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数学家

2024-10-21

励志数学家(精选8篇)

励志数学家 篇1

徐瑞云,196月15日生于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务本女中读书。徐瑞云从小喜欢数学,读中学时对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毕业后报考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当时,浙大数学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钱宝琮、陈建功和苏步青。此外,还有几位讲师、助教。数学系的课程主要由陈建功和苏步青担任。当时数学系的学生很少,前一届两个班学生共五人,她这届也不过十几人。

当时苏步青才30岁,看上去十分年轻,因此徐瑞云的同学中有人认为苏步青是助教,可是听完一堂课后就不住地赞叹说:“想不到助教竟能讲得这么好。”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哄笑。徐瑞云在陈建功和苏步青的教导下,勤奋学习,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她的考试成绩经常是满分。1936年7月,徐瑞云以优异成绩毕业了,被浙大数学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岁的徐瑞云与28岁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结伉俪。新婚三个月后,徐瑞云夫妇获得亨伯特留学德国的奖学金,双双乘船漂洋赴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徐瑞云有幸被德国著名的数学大师卡拉凯屋独利接受,由他担任她的数学博士指导老师。当时有不少学生想请他作导师,他都没有同意。而徐瑞云这位东方女士因学习勤奋,数学功底扎实,成了卡拉凯屋独利的关门弟子。徐瑞云主要研究三角级数论。这门学科起源于物理学的热传导问题的傅里叶分析的主要部分,是当时国际上研究的热门之一,在中国还是一个空白。

徐瑞云为将来能在分析、函数论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废寝忘食,广撷博采,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图书馆里。1940年底,徐瑞云获得博士学位,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她的博士论文“关于勒贝格分解中奇异函数的傅里叶展开”,1941年发表在德国《数学时报》上。

完成学业的徐瑞云夫妇,随即离德回国,于1941年4月回到母校,双双被聘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战火硝烟的大后方培养人才的讲台。在艰苦的条件下,陈建功和苏步青没有中断在杭州时共创的函数论和微分几何两个数学讨论班,这是一种教学相长、遴选英彦的科研形式,徐瑞云也参与其间。1944年11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参观了浙大数学系和理学院,连声称赞道:“你们这里是东方的剑桥!”这更加激励了徐瑞云的勤奋工作。她这时教的学生曹锡华、叶彦谦、金福临、赵民义、孙以丰、杨宗道等,后来都成了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1946年,31岁的徐瑞云提升为正教授。

1952年,徐瑞云调入浙江师院,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从此全身投入了艰苦的创建数学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领导下,没有几年功夫,数学系已初具规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约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们系也成为全国同行的楷模,进入全国同行前列。徐瑞云在建设数学系的同时,没有忘记科学研究。她翻译了苏联那汤松的名著《实变函数论》。译本于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励志数学家 篇2

一、励志电影的定义

我在这里所说的励志电影, 从类型电影的理论 (1) 上来划分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 “励志”只是对影片中部分内容上的一种分类, 确切地说当前的电影市场与理论研究也没有对“励志电影”给出十分明确的范围。

最具权威的有关“励志电影”的划分是2006年美国电影学院评选出的“百年百大”系列中的“AFI百年百大励志电影”, 本文中绝大多数影片实例都在其中。相信该评选的严谨性加之作者对励志电影的理解区分, 可以对本文中的例子给予强有力的佐证。

通常情况下, 常见的励志电影属于类型电影中的“剧情片”, 但由于电影事业和电影文化的飞速发展, 如今更多动画长片、动作片、冒险片、爱情片、喜剧片、音乐歌舞片甚至于犯罪片都带有了励志片的影子。

但是无论一部励志电影是怎样一部类型片, 适合于什么样的人群观看, 他们的作用都是基本一致的, 那就是具有“励志”的效果, 让观众从失落的状态下重拾信心, 认清属于自己的能力, 从而在迷失自我的时候寻找到奋斗的目标, 有了这样的效果, 励志电影就不是一部简单的电影, 而是一堂人生的课程, 电影能将他的思想放进别人的脑中。美国海军正是借助于《壮志凌云》 (Top Gun, 1986) 使得大批年轻美国人受到强烈感召, 从而迎来了自二战结束以来历史上最高的入伍率。

励志电影的故事往往具有如下要素:窘迫困难的当前处境、没完没了的倒霉事、主人公谦卑的个性, 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出现却又时常破灭的渺茫希望, 以及最终突破阻挠迎来胜利的鼓舞人心。

所以, 笔者认为, 对于励志电影的界定, 不仅仅是由电影本身的形式与内容的特性来区分, 而是注重影片对观影者的思维作用结果的差异。当一部电影通过其故事、画面、音乐及电影语言等手段向观众传达积极、乐观、自信的思想, 从而能使观影者走出各自不同阴霾环境;认清自身价值、明确社会身份;鼓励观众积极对待 (这种鼓励包含学习、生活、感情、事业等) 时, 这部影片就具有了“励志”的效果, 与之具有相同观影效果的一类影片都可以称之为励志电影。

二、叱咤风云于奥斯卡的励志电影

电影的创作主要依赖于制片、导演、编剧、演员和技术人员, 奥斯卡作为最具权威和生命力的电影评选机制, 设立了详细而又具体的各个奖项, 针对电影创作的各个细节进行评比。不难发现有相当可观的励志电影, 在奥斯卡中拔得头筹。

虽然此节通过奥斯卡的获奖情况进行分析, 但绝不是以奖项论英雄, 由于一些原因导致同一年份产出大量优秀作品, 使得许多成功的励志电影在当年与大奖无缘, 《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相信这部电影的所展现出的非凡魅力也不需要我多说了。

在这里我仅用剧本和音乐方面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这些励志电影从剧本上来看, 主要分为原创剧本和改编剧本, 在原创剧本中的《死亡诗社》 (Dead Poets Society, 1989) 、《心灵捕手》 (Good Will Hunting, 1997) 等便是其中的经典代表。但许多励志电影的剧本创作都倾向于根据小说和现实故事进行改变, “再把文字转为形象的过程中, 剧本无论是在细节上或是在思想意图上都几乎原封未动地保留下来。” (2) 例如《钢琴师》 (The Pianist, 2002) 、《美丽心灵》 (A Beautiful Mind, 2001) , 以及《辛德勒名单》 (Schindler's List, 1993) 分别获得了第七十五届、第七十四届和第六十六届的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同样改编自畅销小说的《奔腾年代》 (Seabiscuit, 2003) 虽然没有获奖, 但是众多的提名和观众的好评是有目共睹的。真实的故事, 畅销的小说在影片本身内容的说服力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就像《弱点》 (The Blind Side, 2009) 这部电影, 这一部融合了体育、音乐、喜剧于一体的温情剧情电影, 在影片最后的部分让观众看到了现实中主角的生活照, 这位拥有传奇故事的橄榄球明星就活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剧本创作, 使得观众对影片产生最大的信赖, 故事是可以编造的, 但是事实摆在了观众的面前, 这样的励志电影相信会给观众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

每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励志电影都会有一段令人难以忘记的旋律, 无论是电影配乐还是原创歌曲, 当耳边再次响起时, 就如同条件反射般地莫名激起一股斗志。由美国当红白人说唱歌手埃米纳姆亲自出演的自传影片《8英里》 (8Mile, 2002) 中的《Lose Yourself》就是一首经典歌曲, 不但在2002年第七十四届奥斯卡中获得最佳电影原创音乐, 而且在格莱美等各项评选中获得多项殊荣, 这首节奏感极强的饶舌音乐, 通过年轻人的方式———说唱, 表达了当代年轻人对梦想的执著, 对机会的把握。这首歌发行之后, 在美国甚至全世界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用它来鞭策和激励自己。当然拥有同样成功音乐的还有来自《费城故事》 (Philadelphia, 1993) 的《费城的街道》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 2008) 中的《Jaiho》, 等等。

第83届奥斯卡, 由汤姆·霍伯指导的《国王的演讲》凭借12项提名并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这四项极具分量的大奖, 当之无愧成为了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无疑是对影片的形式及内容最大的肯定。当然像这样在某一届奥斯卡中独领风骚的励志电影远不止一部, 从《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 《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 1965) 到《甘地传》 (Gandhi, 1982) , 《雨人》 (Rain Man, 1988) , 《与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 1990) , 再到《辛德勒名单》 (Schindler's List, 1993) , 《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 1994) , 《勇敢的心》 (Braveheart, 1995) , 以及近几年的《美丽心灵》 (A Beautifu Mind, 2001) 、《百万美元宝贝》 (Million Dollar Baby, 2004)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 2008) 等, 数不胜数。电影事业发展至今, 一部影片的成功不再只是技术的卓越, 而更多的是一种返璞归真, 一种对内容、对精神、对电影灵魂的追求。

三、励志电影的期待效果与观众需求

当前励志电影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主要来源于励志电影本身作为电影市场的一份子在同样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所展现出的超高性价比。一部励志电影, 通常作为剧情片来看的话, 相对于动作片、冒险片、音乐歌舞片等其他类型电影拥有更低的拍摄成本,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 励志片的导演和编剧们也会花更少的时间来创作或征集如此优秀的改编剧本或原创剧本。这样一来, 经典的故事加上优秀的剧本便可以吸引一线的影星出演, 然后要做的就是运用扎实的功底拍摄一部无可挑剔的电影。

(一) 电影的期待效果

一部电影的拍摄, 撇去商业性, 往往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可能是导演想要反思的问题, 也有可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做出的勉励, 无论如何, 他们都因地制宜, 期待这部影片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之所以选择励志类电影, 是因为在电影的销售过程中, 励志电影的积极主题往往在美国或其他国家上映前的电影分级中获得较为宽松的观众限制, 这在电影市场中占据了极大的先机, 一些成功的励志电影甚至会被一些机构乃至政府资助进行宣传。面对如此名利双收的励志电影, 何乐而不为呢?

前面提到过, 励志电影有时不只是一部电影, 《壮志凌云》 (Top Gun, 1986) 可以说是一则超长的征兵广告, 帅气的汤姆·克鲁斯甚至都不需要过多的台词和演技, 只要摘下头盔在飞机跑道上耍耍帅就行, 作为电影界的“山姆大叔”, 在电影本身盈利的情况下在美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同样为美国社会带来非凡效果的好莱坞励志电影还有系列电影《洛奇》 (Rocky, 1976~2006) 中的第四部《洛奇IV》 (Rocky, 1985) , 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冷战时期, 战争和经济问题让美国人十分低落, 伴随着里根总统的新保守主义重新激发起美国的民族主义热潮的同时, 《洛奇IV》无疑是当时美国精神崛起的一剂强心针。

可喜可贺的是, 绝大多数的励志电影, 达到了他们的期待效果;同样鼓励拍摄者的是令人惊讶的票房。

(二) 观众观影的内心需求

作为观众, 在看到任何一部有关于励志内容的电影海报时, 选择去买一张票走进影院, 在电影开始前, 就已经有了对这部励志电影的内心需求, 那就是渴望通过励志的内容去除自己的负面能量, 看到生活希望、社会希望、国家希望甚至全人类文明的希望。

20世纪90年代, 美国社会反智情绪高涨, 简单地说就是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的风潮盛行, 《阿甘正传》 (Forres Gump, 1994) 便是那一时期的典型与特例, 传奇的“美国梦”在贬低文明、智力的同时, 也表达出了美国人的愿望:超越历史、种族、地域的分裂, 反省曾经的错误, 迎来民族的新生。当年的美国人走进电影院, 会从此片中得到更多的美国式鼓励, 这种无法言喻的文化共鸣使得该片在奥斯卡上击败了强劲对手《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年) , 从而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的神话。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 将图像和声音的重组之后, 导演可以通过艺术手段把想强调的部分放大给观众看, 电影呈现的“所有这些都是由于摄影机的变化和不定的运动形成的。摄影机不仅能表现新事物, 还可以不断展示新距离和新视角。这在艺术历史上恰恰是全新的东西。” (3) 一部励志电影可以通过画面和内容将极其深刻的当前问题留给社会反思, 意大利电影《听见天堂》就是一部含有对教育制度反思的励志电影, 影片虽然讲述的是过去的故事, 也讴歌了教育改制给人们带来的所有好处, 但是导演想说的却不止这些, 当前在的体制下, 人们依旧对思想的自由和解放充满了不懈追求。

观众对观影的内心需求也是一种观影目的, 有许多人也把励志电影作为治愈自己心灵创伤的药剂。有时在浮躁时静下心来看一部励志电影, 甚至比在上帝面前发誓“要好好努力绝不虚度年华”还要管用。不光是好莱坞,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 (Three Idiots, 2009) 可能让许多大学生找到了方向, 影片中的“追求卓越, 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为我们带来了独到的价值观。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这种在课堂上都难以解释的问题, 这部影片却在嬉笑的环境下迎刃而解。

四、结语

励志电影不仅仅教会人们如何重塑希望, 坚持理想, 还赐予人们勇气, 这种勇气用于事业、爱情、学术等方方面面, 人类文明的进步正是需要这一个个看似倔强的精神力量。励志电影则教会我们如何寻找和运用这股力量。

注释

1 郑树森, 著.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2 [美]李·R·波布克.伍菡卿.电影元素[M].中国电影出版社, 1956:7.

虚假数学励志你被忽悠了吗 篇3

这些所谓的励志公式,在网上流传很久了。看似在鼓励人们,只要坚持,哪怕每天付出不多,但回报是大大的。是不是真的如此?

假设1代表每天正常的工作量,1.01表示每天多做一点点,那么一年之后,正常工作量是365,而多做的一点点,则是365+0.01×365=368.65。结果相差不大。这很好理解,因为你当初付出的就不多。

很難理解1.01365这个式子是怎么列出来的。如果一定要按照式子解释,可能是这样:

A每天工作量为1,每天不变。

B第一天工作量为1.01,之后每一天的工作量为前一天的1.01倍,那么第365天的工作量为1.01365≈37.8。

但这显然不可能。这意味着别人一天工作1 h,你要工作37.8 h。

事实上,要想人前显贵,必先人后受罪。要想超出别人一大截,需要付出百十倍的努力,每天多努力一点点是不够的。

譬如单位招聘员工,有它的门槛标准。远超过这个标准的,会去更好的单位,所以最终来这个单位工作的,基本上水平差不多。(这和考大学模型一样)若干年过去了,当年招聘的大部分人,水平还是旗鼓相当,可能个别人稍微努力一点,但差的也不太多。

而你要想在这个群体中,脱颖而出,远超过其他人,让别人对你只能仰视,你需要付出很多。

有些人希望买彩票,一夜暴富。其心态也是如此,小的付出,大的回报。又有几人成功呢?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以上是从时间角度上分析,也可从另外的角度加以解读。

假设A和B同时学习365个知识点,A比B每天多努力0.01。那么365天之后考试,情形如何呢?

情形1:如果365个知识点毫无关联,分别来自不同学科分支,那么365天之后,以B为基准来看,A也就是多掌握一点点而已。

情形2:如果365个知识点紧密联系,后一个知识点建立在前一个知识点基础上,那么A的优势每天都在积累和增强,365天之后,以B为基准来看,A就会强很多。

好比甲和乙去购买商品,甲是会员,打九五折,而乙不打折。那么两人都购买了365件商品,甲相对乙来说,也就是打九五折。

有时店家做活动,你买得越多,折扣越多,实行折上折。那么此时才会出现折扣相乘。但这样的折上折也是有限制的,绝不会出现买第一件九九折,多买一件就再多打一次九九折,因为这样的折扣相乘很恐怖。如果一件商品是1元钱,不打折购买365件,应该是365元;而按九九折,且折上折,则只需0.99365×365≈9.31元。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几乎是看不到的。

所以何时用加法,何时用乘法,要看实际情况而定,关键是看环节之间是什么样的关联。

其实这个励志公式也不是现在才出现,很早之前就有。譬如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在演讲中就有提到:

“我在念书时不是大家认为的‘好学生。所以我可以比较放开地阅读我喜欢的读物,培养我较喜欢的兴趣。我中学时代读了居里夫人的自传,受到很大感动,对我的启发也很大。人生活在世上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但作为一个科学家能像居里夫人有这么美好的生命,我觉得十分羡慕。

一般而言,今天很多大学的科学教育只是训练一些技术员,但这也有一些不得已的苦衷。原因是今天的科研的确也很需要技术性的工作。一个好的技术员是很重要的。可是要在科学领域打开新的局面,做些尖端的、有创意的科学工作的话,光有技术就不一定行得通了。据我所知,比较好的学校或实验室,为了要解决一个新的科学问题,学生都有很广泛的训练,不仅是他专业的东西,科学哲学、科学史或科学社会学也非常重要。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

全世界与我们从事同样工作的就有几十个人,我们为什么做得比较成功呢?这是因为我们花了很多心血反复地在每一步每一步的小地方下功夫实践。如果有一百步的话,我一步比别人做好5%的话,这是1.05的100次方,这样就有很大的差别了。

人家问我怎样才能做好一个科学家,我就用一句我常常规劝年轻人的话作答:要做好一个科学家,一定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因此,在现实社会里很容易妥协的人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生活上容易妥协的人绝对不会成为很好的科学家,即便他读了不少书,花了许多时间在实验室,也没有多大用处。

在科学的研究上也像其他事情一样,一个人的成败系于最艰难的处境中,有些人能继续努力,有些人承受不了。你如果问我为什么做得比别人好,大概我比较会坚持吧。”

李远哲强调了每一步都要下功夫,每一步都要比人做得好。这样优势才会积累。但也并不见得这100步,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也可能存在并列的步骤。如果真按李远哲所认为的,每一步都是层进关系,计算可得:1.05100≈131.5,说明他相对于那几十个同行(也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而言,强出百倍之多。个人认为,李远哲不会这么想,因为他之前说了只是“比较成功”而已。

科学家励志故事 篇4

钱伟长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会老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他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

个人成就

世界著名的杰出华人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际上以钱氏命名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就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等等。

他先后担任中国多所名牌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名誉校长,校董事会董事长,名誉董事长,并且曾连续4届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

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可惜钱老已经去世,由其儿子代为领奖。

万能科学家

1957年6月,“反右”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展开,钱伟长因5个月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中,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外的时潮相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而成了备受打击的对象。于是清华报刊上连篇累牍地刊登出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毛主席得知消息后,建议保留他的教授职位,但他那时已经没有上课的机会了。

划为右派之后,钱伟长被强制劳动改造,先做实验室助理,扫地劳动一年,其子女被禁止上大学。后下放至农村,但其间他仍坚持进行科学研究。红卫兵阻挠其进行研究,他就趁晚上把窗户堵上,彻夜苦读。

1964年他曾独立推得广义变分理论,投递给《力学学报》,但因当时他的身份问题而不予发表,直到1968年日本鹫津久一郎于《弹性和塑性力学中的变分法》一书中才提到类似理论,而直到1977年钦科维奇的《有限元法》一书中明确论述后才为人们所熟知。

1968年至1971年被下放到北京特殊钢厂炼钢车间劳动锻炼。炉前工很苦,用的铁棒足有52公斤重,一般人是拿不起来的,钱伟长同样也拿不起来,但他发挥了自己懂力学的优势,把铁棒的一头放在一个和炉子一样高度的铁架子上,再去另一头把铁棒按下去,这样就拿起来了。工人们试了后都说好,于是就把10个炉子前都做了铁架子,钱伟长一时成了发明家。

求学路最不同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原本是要学习历史或者文学,因为这两科他的考分都是满分。清华大学的历史考卷中,有一道出人意料的题目:写出二十四史的书名、作者、注者和卷数。好多人都被考住了,而钱伟长却得了100分。陈寅恪看过他的考试试卷,非常欣赏,有意招他为亲传弟子,钱伟长擅长文史有渊源。他的四叔,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高中时,钱伟长就考入钱穆任教的苏州中学。在当时,苏州中学是一所极富盛名的学校,学习环境幽静,学习纪律严格,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有一大批优秀的教师:钱穆教文学、杨人(木便)教西洋史、吕叔湘教中国史。

在那里,钱伟长培养了对文史课的兴趣,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然而,因为高中之前,他基本没有接触过数学、物理、生物等课程,这些课程,他的成绩总是落在后头。

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小学阶段是在乡村小学度过,初中时候,才随父亲到无锡县城求学,曾在著名学者唐文治所开办的国学专修学校就读过。

在苏州中学求学之时,钱伟长的父亲病逝,本来就家境贫寒的他,只能靠叔父的接济才得以继续上学,因此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除了白天抓紧时间学习之外,每天晚上学校熄灯以后,他还总要再自学两三个小时。钱伟长此后伴随一生的 “开夜车”的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

钱伟长入学清华大学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那年清华的物理系,因为“九·一八”,而变得十分的热门,新生中竟有五分之一的人想进物理系,但该系的名额只有十名,面对这些学生,系主任吴有训十分为难。

物理只考了5分的钱伟长也在其中。晚年他回忆,当自己从广播中听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是因为中国没有飞机大炮,打也是失败的论调时,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学物理系,要造飞机大炮。

已经到北京大学任教的钱穆并不赞同他的选择,建议他还是继续家学渊源的历史学。钱伟长去找史学大家顾颉刚。顾颉刚满口赞成:“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钱穆便不再反对。

为了说服吴有训,他那段时间每天都去吴的办公室软磨硬泡。吴早上八点到办公室,他6点半就等在门口。最后,吴有训被他的热情感动,决定让钱伟长先到物理系学一年,期末考试物理和高等数学成绩达到70分才可以继续学下去。

这个没有难倒钱伟长。刻苦学习本来就是他的习惯,从清华大学毕业时,钱伟长已经成为物理系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吴有训也非常器重他了,还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江苏省常州市 金坛市人,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2]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

早年轶事

华罗庚出生时,他的父母亲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华罗庚因此得名。

他12岁进入金坛市立初级中学学习,初一之后,便深深爱上了数学。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当时的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 1925年初中毕业后被迫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

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做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得抱着书不放。

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他说:“那正是我应当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掉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了活命而挣扎。”[7]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1952,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

华罗庚开始他的数学家生涯时,仅有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和一本缺页的《微积分》。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在19岁那年写出了那篇著名的论文。

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对这篇文章很受感动,他问周围的人说:“这个华罗庚是谁?”,但是谁也没有听说过华罗庚这个人。后来,一位名叫唐培经的清华教员向熊庆来介绍了他的同乡华罗庚的身世。“这个年轻人真不简单啊!应该请他到清华来。”熊庆来听后非常赞赏。这年,华罗庚只有19岁,却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

无学位大师

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 年成为讲师。

1936年,他经清华大学推荐,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在剑桥的两年中,把全部精力用于研究数学理论中的难题,不愿为申请学位浪费时间,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

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从1939年到1941年,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他还积极参加到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之中。

《堆垒素数论》后来成为数学经典名著,1947年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文、英文、日文、匈牙利和中文版(华罗庚本要因这本书获“斯大林奖”,可斯大林去世了)。

1946年2月至5月,他应邀赴苏联访问。

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想搞原子弹,于是选派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三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赴美考察。9月,华罗庚和李政道,朱光亚,唐敖庆等离开上海前往美国,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访问教授,后又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并在那里治好了腿。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

1911年12月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来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均以钱学森同志名字命名。2011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赴美留学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是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早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钱学森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工程要到工厂去实践,可当时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1936年10月他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钱学森是慕名而来的。因为,坐落在洛杉矶市郊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可后来的事,钱老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冯·卡门教授的学生,并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提升至了他的最得力助手。

20世纪30年代初,航空科学还处于襁褓之中。冯·卡门当时是这一领域的顶尖人物,后来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1970年,月球上的某一陨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冯·卡门抬头仔细打量着这位仪表庄重、个子不高的年轻人,他提出几个问题让钱学森回答,钱学森稍加思索便异常准确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冯·卡门暗自赞许:这个中国人的思维敏捷而又富于智慧。他高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1945年初,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

归国之旅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对接待他回国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他于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踏上回国航程,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和两位幼子。

钱学森于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回国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这使他非常气愤。钱学森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然而,钱学森万万没想到,他的回国意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他们硬说里面有机密材料。其实,在打包之前,钱学森已叫他们检查过。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证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被扣押的美国飞行员。

中国作出的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他禁不住心头一震,他迅速地读完了这封信。信中的内容,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这封信是钱学森当时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蒋英妹妹)的家书中,夹带给陈叔通副委员长的。对于这样一封非同寻常的海外来信,陈叔通深知它的分量,当天就送到周总理那里。“这真是太好了,据此完全可以驳倒美国政府的谎言!”周恩来总理当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并对王炳南指示道:“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

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王炳南率先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维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我希望,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个措施,能对我们的会谈起到积极的影响。”可谈到钱学森回国问题时,约翰逊还是老调重弹:“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归国,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于是,王炳南便亮出了钱学森给陈叔通的信件,理直气壮地予以反驳:“既然美国政府早在1955年4月间就发表公告,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显然,中国学者要求回国依然受到阻挠。”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黄荣辉──从放牛娃到院士

当世界性气候异常使一般人开始注意太平洋上的“厄尔尼诺”现象、大陆上的高原热源时,黄荣辉却已对导致这些现象的大气行星波动机制,进行了开拓性探索。他提出:必须在垂直方向上把大气分成很多层次才能正确描述这种波动,并在世界上最早把大气分成34层来研究准定常行星波。

他的成就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那是1981年。到1986年,他借助电子计算机分析了几十万个数据,编了几万条程序,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从而对准定量行星波的物理成因、传播规律以及其异常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并发现了这种大气波在三维空间存在两支波导,是沿着两通道进行传播的。这就为进行月──季度的长期天气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解开一些气象之谜提出了新的看法。

科学无国界。中国人的成就在国际大气科学界引起一连串的反响:

“我正在撰写一篇回顾文章,很想引用您文章中所得的结果。”此信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我的文章脱稿之后,中国的黄博士已发表了他用三维多层模式的研究成果,我的结果与他们的结果相类似。”英国一位著名大气动力学家在文章中引用黄荣辉的成果进作了上述说明……

祖国给予黄荣辉更高的荣誉:他的成果荣获中国科学院1985科学进步奖一等奖,他本人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那么,他是怎样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中科院院士呢? 黄荣辉出生在福建省惠安县一个非常穷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靠给人家当雇工或长工来养活全家。解放前,祖祖辈辈都没有上过学。1949年解放了,家里分得土地,他才上学。由于生活十分困难,没有钱交伙食费,每星期他必须自己从家中挑几十斤白薯和柴草步行约二十公里到学校。再冷的冬天也只穿两件破烂的冬衣,直到高中毕业前,还没穿过一双买的鞋。一双木拖鞋伴他度过了中学时代。他与一位同窗好友合盖一床被子,上学用的文具只有靠有时帮助经济富裕家庭的子弟背书得一点劳务费来购买。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使他退即,反而更激励他勤奋读书,使他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195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他是带着家里唯一的一条被子,第一次穿着买来的鞋迈入北大这一引导他认识现代科学的大门。学校给他最高的助学金,还有冬衣和夏衣,有关领导还经常问寒问暖。这使他暗下决心: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报答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就是这样一个纯朴的信念使他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回顾1979年开始的准定常行星波研究工作,黄荣辉感叹:“灵感没有帮过我的忙。”是的,他是把中国农民的老黄牛精神和现代科学手段、科学思维相结合来塑造科学家的形象的。

准定常行星波变化缓慢,波长上万公里,比地球半径(6400公里)还长,是进行两周以上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变化预报的关键性动力学问题。进行这样的理论研究,必须从分析浩若烟海的观测资料入手。要在这个领域提出一点新见解、新理论,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也要耗费巨大的心血。黄荣辉同样无捷径可走。

他家老少三代五口人,居住在狭窄的简易筒子楼里。回国后,两个孩子都上学,天天晚饭后,不论刮多大风,下多大雨,他都要到办公室去,直到家人休息之后,他才回去“接班”用报纸把灯挡起来,继续他的研究。

清贫的科研生活,使他和他的爱人获得很强的适应力。吃饭,他不问色香味,塞饱就行;工作累了,他不论睡地铺还是行军床,肩膀一挨铺就睡着。上班时,头脑里不想柴米事,下班晚回家,爱人没意见。对于这样生活,他说:“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

在科学的迷宫,黄荣辉有时可以忘掉一切。一年春节,研究所为每人代购一只鸭子。分鸭子那天,黄荣辉推导有关行星波传播的数学公式,又是很晚才回家。自行车上挂着鸭子,满脑子还是数学公式。到家后,公式没推导完,鸭子不见了。爱人说道:“你一个活人带一只死鸭还丢了?”谁知鸭子被本所一位同事拾到。这位同事作了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所今天分鸭子,丢鸭子的人这么晚了才回家,这人一定是我所的“书呆子”黄荣辉。

黄荣辉有时有点“呆气”,可他更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志气。1979年,他由国家派遣赴日留学,两年中,他每日工作14小时以上,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在机房工作。由于他在行星波动力学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当时的日本气象学会理事长就多次挽留他在日从事研究工作,并负责他在日期间的一切生活费,但他没有答应,如期归国。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一位气象学家要给他优厚的待遇,促他赴美工作,他婉言谢绝:“国家需要我赴美作合作研究时,我会走的。”直到不久前,国外一所大学还愿提供相当二万多美元的年薪招聘他,他同样没有答应。他对记者说:“我这个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的事业,就在生我养我的中国。”

数学励志高考名言警句 篇5

2.收到高考录取通知书,我喜出望外。

3.穿梭书海勤为舟,苦中有乐心亦欢。今朝自信入考场,立志书写好人生。才高八斗来答卷,学富五车才思敏。折桂夺魁今日事,人生遍开幸福花。全国高考日,愿莘莘学子赢得锦绣前程。

4.与其不尝试而失败,不如尝试后再失败。

5.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

6.一天天积累,一点点努力,一步步前进,一滴滴汇聚,终于到了高考这一天。放松心情,面带微笑,保持信心,你必将拥有灿烂的人生。祝高考顺利!

7.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8.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磨铁杵绣花针,日日夜夜,千般疢难亦可除;断机杼纺成布,十年寒窗,一朝成名亮我途。祝君高考创佳债!

9.争分夺秒巧复习,勤学苦练创佳绩”、“攀蟾折桂,舍我其谁”

10.现代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有很大的不同。但金榜题名和名落孙山的心情应该是古今相通的吧?他回不回来关我屁事,上厕所才关我屁的事。

11.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12.感谢国家,感谢政府,感谢你给了我们一个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大环境,更感谢你给了我一个温馨舒适窗明几净的高考小环境。

13.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

14.苦读数载上考场,沉着冷静心不慌;细心答题底气足,攻难克关一帆顺;妙笔生花谱新篇,才华大展惊天人;我今特来送祝福,锦上添花妙无穷。全国高考日,祝你金榜题名,马到功成!

15.路灯经过一夜的努力,才无愧地领受第一缕晨光的抚慰。

16.夯基础、重课堂、多思考,定有收获;挣分秒、勤演练、经锤炼,我必成功。

17.年轻,意味着活力;年轻,意味着拼搏;年轻,意味着希望!

18.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19.有一次,小明高考可是他根本不关心高考还在拖拖拉拉的在写,搞得一节课都没写完半张试卷,搞得小明妈妈很生气。

20.眼泪不是我们的答案,拼搏才是我们的选择。

21.与其花时间为自己编造不好好学习的借口,不如坐下来好好想一想学习的办法;与其找一千条理由说自己不是一个白痴,不如实实在在地学一把证明自己是一个聪明人。

22.头悬梁,锥刺骨,巾帼挥毫书奇志。

23.历春夏以苦为乐恒心架起通天路;搏高考梦想成真勇气推开智慧门。

24.她本应很快乐,她完全可以依仗自己出众的外表活得很潇洒。但她一直在拒绝,她宁愿活在八年前那次高考的愧疚中,活在七年前那场车祸的困扰下,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斗志将自己层层包裹。她作茧自缚,因为她要化蝶,那是她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她给自己八年来顽强的拼搏和不息的追求的一个交待。

科学家的励志名言 篇6

2. 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

3. 热爱真理的人在没有危险的时候爱着真理。在危险的时候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4.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5. 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必然性的。——爱因斯坦

6.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杜威

7. 科学赐予人类的最大礼物是什么呢?是使人类相信真理的力量。——康普顿

8. 在科学上最好的助手是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别的东西。——法布尔

9. 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赫胥黎

10. 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爱因斯坦

11. 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

12. 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爱因斯坦

13. 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

14.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爱因斯坦

15. 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居里夫人

16.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巴斯德

17. 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牛顿

18. 我愿用我全部的生命从事科学研究,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巴甫洛夫

19. 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

20. 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爱迪生

21. 智力决不会在已经认识的真理上停止不前。而始终会不断前进。走向尚未被认识的真理。——布鲁诺

22. 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

23. 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力量为真理和正义服务。即使不为人喜欢也在所不惜。——爱因斯坦

24. 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富兰克林

25. 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诺贝尔

26. 如何辨别有希望的线索。是研究艺术的精华所在。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能按其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根据主宰当时的观念去判断佐证的科学家。最有可能认识某种确属新东西的潜在意义。——贝弗里奇

27. 目前的时代。真理是那样晦暗不明。谎言又是那样根深蒂固。以致除非我们热爱真理。我们便不会认识真理。——帕斯卡

28.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

29. 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力量为真理和正义服务,即使不为人喜欢也在所不惜。——爱因斯坦

励志标语草率不得 篇7

现将这两篇周记摘要如下:

甲同学:一抬头,就见到那则标语。“报父母恩”?我没有父母,自从他们分开的那一天起,我心中的父母就已经死了。没有想到,他们分手的时候竟让我成了一个累赘,一个谁也不要的累赘。天下有如此狠心的父母吗?他们当初为什么要生我?如果没有爷爷,我不知道我是否还活在人间,晚上一闭上眼睛,我就看到他们在法庭上为我的抚养费而争吵的丑恶嘴脸……

乙同学:走进这间教室的第一天我就哭了。别的同学都在拼命地学习报效父母,而我呢?我却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每当星期天看到同学们的父母一块来看望孩子的时候,我心中就不是滋味。我没有想到我会是如此命苦,14岁就失去了疼我爱我的父亲,如今只有母亲一个人在辛勤地为我操劳……

读了两位同学的周记,我心中很不是滋味。其实我一开始走进这个教室就看到了这一则标语,但当时我心中却认为这应该是一则很好的励志标语,还想将它长期张贴在教室前面,以时时激励学生们好好学习,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但现在我知道我想得太简单,太草率了。我根本没想到它竟会激起甲乙两个同学深藏在内心的悲痛,我一不小心触动了学生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何况我们班级有甲乙两位同学同样遭遇的可能还不止两位呢?我想我应该尽早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问题也不能太草率。如果不管不顾地将标语取下来,甲乙两位同学一定知道那是因为他们的原因。因此,我决定首先在他们的周记本上写下我的歉意,请他们原谅我的草率。我写道:作为班主任我为我工作的疏忽向你表示深深的歉意,我想我会很好地处理好这则标语的。同时,我还希望你能更加坚强、勇敢地面对现实,有困难可以告诉老师。我和同学都是你的朋友!有空可以找我谈谈吗?

这天晚上,我把甲乙同学分别找到办公室。

我了解到甲同学的父母的确是不负责任的父母。现在他们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但对这个孩子却不闻不问。前不久,甲同学的爷爷以甲同学的身份到法院起诉了他的父母,要求按月支付一定的抚养费,这件事情给甲同学带来了很深的伤害。我决定在恰当的时机找其父母谈谈,尽管我很难预料事情的结果会是怎样,但我一定尽力而为。

乙同学主要是心理上的问题,另外就是经济上比较困难。我给她讲了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顽强而乐观地面对生活并取得成功的故事,希望她勇敢地面对生活,做一个生活的强者,用自己的快乐和成绩去抚慰母亲受伤的心灵。此外,我还为他找来了资助对象,每月资助其生活费200元,一直到高中毕业。现在,乙同学已经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了,相信通过她的努力,在成绩上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第二天正好有班会课。我对全体同学们说:由于时间仓促,教室中原有的励志标语还没有来得及更换。因为一方面标语上沾满了灰尘,有的已经破损;一方面我们应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选择励志标语,所以我建议同学每人选择一到两条标语集中到班长那里,根据情况选出较好的较典型的几条,在全体同学中通过后再张贴在教室,并以之作为大家的座右铭。同学们很是兴奋,不两天教室前面的标语已经换成了:态度决定高度!因为全体同学认为,刚刚分班,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就不可能有所进步!

关于科学家的励志名言 篇8

2、我是搞航空的,搞航空的人都不坐飞机,那让谁来坐。——郭永怀

3、院士其实就是在一个领域里有些经验而已,离开这行,也是小学生。——朱兆良

4、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华罗庚

5、科学的目标是在求真理。真理所在,虽蹈危履险以赴之,亦所不释。——竺可楨

6、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陈景润

7、一个数学家的目的,是要了解数学。历史上数学的进展不外两途:增加对于已知材料的了解,和推广范围。——陈省身

8、名师不一定出高徒,严师才能出高徒。——苏步青

9、谎谬是暂时的,真理的阳光终有一天会普照大地。——谈家桢

10、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钱三强

11、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华罗庚

12、我回国就是给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内的科技事业打基础,做铺路人。——郭永怀

13、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我要献出全部学识智慧。——钱伟长

14、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果断的决心,都应该在求学时代养成和学习的。——竺可楨

15、今天的理论,明天的技术,后天的产品。——谈家桢

16、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陈景润

17、科学家就是要做工作,这是科学家最高的追求。——彭桓武

18、不趋势,不眉俗,象一峰负重的骆驼,昂首挺胸,在茫茫戈壁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朱光亚

19、科学院应该做基础性的科研工作,不应目光短浅,忽视暂时应用价值不显著的学术性研究。——黄鸣龙

20、一个国家的知识者,怎么就可能永远是个“罪人”?——赵九章

21、古往今来,能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攀登的结果。——钱三强

22、当你选择做一名科学家,那么必然就要选择枯燥而艰苦的生活。——黄子卿

23、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谈家桢

24、一个科学家真正做重要工作的时间不很长,做学问要趁年轻。——陈省身

25、西来处处挹繁华,杜市阿康是我家。中德人民常友好,不愁前路有风沙。——苏步青

26、没有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就没有个人的一切。——钱伟长

27、一个研究员最重要的成分是伟大的学问家,其他的都不重要。——陈省身

28、千里马是在茫茫草原的驰骋中锻炼出来的,雄鹰的翅膀是在同暴风的搏击中铸成的。——钱三强

29、我早就把这些研究文稿的内容装进脑子里了,谁也夺不走!——郭永怀

30、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钱伟长

31、亭亭铁塔矗秋空,六亿人民愿望同。不是工农兵协力,焉能数理化成功。——彭桓武

32、中国的导弹与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在世界有了发言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任新民

33、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竺可楨

34、盈巅白雪遇春妍,社会新型万物鲜;千里奔腾憎伏枥,红专齐进不知年。——黄子卿

35、科学工作千万不能固执己见。缺乏勇于认错的精神,是会吃大亏的。——钱学森

上一篇:解读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25号下一篇:人力资源自我工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