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案及说课稿、反思

2024-07-03

《螳螂捕蝉》教案及说课稿、反思(共10篇)

《螳螂捕蝉》教案及说课稿、反思 篇1

《螳螂捕蝉》的教学设计、说课稿及课后反思

大同小学

周颖

2013.3.18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螳螂捕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是一种嵌套结构的课文,即大故事里还套着一个小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特殊的文本结构给教者带来挑战:两个故事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为此,我深入钻研文本,从学生最近发展区考虑起,将本篇课文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解读:

第一,“螳螂捕蝉”的寓意;第二,吴王从寓言中明白的现实意义;第三,通过吴王前后的态度对比,分析少年的人物形象。

如何把握教材,上好这篇课文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文本。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学,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课文,发现嵌套的两个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当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现实生活时,不难发现,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纵观六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水平不太高,技能技巧也有待进一步训练。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为什么要正确、流利地朗读?因为读是语文的基础,是理解的根本。课题最直接地透露了文章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利用课题帮助学生梳理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尽快走进文本的一个有效途径。)

2、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感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怎么明白?抓住这个故事的内容和它的语句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分析、理解。)

3、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一种婉转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文字来认识这是一位机智勇敢爱国的少年。)

其中目标1是教学的重点,目标2、3是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安排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连贯性。基于以上的解读分析和目标确立,我对教材作了重组:首先直奔故事内容,领悟“螳螂捕蝉”寓意,作前置式处理;随即通过“恍然大悟”,从吴王的转变中彰显寓言之意;接着浓墨重彩研读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后,拓展文本,以吴王第二天上朝所说的话为契机,合理重组课文,将课后的复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训练着。

(一)直奔故事内容,领悟寓意。

教学伊始,我便通过听写词语进行字词的检查,然后出示听写的词语,请学生自批核对并用上听写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语。这样,学生很快对课文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接着引导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并把这两个自然段综合起来说。借板书画一个关系链:蝉——螳螂——黄雀——少年。在这个关系链中,蝉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我以蝉为主要研读对象,带领学生悟寓言之意。从两方面入手,扣着“一心只顾着”和“没顾到”让学生关注并体会。从“一心只顾着”感受蝉的“自由自在”“悠闲”。而其它几个具体对象由于比较类似而可以一笔带过,不再进行细读处理。关键抓住内容与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比如进行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的转换。既而,再抓住“没顾到”这个词,让学生说说蝉、螳螂、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分别是什么,进一步感悟寓意。课文的中心来自于内容,内容来自于文字,中心、内容和文字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二)抓住“恍然大悟”,认识吴王态度的转变。

简单对话后,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将“恍然大悟”作为第二板块教学的着眼点,理解词义后,这时候老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再次凸显寓意:吴王明白了,少年说这么一大段话,无非就是为了说一句话。哪一句?(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请学生齐读,加深巩固。

“三分文章七分念”。到这里,我请学生再次读课文。“吴王还明白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间,也可以因学生理解特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种读法。出声朗读比较适合一开始接触课文和对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读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我教给学生一种读书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读读前面的,联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获?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得出:

1、吴王明白了少年说的意思,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处境实际与寓言故事中的蝉、螳螂和黄雀相差无几,自己也是这个关系链中的一员。怎么得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学生很快找到了这一自然段中大臣们劝说吴王的话,再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扣住“处死”一词体会吴王当时的固执。

2、吴王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决断,最终“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次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正是这句含义深刻的总结语惊醒了吴王,促使吴王恍然大悟,明白了少年的良苦用心。如此思前想后,全文贯通!

(三)再次研读课本,认识少年的机智勇敢。

诚如前面所说,语文课堂是人的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怎么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少年的机智勇敢呢?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从好的来讲是用心良苦,从坏的来说则叫居心叵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全在吴王一念之间。那么吴王会怎么处置少年呢?从结果可以推想应该不会处罚。同样是劝,为什么少年成功了而大臣们却没有成功呢?

促成矛盾冲突,是学生思维推进的有效方式。这个问题故事里没有揭示,但生活中却十分需要。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将两种劝说的不同结果移位、浓缩到一处、通过比照得出结论:大臣们的劝说太直接,少年的劝说方式很巧妙,这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少年的方式巧妙在哪儿?让学生合作探究:“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看到的趣事吗?再回到课文的第3自然段,通过朗读,结合少年的行为,从中体会到这是一个机智的少年。而少年的勇敢能理解的学生可能不太多。就势再次提问:少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去劝说吴王的?随即出示“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至此,两个“死”字的不同理解,训练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再次深刻认识到吴王的“固执己见”,又体会到“少年用故事说话巧劝成功”是勇敢的表现,是智慧的表现。再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教学难点,在我的步步预设中渐渐突破。

(四)课后练习:抓住吴王第二天上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渗透复述故事。

怎样让复述的训练落到实处,怎样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掌握内容梗概有效复述呢?我通过这样的填空将教学延伸,给想象和复述提供了坚实的生长点和有力的支撑

1、由少年劝说吴王的巧妙,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若要说服别人,也当注意什么?(方式的委婉)教学的结尾处,我给学生留了一道填空题:再次上朝,吴王会怎么说?

2、(出示)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是昨日,本王到后花园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讲述了。故事是这样的。听了这个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受启发:,故本王决定。

《螳螂捕蝉》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请学生听写几组词: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少年,拿着弹弓,瞄准,接着,老师边出示图1,边讲故事,然后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尽量用上默写的这几个词。学生复述得还不错,然后我引出这则故事的寓意,请学生说出他们各自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隐患是什么,进一步理解这则故事的寓意。再以少年的劝说成功了吗,从哪儿看出,吴王明白了什么,让学生思考,顺带完成课后第四题。接着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大臣的劝说没有成功,而少年成功了?让学生明白少年是智劝,最后让学生说出少年的主意妙在哪儿?学生大多数都能找出一点点,有同学说少年选的时间妙,在一个早晨,吴王心情舒畅,有同学说故事妙,使吴王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有同学说少年是在等待吴王,引起吴王的注意,然后一步一步到他的圈套中……从而让学生体会这是一位有勇有谋、一心为国的年。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同学一课到头没有反应,一次手对都没有举过,至始至终是一位“忠实”的听众,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今后还要多想办法。

英语教案及说课稿 篇2

一、Teaching aims(教学目标)

1、new words: hurry late begin

2、new sentences: Hurry up!We are late for school.Classes begin at eight.3、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

二、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掌握功能性句子:Hurry up!We are late for ….Classes begin at eight.process(教学过程)

三、Teaching process(教学过程)

1、Leading in(导入)用故事的方式导入:There are two pupil, Who are they? One is marry, the other is David.Where are they going? They are going to school now.Classes begin at eight.It’s seven forty.They are late for school.2、New lesson(新授)a.放录音,让学生听。从整体上大概了解课文。b.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内容。c.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讲解新单词的读音、意思及其用法。所见 单词如下: hurry late begin d.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讲解新句型的意思及其用法。所见单词如 下: Hurry up!We are late for ….Classes begin at eight.e.出示正确的译文,供学生参考。f.教师领读,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几遍后,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g.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做对话练习。

3、Practice(练习)首先,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先做。然后,教师几名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最后,教师出示正确答案,供学生参考。

4、Summarization(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5、Homework(作业)a.课后大声朗读课文。b.背写新单词。

6、Notes(教后记)

Lesson 7 说课稿

下面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与学法和说教学过程 等方面来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认识和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 先说教学内容,今天我说的内容是陕西旅游版小学英语第四册 Lesson 7 Hurry up!主要学习:hurry late begin 三个新单词。还 有句型: Hurry up!We are late for ….Classes begin at eight 本课围绕 “上学迟到”这一话题开展教学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要求学生能听说读写 hurry 区分并灵活运用 Hurry up!等句型。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对话,能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三、说教法、学法 大家都知道,小学生具有好奇、好胜、好动、模仿力强、表现 欲旺盛等生理和心里特点。因此,我从多方位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 late begin;能认读、We are late for ….Classes begin at eight 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的结合起来,营造出视听立体的语言环 境,为学生操练口语提供了有利环境,它是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得到了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1、首先用将故事的方式导入,接着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讲解新单 词 的 读 音、意 思 及 其 用 法。以 及 新 句 型 : Hurry up!We are late for ….Classes begin at eight.然后是教师领读,最后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 两组,做对话练习。

倍数教案及说课稿1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49.50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倍数的概念。2.使学生能正确写出一个数的倍数。重点:倍数的概念。

难点:理解、掌握倍数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复习:

(1)、最小的自然数是()(2)、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

(3)、个位是1、3、5、7、9的数叫做()(4)、个位是0、2、4、6、8的数叫做()(5)、个位是0、2、4、6、8的数叫做()

2.师:天气变冷了,亮亮和红红去帽子商店买帽子。(出示帽子商店)里面的帽子真多啊!红红和亮亮分别看中了一顶帽子(出示皮帽和草帽),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指名学生解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90÷18=5,可以说90是18的5倍。也可以说90是18的倍数。2.出示练习题:(1)12÷3=

40÷8= 315÷15=

(2)11÷3=

43÷8=

637÷15=

指名学生回答结果,出示问题: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再分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第一组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第二组有余数,被除数就不是除数的倍数。(板书: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没有余数)

3.小组讨论: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4.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当被除数除以除数,得数没有余数时,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注: 倍数是相互的,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必须说谁是谁的倍数。

5.练习:判断下面各题,被除数是否是除数的倍数:

A、80÷16

()

B、156÷39

()

C、92÷27

()

D、351÷27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

6.练习: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把它圈出来。9、11、14、25、34、42、46、49、63、71、84、90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找的。

7.小游戏,找朋友:游戏规则:每人手里拿着一张数字卡片,站成一排,快速找出与自己是倍数关系的同学。

8.思考:怎样求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并且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小组讨论,再集体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的结果,教师总结:可以用这个数分别与1、2、3„„相乘,所得的数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三、课堂练习:

师:本节课你知道什么是倍数吗?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你能根据你学的知识来解答课本第50页的第2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在集体订正。

四、作业:课本第50页的1.3题。

五、板书设计:

倍数

÷ 18 = 5 90 是18 的5倍 90 是18 的倍数 被除数 是 除数 的倍数(没有余数)

《倍数》说课稿

本课我讲的内容是《倍数》,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倍数的概念,使学生能正确写出一个数的倍数。本课的重点是掌握什么叫倍数,难点是求倍数的方法。本课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在充分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下,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不足之处:要真正把本班的学习小组建设起来。只有把学习小组建设好了,合作与交流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达到。

小班《水果屋》教案及说课稿 篇4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幼儿对于水果有着很丰富的经验,本次活动《水果屋》中出现 的水果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和看到的,对这些水果有着比较丰富而全面的感知,无论上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他们都已经有过比较直观的经验和体验,因此,活动目标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这个教学活动比较符合取材于生活这个教学理念。

在活动设计上,老师把孩子们最常见的水果以《水果屋》的形式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时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比较新鲜的,他们会发现水果不但可以吃,而且还可以装饰屋子,引发了孩子们活动的兴趣。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培养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要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在发展幼儿语言的基础上再教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使幼儿的语言得到健康地发展。

本次活动《水果屋》,教师就是从幼儿的生活入手,水果是幼儿常见的,也是比较熟悉的。教师通过“水果屋”这样一个故事情景,让幼儿欣赏故事,理解故事的内容及情节,利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效果,给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幼儿爱听、爱看、爱学,轻松愉快的参与到语言活动中去,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热情,增强了语言活动的趣味性,激发了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幼儿的想象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情节形象鲜活、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幼儿期由于受其年龄特点、阅历、知识累积、理解力等诸方面因素的制约,学习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以其图、文、声、像并茂、具人机交互性和学习个别化的特点提供了一个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刺激了幼儿的多种感官,易于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学习的能力,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可供攀援的“脚手架”。

开头就以多媒体课件来贯穿整个活动 ,为幼儿营造了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的学习环境,培养了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教育效果。 引导幼儿用较好听的形容词进行描述,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三、活动策略及分析:

营造情景,以幼儿熟悉的水果和感兴趣的课件《水果屋》中的熊妈妈和熊宝宝没有地方睡觉了,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贯穿始终。

蟋蟀的住宅教案及说课稿(大全) 篇5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重视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学生及教学理论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作了如下安排:

1.学会本课生字词,会认“宅、蔽、弃、慎”等7个生字,会写“弃、毫、遇、择”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选择”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语句的品读,理解“蟋蟀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感受蟋蟀“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品质。

3.体会文章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科学家探索大自然、热爱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观察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设计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重点是第二点,教学难点是第三点。教具准备:

①课前搜集有关蟋蟀生活习性、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②放大的蟋蟀图片 ③每生准备一张白纸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①(师拿出准备好的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

师板书:蟋蟀(生书空)

②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好斗、唱歌、建住宅)。

师板书:住宅

③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好吗?

范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①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边读边想: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②学生试读

③检查自学情况:

a、你看到了蟋蟀的住宅了吗?指名分读相对应的自然段。

b、教师相机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慎、选择、穴、隧、掘、倾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②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③指名读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第2小节)

a、板书:随遇而安懂它的意思吗?

b、随遇而安,从字面看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c、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请勾画出重点词语。

别的昆虫:临时隐蔽所

蟋蟀: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

d、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是文中的哪些词让你喜欢它的?(不肯随遇而安、常常、一定要、一点一点......)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

e、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节。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挖掘的?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①指名读生字、新词。

②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指导:蔽、毫、抛

b、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②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

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

①自由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②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③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这么出名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④现在,我们就来当蟋蟀的建筑师,为它画一张住宅剖面图吧!(把画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⑤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带着赞赏的语气读3-6段。

转换角色,练习说话

①现在,你们就是蟋蟀工程师本人,要去参加昆虫建筑经验交流大会,请你们马上做好准备,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5、6两个自然段。

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①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指名分节读7-9小节。

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

②它用前足挖巢穴容易吗?巢穴挖好了还要干什么呢?(整修)

③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阅读资料,深入认识蟋蟀

①看资料(课前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图片及其他资料)谈体会。

②看了图片、资料,你又懂得了哪些不知道的知识。

总结全文

①齐读全文

②读了蟋蟀的住宅的介绍,你喜欢蟋蟀吗?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它吗?

③练写

④交流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以《我的住宅》为题,用第一人称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

五、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蟋蟀的出名:唱歌、住宅

慎重的选择

蟋蟀的特点

住宅的内外

初寒动工

建造的过程

长期整修

柔弱的工具 伟大的工程 不懈工作 辛勤劳动 《蟋蟀的住宅》说课稿

一、说教材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文,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筑成的等知识,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语言精炼传神,字时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课文生动而富有儿童情趣,深受学生青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科学的奇妙,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看书的习作实践中去。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同时体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

难点:让学生感悟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情趣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以读促悟法。

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法: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读自悟法。如何转换学生角色,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想让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蟋蟀,介绍自己的家和修建家的经过。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我根据“抛锚式教学法”,安排了“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理解“随遇而安”,对比引出课文,用时5分钟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自己建构的过程。所以产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度。而教师帮助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提高相关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这第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从“说自己的家或小房间”入手,创设一种“用心创造生活”的情境,进而引入昆虫世界,理解一般昆虫的“随遇而安”和蟋蟀的不“随遇而安”,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对他们来说存在一定难度的“随遇而安”一词,为后面感受蟋蟀的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精神和其住宅的“伟大”打下了基础。[小精灵儿童网站] 第二环节:确定问题,学生二度读文,交流阅读感受,用时10分钟

在此环节主要完成两件事情,一是学习生字词,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环节注重将字词学习与课文语句、课文内涵结合起来进行,帮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初步感受其住宅的“伟大”,这就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同关注,真正实现两者的统一,使学生取得扎实的学习成效。第二件事是确定一个大家共同学习的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学生的阅读体验,所以用“作者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和“你获得的最深感受是什么”两个问题来启发,并最终确定本节课的研究问题:“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虽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但是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这就为确定相同的研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学生默读课文,深入体会“伟大”,用时5分钟

默读的好处是能够促进人的自主思考,使阅读实现个性化,同时实现新信息与学生背景知识的联系和建立。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带着确定的问题与文本进行独立对话,采用在相应语句旁作标记和批注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第二大环节的“概括”性阅读到本环节的“具体化”研读,符合阅读规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我提醒学生在默读中,关注课文中的“鱼泡泡”、插图、生字、思考题、资料袋等材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的概念。第四环节:协作学习,反馈交流感受,提升“伟大”原因,用时15分钟

这一环节是课堂之所以为课堂,区别于完全独立阅读的特点。建构主义认为,自主的阅读促使了学生情感的变化,而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与沟通,就能更好地实现意义建构和情感变化。所以此环节,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或图片)等各种材料佐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习伙伴、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因此构建了绿色和谐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学生未能提升的时候给予提升、学生朗读不到位的时候给予指导。因此,本环节中,学生和教师通过对“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等具体语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学、精致、舒服和浩大壮观,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时表现出的智慧和不辞辛苦。对于学生疑惑的“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这一问题,则采用对照方式,以相当于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挖掘300米的隧道帮助学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与简单”和“工程的浩大与壮观”的极大反差,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真切的感受。同时,在品析之后及时进行朗读指导,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第五环节:效果评价,自由表述思想,再激阅读热情,用时10分钟

语文学习成效的最好评价内涵是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是否得到了提升,该环节通过“你看,它的住宅是多么科学、多么精致、多么舒服;你看,蟋蟀用它柔弱的、简单的工具建造了如此浩大壮观的工程。此时,你想对蟋蟀说点什么?请你把它写下来”的“我手写我心”形式,表达自己对蟋蟀热爱生活的敬佩之情,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对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最后用“文章的作者法布尔是怎样写出这篇文章的?他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方法来写?”的“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蟋蟀的出名:唱歌、住宅 慎重的选择

蟋蟀的特点 柔弱的工具 伟大的工程 住宅的内外 初寒动工

建造的过程 不懈工作 辛勤劳动 长期整修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教案及说课稿 篇6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

2、学会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学会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初步学会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制取氧气的装置,会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3、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一些化学性质。【教学过程】

(复习)氧气实验制法的原理、步骤、装置类型、收集方法(学生)思考后并回答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实际看一下,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及了解氧气的性质(教师)边做边讲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学生)参照课本中的图及注意事项,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思考)

1、刚冒出的气泡能不能马上收集?

2、如何鉴定氧气?(学生)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

(小结)

1、不能马上收集因为一开始产生的气泡为原来试管中的空气;

2、氧气的鉴定: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该瓶气体为氧气。(思考)那么如何对氧气是否收集满进行验证呢?(学生)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

(小结)氧气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的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总结)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氧气的性质(练习与实践)38页5-7

板书设计

5、注意事项:

6、氧气的鉴定: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该瓶气体为氧气

氧气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的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氧气的性质和制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来自上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的第二课时,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与用途及氧气实验室制法的部会内容:原理、装置、实验步骤、收集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基础上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通过实验确实了解氧气的性质。学生深入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后,进行一些综合的实验操作。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亲身体验相结合,基本操作与

具体实验相结合,正确、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2、巩固氧气的性质 知

3、道催化剂的概念。能力目标:通过氧气制取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制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制取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难点:催化剂的概念。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催化剂的性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1.复习知识

氧气实验制法的原理、步骤、装置类型、收集方法,可以让几个学生来完成 这一过程既为了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为下面的新课知识打下埋伏。2.新课引入

今天我们就来实际看一下,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及了解氧气的性质 3.组装仪器

在组装的过程中,提问学生如何来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思考课本中的注意事项,并积极交流能得出一定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交流分析能力。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并小结。

4、制取氧气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刚冒出来的气泡,能不能马上收集?如何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收集到的气体,如何鉴定是氧气?铁丝实验中,与其他实验有何不同?收集的气体应该如何放置?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查找课本等手段,能加深印象,煅炼思考,分析能力。

5、演示氧气的化学性质

分别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在这个过程让学生对照课本中的图片,及以前对这个现象的想象来观察结果,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多动手。

6、总结

仪器的组装、反应的原理、气体的收集、氧气的鉴定、氧气的性质

表内除法整理和复习教案及说课稿 篇7

(二)整理和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用7、8、9的 乘法口诀求商;

2、让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推理、分析、转化的数学方法。

4、注重引导观察生活中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利用混合运算并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并用多种解决方案。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口算训练

(二)、师生共同归纳本单元主要内容。

教师引领,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为了考验你们对本单元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老师为你们设计了两个闯关游戏,带你们去闯关,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三)、课件出示:计算闯关。开火车完成。

1、看乘法口诀写算式。

七八五十六

九九八十一

2、看谁口算得又对又快。

3、想一想,()里最大能填几。【设计意图】:利用游戏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四)、展示提升,穿插巩固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3题

(1)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议一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让学生各自独立进行解答。

(3)组织学生互相进行交流、评价等活动,再次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

(4)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5)看着这一幅情景图,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7题

3、学生独立完成第66页的第9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同桌的两人进行猜数活动。

4、做第66页中第10题

(1)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

(2)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3)师生归纳填数的一般思路:与混合运算的顺序正好相反

(五)、教学小结 :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告诉你的同桌,我们一起来分享!

表内除法

(二)整理和复习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的整理与复习”一课。

本节课教材安排的内容是把前面所学习的除法算式整理成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整理复习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与反思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并且这一节课又是后面学习较复杂的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此,根据这一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

2、培养有序思维能力。

3、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二年级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强的特点,我主要选定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在以下三大活动中。

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活动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 活动3:课后实践,延伸兴趣。下面我具体谈一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活动1:激发兴趣,展示自我。

闯关游戏,计算关,这一活动安排四个计算题,由浅入深,形式多样。目的是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自主整理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活动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

问题关,这一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多角度进行观察、比较,发现表内除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中蕴涵的规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浓。

从中体会算法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两个游戏活动中,可以说学生一直处在思考的状态,每个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索性。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教案及说课稿 篇8

1、通过学习,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精神的。

2、引导学生反复读书,抓住居里夫人的言行,领会她的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3、体会居里夫人一心为全人类作贡献、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居里夫人三克镭的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居里夫人在自传中说的一段话,进而理解她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内容:

一、透过课题 知内容

1、这是一篇写什么的课文?主要写谁?你对她了解多少?

2、镭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3、课文讲了居里夫人的什么事?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二、抓住内容 理思路

1、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2、居里夫人的三克镭是怎么来的?

三、沿着思路 悟情感

(一)学习1-4自然段,了解第一克镭的故事

1、第一克镭是谁发现的?

2、为什么十八年后居里夫人却买不起一克镭?

3、出示重点语句。(出示课件一)

从句中找出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

从带点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就”--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说明居里夫妇很快就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一点儿也不犹豫。

“毫无保留”--表示居里夫妇将镭的提纯方法全部公布于众,自己没有留下一点儿秘密。

【体会】:既毫不犹豫,又毫无保留,充分表现了居里夫妇心中想着全人类,丝毫不考虑个人的得失。

“异常平淡”--表示居里夫人觉得将镭的提纯技术公布于众这件事很平常,不认为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体会】:将自己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公布于众,是非常不平凡的举动,而居里夫人自己却觉得“异常平淡”,可见她的思想境界是多么的高尚啊!

“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说明居里夫人不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作为谋利的资本,并且认为别人也不应该这样做;因为镭是属于全人类的,体现了居里夫人一心为全人类作贡献,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

居里夫人由于放弃了专利而买不起镭,有人却因此腰缠万贯,课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课文第一自然段也有一处类似的对比,请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来。

(二)了解第二、第三克镭的故事

第二、第三克镭是怎么来的?居里夫人分别用它做什么用途?

美国公众捐献的;科学研究;治疗癌症

麦隆内夫人回美国向十个女百万富翁募捐时碰了壁,“碰了壁”是什么意思?课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遭到了拒绝;十个女百万富翁一毛不拔的吝啬与居里夫人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相比,她们是多么渺小,进一步突出了居里夫人为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从美国公众捐赠的两克镭以及居里夫人的工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美国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对居里夫人大公无私精神的尊敬;体会到居里夫人始终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和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的精神。

(三)教师示范朗读7-8自然段,了解三克镭的意义:(出示课件二)

1、用横线画出一句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用波浪线画出一句双重否定句,并改成陈述句。

2、居里夫人的“固执”表现在什么地方?

坚持放弃专利

3、“他们说的并非没有道理”其道理何在?请用双横线标示;“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是针对文中哪句话说的?其理由何在?请用双波浪线标示。

4、“这个问题”指哪个问题?两个“他们”分别指的是谁?“我”“我们”分别指的是谁?“勇于实践的人”和“梦想着”分别指的是谁?

5、细心品读下面两句话,想一想、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利益,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

创造发明者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通过专利来保障自己的利益,是合理合法的。这种勇于实践的人是人类需要的。他们的做法无可厚非,而且他们推动了人类进步。(举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

“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的人。”

居里夫人认为,人类也需要这种沉醉于事业,一心为大众造福的人。(举例:居里夫妇、老师、清洁工等)

6、“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位科学家伟大的人格”,说一说,居里夫人具有怎样伟大的人格?

四、根据情感 明中心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

1、课文讲了关于居里夫人的什么事?

2、你觉得居里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3、教师小结

课文通过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一生曾拥有过三克镭的故事的记叙,表现了她一心为全人类作贡献,醉心于科学研究事业,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

五、围绕中心 学写法

1、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

2、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

3、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居里夫人大公无私的奉献竞赛。

4、领会作者是怎样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通过具体的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六、学生写话,抒发情怀。

导语:多么伟大的人哪,多么伟大的科学家!

指名朗读1-4自然段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仔细领会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

2、完成课后作业第三题。

《螳螂捕蝉》教案及说课稿、反思 篇9

⒈认读 6 个字。

⒉知道“我”在扎龙保护区都看到了什么,理解课文为什么以“通灵仙鹤” 为题目。

能力目标:按要求积累词语。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热爱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热爱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热爱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教学课时数:1 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3’)

课件出示扎龙保护区和丹顶鹤的图片。 师:这是扎龙保护区的一项“绝活”———丹顶鹤留鸟的飞行表演。作者张抗抗用 自己的妙笔记录下了当时的场景和自己的感受,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通灵仙鹤》 。打 开书,自己读文。

二、理清文章脉络:(15’)

⒈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学认读字表中的字。 ②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自学带注音的字。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词句的意 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准备与同学交流。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⒉集体交流。 师:谁愿意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生:课文主要讲述了四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介绍丹顶鹤的飞行表演、仙鹤、仙鹤 夫妻相守,通人性、作者的感慨。提问:那么课文能分成几部分?怎么分呢? 第一部分(1——7)描述了扎龙保护区丹顶鹤的飞行表演。 第二部分(8——9)介绍了保护区中或像超级明或有着的王者风范的仙鹤。 第三部分(10——11)仙鹤一夫一妻终身相守,通人性。 第四部分(12)写作者的感慨。面对至诚而圣洁的仙鹤,人类是否多少有些愧疚 呢?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词语:(19’)

⒈默读课文,说一说“我”在扎龙保护区都看到了什么?课文为什么以“通灵仙 鹤”为题目? 生自学回答。

⒉细心的你一定被文章所打动,为文中的仙鹤而感动不已,更会被本文优美的词 语所深深吸引。细细品读课文,哪些四字词语让你感动,就试着读出你的感动。

四、课外延伸:(3’)

孩子们,你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对,是张抗抗。她可是我国当代女作家, 她的许多作品脍炙人口,今天老师就推荐她的作品: 《张抗抗儿童文学作品选》 。

课后反思:

教师:指导理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热爱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热爱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不足:在在阅读课文中不能够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完整。

说课稿

《夜晚的实验》说课稿

《夜晚的实验》讲述了科学家从蝙蝠飞行的现象上发现了超声波,并利用这个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事实。这篇课文是“探索与发现”的典型例文,课文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

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认知目标:

学会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说重、难点:

1. 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在课文的学习中,体会斯帕拉捷科学严谨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在课文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从小爱观察、肯动脑的良好习惯。

说考点、易混点:

考 点:斯帕拉捷的4次实验分别是怎样做的以及结果是什么。

易混点:区别“灵巧”与“轻巧”、“敏锐”与“敏捷”

说教法:

在突破认知目标时,我采用自学检测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有些学困生适时点拨,不理解的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及查字典的方式来解决,生字回忆以前学过的形近字来比较学习,以达到温故而知新。

在突破能力目标时,采用合作探索法,小组内自由读课文,分自然段轮流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提问题,小组内探讨,最后全班集体交流,分项读书收获。

对于情感目标,主要培养和感受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就采用自读自悟法及互动式教学法,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后,由教师布置新案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精神。

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是一片有关实验的文章,但作者在叙述中语言组织具有极大的跳跃性和想象空间,这样的描述,这样的跳跃,却给学生的质疑、思考、探究、创新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于是我对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一、话说科学,诱发兴趣。

1、师: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为什么?你们知道科学的任何一次发明、发现都是从哪儿开始的吗?

2、师:课文《夜晚的实验》讲的就是一个科学家发现的故事,让我们一块去经历一下科学家发现的过程,同时探究一下课文在表述这个故事时有什么特点,好吗?

二、整体把握,梳理线索。

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读一下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谁?什么时候,看见了一个什么现象?

②这位科学家一共做了哪几次实验?这些实验都是从哪儿开始的?

注:学生交流时,可让学生把“人物、时间、现象、疑问、实验”的有关内容写在黑板上。

2、师:你能把这些疑问处都找出来吗?

三、读中诱疑,转换创新。

1、师:下面我们来研究第1次实验和第1个疑问之间的关系好吗?

谁愿把第2自然段读一下?(指名数人读)

2、师:再请同学把第1个疑问句读一下。(可找两三人)

3、师:你们觉得科学家斯帕拉捷所做的第一个实验,是从这个疑问开始的吗?

注1:如果学生听不懂,可换个角度:假如你就是斯帕拉捷,你看到这个现象,产生这个疑问,会马上就去做这个蒙眼睛的实验?

注1: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是“是”,一种是“不是”。可让学生说说理由,展开矛盾,让同学们仔细听辨,哪部分同学说得更有道理。

4、师:可是,作者写了斯帕拉捷的这个疑问后,却紧接着就写了斯帕拉捷做的第1个实验。这样写,你们觉得合适吗?

注:不管是说合适还是不合适,都要说出理由,这样就有可能自然地说到第3自然段的有关内容上。

5、师: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在这里有没有说清,如果认为说清了,能说说作者说清了什么吗?

注:学生可能会说作者在这里说清了第1次实验的理由或假设,教师可在原有板书中添加“假设”。

6、师:假如我们要改变一下作者这样的表达方式,你觉得可以怎样改?

注:学生会把假设的内容放在第1句疑问后说。当学生在尝试语言转换再创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听,思考怎样把表达清楚意思、恰当使用句式。

四、读中质询,感悟再创。

1、师:请同学们读读第2次、第3次、第4次实验的描述,你觉得这三次描述中,哪些地方可说得更清楚点,读过以后和同桌交流、商讨一下,行吗?

2、学生集体交流。

注1:学生继上学习后,一般能发现第2次和第4次实验的描述缺乏一定的假说。交流时可让学生说清文字的描述缺失了什么。

注2:当学生在语言重组和再创时,可引导学生注意添加有关假说的句式,要多样化,尽可能不与上面的句式雷同。

3、师:通过这样几次实验,斯帕拉捷终于发现蝙蝠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请同学们想一想:科学发现一般要经过哪几个过程,才能有所发现,获得结果。

注:这一步着重是让学生再梳理一下科学发现的全过程,体味科学研究就是从身边的现象开始,从疑问开始,进而提出假说,不断实验,逐步逼近实质的过程。

五、再读感悟,发现意义。

1、师:作为一个科学实验,是不是仅仅为了得到这样一个结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7—9小节,想想科学家为什么对蝙蝠飞行的秘密还要继续研究下去,目的何在?

注:学生可能会马上说到“发明创造,造福人类”这个目的上去,教师可引发学生再读第8自然段,想想继续研究的目的,首先应是什么。

2、师:能说说科学家对其它事物或现象的研究,从中发现了什么而发明创造,造福人类的事例吗?

六、回顾小结,诱发再探。

1、师:读了这个故事,研究了这篇课文语言文字的特点,你有哪些启发和收获。

注:这里的回顾、小结,不应仅仅指向教材内容所呈现的科学发现过程,以及科学家所持的态度和精神,还应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对课文表达的学习上,有什么收获和启发,以让学生建构一种批判、反思、深究、再创的学习品质。

2、师:课后有这样一个习题,让我们也来探究一下好吗?(出示课后练第4题:读一读,说说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⑴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⑵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注:探究方式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完成,但交流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交流中辨别、区分、选择。同时还可有机引导学生搜寻相关资料,证明个人见解。

七、展示图片,启发联想

1.人类从动物身上揭开了许多奇妙的现象,并受到启发发明了许多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如人们从鱼的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你知道多少呢?请写下来。(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报纸或者上网查找,或者问问爸爸、妈妈去更多地了解)

《螳螂捕蝉》教案及说课稿、反思 篇10

设计:逐梦边城

[解读教材]:

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想一想有些话要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多读几遍,就会有所感悟。[情感态度目标]: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知识准备:预习本课字词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达标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

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

三、揭示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四、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此文是她多大年龄时写的?写了什么年龄的什么事情?

2、重点写哪个年龄阶段的事情?

3、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给“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

4、“我”是怎样评价北大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试用一句话概括。(四人小组讨论)

5、找出文中的两节诗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

(二)师生合作解疑;教师相机板书

五、学习课文第6----9节,思考;

1、入学之初,她有一句雄壮的誓言,你知道吗?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思想?

2、她看到图书馆有那么多书,心里怎么想的?回忆起一件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往事?

3、北大的什么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对她的影响是什么?

六、学习课文第10----12段,思考: 她喜欢北大的哪些人,她看到了什么?

七、课堂小结:对照板书,师生合作理清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 7岁初知北大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向往 10岁初见北大固执地扭过头自信 13岁进入北大没想到这么快自信 16岁感悟北大不胜凉意茫然若失

北大图书馆开始近乎绝望————渐渐地变得愉悦、安详————后来渴望飞翔—————回报母校

“我”与北大————无法分割的血肉相连。略写: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 详写: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

七、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

3、摘抄田晓菲的《露》

八、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揭示目标:

1、品味精彩语句,联想造句

二、2、学习写作技巧(巧用表达方式)

三、品味精美语句

1、学生交流,合作归纳:①排比句(略)好处:

②比喻句(略)好处: ③拟人句(略)好处:

2、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 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写作技巧:

1、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篇章)

五、真情告白: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

《十三岁的际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称的田晓菲所撰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她以优美空灵的笔调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十三岁的际遇以及北大的人文精神,此篇课文堪称为散文阅读的经典之作。

《十三岁的际遇》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初中第一册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第二单元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起到了汇总归纳的作用。此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进而在鉴赏阅读中,既调动学生的现象思维能力,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能力,更要注意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大纲、教材编排及本单元特点,我为本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本课生字词。

2、能力目标:掌握自学课内自渎课文的技巧。

3、情感目标: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做了如下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对课文的整体感受,学习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根据这一提示,应把本课的能力目标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根据本课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更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因此本课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我教学的对象是初一的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他们对散文已经不陌生了。第一、二单元已出现了朱自清、鲁迅、魏巍等作家的经典之作。因而大多了解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节课抓住现有学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研究。

三、教法、手段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散文鉴赏的分水岭。既承接了前边课文又对今后的散文自学起到了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设疑、讨论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上述认识,我准备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本课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手段上,我准备采用投影仪将本课的不同阶段显示出来。

四、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抓住学生与作者的年龄共同点,导语为:“同学们此时的梦想是什么?”进而导出作者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入北大。

其次提出自学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环节由学生到讲台板书、解疑。目的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明确自学步骤。

再次展示北大相关图片,简介北大。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暗示本文的中心思想,即北大的人文精神。

第四默读全文,布置相关思考题。

1、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2、本文的段意分别是什么?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检验同学们的自学课内自读课文的能力以及对散文的掌握程度。此环节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并及时给出参考答案。

接下来为课堂练习,我主要抓住课文题目《十三岁的际遇》的“际遇”二字,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际遇。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

再接下来为课堂小结。具体做法是学生先说,教师做结。此环节目的是理顺知识体系、突出重、难点。

最后为布置课后作业。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我抓住学生对成功的片面理解,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功。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投入生活、热爱生活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思考题: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形”:“我”围绕北大的见闻感受。

“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进取、创造、永不满足等)

2、本文用空行隔开的三部分各概括了什么?

第一部分:梦想及梦想成真。

第二部分: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第三部分:对未来的畅想。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2.积累词语,学习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1.体味文章中精彩的语句语段,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2.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了?(学生回答)13岁的田晓菲已经是北大的学生了。她是个早慧型的人才,4岁就大量接触文学作品,初一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为纪念北大90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整体把握课文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读下来,再放声朗读。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画出来,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2.读完第一部分,大致理解一下这一部分表达了什么内容。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讨论: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7岁时的 10岁时的 13岁时的 16岁时的

2.学生自由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生活两年产生了哪些感受?

3.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5.朗读10、11段。

(1)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作者又从北大的人的身上读出了什么?

(2)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

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1)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

明确:赞颂北大、抒发深情,表达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愿。

(2)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7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13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精彩语句,联想造句。)

一、学生交流,合作归纳

1.排比句(略)。好处:________ _____ _ ____ 2.比喻句(略)。好处:________ _____ _ ____ 3.拟人句(略)。好处:________ _____ _ ____

二、联想造句

1.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 __ 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 ____,不再是_ ______ _______,而是________ _____ _ ___。

2.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

,渴望

,渴望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写作技巧

1.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明确: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篇章。

四、真情告白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资料宝藏】 1. 田晓菲简介

田晓菲,笔名宇文秋水。1971年生人。5岁习古诗,少年时期,古今中外,阅读颇丰。1985年,田晓菲曾以与天俱来的才情与聪慧,经过北京大学英语系、心理学系、中文系面试,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而当时仅有13岁的田晓菲,已出版两本诗集。

从北大毕业后,田晓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1991年获得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柯盖特大学、康奈尔大学教书。

上一篇:企业并购的风险分析下一篇:作文 蘑菇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