总结与实战。而这几个板块的设计思想均来自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堂探究,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真实而有效的探究过程。语文课怎么搭建既结合实际情况又符合课程标准的探究平台呢?通过多年实践和钻研,笔者发现,新版人教版语文的“研讨与练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究平台,这些问题提纲挈领,既涉及全文的重点研讨,又涉及难点探究,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构建探究平台的好材料。对庞杂的语文课而言,如果能好好利用这些材料训练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那么怎么利用好“研讨与练习”这个探究平台呢?

首先,要明确这些题目的设题意图。“研讨与联系”第一题大多涉及本文朗读指导、本文内容掌握等,可以说与“读”关联,因而可作为预习指导,也可在上课伊始就作为一项学习任务来布置。第二、三题,有些涉及本文的重点研讨、难点探究;有些涉及遣词造句、语言的揣摩与品味等内容,纯粹是语文的主角戏,也是课堂探究的主阵地,因而要作为重头戏来唱。另外有两类题型,一类是由课内思维向课外思维的延伸训练,这类题有一定的难度;却也是训练“听说”的好材料。另一类是“写”的训练,无论思想还是技法都与课文密切相关。弄清设题意图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它们,提高教材的使用质量。

其次,要紧紧抓住课文。课文为本,练习为抓手。抓练习、抓研讨都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精髓,举一而反三。这个“一”找准了,才能收到“反三”的功效,要不然眉毛胡子一把抓,既失去“导”的意义,又调不起“主体”的更广泛丰富的参与,同时失去了“主导”留白的魅力,越俎代庖,吃力而不讨好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要在反复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展开“研讨与练习”,方能收到实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得一点不假。现在很多的语文课堂表面上搞得热热闹闹,探究的头头是道,其实都是用旧瓶子装旧酒,不是事先偷看参考答案,就是事先告知参考答案,事先进行“编排彩排”,缺少学生自己对文本的咀嚼、消化过程。怎么能进行真正的研讨呢?所谓的探究,大多流于形式,成了名符其实的“空中楼阁”。学生自己不知其中苦,也就不解其中味。

第三,要深度拓展“研讨与练习”的内容,切忌蜻蜓点水, 浅尝辄止。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教材设计了这么一道研讨与练习:诗中描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 (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的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我是干瘪的稻穗,主宰你深陷的眼窝。我是失修的路基, 承载你坎坷的诉说。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诠释凤凰涅槃的时刻。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历尽寒酷即将生发奇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敞开胸怀邀你奔跑腾挪。

划线内容是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可以说是集体的智慧,尽可能接近原文的风格,在用韵上也尽可能与原文和谐一致。通过深度拓展这类练习题,学生们不仅要深度解析文章内容,还能体验、揣摩作家的语言风格和写作艺术,真正体验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推敲境界。

第四,不要放过那些活题。很多“研讨与练习”里都设计了一些话题,这类话题往往紧扣课文展开,是训练说话和写作的好材料。语文老师要很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要求同学们认真对待,争取语文课堂上腾出时间来专门研讨与练习这类问题。或设演讲,或指导创作,并将自己的每一次稿子整理起来,每学期装订成册,成为语文学习的一项成果积累。否则大多数同学因为没有现成资料可“抄袭”,往往也置之不理。长此以往,不但潜力未能开发,而且容易养成思维的懒惰与怯懦,习惯于人云亦云。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广电局副经理个人述职报告与广电局员工的辞职报告下一篇: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