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京剧趣谈教案(通用10篇)
六年级语文京剧趣谈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驰骋、尴尬、虚拟、约定俗成、凸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特色。
3.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了解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教具准备
京剧演出片段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说起中国的国粹,有些同学可能会想起京剧。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每一位中国人无不为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京剧艺术不仅深受炎黄子孙的喜爱,同时,她那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魅力,征服了全世界各国酷爱艺术的人们。这节课,我们就走近京剧,了解一下京剧的艺术特色。【课件1:课题】(板书课题: 京剧趣谈)齐读课题。
二、读通读准课文
1.课文从哪两个角度讲了京剧表演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课件2】出示词语认读:
驰骋 尴尬 虚拟 高扬 低垂 装饰 约定俗成
绱鞋底 酒宴 唯恐 不可开交 戛然而止 越发
三、了解京剧特点
1.【课件3】出示第一部分《马鞭》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京剧表演骑马时,为什么不用真马?
(2)京剧表演中,用什么道具来表演骑马?
(3)演员拿着马鞭代替真实的骑马有什么好处?
(4)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哪两个例子?
2.小组交流,明确问题答案。
3.指名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舞台方圆太小,马无法驰骋,所以只能找一样东西来替代,马鞭是比较合适的。(板书:虚拟)
演员手拿马鞭,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演员有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随心所欲,不受限制。(板书:马鞭)
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用的线是虚的,一个是宴席上举杯喝酒是虚的。
(板书:绱鞋底 举杯饮酒)
3.全班交流,了解用马鞭虚拟表演的特点。
四、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马鞭》部分,思考作者由马鞭说起,为的是说明京剧表演中的什么特色。
2.读第二、三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写出这两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演员表演绱鞋底,针线都是虚的,但感觉可以使用。三、演员表演举杯喝酒,实际上并不真喝。)
3.作者说京剧中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以使用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一是绱鞋底,二是举杯喝酒。)
4.京剧欣赏,看表演领悟京剧表演的艺术特色。
(1)多媒体播放:【课件4】京剧中骑马、绱鞋底、举杯饮酒的图片。
(2)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
五、体会表演特点
1.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亮相》部分,要求读懂这部分内容后,把重点讲给别人听。注意讲清楚:
(1)这一部分讲了京剧表演中哪两种奇特场面?
(2)这两种表演有什么好处?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讲给别人听。
3.师生评议。(板书:亮相 静止 杂技)
4.片段欣赏,体会好处。
多媒体播放:【课件5】相关的京剧片段,学生结合文字描述体会这种表演方法的好处。
六、拓展阅读资料
出示:【课件6、7】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板书内容
京剧趣谈
虚拟:马鞭 绱鞋底 举杯饮酒
亮相:静止 杂技
教学反思
京剧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究竟又是什么?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呢?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认为:
一、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
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二、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
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六年级语文京剧趣谈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京剧脸谱图案和色彩的象征意义,能够根据谱式制作立体面模并描绘一个京剧脸谱。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观察、绘制过程中,了解中国京剧脸谱艺术的基本特点,运用剪贴与绘画等方法绘制京剧脸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京剧脸谱知识的学习,培养对京剧脸谱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
学具:脸谱模版、水溶画棒、水粉色、调色盘、毛笔、剪刀、彩纸、胶水 教具:课件、京剧脸谱资料、脸谱模版、绘制工具等 重点:立体京剧脸谱制作
难点:脸谱图案对称性的描绘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交流
1.伴随京剧旋律,欣赏京剧人物造型。
讨论:包拯、关羽、曹操等人物的脸上,为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不同?
(学生对京剧脸谱并不陌生,特别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京剧人物,但是对脸谱的谱式以及脸谱色彩的象征性等还不够了解。从学生熟悉的角色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2.引出课题。
3.京剧脸谱在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谱式,简单介绍京剧脸谱中几种基本的谱式。
(京剧角色类型俗称“行当”,主要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气质等划分,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以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夸张手法,鲜明地表现人物的面貌,揭示出人物的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京剧脸谱艺术,以精巧的构图、绚丽的色彩、细腻的线条、勾揉抹的手法创造出众多性格鲜明、神态各异、想象丰富的脸谱艺术形象。京剧脸谱谱式约十余种,有“整脸”、“三块瓦(窝)脸”、“十子门脸”、“六分脸”、“碎花脸”、“歪脸”等。)
二、观察与讨论
1.讨论:京剧脸谱是怎样运用色彩塑造人物形象的?
出示学生比较熟悉的京剧人物造型,通过欣赏与观察,了解脸谱色彩的象征性。(京剧脸谱的颜色使戏剧中人物的忠、奸、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是以某一种颜色象征某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这种颜色称为“主色”、它是一个脸谱最主要的直觉表现手段。每个脸谱至少用三种以上的颜色,各种色彩显示不同的作用与象征。)2.教师小结:
①脸谱图案大都是左右对称的;
②京剧脸谱的颜色具有象征性,不能随意涂色;
③图案纹样与角色个性的象征意义。
三、示范与制作 1.示范脸谱的绘制步骤:
①剪出外形,沿粘贴线剪、折并粘贴;
②拼装鼻子部位;
③定出中轴线,画出眼、嘴的位置; ④按脸谱谱式用铅笔勾勒图案; ⑤用水溶画棒涂色。(示范时强调:
1.京剧脸谱图案大都为左右对称,在用铅笔勾勒时,应注意对称描绘。2.有些京剧脸谱图案比较复杂,绘制时可适当简化。3.不能在颜色上来回涂染,以免将下面颜色带起。)2.学生在脸面模型上绘制脸谱。
(可以要求学生课前收集一些京剧脸谱图案,供上课时欣赏与临摹。)3.作业要求:
①脸谱造型与图案对称,色彩鲜明,制作整洁。②可以用水溶画棒涂色,也可以用水粉画颜料涂色。
四、展示与评议
1.依据不同谱式或色彩,分类展示学生作业。2.自评:说说绘制的感受。3.根据作业要求互评。4.教师点评,表扬有创意的作业,肯定学生耐心、细致的作业态度。5.教学拓展:
欣赏利用各种材料绘制的京剧脸谱,鼓励学生进一步尝试。(1)还可以选择其他材料,如彩纸、软陶等剪贴、塑造京剧脸谱。(2)中国的很多地方戏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脸谱艺术,可以尝试了解绘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京剧脸谱图案和色彩的象征意义,能够根据谱式制作立体面模并描绘一个京剧脸谱。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观察、绘制过程中,了解中国京剧脸谱艺术的基本特点,运用剪贴与绘画等方法绘制京剧脸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京剧脸谱知识的学习,培养对京剧脸谱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
学具:脸谱模版、水溶画棒、水粉色、调色盘、毛笔、剪刀、彩纸、胶水 教具:课件、京剧脸谱资料、脸谱模版、绘制工具等 重点:立体京剧脸谱制作
难点:脸谱图案对称性的描绘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比较
1.观察优秀的作品,看看他们是如何涂色和粘贴的。2.分析自己容易出现的问题,试着解决。
二、涂色
1.运用合理的色彩对京剧脸谱进行涂色。2.注意立体造型下涂色的问题。
(因为京剧脸谱是立体造型,涂色时候一定要用手扶在内侧,然后再涂色,这样可以让色彩不至于滑落在一边。)涂色要均匀。
六年级语文花脸教案 篇3
一般常态教学目标
通过品读文中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感受少年仰慕英雄、渴望成为英雄的心态。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词语积累:掺、轧、凛、咄咄逼人、俨然
句子积累:描写花脸的有关句子
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目标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转换成语言表达,感受作者仰慕英雄的心理变化过程。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1、什么是花脸?
2、“我”惧怕那个大花脸,那么从最初的惧怕到喜欢,其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在文中动作、细节描写中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什么是花脸?
原指京剧表演的一个行当,称“净”。花脸是俗称。面部化妆运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幅度大,以突出性格、气度和声势。
2)文中的花脸指的是什么?
依据戏曲中“花脸”的模样用纸浆轧制成的面具。
二、课堂教学
(一)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生默读课文,思考:这篇叙事性散文叙述了怎样的一件事?
学生简要概述课文内容:在一年年根,舅舅送了我一个“关羽”花脸,我非常喜欢这花脸。
(二)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朗读描写花脸的有关句子
(1)圈划并朗读文中描写花脸的语句。
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的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注意)
(2)讨论:你能概括文中花脸的特点吗?
色彩鲜艳(如:赤红、墨、绿)
凛然不可侵犯(从面、眉、眼角、包头、长巾、胡须等角度的描写)
(3)识脸谱,掌握关羽脸谱的特点(PPT)
陈寿《三国志》: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
(4)朗读指导:抓住能体现花脸特点的有关词语
2、朗读描写青龙偃月刀的有关句子
(1)圈划句子
(2)生设计朗读重音
(三)感悟文本
1、文中有多处表达了我对关羽花脸的喜欢,你能找到这些句子吗?
“我”喜欢花脸的有关句子
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
做三轮车回家时,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执刀而立 我推开大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我是大关公哪!
整个大年夜我一直戴着这花脸,谁说都不肯摘,睡觉时也戴着它„„,转天醒来头件事便马上戴上„„,转天醒来头件事便马上带上,恢复我“关老爷”的本来面貌。
我手握大刀,摇晃着肩膀,威风地走进客厅,憋足嗓门叫到:“俺——姓关,名羽,字云长。”
2、然而在第二自然段生动地描写了“我”惧怕那个大花脸,那么从最初的惧怕到喜欢,其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的原因:
与我一般大的男孩们投来艳羡的目光——快活之极
心理活动:威风,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舅舅给我讲了许多关公的故事„„好像在说我的光荣史——骄傲之极
心理活动:想成为关羽式的英雄。
(四)反思文本
文中表达了全家人对花脸的喜欢,请说说全家人喜欢的理由:
学生交流。
师总结: “精忠贯日月,大义薄云天”,集忠义于一身的关羽已被广大的群众所认可、推崇和继承,并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五)适时穿插口语目标
当我戴上花脸后,一路引来艳羡的目光,此时我的心理活动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并口述“我”的心理活动。
(六)课后练习:
1、请运用恰当的描写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件玩具。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4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板书:爱国)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感受钱学森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83页,快速默读课文,画出钱学森说的话。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来说?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发言权应该先给你!(出示句子)“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
就是因为祖国现在很穷,所以我们要共同去创造,我们应当回去。”
同意的 请举手。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句话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段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自由读一读这一小节,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身在异国他乡,心系祖国人民。时刻魂牵梦萦着自己的祖国。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首歌《我的中国心》。
《我的中国心》最初是由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在80年代的时候演唱的。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出了全世界爱国华人的共同心声。来!一起唱!
唱着这首《我的中国心》,你感觉怎样?(激动!自豪!兴奋!)是的,无数游子哼唱着这首歌,一遍遍深情地呼唤着-----------(中国,我 爱 你。)多么真挚的情感!多么富有激情的呼唤!同样喊出了身在美国心系中国的钱学森的心声!有把握把钱学森的心声读出来吗?
(齐读)下面,我们来学习钱学森说的另一段话。请同学读一读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
就是因为祖国现在很穷,所以我们要共同去创造,我们应当回去。”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当时祖国还很穷,回去搞科研还有困难,可他一定要回去。)是啊!中国有句俗话,“儿不嫌母丑”。祖国就是自己的母亲!您还有什么想法。
(钱学森明明知道当时我们国家很穷,就是搞起科学研究来也不方便,但他却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因为他是中国人,他要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他要把汗水和智慧洒在中国的土地上,让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钱学森的话让我感动万分,因为他在美国帮助美国人做事情,美国给了他很高的待遇,将来可能会更有前途,而他回国,各方面条件都赶不上美国,他很爱国。)说得多好啊!中国才是他的家!是祖国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祖国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坎都令他难忘;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他心中重千斤。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钱学森的肺腑之言,感受他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生齐读钱学森的第二段话。)同学们,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 是在什么情况下对留学生说的呢?
想一想,假如你是钱学森,在答复留学生的这番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说?(激动!诚恳!坚决!坚定!果断!)体会得很好。请你带着你的激动,带着你的诚恳,带着你的坚决和果断再来读一读。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钱学森总是和留学生们相聚在一起互述思家之情,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比其他留学生更为坚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4节。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请你自己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是说钱学森是个难得的人才,坚决不能让他回到中国,这样美国的损失就大了。
说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说明他是个威力无比的人才。)一个师有多少人?猜猜看。
当时美国部队的编制分甲、乙两种,乙种师5000人是一个师,甲种师一个师就是10000人,你们说五个师是多少人?
至少25000人啊!钱学森至少赶得上25000人!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力量无比的人!伟大的人!了不起的人!不可多得的人!打着灯笼难找的人!神奇的人!)怪不得海军的高级将领说―――――――
读了着句话,你还知道了什么?绝”字什么意思?(坚决不允许。没有商量的余地。)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此处学生理解不出,教师范读引导。(是不允许他离开美国,到中国不行!到其他国家也不允许!就是他们美国一定要想方设法把他留下来,帮助美国做事情。)他们会怎么留?请你想象一下。
(他们会给他涨工资,给他更好的别墅,更高档的轿车。还会给他升官。
他们如果劝说不行,利诱也不行,可能就要来硬的了。比如抓起来,拷打他。
会派人监视他,把他软禁起来,不允许他外出、打电话、通信等。控制他的自由。实在不听话,不为美国做事,他们有可能对他下毒手,秘密杀害他。)是啊!同学们想像的都有可能。他们会软硬兼施,千方百计阻挠钱学森回国。事实上,当时的美国政府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当钱学森提出回国后,他们非常恐慌,后来又非常的恼火,明里暗里对钱学森进行迫害。后来还卑鄙地找了个借口把钱学森抓了起来。将他关押在一个孤岛上,进行惨无人道的折磨和迫害,仅半个月,就使他的体重减轻了30磅(约合27斤)。当时美国当局声称,只要钱学森放弃回国念头,就照常给他提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然而,钱学森―――――
虽然留在美国,钱学森可以享受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然而,钱学森―――
尽管,其他的留学生再三劝阻钱学森,叫他不要回到贫穷落后的中国,然而,钱学森―― 尽管,美国政府千方百计阻扰钱学森回国,钱学森在美国受尽折磨,度日如年,然而,钱学森――
经过五年漫长的等待,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周恩来的努力下,钱学森终于从美国的束缚中获得了自由,当他接到可以离开美国的通知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并且高兴地像个孩子似的跳了起来。
终于可以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祖国了,钱学森激动万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迎接他吧。
读一读第一节,仔细观察,你看到的钱学森怎样?
交流!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他希望自己坐的是火箭,火箭的速度比轮船快,说明他盼望早一点回来。有一个成语正好能概括它的意思,又能表达钱学森此时的心情,谁知道?
归心似箭!对!但作者为什么要用火箭作比,而不是飞机或者快艇呢?
也就说明钱学森盼得不能再盼了,急得不能再急了。谁能把这归心似箭的心情读得让大家都能感受到?
哪个词语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好!一起读!这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深爱着祖国的人民,时刻想着能为祖国人民多做点事。正因为如此,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学完课文,让我们走出文本,说说你的收获。
如今,钱学森老爷爷己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2.给课文编写提纲。3.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作者的养花实践中,感受到养花的乐趣,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读讲结合法、小组议论法、自学辅导法。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3.能从课文中找出点明中心的句子,并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中心的。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及养花带来的乐趣,以及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中心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本课
你喜欢养花吗?谁说说养花有什么好处?那么我们看文中老舍先生是怎么看待养花的?
板书:养花。
二、介绍老舍、老舍养花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 12日发2 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关于老舍养花,是从33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2.通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句。3.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拼读,读生字,注意纠正错误。
记清字形,理解词义:有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时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
秉烛夜游:部首:禾或丿。笔顺:秉,与“乘”区别。词义:秉,拿。举着灯烛在夜间游赏。
纠正字音:乐趣、计较、虽然、适当、尽管、倾盆 2.多音字:
3.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如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如:置之不理,置,放。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理睬。4.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整体感知)(养花给“我”带来乐趣。)
5.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质疑。(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还写忧?)
五、练习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说出段意,理清线索。
板书设计
1.为什么养花;
2.养什么花;
3.养花要摸门道; 4.养花有益身心;
5.养花使人喜悦; 6.养花使人伤心;
7.养花的乐趣。
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2.读熟课文。
3.想想自己喜什么花草,它有什么特点和为什么喜欢,以及在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2.给课文编写提纲。3.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2.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引入本课 谁养过花?请举手,说说你的感受。
老舍先生养花有什么感受呢?(乐趣)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讲课文
1.请你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养花的乐趣的?(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随机解决。)请同学按提纲上的内容读一读相关的段落。
2.请你再默读课文,举例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自读——批注——讨论——交流)
点拨:
(1)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自己能奋斗的花?什么叫“奇花异草”?
教师:这与老舍的性格有关,对花草提出了一个内在的标准,不追求外形大小,色香,要自己奋斗。老舍的一生就是勤勉奋斗的一生。
有感情地朗读。养花的乐趣是什么?(人生启迪:勤勉奋斗。)(2)“多么有意思”指什么?(在养花实践中摸到门道,花养得很好。)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归纳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养花能得到知识?
(花种类不同,习性不同,对自然环境与管理要求不同)养花的乐趣在哪里?(增长知识)
(3)作者的收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只有按规律办事,花才能养活,只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摸到门道,增长知识。)
(4)“这多么有意思呀!”指什么?养花的乐趣在哪里?(养花须付出劳动,但有益身心,有所收获。)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板书:付出劳动,有益身心。(5)那么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板书:有喜有忧)“喜悦”是乐趣,那么“忧”也算乐趣吗?
(养花有喜有忧,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样才是有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生活平淡无味。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6)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分、总),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照应)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3.自己背诵喜欢的段落。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中心句。(第7自然段)
2.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3.投影出示本课的提纲:
文章中心: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材料安排:
1.把养花当作乐趣。2.分述养花的乐趣:
①养自己能奋斗的花——人生启迪 ②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③养花要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④养花使人喜悦——有喜 ⑤养花使人忧伤——有忧 3.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1.说说你喜欢的花草有哪些。2.说说这些花草的特点。
3.比较一下哪种花草最有特点,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爱它。4.构思。5.写出来。
板书设计:
为什么养花
爱花
(总)
养什么花
好种易活的
养花
怎样养花
照管花草
热爱劳动(乐趣)需要劳动
管花救花
(分)热爱生活
享受成果
赏花赠花 也有忧愁
菊死人忧
(总)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教学流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 9 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
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
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 1.文学常识。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教学流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山中杂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平等、关爱、尊重和欣赏的情感态度。
3.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用平淡、自然、流畅、亲切的语言叙事,了解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的特点。
4.联系自己观察小动物、养小动物的经历,体会作者与动物在一起的乐趣,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描写动物的句子,感受作者的博爱和从动物身上寻找到的乐趣。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在病中仍然能积极的发现周围事物的乐趣的乐观心态,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平等、关爱、尊重和欣赏的情感态度。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那么,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它给你怎样的感受?给你带来了那些乐趣?
2.在生活中,你又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动物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学习冰心的《山中杂记》,感受作者对动物的情感。3.板书课题:山中杂记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的资料。)1.作者简介:除了《小资料》介绍的外,需要补充的是:冰心早年的小说多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代表作有《斯人独憔悴》等。《寄小读者》是她散文最高水平的体现。诗集有《春水》和《繁星》。
2.写作背景:1923年,冰心赴美留学,《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她留美期间在青山沙穰疗养院养病时写的。原来是一组,共十篇,我们学习的这篇是第十篇。养病期间的冰心,远离了紧张的学习生活,在绿树环绕的青山中放飞自己的童心,仿佛回到了童年,尽情地拥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赐予她的发现和感悟。
3.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1)出示词语,检查认读。
温驯 焦躁 蹒跚 妩媚 瞥见 憨涩 幕天席地 倚枕倾听
出其不意 自惊自跳 心魂俱静 庞然大物 玲珑娇小 弱不禁风
(2)重点理解下面词语:
温驯:温和驯服。
瞥见:很快地看一下,大略地看。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本文是形容小鸟。
庞然大物:形容外表上庞大的东西。玲珑娇小:细致,娇嫩小巧。
弱不禁风: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
幕天席地:把天作幕,把地当席。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到的许多可爱的动物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作者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2.快速浏览课文,用笔圈出作者写了哪几种动物?各在课文的哪些段落里?(1—2自然段写马;3-4自然段写狗;5-6自然段写猫;7-11自然段写鸟;第12自然段写虫。)从这些动物身上作者寻找到了那些乐趣?从那些词句能看出作者喜爱它们,用直线画出来。
3.作者虽然写了这么多动物,但各有侧重,详略得当,那作者详细写了哪一种动物呢?(鸟)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来细细品读详写小鸟的这一部分。
四、品读重点段落,学习写作方法 1.出示自学要求:
仔细阅读7-11自然段,思考:
(1)按照叙述顺序,作者依次介绍了哪些鸟?
(2)你喜欢哪一段文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2.指名回答第一题:按照叙述顺序,作者依次介绍了青鸟、知更雀、蜂雀、小鸟家庭。
3.学生汇报第二题,教师相机点拨,师生达成共识。第7自然段:
(1)指名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说说喜欢的原因。我喜欢第7自然段,是因为这段文字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山中鸟的美丽和种类的繁多。
(2)点拨:青鸟就是翠鸟(出示翠鸟的画面)它的羽毛十分鲜艳,作者爱青鸟仅仅是因为它美丽吗?(还因为青鸟报春早)从哪看出青鸟报春早?(读有关句子:“雪未化尽,鸟儿已成群地来了。最先的便是青鸟”“西方人以青鸟为快乐的象征,我看最恰当不过了,因为青鸟的鸣声中,婉转地报着春的消息。)”从中体会到青鸟带给作者许多欣喜和希望。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第8自然段:
(1)指名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说说喜欢的原因。我喜欢第8自然段,是因为这段文字写出了鸟的玲珑娇小以及作者对小蜂雀的喜爱、怜惜与友好。
(2)点拨:作者对这些早早来报春的小鸟们倾注了更多的关爱,当长着红胸脯的知更雀出现时(出示知更雀的画面)作者会做些什么?(观察它的动作,欣赏它鲜艳的颜色:红——白——绿)
写蜂雀(出示蜂雀画面)作者突出了什么?(小)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无可苗条”、“竟要比花还小”)它体长只有5-6厘米,体重只有3克左右,是世界上目前已知最小的鸟。作者对于这么小的鸟又是怎样做的呢?(读有关句子:“我在山亭中有时抬头瞥见,只屏息静立,连眼珠都不敢动。我似乎恐怕将这弱不禁风的小仙子惊走了。)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小蜂雀的怜爱”之情)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连眼珠都不敢动”、“ 弱不禁风”、“小仙子”)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第9自然段:
(1)指名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说说喜欢的原因。我喜欢第9自然段,是因为这段文字写了鸟清脆的叫声及鸟与春的关系。
(2)点拨:当许多毛羽艳丽的小鸟唱着轻美的歌飞来的时候,作者在做什么?(“倚枕倾听,使人心魂俱静”领略“以鸟鸣春”的境界。“心魂俱静”生动地突出了鸟儿歌声的轻美,渗透着作者对鸟鸣的情有独钟。)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第10自然段:
(1)指名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说说喜欢的原因。我喜欢第10自然段,是因为这段文字写了鸟温馨的家庭并由此将心比心,联想到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牵挂从而对雏鸟及其父18 母的爱意更浓。
(2)点拨:作者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在幕天席地的生涯中,和小鸟最相亲爱。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小鸟爱的语句。(出示:“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我也爱雏鸟的双亲。)”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
再找出间接表达作者对小鸟爱的语句。(“我常常去探望小鸟的家庭,而我却从不做偷卵捉雏等等破坏它们家庭幸福的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不仅真心地爱护这些鸟儿,还呼唤别人保护小鸟。)
比较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的特点:直接表达爱鸟,感情比较强烈;通过自己的做法间接表达对小鸟的爱也比较具体。两种表达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可以使表达更充分、更准确、更有感染力。
在这么多的动物中,作者为什么会详细介绍小鸟呢?(“我想到我自己不过是暂时离家,我的父亲和母亲已是这样的牵挂。假如我被人捉去,关在笼里,永远不得回来,我的父亲母亲岂不心碎?”作者将心比心,想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牵挂,从而对雏鸟及其父母的爱意更浓。爱家人,也爱动物,拥有博爱的情怀。)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第11自然段:
(1)指名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说说喜欢的原因。我喜欢第11自然段,是因为这段文字让我知道了小鸟的成长过程和母子的相爱。
19(2)点拨:(出示第11自然段)作者从哪两方面描写小鸟一家相亲相爱的?(母亲精心哺育儿女;儿女长大后不忘父母。)
作者从中寻找到了哪些乐趣?(小鸟刚出壳时的贪吃、茫然的样子,很傻的学步,憨涩的学唱,生动地再现了雏鸟娇嫩可爱的形象;小鸟们学会了觅食和筑巢后,常常去看望它们的父母,说明小鸟和人一样也有情有爱。)
作者为什么能把小鸟写得栩栩如生、有情有趣呢?(一是善于观察;二是拥有一颗博爱的心——以平等、尊重、关心、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在山中所见到的动物。)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1自然段。
博爱思想是冰心作品中所表现的最高理想和一贯的主题,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出作者的所见所思呢?
(学生采用自读、互读、对读、领读等形式读出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小结本课
1.这篇课文语言细腻,深藏着关爱,倾洒着真情,这也是冰心作品的语言特点,爱——对动物的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你学习本文后认为应应怎样对待动物呢?
3.小结:在外求学的冰心思念自己的父母家人,她在呼喊爱雏鸟,爱雏鸟双亲的同时,也在呼喊想父母,爱父母。描写和抒情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作者从小鸟身上寻找到的乐趣,品读了作者对小鸟的20 喜爱、关爱之情,感悟了作者的博爱。如果我们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热爱一切,生活就能给我们带来乐趣,我们也能在愉悦的情感中进入善良博爱的人生境界。
六、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匆匆》教案 篇6
1、学习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蒸融 徘徊、旋转 挪移”等词语。
2、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3、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无奈惋惜和不虚度此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检查自习
1、揭题
⑴、板书课题:匆匆(提示不要匆匆忙忙的写漏掉了一点)
⑵、围绕文题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在匆匆?
2、了解作者:
⑴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作者信息
⑵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倾听配乐诵读,要求:边听边记,边听边思考,凡是书上你认为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2、课文主要将什么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蒸融 徘徊、旋转 挪移”
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2、自己读一遍。
3、指名读
4、有不同想法吗?
5、(特别指出:旋转的转,改变方向的时候读
6、zhuǎn。读zhuàn而围着一点,可以组成什么词?)
7、“徘徊”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猜词法、查字典等)
8、“蒸”书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示范书写)学生练写,注意姿势。
9、指名屏幕上的读句子。纠正全班齐读。
10、“确乎”可以换成哪个词?(提示用换词的方法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领悟情感。
1、想一想;文中哪些语句写出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呢?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令你深受启发的句子,找到这样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3、指名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结:同学们非常了不起,能从课文中看出这么多道道来,而且也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让你感受到的时光匆匆而逝的句子遍布全文。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
五、品读句段,读中悟情
1、以第一段为例,指导读书方法。(出示句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
⑴第一段谁读懂了什么?
⑵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抓关键词语,交流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⑶师生互动,读议结合。带着体会有感情的朗读文段。
⑷回顾、总结品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迁移运用。
3、迁移运用,自主阅读
⑴学生默读2—5自然段,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细读并批注。
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中体会感情,读中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⑶朗读句段。
六、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学习收获
今天学得非常出色,也给老师带来很多启发,我们更感慨时光流逝,让我们共同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2、提出问题,为进一步研读做准备。
3、布置课后作业
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⑵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
⑶选择下面的一个内容写一写。
l 按照课后的第三题要求写几句话。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7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3* 世界的边沿在哪儿 教学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杨卡对“世界的边沿在哪儿”的思索与探寻,感受杨卡那份纯真执著的好奇心。 2.体会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静心读书,自读自悟,抓住“杨卡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和“杨卡是个怎样的孩子”充分理解全文。 2.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像杨卡一样寻找世界的边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纯真执著的杨卡的引领下,学会坚定执著地对待疑问。 重难点分析: l 文章生僻字较少,但篇幅很长,没有明快的故事情节。杨卡追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以及杨卡在这个过程中展现的性格特点是理解的重点。 l 文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对人物的心境及故事的情节有推进和映衬的作用,应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并有目的地学习这种写法。 l “世界的边沿在哪儿”这个问题是杨卡的疑问,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会成为学生的疑问。当然固定的答案很难规范,但探究的精神应成为教学的着眼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直接导入。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2.学生畅谈。 3.教师引入文本:我们去了解七岁的小男孩儿杨卡对这样问题的思索。 二、初读课文,读通词句,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顺每一个句子,画出读音有争议的字词,小组交流。 2.反馈初读情况,教师将有争议的字词在全班交流强调。 3.学生再读课文,读后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静心默读,自读自悟。 1.教师 “世界的边沿究竟在哪儿?”小杨卡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作了哪些努力?你认为小杨卡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2.学生带着问题静心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批注。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感受。注意点: (1)两个问题不要割裂,应让学生结合着杨卡的努力谈对杨卡的认识。 (2)注意杨卡寻找答案的过程为:先用好奇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不仅整体想着,而且问过身边的亲人→追赶太阳→计划到学校中找答案。 (3)学生对景物描写的顺序和作用的理解要在交流中完成。 (4)杨卡性格特征的体现分别为有好奇心、求知欲,执著、专注。 四、深化认识,表达感受。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杨卡哪儿打动了你? 2.引出“世界的边沿在哪儿?”的疑问,布置学生像杨卡一样寻找答案。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所学,引出疑问。 1.回顾复习:(1)杨卡是怎样寻找答案的?你认为小杨卡是个怎样的孩子? 2.板书导入:世界的边沿究竟在哪儿呢?杨卡寻找了许久,没有找到答案,你呢? 二、交流课下的探寻过程及结果,贴近学生的生活,体会杨卡的生活。 1.学生交流自己通过哪些渠道寻找“世界的边沿在哪儿?”的答案。 预设:自己观察、询问他人(长辈、朋友、上网询问)、查找资料等。 2.教师边聆听边板书。 3.学生交流自己探寻的结果。 4.教师在相应的渠道旁写下相应的结果,同时注意总结相应的情况。 三、引申活动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1.教师总结较有思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答案,让学生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1)地球是圆的,宇宙是无限的,世界没有边沿。(2)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的边沿,就是世界的边沿!(3)世界的边沿就在自己的脚下。(4)世界的边沿就是自己视线的尽头。 2.教师引导学生领会执著探究的过程中产生的快乐,学生结合杨卡的经历说说自己寻找答案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4* 壮哉,少年游 教学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并灵活运用“热衷、掌故、芳菲、栩栩如生、疑惑不解”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给课文分段,总结各段的意思。 3.明白文章中讲述的游历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4.体会逗号、分号和句号的不同用法。 5.学做读书摘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练习的形式呈现对文本的预习情况。 2.展开小组讨论,明白课文介绍了哪些关于游历的故事。 3.小练笔,深化对游历的认识与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游历的故事,培养自己的兴趣,做出自己的打算。 重难点分析: l 本课结构清晰,故事简练,学生易于理解。同时文章用词优美,讲究遣词造句,所以引导学生积累并学会运用优美词句是教学的重点。 l 文章主题突出,学生的经历使然,虽有认同但不一定能够全部理解。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游历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旅行中、在生活中长见识,学知识。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古今中外的游历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师生交流自己的旅行经历。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学情。 1.指名读课文,并说说通过读文章自己了解到了什么。 2.教师出示关于基本内容的课堂练习,学生用抢答的方式汇报预习情况。 三、引导学生品读,了解游历故事。 1.学生小组读3-5自然段,讨论:文章中介绍了哪些关于游历的故事?分别是怎样介绍的? 2.教师抓住要点引导学生交流: (1)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到祖国各地去旅行,为后来撰著《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c_V`SK6i (2)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写成一部真实记录祖国山水地貌的专著――《徐霞客游记》。 (3)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酷爱旅游,吟诗时留下疑点,宋代科学家沈括游玩解疑。 注意点: (1)司马迁热爱旅游体现在何处? (2)徐霞客游历范围广,体现在何处 ? (3)白居易有哪些和游历有关的诗篇? 3.学生阅读第6、7自然段。 (1)总结归纳游历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四字词语和排比的妙用,同时针对体会指导朗读和做读书摘记。 (3)第6自然段中逗号、顿号的用法和第3自然段分号用法的对比区别,学会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四、激发游历热情,布置扩展活动。 1.师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游历中的收获,领会游历对生活和学习的作用。 2.布置学生以“我的旅游故事”为主题,写下自己的旅游经历和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5 为“我不能”举行葬礼 教学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课文有关内容,体会顿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的用法。 4.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过程与方法: 1.自由解读,批注读书,抓住重点句段,与文本充分对话,领会文本的内涵。 2.开展实践活动,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的“我不能”举行一个葬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明白自信对自己成长的意义。让每个学生树立自信,怀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重难点分析: l 唐娜老师的做法于新奇中透着睿智,平凡中彰显着深刻,教学中要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理解唐娜老师的意图。 l 学习课文就是学习做事,学习做人,教学时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文本为我们提供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认识到“我不能”不是一个事实,只是一种态度。生活一定要冲破自卑的束缚,消除自卑心理,养成自信的心理品质。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突破生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理解“葬礼”,导入新课。 1.学生谈平常的“葬礼”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意义? 2.教师引入:今天我们随着唐娜老师的安排去参加“我不能”的葬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纠正读音。学生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文章的表达顺序。 3.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围绕“我不能”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预设:(基本归纳为)写下“我不能”、埋葬“我不能”、摆脱“我不能”三部分。 三、细读全文,抓住重点句段,深刻领会文章内涵。 1.阅读第一至七自然段,了解唐娜和学生一起写下“我不能”部分,感受孩子的兴奋和喜悦。 本环节要把握的随机性问题: (1)第一自然段“莫名的兴奋”、第四自然段“认真”中能感受到什么? (2)每个人写下了那么多“我不能”,你感受到什么? (3)唐娜老师为什么要和学生一起写? 2.阅读第八至十六自然段,了解唐娜和学生一起埋葬“我不能”部分。 本环节重点注意点: (1)领会唐娜老师要学生一起挖坑的安排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2)学生充分朗读唐娜老师的悼词,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谈谈“我不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同时设想与“我可以”、“我愿意”、“我立刻去做”相伴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阅读十七至十九自然段,了解摆脱“我不能”后,学生和“我”的生活的变化。 本环节主要注意点: (1)默读课文,了解学生当时的情况和以后情况的变化,以及“我”的生活中的态度。 (2)注意感受孩子的心情和墓碑的意义。 四、深化认识,领悟唐娜老师的用意。 1.学生结合全文讨论:大家埋葬的是什么?领会唐娜老师的用意。
六年级语文复习教案 篇8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
1.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月夜相约——踏月上学——教室伴读——高歌散学。
2.围绕中心句“有月亮的晚上,真美”,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3.学生搜集相关内容的作品,从而丰富课外知识,也加深了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山村生活的恬淡幽静和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重难点分析:
理解课文内容,细细品味平凡生活中蕴涵的真味;能感受那宁静幽美的月夜,在师生相守相伴和相望中,所蕴藏的浓浓师生情是本文的重难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由交流,自主感悟中突破本文重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一、谈话入境,导入新课。
1.围绕“在你的生活中有月亮的晚上是怎样的?在有月亮的晚上你们都在干什么?”这一话题,老师与学生进行谈话,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
2.教师导入新课:这篇课文围绕着“有月亮的晚上”展开,写在那些有月亮的晚上,师生相约去学校上晚自习的情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去欣赏这幅优美动人的图画。
二、学习课文,品读探究。
1.初读课文
初读提示:出示课件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勾画出你认为的文中好词好句,多读几遍。
2.教师检查学生初读课文情况。
3.再读课文
再读提示:出示课件
(1)默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9
1.感受古镇周庄的奇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语言。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重点:感受古镇周庄的奇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难点:作者描写美景、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
1.生齐读课题。
2.师:从课题来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师:从这个“那”字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用极度喜爱、赞美的语气再次读课题。
感情强烈点,再读一次!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初游周庄。
2.交流汇报:日暮时分,作者来到周庄,见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这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2到4自然段。
1.开书自由读课文,再游周庄,想象画面,感受周庄的美景。
2.指导交流、说话:你刚才游览了周庄的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什么东西最可爱,最想跟别人说一说?
3.找出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地方,读一读,体会其含义。
如:
(1)桥啊桥,你是多么沉稳,任风起云涌,天翻地覆;你是多么坚韧,任流年似水,沧海桑田。桥,你是周庄的代表,是周庄的灵魂。
“沉稳”、“坚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桥是周庄的代表,是周庄的灵魂?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如果说桥成就了周庄的美,那么,河升华了这种美。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四、学习课文第5到8自然段。
1.学习过渡句:“如果说周庄的白天是属于游人的,那么夜呢,便属于这桥,这水,这屋子。”
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师:夜色中的周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夜便属于这桥,这水,这屋子?
2.学生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哪些句子写出了夜色中周庄的美?用“﹏”划出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周庄的喜爱?
3.交流汇报,结合汇报体会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1)①当太阳从黑黑的屋顶上沉下去,天变得昏暗时,在河上滑行了一天的船就像归巢的鸟儿一样,密密地挤在一起,或在桥洞下,或在小树边,互相依偎着,躺在静静的河上入睡了。
②河水不再是墨绿色,而是漆黑的了,就像一块极平滑的大理石,给人以冰凉的感觉。
③于是,你的面前出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世界,一个在水边,一个在水里。
④桥,不再是静静的、兽脊样的了。它在河水的倒映下,在灯光的合作下“动”了起来。桥上的每一块石砖,每一条缝隙,每一级石阶,都呈现出不同的韵律。
(2)人散尽了,灯笼却还亮着,像慈祥的老母那样,用柔和的光。抚摸着那桥,当那河,那船……
4.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
五、全文。
1.说一说,学这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语文课堂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线索和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3.学习彼得从小就具有尊敬老人的美德;
课前准备:借助“自读引导”,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别人赠送你有意义的礼物时,你会作永恒的纪念;当友人作别时,赠送的礼物常常是由物想起人。但也有一种特殊的礼物,往往会引起人的伤心。今天我们来学习弗·达尔写的一篇小说,题目是《离别的礼物》,看看这其中的礼物属于哪一种。
二、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一)生字词:(展示投影片,要求学生注音、释义)
1、悭吝( )
2、喋喋不休
3、尴尬( )( )
4、戛然而止()
(二)根据小说的三要素,要求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展示投影片中的思考题)
1、小说中写了几个人?(彼得、爷爷、爸爸、那个女人)
2、根据故事情节,课文应分为几个部分?
(1)1-8节:写离别的前夜,彼得和爷爷在一起;
(2)9-21节:写彼得的爸爸和那个女人回来,彼得巧妙地教训了那个女人。
3、构成全文故事情节的线索是什么?(一条毛毯)
三、新授:
1、分析人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指出课文的具体内容)
彼得:敬老、懂事、聪明(5、15、16、18节)
人物爷爷:宽厚、慈爱(2、4、8、17节)
爸爸:孝顺、软弱(12、21节)
那个女人:悭吝、刻薄(12、21节)
2、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求举例、说明)
语言、心理、神态、肖像、动作
3、归纳全文的主题:
本文围绕彼得的为什么要送走爷爷的问题,通过不同人物对一条毛毯的态度,展开了善良与邪恶的冲突,提出了一个敬老的社会问题,对不敬老人的行为作了无情的谴责。
四、质疑:
若学生在质疑中没有涉及下列问题,则老师补充提出:
1.第1节中写月色很好,为什么彼得和爷爷无心欣赏月色?
2.彼得的第二次心理活动交待了什么信息?
3.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持怎样的态度?
五、积累感悟:
重点突出要孝敬老人,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对长辈的态度,谈谈如何尊敬长辈?
六、课堂训练(附课堂练习)
七、总结(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
【六年级语文京剧趣谈教案】推荐阅读:
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07-06
六年级语文山雨教案10-10
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06-19
六年级语文教案《养花》07-11
六年级语文名师课程教案10-26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案01-02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教案09-05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05-27
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案12-03
六年级长春版语文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