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业务学习管理制度

2024-09-14

小学业务学习管理制度(通用10篇)

小学业务学习管理制度 篇1

业务学习制度

为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提高全体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及课堂教学水平,学校坚持开展有业务学习及校本教研工作,为保证教师业务学习的正常开展,以及校本教研的有效落实,特制定本制度。

1、教师业务学习及校本教研由学校教导处组织展开,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教师业务学习每周开展一次,由教研组长组织,教研组全体教师和学校行政参与,一般情况下不得请假,教师业务集中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学习时间内不得做与业务学习无关的其它工作,由组长做好考勤记录。

2、教师业务学习内容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基本内容,包括各学科新课程标准、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评价方式为主要内容,3、教师业务学习必须有计划地安排组织,各教研组长在开学初根据教导处计划制定的教研工作计划中,有专门的教师业务学习培训的计划安排,计划安排中要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具体的学习时间及相关的主讲人。

4、除教研组组织日常的教师业务学习外,学校创造各种条件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和参加学片课改研究活动,教师外出学习由教导处具体安排。并利用教研组业务学习时间,向组内教师汇报学习收获,外出听课者,还必须在教研组内利用教研活动机会上汇报课。

5、校本教研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校本教研以理论讲座、教学技能竞赛、教育论坛、课堂教学观摩、课堂教学点评、课堂教学评优等不同的方式进行。

6、校本教研必须全员参与,原则上不得请假,依据学校校本教研方案确定开展,学校落实校本教研的时间安排及相关责任人,全体教师必须认真参与,做好学习笔记;每学期,教师业务学习笔记上交至教导处汇总。

7、对教研组安排主持任务的教师,都应该认真准备,不得无故推辞,在教师业务学习、校本教研中,认真承担教研组或教导处安排工作的教师,学校将通过对承担的任务和成效进行考评奖励,对不按要求执行的教师,学校将对其进行经济及其它待遇上的处罚。

小学业务学习管理制度 篇2

一、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业务档案是中小学校档案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具体体现在:

(一) 有名无实。只要建档的中小学校都在教学档案的一级类目下建有教师业务档案的二级类目, 并以教师个人为单位装盒统一保存。但打开卷盒, 你就会发现卷盒内的文件收集不齐全、更新补充滞后、整理零乱无序等问题, 有些学校的教师业务档案甚至只有一个空壳。

(二) 全员档案意识淡薄。一方面, 教师个体缺乏个人业务档案的归档意识, 片面地认为档案是学校和档案工作人员的事情, 教师个体只是学校档案的利用者和受益者, 主动提供档案资料的意识极为淡薄;另一方面, 档案从业人员由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日常事务繁琐, 加上教师业务档案收集困难、无统一标准, 评估验收要求低等因素, 主观上轻视教师业务档案的收集, 从而导致大量有价值的档案资料流失。

(三) 缺少相应的制度约束。在中小学校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中, 对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的规定较为笼统, 导致档案从业人员及教师本人在具体操作时无据可循;学校也没有形成有效的考核制度加以约束, 导致教师和档案人员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在各级各类档案室创建验收的标准中, 对教师业务档案也没有具体细化的规定, 导致档案从业人员对教师业务档案有无足轻重的错误认识。

档案数字化是以传统档案管理为基础的, 传统纸质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师业务档案的数字化, 使之数字化进程滞后于其它门类的档案, 而且在数字化档案室创建标准中, 对教师业务档案数字化也没有作出明确要求。

二、教师业务档案数字化的必要性

(一) 教师业务档案作为人事档案的一部分, 它的数字化是国家信息化和现代组织人事工作的必然要求;教师业务档案作为学校档案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 教师业务档案数字化可以实现档案手工检索到计算机检索的转变, 能大大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水平。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职称评定期间, 学校档案人员体会最深的就是为职评教师查询档案忙得焦头烂额, 由于档案利用频繁, 人手不够, 甚至会出现文件破损、档案原件的遗失等现象, 教师业务档案数字化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传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三) 教师业务档案数字化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档案信息利用者只需有一台联网的电脑就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进入学校数字档案库查阅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 充分有效地发挥档案的利用功能。

(四) 教师业务档案数字化可以促进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的良性发展。档案的最终目标是提供利用, 当利用者在数字档案库中尝到了高效便捷地利用自己所需的档案的甜头, 教师个体的归档意识自然就提高了, 档案人员被动收集的现状自然也就改观了。

三、数字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业务档案管理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 (录音、录像) 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 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 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 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 及时提供利用, 实现资源共享, 它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 下面就教师业务档案在数字化背景下的管理提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建立严格的教师业务档案归档案范围及整理规范, 使教师个人及档案工作人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据可循。归档范围大致可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教学情况;教科研情况;师资培训情况;班主任工作情况;各类证书等。归档范围的制定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教师业务档案要以“件”为单位进行整理, 分类、鉴定、装订、排列、编号、编目等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二) 收集整理。收集是档案工作各环节中最难的一个环节, 对教师业务档案而言, 它面对的将是全校所有的教师, 除了要提高全员的档案意识, 鼓励主动移交之外, 档案工作者要对照归档范围的标准, 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收集, 档案工作人员要改变传统“埋头做档案, 不闻窗外事”的观念, 走出去, 了解学校及学校各部门的工作重点热点, 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进行收集。对收集的文件材料进行鉴定后, 以“件”为单位分门别类进行整理。

(三) 数字化处理。将整理完毕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以教师个人为单位建立文件夹, 将整理完毕的纸质文件进行扫描处理和格式转化 (电子稿直接转化格式) , 以文件相应的档号作为文件的名称, 存入事先建立的教师个人文件夹中。然后在数字档案管理软件相应的数据库中进行条目录入, 并将文件夹内的文件与录入的条目进行原文挂接, 形成教师业务档案数据库。扫描完后的纸质档案存入教师业务档案卷盒。

(四) 数据备份。为保证数据安全, 目录数据和图像数据要及时进行备份, 备份的方式和载体可以多样化。数据备份后在相应的备份介质上做好标签, 以便查找管理, 同时要填写纸质档案备份管理登记清单。

(五) 数字档案的利用。通过网络, 利用者就可以对数据库中的教师业务档案信息进行利用。档案人员要对利用者的权限进行设置, 利用者的权限有目录查询、原文查询、原文打印等, 在设置权限时要考虑数字档案的安全。如果利用者有权限之外的利用要求, 可以通过网络向档案人员提出利用要求, 档案人员审核同意后就能够实现利用, 非常方便快捷。

档案数字化对中小学教师业务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档案工作人员应顺应这一变化,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实现其更有效的管理。

摘要:教师业务档案是学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对个人还是学校都至关重要。档案数字化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针对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档案数字化背景下的教师业务档案如何实现有效管理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数字化,教师业务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黄婉燕.数字化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工作浅谈.科技风, 2012 (7) .

小学业务学习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教师业务档案 管理内容 办学水准 素质改造

前言:最近阶段,我国中专教育工作开始引起上级重视,随着内部师资、技术设备资源不断更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思路愈加清晰。透过管理者视角观察,教师人事和专业技术档案如若想在合理时间范围内获取新生机遇,就必须运用业务档案进行原有职务针对性节点挖掘,进一步为后期学生不同素质改造诉求满足提供保障。事实上,足够健全的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体系架构,能够随时为教师创新业务、学术水准改善提供调试经验,确保学校阶段教学经验足够丰富,而科学师资队伍构筑和科研项目开发都能有所依据。

一、我国中专学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现状论述

目前大部分中专学校内部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人员,存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水准低下隐患,对于既有教师业务档案分类、归档、应用规则掌握不够精准,无法在合理时间范围内令此类档案管理工作步入正轨。以上结果与以往临时配备机制引导理念有着正向关联。

(一)档案信息调试媒介形式过于单一

现阶段中专学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始终沿用手工记录作业形式,一旦说文件归档过后,对应工作人员必须逐层校验和调整,未免遗留工作量大、延续期限长等问题,并且会令某些具备特殊价值能效的档案被埋没;再就是档案查阅方式始终落后,经过多次案卷调动后衍生大量磨损迹象,后期检索精准度、完整度也就遭受一定侵蚀威胁。

(二)资料收集完整程度不足

大部分外出参加会议的工作人员,都无法及时主动地将文件交付给档案管理人员加以规划布置,使得这部分人员状况完全限制在归档程序之外。同时,大部分中专教师表现出归档职务的抵触心理,片面地认为自己辛苦制作的教案材料会被无限制地查阅共享,限制个人业绩优势扩展范畴;而后期利用时往往会办理各类手续,最终还是希望经由自身管理。

(三)管理设备资源创新效能无法达标

尽管我国中专教学资源全面更新,但是仍旧存在某些地域学校档案管理终端,无法长期维持内部信息防盗、防潮结果,经常会将教师档案材料随意放置,当中隐藏的安全隐患着实深厚;另外,档案管理设备资源创新效率不高,部分中专小学始终沿用不规范样式的保管箱,最终教师业绩评估和学校办学实力将同步遭受限制。

二、建立在中专学校办学水准动机之上的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创新举措内容解析

(一)全面规范既有档案管理机制形态

系统化调整中专学校全体员工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重视态度,可以说是稳定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教学实力,以及学校办学优势的核心支撑媒介。相应地,就需要档案管理主体结合最新档案法令条文进行科学解读和大范围宣传。具体工作内容,便是依照上级档案管理需求,快速构筑起档案管理专属交流部门,将与教师业務相关的载体、门类档案梳理完全,而异质化职能单位要安排一类档案监管人员,确保学校一切教学资料都能规整完全,为今后教师创新技能培训创造合理适应空间。

(二)合理提升教师业务档案信息化建设效率

依照客观层面审视,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活动,可以说是现代化教学机制改革的必由之路。主要工作内容表现为:竭尽全力制定一套足够严密灵活的现代化档案运行机制,同时沿用计算机、传真级以及智能检索终端等,完成一系列档案信息收集、处理任务,借此完善对应教师业务档案咨询服务与综合管理质量。

(三)全面提升档案管理队伍业务实力规范水准

作为新时代中专学校教师业务档案规范管理人员,必须朝着专业化素质形态不断适应改变,确保对应档案系统系统能够持续正常运转。首先,学校领导应集中意识创造各类技术辅助性条件,进行各类岗位人员档案创新知识内容灌输,加强内外工作内容指导力度。其次,建立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将人员主观能动性全面激活,进一步在原有工作内容之中发挥其无限的适应潜能。最后,时刻尊重工作内容科学量化特性,体现一个单位内工作量大与小不一样、专与不专不一样,有利于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结语:综上所述,建立健全形式的中专学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体制,能够确保阶段化学校整体办学水准都能客观呈现,确保师生进行全面化考核,经过不同阶段历史材料随意提取过后,清晰界定教师素质不足状况。相信长此以往,才能真正发挥不同区域中专学校办学特色和水准,为后期多元化技术素质型人才开发改造前景绽放,提供合理的支撑引导媒介。

【参考文献】

[1]杨金平.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昆明理工大学,2010.

[2]宋金虎.基于B/S的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石油大学,2010.

瓮洞镇小学教师业务学习制度 篇4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新世纪所需人才,任课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专业理论知识,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为此,结合我校现有学习制度,特拟定教师业务学习制度如下:

1.要正确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2.按照学校的要求,每学期记好学习笔记不少于 0.5 万字;

3.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理论知识。青年教师要通过在职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4.要注重本学科以外各科知识的学习;

5.要积极参与本学科课题研究,并积极撰写论文,每学期每位任课教师至少提供一篇以上经验总结或论文;

6.要积极参与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并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

7.要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活动,每周听课不少于 1 节;

8.加强常规教学各环节的研究,提高各个教学环节的科学性、高效性;

9.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50 岁以下任课教师人人能上多媒体课,且每学期自己至少制作一个课件;

10.采取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相结合,以个人学习为主。

11.凡参加外出业务学习的教师,回校后要向有关领导汇报,视情况写出汇报总结或上汇报课;

12.集体学习不得迟到、早退,无故缺席者作旷工处理。

瓮洞镇小学教务处

小学政治业务学习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__大精神,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可持续发展,创和谐发展学校,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

二、学习内容与要求

1、认真学习党的__大会议精神和教育部“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等有关文件精神,深入体会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内涵。

(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作好笔记,不少于一千字)

2、学习、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实现我校精神、物质、制度、行为文化一体化。

3、继续学习有关师德主题(坚持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活动的相关内容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及《师德规范》,努力提高依法治校、依法执教能力。

(自学为主,作好笔记,两千字以上,测验检查落实)

4、加强时事政治、师德师风、课改理论等内容的学习及培训,认真落实恩施市教师“十不准”和学校的相关规章。

5、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培训。

(自学与培训相结合,测验检查落实)

三、学习保障措施

1、坚持“三定”目标

定时间——每学期开学前三天及每周一(周四)下午1小时的集中学习;坚持每天1小时的自学(报刊、网络等媒体知识);

定内容——本计划内容。另根据时政要求而补充的内容;

定要求——人人须用专用笔记本(政治、业务)分开作笔记。学年参与集中学习与自学内容不少于20次,心得体会两篇以上(各700字以上),测验80分以上。

2、坚持学习考核制度

集中学习、培训期间,无特殊情况不准假,必须遵守学习时间安排,不得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要端正会风、学风。

坚持平时作笔记习惯,做好随时备检准备。每期末(放假前一周)上交存档。

学习测验(两次以上)以本计划要求学习的内容为主,试卷存档。

参会、笔记、心得体会、测验成绩作学期“量化评分”中“德”项依据。

3、坚持学习与绩效挂钩制度

学习检测结果记入教职工个人业绩档案,作为学期考核和年度考核综合评价内容之一。

小学业务学习工作总结 篇6

这一学期,我校全体教师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进行课程改革。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主线,认真开展了教师业务学习,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具体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设优良师资队伍。

1、领导班子以身作则。

学校领导班子抓住契机,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参加培训班进行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管理水平。

2、教师更新观念,积极进取。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校加大校本业务学习培训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对他们做到:一抓政治思想,培养爱岗敬业精神;二抓课改学习,夯实自身功底;三抓基本功达标,提高综合素质;四抓班级管理,提高组织教学能力;五抓业务水平,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通过有意识的培养,我校的青年教师在政治思想上、业务水平上都有了很大进步。

二、教学为本: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大刀阔斧,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更新观念,转变方法。今年我校继续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理解新课标、领会新教材,掌握新教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新形势的需要。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活动。以点带面狠抓课程改革,积极实施课题研究,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全面发展,提高业务水平

在浓浓的教学氛围中,教师们精业务,多发展,相互学习,友好竞争,除了在教学上有出色表现,还在各种形式的比赛中体现出了自身过硬的综合素质。一年来,我校教师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竞赛、辽阳市优秀课验收、灯塔市优秀课展示,教师对抗赛等各项活动中都取得了佳绩。

小学业务学习管理制度 篇7

一、找一找:时间都去哪儿了

[活动一]同样的一天, 同样的学习内容, 别的小朋友不但完成了作业, 还玩得很尽兴, 而小朋友B老被老师催着完成作业, 课间也不能玩个痛快。小B的学习能力并不次于大家啊, 似乎他的时间总比别人少一点。他的时间去哪儿了?请小朋友一起来帮忙。

学生1:我们开始写作业了, 他还在书包里找什么东西, 浪费了好多时间。

学生B:我是找卷笔机带了没, 因为铅笔头粗了。

学生2:我都提前在家里卷好5支铅笔, 不带卷笔机。

学生3:我还看见他经常用橡皮筋把两支铅笔绑起来, 像宝剑一样。写字的时候还转来转去玩。

学生4:他做做停停的。数学老师说他:又在发呆了, 快抓紧时间啊, 不然下课都完不成。

师:小B, 他们找得对不对?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B (不好意思) :对, 我会改正的。

……

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悄悄地用手机录下这类“磨蹭王”的课堂行为, 然后让他自己找一找时间去哪儿了。

[活动二]讲《时间老人与流浪汉》的故事。讨论:流浪汉老了想好好做事, 痛哭自己的时间却没了。他的时间去哪儿了?

学生1:他小时候玩弹珠, 长大后玩纸牌, 时间都用来玩了。

学生2:时间老人给他的时间其实很长, 从小时候到老, 都是他自己玩没了的。

……

通过这些活动, 大家明白了时间对谁都是公平的, 只是自己没管理好。童年是学习的黄金时代, 记忆力好, 接受新事物快。“少年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就是告诫我们一定要从小珍惜时间。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搜集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爱惜时间的故事和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增强大家的惜时意识。

二、比一比:时间是根橡皮筋

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物, 如何让小朋友感受到时间的长度呢?可设计一些趣味比赛。

[比赛一]一分钟会变长

先发下本子, 宣布开始写生字, 老师暗中计时, 统计每个人一分钟内写下的字数。然后宣布一分钟写字比赛, 要求写好每个字, 质量不好的不算, 统计一分钟写字的个数。对照前一次就会发现大家写的字数都增多了, 难道这一分钟变长了?大家会心地笑了, 原来是比赛中更专心、更有紧迫感的缘故。

[比赛二]五分钟读课文

低年级的语文作业中, 老师一般要求学生把课文读三五遍, 部分家长反映孩子会觉得很累, 往往“偷工减料”。其实低年级的课文大多篇幅短小, 读几遍费不了多长时间。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小比赛:读课文五分钟, 俩人一组, 互相计数读了几遍。孩子们惊奇地发现, 五分钟可以读这么多遍课文, 时间如同橡皮筋一般被拉长了。

时间管理最重要的是珍惜现在, 做事不拖拉。为促使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可以请家长记录孩子完成作业的时间。家长先根据孩子平时作业情况给出一个稍有盈余的时间期限, 要求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果完成得好就进行奖励。

开展课堂小竞赛。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堂作业, 对认真快速准确完成作业的孩子给予奖励, 如可以得到一颗五角星, 书写美观的再加一颗星, 再与学校“绿卡行动”相结合, 十颗五角星换一张绿卡。对于作业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人纵向比较, 多多鼓励,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久而久之, 孩子们会不断提高作业的速度和质量, 慢慢地体会到抓紧时间学习的重要性。

三、试一试:学做时间小主人

学习要高效, 就得确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由学生自己制定, 学生参与的成分愈高, 对实现目标的承诺愈重, 学生会愈努力。教师应指导学生确立一目了然、可检测的学习目标。例如, 学生制订的目标可以是:在10分钟之内将一篇课文读通顺, 读正确。确立好目标后, 就得心无旁骛地去完成。同时有几个目标要完成, 特别要强调区分“工作”的主次、轻重、缓急, 哪些要先做, 哪些可以后做。

对于小学生来说, 时间管理最难做到的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游戏时间。为此我们开展活动让学生自己来尝试安排时间。

[尝试一]轻重缓急巧安排

课间十分钟的安排最能反映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 可以说这十分钟就是一个缩影。先请大家列出课间十分钟要完成的目标项目:上厕所、喝水、做下节课课前准备、游戏等等, 然后自由安排先后顺序, 老师在教室内观察。上课后交流反馈:把课前准备工作放最后的学生铃声响了才进教室整理书;做下节课准备的学生上课很慌乱;把上厕所放最后事项的学生几乎都迟到, 有几个进了教室后又跑出去上厕所;把游戏放最后的学生最坦然。

下一节课, 各自调整先后顺序再试一试。如此多次尝试后, 学生得出一个公认的合理次序:先做课前准备, 因为人还在座位上, 最方便完成, 而且很重要;再喝水、上厕所 (如果需要) , 这也是很重要的事;最后安排休息和游戏, 因为这些事相对次要一点, 而且前两项都完成了才能一直玩到铃声响, 不用心里惦记着, 很放松。

识字是低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 学习生字后还要扩词运用, 老师要求小朋友先把生字卡片读2遍, 再写扩词。可大多数小朋友都很自信, 认为已经和大家一起学过了, 不需要再读。事实上很多学生需要边做边翻卡片, 效率很低。笔者开展了下面这项活动。

[尝试二]磨刀不误砍柴工

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将其分成两队, 每队各18人。A组学生学后就写, 不会的翻卡片找;B组在学习生字后先自己读2遍卡片, 再做生字扩词, 完成后交上来统计。

从速度上来看B组优势不是很大, 但从后续的听写来看, 差异就非常明显。

通过这样的尝试练习, 学生懂得了在求快的时候更要讲究实际效果。熟读, 边读边记是学习的有效准备, 学习的任何一项准备都不会是白白浪费时间的, 正如“磨刀不误砍柴工”。

四、创一创:学习环境无干扰

固定的学习区域不但能促进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学习的条理性。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专注性和持久性。小学生在学习时间管理方面缺乏意志力, 注意力容易转移, 因此创造一个无干扰的学习环境尤为重要。

[创设一]一个相对单一的学习区域。一张独立的书桌是每个家庭都能给孩子提供的, 桌子上除了必要的学习用品, 其他无关物品都不应该放置。学习用品尽量以实用为主, 简单美观即可, 不要买花里胡哨的、功能多样的文具, 尤其是玩具型的。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让孩子在书房学习, 书房的布置必须与学习功能相匹配, 不能兼具娱乐功能。

[创设二] 一段相对宁静的学习时间。孩子学习时, 家里要尽可能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家长可以在边上看书阅报, 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应该不停地学习。若家长连半小时的学习都做不到, 又凭什么要求孩子一整天都认真学习呢?切不可在这段时间里看电视、玩电脑。

让孩子自己参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孩子会有认同感。要让孩子明白在规定的学习时间里不能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 学习的时候就要专心地学, 玩的时候可以尽情地玩, 一张一弛, 劳逸结合。高效率的学习是节约时间的关键, 专心致志则事半功倍。

五、练一练:确立学习时间段

合理利用最有效的学习时间是高效学习的关键, 所以学生自己编排的学习时段应该是最能专心学习的时间, 也就是说, 有规律地利用时间是增强学习效果的好办法。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 如果在固定的时间学习固定的科目, 每当打开书本, 大脑的有关部位就会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 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练习一] 学校统一的早读课为7∶50-8∶00, 只有10分钟, 但学生到校的时间参差不齐, 前后相差半小时多。这段时间很难要求先到学校的学生一直早读,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控力达不到, 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若一直读很累, 而且效果也不好。我班就另行规定:早读课铃声响之前自行阅读, 可以读课外书。如此坚持一年后, 学生一到学校就会去班级图书角拿一本书来看, 安静而投入, 不需要班干部虎视眈眈地盯着。

[练习二]每天中午有一节课的静校时间, 我们大多安排学生自己阅读或休息, 但因为时间较长, 往往坐着坐着就开始聊天了。我班规定学生可以先在《写字》本上练字。坚持一周后, 每当静校铃声响起, 学生就能自主认真地练习, 而且质量较高。

在固定的时间学习固定的科目, 避免了为确定学习哪一科目、完成哪一项学习任务而游移不定, 白白浪费时间, 学习也会成为一种习惯化的活动。

从儿童时期开始进行时间管理技能训练是可行的, 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为以后的高效率学习打好基础。我们做这一系列尝试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在生活和学习中能珍惜时间, 能根据自身情况作出计划并持之以恒地围绕目标进行自我落实, 科学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 不断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编.时间管理[M].朱信凯, 李艾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011.

[2]乐多多.超人气小学生7种时间管理方式[M].北京:朝华出版社, 2011.

[3]单志燕.学生学习问题与教育方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4]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著.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 孙亚玲, 王旭卿,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小学业务学习管理制度 篇8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教学;教学方法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和类型

在合作学习基本理念中最突出的一个理念是互动观,它与传统的教学中有所不同,包含老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在合作学习教学中的互动观,教师以小组中普通一员的身份与其他成员(学生)共同进行合作学习,完成任务,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唯一信息源的弊端。

在合作学习教学中,非常重视各类目标的实现,合作学习不光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还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多种目标的均衡达成。

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理论情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从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将个体性情景、竞争性情景和合作性情景融合在一起,便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合作学习主要看学习小组表现及小组成绩,不是看个人的成绩,这就要求小组成员都进步,形成了“小组内成员合作,小组间成员竞争”的学习新格局。

在小学教学中,常见的几种合作学習类型主要有:

第一,相邻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小学教学中,相邻的学生之间相互搭配进行合作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因为,相邻的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在扮演角色、编排对话时可以轻松地表达出来,两者配合也会很默契。

第二,分组合作学习。在这个学习中,对老师要求较高,老师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的性格,合理配置,分配组员,选定小组长。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盲目应用

由于各个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在应用新兴的教学手段时,出现了比较极端的现象,有的教师盲目应用,为了赶上教育新趋势,不管是否适用,在所有的教学中统统应用合作学习方式。本来可以应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简单和常识性的基础知识也使用合作学习方式。

2.在教学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由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和类型把握不准,导致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流于形式。有部分教师把传统的小组教学活动看成合作学习,完全不知道小组活动是合作学习中的一个环节。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就是把所有的学生集中起来学习,遏制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但在实践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积极主动学习开展的,合作学习中要求每个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根据明确的学习任务需要自主学习。

3.在教学合作学习中缺乏引导

大多数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就是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探索,忽略了小学生还需要教师的监督和引导。在实践中,合作学习是离不开教师引导的,因为缺乏教师的引导,很容易导致课堂学习秩序混乱,或者是小组中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过于表现自我,以致个人意见代表小组意见,这样可能导致同学之间关系不和谐,难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三、小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措施

1.加强教师培训,熟悉合作学习技巧

教师是合作学习中的设计、执行、指导和评价者,因此教师本人的合作学习知识是否扎实将直接影响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加强合作学习理论学习,多参加合作学习教学的研讨会和交流会,通过名师案例形式,使教师掌握合作学习教学的具体操作技巧,使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设计。

2.充分准备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在合作学习教学设计中,首先要选择好教学内容,制定好学习任务和目标,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需求,选择一些与生活相关、学生感兴趣和容易引起争议的素材,便于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提升课堂的活跃性。其次,要做好学习分组工作,在学习分组讨论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年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的因素,还要考虑到小组成员不宜过少或过多,小组成员控制在3~6人。

3.实施小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第一,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合作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时刻提醒学生使用文明用语,维持小组成员内部及外部的和谐关系。

第二,在合作学习中,每组指定一名组长及发言人,便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在小组讨论开始时,教师要指定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及发言人,他承担着汇报问题的工作。这个小组长及发言人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上次合作学习交流表现来确定这次合作学习小组长及发言人。

目前的小学合作学习教学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应用合作学习理论中存在不少偏差,从而需要小学教师不断地提升自我素质,熟悉合作学习技能,做好合作学习教学的准备工作,加强合作学习过程的引导与监督,真正地将合作学习应用到小学教学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邓雪莲.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学周刊,2016(5):113.

小学业务学习心得体会 篇9

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应试教育的负面作用挥之不去,以缺少节制的“又对、又快、又准”为标志的评价体系,仍在压抑着学生本应生机勃勃的活力。数学多半只在考试中露峥嵘,生活里看不到,工作中用不上,一旦不用考了便会就此再见。这样的数学谈何长远?

毫无疑问,数学大有用场。但数学教育有没有长远眼光将取决于:我们是不是为孩子提供了培育兴趣、应用、应变、自信、求实、责任、想象和创造的环境。我们是不是摆脱了题型教育、考试教育的束缚,是不是给过孩子自己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独立地去想一想、试一试,而不是完全按照老师的理解,或是书本上的某个模式去照抄照搬。这些都关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篇10

小学数学要注重长远与长效

从整体上把握小学数学,着眼点很多。要想理出头绪、抓住重点,“放眼长远、注重长效”最重要。

放眼长远是核心

长远是就目标而言。无论一个人长大以后在不在数学领域内学习或工作,通过数学学习习得的解决问题策略、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及运用工具的能力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小学数学课程虽然与高考、就业一类的目标相距尚远,但却是整个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应当具有立足长远、放眼长远的功能。

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应试教育的负面作用挥之不去,以缺少节制的“又对、又快、又准”为标志的评价体系,仍在压抑着学生本应生机勃勃的活力。数学多半只在考试中露峥嵘,生活里看不到,工作中用不上,一旦不用考了便会就此再见。这样的数学谈何长远?

毫无疑问,数学大有用场。但数学教育有没有长远眼光将取决于:我们是不是为孩子提供了培育兴趣、应用、应变、自信、求实、责任、想象和创造的环境。我们是不是摆脱了题型教育、考试教育的束缚,是不是给过孩子自己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独立地去想一想、试一试,而不是完全按照老师的理解,或是书本上的某个模式去照抄照搬。这些都关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数学教育是数学的教育,离不开作为科学的数学。不少前辈一再强调,学数学就要坐得住冷板凳,就要经得起枯燥和抽象的考验。这对专业数学工作者毋庸置疑,但将这样的主张贯之于小学则基本是谬误。板着面孔、与枯燥寂寞相伴的数学难以走进孩子的心灵。

注重长效是关键

小学数学的长远目标能否落实,关键是要为长效提供支撑。

有效教学是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特别热衷的课题。有效教学指教学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匹配程度高。需要注意的是,“有效”有长、短之分。简单地说,管长远、能一生受用的效果就是长效;管眼前、管特殊技能形成的就是短效。依时间考量,长效要长期积累,难于一蹴而就;短效可立竿见影,易在一节课内形成。同时,眼前和长远相互依托,缺一不可。

那短效与长效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一方面,没有一次次短效的磨炼和积累,长效难以形成;另一方面,某些需要通过高强度、高密度训练才能记住并掌握的定义、定理、公式、算法,注定在人们心里留存的时间不会太久。白天学过的内容,晚上没带书可能就想不起来。然而,探索、发现这些定义、定理、公式和算法的过程中形成的积淀,运用这些定义、定理、公式和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体会倒可能会长远留存。这样的经历多了,积累也就多了,不经意间,往往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与数学有关的见解,或者说是思路。这些都能长久地驻留在学生心中,并能在一生的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中派上用场,成为个人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因此,漠视“探索发现那些定义、定理、公式和算法的过程”的数学教学,收获的多半是短效,而得来得快、忘得也快的教学大体上是无效的。

因此,短效虽然易得,但长效更是关键,短效要为长效服务,要以长效为目标。一方面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实在在地纳入有效教学的视野。同时,对以密集型、机械性、速率式、硬指标为特征的教学策略要有个清醒的认识。

练就注重长效的“独门功夫”

举“测量”为例。当学生认识了角之后,面对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角,比较大小的问题随之浮出水面,测量成为定量认识角的主题,包括单位和实测两层含义。一是“单位”,也就是大家都认可的度量单位。小学阶段“单位”的重心在理解和具体感受单位的实际意义,像掂一掂500克一袋的盐、摸一摸0.4平方米的桌面有多大,量量自己有多高,等等。这些看上去没什么“数学味儿”的举动,都是感受和理解单位时不可或缺的尝试。更重要的是,单位本身是规定的结果。公度的必要性和规定性源自人类通过不同途径,长期摸索之后形成的共识,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对学生来说,这里有很大的讨论、活动和探索空间。在教学上下点功夫,能帮助学生认识单位的标准作用和平台作用,懂得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知道如何在估计与精确之间作出选择,逐步认识到数学为什么需要抽象,等等,而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接近和发现数学的本质,都与长效联系在一起。二是“量”,即如何实测的问题。教学的重心应当从学生自己的经验出发,从“真刀真枪”的问题开始,通过鼓励学生使用自创的工具和单位,逐步导向规范的工具和单位,引导学生多角度摸索测量的方法,逐步从不那么正规的测量单位和方法一步步接近直至能够达到科学的测量。测量课应当是用一连串的“为什么”串起来的“发现”课,每个结论的得出都应当伴随着学生自己的发现、归纳与整理。学生不仅要知道如何量,还要知道量的方法从哪里来,知道书本上的测量对象和生活中的测量对象的关系,知道测量的意义。

如果小学阶段仅仅把测量处理成照本宣科的技能教学,只是采取多快好省、照抄照搬、纸上谈兵的方式灌输和训练,就可能浪费了这一题材的教育价值。如果因为测量不是考试中的重头戏而在教学上敷衍了事,结果就更可怕。学生对数学越来越明显地敬而远之,学习数学的目的越来越趋于实际,多半与此有关。

小学阶段的测量,不是单纯的技能培养与训练,而是一块为学生探索与发现准备的沃土。它提供给学生通过自己的眼和手去发现与认识世界的机会,它能自然地沟通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联系,能把学生探索的目光从书本、教室引向生活、社会,能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动手机会,让他们“真刀真枪”地解决几个真正的问题。不仅是测量,小学数学课程中的许多技能,多半会随着儿童的成长淡淡隐去,而伴随着一连串“为什么”发现的规律、道理和方法倒有可能长久留存,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本领。

放眼长远、注重长效能否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关系到新课程推进的质量。当前数学教学中哪些是要改的,哪些是值得留的,哪些是该适可而止的,哪些是该着力推进的,这一切都将建基于教师的见识和视野,决定着新课程的主张能否践行。

学习时间:3.15 主讲人:肖静 学习地点:数学办公室 学习形式:集中

别让数学教学沦为解题教学

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学目标常常被简单地理解为数学知识的掌握。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牢固程度作为唯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引导着师生对知识的单一追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抽象、严谨且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数学知识经常被教师们分解为一道道数学题,解题成了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解题成了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

理论上,所有人都知道数学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远不只是掌握知识和解题那么简单。然而,具体到教学一线,教师们总希望能抓住一些有形的、易于测量的东西来操作。于是,解题成了一线教师教学评价的抓手。的确,面对一道数学题,学生能否调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可以折射出学生相关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能灵活调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也表现为数学能力。于是,解题就成了教师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尺,学校也通过编写试卷,让学生解答批量的数学题来呈现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检验教师的教学。

说到底,还是评价的导向在起决定作用。如果高考的影响力及其指挥棒的作用、考试评价的方式一天不改变,教师和学生们追逐成绩、把解题能力当作数学教学最高目标的现状也将很难改变。

华罗庚说过:“学数学不做题目,等于入宝山而空返。”这说明,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但是解题只能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全部。数学教学对解题的依存关系表现为:

数学学习过程需要解题这一重要的手段。解题作为数学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其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解题过程引导学生逻辑思考。许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非常严谨,知识的起源、认识、理解和掌握蕴含着严谨的推理、推断过程。这一过程往往是通过解决一个个数学问题来完成的。数学解题过程是若干数学知识的综合调用和一系列逻辑推理的组合,是一项重要的数学思维活动。所以数学解题过程成了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成了一次次逻辑推证的过程。其次,解题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走进数学的过程。数学知识本身是一个逻辑链,数学知识被分解为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数学教学就是通过这些问题串,以旧引新,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渐走进数学的内核。再其次,数学问题直接挑战学生的智慧。数学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直面问题,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能很好地挑战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解题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全部学习状况。解题的过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表现也可能是片面的,只能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部分情况。人们对知识调用的速度和思维的灵活度与心情好坏、注意力集中程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解题也会受题目质量的影响,如问题的呈现方式、表达习惯、定位的明显程度。个人的经验和成长历程以及对问题及其情境的熟悉程度,也决定个人对问题的适应性和感受性。许多老师要求学生“多做题”,认为多做题目就增长了见识。正是这种“一回生,二回熟”的信念,造成了对解题结果的过分追求,对提高解题能力手段的过度研究,使得解题成了操练的工具,解题也因此失去了呈现学生真实学习水平的意义。

准确把握数学教学的目标与价值。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是接受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这需要每一位教师准确地把握数学教学的目标与价值,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学习者思维活动交流的过程。

充分发挥解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功能。要想让数学教学不沦为解题的教学,就要帮助教师正确定位解题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一是要选择有教学价值的典型问题。二是要把问题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极致。充分挖掘问题的教学价值,适当安排时机发挥题目资源的效用,尽可能一题多用。三是在评价解题时,把通法(一般的普通方法)放在第一位,不一味追求速度或技巧。四是要关注解题过程反馈的价值信息。在关注解题结果的同时,考虑给过程分,关注解题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收集有效信息,帮助诊断教学,发现、利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一方面引导学生重视解题过程,另一方面提醒教师从过程中收获信息的教学价值更甚于结果。教师应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应尊重各种合理的解题思路,并给出中肯的评价。五是要重视解题后的反思。解题过程中的试误过程和成功经验都值得反思。回顾自己如何经历“山穷水尽疑无路”,又如何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分析解题过程给带来的认识上的得与失。这些收获不亚于题目本身带给我们的价值。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既要扎扎实实地学好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要牢固地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要能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数学需要解题,但不取决于解题的多少,而在于解题前的分析、探索和解题后的反思。我们要让学生要成为解题的主人,要从解题中吸取解题的方法、思想,锻炼思维。

学习时间:3.29 主讲人:加依娜 学习地点:数学办公室 学习形式:集中

什么是真正“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时下已成为教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语意上并无多大差别,但“用教材教”反映了教材观的转变,即视教材为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学线索,激活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让教师以教材开发者的姿态,将个人特质、教学经验、教学才能融入到对教材的加工、改造之中。

历史地看,过去我们也反对照本宣科,追求用活教材,现在提倡“用教材教”,似乎是旧话重提,但其中的必要性却不容小视。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在为教学提供新条件的同时,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教材多样化,要求教学手段不再只是一张嘴巴、一支粉笔。因此,传统的话题势必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求新的诠释与表达。

目前,有种观点认为,“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两个阶段。论据一是目前尚有不少教师的教学连忠实执行教材还没做到,论据二是“教教材”要作为“用教材教”的基础。这样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需要明确的是,它只是举出了特定背景下的真实个案,不能据此认为它就概括出了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一般规律。同时,我们也确实应当先深入教材,再跳出教材,否则难免会出现对教材的误读和背离。

事实上,要有效地用教材教,除了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教材之外,还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教材再好,通常也只能根据一般情况为教与学提供一个思路和一种设计方案,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用教材教,要求教师具备解读教材、解读学生的智慧。解读教材、解读学生与加工教材,都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即在课前一次完成,实际的备课过程,也常常是将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的。不能因为它们需要分别展开研究,就听任目前的教学停留在“教教材”的水平上。同时,对三者的钻研应该是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都有待深化,需要经验的逐渐累积,不必人为地限定先熟悉教材、教教材,再加工教材、用教材教这样的阶段。任何时候,调整、加工教材都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备课的内容之一。

如何“用教材教”?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很多。这里笔者仅就使用新教材以来教师在课前预设环节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复习铺垫的设计。现在新编的教材,基本上不再出现新知识前的复习、准备或过渡内容。以致有教师问:是不是数学课堂上不要需要复习环节了?

教材直接以问题开始,有利于扩大思维和探索空间,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新问题的基础上联想回忆出已学知识。当然,如果学生自己联想有关知识有困难,或者出现夹生、遗忘现象,教师先行组织复习也是可取的。

新授前设置复习、准备环节的初衷,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二是为探究铺设台阶,分散新授的难点。第一点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第二点。以往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铺垫暗示过度,或者人为地设置了一条狭窄的思维通道,学生无须探究,或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但我们也不必就此因噎废食。应当承认,这类教学铺垫有很多合理的成分。

比如,教循环小数前,很多教师喜欢先以学生熟知的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实例,让学生感知“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周期现象,以此作为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有了这一铺垫,原本很抽象的循环小数,通过学生自发的类比,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教学手段的选择。一般认为,选择教学手段的依据是教学内容、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特点。除此之外,还应考虑什么?

以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为例。现在多数教材提供的现实模型是城市建筑、冰箱、纸盒等图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考虑到农村和边远地区,给出的素材里还有长城的图片和其中一块放大了的砖。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实物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并进一步介绍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等。目前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长方体的形状。此外,还能选择什么教学手段呢?30年前笔者在江西教学时,曾用当地的白萝卜作为教具。在东北,教师的创意是让学生用小刀削土豆。在上海,老师们让学生用小刀削橡皮泥。这不正是因地制宜选择教学手段最生动的诠释吗?

巩固练习的补充。经常听到教师抱怨新教材配备的练习偏少。不可否认,教材需要修改、完善,但教材不是题库,面对减轻学习负担的社会诉求,教材中的习题必须严格精选。因此,即便改进之后,还会众口难调。比如20以内退位减法,可以用“破十法”,也可以用“连减法”。诸如此类的针对性练习,教材难以一一提供,只能由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制”,自行补充,当然教学参考书可以也应该给予提示。

此外,学生的学习有缺漏必须弥补,同时要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兴趣拓展和提高的需求,教师适当的增补练习,也是因材施教的内涵之一。另外,一些乡土素材、社会时事、学校正在开展的活动,等等,都可以用来编成数学的实际问题,使数学应用练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时代的脉搏。

学习时间:4.5 主讲人:王强 学习地点:数学办公室 学习形式:集中

什么才是有效的开放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探究、合作、生活数学、信息技术、算法多样化等一系列新名词,这些都体现出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在过去的探索中,我们既出现了小组围坐其乐融融、合作交流热热闹闹、动手操作红红火火的景象,也出现了因交流挤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因空间开放未能完成当堂练习的现象。于是,有人开始怀疑开放的教学是否影响学习效率,甚至开始怀念传统教学中环环相扣的高效率、高质量。

开放的教学过程改变了传统封闭式教学中“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的单向过程,使教学交流更加多元、立体,更能促进学生充分、全面地发展。封闭式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开放式教学的价值取向则在于追求自主与创新。应该说,开放与封闭、有效与无效是不同维度的对立面,如果我们将这两组矛盾各为横轴、纵轴的话,会出现“有效的开放”、“无效的开放”、“有效的封闭”、“无效的封闭”这四个象限,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开放式教学和以讲授式为主要方式的封闭式教学都存在着有效和无效的问题。值得思考的是:何谓有效的开放?

特级教师魏洁谈到她在美国听的一节小学六年级的方程课:上课开始,教师在黑板上写出:x+3=5,未作任何暗示,只给学生们提供一些方格纸、小方块和白纸,让孩子们解答。有的孩子左边摆3个方块、右边摆5个方块,然后从5个方块中挪出3个,找到了答案“2”。有的孩子借助方格纸,先画5个方格,再圈掉其中的3个,找到了答案。有的孩子直接在等式的“5”上写了“3”并做了一个删除的记号,虽然没有规范的格式,但是他也愉快地找到了答案。还有一类孩子,想不到任何方法,就伸长了脖子看周围的同伴在忙什么,看看用方格的,好像不能理解,于是就选择了一个用方块的作为学习对象。人家怎么做,他就怎么做。等到孩子们全部完成后,老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了交流。接着,没有任何的解释和总结,写出第二题:5-x=2,让孩子们自己做。有意思的是,第四类孩子这时也跟着他的学习对象改用方格来帮助解决问题了。更有意思的是,课后魏老师采访了这个孩子,问他:“会了吗?”孩子高兴地回答:“会了!”再问:“过两天还记得吗?”孩子回答:“肯定忘了。”追问:“那你怎么办?”孩子很爽快地指指小组的伙伴:“有他!”这是典型的美国课堂,也许正是不少人认为低效的课堂。折腾了一节课,学生连基本的解方程格式都不会。但这类“低效”课堂何以受到美国教师的青睐?国际相关的比较研究提醒我们,我们的孩子在解决封闭性问题时,往往强于美国学生,而在解决开放性的实际问题时,美国学生却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

教育家波兰尼有个观点说,显性知识只是冰山的一角,而缄默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缄默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实践与体悟才能获得。如此说来,看似松散的学生探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也正是他们进行底部积累的过程。站在关注每一个个体学习历程的角度看,以上案例中孩子们对不同方法的选择与改变,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变化过程,看到了孩子们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逐步形式化的过程,看到了不同的孩子在自己最近发展区的成长,看到了孩子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的“智慧”之举„„

这样看来,关注学生在教学中是否成长和发展是我们评价现代课堂有效性的核心。除了知识的掌握,学生数学学习经验的积累、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数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数学学习情感的丰富,这些都应该成为考量课堂有效性的重要维度。评价开放性的课堂除了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还必须采用开放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这方面的工作,无疑已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在追求有效开放的探索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有的老师注重小组建设,从评价入手,努力营造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氛围,为建立有效合作提供了一种范式。有的老师注重同伴交流的实效,从“如何听、如何说”的指导入手,甚至为每个小组配备录音笔,即时记录交流情况,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还有不少教师认为开放式教学要因“材”而为,结合教学内容,在适于探究、适于合作之处予以放手,把“挖掘教材、吃透教材,做一名能够整合教材、个性化实施课程的教师”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有的教师背下12本教材上的所有例题和习题,以自己对小学知识的通透把握,达成课堂上充分探索、思辨练习、课外不留作业的高效教学。这些都显示出教师们为积极探索有效开放教学策略所做的不懈努力。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活研究,为我们从模仿开放之形到把握开放之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视界的敞亮、理论的完善和探索的深入,开放而有效的课堂必将越来越成熟。

学习时间:4.19 主讲人:马晓月 学习地点:数学办公室 学习形式:集中

有过程的教学促进高水平的理解

常听老师诉苦说:现在的学生真难教,水平参差不齐。的确,在学习新知识前,学生早已不是一张“白纸”。作为教师,该怎么办?

知道事实不等于真理解

面对学生已经知道“答案”时,我们需要追问:有多少学生知道答案?有多少学生真正理解要学习的内容?

例如,对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如果学生通过背诵记住这一公式,那么他获得的知识仅仅是“事实性知识”。

如果学生通过拼摆单位小正方体而得到“大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单位小正方体的个数,即数小正方体的个数就能求出长方体的体积,但是“数”比较麻烦,再进一步发现大长方体的体积是“长×宽×高”,这时他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理解就达到“概念性水平”。

如果学生能进一步深入分析,就会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以及对应这个面的高有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还可以通过“一个面的面积乘以这个面所对应的高”来求出,这时学生对该公式的理解就达到了“方法性水平”,因为这个公式不仅仅适用于长方体而且适用于一切柱体。学生不但了解了公式产生的来龙去脉,并且能在所涉及的概念与概念之间,以及概念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能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选择公式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能进一步解释“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一个面的面积乘以这个面上的高”吗?在教学中,有个学生这样回答:我把长方体看成是“底面”这样的小薄片一片一片垒起来的,那么长方体的体积不就是这个“小薄片”的面积乘以垒的“高度”吗?这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就已经达到了“主体性水平”,他所获得的这一知识,是通过反思“创造”出来的。

学生学习数学时,往往停留在“事实性水平”的理解上。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辨别出学生的理解所达到的程度,设计恰当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高水平理解。

有过程的教学促进学生高水平的理解

“数学是系统化了的常识。”小学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都蕴含了朴素的数学思想,基本上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理论上说,学生认识这些朴素的思想应该很容易,但为什么学生学习“课本上的数学”就有很多困难呢?

原因主要在于数学的学科定义高度概括、抽象,教材不易呈现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直接学习现成的结论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认知特点。因此,弗罗登塔尔认为“教材是教学法的颠倒”。如果教师的教学没有过程,而只是简单的模仿、记忆、背诵、训练,则容易使学生的理解仅仅处于事实性水平。

教师无过程教学的根源主要有两点:一是缺少追问学科概念的本质,二是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对于前者,我们强调教师追问为什么学习这些内容、所学习内容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建立联系;后者主要包括学生的生活概念、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认知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当教师对这两个根源有深入的思考后就能设计出有过程的教学。

设计有过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关注数学概念、思想的本质以及发展的历史本源,关注其形成、发展的原始动力,关注学生朴素的问题与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活概念、经验与数学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区别,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利用思维过程中的冲突、质疑与障碍使学生获得高水平理解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与动机,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减法的初步认识”时发生的主要事件,该课就是一节过程充分的课:

教师先利用电脑动画设计了一个停车场的情境,学生很快发现了信息并提出了问题:停车场原来有5辆小汽车,开走了2辆,问停车场还剩几辆小汽车?学生顺利地列出算式并计算。教师请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动手创造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并列式解决。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亲历减法意义的感知过程,并板书出学生所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减法算式,为后续观察、比较、总结减法的意义作素材准备。

但在交流汇报时,一个小女孩到实物展台前,一边演示“小水果”学具,一边介绍自己刚才的操作过程:“我本来拿了5个小水果,送给同桌2个,问我还剩几个水果?我列的算式是5-2=3。”话音刚落,另一位男孩喊到:“怎么还是5-2=3啊?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展台前的女孩不服气地为自己辩解:“我没重复,这次不是汽车,是水果。”坐在下面的男孩竟站起来反驳:“反正你的算式是5-2=3,还说不重复?”女孩一脸疑惑地看着教师。

教师首先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学生同意男孩的看法,但也觉得女孩说得有道理,辩论不出结果。这时教师问:“你还能想一件‘事情’,也用5-2=3来表示吗?”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起来,编出了很多的情境。例如:教室有5个小朋友,走了2个,还剩下3个。草地上有5朵小花,被小朋友摘走了2朵,还剩下3朵。5支铅笔,丢了2支,还剩3支„„这时刚刚发完言的一个学生不肯坐下:“我还能说这样的好多事呢,都可以用5-2=3表示,5-2=3的本领真大呀!”

教师继续捅破“窗户纸”:“有的事情发生在停车场里,有的事情发生在教室里。为什么完全不一样的事,却能用同一个算式来表示呢?”学生们终于发现,虽然事件不一样,但同一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又问:“3+6=9可以表示的事情多不多?那就一个数‘8’都可以表示什么?”学生脱口而出:“那太多了!”看到孩子们意犹未尽的样子,教师又问:“你现在有什么想法?”其中一个学生说:“我觉得‘数’和‘算式’都太神奇了,能表示那么多不同的事物。”

小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都达到高水平理解

由于数学的学科特点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生活经验,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不能都达到高水平的理解。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先处于事实性水平的理解,随着经验的增加、思维水平的提高,逐步对所学内容达到高水平理解。

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学概念有一些是“高通达力”的概念,即不是教师能教会的,理解这些概念需要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例如,分数、字母表示数、正反比例关系、方程、极限、平均数等概念和思想。学习这些概念时,我们应当适当允许学生在理解上的反复,因为要达到高水平的理解既需要教师设计有过程的教学,也有待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能做的,就是提供有价值的问题或任务,促进学生的思维投入,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习时间:4.26 主讲人:宋春梅

学习地点:数学办公室 学习形式:集中

浅谈如何让学困生有效融入小组合作学习中

新课程提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使学生“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常会出现假合作、假交流的现象,优生依然唱主角,学困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其中,小组交流质量总体不高,导致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优的更优,困的更困„„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合作学习中的学困生是现在我们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调动所有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怎样让学困生更有效地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呢?

一、搞好前置学习,让学困生胸有成竹

“笨鸟先飞”,学困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各方面的能力与其它学生相比都差一些,在相同的时间里不可能准备充分,准备不充分合作学习时就不能有效地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二、为学困生营造一个宽松、优越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善于为小组合作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教师更要为学困生营造一个宽松、优越的学习环境,让“学困生”积极地参与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发言时让学困生先说,这样他们就可以选择简单的,好说的回答。让他们有话说,有机会说。同时教师也应及时参与到小组合作的学习中去,并对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困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培养和提高学困生的合作能力和习惯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个人活动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小组中社交活动的有效性。小组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习惯。在合作能力和习惯方面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更多,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培养。如果将学困生放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对他的合作能力和习惯不加以培养,就好像将不会游泳的人放在大海中,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习惯尤为重要。

1、培养学困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学会倾听是合作的前提,学困生在这发面尤为重要。合作学习中的学困生的产生主要原因是没有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如何才能使学困生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呢?教师应该明确告诉他要做到的要求:记住别人发言的内容,包括必须听清教师的问题,听懂小组的分工要求;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要让别人把话说完,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即使对他的发言有意见或听不明白,也要耐心地听别人说完;要积极思考别人的发言。这样才能跟得上小组讨论的节奏,弄清有关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

2、培养学困生的表达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还必须学会表达。“说”是表达的一种形式,却不是唯一形式。学困生由于发言机会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有些时候往往心里明白就是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行为表达能力,如当他们语言表达有困难时,可引导他们借助手势、动作、图画等完成其中的表达过程。在交流汇报时,有意地多让学困生进行表达,而其他组员则作为补充发言,这样使学困生的表达能力不断进步。另一方面要培养学困生敢于表达的勇气。在合作交流中,总会遇到不同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时,学困生往往会放弃自己的观点,没有信心和勇气与其他同学去进行辩论表达从而跟随别人。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让学困生树立信心,敢于表达,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求学生要尊重组内成员及其他的发言,特别是小组中的学困生及其发言,不嘲笑他人的发言。其次是教师多关注学困生在小组中的发言和表现,多找找他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树立信心进而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

3、培养学困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学习思维活动的动力。合作学习反思是学生对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回顾分析的过程。主要是反省、探索、提高和解决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问题。由于学困生本身的特点,反思对他来说显得更为重要而且与其他的学生有所不同。例如,学生可以问自己:别的同学是怎样想出来的?他们说的对吗?我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了吗?我都明白了吗?今天我发言了吗?我还能说些什么?等等。对于合作学习中的学困生,教师制定一张写有这些问题的表格单独发给他们,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结束或课后进行自问式的反思,教师针对学生的反思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学困生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学会反思,敢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促进学困生的自我提高和不断发展。

四、评价体制向学困生倾斜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对学生采取评价倾斜策略,即对能有效帮助学习困难生的小组实行评价升级制度。组间竞争能保证小组合作的高效,能把学习困难生的进步直接与小组的成绩挂钩,使得小组的其他成员能更多地关心和帮助他们。把帮助学习困难生作为合作学习的一个目标,并有一定的制度去保证实施。教师要比较学困生在组内和课堂上不同时段的表现,合作学习时获得更多帮助的学生进步得更快。帮助学困生的业绩就成为小组间竞争的一部分。在这方面表现出色的小组可以上升一个等级。这种评价倾斜能使每个学生更具责任感和成功感。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合作学习整体活动的同时,更要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学困生,让他们在合作小组中担任适合自己的角色,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促进每位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

学习时间:5.3 主讲人:周其彬 学习地点:数学办公室 学习形式:集中

用研究的心态面对每一堂课

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已越来越强调理念向实践转化,课程向教学转化,教材向教师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教师的日常教学势必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新问题,出现各种各样的新矛盾。面对这些问题与矛盾,需要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教学实践的情境中,通过研究分析问题、破解矛盾,使教学实践呈现出新的状态和水平。

把研究作为生存的方式

教师不只是教学者、学习者,同时还应该成为一个研究者。教师要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仅仅靠自己原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教育教学改革,都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转变一味向学生传授既定知识的做法,通过学习赋予教学新的元素,实现与学生的结伴成长、共同发展。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几乎都没有现成答案。专家能提供的是关于解决问题的一般认识,但很难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教师只有拿起研究的武器,实现由实践者向研究者的转化,才能切实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找到破解矛盾的新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教学、研究已经成了教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学习与教学并驾齐驱,教学与研究双向互动,学习与研究相互促进,成为教师职业存在的新方式。

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

教师的教学研究与专业研究有着根本性的差别。它自始至终是在教学现场进行的,是以教师自身为研究主体的,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以改进教学实践为衡量标准的。

在日常教学中,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因其新颖性、不确定性、复杂性等完全有可能成为研究的对象。比如,一位教师对二年级《数学》关于概率的初步认识——“可能、一定”进行教学时,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先让孩子们从装有3个黄球和3个白球的盒子里摸出一个球,让孩子们感受“可能”——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然后再让孩子从装有6个黄球(没有白球)的盒子里摸出一个球,让孩子们感受“一定”——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是白球,并且告诉孩子们假如能摸出白球的话有奖。

没想到,在实际教学中,当第二个孩子摸出黄球后,第三个孩子拒绝再摸,而是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我肯定这盒子里全部都是黄球。第一,您怕同学得到奖品在课上玩。第二,这奖品是买来的,您以后还要用。”这番话让教师很是意外,也引起了教师的思考:学生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质疑,甚至是伦理上的怀疑了。我们总说,数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但什么样的联系才是自然而然的,什么样的联系是有可能弄巧成拙的,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教师研究的起点。

把反思作为常用的方法

日常教学中的研究虽然也会偶尔涉及统计、测量、问卷等方法,但对于教师来说,最常使用也最便于使用的方法还是教学反思。偶发的教学反思并不困难,但将反思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改进教学,则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今天来看,对教师教学帮助较大的是专题性的反思,小题大做的反思,及对比鉴别式的反思。这样的反思集中关注教学中的某一个突出问题,经过不懈探索,理清思路,澄清认识,从而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比如,一位教师注意到,在学习“互质数”这部分知识时,学生有这样的错觉——“5和9都是互质数”;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学生经常会用“长×宽”来求长方形的周长等。这些错误属于哪些知识类型,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错误对于教学有哪些帮助?教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就为把错误转化为教学资源提供了依据。

把重建作为改进的途径

反思本身并不是目的,反思后的重建同样至关重要。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需要在稍纵即逝的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捕捉课堂教学中貌似没有问题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着力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探索与尝试。这样,反思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教学也才能在研究中走向新形态。

前面提到教孩子关于概率初步认识的那位教师,认识到需要在课堂上避免让孩子对教师产生伦理怀疑,但他又不想放弃让孩子摸出白球有奖的设计。在后续平行班的教学中,他进行了这样的重建:他到学校后面的小商店里拍了一张像片,小商店的货架上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开始上课时,有意不穿外套。到“有奖摸球”前,穿上外套,投影那张像片。然后说:“我是这个商店的老板,你看我这里有吃的,有喝的,有玩的,还能摸球得奖呢!”然后,组织学生摸球„„当孩子们说教师不让学生摸出白球“坑人”的时候,教师把外套脱了,说:“同学们,老师来了,你有什么话想说?”一件外套,将教师保护了起来,还原了这类游戏的本来面目。

教师备课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反思自身教学中存在问题,甄别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思考后续教学如何重建的过程;而上课的过程,就是把解决问题的设想加以实现的过程;说课、评课的过程,是重新思考教学中存在的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并致力于寻找解决问题对策的过程。

教师日常教学成果的表达形式并不是撰写学术论文,而是记叙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日志、叙事、案例、课例。教学日志反映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思考了教学中需要把握的主要问题;教叙事描述了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典型事件,分析这些事件的启示意义;教学案例体现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实发生的典型性的疑难事件,呈现教师在解决典型问题上的典型经验;教学课例是以某一节课为分析对象,以教学设计、教学进程、教学反思三部分为基本结构形式,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展示出来。

学习时间:5.10 主讲人:高文英 学习地点:数学办公室 学习形式:集中

如何激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闪亮的光点。然而,小组合作的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课堂成了优等生展示的舞台,学优生由于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优势,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主要责任;学困生则由于心理、行为习惯、学习能力障碍等原因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缺乏主动参与。作为老师的我们应如何去调动、激发学困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小组合作所倡导的“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目标?我从指导学生做实课前预习、培养善于倾听的习惯、给足他们的展示机会、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一个真实、积极的评价五方面阐述。

关键词:小组合作 学困生 主动参与 策略

一、指导学困生做实课前预习

预习能有效避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预习可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教学实施,因为预习工作大多是在课下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去查找、翻阅资料,回忆旧知识,也有足够的时间寻求他人帮助。所以,新授课伊始,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与基础不错的学生就处于同一个起跑线,有利于消除学习困难生的自卑心理,使他们信心百倍地听完每一节新授课。预习主要要做好以下事情:

在预习的环节,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根据导学案中的自学检测部分,让学生先读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预习完成导案中的预习题,生成疑难问题,鼓励学生去寻求帮助,为课堂展示做好准备;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

二、培养学困生善于倾听的习惯

有一些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关键是他们不注意倾听,也可以说他们不会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日常的培养,训练让学生学会“听”如: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操作活动,让学困生在台前根据要求进行操作,然后让其他同学向这位同学提问题,这位同学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当习惯成为一种自然的时候,他会逐步过渡到“讲”——当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时,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

三、给足学困生展示的机会

课堂内学生展示要遵循公平原则、均衡原则和公平原则。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关注学困生,只有他们能举手,就要把机会送给他们,同时尽量把简单的问题任务交给他们来完成,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主人翁意识。另外,教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宽容学困生出现的语言错误,并教会学生学会宽容他们,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学困生发言,这样就能减少学困生的焦虑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

四、给足学困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给学困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困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还应针对学困生在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如:学困生的思维只跟在别人后面,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解决,如:当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时,先让学困生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答案,帮助学困生提高合作交流的技巧,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

五、给学困生一个真实、积极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优先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予以表扬,让他们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自己身上宝贵的积极因素,及时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评价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它可以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教师的情感倾向传给学生。那么,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尽量给他们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如“这次你进步很大,课文读得很流利,相信以后还会读得很有感情”,这样可以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但是学生如果有错,我们也不能一直说好,我会很委婉地对他们说:“这次没有思考好,下次一定会有你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更能调节课堂气氛。对迟疑不敢参与合作活动的学生,可说 “孩子试试,相信自己能行”,然后给予微笑的鼓励和热情的欢迎;对羞于开口的学生,可以说: “你的答案也许跟大家的一样,或许还有自己更好的见解”等。在他们展示后就及时地给予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

学困生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所不可回避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存在虽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给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们,乐于为他们的进步动脑筋、想办法,相信他们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学习时间:5.17 主讲人:肖静 学习地点:数学办公室 学习形式:集中

仅让学生学会解题是不够的-----追寻积极向上的数学教学目标

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之所以是基础,一方面是因为所选内容是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还因为所学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然而实际上,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解题”,本该充满基础性的数学学习往往被淹没在题海之中。我们究竟该如何辨析解题与数学学习之间的关系?如何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价值取向呢?

解题不可见题发挥

“解题”这个概念本身就值得探讨研究。解题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要途径。我们不必讨论数学教学要不要解题,要解多少题,而是要研讨解什么样的题,如果都是“好”题,自然非常必要。如果再追问怎样的题才算好题,那更是需要研讨的了。数学学习与解题的关系显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慎重分析。一味摒弃解题,可能导致学生数学水平的降低;一味主张解题,进行题海战术,无疑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解题”这样的传统话题值得深入细致研究,研究“解题”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途径。我们不能以减轻学生负担为名义对数学题妄加指责,而使数学学习趋向另一个极端。记得曾有多位文化名人对数学题“有一个水池,单开进水管,注满水池要5小时,单开出水管放完一池水要8小时,如果同时开两个水管,几小时能注满水池?”大加指责。其实这种批评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样的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农田的灌溉,经过a田灌溉b田,影院进场和出场同时进行,飞行工具能源的耗费与输入等,都是这种情境。不可否认,适当的解题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那些富有现实性、趣味性、基础性、挑战性的问题理应成为学习数学的主要内容。但让人遗憾的是,日常教学中可能绝大多数的“解题”还是相当的程式化、机械化,难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数学学习要注重提升素养

承认“解题”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并不是无限制地扩大它的价值,毕竟解题只是数学学习的途径与手段,绝不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许多学者呼吁从关注“双基”到“四基”,数学学习的目标在于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体悟数学的基本思想。数学学习不只是解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将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书写,学会合作。著名特级教师张天孝研究小学数学教学50年,他有一个治学心得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这正是对数学学习目标的精辟提升。

如果以上的表述并不具有数学学科的特点的话,那么加上一个定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进行数学思考。比如,百货店的促销信息,人们不仅会关注哪个折扣低,还会关注标价的高低。美国统计学家戴维·S·穆尔的《统计学的世界》一书中有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人误以为平均水深就是每一个地方都是这样的水深而溺水死亡,从侧面反映了数学常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数学地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更高目标。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倡导的思考方式是具有学科特点的。看到下面的图1时,别的学科可能关注的是这幅图是多么的美观,但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图形的组成与分解,引导学生思考的是多边形线的条数等。这种量化、精确化的思考方式是数学教学最根本的目标价值所在。

数学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数学学习的时间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时间。按每天1节课的时间计算,学生接近1/6的在校时间是在学习数学中度过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能仅限于教学数学,应该真正为人的长远发展服务。怎样与人合作,怎样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见解,怎样研究问题,学会分类,学会从多个现象中归纳出特点,学会从一个事件类比到另一个事件。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与人相处,这些都是数学教学的目标所在。

把德育蕴含在数学学习中,其实大有文章可做。以下面的运行图为例。

看完图,学生一般会作出这样的评价:阿明很贪玩,在商店买零食,到游戏机房玩游戏机,到邻居家逗留,最后才回家;阿芳很乖,放学就回家了;阿强丢三落四,回家后发现作业本没带又回去拿了。这时,我总讲八个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思维马上发散了:阿明到商店买学习用品,发现游戏机房有同学在,他过去劝阻,邻居家有小妹妹或者老奶奶要照顾,阿明很懂事;阿强回家后下雨了,想起学校的教室窗户没有关又回去了,是个爱集体的好学生。在同一节课上,1分钟前后有截然不同的表达。这种表达已经不再是对数学信息的解读。为什么解读不能先从好的角度开始呢?同一个现象,从不同的角度看,所感悟到的是不一样的。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看待事物的多元视角是教育的本性诉求,数学教学也是如此。

数学教学的评价需多元化

数学教学不只是解题,也不只是教学数学。因此在评价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时,显然不能用简单的“会不会”来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是否渗透了数学的方法,是否在学习的过程营造了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氛围,是否促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态度,是否为后续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是否为形成数学的基本思想积存了感悟。例如,“乘法的认识”一节,当面对一个情境列出很多不同的连加算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算式分为两类,一类是算式中的数全相同,另一类是算式中的数不全相同。有了这样的分类,再引导学生把算式中数全相同的一类写成乘法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数学学习不再只是为了学会乘法算式怎么写、怎么读,而是让学生从不同的算式中通过自主分类,概括出乘法算式的意义。同时,在分类的过程中,如果把所有的算式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全相同”,另一类是“数不全相同”,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对于这个学习过程来说,教学的价值并非仅仅为了认识乘法算式,而是学会数学的基本方法——分类,从而归纳同类算式的特点,然后用语言概括出乘法的意义。再比如“平均数”的教学,在联系现实生活情境时,面对一个公司平均工资为1000元和另一个公司工资众数为1000元的两个公司,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该如何择业?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理解平均数并不是代表这个公司的每个人的工资都是这个数;同时,也可以反映学生出对自身素质的定位和面对生活的态度。

全面的、科学的数学学习评价,应该不限于对数学学习内容的评价,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愉快,是否对内容有兴趣,是否对数学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大而言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还渗透了一种潜在的理性精神和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这或许是数学学习真正“以人为本”的体现。

学习时间:5.31 主讲人:加依娜 学习地点:数学办公室 学习形式:集中

什么是真正“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就是用好用活 活用教材

在一次“同课异构”专题教研活动中,5位教师分别执教了苏教版小学数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这一内容。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例2是“订阅《科学世界》、《数学乐园》和《七彩文学》杂志,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现场教学中,共有4位教师把例1和例2的素材进行了改编,把例1的素材改为王大叔“围花圃”,例2的素材改为王大叔“选花苗”,只有一位教师沿用教材进行教学。听课的老师认为后一位教师的例题素材与众不同,是对教材进行了改编,而前4位教师如出一辙的改编却被认为是教材的本来编排。

改编的教材“反仆为主”尴尬了谁?仔细研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两道例题注重选用有趣的、有现实背景的素材,旨在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能力。以例2为例,“订阅杂志”与“选种花苗”,哪个素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显然是前者。4位教师在改编教材时只注重从“教”的层面,认为用“围花圃”和“选花苗”的情境,容易组织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这折射出教师“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价值取向。

教师如此热衷于改编教材,一方面说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于“用教材教”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对教材认识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在实践中,教师该如何真正落实“用教材教”呢?在我看来,“用教材教”至少包含3个层面的含义,即用好、用活与活用教材。

用好——尊重教材

笔者曾经读过一个教师的备课反思:“虽然我每天课前都备课,但对教材挖掘得很不够。很多时候,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时,突然想起了还有另外一个内容应该补充,但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只好课后查阅完再补充。该趁热打铁的时候老师没词了,这是多么尴尬的事啊!”这是常态课堂中部分教师呈现出的真实图景。课前“吃”不透教材,课堂上徒留遗憾与尴尬。因此,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如何“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具体到一节课,教师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教学离不开教材,“用教材教”的第一层含义就是要用好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入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用活——理解教材

用活教材,就是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点亮教材细节。笔者曾经听过一位特级教师谈自己如何“由内而外地打磨数学课堂”,有时仅仅是在使用教材时“读一遍习题、加两个数据、换三道题目”,这些细节处理没有张扬的技法,有的只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有的教师潜心设计“小动作”,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化效果,这些“点睛之笔”源于教师对教学本质的深刻领悟。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细节的开发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编写已经给出完美的作品,教学时只需搬用就行,他们考虑的大多是用得像不像,而较少思考“有没有更好的用法”。其实,许多教材细节还需教师多加推敲,用心琢磨,把教材细节做“亮”。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教材细节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思维空间,让教材细节丰盈课堂,使之能够生发锦上添花、以小见大的效力。

填补教材“空白”。新教材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和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呈现结论,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教学的灵活性增加了,教师的选择空间扩大了。这些教材空间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惑和难度,同时也给主体间的有效合作带来了良好的机会,让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有更多的联想意境和创造空间。例如苏教版五年级“小数乘整数”一课,教材对竖式如何引出没给出具体的方法,从而留下了教学空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妨在此动动脑筋,考虑如何增减教学素材更便于学生感悟到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必要。教师要善于在教材的“留白”处挖掘、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使新课程教材真正成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励学生自我实现、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的信息资源”。

开发习题资源。习题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很大的比重,如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习题资源,开发习题的育人价值是“用教材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习题蕴含有知识功能、教育功能和评价功能。在数学教学中,解答习题本身并不是目的。学生一旦开始解题,他就接受着一种思想的训练,从技能、思维、智力、非智力等各方面塑造自己。新教材的习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编排上注重利用实际情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要有习题资源的意识,将教材中的习题拓展为一个个值得学生探究的数学问题,以利于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让习题增值。

活用——创生教材

新课程的每个学段都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材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能够对教材的绝对权威提出挑战,作出有个性的演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及时增删、延展固有观念,创造出有益于师生对话的氛围,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它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首先要成为一部书,一部非常生动、丰富和深刻的教科书。这种专业自觉不仅是外界赋予的权利,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内在追求。

学习时间:6.7 主讲人:王强 学习地点:数学办公室 学习形式:集中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让“学困生”成为参与者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大家普遍采用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低年级小学生,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因此许多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出现了走样子或优秀生独霸课堂、学困生漠视小组合作的极端两级分化现象,经过我长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研究,做了以下的整理:

一、合作学习中学困生的参与状态

1、形式性协作

能够倾听别人的争论和观点,但不能提出质疑。在整个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能把小组成员的答案写到小组作业纸上,乐于为同伴效劳。

2、被忽视

在小组讨论中能够部分接受别人的观点,自己对问题没有任何独特观点,发言不能切中要害,多数不能引起同伴的关注。当提出问题要求帮助或企图交流时往往被忽视,但通过努力勉强能够接受小组的认识成果。

3、最小参与

小组合作活动中,虽然表现出合作热情,但对别人提出的大部分观点缺乏判断能力,不能加入有效的讨论中,又不想拖小组的后腿。自己不懂的问题就抄袭伙伴的答案。

4、完全游离

不关心小组的讨论和争论的问题,整个活动都游离小组活动之外。即使别人主动提出帮助,也不愿意或没能力接受。在小组中表现出消极情绪,队小组能否进步持无所谓态度。

二、促进学困生积极参与的办法

从学困生的参与状态来看,要么应付任务,要么浅尝辄止,要么袖手旁观,在合作中表现消极被动,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的策略如下:

1、激发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激发学困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参与意识,活动时争取自愿结合的原则,把他们能合得来,无歧视对方的同学分成一组进行合作,学困生在组内无自卑感,随着活动的增多,他们会感到小组合作的快乐,有了愉快的心情,兴趣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参与意识也就浓厚了。(1)合理分组

首先,教师根据学生性别、成绩、能力、爱好等方面的特点,将班级学习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分组时,要保证组内学生好、中、差搭配适当;二要保证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与评比。每个小组设立组长一名,负责组内一切事务的处理与安排。各组由于实力相当,有助于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的形成。(2)难易问题合理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将问题分成难、中、易几类,根据各小组学生的情况,将问题分给各小组去处理。对学困生尽可能地分配简易的问题,并激励他们积极参与。

(3)激发发言积极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的汇报中,尽可能地给学困生发言的机会,老师还要及时发现学困生汇报时的闪光点,及时的进行肯定和激励,进而激发学困生发言的勇气和信心。

2、让优等生学会倾听。

倾听,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不管采取任何活动方式,能听、会听、是最根本的。合作学习时,优等生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处于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对学困生看不起的因素,认为学困生的想法对他们帮助不大,说不说无所谓,干不干不碍事,只要自己会了,小组的任务就完成了。当学困生发言时,他们处于一种不耐烦的状态,极易伤害学困生的自尊心,把想说的话又吞回肚里。

所以我们必须教育学生静心倾听别人的发言,给别人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明白,能说是一种才干,会听是一种美德,我们必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有了参与的兴趣,参与的意识也就增强了;有人喜欢听自己发言,自卑感也就消除了,心扉打开了,与同学合作学习中的甜头也就尝到了,参与合作学习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3、关注学困生交流权。

交流对学困生来说是个难点,因为他们的知识基础差,无话说;他们的表达能力差,怕交流;他们的自卑感强,怕人笑话,不愿交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重点关注学困生。首先,不论是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还是练习反馈时,教师都应该以学困生为重点,及时给予指导。如: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可以轻轻地走到学困生面前,悄悄地询问:“怎么样,想好了吗?”如果这个学困生还未理清思路,可悄悄地给予指导。二是小组交流时教师必须关注学困生的发言,给每个学困生创造讲话的机会,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合作学习,小组交流时,人人发言,不能丢掉一个,确保学困生的交流权。在课堂中实施学困生优先策略,可以让学生不游离于课堂之外,并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

4、鼓励学困生人人动手

在一些动手合作的活动中,往往是优秀生忙的不亦乐乎,而学困生看的发呆,一直到活动结束后,他们也没能参与进去,小组合作成了优秀生的独立活动。在教学《统计》一课时,要安排学生在小组中抛硬币,并记录正反的次数。于是,我提出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要自己抛三次,并在别人抛得时候要报出结果,还要帮别人记录三次,轮流完成活动。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任务,都不空闲,即使学困生不能积极参与其中,作为小组长的优秀生也能提醒他们:“我来干„„,你来干„„,我的任务完成了,现在轮到你了。”通过这种方式来带动学困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活动中去,达到人人都要动手、人人都能动手的要求,确保小组活动能够全面、深入开展。

5、榜样帮扶学困生

在每个小组内,让优生作为榜样型的负责人,其实是很好的资源。在小组学习中,让他们扮演 “小老师”的角色。比如,我在班级里开展的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说习题的解题方法,当学困生把自己的问题暴露出来后,组长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进行指导与训练,能让学困生的进步更快些。这种辅导方法,无论是优生亦或是学困生都有收获,都会得到发展,这不正是我们课堂所追求的目标吗。

6、确保学困生优先权

在小组合作时,学困生具有优先权:优先选题,优先发言,优先提问、优先评价。由于有了优先权,学困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增加了他们的信心,在小组合作时,他们以不可或缺的形象出现,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交流中来,提高了学困生参与的有效性。

7、小组评价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老师要对学生个个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性地开展小组内部互评,可以对小组合作效果进行评价,还要让学生对各成员的参与情况和进步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地进行勉励。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困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使学困生有了更强的学习动力。

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课堂的实践研究,我深深地觉得如果能把这些方法实施与教学中,就能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并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习时间:6.14 主讲人:宋春梅 学习地点:数学办公室 学习形式:集中

未来教师的角色转化

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信息时代。要成为适应21世纪教育所需要的未来教师,应该努力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化。

一、“传授型”向“引导型”转化。

未来教师已经不能满足于扮演一个课堂上传授知识的权威角色,而应成为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引导者。在教学方法上,未来教师应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原则,勇于标新立异、大胆改革,既给学生以启示,又应给学生适当留下“困惑”,以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形成与教师“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教学过程将由传授型变为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和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未来教师的“引导”作用将随之逐渐凸现出来。

二、“单一型”向“全能型”转化。

21世纪的人才,应当是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未来教师不仅具有某一学科的单一性的知识,而且要有广博的素养,多方面的能力。未来教师不仅要使自己的学科知识达到本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而且要不断学习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以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未来教育要求教师通过终身学习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完成由“单一型”向“全能型”的转化,从而再塑教师的自身形象。

三、“拷贝型”向“创造型”转化。

所谓“拷贝型”,即将自己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众所周知,21世纪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将是创造性劳动者的水平、质量和效益。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必须是创新型教师。每一位教师不仅要树立创新的理念,而且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能力,使学生“想学”(激发兴趣)“学会”(掌握规律)“会学”(掌握方法)“会用”(参与实践)“创造”(发现新知),从而最终进入新的学习境地。“创造型”教师不仅懂得“科学地教学”,还应懂得“教学的科学”。事实证明:不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不懂得研究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创造性实施教学意图,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创造型”教师。

四、“苦干型”向“效益型”转化。

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这固然与教育考试制度等诸多因素有关,但与教师教学中的传统的应试方法也不无联系。未来教育将呼唤“效益型”教师,这种教师讲究教学的效益和效率,他们不仅快节奏、高效率、高质量、创造性地工作,而且具有享受生活的能力。他们具备享受生活的知识修养,具有对美好事物的理解欣赏能力,并适当参加社交活动、文体活动。心情的愉快,需要的满足,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是“效益型”教师不断进取、获得佳绩的最内在最根本的动力。未来教师期待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德才学识的整体素质,使之真正成为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效益型”教师。

学习时间:6.21 主讲人:马晓月 学习地点:数学办公室 学习形式:集中

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小组合作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该如何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针对以上教学实际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交流氛围。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组织有效交流的前提。交流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主体和课堂参与合作的伙伴,它视交流为课堂师生生存的方式和获得生命的手段。交流不只是语言和外在行为上的你来我往,而是发生在交流双方自主的探索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交流双方思想上的火花,发生在交流双方认识视野的真正融合之中。因此为了能够实现这样的“交流”,我们必须及时地进行观念转变,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学生是发现问题、学习知识、接受信息的知识探求者,而我们只是他们学习知识的教师,是他们智慧的启迪者,因而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靠近他们、引导他们、努力消除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选择人性化的教学语言,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的是同桌和前后桌交流与合作。

在教学中,经常设置同桌合作或交流的教学环节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孩子知道合作的意义,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完整、清楚),在同桌交流时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能力(做到谦虚、尊敬别人),在遇到和自己有不同的想法时敢于大胆质疑。例如,在教学中有许多需要孩子观图获取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和解答等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在引导观图时,让孩子们“同桌小声的说一说,你知道那些数学信息”,“如果你的同桌没说完整,请你帮他补充出来”这样极大的激励孩子们完整的观图和完整清楚的语言表达,同时也提醒同桌的孩子认真倾听的重要性。在解决问题时,让孩子们“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解决的”“或者你打算怎么解决”“你有和他不一的解决方法吗?”这样极大的激发孩子积极的探索与思考,并获得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喜悦。

三、指导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技能。

交流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交流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交流的技能视为一项重要的容,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必须用心将交流方法技能渗透在每一节课中,使学生具备以下交流能力:

1、独立思考。要使合作交流更有效,首先要让学生平时就养成一种独立的习惯,其次交流前应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2、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当听别人发言时,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内容、表达的重点、要阐明的问题以及在表达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在他人陈述观点时不插言,予以配合,不独占交流时间,最后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评价,这样才能使交流有序有效地进行。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每个成员学会在合作中交流自己的想法,是数学交流顺利开展的保证。

4、要注意创新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改革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组织学生研究讨论时应激励学生去发现和探索一些有创建的解题方法。

四、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

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时机把握的好坏,所产生的作用也不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在学生的内心需求下应用,而不应该在教师的指令下合作。只有当学生萌生了需要帮助的内部动机时,所进行的合作学习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让学习的要求与学生的内心需要汇聚在同一点上。

五、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注重全体学生参与。

富有挑战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选择具有思考价值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只有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趣,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在充满情趣而且热烈的氛围中进行。

上一篇:如何总结文章主要内容下一篇:小班科学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