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二年级认识厘米(共8篇)
苏教二年级认识厘米 篇1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什么是线段?
二、新授
1、引入新。
(1)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
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说明了: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2)看刻度尺回答:
A、“0”在哪儿?
B、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这么长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本第51~52页“想想做做”第1~6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核对。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做题时,可利用已有的各种表象作为参照来估计,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学生的估计。
6、“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再相互量一量对方所画的线段的长。
苏教二年级认识厘米 篇2
思考一:教材展现的情景图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阅读教材, 教材的情景图是一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工具测量书本的宽边, 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 但由于采用的标准不同, 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 初步感悟用统一标准进行测量的必要性;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 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 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 如测书本用了5枚回形针, 测铅笔盒用了5把小刀, 数量都是5, 但是由于回形针与小刀长度不同, 还是不能比出两者的长度,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 再次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用同样的立方体测书本与铅笔盒, 才分出长短。通过这一过程, 形象地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安排练习, 分别用相同的工具 (立方体或平面图形) 估测不同的物体。然后再出现尺子和1厘米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 开始用尺子量整厘米数的物体。
思考二:有必要让学生体验“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长度”这个过程吗?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 我们来研究一下学情。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是否对测量一无所知?因为赛课中好几位教师在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物体测量之前, 先说说打算选什么工具来测量时, 学生回答除了尺子还是尺子。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现成的工具 (尺子) 可以用, 却硬塞给学生不同的工具测量, 他们能否感悟到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况且总是非常勉强地硬拽着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或不规则的物品以及用立体的、平面的图形来进行测量, 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迷茫。再者, 学生学过了“比长短”的内容, 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笔者认为二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比物体的长短, 应该选用直条形的物品去测量, 而不是让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立体的、平面的东西去摆。奥苏贝尔曾说过, 教学的关键是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要先了解学情, 摸准起点对于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思考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既然学生对测量长度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 笔者的看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应是认识厘米, 并建立1厘米的表象。有几位赛课教师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 结果基本上都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体验。如果一节课把过程性目标无限放大, 那么知识、技能目标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都是在知识的探究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渗透的, 而不是另起炉灶, 独立行事。不过话又说回来, 根据教材的安排, 这是学年初的第一课时, 考虑到此时学生还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 心还在假期里飞翔, 所以期初第一课时内容适当减少, 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一课时, 先让学生培养好习惯, 也未尝不可。
思考四:如何做到教材和学情二者兼顾?
一天的听课, 笔者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 怎样既关注学情, 又尊重教材?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必要性的同时理解“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此, 我对书本情景图稍作改动, 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 而不是用不同形状的物品测量。课前每桌下发一些小棒, 不同学生之间的小棒长度有不同, 同一桌的小棒长度相同;每桌再准备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 用小袋装起来, 并设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并形成1厘米的表象。
环节一: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小棒 (不同学生的小棒长度不一样) 量一量书本的宽边, 反馈时重点提问:为什么书本的宽边一样 (教师拿几本比一比) , 结果却不一样?是不是摆错了呢?引导学生发现摆的小棒长度不一样:小棒长一点的摆的根数少一些, 小棒短一点的摆的根数多一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同样长度的物体用不同长度的工具测量, 结果不同;只有小棒的长度相同, 测得结果才会相同。然后用PPT把画面定格在用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宽边。
接着投影画面出现用另一种长度的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长边, 与前一个画面进行比较, 让学生感受结果相同并不表示长度相等, 关键还是所用小棒的长度要统一。然后让学生练习, 用一定长度的小棒估计不同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长短不同的小棒作标准去量书本的宽边, 再让学生感受、比较书本的长边和宽边都摆了5根小棒,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 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体验尺子产生的过程
学生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 (这两个物体比较短, 其中一个比一根小棒长一些, 另一个比两根短一些) , 设问:长的物体长多少根小棒, 能比出来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发现小棒短一点就可以了。学生换成准备好的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 都正好, 可以比较出长的比短的多了几根小棒。
然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动手, 用1厘米长的小棒测量练习纸上的物体, 提问:为什么现在结果都相同了?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量物体的长度, 方便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小棒一小段一小段接起来, 课件演示连接的过程, 形成一把尺子的雏形。向学生介绍:大家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古人也是这么想的, 用这样的方法发明了很好的工具, 你知道是什么吗?课件演变成标准的尺子。
设计意图:设计中让学生用统一的小棒测量长度, 使学生经历实物测量的过程体验, 贵在检验“测量标准要一致、测量工具要统一”的重要性, 从而明白“尺子”产生的必要性, 为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做好铺垫。
环节三:认识1厘米
先介绍尺子, 然后认识1厘米, 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尺子上找1厘米 (顺着数倒着数均可) ,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 用手指比划表示1厘米, 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品, 再从准备好的图中找出长约1厘米的线 (有画成水平的、竖的、斜的、也有大于1厘米的和小于1厘米的) , 并用尺子验证。接着不用尺子, 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 (不说线段) , 同桌比一比谁画的准, 再用尺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认识尺子, 通过在尺上找、用手比、闭上眼想、身边找、图上找、徒手画1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活动, 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充分体验1厘米, 使学生对1厘米有了深刻的认识, 逐步建立长度观念, 为后续学习几厘米和其他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苏教二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3
《小小的声音》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首充满幻想、充满真爱的童趣诗。诗中借助小小的声音传递着儿童心中的渴望:歌唱和平、幸福、美好的未来,歌唱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设计教学时数: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识两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掌握一些常用的识字方法及朗读技巧。
3、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和平生活,向往美好未来的理想和愿望。
本课的重点是多种方法识记生字,难点是体会小作者让世界充满爱的思想感情。
三、学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8~9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已有一定的拼读能力,能阅读拓展材料;
4.学生对于识字兴趣很高,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并且能自己创设情境来巩固、应用生字;
5.学生能根据提示仿、续或创编写故事,并乐于表达;
6. 学生初步具备上网浏览的技能。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以读为本,做到充分朗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积累词语,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
教 具:识字卡片、录音机、词语迷宫图、小黑板 诗句课件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导入新课。
师:(放歌曲《种太阳》)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一个小朋 友把他要种太阳的愿望用歌声唱了出来,而菲律宾的巴特娜格小朋 友却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诗歌!你想知道吗?好,下面我们就
来学习这首诗歌——小小的?音! 同学们,“音”这个字你认识吗?在哪里见过它?(音 乐书,课程表……)那你能帮它找个朋友,用它说一个 词语吗?(……)哎呀,你们可真了不起,不知不觉的都帮老师把课题说出来了,那就是小小的(声音)你能 用“声音”说一句话吗?
(二)、读文认字,初步感知。
1、师:下面老师来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听准字音及语气的 轻重和停顿
2、你想自己读吗,那你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词语要怎么(问 同学或老师,查字典)师:你们的想法真不错,那就按你们想的去 读一读课文吧!(师贴生字卡片)
3、要想把课文读得更好,就一定要和生字宝宝交朋友,那你能用拼读拼音的方法认识这些字宝宝吗?(指名或全班齐读)
(1)同学们认得真快,教师想检验一下你们认得怎么样,请#组开火车读一读。
(2)同学们读得真清楚。那么如果老师把字宝宝的拼音帽子 摘下来,你还会认识他们吗?(摘掉拼音)
师:请你快速的看生字,告诉老师你认识了哪个字?是用 什么方法记住它的呢?
a、“微”——(师微笑状)请同学们看老师在干什么?(笑)这
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呢?那你能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说说“微”的意 思吗? 那么,如果教师想写这个微字,都要注意什么呢?你能 不能当老师的小参谋?
b、“舞”——孩子们,属于你们的`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到了那
天,我们学校有很多的同学会穿着漂亮的衣服,他们要做什么啊? (跳舞)
那你认识舞字吗?请你从生字卡片中挑出来。那哪 位同学愿意到前面做几个舞蹈动作呢?让老师也感受一下你们优美的舞姿!(指名4个同学) 孩子,你们是最善于发现的了,你观察一下舞 字,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叫4名同学到前面来跳舞呢?(4竖)想和 老师学写舞字吗?
c、“着”——这个字你们认识吗?怎么认识的?它和哪个字长得 像呢?{看、着};“着火”~~这个词你会读吗?看来这个“着”字是 一个什么字?多音字——同学们在平时也千万要注意不能玩火,以 免引起火灾。
4、同学看诗的1,2节,你长到小小的声音的梦想了吗?(读出梦 想语句)“清新”是什么意思啊?(空气清爽新鲜),如果你生活 在空气清爽新鲜的世界心情会怎么样?(……)请你读出这种感 觉!师:“对着太阳微笑,自由地跳唱歌”,你又体会到小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了啊?你能读出这种快乐和幸福吗? [教师此处要引读]
5、到底小作者唱的是什么歌呢?他又要歌唱什么呢?
d、“真”——你们可真厉害,认字认得这么有办法。老师说的这
句话当中就有今天的一个生字宝宝,你听出来了吗?它和学过
的哪个字像呢?(直)要注意它的里面是几横啊?你知道反义
词是什么吗? (假)你能把这个词语补充完整吗?——弄成
e、“诚”——本课还出现了一个“讠”的字,是谁啊?你还知道
哪些讠的字?(……)你认识它吗(成),那你们说“诚”还是一 个什么字呢?(形声字)你能再说出几个形声字吗?告诉老师你还 知道哪个cheng字?(城) 师:你能用“诚”说一个词语吗?(……)你认为“真诚” 是什么意思?用“真诚”说话。
6、你能带着这种“真诚”读出小作者美好的愿望吗?
(三)、巩固学生的识字情况。(词语迷宫图)
1、帮助,闯迷宫。
真诚—尽情—梦想—理想—愿望—清新—未来—充满—微笑!
师:老师画横线的词语有什么特点啊?(近义词)
2、词语乐园:(课件演示 )
踏着音乐的节拍,
跳起欢快的舞蹈。
带着可爱的微笑,
拥抱真诚的人生
(四)、总结深化
十几减电子教案第二课苏教二年级 篇4
1、进一步感知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2、在观察操作中经历学习过程,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
3、能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实现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十几减6、5、4、3、2的计算方法,同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主题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聪明机灵的小老鼠杰瑞和可爱的小兔子杰比,他们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太阳真好,小老鼠杰瑞跑去和杰比玩,看见小兔子杰比正在采蘑菇呢!
提问:仔细看图,你从图上知道了些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1)一共有多少个蘑菇?6+5=11(2)一共有11个蘑菇,其中花蘑菇有6个,蓝蘑菇有几个?11-6=5(3)一共有11个蘑菇,其中兰蘑菇有5个,花蘑菇有几个?11-5=6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合作探究
(1)11-5,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小组讨论交流。方法一:5+6=11
11-5=6 方法二:10-5=5
5+1=6 方法三:11-1=10
10-4=6 从11开始往前数。
(2)优化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容易?
2、尝试运用
计算11-6
12-3
13-4
(1)提问:你是怎么算的?能用最容易的那种算法来算吗?(2)交流算法。
三、活动体验,建构知识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每组题目,比一比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再算一算。
3、想想做做第3题。算算比比,感受退位减与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区别。
4、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看题,说说题目的意思,然后独立完成在书上。
5、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说说用什么方法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回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怎样计算十几减6、5、4、3、2吗?
板书设计:
十几减6、5、4、3、2-= 8 情景图
11-6=5
12-3=9
苏教二册《识字5》的教学设计 篇5
2、仔细观察图画,借助图上描绘的事物去理解字词。
3、了解夏季的特点,积累词语。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诵读课文,积累词语,了解夏季的特点;认识事物和学习词语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看,师语言描述。
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草绿了,花儿开了,柳树发芽了,春天多美呀!小朋友们,你们一定很喜欢春天吧?谁来向大家介绍春天呢?指名说。
二、初读。
1、过渡:
春姑娘忙了一个春天,夏姐姐来接班了。我们一起去红红家的小院看一看吧!(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你喜欢夏姐姐吗?那就先来认识一下和夏姐姐有关的词语朋友吧!
2、出示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3、再读,要求把词语读连贯。
4、检查:
(1)你能读准哪些词语了,能领大家读一读吗?指名领读。
(2)同桌互读,帮助正音。
(3)去拼音,开火车读。
(4)齐读。
三、感悟。
5、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入夏天,更好地认识夏姐姐,和夏姐姐交朋友吧!
6、听音乐(播放台风、雷雨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指名说。
7、交流:你见过台风、雷雨吗?能向大家说说吗?
看,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多厉害的台风、雷雨呀!谁来读一读?齐读。
8、台风、雷雨过后,夏姐姐给我们送来了好多礼物。(多媒体出示三个瓶子)你们看,是什么礼物呢?你想打开哪份看看呢?
9、根据学生的回答打开瓶子出示词语学习。(三组词语的顺序由学生的回答而定)
(1)学习“桃子梅子西瓜”。
(出示图画、词语)你看到了什么呢?回答后出示词语、认读。谁能来给它们和图画配配对呢?指名学生上台连线,评议。
你最喜欢谁?你想到了什么?指名读,师评议,再请学生评议。齐读。
小结:这是一份什么礼物呢?引导学生说出“水果”
(2)学习“蝈蝈青蛙知了”。
听音乐,说说你听到了谁的叫声?能学它叫一叫吗?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画、文字。
青蛙: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知道的青蛙吗?谁来夸夸青蛙?指名读。
蝈蝈:你见过蝈蝈吗?你想对它说什么呢?
知了:你知道什么?谁能和它打招呼?开火车读。
齐读一行词。
小结:这份礼物是--动物。
(3)学习“葵花茉莉荷花”。
出示图:在这个美丽的大花园中,你认识谁呀?
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花。
齐读一行词。
小结:归纳出--花
10、出示全文。
夏姐姐可真好,给我们小朋友送来这么多礼物。谁已经和夏姐姐交上了朋友呢?能读好这些词语了吗?先自己读、同桌读、推荐读、看书齐读。
四、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你最先记住了哪个生字?指名说。
二年级《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 篇6
先是通过故事《阿福的新衣》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认知冲突:裁缝师傅用手给阿福量衣服的长度,告诉徒弟身长三拃,徒弟认真地用自己的手量了三拃,做好了衣服。可阿福穿在身上,却太小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进而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拃做出来的衣服大小不同,让学生理解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揭示1厘米——认识1厘米——制作并认识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量一量(量课前“师傅和徒弟的一拃长”及“数学书的宽约几厘米”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学会测量。通过让学生实际测量师傅和徒弟的一拃各有多长,并通过比较,再次体会建立统一标准的必要性。特别是在教学“制作刻度尺”这一操作活动时,学生们集思广益,开拓思维,力求完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苏教二年级认识厘米 篇7
第一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
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二)、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1、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2、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两手放松。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3、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4、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5、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探究研讨 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己练习。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教学准备:直尺。
1.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二、探究研讨。1.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教学量一量。(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书第62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教学例4。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6、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认识米,教材第64、6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以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探究研讨。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作1m。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教师再加以总结。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实际进行测量,老师给予适当帮助。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4.完成“想想做做”4。(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口答,并说明原因。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十
教学内容:练习十,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让学生养成仔细解题的习惯,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课堂练习1.我会填:
填“米”或“厘米”
床长2()粉笔盒高8()黄瓜长20()旗杆高15()2.我会画:
(1)先估计红习十第3题两条线段的长度,再实际量一量,集体交流反馈。(2)完成练习十第7题,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后完成书上的填空。3.我会算:
完成红习十第5题、第6题。
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进行解答。
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第二排的图,让学生说说它表示是由哪两个物体摞起来的,怎样知道这个物体的高是多少厘米。然后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4.学生动手,完成长方形纸的测量,教师进行指导。
三、全课总结,自主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第2题、第4题。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学内容: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材第68-69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有拃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拃、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五、全课总结。课后反思:
第一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
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二)、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1、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2、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两手放松。
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3、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4、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5、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三、探究研讨 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己练习。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教学准备:直尺。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二、探究研讨。1.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教学量一量。(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书第62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教学例4。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6、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认识米,教材第64、6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以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探究研讨。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1)出示米尺。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作1m。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教师再加以总结。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实际进行测量,老师给予适当帮助。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4.完成“想想做做”4。(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口答,并说明原因。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十
教学内容:练习十,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让学生养成仔细解题的习惯,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课堂练习1.我会填:
填“米”或“厘米”
床长2()粉笔盒高8()黄瓜长20()旗杆高15()2.我会画:
(1)先估计红习十第3题两条线段的长度,再实际量一量,集体交流反馈。(2)完成练习十第7题,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后完成书上的填空。3.我会算:
完成红习十第5题、第6题。
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进行解答。
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第二排的图,让学生说说它表示是由哪两个物体摞起来的,怎样知道这个物体的高是多少厘米。然后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4.学生动手,完成长方形纸的测量,教师进行指导。
三、全课总结,自主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第2题、第4题。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学内容: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材第68-69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有拃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拃、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五、全课总结。课后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一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
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二)、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1、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2、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两手放松。
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3、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4、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5、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四、探究研讨 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己练习。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教学准备:直尺。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二、探究研讨。1.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教学量一量。(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书第62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教学例4。(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6、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认识米,教材第64、6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以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探究研讨。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作1m。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教师再加以总结。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实际进行测量,老师给予适当帮助。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4.完成“想想做做”4。(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口答,并说明原因。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十
教学内容:练习十,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让学生养成仔细解题的习惯,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课堂练习1.我会填:
填“米”或“厘米”
床长2()粉笔盒高8()黄瓜长20()旗杆高15()2.我会画:
(1)先估计红习十第3题两条线段的长度,再实际量一量,集体交流反馈。(2)完成练习十第7题,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后完成书上的填空。3.我会算:
完成红习十第5题、第6题。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进行解答。
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第二排的图,让学生说说它表示是由哪两个物体摞起来的,怎样知道这个物体的高是多少厘米。然后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4.学生动手,完成长方形纸的测量,教师进行指导。
三、全课总结,自主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第2题、第4题。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学内容: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材第68-69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有拃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拃、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8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情境导入
谈话: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大家想不想听啊?
(动画演示)古时候有个人叫阿福,身上的衣服已经补了好几个补丁,这一天,他决定做一件新衣服,于是来到了裁缝店。裁缝师傅用手量了量,阿福的上身长3 拃,就让徒弟记了下来,正好这天师傅有事要外出,吩咐小徒弟把衣服做好。小徒弟认真地用手量好长度,裁布、缝衣。衣服做好了,阿福来试穿,咦,衣服太小了,穿在身上,遮不住肚皮,师傅着急得用手量了量,问徒弟,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2拃?徒弟也纳闷,我量得明明是3拃呀!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师傅的手大,小徒弟的手小,所以量的不一样。
(二)质疑
师:对,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只有用同样的标准去量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提问:要使量的结果一样,看来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通常我们用什么来测量?(尺子)
二、互动探究,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
提问:你见过什么尺叫什么名字?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种尺子,大家一起看一看你能记住他们的名字吗?(课件出示:卷尺,软尺,折尺和用途)在学习中我们经常用的还是直尺(课件出示放大的直尺)
提问:观察直尺上有什么? 生:尺子上有很多数。
提问::谁来按顺序读一下?尺子上最小的数是几? 提问::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 提问::尺子上除了有数字还有什么?
师: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刻度线,在每条长刻度线下面都对着一个数,这些数叫刻度数,例如刻度0、刻度
1、刻度5等
提问::谁还发现尺子上有什么?
生:有两个字母CM(课件闪烁)
师:你观察得可真仔细。cm表示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cm 厘米 长度单位)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的认识)
(二)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厘米有多长吗?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一厘米?
生:从0到1是一厘米
师:对,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一段的长度是一厘米。(课件在尺上标出这段)师:谁还找到了1厘米? 生:2——3是一厘米
师:对,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课件在尺上标出这段)生:5——6是一厘米 ……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把尺子上所有的一厘米都标出来 师:谁能用一句话表示出来?
师: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像这样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认识。)
(找1厘米)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以及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呢?
(三)认识几厘米
启发: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你在尺子上再找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为什么这一段是2厘米长?(2个1厘米就是2厘米)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4厘米长?你还能找到几厘米长?
(课件演示)
(四)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引导:下面大家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生估计)说一说是怎么估计的?
2、量几厘米
(1)引导: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大家试着量量看,量好了的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量的。谁愿意上台给大家介绍一下量法,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量的对不对?(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5,就是5厘米。)(课件出示)引导:他量得怎么样?(说的好给予鼓励)(可能有不是对着“0”刻度量的;对着尺子边了,边有刻度吗?(错了)我们来看看电脑上是怎么说的,一起来读一读。
(一)判断
引导:现在我们来看有这样几个小朋友的量法,对不对?为什么(课件出示)提出要求:所以我们在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尺要放平,对准刻度0
(二)测量
引导总结:我们再来量一量这样的两个小纸条长几厘米(课件出示)上面一条比9厘米少一些,下面一条比9厘米多一些,他们都很接近9厘米,我们都可以说成大约9厘米
量一量:长方形的长边大约长()厘米,短边大约长()厘米,铅笔的长大约()厘米
引导:我们再来量一量自己的手掌宽大约多少厘米(课件出示)
提问:现在有一把断了的尺子,你还能量出铅笔的长么?说一说(课件演示)
(三)画一画
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说一说是如何画的(课件出示方法),画一条比7厘米少3厘米的线段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苏教二年级认识厘米】推荐阅读:
苏教二年级《心理健康》教案10-15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06-02
湘教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08-13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教学设计10-20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直角教学设计10-20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教案06-19
与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06-20
一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