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认识》教案

2024-11-29

《厘米的认识》教案(共11篇)

《厘米的认识》教案 篇1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课题

长度单位 厘米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小棒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案

一、导入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小人国和巨人国两个国家之间。有一天,小人国和巨人国的人见面了,小人国的人说:我们那里有棵树特别高,有100个人那么高,巨人国的人一听,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树,就很想去看看,结果去了发现,这棵树只有巨人那么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在描述一个物品的长度时,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结果。

二、新授

环节一:通过活动发现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并认识“厘米”

1.师:同学们,你们说非常好,巨人想考考你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说一说数学书有多宽吗?(教师示范对应边)

2.对比发现矛盾:没有统一的长度的单位无法准确的描述物体的长度。

3.引出:如果要准确描述一个物品的长度,就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4.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长度单位 厘米”

5.学写“厘”字,并了解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环节二:认识1厘米,并拓展到“几厘米”

1.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总结:从数字0到数字1之间的一个大格就是1厘米。

3.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

特别说明我们的一根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直尺上的0—2是几厘米?0—3呢?0—4呢?

直尺上的3—6厘米有多长呢?4—8呢?2—5呢?

5.引导学生发现: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环节三:学会用直尺量物品的长度

1.猜一猜小棒的长度。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提问:怎么样才能知道他们谁说的是对的呢?

用直尺量。

2.怎样量

(1)请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小棒的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

(2)教师引导并提问同学:为什么要从0刻度开始量?

(3)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测量方法:

第一步:小棒的一端要对准直尺的0刻度线

第二步:观察小棒的另一端对着几

(4)完成练习单第一题,并说说为什么。

环节四:通过练习巩固。

(1)完成作业单第二题,看看谁量的又快又准

(2)完成作业单第三题

三、课堂总结

师:请你们在下课后估一估身边物品的长度,然后量一量,看看你估的对不对。

教学板书

长度单位

厘米 cm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1厘米的表象,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生1厘米、7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学生准备:直尺(每生一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双手相互配合,能帮助我们完成很多事情。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的手指朋友吧: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大家像老师这样,四根手指并拢,大拇指尽量往外伸。看看哪两根手指指尖之间的距离最远啊?

根据学生回答介绍:像这样伸开以后,食指指尖到大拇指指尖的距离就是一拃。

师:关于“拃”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请仔细听,听听故事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

播放故事《阿福的新衣》。

师:大家听到了阿福穿上新衣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呢?谁来说一说?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看法。

学生可能说:

(1)师傅和徒弟的手不一样大。

(2)两人的一拃不一样长,应该用同一个人的手去量。

……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追问: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小结: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

学生交流生活中见过的尺子,老师列举常见尺子的用途。

认识尺子:刻度、刻度线、单位“厘米”。

揭示课题,板书:厘米(cm)

【设计意图:以故事引入,并给学生留下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为学生体会测量长度需要工具和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创设了具体的情景。】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谈话: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让学生在直尺上找一找,比一比,还有哪些刻度间的长度是1厘米。

学生交流:

(1)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

(2)从刻度3到刻度4是1厘米。

(3)……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在尺子上,每相邻两个刻度(也就是1大格)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师:请同学们对照尺子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让学生借助长度为1厘米的小棒来比划一下;放下小棒,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

小结:所以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讨论交流。

课件播放老师找到的一厘米(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摸、想、比划,将抽象的1厘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体,让学生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2.认识几厘米。

(1)从0刻度到3刻度之间的一段有多长?从0刻度到5刻度呢?你是怎么知道这些长度的?(板书:数一数)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从0刻度开始,到几就是几厘米。

(2)从2刻度到6刻度是几厘米?

学生交流:

(1)数格子的办法(教师强调一大格就是1厘米)

(2)我是算出来的,用6-2=4,所以是4厘米。(板书:算一算)

小结: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的小的刻度数,差是几就是几厘米。

3.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1)怎样测量一拃的长度。

师:如果我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大约长度,可是又没带尺子,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可以让我们的小手来帮忙,怎样测量1拃的长度?

学生尝试测量自己的一拃是多长,然后交流测量的方法。

预测方法可能有:

(1)用其中的一个手指对准0刻度线。

(2)手指对准“1”或其他刻度线。

……

估一估:老师的1拃大约有多长?找学生上来测量一下。

追问:通过刚才测量拃长,大家发现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多指名几位同学发言,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测量、比较中,自己感悟测量的方法。】

(2)怎样测量一根小棒的长度。

估一估:请同学们拿出绿色小棒,估一估这根小棒大约有多长?

量一量:请同学们动手测量一下这根小棒的实际长度是几厘米?

学生交流,并说一说测量的过程。

小结:结合学生的交流,总结测量儿歌,帮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

测量长度用直尺,物体放平是第一,左端要与0对齐,看看右端对着几,长度就是几厘米。

判一判: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交流汇报,重点说一说不正确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估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难得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

三、拓展提升,练习巩固

1.怎样用断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同学们都有尺子,可以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老师只有一把断了的尺子,还能测量出小棒的长度吗?

课件出示:如何用一把断尺测量一根小棒的长度?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可以让小棒的一端对齐刻度3,对齐刻度4……

2.练习:我当小裁判,谁跳得远?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谈谈所学、所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表达真实的感受,不但总结知识点,也帮助学生总结数学学习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课外实践

你还想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课下进行测量,同桌交流。

教案认识厘米 篇3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第75—76页。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尺子测量生活中较短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一厘米小棒,长方形卡片,彩笔,橡皮,课本。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发生在古时候的小故事,一起来听。(播放发福的新衣)

师:对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师傅手大,徒弟手小。

师:有道理,就像我和你们,谁的手大?(生说)师:没错,那什么是一拃呢?

师:大家伸出小手来,像老师这样把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开,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这一段就是一拃。谁敢上来跟我比一比。

(师生比较一拃,看谁的一拃长)师:手大当然拃也大。

师:谁有办法让故事中的阿福能穿上合适的衣服呢? ① 师傅量师傅做②徒弟量徒弟做③用尺子量。

(师跟上评价:这个主意好,这是个好办法,这个建议不错)

师:从同学们的办法中我知道了,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

二、探索实践,构建新知。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有同学说可以用尺子量,你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呢?(三角尺,直尺,卷尺等)

师:尺子的种类有很多,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同学们桌子上这把最常见的直尺,来,看着你的尺子,仔细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看谁的发现多?

师:为了方便大家看的清楚,老师把尺子放大了,看大屏幕,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学生说)师:谁还有补充?

(及时评价: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师帮助梳理:

数:一起来看这些数字是怎么排列的?(从小到大排列)从几开始的?(闪烁0指名说)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0,它在尺子上表示起点,也就是开始的意思。尺子上的这些数我们都称它为刻度。

线:大家看到的这些长短不一的小竖线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刻度线。细心的小朋友一定发现了每条长刻度线的下面都对着一个数字。

字母:这两个小小的字母cm表示什么?(厘米)板书:厘米(齐读)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它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这个新朋友厘米。(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1)认识1厘米。

师:1厘米有多长呢?在尺子上能不能找到?

师:看这把放大的尺子,就像这位小朋友说的,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能在你的尺子上找到它吗?找一找,并指给同桌看一看。

师: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生说课件出示)

师:谁能找到两个?谁想多说几个?

师:我们把所有的1厘米都请出来,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每两个数字之间都是1厘米或尺子上有很多1厘米)师:尺子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2)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拿出这根蓝色的小棒,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你觉得这根小棒有多长?(1厘米)放到尺子上验证一下,是1厘米吗?

师:拿着这根1厘米长的小棒你有什么感觉? 生:1厘米很小,1厘米很短。

师:是啊,1厘米很短,现在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的拿住它,手指不要动,用另一只手轻轻地把小棒抽走,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

师:好,放下手,把小棒放回学具盒,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睁开眼睛,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再拿起来互相看一看。

师:大家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和这根小棒差不多,大约也是1厘米呢?可以从我们的身边或身上找一找,说给同桌听一听。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找出手上的1厘米,食指的宽度。

师:大家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找一找,好吗?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能在你的尺子上找到吗?谁找到了?(指名说0-2)课件演示

师: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呢?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师:谁还能找到不同的2厘米?(指名说:从刻度3到刻度5……)

师:先给大家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别人在说的时候,大家都看着自己的尺子,用手指一指,判断他说的对不对,好吗?

师:在尺子上除了能找到1厘米,2厘米外,你还能找到其他的厘米数吗?先别着急,听老师的要求:每人在尺子上找到一个厘米数,说给小组内同学听,一人说时,组内成员都看着自己的尺子判断他说的对不对,如果有错帮助改正,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开始:

(小组合作)

师:都完成了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请大家把尺子放在你的面前,伸出两只手的食指,我说,你们在自己尺子上找,左手指开始的刻度,右手指结束的刻度,并且说出是几厘米。听好:刻度0到刻度8,刻度0到刻度5,刻度0到刻度17.师:通过刚才我们找的这些厘米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评价:说的好,真善于发现规律,把掌声送给他)

师: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看大屏幕,从刻度4到刻度10是几厘米?谁看出来了? 生:6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好吗? 生可能会说:①数一数有6个1厘米 ②10减4等于6厘米

师:你真聪明,大家说他的这个办法可以吗?善于总结方法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值得大家想你学习。

师:咱同学们可真有办法,看来如果不是从刻度0开始,我们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也可以用大数减小数的方法知道是几厘米。

4、巩固练习

师:听说大家在学习厘米的知识,动物王国里的蟋蟀和蚂蚱也来到了咱们的课堂上,他们俩要比赛跳远,想请大家当裁判,你们愿意吗?可要仔细看啊!

课件演示:蟋蟀:12厘米 蚂蚱:10厘米

师:首先有请蟋蟀先生,他跳了几厘米?再来看蚂蚱先生,他跳了几厘米?谁是冠军?祝贺蟋蟀,给他发一个大奖杯!

5、用厘米量。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大家想不想用我们的尺子亲自动手量一量啊?请大家从学具盒里拿出红色纸条,量一量这张纸条长几厘米,量完后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动手测量)

学生到前面投影展示自己量的方法。

师:这位小朋友到前面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量的好吗?

师:你们量的结果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谢谢你给大家做了一次正确的示范。

师:看到大家都在动手测量,有一位小马虎也想来凑热闹,一起来看他是怎么量的。(课件出示两种错误量法)师:你对他的测量有什么想说的?

师:看来在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首先要把尺子放平,还要注意一般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线,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边说边板书:量:尺子放平 对准0刻度线

师: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帮小马虎量一量橡皮的长度好吗?从学具盒里拿出橡皮量一量。

师:橡皮长几厘米?(6厘米)

师:小马虎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也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真得感谢大家!

6、测量一拃,了解自己身上的尺。

师:还记得故事中的师傅和小徒弟吗?他们的一拃分别是多长呢?看大屏幕: 课件:师傅一拃长大约19厘米,徒弟一拃大约14厘米。

师:其实在实际测量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量的长度并不正好是几厘米,而是比几厘米多一点点或少一点点,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想不想知道自己的一拃有多长?赶快动手量一量,量完了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一拃有多长。

找一个小组起来介绍。

师:每个人的手的大小不一样,一拃的长度就不同,一拃的长度还有手指的宽度都是咱们自己身上的尺。在平时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自己身上的尺帮助我们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四、总结

认识厘米教案 篇4

联合中心小学 郭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尺、课件。

学具:学生尺一把,小方块一个,三角形学具一个、方格纸一张。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小朋友,我们又见面了,能和咱们二()的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咱们接触时间不多,彼此还不太了解。小朋友你们看看,老师和大家有什么不同?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数学故事,想听吗?(播放小裁缝的故事)

咦,怎么回事?衣服怎么做小了?(装做不知道)

2、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老裁缝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是不一样的,量出的结果也不同。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现在我们一般用什么来量长度?

三、探索实践,建构新知 1.认识尺。

小朋友都有学生尺,(指着尺)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你发现了什么?

(生: 有数)有哪些数?读一读。还有呢?

(生: 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刻度0表示起点。(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了什么?

(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认识)

2.认识厘米。

(1)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瞧,(课件演示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

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 自己说说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还有谁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3—4人)指名说一说。(师注意纠正第一个学生: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学生说的同时,教师在投影上指出来。

(停一会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着课件)(2)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划比划?

这个小正方体每条边的长正好都是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拿住它,手指不能动,哦,轻轻抽开它,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自己试一试。

把你比划出的1厘米放到尺上比一比,手指不能动,再拿起来看一看。

(3)好,放下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

(4)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了,找找咱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学生说到的第一第二个教师拿出尺帮他量一量。)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咱们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

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还有谁也找到2厘米了?(指名学生回答,2个)伸出小手比划出2厘米。

小朋友比划得挺准确的,你还能找到几厘米?指着尺子说给同桌听听。(学生说了3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3个1厘米是3厘米。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都从0开始)你们为什么都从刻度0开始?

②(不是从0开始的)你数得真仔细,从刻度8到刻度15是7厘米。(数一数)还有谁也找到8厘米了?哪种方法更好?

③(找的短的)还有谁找得长一些? 看来,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我们一般都从刻度0开始看起,这样非常方便!

(6)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看的? 线段呢?

(7)刚才小朋友认识了1厘米,还知道看几厘米时一般从尺的刻度0开始。现在厘米和尺是咱们的好朋友了吗?和咱们的好朋友唱首歌,怎么样?请出咱们的好朋友。(师也拿出尺和cm卡片)

4、课间活动:唱《找朋友》

(师举起cm卡片)还把它送回去。(示意学生放回抽屉)咱们认识了直尺、厘米,现在和好朋友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5、第一关:量一量。(课件出示)(1)准备好了吗?(停一下)(出示学具三角形)

用尺量量这条最长的边是几厘米。把你的方法和同桌小朋友说说。谁想上来量。

(没有对准0的)老是看到有的小朋友这样量,你有什么意见?(一般把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看另一个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2)(师举起纸)再量一量方格纸的长边是几厘米,比比看,谁量得又快又准。(放歪,师随意把尺往方格纸上一放。)尺子这样摆行不行?尺要放平小朋友觉得在量长度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板书:量:对准 放平。)

(3)再来量一量手掌宽和一拃长。(出示:手掌,一拃)量手掌宽时要五指并拢,从最宽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这个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正好6厘米吗?(更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6厘米。

如果比6厘米多一点点呢?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几厘米。(4)你能像图上这样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约是几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写下来。(师下去指导学生量)

这就是咱们身上的尺,每个小朋友手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就象老裁缝和小裁缝,他们的一拃也不同,咱们要记住自己身上的尺。读一读,记一记。

真棒,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课件演示)(耶!)下面进入第二关。

6、第二关,画一画。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切换视频)

画完后,自己量一量,检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谁想画给大家看?一边画一边说。

这是放大的4厘米,真正的4厘米只有这么长。(指着学生作业)(2)再画一条比它长3厘米的线段。你画了多长?

同桌交换,互相量量,画对的,给他画一个五角星,夸夸他。

7、第三关估一估。

小朋友真能干,顺利闯过第二关,放个鞭炮庆祝一下。(耶)有没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

(1)小朋友还记得第一关量的身上的尺了吗?有哪些身上的尺?(手掌宽、一拃长、食指宽)记住身上的尺了吗?

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比眼力。先把尺藏好,放到抽屉里。(等学生收拾好,注意力都集中后,再开始)估一估这块橡皮大约有多长?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指名回答)(板书学生答案)

小朋友,你们看他会用自己身上的尺或刚才量过的东西帮自己估计,真会动脑筋。(也可以借助对1厘米或2厘米的认识进行估计。)老师帮小朋友量一量?(板书正确答案:6cm)(指名学生回答)

一般前后相差不超过2厘米的,比较接近的都称得上是估计高手。是估计高手的请举手,真棒。

(2)小朋友们,你们都会估计了吗?没有尺,可以怎么办?用这样的方法自己试一试,好吗?

咱们估计2个,(出示课件表格)估计自己的中指长和数学术封面短边的长,把估计的结果填在这2个括号里。

小朋友估计得怎么样呢?拿出尺来量一量。

(把学生作业放到投影上)看他估计得怎么样?(如果相差远:没关系,咱们刚估计了2个,以后多观察,估计能力会越来越强。

这次估计得比较接近,是估计高手的站起来,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小朋友,咱们第三关也过了,(课件演示放礼花)耶!

三、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今天咱们和谁交了朋友?这个新朋友能帮我们干什么?(量物体长度)小朋友都量了什么的长度?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给老师帮帮忙,量量教室的长好不好?怎么了?

看来,用厘米做单位是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

量比较长的物体还要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想再继续研究吗?以后你们的数学老师会带领大家继续学习,感兴趣的小朋友也可以自己查找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 篇5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建立厘米与米的表象为目标,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20厘米),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纸张,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把米尺和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我会数:

1、数出1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厘米有多长?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厘米有多长?

教师指名两个同学回答,注意引导大家发现两位同学叙述与演示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直尺上两个相邻刻度线(数字线)之间的长是1厘米。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9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厘米。

(3)下面呢我们倒着数出1厘米。用笔尖指到20刻度线,从20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9刻度线划到18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1厘米。

2、数出2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2厘米有多长?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4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8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2厘米。

(3)下面呢我们倒着数出2厘米。用笔尖指到20刻度线,从20刻度线划到18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8刻度线划到16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2厘米。

(4)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数出2厘米?引导学生发现:从1刻度线划到3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5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7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2厘米。或“倒着数”:从19刻度线划到17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7刻度线划到15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2厘米。

3、数出5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5厘米有多长?

(2)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数出直尺上的5厘米:

A:从0刻度线划到5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5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5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5厘米。

B:倒着数--从20刻度线划到15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5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5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5厘米。

(3)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数出5厘米?

引导学生发现:

A:从1刻度线划到6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6刻度线划到11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1刻度线划到16刻度线长是5厘米。

B:从2刻度线划到7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8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4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5厘米。

C:用以上两种方法“倒着数”。

(4)教师用上述方法引领学生一起数出5厘米。

4、数出10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0厘米有多长?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会发现--

A:从0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0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0厘米。

B:从0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11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12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9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0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0厘米。

C:用以上两种方法“倒着数”。

(2)教师用上述方法引领学生一起数出10厘米。

4、数出1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米有多长?

引导学生发现:老师桌面上的直尺长是1米;老师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的直尺长是1米;1米=100厘米。

(2)我们知道1米=100厘米,我们一起数出100厘米来好吗?哪个小朋友能利用直尺(米尺)把100厘米数出来?

估计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案--

A:从1开始,依次数到100。

B;以10厘米为单位来数。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反思,从而说明:用第二种方法数要快。

(3)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数出100厘米(学生每个小组一把直尺):

先以1厘米为单位数出直尺上的第一个10厘米,既从1数到10;然后以10厘米为单位依次数出100厘米,既从10数到100。在数的时候注意提示学生每一个长度都是从0开始的。

二、我会画:

1、用直尺画线:

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

2、用直尺画两条任意长的线:

先让学生独立画,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画的”:如2厘米,有的同学是从0刻度线画到2刻度线,有的同学是从5刻度线画到7刻度线等等。最后教师结合上述实例引导学生总结画线时要注意的事项:画线时一般从0点开始画,直尺按住不动,一直画到终点的刻度,不能超过终点的刻度。

三、我会量:

1、量图形边长:

2、量实物边长: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学具材料: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棱长为整厘米数),测量边长。让学生感悟长方体、正方体棱长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如果要测量黑板的长、窗台的高、教室的长,应选用什么工具?

教师指导学生分别开展每一个活动,汇报测量结果。

四、课堂总结:

《厘米的认识》教案 篇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中提出:“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这就要求学生理解与把握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结合厘米和米的教学,谈谈如何对学生渗透度量意识。

一、体会统一单位的实际意义

学生第一次接触度量单位,在学习青岛版一年级教材时会问道:“为什么要统一单位?学习度量单位有什么意义?”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时,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办法去测量课桌的长度。学生采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如,用小手测量、用铅笔量、不同长度尺子量、铅笔盒测量,所得到课桌长度也是不同的。如,5个手那么长、3支铅笔的长度、4个铅笔盒的距离等等。通过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学生能够体会到,如果要测量的结果让大家没有异议的话,就必须有公认的单位——标准单位,这样统一的单位在活动中自然而然产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这一要求对面积、体积的单位也同样适用。

二、体会度量的“含义”

度量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需要通过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度量的含义。其实,度量首先要有统一的单位,然后用这个统一的单位去量,蕴涵了“比”的思想。这也为日后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做了铺垫。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无意识地使用度量的性质。例如可加性:量这一段线段1厘米,另一段5厘米,加在一起就是6厘米。学生能够通过测量活动体会在后续学习中明确其性质。

三、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建立表象

低年级学生比较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善于借助直观表象进行学习。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认识1厘米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眼睛、田字格等等,这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了很好的作用。其次,寻找周围大约一厘米长的物体,特别突出大拇指的宽度,建立大概的表象认识。然后每人一张1厘米的纸条,作为验证周围1厘米长度的依据,如,每根手指的大约宽度、橡皮的宽度是几个厘米。学生在反反复复的估测中,建立起1厘米长的表象。接着将1厘米扩展到2厘米到5厘米,以此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认识,渗透度量意识。

四、设计操作活到,在操作中感受测量意义

重视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建立表象,教学时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测量的实际意义。如,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同位互相量两臂之间的长度,来认识1米,又通过量自己一步的长度、讲台的高度、两块地面砖的长度进一步找自己身边的1米,最后学生用手臂来比画出1米建立1米的表象。在学生对1米有了清晰认识后,让八位学生依次排开,伸开手臂来测量教室的长度大约有几米。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建立了较清晰的表象。

五、借助标准长度和已有长度建立标准

在测量的学习中,需要重视估测的重要性。估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并获得对测量单位大小的认识。注意将估测与精确测量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借助标准长度或已有的长度表象进行估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单位的正确表象。学生对1米有了清晰的认识后,通过测量估计,得出门大约有两个讲台的高度是2米。并且通过估算,进一步建立3米、5米、15米等更高物体的高度的认识。学生对较长、较高物体长度比较模糊,有了对门有2米高度的认识后,让学生通过估算得出从地面到天花板地高度大约3米,也就是一层楼高大约3米,那么2层楼高就是大约6米。依此类推,我们的教学楼有5层,大约15米。学生通过估算建立较高物体高度的表象。

通过以上这些方式,使学生形成和获得度量单位的清晰表象,在今后的测量中,学生头脑中的那种表象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篇7

息烽县石硐小学 孙 波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1--63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直尺、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线段,谈话:熊大熊二想做一张和你们一样的课桌,但是他们不知道课桌长是多少,你们能帮助他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长吗?你们的桌上有很多物品,你想拿什么来量?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量一量。(如:数学书、文具盒、作业本、铅笔。)选择一种物品来测量。

3.交流测量的结果。

4.提问:同样长的课桌边,为什么大家说的数不同呢?

讲解说明:因为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也就不同。因此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我们需要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直尺。

5.认识直尺

谈话: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直尺是我们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直尺上有些什么,并在小组里交流。(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我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板书: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内化新知 1.认识1厘米

(1)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刻度0和刻度1,用手指一指。指出:刻度0到刻度1的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画1厘米:你们能不能把这1厘米画下来。(2)各种感官感受1厘米的长度。(3)在身边找一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4)相互交流: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也是1厘米。指出:直尺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5)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来作单位。2.认识几厘米

在直尺上找一找2厘米、5厘米或者其他的几厘米。交流:怎么看出是2厘米、5厘米的?

指出: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我们就要去数有多少个1厘米。几个1厘米合起来就是几厘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回答。交流思考过程。

三、活动体验,形成技能

1、教学量一量。(1)出示一支蜡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蜡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蜡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蜡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蜡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零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判断哪种量法对? 出示测量儿歌。小朋友 要牢记,用直尺 量物体。

左端要和 0 对齐,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学生独立完成,集中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量一量图形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集中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间交流数据。

四、画一画

谈话: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厘米和会测量线段了,那你们能不能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呢?现在你们画一条长是4厘米的线段。

1、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学会了量长度,再尝试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2)指名板演。

(3)小结方法:一般从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画法。

五、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厘米的认识》教案 篇8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开放题:

1.数线段。

《厘米的认识》教案 篇9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2.能力目标: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教学难点: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具准备:每人一把直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学习。

(一)出示主题图:

这是一条线段,谁能说说你看到的线段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说一说。

(二)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测量线段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三)你会画一条线段吗? 1.让学生动手在练习本上画线段。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3.评判学生所画的线段,让学生说说谁画的好,好在哪?是怎样画的? 4.能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学生试画,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

5.小结:画线段时,要注意从“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就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就可以了。

二、巩固练习:

量一量:

()厘米()厘米()厘米 课后反思:

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 篇10

执教者:李国燕

教材分析:《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下册(青岛版)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知识的基础。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我所执教的是第一信息窗的内容。第一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的情景,通过“这是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认识,同时学习线段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长度、测量工具和方法等,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他们有什么关系等,缺乏明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故事情境,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3、会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学具:课件、直尺、米尺

教学思路:

厘米的认识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阶段,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讲比较陌生,也比较抽象,学生很难建立起1厘米的空间概念。应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以生动、活泼的姿态呈现给学生。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确立教为学服务的观念,老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学情分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预设以下思路:通过故事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设计数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去体会感悟—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一边看一边思考,比一比,谁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课件展示故事过程)

1(生动有趣的动画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在好奇中学会深入思考:问题的原因在哪里)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师:阿福的新衣做的怎么样?(太小了)这是怎么回事?大家想一想,(当看到有同学举手时)。

师: 谁想说给大家听? 预设:(1)他俩的拃不一样长.(师):有道理,请坐.。

(2)师傅手大,徒弟手小(师):来,老师当师傅,谁来当徒弟,咱们比比看谁的一拃长?确实是师傅的一拃长。(师傅徒弟比一比。)

小结:一拃就差这么多,三拃差的更多,所以阿福的新衣做小了。师:怎样才能给阿福做一件合适的新衣呢? 生:(1)师傅量师傅做。师:想法不错,请坐。(2)徒弟量徒弟做。想法也很好,请坐。

预设:生:(3)用尺子量一量。

师:“为什么要用尺子?”。测量时,都用统一的测量工具,这样,测量的结果就相同了。现在我们一般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本环节设计欲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产生思维认知冲突,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直尺

师: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尺子呢? 生:直尺 生:米尺

师:尺子有很多种,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最常见的直尺。出示直尺:

师:拿出自己的尺子。(动作表示让他们拿出尺子)

师:仔细看一看,尺子上都有什么?把你看到的告诉自己的同桌。比一比谁找到的最多。

观察汇报:(在尺子上,你看到了什么?)

师:为了看的更清楚,老师这里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课件出示尺子)

生经过观察可能会说:生:(1)画:师:这些漂亮的画是用来装饰小直 尺的。

(2)图形:

师:以后画图时你会用得到。

(3)数字:

师:哦是有一些数字。

(4)小竖线:

师: 这些竖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

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叫刻度线。(大家读一读),每一条长刻度线下面都有什么?对应着一个数字(一个数字)。这条长刻度线是0刻度线,我们测量的时候,一般在0刻度线开始(指一指),这条是 1刻度线,这条是2刻度线。(教师指一指)

(5)数:

师:尺子上这些数称为刻度(学生读一读)0在这里表示什么?(板书:0起点)

(6)cm:

学生 找到:

学生没找到: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的认识),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本环节引导学生在观察尺子的过程中,认识刻度0,认识厘米的刻度线,为下面的测量做好准备.)

3、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认识1厘米。

师:大家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尺子上从几到几的长度是1厘米? 预设:(1)生:从0到1是1厘米。师:(操作课件)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自己试着说一说:“ 0到1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像老师这样用手在自己的尺子上边指边说(体态和语言)。对照尺子用食指和拇指比出1厘米的长度,举起来。

(2)从5到6的长度是1厘米。

师:你懂得真多,从刻度线5到刻度线6 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自己试着说一说:“ 0到1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像老师这样用手在自己的尺子上指一指0刻度线、1刻度线,边指边说(加体态和语言)。对照尺子用拇 指和食指比出1厘米的长度,举起来。

4、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①从小棒中找1厘米

师:为了让大家比的准确,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你能找到吗?(学生活动)

②用自己的方法表示1厘米

师:把小棒放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轻轻的抽去小棒,手坚持住不要动,这一段的距离就是1厘米(教师示范)。“这么长就是1厘米。”(和老师一起说)。

(教师用小棒比一比小朋友比得是否准确)

师:用小棒调整一下自己的1厘米,1厘米怎么样? 生:太短了。

③在脑子里想1厘米

师:静静的看着1厘米,把1厘米记在心里。把小棒放到纸杯里,请小朋友放下手轻轻的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睁开眼睛,直接比出1厘米,看谁比的1厘米最准确?(教师用小棒比一比学生的1厘米是否准确。)

师:大家真了不起,不借助小棒都比出了1厘米的长度。为自己鼓鼓掌吧!

5、找直尺上其它的1厘米:

师:(老师指放大的直尺,并加手势)小眼睛看屏幕,0到1这1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尺子上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来,找找看。(学生找自己的直尺)

师:谁想说?(第1个学生注意说话的完整)生: 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师演示指法)(第2个学生说)大家都来边指边找。

师:2到3的长度是1厘米,2到几还是1厘米?不能说3? 生:从2到1也是1厘米。

师:(多生说、找后)是不是这样!哎,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生:直尺上有很多1厘米;

直尺上每1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师:相邻两条长刻度线形成1大格,直尺上每1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也就是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老师板书此话并齐读)

6、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其实在老师的手上也能找到1厘米。(师举小手指)老师小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想一想,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也是1厘米?(注意让孩子把话说完整:()大约几厘米。)

(订书钉的宽度、橡皮的厚度、纽扣的宽度、水彩笔的宽度、正方体的长度„„)

生1:田字格的一条边的长大约是1厘米。

生2:我的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请小朋友们都用1厘米长的小棒比一比,看一看你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3:我的一根头发大约长1厘米。生4:写字的时候,一用劲,把铅笔崴断了,那一段铅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师: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课下再认真找一找。

7、认识几厘米

(1)借助小棒认识

师: 我们认识了1厘米,那 2根1厘米的小棒连起来,是几厘米?(2厘米)。(课件展示)

师:为什么是2厘米?

生:2个1厘米加起来就是2厘米。

师:对,你真聪明,2个1厘米就是2厘米。师:再加上1根小棒,是几厘米? 生:3厘米。3个1厘米就是3厘米。师:再连上1根1厘米的小棒呢?(4厘米)

小结: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5个1厘米就是5厘米。(2)师:在尺子上从几到几的长度是5厘米呢?和自己的同桌说一说!生: 2 到7的长度是5厘米(注意让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把话说规范)师:为什么是5厘米? 生:5个1厘米就是5厘米。

师:1大格是1厘米,5大格就是5厘米。

咱们比一比,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几厘米?(语速加快)学生自主找,汇报想法。师:除了这样数一数,我们还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就是用大刻度数减小刻度数就是厘米数。

师:咱们试一试,从从2到6,从10到7,0到9,从0到12。看来,从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在尺子上找、手摸、感受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等,让学生经历从感知、熟悉到应用,从抽象到具体的学习过程,加深对厘米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

1、(1)我是小裁判

师:咱们认识了厘米,小动物运动会请你们去当小裁判呢!蟋蟀和蝈蝈跳远比赛,选择你们喜欢的小动物,给他加加油,好不好?(出示幻灯片)

师:蟋蟀和蝈蝈各跳了多少厘米? 谁来说一说?

生:从刻度0到刻度11是11厘米。

从刻度7到刻度16是9厘米。蟋蟀是第一名。

师:看来我们测量时,我们不能只看后面的刻度数,还要看一看是否是从0刻度开始。

师:读这两个数时,你感觉哪一个数好认?(蟋蟀)所以测量时,一般把物体对准0刻度线。

(2)测量小棒

师:拿出这根小棒,心里想着1厘米有多长,你感觉这根小棒有多长?如何测量呢?谁来说一说?大家认真倾听!

生:

(生说说,教师总结:把小棒放平,左边要与0刻度线对齐,用手指一指尺子上的0刻度线,小棒一端对准刻度几,小棒就是几厘米。课件出示)

在纸杯里拿出长小棒,赶快测量!汇报交流:

师:咱们看一看。(平台展示,评价学生)(注意指导学生)

师:咱们大家都很棒,学会了测量,下面测量的三种方法,看谁是正确的。(出示幻灯片:测量方法是否正确?说一说为什么?)

(2)测量一拃

师:咱们学会了测量,想不想知道故事中师傅的一拃几厘米?(出示幻灯片)

师介绍:手尽量伸开,从大拇指的指尖到中指的指尖之间的长度就是1拃。师傅的一拃有多长??

生:师傅的一拃有17厘米,因为从0到17一共有17个1厘米。

师:师傅的一拃一端对准0刻度线,另一端指着17,之间有17个1厘米,所以师傅一拃长17厘米。师:徒弟的一拃你感觉是几厘米?(课件出示)

生1:徒弟的一拃有13厘米,因为徒弟的一拃比师傅的短一些。

生2:徒弟的一拃有13厘米,因为师傅的一拃有17厘米,徒弟的一拃比他的一半还多一点,所以我估计是17厘米。

师:20厘米? 生:不行。

师:咱们一起看一看。(13厘米)

哦,师傅的一拃长17厘米,徒弟的一拃长13厘米,师傅和徒弟的手差这么多,难怪阿福的新衣做小了。

(2)测量自己一拃的长度。

师:那你会测量自己的一拃?赶快测量!()测量汇报(注意渗透大约几厘米。)

师:除了用尺子直接测量一拃,还可以怎样测量出一拃的长度?大家想一想?(学生如果说不出来,教师补充)

师:大家看这样行不行?可以用绳子比出一拃的长度,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一拃的长度。

师:把手按在本子上,在拇指指尖和中指指尖各做一个标记,把两个标记连起来,形成了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一拃的长度,课下我们可以试一试。那你会测量线段吗?

2、测量线段

大家测量下面线段的长度。师:谁来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汇报交流,注意指导测量方法。

3、可以测量一下你周围的东西 我测量的是(),长度是()厘米。

师:大家学会了测量,真了不起,那下课大家用尺子量一量从家到学校是几厘米?生:啊。师:遇到什么困难?老师为难大家了,看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较短)我们以后还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本环节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感知到物体测量时,通常一端对准刻度0,另一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继续渗透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呼应开头。)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的表现都非常棒,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呢?

师生共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作单位去测量。

课后量一量喜欢的物体的长度。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板书设计 厘米的认识

厘米(cm)长度单位(较短)

0起点(对准)

韩素静建议整理:

1、课前可以用在黑板上画一画的方式让孩子熟悉“一拃”;

2、当学生回答用尺子测量时,应追问:“为什么要用尺子呢?”,让孩子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3、把1厘米的小棒连起来加深孩子理解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用课件)

4、先找生活中的1厘米物体?再找几厘米?

5、找几厘米时,语速快一点,评价及时,引发孩子的兴趣。

6、引入测量一拃的办法时,给孩子准备绳子。

7、找几厘米时注意缩短时间。

8、找几厘米时,可以用课件把孩子找到的厘米数展示出来。

9、动物运动会时,汇报时让孩子清楚看几厘米不能只看后面的数字。

10、知道师傅一拃和徒弟一拃时,呼应开头:“啊,原来师傅和徒弟的手差这么多,难怪阿福的新衣做小了。”

《厘米的认识》教案 篇11

教学思路:

1、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 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 认识厘米

(1) 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2) 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透明胶带的宽、瓜子的长、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1、 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 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 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米。

2、 小组合作。

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后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3、 量课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

4、 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 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通过让学生

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使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及用1厘米测量物体,初步体会测量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对比回忆,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一、 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课程的钥匙。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导入时,教师出示的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学生: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很快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的,教学具有坡度性,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这两枝铅笔有多长呢?这样课堂气氛才有渲染,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 体现体验性。

体验能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本节课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 体现合作性。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3人小组和2人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及先估测后测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估计结果,然后进行动手测量,看看谁估计的准。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及估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四、 体现多样性。

上一篇:巡逻保安岗位职责下一篇:艾滋病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