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独资企业法律解析

2024-10-03

个人独资企业法律解析(精选7篇)

个人独资企业法律解析 篇1

个人独资企业

一、选择题

1、甲投资设立乙个人独资企业,委托丙管理企业事务,授权丙可以决定10万元以下的交易。丙以乙企业的名义向丁购买15万元的商品。丁不知甲对丙的授权限制,依约供货。乙企业未按期付款,由此发生争议。下列表述中,符合法律规定的是(A)。

A、乙企业向丁购买商品的行为有效

B、丙仅对10万元以下的交易有决定权,乙企业向丁购买商品的行为无效

C、甲向丁出示给丙的授权委托书后,可不履行付款义务

D、甲向丁出示给丙的授权委托书后,付款10万元,其余款项丁只能要求丙支付

2、张先生在谈论个人独资企业法的有关规定时讲到以下内容,其中正确的有A、B、C、D)。

A.设立个人独资企业时,投资人可以个人财产出资,也可以家庭其他成员的财产作为个人出资

B.个人独资企业可以设立分支机构

C.个人独资企业解散时,可由投资人自行清算,也可由债权人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清算人进行清算

D.个人独资企业解散清偿债务时,所欠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应作为第一顺序清偿

3、根据合伙企业法律制度的规定,合伙企业出现亏损时,须由合伙人分担责任。下列有关亏损分担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

A.合伙协议有约定比例的,按约定比例分担

B.合伙协议没有约定比例的,按出资比例分担

C.合伙协议没有约定比例的,由各合伙人平均分担

D.合伙协议约定由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承担亏损的,依照约定执行

4、甲向乙借款4万元作为出资与他人合伙设立了一家普通合伙企业。借款到期后,乙要求甲偿还借款,甲个人财产不足以清偿。下列有关偿还借款的方式中,正确的有(AD)。

A.甲用从食品厂分取的收益偿还借款

B.甲自行将自己在食品厂的财产份额转让给乙,以抵偿借款

C.甲自行将自己在食品厂的财产份额出质取得贷款用于偿还借软

D.乙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甲在食品厂的财产份额用于清偿借款

5、下列关于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出资数额的表述中,符合法律规定的是(D)。

A.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万元

B.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万元

C.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万元

D.没有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限制

6、根据《个人独资企业法》的有关规定,下列表述中(AB)是正确的。

A.投资人只能是自然人B.投资人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C.必须有企业的章程D.有符合法律规定的最低注册资金

7、《个人独资企业法》规定,投资人对企业的债务承担(C)责任。

A.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B.以企业财产为限承担

C.以个人财产承担无限D.以个人财产承担无限连带

8、个人独资企业成立后无正当理由超过()个月未开业的,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个月以上的,吊销营业执照(A)

A、B、6个月6个月B、3个月3个月6个月3个月D、3个月6个月

9、个人独资企业解散后,原投资人对个人独资企业存续期间的债务仍应承担偿还责任,但债权人在(D)年内未向债务人提出清偿请求的,该责任消灭。

A、1年B、2年C、4年D、5年

10、个人独资企业解散后,财产应按下列顺序清偿(A)a、所欠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b、所欠税款c、其他债务(难易:一般;知识点:破产)

A、abcB、bacC、cbaD、acb11、个人独资企业法下列有关个人独资企业设立条件的表述中,符合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规定的有

(B、C)。

A.投资人可以是中国公民,也可以是外国公民

B.投资人可以家庭共有财产作为个人出资

C.企业名称中不得使用“公司”字样

D.企业必须有符合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

12、下列关于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的表述中,正确的是(C)。

A.投资人只能以个人财产出资

B.投资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C.投资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D.投资人不得以土地使用权出资

13、下列关于个人独资企业事务管理的表述中,正确的有(B、C)。

A.投资人不能聘用他人管理企业事务

B.投资人可以聘用他人管理企业事务

C.投资人对受托人职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D.投资人对受托人职权的限制不得对抗恶意第三人

二、简答题

1、比较个人独资企业与公司企业、合伙企业的区别。

参考答案:(1)公司企业具有法人资格,公司股东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公司的投资者即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2)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合伙人只能为自然人,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3)个人独资企业同样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投资人只能为一个自然人,投资人对个人独资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清偿责任

个人独资企业法律解析 篇2

个人独资企业, 是指由一个自然人投资, 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 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经营实体[1]。它作为一种企业形态, 与合伙企业和公司相比, 其天然具有设立简便、经营灵活的特点。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机会。

我国个人独资企业在1999年8月公布, 并于2000年1月开始施行, 依照该法的相关规定, 个人独资企业有如下特征:

第一, 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者只能是自然人, 且只能是一人, 是典型的所谓的“老板企业”, 投资者本人即为企业的所有者, 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拥有全部权力并承担全部责任, 公司法人不得成为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第二, 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事务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在个人独资企业中, 投资人与企业的人格是合一的, 也就是说个人独资企业的经营中完全取决于投资人本人的意志和自由选择, 而排除了合伙以及公司形式的管理模式;第三, 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者拥有企业的全部财产所有权, 包括原始投资和企业在存续期间经营中所积累的财产, 包括企业的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 如商号、专利等;第四, 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也就是说, 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者以其所有的全部财产对企业存续期间所发生的债务承担清偿的法律责任, 这同样也是个人独资企业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的一项重要原因, 因此个人独资企业在严格意义上讲, 并不是一类独立的民事主体, 它只是投资人人格在法律上的延伸, 是自然人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个人独资企业的营业转让

对于个人独资企业的营业转让, 是指投资者将个人独资企业整体出让给第三人经营的行为。营业转让不同于一般的财产交易[2], 在营业转让中不仅包括单纯的资产出售, 还涉及到商号等无形资产以及对外的债权债务问题。正因如此, 对个人独资企业的营业转让问题应该做出科学的研究, 这关系到营业转让人本人和受让人以及个人独资企业债权人的重大利益, 但目前, 我国既没有制定商法典也没有制定商事通则, 因此对于个人独资企业的营业转让, 笔者试做出如下两方面的探究。

(一) 营业转让中涉及到的投资人和受让人的权利义务配置

对于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 即营业转让人而言, 其主要义务是将整个企业整体转让给受让人, 包括各种手续, 转移再给企业名下的各种资产, 交付个人独资企业营业的商事账簿及公章等, 这些对于投资人来说是最基本的义务。在现代企业竞争过程中, 关于竞业禁止是不得不考虑的事情。竞业禁止, 顾名思义乃从事竞争性行为之禁止, 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指对与特定营业具有竞争性的特定行为的禁止;狭义的指对与权利人有特定关系的义务人的特定竞争行为的禁止[3], 在笔者看来, 竞业禁止义务也是除转让企业财产和账簿等之外的又一项重要义务。这就要求转让人在转让行为完成后的一定时间内和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不得从事与原来转让的独资企业营业相同的经营活动, 以保证受让人能够顺利展开营业, 以实现营业转让的目的。

由于我国当前对个人独资企业法对竞业禁止无明确规定, 因此为了营业转让的根本目的以及受让人的利益, 我国可以借鉴西方较为发达国家的一些立法经验。在韩国, 其商法典在第41条中规定, 在营业转让的情况下, 若无约定, 则10年内, 出让人 (即个人独资企业的原投资人) 不得在该同一特别市、广城市、市郡及相邻的特别市、广城市、市郡进行同种营业。在日本商法典中, 其25条规定, 在已经转让营业的情况下, 当事人没有另外的意思表示时, 让与人在20年内不得在同一市、镇、村以及相邻的市、镇、村从事相同的营业[4]。我们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立法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受让人在接受营业转让后可以正常的进行营业活动, 防止出让人与受让人之间发生不正当的营业竞争关系, 这同样也是符合出让人出让企业是的初衷的。因此, 在未来我国的个人独资企业营业转让立法或者司法解释中应该加入竞业禁止的相关规定, 以此来保障营业转让双方当事人, 尤其是受让人的合法权利。

而受让人的义务则是根据营业转让合同的约定, 支付行管的营业转让价金或履行约定的其他形式的支付对价行为等与此相关的合同约定义务或法定义务。

(二) 营业转让所涉及到的第三人的问题

营业转让是包括企业经营所有范围内, 包括商号等无形财产的转让, 故其必然会涉及到原个人独资企业的债权债务问题。在我国个人独资企业法中, 第17条规定, 个人独资企业对本企业的财产依法享有所有权, 其有关权利可以依法进行转让或继承。这并没有告诉我们营业转让时如何处理原企业投资人对外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该如何处理, 显而易见的是, 营业转让直接关系到第三人的利益。

由于个人独资企业本身不具有法人资格, 因此, 其对外发生的债权债务, 实际上是企业投资人个人的债权债务关系, 因此很大程度上, 大陆法系的国家一般都否认营业的受让人对原个人独资企业的主债权债务的承受, 但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在各国的商法典中都又有比较细致的规定。在韩国的商法典中, 其42条规定, 营业受让人继续使用出让人的商号时, 关于出让人的营业所发生的债务, 受让人也应承担清偿的责任;对于受让人受让营业之后毫不迟延地进行不承担出让人的债务登记时, 不适用前述的规定, 出让人与受让人毫不迟延的将其意旨通知给第三人时, 对被通知的第三人亦相同[5]。由此可见, 对债权人的保护是营业转让的法律规制的重点。由于在营业转让中, 债权人处于外部, 其无法得知交易的内幕, 存在信息上的不对称的劣势, 很难防止营业转让中双方的恶意串通行为。因此, 在西方大部分的发达国家的商法典或商事法律规范中, 一般规定了受让人也应承受对营业转让前的债务, 除非受让人及时地进行通知或公告。由此可见, 受让人为了避免承受对自己不利的债务, 应当在受让前进行公告或者及时通知第三人。

三、如何完善我国个人独资企业的营业转让问题

对于我国个人独资企业的营业转让相关法律问题的完善, 笔者认为应该在立法中明确营业转让的债权债务承担问题, 在实践中探索的同时, 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关于此问题相对较为成熟和科学的一些立法经验。基于此, 有如下措施可以用来减少并解决营业转让中的问题。

首先, 在营业转让合同中, 出让人和受让人应当在合同条款中做出对债权债务承担的明确规定, 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避免因约定不明而造成的损失以及交易风险的增大。如果有条件或者营业转让的财产数额较大, 可以采取公证处公证地方法来加强合同的公信力, 这样可以在源头上减少争议的发生;除此之外, 我们在法律服务中可以推行个人独资企业营业转让的参考标准法律文本, 这种参考标准文本可以经过工商管理部门的备案, 并进过专业法律服务人员的审核, 这样的方式同样是简单易行, 并且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符合法律经济学的成本和效益的分析理论。

其次, 在个人独资企业的营业转让中, 应当办理变更登记, 声明其是否承担原来个人独资企业的债务, 并通知第三人, 明确自己是否承担该债务。凡是受让人及时的进行了公告或者通知的, 明确表示自己不承担债务的, 则可以免除第三人对其的债务追索权利;如果受让人没有及时进行公告或者通知, 受让人应当对原来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样在方法上可以是交易的第三人更加安全稳定, 符合商法交易的安全便捷的基本原则, 同时, 也使营业转让更加规范, 使相关部门的监管趋于有效和安全。

最后, 如果原企业的债务人不知营业转让的事实已经发生, 而向受让人进行债务清偿的, 该清偿的效力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 如果出让人和受让人明确约定债权债务一并转让的, 则原企业的债务人的清偿行为有效, 即发生消灭债务关系的效力; (2) 如果出让人与受让人没有约定债权债务一并转让的, 或者约定不明的, 该清偿行为的效力应规定为原出让人的清偿行为。

四、结语

营业转让问题涉及到出让人和受让人的直接关系, 因此, 个人独资企业应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我国的商法典尚未出台, 故对于此问题应寻求立法解释或者司法解释, 力求解决营业转让中关于出让人、受让人、和第三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对于营业转让应落实登记原则和公示原则, 这样可以加强交易的安全性, 在处理营业转让的立法和司法解释中, 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维护交易的安全稳定, 实现公平公正, 力求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对最大化,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秩序的持续稳定和良性的发展, 从而真正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法治经济提高到新的层次和境界。

摘要:个人独资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种企业形态。但近些年在其营业转让过程中发生了出让人、受让人、以及第三人的利益纠纷问题, 而我国个人独资企业法对此又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因此笔者在客观分析个人独资企业营业转让所涉及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后, 结合国外的立法经验并考虑了我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具体办法, 力求对立法和司法做出有益的探究。

关键词:个人独资企业,营业转让,变更登记,竞业禁止

参考文献

[1]魏振瀛.民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112.

[2]董学立.商事组织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8.103.

[3]张立新.论竞业禁止.载徐国栋主编.罗马法与现代民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7.328.

[4]王书江, 殷建平等译.日本商法典[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6.

浅谈个人独资企业的法律问题 篇3

关键词:个人独资企业;法律;继承

从2000年后,国家就出台了与个人独资企业相关的法律,填补了我国在市场主体中的法律体系的缺漏,更是为相关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实现规范化的企业组织形态。但是,在个人独资企业的法律中,还存在一些像个人独资企业是否应该确立起第三民事主体,奠定非法人团体地位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个人独资企业的法律问题,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

效果。

一、在个人独资企业中,要确立民事主体地位

在民事法律制度中,民事主体制度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传统的民事主体模式是由两大主体组成的,一是自然人,二是法人。除了这两个主体以外,在相关制度中没有其他的民事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市场的主体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且还有许多个人独资企业和国家等主体不包括在自然人和法人这两大主体中。为了具备成为民事主体的资格,个人独资企业该怎么做呢?从目前的社会经济情况看,个人独资企业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所以在法律上,对于民事主体地位,个人独资企业也要有一个明显的界定。

个人独资这种经营方式,并没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衰落,不论是发达或是发展中国家,最为常见的一种经营方式就是个人独资。而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愈来愈重视,也加快了个人独资企业的发展速度。

二、在形式上,个人独资企业有着法人组织形式所没有具备的优点

1.个人独资企业能够在小规模的企业中发挥出它的全部作用,而法人组织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无法对其作出有效的补充。

2.法人在设立和解散企业时,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法定程序,在严格的关卡下设立或是解散的时间将会成倍的拉长,但是个人独资企业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扰,不需要经过严格的法定程序关卡,灵活的聚散经营方式帮助它提高了竞争力和应变力。

3.个人独资企业的出资人在企业出现负债情况的时候,需要承担无限的责任,因此个人独资企业的商业信誉较强。在快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作为单独经营的自然人在社会中的作用仍然没有降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具有特殊的存在价值。因此,我国要肯定个人独资企业在民事主体中的经营实体地位。

从法律上来说,我国的个人独资企业具有非法人团体的属性,与自然人和法人不同,其表现为以下四点:一是个人独资企业在人格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是个人独资企业在财产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三是个人独资企业在利益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四是个人独资企业在责任上,具有相对独立性。[1]首先,个人独资企业可以运用自身独立的名义来进行活动,而个人独资企业只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来实现的;其次,一个企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需要依靠稳定的物质基础,而企业的财产具有相对独立性就说明了企业投资人在企业的财产方面享有所有权;再次,在人格和财产方面,个人独资企业都有了相对独立性,也就说明企业在产生效益后,也拥有了相对独立的利益;最后,在承担债务方面,根据上述三点的独立人格、财产和利益,也应独立的以自身的财产承担无限的责任,不能将承担方模糊化,也能够有效的保证企业的信誉。[2]

三、人们对个人独资企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般人都认为社会组织是否能够取得民事主体的资格,主要看是否能够承担民事责任,但是这种认知在根本上是错误的。根据权威学者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法人具备民事主体资格的关键就是它能够独立的承担民事责任,而个人独资企业不能获得法律上的认可,成为民事的主体的原因则与其相反。并且,个人独资企业的优势也在于它的市场信誉较强,能够在企业债务中承担责任。法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民事主体的资格并不是因为上述的原因,它只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法律特征,而不是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条件。从法人的本质上进行分析,是否承认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并不是由于法人能否独立的承担民事责任而决定的,而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的,一是促成交易,二是保护交易,都是由法律来规定的。[3]

个人独资企业在所有权的支配上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作为一个特殊的市场主体,它在人格、财产、利益和责任上有独立性的特点,但是这不能作为否定其拥有民事主体资格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法律制度上,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在观念上不能守旧,法律若是想最大化的发挥出它的作用,就要用开放的精神来确立个人独资企业的民事主体,有利于实现国家立法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艺灵.个人独资企业的转让和继承[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2]吴秋萍.浅析个人独资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措施[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3)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篇4

您好:

您在我们网站上提交的纳税咨询问题收悉,现针对您所提供的信息简要回复如下:

您公司如果是按照《公司法》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应按照企业所得税有关规定向国税缴纳企业所得税。

上述回复仅供参考。有关具体办理程序方面的事宜请直接向您的主管或所在地税务机关咨询。

欢迎您再次提问。

2、人独资企业小规模纳税人企业所得税在国税交还是在地税交呢?

问题补充:难道不是这个吗?个人独资企业不属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应到地方税务局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3、那要看你的营业范围来决定,如果是销售货物为主,缴纳增值税,那么所得税就在国税,如果是以提供劳务为主,缴纳营业税,那么所得税在地税

补充回答:

你说是“个人独资企业”,那么请看下你的营业执照是否为法人营业执照?如果是,就按照我之前说的办。如果不是,那么就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只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在地税缴纳

4、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是否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发布日期』 2008-11-27

问:个人独资企业是否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个人独资企业变更登记 篇5

个人独资企业变更登记

受理范围:区级

办事流程:提交材料—受理—核准或核驳—证照发放 办公地点: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朝阳分局登记科(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1号)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11:30,13:00-17:00 联系电话:96105

提交手续:

1、《企业变更(改制)登记(备案)申请书》(内含《企业变更(改制)登记申请表》、《变更后自然人股东(发起人)、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合伙企业合伙人名录》、《负责人登记表》、《企业住所证明》等表格。请根据不同变更事项填妥相应内容);

2、《指定(委托)书》(投资人自己办理的,不必提交《指定(委托)书》);

3、《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正、副本;

4、变更下列事项的,还需要提交以下文件、证件:变更名称:《企业名称变更预先核准通知书》(办理名称变更预先核准登记请您参看《一次性告知单①--如何办理名称预先登记》的相关内容)。

变更投资人:转让协议书或法定继承文件。

变更投资人的姓名或居所:相应的更改姓名或居所的证明文件。

变更出资方式(出资方式有个人财产出资和家庭共有财产出资两种):改变出资方式的文件。

变更经营范围:新增经营范围涉及前置许可的,应提交有关审批部门的批准文件。

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登记注册的企业申请不具体核定经营项目的,应提交《承诺书》。

提请注意: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变更登记事项前需先办理许可文件变更的,应在办理变更登记时一并提交变更后的许可文件。

跨登记管辖地迁移住所:

步骤

1、申请人向迁入地的登记机关提交变更材料,迁入地的登记机关受理后出具《受理通知书》及《企业迁移通知书》;步骤

2、企业将《企业迁移通知书》交到迁出地登记机关,迁出地登记机关向迁出企业出具《企业迁出核准通知书》;迁出地档案管理部门将登记档案采用挂号邮递方式邮至迁入地档案管理部门;

步骤

个人独资企业年度检验 篇6

主要检查个人独资企业使用的名称、经营场所是否与核准的企业名称、经营场所一致;是否按核准的经营范围和方式从事经营;投资人的姓名、住址、出资额、出资方式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增减分支机构;登记事项是否变动,有无出租、涂改、出借、转让营业执照的行为和其他应审查的事项。提交的年检报告书及各项有关材料齐全、真实、合法、有效,符合法律规定。

时间要求:

个人独资企业应在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向登记机关报送年检材料,接受年度检验。

个人独资企业年度检验应提交的文件

1、年检报告书

2、营业执照副本

个人独资企业法律解析 篇7

吴律师:

2015年1月,赖某投资、登记、开办了一家个人独资公司,我们则被招聘为公司员工。由于经营不善等种种原因,仅过了半年,公司便步入困境,并因此欠下我们共计13万余元的工资。鉴于半个月前,赖某悄悄将公司转让给了黄某并去向不明,我们不得不要求黄某受让后的公司支付被拖欠的工资。可黄某认为,其已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变更自己为投资人且获得批准,意味着原有公司已经消灭和新的公司已经产生,而我们被拖欠的工资,发生在公司原投资人赖某转让前,故我们无权向现在的公司索要。请问:该说法对吗?

读者:甘凤玲等11人

甘凤玲等读者:

虽然公司为个人独资企业且已经被转让,但你们仍然有权要求公司支付被拖欠的工资。

一方面,投资人的变更并不等于个人独资企业的消灭或新生。虽然《个人独资企业法》第十七条规定:“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对本企业的财产依法享有所有权,其有关权利可以依法进行转让或继承。”但《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管理办法》第十七条指出:“个人独资企业因转让或者继承致使投资人变化的,个人独资企业可向原登记机关提交转让协议书或者法定继承文件,申请变更登记。”即尽管个人独资企业为“独资”,是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可是,鉴于其同样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开展经营活动时仍必须以企业的名义进行,且由企业独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而不是以投资者个人的名义开展活动,也不是由投资者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决定了个人独资企业的转让,仅仅属于企业存续期间投资人的改变,而不是原企业的消灭、新企业的产生。与之对应,黄某自然不能因为工商管理部门已经变更投资人,而认为其受让后的公司便不是原来的公司。另一方面,个人独资企业被转让后,必须承袭原来的债务。既然个人独资企业的转让只是企业内部投资人的调整,不等于企业本身的属性随之发生了改变,也就意味着转让后的企业当然地享有原有的一切权利。而根据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转让后的企业自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结合本案,黄某受让后的公司同样不能只享有权利而拒绝承担义务,也不能对权利义务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自行取舍。即其只能先行清偿你们被拖欠的工资,再根据公司转让合同向赖某追偿。

吴律师

■银行卡被盗刷,持卡人该怎样保留诉讼索赔证据

吴律师:

三个月前,我在出差途中,突然收到一条银行系统发来的手机提示短信,其中显示,我凭密码交易的银行卡账户被转账和取款计7.3万余元。我立即预感到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刷,并立刻拨打了挂失和报警电话。三天后,我到银行索要赔偿,但却遭到拒绝,理由是我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当时自己不在取款操作现场,加之因取款操作现场的操作人蒙面而无法确定真实身份,也就意味着很有可能操作人是我自己,或者与我本人有着直接关联,即不能确定银行卡被盗刷的事实。我提起诉讼后,法院也同样以我无法举证为由,驳回了我的诉讼请求。请问:法院的判决对吗?

读者:杨婷娟

杨婷娟读者:

法院的判决并无不当。

首先,你具有证明银行卡被盗刷的举证责任。法院在审理银行卡被盗刷案件中,无疑必须查明银行卡账户被转账和取款时,持卡人是否在现场、其所持卡是否为真卡,审查银行卡信息或密码泄露的原因等,以确定究竟是否存在被盗刷的基本事实。而《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也指出:“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即你基于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刷而要求银行承担赔偿责任,就必须提供证据证明被盗刷的事实存在。正因为你不能提供证据充分证明,自然也就只能“承担不利后果”。其次,银行卡被盗刷的证据保留措施。一方面,在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刷之后,应该马上通知银行并办理挂失,向银行询问盗刷的方式、时间、地点、交易对方账户信息以及离自己最近的ATM机位置。必要时,还可记下客服人员的号码,以便在诉讼中核实;另一方面,应迅速到附近的ATM机操作银行卡,由于此前已经办理挂失,ATM机会作吞卡处理。持卡人应保留好凭条,以便在第一时间证明自己和真的银行卡均不在盗刷现场,银行卡已被他人伪造并盗刷;再一方面,应及时口头向公安机关报警,告知盗刷金额、方式、时间、地点以及交易对方的账户信息,并按照公安机关的要求,到银行打印账户明细,携银行卡、身份证等到公安机关办理报警书面登记手续。

吴律师

■销售商私改汽车型号,购车人能否索要三倍赔偿

吴律师:

半年前,我花费50余万元,在一家汽车销售公司购买了一辆大货车,用于从事货物运输。因该车经常出现故障,且经公司指定的定点服务站多次维修,一直不能彻底解决,甚至还被迫停运,我即对该车的质量产生了怀疑,并悄悄找人进行了检测。结论是该车已被私自改变车辆型号。而面对该结论,汽车销售公司也承认系其所为。可当我以公司之举构成欺诈为由,起诉要求法院判决公司给予三倍赔偿后,却被法院驳回诉讼请求,而只让公司退回购车款、赔偿我的停运等损失。请问:这是为什么?

读者:肖水秀

肖水秀读者:

虽然公司之举确实构成欺诈,但法院的判决并无不当。

一方面,本案不适用三倍的惩罚性赔偿。虽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但其第二条同样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即能够享受三倍赔偿的主体只能是“消费者”,且消费者购买的目的是在于“生活消费需要”。而《消费者使用说明总则》中规定:“消费者——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正因为你购车只是从事货物运输即营运牟利,属于生产消费,而非出于生活需要,决定了你并不属于“消费者”概念所指的对象,对出现的纠纷自然也就不能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调整。另一方面,公司应承担普通赔偿责任。公司无需三倍赔偿,并不等于其无需担责。因为《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第(三)项、第六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第五十八条也指出:“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即只要公司的行为构成欺诈,便必须承担退回购车款、赔偿停运等损失的民事责任。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六十八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正因为公司通过私自改变车辆型号,诱使你因为上当受骗而购车,决定了公司难辞其咎。

吴律师

■单位发放年终奖虽有自主权也不能随意“因人而异”

吴律师:

我所在公司的相关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员工年终奖的发放条件和标准。经公司组织对每位员工进行2015年年终绩效考核,我也在可以享受年终奖的人员之列。可由于我曾在工作中得罪了个别领导,公司借口我虽然完全满足发放条件,但鉴于发放年终奖属于公司的自治内容,是公司对员工的额外奖励,故公司仍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我也无权要求与其他员工“同工同酬”,随即便一再拒绝向我发放年终奖。请问:公司真的可以随心所欲地因人而异吗?

读者:兰萍萍

兰萍萍读者:

公司的理由不能成立,其不得随心所欲地拒绝向你发放年终奖。

一方面,年终奖属于工资的组成部分。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第四条和第七条分别规定:“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一)计时工资;(二)计件工资;(三)奖金;(四)津贴和补贴;(五)加班加点工资;(六)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包括:(一)生产奖;(二)节约奖;(三)劳动竞赛奖;(四)机关、事业单位的奖励工资;(五)其他奖金。”《<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若干具体范围的解释》第二条也指出:“(一)生产(业务)奖包括超产奖、质量奖、安全(无事故)奖、考核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奖、提前竣工奖、外轮速遣奖、年终奖(劳动分红)等。(二)节约奖包括各种动力、燃料、原材料等节约奖。(三)劳动竞赛奖包括发给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的各种奖金和实物奖励。(四)其他奖金包括从兼课酬金和业余医疗卫生服务收入提成中支付的奖金等。”即虽然发放年终奖,的确不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用人单位也可以在综合考量其年度效益及员工年度表现基础上,自主决定发放与否并设计相应的具体发放方案,但是,如果用人单位决定发放年终奖并制定了发放方案,则该年终奖则因属于工资的范畴,自然必须按照法律对工资的要求来发放。另一方面,公司必须向你发放年终奖。《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技术和劳动熟练程度相同的劳动者在从事同种工作时,不分性别、年龄、民族、区域等差别,只要提供相同的劳动量,就获得相同的劳动报酬。正因为本案公司组织的年终绩效考核结果,表明你在可以获取年终奖之列,决定了公司不得再行借口自主、自治而对你“另眼相看”。

吴律师

大学生找工作被骗为了生存小偷小摸也会构成犯罪

吴律师:

因为家境贫寒,我儿子考上大学后,家中为供其上学,已是负债累累。三个月前,由于毕业在即,我儿子也像其他同学一样,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外出寻找工作。岂料,不仅工作没有找到,还被“黑中介”骗了仅有的几百元生活费。为了不给贫困的家里增添麻烦,更是为了生存,我儿子决定自行解决,铤而走险地想到了“偷”。虽然第一次在一家商场盗窃5袋方便面,便被公安机关给予了警告,但随即又因饥寒交迫,在一周时间里,先后五次在另一家商场盗窃了价值700余元的食品和生活用品。令我无法接受的是,我儿子竟然因此于近日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1000元。我儿子只是因为钱财被骗,为了生存才小偷小摸,且总金额只有700余元,怎么会构成犯罪呢?

读者:曾芸芳

曾芸芳读者:

虽然事出有因、数额不大,但你儿子确已构成盗窃罪。

《刑法修正案(八)》第三十九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即只要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了盗窃行为,且有“数额较大”以上或“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情形之一,便构成该罪。与之对应,你儿子的行为恰恰具备了该罪的构成要件:一方面,你儿子虽然被“黑中介”所骗,陷入了生存困境,但其只能通过正当、合法的方式来解决,并不能因此享有占有他人财产的权利,使盗窃商场财物的行为合法化,即同样不能改变其行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性质。另一方面,虽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表面看来,你儿子的涉案金额不足千元,并不在追诉之列,但这并非绝对,因为其第二条第(二)项和第三条还分别规定:“一年内曾因盗窃受过行政处罚的”,“数额较大”标准可以按照前条规定标准的百分之五十确定;“二年内盗窃三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多次盗窃。”也就是说,因为你儿子曾受到过治安警告处罚,故尽管其盗窃财物的价值只有700余元,但如果按1000元减半计算,也属“数额较大”;且你儿子在数天时间里,行窃6次,当属“多次”。

吴律师

员工离职后单位发布“脱离关系”公告是否侵权

吴律师:

我原来是一家公司的业务员,主要负责对外签订购销合同并收取货款。一个月前,我因为与公司的劳动合同已经到期,公司又不愿意和我续订劳动合同而离职后,公司即通过报刊、电视台、网络等,向社会发布我已与公司不存在劳动关系,以后我的一切行为均与公司无关的公告,甚至还向我原来联系过的单位或个人寄送了内容相似的告知书。由此导致有些人对我产生了不自然的感觉,我自己也有些不太自在。请问:公司之举是否侵犯我的名誉权?

读者:赵晓倩

赵晓倩读者:

公司的行为并不构成侵犯名誉权。

名誉权是公民、法人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一项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条规定:“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与之对应,在本案不属于侮辱或者诽谤、公布或者宣扬隐私、新闻报道失实的情况下,判断公司的行为究竟是否侵犯你的名誉权,无疑必须从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主观过错四个方面来考量。而结论是否定的:一方面,公司的行为并不违法。即目前我国法律中,并没有用人单位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后,禁止向社会发布相关消息的强制性规定;另一方面,你并没有因此遭受损害。即尽管有人感觉不自然,你自己亦有些不自在,但这并不是财产损失,也还没有达到精神损失的程度,至少不在法定的必须承担相关责任的“严重”之列;再一方面,既然不存在违法行为和损害结果,自然也就没有“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一说;最后,公司向社会发布与你“脱离关系”、你的“一切行为均与公司无关”的公告,乃至向你原来联系过的单位或个人寄送内容相似的告知书,是基于你曾具有对外签订购销合同并收取货款等职责的特殊身份,其目的无非在于告知、告诫有关人员,你不再代表公司行使原有职责,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往来或误会,并不希望或者放任你名誉损害的发生,也不存在对你的名誉损害疏忽大意或者轻信可以避免。

吴律师

■劳资双方同意员工工资也不得低子最低工资标准

吴律师:

我入职一家公司时,因此前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而身上积蓄即将告罄,为先就业再择业,也为解决温饱问题,虽明知公司提出的月工资标准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但也不得不答应。时至近日,由于觉得自己实在太亏,我曾要求公司增加工资,但公司表示,我的工资是彼此协商的结果,也已写入劳动合同,尽管低了点,但鉴于双方都有履行劳动合同的义务,故只能等劳动合同到期后,续签劳动合同时再给我涨工资。请问:公司的理由成立吗?

读者:赵小薇

赵小薇读者:

公司的理由不能成立,你有权要求补发和增发工资。

一方面,本案月薪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约定无效。《劳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规定》第十二条则规定得更为明确:“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下列各项以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一)延长工作时间工资;(二)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三)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即保证劳动者的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是每一个用人单位强制性的法定义务,一切用人单位都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将劳动者的工资压缩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之内。结合本案,虽然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经公司提出,你也已经同意,但因约定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决定了公司的行为同样属于违反上述强制性规定。而《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三)项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无效。也就是说,相关约定从一开始时起,便对你没有法律约束力,也不能成为公司的依据或借口。另一方面,公司必须向你补发、增发工资。因为《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在本单位没有相同或者相近岗位的情况下,则应当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再一方面,你有权向有关部门请求救济。《劳动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即如果公司固执己见,你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请求其责令公司补发乃至赔偿损失。

上一篇:青山园完小寝室长职责下一篇:校园因我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