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分析研判制度(通用11篇)
流动人口分析研判制度 篇1
XX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基础信息调查
分
析
报
告
XX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一季度
流入人口基本数据分析
一、指标注解:
(一)统计分析区域:我镇的X个村(社区)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XXX村、XX社区。
(二)、数据统计时间:分析中所用数据均是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工作以来截止2011年3月31日的数据。
二、总体概况
截止2011年3月31日,10个(社区)流入人口信息系统汇总录入流入人口429人,房屋信息4772户、出租房屋58户、大型用工单位16个、流出人口804人,留守儿童21人、空巢老人12人、返乡人员12人。
(一)流入人口基本数据:
1、人口比例:10个村(社区)常住人口16480人,其中流入人口429人,占2.6%;其中流出人口804人,占4.9%。
2、年龄结构:在所有流入人口中6岁以下的有10人,占2.3%;6至16岁的有16人,占3.7%;16至60岁的有374人,占87.2%;60岁以上的有29人,占6.8%。
3、流入人口性别:男性多于女性;其中男性为232人,占54.1%;女性为197人,占45.9%。流出人口性别:男性也多于女性;男性为428人,占53.2%;女性为376人,占46.8%。
4、主要流入地:我镇主要流入人口本市其他地区(市)县15人,占3.5%;省内市为216人,占50.3%;省内县35人,占8.2%;省外市39人,占9.1%;省外县32人,占7.5%,本区(市)县其他乡镇91人,占21.2%;国外1人。
5、流入事由:在10个村(社区)采集的流入人口中,务工的有324人,占75.5%;其他流入经商、服务、借读、养老等的有105人,占24.5%。流出人员中,务工的有780,占97%;其他的有24,占3%;
6、受教育程度:在10个村(社区)采集的流入人口中,小学文化的有101人,占23.5%;初中文化的有230人,占53.6%;高中文化的有46人,占10.7%;大专文化的有23人,占5.4%;大学本科文化的有10人,占2.3%;研究生及以上文化1人。
7、职业状况:从事加工制造的有29人,占6.8%;从事建筑行业的有36人,占8.4%;从事服务行业的有98人,占22.8%;未就业的有24人,占5.6%;从事其他行业的有242人,占56.4%。
8、培训状况: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口中,流出前加入过培训的仅有32人,占7.5%,而未加入培训的有397人,占92.5%。
9、流出人口方式:以组织输送流出的有18人,占2.2%;通过亲友介绍的有61人,占7.6%;自发流出的有725人,占90.2%。
10、基本养老保险: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口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有64人,参加医疗保险的有184人,参加工伤保险的有41人,参加生育保险的有23人,参加失业保险的有25人,参加非城镇综合保险的有3426人。未参加保险的流动人口有222人,占53.2%。
11、有无婚育证明(18—49周岁女性):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口中,18至49周岁育龄女性有婚育证明的有2人,占0.6%;无婚育证明的有332人,占99.4%。
12、政治面貌: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口中,党员有14人,占3.4%;团员有22人,占5.4%;民主党派1人,占0.2%;群众362人,占88.9%。
三、现状分析
我镇的流入人口服务管理推进是处于成都市三圈层,流动人口少的地区,因而流入到我镇来服务、经商的人员相对较少,从对流入人口现状分析,我镇流入人口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一)流入人口多数为青壮年
在流入、流出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成为流入人口的主流过到91%,且呈现出男性多于女性的明显特征。
(二)流入人口整体素质偏低
流入、流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有无技能已成为他们能否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关键。目前,流入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的占101人,初中文化占230人,高中文化的占46人,较低的文化素质直接决定了大多数年流入人口只能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工种。
四、应用分析
(一)服务民生
1、就业培训
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口中,流出前参加过培训的仅有32人,占
7.5%,而未加入培训的有397人,占92.5%。流出人口比例也差不多,建议劳动保障部门加大 对流入人员有培训意向的技能培训力度。
2、劳动保障
在已采集的流入、流出人口中,无论是在流入地或流出地参加养老保险的有64人,而未参保的有222人。建议劳保部门加大力度切实保障流入人员参加基本保险的合权益。
3、司法援助
这些流入人员到我地后,人生地不熟,一但遇上矛盾、纠纷和合法权益受损害时,求助无门,建议司法部门在流入人口工作生活聚居地,大型用工单位、社区、居民小区等设立法律援动联系点、咨询点和便民卡,方便流入人员就近申请法律援助。
4、计划生育
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员口,18至49周岁育龄女性有婚育证明的有2人,占0.6%;无婚育证明的有332人,占99.4%。建议计生部门加大对流入人口女性婚育证明的随时检查,以便督促她们在户口原籍办理好婚育证明,也使我镇便于更好管理和提供必要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5、其他服务
针对流入到我镇的外来人员情况,建议房管、工商、公安、地税、教育、卫生等部门各行其各职、通力配合、齐抓共管,大家一同来为流入人员服好务,以真情动人,以热情待人,才能更好地吸引外来人员到我镇投资、发展、创业。
流动人口分析研判制度 篇2
网络舆情研判的类型分析及其制度建设的途径思考
●李昌祖
网络舆情研判已经成为基层组织的常态工作,但在实践中理念的模糊造成了制度建设的空白,也出现了网络舆情研判与网络舆情处置混同的现象。本文分析了网络舆情研判与网络舆情处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即时研判与深度研判的两种模式及相应的制度建设,旨在为实践工作提供新思路。
舆情管理;实情研判;即时研判;深度研判
网络舆情管理是各级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网络舆情研判工作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环节。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容易把社会“网络舆情研判”简单地理解为地方政府对社会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鉴于此,本文旨在厘清两者的关系,并探讨如何进行网络舆情研判工作,这也是一个网络舆情管理的基础性问题。
一、网络舆情研判与网络舆情处理的关系
网络舆情研判和网络舆情处理是地方政府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两大具体措施。网络舆情研判是指通过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系统收集、分析和归纳,提取并整理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预警性、线索性和资料性的信息或报告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从基础的、散乱无序的内容中提取专门而有序的综合信息。
网络舆情研判和网络舆情处理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又具备了各自不同的内涵。舆情必须及时应对,这就是舆情处理。而网络舆情研判是网络舆情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但网络舆情处理不能局限于研判工作,它还包括网络舆情管理内容。同时,网络舆情研判也不能将眼光仅仅停留在具体处理阶段的研判工作,还应该从收集到的信息中提取网民关注的话题、事件,挖掘和统计网民的看法、态度,从中发现舆情中的热点话题,预测热点话题的发展趋势,并对过热的话题和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发布预警信息。由此可见,网络舆情研判不等于网络舆情处理。
二、网络舆情研判的两种模式:即时研判和深度研判
1.即时研判。所谓即时研判,是指在网络舆情的具体处理中,网络舆情管理者根据本拨舆情的具体内容以及运行的具体情况,对本拨舆情产生的直接原因、本拨舆情的“意见领袖”以及其他意见进行分析,着重对本拨舆情的发展与政府部门的应对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拨舆情下一步的发展状况作出预判。即时研判是网络舆情处理的重要手段,它既是舆情处理工作应当具备的内容,同时,对舆情的预判又是接下来舆情处理的基础。即时研判的内容包括:一是刺激本拨网络舆情产生的中介性社会事项。这是本拨网络舆情的产生源,对它的具体研究与分析是处理本拨网络舆情的首要环节。当然同时需要分析出现这一事项的直接原因,以全面了解本拨舆情的信息,在舆情处理时不至于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二是政府响应状况。主要分析政府响应行为与舆情处理的要求是否合拍。三是信息透明程度。信息公开与透明是网络舆情引导和处理的黄金法则,而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恰恰又是网络舆情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因此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研判。四是政府后续行为与舆情后续发展的相关性。这是即时研判的关键性内容,对这种相关性的把握将决定舆情处理的成败。
2.深度研判。所谓深度研判,是指在舆情处理完毕之后,舆情管理者为了全面了解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特点以及网络舆情运行过程中舆情主体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意识,对所有舆情信息进行专门化、系统化的研究。深度研判是在即时研判之后所作的一次更系统的研判工作,两者的目的不同。即时研判的目的在于能够及时处置网络舆情,后者则侧重于网络舆情运行规律性特征的把握以及对网络舆情主体思想状态的把握。深度研判的内容包括:一是中介性社会事项发生、发展的特点以及规律分析。这是政府管理的应有内容,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排摸社会非稳定因素的过程。二是网民的网络舆情表达方式。这是当前网民行为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针对性管理和做好预防工作必须考虑的因素。由于网友的言论既有具有建设性观点,也有一些缺乏理性的具有煽动性的发言。因此,对网民舆情表达方式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对网民网络舆情表达方式深度研判的基础之上。三是网络舆情中所显示的思想观念。这是新时期网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信息社会中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要加强对这一内容的研判。
三、依据研判与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政府网络舆情研判制度
1.确立有效的舆情收集制度。舆情收集是舆情研判工作的基础,同时,舆情收集总是与舆情应急处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舆情收集中既要有宏观规划,又要有微观实施,从而实现舆情收集工作的可测化。可以依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舆情信息采集模块和网络舆情研判模块,前者可以包括通用采集和聚焦采集以及页面内容提取,后者包括数据预处理、内容分词和文本聚类等。
2.建立分级分层的研判工作制度。在政府层面成立网络舆情研判工作领导小组或协调小组,确立由宣传部门牵头,公安部门、专项内容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信息化行业主管部门参加,各单位积极参与协作的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需要成立两个层面的研判组织:一是即时研判的组织机构。这一机构主要是由具体的行政职能部门自行组织,而具体行政职能部门的确定以刺激网络舆情的具体的中介性社会事项所涉及的行政职能为依据。二是深度研判的组织机构。这一机构可以由宣传部门牵头,公安部门、专项内容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信息化行业主管部门参加。
3.加强研判队伍建设。宣传部门、公安部门要组建一支网络舆情研判队伍;在各职能部门中要建立网络舆情日常研判队伍。同时,要建立几支专家队伍:一是网络舆情分析师,二是危机谈判专家,三是心理干预专家,四是新闻发言人队伍。但最主要的是具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舆情管理经验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地方政府应当注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队伍。
4.确立科学的研判期间。深度研判工作要讲究确立科学的研判期间,形成舆情研判例会制度,定期对网上重大的舆情进行研判,特别是要对重点网站后台监控系统过滤掉的有害信息进行分析,掌握更具动态的、深层次的舆情。
5.采取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研判方式。深度研判要根据超脱于具体舆情压力的特点,结合研判时间充沛的优势,采取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研判方式。网上研判依托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注重信息收集的完整性的前提下,建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该系统除了网络舆情分析模块外,还应该建立用户权限管理模块、系统管理配置模块、综合查询模块、热点话题发现模块、敏感话题提取模块、话题趋势预测模块和预警形成模块。网下研判可采取大规模的访谈、调查问卷、专家学者座谈以及依托大学学科进行系统研究的方式进行研判,以提高研判的质量。
6.借助社会力量建立舆情会商制度。舆情研判应当会商。首先,在既定的研判体制内建立会商制度,最大限度地整合力量,确保舆情研判结果的科学性。其次,以“舆情会商室”的名义在网民中倡导建立舆情会商制度,这是“网上来网上去”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的具体体现。在浩瀚如烟的网民中培育理性团体,构筑网民联动的舆情处置机制。
四、探索建立多种机制,充分运用研判结果
1.建立网络舆情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必须转化为政府层面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当然这种信息发布工作必须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和网络舆情管理的实情确立预警信息发布的范围,并探索经常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确保预警工作真正起到引导舆论、化解矛盾的效果。
2.建立区域性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可以选择本区域内有一定影响的网络舆情样本,设计相应的舆情处理考核的指标体系并设置对应分值,将舆情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研判内容和深度研判内容进行科学选择,组织专家对照指标体系进行打分,根据分值确定排行榜进行社会发布。
3.建立年度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制度。在一定区域内,对网络舆情的各要素进行科学分析,内容包括网络舆情主体状况、刺激产生网络舆情的中介性社会事项的特点、政府部门应对舆情的行为特点以及两者的相关性分析,面向社会进行全面的报告。
4.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成果的社会交流平台。网络舆情的社会交流涉及具体的研判内容,也必然延伸到网络舆情分析手段与系统的讨论,延伸到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设。因此,必要的网络舆情研判成果交流平台建设,将有利于网络舆情管理条件的进一步完善。
D64
A
1009-928X(2010)06-0041-02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泗阳信访研判制度 篇3
泗阳县建立信访信息分析研判例会制度
为增强信访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及时、准确、全面、有效地分析研判信访突出问题的成因、特点、发展态势,把可能引发越级上访、大规模集体上访及群体性事件的信访问题超前化解在初始状态,日前,泗阳县建立并实施信访信息分析研判例会制度。该制度着重从五个方面对信访信息分析研判工作进行了明确:一是在例会时间上,分别对县信访局、各乡镇、各部门在日常例会、特殊敏感时期例会以及出现重大信访问题时的例会时间上作出具体规定;二是在研判内容上,规定日常接访办信中掌握的信息、基层上报的信息、重大决策出台与实施可能产生的信访问题以及有关媒体舆情等作为分析研判的主要内容;三是在方式方法上,明确信访信息研判采用信访总体情况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四是在组织形式上,明确了县联席办例会、县信访局例会、乡镇与部门例会、特殊时期例会、即时例会等五种例会形式;五是在结果运用上,明确分析研判的结果将主要运用于预警、交办、上报、应急、督办。(泗阳县信访局供稿)
红岩乡安全生产风险评估研判制度 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消除事故隐患,确保社会稳定,结合我乡实际,制定红岩乡安全风险评估研判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稳定优先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化解机制,通过机制创新,准确预测、提示、规避和化解安全风险,主动将存在或潜在的不稳定隐患降低到社会可承受的范围,有效防止和客服因决策、政策、项目、改革的偏差而引发的安全生产隐患,实现由被动保平安向主动创安全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增加安全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隐患因素,确保生产生活安全稳定,为建设平安红岩、和谐红岩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依法评估。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订全面、科学、规范的评估标准,坚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统筹考虑发展需要与承受能力的关系,正确履行法定职责。
(二)科学评估。尊重客观规律,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实施评估,做到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使决策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切实增强评估的科学性、可行性、权威性。
(三)民主评估。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对争议较大、专业性较强、影响面较广的评估事项,要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听证、论证,做到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使决策能够体现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公开评估。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外,重大决策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并通过网站、新闻媒体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确保群众的知情权,进行舆论评估和监督。
三、风险评估研判实施步骤
实施红岩乡安全风险评估,按照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第一步:确定评估对象,全面掌握情况。
安全隐患风险评估工作方案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属地安全第一责任人提出,红岩乡安委会接受提案后通过对该提案做出相应的可行性论证后,认为可行的即发还,责成对该提案做出相应的评估报告。并提案认为第一责任人,提案负责人对拟定出的重大事项实施方案,深入仔细地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查阅资料、走访群众,了解并掌握所评估的对象的相关情况,为预测评估提供准确、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步;缜密分析预测,准确评估风险。
根据了解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按照列入评估的五个方面内容,对可疑出现的安全隐患风险进行逐项科学分析,准确预测,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估。
第三步:编制安全预案,制订干预措施。
针对预测评估出来的较大安全隐患,研究编制预防和处置工作预案,预案应体现周密、具体、清晰、可行的原则,内容根据:
(一)组织领导,职责分工及其联络方式;
(二)预防和处置的具体措施;
(三)因重视不够,工作不力而造成重大问题的责任和追求办法。第四步:编制评估报告,主动消除风险。
按照前一、二、三步的工作结果,编制红岩乡安全生产隐患风险预测评估报告,内容包括:
(一)安全隐患的基本情况;
(二)隐患风险预测评估情况;
(三)预防和治理安全隐患的工作预案;
(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的综合评价或建议,意见及其主动化解的情况。
第五步:审查评估报告,严格报告审定。
预测评估报告形成后,报江苏盐城环保产业园综合治理办公室,综治办对报来的预测评估作出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和研判,提出对策建议,并形成书面意见,提交江苏盐城环保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审定,待审定意见同意后,方可组织实施重大事项,交建设局、区维稳办备案,审定未通过的则重新按第二、三、四步骤完善风险评估报告。
四、风险评估研判工作要求
(一)分析研判工作由红岩乡安全分管领导同志负责召集,成员单位必须参加,必要时通知党政主要领导、相关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遇有重要敏感时期、重大活动或治安热点问题,可随机组织召开。
(二)会议组织准备由红岩乡安监办负责。包括提前收集情况、形成初步研判意见、指定主汇报人及综合汇报。
(三)每次会议要形成专题报告,向下一级及同级有关部门通报研判情况,并对日常安全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和工作要求,明确责任单位抓紧落实。
(四)分析研判会议的重点:
1、重大事项决策前、政策出台前的分析评估;
2、当地安全生产的总体形势、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3、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4、安全隐患的基本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引发的不稳定因素;
5、辖区内安全事故高发的区域分布、类型特征、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及发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6、收集各层面的工作建议及职工群众对安全隐患预防治理的满意程度和安全感受。
(五)各属地责任领导要高度重视分析研判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对突出问题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各成员单位要积极参与,特别是本行业制定政策前要提出分析研判意见,并及时提供信息、数据等相关资料。
群众矛盾纠纷研判分析 篇5
为全面摸排我所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现状,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确保我所辖区社会稳定,我所辖区对2020-2021全辖区发生的矛盾纠纷现状进行了摸排、分析,现将相关情况研判如下:
1、矛盾纠纷的类型及特点
2020-2021全辖区共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0件,其中村80集镇20,大体分为以下6大类,具体分类情况是:借款纠纷15件,占15%;一般民事赔偿纠纷10件,占10%;房屋宅基地纠纷35件,占35%;涉法涉诉纠纷2件,占2 %;林地纠纷28件,占28%;婚姻家庭纠纷10件,占10%。
对我辖区一年来调处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总体来看,当前我辖区社会矛盾纠纷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种类的多样性。
在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已由传统的婚姻家庭、继承、赡养、邻里等民间纠纷扩展到涉法涉及诉、土地承包、劳动争议等以经济利益诉求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矛盾纠纷。这类矛盾纠纷以利益冲突为特征,涉及政策、法律、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调处难度大,易形成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而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型矛盾纠纷也出现了利益诉求的新特点,此类纠纷虽然不会引起集访事件,但易引发非正常死亡和“民转刑”事件。
二是主体的群体性。
当前我辖区的一些特殊矛盾纠纷,如由借款纠纷。这些矛盾由于纠纷主体多,利益一致,要求相似,往往“一枝动而百枝摇”,易造成群体性事件,有的借款户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或者在国家信访局写信发贴,或串联到省市县上访,或者鼓动、支持、参与集访。
三是调处的复杂性。
一是有些群众一旦发生纠纷就找政府解决,甚至本不属于地方政府解决的事,有时将矛头指向政府部门,导致个人与组织、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不断上升。二是有些矛盾纠纷当事人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误想法,为引起政府关注而采取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形式,以求解决问题,情绪容易失控,行为较为激烈,给矛盾的调处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和复杂性。三是一些“好事者”、“歪律师”从中出馊主意,挑拨当事者上访,“打官司”,从而增加了调处的难度。
四是调处的长期性。
有些矛盾纠纷处理起来往往要好几个月甚更长时间,一是由于一方当事人外出或不愿参与调解,需要较长时间做通思想工作;二是当事人一方或两方自认为通过自己的方式能获取更大的利益,或将损失减到更少,当认为行不通或不划算时,才能接受调解,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2、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辖区矛盾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是没有严格按现行政策规定办事。
农村一些农户或私营业业主不按市场经济和法律政策办事。比如在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民间借贷等经济活动方面程序不合法、手续不完备甚至没有相关手续,由此导致出现种类纠纷。
二是群众片面“维护”自身权益。
当自身与他人、集体、或政府发生矛盾时,群众学会了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些群众片面要求维护自己的利益,只认对自己有利的“死理”,爱钻“牛角尖”,认为是自己该得的一定想“要”,该尽的义务则想方设法“躲”,从而造成矛盾纠纷事态升级,调解难度增大。
三是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落实不到位。
矛盾纠纷的预警机制不够健全,信息不够灵,渠道不够畅,许多矛盾在苗头和萌芽状态没有被排查发现,只有矛盾爆发了才知道,这给处置带来了困难;重处置轻排查,一些社区重处轻排,超前排查意识不强,工作主动性不积极,往往造成了工作的被动;职能部门的责任不清,某些矛盾纠纷本属村委会解决,但村民往往不愿意相信村委会,更愿意找执法机关,致使问题无法解决。
3、我辖区矛盾纠纷的发展趋势
在今后一个时期,我辖区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主要集中在土地流转、承包经营、劳动争议、房屋宅基地,可能会发生单个或集体上访案;目前我辖区潘合兵的上访最为频繁,仍可能会重访。为此,应未雨绸缪,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做好相关群众工作,防止发生矛盾纠纷,以维护社会稳定。
4、化解矛盾纠纷的对策。
一是加大调解能力建设力度。要进一步健全纠纷排查、信息分析、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发现在早、处置在小。要着力把握社会矛盾纠纷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抓住要害化解矛盾,形成化解婚姻、家庭、邻里、赔偿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的方式方法。要重视加强居民调解组织建设,发挥好“第一道防线”作用。
二是加大各个职能机构协调配合力度,真正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大调解工作需要在不同部门、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积极推动信息联通、工作联动和矛盾纠纷的联排、联防、联调,形成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强大合力。但是,目前一些部门仍未“联动”起来,使大调解未能发挥最大作用。应搞好“土调对接”、“房调对接”、“婚调对接”和“劳调对接”,真正实现各个职能机构的有机结合,提升化解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
三是加大调解社区工作宣传力度,营造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良好氛围。结合社区工作的空闲时机,加大对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大调解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使广大老百姓知道调解、信任调解、选择调解、使用调解。
乡镇政治生态分析研判范文 篇6
**镇政治生态状况分析报告1
邱村镇政治生态状况分析报告 为进一步净化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经全面分析研判,现将邱村镇政治生态情况报告如下。
一、政治生态现状及存在问题
1、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方面 邱村镇党委能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四个维护”,不折不扣的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能够严格按照省、市、县委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工作要求。但在贯彻上级部分工作部署上存在重布置、轻落实的情况,比如在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工作中,多停留在开会布置、文件落实上,对具体措施、落实成效、跟踪督办上下功夫不够,部分干部在思想上、行动上重视不够、做的不实。
2、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方面 一是有的党员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问题,缺乏严肃态度,会上“打瞌睡”、“开小差”,会下“说怪话”、“发牢骚”,热衷于散布小道消息,只议论人,不议论事。二是部分党组织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存在搞变通、随意化问题,组织生活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就是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或者党内政治生活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组织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
3、在政治文化建设方面 一是在内涵理解上还存在“盲区”,有的干部认为党内政治文化是党的思想文化、政治文化、组织文化和反腐倡廉文化的机械拼接,缺乏有机结合。二是在目标引领上还缺少“靶向”,对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定位不明确,不知道该从何用力、如何发力。三是在工作摆布上处于“边缘”,部分干部认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软指标,没有把政治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4、在加强党内监督方面 一是监督力量不足,监督队伍人员不够、人少事多的情况依然突出。二是对党内监督心存抵触,有些党员领导干部放松学习和世界观的改造,思想认识模糊,监督意识淡薄,不愿接受监督,以至对监督存在逆反心理。三是主动监督不够,平时处理信访举报、案件线索居多,对日常工作、重点领域、重大决策部署主动出击得少,多为“专科瞧病”,缺少“全身体检。” 5、在“两个责任”落实方面 一是在党委履行主体责任方面,履责方式单一,譬如,在责任制的落实上,有的单位只满足于制定一个责任制实施办法的文件,或者把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和责任进行了分解,但对相关制度是否真正得到执行,分解的任务是否完成却不关心、不过问。二是在纪委履行监督责任方面,监督问责不到位,上级交办或责成追究的多,同级主动抓责任追究的少。
6、在作风纪律建设方面 一是少数干部对工作缺乏敬业的感情。对工作麻木不仁,冷淡厌烦,责任性不强,要求不高,得过且过, 应付了事,马马虎虎,满足于一般性常规工作任务的完成。二是对事业缺乏奋斗的热情。习惯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不是积极主动地找事做,而是消极被动地等事做,对工作没有前瞻性,推一下动一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把工作岗位当作是度日养老的港湾。
7、在选人用人方面 一是对调动干部积极性重视不够。干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奖优罚懒机制体现不明显,领导干部对青年干部关心不够,谈心谈话沟通交流较少,存在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作为担当意识不强问题。二是对锻炼青年干部成长重视不够。镇级干部队伍不稳定,青年干部流动性较大,习惯于给青年干部压担子,但提供培养锻炼的岗位较少,大胆提拔使用青年干部力度不足。
8、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 一是工业发展谋划不精。产业集聚不够,虽然确立了汽车检测产业的发展方向,但除了上汽通用、上机检两大核心企业外,缺乏上下游产业支撑,招商引资企业与主导产业契合度也不够。二是旅游产业发展缺乏规划。旅游发展工作满足于提口号、挂标语,多年来旅游规划一直未出台,虽提出了一批旅游名号,但未具体实施开发。三是乡村集体经济发展落后。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重视不够,村集体经济薄弱,负债严重。
二、优化政治生态建议
优化政治生态的根本目的,是营造风清气正、吏治清明、公平正义、干事创业的政治环境,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干部作风建设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基础工程。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要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上下工夫;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建设;
要坚持群众路线,刹住群众反映强烈、危害大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作风建设。
2、加强政治文化建设。要发挥政治文化对党在基层执政合法性的支撑作用,引导、培育和塑造出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用风清气正、昂扬奋进的文化环境,为优化政治生态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
3、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要将改善民生作为政治保证。要切实保障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的主要民主权利。要用民主的办法、以法律为准绳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众的民主权利,纠正损害民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
**镇政治生态状况分析报告2
县域政治生态是全党政治生态的基础,深入推进反腐败 斗争,必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把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一公里”。
为找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着力点,四川省纪委在分析研判各县(市、区)管党治党情况的基础上,深入部分县(市、区)访谈党员干部、开展问卷调查、进村入户走访,着力把脉县域政治生态现状 与未来,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县域政治生态明显好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快重塑县 域政治生态,迎来了鼓舞人心的积极变化。
一是“烂树”、“病树”、“歪树”大幅减少,县域“森林”焕发新的生 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县(市、区)党委、纪委管党治党责任意识普遍增强,大 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全省县(市、区)共查处人数由 2013 年的 9801 人,上升到 2017 年的 23564 人,清除了一大批政治生态“污染源”。
二是腐败存量持续消减,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党 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打虎”“拍蝇”力度强劲,全省基层纪律审查立案数由 2013 年的 9252 件上升到 2016 年的 17393 件,全省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数从 2014 年的 63461 件(次)下降到 2017 年的 35255 件(次),表明纪律震慑在增强、突出 问题在减少。
三是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数一路走高,全面从严治党赢得干部群众一致 好评。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数由 2012 年的%逐年上升至 2017 年 的%,特别是领导干部清廉自律等与政治生态关联度较高的指标,均同比上升。
四是党风政风呈现“四多四少”积极变化,党内正气上升、社会风气上扬 态势明显。在政治生活上,清朗关系多了,亲缘政治少了;在纪律作风上,知敬 畏的多了,坏规矩的少了;在选人用人上,重实绩的多了,跑关系的少了;在干事 创业上,讲实干的多了,搞空谈的少了。
全面净化县域政治生态任重道远 从调研情况看,县域政治生态中的顽症痼疾还没有彻底根治,一些新的问 题又浮出水面,制约政治生态的根本好转。
精选资料 ***5 挂豆腐干豆腐吧 净化县域政治生态的政治责任落实不平衡。一是有的“关键少数”没有抓 好“关键责任”。调研中,个别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经济发展说得头头是道,对 管党治党则无话可谈;一些班子成员对分管领域的管党治党不清不楚。个别领导 干部对基层站所干部的违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一个领域政治生态 持续恶化。二是基层落实“两个责任”“说得多、做得少”的问题较突出。近年 来,全省因主体责任落实不力被问责的 1437 名党员干部中,乡科级及以下占%。
三是基层纪检机关“三转”出现“回头转”,有的县纪委参与与主业无关的工 作。
四是个别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的单位落实“三会一 课”存在形式主义,一些地方只顾“富口袋”、忘了“富脑袋”。
县域政治生态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转移,从是不是风清气正转向了是不 是积极向好。基层干部普遍认为,干事创业积极性总体上升,但为官不为的现象 仍然存在,成为制约政治生态积极向好的重要问题。一是在任务重、责任大情况 下,有的基层党员干部担当意识、奉献意识不足,激励拼搏奋斗的手段还不够有 效。
二是一些干部怕犯错担责,虽然基层感受到了干事创业中容错纠错的强烈信 号,但这些干部仍然存在“分管越多、问责越多;创新越多、错得越多”的顾虑。
三是乡(镇)一些年龄偏大的干部存在混日子想法,一些年轻干部“不愿到基层、不愿在基层”,乡(镇)干部普遍存在人员紧张的现状。
县域政治生态反复污染的风险较大。虽然县域政治生态发生了积极变化,但县域内熟人社会、亲缘关系、人文风俗没有变,一些问题的表现形式没有变。
一是一把手违纪对政治生态破坏力巨大。
县委书记廉洁,政治生态就会风清气正;县委书记出问题,政治生态必出问题。
二是工程建设、土地矿权出让、政府采购、国有产权转让和大额资金管理使用等领域,交通、农林、扶贫及政法等行业依然 是腐败高发易发的聚集区。
三是“微腐败”量大面广,不收敛不收手问题依然突 出。2017 年以来,全省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比增长%。四是违规 收受礼品礼金、大操大办婚丧喜庆、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违规配备使用公务 用车这四类“老问题”较多。
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形式主义积弊较深,检查多、会议多、文件多。五是选人用人的“潜规则”仍有市场,“老乡圈”“校友 圈”“战友圈”等圈子文化客观存在,“遇事找关系”等民众心理比较常见。
干群关系还没有走出“塔西佗陷阱”,基层干部为民服务形象距离群众期 待仍有差距。一是一些群众信“上”不信“下”。2017 年,各级纪检机关接受 信访举报同比下降,但群众到省级部门上访同比上升。二是县乡纪检机关的监督 权威性认可度不够高。比如就巡察工作而言,有的群众对巡察组不信任,认为巡 察就是走过场;有的干部对巡察组不信任,认为都是熟人,害怕向巡察组反映了 问题,巡察干部转身就告知了被反映人。三是群众感情、群众观念需增强。有的 精选资料 ***5 挂豆腐干豆腐吧 干部怕群众、躲群众,不愿意与群众接触,既怕言行失当被录音录像,又怕群众 要求无法解决。
全力推动县域政治生态根本好转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净化政治生态,只有县域政治生态净化了,全省政 治生态才会彻底净化。
**镇政治生态状况分析报告3
某市七看七着力政治生态分析研判 报告 全市各级党组织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七看 七着力”要求,营造了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一、把牢政治方向,坚定“两个维护” ,推动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贯彻落实。教育全市党员、干部坚定政治方向,加强 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学习,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纠正偏离和违背 党的政治方向的行为。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坚决贯彻执行中 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力推进全市 xx 个基层党组织、xx 万名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实际扎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积极 引导全市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组织宣讲 xx 场次,组织党 员干部参加各类教育培训 xx 万多人次注重以上带下,加强 监督约束,以关键少数的政治修为引领清风正气。把旗帜鲜 明讲政治作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上带下,不断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关键少数”的政治觉悟和政治 能力,带动全市党员干部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以新作 为展现新气象。
。二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市委理论中心组 带头学习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的若干规定精神,认真贯彻党章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 干准则,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对照“七个有之” “五个必须”查问题抓整改。严明党的政治 纪律和政治规矩,共查处违反政治纪律问题 xx 件 xx 人。三 是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 局。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一个地方(单位)的贯彻落实情 况,着力确保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这是对中央的政治忠诚度问题,是重大党性原则问题,要高 看一眼、深看一层。十八大以来,只要把党中央的精神结合 当地的实际贯彻落实好了,地方政治生态就坏不到哪里去。
这里讲的贯彻落实,一方面要坚决和全面,要在各个方面贯 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包括“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个坚持”等。
落实的重点,就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对此,中央纪委书 记赵乐际同志强调,“纪检监察机关在加强和维护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上,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和重大的政治责任,是纪检监察机关最关键的政治职能”。
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专题 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 视察考察工作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作出了一系列专题重要 讲话和指示批示。
这些专题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政治性强、全局战略性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强,必须解读开来、细化 起来,认真地贯彻落实,使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地生 根、开花结果。
二、历史、联系、发展、辩证地看一个地方(单位)的政治文化,着力抵制和反对封建腐朽庸俗的政治文化 “政 治生态”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一定程度上是政治文化和人际 关系。讲政治就是讲人民立场、讲党性原则。政治就是一种 人心。人心齐,泰山移;心气不畅,就会千异百样。一些地 方,在历史上形成了这个“山头”那个“山头”,有这个“帮”那个 “帮”、这个“派”那个“派”,有的地方是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等 等。我们要历史性地看、上升到历史政治文化的高度来加以 分析研究。要看看这些山头是否削平了,这个“帮”那个“派” 的问题是解决了还是加剧了,地方(单位)的党政“一把手” 是否失去公正而陷入到这一边或那一边去了,离职的领导干 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是否还在干扰影响本地区本单位的 重大事项决策或重要人事安排,是否存在“拜码头”的现象。
把这些情况看清楚,采取针对性措施,坚决抵制和反对关系 学、厚黑学、官场术以及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等歪风邪气,才能厘清政治关系,明辨政治是非,端正政治站位,政治生 态才能够一点一点地晴朗起来;才能构建昂扬向上的党内政 治文化氛围,营造积极健康的政治生活环境;才能形成团结 的、协调的、遵纪守法的、干事创业的班子合力。
三、看一个地方(单位)“一把手”的政治修为,着力破 解“一把手”监督难题 政治生态是上层建筑,是领导干部“关 键少数”的政治关系及其状况。要正反两方面看,特别要深入 地分析党委“一把手”。
党委“一把手”是管党治党的第一责任 人,负有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
“一把手”正,一个地方一 个单位就歪不到哪里去;“一把手”正,往往体现在把主要心思 和精力花在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党的建设、着力全面从严治 党上,做到了管方向、管大局、管班子、抓落实,发挥了自 身廉洁、民主集中、敢抓敢管、善抓善管的“头雁效应”。
从查处的不少违纪违法案件看,“一把手”耍两面性、做 两面人,往往表现在口是心非,“表态嗓门高、落实行动差”。
这样,中央精神就被束之高阁,就容易形成“一霸手” “一言堂”,就容易形成地方的“土皇帝”,“七个有之”的系列问题就会接踵 而来。
社会稳定形势分析研判报告 篇7
一、社会稳定的总体情况。
1、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情况
本月发生了1起矛盾纠纷,现已调解,营造了和谐、有序的维稳环境。
2、信访问题
目前,我局干部职工工作、生活均稳定,无上访矛头和不稳定因素存在。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摸清底数,建立台账
通过排查,全面核实过去工作中掌握尚未解决的矛盾纠纷有多少,这次新排查出的有多少,当即化解的有多少,通过工作能够彻底解决的有多少,需要落实稳控措施的有多少等,并逐一建立登记台账。
2、突出重点,落实责任
按照建立的台账,可以通过下访、接访及召开民情分析会、矛盾纠纷摸底排查分析会、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对排查出来的苗头和问题,及时汇总,责任落实到人,明确解决的时限,特别是对重点群体、重点人员的问题排查到位,化解彻底。
3、全力化解,加强防控
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 篇8
10月9日上午,河池学院在东区行政楼召开党委常委会,专题分析研判学校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党委常委全体成员出席会议,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人事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
会上,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人事处等部门相继汇报了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情况,党委常委分析和研判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河池学院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研究和全面部署。
会议认为,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贯穿在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的全过程。对于下一步如何做好河池学院意识形态工作,学校党委书记韦春北强调,学校领导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监督好、落实好分管单位和联系部门的意识形态工作;各相关部门要主动担负责任,积极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研判、落实、检查、考核,切实把责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要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印刷品、网络等管理,绝不给错误思潮提供阵地和空间;要加强对接服务,各单位要及时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必须把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加强领导班子定期综合分析研判 篇9
加强领导班子定期综合分析研判
对领导班子定期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是领导班子配备的前瞻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是党委和组织部门监测班子运行情况,掌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情况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定期综合分析研判目的:一是通过综合研判及时掌握班子运行中的思想和工作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通过综合研判及时调配干部和班子配备,能不断优化班子结构;三是通过综合研判实现在干部配备中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导向,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干事氛围。定期综合分析研判的途径:为了能够加强领导班子定期综合分析研判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要进行定期综合分析研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获得各类研判信息,一是调查研究,采用部委领导分片分单位联系的方式,定期对面上进行调研,掌握整个班子的结构和运行状况。二是通过平时的考察,在干部考察过程中,要及时地有意图地加以引导和挖掘捕捉弦外之音,掌握有关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信息。三是综合运用考核结果。通过考核和目标考核以及民意测评和途径,发现优秀典型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干部,树立实绩导向。四是结合民主生活会发现相关信息。通过民主生活会,掌握班子和班子成员中存在的问题和运行状态,有下一步班子调配和调整打好基础。
流动人口分析研判制度 篇10
盐都司法局(2010年4月23日)
市司法局:
今年3月以来,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情况及下一步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社区矫正对象、刑释解教人员基本情况:
4月份,我区新接收矫正对象人,按期解除矫正28人,矫正对象比上月实际减少 人,现有在册矫正对象 人。全区现有矫正对象具体分类及所占在矫人数的百分比情况见下表:
1、按社区矫正适用类别分:
2、按矫正对象对象犯罪类型分:
3、按矫正对象年龄性别和年龄层次分:
(二)刑释解教人员基本情况:
二、召开公检法司联席会议,对下一步工作进行明确:
3月31日,区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在区司法局会议室召开了社区矫正工作联席会议,区法院副院长陆鑫森、区检察院副检察长赵萍、区公安局副局长于国成、区司法局副局长储德权及公检法司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前一阶段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回顾,特别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各家根据各自的职能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并对相关工作达成一致意见。
一是做好矫正对象登记和衔接工作。凡盐都籍被法院判处缓刑的,区法院及时移交区司法局,再由区司法局转至各司法所对矫正对象进行监管;对外地法院、监狱移交的法律文书,各司法所都要先于登记,如无法查找的,及时将情况通报给派出所。派出所、司法所对人员的接收要逐人对接,保证每月核对一次。
二是做好日常监管工作。各司法所在日常监管、各个环节形成的各类考核档案资料,必须客观、真实。入矫谈话中,要求矫正对象做到的事项,必须履行告知义务。整个监管流程要经得起检验,凡弄虚作假造成不良后果和社会恶劣影响的,一经查实将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三是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审前调查的相关材料由职能部门通过正常渠道送达,禁止由被告人本人及亲属等递送。开展审前调查,调查人员必须认真负责,本着对法律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被告人负责的原则,要真实反映被调查对象的现实表现和家庭背景,为法院依法裁决提供依据。区司法局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审前调查,并及时反馈给法院。区法院如需启动听证程序,对调查评估报告需质询的,要在开庭三日前通知调查人员参加庭审。
四是做好配合、协调工作。对不服监管的对象,司法所在加强教育的同时,做好证据的收集,并制作必要的谈话笔录,主动与当地派出所会商,相互用公函的形式进行对接,提出是否予以收监执行的建议,报区公安局、司法局审核,由区公安局向原审法院提出予以收监的书面建议。区法院将配合公安、司法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监管,对盐都籍不服监管缓刑犯需收监执行的,希派出所、司法所密切配合,及时控制人员去向,法院将视情到有关镇进行现场审理,扩大教育与影响面。
三、切实采取措施,保证世博会安全稳定:
为保证世博会安全,近日,盐都区社区矫正和帮教安臵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镇(街道、区)司法所发出通知,对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监管及帮教提出新要求。
一、世博会期间,对申请到沪打工的矫正对象,一律不得批准。
二、世博会期间,对申请到苏南打工的矫正对象,要从严掌握。打工者必须有明确的就业岗位,并由就业单位出具同意其打工的证明和担保人的承诺,方能给予批准。
三、已在沪、苏南打工的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司法所要尽快与其联系,让他们作出遵纪守法的书面承诺,承诺书上要有担保人签名,矫正对象必须每周用电话向司法所报告情况,各所要对联系的情况做好记录。
为充分发挥环沪“护城河”功能,保障上海世博会的安全,4月9日,我区大冈镇集中全镇40名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警示教育。
会议重申了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加强和规范监外执行工作的意见》的有关条款,要求全镇社区矫正对象珍惜监外执行的机会,严格执行社区矫正期间的各项纪律,服从公安、司法等部门的监管,特别是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绝不允许越雷池半步。
区公检法司等单位参加会的同志,也对社区矫正对象提出了要求。
四、信息监控系统运行情况:
区级层面运转正常,乡镇对平台使用和对定位手机使用者的管理,重视程度不高,情况不是太乐观,我们也意识这个问题,下个月将加大对这方面的督查以及跟电信部门协商解决因欠费、拆机的问题。
五、剥权罪犯的情况:
我区现有剥权矫正对象62人,大部分对象能服从管理的,不服管的是极少数,对这部分人的监管办法不多,在联席会议上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在现行法律框架内,确实没有很好的措施,在这部分人没有犯罪的前提下,最硬的手段是由公安部门进行治安处罚。就我们而言,对这部分人的监管要把握一个尺度,因人施教。
六、社区矫正教育矫正中心建设情况:
4月7日,召开了盐都区社区矫正教育矫正中心装修工程招标会,确定了最低报价的施工单位,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4月10日在合作单位盐都区农干校内正式动工,合同确定的竣工日期是5月20日,相关装备正在购臵过程中,中心所必备的制度、台账等软件正在落实之中。
七、开展对2009年回归社会刑释解教人员排查情况:
3月31日,盐都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工作领导小组专门下发《关于开展对2009年回归社会刑释解教人员排查的通知》明确的排查内容,排查时间,提出相关要求,经过20 天的全面排查,对2009年回归的471人刑释解教人员情况做到了情况清、底数明,有效的防止脱、漏管现象发生,确保世博会期间的安全稳定。
八、做好市级阳光就业帮扶基地申报工作:
我们对全区16家阳光就业扶助基地进行全面跟踪了解,严格把握申报条件和申报标准,最后确定三家符合申报市级阳光就业扶助基地。
九、下一阶段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1、加快社区矫正教育矫正中心的建设进度,争取早日投入使用。
2、加强对定位手机使用率的督促,提高司法所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8未成年人犯罪形势分析研判报告 篇11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增多态势,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如何防范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笔者旨在通过此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治措施作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总体态势
从我大队破案打击和处理情况看,2006年至2010年3月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起?人,占全部刑事作案成员的?%。其中,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人,不起诉的?人,公安局作撤案处理的?人。
二、态势分析
(一)侵犯财产类犯罪突出。从案件类型上看,主要是抢劫、盗窃、抢夺、敲诈勒索等侵犯财产性犯罪,其中以盗窃犯罪最为突出。
(二)犯罪主体农民、学生居多,且文化素质偏低。从犯罪主体上看,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主要是农民、学生和无业人员。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学生和无业人员,他们“有学不上、有家不归、有工不做”,处于家庭管不了、学校管不着、社会管不到的状态。由于年龄小、文化水平较低,道德素质差,一旦受到不良社会因素的诱惑,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结伙作案多。一些过早缀学的未成年人和一些不务正业、受“读书无用论”影响的学生,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经常聚集在一起,到处游荡,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帮派组织,一人有“难”,全
帮出动。这些人的精神纽带主要是“哥们义气”和性格志趣的一致性、他们大多数是有劣迹的未成年人,长期不务正业、纠合成群,作案时盲目性大,不计后果。
(四)犯罪多具突发性、暴力性、荒诞性。一方面体现在,犯罪动机简单、目的单
一、随意性强,一般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刺激和诱发,或出于一时冲动而突然犯罪;另一方面体现在,青少年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多实施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暴力性犯罪。有的未成年人受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的影响,或者受小说或现实生活中某个事例的影响,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英雄形象,盲目模仿成年人的形为,有时为一丁点小事,就大打出手,酿成惨案。
(五)因网络引发的犯罪日趋严重。由于未成年人没有固定收入,沉迷于网络但又没有钱上网时,往往会通过盗窃、抢劫等方法筹集上网费用。其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得到强化,便疯狂地连续作案,直至被抓获。
三、研判意见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消除各种消极因素,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四、对策措施
保护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事关党
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完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他们中有的人人生价值观发生扭曲,错误地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向社会索取,好逸恶劳,以身试法。有的人在校读书经常逃学,或者干脆辍学在家,游手好闲,白天浪迹社会消磨时光,夜间结伙寻机滋事。有的人沾染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有的人讲“哥们义气”,经常结伙成帮乱扯气魂,寻衅闹事,故意殴打他人,抢劫他人钱财,以此取乐,煊耀自己的威风。除了这些未成年人自身原因外,社会环境影响、家庭教育的缺陷、学校教育的误区等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防治未成年人犯罪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综合治理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氛围。
1、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影视媒体要做正面宣传教育,禁止暴力性、色情性的影视宣传。政府职能部门要坚决打击制造、销售和经营各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商品的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加大对网吧、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此类场所“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规定。社会要尽量削除滋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温床,要用积极的、健康的精神食粮占领未成年人的思想阵地,使之茁壮成长。同时,要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美与丑、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的道德评介。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高尚道
德风貌、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新一代,在他们的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堤坝,不给外界不良因素的侵入有可乘之机。
2、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很大一部分未成年人犯罪是由于不知法、不懂法造成的,加强法制教育,可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什么行为是法律保护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相应地要受到什么样的刑罚等,从而树立起牢固的法制观念,加强法律意识,使他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他们的法制观念增强了,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也就会大量减少。
3、实施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刑事政策。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要求,把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作为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重要内容,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以及区别对待的原则,慎用强制措施,充分运用不起诉职能,探索试行暂缓起诉制度,充分体现对未成年人犯罪予以特殊保护的刑事政策。
(二)稳定家庭结构,注意自身言行,当好启蒙老师。
“子不教、父之过”,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未成年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给孩子的是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作为父母不是万不得以,不要轻意离婚,更不可随意在孩子面前吵闹打骂、闹离婚,冷落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情。
2、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感染和薰陶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为孩子做示范,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志向,使他们远离不良文化,不良习气,不良少年。
3、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父母作为一个家庭的支柱,身上担负着很重的担子。尽管如此,父母仍不能为了挣钱,长年奔波在外,将孩子长期托人照看,要通过与孩子谈心、交流的方式,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做什么、他的社交圈是怎么样的,发现孩子有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要及时矫正、正确引导,坚决制止。
(三)改进教育方法,强化学校法制教育。
1、重视素质教育,丰富教学方式,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要教书育人,逐步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严禁歧视差生和随意开除、劝退学生的行为。在教学形式上,要言传身教、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2、切实维护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保障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学校要组织力量加强对校园环境的综合整治,遏制校园的不良习气,树正气、压邪气,大胆管理。
【流动人口分析研判制度】推荐阅读:
流动动人口宣传服务制度10-15
中国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制度11-13
政法委流动人口分析09-01
伊敏河镇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制度07-05
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制度05-29
出租房屋及流动人口管理制度07-19
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制度07-23
社区少数名族流动人口工作制度08-12
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分析报告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