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说课稿(共10篇)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说课稿 篇1
七上第三课第三框《珍爱我们的生命》
(教学设计与说课案)
一、教材内容
《珍爱我们的生命》是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珍爱生命》的第三框。教材体系如下。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四、教学方法
基于对本框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乐于参与、活泼好动和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教法
(1)活动探究法;(2)模拟情景法。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采用以上教法也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2)角色体验。教法和学法的运用将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阐述。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四个环节:导入、新课、小结、延伸;包括故
1二、教学目标
依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本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还存在模糊的认识这个心理特点,可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
1.学会一种本领:懂得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
2.提升两个认识: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和生命价值的认识; 3.锻炼三种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生存能力。
六、设计理念
1.落实一个“主”字:以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主动性的发挥为重点来设计本课。
2.突出一个“动”字:以活动为主线来设计本课,实现“内容活动化”。
3.体现一个“爱”字: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出发点来设计这一课。附:
艰难的抉择
早晨,一个伐木工人照常去森林里伐木。他用电锯将一棵粗大的松树锯倒时,树干反弹重重地压在他的右腿上。剧烈的疼痛使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此时,他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是保持清醒。他试图把腿抽回来,可办不到。于是他拿起手边的斧子狠命地朝树干砍去,砍了三四下后,斧柄断了。他又拿起电锯开始锯树。但很快发现:倒下的树呈45度角,巨大的压力随时会把锯条卡住,如果电锯出了故障,这里又人迹罕至,时间一长,就只能束手待毙了。左思右想,别无他路。他狠了狠心,拿起电锯,对准自己右腿,自行截肢……
伐木工人把腿简单包扎了一下,决定爬回去。一路上,他忍着剧痛,一寸一寸地爬,一次一次昏迷过去,又一次一次苏醒过来,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活着回去。
桑兰的故事
桑兰,一个美丽的女孩,一个前程似锦的女孩,一场意外改变了她的命运。1998年桑兰在美国参加世界友好运动会时,不幸摔成重伤,造成胸部以下完全瘫痪。从跌倒的那一刻起,她便不再是体操明星,不再有平静轻松的生活,可17岁的桑兰却坦然擦去父母和亲友的泪水,她说:“别难过,我会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马加爵的故事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同学之间的几句闲话,心生嫉恨,竟残忍地杀害了四名同窗学友,马加爵因此而被判处死刑。五个家庭从此失去幸福。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说课稿 篇2
关键词:思想品德,开放式教学,活,措施
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出发, 以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 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 变“学知”为“知学”。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 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和渠道, 学生可冲破思品课堂和学科的局限, 能自主地、能动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生命之花绽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三框的内容。本课的教学背景是: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他们对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 但往往存在偏差。他们对“自尊”很看重, 相反, 对自己、他人的生命却异常的漠视。以下结合“让生命之花绽放”的教学实践, 笔者就如何实行开放式教学, 才能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 谈一些教学策略与措施。
一、开放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导向
教学目标是介于教学理念、指导性纲要和教材之间的教学指导材料, 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时既要着眼显性的、短期的可检测目标, 更要着眼隐性的、长期的、不可测的目标, 坚持单一与综合相结合;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坚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同时目标还应向学生的现实学习需要开放, 适当增加一些与学生现实学习需要密切相关的问题, 使目标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适应。
“让生命之花绽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更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险自救的能力, 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 实现人生的意义, 体会生命的价值。
二、开放课前准备———为完成目标打好基础
传统封闭式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只是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知识点、思考课后问题而已, 大量的准备工作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这必然导致学生只能被动适应教师预设的情景、步骤和内容, 学生鲜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思维的闪现, 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道德学习愿望”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而开放式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不仅对教师提出了要求, 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学习“让生命之花绽放”时, 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 (1) 布置学生收集整理灭火自救、抗震自救、溺水自救、防匪自救的知识; (2) 学生收集自己最喜爱的生命箴言; (3) 每位学生制作一枚书签; (4) 阅读思考课本的提问。
这些任务都有一定的难度, 但学生却个个精神抖擞、精心准备。正如所料, 学生都有备而来, 课堂上有话可说, 有话敢说, 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也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放教学内容———丰富完善教材
在教学中, 为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让学生更易接受, 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 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本以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学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扩展或删减, 也可重新组合教学内容, 教材上学生都知道的东西, 可以把课时缩短, 大量增加活动与实践内容, 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活动课, 强调课堂内容的新颖化。在教学中, 教师可将最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 不断用新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 课堂内容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开放, 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效性。
在“让生命之花绽放”的教学中, 笔者选用学生亲身体验过的自然现象 (地震) 和同龄人的经历 (未成年人自杀) 来导入新课, 目的是拉近课本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引起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较快地消除对课文主题的陌生感。那如何让生命之花绽放?教师设置了知识竞赛、歌曲欣赏、童年往事回忆、人物评说等活动环节, 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并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逐渐感悟到:珍爱生命的人懂得捍卫自己的生命, 永不放弃生的希望;能肯定、尊重自己的生命价值;懂得奉献、创造、付出, 从而延伸生命的价值!而要延伸生命的价值, 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 从现在做起, 从我做起,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四、开放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开放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开放、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际需要的开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只有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才可以打破以“问题”为起点, 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式过程, 构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的开放课堂。多运用“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等方式。这就需要教师突破自身的局限, 根据自己的特长、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和适时调整教法。
在“让生命之花绽放”的教学中, 笔者针对未成年人漠视生命的现状, 运用了活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学习中思考, 在思考中感悟, 从而较好地实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教学要求, 也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五、开放教学过程———提高教学适应性
在课堂上, 教师把时间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运用小组讨论、上台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 让学生在教学中多参与、多实践。开放教学过程, 就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做到放得开, 收得拢。放得开, 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使其自悟;收得拢, 就是要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 加以点拨、引导。所以, 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 适时地调整教学进程和具体目标, 以提高教学适应性, 做到教学过程与人的开放性的统一。
笔者在“让生命之花绽放”教学设计中, 教学活动有最后一个环节———活动拓展, 此环节内容本应放在“肯定、尊重生命”中探讨, 但教学内容的主体是告诉学生们“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可珍爱生命还应“珍爱、肯定、尊重他人的生命”, 所以, 在教学时教师把此部分内容抽取出来, 重点提出。目的是使学生明白:珍爱生命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还包括珍爱、肯定、尊重他人的生命, 甚至是陌生人的生命。这样, 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完整, 道德品质也得到了升华。
六、开放教学结论———鼓励标新立异
教学不是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过程, 而是新知、激情、智慧的生成过程, 对于“真”领域的问题, 如经过实践证明的基本原理, 我们可以给学生明确的结论, 当然, 这种结论也可能是多元的。但是, 对于“善”和“美”领域的问题, 我们不要急于给学生结论,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正确的立场和评价的标准, 以宽容的心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体验和发现的过程,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或看法, 鼓励学生在他人的认识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在学习《让生命之花绽放》的“延伸生命”这一环节中, 笔者让学生评说张海迪、丛飞的事迹, 由此引发“什么样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讨论。对张海迪的评价, 学生观点一致:张海迪身残志坚, 刻苦勤勉, 努力奋斗, 乐于奉献, 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世人崇敬的楷模, 因而她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而对丛飞的评价却意见相左:有的同学被他的善举深深感染, 认为他帮助了那么多的失学儿童, 他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也有同学认为丛飞帮助失学儿童的行为固然可敬, 可这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高强度的工作造成身体的损害, 间接使其体弱多病直至病入膏肓。以自己体力的透支为代价来救助他人, 到最后却挽救不了自己的生命, 这本身也是不珍爱自己生命的表现。
对于同学的看法教师没有急于作出判断, 而是让学生们对两种观点各抒己见, 进行辩论。通过辩论, 学生们意识到: (1) 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 而在内涵; (2) 不论是英雄人物还是平常百姓, 只要他们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懂得奉献、创造、付出, 就能将生命的价值不断地延伸!这也是珍爱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 (3) 要延伸生命的价值, 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 从现在做起, 从我做起,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丛飞已离开我们这么多年, 但现今谈论丛飞的事迹, 大家仍肃然起敬, 唏嘘不已。因为他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让后人受益无穷, 他的言行已转化为一种精神感召着后辈。丛飞虽死犹生, 其生命价值获得更长的延伸、更充分的体现。
七、开放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放的评价关注学习结果, 更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改革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师, 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 不断调整教育教学评价策略, 及时准确地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对有创见的学生, 更应给予充分的评价, 保护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让生命之花绽放”的课堂教学中, 笔者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和学习效果, 以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进行全面评价。
总之, 教师要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中的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课堂教学不再沉闷、呆板。随着多种信息渠道的打通, 不同层次水平的同学都能展示自我, 各尽其能, 相互启迪, 各有所获。因此, 实行开放式教学, 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健康情感的陶冶。
参考文献
[1]黄小燕.思想品德开放式教学的生本维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 (26) :10-11.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思想品德课的开篇第一章,主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育并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美好,感悟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以满腔的热情投入生活,追求生命的价值。标题直接、简明地说明了本单元的生活主题。把本单元作为思想品德课的开篇是因为进行生命教育是教育自身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教育中不能缺少生命教育,缺少生命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另外初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都是极为重要的人生问题。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但往往存在着一些偏差。他们的独立意识与逆反心理同步增强,往往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生命却异常的漠视,不懂得尊重、珍爱生命。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是这一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所以这一单元的主题尤为重要,而且放在第一位置上。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以下知识:知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认识人类生命具有独特性,每个人的生命都就有独特性。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并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知道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懂得实现人生的意义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知道青春是美好的,懂得如何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在此过程中培养其整合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新的生态道德观,善待大自然尊重其他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青春年华,激发创造有意义人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1、人最保贵的是生命 珍惜爱护我们的生命
2、人的生命在于创造和奉献,让我们的青春更美丽
难点:
1、人的生命是独特的。
2、人的生命在于创造和奉献
四、说学情
学生由小学生入到初中,在课程上有很多方面还不太适应,特别是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考试学科正式进入学生的`生活,学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一门课程里学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粗或细都会有一定的体验和感受,但他们的感受不全面不深刻也不具体,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他们已有的认知和感受,通过体验教学通过大量的事实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体会人生的意义,并能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加以掌握。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节课知识的整合上还有一定的欠缺,通过深层次的学习,使学生能逐步建立起整合意识,培养各种能力。
五、说教法
本节课作为复习课我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启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学法
本节课我从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疏理巩固、拓展延伸、达标检测七个层次进行学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七、说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通过导学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以及各部分的学习方式,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使学生学习起来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
(二)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学案独立阅读教材,完成对知识的探究学习。教师必须给学生适当的时间独立思考,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动脑思考的机会。
一、自己复习并熟练掌握基础知识(30分钟)。
1、学生个人根据教师给的知识结构图熟读课本,并完成以下任务:
(1)完成附表中指定任务,将所标题目在课本中找到并注明在卷子上。
(2) 通过阅读课本学生独立整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3)将重点知识进行标记记忆记忆
2、学生将重点知识在笔记本上做好记录
(三)小组合作探究:
对于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小组内合作探究出答案。
(四)班级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之后,由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补充,师生达成共识。
(五)疏理巩固:
学生疏理本节课的知识,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并利用简单的选择进行巩固训练。
(六)拓展延伸:
通过综合训练达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对于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主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结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分析归纳。
(七)达标测试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奇思妙想”中的一篇略讲课文。课时数一课时。本文以空水罐为线索,通过写空水罐发生5次神奇变化的故事,表达了爱能创造奇迹这一主题。《七颗钻石》的体裁是童话,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结尾新奇,耐人寻味,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第六单元选有《天上的街市》、《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等共4篇文章,本单元中的四位作家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驰骋想象,奇妙无比。编者编排这一单元教材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结合本课内容及学生实际,我设计本文的教学思路是:
(1)将语文的审美性和功能性相结合;
(2)以启发式教学法、讲解归纳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3)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感悟“爱”的伟大力量。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七年级学生对文体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主要从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童话的特点及作者;了解文章爱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感知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体会爱能创造奇迹。
(三)教学重难点: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将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美妙动听的音乐结合在一起,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
二、说学情: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了解学生心理特点、起点能力、学习风格、学习需求等对教学极为重要。
1.学生情况和心理特点:我所教的七年级(初一)两个班的学生共有119人,学生年龄为12或13岁,学生智力普遍良好。此阶段的学生的语文兴趣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偏重于形象思维,缺乏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起点能力:此前已完成七年级上册5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有了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能力。《七颗钻石》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童话,文中并没有太多生涩难懂的生字,学生容易读通读懂课文。
3.学习风格:多数学生有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记笔记等)和一定的课后自学能力,喜欢贴近生活的知识,喜欢课堂环节紧凑、有序,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三、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根据该课文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境,阅读文本,问题导引,研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提升。
(二)、说学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初中生中间仍是主流,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迫在眉睫。进行本课教学时,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指导下,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重营造一种开放性、互动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3.合作探究。在语文活动中,通过合作探究来进一步感悟主题。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六个过程: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精读品析——拓展延伸——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PPT展示大熊星座的图片,导出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大熊星座的图片直接导出新课,图片具有可视性,直觉性,用图片导入可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所学课文的内容。作者在课文最后一段写到“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直接提到了“大熊星座”,由此引出课题,也算顺理成章。)
2、童话的体裁特点简介。
3、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5分钟
1、阅读课文并思考:空水罐共发生了哪几次变化?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将水罐发生变化的句子一一标注出来。
(设计意图: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更是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的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七颗钻石》是一篇简单易懂的童话,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不仅要读通文本,更要能够读懂文本。空水罐的5次变化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梳理,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寻找相关信息和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精读品析:15分钟
1、教师分析水罐第一次发生神奇变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语文要品,细细品析,才能品出情味,品出神韵,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及深邃哲理。教师分析故事的背景,品析字词,归纳第一次水罐变化的原因旨在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方式,为主题——爱能创造奇迹的品析做好铺垫。)
2、小组讨论:水罐能发生第二、三、四、五次变化的原因并概括主题。
(设计意图:设计该环节旨在解决教学重难点。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精读文本,仔细推敲词句,剖析水罐发生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3、学生品读水罐发生变化的句段。
(设计意图:古语有云:“口而诵,心而惟”,这强调的是诵读对于读书的重要性。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范读等环节,使学生和文本融为一体。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提高语言素养和感悟能力。)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主题:撒播爱的种子
活动设计:下列二项活动,任选一项写出你的设计方案,小组交流后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
(设计意图:《七颗钻石》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童话,它让读者感受到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神奇的。在感悟到这一主题后,围绕主题进行拓展延伸,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更能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爱的主题,用爱的行为传播爱的信念,成为行善之人,有爱之人。)
(1)关爱身边伙伴
点滴爱心,汇聚成海,五块钱,十块钱……龙华区全区中小学生的捐款,装满了整整三箱。11月25日下午,龙华区教育系统负责人来到医院,将全区教育系统的爱心捐款20万元,送到了不幸患上骨肉瘤的11岁女孩黄滟茹手中。请你和同学讨论一下,大家还可以给予小滟茹哪些切实可行的帮助,让她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大家一起快乐地成长?
(设计意图:爱的力量很神奇,很伟大。在感悟到这一主题后,
(2)百善孝为先
报载,一对老夫妇育有一子一女。二老将一套公寓式组屋过名给儿媳后,儿子便翻脸不认人,硬将父母推给妹妹。女儿虽然心中有怨,但想到有父母照顾孩子,可省下请女佣的钱,便收下二老。可叹,开杂货店的女婿,竟将岳父当工人般颐指气使,搬货、排货、点货、送货什么粗活都得干;女儿则将老母当女佣般呼来喝去,洗衣、煮饭、抹地、看孙什么家务都得做。两老虽然逆来顺受,最终还是被女儿以“不卫生”为由请出家门。请你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帮助这些被遗弃的老人家?
(五)、小结归纳:3分钟
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主归纳学习该文后的感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和概括,不追求刻意的模式和固定的答案,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让课堂教学成为“学有所获”的有效教学。)
(六)、布置作业:2分钟
要求:任选一项完成即可。
1、请写下你身边曾经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爱的故事。
2、请给你的父亲或者母亲写一封信,表达你浓浓的爱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不仅应该包括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还应该包括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作业布置遵循开放性的原则,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强化对“爱”的主题的理解,不仅知道爱是什么,更要明白怎样去爱。)
五、说板书
仁爱英语七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5
宋莉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话题主要是学习用Welcome to China!和Where are you from? /How old are you?等句型来学会如何用英语谈论和表达。本课一共有3个话题,话题2和话题3是本单元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对话,掌握用英语来表达欢迎、介绍、问姓名、出生地和电话号码以及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句型.主要学生注意大写字母和标点符号的用法。本课通过创设真实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参合作学习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程度,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掌握学习名字、国家、城市、数字及教室内物品的词汇。(2)1.be动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形式上的变化
2.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
3.不定冠词a和an的用法和区别 4.所学可数名词的单复数变化规则 5.基数词 6.指示代词
能力目标:
(1)能通过情景对话练习,把握本话题的主要内容.(2)能用英语说和拼写单词.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使学生乐于接触和了解异国文化
学习策略目标:贯彻英语新课标精神,整合教材资源,改变死记硬背等传统教学方法,提倡参与、探究、合作、创新、体验等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言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语言的综合使用能力,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3.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会如何问候、认识、告别、感谢、介绍和谈论来自哪里、班级、电话等句型。
二、教法设计
对本课我主要采取了如下几种教法:
1.创设活动情境:要学好英语,一定要有语言环境,学生只有在逼真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准确地理解语言,正确地使用语言,才能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活动。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英语环境,营造英语文化氛围。
2.重点解释,反复操练。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遇到的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型、短语、句子或某一语法现象。进行重点解释,反复操练和举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扫除自由交际过程中的“拦路虎”,为语言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有效利用辅助资源:采用实物辅助资源进行教学,让课堂变得更加的形象,生动,直观。
三、说教学程序建议:
Step 1.Review(复习)(5分钟)以歌曲、游戏、表演等开始新课
Step 2 Presentation(呈现)(15分钟)
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且加强 方法指导
Step 3: Consolidation(巩固)(12分钟)
看关键词,不看教材,模仿对话
Step 4 Practice(练习)(10分钟)
在不同情境中练习目标语言。强调抛开教材体现学了就用的原则。
Step 5综合性探究(3分钟)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探究能力 结束语: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6
东洪镇天良中学-----赵喜梅
我研说的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我的研说流程: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二、课程标准的体现
三、编排体例
四、内在逻辑关系
五、内容与结构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体现了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审美情趣,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它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力求构建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
二、课程标准的体现
课程标准主要体现在内容选择、专题单元、练习体系,课外古诗及名著导读、新型学习和实践模式。内容的选择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专题单元(阅读和综合性学习混编)在主题和内容上 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练习体系与课外古诗及名著导读的编排,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书,开阔了阅读视野;新型学习和实践模式,这是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编排体例
本册书的编排体例是:主题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采用专题单元的编写体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不分文体,文白混编,共有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前有单元提示,概述了这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了具体的学习要求。每个单元有 5 篇课文阅读,每课包括阅读提示、课文、研讨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习题后小知识
5部分,阅读提示有时是对这一课的总述,有时设置了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精选经典的文章,文质兼美,涵盖古今中外,文体多样,文化多元。研讨与练习重在理解巩固内容,拓展延伸,检验教学效果。读一读,写一写,体现了对字词积累的重视。习题后小知识,课外知识的补充。综合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能力。名著导读安排了《繁星 春水》、《伊索寓言》,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附录有《硬笔书法》、《写好硬笔行楷字》,规范书写习惯。
每个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一个主题活动为统帅,使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互关联,互为影响,这是一个亮点。新教材仍然传承过去那种“讲读(精读)、自读(略读)”的做法,将每个单元的自读(略读)课文用星号标出,本册有14篇略读课文。安排了五篇古诗文,相当于一个单元。将要求背诵的十首古诗词附在后边,还附有二篇名著导读文章,另附有
四、内在逻辑关系
课程目标三维的设计努力突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材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内容结构线索.分为三大板块、六个主题、两个系统。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生命体验、理想信念、自然美景、科学世界、家庭亲情、幻想世界六个主题,“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个系统,阅读从整体感知、抓要点、理思路、赏语言、品意蕴、谈见解几个进行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性是学科整合,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及实践能力整体发展。注重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提高了人文修养。达到了整体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突出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的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突出学生自主性的实践活动的途径。
五、内容与结构
第一单元人生主题 生命体验 包括《在山的那一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短文两篇》《紫藤萝瀑布》《童趣》、综合学习性 “这就是我”。
第二单元人生主题是理想信念包括《理想》《短文两篇》《人生寓言》《我的信念》《论语》十则、综合学习性 “漫游语文世界”。
第三单元主题是自然美景 包括《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古代诗歌四首》、综合学习性 “感受自然”。
第四单元主题是科学世界 包括《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
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山市》、综合学习性 “探索月球奥秘”。
第五单元主题是家庭亲情 包括《风筝》《羚羊木雕》《散步》《散文诗两篇》《世说新语》两则、综合学习性 “我爱我家”。
第六单元主题是幻想世界 包括《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两首》《女娲造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寓言两则》、综合学习性 “追寻人类的起源”。
第一单元 生命体验《在山的那一边》象征手法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会实现理想《走一步、再走一步》重点探究含义,对待困难、克服困难的方法。《短文两篇》哲理性语言领悟生命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紫藤萝瀑布》以花喻人,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童趣》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感受“物外之趣”,体现了生活的乐趣。综合学习性 “这就是我”,以 答记者问、自荐当班委、模拟面试的形式,先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然后写作。
第二单元人生主题是理想信念包括《理想》打比方,用意象,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短文两篇》抒人生体验,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人生寓言》复述情节,探究寓意。正确把握、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我的信念》梳理各要点的逻辑联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论语》十则、从学习态度、方法、修身做人等方面对照反省自己。提升人生品位.综合学习性 “漫游语文世界”教学时采用对联长廊、网络用语、广告设计、病字医生过程,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显示的”生活处处有语文”的现象
第三单元人生主题是自然美景,《春》运用多种修辞生动形象的语言,洋溢着对春天的喜爱。《济南的冬天》深层感受自然美景,品味优美语言。《夏感》对夏季的情有独钟,激发了学生想象和联想。《秋天》绚烂多彩的秋景图,品味语言,体味诗意.《古代诗歌四首》品景、悟情、成诵。综合学习性 “感受自然”。亲近自然、走过四季、自然之声,扩大阅读面,又起到了巩固复习效果,同时也为写景散文提供写作素材。
第四单元科学世界《化石吟》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看云识天气》生动的语言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绿色蝈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的散文,《月亮上的足迹》无限遐想,幻想变为现实《山市》、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极富想像力。综合学习性 “探索月球奥秘”,月之奥秘、月之轨迹、月之文化。培养语言、思维能力,搜集整理筛选概括能力,以“月亮”话题进行写作。
第五单元主题是家庭亲情念,《风筝》流露同胞之间的手足之情;感受自省精神。《羚羊木雕》讲述了子女与父母的冲突。《散步》体现浓浓亲情,营造和谐气氛。《散文诗两篇》学会回报母爱,感受无私母爱,《世说新语》两则古代家庭教育文化生活的画面,综合学习性 “我爱我家”。悠悠岁月的写真、点点滴滴的珍藏、耳边唠叨的温馨只有细致观察、积累生活,从小事、细节写人,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第六单元主题是幻想世界,《皇帝的新装》荒唐的闹剧,天真烂漫的童心。《郭沫若诗两首》向往自由幸福生活之情。对时代的失望、淡淡的忧伤。《女娲造人》感受神话故事中喜悦之情,激发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关爱的主题,同情帮助弱小者,会提升精神境界.《寓言两则》分析情节,理解寓意。综合学习性 “追寻人类的起源”。中外人类起源说、进化论与神创论的对话、劳动创造人本身,说与写建立了语文实践活动,进而获取写作与口语交际的素材
六、知识整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阅读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通过整合让知识更加系统,便于在教学中前后联系,充分把握各个阶段的教学特点和重点。
1、本册教科书共6个单元30课,其中精读课文15课,略读课文(标*号)15课。每单元5课。另外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引读》、《硬笔书法》等三个附录。
人与自我包括第一单元的生命体验和第二单元的理想信念,第一单元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或不幸。正像居里夫人所说的,“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七年级学生进入初中学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一个12岁少年,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标,因此告诉学生如何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要求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第二单元面对人生选择,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树立理想,要求进一步巩固朗读技巧,这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人与自然包括自然美景和科学世界,第三单元审美层次的体会,强化对自身能力,悟性的认识开发。要求体会诗文美感、学习修辞方法,第四单元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兴趣,掌握速读方法,它们之间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人与社会包
括家庭亲情和幻想世界,第五单元家庭亲情,捕捉对亲情的体会和赞美,要求圈点勾画,理解感悟精美语句。第六单元想象世界,培养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发表对事物的看法,主要是发挥想象,要求表达创见。
2、写作分整篇写作、片段写作和课外练笔。
整篇写作计划6篇,注重速度和篇幅训练;片段或短文写作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与比较鲜明的课文写作特色(如:由一件小物引发的人生感悟)每单元安排一两次(限时限量完成);课外练笔要求学生形成习惯,有感而发并精雕细琢,每周一检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口语交际集中安排6次,分散的口语交际活动在课后“思考与练习”中也有适当安排。
3、综合性学习安排6次,内容涉及自我介绍、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谈上月球的奥秘等等。
通过整合让知识更加系统,便于在教学中前后联系,充分把握各个阶段的教学特点和重点。
七、教学策略
教学时要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
阅读教学,能抓住主要信息,积累好词佳句,捕捉作品亮点,吸纳思想精髓;比较各类文体的不同,掌握基本的文体知识。
对于文言文教学,要以读背为主,借助注释弄懂文意,背诵名家名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常识。
在综合性学习中,加强口语交际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指导写作与批改。逐步养成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研究问题的能力。
八、评价建议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书面考试来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我有以下评价建议:
1、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知识能力的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和学以致用情况;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要注重考察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通过平日布置的创新性作业,看学生能
否主动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可把学生的课堂发言、日记、作文、心得体会、研究报告等作为评价的依据。
2、课堂及时评价和学业成果评价相结合。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考察与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从学生课堂表现,课外阅读记录、习作、活动记录、学情检测等方面进行评价,重过程,轻结果,多鼓励,少批评,即时诊断,增强信心。
3、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既要教师评价,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结合家长和社会的评价,运用各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九、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四点指出,“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是最有活力的一门课程。为此,教学时要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立足教材资源要充分利用教材和配套资料。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
第一、课外阅读。结合学校开展的书香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在课外阅读中吸取丰富的语文知识,现在学生阅读课外名著已成为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利用网络媒体资源。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第三、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四、人力资源。学生自己富有个性化的生活经验和奇异多彩的想法本身就是很好的资源,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也都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说课稿格式 篇7
我讲的这节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在集体中成长》的第二主题“我们班里故事多”。在这个主题里分两个内容来讲:第一个是说我们班里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来体会集体的温暖。第二个是,通过班里的点滴爱心制做感谢卡,来感谢帮助过你的同学或老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集体的温暖。
二:说设计:
刚升入二年级的儿童,已经初步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愿意为集体做好事。在此基础上,通过接触具体场景、具体实例感谢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帮助。在完成集体的共同任务中,能以小主人的身份发表意见,对大家决定的事情努力去做。我们设计了“我在集体中成长”这一单元,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课,儿童作为变化的个体,在参与集体生活,学会帮助他人,感谢他人,团结友善的一笔财富。为此,我们设计了“我们班里故事多”为本单元的第二主题,旨在通过开展儿童的交流活动、讲述、表演、互送感谢卡。在参与过程中培养爱集体,爱老师,爱同学的感情和交往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体会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感受集体对个人进步的帮助。
2.提高交往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
3.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别人的感谢,以发展同学之间的友谊,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
四:德育目标:增强爱集体的感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体会班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感受集体对个人进步的帮助。
2.提高交往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
难点:发展友谊,教会与人之间的交往。
六: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回忆一件自己和同学、和老师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水彩笔,卡纸
2.教学课件:彩色爱心、一首歌。
七:教学设计:
1.课文图片导入。
2.学生回忆故事、讲述故事。
3.引出课题。
4.学生手工制作感谢卡,表达感谢。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荷叶母亲》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24课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母爱”为主题展开。
首先我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确定《荷叶 母亲》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赞母的“散文”。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主要内容),表达了亲情是人间最美好二真挚的感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歌中深沉的母爱,并学会感恩。
由于本课语言优美感、情丰富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能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
因为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感悟亲情,品读语言,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
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们对母亲的依赖心理还是很强所以我设计的导语是: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它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纯净。师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哪位诗人的名作,叫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生答:是孟郊《游子吟》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师问:怎样写母爱才有新意?是写冷暖问候,还是写病痛关爱?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荷叶 母亲》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为我们做出了回答。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吧!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并(bìng)蒂(dì)姊(zǐ)妹 菡(hàn)萏(dàn)
徘(pái)徊(huái)欹(qī)斜 荫(yīn)蔽(bì)
繁杂——繁密 荫蔽——遮蔽。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提出问题:
1.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
2.文中作者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雨、红莲、荷叶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三个问题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 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提问:
1.找出文中描写红莲情态和荷叶情态的动词,讨论这些词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
2.文中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环节5 拓展延伸
给学生推荐类似的文章如《繁星》《春水》。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环节6 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
发挥学生想象力,从理论到实践,学以致用。
四、说板书设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脉络。
莲花
荷叶
母亲 由景入情
雨打红莲
(眼前)
荷叶护莲
送莲(眼前)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说课稿 篇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生命多么可贵》的第一课时《感激生命》。本课引导学生感受来自亲人、学校、社会的关爱,体会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树立“生命至高无上”的观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追踪生命的诞生和成长的过程,唤醒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
二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平凡与伟大;
三是让学生体会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各方面的关爱,懂得如何感激在生命过程中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真正明白自己生命的重要意义,珍惜眼前这美好、温馨、幸福的生活。
现在的孩子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习惯了家长对他们的溺爱,加之小学阶段生命教育比较缺失,不少孩子不懂得生命的宝贵,不懂得感激与感恩。所以,我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教学资源内容、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
我将本课教学内容设计分为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景,揭示主题。第二、第三、第四个环节分别是爱在温馨的家里、爱在温暖的集体里、爱在社会的真情里。第五个环节是社会调查,体验珍爱。
下面,我具体的为大家介绍教学过程:
生命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为了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我运用了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视频,(点击万花筒),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引入情景之中。之后,充满感情地朗读教材中的诗歌,提出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最美的画面,帮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神奇和美好。
通过问题:自然的过渡到生命。于是我采用课件《妈妈日记》(点击课件),向学生介绍生命的诞生过程,并配上照片来认识生命的降临给予母亲的幸福,体会生命的存在对于家人的非比寻常的意义。
学生的成长更离不开家人的呵护,通过课件“温馨时刻”,让学生体会那温暖的瞬间,引发学生的思考。
接着,“小镜头”(点击课件)让学生倾听父母爱的表白,帮助学生回忆和感受家庭生活细节,通过采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各抒己见来寻找生活中的爱,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关爱自己的亲人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重要的。
然后,我利用课件设计了一个活动,提出问题:从出生到现在,父母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多少天?这么多年来,父母为你做的饭菜有多少斤?父母接送你上学,走了多少路?父母语重心长教育你好好学习健康生活的话有多少句?这么多年来,我们与父母相处中有多少个感人的故事?你能算出父母的爱有多重?当学生门动笔去计算时,就会发现这根本是一个无法计算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考父爱母爱的伟大,意识到作为爱的回报,他们也有责任照顾自己,爱惜自己,接受爱的同时,还应该懂得回报,利用课件“问题讨论”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这样就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的第二个家。通过课件“校园关爱”(点击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做引子,然后通过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去寻找,去捕捉,去收获,让他们深切的体会到学校为他们的成长所付出的关爱,充分感受到应该努力学习,以此来作为爱的回报。
爱在社会的真情里。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比较少。首先,我用书中的图片揭示社会对少年儿童的爱;然后用问题让学生去自己寻找。这方面的事例很多,充分利用课件,用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对他的关爱。同时,国家也制定了法律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我也设计了课件出示出来,让学生有所了解。
最后,通过活动“小调查”(点击课件),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那些生动的情境、平凡的细节,切身体验到社会的关爱,使孩子们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都承载着来自社会的共同关心。
总的来说,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资源,精心营造轻松体验、自由探究的氛围,巧妙地引导他们体验家庭、体验学校、体验社会给予他们的爱。通过学习,学生们不仅深刻地感受到了父母、亲人、学校、社会对于他们的关爱,还通过若干个生活细节,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唤醒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懂得对周围的人要充满感恩,随之情感进一步深化,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七年级英语上册第四单元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单元主要是谈论话题“Things around the house”,其中Section A则围绕学习“询问物品的位置”这个本单元的重点而展开多种任务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基本句型“Where’s/ Where’re ~~~? It’s/ They’re on/in/under~~~~.”和 “Yes/No”疑问句,进一步体会和学会运用“Where…? Yes/No”疑问句的用法;学会运用方位介词“on/in/under”来表达物品的位置。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听关键词、推测词意的学习策略,识别不同物品的位置。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居环境,热爱自己的家,又能促使学生通过想象来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房间和对好的生活习惯的重新认识。本单元与第五单元衔接紧密:由本单元“Is/Are …?”的学习过渡到第五单元“Do …?”一般疑问句的学习,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形成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布鲁诺关于认识领域的教学目标理论以及新目标教材大纲要求,结合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有关询问物品位置的句型:
Where’s my backpack? It’s on/in/under/behind/next to the chair.
Are my books on the chair? Yes,they are.No,they aren’t.
Is it on/in/under ……? Yes,it is.No,it isn’t.
(2)学习和掌握有关家具类的单词:table, bed, dresser, bookcase ,sofa ,chair ,drawer , plant , bag
(3) 学会三个方位介词的用法:on ,in , under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判辨能力、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他们积极主动参预课堂活动和相关的课外活动,并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和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
德育目标:促使学生了解和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家居环境,热爱自己的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提高的社会交际意识。
学习策略:通过work in pairs and work in groups ,听对话贴图,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等。
确立各目标的依据:根据英语新课标规定,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
掌握句型:Where’s my backpack?
It’s on/in/under the chair.
Are my books on the chair?
Yes,they are.No,they aren’t.
Is it on/in/under/……?
Yes,it is.No,it isn’t.学习运用重点句型“Where…?和 Yes/No”疑问句的用法
学会运用方位介词”on/in/under”表达物品的位置。
教学突破:
通过使用方位介词“on/in/under”表达物品的位置及学习“Where……”和“Yes/No”疑问句的用法,使学生学会区别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
确立重难点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对七年级学生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本课的对象是刚进初中不久的七年级新生,有部分学生小学并没有学过英语,他们对英语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有利因素,注重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保持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积极采用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能力,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力,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级英语教学是整个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让学生迈好英语学习的第一步,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心理上,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理上,他们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抓住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三、教法设计
要想上好一节生动有趣的英语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所在。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英语课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小组竞赛法、交际法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兴趣吸引人,以情感培育人,以评价激励人、以活动促进人。通过多媒体、实物、体态以及图片等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情境,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听、说、读、猜、表演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与游戏有机结合,使学生陶醉在轻松、活泼、有趣的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循序渐进地、积极主动地去感知、体验和参与合作,形成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和巩固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1、情景教学法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而“语言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因此,英语教学应当将其置于情景中,从情景教起。情景教学法强调语言在情景中的应用,使学生身临其境,展示具体生动的形象给学生,使教学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进行。最终让学生通过感知具体形象,达到抽象思维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变被动的跟随为积极主动自觉学习行为。在本课教学里,我主要打算用情景法来贯穿。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象、声音、文字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考虑运用多种电教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变难为易。
3、交际法
学习英语,目的在于用英语进行交际。英语要作为交际工具来教,也要作为交际工具来学,做到学用统一。在英语教学中,要使语言形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使口语技能发展成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 ,使学生能运用外语进行交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设法结合生活实际,创造交际活动情境,精心设计一些真实的情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提供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交流中获得信息,习得英语。在教学中,我遵循这一原则,设计一些比较真实的情景。
4、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所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都是通过一个个任务来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四、教学手段
主要以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学法指导
教务于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让他们通过思考,将有关知识重新提炼总结。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教法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应该在学法中体现,这样才达到教与学培养能力的目的。鉴于所学单词及句型特点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听、看、读、猜、想、说的方法来学习本课。通过听、看,达到有所思,有所得,帮助不同阶层的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采用多表扬、勤鼓励的评价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积极性,在知识上均有所提高。
六、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Step1. Revision
1.duty report
2.复习unit 2所学过的物品名称,为新课学习作铺垫。
Step2.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游戏法教学单词
任务一:家具名称大搜索
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游戏掌握有关家具类的单词。
活动过程:(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课本P19 的图画中寻找家具,规定时间内找得最多并能准确说出家具名称的小组获胜。
(2)在屏幕上用闪现的方式展示家具的图片,学生边看边说,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这些新词。
语言知识:What’s this ? It’s ------.
2、直观法教学介词
(1)老师拿出铅笔和铅笔盒,通过不断变换铅笔在铅笔盒的位置,形象直观地引出三个介词: on, in, under
(2)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和铅笔盒,跟着老师边说边做动作,通过实践来体会这三个介词的用法。这一过程用chant 的形式来进行,这样既强化了记忆,又避免了机械的死记硬背。
Step 3. 师生互动,学习探究
1.创设情景听对话,使学生学会运用听关键词和推测词意的能力。
情景一、Jimmy 是个粗心大意的男孩,他总是把东西乱放。请你帮他把需要的东西找出来。做1B的练习。
情景二、Sally帮忙收拾了房子,结果Jimmy又找不到他的东西了。请你再帮他把东西找出来。做2A和2B的练习。
2.展示出几组图片,引出本课重点句型:
Where is /are-----? It’s / They’re--------.
学生两人一组通过看图说话的形式来巩固和加深对重点句型的理解。
3.投影出1B的图片,引出本课另一重点句型:
Is the baseball/Are the books -----?
Yes, it is. / No, it isn’t. 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
学生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凭记忆猜猜物品都放在什么位置,另一人打开书本检查正误,从而自然而然地操练这一重点句型。
Step4.合作交流,巩固提高
任务一:猜猜看
活动目的:通过猜物品的位置所在来巩固前面所学过的重点句型。
活动过程:投影出一所空房子的图片以及各种家具的图片。教师提问:Where is/are-----?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派代表来猜:Is it /Are they-----?
猜对最多的小组获胜。
语言知识:Where is/are-----? Is it /Are they on/in/under-----?
Yes, it is. / No, it isn’t. 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
任务二:寻宝大行动
活动目的: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语言情景,学生自由选择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活动过程:学生课前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东西收藏起来。以小组为单位,询问其他组员把宝物放在什么地方。规定时间内找到宝物最多者获胜。
语言知识:Where is/are-----? Is it /Are they on/in/under-----?
Yes, it is. / No, it isn’t. 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
任务三:找差别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判辨能力,并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房间干净整洁。
活动过程:学生看两幅相似的图片,图片中有一些相同的物品,但所放的地点却不一样。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询问有关物品所在的位置。学生记录下两幅图片中物品位置的不同,并在班上汇报自己小组得出的结果。
Picture1Picture2
books
keys
baseball
backpack
Step5. Homework
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房间,把它画出来,并在旁边加注英文说明。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使课堂的知识得到了延伸,也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体验成功的喜悦心情。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Unit 4 Where is my backpack?
Where is-----? Where are-----? 方位介词
It’s on/in/under-----. They’re on/in/under-----. on
Is it on/in/under-----? Are they on/in/under-----? in
Yes, it is. Yes, they are. under
No, it isn’t. No, they aren’t.
这一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充分揭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操练。
确立教学程序各环节设计的理论依据:
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再利用所学的知识,由师生操练转向生生操练,由单向操练转向自由操练,由模仿提高到运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当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组织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整节课的设计以任务型的学习模式为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各项任务,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激活了学生的英语思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语言的积累,为今后实现真正的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结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说课稿】推荐阅读:
五年级上册思想品德说课稿格式12-24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学反思09-01
2022年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11-26
小学二年级思想品德课堂说课稿参考07-25
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学计划08-03
陕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学期知识点总结10-18
七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12-27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