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医药先进县

2024-09-08

全国中医药先进县(精选8篇)

全国中医药先进县 篇1

周至县司竹卫生院

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工作

领导小组

组 长:杜 强 卫生院院长 副组长:孟昭航 卫生院副院长 成 员:胡 勇 办公室主任

王高歌 财务科科长 郭友娟 公卫科科长 曲建华 内科科科长 陈凤云 药剂科长

领导小组负责全镇创建中医药先进县的业务指导、培训等相关工作。

周至县司竹卫生院

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工作

技术指导小组

组 长:孟昭航 卫生院副院长 副组长:曲建华 内科科长

郭友娟 公卫科长

成 员:赵建林 中医师

王福军 中医师

张红梅 中医师

宋尚武 中医师

王进科 中医师

关丙华 西医师

陈凤云 药剂师

技术领导小组负责全镇创建中医药先进县的业务指导、培训等相关工作。

全国中医药先进县 篇2

从日前结束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传来喜讯,泽州县被农业部表扬为2012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山西省的襄汾县、阳高县、忻府区、永济市、汾阳市榜上有名。

2012年12月21日—22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2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思路和措施,交流工作经验,部署2013年重点工作。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强调,各级农业部门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研究新形势新挑战,准确把握新要求新任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新局面。

据悉,此次国家农业部授予50个市(州、盟)“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404个县(市、区、旗、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名同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400名同志“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500名同志“全国种粮大户”称号。

兴宁跻身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篇3

兴宁市获此称号,除了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外,更重要的是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多措并举,推进粮食生产,最终实现“积小胜为大胜”。

近年来,兴宁市各级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粮食生产考评责任制,层层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来抓,实现了全市粮食持续较大幅度的增产增收。2011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1.11万亩,平均亩产425公斤,总产34.51万吨,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兴宁市在抓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同时,重点抓好种粮补贴、良种补贴政策的落实,鼓励农民多产粮,产好粮。”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催生了一大批种粮大户,迅速提高了粮食商品率。在2011年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上,该市新陂镇种粮大户李志新荣获了“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荣誉称号。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兴宁市通过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和加强本级配套,逐年加大投入加快农业基层建设,特别是水利建设成为历史上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几年。

近年来,兴宁市每年对农业投入1600-2300万元。除地方财政外,农业部门和镇村各级都坚持扶持粮食生产,尤其是农业部门在农业基础设施、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粮食加工销售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并提供技术、信息等全方位的无偿服务。

兴宁市农业局作为职能部门,非常重视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对农技干部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在2011年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上,该市的农业科技干部石坤华获得了全国“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荣誉称号。通过大力调整优化粮食内部结构,优质粮比例逐年增加,2011年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53.06万亩,占水稻面积的78.6%。这些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兴宁市各级领导和农业部门历来重视粮食生产,各级均建立粮食生产考评责任制,组织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近几年,该市坚持在福兴、刁坊、龙田、新陂等镇抓好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并开展高产试验示范活动,由市主管农业领导、农业局领导带头办点。据了解,全市共建立万亩高产示范片3个,连片千亩以上示范点20个,培育1000个超级稻高产示范户,辐射带动2万个农户,带动示范面积6万多亩,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产创建活动促进了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粮食产量和粮食效益逐年提高。”从农业局提供的资料上显示,自2006年以来,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都是总体呈上升趋势。

兴宁农业名片

2005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超级稻示范推广县(市);

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超级稻示范推广县(市);

2007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08-201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粮食高产创建先进单位”;

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40个产粮大县之一;

全国中医药先进县 篇4

服务中心示范区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我中心全体职工对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检查我中心的创建工作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将我中心的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我中心在省、市、区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开展了“创建全国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区”活动,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内容的指导思想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着力发展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区各项关于扶持和发展中医药工作的政策和制度,加强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方面的突出作用,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辖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一、中心的基本情况介绍。

中心全称为榆阳区青山路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于2007年11月,由区中医院部分转型改建成立,隶属于榆阳区卫生局,属公益事业单位,与榆阳区中医院资源共享。中心服务面积6.5平方公里。辖6个社区居委会。服务总户数25374户,人口53200人。中心现有职工20名,中医药岗位人员占30%,9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经过系统的社区卫生服务相关岗位培训。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要求,设置了全科诊室、中医诊室、预防接种室、妇幼保健室、健康教育室、康复理疗室、健康信息室、观察室、残疾人康复训练室等,中医特色专科有中医脾胃科、中医理疗科和中医哮喘科。与区中医院资源共享的科室有中西药房、药库及中医保存和煎药室、放射科、检验科、心电B超室等,共享的医疗设备有CT机、X光机、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电监护仪和动态血压监测仪等,中药房备有中成药品种不少于180种,中药饮片350种。中心覆盖常乐路、建安路社区,下设保宁路、文化路、柳营路、福安路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加大对基础设施、基本设备的投入,强化服务网络的软硬件建设。

中心成立以来,在市、区卫生局的领导下,坚持求真务实、稳步推进,严格按照中、省、市出台的各项文件的要求,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并充分利用与区中医院资源共享的优势,突出中医药文化氛围。

先后由政府投入建设资金180余万月、设备资金30余万元。历时一年半,全面完成了标准化建设和基本设备的投入。对中心及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础设施要经过改造建设,达到统一标准、统一设置、统一标识、统一工作规范。在将服务网络建设成为配置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适应居民不同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新体系的同时,突出体现中医药特色和文化氛围。

三、认真开展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和政策落实工作。

(一)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前后出台了众多的关于扶持中医药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的同时,在全区乃至全市掀起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按照上级要求,中心及时成立了“青山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具体实施方案,同时每年都以红头文件下发各科室、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做到做到项目分解到科、责任落实到人。

(二)严格按照创建要求,规范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基本服务和技术操作要做到规范统一。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国中医政发[2010]46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的通知》(国中医药政发〔2010〕48号)的要求开展中心及各站科室设置,人员及技术资格准入管理,确保我中心各项工作高效推进、规范有序运行。

(三)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医保、合疗及药品采购“三”统一政策,积极把中医药饮片、中成药、中药注射制剂等费用纳入到报销范围,并将比例提高5%,同时将针灸、按摩、推拿、药物熏洗、拔罐等非药物治疗也积极纳入报销范围,并将比例提高10%。

通过这些政策的落实,客观上也提高了中心的中医药特色氛围、医务人员开展中医药服务的积极性和中医药服务对患者的吸引力。

四、加快中心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质量。

(一)为加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的培养,中心以区卫生局下发的三套《基层中医药适宜建设手册》系列丛书为教材,通过开展医、防、保、健康教育、卫生管理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中医类别全科医学培训,以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中医全科医学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比武、岗位练兵活动,使医务人员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明显提高。努力造就一支以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或系统掌握中医药知识的全科医师)为骨干的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每年开展内部培训4次,从而加强医务人员中医药能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充分利用“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扶持中医药发展契机,大力加强中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中医类别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招录、招聘力度,缓解中心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对新进人员加强中医药知识的岗前培训。为做好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心每年送出培训3人次,通过与区中医医院的帮扶机制,开展以区中医院为培训基地的培训工作,全面实现了全员基地培训。

(三)加大中医药人才引进力度,提升所需中医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吸引、录用中高级职称中医类别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中心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为加强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中心将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政策支持和制度倾斜,为着力引进高级中医药卫生人才,促进卫生工作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创造条件,返聘退休人员2人,聘用中医专业技术人员4人。通过骨干培养、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中心中医药医疗技术水平。

五、深化内涵建设,突出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功能中的作用。

为努力促进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全面突出中医药特色,使“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更加完善,使大多数社区居民能够获得安全、经济、有效、便捷的服务。

(一)中心通过建立健全辖区居民健康档案中医药特色内容,加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在完善信息科基础建设的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将现有的健康档案和各项、各类表格逐步加人中医内容,其中必须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资料,进一步融入中医体质辨识内容,提供中医体质养生和个性化指导,进而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医疗服务。

(二)在计划免疫和传染病防治等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参与的服务;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强重大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充分发挥中医药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继续保持传染病低发水平,加大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结核病、性病等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群预防传染病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使宣传覆盖面要达到90%,居民知晓率达到80%以上;为加强中医药参与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中心建立和完善了具有中医药内容的各项应急预案,建立统一领导、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每年加强应急队伍的培训1次,组织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流行病学、应急处置的模拟演练1次,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三)注重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以高血压、慢支、糖尿病为重点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全面开展慢病管理,将实施常见慢性病社区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治规范化管理作为社区卫生的重点工作。全面落实对高血压、糖尿病、慢支等常见慢性病人群实施社区中西医结合防治的规范化管理,强化常见慢性病人的健康中医药管理和非药物干预管理,同时有效降低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目前中心管理糖尿病患者1201人,管理高血压病患者1115人,管理慢支患者2000人。

(四)把中医药适宜技术引入孕产妇、儿童保健的系统管理工作中;中心大力运用中医药开展医疗和保健服务。日常诊疗工作中,做到能用中药的不用西药,逐步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同时做好妇幼中医药卫生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充分利用 “三八”妇女节、“六一”国际儿童节、“母乳喂养宣传周”、“世界艾滋病日”等节日和宣传日,大力宣传妇幼卫生法律法规及婚前保健、母乳喂养、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等中医药科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保健意识,目前管理孕产妇231人,每年开展中医药诊疗活动一万余人次,每年开展活动4次。

(五)在指导伤残人员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活动中全面开展中医特色全方位服务。

(六)加强中医精神卫生工作,规范社区精神病人的管理。加大免费中医药服务力度,增加免费中医药服务次数,大力开展社区精神病人中医康复活动,使辖区精神卫生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目前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19人。

(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在每日中医门诊量占总门诊量50%的同时,积极开展家庭巡诊、出诊、护理和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等基本医疗服务。让居民的基本健康需求能在社区得到较好的解决;进而充分利用与区中医院共享资源的优势,积极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保健需求。

(七)加强在社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促进活动、举办医疗保健知识讲座、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多种形式方面,利用各类宣传日,开展多种形式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突出宣传中医药知识,增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深入开展中医健康干预行动,探索以中医药健康促进和行为危险因素干预为主要技术手段和工作内容的慢病综合干预措施,每年开展中医健康教育讲座4次,开展中医健康促进活动2次、开辟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专栏5期、发放中医健康教育处方12种近万余份。

(八)充分利用中医药内涵,创新服务模式。

中心全面推行了居民健康责任医师签约服务模式,强化中医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建设,在继续推行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的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强化全科医师责任团队中医药化建设,以居委会为单位,中心及各服务站组建了6支全科医师责任团队,成员至少5人,其中必须包括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要求覆盖率达到100%,并逐步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动中包含中医药服务。实现中医药服务网络化、责任网格化、管理信息化。真正建立“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基本实现每位居民都拥有自己的中医药家庭医生和具有中医特色的电子健康档案。

(九)深化运行机制改革,用制度激励工作人员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

在积极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时,中心建立了具有生机、活力的推进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在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的高度上突出体现扶持中医药适宜技术发展思路,吸引优秀的中医药医务人员到我中心工作。

(十)不断完善和畅通与上级医院的业务合作和病人转诊机制,建立合同式的双向转诊制度。

通过签订合同,完善双向转制度,建立了与区中医医院合作的制度化,在积极开展双向转诊工作中,通过区中医院的疗效和中医药人性化服务,突出中医药特色。围绕中心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基础性工作,利用优势,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医特色。通过双向转诊,充分利用辖区及周边中医药资源,建立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培训基地,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知识及技能培训,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能力。

(十一)制定辖区居民适宜的《中医保健方案》。

中心在区卫生局组织的专家组的指导下,通过认真的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健康需求的调查,做出了初步的社区卫生诊断,并依此制定了辖区的《中医药保健方案》,内容包括“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防治一体化及菜单式服务项目”、“糖尿病中西医结合防治一体化及菜单式服务项目”、“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防治一体化及菜单式服务项目”、“老年人中医药保健方案”、“妇女、孕产妇中医药保健方案”、“儿童中医药保健方案”、“亚健康人群社区中医药保健方案”、“中医体质分类辨识方案”、“中医体质养生保健方案”、“中医防治‘非典’方案”、“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通过这些方案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辖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同时也更加增强了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信任度。

六、配合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参与环境整治,扩大中医药文化氛围和社会影响。

中心中医药工作人员,积极利用中医药有效手段,配合街道办事处和各职能部门,参与对市容环境、城中村及区间结合部卫生、集贸市场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场所及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除四害、社区和单位卫生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活动,并建立了长效机制,在巩固和扩大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同时突出体现了中医药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影响。中心每年开展上述活动至少3次,尤其在开展城市清洁日和爱国卫生月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中医药作用,推动了爱国卫生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七、切实做好中心中医药对各站的支援工作

认真贯彻区卫生局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日常业务管理和指导精神。按照全区统一要求,开展中心中医药对各站的支援工作,建立中医药人员交流、培训和业务协作的长效机制,将中心中医药专家资源和技术引入到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病的协作管理机制。提高中心和站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满足社区居民的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并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八、通过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中心各项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深化医德医风建设。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在医疗卫生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坚强保证。创建活动中,围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多次开展中医药专家义诊活动、中医药工作者社区咨询、宣传活动、创中医名科、名医等活动,广泛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将结果纳入考评,与绩效考核紧密结合,并将发挥中医药特色项目纳入“三好一满意”活动中,有效促进医德医风建设工作。创建以来,中心共有三名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产生优秀团队一个(保宁路社区卫生服务站)。

通过开展“创建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活动,使我中心面貌焕然一新,业务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开展创建活动以来,我们虽然单个处方收入减少了,但是中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大家都觉得发展中医药事业有奔头,越干信心越高、热情越高,在创建过程中省、市、区各级党和政府对我们给予了高度的关怀和支持,省卫生厅多次派出专家督导组来我中心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市、区卫生局对我中心的创建活动进行了大量投入,区卫生局多位领导来我中心蹲点包抓,使中心全体职工更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创建全国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进而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扎实工作。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对我们的创建工作多做指导,多提宝贵意见,无论批评、表扬我们都将真诚接受,认真总结,保持优势和成绩、整改问题和不足,力争紧跟全区创建步伐,不拉全区后腿,为我区创建成功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全国中医药先进县 篇5

2012年是我区创建全国基层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关键的一年,也是创建工作卓有成效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院在区卫生局和区中医院的领导下,按照全国基层中医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积极筹备,层层落实,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街办概况:油槐街办位于临潼区渭河以北,东临渭南,北临相桥街办,西临交口街办,总面积40平方公里,13个行政村,总人口约26048人。

二、卫生院概况:油槐卫生院位于油槐街办西关,始建于1967年,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经过几次改造,现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工作人员17人,中级职称1人,师级职称3人,开设内、外、妇、儿、中医科等科室;辅助科室有放射科、检验科、心电图、B超室、药房等;并开设公共卫生科。开放病床20张,年门诊量1万余人次,年住院量400余人次。承担着我镇2万余人的医疗、卫生防疫等工作。医疗设备基本齐全。其中中医科、中药房等中医服务科室,配备了常用的中医诊疗设备,中成药均在90多种以上,饮片200种以上,村卫生室中成药均在60种以上、饮片120种以上。中医科成员3人,为辖区人民提供了有效的中医医疗服务。我镇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的中医药特色服务网络。传统中医和现代医疗共同发展。

三、创建工作情况:

为了充分挖掘辖区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2010年开始正式启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以来,我院制定并实施中医药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3年来,我院按照《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坚持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规划设置了1所中医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达14%。我院中医软件、硬件建设基本步入协调、健康、均衡发展的轨道,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的评估标准。

3年来,在区中医院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帮助下,我院成立以院长为中心的创建领导小组,以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目标,充分挖掘中医药资源优势,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服务网络,推动了以中医药服务为特色的乡镇卫生服务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推进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经研究决定:任命卫生院副院长樊纪清同志为中医科负责人,科室成员为李开道、杨建勇。

(二)加强宣传与管理,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强化宣传,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卫生服务。一是广泛进行宣传。我院通过标语、宣传栏、宣传单、开会、组织举办健康讲座等形式,宣传中医药保健知识,使中医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免费发放中医居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000余份、开展宣传咨询活动10余多次,中医药健康宣传栏20多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万余份,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中医药知识的知晓率和中医药服务的满意率。二是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对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知识培训,通过率达95%。建立中医特色随访机制,运用针灸、推拿、牵引、拔罐、刮痧、穴位注射等六种以上中医药治疗手段开展服务,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准确诊疗。积极引导群众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门诊量

逐年上升,平均达到总门诊量的20%。

(三)严格标准,突出特色,完成基层建设。我们按照房屋标准、标识标志、基本设备、功能设置、制度规划等考核评估的统一要求,建立了中医科、中药房。在显著位置悬挂了孙思邈中医药名家画像及体质辨识宣传框,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四、存在问题

中医人员短缺及中医技术仍较薄弱;辨证使用中成药率偏低;门诊登记还存在一些问题等。在今后工作中,提高科室人员医疗技能,规范处方书写和门诊登记,引进确有专长人才,培养初级人才,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添置更多更先进的医疗设备,让中医药更好的服务于老百姓。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中医药服务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前景光明,任务艰巨,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以这次创建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医药技术在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大力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为维护人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油槐卫生院

全国中医药先进县 篇6

为做好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检查评估工作,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46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47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48号),制定本检查评估方案。

一、检查评估目的和原则

(一)检查评估目的

1.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候选地区(以下简称候选地区)基层中医药工作情况进行评估。

2.促进候选地区创建活动深入、有序开展,进一步明确政府和社会责任,推动当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协调,引导基层中医药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二)检查评估原则

1.遵循公正、客观、透明、科学、有效、适度的原则。2.检查评估与改进相结合,促进候选地区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制定检查评估工作制度,明确检查评估人员职责和权限,确保检查评估工作的有效性。

二、检查评估对象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的要求,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中 1 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合格后推荐的候选地区。

(一)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检查评估对象 1.县中医医院、县综合医院;

2.4个乡镇卫生院、4个村卫生室。由候选地区推荐1个乡镇卫生院,随机抽取3个乡镇卫生院;在上述4个乡镇卫生院所在乡镇辖区范围内,推荐1个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的村卫生室,随机抽取1个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的村卫生室和2个其他村卫生室;

3.44名农村居民,其中在县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就诊过的居民不少于22人。

4.22名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其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师资2名,县中医医院和县综合医院中医类别医师各2名,4个乡镇卫生院和4个村卫生室每个机构中医人员和西医人员各1名。

5.县政府和县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

(二)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检查评估对象

1.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2个。只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区,检查评估对象为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区,检查评估对象为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由候选地区推荐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余3个随机抽取(其中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

2.社区居民40人,其中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过的居民不少于20人。

3.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11名,其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师资2名,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中心2名中医类别医师和1名临床类别医师,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站1名中医类别医师和1名临床类别医师,另外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当检查评估对象均为中心或站时,检查 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访谈人员数,但应保证访谈总人数为11人)。

4.区政府和区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

三、检查评估方法

(一)检查评估方式

直接检查评估和间接检查评估。

(二)资料来源及收集方法

直接检查评估:包括查询工作记录、病历记录、健康档案、财务档案,现场观察、访谈、问卷调查、专家讨论等,以公开检查的方式进行。

间接检查评估:包括现场观察、拦截调查等,以非公开的方式进行。

四、检查评估程序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根据有关文件,对各地上报的候选地区材料进行审查,确定是否对其检查评估。

(二)检查评估专家组到候选地区进行检查评估,工作时间2天。检查评估结束后,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提交检查评估报告。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检查评估专家组由6人组成,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检查评估专家组由5人组成。

(三)检查评估主要日程:

第一天(报到当天):专家组培训、预备会;

第二天上午: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被检查评估地区汇报会、抽取实地检查机构、查阅资料;

第二天下午和第三天上午:实地检查;

第三天下午: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访谈、总结反馈会。

(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政府网站、中国中医药报对检查评估合格的候选地区进行公示,所在地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在政府网站、省级报刊进行公示,为期一周。

(五)对于公示无异议的地区,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并在国家相关报刊上予以公布。

五、检查评估结论

检查评估结论分合格和不合格,总得分在850分以上的,为合格。

六、检查评估工作监督管理

全国中医药先进县 篇7

1 《规范》中的中医药服务项目的特点

1. 1 中医项目数量增多

我国2001 年颁布的第一个《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中的项目共有3966项, 其中中医项目97 项。2007 年新增项目204 项, 其中中医项目27 项。至此, 2007 年全国的医疗服务项目共4170 项, 其中中医项目213 项、占3% 。

国家发改委在2001 年版、2007 年增补版的基础上修订成了2012 版《规范》, 分为综合、诊断、治疗、康复、辅助操作和中医六大类、11 大项、9360 项。中医的诊疗项目分列在综合、中医两大类中, 共337项, 占所有项目的3. 6% 。与2007 年版相比, 中医项目增加了213 项、约增加了1. 7倍, 且中医项目占总项目的比例也增长了0. 6 个百分点。可见2012 版《规范》的中医项目在数量上明显增加。虽然中医项目数量增加了, 但主要是对2007 版项目的拆分, 使每个医疗服务项目成为不可再分解的、无歧义解释的、唯一的项目[1], 增补的新项目并不多。据统计, 2012 版《规范》中的337 项中医项目中, 保留原项目97 项、拆分项目232 项、增补项目11 项、删除项目3 项。

1. 2 增加了中医特色明显的项目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本原则。在2012 版《规范》“综合医疗服务”部分, 中医辨证诊治、中医辨证论治会诊与西医诊察费、会诊费并列设置, 成为本版《规范》的一大亮点[2]。2007 年增补版《规范》在“中医综合”类中增加了“中医辨证论治”项目, 而2012 版是将“中医辨证论治”归入到“综合医疗服务”中, 且按不同职称和工作内容分列为10 项, 明确并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项目的重要性。2010 年江西、厦门等地已在尝试收取中医辨证论治费, 但真正意义的在全国范围内的施行则是在2012 版《规范》颁布之后。

另外, 中医临床个性化用药也是中医的特色之一, 是中药区别于西药的显著特征。中药调配具有临时调配处方的特点, 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理论和实践的辨证统一, 也是中药药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2012 版《规范》设立的中药特殊调配项目共分为中药调配、中药临方炮制、中药煎药、中药临方加工4 类16 项。与2001 版《规范》仅有的人工煎药、机械煎药2 项相比, 2012 版《规范》丰富和规范了中药特殊调配项目, 从医疗服务项目角度保留和继承了中药的传统技术与方法。

针灸是中医临床非药物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治疗疾病范围广泛、疗效显著、患者易于接受、价格低廉等特点, 深受患者的喜爱。2012 版《规范》针灸的项目从针刺方法上分为普通针刺、特殊穴位针刺、特殊手法针刺和针刺运动治疗4 项。特殊穴位针刺和特殊手法针刺是新增加的项目, 分类更加科学和准确。

还有一些中医特色明显的项目在此次《规范》中得到纳入且分类较为合理。

1. 3 项目框架中增加体现技术劳务的指标

2012 版《规范》的项目框架在原有项目名称、项目内涵、除外内容、计价单位、说明的基础上, 增加了“基本人力消耗及耗时、技术难度、风险程度”等内容, 突出了技术劳务价值, 为各地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下, 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提供了依据[4]。

中医药服务的核心是辨证论治, 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的信息 ( 症状和体征) , 根据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 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 ( 八纲辨证) ,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5]。治疗方法分为药物和非药物, 药物疗法 ( 主要是草药) 是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对应古籍经方、配合随症加减而得出个性化中药处方; 非药物疗法是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使用针灸推拿等技术方法进行治疗。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很少借助和使用医疗器械和医疗耗材, 主要依靠医务人员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技术水平, 同时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也决定了中医医生需要更漫长的临床经验积累的过程, 因此中医项目的技术劳务价值显得尤其突出。虽然目前中医诊断过程也需要结合检验、放射、超声等检查结果, 但主要还是凭借医生的中医知识水平和临床经验。所以, 体现技术劳务的指标对于中医药项目来说, 是突出中医特色的重要指标, 在制定中医药项目价格时应把握这些指标的权重, 使中医特色得以合理体现。

2 关于2012 版《规范》中的中医药项目的问题与建议

2. 1 中医项目的数量仍需补充

课题组共征集到北京地区19 家公立中医医院 ( 8 家三级医院, 11 家二级医院) 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823 项。经过各学科48 名中医药专家全面而科学的整理、筛选、论证, 最终确定了北京地区临床开展的485 项中医药服务项目。这一结果与《规范》337 项相比, 多148 项。由此可见, 即便是最新制定的《规范》, 依然未能将北京市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全部囊括。《规范》应当兼顾全国各地区中医医疗的现状, 将目前一大批临床有效、特色明显的中医诊疗项目纳入进来, 满足广大患者治疗的需求, 且不禁锢中医医生治疗的手段。

2. 2 中医项目分类尚不完全

2012 版《规范 》的中医项目分类与2001 版相比, 除“综合医疗服务”中包含中医辨证论治项目, 将针刺、灸法合并为针刺与灸法类外, 基本没有变化, 没有增加新的分类。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 人类疾病谱在发生着转变, 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人们对心理治疗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医心理治疗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 可归为情疗、心疗和意疗三大类。中医心理治疗有着独到的理论和特点, 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和患者群。但《规范》中仅有少数气功类项目, 无中医心理治疗项目, 建议《规范》中增加中医心理治疗项目。目前北京市中医局已从医疗技术角度审核准入了中医心理治疗的部分项目, 但尚无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课题组整理归纳了73 项中医心理项目可作参考。

中医诊疗设备是应用中医理论研制的设备, 应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年来审批了200 多种中医诊疗设备, 这些设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规范》中只有少量的中医诊疗设备散在各专业项目中。课题组整理了目前北京市各中医医院已在使用的中医诊疗设备共26 种, 建议《规范》中增加中医诊疗设备项目。

2. 3 部分项目的内涵尚需修改

2012 版《规范》的项目内涵很详尽, 包括项目操作过程中常规使用的设施、设备、器械以及所提供的技术服务操作过程、主要路径、方法及步骤等, 是制定价格的参考依据, 重点体现出技术操作内容和设施、设备、器械消耗的价值[1], 相当于描述和表达该项目的“说明书”。中医项目使用设施、设备、器械等较少, 所以项目内涵重点描述技术操作过程、路径、方法和步骤, 突出各项目的技术特点。

通过课题组专家研究论证, 部分《规范》项目的内涵与临床实际有出入, 尚需斟酌、修改。例如中医推拿治疗中的颈椎病推拿治疗、寰枢关节失稳症推拿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症推拿治疗的项目内涵有重复, 这3 个项目都是广义的颈椎病推拿治疗, 但技术难度和方法不同, 应体现在内涵的表述中, 建议删除颈椎病推拿治疗内涵中难度较大的推拿手法。课题组共提出了10 项应修改内涵的项目, 在此不赘述。

2. 4 项目的命名方法有待相对统一

从《规范》的中医项目命名上看, 各专业的项目命名方法不一致。例如, 中医外治法项目以治疗方法命名, 如贴敷治疗、中药涂擦治疗、中药热奄包治疗等; 中医骨伤治疗项目以疾病名称加治疗方法来命名, 如踝关节骨折手法整复术、踝关节骨折脱位手法整复术、踝关节骨折撬拨复位术等; 中医推拿治疗项目是根据疾病名称来命名; 针灸项目以针灸部位或针具名称等来命名。根据中医临床的特点或习惯, 用不同的命名方法来确定项目名称, 是目前中医项目的普遍现状。但是, 用什么命名方法既能保持中医特色、又能相对统一规范目前临床使用的中医方法、还能方便制定价格和临床使用等, 尚需进一步论证探讨。我们建议以中医治疗方法或技术命名中医项目, 能充分体现中医特色, 且能相对统一命名方法。

2. 5 项目与价格的关系问题需进一步探讨

从我们研究的结果看, 《规范》的中医项目基本是现行收费项目的分解, 一个基本项目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或疾病名称细化分解为若干项目, 新增项目较少。例如推拿, 北京目前收费项目中只有4 项主要收费项目 ( 颈椎病25 元/人次、腰椎间盘脱出症25 元/人次、按摩手法治疗10 分钟以内10 元/人次、按摩手法治疗10 分钟以上20 元/人次) 。《规范》中推拿治疗项目增加到67 项, 增加了近16 倍, 这些项目大都是以疾病名称来命名的, 由骨科、内科、儿科、妇科等系统疾病分解成为若干项目。本课题的成本核算组认为, 就推拿治疗的67 项而言, 运用计算项目价格的指标无法实现将所有项目一一区分并赋予价格。经咨询推拿专业专家, 目前北京市的推拿收费价格过低、项目种类过少, 无法体现中医医疗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专家认为推拿的价格主要与医生的技术 ( 职称) 、推拿时间、手法难易程度等相关, 建议推拿项目参考医生职称、推拿时间、技术难度 ( 手法难度) 、风险程度等指标来分类确定有关项目的价格。其他组别的项目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所以, 如何确定项目价格, 是一项一价, 或是多项分类定价, 还是与原收费项目对接核价, 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本文暂不讨论。

3 结语

随着2012 版《规范》在全国的推广实施, 各省市都在将本地的医疗收费项目情况与《规范》对接, 并构建本地的医疗收费价格体系。医疗价格的结构调整是医改的重要内容。中医药服务项目和价格的调整势在必行, 如何保持和加强中医特色优势、保证中医药的传承动力, 中医药服务项目和价格体系起着决定性和导向性的作用。所以, 我们应当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构建中医药服务项目和价格体系, 以此为杠杆, 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振忠, 陈增辉, 李敬伟.2012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修订原则及思路[J], 中国卫生经济, 2013, 32 (2) :5-7.

[2]王志伟, 刘群峰.中医辨证论治价格项目设立的重要意义及实施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 2013, 32 (2) :23-25.

[3]王志伟.中药调配的特殊性及中药调配服务价格项目实施要点[J].中国卫生经济, 2013, 32 (2) :26-28.

[4]王玉洵, 朱佩慧.浅析2012年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J], 中国医疗保险, 2012, 7:24-25.

全国中医药先进县 篇8

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病的精英汇萃于此,该院名誉院长尚天裕以研究小夹板治疗骨折享誉于世;院长胡荫奇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在老一辈骨伤科专家的带领下,多年来,望京医院以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骨伤科疾病闻名于国内外。

各种急慢性骨折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该院骨科通过多年的研究,发明了专治各种骨折的骨折复位固定器及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该固定器和疗法被卫生部列入十年百项科研成果,向全国普及推广。该疗法治疗骨折不用开刀,仅通过贯穿骨骼的2至3枚骨圆针并用骨折复位固定器连结,固定于体外,即可牢固固定骨折直至愈合,而不影响骨折局部的血液循环。患者下肢伤后1至2周即可拄拐下地行走,生活自理,恢复近乎正常人的生活。由于这种疗法使骨折局部一直存在着生理性应力刺激,故骨折愈合快,骨痂质量好,而又不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还能使骨折愈合与关节活动的恢复同步进行。骨折愈合后拆除骨折复位固定器,拔除骨圆针,治疗即告结束,无须第二次手术,疗程大大缩短。此外,在治疗骨折经验的基础上,他们还创新性地应用小切口技术,结合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治疗四肢畸形(如“O”形腿、“X”形腿)、骨折畸形愈合,并研究开展肢体增高术。

该院骨科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体滑脱症、脊柱外伤、颈椎病、脊柱相关疾病及各种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多次获得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科技进步奖。他们采取独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疗效显著。多数患者通过推拿按摩手法,配合中药理疗、离子导入、封闭(局部痛点、神经根、硬膜外等)、三维多功能电脑控制牵引复位等治疗,可使疾病症状缓解或消失。

被世界称为亚癌的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疾病,是医学界尚未攻克的世界性难题。该院骨科根据中医理论,以三期辨证为基础,以中药汤剂及胶囊内治,配合手法、牵引等外治为主,结合中药制剂输液及必要的手术,同时配合免负重支架及髋关节功能训练,能较快消除症状,恢复关节功能,达到骨坏死修复与关节功能恢复齐头并进的效果。

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该院骨科采用一整套独具特色而疗效显著的治疗措施,如手法推拿、牵引、中药内服外敷、润滑加研磨、理疗、关节冲洗、关节镜手术清理骨赘等方法,并系统指导功能锻炼,可迅速有效地减轻或消除症状,恢复关节功能,治疗优良率达到98%以上。

拇外翻多发生于女性,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影响足部美观,造成行走不便。以往治疗采用大切口截骨,钢针或镙丝钉内固定及石膏外固定,需住院卧床3至4周。该院骨科创立了中西医结合小切口治疗拇外翻的新方法。该方法只用局部麻醉,采用小切口(不超过1厘米)手术,不作内固定,不缝合,不打石膏,愈合快,术后能下床活动。现已治愈2000多例患者,此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一所三级中医综合性医院,该院在内科、针灸科、妇科等领域也具有较强优势,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风湿与类风湿疾病、急慢性肾炎、肾病、老年病、胆囊炎胆石症、外阴白斑、小儿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毒性角膜炎等病的治疗上也独具特色。

望京医院以“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为宗旨,用其优质的服务、低廉的价格、高超的医疗水平带给广大患者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生活。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中环南路6号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

邮编 :100102

咨询电话 :6431464864014411-265564361263

上一篇:中华医学会河南心血管下一篇:给母亲洗脚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