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总结概括

2024-06-14

如何总结概括(精选7篇)

如何总结概括 篇1

第二卷应试篇

第二章 如何提高总结概括能力

第二章 如何提高总结概括能力

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总结概括几乎是申论考试的必考题型,它能够全面反映考生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分析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考生应当加强对自己的分析、归纳、理解、概括能力的训练,学会从众多事物中寻找主要事物,从一组材料中寻找关键句子,从众多材料中寻找中心段落,从表面现象中发掘本质问题。

第一节 总结概括的基本要求

申论考试所提供的材料大约在四五千字左右,而题目往往是要求用150~200字的篇幅来概括材料的内容或所反映的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有高超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考生在概括材料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概括的角度要准确

概括的角度是指作者想从哪个方面反映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概括的角度偏离了作者的意图,那么它就是一个不成功的概括,就不会获得高分。因此,考生在总结概括问题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针对材料反映的主旨提出,千万不可离题千里,任意发挥。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全面理解材料,多思考、多权衡,找出最恰当、最中肯的角度进行概括。

二、概括的要素要清楚

叙述要素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其中,人物和事件是叙述的核心,有了这两个要素,叙述才有中心、有实体。在叙述中,它们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忽略的。时间和地点是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环境和舞台,对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通常的叙述中要将时间、地点交代清楚,但有时也可以适当地省略。原因和结果是事件的起讫点,有了这两个要素,叙述才完整,交代才清楚。在这些要素中,交代时要简略,要突出其与人物、事件、中心联系的一面,而对人物和事件,则要进行细致的叙述,因为这二者是叙述的核心、重心。

三、概括的顺序要合理

材料有了选择和加工,要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表现主题或中心,还需要一定的顺序来组织,这样,才会给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感觉。安排得巧妙,还会有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一般来说,对申论材料的概括可以按逻辑顺序,也可以按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

四、概括的主旨要突出

对于一般的写作,中心主旨要鲜明突出。在概括时,要处处从表现中心主旨的角度来考虑如何选材、如何组材、如何叙述、如何确定繁简重点等,这已属于整篇文章的构思。经构思好一段概括材料,应该学会如何运用线索来选择、组织、加工材料,怎样通过线索的穿插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纲举目张,更好地表达中心。

五、概括的详略要得当

哪些材料该写,哪些材料不该写,哪些地方该详,哪些地方该略,哪些环节要叙述得快,哪些环节要叙述得慢,这种选择与剪裁的艺术,是写文章高下、成败的关键之一。无论写哪种体裁的文章,如果没有主次,不讲详略,像记流水账,平均使用笔墨,就会失掉吸引力。详略处理的标准,不同的题材、文体虽有所不同,但概而言之,都要符合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的需要。当然,对文体的容量也得注意。要紧扣中心内容选材剪裁,务求集中笔墨,把主题思想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出来。

六、概括的线索要明确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每篇文章都要有一条主线,把相关材料联接起来,从而统贯全篇,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使读者对文章有个清晰明了的印象。

七、概括的语言要精练

由于在作答申论时,对字数的限制较为严格,因此,考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时,一定要最精练、简洁,不可语言罗嗦,说话反复,或者将短话说成长话,东扯西凑,言之无物。

第二节 概括主要内容的技巧

在申论考试中,对考生概括材料能力的考核主要分为两种,即概述材料的主要内容或是概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这两种概述无论从方法上还是要求上都是存在差异的。概括内容是指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事件或现象,也包括对观点的概述。它常常要求概括出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涵盖哪几个方面、哪几个层次,或者是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的观点、意见、争议等。概括主要问题则比概括内容又深入了一个层次,它需要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内容所反映的主旨。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概括主要内容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一、删繁就简法

一般来说,在给定的一组材料中,往往会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原因、结果等各种要素,对该组材料来说,人物和事件是核心,它们表达了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而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常为辅助性要素,它们对材料的主题常常起补充说明作用。因此,在概括材料内容时,考生应用精简的话语将主要内容抽象概括出来,去掉材料中的细枝末节,概括内容中的精髓。即在概括材料时要将人物和事件从材料中提取出来,而对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要素,可根据需要保留或删减。某镇两所中学有50个初中学生没有入学,失学率达10%。学校通过调查发现,50个失学学生大部分不是因经济问题,而是家长认为读书无用没有入学的。而这些家长文化水平也很低,受教育的程度平均只有二年级,近一半家长没有进过学校。镇政府在听取学校汇报后,采取了措施,为困难学生减免学费,召开党员大会配合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减免学杂费,但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镇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其他有关法规规定,对辍学家长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每户罚款500元。同时决定书告知,对本处罚不服的可在15日内向镇政府提起复议,也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半个月过去了,家长既没有执行决定书,也没有提起复议和诉讼,镇政府申请法院执行。法院认为镇政府处罚符合法律规定,应该执行,但非常慎重,同镇政府一道组织家长学习法律,并让家长写了保证书。但家长没有履行诺言。于是人民法院送达强制执行通知书,强制执行通知书送达后,除3名外出打工者外,47名学生全部入学。

这个申论材料经第一次概括后大致内容约400字左右,我们对这400字内容再进行抽象概括,去掉一些论据及其他枝枝叶叶后,可以概括为如下主题:

学生辍学,学校、镇政府和人民法院都非常重视,他们作了大量的思想工作,采取了不少措施。他们运用法制手段和思想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家长的觉悟,使家长认识到学习是孩子的权利,不应该剥夺,终于使47名儿童返回了学校,继续学习。

不难看出,这一主题完全建立在材料的主要内容之上,是从主要内容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去掉了材料内容中的细枝末节,概括了内容中的精髓,因而完全符合要求。

二、段落分层法

申论考试的材料部分往往是几则材料反映共同的内容,或者是围绕同一话题展开,对于这样的几则材料往往要将其归入同一层次,然后分别分析各层次的内容,进而归纳出整个材料的主要内容。

1.低保即最低生活保障,被称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线”。目前,我国所有城镇以及部分农村地区建立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低保制度于1993年在上海开始试点。1997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知》,要求“1998年底以前,地级以上城市要建立起这项制度;1999年底以前,县级市和县政府所在地的镇要建立起这项制度”。1999年9月,国务院再次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条例》,对城市低保制度进行了明确和规范。

2.中新社江苏新闻网南京3月25日电为了低保工程成为阳光工程,杜绝“富人”吃低保现象,南京启动城市低保举报查实奖励制度。3月19日,该市特地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

南京目前进入低保的家庭已达2.5万户,惠及困难群体5.5万多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同时,在实施低保工程过程中,少数受助家庭存在隐形就业或隐瞒实际收入,不符合条件也申领低保现象。启动低保举报查实奖励制度,就是为了杜绝“富人”吃低保、懒人吃低保现象。市民如发现不符合条件的,可随时拨打举报电话(025)3639603或各区县电话,一经查实,立即对不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减发、停发低保金,同时对举报人兑现奖励,奖励标准一般为举报查实后,当月退出的低保金额。有关部门将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城市低保生活保障金申领审批有严格的程序,街道(镇)和社区居委会对申领者实行审前、审后两次公示,张榜公示的内容、时限、地点也有严格要求。

3.民政部要求各地今年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科学制定低保标准,通过“应保尽保”和对特别困难家庭“分类施保”,切实提高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据预测,今年中国城市低保对象还将增加200万人。

一些地方近期出现了虚报冒领、搭车收费、强制销售、克扣低保金等不正之风并受到查处,这些现象尽管是个别的,但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25日强调,要进一步强化监督,坚决防止低保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民政部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加强低保工作的监督力度,当前要重点完善低保对象家庭备案和定期抽查制度,并组织社会力量进行监督检查;要建立统计报告和公示制度,每月对低保对象、资金发放、人均补差等重要数据按时向社会公布;要建立联系协商制度,会同财政、劳动、经贸、统计、工会等有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强调,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监督检查要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对发现的问题,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整改。各级民政部门都要设立低保热线电话,以利于接受社会监督。对于群众举报的问题要逐一登记办理,做到件件有结果。

4.去年9月22日至10月27日,重庆市綦江县组织32名工作人员,分成15个组对全县19个镇的低保执行情况展开拉网式检查,将该县587户、1282名城市居民低保对象清理出低保行列。这意味着这1200多人此前系违规领取低保,他们每月领走低保金48581元。此外,经过此次检查,因家庭收入增加而降低低保金的有183户、314人,月降低低保金9361元;因家庭收入降低而增加低保金的有140户、279人,月增加低保金6317元。将所有增减相抵,此次检查将使该县每年少发放低保金近62万元。消息传出,舆论大哗,“假低保”问题引起了重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5.大连市西岗区低保审批工作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中,在老百姓的监督下公开审批。避免了以往审批工作由于不透明而导致的种种弊端,从根本上杜绝了“人情保”“关系保”,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以前,低保审定工作由居民自己申报,居委会调查后,将材料交给街道和区政府审批。因评审过程中没有群众参与监督,有个别人隐藏收入,骗领保障金;居民靠拉关系领取保障金;出现“人情保”“关系保”,使应保的居民享受不到低保。大连市实行新低保政策后,增加了低保评审委员会评审、街道干部入户调查、名单公示三天等三个环节,还增加了一些具体规定,诸如因吸毒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银行存款超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3倍的、家中有机动车辆等都不能享受低保政策。

6.为切实维护城市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做到低保对象有进有出、标准有升有降,真正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应尽”,从今年2月至6月,湖北省襄樊市城区对已享受低保的对象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全面核查清理工作,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据统计,共清理出因家庭收入发生变化而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已保对象1443户、3978人,停发保障金18万多元。

为作好此次清查工作,该区成立了以民政局长为组长的88人组成的低保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包片包点,每人具体负责一个街道办事处。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抽调熟知低保政策法规、秉公办事、工作细致的人员,组建了清理工作小组。与此同时,他们通过新闻媒体、召开会议、深入企业座谈等方式,向社会群众广泛宣传低保政策法规和清理工作的情况。区民政局又投资5万元为8个街道办事处、59个社区居委会安装了统一制作的“申请办理城市低保须知”宣传牌。

在清理工作中,他们首先公布了举报电话,接受群众对不符合低保条件已保对象的举报,共接到举报132起,查实并清理出不符合低保标准的已保对象23户。其次,他们召开座谈会、听取邻里及单位反映情况,逐户对已享受低保对象的家庭人口、就业,特别是月收入进行拉网式入户调查核实。第三,张榜公布。对经评审小组评定的拟取消低保待遇的已保对象进行一周的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张榜公布一周内,拟被取消的已保对象可向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说明自己的家庭情况,如果认为调查的情况与自己的家庭实际不相符,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再进行核实;张榜公布一周后,社区居委会将拟取消的已保对象名单上报街道办事处,经办事处低保评审委员会评审,审核后,将审核名单报区民政局。

对上述材料,我们可用段落分层法将材料分为下列两层:

第一层材料1介绍了我国的城市低保事业取得的巨大进步,并指出相应的法规制度日趋完善。

第二层材料2~6介绍了目前“假低保”现象较为普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级民政部门为做到“应保尽保”、杜绝“假低保”现象纷纷调整城市低保制度,采取各项措施。

通过对各层主要内容的概括,我们就能总结概括出整篇材料的中心内容:

我国的城市低保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相应的法规制度日趋成熟、完善。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假低保”再生非常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民政部对低保制定的措施,有加大低保资金投入、防止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加强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南京为杜绝“假低保”,实行奖励举报制度,对低保生活保障金申领审批有严格的程序;重庆为杜绝“假低保”,对低保执行情况,进行排查;大连使低保的执行程序透明化,大大减少了“假低保”现象;湖北为杜绝“假低保”,对低保问题进行核查清理,以各种方式宣传低保政策法规,设立举报电话,确保执行程序透明化。

三、分类列举法

一些申论试题材料由事例和争议的意见两部分组成,这类申论的材料其主要问题的概括主要落实在有争议的不同观点上。因此,针对这类申论试题概括主题可采用分类列举法进行概括,即对不同类的意见进行逐一介绍。例如:2000年高考出了一道与往年不同的高考作文题,材料如下:

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Δ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结果不同的人答案各不相同,即有四种答案,而这四种答案都正确。对于这道作文题,作家们有不同看法。肖复兴认为,题目出得不错,既有一定考试难度,又有一定的游戏色彩;莫言认为题目出得很好,可以扩展考生的才华;张炜认为高考作文题目不能发挥文科考生的特长,可能出题目的人思维有问题;冯骥才认为这个题目是智力游戏,不是作文题目;陈林认为题出得不错,但担心老师阅卷难以把握尺度。

我们了解作家们对2000高考作文题的不同观点后,我们可以分类进行概括,有的人认为题目出得好,有的人认为题目出得不好,有的人担心阅卷老师掌握不了阅卷的标准。分类以后,可以将个材料的主题概括为如下文字:

2000年高考作文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作家肖复兴、莫言认为题目出得好,尽管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拓展考生的才华,发挥他们的想像空间;冯骥才、张炜则认为,题目出得不好,带有游戏色彩,无法启发考生的想像空间;陈林认为作文题虽然出得不错,但是由于没有标准答案,教师阅卷难以掌握标准

如何总结概括 篇2

四年级是培养学生概括段落大意到概括课文内容的过渡阶段。这个年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主要特点仍是具体形象性占优势, 因此从概括的角度看, 大多数学生停留在第一、二种水平, 其思维是不系统的, 说话往往不是抓不住要点就是概括不全, 不是词不达意就是冗长啰唆, 不符合“明确、完整、简要”的要求。

那么到底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文大意的概括呢?下面试以两个案例做一简要的剖析。

[案例1]《巨人的花园》教学片段

检查学生初读情况后———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巨人的花园很美丽, 孩子们很喜欢玩, 可巨人赶走了孩子, 于是春天来了, 而巨人的花园里还是隆冬。一天早上, 春天来了, 巨人看见孩子们又来玩, 又发脾气, 与此同时, 冬天又来了, 然后一个小男孩看着他, 一伸手, 春天又来了, 巨人明白:原来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从此, 巨人开放了花园, 让孩子们玩。

师:他讲得很好, 但太长了, 把所有东西都讲进去了, 听老师讲, 好吗?

(教师简练地讲了一下课文大意)

[评析]《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故事, 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就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虽然回答比较具体, 但基本抓住了课文的要点, 在初读课文阶段能这样回答应该说很不错了。但此时教师急于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 并匆匆用自己的概括代替学生的自主建构, 使学生缺少了概括“从具体到抽象”的必要的思维过程, 与学习规律不符。

[案例2]《去年的树》教学片段

检查初读后———

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鸟和树。

师:一个还是两个, 是谁?

生:鸟, 都是写鸟的, 树只是鸟去找的朋友!

师:发生了什么事?

生:一只鸟和一棵树是好朋友, 冬天来了, 小鸟离开了树。第二年春天, 小鸟回来了, 树却不见了, 于是小鸟去问树根: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去问大门:我的好朋友树在哪里?去问小姑娘:火柴在哪里?最后, 小鸟终于找到了变成灯火的大树, 最后它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飞走了。

师:鸟儿一次一次地问, 可以归纳为怎么说啊?

生:鸟儿到处去打听。

师:对啊, 结果怎么样?

生:最后找到了变成灯火的树, 对着灯火唱了一会儿歌, 飞走了。

师:那现在可以怎么归纳课文呢?

生:一只鸟和一棵树是好朋友, 冬天来了, 小鸟离开了树。第二年春天, 小鸟回来了, 树却不见了, 于是鸟儿到处去打听, 最后找到了变成灯火的树, 对着灯火唱了一会儿歌, 飞走了。

[评析]《去年的树》这篇童话出现了许多人物, 其中“鸟”和“树”这两个形象一直贯穿全文, 那么到底谁才是主要人物呢?教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有利于理清学生的思路, 更加容易只奔主题。当学生大量引用课文语言、无法做好归纳时, 教师立刻提出:鸟儿一次一次地问, 可以归纳为怎么说啊?那么多的次数, 当然可以归纳为到处去问。这样设置了一些坡度, 学生得出这个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然而这个案例的主要问题就在于, 在初读课文阶段就进行这样的训练, 似有吃力不讨好之感, 因为学生还未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 只能由教师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走, 而且这样的概括恐怕也只有少数学生能达到, 多数学生还是感到茫然。学生的这种概括水平属于上述的第二种水平, 语言不够简练。

[反思]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 教师非常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但同时也存在“时机选择不当、方法操作不够科学”的缺陷, 那么如何弥补这些缺陷, 更好地指导学生概括童话体课文大意呢?

首先, 概括环节的时机选择要恰当。一般来说, 概括课文大意环节宜安排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或学完课文后进行, 切不可操之过急, 如果在学生对课文不熟、对课文内容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进行概括, 就像做无米之炊, 其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 引导过程要循序渐进。四年级学生在概括课文时存在着啰唆、抓不住本质属性的特点是正常的现象, 这时候教师不必着急, 只要循序渐进, 抓住童话文本故事性强的特点, 设置一些问题, 比如“主人公是谁?为什么这样?经过怎样?结果怎样?”来帮助学生过渡即可。就像案例2中, 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童话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抓住三个要点:冬天和春天的时令特点, 树的前后变化, 小鸟的内心体验, 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冬天, 一只鸟离开了树, 春天回来时却伤心地发现树被人砍掉做成火柴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概括更趋精练、简要。

最后, 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中年级学生概括大意一般比较具体, 还常常用上课文中的句子,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思维过程, 根据课文特点, 设置一些有坡度的问题, 使之从具体到抽象, 逐步要求概括准确、语言简练, 而不是像案例1中的教师一样, 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最后的答案, 其实这时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 而可以让学生再深入文本进行趣味盎然的阅读体验, 在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再提出进一步概括课文内容的要求, 这样从具体到抽象, 逐步要求概括准确, 就能做到训练与感悟两不误。

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篇3

关键词:概括 支撑点 循序渐进 梯度训练

一、紧扣学段目标,循序渐进

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是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是个难点,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和文本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课标在阅读教学方面对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要求也是由易到难而螺旋上升的。

课标第一学段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学段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中,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从课标可以看出,我们在各学段进行阅读教学时,要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各学段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采用不同教学手段达到学段目标。当然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这就需要我们立足课堂,扎扎实实进行语文教学,不断探索、创新。

二、依托教学手段,梯度训练

1.借助有效手段,培养低段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011版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对第一学段精读评价提出建议:“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第一学段是学生阅读起步阶段,课文比较简单,识字、写字、朗读、积累是第一学段的重点,但在学习课文时有必要初步引导学生简单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简单信息的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低年级在学生阅读启蒙开始,教师借助有效手段,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简单感知文章的内容,一定能为学生打下深厚的阅读根基。

借助简单的问题问一问。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文,初读课文后问一问:课文写了谁?(课文写了小松鼠)写了小松鼠干什么?(写了小松鼠找花生)读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后问一问:课文写了谁?(课文写了小燕子)写了小燕子怎么样?(写了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亦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阳光》一文,再问一问:课文写了什么?(课文写了阳光)写阳光怎么样?(写阳光像金子)

借助句式说一说。教学《乌鸦喝水》,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谁?干了什么?学习《王二小》一文时,指导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谁?干什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读完《棉花姑娘》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借助板书连一连。课文《四个太阳》作者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教学时师生一起说说小作者画了什么颜色的太阳,教师用简笔画画出绿绿的、金黄的、红红的、彩色的太阳,引导学生对着板画连起来说:课文写“我”画了四个太阳,送给……引导学生说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什么季节。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初读后,师生一起说一说谁画了什么?教师板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然后引导学生对着板画连起来说:课文写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了什么?

借助重点词连成句。如《北京》一课,读完课文后出示 “北京、首都、美丽、城市”等词语,然后让学生用这几个词说一句话,可以添字,这样既感知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遣词造句及说话能力。

2.搭建“桥梁”支撑点,培养学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对第二学段精读的评价建议提出:侧重考察“对文章大意的把握”。中段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积累已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但要把握文章大意还得有个过程。教师可为学生搭建一座“桥梁”,给学生一个“支点”,化难为易,逐步训练学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1)选词填空。学习《掌声》一课,我设计如下练习卡:选择词语(持久、愿意、鼓励、热烈、讲述)填入下面的括号中,注意写正确、美观。这篇课文写英子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一次演讲课上,老师让她上台讲故事。同学们送给她一阵( )而( )的掌声。她( )完童年的故事,班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给了英子极大的( ),从而改变了英子。(2)提纲引导。教学《去年的树》一课,布置初读要求: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思考鸟儿到南方之前答应好朋友大树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 。于是鸟儿问了 和 ,最后找到了 的大树。(3)引用关键词句说一段话。由词到句,由句到文,在词语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学习《绝招》时出示词语“小柱子、小伙伴、绝招、丢人、暗暗、练习、羡慕、大拇指”,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一段话,便是文章的主要内容。(4)问题串联。如《争吵》一课,让学生对着课题质疑,提炼出具有价值的问题: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结果怎么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然后交流,再引导学生把三个问题连起来说一段话。(5)连接各部分内容。比如教《自然之道》,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6)加小标题。《小英雄雨来》课文较长,阅读时可给每部分内容加小标题: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掩护李大叔、勇斗鬼子、宁死不屈、机智逃生,学生一看小标题便知课文主要内容,同时,给每部分内容加小标题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训练学生提炼信息、概括能力及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课文《夜莺的歌声》及高段的《将相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也可用此法。(7)结合课文插图。《可贵的沉默》课文中有两幅插图,人物神情对比强烈,较好地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借画面激趣,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初读课文后,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画面,帮助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再根据两幅图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8)抓住主要人物。教《想别人没想到的》一文时,要抓住画师、大徒弟、二徒弟、小徒弟引导学生说一说。再结合插图中小徒弟画面的内容说说小徒弟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9)示意图法。支玉恒老师执教《晏子使楚》可谓是用示意图法把握文章内容的典范。初读课文后,师生一起梳理课文并板书,然后让学生对着板书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有了这些词语、句式、插图、提纲等素材的铺垫,孩子们“跳一跳便摘到了桃子”,在“跳一跳”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及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也在悄然形成。

3.随文教给文体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高段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常常出现过繁现象,有的学生甚至照着课文念,结果念了这句觉得下句还得念,哪里断开都不行;有的概括得太简单,类似低段学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只抓主干:是谁干什么或者什么怎么样;有的没有把握文章的主旨,主次不分。2011版课标评价建议中对精读的评价提出:第三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现象概括水平向本质抽象水平的过渡时期,他们已能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联系进行初步的概括,但缺乏系统性、顺序性、概括性,对那些非常抽象的事物还不能进行科学的、本质的、全面的概括,应重在方法的指导,教给一些归纳概括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不仅了解文章的梗概,还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语言的表达或者书写。随文适当教给文体知识,根据不同文体采取相对固定的概括方式便是一种方法。(1)记叙文。①写人叙事类。这类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联起来,再加以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梅花魂》《桂花雨》《慈母情深》等文章。②写景类。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进行概括,如《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草原》等便是这类文章。③状物类。状物的文章,总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述,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达到写作的目的。这就是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或托物言志。阅读这类文章要弄清描写顺序,事物的特点,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中段课文《燕子》《翠鸟》《猫》《白鹅》《白公鹅》《母鸡》。(2)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解说事物和阐明事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如《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中段的《太阳》《月球之谜》《果园机器人》都是这类文章。概括课文内容时要说清楚介绍了什么,从哪些方面介绍的,有什么特点?(3)小说类。随文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概括故事情节部分可按写人叙事类记叙文,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了什么事(或者说了什么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有时候要素可以有所取舍,如《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穷人》《金钱的魔力》《桥》等便是这类文章。(4)议论文。人教版第十二册《为人民服务》是小学生初步接触的议论文,选编的意图之一是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基础。教学时可随文了解议论文的粗浅知识,即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接着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当然,教学过程中不要过于追求主要内容概括得特别简练,学生能说出大致意思,了解一般方法就可以了。概括的内容正确完整、语言简练,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训练过程,不要急于求成。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培养并提高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如何概括散文主题(已发表) 篇4

总说

散文最基本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指散文选材自由,写法灵活;“神不散”是指散文中心明确,主题集中。散文运思落笔看似毫不经心,散漫随意,但实际上是用一根思想的红线把生活海洋中的贝壳珠粒,穿缀成闪光的项链。这根红线即是作品的主题。所以,在散文阅读中主题的把握十分重要,它犹如人的神经中枢,所有的阅读题都像是它的神经末梢。阅读鉴赏,必须有主题意识,必须从标题、首尾、文眼句及议论抒情语句中迅速把握主题,从而深入领会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散文的艺术魅力。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

散文阅读是从阅读开始的,不是从做题开始的。而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通读全文,把握主题。把握主题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概括、把握主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解读题目法

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很多散文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是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所以阅读散文时先看标题,想一想:这篇文章会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采用什么写法。如果我写,打算写什么,怎么写。这样预想,便于集中心神,调整状态,迅速进入正常的阅读轨道。然后快速阅读全文,粗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周国平《记住回家的路》、张笑天《上善若水》等,是以句子为标题的,这类标题常常就是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理解前者,需联系定语“回家”,读出它的表层和深层含义,更好地把握其哲理;理解后者,需进一步弄清此“水”的宽泛意义和具体环境,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认识。

2.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杨振声《书房的窗子》在文章开头就告诉我们“一句话,它打通与你天然的界限”,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书房的北窗的作用,再联系下文中作者所谈的具体理由,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从而顺利概括出全文的主题。再如冰心的《生命》,开篇第一句话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而第二小节第一句话又说:“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第三小节第一句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大家看,如果我们抓住文章开头和每一小节起始句这些关键的语句,得出这篇文章的主旨之一——“生命的内涵”还困难吗?而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是我国散文的传统手法,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赤壁赋》。现代散文家杨朔善于用卒章显志的手法来结构散文,如他的《荔枝蜜》、《雪浪花》等就是。和谷的《司马祠》结尾“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用一个形象化的表述表达作者对司马迁的敬佩与仰视。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一般都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如果文中出现一些抒情、议论的语句必然就会有它的特殊作用。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意图,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感情,就是用这些句子来表达,也就是来点明文章的中心。而且这种句子往往是精当的、要言不烦的、“画龙点睛”的,我们可以在阅读时把这些语句都划出来,然后等全语段阅读完以后加以筛选和选择。比如《风景谈》这篇文章,它是茅盾先生在1940年5月到10月访问延安后回到重庆写的。茅盾先生在延安亲眼见到了根据地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于是他用六幅画面,把它们记叙、描写出来。在每一幅画面叙述以后,他都用饱蘸感情的笔写了这样议论的语句:“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乃是伟大中尤其伟大者!”“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这些句子很好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歌颂了在党领导下北方抗日军民的崇高、伟大。再如《司马祠》文末的抒情性语句:“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共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神道,再读弧形的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同时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

4.联系背景法

一般文章主旨有显隐直曲之分。对于主旨比较隐曲的文章,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除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主旨比较隐曲的一篇。在文章最后有作者的落款: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很明显这是点明文章写作背景的信息!联系所学历史知识,我们应该知道: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大量共产党员被杀,全国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作为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这一情景,心中十分苦闷、忧愁。文章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很好地点明了这一点。所以他想在晚上到荷塘上去散心,排解郁闷之情。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当然这样朱先生可以暂时“喜悦”一下,但终究排解不了心头的阴影,“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们也没有”。如果我们抓住刚才这句点明时代背景的关键语句再结合刚才的简单分析,那么作者在荷塘散步中所表现的“淡淡喜悦”以及终究逃脱不了现实的“淡淡的哀愁”的主旨不就清晰地突现出来了吗?

再如,林清玄的《阳光的香味》,读后发现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与之相似,思想背景是一样的:在工业化后期,反思工业文明的不良的一面,对都市文明的厌倦,渴望与大自然的亲近。此外,张晓风的《春之怀古》也是如此。再如,余秋雨的《阳关雪》其中关于古代文人命运的思考,我们可以找出例证,如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写作背景,李白为什么离开长安?他在长安有哪些经历?李白的命运怎样?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知识积累来解读一些陌生的文章。这些类似的文章互相印证阐发,就可使散文主旨显明了。

5.因文而异法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朱自清的《背影》表达对父亲的感恩等。再如林清玄《阳光的香味》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同时作者也肯定了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些,更富于理趣。

写景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等当做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传递作者情意并吸引人、感染人的阅读目的。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依托,情为魂魄。如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借山中小屋的纤尘不染的唯美境界表达对优美自然成为自己心灵栖息之所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状物散文,是以某一种物件作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的描摹刻画来为物件传神写貌,从而达到体物寄意、托物言志的写作目的。在这类文章中,作者往往要描述事物的突出特点,并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这种突出特点之中,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如《白杨礼赞》借对白杨树结实、坚强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陕北军民的讴歌。再如丰子恺的《杨柳》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这类散文颇有论文的味道。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熔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性散文。

学以致用——边练边思边悟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沙家浜记 贾平凹

沙家浜是常熟的一个古镇,以建在芦荡之中而与众不同。镇不大,人家相对筑屋,后门通河,前门是街,街巷就极其幽深。路面又全然铺就了石板,石板与石板并不严实,故意留着空隙,能看见下面活活流水,似乎整个镇子就浮在了水上。从街往里走,看两边屋舍,大都两层,木头横七竖八,结构巧妙,人多各倚栏临窗,软语呼应。有旧寺数座,混杂于商铺之间,唯独门前蹲有石狮,石狮不威严,喜庆状可掬。也有老桥,连扯左右,荷就钻出石罅,近旁就是茶肆饭店。进去坐下,茶要碧螺春,饭要卤汁面,正端详灶是不是七星灶,壶是不是老铜壶,忽后窗外咿呀声响,一小船靠近,船上人和屋里人打情骂俏,便得一篓鳑鮍鱼递进来。鳑鮍鱼是稀罕物,水质好才能生长,鳑鮍鱼也正是这里的特产。连呼煎炸一碟来呀,却有黑鹳白鹭就站在后门栏上,而三朵四朵芦絮飞进,上下飘浮,用手不可捉拿。

时不时听人唱阿庆嫂,京剧味不足,但极投入。循声步入一条短巷,唱却息了,而巷外湖荡汪洋,风正紧,水面微皱,芦絮起落如云。岸边排列无数船,其状似偌大的鞋。顺脚上去,摇橹的大嫂问去哪儿,说句船到哪儿人到哪儿吧,船就箭一般驶进芦荡。进了芦荡才知神秘莫测,河道密布,港汊纵横,沿一处深入,芦苇愈来愈高,凉气袭身,万籁俱静,只听得橹声和蜂鸣,有几分惊奇也有些许紧张,想武陵桃源莫过如此吧。七拐八拐,已迷失了方位,却恰遇骤风,一时芦苇前呼后拥,一尽线乱。在乱中,却看见了远处栈桥和桥端的芦亭,亭中有人吃茶说话,只听得一团嗡声,分辨不出话语。约几分钟,风软下去,悄没声息。继续前进,道越来越窄,水越来越深,湖苇倾斜得不能摇橹,江苇扑撒在船头,便看清了水中游鱼,而头顶上水鸟乱飞,一时有了奇思,这鸟入水为鱼,鱼出水为鸟,是相互转换的吗?得意自己不是诗人却有了诗情。

游了一次沙家浜,再也忘不了江南的这个古镇,记住了这片可能是中国最干净的水和水中浩浩茫茫的芦苇。

选自2006年第7期《美文》

【思考题】

1.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描写了沙家浜的哪些景观?请用简练的词语加以概括。

2.作者通过记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古镇建筑、古镇生活、芦荡河道、浩茫的芦苇

模具浇口概括与总结 篇5

浇口对於成形性及内部应力有较大的影响,通常依据成形品的形状来决定适当形式,可分为「限制浇口」与「非限制浇口」两大类。前者是在浇道与模穴的进入口做成狭小部分,加工容易,易从浇道切断成形品,可减少残留应力,多个成形品一次成形之多数型穴之浇口容易均衡,模穴内塑料不易逆流,一般都采用此种形式。其又可分为侧状浇口、扇形浇口」、膜状浇口、环形浇口、点状浇口及潜状浇口等。后者系由竖浇道直接将塑料注入模穴的浇口,为非限制浇口的代表。浇口的种类、位置、大小、数目等,直接影响成形品的外观、变形、成形收缩率及强度,所以在设计上应考虑下列事项:

1.浇口形状:浇口形状影响模穴内熔树脂流动性、成形品外观、材料流动配向,所以选择浇口种类时,要依材料种类或成形品形状,并考虑流动配向的影响。

2.浇口位置与数目:

(1)须选择熔融材料可充分绕行母模各部分位置,尽量选在成形品中央或厚肉部分。

(2)成形品的孔部在模子会插植销类,勿使流入的材料冲弯销或使之偏移。

(3)有两处以上时,所选位置勿使熔接线或气泡损及制品外观或减低强度。

(4)成形时残留应力容易集中浇口部周边,有时会变脆而破裂,故宜选择不受力位置。

(5)选择制品外观不醒目位置,容易加工浇口部的位置。

3.浇口种类(形状):浇口依其机能可分为「限制浇口」与「非限制浇口」,前者是在横浇口与母模的接合处作成狭小部分,阻碍材料流动;后者浇道(竖浇口)直接为材料往母模的流入口,一般多用限制浇口。各种浇口之特色、优缺点及用途列表如下:

非限制浇口--直接浇口/竖浇口式浇口

特色

1.直接浇口为非限制浇口的代表。

2.竖浇口为材料往母模的流入口。

3.成型机喷嘴孔径有限制。

4.材料充填性良好,连充填玻璃纤维质的材料也容易成形,成形品表面的收缩下陷少。优点

1.流动性良好。

2.构造简单。

3.适用树脂广。

4.材料充填性佳。

5.成形品表面收缩下陷少。

6.省略流道之加工。

7.压力损失少。

8.可成形大型或深度较深之成形品。

缺点

1.一次只能成型一个成形品,无法取数个多点浇口,除非使用多喷嘴成型机。

2.有浇口残留痕迹影响外观及增加后加工。

3.平而浅的成形品易翘曲、扭曲。

4.须决定浇口循环。

5.浇口附近残留应力大,容易导致破裂或变形。

用途

1.适用於大物、深物之容器类。

2.适用塑料:PVC、PE、PP、PC、PS、PA、POM、AS、ABS、PMMA。限制浇口--侧浇口/侧面浇口

特色

1.为最具代表性的浇口。

2.取多数个多点浇口。

3.须避开成形品的重要位置。

4.设於母模端面及成形品侧面(端面)的浇口。

5.方便成形后材料的急速固化,减少浇口部的残留应力。

优点

1.残留应力低。

2.浇口尺寸正确(矩形断面)。

3.浇口与成形品分离容易。

4.可防止材料逆流。

5.浇口部分产生磨擦热,可再次提升材料温度,促进充填。

缺点

1.流动抵抗大。

2.压力损失大。

3.流动性不佳之材料易造成充填不足或半途固化。

4.平板状或面积大之成形品,由於浇口狭小易造成气泡或流痕之不良现象。

用途

1.适用塑料:PVC、PE、PE、PP、PC。

限制浇口--膜状浇口

特色

1.此浇口的塑料在母模内约以平行方向而流,均匀充填母模,防止变形。

2.适合於流动配向性强的结晶性塑胶,以玻璃纤维为之强化的充填材料,以及热硬化性材料等易因充填材流动配向而变形的场合。

3.对板状成品易得均匀之收缩。

优点

1.流动性良好。

2.圆形成形品精度佳。

3.可均匀充填防止成形品变形。

缺点

1.浇口后加工费时。

2.浇口部分切离稍有困难。

用途

1.圆盘、圆筒品(齿轮等)或大型薄板成品。

2.适用塑料:聚丙烯

限制浇口-点状浇口/针点浇口

特色

1.以小点连接母模,浇口痕迹小,易从成形品除去横浇道。

2.若用於三板式模具,浇口在投影面积大的物品设数处浇口时,可调整各浇口的充填状况,也可在杯底或箱形物品底面设不醒目浇口。

3.取多数个、多点浇口。

4.针点浇口孔径越小,材料流动所致的摩擦热也增大,可降低其粘度,但射出压力的损失也加大,一般以0.8~1.0为标准。

5.后加工容易,浇口位置可自由选择,为三板模构造。

优点点浇口是一种建筑模具。

优点

点浇口的优点:①熔融塑料流通过浇口时流速增高,加上摩擦力的作用,塑料流的温度升高。这样,能获得外形清晰,表面光泽的塑件。②开模后点浇口可自动拉断,有利于自动化操作。去除浇口以后,塑件上留下的痕迹不明显,不影响塑件表面的美观。③确定浇口的位置很灵 缺点

点浇口的缺点:①注射压力损失较大,对塑件成型不利。②模具结构较复杂,一般采用双分型面模具(三开模)才便于脱出浇道凝料。③由于浇口附近的流速过高,造成分子高度定向,增加局部应力,易发生开裂现象。为此,必须采取如图-4所示的补救方法; 即在不影响塑件使用的前提下,加大浇口对面塑件的壁厚,并使其呈圆弧过渡。④大型塑件采用一个[1]点浇口时易产生翘曲变形,故应采用多个点浇口同时进料

用途

1.适用塑料:PE、PP、PC、PS、PA、POM、AS、ABS)。

2.为大成品多浇口之应用,单一成形、一次多个成形。

限制浇口--潜状浇口

1.侧浇口自动化。

2.注意二次浇口之掉落。

3.浇口潜入固定侧或可动侧的模板内,到达制品的壁面或达到设於顶出销的二次横浇道。

4.顶出成形品时,自动切断,适合全自动成形。

5.可在环状物品内侧设浇口,亦有不在顶出销设二次横浇道,利用成形品的毂部,或另设毂部,在此设浇口,事后切除此部分。

6.成形后自动去除浇口部分,节省后加工。

7.模具加工较其他困难。

优点

1.有可塑化能力。

2.浇口自行切断,免除后加工。

3.浇口痕迹小。

4.成形品之外侧或内侧可自由设定浇口位置。

缺点

1.流动抵抗大。

2.加工面不易加工。

3.压力损失大。

用途

1.适用塑料: PS、PA、POM、ABS

先进制造技术 论文(概括总结) 篇6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而提出与实施,以及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可分类为以下五个大类: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加工自动化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技术、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及系统。每项技术在社会生产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和体系结构

先进制造技术是在传统制造基础上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的成果,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加工装配、检验测试、经营管理、售后服务乃至回收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P14)

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是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生产的基础制造技术。其目的是满足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此,先进制造技术更加注重技术与管理的结合,重视制造组织和管理体制的简化及合理化。(P14)与传统制造技术比较,先进制造技术具有系统性、广泛性、集成性、动态性、实用性特点。(P14)

在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分为三大主体技术群和一个支撑技术群:现代制造工程设计技术群、制造系统管理技术群、物料处理和设备技术群、支撑技术群。(P14)

根据先进制造技术的功能和研究对象,结合国家“九五”先进制造技术专项计划指南等,先进制造技术分为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加工自动化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技术、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及系统五个大了类.(P15)现代设计技术

现代设计技术是根据产品功能要求,应用现代技术和科学知识 ,制定设计方案并使方案付诸实施的技术。其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创造性、计算机化、并行化、最优化、虚拟化和自动化特点。(P16P19)

现代设计技术课分解为基础技术、主体技术、支撑技术和应用技术。基础技术是指传统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它为现代设计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设计技术发展的源泉。主体技术即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支撑技术包括设计方法学、可信性设计技术以及设计实验技术,为设计信息的处理、加工推理、验证提供了多种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支撑。应用设计技术是针对实用的目的,解决各类具体产品设计领域的技术。现代设计已经扩展到产品的规划、制造、营销和回收等各个方面,它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人文科学、艺术科学等领域。(P20)

CAD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处理产品设计过程中得图形和数据信息,辅助完成产品设计过程的技术。(P21)其可以大大提高设计质量和设计生产效率,可以较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CAD技术正在逐步地取代传统的产品设计方法,已成为新产品开发的主要手段。(P22)现代设计方法是以设计产品为目标的一个知识群体的总称,是现代设计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所涉及具体方法和内容十分广泛。(P26)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机械制造工艺是将各种原材料通过改变其形状、尺寸、性能或相对位置,使之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方法和过程。先进制造工艺技术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传统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制造工艺,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工艺高新技术化的结果。它具有优质、高效、低耗、洁净、灵活的特点,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和基础。(P57)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包括:

高效精密成型技术它是生产局部或全部无余量或少余量半成品工艺的简称,包括精密结晶铸造成型工艺、精确高效塑性成形工艺、优质高效焊接及切割技术、优质低耗洁净热处理技术、快速成型和制造技术等。

高效高精度切削加工工艺。包括有精密和超精密加工、高速切削和磨削、复杂性面的数控加工、游离磨粒的高效加工等。

现代特种加工工艺。它是指那些不属于常规加工范畴的加工工艺如电加工(电解和电火花)、超声波加工等。

表面改性、制模和涂层技术。它是采用物理、化学、金属学、高分子化学、电学、光学和机械等技术及其组合,赋予产品表面耐磨、耐蚀、耐(隔)热、耐辐射、抗疲劳的特殊功能,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使用寿命、赋予产品新性能的新技术的统称,是表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P16-P17)

先进制造工艺发展趋势 1)采用模拟技术,优化工艺设计;2)成形精度向近无余量方向发展;3)成形质量向近无“缺陷”方向发展;4)机械加工向超精密、超高速方向发展; 5)采用新型能源及复合加工,解决新型材料的加工和表面改性难题;6)采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工艺过程的优化控制;7)采用清洁能源及原材料,实现清洁生产;8)加工与设计之间的界限逐渐谈化,并趋向集成及一体化; 9)工艺技术与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紧密结合,先进制造生产模式获得不断发展。

四、制造自动化技术

在“广义制造”概念下,制造自动化包含产品设计自动化、企业管理自动化、加工过程自动化、和质量控制自动化等产品制造全过程以及各个环节综合集成自动化,以使产品制造过程实现高效、优质、低耗、及时、洁净的目的。(P112)

制造自动化技术涉及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柔性制造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检测技术、信息处理和识别技术等内容。数控技术是指用数字化信号对设备运行及其加工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自动化技术,是实现制造过程自动化的基础,是自动化柔性系统的核心,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P116)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课重复编程的多自由度的自动控制操作机,是涉及机械学、控制技术、传感技术、人工作职能、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制造业的基础设备。其应用领域日益广泛。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及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标志之一(P128)。柔性制造技术是集数控技术、计算机技术、机器人技术以及现代管理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制造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柔性制造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柔性制造系统(FMS)、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自动线(FML)等一系列现代制造设备和系统。柔性制造技术主要解决了单件小批生产的自动化和中大批多品种的自动化加工。它把高柔性、高质量、高效率结合和统一起来,在当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P138)

现在,制造自动化技术正朝着制造敏捷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全球化、绿色化发展。(P115)现代生产管理技术

现代生产管理技术是指制造型企业在从市场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到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使制造资源(材料、设备、能源、技术信息以及人力资源)得到总体配置优化和充分利用,使企业的综合效益(质量、成本、交货期)得到提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组织、控制及协调的方法和技术的总称。(P17)

现代生产管理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物流系统管理、工作物流管理、产品数据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及时生产技术等。((P17)现代生产管理技术的特点:

(1)以技术为中心向一人为中心的转变(2)企业生产组织从递阶多层管理结构形势向扁平网络式结构转变,强调组织结构简化,减少结构层次,增强生产组织的灵活性(3)由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4)企业从按功能计划部门的固定组织形式,向动态的自主管理的群体工作小组形势转变(5)企业从单纯竞争走向既有竞争又结盟之路(6)质量是企业尊严和品牌价值的起点,快速响应市场的竞争策略师制胜法宝(7)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

六、先进生产制造模式及系统

先进生产模式及系统是面向企业生产全过程,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思维和新哲理,其功能覆盖企业的生产预测、产品设计开发、加工装配、信息与资源管理直至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的各项生产活动,是制造业的综合自动化的新模式。它包括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并行工程(CE)、敏捷制造(AM)、智能制造(IM)、精良生产(LP)等先进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和控制方法。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是将企业所有的人员、功能、信息和组织等诸方面集成为一个整体的生产方式。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则是基于CIM理念而组成的系统,是CIM的具体实现。(P197)并行工程(CE)是一种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撑过程)进行并行的、一体化设计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产品开发人员一开始就能考虑到从产品概念设计到产品消亡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和用户要求。(P205)精益生产(LP)就是运用多种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以社会需求为依托,以充分发挥人发的作用为根本,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为企业谋求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企业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的资源配置原则是以彻底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为目标。(P211)敏捷制造(AM)又称灵捷制造,是指企业快速调整自己,以适应当今市场持续多变的能力;以任何方式来高速、低耗地完成它所需要的任何调整,依靠不断开拓创新来引导市场,赢得竞争。(P216)制造企业在采用敏捷制造策略后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会引起明显的变革:联合竞争、技术和交叉能力、环境意识加强、信息成为商品。(P220)智能制造系统(IMS)是一种由智能机器人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它突出了在制造诸环节中,以一种高度柔性与集成的方式,借助计算机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同时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和发展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P220)与传统制造系统比较,智能制造系统具有自律能力、人机一体化、虚拟现实、自组织和超柔性、学习能力和自我维护能力。(P221)它将成为影响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业的重要生产模式。

结论

如何总结概括 篇7

因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通过理解把握作者在文章各个部分的认识和看法,进而准确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和表达意图,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将语句、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态度。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看,考察的内容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作者在某一句、某一段或某一篇文字中体现出的观点;(2)作者对文中某一事物或某一事理的看法、态度。命题形式多为:(1)摘录符合作者某一观点的词句;(2)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在某一段文字所表述的观点;(3)辨析对作者观点态度分析的正误。考查形式为:前两项多为简答题,后一项多为单选题或多选题。

解答这一类题目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不能放过文本中的只言片语,也不要只从整体上考虑而忽视细节。因此,我们要多掌握一些答题技巧,方能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一路顺风”。

第一,放眼全篇,整体感知

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一定会通过作品展现给我们,我们要解好题目,就必须理解作者创作作品时的情感和观点态度。因此,我们必须首先从整篇文章人手,猜透作者的写作动机,惟有如此,稳妥地迈出第一步,才能逐步贴近作者的创作理念。

第二,细心观察,小处着眼

对于“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考察,形式多样,大到整篇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小到一句话,一个词语的含义。因此,我们必须留心文章中所出现的关键性的词语,全面地领会作者的意图。

上一篇:祭妹文教学设计下一篇:厂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