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总结文章主要内容

2024-09-14

如何总结文章主要内容(精选7篇)

如何总结文章主要内容 篇1

如何概括叙事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当我们升入高年级后,是不是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概括地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吗?”其实这就是老师在训练大家的语言概括能力,这也是我们小学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你是不是一听到这个问题就会感到头疼痛,甚至吓得不敢举手了。

其实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像同学想得那么复杂。这里我就以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几篇课文为例给大家简单地介绍几种准确、快速地概括记事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大多数的记事我们可以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例如《船长》一文就很典型。事情的起因是诺曼底号轮船被玛丽号轮船撞开了一个大口子,即将下沉。经过是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地带领船员们成功自救。结果是船长以身殉职,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把这三个部分通顺地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自己一下说出来太难,可以先说出事情的起因,再说出经过、结果,最后再慢慢地连起来说一说就行了。

有一类记事的文章,人物较少,事件主要围绕这几个人物展开。那么我们可以抓住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说。如《爱之链》就是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先找出文中三个主要人物,再说说谁帮助谁做了什么?(乔依帮老妇人修车,女店主招待老妇人,老妇人给了女店主钱)最后连起来说就是课文主要内容。《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不信你可以试试看!

还有一类记事的没有明显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可以根据段意来概括。如《郑成功》一课,大家都会按郑成功做的事分成两大部分,一是收复台湾,一是建设台湾,抓住这两个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就不难了。

怎么样,找到方法之后你是不是发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其实也很容易呢?是的,许多看上去很困难的事,只要找到方法就会迎刃而解了。

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

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毁暗堡。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黄继光》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1)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2)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3)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黄继光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5.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

6.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提出下面问题:①课文写的是红军在什么情况下飞夺泸定桥的?②他们是怎么“飞”又是怎么“夺”的?③结果怎样?把这些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1、合并段意,概括主要内容。运用这种方法,先要理解文章意思,弄清文章各段段意,再将各段的段意连起来,经过修改加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区分详略,概括主要内容。一篇文章往往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主要内容就是详写部分,即是重点段。我们可以抓住重点段,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有些文章的重点段不止一个,可以把它们连起来概括,或用“……的经过、……的几件事”等形式概括。

3、抓住要素,概括主要内容。文章类型的不同,要素也不同。我们只要明确文章的要素,把它们综合归纳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记事写人的文章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状物文章的要素是:所写事物的特征、结构、性质(性能)、用途(意义)。

写景文章的要素是:观景的时间、地点、人物、景色。

4、扩展标题,概括主要内容。有的文章标题本身就显示或点明了主要内容,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可以将标题进行扩展。

5、以主要事件来概括主要内容。根据记叙文的主要事件,理解意思,采用一两句话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法三: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法四: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法五: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如何总结文章主要内容 篇2

学生只有自己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才能自觉自愿并事半功倍地进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了读书的六步阅读法。 (1) 拿到一篇课文, 要求学生初读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如果不认识的字, 要通过查字典读准。 (2) 再读课文, 能够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并要求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概括课文大意。 (3) 查资料、问老师、问同学, 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三读课文, 能够理清课文层次, 知道课文写了几部分内容, 如何写的。 (4) 细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抓住重点段落, 深入思考, 读中感悟。 (5) 结合课后的问题, 带着问题读课文, 理解课后的问题。 (6) 拓展延伸。查找跟课文有关的资料, 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最后有感情地读课文, 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会学生学会阅读非常重要。

一如何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 必须明白什么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的主要内容即作者为表达文章中心思想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让人知道这篇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所在。“主要”意味着不是全部内容的简单集合, 而是要经过提炼, 删减非主要的、简化繁杂的内容。

2. 掌握“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步骤、方法

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我的发现”, 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做了这样的提示:“弄清课文写了几部分内容, 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 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学会划分意义段, 会提取各段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明白“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 不等于各段主要内容的简单相加, 而是需要总揽全篇文章, 根据主题抓住主要内容, 删去相同和次要的内容, 做到详略得当, 突出重点, 还要注意适当使用过渡句或关联词语, 使“连起来”的句子通顺。

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文体、结构不同的课文, 概括主要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1. 课题拓展法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浓缩, 一般都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分析好课题, 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帮助。命题方式离不了人、事、景、物以及时间、地点等因素, 题目与文章内容都有某种内在联系。从审题入手, 对题目的内涵进行拓展, 补充一些相关因素, 就能迅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文章中寻找需要补充的相关内容时, 要紧扣题目。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 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 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 使表达更加完整, 更加全面。

以人名命名的文章, 主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以物命名的文章, 主要看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以地点或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 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景的课文则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还可以从题目入手, 针对课题质疑, 由文章题目想, 然后再带着问题读课文, 最后把这几个问题串联起来就能很准确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2. 抓重点句法

所谓重点句, 是可以高度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可以揭示文章中心的点睛传神之笔。有的可能是一篇 (一段) 文章的起始句, 或者是结束句, 有的则可能是文章的过渡句, 抓住这些重点句子, 也就把握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中心句, 一些文章每段都有中心句。如说明文, 可以抓住每部分的中心句, 然后加以整理, 便是主要内容了。

抓关键句, 相当一部分文章, 如果逐段仔细读, 就会发现总有那么一个句子, 能够表达出这一段的大部分意思, 如此串联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过渡句 (段) , 有些课文在段落、层次的衔接转换处, 用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段) , 使全文成为一个珠联璧合的整体。抓住了过渡句 (段) , 也就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还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 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这些概括性的语句, 稍加改动, 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

3. 抓重点要素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叙事的文章为多, 凡是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 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包括起因、经过、结果) 等基本要素。在概括主要内容时, 往往可以抓住“六要素”, 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思路, 使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即先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按顺序连接起来, 再加上一些关联词, 整理形成一段表达通顺的话。有时不需要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说得很详细, 只需平实、简练地说出是什么事就可以了。

4. 重点突出法

如何总结文章主要内容 篇3

一、扩展法

有的文章题目就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在认真阅读后将题目加以扩展。如在执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可引导学生紧扣题目中的“变化”一词,延伸出这样几个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也就轻松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合并法

把文章各部分的段意合并起来,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把整篇文章读一读,对文章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组织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内容主要讲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在执教《中彩那天》,我组织学生三读课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分自然段读。在指名分自然段读的时候,有意识的在读第2自然段时提出“这部分主要讲什么,是讲中彩那天的事吗”的问题,让学生接着读;当学生读到第9自然段时,加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自然段还讲中彩那天吗?”。这样,教师在学生分自然段朗读时,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结果,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很容易串联、合并各部分的意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找中心句法

小學阶段,有些文章往往由重点句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内容,还有一些文章的重点词句蕴含着文章的中心内容,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教学这类文章只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学生就能顺利地概括文章的中心。如教学《人类的老师》一文,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四、借助重点词语

每篇课文都有关键词语,借助这些关键词语既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又能学习表达方式,积累语言,有一举多得的功效。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让学生在学词之后,让学生重点思考词语“大地震、废墟、七十二小时、父与子、拥抱、了不起”,问学生看到这些词语,联想到什么?引导学生围绕这几个词语用几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明确指出这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

五、紧扣课后问题

课后的习题大都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着眼点,编者在设计这些问题时,力求为老师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从课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在释疑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如教学《蝙蝠与雷达》一文,我就紧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雷达”这一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先用列表的形式,一边阅读,一边填空,弄清楚科学家三次试验的方式,结果和得出的结论。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就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总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阅读的一项重要能力。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有效的引导方式,巧妙地渗透方法,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一定的思维概括能力。

怎样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篇4

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训练最基本的要求。不少同学对此往往不 是抓不住重点,就是重点不突出。所谓阅读,重点在读,只要读时多下功夫,读后又能认真思考,定能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奥妙。在归纳文章主 要内容时,我们不妨用以下几种方法试试。

1.抓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归纳其主要内容的方法不同。对写入的文 章应抓 “写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对写事的文章可按事情的“六 要素”来归纳。对写景和状物的文章要抓 “从哪些方面来写的”,“都有什 么特点”。

2.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有些文 章在归纳主要内容时,只要将题目加以扩充就行了,如 《伟大的友谊》,就 可以用这种方法归纳:课文写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40 年,井同创造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3.抓重点段。一篇文章一般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段落组成,其中常有最能 突出文章重点的段落。在归纳主要内容时,就应抓住这个重点段,其它段落 只需做些简单交待即可,如 《我的战友邱少云》全文分力四段,第三段是课 文的重点段,采用此种方法归纳为:抗美援朝时期,在夺取 “三九一”高地 的战斗中,邱少云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严格遵守纪律,趴在火堆里一动不 动,最后在烈火中壮烈牺牲了。

4.抓中心句。中心句常常是文章的总起句(总结或

总述句)或过渡句。归纳时只要抓住了这些句子,文章

的主要内容也就抓住了,如 《太阳》第二段的开头一句:“太阳虽然离 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

密切。”这句话既是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

总起句,概括讲了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课文最后用 “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概括全文,总结性结尾。归纳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只需抓住这两个中心句进行归纳就行了。

怎样划分段落

段落,也称意义段、结构段、逻辑段。它是由几个意思密切相关的自然段组合适而成(有时一个自然段也是一个逻辑段)。划分段落是理解文章的必经过程和重要手段。分段,就是把叙述同一内容的各个自然段合并为一个逻辑段。分段时,先要理清全文的顺序,找到分段的依据,然后进行分段。

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如《一夜的工作》,可按审稿前、审稿时、审稿后和作者回来的顺序,分为四段。这类记叙文的段落,开头一段一般有交代时间的话,可作为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的参考。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经过总有它的发展过程。记事的文章,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划分段落。

3、按空间变换顺序分段。游记、参观记一类的文章,都可以依据空间的变换分段。分段时,表示空间的词语可作为划分段落的参考。

4、按内容性质的不同分段。有些课文,既不能按“时间的先后”或“空间的变换”分段,又不是写一件完整的事情,因而也不能以“事情的发展”作为分段的依据。它们是从几方面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或通过几件事来写人,这样的文章可依据内容的不同来分段。对这类文章分段时,要注意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

5、按总起分述的方法分段。“总分”写法的文章,一般分两段。分述部分,不管一个局部或几个局部都作一段。局部中几个方面,应作为“分述”中的层次。如《林海》。“总分总”写法的,则分为三段,如《美丽的不兴安岭》。

五、怎样划分段落

分段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但重在分清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常见的分段方法有:

1、整体分割法。读一篇写事的文章,要搞清它写的是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依此可将文章分段;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则要把事情一件一件分割开;说明事物的文章,同样要把所说明的几个方面分割开。

2、部分归并法。步骤是:第一,先给第个自然段编上序号并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第二,把说明同一内容的邻近自然段归并成一个大段。

3、提取中心法。先抓住文章中占较多篇幅的主要内容,把这部分内容归纳为一大段,就是提取中心段。

4、标志分段法。有些文章有明显的分段标志,如有标明时间的语句,有标明地点、方位的语句,还有空行标志。

关于过渡段的处理:过渡段承上启下,主要是为了启下,因而分段时一般从下不从上。如《伟大的友谊》中的过渡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就应划归下一段,如果过渡段主要是总结上文的,也可以归上段。

六、怎样归纳段意

分段以后,用简明扼要的话说明每段的主要意思,就是归纳段意。这实际上就是把整篇课文概括成一个简单的提纲。这样,我们不仅能掌握每段的主要意思,还能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次序安排材料的,了解段与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归纳段意的要求

归纳段意一般要做到如下三条:一是准确,即要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全段的重点内容,不能用部分代替整体或用次要的代替主要的;二是简练,言简意明,不能罗嗦;三是通顺明白,不能含糊其词。

归纳段意的方法

1.摘句法。

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作为段落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中心句的段落。

2、归并法。

先找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再将几个自然段的大意归并到一起,归纳出全段大意。

3、取舍法。

一段里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有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就可以得出段意。如《小英雄雨来》第一大段有两层意思:雨来生活的环境和雨来的游泳本领高。第二层是主要的,可以用作全段大意。

4、借助法。

就是借助段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如总分段,可借助总述部分;因果段,可借助结果部分;递进段,可借助后一层的意思,但要注意在同一篇文章里归纳段意的方法要统一,不能几种方法同时使用。

七、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法一: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法二:要素串连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法三: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法四:标题追溯法。

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法五:内容借助法。

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归纳主要内容,要在“重点”两个字上下功夫。一篇文章是由几个段落组成的,但是总会有一两个主要段落。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体现在这些段落中。我们要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哪些段落是重要的?从而归纳出主要内容。同时还要要注意两点:一是在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一两个重点段,应准确判断,才能正确地归纳主要内容。二是归纳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归纳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语句可多可少,但是要写明白,重点突出,因此,要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恰当地组织语言和运用语言。

首先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概括文章大意必须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内容尽量完整;二是语言尽量简练。然后根据课文实际,设计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如:课文中主要人物是哪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等等,这些问题串联成珠后就是文章主要内容。有些老师担心这样下去学生就不会独立总结了,而我觉得这恰恰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去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这种能力。我们不能只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就坐等结果,还要多思考一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的方法。小学生毕竟小,他们需要一些引导。

小学生的阅读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本文拟就小学阶段常见语文阅读题考察要点,题型表现方式,学生解答阅读题易失分原因,和教师如何指导训练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等方面,谈点看法。

一、常见小学语文阅读题考察要点及题型表现方式。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语文阅读题的解答,应该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分析判断推理表达等综合能力的体现。既有需要学生记忆的东西,又有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意后灵活运用的成分,是主客观性试题的结合。而考试中具体的题型又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比如词义的考试,既可以是按上下文释义,也可以是近反意词的选择与判断,还可以是词义正误的判断,还可以是关键词表达特定事物,还可以用词造句等等。

二、学生解答语文阅读题时,容易出现的失误很多,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该识记的东西记不住,缺乏较为广泛的、必需的知识积累。如对字词的音、形、义把握不住,模模糊糊,释义不准,应该掌握的作家作品,古诗古词,精彩片段没能掌握,常用短语,格言、谚语,名言,成语,词汇积累不多。修辞法,标点,说明方法等易混淆。导致解题时遇到的一些客观性试题无法做。

2、判断思路不清晰,概念不明,缺乏必要的推理能力。

例1,《穿破鞋的大学生》“那些富家子弟见他这套装束,不仅讽刺他,而且栽污他这双皮鞋是他偷来的。问题:①解释:装束、讽刺、栽污的意思。②联系上下文解释它们的意思。题意很接近,细致起来有区别。有些同学把文段的主要内容与主题思想含混,不知道文章的主题思想,还应该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在里面。有的把文章的总体结构与层次段落顺序安排混淆起来,搞不清整体和局部的联系和区别。有的对文段中的关键词、句子理解不透,前后连接不起。

3、综合概括能力差,文字表达能力不强。多数学生不会组织自己的语言来准确地解题,特别是自然段意、全文内容、主题思想、作者写作特色的优点的归纳,理解浮浅。即便是有些领悟,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答案往往点到为止,要点不齐。

4、联系实际谈感想,心得、体会、收获时,许多学生要么撇掉文段内容思想,光说自己的事,要么只摘录原文句子,联系不到自己学习生活实际,使原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形成两张皮。

5、阅读态度问题。有些同学面对阅读题,不愿认真读原文,照着简单的题就做。有些同学做阅读题马虎了事,不愿动脑筋去想,东看一下,西看一下,完不成的题就丢。有些同学是阅读的方法和答题技巧不行,造成不当失分。

解题思路一: 先通览全文,熟悉大致内容,再带着问题到文中找答案,复杂文章再读一篇,再答题。

解题思路二:在初读文章前,就把问题默记于心,带着问题读文段,这种方法对于简单的阅读题,要节省时间些。

解题思路三:先做一些自己有把握的题,再去读原文做题。

5、教师在训练时,注意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还要对内容和形式的领会。领会是更高一级的要求,要求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与作者同观察,同体会,同情感,同组织材料,同运用语言,同表达思想。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

从小学语文升学考试改革发展的趋势看,阅读理解题的比重在逐渐加大,其中主观测试题的题量呈上升趋势。而学生在考试中该题项失分较多。往往在考试时,碰到阅读题型,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畏难情绪,不知该从什么地方入手,乱了方寸,稀里糊涂答题,做题不完整,答题答不到点子上,本来会做的题也往往丢分,导致成绩不理想。其实,阅读理解题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明确解题要求,遵循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一些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大部分题还是能够正确解答的。如果掌握了阅读理解的解题要求和做题思路,就会消除畏难情绪,所谓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浅见。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有的同学反而把加点的字给解释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三、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的文章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答案能,自圆其说,答案最佳。汉语词汇如此丰富,感情色彩如此浓烈,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认真、深入分析,回答问题时,对于遣词造句要仔细揣摩、反复推敲,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

四、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还是有一定方法可寻的,我们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我这里大致总结为4种。

1、置于语境。即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体验情景等。

2、体验情景。就是让学生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特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题目。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结合中心。

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一般来说,“置于语境”是最基本的思考方法,遇到题目首先考虑运用这种方法思考;在运用置于语境的方法仍然无法解答时可用“情景体验”这种方法来思考;如果运用前几种方法仍无法解出题目,就可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这种方法来思考问题,以求得到比较准确的答案;“结合中心”是思考问题时时常都不能忽略的方法,只有结合中心来思考问题,回答才会对路子。

所谓“言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五、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文章中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答题时间,先易后难是做阅读理解题目时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总之,我认为,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交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但笔者发现有一些学生在做题时却往往急于求成,做题过程流于急促浮躁,问题答案流于偏浅疏漏,不能优质高效地做好阅读理解题。那么,怎样才能革除这种毛病,做好阅读理解题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读,且熟读。

阅读的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二、思、且深思。

只要深思,才有发现。所谓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取、忌断章取义。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篇5

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

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毁暗堡。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黄继光》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1)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2)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3)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黄继光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5.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

6.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提出下面问题:①课文写的是红军在什么情况下飞夺泸定桥的?②他们是怎么“飞”又是怎么“夺”的?③结果怎样?把这些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总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还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都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以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直是中段学习的一个重点,更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的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维时常跳跃,总是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内容,因此对课文的理解也总是一半一半,很是不完整,要是面对长篇大论的文章,那可真是难为死它们了,不要说是10来岁的小孩,就是成人也会感觉有些吃力。但是,每一种知识的获得必有其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写事文章我总结如下: 概括文章首先要知道主人公是谁,发生了哪几件事情,结果怎样了?这一思路展开,同时语言也要围绕主人公进行表述,详写的事情一定要表达具体,略写的部分用一个短语或是简单的话简明概括就行了。大致知道了这样的概括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再稍加对此法进行补充巩固,不断的完善孩子们的这一学习能力,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孩子们能较好的把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从而有效提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使自己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除此之外,概括段意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概括的内容要具体。有的同学常用“经过”“结果”之类的词代替内容,太空洞,这不行。应该写出经过是什么,结果怎样。二是概括的要点要全面。一篇文章的内容往往有几个要点,要抓全,不能丢要点。三是语言要简明,不罗嗦。就是要把文章的“水分”去掉,使内容表达得简单明了。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小学中高年级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这一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把文章由厚读薄的能力,即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只有把握住了课文的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深刻理解课文,才能达到精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目的。怎样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呢?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困难,究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

1、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

2、该不该删。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

3、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

一、课题扩充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迎送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

二、段意合并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例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共写了五方面内容:(1)从地球在整个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十分渺小的;(2)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3)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又遭到无节制的开采和随意的毁坏,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4)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5)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把各段段意综合起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三、分析比较,突出重点 有些文章,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可以先简单地读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弄清作者在重点段中要表达的意思,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补充,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概括出来了。如《落花生》一文,第一段讲的是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讲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花生,谈论花生。显然第二段是重点段,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并以花生喻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以此为核心,联系文中其他内容,就不难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一家人在后园过花生节,他们边品尝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以花生来比喻,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住,这就需要反复地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内容的主次,准确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文章还需要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主要内容也就容易归纳了。

四.将设计的问题串起来

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边读边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样有助于我们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能在阅读中,依据文章的顺序,提出相应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按问题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例如:学习《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让学生阅读,然后设计以下问题: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鲁滨孙漂流的原因是什么?漂流了多少年?他是怎样生存下来的?认真思考然后回答,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五、抓重点语句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如老舍笔下的《猫》,既写了大猫,又写了满月的小猫。我们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猫的性格很古怪,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还有的时候,中心句表达比较烦琐,我们还需要“缩”,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使课文大意表达得更精炼。

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文章的不同题材,采用不同的概括方法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如《桥》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私的共产党员形象。又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2)叙事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如何总结文章主要内容 篇6

(2)说明胜任某项工作的条件。这是自荐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向对方说明你的知识,经验和专业技能,要突出适合于所求职业的特长和个性,不落俗套,起到吸引和打动对方的目的。

(3)介绍自己的潜能。向对方介绍自己曾经担任过各种社会工作及取得的成绩,预示着自己有管理方面的才能,有发展、培养的前途。

(4)申请具体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往往为多个岗位招聘人才,因此要写清楚你所要应聘的工作岗位。如果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说明自己希望申请哪一类工作岗位。

(5)附上有关材料或文件。

由于求职信的限制,有关材料要随求职信一起寄给招聘单位。大致包括: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职称证、身份证、获奖证书、户籍的复印件,学校的推荐信、个人履历表、发表的文章、科研成果等。

(6)最后写明自己的详细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等。

如何总结文章主要内容 篇7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是对作文立意的主要要求。2003年起考试大纲把“内容充实”提到了“中心明确”的前面,对“内容充实”的要求显然提高了。这里的“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等。“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内容”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单薄,能够有力地表现和说明中心的材料太少,还有就是材料不典型、不新鲜,不管写什么题目都是那几个“永恒”的例子。

内容是文章价值的决定因素,材料是内容的基本载体。因此,高考作文必须在选择材料上独具慧眼,掌握选材、用材的技巧,将对于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试作文中心不能隐晦含蓄,而应该主旨明朗。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是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要以中心为依据。“明确”即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因此中心要鲜明、集中、单一,这个中心要贯穿始终。

技巧1:带露折花,充实现实

即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新鲜材料。这里的现实生活指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大家关注的刚刚发生的热点。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其实就以漫画的形式体现了现在普遍存在的孩子教育的现实和热点问题。图画题为《摔了一跤》,画中有四人,一个是因为踩到了一块西瓜皮而跌坐在地板上的孩子,另外三个是分别标有代表“家庭”“学校”和“社会”字样的成年人,他们围着孩子发出了一个共同的声音:“出事了吧!”坐在地上的孩子,一只手在搔首挠耳,仰面环顾三位大人,恰如“一头雾水”,满腹狐疑,茫然不知所云的态势。三位成年人正屈身俯首面对孩子,有殷勤关切疼爱之态,而用文字标明的致意话语“出事了吧”用了感叹号,潜台词理应是“就因为你不听话,到底出事了吧”。令人不难想到言语之中有对孩子的批评、责备、教训之意。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现代汉语词典》)。漫画《摔了一跤》正是选取现实生活中人们熟视无睹的孩子“摔跤”现象,夸张地安排三个大人,以其自以为是的惊人之语“出事了吧”将相关的教育热点问题一言以蔽之,可谓用笔简练,构思精巧,形象生动,寓意隽永,堪称不可多得的佳作,用以作为高考试题。用心良苦,大有耐人寻味,振聋发聩之效。

实例借鉴

选择和平,选择生命巩宁

约旦河西岸加沙城内。

她静静地站在残破的街道上,四周是惊恐的人们和浓烈的血腥味。她清楚地记得,几小时前。一架以色列直升机向一辆哈马斯领导人的汽车投掷了几枚炸弹,而父亲恰好从那里走过……血泊中父亲已不能辨认的尸体永远刻入了她的记忆深处,滚烫的泪珠浸湿了洁白的头巾。从那时起,这个18岁的少女在心中郑重宣告:我要选择成为一名哈马斯战士,消灭犹太人,为爸爸报仇.为国家而战!

三教圣城耶路撒冷内。

他缓缓走在送葬队伍中,四周是悲痛的人们和残余的烈火。他清楚地记着,几天前,一个哈马斯极端分子混入一辆公共汽车中,拉动了绑在自己身上的炸弹引线,而母亲恰好在那辆车中……汽车残片下母亲那双痛苦的眼睛永远刻入了他的记忆深处,愤怒的心就要跳出黑色的葬服。从那刻起,这个18岁的青年在心里郑重宣告:我要选择参军,消灭阿拉伯人,为妈妈报仇,为国家而战!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中东发生,哭墙边,清真寺内,无数少男少女给自己选择了一条弥漫着硝烟和血腥的复仇之路,也就是选择了一条通向死亡的不归路。不仅仅是他们。无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都选择了鲜血、炮火、死亡,真主和上帝开始流泪……

设想在某一天,巴以边界隔离墙下。

他和她相遇了,洁白的头巾下掩藏着一颗颗炸弹,握在手中的枪已上满子弹。几乎就在同时,她拉响了引线,他扣动了扳机,他们倒在了血泊与废墟中,都睁着仇恨的双眼。在他们身后,又有无数如花如梦的少男少女选择了仇恨,选择了死亡,踏着他们的鲜血开始了又一轮冲突……复仇就这样轮回,不知哪里是尽头。

这是两个民族的悲剧,亦是人类的悲剧。在他们面前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可以选择,譬如生命、青春、爱情、和平……而他们选择了复仇,被复仇扭曲了的人性葬送了这一切。他们可以为了民族,为了信仰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但他们不可以将生命视作儿戏,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真主和上帝也不希望他们的信徒上演这样的悲剧。两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两个伤痕累累的民族必须作出这样的选择:不是以一个民族消灭另一个民族为终结,而是以两个民族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为起点。选择和平,就是选择生命在他们心中的圣地延续。

幻想若干年后的一天,隔离墙被拆除的废墟上。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人们互相拥抱,互相祈祷,互相祝福,孩子们拉着手欢呼。此时仇恨的目光已化作脸上灿烂的笑容,仇恨的种子已化为两棵博爱的参天大树。真主和上帝也为他们作出正确的选择而露出会心的微笑。

名师点拨

法国哲学家史怀哲说:“由于尊重生命的伦理,我们将和全世界产生精神上的关联。”而这惨烈的、震撼人心的场面,让我们对这些异族兄弟产生的超越国界的精神关联除了同情与心痛之外,恐怕就是那对和平解决民族争端、国际争端的强烈渴望了。本文通过设置三个矛盾尖锐的场景,再现了两个民族仍在不断上演的悲剧情节,尤其最后同归于尽的惨烈场面,更是把本可成为人间最美的一面毁灭了给人看,达到了较强的悲剧效果,引起人强烈的共鸣——我们需要的不是以暴对暴,我们需要的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友好、仁爱与善良。让博爱的参天大树早一天枝繁叶茂吧!

技巧2:学海采珠,充实内涵

在古今中外的文、史、哲文献中选取闪耀着真理之光的名人、名言、轶事,用来丰富文章的内涵、充实文章的视野。

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这是思想的精华,语言的典范,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倘能用得准确,恰到好处,无疑会给文章增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材料没有密度,也就难有力度。内容充实,材料丰富,语言就非得简洁精练不可,味道自然也就浓了,这就是亮点。

实例借鉴

勿为情所障目阅晓明

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茫茫人世中浮沉的我们,有时总不免对事物产生错误或肤浅的认知,然而有谁想过,蒙蔽我们真实的双眼的,也许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呢?

以情障目,不见泰山。情近,则信任、亲近;情疏,则怀疑,冷淡。这恐怕是人之皆有的常情。然而这或亲或疏的情,却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

我们的认知和决策,使之偏于浅薄或偏颇。翻开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史一看,竟有如斯感叹!

君不见,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的三百里烽火,不仅烧出片刻的欢喜,更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只因凭着“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妹妹,杨国忠便在一系列提拔中平步青云。扬眉吐气,唐王朝的衰败也由此而起;而吴三桂情动之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劣迹,数百年来仍然令人发指。而愤激至死的屈原,惨死风波的岳飞之所以成为令人扼腕的悲剧,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冲突,难道就没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君王疏远的原因吗?只因君王之目为情所障,看不到有幸埋葬忠骨的青山,只瞥见白铁无辜所铸的佞臣!情之障目,岂止不见泰山而已?

幸于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奋斗终生,当为今人所仰,后人所慕。他们之所以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知,往往是从能不为情所障目而起。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挥泪洒出一曲“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的悲壮挽歌,正由于他不为夫妻之情所障;毛泽东在儿子壮烈牺牲后表现出的坚定理智,难道不是他创下“欲与天公试比高”伟大业绩的原因?对待亲属家人从来没有特殊要求的彭德怀,若不是不为情所障,又何有“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的英雄气概?

为情所障,不见泰山;不为情所障,则有真知灼见。“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若不能脱出“人情”的枷锁,又怎能成为天地间最不屈的斗士,中国最硬的脊梁?过多的考虑恩情亲疏,只会为自己的认知带来不必要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做到理智、清醒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勿为情障目,勿以亲疏论英雄!

是的,只有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到:勿为情所障目。

名师点拨

材料丰富,用材有方,信息密集:周幽王为情戏诸侯,李隆基因情危社稷,楚怀王信亲疏屈平,宋高宗听谗害岳飞等论据,有力地论证了认情弃理的危害;林觉民别妻赴难为正义,毛泽东送子参军抗美帝,彭德怀为公不徇私等论据,昭示了伟大人物正确的情理观。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勿为情障目的中心论点。

技巧3:排比铺陈,充实气势

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考生可以用排比的句式列举大量的材料,这样既显得材料丰富,又显得富有气势。

排比的运用往往会提高作文的分数,在语言上高人一筹。排比的形式有:事例式排比。比如:“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熊熊的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大陆中的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湖南考生《谈意气》)比喻式排比。比如:“让苦难作为风,送我们去胜利的彼岸;让苦难作为火,照耀我们前进的道路;让苦难作为启明星,引领我们走向新世界。”(江西考生《接受苦难的洗礼》)引言式排比。比如:“在深夜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大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致;感受‘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迈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浪漫。”(上海考生《我想握住你的手》)抒情式排比。比如:“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旷世的悲哀,承起前人的启示,留给后人启迪。是责任还是义务?是责任!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民族的兴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他们曾在民族的崛起时留下名字,不朽于史册,名垂千古!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勇气也需要力量,但这是每个热血沸腾的中华儿女都应担起的重任,谁都不能退缩,谁也不能退缩!”(辽宁考生《肩膀》)人物式排比。比如:“鲁迅不安于救治国民的身体疾患,弃医从文,从而铸就了伟大的民族魂;袁隆平置身千里沃野,潜心研究,从而博得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超级女声’李宇春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却敢于挑战舞台,在神州大地掀起了‘想唱就唱’的狂澜。”(山西考生《追梦无悔》)

排比可以使文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可以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文章开头运用排比来彰显文章的气势,是最近几年不少高考满分作文常用的一种手法。

实例借鉴

本没有意外

河南一考生

生活中时有出人意料的事:悬崖上长出了树,小溪流成了河,著名学者承认不足,政府官员自我检讨……人们心中充满了疑问,感到这些事情大大出乎了意料。

我们不应该感到意外。

当我们看到嶙峋的山石上屹立着一株苍翠的青松时,不必惊奇,因为那是一种生命的力量;当我们看到长江的源头只是一弯细流时,我们不应感到诧异,因为那是一种爱的广博;当我们听到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回答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时说“不知道”时,不必不解,因为那是一种大家的风范;当我们看到温家宝总理噙着泪水,深情地对人民说“我做得不够”时,更不必意外,因为那是人民公仆对人民至深的热爱!

我们不应感到意外,因为这些看似充满疑惑的问题背后都掩藏着深刻的答案。我们不应感到意外啊,我们之所以意外,是因为难以读懂其中的真谛!

我们还能这样发问吗?为什么袁隆平为国家作出了那么多的贡献了,还是住着普通的平房,穿着掉了色的汗衫?为什么徐本禹那么傻,放着好好的研究生不读,而要去穷乡僻壤的山区做老师?为什么那些大收藏家,把无价之宝无偿献给国家?

我们没有理由再感到意外了!我们应该做到的,是读出他们的苦心,惊叹他们的人生境界,为他们的人格魅力折服。我们应该将我们的不解、疑问、惊异,化作深深的感动,再化作我们向他们学习的力量。

我们没有理由意外,我们只能震撼。我们不再奇怪:为什么,在困在废墟中时,一位母亲竟能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承受着无数砖石的压力,为女儿撑起一片狭窄但安全的空间?我们只会被深深打动。感悟母爱的坚定、执著和伟大。我们不再奇怪,为什么,在衡阳火灾中,那消防官兵明知危险.仍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因为那是军人的责任,那是对职业的忠诚!我们也不再奇怪:为什么。那些奥运冠军获得奖杯时流下了泪水?因为,这是数年来流出的血泪催生的花朵,那是为祖国荣誉铸造的丰碑!

是的,我们不会感到意外了。因为我们读懂了其中的理,更读出了其中的情,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生活中没有意外。生活中本没有意外。

名师点拨

考生以平白话语开篇,语气舒缓:第三段四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构成排比,使文章语气骤显紧张;第五、七段以反问句式构成排比语句,使得语势磅礴,思路宕开,给人以无可阻挡之势,并不断升华主题思想;第八、九段重归平凡,以“生活中没有意外,生活中本没有意外”反复强调,与前文相互照应,相得益彰。

技巧4:红线串珠,充实结构

文章分为许多小片段,每一个小片段写一个内容,这些内容像一个个精彩的珠子,而内里又有一根相通的红线,串进来后就可以表达鲜明的

主题。

实例借鉴

足迹

江苏一考生

回首圆梦的途中,一串清晰连续的足迹在我眼前呈现。

——题记

2006年1月5日 星期五阴

市里第一次模考眼瞅着就要到了,我的心受着期待与畏怯的辗转,既盼望早点参战,试试整装后的我实力到底增长了几何,又怕再次被打进万劫不复的地狱;希望用辉煌的战果拂去父母额上的愁云,又恐战败使父母感到希望依旧渺茫。这趟黑暗的旅程到底还需我倾注多少汗水才能望见一丝曙光?我的心依旧没找到平静的港湾。

“寻梦路上,我几经彷徨。”

2006年5月20日 星期日 雨

“二模和一模相比,我的语文、英语和综合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可望着依然在低空徘徊的数学成绩,我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滴滴的雨声结实地打在我的心坎上,引出我的泪水,冲刷我的付出。这就叫心碎的感觉?我付出的无数个白天和黑夜难道都会随风而去,只留给我涩涩的痛楚?这叫我怎能甘心?难道要我就此放手?那将意味着桌上这所有浸透我汗水的稿约将被怯懦的狂风吹走,不。不,我决不能被打败,我要奋战到底!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2006年5月30日 星期六雨

再次与心魔交锋后,我仍然站在胜利之巅,虽然镜中的我稍显疲惫,但遮掩不了我胜利的笑容,轻瞥被我抛在身后的“烦躁综合症”,笑道:“心中装有执著信心的人,岂能被你这空心的敌人打倒?”噢,在时间的磨砺下我的实力与日俱增。在煎熬的铁锤下我的毅力在延展,在焦灼的煅烧下我的自信在成长。我相信:我有能力拥抱六月的骄阳!

“我似乎听见花开的声音。”

2006年6月26日 星期六晴

接到成绩单的刹那间,望着闪着光芒的636分,我却出乎意料地平静,没有常在梦中欢呼雀跃的那种激动、兴奋。望着同窗羡慕的目光,我脑海里闪现的却是昏黄灯光下,黎明小径上我苦读的身影。

“结局是这样简单。”

静静地回顾往日的足迹,在我的记忆中它们似乎都是那样的深,唯有今日的感觉是最轻最轻的.这一段经历告诉我:人生路上只有奋斗的过程是最复杂、最艰难的,而结局往往很简单。

——后记

名师点拨

面对“人与路”这样抽象的话题,考生采用生活化的思路化难为易,以高考备考为线索,将四个生活片段连缀成篇,突出这段难忘人生之路上的忧和乐,并能从亲身的生活经历中结晶人生哲理——人生路上只有奋斗的过程是最复杂、最艰难的,而结局往往很简单。

技巧5:抓关键词,明确中心

在考场作文中,需要作者咬文嚼字,对于体现文章主旨的关键词紧抓不放,在开头、中间、过渡、结尾等文章的主要位置,不断地陈述这个关键词以及由此产生的解释、强调性的文字,这样的文章给人感觉思路缜密、严谨,不会有松散的感觉。那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自然明确突出。其实这也就是一种重复的点题。字面重复点题法:在行文过程中,在某些段落或每个段落的开头或结尾,用字面相同的句子重复标题或者中心,反复点题,从而达到突出中心的目的。这样做可以使文章中心从思维深处浮现于视觉表面,作者更便于紧扣中心作文,读者容易把握,对评卷者的视觉和心理都会产生强大冲击。似曾相识点题法:在行文过程中,似曾相识的词语、句子反复出现,不变的是基调,变化的是细节,不断强化主题,又在变化中给人丰富生动的感受。表现在形式上,在作文的多处反复点题,点题的形式每次都有变化,避免了字面重复点题法的生硬,变刻意点题为自然点题,显得机智圆熟。浓墨重彩点题法:避免前文点题不足的缺失,在结尾一段或几段文字点题,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以多方面反复强调的力度,实现最大限度的扣题效果。

实例借鉴

价值的分量

张亦然

人说“价值是一种标价”,又有人说“‘价值’只是一个概念而已”。我说,价值的内涵并非如此单薄,价值有它独特的分量。

如果浅显地将价值的分量理解为一包一斤的糖,一包一公斤的大米,那便过于狭隘。价值的实质不但于物质,更在于文化。漫漫五千年,从屈原到鲁迅,从《楚辞》到《呐喊》,中国文化博采众长,灿若星河。正因为有了飘逸不羁的李白吟“千金散尽还复来”,豪放大气的苏轼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婉约细致的李清照愁“浓睡不消残酒”,犀利深刻的鲁迅喊“于无声处听惊雷”。所以中国文化一向被人们以“凝重”相赞。这一“重”便凸现出文化价值的重量,这一“重”,重若千钧。

与文化相通的,便是人们精神世界中必不可缺的情感。关于情感,哲人说,情感有一种价值,而这一价值,有难以预想的分量。对于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他渴盼一封慈母的家书;时于一个身陷困扰的迷途者,他需要一双温暖有力的手;对于一个奔波在外的路人,他希望尽早赶赴家中感受天伦之乐;对于每一个处于生活中的人,都有对情感的需求。而情感往往在此时为你开启希望之门,情感也于这悄无声息中让你体味到这一价值的坚实分量。

作为一个生活在世间的人,他领略了文化,感知了情感,他就还需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另一种价值,托举起另一种价值的分量一那便是人生价值的分量。面对命运的不公,海伦没有说“我放弃”;霍金没有说“我服输”。他们用坚韧和信念,向命运奋起挑战。他们明白,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责任去承栽自己生命价值的分量。他们忍受、坚持、拼搏,他们成功。当此后每个世人知晓他们的事迹,都会在心中默想: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这样的价值才有如挥毫般用生命书写下的分量。

世间万物所具的价值,皆有分量。这分量或轻如鸿毛,或重若泰山,一如人生。你可以虚度一生的光阴,也可以选择精彩的生命。只要你看重生命的价值,那它必然会用不凡的分量来镌刻你未尽的人生。

名师点拨

小作者咬文嚼字,嚼出了“价值”的重量,从文化的价值到精神的价值,层层剖析,说理透彻,足见作者思维的缜密、独到。作者采用排比、引用结合的手法,铺排了大量典型材料,展示了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技巧6:立中心句,明确中心

考场作文,行文的思路清晰对于文章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应该不断地在行文过程中进行强化,以分论点的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中心论点的成立,给人以思路缜密、中心突出的感觉。

高考作文评卷时间紧,任务大,阅卷老师不可能像平时批改作文那样细致,反复地看,往往是“一目十行”,抓观点,找要点,寻亮点。而“中心句”是展示考生主要观点,反映文章要点,显示作文亮点的最佳形式。考生用小标题来代替中心句,也是一种办法。如《杂,也是一种美》的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的:杂,意味着变化;杂,意味着进步;杂,也是一种美。同是论“杂”,另一位考

生在讲怎样成为“杂家”时,也是从三个角度论述的:要“杂”,就要有海纳百川的勇气和胸襟;要“杂”,就要有贯通古今的眼光;要“杂”,就要有思考,有选择,有提炼,有发展。

实例借鉴

谦让——人性的闪光点

李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新西兰的希拉里不是个“无欲”的人,他最大的理想甚至是活着的最大希望就是第一个登上顶峰。然而他依然是个刚强的硬汉子,因为他战胜了自己的欲望,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夏尔巴人。是什么促使他这样做的呢?是人性中最闪亮的华章——谦让。

谦让是立人之本。

谦让并不代表懦弱,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开阔,是“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超脱。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当街为廉颇让路,展示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得廉颇负荆请罪,也成为历代人们称颂的典范。

谦让是成功之源。

在文艺界,经常会有人为追名逐利而互相抨击,指责,丝毫不懂谦让之义,结果只能使人们怀疑他们的人格和艺德,最终导致人气大降,黯然失色,退出演艺圈。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喻户晓的成龙。成龙从艺几十年来,从没有与谁发生过争执,更别说是互相抨击了。他总是以大哥的风范谦让别人,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国际影星。他取得的成功,和他的谦让是分不开的。

谦让是社会之需。

保证交通安全,需要谦让,否则会有车祸;保证公共秩序,需要谦让,否则会发生混乱;保证社会安全,需要谦让,否则会有冲突。生活中处处有谦让,生活中处处要有谦让,否则社会将变得杂乱无章。

当然,谦让也要用在适当的场合,而不能乱用滥用,比如在赛场上,“谦让”对手就是违反体育道德;在台湾问题上,“谦让”陈水扁就是丧权辱国。

总之,谦让是人性的闪光点,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只要用得对,谦让将成为个人进步的催化剂,社会发展的牵引力。

名师点拨

本文的开篇简洁明了,名句恰当准确地切入,“然而”一词的逆转自然引出立意的重点。接下来三个分论点的展开,从做人立世之需,从成就事业之需,从社会和谐发展之需三个角度论述。“当然,谦让也要用在适当的场合,而不能乱用滥用”,一个“当然”又使文章避免了绝对化的倾向,使问题能够辩证论述,避免偏颇,从而更加全面,更令人信服。

金牌教练集训

真题体验

文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7年湖北卷)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6年湖北卷)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过关检测

文题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价值,如今是个时髦的词。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每个人追求的人生价值又不尽相同:在科学崎岖之路上的攀登者追求的最高价值是真理;在商海浮沉的弄潮儿追求的最高价值是利润;对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来说,最高的价值可能是一封抵万金的家书。

请以“价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有人说,高三是黑色的,尝到的是枯燥,得到的是失望;有人说,高三是金色的,经历的是充实,收获的是希望;有人说,高三充满了竞争,友情似乎在你追我赶中稀薄;有人说高三充满了友情,竞争似乎在你帮我助中浓厚……也许,高三的心情是复杂的,高三的生活是多彩的,高三的感受是独特的,高三的思考是深入的。人在高三,身处此境,你一定有许多想要倾吐的东西。

上一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下一篇:小学业务学习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