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宴市场存在核心问题

2024-10-19

婚宴市场存在核心问题(通用6篇)

婚宴市场存在核心问题 篇1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婚宴服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 要: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婚宴数量逐年增多,婚宴成为了酒店盈利的一条新的渠道。本文通过婚宴服务人员的数量、技能以及婚宴物品的归类进行探讨,提出完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婚宴服务的解决对策,从而提高婚宴服务,增加酒店利润。

关键词: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婚宴服务

引言

随着婚宴数量的不断增多,对服务人员的有效管理、服务技能、物品的归类上的要求增加。上海国际中心坐落于繁荣的经济开发区陆家嘴,标志性的东方明珠边上,完善的婚宴服务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婚宴成为酒店餐饮盈利的重要来源。

一、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婚宴服务的现状

婚宴服务的场地

(一)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拥有上海厅、明珠厅、华夏厅、世纪厅。可根据婚宴的桌数与客人的需求进行选择。其中最大的上海厅最多能举办2000人的中式圆桌宴会,最小的世纪厅能举办100人的宴会。上海厅能分割成一区、二区、三区,比例为2:1:1;华夏厅能分割成一区、二区,面积相同。

表一: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宴会厅一览表

(二)婚宴服务的设施设备

酒店宴会厅天花板内配备了JBL-28全音域音响及两套音质优美、拆装简单快捷的JBL EON全音域和超低音系统,同时酒店还拥有十分完善的扩声系统。AV设施中还包括投、影屏幕、话筒、话筒架、卡拉OK设备等等,婚宴当天为其播放背景音乐。

同时为婚宴当天提供指示牌、告示牌、宾客席位卡、签到笔、签到本、地毯

等,还有舞台、背景板、灯光效果的控制。酒店还有专门为新娘准备的化妆间,里面设有镜子、衣架等等。

(三)婚宴服务人员的基本情况

一场大型的婚宴所配备的服务人员多而杂,人员配备如下图:

酒店宴会厅内部服务人员实习生占的比例最大,实习生具有专业技能知识却缺少实际工作经验。

外聘临时工缺少专业技能的知识却有实际工作经验,很难确保他们能融入企业的文化氛围,同时流动性大,较难有忠诚度,不便于管理。

外聘其他酒店值台人员虽具有专业技能知识和实战经验,但每个酒店的企业文化各有差异,不能短时间进入状态,缺少自律意识。

内借其他部门人员没有参与宴会前的准备工作,对台型、主题、场次和坐席不了解,在宴会开始前对宴会服务人员的讲述宴会要求时间短,内容简短骇要,无法使服务人员全部记住。

(四)婚宴服务的数量与规格

据2010年统计,宴会厅接待婚宴数量为450场婚宴,占宴会总量的35%。婚宴的桌数不定,一般婚宴桌数都在20-40桌。其中1-20桌的婚宴占婚宴总数的15%,21-40桌的婚宴占婚宴总数的66%,41-60桌的婚宴占婚宴总数的13%,61-80桌的婚宴占婚宴总数的5%,100桌以上占婚宴总数的1%。婚宴的规格一般为

4000-5000元/桌,2010年接待量婚宴量达99%;高档婚宴价格为9888元/桌。

第一季度酒店宴会厅接待婚宴占的比例较小;第二季度有五一黄金周,婚宴量比例较高;第三季度是酒店餐饮业的淡季;第四季度的十一黄金周婚宴经常爆满,最多一天宴会厅接待婚宴数量为7场,营业额达200多万。

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图1:酒店宴会厅婚宴季度分布图

二、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婚宴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婚宴服务规模大,服务人员不足

宴会厅服务面积达上万平方米,宴会厅内部服务人员只有30多人,在旺季时接待婚宴达7场,内部调配人员极少,多数都是从其他部门、外借、临时工,在人员管理上有一定的限制。碰到临时添加的生意会造成人员不足,需要与其他部门协调调派服务人员来进行协作。一般一场婚宴至少需要16位服务人员,桌数在20桌左右。宴会厅内部人员会分布在各个厅内,对于外部人员,内部人员起到管理的作用,其次对宴会前的准备工作有一定的了解,比如物品的摆放、台型、主题、场次和坐席等等。

(二)婚宴服务人员培训少,服务技能不高

酒店员工中实习生占的比例最大,实习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少实战经验,在刚接触到岗位时对本部门的服务操作流程不熟练,物品的摆放不熟悉,不能熟能生起、驾轻就熟,往往会造成投诉。首先实习生和酒店只是一种临时雇佣关系,不可能象正式工那样感到企业兴亡与自己休戚相关,所以责任心不强。其次实习生更换频繁,很难保证服务质量的稳定;最后实习生的服务技能和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不如工作多年的老员工,一旦发生重大服务投诉,酒店多年的苦心

经营都会毁于一旦。

对于外聘临时工,大部分是即没有服务理论知识,也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其次外聘临时工不融入酒店的企业文化,在管理人员的管理上造成不便。

(三)婚宴物品控制不到位,服务进度受限

举办婚宴的厅分布于1楼和7楼,然而婚宴所需要的物品分布各不同,比如瓷器在7楼厨房和B1楼管事部;台布、凳套在B2楼的布草仓库。在多场婚宴的铺台过程中,需要上下跑,可能造成物品分布不均匀,影响工作进度。

对于台布和凳套的仓库专属于宴会厅管理,由于宴会厅分布广,所涉及到的台布与凳套数量大,在布草仓库的整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比如仓库整洁度、数量统计等。

该酒店台布与凳套是送到指定地方进行洗涤,洗完送还到台布管理人员(专门负责烫台布)处,需要宴会厅人员去进行领取。其次其他部门借取的台布与凳套也是直接扔到洗衣房外,统一送洗。在借取之前记录下何时何人何物何部门,然而归还的时候却没有经宴会厅人员之手而直接扔去洗衣房外,这样在布草的统计方面会造成混乱。

三、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婚宴服务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控制好外借人力资源,加强对其人员的有效管理

在宴会厅举行多场婚宴的时候,加强对其外借人员的筛选,择优选择,特别是在临时工的招聘中。在酒店淡季时,对外聘临时工进行面试考核及培训,首先择优选取优秀的临时工,进行末位淘汰制,然后将留下来的临时工进行培训,将酒店的企业文化灌输给外聘临时工,最后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激励临时工,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热情。一奖惩制度:表彰和奖励是服务人员努力或积极性最重要的基础,高绩效和奖励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奖励可以促进服务人员取得高绩效,而高绩效后又有取得奖励的东西,两者是互为促进的关系。二竞争机制:建立严格的员工竞争机制,能给服务人员以压力,能在服务员之间产生竞争的气氛,有利于调动服务员的积极性,使酒店更有朝气和活力。三目标激励: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一个人只有不断对高目标的追求,也才能激发其奋发向上的内在的动力。

(二)在培训中避免出现“形而上学”的模式

开展对员工的培训应该成为目前人事及培训部紧急工作任务之一。酒店的人事及培训部很是必要设置专职的培训教师,负责培训计划、安排、检查、评估以及对主要基础知识的培训工作,而不局限于各部门管理者自身组织的在服务技能上的培训,而且大部分知识采取“师傅带徒弟”式的导师式培训。

每周进行一次培训然后对其进行考核,总结一个星期所发生的案例,吸取经验教训;其次每天在空余时间进行模拟对客练习,让服务人员在多操作、多演练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在对客服务中的不足操作,还可以培养应变能力,也可以多模拟餐厅经常出现的情况,例如:在演练中,可以让服务人员扮演顾客,让不同的服务人员进行迎宾、点单时注意推销菜肴和酒水,餐间服务等操作技能,每个人都轮一次,然后相互之间指出在演练中各自的不足之处,相互讨论,相互解决,多次锻炼下来,不仅完善自己的操作技能,也加深了服务人员之间的感情;最后培训服务人员身为管理者的角色换位,模拟换位思考的逻辑思维及模拟案例的解决方式。

(三)指定专人对其宴会物品的合理调配及管理

指定专人对宴会布草仓库运用六常法管理,常分类,把所有东西分成两类:一类不再用了,一类还要用的;常整理,将不再用的东西处理掉;还要用的东西降至最低用量并摆放得井然有序,做上任何人都明白的标记;常清洁,经常进行打扫,以保持清洁;常维护,对分类、整理、清洁进行维护;常规范,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常教育,通过批评教育使全体员工养成习惯。指定专人在今天统计隔天的生意中所需要的宴会物品的总数,然后进行分类,比如明天上海厅1区接待婚宴,桌数为35桌备1桌;华夏厅接待婚宴桌数为19桌备1桌,服务人员就应在记录单上记录明确,在该天就可以准备好物品,以便加快进度。

结语

在争夺客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创建自己的品牌,占据有利的市场位置,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硬件设施设备,为广大婚宴顾客提供最全面、最先进的会议设施设备、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不断增加回头客,从而增加酒店利润。

谢辞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韩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我真诚地感谢韩老师无私地帮助,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在其循循善诱的教导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参考文献

[1]洪秋艳.论饭店宴会接待过程中的问题及预防与控制[J].旅游与经济研究,2009,(1):37-38

[2]邓慧君.对餐饮宴会中个性化服务发展趋势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0,(19):6-8

[3]谢丽珊.酒店宴会市场促销策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2-5

[4]谢国祥,周自新,孙敏,王振球.大型宴会配送卫生保障技术性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5,12(3):55-56

[5]刘琴.星级酒店宴会发展存在的困惑与化解对策研究—苏州A酒店个案[J].太远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1-2

[6]严小燕,修嫄嫄.浅析现行宴会的弊端[J].消费导刊,2007,(11):3-4

[7]国际商务规范与礼仪—宴会礼仪[J].国际公关,2006,(2):3-6

[8]李长亮.星级酒店宴会筹办问题分析[J].现行经济信息,2009,(20),161

婚宴市场存在核心问题 篇2

1 薪酬机制不健全

1.1 薪酬激励机制单一性

当前印刷企业把核心员工薪酬分为工资、奖金和福利三部分。工资收入是员工为企业工作所获得的大部分报酬, 一般按照工资等级进行评定和发放, 加薪按照等级和职务逐级进行, 虽然作为员工的主要收入来源, 但却没有什么激励效果;奖金是作为对核心员工超出预期绩效的奖励, 但由于绩效管理往往难以落实, 使奖金变成了一种激励作用不大的大锅饭, 核心员工将其视为自己应得的一种权利, 而不是对自己工作表现好的奖励;福利是企业对核心员工工资奖金外的一种额外补助, 虽然企业花钱不少, 但没有充分考虑福利如何为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及公司战略目标服务, 因此效果并不明显。为改进激励效果, 印刷企业往往会采取支付市场化薪酬的方法来吸引、留住员工, 却很难奏效, 因为别的企业可以支付更高的薪酬来挽留、引进人才, 其结果是人力成本不断增加而激励效果却不甚理想。由此可见, 印刷企业激励员工的薪酬机制是单一的, 手段匮乏, 效果不明显, 无法真正调动起员工的创新主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1.2 薪酬激励机制短期性

印刷企业对核心员工的薪酬激励主要体现了短期性, 缺乏激励的长期性和与企业发展的相关性, 客观上会导致核心员工的短期化行为, 同时若没有其他有效的监督措施, 就有可能诱发核心员工的短期行为而不顾企业的长期利益, 进而损害企业的根本利益。从多数印刷企业实际花费的薪酬成本与员工的满意感的比较来看, 薪酬的显性化部分少, 隐性支出相对较多, 实际成本支出高, 名义薪资水平低, 员工的满意度低。主要是由于在职消费没有标准, 在职消费项目未能明确化, 也无法确定实际消费水平。从薪资的决定机制上看, 缺乏公平性。核心员工的薪资主要由谈判确定, 没有明确的规则, 人为因素较多。年终奖金与核心员工业绩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薪资标准的确定缺乏规范的操作方式和标准客观上增加了内部的不公平性。导致核心员工的互相攀比和心理不平衡, 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甚至影响对组织的信任度。

1.3 奖惩机制的随意性

印刷企业需要有明确清晰的奖惩制度, 在制度面前所有核心员工一律平等。许多印刷企业, 尤其是印刷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很少建立健全的奖惩制度, 管理者仅凭个人的好恶和伦理道德, 随意对核心员工进行奖罚, 常常是奖得轻罚得重, 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多数印刷企业存在超时或超强度劳动问题, 但核心员工却得不到加班工资或只能得到一些象征性的加班工资。有些企业虽然制订了奖惩制度, 但处罚条款多于奖励, 使核心员工经常处在一种高度紧张、压力较大的环境下工作, 使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大打折扣。长期处在担心被罚的阴影下, 工作不可能愉快, 也不会持久, 一旦有机会就会选择离开, 造成核心员工流失。印刷企业核心员工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需要民主化的奖惩制度, 而我国目前大多数印刷企业的奖惩制度实行的是以家族主义为基础的家长制管理, 印刷企业的管理者和创业者一言九鼎, 专制独裁, 给核心员工发奖金未能公开化。一些印刷企业采用背靠背发红包的方式, 原本光明正大的喜事, 变成了暗箱操作后, 不仅起不到弘扬正气, 增长员工凝聚力的作用, 反面助长了核心员工互相猜疑影响团结的消极结果。

2 组织文化的激励机制欠缺

在印刷企业, 与一般员工相比, 核心员工对企业组织文化的认同度较高。但企业不能光凭这一点就认为核心员工不会舍它而去。其实, 核心员工对企业组织文化的认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的改变, 核心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难免要发生变化。如果企业还是抱着原来的思想, 因循守旧, 那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 企业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不仅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还会和企业内核心员工的价值观产生冲突。

对一个印刷企业来讲, 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观念上的固步自封。在创业阶段, 提倡奉献精神, 这可以唤起核心员工极大的创业激情;当步入辉煌后, 如果企业还是一味提倡奉献, 而不注意对核心员工以前的奉献加以补偿, 这时的企业价值观难以引起员工的共鸣。

当前, 印刷企业推进企业组织文化的建设的力度不够, 企业向核心员工灌输原有的企业组织文化的程度不够, 使核心员工难以对企业组织文化产生认同, 企业没有根据社会、企业、核心员工三者情况的变化和发展, 主动对企业组织文化的某些方面作出调整, 以适应社会和核心员工的要求, 获得核心员工的认同。印刷企业只有通过这种积极、动态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的价值理念能更为有效的、长久的与核心员工的价值观达成一致, 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 达到留住核心员工的目的。

3 职业发展机制欠缺

大多数印刷企业没有考虑核心员工职业及发展前途, 激励手段还只停留在提高核心员工工作绩效, 在促进企业目标实现上, 未能将核心员工对事业和个人的发展纳入企业激励机制中。从企业治理结构来看, 目前多数印刷企业的权利集中于老板手中。由于个人威信和魅力, 大部分核心员工主要追随其所倡导的事业, 因此可以形成一呼百应的凝聚力。但从权利的实际运用来看, 权利的高度集中导致核心员工应有的管理权和决策权缺乏, 从而影响实际能力发挥的舞台和空间。

印刷企业对核心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没有帮助核心员工设立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规划企业人才的发展途径;没有为核心员工培训指明方向, 使考核和评价工作更有针对性;没有建立企业的人才储备, 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长期需求,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没有满足核心员工的最高需求, 提高核心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稳定核心员工队伍。

核心员工是印刷企业的最宝贵的战略性资源, 也是印刷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印刷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 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 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 改变思维模式, 真正建立起适应印刷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 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 增加其满意度, 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

摘要:在对当前印刷企业核心员工及激励机制背景认知的基础上, 分析印刷企业核心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从而对印刷企业核心员工的激励机制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且指出激励核心员工的措施, 说明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 印刷企业才能留住和吸引有才华的核心员工,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优势, 以提高印刷企业的竞争力。

婚宴市场存在核心问题 篇3

21世纪以来, 我国已经开始了电力体制方面的改革, 逐步地实施厂网分开制度, 实行竞价上网, 同时引入竞争机制, 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电力市场。在这样的形势下, 我国的电力企业, 尤其是发电企业必然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局面, 其管理体制以及运营模式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因此, 怎样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积极地面对市场化的改革, 如何培育及提高电力企业核心的竞争力, 这些就成为了电力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电力企业的自身特点

电力企业在生产的过程当中不但具有和离散的制造业相似的信息流与物质流, 同时还伴随着非常复杂的物理与化学反应, 包括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及传递之类的过程。相较于其他的行业来说, 电力企业自身具有以下的特殊性:

(一) 电力产品的生产、销售及使用是一体化的。电力行业因为自身生产和消费的特点, 其发电、送电及配电到变电的过程是同步进行的, 所以电力产品并不拥有时效性。同时, 电力类产品也没有追溯性, 电网当中的电能没有办法来区分其来源及生产者。这样一种一体化的特殊性则要求电力企业具备高度的管理集成信息功能。

(二) 电力企业的内外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原料和辅料的供求关系。虽然电力行业的产品很单一, 但是其生产的过程却是非常复杂的。例如在发电的环节当中, 电厂不仅需要燃料、锅炉和汽机、发电等, 还需要热工和通信等众多的功能部门相互配合, 因此管理的流程与数据流程都极为复杂。所以电力企业的企业管理对外, 面对着燃料和配件的采购于供应, 而在内部又需要各个生产部门能够保持严密而协同的关系进行运作。

(三)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之一。电力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这就使得电力企业产品的生产、传输以及供应与服务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具有了非常强的经济意义, 甚至会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三、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重要性

所谓核心竞争力, 就是能够使整个的企业长期保持稳定并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的一种最基本的竞争能力, 是将技能资产与运作的机制有机地进行融合的一种企业的自组织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具有竞争性优势的很多种能力的集合, 它不仅包括了硬实力, 例如企业的规模、固定资产的多少等等, 也包含了软实力, 例如企业的文化和经营的理念等等。而作为一个企业所独有的、和他人不同的这样一种能力, 核心竞争力正是一个企业能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源泉与基础所在, 也是其他的竞争对手难于模仿与复制的。所以, 电力企业想要在电力的体制改革的巨大浪潮之中依然立于不败之地的话, 最有效且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四、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一) 组织结构的低效率。

在现在的阶段中, 我国的电力企业大都存在着职能部门的设置不统一, 组织结构很臃肿, 职责相互交叉, 同时人员冗余等等问题, 这些大大地影响了企业的整体效率。急切地需要构建起一种基于信息化的技术平台, 使决策、管理和执行的过程能够标准化与规范化地进行内部性管理, 进一步地优化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结构, 实施扁平化的有效管理, 进而提高整体的管理效率,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 制度的不完善。

因为我国的电力行业长期处于一种特殊的垄断地位, 所以在激励的工作机制上一直存在着很多弊端, 例如, 平均主义的倾向较为严重、竞争的意识很淡薄等等,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而根据某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 52.4%的电力企业员工都认为企业的激励机制效果很一般, 而更有39.2%的员工认为完全没有任何激励效果。这一数据就不难看出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对于当前的电力企业来说十分紧迫。

五、提高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一) 建设好电力企业文化。

企业的文化已然成为了决定一个企业兴衰的决定性因素, 同时企业的文化所涉及到的领域及影响的范畴都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 电力企业必须要把文化的创新放在企业管理改革的首要位置。而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更应该要以员工的利益作为根本, 把服务于顾客的理念作为宗旨, 将服务于社会作为最终的目标, 并且, 要做到平等地对待企业员工, 平衡各个相关者的利益, 发扬团队精神, 同时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其实, 可以说电力企业最终的竞争性优势就在于企业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将理论迅速地转化成实际的行动能力。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市场的环境在急剧地变化, 而过去的那些所谓成功的经验在如今完全不同的现实面前显得十分无力。所以, 为了能够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之下更好地增强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必须要注重提高整个组织的成员的整体学习能力, 努力地打造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使得电力企业能够在市场化的激烈竞争当中立于不败境地。

(二) 加大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力度。

随着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不断地深入, 电力企业面临的经营和发展环境也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传统意义上的一些管理体制也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所以, 创新企业的管理体制, 为电力企业在残酷的竞争当中处于优势地位提供优厚的制度支持和保障, 就成为了当前的电力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加大管理制度的创新力度来培育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必然要首先完善其激励机制。比如在已有的激励形式的基础之上, 综合地运用各种激励方法, 可以把物质的奖励与精神上的激励相结合, 将正与负的激励相结合, 组织的激励和个人的激励相结合等等。同时, 还要改革企业的用人制度。优良的人力资源是电力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性因素。电力企业要改革其用人制度, 就必需要引入一定的竞争制度, 同时建立起和市场相平行的有关人才的招聘、考核及晋升的管理机制。

(三) 密切关注市场, 实现创新型营销管理。

当前, 大多数的电力企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开始走向市场。所以, 电力方面的有关营销管理的研究成果不论是在数量上, 还是在成果的深度及广度上, 和其它的行业相比较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而从现今企业的营销学来看, 认真对待“顾客的忠诚度”, 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已经成为了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首先是要高度重视创新营销型管理, 加强相关的研究, 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市场意识;其次是要时刻地注意学习和借鉴他人成功的经营理念;第三, 要在优质的服务上下足功夫, 建立起一整套的有关用户满意度测试评价的方法及制度等。

六、结语

总之, 随着电力企业内部市场化改革日渐地深入, 作为关系到国计和民生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业, 电力企业必须要以企业的文化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作为坚实后盾, 密切关注市场, 通过多个层次和多种途径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明琴.电力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2].范徵.核心竞争力:基于知识资本的核心能力[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3].吕江南.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J].矿冶工程, 2005

农药市场监管存在问题分析 篇4

1 当前农药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1.1 农药经营违法行为呈现多样化

1.1.1 走乡串巷的流动农药商贩增多。这些人没有营业执照和农药经营许可证, 产品品种单一, 来路不明。加上农民的防范意识不强, 给执法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1.1.2 农药经营者对所经销的农药产品夸大虚假宣传, 故意误导消费者。

1.1.3 假冒、劣质农药时有出现, 对农业生产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1.2 农民消费者的识假、维权意识不高

1.2.1 农民对产品质量的认知度不够, 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忽视购货渠道的选择, 购买时往往图便宜, 轻信流通商贩的花言巧语, 知假买假, 买贱不买贵的现象普遍存在。

1.2.2 缺乏对农药产品质量的鉴别能力, 不注重看产品的标识, 不注重阅读产品的使用说明, 购假或误用而不自知。

1.2.3 缺乏维权意识, 购货后不注意索要购货凭证或不保管购货凭证, 出现问题后, 不注意保留维权证据或损失不大就自认倒霉, 不去相关部门举报申诉。

1.3 农村农药市场执法难度大, 农药质量检测成本高

1.3.1 缺乏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的执法人员。由于农药产品品种多, 使用季节性强而且具有特殊的执行检测的标准, 加上农药的包装标识也比其它产品更为复杂。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农药专业知识, 才能有效加强农药市场的监管。而目前, 执法部门对农药市场的整治监管仍然是针对性不强, 缺乏技术性, 难以取得明显成效。

1.3.2 农药经营者规模小, 往往利用自家闲置的房间堆放农药产品进行销售, 没有办理相关证照。执法人员检查无法正常进行抽查与监管。

1.3.3 农药检测成本高。加上农药产品的外包装很难辨认真假, 从而给农药打假带来困难。

2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开展农药市场监管

2.1 农业执法人员要积极提高执法水平

农村市场事关新农村发展建设, 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农业执法部门开展农药市场监管工作就是以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规范农药市场秩序, 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因此, 作为农业执法人员应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向农业生产方面的专家请教, 了解农药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 那么, 开展工作就会有针对性, 就扼准问题的实质。

2.2 不断加大农药市场的监管力度

2.2.1 严把市场准入关口, 建立规范的农药经营体系

对辖区所有农药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清查, 坚决取缔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农药经营户和乱挂靠、乱挂钩的农药经营单位, 建立“农药户口”和质量档案, 同时定期不定期检查农药经营户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的落实情况, 在流通领域的初始阶段堵住假冒伪劣农药产品流入市场。

2.2.2 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药违法行为

根据不同的农时季节, 突出重点分阶段开展农药打假活动, 把农民投诉比较集中、社会反响强烈和诚信度差、未从正规渠道购进的农药产品作为检查的重点, 狠抓大要案的查处。

2.2.3 加大农村巡查力度

集中开展农药打假制劣活动, 分散走访当地村委会和农户, 了解农药使用情况。对农村各类经营主体进行综合检查, 专项治理农药产品出现的问题;对农药经营主体进行日常监管, 对农户投诉多的农药产品进行重点监管。

2.2.4 完善农药经营单位的信用惩戒机制

根据农药经营者管理办法, 全面推行农药经营者信用管理制度, 增加对经营单位的检查的频率, 逐步规范其经营行为。

2.3 建章立制, 促进良好市场秩序的形成

结合当前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 积极推行流通领域农药产品质量监管备案、台账、承诺制度。要认真审查经营者提供所销售的每一品种的经销企业的经营许可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授权委托书, 经销协议, 并予以备案;要求农药产品经营户必须公开向社会、向消费者作出“不制假、不售假”的承诺;要求农药经营户对所售商品的进货渠道、产品名称、数量、销售对象等基本情况登记造册, 建立台帐, 促进良好市场秩序的形成。

2.4 加强农村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 建立健全农村维权网络

2.4.1通过普法宣传活动, 现场咨询等形式,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普及农药法律法规, 传授识假辨假知识, 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2.4.2 可充分发挥12315消费维权网络的作用, 通过加强12315消费投诉举报网络体系的建设, 将网络延伸至村社, 形成城市、乡镇、农村完整的消费维权网络, 农民购买农药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得到及时处理。

摘要: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在农业增产增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农药的普遍应用, 假冒伪劣产品不断充斥市场, 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整治农药市场, 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 是农业行政执法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就农药市场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

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篇5

1、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中国的证券市场始于改革开放时期,建立的比较晚, 但发展十分迅速,这使得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快速的增高。由于近十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不断的在增长,这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增强了证券市场的发展, 同时也加快了投资的体制改革,推进了企业的调整,让国家的经济更加地可持续的增长。这些都说明了中国证券市场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我国的这种持续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既影响着中国证券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

2、中国证券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的改变,它可以通过许多的投资金融等行为方式来使企业变得更创新,从而改变人们的思维生活方式,进而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一方面,中国证券市场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模式,对比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我们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慢慢的摆脱了这种依赖。另一方面,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发展方式,使以消费为主的社会发展方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中国证券的发展不仅为就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完善改进了产业结构,对于我国在第一第二产业的投入造成严重的浪费,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的严重滞后现象改进了不少。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资金投入渠道变得更多,而且证券市场本身就属于第三产业,这使得第三产业市场发展有了资金的支持可以发展的更好更快了,也可以促进第一、二产业的持续发展,从而解决了许多人就业的问题。

二、中国证券市场面临问题

目前,我国在证券市场方面面临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证券市场未来的发展状况,我们应该给予这些问题足够的重视,下面将列出目前面临的相关问题。

1、换手率较高,股票定价扭曲

从我国最近几年的交易记录可以看出,人民在股票交易中的换手率较高,超过百分之五十,都比较喜欢进行短线操作,而对于那些发达国家,人们里的股票交易换手率小于百分之五十,且比较趋于长线操作。尽管在2006年和2007年后牛市的大幅度下跌造成一部分的人被套住, 人们仍然换手率只高不减。股票的价格反映的是未来的收益和所承担的风险之间的一种关系,但我国的证券市场的投机性比较多,市场参与者在证券市场中不是为了投资而是为了赚取差价。这样的目标如果长期下去,将会造成市场内部规律的扭曲,让市场变得波动增大,长期不稳定,最终会导致市场信息的严重不对等,让股票定价扭曲。

2、机制不完善

我国在市场上的管理,许多都难以找到依据的政策和法规,缺少规范的管理和一支成熟的经纪人队伍,另外,专业水平低,各方面都不健全,市场被分隔开,很多地方的交易价格不能随行的发布,连股份制改革也进展得很慢。造成我国在经济方面大幅度增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却都高于世界的背景下,导致一些A股十年都未出现什么涨幅,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市场监管的不到位和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的。

在证券市场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的这两方面的问题上,例如许多上市公司即使在经营亏损的情况下也存在在证券市场中,还有一些公司在未经合理论证的情况下就可以进入证券市场,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的程度上破坏了证券市场的公平性,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原则。由于证券监管不够,这种没有效力的重要保障,使其不能起到发挥监督市场的作用,从而使证券管理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3、证券市场没有起到“预报”经济的效果

我国证券市场中的股票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和谐,从而不能够起到证券市场对经济的“晴雨表”预测作用,这样就会导致股票的大幅度涨造成经济难以跟上而导致一系列不和谐的现象。例如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经济是缓慢的增长的,但上证指数却在大幅度的高涨,之后,又开始了一批特别火热的牛市,上证指数达到了很高的地方,这些都表明了金融危机影响经济的状况。

4、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已经明确的在《证券法》中规定了上市公司的许多行为,当许多的上市公司在终止交易时不严格按照《证券法》规定的做,许多准备退市的公司却进行重新组合而转身就变成了一家看起来不错的公司。《证券法》在执行方面没有进行很好的执行,造成许多特别不好的股票却高升的情况愈来愈多,造成中国变成了只有几家真正的退市公司的现象。A股在证券市场线中靠包装和造假的很多,有许多长时间的和短时间的,这些造假层出不穷的原因就是我国在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有缺陷和证券市场线潜在的巨大的利益。如审计方面存在不正当的不公平的竞争,而且在收费制度上不完善也不合理,造成审计成本和收费不成配比等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正常状态。

因为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完善,所以造成中国证券市场法律的不完善,可能会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比较滞后,而且对于信息不具有法律效益,对于一个信息的时效性很强的证券市场来说,很大程度上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由于没有信息法律性,从而造成信息的可信度不高,也造成违法的情况比较多;许多投资者利用法律的漏洞来进行证券交易,影响了证券市场的整体秩序不正常。

5、大众对证券金融的了解很缺乏

经过调查发现,我国人们群众对于证券和金融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大部分一点也不了解,这就说明我国的一般大众对于证券的认识严重的不足,缺乏对证券的风险意识和认识分析能力,造成许多的从众心理,看哪里买的人多就买哪里的。由于认识方面的严重知识缺乏,造成我国市场意识淡薄,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未来的发展和走势,造成了许多问题。

三、完善中国证券市场的措施

1、完善证券市场的法律规章

证券市场的发展是由于信息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产物。对于证券市场,我们要完善其法律规章。对于政府,应对证券市场的发展进行重新的定位,不能干预具体的证券市场中的一些行为,需要制订统一的法律规章来使证券市场变得规范化,还需要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并且对一些已出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要根据具体的实时情况来进行及时地调整和改进,从而使我国的证券市场在政府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更好的长足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完善会计信息制度,明确每个人的责任,通过制度的作用来实现规范个人的行为,当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现在的规范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处罚或者用法律的强制力来执行一些措施。会计规范可以使企业正确的处理会计的事项,从而帮助证券市场进行信息的有效沟通。 因此,我们要在完善我国标准法律中关注两点,即增强可操作性和处理好各种事物之间的冲突,这样就可以根据我国目前的各种情况来实现证券市场的各方面协调。

2、完善证券的市场机制

对于我国的证券市场机制要进行各方面的完善,这是保证中国证券市场得以正常发展的保障之一,也可以促进证券市场更加规范化的进行发展。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完善证券市场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出发,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来提高证券市场的进入门槛,严格执行证券公司的进入标准。由于我国长期在证券市场上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方法,使得公司上市靠的不是业绩而是看谁能争取到上市指标,造成政府中权力的滥用,使弄虚作假的事情不断的发生,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改革管理和监督的政策,避免市场上秩序的不稳。同时需要清理不合格的上市公司,使这些不合格的上市公司退出证券市场。对于市场退出制度,我们应该针对监管部门不断出台挽救垃圾公司的政策现象进行处理,这些现象不仅使市场里的垃圾股被恶意的乱炒,还会让好股票被迫下降,让市场变得趋于泡沫化。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能力,监督他们的经济来源,并且通过优化他们的组织结构来加强社会的监督。只有完善证券市场的管理,才能让国家的管理进入新的理念和新的模式,才能更好地找出更适合我国发展的新型证券市场管理模式,让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更好更长久。

3、健全公司的管理

我们要从建立健全公司的管理出发,从本质上保证高质量的信息,从而实现公司管理的治理结构的健全。对于公司管理方面,我们要在约束机制上进行管理信息,协调管理者和投资者的冲突矛盾,积极的进行双方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我们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让持股人和管理人的利益在一起,还可以通过建立期权形式的机制的方法来将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与股东的长久利益结合在一起,避免管理人员的短缺行为。

四、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于我国证券市场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要及时地发现这些不足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真正的做到实施。我们需要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律规章,完善中国证券市场机制,健全公司的管理,加强市场的监管等措施,来实现我国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的发展,避免泡沫现象的出现,增强经济的稳定性,让我国的经济更加长期的快速地增长,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要:中国的证券市场是属于金融市场的,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证券市场的研究很重要。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比较晚,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以致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调查和研究入手,分析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国证券,市场,存在问题,经济

参考文献

[1]丁小钢:中国证券市场泡沫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3.

[2]李顺利: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及其开放问题[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

债券融资市场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篇6

一、债券融资特点与优势

(一) 降低企业税负, 增加税后利润

对于企业而言, 由于债务利息和股利支出顺序不同, 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 债券融资的利息支出可以在税前列支, 而股息则在要在税后支付。这就相当于债券筹资的成本中有一部分是由国家负担的, 因此采用债券融资方式能够为企业节约大量税收支出。目前我国的所得税税率为25%, 相当于企业举债成本中有25%是由国家承担的。因此, 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税负, 使企业税后利润增加。

(二)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 企业价值与负债率呈正相关, 企业质量越高其负债率越高。研究表明, 当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回购股份时, 股票价格上升;当企业发行股票还债时, 股票价格会下降。可见, 债券融资并不是单纯的融资行为, 其对企业调整资本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是企业实现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三) 有效激励经理人与员工的工作

对于企业而言, 债务的存在意味着其面临无法偿还债务的财务危机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经理人会并带领员工努力经营好企业以降低此类风险。从这个角度上来看, 债券融资能够有效避免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从而有效改善企业经营状况,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四) 有利于股东对股权的控制

企业通过债券融资方式融资, 其对企业的控制权没有发生变化, 只要企业能够按时归还本息, 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便不会动摇, 而股权融资方式会导致股权的分散, 不利于股东对经营权和管理决策的控制。

二、债券融资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 管控机制过严限制债券市场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在债券发行上采取一事一议的审批制度。一方面对于债券发行主体具有严格的限制, 另一方面对于债券发现的额度也有严格限定, 有些企业虽发行了债券, 但由于规模较小, 很难发挥其筹资作用, 还需借助股权融资方式获得更多资金。二是对债券利率的规定导致其缺乏融资优势。《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 企业债券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债券的低利率会使得投资者放弃该种方式而转投其他收益更高的投资理财产品, 这也是导致当前债券融资市场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投资主体以个人为主, 限制机构投资者进入。《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不得将所吸收的储蓄存款用于购买企业债券, 这就将商业银行等强势金融机构排除在债券投资者之外, 而相比较国外, 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是企业债券的主要投资者, 其为债券融资市场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注入, 从而支撑了整个市场的发展。因此, 我国要发展债券融资市场, 迫切需要引入经济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 单纯依靠个人投资很难满足债券融资市场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 债券品种单一, 期限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品种较为单一, 仅有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两种, 且发行主体多为政府信用债券。据统计, 2009年我国共计发行各类债券86995.14亿元, 其中政府信用债券发行67325.6亿元, 企业债券发行4252.33亿元, 只占总发行额的4.89%。另外, 我国企业债券的期限结构与利率设置不合理。绝大部分企业债券均采用固定期限和固定利率, 浮动利率只占很小比率, 且付息方式单一, 难以满足不同投资主体的实际需求, 从而严重影响了债券市场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

(三) 缺乏健全的二级债券市场, 债券的流动性过低

在利率市场化的发达的债券市场中, 投资者除了安全保值的动机外, 更倾向于利用利率的波动性通过买进或卖出债券的方式来获利。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熟的二级债券市场, 债券流动性很差, 且企业债券从数量和规模上都很有限, 债券投资的盈利能力较低, 无法吸引投资者购买和交易。

(四) 缺乏有效的行业监管体系与金融基础设施

对于债券市场监管的不完善, 由于长期以来债券市场发展缓慢, 国家并未出台完善的行业监管法律和法规, 导致债券市场较为混乱, 部分企业发行债券后存在过期不兑的问题。另外, 在市场和行业内部还未建立起健全的金融基础设施。这严重影响了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三、债券融资市场发展对策

(一) 简化债券发行审批流程, 推动债券市场化运作

企业债券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高低直接受到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的影响。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下, 企业债券融资更为容易且成本更低。基于此, 我国发展债券融资必须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具体对策如下:

(1) 简化债券发行审核程序。我国原有的债券发行审核程序过于复杂导致其债券的融资成本过高, 从而使很多企业放弃采用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针对这种情况, 相关部门应积极推进债券发行审批流程的变革, 应尽量简化资本的审核程序, 以便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 促使企业更乐于采用债券融资的方式。

(2) 调整债券发行额度。我国原有的企业债券发行审批关于严苛,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有关方面应适时调整债券发行额度。在满足一些国有企发债需求同时允许经营业绩优良且缺乏资金的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

(3) 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融资机构不合理的问题, 相关方面应根据不同企业特点制定符合整体市场发展的债券融资策略。一方面, 对于负债率较高且盈利能力较低的企业, 为保证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要严格限制其进入, 以便破坏整个债券市场秩序, 给投资者带来巨大风险。另一方面, 对于财务杠杆率过低且需要通过债券融资扩大经营规模的企业, 要鼓励其进入债券市场进行融资。目前, 我国有一些业绩出色的上市公司, 其资产负债率较低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证监会可鼓励这部分企业采用债券融资方式筹资, 而不再采用配股方式筹资。这样能够通过调整企业资本结构来调节我国整体融资市场的结构, 实现我国债券融资市场的良性发展。

(4) 鼓励机构投资者进入, 建立企业债券基金。相较个人投资者, 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对于债券市场的贡献更大, 其大规模进入能从根本上推动整个债券市场的发展。因此, 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放宽对企业债券投资者的限制, 以便吸引银行、保险公司资金进驻债券市场, 为债券市场带来更大的资金流。同时, 设立以企业债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企业债券基金, 以便利用专业化投资优势, 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便捷的债券市场进入途径。

(三) 创新债券品种以满足投资者不同需求

要根据我国市场环境, 结合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 进行债券品种创新, 要在期限、付息方式、利率等方面进行更为灵活多样的组合, 以便满足不同偏好的市场参与者的需要。一方面, 为保障投资者的购买积极性, 在制定债券利率时应充分考虑各类因素, 债券利率的设定和调整都严格进行市场化运作。企业要根据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况和不同企业的信用等级、风险差异等因素建立灵活的市场化债券利率浮动体系, 以便使其更符合风险收益法则, 从而提高投资者的购买积极性。另一方面, 可根据投资者需求开发更为灵活的债券品种, 如在期限上可分短、中、长期等、在付息方式上可分一次付息、贴息和分期付息等。

(三) 加快债券市场建设, 提高债券流通性

流通性是决定企业债券市场能否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缺乏健全的交易市场, 特别是二级市场。具体工作如下:一是加快建立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制度是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法人充当做市商, 不断地向投资者提供买卖价格, 并按其提供的价格接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 以其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交易, 从而为市场提供即时性和流动性, 并通过买卖价差获取利润。国际债券市场运作经验表明, 这种双边报价、自主交易的债券买卖方式, 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便捷的购买途径和更为自主的购买环境, 显著提高债券市场的流通性。二是对企业债券进行统一托管与清算。目前, 我国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债券是分别登记托管和分别结算的, 这严重影响了债券的流通性。因此, 应尽快实现对债券的统一托管和结算, 实现两个市场的协调运作, 这样既有利于形成较为公允的市场价格, 也可以充分发挥两级市场的优势, 使市场参与者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从而显著提高债券市场的流通效率。三是推进债券基金的建立。通过设立债券基金有效吸引资本流向债券市场, 从而显著增加债券发行量, 刺激债券市场发现, 通过债券流动性。四是建立多层次的开放交易平台。目前, 国企业债券流通市场仅局限在交易所, 严重影响了债券流动和交易。因此, 我国可参照发达国家设立场外交易市场, 如可以省、区为单位建立区域性的债券柜台市场, 以便解决企业债券的流通问题, 为债券双方交易提供便捷的交易平台。

(四) 完善企业债券监管体系

首先, 相关立法部门要在现有证券法规基础上, 制定和完善企业债券发行法律法规。目前, 由于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滞后, 相关方面对债券相关立法还不是十分完善, 很多企业债券发现、流通过程中的问题都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 这导致在实践中会出现各类违法违规问题, 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利益。为此相关方面应结合企业债券市场特点, 根据债券发行、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点, 制定相关监管法律和法规, 以便规范债券市场环境。其次, 要建立与企业债券市场相关的各类金融基础设施, 以便为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和运作条件。具体包括与债券市场相关的会计制度、财务信息披露标准、信用评级体系、清算和结算系统等。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区地面停车位租赁协议书下一篇:我局敬老月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