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责任与美丽青春同行(通用10篇)
让责任与美丽青春同行 篇1
让青春与责任同行 二(1)班
李小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二(1)班的学生李小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与责任同行》。
青春,一个多么甜美的字眼,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宛如初开的太阳,含苞的花朵,朝气蓬勃,体魄健壮,思维活跃,勇于追求。屈原说:“白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郭小川说:“青春不只是秀美的发辫和花色的衣裙,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作黄金,青春的所有者,也不能总是高峻的山麓,溪水旁谈情话看流云,青春的魅力,应当叫做枯枝长出新果,沙漠布满森林,大胆的梦想,不倦的追求,勇往直前,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是啊,青春就是珍惜时光,青春就是不屈奋斗,青春就是敬老孝亲,珍爱生命,青春就是承担责任,让我们的青春与责任同行吧!
珍惜时光,努力求知是我们的责任。
西汉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青少年有旺盛的精力,有无限的活力,要趁这大好时光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这不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江泽民说:“各国民族青年代表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我国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你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是啊,如果不具备扎实的科技知识,邓稼先如何能引导中国人民战功设计出原子弹和氢弹,如何能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世界先进水平?如果不用科技知识做武器,中国的航天事业如何能在起步晚,基础弱的情况下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一个人却相当干了两亿农民的活,他一个人就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这靠的也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落后就要挨打,珍惜青春,努力求知,我们责无旁贷。
不怕困难,不懈奋斗是我们的责任。
洪战辉,作为一名出生贫寒的大学生,在母亲离家出走的困难日子里,把捡来的弃婴妹妹一手带大。他的事迹报道后,感动了许多人,也引发了人们对“责任感”的讨论。在致网友的公开信中,他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的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只是默默地走,不愿意放弃,做人应该有责任心,能担多大责任,放能成就多大事业,我认为就是这个道理。”多朴实的话语,又是多么好的良言警句。
敬老孝亲,珍爱生命是我们的责任,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李密一片拳拳孝情感到晋武帝,今有孟佩杰,用稚嫩的双肩扛起孝亲的重负,感动了全中国„„然而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不谈孝敬父母,就连很基本的很可能就是摔门而出,更有甚者,是青春如粪土,是生命如儿戏,沉湎网络,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前不久报纸上盛传安徽一官二代因追求班上一女生遭拒绝便丧心病狂将一瓶硫酸泼向对方,女孩毁容,自己也被告上法庭。这样的做法既是对他人不负责,也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
亲爱的同学们,青春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是时代的青年,一定要担负起青春该有的责任。
如果说青春是砖瓦,那么用它建造辉煌的大厦就是我们的责任。如果说青春是石料,那么用它雕刻雄伟的丰碑就是我们的责任。如果说青春是彩笔,那么用它描绘灿烂的画面就是我们的责任。如果说青春是乐章,那么用它奏出美妙的旋律就是我们的责任。同学们,勇敢担起青春的责任吧!让青春闪耀无限光芒!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李小白
让责任与美丽青春同行 篇2
一、从孩子第一次“跌倒”开始
人的责任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请看一个常见的现象:当你看到一个小孩跌倒时, 就想赶紧过去把他拉起来, 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其实, 当一个孩子跌倒之后, 看到附近没有自己的亲人, 他会立即爬起来;如果他看到附近有自己的亲人, 他就会大哭着等待大人去拉他。如果在孩子第一次跌倒时, 试着鼓励他自己爬起来, 进而在他自己爬起来之后给予表扬, 孩子就会渐渐养成一种独立的、责任自负的意识, 这对他今后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应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宜早不宜迟, 其实孩子在幼儿时期所表现出的一些自主的意愿, 如吃饭不让大人喂、鞋子要自己穿等等, 都可以说是责任意识的萌芽, 家长这时要注意给孩子以积极的引导, 不要因为怕孩子不会吃不会穿而随意剥夺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你担心孩子第一次“摔倒”, 那以后怎么办, 总会有个第一次吧!我们不能等到孩子长大以后的某一天突然要求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任, 这时孩子一定会觉得很茫然, 因为一直以来所有的责任都是由大人承担的, 他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想改变也是很困难的。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处着手, 从第一次着手。如:孩子做完作业后让他自己整理书桌, 吃完饭后让他帮忙收拾一下碗筷, 家里的地面脏了拿拖把去擦干净, 也许开始的时候他会弄得很乱、很糟, 但做习惯了, 他的责任意识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
二、在潜移默化中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心和意识的, 儿童年龄小, 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 那么生活中鲜明形象对于他们思想上的影响就越强烈。”在生活中, 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以身作则的态度感染学生,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和熏陶, 增强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
例如:开学初, 学校组织了一次大扫除, 在大扫除中, 我发现自觉积极地劳动的学生很少, 大多数则是手里拿着劳动工具东走西逛, 走过场。第二天, 我踏进教室的门就环顾四周, 发现地上有纸屑就弯腰捡起;课桌歪了, 动手移一下;讲台脏了, 用布抹一下;本子乱了, 着手理一下……刚开始学生有些莫名其妙地看着我, 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一脸的疑惑和不安。毕竟班主任在做值日生工作, 让他们有些担心“暴风雨即将来临”。可看我满脸微笑神色自若地上课, 他们也就放下了悬着的心。以后我每次进教室都先走了一圈, 发现垃圾就不动声色地捡起来。慢慢地我发现我进去后再也找不到垃圾了, 课桌也行列整齐, 讲台也干净了, 本子也叠放整齐了……一星期后, 我又组织学生召开一次“我是班级的一员, 我该做些什么”的主题讨论会。讨论会上, 许多同学都发自内心地说到身为班级成员应该为班级出力。我趁机提出成立“小小服务队”的想法。从那以后, 每个学生都自觉承担起班级中的劳动任务, 并互相督促。因为教师以身作则, 学生不但增强了“保洁”意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为集体、为他人负责的意识, 让他们真正理解了“班级是我家, 责任在大家”的含义。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教师和家长也须为孩子改造自己的世界, 反省自己的行为:哪些习惯值得保持?哪些行为需要矫正?
三、在实践活动中进行
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人的责任意识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 在一次次训练、一次次强化中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 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 是不能养成责任意识的。对小事责任是对大事责任的基础。因此, 教育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 日积月累, 使之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
培养责任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 它需要意志的支持和长期的实践活动。首先, 要渗透在各类德育活动中, 如在新生入队仪式中, 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红领巾代表的是红旗的一角, 教育要贯穿着为祖国明天而努力奋斗的基调, 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中, 不但要求学生要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 更重要的是在了解之后, 努力进行道德实践。在“体验性原则”的指导下, 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 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体验着“责任”。其次, 要渗透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是潜移默化和无形的。要把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努力结合起来, 在校园内悬挂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伟大哲人、科学家的人物肖像和格言。通过宣传, 学生不但对这些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对传统美德的领会。在人际关系上, 学校倡导“与人为善”、“友爱互助”;在学习上, 倡导“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其实, 学校这些软环境的建设对学生起到了最好的陶冶和教育作用。
四、在“小小的惩罚”中提升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这么说。“惩罚”孩子更需要尊重与信任, 要特别小心地为孩子着想, 要顾及孩子的承受力、尊严, 不要让孩子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 了解的前提是尊重。当一个孩子犯了错, 要惩罚他, 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
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不是在说教中长大。孩子尚处于成长之中, 责任感缺失是正常的, 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品尝一下办事不负责的苦果。比如:孩子上体育课忘了穿运动鞋, 打电话求你给他送去, 这时家长就可以拒绝孩子的要求, 尽管让他去挨老师的批评好了, 孩子尝到了苦头之后就会长记性;孩子平时喜欢乱拿乱放东西, 提醒他多次也不起作用, 某天孩子的作业特别多, 而且又急需一本参考书, 可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家长这时尽管让他去费时费力地去找好了, 耽误的时间越长给他留的印象也就会越深刻。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孩子犯错的时候, 恰恰是教育的良机。美国总统里根小时候踢足球损坏了邻居家的玻璃, 他父亲为了使小里根明白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不惜让他打了半年的工去赚回赔给邻居的钱。里根回忆此事说, 正是父亲的做法使得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责任意识将成为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具备高度责任意识的人, 才会主动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一个缺乏责任意识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与他人真诚合作的, 更无法学会与人分享。为了孩子们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 拥有承受失败的能力, 拥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教育应做到家庭、学校、社会强强联手, 创造更多赋予孩子责任意识的环境和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建成.责任感:德育的“底线”.江苏教育, 2003 (11) .
[2]张振威.生命教育的本质与实施.上海教育科研, 2002 (10) .
[3]孙云晓.没有惩罚的教育不完整.中小学教育, 2003.5.
让青春与感恩同行 篇3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柔软前青春期学生的内心、让孩子真正地敬重父母呢?笔者认为,借助教材渗透感恩父母的教育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案例一:“妈妈,我爱你”
《母鸡》是老舍先生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细细品读此文,我不由联想到学生对母亲的态度——他们对自己母亲的看法不是和作者最初对母鸡的印象非常相似吗?在他们眼里,母亲总爱喋喋不休、喜欢在人前炫耀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正如在老舍眼中那媚俗的母鸡一般。作者心思的转变在于他看到了母鸡种种“浅薄”表现背后的伟大用心。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老舍情感改变的深刻原因,进而改变他们对自己母亲的看法呢?
在深入研读这篇课文时,我发现文章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表面上看母鸡是在无病呻吟,其实它是在警戒和预告安全与否;表面上看母鸡欺软怕硬,实际上它是在保护自己的鸡雏;表面上看母鸡是那么喜欢炫耀,实际上它是在为自己的孩子骄傲、自豪……于是,我大胆地设计了“对比阅读”的教学策略,组织学生围绕“‘我’一向认为母鸡(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发现母鸡其实( ),因为( )”这个问题进行前后穿插的阅读研究。在对比、分析、讨论中,学生不仅充分感悟到了母鸡的伟大,也隐隐感悟到了一个哲理——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个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联系前后文理解内容的阅读能力,促进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为纠正学生执拗、偏执的“贬母”思想和逆反心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总结全课时,一个“老舍先生在这里仅仅是在赞美母鸡吗”的问题得到了学生群情激昂的否认。我因势利导:母爱像一滴滴甘露,让我们在安然享用时往往忘却了母亲的艰辛;母爱像一眼绵绵不绝的清泉,让我们在一饮一啜时往往忽视了母亲瘦去了的身形……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今天,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世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来谈一谈自己的母亲吧!
在前面的铺垫和强大的情感冲击后,学生纷纷谈起自己的母亲。谈到母亲在生活学习上对自己的周到照顾时,他们充满感激;谈到自己对母亲的忽视、小视和责备时,不少人不由抽泣起来。
最后,我布置了作业“写一段话献给妈妈,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敬爱之情”,孩子们在回顾母亲对自己的付出时,不约而同地写到了这样一句话:“妈妈,我爱你!”这样的交流,当然收到了每位妈妈肯定而激动的回复。
看着纸墨间流淌的感恩之情,感受着学生的拳拳赤子心声,谁又能否认这节课的心理疏导作用呢?
案例二:“爸爸,你真了不起”
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父亲爱你,但你必须按他要求的那样去做,要使你的行为达到他所要求的目标和规范。一个人的成长如果只有母爱般的呵护,而没有父爱般的引导,他就不能成为完整的人。但是,处于半幼稚、半成人阶段的前青春期的孩子,又怎能理解“冷面的”爸爸的良苦用心呢?前青春期的孩子对母亲有叛逆,但他又离不开母亲,对母亲还是会有几分依赖,不至于过于疏远。然而,他们对爸爸,那就可以“避而不见”或“走为上策”了。这份冷漠,是不该的;这种疏离,是可怕的。
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可供我们进行心理教育。如五年级上册中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在美国大地震中,一位父亲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
课文中的父亲在大地震的混乱中,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课文中所展示的父亲的镇定、勇敢、执着、坚强、守信等品质完美地诠释了“父亲”这一形象。为了引领学生体会伟大的父爱、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在教学时,我也颇费了一番心思。
文中有这样的描绘:“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短短的四十几个字,浓墨重彩地刻画出了一位伟大的父亲形象。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此处大做文章:这里多次写时间,不重复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很快感悟到这样写强调了时间的漫长。接着,我随着一段乐曲一边深情描述,一边启发学生想象并表达:为救儿子,父亲两天一夜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嗓子冒火他不觉得干,手指磨破他不知道疼,遍体鳞伤他顾不得痛。父亲承受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身心折磨。大家可以想想看:在这36个小时里,父亲渴了,( );父亲饿了,( );父亲困了,( );父亲累了,( );父亲受伤了,( )……课文中预留的空白,经过我的精心预设,经过学生动情的填补,丰满起来了,催人泪下了。
实现了共情之后,我突然追问:父亲挖了漫长的36小时,为什么一直不放弃呢?在我们那些高智商的学生看来,这一问题实在弱智。但是,就在他们的回答中,“父子情深”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他们心中,“爸爸了不起”已经输进了他们的血液之中。
课上到这里,“冷峻的父亲其实是自己人生的支撑”已默然成为学生的共识。那么,又应该怎样和父亲相处呢?总结课文时,我创作了小诗《和你在一起》,配乐诵读,真诚地献给学生。
父与子,该如何相处?为人子女,该如何敬重父亲?学习了这篇课文,聆听了这首小诗,答案一定会植根在学生那被柔软了的心中。
陶行知先生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针对孩子在前青春期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为老师,应该善于从平日的教育教学中发现素材,让爱占据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温暖慰藉孩子冷漠的心,让亲情拉近孩子疏远的内心。当我们发现孩子的发展需求被异化时,我们应该积极、及时地寻找相应的方法。只要用心,让他们知道你是为他好,关心他,他们就会知道,会感动,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去改变。
(作者单位: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
广东深圳 5180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舞动的青春与责任同行 篇4
14个月中,他12次自费到艾滋病高发区调查并写出21万字的调查报告。他有了自己的专著!他是个名人了!可他还只是一名大二学生!
在一年多时间里,他先后12次自费到艾滋病高发区——河南省上蔡县调查当地疫情,并写出了21万字的调查报告。
在“浙江人文大讲堂”上,他成了大讲堂开办以来年龄最小的一位主讲人,也是目前唯一一名登上省内如此高规格讲堂讲座的在校大学生。那次讲座,浙江省副省长、近300名卫生系统的党员干部及200余名在校大学生聆听。
今年,他成为有史以来“浙江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唯一的在校大学生。他叫杨松,《“艾”情紧急——来自艾滋病高发区的调查报告》作者,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2004级新闻本科(1)班的学生。
他们需要关注和爱:1982年出生于山西闻喜县的杨松,是“80后”大学生中的“另类”。因为父亲的过早离世和家境的困顿,初中毕业后杨松放弃了读高中而是选择了中专。中专毕业后,他当过教师,做过记者。一次回到家乡,他意外得知舅舅卖血为自己筹学费的秘密,万幸,舅舅没有染上艾滋!然而,同村有人同样卖血却没那么幸运了……触动!震惊!此后,杨松把目光对准了艾滋病问题。
“从那时起,我真切地感受到艾滋病就在我们的身边,关注它、识破它,远比隐藏它、掩盖它更有益。”杨松说。
2004年6月,为了实现读大学的夙愿,杨松放弃了工作,毅然参加高考,终于考入向往已久的浙江传媒学院。与此同时,多年来压在心头的一桩大事也付诸行动——在此后的14个月里,他先后12次奔赴河南省上蔡县艾滋病村展开调查,7次进入艾滋病高发村文楼村,奔走在这些令人闻之色变的村落。合计40多天与艾滋病人零距离接触,与艾滋病人一起,吃他们夹的菜,喝他们酿的酒,握手、交谈,甚至彻夜长谈。
自2000年首次在老家接触艾滋病病人并开始搜集有关艾滋病的各类资料,到2005年8月离开河南艾滋病疫区,杨松已经关注了近5年时间!
对调查中的危险说“不”
尽管在调查中,杨松凭借自己对艾滋病常识的了解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实施自我保护,但疾病带来的危险却时有发生。2004年秋天,杨松再次只身赶赴一个艾滋病高发村调查。刚一进村,他就被站在村口聊天的五六个男人围住,其中一个30来岁的男青年伸手向他要钱,杨松解释称自己是学生,没钱。遭到拒绝的男青年一把抓住杨松肩上的照相机,推搡过程中,杨松的左手手背被他的指甲拉出了一道粉红的指印。“尽管皮肤没破,但吓得我大脑一片空白。”脱身后,一位村民告诉他,抢相机的男青年确实是一位艾滋病患者。杨松的心顿时一沉,在当地做了他开展艾滋病调查以来的唯一一次检测。在证实没有被感染后,才算真 正松了一口气。“从那以后,我进村就更加注意。他们让我坐我就坐,他们让我喝酒我就喝酒,因为受伤了就有危险。”
除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外,来自地方基层官员的无形压力也给杨松的调查平添了许多困难和波折。有一次,杨松正要走进一个艾滋病高发村,村口一辆桑塔纳车上突然下来3个人,其中一位对他进行严厉的盘问,另两人则从身后粗暴地拉拽他的双肩包,要检查,其中一人还作势要打他,直到杨松答应不进村,那些人才放过他。杨松离开村口往前走,这些人一直监视着他,直到他走过一个缓坡,离村有一里外,那些人才重新坐进汽车。最后杨松从农田里绕着进了村子,找到了他事先联系过的一位艾滋病感染者。但在这天的调查过程中,杨松一直提心吊胆,听到屋外的狗叫声都紧张得不得了,生怕那几个人发现他,找他麻烦。
印证青春的责任
杨松很欣赏救助过多个艾滋家庭和艾滋孤儿的著名慈善家、香港智行基金会杜聪先生所说的这段话:假如艾滋病是一场大火,这场大火已经开始在全国各地燃烧。目前最急切的任务是在火场中救人,即减少艾滋病患者所受的痛苦,让患者的遗孤得到关爱和接受教育的机会。至于起火原因是意外还是蓄意纵火,是谁人放火等问题,相对来说都显得次要。与其隔岸观火,高调炒作,追究责任,不如亲临火海,低调实干,救火救人。杨松感动着,更践行着。杨松说:“当遇到困难、阻挠时,我也曾想过放弃。正如我在《“艾”情紧急》的后记中所写:其实,我很累,终日奔波于艾滋病疫区实地调查、采访;其实,我也经常情绪低落甚至伤悲不已,因为一幕幕„艾滋村落‟的悲凉场景让我一次次泪飞如雨,挥之不去。我这样解释自己的坚持:如果只是去一次、两次,受到的震撼也就是一下子,等到感觉淡了,也许说放下就能放下了。但是我去了12次,去一次震撼一次,去一次难受一次。也许是因为激情淡不下来,一直保持着高度亢奋的状态,才让我坚持到现在。”
上蔡县文楼村的阳光家园是当地因艾滋病致孤的健康孩子的家,孩子们就在园内的阳光小学上学。学校的9名专职教师都是从全县范围内选拔的优秀教师,但基本上都是文化课教师,孩子们缺乏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教育。了解到学校的情况后,杨松决定组织一支义务支教社会实践小分队,为艾滋孤儿服务。
杨松曾担心没有人愿意报名,但让他意外的是,当招募志愿者的启事在浙江传媒学院的校园里张贴后,马上就吸引了80多名同学报名,2005年7月,杨松带领其中的8名同学在“阳光家园”与艾滋孤儿们一起生活了近半个月,教孩子***、跳舞,给孩子们上体育课,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同学们说,这样一次短暂的社会实践,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
如今,一部长达23.8万字的调查报告——《“艾”情紧急——来自艾滋病高发区的调查报告》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通讯员 徐旻鹰 本报记者 朱振岳《)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18日第1版
思考讨论
1、艾滋猛如虎、谈艾色变,可是杨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什么力量促使他选择了别样的课余生活?试从荣辱观的角度分析。
让青春与使命同行 篇5
尊敬的评委,在座的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10级文化产业管理班的武艺。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与使命同行》。
历史的风,吹翻起七十六年前的那一页。在我的眼前,历历浮现出,那冰雪覆盖的1935年,那悲痛岁月里的冷嗖嗖的日子。日本帝国主义大肆张开它的魔爪,伸向了我中华的心脏——华北大地,中华民族陷于内忧外困之中。(忘不了76年前那寒冬街头年轻赤子对侵略行径的愤怒声讨,忘不了那战火硝烟中先辈们为自由的急切呐喊,忘不了历史的那一刻。)
76年前,中国局势已是万分危机,东北沦陷,华北告急,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北方五省危在旦夕,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千百万中国人民被杀害,成百上千的村镇被胰为废墟,一座又一座城市被狂轰烂炸。12月9日这一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6000多愤怒的北平青年走上街头,高举着正义的旗帜,奔走呼告,勇敢地向卑鄙的暴虐宣战,向怯弱的卖国宣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到处是挂满的标语,到处是飘舞的纸单,到处是舞动的小旗,到处是怒吼的口号,到处是浴血沸腾的青年。
他们,在国难当头,振臂高呼,促使了反动派的妥协。
他们,在民族生死的毫发间,热血横洒,促使了民族的觉醒。
他们,可敬可爱的青年,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展示了青年的热血豪情,以他们大无畏的勇气,诠释了青年的含义。
我们不会忘记他们,那些可敬可爱的青年,他们是民族的拯救者,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先驱,他们更是我们的榜样。
历史的列车,载着曾经的荣辱,带着深沉的思索,驶入一个新的世纪。从申奥成功到加入WTO、从举办世博会到神八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短短半个多世纪,中国就已经沐浴在了现代文明的光辉之下。
先辈们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民族精神,今人也在弘扬着民族的气节。挑战极限的青藏铁路精神,勇创一流的“载人航天”精神。他们在新世纪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朋友们,正值青春年华、年少轻狂的我们,该用怎样的行动诠释青年的含义呢?处于二十一世纪和平时期的中国大学生们又该如何去弘扬民族精神呢?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青春的价值在于开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承和发扬12.9精神。和平时期,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12·9”运动的优良传统,以12·9精神为前进的动力,努力承担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随时听候祖国的安排,发出新时代新青年的呐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朋友们,努力吧!趁我们还年轻,世界属于我们,未来属于我们。
朋友们,别再犹豫,别再彷徨,让我们弘扬伟大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让我们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让我们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燃烧青春,让青春与使命同行。
让责任与美丽青春同行 篇6
责任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是一个优秀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有责任感的同学。有的同学能随手捡起地上的纸屑;有的同学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最后离开教室总记得把灯熄灭;有的同学当班干部、组长、课代表工作特别负责,热心为同学们服务;有的同学不仅对他人负责,对自己也很负责,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不懂的疑问总要真正弄懂为止,有错的作业及时改正,决不让自己学习知识有疏漏,让错误越积越大;还有的同学做错事后从不推卸责任,而是自己勇于认错,承担责任......这样一些同学就是我们生活中很好的榜样,因为他们明白生活需要责任感,学习也需要责任感;对他人、对社会需要负责任,对自己也要负责任。
果皮纸屑不能随手扔,要多走几步扔到垃圾桶里,这是责任;走路行车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潇洒走一回,要遵守交通规则,这也是责任;遵守学校纪律,是我们的责任;学习没有兴趣也要用心去学,绝不可放弃,这依然是责任。专心听好每一堂课,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按时打扫卫生,细心关怀每一个家人,维护班级和学校集体荣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应负的责任。
让队员们与责任同行 篇7
一、让队员学会自爱——对自己负责
70年前,有位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的玻璃,邻居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 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美国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儿子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美元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美国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美元,并还给了父亲。这位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里根的父亲这样对待自己才11岁的儿子似乎有点不近人情,甚至可以说“残酷”,但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研究表明,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恰恰是教育孩子的最有利时机。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或者是跳一跳能够得着的能力,就应该让他承担责任。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作业忘带了,孩子立即解释说是昨晚妈妈忘记收了;家庭作业做错了,让孩子找原因,他(她)一脸无辜地说:“爸爸没检查出来。”孩子迟到了,家长急匆匆赶来:“都是我不好,没有及时提醒孩子要快点。”在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中,我们不难看出首先是孩子对自己不负责;其次,家长不负责任地大包大揽。作为社会的一员,孩子应当清楚哪些责任是自己要担当起来的。但队员们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经常会造成过失,譬如不小心打碎了物品、一时冲动伤害了别人、粗心大意造成了麻烦等等。发生这类过失时,有些教师和家长会责怪孩子,而责怪之后,孩子没事了,该学习的学习去了,该玩的玩去了。如此这般,孩子怎么可能有责任心呢?可见,是教育者剥夺了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事实上,当孩子有了过失,教育的良机也来了。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更可能刻骨铭心。当然,在这个时候,教育者应当保持冷静,尽量不要大声训斥,更不要夸大其词恐吓孩子,而应当实事求是讲清道理,明确指出弥补过失的办法。孩子吃一堑长一智,并由此走向成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所以,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负责。
二、让队员懂得尊重——对家庭负责
现在的孩子很少能体会、理解父母的艰辛。平时,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本来该由他们自己做的事情大都由家长代劳,应该自己负的责任全都由家长承担。可见,很多时候是父母剥夺了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其实,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需要。孩子所表现出的各种主动尝试的愿望,正是一种责任心的萌芽。如孩子自己要求独立吃饭,穿衣服、购物等等,父母要给予鼓励,而不应越俎代庖。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孩子应该从小培养对家庭的责任感,例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个家务可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甚至只是在饭前把碗筷摆好。别看事情小,但它能讓孩子知道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用。当孩子认真完成了自己的家庭任务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如果失职了,也应该批评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不以自我为中心,强化他们对他人的责任感。不难想象,一个人如果在儿童时期事事依赖别人,没有养成独立做事的能力,成年之后是难于立足社会的。因此,我们应积极引导孩子尊重父母正确的意见和教导,经常把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告诉父母,积极与家庭成员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体贴每一个家庭成员,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每周抽时间承担一定的家务。让孩子懂得珍惜家长的劳动成果,生活节俭,不攀比,不摆阔。
三、让队员遵章守纪——对集体负责
集体生活是孩子走出家庭之后,学习和生活的常态。无论愿意与否,他们都离不开集体。教师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为集体多做事。如:当值日生,参加比赛等,使他体会到自己与集体的关系,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逐渐培养起对集体的责任感及责任能力,使他有信心完成为集体所应做的事情。集体需要一定的行为规则,每一个集体成员都应接受它的约束。要严格遵规守纪,服从集体,积极参加少先队活动、班级组织的文体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热爱学校,珍惜集体荣誉,树立主人翁意识,主动承担并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为集体争光。要让孩子懂得:集体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协作努力,集体的荣誉关系到每个成员的荣誉。
学校生活是对队员进行集体教育的最佳场所,要培养队员热爱班级、关心集体、遵守校纪班规,以大局为重,要愿意为集体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要乐于助人,要学会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要把完成集体的事情当做个人应尽的义务。
四、让队员乐于奉献——对社会负责
奉献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作为教师,我们应善于在集体中发现并肯定队员的奉献行为。李镇西就要求他的队员做“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其实,奉献往往只需“举手之劳”:在公交车上,你为一位老人或残疾人让座,他们会因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感到骄傲;在街头,你热情地为一位迷路的人引路,他就会因得到陌生人的真诚帮助而感到幸福;在同学遇到挫折时,你默默地陪他在座位上坐一会儿,他也会因有人理解而感到万分感动……学会奉献,就是对社会负责,是培养队员放眼社会的开阔胸襟和意识。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的健康、文明和进步需要每个人去净化、保持和推动。要从小培养队员的社会主人翁意识,要从小教育队员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履行社会义务。要从小帮助队员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如皋师范附属小学江苏南通226500)
让责任与美丽青春同行 篇8
学院党委书记 李兰荣
同学们,青年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是广大青年朋友们共同的节日。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召开学院2013年“五四”表彰大会,隆重表彰过去一年我院团学工作中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此次大会,对于进一步引导和激励全院广大青年积聚正能量,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对于进一步加强团学工作,促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铸造竞争新优势,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谨代表学院党委、行政领导班子向长期奋斗在共青团岗位上的各级团干部和广大团员青年表示诚挚的谢意!向在座的团员青年并通过你们向全院7000余名团员青年致以亲切的问候!向刚才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过去的一年,是学院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学院新校区建设正在有序进行,截至2012年底,学院累计完成征地551亩;完成了一期工程中400米校区主干道路的管道铺设、近400亩场地的平整、约2000米临时围墙的搭建和二期工程前期审批工作;教学楼、实验实训楼等12栋楼(共15万平方米)已开工建设,其中2栋学生宿舍预计2013年春节前封顶。2012年,新校区建设已完成投资560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亿2千多万元。招生就业持续两旺。2012年,新生报到率为91.2%。理工类录取平均分超出广西三本录取分数线39分;文史类录取平均分超出广西三本录取分数线15分。生源质量及录取竞争指数继续高居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前茅。就业方面。2012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23%。连续第9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位居全区高校前茅,连续第8年荣获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2012年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我院作了典型发言。国际合作办学取得新突破。2012年,我院与新西兰惠灵顿理工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在秋季学期,成功实现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2个专业对外合作班的招生,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学院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成绩突出,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都离不开学院广大团员青年的共同努力。广大团员青年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在学院团委的直接带领下,紧密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开拓创新,在思想教育活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社会实践方面,2012年院团委共组建了9支团队,分别到南宁、百色、河池等市县区(企业)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深入农村,支农惠农,内容丰富,成效显著。在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组织的2012年广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比中,我院荣获2012年广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奖”和全区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全区各类科技、文化艺术比赛方面,在2012年广西第五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我院选送的5件作品中获一等奖1名,三等奖4名。(在1等奖作品中仅有两所高职高专院校入围)。同时,我院还多次在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广西区直学校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中获奖,获奖奖项名列高职高专院校前茅。在学生社团方面,目前,我院共有院级学生社团29个,其中理论类社团2个,专业型社团7个,兴趣类社团14个,公益性社团6个。其中建筑环保协会、电子设计协会、大学生就业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多次在全国和自治区级的社团评比中获奖。此外,建筑环保协会还连续4年获得了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资金资助,这是广西最早获得此类资助的高校,该成绩一直领跑全国高职院校。在各级团组织表彰方面,2012年院团委获得了“广西五四红旗团委”(从区直机关下属160多个单位中推选5个)、“广西高校五四红旗团委”(高职院校只有5所获得)和“广西住建厅先进团组织”三个集体荣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西五四红旗团委和广西高校五四红旗团委两项荣誉是我院第一次获得。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是学院青年群体中的优秀代表,集中反映了我院青年学生勤奋学习、团结友爱、真诚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这是“五四”光荣传统在我院广大青年学生中继续发扬光大,也是我们对“五四”运动94周年的最好纪念。实践充分证明,广西建院的青年学生,确实是朝气蓬勃、大有可为的一代!我为有这么多优秀的青年学子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这是李大钊在《青春》中写就的名句。青年的奋斗,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青年始终是我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100年前,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中国少年说》里表达了对中国少年的热爱和渴望,激励了广大少年振奋精神,蓬勃进取。我们党的五代领导人也都对青年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毛泽东同志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邓小平同志也曾说:“在青年身上寄寓了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光辉前景。”江泽民同志从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谈到了青年的重大责任:“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胡锦涛同志指出了青年最宝贵的创造特质:“青年时期是最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时期,青年是最具有创造热情和创造潜力的群体。”总书记也敦敦告诫青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青年者,国家之魂”。未来要靠青年去创造,历史要靠青年去书写。1919年5月,以北洋政府为代表的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准备和帝国主义列强们签订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割让中国山东给日本等条款,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5月4日消息传到国内,青年学生们迅速行动起来,同中国工人阶级一起,与北洋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从而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党中央把每年的5月4日确定为青年节。94年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94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先进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勇担历史使命。
同学们,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是“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建院青年学生的优秀品质。广西建院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学校,办学55年来,学院已为社会培养了4万余名毕业生,被誉为八桂大地“当代鲁班的摇篮,建设英才的基地”。一大批青年学子多年来真情不改,为广西的建设事业挥洒青春。今天,我们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建院的光荣传统,肩负起历史赋予当代青年的使命。大力弘扬“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大力弘扬“解放思想、赶超跨越、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优良品质,为实现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挥洒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同学们,“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继承和弘扬伟大的“五四”精神,就是要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努力实现他们未能完成的振兴中华的“中国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25分钟的讲话中9次提及“中国梦”。这个“中国梦”,是每一位中国人的梦!“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这是习近平主席对“中国梦”的精彩诠释。
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50年前,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先生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传遍了全世界,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个美国梦,美国人也一直以美国梦为骄傲。但是,在遥远的东方,在中国也有一个梦想,它属于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中国梦,是人民梦想的汇聚,是百姓愿望的集合,是一个坚定的方向,是一种团结的力量,是一种中国精神,激励着广大青年在各自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勇于面对、坚持不懈地去实现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梦想是美好的,是远大的,但梦想不等同于现实,和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实现梦想,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借此机会,我在这里向全院基层团组织、团干部和广大团员青年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要坚定信念。无数青年英模的奋斗实践充分表明,青年,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人民创造历史的火热实践,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才能拥有壮丽的青春,才能实现人生的美好理想。因此,广大青年必须坚持共青团“永远跟党走”的光荣传统,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做到思想上的清醒,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这也是成长成才的前提,才能真正成为党的后备军和接班人。
第二,要勤奋学习。纵观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是能够有效解决问题。政治家需要有效解决治国理政问题,军事家需要有效解决克敌制胜问题,教育家需要有效解决人才培养问题。那么学生需要有效解决什么问题?我认为,需要有效解决学习问题,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找准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只有有效解决了学习问题,才能提高素质、强化能力。学习是同学们的第一要务。古人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名言都告诉我们勤学才能成才。
第三,要自信自强。“有自信不一定会成功,但没自信一定不会成功。”我感觉到我们的同学在实际的沟通与交流当中还存在缺乏自信心的问题,他们在人生规划中对自己的定位不太准确。由于缺乏自信心,斗志不高,动力不足,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知识学得不深不透,不主动去培养自己的能力和提高素质,进而缺乏社会就业竞争力。而我们今天所表彰的同学,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的自信。他们面对困难不气馁,充满自信地迎难而上,为学院的全体青年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第四,要志存高远。同学们,在别人的眼里我们总是比本科院校低一个层次。那么我们的差距究竟在那呢?我想,不是智商,不是学习能力,也不是吃苦耐劳精神,而是志向和抱负。青年人要成才,就必须要志存高远,有理想抱负,确立奋斗目标。只有在为远大理想的奋斗中,青年的人生抱负才能真正实现。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就应该树立远大志向,并且要为实现这个志向而顽强努力,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不改初衷,矢志不渝。
第五,要锤炼品德。优良品德的养成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青年时期可塑性大,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提高自身素质,做有益于学院发展、有益于提高学院良好声誉的事,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做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以良好的大学生风貌展示自己。微软公司创办人比尔·盖茨就曾说:“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德,是所有价值中处于最高的位置。当代大学生,要强化责任感,把感恩之心化作奉献之志,为社会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同学们,你们最大的财富就是拥有令人羡慕的美好青春,青春是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灿烂华年,青春也只有在奉献中才能熠熠闪光。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实现学院“十二五”规划,创建广西一流、国内知名、国外有一定影响、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实践型建筑类高职院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学院的美好明天需要我们共同去开创!我相信,你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你们的未来是美好的,你们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在这里,我衷心祝愿所有同学:梦想成真!
让责任与美丽青春同行 篇9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某某学校的某某同学,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遵纪守法,从我做起,让青春与法制同行》。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让遵纪守法成为我们的荣誉。尤其是我们高中生,更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我们的成长因为遵规守纪而健康茁壮,让我们的青春在国家完善法治社会的进程里更加闪亮。
“法律”可以说是黑色的,因为它在犯罪人面前,意味着判决、处罚;“法律”亦可以说是红色的,因为它在无辜者面前,代表着正义,公平。当某人被证据确凿地证明有罪或无罪的时候,法律就得到了体现,正义就得到了伸张。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一个国家即使经济实力再强,假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遵纪守法的国民,仍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文明、强大的国家,照这个标准来看,我们离真正的强盛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构建起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框架,普法教育也搞了多年,但实事求是地讲,遵纪守法四个字还远没有成为所有公民的自觉行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进步,法律同样也会进一步完善,因为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是要依靠法律才能稳步的前进。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无论是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法律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而作为祖国伟大复兴事业的继承者和民族光明未来的开拓者,我们责无旁贷,必须时刻遵规守纪,做奉公守法的文明小公民。我们需要学法,懂法,用法,不犯法。我们应该用青春的名义起誓,我们一定像法国的《公有法典》中说的那样:将神圣的法律铭记在我们的心中,镌刻在我们的神经里,灌注在我们的血液中,让它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让它在我们人生起航成长创业铸造辉煌的过程里实现价值。
走在大街上,随时都可以看见有不法车辆乱闯红灯或逆向行驶。有些司机明明知道“宁停三分,勿抢一秒”,可能他们认为这只是一些芝麻粒儿的小事,从而忽略了安全和法规的重要性。然而,正是这样的疏忽和大意时刻威胁着大家的生命安全;也正是这样的疏忽和大意,使他们一错再错,最终铸成大错。多少家庭支离破碎,使多少人承受痛苦!如果他们不违反交通规则,认真遵纪守法,那么,伴随大家的就是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我们的身旁,有很多因不学法不懂法而违法乱纪的的事发生,还有一些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淡薄,在无形中就触犯了法律。有一次,我路过乐西小巷,突然看见前面有两个黑影在推推搡搡。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初中生模样的男生手里拿着锋利的小刀对着一个小学生,要他把钱拿出来。那个小弟弟吓得面如土色,苦苦哀求着。初中生仍拿着刀不放,一而再再而三地威胁着那个年幼的小弟弟。在一旁的我清楚地明白,如果小弟弟拿不出钱来也许就会受到伤害,我也吓得心怦怦直跳。但是那个初中生表现出的却是丝毫没有商量的样子,还在继续威胁小弟弟给他钱。我首先让自己努力镇静下来,然后跑到报警亭拨打了110报警电话。警察叔叔及时地赶来了,那个初中生被警察叔叔带走了,小弟弟得救了!他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我悬着的心也总算落地了。
提起“遵纪守法”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作为一名中学生,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模范遵规守纪。所以我今天要强调的是:从在校园里就要坚决做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我们都知道,良好的纪律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根本保障。首先,作为一名中学生,就要严格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小学生礼仪规范》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尊师爱友,自制自律;诚实守法,礼貌文明;仪表整洁,热爱劳动;遵守公德,爱护公物;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热爱五中!作为一名公民,就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服从法律的约束,维护法律的尊严。其次,我们还要做校园文明的使者。国不可无法,家不可无规,校不可无纪,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遵纪守法,是源自心田的甘泉,停滞流动,会让我们的良知黯然失色,汩汩涌出,却使我们满溢一身文明。当垃圾不再因我们乱扔而成为肮脏的点缀时,爱护环境幻化成一种如紫罗兰般清恬的文明。当讲话时不再因我们的激动而成为震耳的噪音时,保持安静质化成一种如百合花般高雅的文明。当一切违纪犯法活动从我们的档案里删除时,规范合格演化成一种如康乃馨般成熟的文明。
让青春绽放美丽 篇10
涉县第四中学 杨晓丽
2000年8月,带着青春的激情,怀着对教育的真诚,我踏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普通的却光荣的初中教师,在涉县这块育人的热土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在工作中我始终兢兢业业、关爱学生,做到为人师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工作十三年来,我秉承着这样的教育理念,让青春绽放美丽,杏坛春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一名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书写着我教书育人的喜怒哀乐,铭刻着我不懈追求的崇高理想。
讲正气 重品行 恪尽职守
我热爱本职工作,严守师德,身正为范,用真善美去启迪一颗颗心灵,用满腔热情去点亮学生胸中的一团团“理想之火”,用知识的钥匙帮助学生打开神秘的大门。工作中注重身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形象率先示范,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和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我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
研教法 提效率 引领前行
我十分注重学习,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文教学方法。例如,我总结了文言文背诵的十四种方法,让同学们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同时,我郑重的推荐了“重复法”“方言法”和“快读法”,甚至当堂训练。经过我的努力,学生学习更加轻松,更加努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强力提师能,创建新课堂”活动中,我大胆尝试,勇于实践,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都分配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因材施教,也大大的促进了学生互帮互助,团体意识的提高,由于我的不懈努力,这一教学模式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为公开课,观摩课得到全校的推广,2009年冬季,我执教的观摩课文言文复习教学《醉翁亭记》一课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并在年级部进行推广学习;在我校首次迎来省级教学评估中,我执教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探寻母亲河》受到省级、市级教研员的一致认可;在实践杜郎口教学模式中,《卜算子.咏梅》比较赏析受到教体局徐志刚主任的高度赞赏;在2012年全校教师星级评选当中,被评为“八星级教师”,受到教体局王树峰老师的赞赏。2013年3月份,我代表全县毕业班语文教师执教了复习课——记叙文阅读教学《离别的礼物》,再一次受到领导及全县同学科教师的好评。
学习语文,课堂教学当然是主阵地。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阵地,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刘国正先生指出:“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生活是语文之源。我经常引领学生开展语文活动,如演讲、辩论、讲故事、朗读、书法竞赛、看电影、排话剧、搞社会调查等等。从课堂走出去,与家庭、社会这种大课堂结合起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我曾经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创新与实践活动《我与网络亲密接触》,全班80多名学生参与活动,历时一个多月,我带领学生深入网吧、到各个领域进行社会调查,走访不同年级的学生,还有老师、家长、领导,经过分类整理,学生呈现出照片、社会调查报告、图表分析、网络视频等各种成果。在最后一个多小时的汇报课中,受到了
教体局领导的一致好评,收到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同时也收获了学生的成长。
另外、我经常组织学生看电影,如《孔乙己》《刘姥姥进大观园》《哦,香雪》《百合花》等,经典的篇目,名家名演,学生收获颇丰,学习语文当然有很大的兴趣了。
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新是发展不竭的源泉和动力。2007年我参加了语文课题研究《语文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研究》,并获得邯郸市二等奖。2011年,又一次参加了《论情感教育在语文课中的运用》课题研究工作,评为国家级一等奖。同时,也曾多次参加县级、市级的公开课,在两次邯郸市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教学能手”称号,在综合性实践与创新活动讲课、说课比赛中,先后荣获县级、市级一等奖。
讲方法 聚能量 育人为先
多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教书的同时不忘育人,同时也兼任校团委书记,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及时了解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以真诚的爱心关爱学生,真正与学生融合在一起,做到益友与良师的完美结合。
(一)班级管理井然有序。我曾多次与班委会一道建立健全班级各项规章制度,把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变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坚持每样事情的管理都有专人负责,天天常规检查、每周班级总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总结反思习惯。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气氛。引导学生制定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能力,使学生发挥班级主人翁的作用。我所带的班级行为习惯好,学习气氛浓,在多次校考、县统考当中名列前茅,经常获得学校流动红旗,荣获全
校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2008年,评为邯郸市“法制教育先进个人”,2009年,评为邯郸市“德育教育先进个人”,同年,荣获邯郸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14年参加邯郸市班主任素质大赛,被评为二等奖。
(二)团委工作特色鲜明。自建校以来,我始终不忘对团员青年进行思想教育,并经常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号召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当中来,不断壮大团的力量,从而形成了我校鲜明的特色,成绩斐然,受到了团县委的高度评价。我校七次被评为县“红旗团组织”,一次“十佳团组织”,08年个人评为县“团务工作先进个人”,邯郸市“新长征突击手”。并参加了邯郸市第十四届团代会。
赢众望 甘为师 青春无悔
我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努力探寻良好的教学方法,始终走在课改的前列,把创新教育放在首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我经常让学生观察生活,写读书笔记,做简报,写旁批,为了提高学习的兴趣,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排练小品,说相声,为了让他们了解生活,多次组织综合性活动,让学生亲临社会,对话生活。由于源源不断的积累和运用,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学生真正懂得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的世界就有多么广阔的道理。与此同时,教学的成绩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2003年,井店镇统考中,获乡镇第一名;2006年,全县统考,我执教的语文成绩荣获全县第二名;2007年——2015年,连续九年校考,县统考,中考,都荣获全校,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先后八次被教体局评为“统考先进个人”“中考先进个人”,曾六次荣获县政府嘉奖奖励,一次政府三等功奖励,2008年获得全县“百名优秀教师”称号,2012年,被评为县“百名师德标兵”,并授予邯郸市“青年创优之星”荣誉称号。2013年评为县“三师标兵”,送课下乡名师宣讲
活动中被教体局授予“先进个人”称号,连续五次组织联片教研,被评为“教研工作先进个人”。
【让责任与美丽青春同行】推荐阅读:
让责任与我们同行06-09
与五大同行 用责任点亮青春07-14
梦想让青春更美丽07-02
美丽中国与梦同行10-22
让责任点亮青春10-10
《成长与责任同行》08-29
安全与责任同行11-29
我让青春年华承担责任作文07-17
美丽乡村卫生长效保洁责任书12-14
作文 责任与你同行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