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一《我心归去》(精选4篇)
作业一《我心归去》 篇1
《我心归去》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我心归去”教学设计方案:由比较导入——整体感知——问题导学——合作学习——归纳总结——实践应用六部分构成,即承接上篇课文,使用比较的方法导入新课,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通过层次划分,把握全文,以达到整体感知,以回答问题的形式逐段学习,锻炼学生提炼信息能力,在基本熟知全文后,进行归纳总结,以达到情感升华和反思,最后以实践的方式为学生所用,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文本分析
《我心归去》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本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对故乡这一人文母题经行梳理。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一共有8个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写作者在法国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第二层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文章虽不长,但语言很具有哲理性。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异国生活体验,思考母语之于人的意义,品读作者在表达独特的故乡之思时所用的饱含情感、富含哲理的语句,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探究“故乡”的文化内涵,以及“故乡”之于人精神世界的滋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学习者分析
本文的学习者是高一学生,对语文有着深厚的涵养,加上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鉴赏一般散文的能力,能够通过把握文本的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的意图。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具雏形,但是由于阅历尚浅,与饱经沧桑的作者有一定的情感隔阂,对于文章的深入分析、归纳总结、感悟思考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点。
2.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够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风格。
4.学生能通过对文本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故乡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类精神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学生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深入生活,收集资料,创设写作情境,综合运用散文的表现手法开展写作实践。6.学生能自主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小型主题演讲。
教学重点:
1.通过师生共同合作,以鉴赏方法为主线,体味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2.深入探究文中蕴含的故乡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类精神的滋养。教学难点: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感悟散文写作手法,运用到学生自己的写作之中。
教学方法
引导法、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深处**的老舍同志用淳朴自然的语言表达北平深沉的爱。那么别人是不是采用相同的方法呢?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欣赏一下韩少功先生的《我心归去》,体味不一样的异国他乡的旅人对故乡的绵绵思念之情。
作者简介
韩少功,1953年生,为湖南省长沙市人。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部分作品多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2000年,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本文作于2000年,选自《然后》,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解题
本文题目为“我心归去”,是一个主谓短语,意思易懂,那么作者身在何处,心要归去哪里?
异乡(法国—圣•纳塞尔)——故乡(中国—长沙)
(作者身在法国,心归故乡)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结构简单,主要是异乡与故土,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将全文划分为两层意思,把文章分为两部分,并概括各层意思。
1-4自然段:写自己客居巴黎的情形和孤独、寂寞、无助之感。
5-9自然段: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文本细读
一、第一层:(第1-4段)
1.请同学概括第1段段意。(介绍客居巴黎的住所)
文中第一段的“家”子为什么要带引号呢?(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表示否定的内涵,只是一个暂时居住的,而非是作者有家人有亲情的地方)
第1段文字不多,描写了一个雅静的别墅,表现作者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有什么作用呢?
写别墅之大,环境之优美。为下文写“ 我心归去”做有力反衬。第三句直接写寂寞,为下文做铺垫。
2、概括第2、3。4段段意。客居生活的无助与无聊,并表明了作者归去的理由。
(1)作者在法国的居住条件虽然非常优越的,但是作者在这里的感觉如何?他很幸福吗?
首句“难耐的冷清”是本段中心,与上文美好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寂寞感是心归故乡的原因之一。该句说“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会有“难耐的冷清”,何况一个作家呢?两个“不知道”是作者寂寞无助感的具体表现。最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作结,把巨大的寂寞无助之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对吊灯作研究而且分不清是“ 第六次”还是“ 第六十次”,可见孤独感之强烈。“发疯”是思乡之情强
烈所致。
(2)从2、3、4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来?孤独、寂寞、无奈、虚空,简直要发疯。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用了什么手法渲染?
反复
(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
(2)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3)你对吊灯作第六次或第六十次研究„„————空虚,无聊,寂寞至极(无聊至极的举动,夸张的细节写出了作者无所事事的那份要发疯的感觉。)
二、第二层
1、第5段作者说他“很想念家里”,他想念家里的什么?读出来。并找出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感情的词语来。
直接写想家,想家中亲人熟睡模样,隔着万里在守候他们睡到天明。身在异国,心已飞到了亲人的身边,这是想象来抒发自己思乡的浓烈。
“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入回望”:过去的日子,具体来说是指在家乡度过的那些美好的日子,对于客居异乡的作者来说,往事的回忆变成了一种奢望,现实生活的种种虚空,使作者不由得回忆起那些美好的往事。也就是说,随着时光流逝,人们会更思念过去。
2、第6段,看作者想家,他的感觉是?亲切,激动。四个“没有”欲扬先抑,写故乡不美。“但假若„„”句创设具体情景,写不美的故乡值得思念。思念的内容越具体清晰,思乡之情越深挚感人。在思乡者的心中什么都会与故乡发生联系。作者运用排比交代家庭的贫穷落后,是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抑”得越低,后文就“扬”得越高。那么什么令他感到亲切,激动?想到了家里的什么?
(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3、他思念的故乡物质环境方面怎样?
(第6段)贫瘠脏乱,(第8段)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4、作者明明对故乡很失望,但为什么身在法国“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学生从第7节第8节中找原句做答案,并讨论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1)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故乡的美中含悲
自己的生命与故乡融为一体,自己的喜怒哀乐甘苦荣辱都与故乡丝丝相连,所以这付出的“悲”才会使人留恋,与这“悲”水乳交融的地方,才会更使人留恋,故乡因留恋而美。
(2)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血:为家乡的贫瘠脏乱而痛苦的心情。
泪:对家乡的热爱和无尽的思念。
汗水:为家乡改变面貌而付出的艰辛的劳动。
故乡与生命水乳交融。与自己的生命水乳交融的故乡可以使自己付出甚至失去了很多,但因其与生命不可分割,反而无法替代,无法忘怀。“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这个意义“指上文提到的”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旅游景区的美因为缺少了“悲”的含义,所以与故乡的美相对,显得苍白无力,是一种“失血的矫饰”。故乡的一切都融
入并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3)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劳动和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物质上丰裕;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精神上充实。
“滴血”的“失望”其实蕴涵着作者对故乡最深沉的爱,如此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金麦穗)与精神(赶车谣)的创造。
5、第9段深化主题,是思乡之情的升华,人与故乡是怎样一种关系?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心之所依。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人只有对故乡付出艰辛劳动,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同样的道理,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的,劳动与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故乡是心灵的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三、写作特点赏析
1、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文章不长,但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许多说法非常有新意,如故乡不等于出生地等等。但是,它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决定了它在语言上的特色,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如“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或者通过对一些特定场景的描写来表达,如“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像,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又如:“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2、对比手法的运用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物质文明发达与落后对比、孤独的“ 我”与快乐的家人的对比、旅游景区美与家乡美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他乡虽然发达,但不是故乡,我心欲归去家乡。
3、排比句式的运用
文中有大量的排比句,如:“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使信息量增多,极力描写家乡的不美,但为后文写家乡的美蓄势。
四、总结课文
《我心归去》的哲理性很强。文章不长,但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许多说法非常有新意,如故乡不等于出生地等等。但是,它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决定了它在语言上的特色,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
五、布置作业
通过对《想北平》和《我心归去》这两篇不同风格的散文的学习,大家也想尝试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散文。本次作业,就是大家自由发挥,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思家的散文。
核心问题:冬天的江南为什么会这么美,作者是怎么写的?
核心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冬景?
我心归去教案 篇2
(安排一教时)
一、导入:
思念故乡,怀念亲人,这种情感古今如一,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著名作家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提问:●题目告诉我们此时作者在那里?——异乡(法国)。
●法国是大家熟悉的地方,是一个很发达的地方,是这样吗?作者是不是也是跟我们一样的感觉呢?——(第一节)法国的家宽敞、豪华、奢侈、环境雅静。——进一步讲(第六节),外国有豪华酥骨的都会,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有幽深奇诡的城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可是作者的故乡又是什么样子呢?——(第六节)贫瘠脏乱,(第七节)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可是身在法国是什么心情呢?——(第二、三节)冷清难耐,空虚、无聊、孤独、令人发疯。
●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呢?——(第五—九节)想念、惦念、引人回望,触景生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1(第三节)文化的隔膜;2(第五—第九节)故乡有亲人,有过去,有熟悉的小径、月夜、草坂,有血、有泪、有汗水,有希望,有幸福。所以,作者虽然身在法国,却我心归去。
物质 精神 原因
“家”:宽敞、豪华、奢侈、环境雅静 空虚
有豪华酥骨的都会, 无聊 文化的隔膜
有静谧侵肌的湖泊, 冷清
国:有幽深奇诡的城堡, 孤独
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让人发疯
贫瘠脏乱 想念 有亲人,有过去,
浮粪四溢, 惦念 有熟悉的小径、月夜、草坂,
拥挤不堪, 引人回望 有血、有泪、有汗水,
阴沉连日 触景生情 有希望,有幸福。
三、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阅读1-4节。
▲身在异国他乡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请找出合适的词语,概括出这几段描写的心境。)
——具体可感地写出了身在异国他乡的“难耐的”冷清、孤寂、空虚、无聊;反衬出思乡之切。
2、阅读5-7节。
▲作者说:“异国的旅游风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情感?
——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那一方热土。因此,即使异国的景区再美,故乡再穷,但乡思仍然会随时产生。因为“故乡留存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自己在这里成长、奋斗、耕耘,这里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这里道出了古今中外人们思乡怀乡的原因。
3、阅读8-9节。
▲作者明明对故乡很失望,但为什么身在法国“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如何理解“那种失望能滴血”?
——人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对故乡的繁荣昌盛期望,这种期望会成为对故乡的奉献动力。所以作者说:“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为什么说故乡不等于出生地?为什么说“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同样道理,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劳动和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4、联系整个语段,说说作者笔下的故乡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四、总结:
本文哲理性很强,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但它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这决定了语言上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或者通过对一些特定场景的描写来表达。(找出这样的句子)
12《我心归去》教案(最新) 篇3
浦培根
我心归去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在诗中写出了异乡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让人魂牵梦萦,荡气回肠。面对着国外的灯红酒绿,韩少功依然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唱出了《我心归去》的2。今天,我们就来倾听这真挚的心声。
课前我已请同学对有关作者韩少功的资料做了一定的搜集,下面我就请同学来交流一下,我们请几位代表来发言。
教师概括:(幻灯片)
韩少功 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 马桥词典》《暗示》等。
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归纳:想家,思念故乡。
2、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由何处归到何处?
归纳:从异乡归到故乡
3、文中哪些语段写的是异乡,哪些语段写的是故乡?
归纳:课文1-4段重点写异乡。写作者自己在法国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5-9段重点写故乡,写自己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三、文本研读
(一)人在他乡
1、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法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风情,浪漫;经济发达;环境优美。
2、那我们来看一看法国在作家心中是怎样的,在文中能否找到原话?
有雅静的别墅、蓝海、绿公园;有繁华稣骨的都会、静谧侵肌的湖泊、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3、那么作者居住其中感觉幸福吗?他像刘禅一样乐不思蜀吗? 他反而觉得很寂寞,很无聊。
4、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的?(结合2、3、4节,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简要回答)
(1)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想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在一切声响都弃他而去的环境中,他觉得寂寞,觉得无聊。苏教版第一册教案
浦培根
(2)法语法语法语,把你禁绝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感如同在监狱。
(3)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无形的情感---孤独与空虚,写得具体化、形象化。有点像朱自清说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有一种失落、空虚感。
(4)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
以夸张手法写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这时候,人的精神已经无聊至极,处于崩溃的边缘。
5、如果你在异乡,你最希望听到什么声音?
最希望听到亲人的声音,比如爸爸的问候声,妈妈的唠叨声,或者在厨房烧饭的声音等,都让人是那么的熟悉和思念。天天置身与这些声音中,好象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一旦只身在外,觉得这些声音特别亲切。
6、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没有熟悉的声响 ——冷清
没有熟悉的环境、人群——无所适从
没有熟悉的语言———无处逃遁
没有熟悉的文化—— 无可入手
7、作者是如何渲染的?(同学朗读第2、3、4小节)
多角度渲染
8、一句话作者在法国过得好还是不好? 物质——好 ;精神——不好。物质上可以说是非常优越的,内心有着难以言说的伤感。
9、就连现在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请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可以添加一两个副词来强调一下意思。
答:我根本/一点也/极/毫不在乎。。。
10、作者为什么不在乎,原因是什么?
因为很想家里,很自然的过渡到了第5小节,到这里才点出了文章的主题——思乡。(配乐朗读5、6小节)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不远的超豪华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 富翁说:“不,那只是我的房子。”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家不是财富多寡和住宅奢简的代名词(或标志),家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
教师小结:韩少功在访问法国的期间,尽管物质上可以说很丰裕的,但是韩少功并不感觉到怎么舒适,相反,他感觉到很空虚、无聊,有一种难耐的冷清。所以他说要“我心归去”。
11、我心要归何处去呢? 明确:归故乡!
(二)心归故乡
1、法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作者人在异乡,心却“一次次偷偷”回到故乡,难道他的故乡真的拥有举世无双的美吗?研读第二部分,作者的故乡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苏教版第一册教案
浦培根
贫瘠而脏乱,浮粪四溢的墟场,拥挤不堪的车厢,阴沉连日的雨季。
2、事实证明故乡比不上法国,令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到失望。对于这个一个毫无美感而言的故乡,作者又有怎样的感情?
作者的心却一次次偷偷归去。第6自然段采用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我依然爱它,依然在心底想着它。
3、作者心归去,因为他思念亲人,思念故乡,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具体想了些什么?
他的妻子、儿女,也就是亲人。
第5小节给我们想象了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作者通过对亲人生活场景的想象,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笔调,告诉我们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故乡有他的亲人,故乡有他的过去,人们对故乡的这份感情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和距离的遥远而冲淡,反而会积淀得越来越浓。
作者还想起了故乡的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还有悲凉低沉的二胡,欢快的赛马曲、赶集调。
同学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即使你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若让你置身于韩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的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闹钟的声音,油烟机的声音,爸爸的摩托车的声音,妈妈的敲门声。。同学们想象的事物非常的具体,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
4、到5、6段,作者的感情基本抒发完了,文章完全可以作结,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相对完整了,为何还要加上7、8、9三段呢?这三段的内容是什么?她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快速浏览也是语文阅读的重要技巧之一,把启示性语句找出来,认真体会。
归纳:后三段,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泪、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作用就是使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
5、体会重点语句:
(1)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对旅泊之地的失望,是一种暂时的情绪,但对故乡的失望,则是源于内心对故乡的挚爱。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因为挚爱,所以对现状失望,这种失望能滴血;又因为失望,所以期待,期待故乡更美好。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这里的“金麦穗”和“赶车谣” 应该是象征着创造出的财富。所以,这里有个失望——期望——创造的过程。
这种失望也存在于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就这样写道:“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6、如何理解“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故乡是人心灵的归宿。没有故乡的人,他的心永远找不到安歇的地方。所以,人可以漂泊在外,心却不能流浪。
(三)归纳:
1、作者身处异乡的心情如何,对故乡又是怎样的心情呢?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异乡的心情:冷清、空虚、发疯。故乡的心情:亲切、激动、幸福。
作者在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反差对比来突出自己对故乡的感情。
2、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由何处归到何处? 苏教版第一册教案
浦培根
归纳:从异乡归到故乡
3、“我心归去”的含义是什么?
归去即回到祖国,回到家乡,作者旅居法国,心系家乡,表达了浓浓的思家思乡之情。
4、那么,我们如何为心找到归宿呢?
只有付出了血、泪和汗水,才能心有所归,才是人生的无量幸福!
五、结束语
对故乡的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无论走多远,依然忍不住回头眺望。韩少功在文中并非简单地抒发乡愁,而是在用文字为人类进行着精神探求,为我们道出了心灵归宿的真正内涵。
那么,故乡的内涵又该怎样去理解呢?
故乡就是你得意时想去失意时也想去的地方。故乡就是你累了的时候心灵的港湾。故乡是你走的再远都要回头望的地方。故乡就是凝聚了血、泪和汗水的灵魂的栖居地。故乡就是人的根,是人心灵的归宿。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六、布置作业:
收集古今思乡的相关诗句,感知思乡之情。
板书设计:
难耐的家
有亲友、有过去
难耐的冷清
亲切、激动 异乡
无聊的发疯
故乡
有血泪、有汗水
移民的追问
有幸福
有希望
我心归去
我不想移民
《我心归去》优秀教案设计 篇4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前放刘欢的《弯弯的月亮》)
今天我们学习哲理性散文《我心归去》,现代著名作家韩少功曾获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从这篇散文的题目看,同学们一定都知道这又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啊?――思乡。作者人在法国,心却飞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也是啊,身处异邦他国,举目无亲,怎么不引起游子强烈的思乡情绪呢?这是篇哲理性的散文,文章对故乡进行理性的思考的是哪几节呢?这样一想,文章可以分为两块了:第一块:想家,第二块:家的理解。
二、先来学习第一块:想家。
1、激趣、引导。
刚才我们大家听了支曲子是什么?喜欢吗?喜欢里面的什么?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那里天上有弯弯的月亮,地上有弯弯的小河,小河上有弯弯的小桥,小桥下有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上有弯弯眉毛童年的阿娇正在眼望弯弯的月亮。那是多么美丽的故乡啊。美得让心醉,美得让人心颤,美得让忧伤穿透了我们的心房。
这里的弯弯的语词的反复出现,动人的旋律一次次地萦绕耳畔,意象的组合这么和谐,想家能写得这么美,这么忧伤,加上刘欢那动人的旋律我们真的被一次次的打动。想家写得好此好。真的要一支神笔。我们也有时写想家,可是我们正常写的是我好想好想回到家,真的好想家,要不有时候用上一两句诗句,比如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怎么写才能感人,我觉得我们该从韩少功这位大作家作品中获得一些启迪。觉得他写的想家感人吗?
2、学生写评点。
我现在就请大家来读文章想家这一块,请你找一找,看看文章哪些地方写想家打动了你的,然后在旁边加以评点,好吗?不管你用的是金笔,银笔,还是铅笔,只要不是秃笔,写出的评点老师都喜欢。
3、现在交流一下,同桌前后桌,你喜欢跟谁就跟谁交流。如果不同意或有补充,请你跟你的同学谈一谈。
4、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来交流一下,选择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评点给同学们汇报一下,好吗?谁最勇敢的先来赏析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
(1)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那个韩麦尔先生不是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怎么作者连用三个法语表达出了一种什么情绪呢?厌烦,身在异国,言语不通,举目无亲啊!乡音最亲哪,作者简直度日如年!这是用反复来表达自己思乡的。还有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说说看。
(2)“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夸张的细节写出了作者无所事事的那份要发疯的感觉,太好了。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望天花板半天的,吃了爸爸的一顿打亦或受了什么委曲的时候。
(3)他在法国不也有个家吗?只是你发现这个家好像有些不同。上面加了一个引号。他心底里是不承认的,尽管这个家怎么样呢?看看几幅图片。书中怎么描述的?
谁来读,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
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可是繁华的物质生活挡不住思乡的情绪。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反衬。
作者感到在法国,有哪些感受,你能快速找到一些词语吗?孤独、寂寞、无奈、空虚,简直要发疯。朗读体会。
(4)直接写想家,想家中亲人熟睡模样,隔着万里在守候他们睡到天明。身在异国,心已飞到了亲人的身边,这是想象来抒发自己思乡的浓烈。
从第六节看作者想家,想到了家里的什么?
答: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想象一下:故乡的小径正走来了我最亲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
(5)用对比写作者的家没有都市的繁华酥骨,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脏乱的。但是你还是止不住地想家,在听到一支也许不是思乡的曲子,你也会热泪涌流。你会想象到家乡的月夜小径晚归的小羊,揷在田边的犁头。
同学们一定也有过想家时候吗?何时何地,什么情景,那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
1、妈妈在锅边煎饼,自己忍不住嘴馋了,偷了一块就往嘴里塞。。
2、树上的喜鹊叫喳喳了家里来客人了
3、妈妈在灯下纳靯,赔自己做功课
4、奶奶在屋檐下左叮咛右嘱咐路上要小心,骑车不要太快,要靠边走,天冷了要添衣服。
5、过年了,放炮竹。
6、上树掏鸟窝)
归纳:同学们想象的事物非常的具体,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而这种感觉往往借助于一定的意象来传达,最常见的是“月”,再有云、鞋、家前的犁树、屋后的一条小河。
如《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九月九的酒》“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小结:谁来小结一下写想家,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写?怎样写,我请你来说说。可以用对比,可以借助于想象,可以用细节来写,可以用反复夸张比喻引用等修辞来写。我觉得这篇文章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细节对比。写想家写得形象而充满感情,我们完全可以先模仿大作家的写法来写。
三、家的理解:
学到这儿同学们头脑中一定有个会问题会冒出来的,法国的家那么气派豪华,自己的家乡这么贫穷落后,作者为什么那么死心塌地地想着恋着爱着自己的家呢?或者说,作者对家有种什么样的理解呢?
快速浏览文章7、8、9段,谁能找到几个词来概括一下作者对家有一种怎样的理解。这几段是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故乡不只出生的地方,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泪、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这些话充满了一种理性深刻的也是新颖独到的思考
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些句子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大家解释一下“血、泪、汗”这三个词的内涵吗?
5、体会重点语句:
(1)血,是血脉,是根,那里有自己血肉同根祖祖辈辈,有自己流过血汗,有自己对故乡还这么落后贫穷脏乱的失望,爱之深才恨之切啊,我的心也许在滴血。
文中的句子: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这样洒下的热血才能让故乡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双丰收。
这种失望也存在于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就这样写道:“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失望,我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我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失望……”鲁迅的心那么悲凉,正是那种浓重的滴血的失望,当然这来自于对故乡的爱。
(2)泪,你在家流过泪吗?什么时候?呱呱坠地时你没流过泪吗?把碗打了爸爸打你的屁股你没流泪吗?委曲你了,鼻尖酸酸的感觉你没有吗?“老骂臭小子的爷爷过世的时候你没流泪吗?如果我们将出生到现在的泪加起来,有的同学恐怕会有一条小溪吧,有的女同学说不定是一条流淌的小河呢!
当然,文中说的“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这种游子的泪也很不少啊。
艾青不是有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3)对“汗”怎么理解?出力流汗,为她付出,为她奉献,为她荣光。一个没有为故乡流过汗的人他是一无所有的。只有为家乡艰辛劳动奉献过的人,才能拥有故乡,才能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谈得多好。懂得报答父母乡亲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个真正的人,忘了这一点的人就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一个心灵空虚的人,一个不会找到真正幸福的人。
四、小结:
这篇文章写得好啊,好在一个情字,思乡之情,铭刻在游子的心里,也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我想我们无论走得多远,无论身在何方,这都是永结心头的那份不了的情。这篇写得好,还在于一个理字,对故乡深沉的思考,让这份感情显得那么深厚,蕴藉,沉甸。
五、课堂练习:
以“想家”为话题,用一两种方法具体地抒写你的思乡之情;再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对家的理解,使你的想家更有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