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语文观摩课学习体会

2024-10-13

听语文观摩课学习体会(共9篇)

听语文观摩课学习体会 篇1

我去喝水一中听语文观摩课学习体会

9月23日在学校教务处组织下,我校中层人员和各班班主任到一中中学参观学习,此行上午我听了两节语文课,一节综合实践课,观看了大课间活动,并与讲课教师进行了交流。下午听了学校教导主任的讲座,观看了学校各项档案。经过一天的参观学习给我很深的触动,感受甚深,不虚此行,收获很大。非常感谢镇教委给我们提供的此次学习机会。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本人的感受。

良好的育人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是进入学校首先给我的第一感觉。学校教学楼并不豪华,但透露着书香的气味。学校操场不是塑胶,却干净整洁,旁边的绿荫走廊,刚长出嫩叶的一排风景树,颇让操场增添几分品味。其次吸引我的是一条条醒目的标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健身;优秀源自习惯,细节助我成功等等,从中我可以看出他们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以及学校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这或许也是他们成功中的一个比较好的定位吧。再看教室内的班训和宣传标语,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不像我到其他一些学校所看到的陈词滥谷的标语,而是学校从学生自身出发,比较切合实际,能给学生一份自信,一份力量,一个目标,一个动力,一种享受,一种超越。让学生在其中领悟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成功的秘诀。让学生在幸福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如:不比智力比努力,给自己一个目标;不比起点比进步,让生命为它燃烧;我努力,我进步;我行我拼壮志在心,我想我做成功在握;把我参与的今天,成就美好的明天;有大目标,须有大作为,有大追求,须有大改为;合作探究,携手共进;学识与思想齐飞,成绩与品德同进等等。

激情课堂,我心飞扬。我听了两节语文课,这两节课让看到了我想看到的课堂,课堂上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合作探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课堂上仅仅扮演的是一个导演的作用。学案设计巧妙,学习目标简洁明了,整个学案分为三大环节: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课堂探究;巩固提升。课堂探究环节中分为四步进行:一是自主学习,二是合作研讨,三是展示讲解,四是课堂小结。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学习问题,针对性很强。自主学习问题比较容易,一般学生自己就能够完成,合作研讨中的问题有一定深度,有时容易混淆,或产生分歧,需要学生交流探讨,合作完成,这样既让学生突破了难点,又让学生对该问题理解的更深更透彻。巩固提升中又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主要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巩固,拓展延伸。这两节课学生学习主动性强,人人参与,看不到一个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这种学习氛围让我们这些听课的教师也无形中也被融入到课堂之中,随着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漫步在知识的海洋。最让我心动的是学生展示讲解环节,学生踊跃举手发言,学生发言毫无做秀之势,却显的老练沉稳,每个学生站起了发言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独具匠心,精彩纷呈,甚至有时学生和老师意见不统一,便针锋相对辩论起来。最让人难忘的是大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班内共同解决,先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上前讲解,然后其他学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面对全班学生,分析的有条有理,头头是道,犹如大学教授在讲演一样,对其他学生的补充分析还进行实时的评价。这样的教学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的也省力,更主要的是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探讨,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大课间活动扎实开展,锻炼了学生养成了习惯。观看了大课间活动我发现了两大亮点:一是自由活动有序进行,运动强身健体已养成习惯。下课后各班学生自觉站在指定位置自觉锻炼,有转呼啦圈的,有跳大绳的,有双人花样跳绳的等。每一样运动不仅仅是会做,还会玩花样,玩出了水平,呼啦圈随着学生的摆动在腰间来去自如,十几人跳双股大绳如燕子一样上下翻飞灵活敏捷。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喜欢上了运动,并养成了运动的习惯;二是广播操、踏步行进上千名学生动作却是整齐划一,尤其是踏步行进,学生随着旋律起伏摆动着手臂,每个人动作标准,摆动一致,很有气势,让我感受到学生在享受运动。在我眼里他们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这样的队伍何愁打不胜仗呢?

档案见证学校发展历程,学习理论是推动改革的催化剂。下午我们看了学校的各种的档案,我认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校课改档案。我一进档案室,室内桌子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档案,有集体备课,导学案设计,导学案评比,教师课堂教学考核,常规督促等资料,从2004年至今分类装订整齐摆放,从教师的批改完善的一行行字中,让我看到了xx中学这几年走过的艰难历程。在这里每位教师都是改革者,每位教师对于课改方面来说都是一本书,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讨;另一类是教师学习资料及理论成果。或许这也是他们改革成功原因之一吧。《高效课堂22条》、《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这些书都是xx中学教师必读书,打开这些书,里面的批注密密麻麻,这些都是教师看后留下的痕迹,或许也可以说是教师智慧的花朵吧。正是这些理论学习为他们学校的课改打下扎实的基础。作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多学习,多看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处理课堂教学,而不是靠我们去看一看就能够学来。

总之,此次去一中听课让我收获很多,让我学习的地方也很多。我想:别人搞的再好也是别人的,我们要创造自己的品牌,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的环境,实际的学生,学生现有的水平(考虑中学生和小学生的差异),借鉴别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方案,脚踏实地去搞,持之以恒的去做。我相信有我们这样的领导班子,有我们敬业爱岗的教师,有我们做事严谨勇于争先的作风,一定能够成功。听课有感

10月24日,文海中学东坡厅座无虚席,来自国培计划的宁夏美术老师和开发区美术教师济济一堂,观摩了开发区的名师郑晓敏和富阳的陈向华老师的美术课,听罢感触颇多,总结有下:

一、郑老师的课重形,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

《奇妙的视觉》一课是郑老师结合初中教材与自己的专业特长自编的一堂美术课,郑老师大学学习的是工艺,她的课体现出严谨、创新的特色,整堂课下来,无不给人新鲜与美的享受。从郑老师材料的收集到这个结构的把握,从老师精简的语言到学生高度的配合,从目标的设计与达成,无不体现出一位开发区名师的教学风采。在郑老师的课上,一块处于阴影中的暗色块居然神奇的和亮色块明度相同,同样运动的线条在不同的蒙版下呈现出不同的运动方向,扑克牌在翻动中居然变了样,这些神奇的现象无不归功于郑老师治学的严谨,花费大量的心血找到这么多神奇的资料,它们给了学生丰盛的视觉盛宴,让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从课的结构上看,首先是图形给人的错觉并提出概念到为什么有这样的错觉,最后怎样利用这样的错觉进行美术创造,整体过程清晰流畅,简单易懂。从作业布置的角度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看,这种错觉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喜闻乐见的,学生欣赏错觉现象无不惊叹,但让他们利用错觉原理进行创造却是难度极大的,郑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图形的拼摆组合作为作业,作业效果也挺不错。但我个人觉得这样的作业设计难以真正体现错觉现象,虽然运用了视觉的混合性,但更加类似于图形的拼摆、组合或者彩点拼图等课的作业,如果在作业设计上从错觉的原理、从点、线出发,将会更加符合奇妙错觉的运用,当然可能超出了一个普通初中生的能力。

二、陈老师的课尚神,善于用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

初听陈老师的课,感觉陈老师似乎没有太多刻意的准备,但随着娓娓道来,逐步觉得她是位有着非常丰富教学经历的美术老师,陈老师的课,由浅入深、发人深省,在教会学生欣赏的同时以一句“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让课堂步入理性思考的高潮。学生带着深刻的体验与思考完成了老师欣赏课的作业,作业效果十分好,学生的谈话配合也相当到位。他们的作品与语言表述充分体现着美术课对人文性的追求。陈老师的课随性,自然,给人思考与想象的空间,但在上课过程中不使用实物投影仪,不强调色彩,估计后排老师看不太清楚,毕竟是观摩课,我觉得也应该考虑听课老师的视觉感受。

三、要做到形神兼备,任重道远

当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时候,作为美术老师,往往在美术的本位意识和美术课人文性的追求上徘徊。过去过度强调美术技能技巧,许多孩子在高难度的技能面前失去了相信,现在提倡课程的人文性,当随着孩子在绘画心理上处于写实期的时候,他们又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的造型能力,许多孩子到了高年级又开始失去信心。作为美术老师,我觉得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任重而道远,根据不同的年龄年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及要求,对于教学现象勤于总结思考、对美术教学兢兢业业,不断进取方为正道。听观摩课心得 今天我非常开心,因为今天我们小学英语国培班的老师来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听课了,讲课的老师都是南京市的骨干教师,其中一位是今年全国小学英语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顾洁,平时我们都在网上看一些视频,今天能面对面地和这些优秀老师的课,真的很激动。

三位老师的课,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大开眼界,可以说,从我上班以来,能面对面听到这样优质的课还是第一次。我真是受益匪浅,感受很多。

一、口语水平都很高

三位老师都是用全英语上课,她们的口语很标准,很流利。而且发的指令都很准确,学生都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出正确的事情,我想,这正是英语课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用全英语上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良好的听力。我平时上课,就达不到这个要求,因为我害怕自己说英语学生听不懂,所以就往往一会说英语,一会说汉语,造成学生也和我一样。而我看到这些老师上课,学生听的都很准确,这都是和老师平时上课的训练分不开的。可能学生一开始听不懂,但是老师可以根据动作来帮助学生理解,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学生会慢慢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并会爱上这种方式的。

二、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

平时我们上课大部分问题都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顾洁老师的课堂上,顾洁老师很注意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课堂上,学生自己主动提问的积极性很高。比如老师用课件出示一个椭圆形的盒子,让学生来猜一猜这个盒子里有什么,学生的提问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有的同学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同学们都争着提问题。如:Are there apples?

Are there pictures?......有的学生的问题老师都想不出来。再如,顾老师在用课件出示自己用各种图形拼成的图片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来对这张图片进行提问,并进行男女同学的“Question PK",并把男女生的表现及时地写在黑板上,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像决堤的洪水,怎么堵都堵不住。学生的问题也很有意思,有一位男孩他就问:

老师和学生都被他的问题搞笑了,结果因为他的这个问题他们男生组赢了。这种问题意识的培养,顾老师说这不是一日之功,平时她的课堂就很注重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中来提问。

三、为学生创设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我的课堂,学生老是不爱说,因为他们感觉没有话说,所以什么也说不出来。原因在于,我没有给学生创设话题,学生不知道该说什么。南京市骨干教师颜露露就为我做了很好的示范,在讲假日这个话题时,她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听到这个话题,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谈的很热烈,老是感觉到有说不完的话,在说的过程中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顾洁老师在讲琳达为爷爷奶奶做卡片时,让学生猜一猜琳达会做些什么,学生的建议很多,都说出来自己的想法。英语不是光跟着老师说,更重要的要进行语言输出,作为老师,就要给学生创设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学生才会说的更好。

从这三节课上我学到了很多,同时也看到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今天学到的方法运用的教学中去,让我的课堂也精彩起来。听观摩课后心得体会

两天来,我共观看了县内几位优质课获得者所带来的精彩课堂,五位老师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不同的上课风格,让我们切实领略到了他们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尊重学生。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几位老师在课堂上把一切都还给了学生,学生能自己探索发现的,老师不再提醒,学生能小组探究的,老师不在引导,从而,学生成了学习的小主人。同时,老师都十分尊重学生,他们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正是由于这些,才使他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二、老师的语言优美、富有魔力。作为一位小学教师,语言精炼、清晰、富有逻辑性是必备的。听了这五节课,一直为这五位教师富有魔力的课堂语言所折服和感染,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语言,还是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以及教学环节的过渡语言,无不体现着教师的语言功底之深。他们的语言精炼、清晰、生动,亲

切之中带有一份尊重,从而,学生在快乐中探究和思考,在快乐中学习和收获。从而,又一次让我们经历了一次心灵的震撼。

总之,通过这次的学习活动,自己觉得在教学方面还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争取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进步!李东彪:

三位老师的课,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大开眼界。我真是受益匪浅,感受很多。

一、口语水平都很高

二、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

三、为学生创设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从这三节课上我学到了很多,同时也看到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今天学到的方法运用的教学中去,让我的课堂也精彩起来。梁秀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尊重学生。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几位老师在课堂上把一切都还给了学生,学生能自己探索发现的,老师不再提醒,学生能小组探究的,老师不在引导,从而,学生成了学习的小主人。同时,老师都十分尊重学生,他们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正是由于这些,才使他们的课堂精彩纷呈。李丽君:

1、对教师要求高了,要充分备课,吃透教材。

2、教师确实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王子海:

1、三位老师的课重形,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

2、三位老师的课尚神,善于用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

3、要做到形神兼备,任重道远 赵国红:

1、学习方法,语言到位。

2、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案,通过什么渠道达到目标.3、朗读训练重,比例大,教师指导到位,挖掘文本。

4、问题如何提出。

5、注意教师的引导作用。

6、学生交流。董建辉:

老师们的讨论很激烈,这里我提两点:

1、听课要谦虚,低调。

2、讲求自己的方法,吸取别人的优点。

听语文观摩课学习体会 篇2

“语文教学不是支离破碎的解读,而是要回归母语教育的原点”“希望同学们诵读经典,传唱经典,成就经典”……5月14—15日,在江西弋阳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上,名家这样呼吁。“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语文教改实验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的重点项目,这项实验从2006年启动。此次研讨会由北京新学校教育科技研究院和弋阳县教体局共同主办。

研讨会上,与会人员观摩分享了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程美琴执教的《识字教学6》,深圳市福田区上沙小学王涛执教的《写熟悉的人》,江西省永丰县恩江小学曾慧琼执教的《渔歌子》;听取了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校长陈耀方、江西省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徐承芸等专家的名师论道。逸夫教育集团汪美琴、弋江镇一小杨依、弋江镇二小游园丽分别献上了三节教学观摩课。与会人员还观摩了弋阳县第五届叠山书院论坛,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校参观、学习和交流。

北京新学校教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长黎青山,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余芳霖,江西省教育厅教科所所长吴重涵,上饶市教育局局长张义科,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人士共5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责任编辑:万永勇)

听化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3

第一,我要到别的学校去上公开课,有什么好招让我能很快的获得陌生学生的支持?

上课前如何与学生沟通,选择怎样沟通方式,可谓是各师各法,各有不同。但他们相同的是,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情感交流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完成的,犹如聊天一般,彼此没有心理负担。

第一节上时时间多可以用游戏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好吗?

师:这个游戏主要是测一测大家的反应速度如何,规则是——我说“1”男同学起立,我说“2”女同学起 立;看谁反应最快!

师开始喊口令:1、2、1、2、2、1、3、1„„师喊的速度随着加快。

学生很投入,但老师喊的速度加快时就跟不上,于是发出一阵阵笑声,游戏也随着结束„„。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数字“1”代表什么?

生:代表男同学。

第二,公开课也要有自我每一个学校推出的公开课代表着本学校的教育水平,为了上好这一次公开课,教研组长和教师们不知花费多少心血去精心备课、上课、反复修改。老师的压力确实很大,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好像迷失了自我,完全像一个被别人欠着鼻子走的玩偶,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感到束手无策,只是把事先排练好的程序又演了一遍,缺乏创新和课堂生成。很是乏味。

第三,公开课到底应该怎么上?

1、在课堂中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关注学生的思维层次。要在知识的内部运行,不是在知识的外部游离,2、学生思维的培养,取决于教师问题的引领。一个好的问题是迎刃而解的点金石,而不是迷魂汤。新课程中要求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你的课堂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是:能激发学生大量的思考,甚至这种思考能带出课堂之外….3、或许很多时候,我们教师是不太注意学生是怎么接受你的学术知识的,教师只关注:我今天讲明白了没有,更不大关注学生是用多大的“力气”和“热情”去接受的。

即关注学生生命的质量。

4、很多时候,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很有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问题是,我们的教师对不同认知特点的班级并没有用

不同的传授方法,就更不用说是关注学生的感情、认知需要、构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了

5、我们教师实在太在乎自己的表演了,今天的几项目标任务我完成了没有?今天的表演很顺畅吗?学生是不是对答如流呢?在教师的教学中,究竟给予知识传授什么样的地位?

当我面对学习痛苦的学生时,我就在想:究竟是学习重要还是拥有快乐等人生体验重要?究竟是知识重要还是获取的过程重要?

当我们一遍一遍地教不会他的时候,不要担心的是知识是否获得,而要担心:他有没有因为你的机械传授而丧失学习的热情??进而对以后人生的各种学习恐惧?

如果他10多岁的时候没有获得某知识,不要紧!20岁甚至30岁可以再学!只要觉得对他的人生发展有必要。

回想所有教过我的老师,影响最大的要算高中的一位班主任的一句话:“同学们!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的只有那么几步!”而他所教授的知识却遗忘殆尽。你说知识有多重要??

6.生获得一种思维、自我学习的方式,和各种将来独立面对人生所不可缺少的品质!至于知识本身只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收获!

第四,公开课不是教师风采展示课

公开课不仅仅是将教师的教学风格展示给别人看,更重要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课堂教学研究的范例,传达先进的教学理念,探讨科学的教学方法。

可我们老师过多地关注了自己在课堂上本身风采的展示,而忽略了公开课也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堂课,是他们生命发展中的一部分,学生本身应该得到发展,得到成长,而不是来配合老师或者配合别的孩子学习的。

我们经常考虑如何把课堂展示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以至于在课堂中,学生的困惑还没有得到解决,学生的思考还不够深入,学生

没有得到进步或者发展,教师就因为赶时间而匆匆去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中,更多的是教师如何设想、如何调控、如何操作。而缺少的是学生如何学习,学生是否得到进步,学生学得是否快乐。其实,一堂不完整的公开课并不见得是不成功的课。我觉得,如果你关注了学生,把公开课当做是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而不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风采的地方,能以一个平常的心态对待公开课。那么,这就是一堂有价值的课。

第五、导学单(任务单)的设计与使用。我认为导学单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旧知识的链接,回顾与整理;二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任务;三是学习程序。精心设计导学单,目的在于需要学生回顾与整理有关知识,明确学生预习的任务,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教会学生如何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六、如何利用多媒体上好化学课?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初中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空间。但我们必须明确这样一个观点——多媒体再好,也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解决一切,更不可越俎代庖。我们要善于将这种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补充,这样才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那什么情况下用多媒体?

一、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时用

二、讲解微观粒子运动和抽象内容时使用:

三、模拟实验操作时使用

(1)模拟较难完成甚至在课堂上没法完成的实验

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而有的实验,由于条件限制,课堂演示时往往不容易成功甚至不能完成。如爆炸实验,反应时间快,学生很难弄清原理。探究铁生锈的条件课堂不可能完成,可通过多媒体压缩反应时间。还有工业生产规模大,在课堂也无法演示,如工业炼铁的原理。

(2)模拟违规操作,呈现实验错误的后果

化学实验都有其规范的操作,错误的操作会导致不良的后果,轻则达不到教学目的,或损坏了仪器,重则危及人身安全。如果老师只靠嘴巴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这样学生常常认为老师危言耸听,始终半信半疑。但是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将可能产生的后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到错误操作的严重后果,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还可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例如浓硫酸稀释时错误地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带来的后果不能用实验来演示,可通过动画模拟及伴音得到解决。

四、复习课、习题课时使用:

在复习课或习题课时教师经常花较多时间板书而采用多媒体可把复习提纲、知识网络题目直接展示在屏幕上讲解,可以减少抄题、解答过程板书的时间,大大增加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多媒体课上,幻灯片中的字体以黑体最好,背景和字体颜色要对比鲜明,字号在32以上,最好不要使用动画图片,适当链接实验

视频较好。多媒体教学优势很多,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引起教学质量变化的不是多媒体本身,而是如何科学、合理、巧妙地使用多媒体。让它发挥“辅助”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毕竟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的学科,如果一味的依赖多媒体,则很难达到预定的效果。以下内容或场合我认为不宜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1.所有学生分组实验、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做的实验和自学的内容。学生参与实验过程对他们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接受科学思维及深层次分析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多媒体模拟实验所不可替代的。

2.能够用实物简单直观演示的实验。如氨分子运动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质量守恒定律验证的实验等。这些实验最好用实物新版演示,不要用动画模拟。因为电脑课件毕竟是人事先设计好程序的,不是化学现象的真实体现。

3、需要推导演算,画图分析的内容。这些内容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也不宜使用多媒体教学,如溶解度曲线问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4、讲解课本和配套资料中例题、练习或讲评作业试卷时,直接让学生看课本、资料、试卷、教师在黑板上分析解答,让学生记笔记,不需要花时间制作课件。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体会,从这点体会中,我也明白了今后我的课应该怎样去上了,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嘛,也许正是我得

听语文观摩课学习体会 篇4

一、返蹼归真,让学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千课万人”这个活动是国家级的教研活动,它所体现的“生本课堂”将引领了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从这次活动,让我隐隐地看到语文教学应返蹼归真,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在本次活动中安排了古诗《枫桥夜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春夜喜雨》,文言文《杨氏之子》、《已死的母熊》、《宋定伯卖鬼》以及孙双金执教的《儿童论语》、蒋军晶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周益民的《绕绕绕绕复绕绕绕》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它在指明方向,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语言的课堂,我们要回到古代,去感受古文的韵味,精炼而蕴味十足,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有意蕴,心得体会《听“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心得》。季羡林老先生曾说:“小学生必须会背100首古诗,50遍古文”。我认为让学生熏陶在传统文化中,去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语言魅力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

二、领略了大师的风采

大师的课就像是海市蜃楼,它扣人心弦,让人身临其境,如心灵的.一次旅行。

课之大气是只可远观而不可效仿也。

(一)如王菘舟老师上的《枫桥夜泊》,他那深厚的语言功底,那深情的演绎,深深的吸引着学生,那是一节意味深长,韵味十足的课,王老师由“钟声”离析出“愁眠”,由“愁眠”逐步添加出“看到”之景,“听到”之声,“感到”之情,层层拓展,终于“剥”出了一个“对”的蕴意。又以层层淡出层层擦去(板书的字)点拔出与“钟声”一起消失的愁眠,让“钟声”化解了“愁眠”,给全诗抹上了温暖的亮色,给课堂浓浓的文化气息。

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5

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一:语文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在“春的使者”招引下,4 月19日至21日,受学校的派遣我前往成都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在此次活动中观摩了全国特级教师贾志敏、武琼,张红,吴勇,宋运来的作文课及讲座。两天里我的心一直激荡着、澎湃着,甚至可以说是震撼,让我的心感受到从没有过的痛快淋漓,感受到上课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一个教师原来可以如此传神的传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

一、课堂教学引导得法、精彩纷呈

这次创新力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既有特级教师的精彩授课,又有专家独到的讲座,无论是贾志敏老师的示范课《古文今译》,还是武琼老师的的《活动作文》,或是张红老师的作文教学《观察作文》,以及宋运来老师的《新编乌鸦喝水》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教学语言的丰富生动,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印象最深的还是贾志敏老师的《古文今译》,从一篇37个字的古文编写出500字现代文,让我知道了原来听课也是一种享受。四十多分钟的课堂,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贾老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关注。他不断地让学生听后复述,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他要求学生听四句话后写下来,并且有具体的要求:字要写工整,标点写完整。在学生写的时候,贾老师边巡视边说:坐得正坐得直的小朋友字写得好。马上,学生的腰板便都挺得直直的。此外,专家们的教学让我深深认识到一堂精彩的作文课还必须要层次清晰,各部分要能很好衔接,使整堂课形成为一个整体。其次,教师在教学生时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尤其是学生遇到难题时,怎样去引导学生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就能看出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到底怎样。第三,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并能用语言把它表述出

来。

二、专家报告见解独到、引人深思

本次活动之二就是名师们精彩讲座。贾老师告诉我们,作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的风格。在作文教学中要形成“高、真、活、实”的特色。使一节枯燥的作文课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宋运来老师在讲座中送给了我们几个耐人寻味的字“能说会道,顺意写作”,他告诉我们,首先要知道一篇作文为何写、写什么、如何写、如何评等几大特点,使我茅塞顿开。各位专家们各有特色,使我受益匪浅。

在参加完活动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几位特级教师犹如春的使者,插下春的种子,传播春的讯息,唤醒冬眠的动物,踏破河床的厚冰,并用她那灼热的情感,融化了大地的冬雪。名师的成长道路让我深深地明白:未来的教学路还很长很长,只有自身成长起来,强大起来,前面的道路才会宽广,未来才有希望!

>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二:小学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1138字)

2011年10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十堰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第四届暨第十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这次活动中的参赛教师都是非常优秀的一线教师,这些老师的精彩讲课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学魅力所在。

我聆听了低年级的十二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使我收获很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仅让我连声赞叹。他们的课堂都围绕着“高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以及变化多端的多媒体课件,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

张琴老师那娴熟的课堂组织能力,高爱琼老师和李梅老师那务实求真的精神,马婷婷和黄琼老师那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张晓霞老师那与学生打成一片的亲和力,张艳丽老师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值得我好好去学习,认真去研究。

通过学习,我明确了“优质高效课堂“的理念,学到了方法,也切身体会到了“优质高效课堂”研究的必要性,我认识到课堂要实现高效,作为教师:

一是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二是要注重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发现;三是教师要认真编写教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生教生,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准了自己的方向。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

首先,要对学生有普遍的关注。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要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要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表达你的关注;要营造能够给所有的学生以自信的氛围,让所有学生都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

其次,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扩展思维,从而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预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当学生读完课文时,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对于问题求异创新,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感悟。

总之,通过这次教学观摩活动,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不断体会、不断反思、不断感悟,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自主、互助、优质、高效”的旋律,努力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使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胜任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三:小学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980字)

2011年10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我县“名师大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各位老师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我对新课程、新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们的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很多。

一、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也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2、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每位教师都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学学习过程中,留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都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气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注重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语言训练严格扎实。

二、教学的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发挥想象,说出自己的特色。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要做获得知识的主人,主动的参与学习,积极的思考问题。如张老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让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课外延伸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张老师在课的最后,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张老师的《将相和》一课结束时,他给学生推荐了《史记》中的其他历史典故,鼓励他们自己去阅读,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有独立创见,思维得到发展。

三、课堂中,鼓励性评语的使用和积极评价的效果。

1、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教学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因此讲课教师都注意了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是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的重要前提。

2、适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讲课教师都注意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评价,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随时随地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朗读环节,有一个学生课文读的不够好,但老师并没有去批评他或放任不管,而是给他机会,评价他“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我想这样的激励比任何的物质的奖励都有用,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话更使他们有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以便更好的学习。

通过学习,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就需要我重新塑造自己,提升自己,努力探索,完善自己,让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胜任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四:小学语文观摩课的心得体会>>(1476字)

2012年9月22-23日这两天,我有幸参加了“第九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高效课堂与新课标导向培训会”。此次学习让我感悟挺多,受益非浅。听了赵志祥、李卫东等名师的观摩课和讲座,每一堂观摩课都具有学习的意义,每一位名师都精心展示了一节令学生和老师陶醉痴迷的课,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的我来说,无凝提供了良好借鉴、使我收获颇多。下面我就谈谈对此次活动的心体会

一、课堂中,鼓励性语言的使用和积极评价的效果。

1.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教学时一种沟通的艺术。教学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因此,讲课教师都注意了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在赵志祥老师的观摩课中还让学生直呼其名并肯定能直呼其名的孩子为智商高的孩子;

2.适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讲课教师都注意适时发现以及进行评价,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之间生生心灵的沟通,随时随地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要对学生有普遍的关注。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要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要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表达你的关注;要营造能够给所有的学生以自信的氛围,让所有学生都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

二 在朗读环节中,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扩展思维,从而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预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当学生读完课文时,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名学生读得不够好,但老师并没有批评他或放任不管,而是给他机会并鼓励了他:“一次比一次又进步”。我想这样的激励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有用,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或与更使他们有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以便以后更好的学习。

三、每位教师的综合素养比较强,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突如其来的问题能“游鱼得水”。

四、注重学生对课文生字的书空,每位老师都让学生一起书空课题和课文中重点的生字。在教学中经常书空文字、使学生对汉字的笔画结构掌握的较好。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气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 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语言训练严格扎实。从而让学生从课文中积累到不少知识。

六 善于用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给于评价的语言多样化。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升华自己的情感、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七 注重引导学生立言立人。李卫东老师在讲《我心中的语文教育》时说,语文教育的最高层面是滋养人的心灵的过程,是丰富情感、启迪智慧、发展思维、拓展视野、完善人格的一个层面。在他的案例《司马光砸缸》中最后的拓展是这样的:如果别的小朋友没有慌,司马光也没有慌,会有什么样的情节?那么孩子们会说:小朋友会围在一起想办法等等。那么司马光还可以是谁?是别的小朋友,或是你。学了这节课不只是肯定了司马光还充分的肯定了自己,让孩子知道自己 也行。从而使孩子自己的心灵发生变化。我认为这种拓展应该是:学生自己与文本灵魂的一次心灵碰撞。这样的碰撞产生的火花让学生心潮澎湃,欢呼雀跃。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深切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文本教材,吃透学生,重新塑造自已,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探索,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让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胜任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五: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 >>(1345字)

近日,我校进行了“问题导学”模式研讨活动,我听了六位老师的语文公开课,感受颇深。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谈一谈我在“问题导学”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导学案——学生自主探究的“导航仪”

以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为前提,充分了解课本知识,并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从而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听课过程中,翟老师在学案设计编写时,便应用了许多鼓舞性启发性的语言,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中是这样设计的:谢谢小科学家的讲解,我还想考考你们,我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这样,便于学生主动完成学案,鼓舞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一直充满激情。

再如,史俊先老师的学案设计就很有层次,从“我会读——我会记——我会填”这样不同的层次设计学案,便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王老师教学《泉水》一课时,先交给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读——画——议——读,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3—5自然段,完成表格的填写。体现了由扶到放的学习过程。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导学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的原则来组织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导学案”——这一“导航仪”的作用。

二、“问题导学”——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而得到实施的。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始终在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并随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主要特点如下:

1、各有所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从教学整体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一个公平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按“导学案”的要求预习、探究是一种主动达标的行为。比如,翟老师在讲《《蝙蝠和雷达》》这课内容时,最后设置的问题是“我还知道科学家从()身上得到启示,发明()。”每一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了相应的答案,这给了学生一个公平的展示机会,也满足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导学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可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个体、群体在活动的进行中,形成对知识和经验的感悟,并回归现实生活,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形成新的经验。

三、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我通过观摩同行的课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既有令人欣喜之处,亦有不尽人意之处。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2.合作目的不明确,为“活动”而“活动”。3.合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4.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开始合作。5.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草草收场。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优点很多,它一改过去教师“独霸课堂”、“满堂灌”的局面,打破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加强了学生间的信息交流,而且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会学生听语文课 篇6

一、课前听课的指导

要想听好课,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生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语文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内容)和采取具体的预习方法。

预习目标(内容)应该包括课堂上老师要讲授的各方面的内容: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学生要提出对课文思考的问题。上课时,你可以带着问题听老师怎么讲的,这样能加深你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把握也会更准确,这大大减轻了你学习时的负担。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听课。

二、课堂教学中听课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语言作信息载体,通过朗读、提问、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有关的知识概念传达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对语言信号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感知、体会、分析、理解,达到对知识概念的识记和掌握。可见听课的过程不仅仅是“听”的过程,还是包括听、看、思、写的多种行为能力的运动过程。要注意从以下几个环节指导学生学会“听”。

1.学会带着问题听课,在听中求解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应。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释疑解惑的效应。第三是完成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应。在这三个层次中,释疑解惑的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孔子说过:“不愤不启”,孟子说“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都是在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既包括学生自身的释疑求解需要,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这两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交替发挥作用,就会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听课的效率。

2.学会听重点

一堂课为45分钟,但老师讲课的精华只集中在其中的20分钟的讲课内容中,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我们要学会抓住听课的重点。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重点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部分,争取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疑难点解决。其次,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如何导人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

3.要以理解为主,眼耳手脑齐动员

听课的关键在于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要眼耳手脑各种感官齐配合去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眼要盯着老师的板书和老师讲课时的表情动作,耳要听清楚老师讲课的内容,要听得准确,听出重点,听出弦外之音,听出老师讲课的意图;手要有选择地记,要记重点、难点和疑问;脑筋要开动,积极思考,抓住老师讲课的思路。听课要以理解为主,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去记忆所学的知识。那种未经思考和理解,死记硬背的知识是不长久的。

三、听课方法的指导

做任何事都必须讲究方法,听课也不能例外。听课的方法一般有:听视并用法、听思并用法、五到听课法、符号助记法、记课堂笔记法等。

1.听视并用法

大多数学生听课是一边听,一边看。听觉和视觉并用,比只听不抬头看的听课效果要好。听什么,听老师对课文的分析,听老师的提问,听老师的总结等;看什么,看老师的板书,看老师的挂图,看老师的演示等。老师的板书是整堂课的要点,它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或短句将知识要点写在板书上,这些能帮助你整理归纳知识,也便于你日后复习。听和看的内容应保持同一性,不能听此视彼,分散听课的注意力。听是接受声音信息,看是接受图象信息。又听又看,在通过声音传递来记忆抽象的概念的同时,又可结合图象直观,来强化具体的知识印象。这种方法,以听为主,以看促听,效果很好。

2.听思并用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在听课中,边听边思考也是一种有效的听课方法。边听边思,可以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听不思考,录音机式的听课,囫囵吞枣,谈不上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般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教材的重、难点在什么地方,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老师讲的自己是否真正懂了,老师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不同,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何异同……以思促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3.五到听课法

“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同时调动这些感官所获得的感受是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感受。耳到是指听老师讲,听同学发言、提问,不漏听、不错听。眼到是指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是指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是指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是指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五到听课法”要求听课者全神贯注,灵活地根据课堂情境和老师要求,适时调整听课方法。这种听课方法,是效率最高的听课方法之一。

4.符号助记法

无论记忆力多么强的人,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住,听课必须记笔记。无论书写速度多么快的人,也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录下来,这就必须借助符号帮助自己记录,以利长期记忆。如重点语句可打着重号、波浪线或加三角号,疑难问题可打问号,只要自己懂得、自己习惯用的各种有利于记忆的符号都可运用。书中或笔记中的符号便于复习时查找,而且简明的符号比文字更容易在脑中留下印象。

5.记课堂笔记法

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有人曾做过实验,分三组学生同时收听同一内容的录音带,规定A组全部记录,B组只听不记,C组只记讲授要点。结果A、B两组的学生只记住全部内容的37%,C组学生却记住了58%,可见抓要点,适当做笔记,效果最好。

四、课后听课的指导

下课以后,学生听课并没有结束,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听课内容的整理和巩固,即将听课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一是整理课堂笔记,将课堂听讲所记的知识点加以归纳,系统化。二是结合自己的课前疑问,整理问题答案,释疑。

听地理教学观摩课及课堂点评有感 篇7

教师:吴本应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有幸参加了9月16日在榕江县民族中学举行的黔东南州初中地理片区教研活动。此次活动我们先听了杨军老师的<<地形图的判读>>和谢丹老师的<<民族大家庭>>两节课,课后教师们共同探讨了这两堂课的优点和不足,最后听取了黔东南州教科所路光辉老师精彩的总结性点评。参加此次活动我受益匪浅,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1、课堂导入影响课堂。精彩的导入能使学生兴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少可以使学生半节课时间处于兴奋状态。而平淡的导入则会使学生情绪一开始就处于低落状态,从而影响正堂课的教学。

2、一定要把握好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把握好重难点,那么我们在教学时间安排就会出现不当。这样就会使教学偏离课标。例如:谢丹老师在上<<民族大家庭>>时没有把握好重难点,把很多时间花在了民族风俗上,而关于民族的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却花了很少的时间。

3、地理课要上地理的本色。地理课不能把它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我们的地理课重点是通过读图分析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分布的特点或规律,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死记硬背。

4、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并且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

5、教学中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挖掘教材内容。例如:讲到民族政策时可以利用中考时给少数民族学生加分来说明国家给少数民族的帮助。

6、要有激情。用教师的激情感染和启动学生的激情,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语言贫乏、教学活动单调,无疑会造成学生情绪的疲惫、思维状态的疲软,因此教师拥有和保持一份激情,并在激情的推动下,恰如其分地应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活泼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从而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的参与、激活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观摩课体会 篇8

——汶上县实验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观摩课体会

10月9号下午,汶上县实验小学报告厅,开展了“汶上县实验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观摩课”活动。观摩了我校两位语文教师冯启光(《少年闰土》)、束树源(《盘古开天》)精品课,聆听了我校兼职教研员王宇、崔平,县教研员苑平主任的精彩点评。不仅领略了名师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高超的教学技能,而且真正感受到了“关注生命、三维定标、高效导学、当堂达标”的教学核心理念。

一、对生命的深刻关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平等首先是人格与尊严的平等,两位名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亲和力有效地调控着课堂教学的节奏,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亲情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求知若渴的目光,课堂教学中随时而至的礼貌用语把“言传身教”展现得淋漓尽致。老师们不仅用语言,更多地是用行动诠释着“以人为本”。

二、三维目标的展现

名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与能力,还积极引导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我们看到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如束树源老师执教的《盘古开天地》,在处理文末的省略号时,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同学们发挥想象说说盘古倒下后身体还会有哪些奇特的画面出现,同学们进行了夸张奇妙的想象,课本知识做了迁移,更让我们新任教师学习的还在后面,束老师知识迁移后未作停留,她接着问同学们:“把你们刚才描述的画面补充到文中省略 1

号处,然后去掉省略号可以吗?”同学们纷纷摇头说:“不可以„„

因为还有好多好多奇特的画面,说也说不完„„”束老师抓住了同学

们的节点说:“所以这些说也说不完的画面,我们用上省略号,以此

来引起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束老师对知识的处理,做到了润物

细无声,让我受益匪浅。

三、敢于舍弃,善于精讲

课堂上只有宝贵的40分钟,更多的时间是要想办法激发学生阅

读的兴趣,要敢于舍弃精美的课件,要合理使用好教学资源。如冯其

光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就把握得很好,采用详讲重点、情景创设的方式,使每个同学都身临其境体会到闰土那多姿多彩的生活。文章

最后部分则以读代讲,结束对全文的教学。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什么

是简简单单教语文。

四、润物无声,情感浓浓

两节精品课表现得极为真切,情景教学非常成功。正如县教研员

苑平主任的精彩点评:“理想的语文课堂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实

施润物无声的无痕教育”。要注意提升人的灵魂价值,这个灵魂价值

要避免只是一个概念化的,而要聚焦感情内化。骨干教师们在设计教

学环节时,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得很巧妙精致,这是难得的。学生在这

里就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散珍珠。要把这些散珍珠串联在一起,还得

有一根线,这根线就是情感的主线。

听课后我有两种思考,思考一是:这堂课听了以后,想想她们这

样上得好吗?算是一堂好课吗?思考二是:如果我来上这堂课,我能

像她们这样上得好吗?打算怎么上,哪个地方该怎样处理。总之我认

为不写字的课,不读书的课,不当堂完成课堂作业的课,不是语文课。

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就是艺术”,我会深研这句话的,在教

语文中学语文,在学语文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我想今后我会从以下

几点逐渐促进自己:

1、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当中我要有春风化雨般的柔情和孩子交流,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课堂注重学生的实际知识的掌握,注意美化课

堂教学,情景教学。

2、学习优秀老师们的情感教学,把孩子摆到正确的位置上,从

心里上来重视孩子,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和自然,从而去亲近老师,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温暖。使学生愿意去学习,自主的学习。

3、课堂教学要注重教材的重点,教学生不是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而是要跟着学生走,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己去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去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突出了个性的发展。

4、敢于进行自我挑战,认真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注重课堂的教学设计,要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使上的每一堂课都能有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获。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向优秀教师学习,学习她们先进的教学经验

和管理方法,一步一个脚印的去教好自己的学生,走好自己的路,随

时学习随时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的补充能量,多读一本好书,多听一堂好课,多写一些反思,增加积累,开拓视野,净化心灵,把

教育彻底的放在第一位。

通过此次活动,我真正感悟到:观摩名师风采铸就高效课堂。

听语文观摩课学习体会 篇9

关键词:专升本;语文教师;听;言语形式;言语内容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语文教学“满堂灌”的方式被否定,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明显提高了。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升本”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语文教师“听”的能力颇有问题,一些课堂上反复强调的内容,只要与他们内存的“文档”相左,就难以进入他们相对封闭的“硬盘”。于是,笔者想到了以锻炼学生语文能力为己任的语文教师自身“听”的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的“听”

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它是学生生活、学习等各项活动的基础和工具,是社会生活的必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作为语文课的策划者,语文教师的“听”,从语文的视野来看,就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听”了。

一般意义上的“听”是指“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发放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感觉” 。它是人们交流互动的方式之一,是一种生理能力。

而语文教师的“听”,是一种教师在与学生的课堂交流中,从学生的言语活动中,提炼有效的、核心的信息,以促进学生有效运用母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它需要教师对学生传达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就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而言,应当包含言语的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 。同样,语文教师“听”的内涵,也应当从这两个层面来分析。笔者认为,言语形式主要指词句的长短、语序的搭配、句式的选用以及语句逻辑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言语形式作如下区分:如听到的言语的形式长短适中、语序合理、逻辑严密,能够顺利表达意思时,我们可以称之为有效形式;反之,则为无效形式。言语的内容则关注学生透过外在言语形式所要表达的内在的信息,一般而言,教师在听取言语内容时都有一种预设存在,它指的是教师、教参或者权威文化对某一文本或某一话题等内容的阐释,作为从传统语文教学走进“新课改”的“专升本”语文教师而言,当听到的内容符合主观希望的时候,则会判定其为有效内容,否则即是无效内容。于是,我们可以将教师在语文课中听的内涵分为以下几类:

其一为有效形式有效内容,其二为无效形式有效内容,其三为有效形式无效内容,其四为无效形式无效内容。

“听”的言语形式是直观的,混乱还是严谨,含糊还是清晰等能够清楚地呈现,因此言语形式的有效还是无效相对比较客观;而言语内容的有效还是无效,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听”进行加工和评断,由于存在一个预设的标准,因此言语内容的有效还是无效是相对的,颇为主观化。“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的“听”要做的正是突破这种主观化的限制,用客观的听的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发展。

二、语文教师离不开“听”

我们之所以要强调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建构“专升本”语文教师“听”的能力,并非心血来潮,它由多方面因素决定。

首先,从专升本阶段的语文教师教学现状来看。笔者通过听课、访谈等方式发现,由于专科阶段形成的知识结构以及当前教学压力造成的思维定势,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听学生的言语内容,只要学生的言语内容符合教师的预设,能够完成课时计划便万事大吉,至于言语形式如何并不是重点。因此,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对话而对话,便出现了一种“假说假听”的现象:学生说的是教师希望听到的,而不是他们的真实所想。然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以及社会发展对交流的要求逐步提高,对学生说话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种“听我想听”的教学现状明显无法与之契合。

其次,言语内容的传达是说话的最终目标,对言语内容的“听”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了解学生实际的需要和想法,如此方能保证课堂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例如,学生的言语内容能够告诉教师学生有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对当前课堂中讨论的内容理解到何种程度;学生的言语内容有没有其他的涵义,如对教师的反感,对课堂的厌烦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简短的“听”的过程中加以反应。只有听懂了学生的言语内容,才有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语文教师的“听”可以说是其把握课堂,沟通学生,促进教学不可或缺的能力。

第三,美国传播学专家艾伯特•梅拉比安认为,信息表达=7%语调十38%声音十55%表情。 由于信息传达的方式多种多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借助手势、神态等言语以外的方式,辅助信息的表达。于是,尽管我们听到的言语形式有时呈现混乱状态,但只要明白了对方的意思即言语内容即可,就不会再去关心外在的言语形式如何了。语文课上,当学生的言语表达与自己的“内存文档”合拍时,一般教师就不去关心学生的言语表达形式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仅仅依靠学生在“做中学”难以收到系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语文课中必须重视对言语形式的倾听,把握课堂中的“听”的时机,通过认真的听来帮助学生提高说的能力。

三、语文教师怎么“听”

语文教师的“听”关涉到语文教学的进行和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是联系学习与生活的桥梁,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接受“专升本”教育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自身“听”的能力的培养,从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这两个方面入手,做到有的放矢,建构有语文特色的“听”的能力。

首先,从言语内容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师要学会从课堂生成的言语内容中求变。正如上面提到的,大多数专升本语文教师在“听”的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言语内容,和预设相关联的内容(实际上是思维定势)常常是其“听”的重点。从学生角度而言,尽管有时候能一击即中要点,但是这种情况毕竟不多,更多的学生只能够说出大致的意思。这时就需要教师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来“听”,突破心理定势,听出弦外之音,听出生成的亮点。

课例一:一位教师在教授史铁生《我的梦想》这篇课文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某一自然段。当一个学生主动举手开始朗读时,这位教师发现学生朗读的情感不符合自己的预设,就直接打断了这位学生,她说:“我能打断一下吗?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一是要掌握情感,二是要把握关键词,老师我愿意帮你读下去。”于是,这位学生的“表演”就到此结束,而老师也以这种方式将课堂拉回了自己的预设之中。

课例二:一位老师在教授《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句时,提问学生“为什么主人下马的时候,客人已经在船上了”。他在听取了一个学生的错误回答后又提问了多位学生,发现学生尚不能理解“互文”。这位教师没有为了自己的教学计划而进行强行进入下一程序,而是抛开课前设计好的教学内容,结合其他文言诗文中的有关现象重点讲解“互文”。一堂课下来,预设的教学计划没有完成,但是学生却掌握了文言文中的“互文”现象。

课例一中学生的朗读没有符合教师的预设,但是不可否认,他既然主动举手要求朗读,证明他在课堂中已经对如何“有感情”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教师却粗暴地否定他,不愿意去“听”,更不愿意去“听”他这种感情的“弦外之音”,只是满足于课前的计划,满足于与自己的“内存文档”合拍,忽视了学生的生成;而课例二中的教师正好相反,他从学生的一个小疑问中,听出了生成的亮点,大胆地突破心理定势,改变了教学计划,讲学生不懂的,教学生想听的。两者孰是孰非,高低立下。

作为教师,不仅要听符合预设的言语内容,更要听与预设相悖的言语内容,要善于从生成中求变,这样才能真正地传道授业解惑。更何况,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当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公开课式的展示,教师应当有魄力根据自己的“听”来调整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其次,从言语形式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师的“听”还要关注言语形式的表达。语文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当学生的言语形式有效时,不管其言语内容恰当与否,不管其是否符合自己的预设,都应当肯定他的表述,以建立其说话的信心。在学生的言语形式无效时,教师也应当保持耐心,从无效的言语形式中找出原因,分析其之所以无效是因为对所要表达的内容不明确,还是因为不懂得如何有效地表达,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不能因为言语形式的无效就丧失“听”的耐心,进而粗暴地否定一切。

课例三:一位教师在教授《背影》时,和学生讨论父亲买完橘子后“心里很轻松似的”,问学生父亲是“真轻松”还是“假轻松”时,一个学生做了如下回答:“嗯……应该是真轻松,因为,因为,橘子买好了,然后,觉得‘我’一切都办妥了,‘我’也长大了,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嗯……”,学生没有说完,这位教师等待了一会儿后对这位学生说:“父亲感到轻松和‘我’有关,因为‘我’……”,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重新组织语言,完成了回答。

客观地来看,这位学生第一次的回答已经符合了教师的预设,但是这位语文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她“听”出了学生言语形式的混乱,而这种混乱的原因是学生边想边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于是,教师将她听到的意思进行梳理整合,并给出提示,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言语形式,又得到了想要的言语内容,一举两得。而这恰恰是语文教师应当也是必须学习的。

上一篇:寒假工作安排下一篇:苹果电脑输入法切换的设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