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描写泰山的古诗词

2025-03-19|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于描写泰山的古诗词(通用14篇)

于描写泰山的古诗词 篇1

有关于描写泰山的古诗词

1、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贾鲁《登泰山》

2、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李白《游泰山》

3、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李白《游泰山》

4、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李白《游泰山》

5、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李白《游泰山》

6、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陆机《泰山吟》

7、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李白《游泰山》

8、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谢灵运《泰山吟》

9、沧海似镕金,众山如点黛。李德裕《泰山石》

10、石闻何吨蔼,明堂秘灵篇。谢灵运《泰山吟》

11、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李白《游泰山》其二

12、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施闰章《雪中望岱》

13、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李白《游泰山》其六

14、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李白《游泰山》其五

15、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李白《游泰山》其一

16、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苏轼《念奴娇中秋》

17、松风振岩谷,石泉溜疱厨。张士明《呈灵岩方丈》

18、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王士祯《登岱》

19、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黄庭坚《醉蓬莱》

20、对山河百二,泪痕沾血。张琼英《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21、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

22、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23、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转关山月。张琼英《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24、手摩红日登三观,袖佛黄埃看九州。王奕《和元遗山呈泰山天倪布山张真人》

于描写泰山的古诗词 篇2

在目前初中七到九年级的语文教学中, 囊括了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 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就是中国古诗词。中国古诗词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结构特点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 抑扬顿挫的古诗词有着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独特韵味, 正因如此, 古代的诗词教学, 非常重视诵读, 吟诗在古代如同现代人写字一样, 是每个读书人必备的基本功。古人把读诗叫做“吟诗”, 吟, 又称吟诵, 或吟咏, 吟唱, 吟诗时摇头晃脑, 读得入迷了, 身体常常跟随着节律摇动, 进而入诗情会诗意。“动言曰吟, 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孔颖达) 很多古代诗人就是通过“吟”来欣赏、创作诗歌的。吟诗自有其法, 吟要遵从语言的规律, 即通过强化诗歌的音乐节奏来表达吟诵者对于诗词的理解, 其过程也是对原作的二度创作。发源于战国时代, 明、清盛极一时的“常州吟诵” (史称“吴吟”) 就已进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可惜, 由于吟诗调子没有准谱, 没有定调, 没有被很好地记录、保存和整理, 只是在教授者与学习者之间口耳相传, 因此很多吟诗的方法没能像“常州吟诵”一样传续下来。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中国人诵诗似不很讲究, 颇类似和尚念经, 既不合语言的节奏, 又不合音乐的节奏”。朱光潜这番话就是相对于古人吟诗而言的。现如今, 吟诗的传统在语文课堂上已全然消失, 即便语文教师也会指导学生朗诗读词, 但多半按照读文的方式来指导, 属于不得古人吟诗要领不合古诗内在节律的读法, 这对于让学生通过读达到“得其法、会其意”的效果是没有多大帮助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 也就造成了现在的初中生不愿读诗不愿学诗厌学情绪的蔓延。那么, 如何来改变初中古诗词教学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呢?本人认为可以洋为中用, 中西合璧。卡尔·奥尔夫 (1895—1982) , 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在其长期的音乐教育实践中, 提出了“原本性音乐”的概念, “原本性音乐”的教育本身就具有古老的传统。“原本”是指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原本性音乐决不只是单纯的音乐, 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即于教学中, 将语言、动作、音乐融为一体, 通过教师的指导, 由学生亲自参与, 甚至自行设计, 即兴进行表演。需要指出的是奥尔夫教学法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节奏, 节奏训练在这里既是入门的先导, 也是其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基础。这种教学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可操作性及其由此带来的显著的实效性。二战以后, 奥尔夫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并且也在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古典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而且特别讲究韵律, 而奥尔夫在其音乐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原本的音乐”, 在教育行为上就是将语言、动作、音乐融为一体。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亲自参与, 甚至自行设计, 即兴地去进行表现, 而能够把语言、动作、音乐融在一起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节奏。节奏训练在这里既是入门的先导, 也是其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基础。所以, 总的来说,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就是语言、动作、音乐三位一体, 并且以节奏贯穿于其中, 将其三者连接。与此同时, 奥尔夫十分提倡音乐与本土文化的结合, 例如在奥尔夫教学法中, 音值这个音乐要素经常与人名、地名等相结合, 如图1——1和例1—2从简单的音乐和名词、句子的相结合可以看出, 简单的日常生活名词并不是只有循规蹈矩的学习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与音乐的节奏的结合来增加学习乐趣。

例1—1

例1—2

在语文课程的古诗词教学上, 奥尔夫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据调查,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古诗词有100多首, 占教材的比重的15%—18%, 在升学考试中占的比重高达6%。古诗词教学之重要, 越来越挑战着语文教学的难度。随着多元化教育的逐渐深入, 目前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显得并不能太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多时候陷入了死背、硬背的误区。这样不仅不能很好地掌握古诗的特点, 同时还会让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产生抵触的心理。笔者通过将古诗词与音乐节奏相结合,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古诗词学习中, 将枯燥转变为兴趣, 将死记硬背转换为即兴创作, 如例1——3, 例1—4

例1—3

例1—4

据笔者整理,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 必须学习掌握的古诗词有四首:《观沧海》 (曹操)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这四首古诗词当中, 音韵对账的有三首, 而《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由于其音韵的特殊性, 暂不列入研究的范围。

《观沧海》 (曹操) 是一首八言对账诗, 共有六句, 押韵工整。可以从“奥尔夫节奏基石”中, 可以找一些简单的节奏来运用于这首古诗。如例1—5, 在这首诗的语文教学中,

例1—5

可以将这些简单的音乐节奏编排进古诗中, 如例1—6同时我们也可以把简单的节奏基石做成多种卡片, 让学生自由选择, 只要符合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即可。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 课外古诗词背诵部分共有10篇, 除了一篇《如梦令》 (李清照) , 其他古诗均可变成朗朗上口的短小节奏练习。在课外部分, 节奏不需要只拘泥于简单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 可以加入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例1—7。如果有同学对这样的方式十分感兴趣, 可以鼓励学生用复杂的节奏编写《如梦令》 (李清照) 。

例1—6

例1—7

而对于七言的古诗, 在节奏的选择和编排上就比五言的古诗多了很多的选择空间, 不仅可以利用1—5的节奏, 同时也可以利用1—7的节奏, 这样就可以依照古诗的韵律, 更加能表现突出古诗一开始最原始的形态“诵读”, 如例1—8。在五言古诗的原则上, 由于其节奏短小, 并不需要很多复杂的节奏, 不然会让学生产生到底是在学语文还是在学音乐的顾忌。而七言古诗由于其音韵的特点, 不仅可以在节奏的编排上比五言古诗多出更多的选择, 同时也可以在音乐课上, 借助音乐老师的专业知识来辅助诗歌教学。

例1—8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中, 必须学习掌握的是《木兰诗》、这是一首北方的乐府民歌, 本就可以唱成曲调来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 原本的模式均是老师解释其中词语的含义, 分段理解分析, 并且要求学生全篇背诵, 通常在背诵上学生会出现重复背诵但是不见效果的现象, 并且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负担。对于这样的长篇却有音韵的诗作, 参考“奥尔夫节奏训练”的方法, 首先需要将长诗分成块, 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是五言诗句, 参考之前的节奏, 可以运用到例1—5的简单节奏, 第一段和第二段在全诗中属于在字面上可以被学生理解的两段, 在前两段的编排上, 完全可以将1—5的节奏制作成小卡片, 让学生分成小组来逐一来将卡片贴到相应的诗句底下, 每个学生贴的节奏都是不一样的, 需要在组里统一出一个“小组节奏”, 再把“小组节奏”上交汇总, 由每个小组的学生来将其演奏出来, 大家一起选择一个最为合适诗句的节奏, 这样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节奏就可以在学生的齐心协力下完成。课外共有10篇古诗, 共有三篇五言古诗和七篇七言古诗, 除了将节奏编进古诗, 在掌握了方法以后, 可以加入拍手、跺脚、捻指等声势, 这样古诗学习的方式就会更加具有多样性, 同时回归了古人“摇头晃脑“的时代, 古诗就变成了一项可以随时随地随处更加可以调动身体的一切进行的诵读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是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教学。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必学科目中有诗歌词五首, 特别注意地是其中有一首《水调歌头》, 这首意境优美的词早就被变成了郎朗上口的歌曲开始传唱。通过这首歌曲, 也可以看出诗歌可以跟音乐可以结合地十分自然。在语文教学中, 这首词是学习“奥尔夫节奏”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例1—9。从谱子中可以看出, 整首歌词都没有复杂的节奏, 均是1—5和1—6的简单节奏型, 但是却紧跟着诗歌的节奏和意境。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先参照歌曲谱来帮助学生打出诗歌的节奏, 在掌握基本节奏, 有了对诗词的一定理解以后, 老师可以把这首歌放给学生听, 来感受真正意义上诗歌、音乐合二为一的感觉, 与此同时, 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造, 因为节奏是音乐的基石, 只要掌握好了节奏, 对于之后的诗歌教学会取得很大的成功。

例1—9

在八年级以后的语文教材中, 九年级上册课内有词五首, 分别是《望江南》《渔家傲》《江城子》《武陵春》《破阵子》, 都是不规整的词的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参照《水调歌头》, 如果这些词有现成的歌, 那么可以先将谱子找出来让学生熟悉, 然后试着用歌曲的形式将词唱出来。课外的诗歌基本上是工整的形式, 依旧可以参照1—5, 1—7给出的节奏形式进行编写。九年级下册中课内有诗经两首, 这两首诗在音韵上都属于短小精悍的类型, 不宜使用太过于复杂的节奏, 但是可以加入一些拍手、跺脚、捻指的声势, 这样在听觉上不仅更加具有节奏感, 同时也加强了诗歌朗诵的气质, 不失让人想起古时千人诵读的景观。在课外古诗词中, 古诗类型变得丰富而多样, 同时也加深了理解难度, 在这一部分, 可以综合利用节奏、声势, 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其编成曲, 吟唱出来。

于描写泰山的古诗词 篇3

[关键词]音乐高中语文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

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充分得到发挥的基本条件是要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枯燥的表现形式中我们很难看到那些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的精神的力量,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古诗词焕发出最耀眼的光芒。古诗词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出美丽的光辉,而让这光辉照耀在我们学生的内心深处将可以通过将音乐融入的方式来实现,这样的形式既遵从了古诗词本身的特点,还可以将它演绎得更加生动,更加充满魅力。恰当的情感中要有着恰当的音乐来配合,哀伤或者是欣喜都可以在音乐中找到一份寄托。

一、精彩导入,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每一个快乐的开始后,我们总会对未来充满希冀。高中古诗词教学同样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迅速地入境,音乐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因为它可以与古诗词琴瑟和鸣,共同给学生带来一种极好的听觉感受。学生在这种意境的渲染下,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就会驰骋在诗词的原野中去尽情地奔跑,就会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去回味。

例如在《虞美人》这首古诗词的讲解中,我就采取了音乐辅助的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播放了著名的女歌唱家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这首词在动听的演唱中显得更加的凄婉,学生没有想到古诗词还可以配乐演唱,因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有的女生已经在跟着音乐轻轻的吟唱起来。于是我借助于歌曲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词为什么听起来有一种凄婉、悲凉之感么?”学生们纷纷开始讨论起来,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我们走进了词人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导入对于每个学生而言都有着新奇的感受,这样的新奇感促使他们去关注词人内心深深的愁情。

导入环节运用歌曲,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吸引高中学生的视线,能够将他们的课堂专注力迅速的调动起来。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在歌曲的烘托下也会显得更加的丰富,学生完全可以在课程开始迅速的把握该词的情感基调。

二、以情配乐,激发共鸣

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着的情感是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情感,而音乐是最有效的方式。因为教师的语言,在音乐的配合下,一切都变得那么的顺其自然,充满着深深的情感。诗词呈现出来的情感各异,故而我们在选取音乐的时候也要与情感相契合,哀伤的音乐表达较为悲伤的感情,欢快的音乐表达较为热烈的、喜悦的情感。

例如在《雨霖铃》这首古诗词的讲解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词中蕴含着的情感,我就用了配乐来进行朗读。在音乐背景的烘托下,词人的种种人生境遇仿佛就在眼前,那种凄婉、那种浓烈的离愁别绪仿佛在我们的心头荡漾。我选取了双管乐《江河水》来作为朗读配乐,音乐的基调与这首词的基调合而为一,在深情的朗读中,学生们将乐景中的哀情理解得更加的透彻了。句句、层层中的离愁别绪在音乐的辅助下体现得是那么的淋漓尽致,在荡气回肠的配乐朗读中,学生们仿佛成为了词中那个兰舟之人,抒发着自己的各种忧伤和悲凉。

音乐中的情感与词中的情感必须是相契合的,每一首诗词中都蕴含着深切的感情。如若让学生理解这些感情就要使其在音乐中得到最好的释放,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同时自然地走进诗词,以情配乐,是一种激发学生与诗词情感的重要途径。

三、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音乐的感染力是无穷尽的,也许我们不会背诵诗词,但是我们总会铭记那些触动我们心灵的曲子,所以在诗词学习中去融入音乐,将是最有效的一种形式,不管是在课堂导入环节,还是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诗词学习结束后,我们都可以给学生一种美好的听觉享受,让他们在享受中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在小结的时候播放一段与诗词意境相符合的音乐将给人一种余音袅袅之感,更加让学生铭记那些融合着古代文人深情的诗篇。

例如在《声声慢》这首诗词的讲解中,我就在结尾的时候播放了林海的《琵琶语》,以此来展示诗词的余韵,因为这首曲子是文曲琵琶,带着一种浓浓的中国古典情味,这对于学生理解这首词的情感以及培养对于古诗词的审美情趣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细碎如雨的琵琶弹拨,加上烟雨蒙蒙的弦乐背景,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将李清照的愁绪展示到了极致,尤其是学生在学完这首诗词后,再次感悟音乐的时候,就会将音乐与诗词在无形中进行结合。情与音的交融中更加体会到了李清照词的那种含蓄和清丽,以及那带有淡淡愁情的忧郁的气质。

下课时的音乐将学生的视线重新拉回了那个诗词的世界,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去结束诗词教学,给学生带来一种余音袅袅的情怀,他们更加渴望着再次与之重逢,再次渴望着自己与诗词和音乐的交汇相通。

总之,在高中古诗词的教学中,诗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辅助因素,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一有利的途径。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用音乐来引发学生与诗词之间的共鸣。在学完后播放音乐,让学生意犹未尽,让音乐弥漫在高中语文的诗词教学课堂中,将会使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翟培磊.浅谈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J].新课程(下).2016(7).

[2]翟建勇.高中古诗词文本品读微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19).

描写泰山的古诗 篇4

作者:谢灵运

岱宗秀维岳。

崔崒刺云天。

岝崿既崄巘。

触石辄芊绵登封瘗崇坛。

降禅藏肃然。

石闾何晻蔼。

明堂秘灵篇。

2、泰山

作者:李梦阳

俯首元齐鲁,东瞻海似杯。

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

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

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3、登泰山

作者: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4、登泰山日观峰

作者:梅尧臣

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金熔。

浴出车轮光,随天行无踪。

正视刺我目,攒集如剑锋。

照曜万物兴,磨灭万物凶。

草木既无命,必闻石间松。

当时一避雨,安得大夫封。

人而苟不遇,抱简诵六龙。

5、放言五首·其五

作者:白居易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6、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作者:李白

白露见日灭,红颜随霜凋。

别君若俯仰,春芳辞秋条。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散为飞雨川上来,遥帷却卷清浮埃。

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

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

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

7、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游泰山

作者:李白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于描写儿童的古诗词 篇5

2、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李涉《牧童词》

3、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4、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杜甫《狂夫》

5、少壮从戎马上飞,雪山童子未缁衣。——刘商《赠头陀师》

6、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7、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8、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9、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

10、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李白《公无渡河》

11、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钆《小重山·端午》

12、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于描写春节的诗词参考 篇6

消息东郊木帝回,宫中行乐有新梅。

沉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

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欲惊雷。

昭阳第一倾城客,不踏金莲不肯来。

除夕 宋·梅尧臣

莫嫌寒漏尽,春色应来早。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

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

守岁 宋·苏轼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卖痴呆词 宋·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雪 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宋·姜夔

细草穿纱雪半消,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除夕 明·文徵明

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

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

除夕 清·赵翼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于描写泰山的古诗词 篇7

一、指导学生大声诵读

古典诗词距离现今年代较远,大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丰富的情感和美妙的画意。对于初中生来说,很难把握其中所蕴含的语言魅力和思想精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只是简单的分析,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诗词,洞悉诗人的思想,体会其中的韵律,挖掘语言的魅力。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诗词的语言魅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多地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一般会无拘无束的朗读,错误读音、音调不准和节奏划分不当等问题,便会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通过大家的指点,得以改正。这样的指点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避免独自学习过程中自己所犯错误难以发现的情况发生。

进行小组朗读,不但可以使学生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增加同学之间的感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这个环节中,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习好的同学,要帮助学习稍微差一些的学生;学习稍微落后的同学,要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拖团队后腿,大家互相督促学习;允许性格活跃的学生适当地带动团队的学习气氛,使大家有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鼓励腼腆的学生积极融入集体中去,做一个善于表现自己的人。

分组朗读给了学生更多表现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但是诗词有其特有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等妙不可言之处,这是古诗词学习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个过程离不开对古诗词的品味。

二、诵读过程中品味古诗词

誦读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的作用,这已成为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共识。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教学中,有效朗读是其他教学方式和手段都替代不了的。如何利用分组合作,互相勉励,在诵读过程中品味古诗词呢?

古诗词诵读不可以误一个字,不可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倒读一个字,不可以牵强暗记。通过诵读数遍.自然可以朗朗上口,长久不忘,体验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程度,培养严谨的诵读态度。

苏教版初中课本所选的古诗词包括:魏、晋、唐、宋的绝句和律诗,《诗经》与汉乐府里的诗歌。诗歌的节奏较简单,读出诗歌的情境和意蕴,理解诗人作诗的情感,体会诗人作诗言简意赅、内涵妙不可言的特点。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注重解释字、词和句子的含义,而后总结古诗词中诗人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这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古诗词整体的美感。因此,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诵读教学,在“诵”和“读”两方面下功夫。

诵读古诗词要求学生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准字音。古诗词与我们年代相距久远,写作用语和现在的用语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有些生僻字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到。在古诗词的诵读过程中,学生比较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了解古代用语和现在的不同。教师要教学生从语言的层面诵读古诗词,以一种学习古代语言的态度学习古诗词,准确划分诗词节奏,正确停顿,读出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强烈感染力,指导学生读出古诗词的语言气势,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享受古诗词特有的魅力。通过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形式读出古诗词特有的韵律和美感,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知能力。

三、拓展古诗词教学内容

诗可以言志,是作者心灵真实情感的体现。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深入理解古诗词内涵,准确把握作者思想情感,迅速进入古诗词的特定意境,就要求老师拓展古诗词的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视野,以达到全面深入地理解古诗词魅力。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了解诗词作者的经历和其所处时代背景的特点。古诗词作品是作者经历和情感的外露,因此,学习古诗词需要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才能够深入地体会蕴含在作品中特定的情感,产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了解初中课本中每一首古诗词作者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凌乱的不成体系的,不利于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握。可以通过团队协作,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全面总结作者的经历和所处时代的特点,总结作者特有的艺术特点。经过老师的分析、补充和概括,让每一个诗人的特点清晰、准确地展现出来,然后,交换不同小组总结的结果,这不但可以节约学生和老师的时间,还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泰山的诗句古诗 篇8

盘石暂憩舒清眺,洞壑风来号万窍。

清亭忝民牧,倏尔两月余。恳侧理辞讼,仓皇行简书。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护我形。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朝觐当年筑此坛,旌旗影里簇仙班。只今惟有青山在,日暮孤云自往还。

朝钦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春云乍出山有无,春色已去春山孤。山光空蒙不可写,正要云气相萦纡。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使者久尘嚣,望之不胜喜。无缘凌绝顶,诣祠聊致|。

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高卧今何在,东山似此山。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树。 沧海似F金,众山如点黛。 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 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片石含清锦,疏松挂绿丝。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双梨。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暝时。

日观卜先征,时巡顺物情。风行未备礼,云密遽飘英。委树寒花发,萦空落絮轻。朝如玉已会,庭似月犹明。既睹肤先合,还欣尺有盈。登封何以报,因此谢成功。

日观仙云随凤?,天门瑞雪照龙衣。繁弦绮席方终夜,妙舞清歌欢未归。

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 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

昔年留字识曾来, 事满华夷遍九垓。 无赖蚊虬知我字, 故留踪迹不沉埋。

幽岑延万鬼,神房集百灵。 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放开尘眼顿超凡,便觉栖真悟泐潭。碧嶂排空千仞矗,清泉漱颊十分甘。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对。沧海似熔金,众山如点黛。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北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江右书生枉白头,杖藜始得此山游。手摩红日登三观,袖佛黄埃看九州。

九十行年发未华,道人风骨饱烟霞。洞天府地三千里,神府仙闾第一家。

灵岩突兀方山曲,古殿般舟枕岩腹。石磴层盘林莽中,鞭蓉面面罗青峰。

描写泰山的诗句 篇9

登封瘗崇坛,降禅藏肃然。石闻何吨蔼,明堂秘灵篇。

呈灵岩方丈【元】张士明

清亭忝民牧,倏尔两月余。恳侧理辞讼,仓皇行简书。

深秋访农事,东驰岱宗途。有山忽北转,宛然梵王居。

云萝隔烟树,经阁参浮图。林峦类拱抱,涧壑如交趋。

松风振岩谷,石泉溜疱厨。峭壁龙蛇窟,悬崖虎豹区。

野猿啼町疃,海鹤舞庭除。僧闲看贝叶,客至翦新蔬。

胜景跻寿域,禅房列周庐。山前回首望,一梦恍相符。

登泰山【元】贾鲁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使者久尘嚣,望之不胜喜。

无缘凌绝顶,诣祠聊致|。夫何一殿存,千间暴遗圮。

人言遭劫火,金源乱兵里。感此废昔年,伤今未能理。

飞奏入彤庭,经营良在迩。奈何齐鲁饥,百姓食糟秕。

神兮愿效灵,穰穰多乐祀。行当复故宫,金碧荡瞻视。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明】李梦阳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

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再书王母池【唐】吕洞宾

昔年留字识曾来, 事满华夷遍九垓。 无赖蚊虬知我字, 故留踪迹不沉埋。

游泰山其一【唐】李白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六龙过万壑, 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 ,于今满青苔。飞流洒绝t, 水急松声哀。

北眺嶂奇, 倾崖向东摧。洞门闭石扇, 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 ,飘摇下九垓。含笑引素手 ,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旷然小宇宙 ,弃世何悠哉。

游泰山其二【唐】李白

清晓骑白鹿 ,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 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 ,却掩青云关。遗我鸟迹书 ,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 读之了不闲。感此三叹息, 从师方未还。

游泰山其三【唐】李白

平明登日观 ,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 ,窈窕入远山。凭崖览八极 ,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 ,绿发双云鬟。笑我晚学仙 ,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 浩荡难追攀

游泰山其四【唐】李白

清斋三千日, 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 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 ,飒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观, 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 ,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 ,白浪翻长鲸。

于描写泰山的古诗词 篇10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小学生在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学习古诗的一种教学方式。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视对小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将探究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古诗情境教学,既能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强调学生对于古文词汇以及语法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严重忽视了对小学生世纪预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挫伤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语言教学应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因而有必要将探究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古诗情境教学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古诗的寓意。

2.探究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古诗情境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2.1引导学生认真解读古诗题目

小学阶段的古诗内容短小经验,而题目通常具有高度的概括作用,能够起到统领全诗的作用。因此,在对小学语文古诗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应该先从解读古诗的题目入手,具体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各年级以及古诗题目的难易程度有区别的进行选择。

例如,在讲解“小儿垂钓”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好“垂”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可能是古诗中的哪个字,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就是古诗题目中的一个字。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一个字的理解,在学生发完言之后,教师可以先简单的介绍“垂”这一字其实是东西的一头向下的姿态。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寻找图中哪些东西是“垂”这的?孩子们发现杨柳是垂着得,那可以成为“垂柳”。接着教师将向下低,引导学生说这是“垂头”,而图中小孩钓鱼的线垂在水面上,那么他是在“垂钓”。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小儿垂钓”的理解。这时,学生一下子就明白题目的意思就是小孩在钓鱼。在解读这一题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从“解”字引入,结合插图让学生明白题目的真正含义。

2.2阐明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对于语言学习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多去“接触”,而文化教养最为直接的方法则是“熏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古诗的含义除了十分诗词七分读之外,还应该教给学生解读古诗的具体方法。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让他们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先让学生朗读全诗,在此基础上划出诗中不理解的字或者词,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在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以及评议,先是对整首诗的重点字词进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再对全诗进行解读,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解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搜集个别学生或者学习小组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看课后的注释、看插图等多种方法解决疑惑,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在小组讨论之后进行统一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全诗。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句学生可能在讨论时可能觉得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为学生解读:诗句的表层信息是说羌笛何必吹着哀怨的《折杨柳》曲调,玉门关外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而“杨柳”具体是指《折杨柳》这一歌曲的名称。“春风”则是指大自然中的风。但是这两句诗的深层信息在于“杨柳”又比喻边塞将士的离愁,“春风”比喻君恩。所以,在这两句诗中,“楊柳”既是《折杨柳》这一歌曲名,又比喻离愁;“春风”既是指大自然中的风,又比喻“君恩”。既有基本义,又有比喻义,传递的信息是多层的。在探究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加深入的理解这首诗。

2.3引导学生正确的品味诗情

古诗的灵魂在于“诗情画意”,因此,在学习及诵读古诗时一定要尽可能的去想象古诗文所描绘的场景。在想象之中,古诗将会变成一副更加情趣化的水墨画或是一首奔放或是婉转的乐曲,一个意境悠远的场景……而品味古诗的方法有多种:引导小学生大胆的想象或者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渲染古诗所描绘的场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借助想象等多种方式对诗文进行再次创作等。

例如,在讲解“使至塞上”这一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对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画成一幅画,将自己的体会将给其他同学听,认真去感悟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3.结语

在进行小学生的古诗中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只有情真,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只有心热,才能点燃学生们的智慧火花,教师只有意远,才能在学生面前真正开拓其思路,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这些感官接触客观事物,通过感性认识而获得表象。同时,小学语文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净化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智慧以及陶冶学生情操等多个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可以使得学生的思维和观念向全面的方向发展,小学阶段的教育倡导通过多种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将探究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古诗情境教学,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将是小学教学的一项有利的途径。

描写泰山的句子 篇11

描写泰山的句子

1、龙山头,像一座大墓似的耸立在夜色中。

2、峡江两岸的山直起直落,高得让人头晕。

3、露出云层的群山似岛屿般一簇簇一抹抹的悬浮着。

4、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5、山浪峰涛,层层叠叠。

6、起伏的黄土山头,真像一片大洪水的波涛。

7、幽幽的深谷显的骇人的清静和阴冷。

8、晨曦初照,而山像含羞的少女,若隐若现,日落西山,余光横照。

9、山是一部辞典,年轻时读它薄,年长时读它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让人类读了千万年而永远读之不完。山依然那样虚怀若谷,山总是乐于把丰富的宝藏奉献给热爱它的人们。搜寻世上所有的形容词不足以涵括山的睿智。

10、山最朴素的品质是石头,而石头从不代表山,山是它身上所有存在的总和。山的身体潜藏无数的.财富,金银铜铁,锡铝镍铬,鲜花美玉,矿泉温泉,钻石石墨,木材草药,珍禽异兽,只要你善于发掘,决不会宝山空回。即使普通如石头,也有许许多多的品格。山身上还有人类至今尚未发现的资源。珍贵出于山,平凡出于山,山的身上凝聚着人类物质和精神的丰厚成果。

11、山沟被雪填平了,和山背一样高,成了一片片平平的雪铺的大广场。

12、挺拔天地,粲然四季,垂范千古,启迪万物。(www.fwsir.Com)这是山给予我的厚重酬报。我对于门前的山,仿佛读懂了李白与敬亭山,产生了“相看两不厌”的情感。

13、大地何其广袤,而山其实更壮阔。山的面积是陆地的三倍。山虽然以石为怀,却从不嫌弃泥土,始终与泥土相依相伴。山虽然雄奇伟岸,却甘愿把泥土表露在自体周围。人们赞叹山之伟大,而山却把泥土捧在自己的峰巅。山因为有泥土,孕育了坚贞不渝的青松,青松以其苍翠葱茏描绘着大山永远不老的情怀。山正因为有泥土为伴,方衬出挺拔茂盛英姿勃发青春常在。

14、大山黑苍苍没边没沿,刀削斧砍般的崖头顶天立地。

15、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突起于华北平原,凌驾于齐鲁丘陵,相对高差达1300米,视觉效果格外高大,具有通天拔地之势,形成“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泰山绵亘200余公里,盘卧方圆426平方公里,形体集中,产生厚重安稳之感,正如“稳如泰山”一词所述。泰山岩性坚硬,节理发育。古松与巨石相互衬托,云烟和朝日彼此辉映,突兀峻拔,耀眼磅礴。

推荐关于泰山的古诗 篇12

年代: 元 作者: 智久

气象轩昂忠政多。轻财重事无如他。

僧堂全管数千贯,移塔舍钱念百过。

无缝罅,妙祥和。佳声浩浩占高科。

旌明行业人称赞,延永芥城拂劫。

赞美泰山的古诗

《登泰山简周行》

年代: 宋 作者: 祖无择

日日尘中眼不开,暂登苍翠喜游陪。

莫辞辛苦经难险,大有人生不到来。

《送范山人归泰山》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描写泰山日出的诗句 篇13

2、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张岱《泰山》

3、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陆机《泰山吟》

4、石径俯云壑,竹林开幽境。——王旭《游竹林寺》

5、深秋访农事,东驰岱宗途。——张士明《呈灵岩方丈》

6、泰山天门,无室宇尚矣,布山张炼师为之经构;累岁乃成,可谓破天荒者也。——杜仁杰《天门铭》

7、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张志纯《泰山喜雨》

8、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谢灵运《泰山吟》

9、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李白《游泰山》其二

10、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李白《游泰山》其五

11、三峰突兀与天齐,天门未到劳攀跻。——李简《登岳》

12、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李白《游泰山》其五

13、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张养浩《登岳》

14、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李白《游泰山》其一

15、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李白《游泰山》其四

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7、林峦类拱抱,涧壑如交趋。——张士明《呈灵岩方丈》

18、盘石暂憩舒清眺,洞壑风来号万窍。——李简《登岳》

19、我梦天倪子,同登日观峰。——徐世隆《纪梦》

描写泰山的唯美诗句 篇14

一、泰山天门,无室宇尚矣,布山张炼师为之经构;累岁乃成,可谓破天荒者也。——元·杜仁杰《天门铭》

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三、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唐·李白《游泰山》其二

四、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上竿。——元曲《登泰山》张养浩

五、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晋·陆机《泰山吟》

六、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唐·李白《游泰山》其五

七、盘石暂憩舒清眺,洞壑风来号万窍。——元·李简《登岳》

八、松风振岩谷,石泉溜疱厨。——元·张士明《呈灵岩方丈》

九、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唐·李白《游泰山》其六

十、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唐·李白《游泰山》其三

十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唐·李白《游泰山》其一

十二、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元·张志纯《泰山喜雨》

十三、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唐·李白《游泰山》其三

十四、萦回绿水遶春山,蝶舞莺啼白昼闲。——元·康渊《赠灵岩西堂坚公禅师》

十五、深秋访农事,东驰岱宗途。——元·张士明《呈灵岩方丈》

十六、层层石磴出林杪,萦回百折青云梯。——元·李简《登岳》

十七、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唐·李白《游泰山》其一

十八、三峰突兀与天齐,天门未到劳攀跻。——元·李简《登岳》

十九、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唐·李白《游泰山》其六

二十、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南朝·谢灵运《泰山吟》

二十一、峨峨东岳高,秀极冲苍天。——晋·谢道韫《泰山咏》

二十二、石径俯云壑,竹林开幽境。——元·王旭《游竹林寺》

二十三、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元·贾鲁《登泰山》

二十四、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元·张养浩《登岳》

二十五、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唐·李白《游泰山》其四

二十六、手摩红日登三观,袖佛黄埃看九州。——元·王奕《和元遗山呈泰山天倪布山张真人》

二十七、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唐·李白《游泰山》其六

二十八、我梦天倪子,同登日观峰。——元·徐世隆《纪梦》

二十九、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唐·李白《游泰山》其一

三十、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唐·李白《游泰山》其二

三十一、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明末清初·张岱《泰山》

三十二、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唐·李白《游泰山》其二

三十三、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唐·李白《游泰山》其五

三十四、林峦类拱抱,涧壑如交趋。——元·张士明《呈灵岩方丈》

三十五、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登岱》明代王世贞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读英语可以这样教心得体会下一篇:谈怎样确立事业单位法人主体地位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