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教师稿

2024-09-21

我心归去教师稿(通用7篇)

我心归去教师稿 篇1

归去来兮辞( )(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 、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严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居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像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之类。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归去来兮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辞”即“赋”,要求铺张扬厉、用韵并讲求辞藻色彩和骈偶。在这样多种形式的要求下,陶渊明运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形式很好地为内容服务。本文旨在说明“今是而昨非”,而对“昨非”一笔带过,而竭尽全力突出“今是”,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则极尽铺陈之能事。三、四两段都是描写“今是”的,包括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而且行文注意对仗骈偶:“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保持了辞赋的用韵并讲求辞采华美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增强了赋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辞赋具有了抒情诗的部分功能。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强烈。作者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些都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借助景物的形象描写。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就是动人的例证。全辞富于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

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和谐悦耳,具有音乐美,可称是一首散文诗,或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结构严谨而周密。辞赋向来讲究章法结构,汉赋甚至形成了公式俗套。本文虽属抒情小赋,但也很注意结构安排。本文的.写作事出有因,不能不交待,但用辞赋说明事情的原委,结构会臃肿不堪,费力不讨好。因之作者用散文体的序说明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况,而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使二者各得其所,两全其美。辞赋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应序文,形象地表达他对“今是昨非”的深刻认识。二、三段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处处皆春;饮酒赋诗,其乐无穷。末尾一段带有.总结性质,准备乐天安命了此一生,抒发的是一种知足保和的消极情绪。全文首尾贯通,中心突出,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现。(选自李景华《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北京出版社《阅读和欣赏》)

四.朗读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K”调,疑问句读“J”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

我心归去教师稿 篇2

一.助读资料

1.韩少功, 生于1953年, 湖南长沙人, 中国现代作家。

1985年3月在《作家》上发表《文学的根》一文, 提倡文学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 在文艺界引起了广泛讨论, 6月发表中篇小说《爸爸爸》, 亦引起一定反响。2000年, 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 他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奖章”。他的小说, 多取材于知识青年生活和农村生活, 以思想蕴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独树一帜。

2.《我心归去》是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写成的总题为“访法散记”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作者随团到法国进行了为期月余的考察, 在短暂而漫长的一个月里, 作者体验到的是未曾有过的空虚,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归国后把这些感受记录了下来, 创作了一篇《我心归去》。“我心归去”的“归去”指回到祖国, 回到家乡。作者旅居法国, 心系家乡, 表达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基础积累

(一) 字音辨识

1.单音字

别 () 逃 () 奇 ()

念 () 静 () 贫 ()

消 () 场 () 熠闪光 ()

2.多音字

钥 () 钥匙 烙 () 炮烙

() 锁钥 () 烙印

奔 () 奔波 泊 () 湖粕

() 投奔 () 停泊

(二) 字形辨认

liáo () 倒 山pō ()

liáo () 原 如丸走bǎn

liáo () 亮 guī () 依

悲chuàng () 歌yáo ()

cāng () 海 琼yáo ()

cāng () 茫 yáo () 役

(三) 词语辨析

1.贫瘠·贫困

辨析:“贫瘠”指__。

“贫困”指__。

例句:中山大学的爱心助学协会曾获评“2007年广东省高校十佳学生社团”荣誉称号, 这个协会特别关注__地区的教育状况, 制订了“让__的土地上再少一张愁苦的脸儿”的目标。

2.眷顾·眷念

辨析:“眷顾”指__。

“眷念”指__。

例句:感谢上苍对我的__, 更感谢现代医学的神奇, 手术后经过一个月的疗养, 我又走上了令我无限__的讲台, 和学生们朝夕相处。

(四) 成语积累

1.概莫能外:__

2.熠熠闪光:__

3.萍飘四方:__

课中篇·探究交流平台

探究活动主题1:体悟散文的情感与内涵

1.作者是如何描写法国居所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

2.在第八段中作者表达了对故乡的诸多失望之情。你认为该如何理解这种情感?

__

探究活动主题2:富有哲理的语言风格

1.试分析文中“但我相信所有的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就像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 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 那也是带泪的笑”这两句话的含意。

__

2.你认为该如何理解“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这句话?

__

3.第九段中作者说“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这是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所进行的哲理思考之一。请你分析一下, 为什么“故乡”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__

探究活动主题3:散文的艺术手法

1.“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 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 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

课后篇·总结提升平台

【课堂小结】

1.总结全文

学完本文, 请尝试用图表的形式将本文的主要内容展示一下。

__

2.能力提升

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文章的后几节作者对“故乡”这一概念作了哪些深层次的哲理思考?请找出相关语句, 谈谈你的理解?

__

3.介绍“夸张”之修辞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 作艺术上的渲染, 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也叫夸饰或铺张。

夸张的作用主要是: (1) 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2) 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 烘托气氛,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引起读者的联想,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夸张手法的考查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句的含意及作用。解答时, 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弄清夸张的对象及作者运用夸张的目的、意图, 然后联系主旨, 总结出其作用或内涵。

【学习感悟】: (学生自由表达。)

《我心归去》教案 篇3

1.学会与文本、作者对话,与老师、同学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并结合山己的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教学难点:(投影)

1.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在我们的情感背囊里有颗熠熠生辉的钻石——乡情。它甜蜜、温馨、芳香四溢。烈火不能使其变质,激流不能使其变色,火焰只能更让其璀璨夺目。乡情是心理细胞不能变异的遗传基因,代代相传。思乡是恒久的、常新的题材。流水无法稀释思乡情怀,风霜刀剑无法斩断思乡情丝。今天就让我们随同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去体会故乡在一个异地他乡之人心灵深处的分量,去品味地他乡之人对故乡的思念、眷恋之情。

二、作者简介:(投影)

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人。1968年初中毕业,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湖南省汩罗县汩罗江边的天井乡务农。在农村,劳动之余写些对口词、小演唱、小戏曲。

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多有作品问世,并引起一定反响。

《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别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5年3月在《作家》上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提倡文学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艺界引起广泛的讨论,6月发表中篇小说《爸爸爸》,亦引起一定反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作品多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

2000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三、文本解读:

(一)操作建议:

1.文本研读:

(1)初步感知:学生们自由阅读本文用铅笔标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写下自己初步感知的话语。

(2)咀嚼品味:再次自由阅读文本以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理性分析,对自己欣赏的语句进行点评。在疑问处标记相关符号。

(3)分享愉悦:分小组进行讨论。四人一组,每组选定一名记录员负责详细记录讨论内容及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各组员要把自己分析清晰地传达给对方,并学会专注倾听、相互尊重。

(4)师生互动:老师把各小组的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归纳集中抛给全班同学展开讨论。老师给予相关的点拨、指导。在学生讨论结果成熟时教师总结归纳。

以下问题探究和疑点问题是教师备教材、备学生时应注意的内容。课堂上灵活安排。

(二)问题探究:(投影)

1.本文是如何表现作者客居法国时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如“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或者通过对一些特点场景的描写来表达,如“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又如“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怎样的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2.为什么说“只有艰辛劳动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才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

3.作者笔下的故乡对人精神世界有着怎样的影响? (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三)本文疑点:

1.“我”所处的异国环境如何?(优美、雅静)“我”内心的感受如何?(冷清、寂寞)你是从文本的那些文字中分析出来的?请告诉同学们。

2.所处的异国环境与内心的感受形成了一种什么关系?(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引人思考,为下文的思乡做铺垫)

3.“我”自己的故乡与异国相比贫穷落后,而乡思仍会随时产生,这是为什么?(因为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或成了我们自己。自己在这里成长、奋斗、耕耘,这里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4.“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那种失望指什么?(指对故乡的“失望”。)为什么说“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因为人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对故乡繁荣昌盛的期望,这种期望会成为对故乡奉献的动力,这种动力能使你为之流血、流泪、流汗、并将使故乡在这血泪中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赞歌。)

5.为什么说故乡不等于出生地?(这里的故乡是一个人为之奋斗、奉献,留下了自己的印迹的,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的,感情上不可割舍的所珍惜的一方土地。)

6.为什么说“故乡的美中含悲”?(因为故乡的美蕴涵着对故乡的滴血的失望中付出的带有血、泪、汗水的艰辛劳动与奉献。)

7.本文中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有哪些?(1.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所以故乡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2.故乡不会使你真正失望,你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一种期望;3.只有对故乡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4.只要真正拥有故乡,便会拥有“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8.“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怎么理解?(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四、友情提示:(投影)

欣赏散文,把握散文的题旨需要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揣摩语言需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抓住关键词语。本文中如:“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五、能力迁移:

溪水

下了一阵雨,小溪里的水涨满了。

溪水并不澄澈,只有我偏爱那满溢的流动之姿。

我曾想,如果没有这一道灌溉渠横绕过大度山,黄土的山岗,将是何等寂寞?梦之谷将会如何的燥渴,而我又将凭谁去细诉如水的惆怅之情呢?

有人说,山是静的,代表永恒;水是流动的,代表遽变。

其实,生命存在才能感觉万物的变动,一撮土、一块山石,任凭它千万年留存在世上,总不会有过去和未来、昨日与今夕之别,哪有短暂与永恒的区分呢?

当人们偶尔发现一片云影悠然流过水面,像生命在时间之流里投下一瞥影子,于是时间的观念,蓦然闯进了我们的意识。

从水的流动联想到时间的遽变,从时间的镜子中寻觅到宇宙的原则,生命的意义;人类的智慧,遂自水波中显透出来。

有水的地方,才见智慧的光芒万丈;有水的地方,才见壮志千里,柔情荡漾。

圣哲孔子立在水滨,忧戚地感叹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在这一声叹息中,隐含着多少对人世的悲悯,多少个对人类的责任!你不难想见那伟岸的体魄,那雍容的风度,那忧世悯人的双瞳,在水流中映出智慧的叹息。余音荡漾在川上,荡漾在古今遽变的岁月里。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诗人对于人生如寄的感慨,是如此深远,是如此悲凉!

生、老、病、死是人生不能避免的变异,无论怎样聪慧伟大的人,对此都无能为力,只有怅然伫立在时间之流的岸边,听任造物者为你安排下一个旅程。虽然它给你一枝桨、一张帆和一把舵。你是成功的船员呢,还是失败的舵手?且航毕这一程,让风雨与浪涛来评判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毕竟东坡有不凡的气概,说尽了古今英雄豪杰的沧桑!莫为世事而浩叹,且看水流中有多少历史的辛酸与血泪!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深情的李后主,在现实的狂流里淹没了他的功名。他的幸福,只是一江春水的流动之姿,已为人间平添了几多诗情画意!

今日的流水与往昔并无二致,只是昔人投下的影子早已消逝,更何况今日的我亦非昨日的我呢?古往今来,多少人在水中照影,惟有伟大的心灵,智者的片言只句,才能在时间的水流中镂刻下影子,尽管水是流动的,白昼和黑夜、光和影在遽变。

小溪的水涨满了,流着,流着,从山的那一端,流向梦之谷,流向贫瘠的山野。我每次走过水边,总禁不住要照照身影,只看见水中的柳条消瘦了,水中的云影飘远了,我呢?只怕我的笑、我的泪、都会被水流冲走的。

我不怪溪水不够澄澈,只怪自己在溪水的流动里没有抓着永恒的一瞥。

问题1:“余音荡漾在川上,荡漾在古今遽变的岁月里。”请说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孔子的这句话,千百年来一直启发着人们对生活、人生的思考。

问题2:“且航毕这一程,让风雨与浪涛来评判你!”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时间会对人的一生做出公正的评判。

问题3:“只怕我的笑、我的泪、都会被水流冲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最担心的是自己虚度人生,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不下自己的影子。

六、积累、应用、延伸:(投影)

1.背诵文中的优美语段。

2.在分析理解本文深层蕴意的基础上写一篇以《家乡是我情感的归宿》为题目的演讲稿。不少于800字。课下完成。

结束语:

我们无须夸张故乡的意义,无须对文化的地域性积累过分地固守。我们在不可逆的时间里远行,正在卷入越来越范围广阔的文化融会,但我们无论走出多么远,故乡也在我们血液里悄悄潜流,直到有一天突然涌上我们的心头,使我们忍不住回头眺望。

“回望故乡,是每一个人自我辨认的需要,也是远行的证明。”——韩少功

设计说明:

本教案设计把有针对性地突出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粘补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吹起他个人的人格的独特性。”事实上人格的塑造、发展是与文化熏陶分不开的,而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语文教学山让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浸濡,模仿优秀人物的言行,都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良性的影响。在此思想基础上,本教案目标设计特别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的教学理念。采取“自主、合作利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具体操作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倡导个性化阅读,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重视知识的积累,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睿智地分析问题,耐心地解决问题,清晰地表述问题的综合能力。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 篇4

一、课前思考

了解韩少功先生,是因为他那篇名字怪怪的《爸爸爸》,还有同样怪怪的《女女女》,同时还有那篇让人浮想联翩的知青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中国能够称得上实力派的小说家不多,但是,我知道,韩少功先生与张炜、张承志都属于实力派(/疯狂的写作的莫怀戚,他也应属于实力派作家)。所以,在得知即将学习韩少功先生所写的《我心归去》一文时,心一震,一是因为可以通过他的文章深入而真切地了解韩少功,二是因为这篇文章有个让人格外心动的名字――《我心归去》。

海盐对我来说,是第二故乡。在海盐生活的十五年中,在用海盐与我的故乡对比时,我一定感受到了海盐各个方面的优越,一定是感受到了我故乡的落后。正是这样,我总是无数次回望故乡,总是无数次梦归故乡。又加上总是对青海那片神圣土地的牵挂,于是,“我心归去”的字眼,总是能荡起我心中无数的涟漪。

的确如此,文章陈述的是作者在法国小憩的一段时间里,对亲人和对故乡所抒发的一种深深眷念之情。正是这种情感染了本书的编者,将其纳入以“月是故乡明――漂泊的旅人”的单元;正是这种情,能深深地打动无论离家多远,无论外面有多好,无论故乡有多弱的读者;正是这种情,能更好地代表游子对故乡思念的抒发。甚至可以说,韩少功先生是我们这些异地游子对故乡思念的代言人。

二、教学过程

1、课文设计

经过认真体会、斟酌,我将这篇文章定位在解读文本、挖掘深度、激发情愫上。其实,对于课文,不仅这篇文章我是这样定位的,只要是那些能让我感动的文章都会如此设计,让文章的文字与情感一起升华。针对这样的指导思想,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①文章说“我心归去”,那么,他心在何地,心归何处?

②我的心为什么要归去?是不是法国的环境不好,条件太差?是不是“我”在法国受欺负了(解读文本)?

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的心归去(解读文本)?

④为什么无比热爱自己的故乡(解读文本,升华情感)?

(当我的课备到这里时,我突然想到了N年前流行过的那首腾格尔先生演唱的《我热恋的故乡》歌曲的主旨相同,于是,我就将那首歌曲找了出来,作为资料备用。)

⑤方法提炼,总结全文(用对联形式,让学生领会这篇文章写作方法,并且总结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上课开始,我把设计好的问题一个一个地抛给了学生。学生是些好学生,所以,很快地从文字中准确地捕捉到了信息,一个个答案都被他们找了出来。其中有几个片段很值得回味。

片段一:第三个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的心归去”。当学生回答“是远方的故乡与亲人”在揪着我的心、让我思念他们时,我紧紧地追问了一句:既然作者他要思念自己的家乡,那么,作者所描述的家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通过解读,学生找寻到了“贫瘠、脏乱、悲怆、带泪”这样的词,同时也提炼出了“故乡是一个苦难的故乡”的主题;在这基础上我继续追问:故乡还有其他特点吗?通过阅读,思考,学生找寻出了“小径、月夜、草坡、光泽、小羊、犁头”这样的词,并且总结出了“故乡是美丽的故乡”的主题。既然作者对这个“苦难而又美丽的故乡”的不断思念,那说明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经过思考、讨论,学生解读出作者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地热爱着自己故乡的人。的确也是如此――作者一定是个无限热爱自己故土的人。其实,很多时候,应该对这样的人击节叫好,人什么都可以忘,但就不该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那片土地无怨无悔地哺育与抚养过我们。

片段二:当学生在思考“作者为什么无比热爱自己的故乡”并总结出了“对落后的故乡的失落,是为了故乡能更好地崛起”时,我自然地将自己的故乡的状况为同学们做了介绍,同时,也表达了与作者相同的愿望:“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暗中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喝赶马谣。”讲到此处,我并没有停止讲解,而是将之前所准备着的腾格尔先生所演唱的《我热恋的故乡》真情地演唱了一番,还对学生说,很多有情有义的人都会无限眷念自己的故乡,特别是在故乡处于落后与灾难的时候,就会更加牵挂,同时,我还说,更希望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来做这样有情有义的人:不论你以后到哪里,只要故乡有事,就该召之即来,从而更好地回报故里。

片段三:

师:课文上完了,我们想一想,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对比。

师:作者在那些方面进行了对比?

生:写法国的美丽繁华与自己故乡的落后运用了对比。

生:写故乡的苦难时运用了对比(笔者评:这一对比,在文中很不明显,学生能看出这里也运用了对比,实属不易)。

师:既然如此,我就用一幅对联来将这篇文章做一个总结吧。不过,我只能提供你们的上联,下联由你们自己写(板书上联:风雅富贵浪漫之异地唤不起吾长驻意)。经过思考、讨论、点拨,学生终于写出了“贫瘠脏乱悲怆之故土迸得出我回归心”,同时还写出了“爱我家乡”的横批。

三、课后反思

1、激发学生热爱故乡之激情

我总是喜欢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激情。不论是在初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安塞腰鼓》、《社戏》,还是高中的`《想北平》,我都会巧借思乡文做文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愫。

面对《我心归去》,如此让人动情的文章,我自然不能错过机会。于是,从作者到我自己离开故乡在海盐生活了十多年,再到离开海盐到外地生活的海盐人,以及很多离开故里,客居他乡的游子,我都将他们的心思一一道来,让学生明白了“今天我们在海盐,明天就有可能成为异乡人”的道理,还让学生明白了“如果有一天我们离开了海盐这片热衷的土地,我们也会如作者、如老师、如现在正处于他乡的游子一样怀想自己故乡”的道理。

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我想,我所做的教师,也就达到了成功的高度,就是达到了“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想到这些,我的心也就坦然了很多。

2、点燃了学生浓重学习之趣味

老师应有才,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有才,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才。于是,就有朱永新先生提出了“读万卷书”的新读书论,也有了“行遍千山万水,同时也收获了千山万水”的余秋雨先生提出了“增长才干应行万里路”的方法。其实,我觉得应是“忙时读万卷书,闲时行万里路,随时写千言字”,这样更能与古人所提倡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观点相吻合。

于是,我在忙时,拼命读书;于是,我在闲时,就去领略祖国的秀丽山水,去感受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去广交天下朋友;于是,只要有空,就尽情书写文字。正是这样,我收获了很多不愿读万卷书,不愿行万里路,不愿广交朋友的人都不能收获的东西。于是,对于很多即将要上的课文总是会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很多已经上过了的课总是感慨万千,《我心归去》也是如此。

当我将“风雅富贵浪漫之异地唤不起吾长驻意,贫瘠脏乱悲怆之故土迸得出我回归心”的对联呈现在黑板上时,我明显感受到了学生轻松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眼里所放射出的眼光全是敬佩。当然,也在这时,我听到了一位语文程度并不怎么好的学生所说的一句话:我现在好像越来越喜欢学习语文,越来越喜欢语文课了。这样的话语无疑是对我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诠释。于是,我就有些自得起来。

我心归去教学反思(精选) 篇5

反思一: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我心归去》这篇课文上好之后,给学生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板书。我从题目入手,提问“我心是从哪归去哪”,从而先画了一颗心,后分析了我心归去的原因等,再在最后梳理了一遍文章的结构思路,再画上一支箭,代表归心似箭。

一开始的提问都是比较浅的,既让学生有回答的欲望,又让学生有回答正确的成就感。所以前半节课学生上课的情绪都是比较高昂的,但到了后半节课,问题都是关于句子理解的。由于我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思维的渐进性,直接扔出一个问题“如何理解这句话”,导致学生一头雾水,只能乱蒙。

其实对我自身来说,关于句子理解之类的问题也是个难点。首先我自己得真正地理解这句话,然后再想办法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可以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渐渐地领悟这句话的意思。这是我还需要好好琢磨的。

反思二: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昨天,上完了《我心归去》。

课前,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概括每小节大意,给文章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接着,学生自主分析前四小节;然后,师生一起赏析6-9小节中富有文采又富含哲理的句子;最后,比较《我心归去》和《想北平》。

实际教学中,我基本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但,我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了,连学生的自主分析也变成了我带着学生分析。

不舍得拿出足够的时间来给学生思考,不能从容地组织教学,总是想着要完成任务,总是忙着赶进度,这是我上完此文后深以为憾之处,也是我的痼疾所在。

如果,我肯把大把的时间拿来让学生细细品读1-4小节,让他们从文字里去捕捉、体味作者的那份孤寂、焦灼、空虚及无奈,实在是比我说得面面俱到要有效得多。

如果,我肯再拿出大把的时间来让学生逐字逐句的研读和讨论6-9小节中的疑难句子,我想他们也一定能读出一些东西来的,即使他们的见解总是浅显了幼稚了片面了,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悟,岂不比老师和教参的说教更为珍贵?

又如果,我敢于大胆取舍,只让学生研读1-4小节,将对6-9小节的理解改为反复诵读,直至诵记下来,允许学生存疑,留待将来去解答,不也是一种处理方式吗?何以我就那么热衷于把所谓的理解硬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呢?超越了理解能力的理解还能叫做理解吗?

我总以为,趟过了这条河,后面的河流也就能趟过去了。我没在意的是,在趟这条河的时候,我是背着学生过去,而不是放手让他们自己趟过去。至少,我该把学生放下来,让他们牵着我的手过河。

反复无数次的叮嘱自己: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研读,但我却总是失信于自己,然后再来反省、追悔。但愿此文之后,我能有一阵子不要忏悔!

反思三: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我心归去》是“月是故乡明”板快下的一篇思乡散文,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两个作者都因为各种原因而离开家乡,对怀着对家乡深厚的爱。老舍从生活小处着手,从自然的一草一木入手,表达了对北平近乎母亲般的爱。而韩少功从在异乡的感受入手表达了他对故乡主题的定义,把思乡之情上升到新的高度。

在学习《我心归去》之前让学生作了较充分的预习工作,让他们不停地朗读。这点在上课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自己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总体有如下几点:

1.在文章的脉络把握上还是比较有条理。从作者在异乡的物质条件入手,让学生归纳特点,大多都能用“豪华”、“奢侈”来表达,到在故乡的心理感受“激动”、“亲切”、“让人回望”,学生能很好的掌握。

2.问题的穿插上比较恰当。故乡在作者的描绘中是“贫瘠脏乱”但还是让人热泪盈眶。我让学生(在外地居住多年的)思考“想到故乡时最会想到什么?”,“想到家里的这些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一般的回答都是“爸妈做的饭菜,家里舒服温暖的床”,“感觉温暖亲切”从而引申到作者想到的又是什么。故乡的“小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不能回家的小羊和立在田头的犁头”,这样就使学生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也为>作文指导有所渗透。

3.化复杂为简单做得比较好。在问到“为什么”听到舒博特明明不是思乡的曲子而泪流满面时,我举了杜甫的“感时花溅累,恨别鸟惊心”,因为主观色彩从而使物皆著主观情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尽管是有进步,但存在的问题很多有:

1.速度有点快,对于故乡在作者心中感受有点过快。或许我把学生想地过好,自己心情激动,影响了教学效果。

2.问题的衔接很不好,课前给他们听费翔的《故乡的云》,并没有任何作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是最大程度上为教学服务,如果单从吸引学生,为了使用而使用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今后应以此为鉴。

3.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能与老师与文本对话的就寥寥无几。这就意味着自己课堂引导方面很不够,这将是自己今后自我提升最主要的一点。

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否更在于自己投入时间的多少。越来越感觉教学是一种心灵的提升,每节课都能给我带来巨大的收获。只要用心,课堂会是精彩的。

反思四: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二次登上40分钟的讲台,我选择的教学篇目是散文《我心归去》。选择《我心归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结合自身实际,对感性散文的内容和语言都比较容易把握;第二,《我心归去》不是单纯地抒情,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许多内容发人深思,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第三,《我心归去》节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漂泊的旅人”这一板块,为下学期的实习提前做好准备。

一节课下来,我感觉到自己有几个地方把握的还可以:

一是对全文内容的梳理。如通过三个大问题“身在何方”、“心归何处”、“为何归去”贯穿全文,每一部分里面、部分与部分之间又通过一系列承上启下的问题进行串联,从而能够保证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步伐同时又不会觉得累、乱。

二是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评注的方式赏析文章的语言,要求班级中人人动笔写、人人动脑思考。

但也有许多做得不足的地方:

一、缺乏对课堂节奏的把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板书、ppt放映不能随时跟进,有时甚至连放好几张ppt。由此,我也想到ppt内容设置的问题,究竟ppt上要放些什么内容?难道把每个问题都放在ppt上就一定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吗?在新课改的背景下,ppt在课堂上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我思考的结果是ppt上应该放映书本、口述、板书所无力传达的内容,比如适时地插入图片、视频、音乐等需要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时候可以借助ppt,其他内容我觉得也许并不需要太多使用到ppt的。诚如郑逸农老师说的一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做的是培养学生对白纸黑字的感受力。不能所有的东西都依赖于ppt,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使用一个辅助工具的时候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我们这样做是否真的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单纯地方便自己。

(二)缺乏对课堂时间的把握。这篇课文我总共分为三大部分,一二两部分大致花了25分钟,最后只剩下10分钟的时间上第三部分的内容,导致第三部分讲得不够深入。最后,还拖堂了大致五分钟。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前应该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的时间,适时地根据随堂情况进行调整。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

我心归去的说课稿 篇6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我心归去》,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方面来展开我本次说课。

一、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材分析

《我心归去》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是“漂泊的旅人”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本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对这一人文母题进行了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

《我心归去》是我国当代作家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写的一篇散文。本文写了作者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和由此引出的思考,渲染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时对故乡的牵挂,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人与故乡的关系和人对故乡的特殊情感。

三、学情分析

首先,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但是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点拨和引导。

其次,学生刚学完《想北平》,对“离家、故乡”已经有了切身的体会,易于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品味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掌握本文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小组合作,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家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增强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方面确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是品味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掌握本文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是感受作家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增强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学方法:诵读法、情景法、提问法和研讨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自主探究法和悬念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我将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本文教学)

七、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导入新课。

“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情是故乡真,人是故乡亲。思乡念亲的情感亘古不变、历久弥深。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苦铭心,销魂蚀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韩少功的情感世界,感受《我心归去》的灵魂悸动。”

然后我将用ppt介绍韩少功发的生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接下来我将运用“整体感知——咀嚼鉴赏——拓展延伸”的“三板块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并参照课本56页对话栏的第二点,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设疑讨论,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接下来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让学生小组朗读并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题为《我心归去》,那么作者身在何处?心归何方?

(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回答出,作者身在法国这个异国他乡,心归故乡。)

2.文章开头作者说在法国有一个为时一个月的“家”,那么这个家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这一问题比较直观,学生能够很容易从文中找到答案:雅静、繁华、静谧)

3.作者住在那舒服吗?他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根据课文详细描写以及对话栏的点评,学生不难回答出:冷清 孤独、空虚)

4.故乡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同理,血色很那个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贫瘠、脏乱、拥挤)

5.面对这样的环境,作者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和体会?(惦念、亲切、激动)

6.既然故乡较之于美丽的异国他乡可以说是不堪的,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是会心归故乡呢?故乡到底是什么?

(这一问涉及到了“故乡”的文化内涵,而且作者在文中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我会让学生小组充分讨论,然后我再加以适当的点拨,最后得出结论:

故乡并不是出生地,只有奋斗、奉献过,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生命的一部分而与自己不可分离。)

(三)拓展延伸,化虚为实

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写篇抒情散文。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而写作时最好的研习,只有通过不断地语言实践,才能对文本的精微之处有独到的体验,才能真正把握文本,达到自由的境界。)

最后,就是我本堂课的收束。

乡情是一杯略带苦味的“乡色酒”,让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饮。久在异乡,身在旅途之人常常为一句熟悉的家乡话,一阵扑鼻的红枣粥的香气,一抹长满了乡思的老槐树催得潸然泪下。让我们深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这人类共有的情感——对故乡的依恋。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板书:

环境 情感

异乡——雅静、繁华、静谧——冷清、孤独、空虚

我心归去教师稿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在形象的描述中抒情(家园之思),在抒情的基础上释理(对家的理解)的写法。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用心倾听一首思乡的歌曲。

【播放满文军演唱的的《望乡》】

附歌词:

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

渺渺炊烟飘来的是乡愁

多少回朝夕枕幕思念着你哟

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

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脸庞

欲知故乡亲人是否安康

捧一盏乡酒陪伴着你哟

无论我身在他乡与远方

给你我的喜与悲不止为那山与水

分不清梦与醒忘不掉是你身影

穿过岁月春与秋尝尽世间爱与愁

何故此时别离与拥有

……

思乡是一曲永恒的歌谣,尽管忧伤,却不改灿烂。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著名作家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家韩少功的一些情况?

明确:韩少功,1953年1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1968年初中毕业后下乡,在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在湖南省总工会某杂志历任编辑、副总编。1985年调湖南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1988年迁居海南省,历任《海南纪实》主编、《天涯》杂志社长、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海南省文联主席等职。

韩少功从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韩少功文库》(10卷),含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散文《心想》《完美的假定》等。另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译著多种。部分作品多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

二、诵读并感知课文

1、学生自行朗读,用心体会,也可以请朗读较好的同学做表演性朗读。

师: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文句加以诵读。

生1: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生2: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生3: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2、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旨。

从这篇散文的题目看,同学们一定都知道这又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啊?DD思乡。作者人在法国,心却飞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也是啊,身处异邦他国,举目无亲,怎么不引起游子强烈的思乡情绪呢?这是篇哲理性的散文,文章对故乡进行理性的思考的是哪几节呢?这样一想,文章可以分为两块了:

第一块:想家;

第二块:家的理解。

二、先来学习第一块:想家。

1、激趣、引导(先听一支曲子,播放刘欢《弯弯的月亮》)。

刚才我们大家听了支曲子是什么?喜欢吗?喜欢里面的什么?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那里天上有弯弯的月亮,地上有弯弯的小河,小河上有弯弯的小桥,小桥下有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上有弯弯眉毛,童年的阿娇正在眼望弯弯的月亮。那是多么美丽的故乡啊。美得让心醉,美得让人心颤,美得让忧伤穿透了我们的心房。

这里的弯弯的语词的反复出现,动人的旋律一次次地萦绕耳畔,意象的组合这么和谐,想家能写得这么美,这么忧伤,加上刘欢那动人的旋律我们真的被一次次的打动。想家写得好此好。真的要一支神笔。我们也有时写想家,可是我们正常写的是我好想好想回到家,真的好想家,要不有时候用上一两句诗句,比如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怎么写才能感人,我觉得我们该从韩少功这位大作家作品中获得一些启迪。

2、学生写评点。

我现在就请大家来读文章想家这一块,请你找一找,看看文章哪些地方写想家打动了你的,然后在旁边加以评点,好吗?不管你用的是金笔,银笔,还是铅笔,只要不是秃笔,写出的评点老师都喜欢。

3、现在交流一下,同桌前后桌,你喜欢跟谁就跟谁交流。如果不同意或有补充,请你跟你的同学谈一谈。

4、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来交流一下,选择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评点给同学们汇报一下,好吗?谁最勇敢的先来赏析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

(1)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那个韩麦尔先生不是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怎么作者连用三个法语表达出了一种什么情绪呢?厌烦,身在异国,言语不通,举目无亲啊!乡音最亲哪,作者简直度日如年!这是用反复来表达自己思乡的。

(2)“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

无聊至极的举动,夸张的细节写出了作者无所事事的那份要发疯的感觉,太好了。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望天花板半天的,吃了爸爸的一顿打亦或受了什么委曲的时候。

(3)他在法国不也有个家吗?只是你发现这个家好像有些不同。上面加了一个引号。他心底里是不承认的,尽管这个家怎么样呢?看看几幅图片。书中怎么描述的?

谁来读,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

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可是繁华的物质生活挡不住思乡的情绪。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反衬。

作者感到在法国,有哪些感受,你能快速找到一些词语吗?孤独、寂寞、无奈、空虚,简直要发疯。朗读体会。

(4)直接写想家,想家中亲人熟睡模样,隔着万里在守候他们睡到天明。身在异国,心已飞到了亲人的身边,这是想象来抒发自己思乡的浓烈。

从第六节看作者想家,想到了家里的什么?

答: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想象一下:故乡的小径正走来了我最亲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

(5)用对比写作者的家没有都市的繁华酥骨,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脏乱的。但是你还是止不住地想家,在听到一支也许不是思乡的曲子,你也会热泪涌流。你会想象到家乡的月夜小径晚归的小羊,c在田边的犁头。

同学们一定也有过想家时候吗?何时何地,什么情景,那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1、妈妈在锅边煎饼,自己忍不住嘴馋了,偷了一块就往嘴里塞。。。。2、树上的喜鹊叫喳喳了家里来客人了3、妈妈在灯下纳|,赔自己做功课4、奶奶在屋檐下左叮咛右嘱咐路上要小心,骑车不要太快,要靠边走,天冷了要添衣服。5、过年了,放炮竹。6、上树掏鸟窝)

归纳:同学们想象的事物非常的具体,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而这种感觉往往借助于一定的意象来传达,最常见的是“月”,再有云、鞋、家前的犁树、屋后的一条小河。

如《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九月九的酒》“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小结:谁来小结一下写想家,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写?怎样写,我请你来说说。可以用对比,可以借助于想象,可以用细节来写,可以用反复夸张比喻引用等修辞来写。我觉得这篇文章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细节对比。写想家写得形象而充满感情,我们完全可以先模仿大作家的写法来写。(板书要点)

三、家的理解:学到这儿同学们头脑中一定有个会问题会冒出来的,法国的家那么气派豪华,自己的家乡这么贫穷落后,作者为什么那么死心塌地地想着恋着爱着自己的家呢?或者说,作者对家有种什么样的理解呢?

快速浏览文章7、8、9段。这几段是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故乡不只出生的地方,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泪、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这些话充满了一种理性深刻的也是新颖独到的思考

问题研讨:(每组一题)

【PPT显示三组研讨题】

①如何理解“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悲伤的”?

A血,是血脉,是根,那里有自己血肉同根祖祖辈辈,有自己流过血汗,有自己对故乡还这么落后贫穷脏乱的失望,爱之深才恨之切啊,我的心也许在滴血。

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这样洒下的热血才能让故乡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双丰收。

这种失望也存在于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就这样写道:“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失望,我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我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失望……”鲁迅的心那么悲凉,正是那种浓重的滴血的失望,当然这来自于对故乡的爱。

B泪,你在家流过泪吗?什么时候?呱呱坠地时你没流过泪吗?把碗打了爸爸打你的屁股你没流泪吗?委曲你了,鼻尖酸酸的感觉你没有吗?“老骂臭小子的爷爷过世的时候你没流泪吗?如果我们将出生到现在的泪加起来,有的同学恐怕会有一条小溪吧,有的女同学说不定是一条流淌的小河呢!

当然,文中说的“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这种游子的泪也很不少啊。

艾青不是有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课堂拓展:赏读艾青《我爱这土地》:

【PPT显示】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尽管遭践踏受蹂躏,但依然是自己的祖国。)

C对“汗”怎么理解?出力流汗,为她付出,为她奉献,为她荣光。一个没有为故乡流过汗的人他是一无所有的。只有为家乡艰辛劳动奉献过的人,才能拥有故乡,才能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谈得多好。懂得报答父母乡亲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个真正的人,忘了这一点的人就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一个心灵空虚的人,一个不会找到真正幸福的人。

②如何理解“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

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

③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人是要有一个守望精神的家园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在共同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拓宽学生的视野,联系类似、相关的文章,辅助对文章的理解。

知识延伸:

【PPT显示】

故乡是你多年生活的地方。你曾在那里呱呱落地,跟妈妈牙牙学语,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感受过初次的激动,结识了最初的朋友,启迪了你的智慧之窗。故乡就是你的母亲,她教过你,呵护过你,好好研究你的故乡吧,认认真真地研究她的每条街道和她的居民吧。

(意大利阿米琪斯《马路文明》)

一个人只有离开故乡之后,才能真正懂得故乡。我们现在也许还不能深刻体会思乡之情,但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可能成为将来的回忆和思念。这种对故乡的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个游子的血液里,无论你走得多远,总不会忘记那片多情的热土。

播放歌曲)附歌词:

多情的土地

我深深地爱着你,

这片多情的土地;

我踏过的路径上,

阵阵花香鸟语;

我耕耘过的田野上,

一层层金黄翠绿;

我怎能离开这河叉山脊,这河叉山脊。

啊!我拥抱村口的百岁洋槐,

仿佛拥抱起妈妈的身躯。

我深深地爱着你,

这片多情的土地;

我时时都吸吮着,

大地母亲的乳汁;

我天天都接受着,

你的疼爱情意;

我轻轻地走过这山路小溪,这山路小溪。

啊!我捧起黝黑的家乡泥土,

仿佛捧起理想和希冀。

我深深地爱着你,

这片多情的土地。

四、小结:

这篇文章写得好啊,好在一个情字,思乡之情,铭刻在游子的心里,也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我想我们无论走得多远,无论身在何方,这都是永结心头的那份不了的情。这篇写得好,还在于一个理字,对故乡深沉的思考,让这份感情显得那么深厚,蕴藉,沉甸。

五、课堂练习:

以“想家”为话题,用一两种方法具体地抒写你的思乡之情;再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对家的理解,使你的想家更有理性思考。

上一篇:施工现场标准化规范下一篇:你说我是美丽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