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家乡书馆

2024-06-19

学生作文:家乡书馆(通用12篇)

学生作文:家乡书馆 篇1

在这个书香四溢的秋天,我来到农家书院,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书桌和放的是一排排有条不紊的藏书。

我走到这些藏书前,开始精挑细选。人慢慢融入了书中,仿佛自己身在书中,是书中的主人公。书的天地是遥远的,也是邻近的。或许触手可得,或许遥不可及。书中的一个个故事,都是一条条小溪。只有这些崩流的小溪汇在一起,才能成为大海。让大家在海洋中静静的享受。

我挑选了一本幽默小说,正准备入座。瞥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正在报刊区读报。我环顾四周,发现许多人都在看书:7-8岁左右的小朋友们正在漫画区看漫画;有些大哥哥 、大姐姐们正在看杂志;有些正在挑选书籍;还有的正在看报纸新闻。好热闹!

我发现时间过得很快,一本书便看完了。我这时才真正的观察到这儿:这个图书馆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这个图书馆在一座大楼中。大楼周围有房子、公园、花园等,小朋友们看书疲劳了,就可以到楼下散散心、玩一下,可以更好地让孩子们结识图书馆,让大家觉得图书馆各个方面的周到。你看:图书馆中的藏书有许多种类,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图书,而且又有一个这么好的、适合阅读的环境。 这个“家”还能和许多人结为朋友,这么多书与你作伴,真是做梦都会笑醒的。 我小心翼翼的把书放回原位,依依不舍得离开了。径直走回家的路上,夕阳正在大放异彩……

学生作文:家乡书馆 篇2

关键词:家乡文化,作文教学,隐性资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综合训练的主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完成“母语教育”的任务, 笔者积极发掘地方文化资源, 使作文教学朝着“民族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引导学生发扬古代圣贤勇于创造的优良传统, 发挥“地方特色”作文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拓宽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土壤”。

家乡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家乡的文化传统可以反映家乡的历史风貌、文化背景;家乡的风景名胜体现了家乡的自然美;家乡的特色物品和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也体现着当地的民风民俗, 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它们的历史渊源、经济价值和文化底蕴, 都值得广大学生去了解和探索。这种了解和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并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有利于他们由热爱自己的家乡到热爱自己的祖国, 并将这种真情实感自觉地在自己的习作流露出来。

临沂不仅是古代文化的发祥地, 也是中国革命红色文化重要根据地, 更是现代化经济腾飞的鲁南新星。我校所在地古称琅琊古城, 山水隽永, 民风淳朴。在这种古朴的琅琊文化的影响下, 这里原始遗风千姿百态, 民俗事象多姿多彩, 极富研究价值和可利用价值。

(一) 一路走来一路歌——彰显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了了解家乡的秀美, 充分利用家乡的旅游资源, 我们开展了“亲近家乡的山和水”的体验活动, 组织学生利用春游、假期去蒙山、天然地下画廊等地旅游, 并用摄像、图画、习作等表达对美好家乡的热爱。沂水县城西南20公里院东头乡留虎峪村, 那里的留虎洞洞外有崖壁石林, 有板栗园、果园近百亩, 林木茂密, 生态环境优美。洞内各种溶蚀形态, 琳琅满目, 有的如大肚弥勒佛, 憨态可掬;有的如观音菩萨, 形象逼真;有的如群象迁徙, 栩栩如生;有的如群龟入海, 惟妙惟肖, 极具观赏价值。溶洞顶壁上淅出的石花、乳珊瑚, 团团簇簇, 晶莹剔透, 令人目不暇接。学生在此心旷神怡, 赞叹不已;去诸葛亮故里、王羲之故居与历代名士神交, 让学生知道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而为自己是临沂人而感到骄傲, 立志努力学习, 为家乡、为祖国增辉;参观孟良崮战役遗址, 参观华东革命烈士幕, 凭吊家乡的革命战斗遗址, 聆听发生在家乡的革命战斗故事, 使学生懂得:正是因为有了这无数的烈士, 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决心继承遗志、发奋学习, 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总之, 在轻松、愉快的参观、旅游过程中, 学生亲身领略了旖旎的风光和浓郁的乡情, 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历史变革和灿烂文化, 对家乡的挚爱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增强, 流露于自己的习作当中。

(二) 一果一茶一杯酒——感受家乡独特美味

临沂的地方特产非常丰富, 有令人谗涎欲滴的水蜜桃、鲜爽甘醇的各类茶叶、驰名中外的煎饼、唐代诗人李白曾赋诗赞道的沁人心脾的兰陵美酒……仅仅听其介绍很难感受其中的美味, 于是我们借助社区的力量, 聘请家长为校外辅导员, 让他们与孩子一起开展“品吃文化、话吃文化”的活动。家长与孩子们亲品了家乡的各种美味, 亲身感受到了味道的独特与鲜美, 不由得乐在其中、爱在其间。活动结束后, 学生们写出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文章。如某同学在《我爱家乡的水蜜桃》写道:“春天, 细雨如丝, 一棵棵桃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就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果园里, 展示着自己的漂亮姿色。在春天的摇篮里, 桃花开了, 一朵朵争奇斗艳, 好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在水蜜桃树上诞生了, 远看就像一片片红云……我爱这漂亮的水蜜桃, 因为它象征这我们的家庭就像着水蜜桃一样永远甜蜜。”

(三) 一桥一树一传说——触摸家乡历史印记

去你的家乡建一所图书馆 篇3

从2007年9月起,立人图书馆已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青石镇、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固城乡、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石城乡、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茶坝镇、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江西省九江市、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李寨乡、重庆市忠县、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十地开设分馆。在各界热心人士和公益组织的大力支持下,每个分馆已经实现平均馆藏书6000册(含杂志)。

2007年夏末,29岁的李英强与他的妻子新月告别北京,回到自己的家乡湖北黄冈市青石镇。他们与当地青石中学的校长商议,借用学校的图书室,为家乡的青少年做一个小型图书馆。

所幸他与校长在教育理念上有诸多投契之处,从这一方小小的图书室开始,四年后,这个名为“立人”的乡村图书馆已经在全国十个县域设立起12个分馆,拥有专职义工38人。这个执著于“人的教育”的公益创业者的故事开始频频见诸报端,人们关注他的北大经济学硕士身份和他所放弃的大城市的生活,并把他描绘成一个富有牺牲精神的理想主义者。

而李英强自己说,他是一个叛逆而倔强的农家子弟。高中时的他,在一篇作文中将自己描绘成一个不断陷入自我困惑的“矛盾体”;直到他开始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与乡村生活的苟且平庸不同的生活世界,他才能够说服自己——与周围的格格不入,也许并不是自己的错。

四年前,李英强在饭局上与人聊起,也许可以回到各自的家乡做一个图书馆。他写了一份计划书,到处问他在知识分子圈里的朋友两个问题:你觉得这个事靠谱吗?你愿意支持吗?大部分人觉得这不过是无数终将胎死腹中的“饭局创业计划”中的一个,但出于情谊,总表示愿意支持。

李英强说,立人乡村图书馆所服务的对象就是当年的自己,“如果我中学时代有立人这样一个图书馆,我肯定会少走许多弯路,与今天的我不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漂泊数年之后,他热爱城镇生活的妻子坚持要过一种更为稳定和真实的生活,“她批评我,你们北京读书人之间互相启蒙、互相吹捧,有什么意思?”

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读书人,最终实现了对自我和对乡村生活的双重回归,这或许是李英强的乡村图书馆计划最终坚持下来的内在原因。而从更广泛的外在原因上讲,他的乡村图书馆切中了这个时代的两大痛处:作为我们文明生长的根基的乡村社会,所陷入的彻底的衰败,这种衰败最终体现为乡村精神的彻底失落,以及本应完成对人的培养的教育系统的失败,“读书”,已经不再是一个意味着人的自我完善的闪闪发光的词语,甚至它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晋升渠道的吸引力也已日益丧失。

李英强总在强调,他所做的事业,不是书本扶贫,而是更为根本的教育立人。在他的蓝图中,立人乡村图书馆的事业不是三五年的事情,而是要做三五十年,让图书馆融入当地生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系列教育、文化活动。立人乡村图书馆将通过为出生在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的乡村的青少年打开一扇思想和知识的窗户,让他们成长为具有现代理念和世界眼光的新一代公民,通过一代又一代新人的树立,最终改良乡村地区的文化土壤。

立人于乡村

李英强对乡村社会的理解,其实并没有那么多被掠夺的悲情感。他说,从外表上看,整个乡村的社会生活在一天天的丰富起来。房子盖得很大,道路从土路换成柏油路,再换成水泥路。如果今年北京的女孩子流行穿雪地靴,乡村的女孩子也同样流行。

他回老家时,不识字的老父亲与他感慨,现在的政府多好,不仅不收税,还发各种补贴。“父亲甚至会说,其实庄稼人不需要那么多补贴,只要不收我们的税,已经很好了。”

“李昌平曾对农村做出的判断已过时。”如今的乡村,早已不是中国矛盾冲突最尖锐的地区。那些因为征地的巨额利润产生激烈冲突的城市边缘地区是当前的矛盾焦点,而在真正偏远的乡村,已看不到农民和政府之间有什么尖锐的矛盾了。

然而他更为反对的是,那种将乡村田园牧歌化的情调。“今天乡村日常所呈现出来的景象,绝不像某些城市的一些好心人士,或者一些对乡村不太关心的人士所理解的那样,是自然的、美好的、健康的。”在李英强看来,中国各地的乡村最大的共同点是,即使你生活在其中,也不会感觉到任何乡土乡风。农村不过是城市的一个投影,或是城市的一个附庸,或者一个半殖民地,已经失去了任何文化创造的活力。基层乡镇政府没有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意愿,村民们一盘散沙,终日不过沉迷于麻将和六合彩。“一言以蔽之,乡村的日常形象,是躯体在膨胀,却没有头脑;野草在勃生,却没有乔木。”

乡村的衰败自百年前已开始,在救亡图存的年代里,晏阳初、梁漱溟这些乡村运动的先行者,曾试图通过改造乡村精神以再造新的乡村文化。而他们的失败在很长时间里,被看作是知识分子式的“空而无用”。如今,从乡村出来的李英强却在重提对人的精神的改造。与他的前辈们比,他的立意要简单易行得多——不过是从让那些受厄于应试教育的农村学生多读几本书开始。

李英强的判断是,“教育不更新乡村没有出路”。在他看来,人的愚昧和自私最根本在于我们教育机制的问题。“在乡村各种危机当中表现最为深重的是教育危机,乡村的教育机构已经沦为效率低下的扫盲机器,甚至只是知识意义上的扫盲,而不是思想上的扫盲。”

回乡做图书馆期间,他去看望以前的老师。老师告诉他,如今不少学生,初中毕业以后连基本的写和算的能力都不具备,有的连加减乘除都成问题。

乡镇学校教育能力的下降,背后是一套新的读书无用论。对如今的乡村子弟们来说,考上大学未必能找到足以糊口的工作。这意味着应试教育作为社会流动机制的功能现在已开始丧失,乡村的人们开始认为教育是多余的。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所谓留守儿童。乡村原有的结构已经解体,孝敬父母、和邻居相处以及如何和陌生人打交道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孩子们不知道该向谁学习。立人图书馆所在的很多乡镇学校中,有70%以上的孩子的父母在外地打工,甚至有些孩子连续几年都见不着自己的父母。不喜欢上课的孩子就跑去外面玩,无所事事地在网络上游荡。

外面的世界给了孩子们毫无遮蔽的现实观念。李英强说,现在的孩子从小就知道何为利益交换。他们总说某某人之所以坐到前面教室第一排的好位置,因为他爸爸给老师送了200块钱。“这个绝不是商品经济,这是把一切东西当成商品,一切信誉、友谊、名声都是商品,可以花钱买。什么东西不可以買?流传在孩子中间的,是某某人他将来不用担心,因为他爸爸是我们乡镇上的一个什么人,他将来肯定上大学,而我们就要努力学习等等。”

在李英强看来,那些寄望于乡绅复归的期望看来虚无缥缈。既然中国的都市化是个不可倒退的趋势,如今的乡村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面对新的状况,在精神上“立人”。李英强自称曾是一个 “天然放养的个人主义者”,那时候他即孜孜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树立。当人的原子化已经不可避免的时候,要如何树立起人的独立人格,使其不至于陷入无聊和堕落?新的思想生活如何可能?人又该如何自我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李英强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应试教育的既得利益者和牺牲者,他靠着考试走出乡村,得以继续通过自由思索拓展自己,但却同时在人生最美好的岁月里失去了感受有意义生活的想象力。在他看来,现有教育制度的改变,只能从公益角度先入手。“在大的应试教育制度不改变的情况下,市场只能利用其缝隙,创立各种补习班赚钱,这将进一步强化应试教育制度。”他试图重新证明,教育不仅不是无用的,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

立人图书馆的日常工作,看起来琐碎、微不足道,甚至在取向上还有些文艺腔的“小清新”。每一个图书馆专职义工的大部分时间,不过是在将来自全国各地的捐赠书籍上架。此外,他们要做的是带着孩子们开读书会、给他们放电影 、邀请大城市的学者来和学生交流、跨校组织作文比赛、在寒暑假组织冬令营和夏令营等。然而你若细细观察,便会发现,立人乡村图书馆与其他送书下乡的活动相比,最不同之处便是在每个环节都有“人”的存在。

李英强与他热心于教育的同道们一起,建立了一份“立人基础书目”。给小学生阅读的多是童话与科普,给中学生阅读的则包罗万象,既有《万物简史》,也有《社会契约论》,经典文学作品更是谱系完整。最初立人的工作对象仅限于中学生,随着这一两年工作的展开,他们感觉人的阅读习惯应该从小学时培养:“人在小的时候应该有想象力,应该认为世界是天真而善良的。到了初中,人开始和现实碰撞,这个时候他需要开始通过读书来缓解现实与个人生命的疏离感。但在此前,他的思想世界不能是一片荒芜和贫瘠。”

在图书馆的捐书须知里,立人即嘱咐:你所贡献的,应是乡村青少年真正需要的。“没有太大阅读价值的(尤其是旧的教材和教辅之类),或者仅仅适合成人看,而对青少年可能产生误导的图书或杂志过刊我们不需要,您捐来了我们也只能当作废纸处理,敬请谅解。一般情况下,本馆只接受大陆公开出版物,自印/内部交流读物等欲捐赠请事先联系,以免浪费您的劳动。”

李英强和他的同道们都清晰地明白,立人图书馆要做的,是建立一套与乡村朽坏的公共生活和应试教育贫瘠的灌输相区别的精神生活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团队中的“人”——专职义工。他们要引导孩子们读书观影,组织他们进行丰富的课余活动。一个地方仅仅有书是不够的,若要让它成为一个公共空间、学习空间和精神家园,其中必是发生了精神和精神的碰撞。“史铁生为什么怀念地坛?因为他曾在这里与他人、与自我,甚至与已逝的人对话。人真正生活过的地方,会让他日后去了其他地方,依然觉得这是一个精神家园。”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立人将自身定位为一个开放的本地化平台。立人乡村图书馆的常设活动之一,即是邀请知名学者,前往图书馆与孩子们交流。北京大学的张健教授感慨,乡村的孩子们对时政、对制度的关注超出他的想象,因为这些问题与他们的真实生活切实相关。立人图书馆给了他们一个讨论这些问题的空间,也许这种讨论是粗浅的和抒发性的,但却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时代的理想主义者

2005年,一部名为《高三》的纪录片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部纪录片描绘了一个典型的县城中学:有望越过龙门的学生们终日苦读。善良而严厉的班主任对他们说,你们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我们这里没有资源,铁路也不通,你们要通过读书远远地走出去,再也不要回来。

以空泛的励志作为动力,抛弃自己生长过的土地,追逐更好的生活。这是过去数十年间,乡村青少年生活的一种常态。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陈丹就是如此。来自湖北县城的她曾经偷偷地在高中的课堂上阅读哲学入门读物,在课业的间隙满足自己思索人性的小癖好。但最终不断鞭策她的,不是对知识的兴趣,而是她的班主任对她说的一句话:“如果你不能在大城市找到工作,那么你要回到这个小地方来,像是进政府或是进重点中学这种相对来说好一些的工作,对毫无背景的你来说都无可能。”

如今她决意拿到高级翻译的专业证书,这能够让她在上海也过上体面的生活。但在课余时间,她数次到乡村支教,甚至在听说立人乡村图书馆后,愿意自费前往。动力来自于她高中时课外阅读的好时光,她试图证明,阅读能够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值得过。“一方面我肯定会永远的离开那个镇,但另一方面我却总在想,当年的我是否有可能过得不那么辛苦。”

少年丁书奇则洒脱得多。他生活在陈忠实写作《白鹿原》的乡村,父母都是农民。他的中学时代,就是在不断阅读文学作品中度过的。与同龄人相比,他显得世故又敏感。他参加高考,只是因为“在村里成绩一向不错,总得考上一个大学,让父母对邻里有个交代。”大学二年级时他便从西北工业大学退学了。他对父母说,自己会做一些生意来养活自己,不需要那一纸大学文凭。然后他便开始打些零工,四处流浪,想要趁着年轻游历整个中国。

他在游历中思索那些困扰他的问题。文学青年出身的他说,他一路阅读那些哲学大师的著作,并未觉得敬仰,常常只是觉得找到了思索相似问题的知己。一次他在火车上,与邻座聊起应该怎样做一个公民的话题,对方告诉他,有一个叫做立人图书馆的地方,似乎在做相关的工作。他当即改变行程,前往离他最近的立人图书馆。后来他发现,这是一个教育机构,而非他想象中的、有明确政治诉求的团体。他留了下来,成为一名专职义工。他在旅途中锻炼出的灵活有益于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比如他非常懂得如何与学校领导沟通。他曾联络本地媒体对图书馆所在学校的校长进行专访,借校长之口,宣传图书馆的教育理念。而在與学校老师的聊天中,他感觉到这些教师也已经对应试教育极端无奈,只是没有能力做出改变。因此他说服文科教师们与图书馆合作,为学生们争取到更多进行自由阅读的时间。

立人团队中的另外一位传奇人物阿飞,也是高等教育的叛逃者。他看起来温和、踏实、平易近人,完全没有任何叛逆者的影子。来自福建农村的他,自小在读书上一路绿灯,是家里人最期待的孩子。自厦门大学数学系以优秀毕业生身份毕业后,他被保送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继续深造。但他很快离开了,因为他不能在数学研究中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想做的事情是成为一个教育者,完成大学学业后,他觉得已经可以开始着手实践了。

立人同事评价阿飞说:“他的观察里是有‘人’在的。”能够细致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和情感上的所需,并试图以理解的态度将这些因素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阿飞身上具有的这种教育者的天赋,正与“立人”的气质相合。这个熟读《平凡的世界》的男生已经走出农村,但又梦想着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去。他坚信那个田园牧歌的乡村,终有一天会随着人们不堪忍受大都市而重新作为一种健康、文明和更注重内在精神性的生活方式回归。他要做一个重建乡村生活方式的先行者,正因如此,他在大巴山逼仄的学生宿舍内,依然拥有一份精神上的自得。

城市孩子小树,他原本像所有“政法系”的学生一样,对现行法制系统愤怒过也无可奈何过。某天他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突然觉得,如何可能靠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来实现一种正义的生活?若要改变现状,其根基,还是在人的教育。其实就在从牛津拿到硕士学位归国的前几天,他还在做律师还是做教育间摇摆不定。最终促使他下决心的,是因为他曾经在立人度过的一年让他觉得,这种读书育人的生活似乎可以过一辈子。

立人的义工团队非常年轻,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他们长期住在乡镇中学,拿着千元左右的微薄薪水。在外人看来,这确实是一个颇具牺牲精神的工作选择,尤其是其中不少人有着相当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名牌大学的学历。他们与乡村的孩子们朝夕相处,当聚在一处讨论工作时,往往集中在极具体的细节以及如何彰显专业性等问题上。这甚至让年长些的李英强觉得不太习惯,怎么这些孩子不把时间更多花在讨论理念和愿景上?即使在私下的聚会上,也鲜少有立人义工将自己的选择与“改造社会”这样的大词联系起来,他们更多只是在一起谈论书本和乡村学生的生活。或许这正是这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的特征,在“非如此不可”的使命感之外,你感觉得到,他们对什么才是好的生活有自己的理解。

最近困扰义工们的是,作为一个教育者,你应该怎样应对那些信任你的学生,在私人问题上对你的求助?比如最迫切的一个问题,继续升学还是外出打工?他们的答案是,不要干涉他们的选择,只消教会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该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乡村新人

立人乡村图书馆正在进一步向专业教育机构的道路上转型。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要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对于习惯了公益=帮扶的人来说,这样的表述听起来让人不太习惯。立人乡村图书馆设立了“立人奖学金”,其内涵不在给予而在支持。李英强解释说,这有点像是公益创投,奖励乡村学生的自主调查项目,比如对乡村饮水质量进行检测。这是立人自主教育的一环,它希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开放学习的能力。奖学金将告诉那些孩子,我们欣赏你的行动。立人乡村图书馆会有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前提,在环保、商业创新等领域,立人团队可以透过微博召集一个评审小组,将自身打造成一个为乡村链接各种社会资源的物理桥梁。

“晚上11点多还有一个学生在看书,我几次抬头看她,都能发现她嘴角的微笑,这应该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吧。她走后我去藏书室理了一会儿书,在书架间游走和摆放每一本书时,忽然有种老地主查看庄稼长势的感觉……为什么我中学时没有立人啊。”立人的一位专职义工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

那些热爱阅读并由此获益的青年学生,或许是对立人事业的最大鼓励。李英强常常提起一个叫小伟的高中生,评价他“通过经典的阅读,已获得了非常好的视野和一个基本的大格局。”这个孩子借过《古拉格群岛》三册,也看完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在一次冬令营的辩论赛上,立人准备了三个论题:一是政府是否应该控制房价;二是互联网管制是否正当;三是国学复兴是否应该倡导。在这三个论题下,小伟都谈出了一些非常好的东西,比如自由、比如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比如经济学的基本常识,令他的对手——北京某名牌大学的本科生相形见绌。

在一次聊天中,小伟对李英强说,其实你的教育方式有一点问题,你的感染力太强,常常直接把结论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而这些结论又往往与我们的生活是相悖的,这会为很多学生带来痛苦,这种痛苦反弹回去,学生们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李英强为这种反思能力,颇受了一些震动。

另一位少年小海,曾在初三时上过李英强在周末时为初中生读者开设的《中学经济学》选修课。这门课程的计划是一周一次,每次4个小时,每次讲一个核心的经济学概念,如选择、交易、竞争、成本、价格……小海听过课后,开始借图书馆的经济学书籍去看,周其仁、茅于轼、薛兆丰等人的书,他都越读越起劲。

在中考之前大约一个多月,小海突然托人带来一封信,说他去了某座山上自学去了。据他后来说,那座山挺高,爬山得两三个小时,他住在山顶的一座庙里,每天自己看书。在山上住了幾天之后,小海托他弟弟带来许多兰花,都是他在山上挖的。李英强说,那是他平生仅见的最好的野生兰花。

李英强再见到小海,他已经是高二的学生了。他与几位在立人乡村图书馆冬令营上结识的同学,一同办了一份报纸。为了排版,他自己花200元买了一台很旧的二手笔记本电脑,又在网吧一点一点学会了Word。“这报纸每期印两三百份,在五六所高中同时发行,每份1元。其内容的水准,超过了我见过的所有大学生校刊。”

“一个好的图书馆胜过一所大学”,对于在都市化进程中陷入弱势的乡村青少年来说,自我学习的途径,是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可能途径。然而故事的结局不一定都是美好的。有一位经常来图书馆读书的中学生小北,因不喜欢学校的氛围,高中没有读完,便外出打工了。他有时会给立人图书馆的专职义工写邮件,邮件的内容一开始描述了自己初到城市的惊喜与抱负,一个充满了娱乐刺激的环境,自然给他带来了许多新鲜感。但很快,他发现自己很难和周围的工友交流。如果下班后不看电视,不外出逛街,打工者的精神生活实在乏善可陈。他希望能够像在图书馆一样重新开始阅读,但浮躁的环境又让他难以静下心来。他很快选择了辞职,在给立人的信里,他表达了一种困窘的情绪。他试图理解自己的处境,但又找不到两全的出路。

结语

2011年夏天,立人在第一分馆筹办了名为“立人大学”的暑期学校。这是立人乡村图书馆拓宽教育产品的新尝试——将全国各地的高中生和大学低年级学生集中到乡村来,他们在一起读书学习、了解乡村、自由结社,与国内著名学者讨论公共问题。

对于年轻人来讲,他们以求知的名义聚在一处,自然而然就能创造出一种浪漫主义的、充满乌托邦气息的生活。是否求得真知也许并不重要,但这种充满希望的集体生活的记忆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往往成为他们日后对抗市侩生活的精神力量。正是因此,立人大学的篝火晚会,已成为立人乡村教育史上的华彩一笔。

实际上,立人图书馆始终与外界存在着某种紧张关系。对于学校来说,他们是一个与高强度的应试教育训练争夺时间的不务正业者;立人图书馆强调,他们与校方的关系是合作而开放的,立人并非依附于学校。这种并不牢固的关系,往往需要开明的校长和一个在地的熟人网络方能维持。

立人更要面对来自外界不同声音的质疑。如果在十年前,也许立人还能在各种话语的缝隙中获得生存机会。但随着冲突时代的到来,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幸免于被诘难,独立的公益人也是一样。任何一种与众不同的存在都需要接受考验。立人乡村图书馆一直在尽可能地将财务和对外活动都保持完全的透明,但依然有人会问——你们为什么不把钱分给儿童,而要自己拿工资?抑或在立人团队的内部,随着事业的扩大,原本以理想主义共识聚集在一起的早期团队,也因具体的理念分歧出现分化、争执乃至于决裂。

家乡作文:家乡的月 篇4

五龙壮族有一个节日叫“三月三”。他们过“三月三”就像我们过年一样,非常隆重热闹。尤其今年更隆重,来了许多歌星,其中还有慕容晓晓。因此,今年,母亲也带我去了五龙过“三月三。”

一路上,风景美极了。又漂亮的油菜花,有高高的南丹山,沿途还有许多的芭蕉树。树上挂着大串大串的芭蕉。

经过一个多小时,我们就到了目的地。我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米饭和鸡蛋,又高又粗的竹子,还看见许多人在泼水,好热闹啊!在水里还有许多的竹船,许多的人在上面打水仗。大街上有人在跳竹竿舞,可好玩了。

中午两点钟,演唱会开始了,歌星们的歌声悦耳动听,还有好多观众跟着唱。会场上,人们情绪高涨,高潮迭起,掌声雷动。

家乡作文:家乡的月 篇5

我的记忆中,我曾观察过秋天,那时我在自己的家乡,但那时还小,一直讨厌夏天,喜欢秋天。我记得家乡九月的秋天一眼望去一片金黄色的。秋高气爽的,果实累累的。金黄色的小麦伴随着秋风跳起了舞蹈,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向南飞去了,好多小花,小草都缩起了自己的头。好多小动物都在收集食物,包括一些农民伯伯也在收割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

那时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吹蒲公英。听母亲说:每年秋天蒲公英都和风做了约定。蒲公英妈妈会让风把自己的孩子吹走在另一片土地上。就像总有一天也会离开我身边的。所以每年秋天我都会来田野里看风和蒲公英的约定。我看着那些种子被风吹出去了,不禁流下了眼泪,指导总有一天也会离开母亲的。

关于家乡的作文:家乡印象 篇6

摘要: 家乡绿多。树们就是最好的见证,连绵不绝的绿色长廊,多么葱茏,幽雅。还有那绿油油的菜地,翠绿的桑麻;浅绿的小草,黛绿的苔藓。它们时时出现在我绿色的梦中……

从小就没有离开过家乡,以至于家乡的点点滴滴都历历在目,忘不了。我没有住在乡下,是在乡镇的街道度过了童年。

那时的家乡,没有高楼,没有水泥道,坑坑洼洼的泥道一次次行驶着颠簸的破车,怒吼着驶向远方。

家乡绿多。树们就是最好的见证,连绵不绝的绿色长廊,多么葱茏,幽雅。还有那绿油油的菜地,翠绿的桑麻;浅绿的小草,黛绿的苔藓。它们时时出现在我绿色的梦中。

家乡土多。秋后的乡郊,到处都显露着裸露的褐黄。那么静,那么朴实,就像家乡的人们,充满了乡里人特有的淳朴与善良。它们代表着家乡。

家乡水多。特别是夏季的河堰,很满,很清,洗衣濯菜的人络绎不绝。河沟里流淌的清水,富有活力,有着败退万难的决心和勇气。所以,小溪里的水总是流得很远,很远。它们处处清濯着我心灵的污渍。

家乡山多。这是家乡永远不变的特写。走出街道,在空旷的天地之间,黑的山,青的山,蓝的山,远近顺次的排列着,慈祥的笑着。它们陶冶着家乡。家乡房多。仿若蒲公英被风吹散的小伞,挥洒四处。各个角落,有林皆房,有田皆场;有竹皆屋,有山皆坝。它们常常带离了我离家的乡愁。

如今,以过数载,家乡的面孔却不再那么熟悉、亲切,反而使我感到陌生、疏远。

是啊,树少了,沙多了;水渐渐污浊了,山慢慢消失了,房屋倒成了密布的黑点。我只得悲哀啊……

学生作文:家乡书馆 篇7

1、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管理机制的建立

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服务对象, 离不开读者, 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有效的沟通桥梁, 增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互动了解巩固管理的学生群众性组织。经过一些学校图书馆的实践, “学馆会”的组织越来越成熟, 越来越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真正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协助图书馆联系读者, 反馈读者意见建议等多种信息的桥梁, 使“学馆会”代表着学生读者参与图书馆的管理。

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大学生必须是关心图书馆工作的热心读者。要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 选拔出思想品德好、具有较强责任心、能吃苦耐劳的学生参与管理, 品学兼优的特困生, 给他们创造机会, 帮助他们正常完成学业。图书馆应该给予学生管理员相应的管理权利和待遇, 让他们在独立自主的工作实践中锻炼工作能力, 提高工作积极性, 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早在20世纪90年代, 著名图书馆学家于鸣镝先生提出“读者参政说”所谓“政”指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工作, 他认为读者参政就是读者和图书馆员一起共建、共管、共用, 经过多年来图书馆界不懈的实践和探索, 目前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性已不存在任何异议, 已被各高校图书馆认同, 但如何建立一个平台, 建立一个读者参与组织和机制, 保障“学馆会”更有效的参与是一个图书馆在实践中应加以关注的问题。

2、“学馆会”参与图书馆的建设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多, 落成的高校图书馆远远满足不了目前读者的需求, 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势在必行。我校新馆在2009年建设之前广泛地征求了广大读者和专家的意见, 由“学管会”为图书馆的建设和布局广泛地征求了广大读者的意见并且进行了读者调查活动, 提出了新旧馆使用方案, 科学谋划, 对新旧馆馆舍及藏书进行了详细测量和计算, 就新馆布局和使用进行了现场办公。多次修改新旧馆使用建议方案, 为图书馆争取到了最大化的使用面积, 组织了情报委员会和“学管会”讨论制定了图书馆文献布局方案。图书馆文献布局方案不是一项独立的方案, 它与图书馆的管理方式、组织机构设置、服务的转型、人员的调配使用, 与图书馆的发展建设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校内外调研的基础上, 对新馆逐层考察、计算、核实, 做好新馆搬迁前的文献布局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 做出了馆藏文献布局方案。整个馆藏布局体现了方便读者、便于管理、突出地经渗透馆藏特色三个原则。管理模式新馆实行书刊借藏阅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旧馆旧模式。新馆定位专业研究型, 旧馆定位学习型, 为图书馆的建设发展献计献策。

“学管会”参与制定了搬迁方案。“学管会”组织了广大读者参与图书馆的搬迁工作。图书馆采取了“边开馆边搬迁”的方案, 把搬迁对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学管会”的配合下, 精心组织, 既做到了各负其责, 职责到位, 责任到人, 又相互协作, 循序渐进, 确保了搬迁工作环环相扣、整体推进。图书馆工作千头万绪, 既要考虑到开馆, 又要兼顾搬迁工作的实施。图书馆的全体职工及“学管会”的成员发扬吃苦耐劳的战斗精神, 以学校大局为重、以搬迁为先, 做到了搬迁工作有条不紊, 读者服务井井有条。在新馆的布局上体现实用性、超前性、舒适性、美观性, 结合我校的专业特色, 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3、“学馆会”参与图书馆藏书建设

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是学校最活跃的学生社团之一, 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 每年毕业生离校之际, 他们都会号召全校毕业生向图书馆捐书, 把大学期间对他们学习最有助益和具有收藏价值的书无偿赠送给图书馆, 每年都有上千册图书来补充图书馆的藏书建设。

4、“学馆会”在读者中倡导利用图书馆资源

倡导全校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 大力宣传多读书, 读好书, 在读书中体味人生, 感悟生命, 在读书中陶冶情操, 健全人格。“学馆会”每两年在全校范围内评选出“读书之星”上百名并颁奖鼓励他们, 根据读者的借书量, 阅读内容, 借阅规则 (没有违规违纪的) 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评选出“读书之星”。从而更加激发了广大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使图书馆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从而使读者对图书馆藏得到了解。由“学馆会”来组织各种有利于学习, 有利于增加知识的活动, 学术交流, 演讲比赛及图书馆知识竞赛, 目的是吸引更多的读者到图书馆来。为了提高英语四、六级过级水平, 特邀请专家到我校讲学, 以“如何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讲座, 重点讲解了阅读理解和写作部分的作答方法, 鼓励同学们调整好考试心态, 从容应对。专家的讲座语言诙谐幽默, 让本来枯燥、严肃的学习内容变得轻松快乐, 引来笑声阵阵, 使同学们换一个角度看待英语学习, 激起学习英语的乐趣, 提高阅读英语文献的能力, 开拓眼界与思路, 为考级、升学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纪念“世界图书日”期间“学管会”将世界图书日背景资料让广大读者进行了解: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图书日, 其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 。选择4月23日是因为包括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在内的众多文化巨匠在这一天逝世或诞生, 藉此向书籍及其作者致以世界范围内的敬意, 鼓励每一个人, 尤其是年轻人, 发掘阅读之乐, 并为那些做出促进人类社会与社会发展贡献的人们获取新的尊重。2007年12月联合国确定2010年为国际文化和睦年 (International Year for the Rapprochement Cultures) , 认为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是建设和平的最佳手段。国际年将通过对话与相互了解, 促进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并打破横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今年的世界图书日庆祝活动也将在国际文化和睦年这一框架下展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要了解其他文化, 获得研究其他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就要深入研究其语言。而英语在世界语言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的共同语言, 是事实上的世界通用语, 因此文化和睦先从提高英语学习开始, 使图书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5、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学馆会”成员工作、生活、学习给予支持

图书馆工作人员与“学管会”成员有着深厚的感情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深切地关怀。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解决读者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开展学习实践“万名教师访万家”的活动中, 图书馆全体党员为特困勤工俭学学生捐款、捐物, 帮助重病的贫困学生联系医院检查身体、争取减免手术费用, 并给予其经济上的资助。为鼓励勤工俭学学生更好地学习, 给他们每人发放一个U盘。针对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取消了他们的借阅册数限制, 适当延长还书期限。这些细节感动了工作在“学管会”的学生, 使他们得到实惠工作会更努力, 图书馆给予他们相应的优惠政策, 让他们享受教师的借阅数量, 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蔡焰辉.谈新时期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J].图书馆, 2005 (5) :104-105.

[2]朱炎.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理性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7, 27 (5) .

[3]姚江河.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实践[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 20 (7) :221-222.

家乡趣事 家乡作文400字 篇8

我在家乡呆了5天,遇到好多有趣的事,其中有一件事很好玩。

10月5日,我们家乡拜月神,这是我们家乡的习俗。我表妹也回来了,手上还拿着10包孔明灯,我就买了一个火机,然后到后院去放孔明灯。

我们找了一个地方,没车没人,我们把有燃料的四个角点着,我拿着孔明灯的四个角让热气充满,孔明灯渐渐地往上浮。因为孔明灯又叫许愿灯,所以我闭上眼睛准备许愿。刚准备闭眼睛许愿,却看见孔明灯一直往树上飞,我大吃一惊,赶紧去求助,叫大人来帮忙,大人拿来水管,可是,水管喷不到!这是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那颗树旁边是电线!

这次玩大了!怎么办?怎么办?在这关键的时候,突然,孔明灯的燃料灭了,我火冒三丈!因为我还没许愿,我弟笑得在地上打滚,说:“孔明灯灭,我的哥哥却起火了。”这一句话引得围观者哈哈大笑!我懊恼极了,拿着无人机去追弟弟。自己觉得哭笑不得。

我的国庆节“放孔明灯的趣事”好玩吗?你想来吗?

学生作文:家乡书馆 篇9

1 高职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意义

1.1 图书馆方面

1.1.1 充当与读者交流的桥梁

高职学校的图书馆读者主要是以学生作为主体,图书馆协管员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管理员,又是图书馆的读者。第一,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特殊身份,像高职学生读者群们了解对图书馆的意见和要求,并及时的向图书馆老师们反馈。图书馆只有通过协官员的不断反馈意见和要求,才能不断进行改进和提高服务的效率;第二,他们还可以通过这个特殊的身份将图书馆的各种图书信息传达给高职学校的读者们而同龄人之间更容易沟通,因此,他们往往更容易获得高职学校读者的配合和理解[1]。图书馆通过聘请学生做协管员,并且参与图书馆的相应管理,这样就更好的有利于普及图书馆的资源配置和工作流程等情况的发展,且让读者与图书馆呈现零接触,这样就更好的促使管理员了解读者的需求信息,加强双方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最终达到“最大化满足读者”“一切为了读者”的目的,并实现以馆藏为纽带的全方位的服务[2]。

1.1.2 缓解管理员短缺的压力

随着学校不断发展扩大,高职图书馆所接待的读者人数也在不断地扩大中。故而,我图书馆做出的相应的调整措施,例如:图书馆不断的改进和提高采购的力度,同时增设电子阅览室、增加阅览桌椅、扩大阅览空间、延长时间等方面满足读者对图书馆需要的迫切愿望[3]。但是,工作人员相对增加缓慢仍是目前高职图书馆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加之,图书馆的工作强度增大,同时工作的时间上也明显的增长,这样就使得工作人员没有休息的时间,会严重的影响工作,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工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聘请学生协管员无疑为高职图书馆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有力补充,工作人员的压力得到缓解,图书馆正常开放。此外,图书馆老师也能从工作中解放了,从新投入到更高层次的服务内容上,已达到图书馆多元化的服务目的。

1.2 学生方面

1.2.1“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

在图书馆工作对学生协管员是提高思想素质和加强道德修养的地方。图书馆是让人感受知识的殿堂,它非常的神圣,图书馆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里。学生们每天与图书、期刊打交道,对其进行整理、清扫、上架,也能培养他们更加爱惜图书资源,通过劳动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提高自身思想素质。

1.2.2 锻炼学生工作能力,使其更快适应社会

学生在校期间始终处在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中,毕业后投入复杂的社会中往往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图书馆较社会环境相对单纯,但是又区别于学生日常在校的学习、生活,是一个相对折中的锻炼平台,学生协管员能在这里工作的同时学习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协管员之间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又能培养团队精神;通过工作中的简单劳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工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了个人处事能力;通过同学反馈的图书馆服务方面的意见,向老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图书馆期间的工作经历,为走上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2.3 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相关报道指出,学校贫困生人数约占学生总数的1/4。为解决这些实际困难问题,学校安排了勤工俭学的岗位并提供薪酬,并鼓励困难学生利用学习的空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完成学业。高职图书馆成为学校勤工助学工作的重要阵地,聘用经济困难的高职学生帮助图书馆管理员完成卫生整理、图书上架、维持开放纪律、解答读者问题以及电子阅览室管理等工作获得一定薪酬,贴补生活,让他们摆脱经济压力,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顺利完成学业。

2 高职图书馆聘用学生协管员参与管理的情况

2.1 勤工助学

我校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通过参加图书馆的有偿劳动获得一定资助,缓解学费压力。劳动的同时,图书馆也为协管员提供了许多接触电脑和操作电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战胜困难的自信心[3]。绝大多数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是来自偏远贫寒的农村家庭,这些学生朴实、能干、不怕苦、不怕累,是高职图书馆发展壮大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2.2 进行读者调查

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了解读者心理,图书馆定期会开展“图书馆读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派遣协管员在我校南北校区三个校院内收集并汇总调查信息,海量的调查问卷正因为有协管员的协助,才使图书馆顺利完成调查任务,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最终了解到读者的实际需求获得了真实的读者反馈意见,为图书馆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

2.3 进行馆藏宣传

我校图书馆为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定期开展有层次的馆藏宣传活动,如在校园网上发布新书通告、通过学校广播站每周播放名著欣赏、每学期进行专业书目进班宣传活动。扩大了图书馆在读者中的影响,让图书馆真正成为读者喜欢来、愿意来的地方。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协管员的参与,大量的工作量、只靠几位图书馆老师是不够的,能将工作做到细致、到位很多繁琐的工作都是协管员的功劳。

3 高职学生协管员的选拔管理方法

3.1 协官员的聘用

报名参选图书馆协管员的高职学生首先要热爱图书、热爱图书馆工作。图书馆老师要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挑选出思想品德好、责任心强、整体素质高、能够吃苦耐劳的学生作为协管员。勤工助学的岗位应首选品学兼优的特困生,为他们创造机会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3.2 协管员岗前培训工作

高职协管员的工作岗位虽然不同于社会上的工作岗位,但是学生上岗后仍然要严格遵守岗位管理制度,时时刻刻以一个工作者的状态要求自身。岗前培训必不可少,在基础技能培训方面,主要进行业务知识普及教育,如熟悉馆藏分布、服务内容掌握图书分类情况及了解图书的排架规则等,并能够熟练掌握图书馆的基本工作规程;在基本素质培训方面,侧重培训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工作职责,以期培养协管员的工作责任感和道德素质[4]。协管员应牢固树立服务读者的观念,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在电子阅览室工作的协管员还要学习计算机、电子数据库等知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做好了这些前期培训工作,他们今后才能顺利开展管理工作。

3.3 加强协管员日常理

对于已被聘用的协管员必须加强管理。我馆制定了相应的协管员管理制度,为协管员划分了岗位,使他们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并建立岗位签到、岗位考核制度。采编部协管员主要从事新书拆包、上架、搬书、查重与验收、图书加工等工作,计算机应用能力好的学生还安排数据录入。期刊部协管员主要从事报刊签到、历年期刊归类整理及阅览室值班。流通部协管员主要负责日常图书借还、检索、书库的巡视、整架、倒架以及搬书清洁等工作。有硬笔书法特长和艺术爱好的学生则可从事新书专栏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另外,还要求协管员挂牌上岗,这一方面将他们与普通读者区分开来,督促自己认真工作;另一方面,协管员对于图书馆的书刊查询、书架排放等较为熟悉,在工作的同时,还能充当书库引导员。身为读者的同龄人,协管员相较于图书馆老师更具亲和力,更加能够帮助读者有效地使用图书馆资源。将每排书架分包给个人,实行承包制。协管员在保证每天还书上架的同时,还对自己承包的书架进行精细排架和日常清洁。对于工作不努力、劳动纪律涣散、集体观念淡薄的协管员,图书馆管理员要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对那些于多次教育仍不改者,坚决予以辞退。对于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的协管员应及时表扬,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图书馆应该授予协管员相应的管理权利,这样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才能在在独立自主的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同时也提高工作积极性,为这些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协管员有权向读者指出违反图书馆规定的行为,并要求其改正。图书馆应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协管员的意见,鼓励他们对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与持续发展献计献策,整理、采纳有价值的意见并付诸实施。另外,对于参与管理的协管员,图书馆应为他们设立相应的“绿色通道”。

4 高职图书馆招聘学生协管员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4.1 完善协管员的管理制度,形成可持续链条

大多数高职图书馆没有设立专门为协管员服务的部门,而协管员本身的不稳定性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我校高职学生在校时间为2年(不含校外实习),因此,每个协管员一般工作为1~2年,经常需要更替补充新的协管员。为了保障协管员工作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图书馆可以与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建立合作,在学生会中设立专门的协管员管理部,安排专人专职负责协管员上岗培训与协管员岗位更替工作。由图书馆选派老师担任该委员会负责人,并设置协管员管理委员若干名,由协管员管理部负责统筹安排日常协管员的工作分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可持续链条。

4.2 通过图书馆日常工作提高应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为一名学生,勤工助学的重点在于能够更好地学习。因此,图书馆老师有责任教育、引导协管员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在图书馆工作首先必须保证能够完成个人日常的学习任务。图书馆与协管员之间并不是单纯的雇佣劳动关系,而是通过吸收学生参与图书馆服务,使之既学到图书馆学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图书馆藏书体系,掌握一定的文献检索方法与途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强化了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形成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整体素质。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校高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正在蓬勃发展,其内容、形式也将不断创新、改善。学校图书馆是高职学生课外教育的重要基地,聘用协管员,吸收高职学生参与学校图书馆管理,是一项作用显著、意义深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袁爱莲.大学生参与图书馆实践与高校图书馆适时发展浅析[J].改革与开放,2010(20).

[2]季敏.浅析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6).

[3]冯伟.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活动的探索[J].职业,2011(6).

学生作文:家乡书馆 篇10

秋天是橘子成熟的季节,橘子树上硕果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那橘子大大的,圆圆的。只要你一剥开橘子的皮,就会有一股香味扑鼻而来,保准会让你垂涎三尺。石浦的橘子种类很多:有日本橘,象 山红,包子橘,芦橘等,各种各样。最大的要算日本橘子了。它是圆形的,是从日本移植到石浦的,要不怎么会叫它日本橘子呢。

比日本橘小一点的象山红是石浦最出名的橘子。果皮橙色。非常光滑,剥皮稍难,果肉橙色,汁多肉软,吃起来非常可口。

关于家乡的作文:家乡的春天 篇11

摘要: 运城的春天,是尘土飞扬的。居住在那里的人,一提起刮风的天气,都无奈地连连摇头。但是,我认为,人们只要一走进“西花园”这个地方,那可就是另一种“滋味”了„„

我的家乡在运城,那里没有江南美丽的西湖,没有里约的风情万种。那里,又是一种不同的风光。

运城的春天,是尘土飞扬的。居住在那里的人,一提起刮风的天气,都无奈地连连摇头。但是,我认为,人们只要一走进“西花园”这个地方,那可就是另一种“滋味”了。

“西花园”是运城的一个大公园,也可谓是运城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在春天。你一走进“西花园”,就能看见路两旁的桃花,每一朵,都是那么粉艳艳的,犹如一个个抹了胭脂的小姑娘,它们在嫩绿的树叶衬托下,显得更加动人。地上的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如果你早晨来看它,它仿佛洗了个澡,身上湿漉漉的,小水珠还晶莹剔透,走近点儿看,就能看见水珠里面还有一个和你一样的小人儿呢!

运城的春天,有时不免会下几场蒙蒙细雨。这雨,滋润着大地;这雨,让万物复苏。所以,我认为,下雨时去“西花园”也是一种享受。你正在欣赏风景,突然下起了小雨,而人们,又在雨中漫步,这不是更有些诗情画意吗?而且,这雨,把一些从未有过的香味都冲了下来,你恍若置身于一个香的世界。而此刻的雨,仿佛也正在冲洗着你的头脑,让你忘掉一切烦恼与忧愁,尽情地享受这里的美景。

大学生素质与图书馆教育 篇12

一、大学生不文明行为具体表现

(一) 在馆内大声喧哗

有些读者原本一个人静静的研读, 渐渐变成两人、三人小组会, 甚至高谈阔论, 滔滔不绝, 进而往往话题转移, 背离了最初的主题。他们慷慨陈词的同时, 打破了别人安静阅读的氛围, 影响了他们的阅读研习效果, 给他们带来了不便。

(二) 衣饰不雅

阅览室是读者获取知识信息的窗口, 是传播文明的主阵地, 它要求工作人员和读者举止端庄, 行为得体, 而恰恰有些读者个性开放, 不拘小节, 冬天还好, 夏季进出阅览室往往有赤膊短裤, 脚蹬拖鞋现象, 这与图书馆文明安静的要求极不相称, 也为他们自己的阅览生活带来不便。

(三) 手机未设置静音, 振动状态

当人们正沉醉于一本书, 一期杂志带来的启迪时, 突然一阵铃声大作, 某同学的手机铃声不合时宜地响起, 这时其他读者幽静的心情瞬间被破坏, 使他们苦不堪言。

(四) 书刊乱架

有些读者为自己方便, 阅读完后不屑去寻找书刊应在的位置, 而是随手一放, 久而久之, 造成了严重的书刊错乱架现象, 给其他读者带来麻烦, 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五) 撕毁图书、期刊, 偷梁换柱

阅览室丰富的文献资源是为广大读者共同的阅读兴趣和目的配置的, 而总有那么一小部分读者, 为了一己私利, 撕毁污损书刊, 更有甚者, 偷梁换柱, 用别的书刊进行替换, 从而达到据为己有的目的。

二、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成因

(一)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小商小贩唯利是图, 毒大米毒酒毒奶粉, 假烟假酒假钞票, 这种种乱象, 给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心理负面影响。于是逃课、厌学、考试作弊、请客送礼、比比皆是。

(二) 心理发育不健全

大学时期是人生重要的转折, 学生的心理经历了从学生到成人的过渡, 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独立与依附心理的相伴共生, 自信与自卑的交织, 渴望友谊与自我封闭的矛盾冲突, 以“自我为中心”与从众心理的如影随形, 以及面对竞争压力, 不善于自我减压产生的心理落差, 产生出攀比心理, 嫉妒心理, 侥幸心理, 冒险心理, 不一而足。

(三) 西方价值观的冲击

社会转型时期, 统治了人们思想多年的传统价值观与道德体系, 渐渐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先苦后甜”, “先人后己”, “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的传统道德理念, 逐渐退去光环, 充斥人们眼帘、头脑的是拜金主义, 利益至上, “我”字当头的个人主义的抬头, 随着大学生活和发展空间的不断拓展, 大学生获得了相对更多的个人自由, 以往对个人道德约束占主导地位的外在道德规范逐渐边缘化, 使得大学生在独立面对各种道德环境并做出抉择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多, 部分大学生自我约束力还不强, 对周身及周围存在的不文明, 不道德现象或缺乏清醒的认识, 或麻木不仁, 视而不见, 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出现“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唯我独尊”的诸多现象, 进而在纷繁的世界中道德被放逐, 自我被迷失。

(四) 当代大学生诚信度降低

诚信, 往往被人们视为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质, 过去是这样, 现在是这样, 将来也是这样, 但在目前的大学校园中, “诚信”一词的地位委实微妙, 考试作弊, 不守诺言, 不负责任, 逃避责任的现象屡见不鲜, 头顶“天之骄子”光环的大学生, 正逐渐失去自己的道德操守。

三、如何纠正大学生不文明行为

首先, 我们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图书馆员的职责使命, 用优秀的图书启迪人, 用先进的理念激励人, 用多元的文化塑造人, 用榜样的力量带动人, 用真诚的微笑感染人, 运用身边的文献资源引导教育读者。要切实加强新生入馆教育, 从制度上、源头上杜绝图书馆、阅览室不文明行为的发生;要建立健全馆内各项规章制度, 进一步规范图书期刊借阅细则, 遇到读者不明白的地方, 要耐心解答, 循循善诱, 要进一步实行微笑服务, 开展批评教育时, 既要不卑不亢, 坚持原则, 又要尽量照顾他们的自尊, 不公开批评,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员个人素质的强化。

其次,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要把教育和处罚相结合, 促进学生把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统一起来, 广泛进行诚信教育, 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 对图书超期不还、污损、丢失现象作出及时回应, 让那些失信的大学生及时承担失信的后果, 进而退守诚信做人的道德底线。

再次, 从我做起, 努力构建诚信阅览环境, 进而构建诚信社会。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所处的社会道德氛围, 直接影响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并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书海领航者, 我们在工作中必须严谨自律, 对待读者, 对待他人言必信, 行必果, 把诚信原则落实到全体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中, 发挥教育者自身的表率作用。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校园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同时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空间, 作为教育者、引导者, 对于新一代学子的知识脉络和思想动态的把握, 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 需要全体图书馆员用智慧、用热情、用爱心去践行, 作为学生人格培养的见证者, 督导者, 我们愿意全力以赴, 让图书馆闪耀人文光辉, 智慧光辉, 美的光辉。

摘要: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 应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图书资料和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就大学生素质与图书馆教育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图书馆,高校教学,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徐玲.浅谈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J].中国科技博览, 2013 (24) :215-215.

上一篇:国旗下的讲话稿普及法律知识下一篇:建设工程合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