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2024-06-12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精选11篇)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篇1

中考文言文翻译“九字诀”

文言文翻译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重头戏。不少同学不懂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翻译时常出错误,闹出笑话。怎样准确的翻译文言文呢?文言文翻译“九字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从而便于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九字诀”是指“信、达、雅,留、换、调、引、增、删”九个字。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实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词、实词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

一、留

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专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某些典章制度名称等古代专用名词。这些不必翻译,都要保留原词。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例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

“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应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藤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等,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

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例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还有,古今异义词,同一个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求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用今义去理解。还有,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三、调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你太不聪明了。

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

——您凭借什么应战呢?

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

——从扬州回家。

四、引 引申词义。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义,这些意义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例如: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申义。

五、增

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兵马埋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或“猜测”)、“惧怕”、“埋伏”。

2.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

3.句子成分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为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我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4.有些句子,不好说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句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上口,表意也才通顺明白。例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六、删

删去不译。文言文里的一些虚实,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者”、“也”都可删去不译。

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例如: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此外,有些表敬称和谦称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

“留、换、调、引、增、删”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篇2

一、注

注, 就是在文本中标注出难读的字音和重要的词意。此环节要求学生把重要的、关键的注释写在课文对应的词语上;课本上没有注释的, 要借助工具书查阅、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 也把字音、词意标注在文中。同时, 要求学生在标注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的初步了解。

但在教学中发现, 初中起始阶段的学生没有标注的习惯, 口头翻译课文时, 既要看文本又要看文下注释, 目光在文本和注释之间游离不定, 只顾着完成任务, 哪里谈得上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口译过程常常是结结巴巴, 口译过后莫名所以, 既耽误时间、又没有效益, 更不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

《童趣》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篇文言文, 教学时应通过板书、多媒体演示等手段交给学生“注”的方法, 培养他们给课文做批注的习惯。示例如下:

这是一篇浅易文言文, 写的又是学生比较喜欢的童年趣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完成“注”的任务没有问题。示例中, “秋毫”、“物外”是文下有注释的, 其余都是学生自己理解后自己标注的。因为这是进入初中后第一次学习文言文, 要求标注要细, 达到根据标注就可以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可以说, 没有注的第一步, 学生就不能深入地理解文意, 也就谈不上培养语感、领悟内涵、积累文言知识了。

二、顺

顺, 即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其法有保留、替换、补充、调整语序、略去等, 基本要求是能够用规范的语言准确地说出句子的大意。

这个过程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古人文言表述的习惯, 了解文言文句子的规律。省略句和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 顺的过程中就要加以补充和调整, 如,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则应补充为“温故而知新, 可以 (之) 为师矣”;“何以战”应调整为“以何战”。除此之外, 还要告诉学生文言文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官职等是可直接保留的, 如“庆历四年”“陈太丘”等;而对于古今意思没有变化的词语, 为了使译文顺畅就要进行替换, 如“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无礼”一词尽管现在还在使用, 但是联系上下文替换成没有礼貌则更顺畅;对于调整音节的助词, 则可略去, 如“公将鼓之”、“怅恨久之”中的“之”。

这一环节, 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适当点拨。可以让同桌学生互说互听、合作学习, 教师往来巡视、答疑解惑, 同时注意倾听并及时纠正学生说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板演等形式对重要词语加以强调, 然后让学生站起来用自己的语言述说文章大意。

这一环节还要求教师要有耐心, 特别是学生初学文言文的时候, 要给学生充分的“顺”的时间, 不能急于求成。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 一位学生草率地把“元方时年七岁”理解成“元方七岁那年”, 显然, 学生在不该调整顺序的地方进行调整了, 教者不是简单的纠正, 而是引导学生联系全文, 让学生体会出文章突出的是元方的形象, 便自觉在七岁前加个“才”字, 将句子译为“元方这一年 (才) 七岁”, 既纠正了学生的误解, 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体悟, 可谓一石二鸟。

三、读

如果说学生在“注”和“顺”的环节中的读是初读、粗读, 这里的读则是深入地读, 是精读, 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有效的读, 是进一步对话文本, 理解文本, 培养文言文语感, 积累寻章断句知识的读。

读的形式有范读、领读、个人读、齐读、默读、朗读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多种阅读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避免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的读。

读的要求要严格, 正如朱熹所说“务须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读一字, 不可少读一字, 不可多读一字, 不可倒读一字”, 达到“多读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的境地。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诵读是古代语文教学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诵读, 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一种“出声”的“读”, 它包含和朗读、朗诵并行的多种读的形式, 包括读书时的左右晃动、引吭高歌等“伴读”形式。诵读注重强调以下要素: (1) 注重多种感官的参与, 综合调动多种感觉器官, 眼到、口到 (中介) 、耳到、心到。 (2) 注重读的量, 不是读一遍两遍, 而是反复多遍, 直至成诵。 (3) 注重读的质, 它是品读、美读, 重在“整体直觉”地“玩味”, “须是沉潜讽咏, 玩味义理, 咀嚼滋味” (朱熹语) , 如此“涵咏”, 方能达到心与书的融合, 让书上死的文字化为人心中活的养分!

四、品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都充满着神奇的“文质兼美”的力量。张志公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说:“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 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语文教材用《鸿门宴》、《赤壁之战》等作为课文是取其文学性而入选的……《答司马谏议书》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书信, 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信……只是由于王安石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拗相公’的形象跃然纸上。《活板》不是科学论文或科普文章, 它本来就是从《梦溪笔谈》这部‘笔记小说’选出来的。”由此可见,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有“文”的意识, 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品”所解决的正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意, 通过议论、讨论、甚至是争论等多种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品“情”、品“景”、品“道”, 将文言文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挖掘出来, 以期收到培养鉴赏能力、传承文明的功效。

如, 教学《爱莲说》时, 引导学生将“花之君子”与“人之君子”进行比对, 领会文本所传达的作者的君子情怀, 这是品“情”;在教学《伤仲永》时, 设计仲永为什么会“泯然众人”这一问题, 得出“如果不学习, 即使天资再聪颖也会变得与常人一样”, 这是品“道”;教学《小石潭记》时, 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描写竹、水、鱼、石、树等景物时如何做到层次分明、用语准确、运用了什么修辞等, 体会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这是品“景”, 而文章最后触景生情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则又是品“情”了。

五、背

背诵是文言文教学重要的目标要素之一,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这是《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背诵是一种古老的语文学习方法, 也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郑板桥在《自叙》中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不只非善记, 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 必千万遍。舟中, 马上, 被底, 或当食忘匕著, 或对客不听其语, 并自忘其所语, 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可见背诵是何等重要啊。

理解和熟读是背诵的基础, 只有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才是有效的, 才能形成长时记忆;熟读的过程其实是加深理解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背诵。如《曹刿论战》, 文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设计了四个小问题: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战前准备的?3、在战争中, 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击时机的?4、鲁国获胜后, “公问其故”, 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这几个问题既提示了文章的整体骨架, 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若指导学生据此背诵课文, 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背诵既要“背”更要“诵”, 它不是把文本简单地复制、存储于大脑, 而是要把文本和“文味”同时保存在记忆中, 所以, 指导学生背诵时还要关注语感的培养。如《出师表》一文, 语言质朴, 情词恳切, 说理透辟, 写得有理、有节、更有情, 在反复叮咛中, 耿耿忠心、拳拳之情跃然纸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反复练读, 读出情、读出义, 读出味, 并体现在背诵中, 这才是真正的背诵。

六、积

积就是积累。对学生来说, 学好文言文, 掌握并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很重要。课后练习中虽然有目的、较系统地总结了一定量的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 但仅死记硬背这些解决不了问题。只有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课文, 读出词类、读出语感并广泛地积累词汇语汇。

例如: (1) 古今异义的积累。古今异义常见有四种情况: (1) 词义的扩大; (2) 词义的缩小; (3) 词义的转移; (4) 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中的“妻子”一词, 古义是指“妻子与儿女”, 今义则专指“男人的配偶”, 属词义的缩小。 (2) 一词多义的积累。如“主人日再食” (《送东阳马生序》) 中“再”是“两次”之意;而“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曹刿论战》) 中却是“第二次”之意。此外, 还有通假字的积累、虚词的积累等。

为了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笔记本, 先逐课记录常见的文言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 并注明出处。最后进行归纳、比较, 整理成册。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储备能力, 又能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更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 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是初中语文教学贯彻新课标精神所必须直面的课题。“注”、“顺”、“读”、“品”、“背”、“积”文言文教学六字诀 (六大环节) , 是在新课标精神指引下, 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 或许能给文言文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环节,自主,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2]丁帆.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中学语文卷)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

[3]李山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篇3

透视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高考语文对文言文翻译的重视。而学生在做文言语句翻译时普遍感到困难,得分较低。如何打破文言语句翻译的瓶颈,取得高分呢?笔者以为在做文言语句翻译时,应记好这六字诀,即审、联、析、对、通、誊。

一、审“审”就是认真审读译句,审出命题人在其中设置的几个文言关键“点”。答题人要明白,命题人独独要求翻译此句,或考其中的某个实词、虚词,或考其中的一个句式等说明这句有名堂。几个“点”清楚了,即抓住了命题意图和翻译时的特别留心处。由于现在一般是试卷和答题卷分离,必要时可对“审”出的“点”用笔在试卷上圈画作出标识,提醒自己翻译时一定要把这些“点”明确地译出来,因为评分是按点给分,这些“点”有可能就是得分点。

二、联“联”包含联系语境和联想旧知两层意思。联系语境,即在翻译文言语句时,要联系译句所在的语境,学会瞻前顾后,弄清译句与上下文的关系,切忌就句译句,孤立翻译。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段,随文疏解。如果对这个译句一时不懂,可通过上下文的意思“包抄”出来,继而估摸出这个译句的大意。联想旧知,就是对“审”出的文言关键“点”,结合自己以前所学,进行相关意义和用法的联想。做题时一般先要联系语境,理解文言语句的大意,然后再联想旧知并结合审出的“点”,对号入座,准确定位审出的文言关键“点”的意义和用法。

三、析“析”就是对依靠“联”难以翻译的个别文言词,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对文言语句的语法结构分析,进而推断出它们的意义,尤其是一些词类活用词,用此法很奏效。

四、对“对”即在前面三个步骤的基础上,准确“对译(直译)”自己“审”出的文言“点”,特别要把一些关键实词的意义(如词语的使动义、被动义和意动义)、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的特点明显地体现出来。为此,我们翻译时一般应以直译为主,做到字字落实,“点点”醒目,并充分反映出原文在用词造句和语气、风格上的特点。

五、通“通”就是对照审出的“点”把自己译好的句子认真仔细地通读一遍,检查一下译句是否有漏译现象,是否文从字顺,是否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病句等。这一环节在文言语句翻译时非常重要,而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忽视,认为句子翻译完就万事大吉了,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失分。

六、誊“誊”即誊写译句。前面五步程序主要是在草稿纸上来完成,在对文言译句检查无误后,将翻译好的句子誊写在试卷的答题纸上,在誊写时一定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即字迹清楚,笔画清晰,卷面清洁;“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不规范字,不写错别字。对于这一环节,考生平时不太注意,有的考生直接在答题纸上翻译,译完后发现有错误再作修改,这样就使得卷面不整洁,有时甚至污损答题纸而影响自己的得分。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篇4

学习政治,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会运用课本上的知识来分析实时热点。浙江省文科状元徐语婧总结她政治高分的秘诀时用六个字概括:学习时记住六个字“背目录,看热点”,答题时记住六个字“教材、材料、热点”。下面的徐语婧同学的经验:

“假如学文科真的有点什么必须死记硬背下来的话,首要的就的目录,而不是去去翻教辅书上整理的五花八门的内容。无论是政治、历史还是地理,都把课本上的目录给背下来,这里我用的是‘背’而不是‘看’字”。

为什么要背目录呢,因为论述题都是按观点给分的,比如一道题目12分,要答四个观点,每个观点3分,如果你写了很长一段话但只有一个观点,那么你只能拿到一个观点的分数也就是3分;但如果你简短地写了4句话,每句话却踩着一个点,那么你的分数肯定要比你只答一个观点更高。目录背熟以后,无论碰到哪一道主观题,首先想到的都应该是那一张目录。依照目录,一节一节去回想内容,就不会漏观点,回想完之后,对题目该从哪些内容来回答,就已经成竹在胸了。

六字诀写好调研报告 篇5

在 “准”字上下功夫,精心选题,增强科学性。一是紧扣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选准题。坚持抓大事、谋全局的原则,自觉把调研工作与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紧密联系起来,为党委、政府决策出准主意、出好主意。二是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选准题。密切关注上级政策动向,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研究,为本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三是紧扣热点难点问题选准题。把握重点,选出影响和制约本地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认真加以研究,切实打好前战。

在 “实”字上下功夫,扎实调研,增强针对性。一是态度要老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按照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要求,从自身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地做好调研工作。二是工作要扎实。扎实的前期准备是提高调研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扑下身子、深入实际、把握实情,才能把调研工作开展好、把调研报告撰写好。三是报告要真实。在写调研报告时,不仅要肯定成绩,还要客观反映存在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写出可靠可信的调研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参考。

在 “新”字上下功夫,突出新意,增强指导性。这里讲的“新”,主要指的是有新意、有见地、能够抓住人心。一是角度要新。写调研报告时,选择独到的切入角度非常关键。这就需要作者独具慧眼,选好切入点,在大中取小,以小见大。二是观点要新。调研报告不是老生常谈,而是针对遇到的问题,提出新思路。作者要根据新形势、新政策的要求,运用发散思维,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三是素材要新。以超前的`意识和长远的眼光认真分析、研究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努力在走访调研过程中挖掘具有创造性和新颖性的素材。

在 “快”字上下功夫,紧抓热点,增强时效性。调研内容的时效性较强,必须在“快”上着眼,把“快”体现在调研工作全过程。一是着手要快。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调研工作要早做打算、超前谋划、充分准备,以最快的速度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二是调研要快。严格按照党委和政府决策部署要求,第一次时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及时掌握最新情况,以最短的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三是成文要快。无论是从文章的构思撰写,还是分析研究,都要“快”字当头,以最高效的方法写出高水平的调研报告。

在 “细”字上下功夫,深入分析,增强系统性。老子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要想把调研报告写好也需要从细微之处入手。一是考虑论证要详细。对调研掌握的情况和征集到的意见建议,要反复推敲、详细论证,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可行实用的意见建议。二是数据收集要仔细。在调研过程中要细致入微、一丝不苟,认真收集相关资料和所涉及的每一项数据,确保没有纰漏。三是谋篇布局要精细。要着眼于实、立足于高、定位于远,按照严谨、适当的要求,于精细之处思考问题、谋划发展、摸索规律,力争勾画出清晰、合理的篇章结构。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篇6

工作20几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上10年,管理班主任工作10几年。我觉得,班主任工作,除了常规工作方式外,更要注意“六字诀”,那就是:责任、良心、感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

责任,是针对自己而言的。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永远选择了清贫,选择了奉献;我们既然站在了班主任这个岗位上,我们就选择了教师育人、选择了为人师表。我们就要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或教师,或家长,或警察,或医生……全方位管理学生:学习、生活、安全、健康……所以,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在需要出现的地方。这就是“责任”!

良心,是针对学生而言的。社会选择了我们,家长选择了我们,而且家长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尊师重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切,可想而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全身心投入、良心发现,以爱自己的孩子之心去爱我们的学生呢?(班主任工作艺术)当三年后,家长和学生与我们挥手告别时,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尽到了我的良心!

感情,是针对同事而言。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域,但既然都在一所学校,我们就是一家人。“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学校就是我们的大家庭,同事之间犹如长辈晚辈、犹如兄弟姐妹,有困难,我们一起解决;有喜悦,我们一起分享。工作中,应以大局为重,抛开个人恩怨,为学校的发展而忘我工作,这就是感情!

请记住:没有感情投入的工作,将是苍白无力的敷衍塞责!

发动机长寿“六字诀” 篇7

(2) 净:即油净、水净、气净和机体净。若柴油、汽油不纯净, 会使精密的配合机体磨损, 配合间隙增大, 造成漏油、滴油, 供油压力降低, 间隙变大, 甚至造成油路堵塞、抱轴、烧瓦等严重故障;若空气中含有大量尘土, 将会加剧缸套、活塞和活塞环的磨损;若冷却水不纯净, 会使冷却系统因水垢堵塞, 妨碍发动机散热, 润滑条件变差, 机体磨损严重;若机体外表不净, 会使表面受到腐蚀, 缩短使用寿命。

(3) 足:即油足、水足、空气足。若机油供应不足或中断, 会使发动机润滑不良, 机体磨损严重甚至出现烧瓦现象;若冷却水不足就会使机温过高, 功率下降, 磨损加剧, 缩短使用寿命;若空气供应不及时或中断, 就会出现启动困难、燃烧不良、功率下降和发动机不能正常运转等现象。

(4) 检:即经常检查紧固部位。因柴油机和汽油机在使用过程中受振动冲击和负荷不均匀等影响, 螺栓、螺母容易松动。因此, 各部位的调整螺栓都要检查, 以免因松动而损坏机体。

(5) 调:即柴油机或汽油机的间隙、配气相位、供油提前角、喷油压力以及点火正时都应及时检查并调整, 保证发动机处于良好状态, 方能节省燃油, 延长使用寿命。

小说阅读“六字诀” 篇8

“人”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小说刻画的重点,但次要人物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二是能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三是借次要人物之口评价主要人物;四是线索作用,贯穿文章。

“构”不仅包括小说的“情节”,还包括“布局”。小说的情節布局一定会掀起波澜,或是步步蓄势,波澜迭起;或是卒章显志,悬念顿消;或是戛然而止,余音绕梁等等。

“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还包括事物的描写,渲染的意境。自然环境的作用是常考题型,其作用主要有五:一是突出景物的特点,二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三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者心灵;四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五是突出主题。

“特”即小说语言的特定的含义、特殊手法、特别效果。

“互”即交流互通。小说文本的最大魅力在于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互动,这种互通体现读者借助小说的情节和语言,同作者进行交流,借此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对艺术形象进行再造。

“意”即小说的立意,小说的立意并不能独立存在,它是依托小说的其他五个因素相辅相成的。主要人物的秉性、次要人物的作用,布局富含的意蕴,环境描写的作用,作者的意图,读者的体验等等都涉及到文章的主旨立意。

结合具体文本,对上述“六字诀”相互勾连,融会贯通,阅读备考的效果定能显著提高。例 题 呈 现

宗璞《“这是你的战争!”》

1. 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宗璞《“这是你的战

争!”》

答案这一节通过师生问答,目的在于表现出孟弗之对征调大学生入伍的积极支持态度。①与第4节叙写孟弗之对志愿入伍的工学院三年级学生的支持、爱护形成映衬;②与第5节反对四年级蒋姓学生不应征入伍作对比或为第⑤节埋设伏笔;③与第6节萧子蔚老师对征调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解析“构”是关键词,但与“特”、“人”、“意”等均有关联。作答时首先要明确第3节的“特殊含义”。应试中许多考生往往忽略了孟弗之的支持态度,直接答与上下文的关联,还有不少考生缺乏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联系到第4节,却忽略了与5、6节的联系。

2. 文中对手帕的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答案孟弗之先生将叠得方整的手帕递给志愿应征的大学生擦脸上的雪水,而后又将成为湿布的手帕顶在头上,这些细节都表明孟先生对应征学生的欣赏、爱护、支持、赞扬,并且由衷地高兴。

解析“具体说明”,要求将具体的描写内容概括呈现,这也是“特”的要求。如直接答心理活动则要扣掉2分。如分析不够丰富细腻,只答到“欣赏、爱护”,就只能得1分。

3.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

答案①“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着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作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②“雪”与“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③“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

解析作答难点在一个“互”字,题干中的“深刻寓意”需要读者准确探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深入体验。答点“①”从“特”字入手,由浅入深分析雪的特定的含义和特殊手法。答点“②”从“景”与“人”心灵联系角度作剖析。答点“③”从情节的变化角度纵观小说的立意。现 场 练 兵

王富的草鞋

季明

在八里湾人的印象中,王富的一生,似乎就是坐在他家场院的那个草鞋耙子上,不紧不慢打着草鞋。

草鞋耙子,是父亲留给王富的,至于是谁留给父亲的,也许是爷爷,也许不是。梨木耙齿,在麻绳经年累月的打磨下,已经光滑得油黑发亮。

王富除了干农活,别的爱好也没有,就是打草鞋。当然,在八里湾,乃至整个赤城县,似乎就只有王富一个人,还在打草鞋,也似乎只有王富一个人,还会打草鞋。

人们经过王富家的场院时,会停下来,翻起眼珠,莫名其妙地看着他。人说,打这些草鞋,有什么用呢?

王富说,穿啊。

人“哧”了一声,说,现在,谁还穿草鞋!

王富埋头干着自己的活儿,说,我自个儿穿。

打这么多草鞋,你穿得了吗!

这时,王富抬起头,诧异地说,咋穿不了?日子还长着哩!

人就又“哧”了声,走了。

王富的草鞋,也曾红火过,当然,这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时他还年轻,从父亲那儿学会这门手艺,活儿精、漂亮,草鞋挑到集上,立马被人们抢购一空。后来,草鞋没人穿了,卖不掉。于是,王富的草鞋,便彻底退出了赤城的历史舞台。

王富很想把这门手艺传给后人,儿子坚决不学,说,这满世界谁还穿草鞋?孙子呢,说得更绝,这手艺,你还是带到棺材里去吧,我一年在外打工挣的钱,就这破草鞋,能买一火车!

七十九岁那年,王富在草鞋耙子上头一歪,摔倒在地。儿孙们把他抬进屋,已经不能说话了。王富费力地抬起手,指指自己的脚。儿孙们明白了,赶紧跑进屋,找出一双新草鞋,穿在他脚上,王富这才咽了气。

赤城是老区,这一年,筹拍一部革命题材的电影,导演请当地的一位干部帮忙买些草鞋来。红军么,肯定是要穿草鞋的。

干部非常为难,跑遍了整个赤城,也没找到草鞋的影子。后来,听说八里湾的王富会打草鞋,就带着导演来了。

看着那一满屋的草鞋,导演眼睛倏地亮了。王富的草鞋底儿上,用染成彩色的细草绳,编出花鸟鱼虫的图案。导演连声说,精品,真是难得的民间艺术精品啊!

导演是个艺术人,精心挑选了几双。你想啊,在客厅的墙壁上,挂个斗笠、蓑衣,下面再来串草鞋,多田园啊!

把剩余的草鞋全部买下来,拍电影,还不够,导演问,还有吗?

王富的儿孙们摇摇头。

在给王富办丧事时,要待客,儿孙们把那个草鞋耙子劈了,做了炖肉汤的柴,本来看着这满屋的草鞋也碍事,要清出去,烧掉,王富老伴死活不同意,说,留着是个念想,看见它们,就好像你爹还在场院里打草鞋哩!

导演急忙又问,谁会打草鞋呢?

儿孙们和八里湾围观的人都摇摇头,说,除了老一辈的人,现在谁还会打草鞋呀!

——摘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1期)

阅读上文,合理运用“六字诀”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第2段叙写含义丰富,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简析在小说中“路人”和“导演”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探究小说中“王富”这一形象的深刻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第1句突出了编制草鞋的器械与技艺薪火相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②第2句写梨木耙齿的光滑则突出王富一家几代人都把生命倾注在编制草鞋上了。③光滑的梨木耙齿就是一段千百年草鞋匠的奋斗史。

2. 同:①都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②借人物之口来评价人物。异:①路人对王富的不解,从反面来衬托王富的孤独与执著;②导演对王富编制草鞋的褒扬,从正面突出了王富的技艺高超。

3. ①“王富”其人,经济并不富有,但是精神富有;②路人的嘲笑、家人的不解,反衬出老人对传统文明的深情守望;③草鞋匠王富是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他的境遇也是传统文化的现实境遇:逐步衰退,但仍闪现一屡希望的曙光。

(作者:李正浪,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六字诀” 篇9

一、审:审诗题,掌握答题信息

高考诗歌鉴赏,必须有很强的标题意识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破解诗歌奥秘的关键点来看待,从中寻得思想感情的蛛丝马迹。题目即文章的眼睛,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例如鉴赏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鉴赏首先从标题入手:“春夜”点明季节和时间为春天的某个夜晚,“洛城”点明作者当时客居洛阳,“闻笛”点明作者听到了笛声。具体是写笛声的情况还是写闻笛的感受,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就很好理解了。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客居他乡的游子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

又如杜甫的《客至》《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根据标题就可以判断《客至》是写客人到来的情况或自己的心情,《登岳阳楼》是写诗人登楼所见或所感,《旅夜书怀》则是诗人某个旅途夜晚心情的抒发。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文后问题。(2004年高考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解题思路】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本首诗题中“征人”交代了诗中所写的对象——“戍征之人”,“怨”是对“戍征之人”情感的提示。诗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感情,考生应该从题目所提示的这种感情入手,去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细节和景物来表达这种感情。由此入手,分析诗歌的内容,回答有关的问题。前两句,从即日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恨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三、四句,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更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参考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苦寒,怨景色单调。本诗四句写景文字都围绕一个“怨”字展开。

二、看: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

高考诗歌鉴赏题往往会选用不大知名的作家的著名诗篇,为此,常在诗后加上注释,介绍作者及有关情况。2008年全国各省市18套高考诗歌鉴赏题,有13套加了这样的注释,考生千万不要忽略看注释这一信息,这是答题时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写作意图等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注释①介绍李弥逊的情况虽然很简单,却是我们答题的方向。注释讲,李弥逊“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这几句是很重要的信息,诗言志,是作者的心声,是作者感情的宣泄。可以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情绪与注释中“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的处境有很大的关系,抓住了这一信息,答题也就游刃有余了。

李弥逊《春日即事》,考生应把伤春(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理解:“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本诗主要是借诗人自身处境的描写来抒情。通过“车尘不到”深受冷落的处境和“自掩门”的动作,抒发了主人公失意、不平之情,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三、辨:辨题材,把握诗歌内容

古代诗歌从题材上大致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闺怨送别诗等,鉴赏古诗要分辨清楚诗歌的题材类型,把握好不同题材的诗歌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内容。不同类型诗歌在题目上的用词各有自己的特点,像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怀古诗则多用“感、怀、忆”等字眼。在诗歌的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揭示也各不一样,如果了解了这些特点,分辨出它们的不同,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诗歌的主题,为鉴赏领悟全诗打开了一扇大门。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重庆卷)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解题思路】首先我们从题目及整首词中可以分辨出这首词的题材类型,这是一首送别词;然后根据“送别词”这一题材的特点(表达对亲人或友人的离情别意;或抒发送行人的深情厚意)作为突破口进行分析。

从词中可以看出,友人鲍浩然大抵是浙东人,他从客途返家。上片着重写送别之景,作者通过比喻、拟人、设问的方法,把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一山一水的景写活了: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从而表达了对友人鲍浩然的深情厚意。

下片着重写友人将去之地,鲍浩然归去的浙东地区,那里春光明媚,更有明秀的山容水色,阳春不老。作者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因而便写出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了送行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和一片深情。

【参考答案】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四、析:析诗眼,品味传神字词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含蓄的特点,在品味诗歌语言时应注意有象征意义的词句,挖掘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要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传神字词进行深入体味,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题思路】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第三联,诗人把目光从思古的幽情中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拳宿鹭”中的“拳”和“退飞鸿”中的“退”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动和静的结合描写来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以此表达自己向往隐逸的生活。对这些传神字词,细加咀嚼、品味,就可以领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五、悟:悟意象,揣摩隽永意境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所谓“意境”,就是统一于作者主要思想感情的一组意象。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感悟、品味、揣摩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意境,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例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这类题型答题的格式一般为:先解说诗句写了什么景,然后分析景中有什么情并归纳出这幅景和情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画面),最后进行一句简单的评价。

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一般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的。作者选用“绿暗”、“红稀”这两个词,意在以黯淡色彩映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而“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引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作者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衰败景象(意境),把错综复杂的感情概括为“古今情”,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这首诗将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惆怅感伤的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六、明:明手法,赏析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主要是指所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包含修辞手法)。诗歌考查的表达方式重点是描写和抒情。涉及到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反问、双关、引用(典故)、衬托(正衬、反衬,反衬又有以动衬静、乐景衬哀情等);还有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

例6.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表达技巧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巧,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本题答题格式:首先写出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诗中哪里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是怎么用的,有什么效果。

一、二句借物起兴,直陈其事,看似写景,实则在于暗喻,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写出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另外,这支曲子全部是对偶句,却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并不显得生硬。除此之外,应该注意其中还运用了夸张,如把将“风景”比为“箭”。

【参考答案】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用这几种修辞方法,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

二、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2)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一、(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二、(1)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这两句诗表达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2)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②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六字诀”在武氏太极拳中的应用 篇10

作为中国传统的武氏家传太极拳,既是修心养性延年益寿的拳术,又是看家护院防身自卫的功夫。武氏很多都涉及到太极拳炼气和呼吸之法。其中,把六字气诀和太极拳套路相结合进行习练,是武氏太极拳注重养生的又一例证。

所谓“六字气诀”,《养性延命录·吸气疗病篇》中记载:“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

习练武氏太极拳以六字吐气诀配合拳势动作,以拳势动作为导引,在呼吸吐纳的同时,通过特定的读音口型来调整与控制体内气息的升降出入,分别形成与人体肝心脾肺肾胆,三焦相对应的“嘘呵呼吹呬唏”六种特定的吐气发声方法,从而达到练养相兼,内外兼修,内调(壮)脏腑,外健筋骨的最佳养生健身之目的。

一、六字气诀口型与五音

五行脏腑的对应关系及功效

1、“嘘”字吐气法:

“嘘”字音xū,属牙音,五行属“木”。对应脏腑为“肝”。发音吐气时,嘴角后引,槽牙上下平对,中留缝隙,槽牙于舌边有空隙。发声吐气时,气从槽牙间和舌两边的空隙呼出体外。

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嘘”字音具有泄出肝之浊气,调理肝腑之功能。同时,配合两目睁圆,还可起到疏肝明目之功效。

2、“呵”字吐气法:

“呵”字音hē,为舌音,五行属火。对应脏腑为“心”。发声吐气时,舌上拱,舌边轻贴上槽牙,气从舌与上腭之间缓缓呼出体外。

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呵”音,具有泄出心之浊气,调理心脏之功能。

3、“呼”字吐气法:

“呼”字音hū,为喉音,五行属土。对应脏腑为脾脏。发声吐气时,舌两侧上卷,口唇撮圆,气从喉出后,在口腔中形成一股中间气流,经撮圆的口唇呼出体外。

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呼”音,具有泄出脾胃之浊气,调理脾胃之功能。

4、“呬”字吐气法:

“呬”字音sī,为齿音,五行属金,对应脏腑为肺。发声吐气时,上下门牙对齐,留有狭缝,舌尖轻抵下齿,气从齿间呼出体外。

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呬”音,具有泄出肺之浊气,调理肺脏之功能。

5、“吹”字吐气法:

“吹”字音chuī,为唇音,五行属水。对应脏腑为肾。发声吐气时,舌体嘴角后引,槽牙相对,两唇向两侧拉开收紧,气从喉出后,从舌两边绕舌下,经唇间缓缓呼出体外。

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吹”字音,具有泄出肾之浊气,调理肾脏之功能。

6、“唏”字吐气法:

“唏”字音xī,为牙音,五行属木。对应脏腑为少阳三焦(胆)。发声吐气时,舌尖轻抵下齿,嘴角略后引上翘,槽牙上下轻轻咬合,呼气时使气从槽牙的空隙中经过而呼出体外。

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唏”字音,具有疏通少阳经脉,调和全身气机之功能。

二、六字气诀呼吸的方法

呼吸方法采用太极拳最常用的逆腹式呼吸法。

其方法是,鼻吸口呼,鼻吸气要气贴脊背,胸腔慢慢扩张,而腹部随之微微内收;呼气时则与此相反。呼气时,一定要注意微微用意,做到吐惟细细,纳唯绵绵,有意无意,绵绵若存,不能用力,绝不故意用力使腹部鼓胀或收缩。

三、六字气诀适用的太极拳套路

六字气诀属内调功法,适合与动作舒缓,圆和自然的拳术套路相配合,在武氏太极则适合与一路中捋架及三路小架套路配合习练。

四、六字气诀的选用原则

1、一个套路一遍,最好只选一个字诀相配合。

2、选用哪个字诀,要看练功者想要达到的功效而定。如练功者以养生为目的,可根据“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传统养生理论,以及六字气诀与脏腑的对应关系选用字诀。即,春季(每年的公历2月4日前后至5月5日前后)重养肝,此时练拳应以“嘘”字诀配之;夏季(每年公历5月5日前后至8月7日前后)重养心,此时练拳应以“呵”字诀配之;秋季(每年公历8月7日前后至11月7日前后)重养肺,此时练拳应以“呬”字诀配之;冬季(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至来年2月4日前后)重养肾,此时练拳应以“吹”字诀配之。

若练功者以治病为目的,练拳时可按以下原则选用相应字诀:心脏不舒者可选用“呵”字诀;肺脏不舒者可选用“呬”字诀;脾脏不舒者可选用“呼”字诀;肝脏不舒者可选用“嘘”字诀;肾脏不舒者可选用“吹”字诀;三焦(胆)不舒者可选用“啼”字诀。

果树冬季施肥六字诀 篇11

“早” 冬季早施肥能提高光合能力,增加储藏养分,促进花芽分化,增强树体抗性,利于越冬和来年早期生长。果树结果后养分缺乏,宜及时施肥以补充树体亏虚,一般采果后即可开始,越早效果越好,最迟不能晚于11月下旬,土壤温度不低于5℃,过晚则肥效难以发挥、伤根愈合慢,不但起不到“补虚”之效果,反会有伤树之弊端。

“养” 养分要全面,以充分起到养根壮树、培元固本之效。冬季施肥要以有机肥为主,为来年全年生长奠定基础,同时辅以速效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迅速补充养分,促进树体恢复。有机肥可选用沼渣或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如牛圈肥、猪圈肥、羊粪、鸡粪等,长期施用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效益。有机肥用量,一般每生产1千克鲜果施用2千克有机肥,每亩用量以2000~4000千克为宜。无机肥可选用少量尿素、足量过磷酸钙、适量硫酸钾,微量元素缺啥补啥,一般亩用尿素30~50千克、过磷酸钙100~200千克、硫酸钾50~100千克即可。

“深” 冬季施肥宜深施,一般乔化果树根系分布深,施肥深度可达80~120厘米,施肥方式以开沟施为宜;矮砧果树根系较浅,施肥深度在40~80厘米,以放射状或环状施肥为好。开沟时注意表土、底土要分开堆放,回填时表土深填,底土覆于表层,有利于土壤熟化。深施肥料能引导根系向深层发展,改善根系吸收功能,增强树体抗性,促进根深叶茂。

“防” 冬季施肥要注意防冻、防病虫。低温大风天气切忌施肥,以免跑墒或根系受冻。结合冬季施肥应做好地下害虫、根腐病的防治。地下害虫一般有根蛆、地老虎、蝼蛄、蛴螬、金针虫等,亩用50%辛硫磷或10%吡虫啉300克拌土混入肥料中施入即可。施肥时发现根腐病症状的,可先刮去腐烂部分,给伤口涂抹50~100倍菌毒清液消毒,晾干后即可正常施肥。另外,每株混合施入2.5~5千克草木灰可明显减轻根腐病发生。

“改” 主要是改良土壤。利用冬季施肥可调节土壤酸碱度、有利于土壤质地改良等。酸性土壤可增施生石灰以降低土壤酸度,碱性土壤可适当多施过磷酸钙和硫酸钾等酸性肥料,合理调节土壤酸碱度。结构性差的黏土、砂土,可采用黏土掺砂土,砂土掺黏土、塘泥、河泥等方法进行改良。

“灌” 结合施肥灌水,可促使肥效迅速发挥,灌水方式以小水沟灌为好,最好采用滴灌、管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切忌大水漫灌,以免引起地温骤降,影响果树正常生长。

(作者联系地址:陕西省千阳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邮编:721100)

上一篇: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的心得体会下一篇:晨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