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一我心归去

2024-10-26

作业一我心归去(共7篇)

作业一我心归去 篇1

《我心归去》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我心归去”教学设计方案:由比较导入——整体感知——问题导学——合作学习——归纳总结——实践应用六部分构成,即承接上篇课文,使用比较的方法导入新课,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通过层次划分,把握全文,以达到整体感知,以回答问题的形式逐段学习,锻炼学生提炼信息能力,在基本熟知全文后,进行归纳总结,以达到情感升华和反思,最后以实践的方式为学生所用,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文本分析

《我心归去》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本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对故乡这一人文母题经行梳理。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一共有8个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写作者在法国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第二层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文章虽不长,但语言很具有哲理性。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异国生活体验,思考母语之于人的意义,品读作者在表达独特的故乡之思时所用的饱含情感、富含哲理的语句,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探究“故乡”的文化内涵,以及“故乡”之于人精神世界的滋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学习者分析

本文的学习者是高一学生,对语文有着深厚的涵养,加上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鉴赏一般散文的能力,能够通过把握文本的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的意图。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具雏形,但是由于阅历尚浅,与饱经沧桑的作者有一定的情感隔阂,对于文章的深入分析、归纳总结、感悟思考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点。

2.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够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风格。

4.学生能通过对文本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故乡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类精神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学生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深入生活,收集资料,创设写作情境,综合运用散文的表现手法开展写作实践。6.学生能自主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小型主题演讲。

教学重点:

1.通过师生共同合作,以鉴赏方法为主线,体味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2.深入探究文中蕴含的故乡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类精神的滋养。教学难点: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感悟散文写作手法,运用到学生自己的写作之中。

教学方法

引导法、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深处**的老舍同志用淳朴自然的语言表达北平深沉的爱。那么别人是不是采用相同的方法呢?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欣赏一下韩少功先生的《我心归去》,体味不一样的异国他乡的旅人对故乡的绵绵思念之情。

作者简介

韩少功,1953年生,为湖南省长沙市人。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部分作品多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2000年,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本文作于2000年,选自《然后》,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解题

本文题目为“我心归去”,是一个主谓短语,意思易懂,那么作者身在何处,心要归去哪里?

异乡(法国—圣•纳塞尔)——故乡(中国—长沙)

(作者身在法国,心归故乡)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结构简单,主要是异乡与故土,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将全文划分为两层意思,把文章分为两部分,并概括各层意思。

1-4自然段:写自己客居巴黎的情形和孤独、寂寞、无助之感。

5-9自然段: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文本细读

一、第一层:(第1-4段)

1.请同学概括第1段段意。(介绍客居巴黎的住所)

文中第一段的“家”子为什么要带引号呢?(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表示否定的内涵,只是一个暂时居住的,而非是作者有家人有亲情的地方)

第1段文字不多,描写了一个雅静的别墅,表现作者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有什么作用呢?

写别墅之大,环境之优美。为下文写“ 我心归去”做有力反衬。第三句直接写寂寞,为下文做铺垫。

2、概括第2、3。4段段意。客居生活的无助与无聊,并表明了作者归去的理由。

(1)作者在法国的居住条件虽然非常优越的,但是作者在这里的感觉如何?他很幸福吗?

首句“难耐的冷清”是本段中心,与上文美好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寂寞感是心归故乡的原因之一。该句说“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会有“难耐的冷清”,何况一个作家呢?两个“不知道”是作者寂寞无助感的具体表现。最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作结,把巨大的寂寞无助之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对吊灯作研究而且分不清是“ 第六次”还是“ 第六十次”,可见孤独感之强烈。“发疯”是思乡之情强

烈所致。

(2)从2、3、4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来?孤独、寂寞、无奈、虚空,简直要发疯。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用了什么手法渲染?

反复

(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

(2)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3)你对吊灯作第六次或第六十次研究„„————空虚,无聊,寂寞至极(无聊至极的举动,夸张的细节写出了作者无所事事的那份要发疯的感觉。)

二、第二层

1、第5段作者说他“很想念家里”,他想念家里的什么?读出来。并找出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感情的词语来。

直接写想家,想家中亲人熟睡模样,隔着万里在守候他们睡到天明。身在异国,心已飞到了亲人的身边,这是想象来抒发自己思乡的浓烈。

“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入回望”:过去的日子,具体来说是指在家乡度过的那些美好的日子,对于客居异乡的作者来说,往事的回忆变成了一种奢望,现实生活的种种虚空,使作者不由得回忆起那些美好的往事。也就是说,随着时光流逝,人们会更思念过去。

2、第6段,看作者想家,他的感觉是?亲切,激动。四个“没有”欲扬先抑,写故乡不美。“但假若„„”句创设具体情景,写不美的故乡值得思念。思念的内容越具体清晰,思乡之情越深挚感人。在思乡者的心中什么都会与故乡发生联系。作者运用排比交代家庭的贫穷落后,是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抑”得越低,后文就“扬”得越高。那么什么令他感到亲切,激动?想到了家里的什么?

(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3、他思念的故乡物质环境方面怎样?

(第6段)贫瘠脏乱,(第8段)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4、作者明明对故乡很失望,但为什么身在法国“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学生从第7节第8节中找原句做答案,并讨论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1)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故乡的美中含悲

自己的生命与故乡融为一体,自己的喜怒哀乐甘苦荣辱都与故乡丝丝相连,所以这付出的“悲”才会使人留恋,与这“悲”水乳交融的地方,才会更使人留恋,故乡因留恋而美。

(2)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血:为家乡的贫瘠脏乱而痛苦的心情。

泪:对家乡的热爱和无尽的思念。

汗水:为家乡改变面貌而付出的艰辛的劳动。

故乡与生命水乳交融。与自己的生命水乳交融的故乡可以使自己付出甚至失去了很多,但因其与生命不可分割,反而无法替代,无法忘怀。“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这个意义“指上文提到的”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旅游景区的美因为缺少了“悲”的含义,所以与故乡的美相对,显得苍白无力,是一种“失血的矫饰”。故乡的一切都融

入并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3)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劳动和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物质上丰裕;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精神上充实。

“滴血”的“失望”其实蕴涵着作者对故乡最深沉的爱,如此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金麦穗)与精神(赶车谣)的创造。

5、第9段深化主题,是思乡之情的升华,人与故乡是怎样一种关系?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心之所依。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人只有对故乡付出艰辛劳动,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同样的道理,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的,劳动与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故乡是心灵的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三、写作特点赏析

1、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文章不长,但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许多说法非常有新意,如故乡不等于出生地等等。但是,它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决定了它在语言上的特色,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如“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或者通过对一些特定场景的描写来表达,如“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像,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又如:“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2、对比手法的运用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物质文明发达与落后对比、孤独的“ 我”与快乐的家人的对比、旅游景区美与家乡美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他乡虽然发达,但不是故乡,我心欲归去家乡。

3、排比句式的运用

文中有大量的排比句,如:“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使信息量增多,极力描写家乡的不美,但为后文写家乡的美蓄势。

四、总结课文

《我心归去》的哲理性很强。文章不长,但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许多说法非常有新意,如故乡不等于出生地等等。但是,它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决定了它在语言上的特色,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

五、布置作业

通过对《想北平》和《我心归去》这两篇不同风格的散文的学习,大家也想尝试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散文。本次作业,就是大家自由发挥,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思家的散文。

核心问题:冬天的江南为什么会这么美,作者是怎么写的?

核心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冬景?

作业一我心归去 篇2

一.助读资料

1.韩少功, 生于1953年, 湖南长沙人, 中国现代作家。

1985年3月在《作家》上发表《文学的根》一文, 提倡文学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 在文艺界引起了广泛讨论, 6月发表中篇小说《爸爸爸》, 亦引起一定反响。2000年, 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 他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奖章”。他的小说, 多取材于知识青年生活和农村生活, 以思想蕴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独树一帜。

2.《我心归去》是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写成的总题为“访法散记”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作者随团到法国进行了为期月余的考察, 在短暂而漫长的一个月里, 作者体验到的是未曾有过的空虚,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归国后把这些感受记录了下来, 创作了一篇《我心归去》。“我心归去”的“归去”指回到祖国, 回到家乡。作者旅居法国, 心系家乡, 表达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基础积累

(一) 字音辨识

1.单音字

别 () 逃 () 奇 ()

念 () 静 () 贫 ()

消 () 场 () 熠闪光 ()

2.多音字

钥 () 钥匙 烙 () 炮烙

() 锁钥 () 烙印

奔 () 奔波 泊 () 湖粕

() 投奔 () 停泊

(二) 字形辨认

liáo () 倒 山pō ()

liáo () 原 如丸走bǎn

liáo () 亮 guī () 依

悲chuàng () 歌yáo ()

cāng () 海 琼yáo ()

cāng () 茫 yáo () 役

(三) 词语辨析

1.贫瘠·贫困

辨析:“贫瘠”指__。

“贫困”指__。

例句:中山大学的爱心助学协会曾获评“2007年广东省高校十佳学生社团”荣誉称号, 这个协会特别关注__地区的教育状况, 制订了“让__的土地上再少一张愁苦的脸儿”的目标。

2.眷顾·眷念

辨析:“眷顾”指__。

“眷念”指__。

例句:感谢上苍对我的__, 更感谢现代医学的神奇, 手术后经过一个月的疗养, 我又走上了令我无限__的讲台, 和学生们朝夕相处。

(四) 成语积累

1.概莫能外:__

2.熠熠闪光:__

3.萍飘四方:__

课中篇·探究交流平台

探究活动主题1:体悟散文的情感与内涵

1.作者是如何描写法国居所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

2.在第八段中作者表达了对故乡的诸多失望之情。你认为该如何理解这种情感?

__

探究活动主题2:富有哲理的语言风格

1.试分析文中“但我相信所有的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就像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 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 那也是带泪的笑”这两句话的含意。

__

2.你认为该如何理解“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这句话?

__

3.第九段中作者说“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这是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所进行的哲理思考之一。请你分析一下, 为什么“故乡”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__

探究活动主题3:散文的艺术手法

1.“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 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 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

课后篇·总结提升平台

【课堂小结】

1.总结全文

学完本文, 请尝试用图表的形式将本文的主要内容展示一下。

__

2.能力提升

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文章的后几节作者对“故乡”这一概念作了哪些深层次的哲理思考?请找出相关语句, 谈谈你的理解?

__

3.介绍“夸张”之修辞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 作艺术上的渲染, 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也叫夸饰或铺张。

夸张的作用主要是: (1) 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2) 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 烘托气氛,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引起读者的联想,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夸张手法的考查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句的含意及作用。解答时, 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弄清夸张的对象及作者运用夸张的目的、意图, 然后联系主旨, 总结出其作用或内涵。

【学习感悟】: (学生自由表达。)

《我心归去》教案 篇3

1.学会与文本、作者对话,与老师、同学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并结合山己的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教学难点:(投影)

1.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在我们的情感背囊里有颗熠熠生辉的钻石——乡情。它甜蜜、温馨、芳香四溢。烈火不能使其变质,激流不能使其变色,火焰只能更让其璀璨夺目。乡情是心理细胞不能变异的遗传基因,代代相传。思乡是恒久的、常新的题材。流水无法稀释思乡情怀,风霜刀剑无法斩断思乡情丝。今天就让我们随同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去体会故乡在一个异地他乡之人心灵深处的分量,去品味地他乡之人对故乡的思念、眷恋之情。

二、作者简介:(投影)

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人。1968年初中毕业,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湖南省汩罗县汩罗江边的天井乡务农。在农村,劳动之余写些对口词、小演唱、小戏曲。

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多有作品问世,并引起一定反响。

《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别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5年3月在《作家》上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提倡文学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艺界引起广泛的讨论,6月发表中篇小说《爸爸爸》,亦引起一定反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作品多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

2000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三、文本解读:

(一)操作建议:

1.文本研读:

(1)初步感知:学生们自由阅读本文用铅笔标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写下自己初步感知的话语。

(2)咀嚼品味:再次自由阅读文本以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理性分析,对自己欣赏的语句进行点评。在疑问处标记相关符号。

(3)分享愉悦:分小组进行讨论。四人一组,每组选定一名记录员负责详细记录讨论内容及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各组员要把自己分析清晰地传达给对方,并学会专注倾听、相互尊重。

(4)师生互动:老师把各小组的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归纳集中抛给全班同学展开讨论。老师给予相关的点拨、指导。在学生讨论结果成熟时教师总结归纳。

以下问题探究和疑点问题是教师备教材、备学生时应注意的内容。课堂上灵活安排。

(二)问题探究:(投影)

1.本文是如何表现作者客居法国时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如“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或者通过对一些特点场景的描写来表达,如“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又如“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怎样的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2.为什么说“只有艰辛劳动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才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

3.作者笔下的故乡对人精神世界有着怎样的影响? (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三)本文疑点:

1.“我”所处的异国环境如何?(优美、雅静)“我”内心的感受如何?(冷清、寂寞)你是从文本的那些文字中分析出来的?请告诉同学们。

2.所处的异国环境与内心的感受形成了一种什么关系?(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引人思考,为下文的思乡做铺垫)

3.“我”自己的故乡与异国相比贫穷落后,而乡思仍会随时产生,这是为什么?(因为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或成了我们自己。自己在这里成长、奋斗、耕耘,这里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4.“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那种失望指什么?(指对故乡的“失望”。)为什么说“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因为人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对故乡繁荣昌盛的期望,这种期望会成为对故乡奉献的动力,这种动力能使你为之流血、流泪、流汗、并将使故乡在这血泪中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赞歌。)

5.为什么说故乡不等于出生地?(这里的故乡是一个人为之奋斗、奉献,留下了自己的印迹的,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的,感情上不可割舍的所珍惜的一方土地。)

6.为什么说“故乡的美中含悲”?(因为故乡的美蕴涵着对故乡的滴血的失望中付出的带有血、泪、汗水的艰辛劳动与奉献。)

7.本文中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有哪些?(1.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所以故乡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2.故乡不会使你真正失望,你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一种期望;3.只有对故乡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4.只要真正拥有故乡,便会拥有“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8.“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怎么理解?(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四、友情提示:(投影)

欣赏散文,把握散文的题旨需要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揣摩语言需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抓住关键词语。本文中如:“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五、能力迁移:

溪水

下了一阵雨,小溪里的水涨满了。

溪水并不澄澈,只有我偏爱那满溢的流动之姿。

我曾想,如果没有这一道灌溉渠横绕过大度山,黄土的山岗,将是何等寂寞?梦之谷将会如何的燥渴,而我又将凭谁去细诉如水的惆怅之情呢?

有人说,山是静的,代表永恒;水是流动的,代表遽变。

其实,生命存在才能感觉万物的变动,一撮土、一块山石,任凭它千万年留存在世上,总不会有过去和未来、昨日与今夕之别,哪有短暂与永恒的区分呢?

当人们偶尔发现一片云影悠然流过水面,像生命在时间之流里投下一瞥影子,于是时间的观念,蓦然闯进了我们的意识。

从水的流动联想到时间的遽变,从时间的镜子中寻觅到宇宙的原则,生命的意义;人类的智慧,遂自水波中显透出来。

有水的地方,才见智慧的光芒万丈;有水的地方,才见壮志千里,柔情荡漾。

圣哲孔子立在水滨,忧戚地感叹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在这一声叹息中,隐含着多少对人世的悲悯,多少个对人类的责任!你不难想见那伟岸的体魄,那雍容的风度,那忧世悯人的双瞳,在水流中映出智慧的叹息。余音荡漾在川上,荡漾在古今遽变的岁月里。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诗人对于人生如寄的感慨,是如此深远,是如此悲凉!

生、老、病、死是人生不能避免的变异,无论怎样聪慧伟大的人,对此都无能为力,只有怅然伫立在时间之流的岸边,听任造物者为你安排下一个旅程。虽然它给你一枝桨、一张帆和一把舵。你是成功的船员呢,还是失败的舵手?且航毕这一程,让风雨与浪涛来评判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毕竟东坡有不凡的气概,说尽了古今英雄豪杰的沧桑!莫为世事而浩叹,且看水流中有多少历史的辛酸与血泪!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深情的李后主,在现实的狂流里淹没了他的功名。他的幸福,只是一江春水的流动之姿,已为人间平添了几多诗情画意!

今日的流水与往昔并无二致,只是昔人投下的影子早已消逝,更何况今日的我亦非昨日的我呢?古往今来,多少人在水中照影,惟有伟大的心灵,智者的片言只句,才能在时间的水流中镂刻下影子,尽管水是流动的,白昼和黑夜、光和影在遽变。

小溪的水涨满了,流着,流着,从山的那一端,流向梦之谷,流向贫瘠的山野。我每次走过水边,总禁不住要照照身影,只看见水中的柳条消瘦了,水中的云影飘远了,我呢?只怕我的笑、我的泪、都会被水流冲走的。

我不怪溪水不够澄澈,只怪自己在溪水的流动里没有抓着永恒的一瞥。

问题1:“余音荡漾在川上,荡漾在古今遽变的岁月里。”请说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孔子的这句话,千百年来一直启发着人们对生活、人生的思考。

问题2:“且航毕这一程,让风雨与浪涛来评判你!”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时间会对人的一生做出公正的评判。

问题3:“只怕我的笑、我的泪、都会被水流冲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最担心的是自己虚度人生,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不下自己的影子。

六、积累、应用、延伸:(投影)

1.背诵文中的优美语段。

2.在分析理解本文深层蕴意的基础上写一篇以《家乡是我情感的归宿》为题目的演讲稿。不少于800字。课下完成。

结束语:

我们无须夸张故乡的意义,无须对文化的地域性积累过分地固守。我们在不可逆的时间里远行,正在卷入越来越范围广阔的文化融会,但我们无论走出多么远,故乡也在我们血液里悄悄潜流,直到有一天突然涌上我们的心头,使我们忍不住回头眺望。

“回望故乡,是每一个人自我辨认的需要,也是远行的证明。”——韩少功

设计说明:

本教案设计把有针对性地突出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粘补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吹起他个人的人格的独特性。”事实上人格的塑造、发展是与文化熏陶分不开的,而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语文教学山让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浸濡,模仿优秀人物的言行,都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良性的影响。在此思想基础上,本教案目标设计特别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的教学理念。采取“自主、合作利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具体操作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倡导个性化阅读,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重视知识的积累,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睿智地分析问题,耐心地解决问题,清晰地表述问题的综合能力。

我心归去教案 篇4

(安排一教时)

一、导入:

思念故乡,怀念亲人,这种情感古今如一,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著名作家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提问:●题目告诉我们此时作者在那里?——异乡(法国)。

●法国是大家熟悉的地方,是一个很发达的地方,是这样吗?作者是不是也是跟我们一样的感觉呢?——(第一节)法国的家宽敞、豪华、奢侈、环境雅静。——进一步讲(第六节),外国有豪华酥骨的都会,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有幽深奇诡的城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可是作者的故乡又是什么样子呢?——(第六节)贫瘠脏乱,(第七节)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可是身在法国是什么心情呢?——(第二、三节)冷清难耐,空虚、无聊、孤独、令人发疯。

●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呢?——(第五—九节)想念、惦念、引人回望,触景生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1(第三节)文化的隔膜;2(第五—第九节)故乡有亲人,有过去,有熟悉的小径、月夜、草坂,有血、有泪、有汗水,有希望,有幸福。所以,作者虽然身在法国,却我心归去。

物质 精神 原因

“家”:宽敞、豪华、奢侈、环境雅静 空虚

有豪华酥骨的都会, 无聊 文化的隔膜

有静谧侵肌的湖泊, 冷清

国:有幽深奇诡的城堡, 孤独

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让人发疯

贫瘠脏乱 想念 有亲人,有过去,

浮粪四溢, 惦念 有熟悉的小径、月夜、草坂,

拥挤不堪, 引人回望 有血、有泪、有汗水,

阴沉连日 触景生情 有希望,有幸福。

三、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阅读1-4节。

▲身在异国他乡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请找出合适的词语,概括出这几段描写的心境。)

——具体可感地写出了身在异国他乡的“难耐的”冷清、孤寂、空虚、无聊;反衬出思乡之切。

2、阅读5-7节。

▲作者说:“异国的旅游风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情感?

——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那一方热土。因此,即使异国的景区再美,故乡再穷,但乡思仍然会随时产生。因为“故乡留存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自己在这里成长、奋斗、耕耘,这里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这里道出了古今中外人们思乡怀乡的原因。

3、阅读8-9节。

▲作者明明对故乡很失望,但为什么身在法国“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如何理解“那种失望能滴血”?

——人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对故乡的繁荣昌盛期望,这种期望会成为对故乡的奉献动力。所以作者说:“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为什么说故乡不等于出生地?为什么说“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同样道理,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劳动和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4、联系整个语段,说说作者笔下的故乡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四、总结:

本文哲理性很强,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但它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这决定了语言上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或者通过对一些特定场景的描写来表达。(找出这样的句子)

12《我心归去》教案(最新) 篇5

浦培根

我心归去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在诗中写出了异乡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让人魂牵梦萦,荡气回肠。面对着国外的灯红酒绿,韩少功依然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唱出了《我心归去》的2。今天,我们就来倾听这真挚的心声。

课前我已请同学对有关作者韩少功的资料做了一定的搜集,下面我就请同学来交流一下,我们请几位代表来发言。

教师概括:(幻灯片)

韩少功 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 马桥词典》《暗示》等。

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归纳:想家,思念故乡。

2、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由何处归到何处?

归纳:从异乡归到故乡

3、文中哪些语段写的是异乡,哪些语段写的是故乡?

归纳:课文1-4段重点写异乡。写作者自己在法国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5-9段重点写故乡,写自己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三、文本研读

(一)人在他乡

1、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法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风情,浪漫;经济发达;环境优美。

2、那我们来看一看法国在作家心中是怎样的,在文中能否找到原话?

有雅静的别墅、蓝海、绿公园;有繁华稣骨的都会、静谧侵肌的湖泊、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3、那么作者居住其中感觉幸福吗?他像刘禅一样乐不思蜀吗? 他反而觉得很寂寞,很无聊。

4、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的?(结合2、3、4节,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简要回答)

(1)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想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在一切声响都弃他而去的环境中,他觉得寂寞,觉得无聊。苏教版第一册教案

浦培根

(2)法语法语法语,把你禁绝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感如同在监狱。

(3)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无形的情感---孤独与空虚,写得具体化、形象化。有点像朱自清说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有一种失落、空虚感。

(4)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

以夸张手法写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这时候,人的精神已经无聊至极,处于崩溃的边缘。

5、如果你在异乡,你最希望听到什么声音?

最希望听到亲人的声音,比如爸爸的问候声,妈妈的唠叨声,或者在厨房烧饭的声音等,都让人是那么的熟悉和思念。天天置身与这些声音中,好象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一旦只身在外,觉得这些声音特别亲切。

6、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没有熟悉的声响 ——冷清

没有熟悉的环境、人群——无所适从

没有熟悉的语言———无处逃遁

没有熟悉的文化—— 无可入手

7、作者是如何渲染的?(同学朗读第2、3、4小节)

多角度渲染

8、一句话作者在法国过得好还是不好? 物质——好 ;精神——不好。物质上可以说是非常优越的,内心有着难以言说的伤感。

9、就连现在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请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可以添加一两个副词来强调一下意思。

答:我根本/一点也/极/毫不在乎。。。

10、作者为什么不在乎,原因是什么?

因为很想家里,很自然的过渡到了第5小节,到这里才点出了文章的主题——思乡。(配乐朗读5、6小节)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不远的超豪华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 富翁说:“不,那只是我的房子。”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家不是财富多寡和住宅奢简的代名词(或标志),家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

教师小结:韩少功在访问法国的期间,尽管物质上可以说很丰裕的,但是韩少功并不感觉到怎么舒适,相反,他感觉到很空虚、无聊,有一种难耐的冷清。所以他说要“我心归去”。

11、我心要归何处去呢? 明确:归故乡!

(二)心归故乡

1、法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作者人在异乡,心却“一次次偷偷”回到故乡,难道他的故乡真的拥有举世无双的美吗?研读第二部分,作者的故乡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苏教版第一册教案

浦培根

贫瘠而脏乱,浮粪四溢的墟场,拥挤不堪的车厢,阴沉连日的雨季。

2、事实证明故乡比不上法国,令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到失望。对于这个一个毫无美感而言的故乡,作者又有怎样的感情?

作者的心却一次次偷偷归去。第6自然段采用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我依然爱它,依然在心底想着它。

3、作者心归去,因为他思念亲人,思念故乡,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具体想了些什么?

他的妻子、儿女,也就是亲人。

第5小节给我们想象了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作者通过对亲人生活场景的想象,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笔调,告诉我们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故乡有他的亲人,故乡有他的过去,人们对故乡的这份感情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和距离的遥远而冲淡,反而会积淀得越来越浓。

作者还想起了故乡的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还有悲凉低沉的二胡,欢快的赛马曲、赶集调。

同学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即使你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若让你置身于韩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的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闹钟的声音,油烟机的声音,爸爸的摩托车的声音,妈妈的敲门声。。同学们想象的事物非常的具体,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

4、到5、6段,作者的感情基本抒发完了,文章完全可以作结,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相对完整了,为何还要加上7、8、9三段呢?这三段的内容是什么?她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快速浏览也是语文阅读的重要技巧之一,把启示性语句找出来,认真体会。

归纳:后三段,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泪、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作用就是使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

5、体会重点语句:

(1)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对旅泊之地的失望,是一种暂时的情绪,但对故乡的失望,则是源于内心对故乡的挚爱。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因为挚爱,所以对现状失望,这种失望能滴血;又因为失望,所以期待,期待故乡更美好。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这里的“金麦穗”和“赶车谣” 应该是象征着创造出的财富。所以,这里有个失望——期望——创造的过程。

这种失望也存在于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就这样写道:“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6、如何理解“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故乡是人心灵的归宿。没有故乡的人,他的心永远找不到安歇的地方。所以,人可以漂泊在外,心却不能流浪。

(三)归纳:

1、作者身处异乡的心情如何,对故乡又是怎样的心情呢?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异乡的心情:冷清、空虚、发疯。故乡的心情:亲切、激动、幸福。

作者在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反差对比来突出自己对故乡的感情。

2、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由何处归到何处? 苏教版第一册教案

浦培根

归纳:从异乡归到故乡

3、“我心归去”的含义是什么?

归去即回到祖国,回到家乡,作者旅居法国,心系家乡,表达了浓浓的思家思乡之情。

4、那么,我们如何为心找到归宿呢?

只有付出了血、泪和汗水,才能心有所归,才是人生的无量幸福!

五、结束语

对故乡的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无论走多远,依然忍不住回头眺望。韩少功在文中并非简单地抒发乡愁,而是在用文字为人类进行着精神探求,为我们道出了心灵归宿的真正内涵。

那么,故乡的内涵又该怎样去理解呢?

故乡就是你得意时想去失意时也想去的地方。故乡就是你累了的时候心灵的港湾。故乡是你走的再远都要回头望的地方。故乡就是凝聚了血、泪和汗水的灵魂的栖居地。故乡就是人的根,是人心灵的归宿。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六、布置作业:

收集古今思乡的相关诗句,感知思乡之情。

板书设计:

难耐的家

有亲友、有过去

难耐的冷清

亲切、激动 异乡

无聊的发疯

故乡

有血泪、有汗水

移民的追问

有幸福

有希望

我心归去

我不想移民

《我心归去》优秀教案设计 篇6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前放刘欢的《弯弯的月亮》)

今天我们学习哲理性散文《我心归去》,现代著名作家韩少功曾获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从这篇散文的题目看,同学们一定都知道这又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啊?――思乡。作者人在法国,心却飞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也是啊,身处异邦他国,举目无亲,怎么不引起游子强烈的思乡情绪呢?这是篇哲理性的散文,文章对故乡进行理性的思考的是哪几节呢?这样一想,文章可以分为两块了:第一块:想家,第二块:家的理解。

二、先来学习第一块:想家。

1、激趣、引导。

刚才我们大家听了支曲子是什么?喜欢吗?喜欢里面的什么?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那里天上有弯弯的月亮,地上有弯弯的小河,小河上有弯弯的小桥,小桥下有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上有弯弯眉毛童年的阿娇正在眼望弯弯的月亮。那是多么美丽的故乡啊。美得让心醉,美得让人心颤,美得让忧伤穿透了我们的心房。

这里的弯弯的语词的反复出现,动人的旋律一次次地萦绕耳畔,意象的组合这么和谐,想家能写得这么美,这么忧伤,加上刘欢那动人的旋律我们真的被一次次的打动。想家写得好此好。真的要一支神笔。我们也有时写想家,可是我们正常写的是我好想好想回到家,真的好想家,要不有时候用上一两句诗句,比如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怎么写才能感人,我觉得我们该从韩少功这位大作家作品中获得一些启迪。觉得他写的想家感人吗?

2、学生写评点。

我现在就请大家来读文章想家这一块,请你找一找,看看文章哪些地方写想家打动了你的,然后在旁边加以评点,好吗?不管你用的是金笔,银笔,还是铅笔,只要不是秃笔,写出的评点老师都喜欢。

3、现在交流一下,同桌前后桌,你喜欢跟谁就跟谁交流。如果不同意或有补充,请你跟你的同学谈一谈。

4、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来交流一下,选择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评点给同学们汇报一下,好吗?谁最勇敢的先来赏析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

(1)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那个韩麦尔先生不是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怎么作者连用三个法语表达出了一种什么情绪呢?厌烦,身在异国,言语不通,举目无亲啊!乡音最亲哪,作者简直度日如年!这是用反复来表达自己思乡的。还有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说说看。

(2)“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夸张的细节写出了作者无所事事的那份要发疯的感觉,太好了。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望天花板半天的,吃了爸爸的一顿打亦或受了什么委曲的时候。

(3)他在法国不也有个家吗?只是你发现这个家好像有些不同。上面加了一个引号。他心底里是不承认的,尽管这个家怎么样呢?看看几幅图片。书中怎么描述的?

谁来读,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

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可是繁华的物质生活挡不住思乡的情绪。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反衬。

作者感到在法国,有哪些感受,你能快速找到一些词语吗?孤独、寂寞、无奈、空虚,简直要发疯。朗读体会。

(4)直接写想家,想家中亲人熟睡模样,隔着万里在守候他们睡到天明。身在异国,心已飞到了亲人的身边,这是想象来抒发自己思乡的浓烈。

从第六节看作者想家,想到了家里的什么?

答: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想象一下:故乡的小径正走来了我最亲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

(5)用对比写作者的家没有都市的繁华酥骨,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脏乱的。但是你还是止不住地想家,在听到一支也许不是思乡的曲子,你也会热泪涌流。你会想象到家乡的月夜小径晚归的小羊,揷在田边的犁头。

同学们一定也有过想家时候吗?何时何地,什么情景,那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

1、妈妈在锅边煎饼,自己忍不住嘴馋了,偷了一块就往嘴里塞。。

2、树上的喜鹊叫喳喳了家里来客人了

3、妈妈在灯下纳靯,赔自己做功课

4、奶奶在屋檐下左叮咛右嘱咐路上要小心,骑车不要太快,要靠边走,天冷了要添衣服。

5、过年了,放炮竹。

6、上树掏鸟窝)

归纳:同学们想象的事物非常的具体,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而这种感觉往往借助于一定的意象来传达,最常见的是“月”,再有云、鞋、家前的犁树、屋后的一条小河。

如《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九月九的酒》“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小结:谁来小结一下写想家,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写?怎样写,我请你来说说。可以用对比,可以借助于想象,可以用细节来写,可以用反复夸张比喻引用等修辞来写。我觉得这篇文章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细节对比。写想家写得形象而充满感情,我们完全可以先模仿大作家的写法来写。

三、家的理解:

学到这儿同学们头脑中一定有个会问题会冒出来的,法国的家那么气派豪华,自己的家乡这么贫穷落后,作者为什么那么死心塌地地想着恋着爱着自己的家呢?或者说,作者对家有种什么样的理解呢?

快速浏览文章7、8、9段,谁能找到几个词来概括一下作者对家有一种怎样的理解。这几段是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故乡不只出生的地方,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泪、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这些话充满了一种理性深刻的也是新颖独到的思考

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些句子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大家解释一下“血、泪、汗”这三个词的内涵吗?

5、体会重点语句:

(1)血,是血脉,是根,那里有自己血肉同根祖祖辈辈,有自己流过血汗,有自己对故乡还这么落后贫穷脏乱的失望,爱之深才恨之切啊,我的心也许在滴血。

文中的句子: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这样洒下的热血才能让故乡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双丰收。

这种失望也存在于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就这样写道:“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失望,我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我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失望……”鲁迅的心那么悲凉,正是那种浓重的滴血的失望,当然这来自于对故乡的爱。

(2)泪,你在家流过泪吗?什么时候?呱呱坠地时你没流过泪吗?把碗打了爸爸打你的屁股你没流泪吗?委曲你了,鼻尖酸酸的感觉你没有吗?“老骂臭小子的爷爷过世的时候你没流泪吗?如果我们将出生到现在的泪加起来,有的同学恐怕会有一条小溪吧,有的女同学说不定是一条流淌的小河呢!

当然,文中说的“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这种游子的泪也很不少啊。

艾青不是有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3)对“汗”怎么理解?出力流汗,为她付出,为她奉献,为她荣光。一个没有为故乡流过汗的人他是一无所有的。只有为家乡艰辛劳动奉献过的人,才能拥有故乡,才能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谈得多好。懂得报答父母乡亲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个真正的人,忘了这一点的人就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一个心灵空虚的人,一个不会找到真正幸福的人。

四、小结:

这篇文章写得好啊,好在一个情字,思乡之情,铭刻在游子的心里,也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我想我们无论走得多远,无论身在何方,这都是永结心头的那份不了的情。这篇写得好,还在于一个理字,对故乡深沉的思考,让这份感情显得那么深厚,蕴藉,沉甸。

五、课堂练习:

以“想家”为话题,用一两种方法具体地抒写你的思乡之情;再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对家的理解,使你的想家更有理性思考。

一归去来兮辞知识点归纳 篇7

一、基本常识

1、题解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故称楚辞。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

2、作者

陶渊明,东晋诗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家境贫寒。29岁起为江州祭酒,不久自解职归。以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不堪行役之苦,转任彭泽令,仅80余天即辞归田园。晋安帝义熙末,50多岁时,被征为著作佐郎,不就。晚年穷到“窥灶不见烟”(《泳贫士》)的程度。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卒年62岁。

陶渊明的诗留存一百二十多首,其中有20余首是写田园生活和景色的田园诗。这些诗冲破当时“玄言诗”的风气,为五言诗开辟了新境界。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作品题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抒发厌恶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如《归园田居》、《饮酒》、《移居》等;另一类为咏怀诗,如《泳荆轲》、《读山海精.精卫填微木》等,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首推《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称著文史。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3、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二、字词语言

1、古今异义词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 古:指知心话 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指农事 今:泛指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 古: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觉今是而昨非 是 古:正确 今:判断词 非 古:过错、错误 今:不

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埋怨、遗憾 今:仇恨、怨恨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 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 时:有时

(2)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幼:儿童、小孩子

(3)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 琴书:抚琴、读书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棹: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

(4)使动

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

(5)意动

乐琴书以消忧 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 悦:以。。。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 善:以。。。为善 羡慕

3、一词多义

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 疏导、引来

引壶觞以自酌 端起

引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

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

引兵欲攻燕 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 避开、退却

乘 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 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牛十二,乘韦先 四的代称

策 策扶老以流憩 拄着

振长策而御宇内 马鞭子,引申为暴政

夸父弃其策 拐杖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引申为驯养

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将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辈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行走

4、虚词把握

以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连词 相当于“而”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介词 把、拿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动词 用,采取

日以尽矣,荆轲岂无意哉 副词 通“已”,已经

相当于“何”的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奚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焉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

三、理解分析

1、结构层次

(一)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1)“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做官

(2)“觉今是而昨非”——认为以前所为是错的(二)归家之后的情状

(1)心情愉快——小舟轻飏,和风吹衣

(2)归心似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3)家人欢迎——“童仆迎接,稚子候门”

(4)修身养性——饮酒、游园、观景

(三)回归田园的愉快生活

(1)远离官场,享受天伦

(2)读书抚琴,颐养天年

(3)驾车乘舟,寻幽探胜

(四)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1)人生苦短,淡薄名利

(2)乐天安命,顺其自然

2、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行文注意对仗骈偶,且又灵活多有变化。既讲用韵辞采,又简洁清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强烈

作者的感慨、追求、心志等借助于景物描写而自然流露,全辞情真意切,沁人心脾。

(3)结构谨严,不蔓不枝

首段直接抒情,照应序文;

二、三段借物抒情,表达情怀;末段属总结,卒章显志。

四、补充拓展

1、补充注释: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用歌劝孔子归隐。陶渊明引用这两句意思是说:认识到出仕是错了,而归隐还不晚。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此句系从《离骚》的“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脱胎而来。“觉今是而昨非”出自《庄子.寓言》:“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也。”

三径就荒——“三径”指三条小路。《三辅决录》卷一:“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惟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人以“三径”代指隐士所居。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仅能容下双膝的小屋。《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

复驾言兮焉求——驾言,驾车出游。《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里截取《诗经》的这句话,以表示驾车的意思。

乐琴书以消忧——乐琴书,喜欢抚琴读书。萧统《陶渊明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

感吾生之行休——行休,将要结束。《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上一篇:农民负担自查报告下一篇:广州洛浦街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