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咏柳解析(共12篇)
古诗咏柳解析 篇1
《咏柳》《咏柳》《山行》古诗及译文
《咏柳》作者是唐朝文学家贺知章。其全文古诗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小池》是作者宋朝文学家杨万里。其古诗全文如下: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翻译】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山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古诗咏柳解析 篇2
从学者实际调研情况和笔者所在地区中学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当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仍存在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一言堂等教学方法上的缺陷,课标中提出的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课程体系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状况不容乐观。
一.客观环境缺失
1、语言环境缺失。
自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大众的常用语言从书面语到口头语都快速转变为白话,古诗文已经逐渐成为专业学者的研究对象和戏曲诗文爱好者自娱自乐的工具。作为一种语言,如果失去赖以生存的使用环境,那就必然是走向衰落。古诗文在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所谓“曲高和寡”,而是传承断代。
2、教育环境缺失。
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都是主要科目。尽管在今后的教育中,各科目学时和分值的安排还会有变化,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却不会改变。
但在高中实际教学中,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很多学校的课时安排是数学、英语的课时超过语文。语文学科的教学地位明显降低,教育环境缺失。白话文尚且如此,更勿论古诗文的教育环境了。
二.主观条件不足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古诗文教学不仅缺失客观环境,在主观条件上也有不足。
1、学生古诗文学习主观条件不足。
本人在实际教学中以普通高中平行班级为对象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50%以上的学生对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经常自觉阅读课外古诗文的学生比例低于10%;学生没有养成情感诵读或自学古诗文的好习惯。
此外,高中阶段繁重的课业和升学压力,使得学生对语文尤其是古诗文的学习劲头不足;而高考语文试卷的开放式考试方式,也使部分学生认为作为母语的语文,在课堂上学不学成绩都难以稳定快速提升。诸多原因综合起来,直接导致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2、教师古诗文教学主观条件不足。
在当前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以教师为中心,以文本串讲和字词句的翻译为主。我国的高中课堂教学清一色地运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讲解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历年高考试题、布置作业”。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应试化的传统古诗文教学,其教学效果和反馈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不管客观环境、主观条件有何缺失与不足,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都必须引起重视和加强。因为即便是在现代视野下,古诗文教学也有其深刻的社会价值:“1.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2.凝聚和统一汉民族,3.涵养人文和改良社会,4.阅读鉴赏和语言雅化。”
为了在教学中完全体现古诗文的上述价值,全面实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端正态度,“变单纯的教与学之间的师生功能性关系为人与人之间的师生存在性关系”,提高个人对古诗文的学习动机和专业修养,从自己做起,自己先热爱古诗文,在教学中倾注情感和灵魂,然后才能主动自觉地研究摸索出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率,以教师的境界来提升学生的境界。
法国文豪都德在著名小说《最后一课》中写道,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引导学生认识传统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热爱母语、热爱古诗文,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下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人格修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六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读本》第一册——第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20世纪后期语文学科教育概说,http://jscollege.com/ArticleInfo.aspx·aid=4516
[3]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编,《高中语文新大纲新教材辅导讲座》[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19页
古诗咏柳解析 篇3
关键词:贺知章;《咏柳》;文本解析;朗读教学
《咏柳》这首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单元第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作者贺知章(659—744年),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著名诗人,也是李白的好友。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考取超拔群类科,授国子监四门博士,后被任用为太常博士。唐玄宗开元年间,历任太常少卿、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右庶子充侍读、工部侍郎、秘书监员外,官终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晚年告老还乡隐居,做了道士,不久因病故去。贺知章的诗文成就很高,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咏物诗、抒怀诗的风格非常独特,可谓描写细腻、感情充沛、语言通俗、空灵潇洒,因此备受世人赞赏。
诗题“咏柳”。咏:歌唱、赞美的意思。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深绿色的宝石,是形容柳树枝叶那种可爱的颜色。妆:装饰、打扮的意思。这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意指如碧玉般的深绿色好像不是柳树长出来的颜色,而是有人给柳树梳妆打扮成的一样。那么,是谁如此打扮柳树呢?是春天。一树:指整棵树,就是满树。高:指树的高度。“高”字本应放在“树”前作定语,但为了押韵,诗人将之放到了末尾。这句诗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好像全都是用碧玉装饰而成的。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指柳树垂下的枝条之多。“万”是个概数,指数目多,不是确指。丝绦:是一种丝织的带子,可以用来装饰衣服等,这里是用来形容长长的柳条非常柔嫩、轻盈。这句诗的意思是:这棵高高的柳树上,有千万个柳条像丝带子一样垂下来。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指柳枝上细嫩的叶子。裁:是裁剪的意思。句尾用问号,表示发问,引人思考。这句诗的意思是:不知道是谁的巧手裁剪出这些细细的柳叶?“裁”字用的是拟人手法,把春天喻人,令其人格化,使读者感到好像是春姑娘在那儿用巧手裁剪出来似的。第四句“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的意思。这句是对上句的疑问所做出的答复。意思是说:是二月柔和的春风吹拂,像剪刀那样裁剪出这满树的柳叶。
《咏柳》是一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柳树欣欣向荣的姿态,读来令人有春风送暖之感。前两句明写的是柳树的形状,暗写的是春天的实景;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用自问自答的句式,巧妙地把“二月春风”喻作手执剪刀的能工巧匠,是它把柳树裁剪得如此美丽动人。这种借柳树歌咏春风的高超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无比热爱,歌颂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勃勃生机。
纵观全诗,通俗而新颖,独具匠心,形象而新奇,流畅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要指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歌咏柳树、赞美早春的思想感情,如此才能正确朗读和讲解这首诗。笔者认为,关于《咏柳》的朗读应该如下进行。(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双斜线“//”表示一般的停顿,“///”表示停顿时间长些,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题《咏柳》,“柳”字要重读,“咏”和“柳”之间应有个一般停顿。第一句中“碧玉”读重音,结合想象来突出柳树的颜色之美;“妆成”之后有个一般停顿;“一”要读重音,强调整棵树,因在去声(树)之前,发生变调读成阳平声“yì”;“树”字后停顿时间应略长些。第二句中“绿”字要读重音,“万”字可读成次重音,“丝绦”要结合想象读出随风飘舞的美感。第三句中“谁”字要读重音。句尾是疑问的口气,所以应读成提升调。第四句中“春风”要读重音,体现对上句“不知”的回答,句尾“似剪刀”要读成下降调,表示答复上句。
全诗押的是“ɑo”韵,落在“高”“绦”“刀”三个字上。在朗读教学时,教者要注意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现这首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古诗两首《咏柳》《春日》 篇4
教学目标
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路,导入内容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1.播放有关春天的图片(音乐伴奏),学生欣赏。
2.学生说自己印象中的春天。
3.背诵已经读过的有关春天的古诗。
师:春天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引得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赞叹,让我们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再一次走进春天。(板书课题:咏柳、春日)
[优美的图片、悠扬的音乐,教师引领学生赏春天、说春天、诵春天,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使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春天的美。]
二、整体诵读,触摸意象
1.自由练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再读古诗,思考交流: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不同点:(1)作者是不同朝代的;(2)所写的事物不同:《咏柳》是写——初春二月的柳树,《春日》是写——春游所见的景色。
[初读诗歌,目标明确。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读的要求由读正确、通顺到读出诗的大概内容,读得有层次,读的要求逐步提高。
三、分步解读感受意境
(一)学习《咏柳》。
1.读诗赏画,画中品诗。
(1)出示《咏柳》诗句,指名读诗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喻柳,足见其清新自然;“绿丝绦”——柳枝的绵长和柔软;“春风似剪刀”——运用设问加比喻,把春风比作一位能工巧匠,歌颂了充满生机的春光。
(3)齐诵整首诗。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碧玉”、“绿丝绦”,感悟作者笔下柳树的美丽和高贵;抓住“春风似剪刀”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大自然的神奇。]
2.引导对比,体会心境。
(1)师:在贺知章的笔下,柳树是如此的美丽、高贵,春天是这样的生机勃勃、神奇。可是。古代诗人写了许多有关柳树的诗歌。它们又是怎样的情形?再来看其中的一首。
出示白居易的《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2)师:在这首诗中。诗人眼中的柳树怎样?心情怎样?请大家先自读古诗,了解大意,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这是一首折柳赠别诗,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所以,这里的柳是别离之柳,表达了诗人伤春叹别之情。)’
(3)师:同是柳树,在不同的人的笔下,有不同的画面和形态。贺知章为什么会感觉到柳树的美丽和春天的美妙神奇呢?这当然和他写这首诗时的心境有关。
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唐天宝三年,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宫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格外高兴,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柳树,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3.师生合作,引读诗句。
课什出示古诗插图,配乐引读。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青翠欲滴啊!——生读:碧玉妆成一树高。
师: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读: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生读:不知细叶谁裁出。
师: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生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4.结过渡:贺知章将对万物萌发、百花争艳的春天的赞美集于柳树一身,柳树成了春的使者、春的化身。那么。朱熹眼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
[对比赏读,写作背景的及时补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感悟“同物同景不同‘诗”’的缘由,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习《春日》。
1.理解诗意,体会心情。
(1)学生自读吟诵,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2)师:知道诗人朱熹在春日里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依据是什么?找出诗中的词句说明。
(寻芳——踏青赏花,看花观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无边——一望无际,视 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万紫千红——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2.想象画面,诵读诗句。
师:朱熹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能不高兴吗?引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欣赏到万紫千红的春色,心情怎能不好?引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时你就是踏春赏春的朱熹,看到那万紫千红的景色,你想怎样吟诵此诗来表达此时的心情呢?(引读整首诗,读出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
[立足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通过自读理解后再来解读朱熹的心情,也就找到了本诗的教学重点及情感基点。学生的反复吟诵,想象画面,与语言“亲密接触”读出了诗人的心境,读出了诗人的情感]
3.用心品诗,感悟哲理。
师: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心里非常高兴,这只是文字表面的意思,这首诗还有它的深层意义,不了解朱熹就读不出诗的真正内涵。
(1)了解作者朱熹,特别强调他的诗歌特点:他的诗自然清新。寓意含蓄,简练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秀美和诗人的远大胸怀,常于朴实中透出深刻的哲理。
(2)抓住重点,感悟诗理。
泗水——在山东的曲阜,从曲阜的北面流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孔林、孔庙、孔府所在的那个地方。我们读《论语》的时候就知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么他看到这个“川”就是泗水,孔夫子是在这个地方教他的门徒的,也就是说这里即圣人之地。
胜日寻芳——实际上告诉我们他在春日寻找的这个“芳”,这个芬芳的东西是孔孟之道的芬芳、是人间的圣人之学的芬芳。
万紫千红——他找到了一种充满希望的景象,也就是找到了民族精神和人生意义。他的这首诗,在从容沉着的风景描写之中,透露的是一种自信和喜悦。
[了解朱熹的生平及时代,了解诗中有特别意义的地点和景物,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也有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4.对比赏读,感悟春美 师:朱熹眼中的春天是万紫千红、满含哲理且透露着自信和喜悦的,那么春天在其他诗人的眼中会是怎样的形态呢?我们再来看另一首写春天的诗。
出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小组合作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它所描写的春天的形态,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2)交流体会: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春游西涧时看到的暮春景色,他当时正任滁州刺史,他向往归隐山林。诗人先写涧边的春意盎然的景象,从“独怜”看出他的喜爱之情,再写郊野渡口的水势急迫、空荡的渡船,流露出了诗人淡淡的忧伤。
(3)小结:同是春天,在不同诗人的眼中,春天的色彩也是不一样的,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诗人总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或寄托自己的情感。
[适时的对比拓展,能丰富学生的想象,体会诗人的心境,真正感悟《春日》的深刻内涵,也让学生懂得心境决定物境。]
四、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师:春天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春天是碧绿、高贵、神奇的——引读《咏柳》;在朱熹的眼中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富含哲理——引读《春日》。
在其他别的诗人眼中春天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课外再找描写春天的古诗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感情和心情。
古诗《咏柳》教学设计 篇5
1、知识目标:会认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1、观察春天来了柳树的变化。画一画。
2、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就是苏醒,就是温暖,就是繁荣,就是希望。春是花的世界,是鸟的天堂,是诗的故乡。春天如此美好,有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赞美春天的可爱,你能背出1-2首你学过的与“春”有关的诗吗?然后指名背《春晓》等诗。听了这优美的旋律,老师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你听,窗外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唧唧喳喳地叫着。多好的享受啊!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画面,看看哪位同学观察地最仔细,想得最深入
1、初读古诗,了解大意(边读边出示ppt,边朗诵)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师范读古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出示ppt,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认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学习第一、二句。
(1)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2)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3)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3)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4)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板书设计:
远观:一树高绿丝绦
咏柳近看:细叶热爱春天
奇想:谁裁出
古诗咏柳解析 篇6
一、常见的五种古诗词鉴赏题
(一) 名句赏析类
1.题目形式: (1) 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2) 请谈谈对诗歌中千古传诵的名句的理解。 (3) 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 请分析原因。
2.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 答案不要求统一, 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 (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 或采用的修辞手法 (如拟人、比喻等) 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 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二) 品味炼字类
1.题目形式: (1) “某”个字或词用得好, 好在哪里?“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2) 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 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2.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三) 主旨情感类
1.题目形式: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 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四) 想象描述类
1.题目形式: (1) 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2) 展开想象, 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时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发挥联想和想象, 紧扣画面, 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 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 表达技巧类
1.题目形式: (1) 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2) 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 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2.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鉴赏时要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 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
二、题型示例
例. (2015年黔南) 阅读下面的诗词, 完成13—15题: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3.首句中的 (异) 字统领了上阕景物。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 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 衡阳的大雁飞去, 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障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 夕阳西下时, 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 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5.“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大班《咏柳》古诗教案教学反思 篇7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字词
2、读懂古诗
3、能够背诵古诗
4、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5、让学生学习后能够爱护树木,保护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准备:
和诗歌相配的音乐一首
三、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字词,背诵古诗
四、板书设计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
五、教学过程:
1、教师朗诵诗歌
2、学生朗诵诗歌
3、学生讨论诗歌的诗意,古诗是描写什么的
4、教师解释全诗
5、提问学生解释这首诗的意思
6、配上音乐,教师结合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诵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
7、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8、指导说句,写句 。如, 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9、布置作业:
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
教学结束:
古诗咏柳解析 篇8
知识目标:正确认读生字“咏”“绦”, 了解词语意思。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创新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作能力。
美育目标:通过对诗的诵读领悟, 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生气勃勃, 体会春天的美好。
德育目标:在欣赏诗歌中, 积累诗句, 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浓厚兴趣, 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流程
一、解题知人, 感知美
1. 猜谜激趣。
师:同学们谜语猜得特棒, 我特意准备了一个让大家猜猜。 (出谜面)
学生猜后课件出示柳树图。
2. 创设情境。
师:瞧! (指屏幕) 阳春二月, 微风拂面, 唐朝大诗人贺知章, 信步来到波光粼粼的小河边, 看到岸边随风起舞的柳树, 一时诗兴大发, 拿起笔刷刷刷写下了一首诗《咏柳》。
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
3. 解“咏”读题。
师:我们曾学过《咏鹅》, “咏”是用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这里是歌颂、赞美的意思。“咏柳”就是赞美柳树, 能读出赞美的感觉吗? (指名读, 齐读) 。
[设计意图: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认真观察画面创设情境, 使学生对所学古诗产生浓厚兴趣, 激发学生的喜爱之情, 融情于读。]
二、初读诗句, 领略美
课件出示:全诗 (背景:淡淡的柳树图) 。
1. 初读诗句。
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对柳树的赞美之情, 同学们先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结合注释, 了解诗意。
2. 学习字词。
师:“绦”是用丝编成的绳子。 (指导学生读字音, 识记字形, 组词) “似”是多音字 (师用口诀指导运用) 。
3.
读通全诗。
三、自由诵读, 体验美
1. 范读全诗 (按平仄规律读) 。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 说说自己的感觉。
2. 学习平仄。 (课件出示:平声符号“—”, 仄声符号“|”。)
师:缓缓地读是关键, 自我陶醉是境界。古人读诗有一种特殊规律, 听起来如同乐曲一般, 抑扬顿挫, 赏心悦目。 (师指导练习读平声仄声)
3. 整体练读。
师:标上平仄, 就是这样一首诗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
四、反复诵读, 品味美
1. 配乐诵读。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
2. 感知画面。
师:说说你们眼前仿佛出现的画面, 并融入诗句把这种美读出来。
3. 出示早春柳景图。
师: (配乐) 早春时节, 在清清的小河边, 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水中, 柳叶翠绿翠绿的, 又尖又细;柳条一缕缕垂入水中, 柔软绵长;微风徐徐吹来, 柳条儿迎风飞舞。
4. 再度感知。
师:这里的柳条像绿丝织的带子, 婀娜多姿;这里的柳叶像裁出似的, 纤细精巧;这里的柳树像碧玉妆成, 苍翠欲滴。多美呀, 微风徐徐, 小河流水, 翠柳拂面。在优美的乐曲中一齐来读一读。
5. 品读前两句。
师:是谁剪出这么小巧精致的柳叶?
生:春风、春天。
师:说出你们心中的想法,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6. 品读后两句。
师: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想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还会剪出什么?
生:红花。
师:不知 (红花) 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绿草, 不知 (绿草) 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
7. 春回大地。
师:在春风的吹拂下到处姹紫嫣红, 生机勃勃,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后, 要求学生闭目凝思, 想象画面, 同时, 教师在悠扬的古典乐曲中吟诵全诗。优美的旋律, 创设美妙的情境, 渲染气氛, 激发情感, 使学生耳听目明, 口诵心动, 进入诗中描绘的情境。]
五、吟唱诵读, 抒发美
1. 古诗新唱。
师:此时, 我们心中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已无法用话语来表达, 那就让我们唱出来吧! (师配乐唱诗)
2. 整体感悟。
师:不要管唱得怎么样, 只要把情感表达出来就好。让我们与贺知章一道把柳树的美、春天的美表达出来。 (师生齐唱)
[设计意图:在“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配乐吟唱中, 沟通学生与诗人的情感, 产生共鸣, 达到“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效果。当耳边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 加上教师的语言渲染, 学生真情流露, 情不自禁地吟诵, 在潜移默化中品味诗中所表达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六、类比诵读, 丰富美
师:春天是美好的, 春天就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对她情有独钟, 写下了一篇篇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们读读唐朝诗人杜甫的《绝句》 (课件出示:《绝句》配乐)
师解说诗意后, 生齐读。
师:这首诗描写的景物与《咏柳》不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生:都是表示春天的美。
师:春天在哪里, 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美在哪里, 美就在小朋友的心灵中。请看: (课件播放四季风光, 画面下配有描绘四季特点的经典诗句。) 只要用眼睛去观察, 用心灵去体会, 你会发现, 美就在你身边。
[设计意图:诗意的画面, 优美的音乐, 让学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 由“喜爱”到“关注”, 由“关注”到“思考”, 层层递进, 情不自禁地诵读画面中的经典诗句, 从而使美感逐渐沉淀于心灵之中, 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也就油然而生了。]
作业超市
1. 抄古诗, 试着背一背。
2. 春天的景色还有什么特点, 写一写, 画一画。
3. 选择校园中一种植物试着作诗一首。
评析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 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情入文”, 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通过审美体验, 得到心灵的陶冶。
一、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 察情。因此, 本节教学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读, 个别读等;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反复朗读, 或一唱三叹地吟读, 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直到学生读得琅琅上口, 滚瓜烂熟, 声情并茂。
二、由景引情。在古诗中, 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 创设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中, 教师借助电教手段引导学生从景入手, 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古诗的画面入手, 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柳叶、柳条、柳树的;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裁”“似剪刀”等词的情感色彩, 从而把握诗人喜爱、赞美柳树的情感。
古诗咏柳解析 篇9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正确读出碧玉、妆成、裁出、剪刀“4个词语。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拓展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的意境,想象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虽然春天悄悄地走了,但春天的美景总让我们挥之不去,请看:(出示春景图)看了这美丽的春色,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春天吗?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看老师写(1板书诗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2释题
师:谁来读课题?齐读课题,(1)学习咏(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识忆字形)(2)理解咏
师:咏字是口字旁,那么咏就是(生尝试说:歌唱、赞美的意思),咏柳就是(生说歌唱、赞美柳树)
师:我们来读读课题。(齐读)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 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让我们在诗中寻找吧!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2)指名分行读(四人一人一句,开火车读)(3)了解似的两种读音
(4)学习绦:正音、识忆字形、理解绦的意思(绦是绞丝旁,那么就是与丝织有关,那绦的意思就是)生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看注释是读懂古诗最好的方法。读绿丝绦理解绿丝绦(出示实物)
(5)下面我们来读读古诗,看谁读得正确通顺。齐读古诗 2读出节奏,听了你们读,老师也想读
听出了老师与你们读得有什么不同吗?
(有节奏)读的有高有低叫韵律,有快有慢叫节奏 好,请你们也用这种节奏读一读自由读
指名读1中1好、带读齐读古诗。这次老师听出来了,有点像古人读诗了。三理解诗意,品读诗句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来。你读完《咏柳》这首诗,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柳树,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师:请大家轻轻地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从诗中的哪个词或那句话读出了柳树的美? 1学习一二句(1)理解一二句意思
(a)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出示一二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的哪个词读出了柳树的美? 预设:
生:我从碧玉(板书碧玉,解释碧玉就是绿色的玉)读出柳树很绿。
师:哦,柳树是那样的绿就像是被(碧玉装扮成的一样)。齐读:(第一句)还读懂了那个词?
生:我从绿丝绦(板书丝绦)知道柳条像绿丝带一样漂亮。(出示实物)师:当千万条柳条垂下来就像绿色的丝带一样柔美。齐读(第二句)(b)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读1、2)(2)创设情景读
师:早春二月,春风拂面,柳树展现她迷人的风姿。一行行婀娜多姿的柳树倒映水中,柳树翠绿翠绿的,长长的柳条随风飘舞。(课件出示垂柳图)你们看柳树像什么?(亭亭玉立的少女)刚刚我们知道碧玉是指绿色的玉,但还有另一层意思,想知道吗?老师告诉你们:在古代碧玉是指年轻美貌的女子。这里用年轻美貌的女子来形容什么?如果说柳树像美女,那倒垂下来的柳条又像什么呢?(少女的头发)看到这样的柳树,你心里有什么感受?那我们就美美得读吧?个别读、齐读。师相机指导。2学习三四句
(1)多美的柳树啊!诗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师读(出示第三、四句),谁来读?你读懂了哪句? 预设: 生:我读懂了“二月春风似剪刀”就是说二月春风像一把剪刀。师:它剪出了什么?对,裁剪出细细的柳叶。(2)品味“裁”
a出示柳叶图,问这是怎样的柳叶啊?你能用一个词说说?(精美、可爱、嫩绿)b这精美、可爱的柳叶是春风裁出来的,(板书裁生看老师写,注意笔顺)裁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用裁呢?如学生有困难,可引导学生用裁组词(裁缝),裁缝是做什么的?普通人做得出来吗?
师:春风像一位高超的裁剪师裁出了这样美的柳叶,这是怎样的裁啊!(神奇、出神入化)一个剪字怎能代替!(3)了解修辞方法
再读诗,看看有什么发现?(你真会发现)预设:生上一句是问,下面是回答。
师哪一句是问?(不知细叶谁裁出)谁来问问?个别读、齐读。
师哪一句是回答呢?(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仅是回答吗?更是咏叹春风的神奇啊!。在这句中有个似,这似就是(像)的意思。这个句子是个比喻句,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样一比,写的句子就更美了。好,我们一起来读读。(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男女生合作读)3师生合作读诗
师:老师描述,同学们读相关的诗句,可不要读错哟。
迎着徐徐的春风,诗人信步来到小河边,看到柳树翠绿翠绿的像碧玉装扮成的一样,无数柳枝垂下来像绿丝绦一样柔美,诗人不禁吟诵——--诗人来到柳树下看到精美纤细的柳叶,惊喜万分,不禁自问——,哦,原来是春风这把剪刀裁剪出来的呀,诗人赞叹道—
4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对着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说好了吗?带着你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一读。四想象画面
师: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配乐朗诵),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在河畔有一棵高大的柳树,垂挂着无数根细长而柔软的枝条。师:你只看到了翠绿翠绿的柳树,垂下长长的枝条随风飘舞吗?再想想,在这美丽的春天,(柳树旁、山脚下、花园里、小河边)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播放高山流水)这些美景都是春风裁剪出来的,诗人只是在赞美春风吗?还是在赞美春天,大自然
师:是啊!春风一吹,给我们带来多姿多彩的春天,大自然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板书春风------春天——大自然)五链接诗句
师: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啊!让小草发芽生长,柳树那长长的枝条随风飘舞,还在抚摸着堤岸呢(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那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没有长成树荫呢?(出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这样美的春景吸引了黄鹂在枝头间唧唧喳喳的叫着,白鹭也展翅高飞(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大自然的的美景真令人陶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大自然的美景无处不在,还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春江水,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六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师:大自然是多么吸引人啊!(示图,这是谁?他正在做什么?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来赞美的春天柳树吧!指名读:小诗人你来赞美吧!贺知章你来赞美吧!齐读:小诗人们,大家一起来吧!(课件出书诗和图)读得这么好,能背出来吗?我们一起来试试。齐背(配乐)七小练笔
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春天最美的是柳树,在你的眼中,春天最美的是什么呢?请写一写。
师:老师也写了自己眼中春天最美的景物出示:
春天最美的是水,水碧绿碧绿的,像一块块无暇(xiá)的翡(fěi)翠。(是什么)(怎么样)(像什么)
孩子们在你眼中春天最美的是什么?(花、草鸟)拿起笔写一写吧 春天最美的是—,——————,像——-——————————。总结:是啊,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春天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美景真令我们陶醉,大自然真神奇啊!让我们再一次吟诵《咏柳》齐背古诗。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外去收集收集,积累下来,好吗? 板书 咏柳 碧玉裁 丝绦
古诗课堂解析 篇10
一、课型定位:重点课
二、本课分析:
四首诗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都是写景抒情诗。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上重点词语的解释来理解全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知道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生字,掌握灵活翻译诗句的能力、自学的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物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习情境,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我利用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练习说话,体会诗人去感自然的美和他的内心情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直、疑、坐、晚、于、对、孤独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2)、培养学生灵活翻译诗句的能力、自学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古诗背诵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对字、词的分析理解把握全诗的内容;
(3)、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悟出意境并背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望庐山瀑布》和《山行》这两首诗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教学中,我的教学力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采用教——扶——放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上重点词语的解释来理解全诗的意思。通过朗读示范来读好古诗,掌握停顿,还可以了解一些与本诗有关的相关信息。并总结出学习方法。通过按按按媒体对学习进行检测和巩固。
《 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在当前的古诗教学中,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我以观察图片入手,先让学生背诵写春天的古诗,引出课题,学习关于秋天的古诗,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接着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秋天景色,远处的高山,漂浮的白云,半山腰的几户人家,火红的枫叶和欣赏风景的诗人等等,(引导学生说时,注意向古诗靠拢,特别是古诗所描绘的几个画面,意境,要让学生充分感受,领悟,充分表达。)
在教学《山行》时,学习“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话,首先理解句子的意思。他们分析出了秋天的霜叶更加的美丽红艳。所以比二月花更家的吸引人。让作者流连忘返。就势出示按点题:
这句话运用( )写作手法?1、比喻 2、对比、3、夸张
让学生思考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诗人热情地赞美秋天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赞美了秋天枫树的生命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旺盛。充满了活力。学生在讨论思考、交流聆听、检测反馈中,真正的感受到了诗句语言的魅力。
接着读古诗,将古诗读通读顺。并联想回忆刚才的插图画面来说说你理解了哪句古诗的意思。(由于有前面观察的铺垫,学生理解的透彻,老师适当点拨个别重点词句。因此理解诗句这一环节学生掌握的较好,逐渐进入诗词意境。)
最后在老师引导下入情入境地有感情读古诗,由于在自说自悟的基础上,这节课教学任务完成的较圆满。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物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学习的拓展环节中,让他们在积累并背诵诗人的其他诗句。帮助他们更多的感受到祖国的文化的源远流长。
讲《江雪》一诗,让学生在了解了柳宗元的生平以及一些主要的事迹后,对于他的孤寂的心情能够有所体会。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以互文构建广阔的“对话场”。
有人说,“诗不是锁在文句之内,而是进出历史、空间里的一种交谈”。这话指出,想要与诗交谈必须先得做到能够“进出历史、空间”。学生相应的知识、经验的储备成为他们能否与诗对话,走进诗歌意境的关键。因而,教师应该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构建广阔的“对话场”,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诗意的理解。
2、以想象催动心灵的对话。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主要元素,体悟诗意绝对不能回避意象。意象就是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过这些形象营造的情境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过程,这一切必须借助想象。想象是学生与诗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联系经验,寻言明象。语言背后形象的唤起,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催化。在读诗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便能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
赠花卿古诗词解析 篇11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注释:
1.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卿:尊称。
2.锦城:四川省成都市。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纷纷:繁多而纷乱。此处应是“繁盛”意。
3.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半入”并非各半。
4.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几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解说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 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 “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 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 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 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天静沙·秋思古诗文解析 篇12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天静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作者介绍】
马致远(1250?~1323?)号东篱。元大都(拿北市)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晚年隐居杭州乡村。他是元代著名杂剧、散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多叹世之作,抒发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愤懑,也有浓重的隐居乐道,超然物外的消极情绪,风格豪放清逸。有近人辑本《东篱乐府》。
【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念。
【注评】
枯藤老树昏鸦枯:干枯。藤:蔓生植物。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黄昏。○见秋末之景,动游子思乡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见他人之家,又增一分乡情。
古道西风瘦马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人怎么受得了?以上为第一层,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秋末之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夕阳西下○“夕阳”照应上文“昏”字。
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指浪迹天涯的旅人,断肠,极写思乡思亲之甚。○前面的写景,都是为此句作铺垫。以上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意,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译文】
黄昏,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乌鸦在哀鸣;潺潺流水,小桥旁边,呈现几户人家;嗍嗍西风,荒凉古道,疲惫不堪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已经落下,我这个浪迹天涯的旅人,不禁又升起思乡思亲之情,简直要肝肠俱断了。
【简析】
这首小令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色。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第二句,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彩画。二者相得益彰。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这首小令构思精巧。“枯藤老树昏鸦”,等于是给全诗定下了悲凉惆怅的基调,好像是给一幅画抹上了底色,渲染和衬托了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使得那种悲凉的色彩更为浓重。而“小桥流水人家”却是一幅温馨宁静的画面,与全诗的基调和气氛似乎不甚和谐。其实,这正是诗人的高妙之处。用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宁静,反衬沦落天涯者的思乡愁苦,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因为这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评价了这首小令,认为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古诗咏柳解析】推荐阅读:
古诗解析咏柳12-21
乡村四月古诗解析05-30
《夏日绝句》古诗解析12-06
《陇西行》的古诗解析09-13
古诗观书有感解析08-24
崔颢《黄鹤楼》古诗解析01-02
送杨子岑参古诗原文及解析07-19
《早发白帝城 》古诗解析11-07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01-07
小升初语文《示儿》古诗词考点解析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