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的心得体会

2024-06-12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的心得体会(共7篇)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的心得体会 篇1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的心得体会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我觉得是一本很值得小学数学教师一读的书。在这本书中记录了黄爱华个人的成长之路和他的教学主张。同是数学教师读后更令我惭愧,黄老师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首先我觉得身为教师,特别是一名理工科的数学教师,黄爱华老师的成长之路上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从不放弃学习与阅读的习惯。他从走出校门,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从教以后,他更是流连书海,如痴如醉,页页精读,行行品味,字字琢磨。为了掌握教学规律,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寻求新的突破,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钻研教材,翻阅资料,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他研读过数学教学法,比较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以掌握儿童发展的认知规律;分析过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研究过国内外不同教法的特点,不断探索儿童认知的最佳建构过程。每年新年伊始,他都会列出书目,制定详细的读书计划,每年至少读五本教育专著,读中外教育史,读中外教育名著,并做好阅读札记。多年来,所做的笔记就有80多万字。书,是他最好的朋友。学无止境,生活中的万物在他眼中都好似一本本鲜活的教科书,而他则是那一个最痴迷的读者。因为,他坚信:向书本学习,因书本而智慧;向他人学习,因他人而智慧;向万物学习,因万物而智慧;无所不学则无所不智也。

如果说,学习是成长的原动力的话,那么,思考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黄爱华老师说:思考,让我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也正是思考,让我课堂呈现出别样的风采;还是思考,引领着我的人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黄爱华时刻都在备课,把生活中的情境灵活的运用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十分自然,又让他的学生觉得数学确实在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

他主张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学生去思考和实践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做“数学实验”,亲身体会如何解决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老师就是一个“适宜的点拨者、亲切的慰藉者、无私的协助者和诚挚的合作者”。

在教学方法上,他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力求:引人入胜地创设问题情境、激情四射地开展探索研究、意犹未尽地实践延伸。

美妙的课堂还来自于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把情境教学、游戏教学、愉快教学融为一体,便能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在“圆的认识”一课,他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小猴子坐在方形和椭圆形车轮的小车里颠簸起伏的画面,乐得学生哈哈大笑;在“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一课的结尾,他别出心裁地设计了

“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要求学号数能被2、3„„整除的学生依次出教室,全场的学生都要说出谁是几的倍数。当最后剩下学号是质数的同学时,他便问:“老师出一个什么数时,我们都可以离开教室?”学生们大声回答:“1”„„在一次全国的公开课上,当课上到这里,全场800多名教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总之,在教学中他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发展而教;尊重学生,与学生“和”“平”相处。

阅读得比较粗浅,借用一位老师的话“与其说黄爱华老师是一位名师,倒不如说黄爱华老师是一本书,一本只有认真思考、认真实践后才能读懂的书”。我想,这本书今后我不光要熟读,细品,更要在教学中实践。

读《黄爱华与智慧课堂》后感 篇2

由于小学教育学作业要求小组制作中国优秀小学数学教师的PPT,而我们选了黄爱华老师作为我们的主人公,所以黄爱华这三个字就成了我脑海里的一缕思绪,恰巧在学校图书馆五楼看到了《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这本书,于是就毫不犹豫的借了这本书。

关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这本书分为五个篇章:第一篇是我的成长之路、第二篇是我的教学主张、第三篇是课堂实录与点评、第四篇是专家评说、第五篇是人物介绍,还有一个附录是黄爱华从教大事年表。

细细品读了黄爱华老师的这本书以后,感到他是一个真正潜心于教育的数学教师,也许正是由于他对教育的一心一意,才能让他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让每个孩子听完后都意犹未尽,让每个听过他课的老师都迷上他的课堂。

总结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可用“实、活、美、趣、新、效”来评价。

求“实”,“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例如在黄爱华老师“百分数的认识”的课例就体现出来了。首先,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百分数获得对百分数的感性体验,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百分数的共性,再通过抽象概括得出百分数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求“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方法或技巧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例如在“质数与合数”这一课的结束就设计得颇有韵味,他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然后启发让学号数是1号的同学先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再让学号数是质数的同学走,最后让学号数是合数的同学走。走先的学生要大声报出自己的学号数,让没走的学生判断。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游戏活动中,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可谓一举多得。

求“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意识与情趣,使他们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黄爱华老师设计了一道题“妈妈把一块月饼平均切成10块,胖胖吃了其中4块。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在学生回答正确后,他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了两个设问“谁吃的多?”、“如果你是胖胖,你是自己吃多些,还是让爸爸、妈妈吃多些?”,层层递进,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效地渗透了分数的意义,并且还有效地对全班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

求“趣”,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课,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例如黄爱华老师用音乐课的“节奏练习”来导入“循环小数”,用“猴王分饼”的故事来导入“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发布亚运会新闻的课前谈话来导入“百分数的认识”,用“奶奶和孙子生日”的故事来导入“年、月、日”等,都较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逼真、有趣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求“新。在学习他人的教学艺术上或自身的教学经验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新与发展。例如在黄爱华老师应邀分别到浙江省绍兴市和大连市借班上一节课,内容均为“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黄爱华老师精心分别设置了“绍兴黄酒”与“大连足球比赛”两个不同的问题情景。

求“效”,使学生在艺术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取得教学效益。例如在“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中,黄爱华老师通过三次改编和对比,逐步引出例题,从而有力于学生在变与不变的比较辨析中,牢固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即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由于学生是逐步进入由旧知引发出的知识体系,当经过改编的例题出现时,无须讲解,学生便能独立解答,做到“新课不新”、“水到渠成”。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读后感 篇3

1、开讲,体现了一个“趣”字。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一堂课的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教学风格的光华,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因此,优秀教师都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导入,黄爱华也不例外。他或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或直观操作、强化感知,或基础训练、以旧带新,或开展竞赛、激发热情,或生动表演、寓教于乐……无不殚思竭虑,追求卓越.

例如,他用音乐课的“节奏练习”来导入“循环小数”,用“猴王分饼”的故事来导入“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发布亚运会新闻的课前谈话来导入“百分数的认识”,用“奶奶和孙子生日”的故事来导入“年、月、日”等,都较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产生了“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显示出扎实的教学功底。

2、新授,体现了一个“实”字。

新授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黄爱华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首先,他的.新授教学充分运用了迁移规律。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充分利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黄爱华老师在这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求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分数的基本性质”等课例就较好地体现了“为迁移而教”的思想。

其次,他的新授教学充分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他认为,知识发生过程蕴含着极丰富的推理方法、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它们是知识结构中最活跃的元素,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素材。例如,他在“百分数的认识”课例中就体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一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知识发生的过程。先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百分数,获得对百分数的感性体验,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百分数的共性,再通过抽象概括得出百分数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起、承、转、合圆润自然、通达顺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再次,他的新授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现代数学教学思想。教学活动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思维场。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思维场”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维。黄爱华老师就善于通过数学活动来激发学生思维。例如,在“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例中,在基本讲完新课后,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书写10个百分号,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并且尽可能地快。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老师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写了几个。接着,教师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写了几个吗?”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接着问:“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老师完成的情况吗?你们是如何想出这些百分数的呢?”同学们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一学生回答说:“我写了4个,占任务10个的十分之四,也就是百分之四十。”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爱动脑筋,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满足。这个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写百分号,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知识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3、练习,体现了一个“精”字。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既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黄爱华老师在练习设计中,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注意应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联系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在练习的编排上做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练习结果的处理上,做到了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例的练习就较好地体现了上述特色。

4、结束,体现了一个“活”字。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的心得体会 篇4

读《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心得体会

读《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心得体会近来,我读了黄爱华编著的《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我收益匪浅,书中谈到了如何创设个性的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都对我大有好处,特别是对书中提到的:活的课堂----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课堂的一点: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深有感触。这个观点在《数学课程标准》也有,强调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1.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课堂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的题材,如果能把枯燥无谓、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数学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创设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我们元旦要开晚会,想装饰我们的黑板,要在黑板的四边上挂上花边,现在不知道要买多长,你们能帮老师算算吗?以学生感兴趣和密切相关的生活为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这样的教学比直接告诉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公式效果好多了。2.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益处让学生去思考和时间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回被吸引。如:在教学“买新书”时,我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到过我们的图书馆吗?每个书架有几层?3个书架共有几层?现在有2000本书,放在这3个书架上,平均每层要放几本书,你们能帮图书馆的阿姨算算应放多少本吗?通过每步的引导使学生理解题意,从而解答问题。这样比一开始就给一个例题让学生来算一算平均每层要放几本书效果好的多。3.引出生活中的话题,再逐步抽象为数学研究的对象教师创设一个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短路”,引起认知冲突之后,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到数学研究的对象上来。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先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小红今年12岁了,但她只过了3个生日,你们知道她是哪天出生的吗?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并没有就此导入新课,而是在学生引起冲突后,进行师生讨论:师:一般情况下,几年过一次生日?生:一年。师:小红今年12岁了,但她只过了3个生日,这说明了什么?生:说明了她有些年没有生日?师:哪生日跟什么有关?生:跟年、月、日有关。从而引出了课题。通过层层递进,不断深入,逐步抽象的几个设问,引出研究对象。4.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如:在认识“周长”时,对这样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我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用课件展示小蚂蚁围绕书叶走一圈的路线,着是书叶的周长,然后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走一走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周长,这样通过数学事实使学生更加容易明白理解“周长”这个概念。5.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如:在教学“怎样买票合算”时,我根据学生去过动物园的经验,学生对票价的了解和我们班的人数,让学生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方案,再进行比较怎样买票合算。让数学走进生活,使数学充满了乐趣,也使学生喜欢了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的心得体会 篇5

———关于观摩新课标大型研讨活动的报告

陆丰华美学校

林嘉慧

2012年5月11日至13日,我有幸与我校数学组组长赴深圳参加:佛山名思教研联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新课标大型研讨活动,在历时三天的研讨会上,国家课程改革头号人物刘兼(坚)、吴正宪等二十多位名师专家,一同聚焦新课标,为广大老师引领新课标!会议全程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数学工作室团队作学术主持。其中,国家新课标修订核心成员:刘兼教授以及全国小数会理事长吴正宪老师现场报告诠释新课标新在哪里?吴正宪老师并且按照新课标的执行课例。九个围绕新课标学术报告,十六节最新示范课,十六次点评,六次深度总评析,集中体现课改专家、少数名师对课改实践的总结及展望。本活动五大主题:

1、解读“新课标”新在哪里?

2、数学课堂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策略;

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4、数学课堂策略性沟通艺术;

5、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各路名家荟萃,千载难逢,我们在其中忘我,在其中博取众家之长,现将本报告会以一己之解总结如下:

为期三天的教研会上,我总够聆听了21位老师的精彩授课与报告,每位老师各具特色的授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头号 人物刘兼(坚)、吴正宪老师的教学不言而喻,而我却偏爱黄爱华老师的授课与报告,给我的感触最大。他的课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推进,整个课程的设计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教师构思新颖,学生能做的,教师绝对不插手,学生不会做的,教师在一旁循序力导,争取让学生自己能做,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他的课充满着不一般的生活化。

一、你有生活,所以你对生活感兴趣

黄老师的授课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他在教学生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的这节课上,课前导入密切联系了生活,在师生的策略性对话中引入新课,让学生自主找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 生:认识

师:那你们想不想了解我?和我做好朋友啊? 生:想

师:如果我是你的朋友,那么… 生:我就是你的朋友

师:也就是,我们…(打手势)生:互相成为朋友!……….(教师板书)

由此,学生便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中,直线与直线中垂直关系中的重点词:互相。而后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板书,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直线之间的关系。我尤其兴奋的是,黄老师这样的授课刚好切合了我 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快乐学习,高效课堂。

是的,只有学生带着快乐学习了,那么这个课堂的效率才是高效的,而这个快乐体现在哪里?黄老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以“趣”引入,并且这个“趣”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乐于学。

在黄老师的报告上,他举了几个例子,让我受益匪浅,现抽出一例:

在“循环小数”一课里,用人尽皆知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谣,作为本课的“开场白”,形成了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是学生一下子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听故事、讲故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初步感知了“无限”、“不断”、“重复”等概念中的重点词的含义,起到了分散化教学难点的作用,以此在课堂中,不仅传授了知识,也健全了心智。

黄老师的教学模式切合我校的课堂模式,他抓住了学生“快乐”,才能“高效”学习的理念,积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气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用于探索,主动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

二、我们没有代沟,所以学得更好

听黄爱华老师的绝美授课技巧,我不禁想起赵本山,他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据说是每1分钟就能让观众笑一次,而黄老师的课堂,就是每1分钟都能让我耳目一新。他用三种姿态(姿态1------蹲 下来、姿态2------慢下来、姿态3------静下来)贯穿全课,使学生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

姿态1(蹲下来):黄老师在课堂上习惯蹲下来,站在学生的思想高度上思考问题,用诙谐幽默的语气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领域,一些高深度的问题他一点不会提及,比如老师要问学生关于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时候,不会出现一板一眼的“你们能不能告诉我直线与直线有什么关系?”这类问题,而是以一个同龄孩子的思想提出“哎呀,这个我们一起来想好不好?(打手势)这相交后的直线,出现了什么情况?”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课堂及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在黄老师的课堂中,你能经常听到“哇,你真棒!”“非常精彩,你比老师还像老师”“你这项说法可以申请专利了!”等并不单调的,充满诙谐的鼓励语,除了这种及时性的评价,他还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微笑等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即使学生出现了错误,他也不会第一时间否定,而是积极引导,这个时候便进入了第二阶段。

姿态2(慢下来):教师在引导中,和学生一起找出了新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是对知识有所误解,并说出与教材相违背的语言,这时,黄老师在积极的引导中并没有表现出不难烦抑或等不及,从而要求学生先坐下的现象,而是不放弃,教师的教学脚步在此时此刻便放慢了,让后进生能在老师的等待中,赶上步伐。是的,试问,若是在学生出现自主学习时有知识性 错误的时候,我们没有慢下脚步来引导他,让他自己来认识自己的说法正确与否,而是赶鸭子上架,对后进生在班中滥竽充数的现象视而不见的话,谈何“高效课堂”?

姿态3(静下来):当学生慢慢地在教师的引导中,尝试到自主学习的快乐的时候,这时的我们就应该静下心来欣赏学生的学习成果了。从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老师只是充当着引导的角色,学生做为主导,这样的“四基”才落到了实处。

三、意犹未尽的我们,还在留恋课堂

黄老师的课堂在时间上把握得恰到好处,在课堂尾声,黄老师并没有急于下课,而是再次用游戏的形式激起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下课铃敲响后仍意犹未尽。

唐雯读黄爱华老师的专著有感 篇6

方里中心小学唐雯

读黄爱华老师的专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有感。黄爱华老师是深圳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近年来,他辛勤耕耘,勇于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读了黄爱华老师著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读了这本专著的心得:

1.开讲,体现了一个“趣”字。

例如,他用音乐课的“节奏练习”来导入“循环小数”,用“猴王分饼”的故事来导入“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发布亚运会新闻的课前谈话来导入“百分数的认识”,用“奶奶和孙子生日”的故事来导入“年、月、日”等,都较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产生了“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显示出扎实的教学功底。

2.新授,体现了一个“实”字。

例如,在“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例中,在基本讲完新课后,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书写10个百分数,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并且尽可能地快。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老师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写了几个。接着,教师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写了几个吗?”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接着问:“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老师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思维后,有的学生回答:“我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40%。”有的学生回答:“我还剩任务的60%没 1

有完成。”有的学生回答:“我再写任务的10%,就完成一半了。”教

师又问:“你们是如何想出这些百分数的呢?”同学们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一学生回答说:“我写了4个,占任务10个的十分之四,也就是百分之四十。”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爱动脑筋,学生获得了学习

成功的满足。这个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写百分号,更重要的是

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知识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3.练习,体现了一个“精”字。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例的练习就较好地体现了上述特色。

黄老师在练习设计中,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注意应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联系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在练习的编排上做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在练习结果的处理上,做到了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

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

4.结束,体现了一个“活”字。

例如,“质数与合数”这一课的结束就设计得颇有韵味,他让学生判

断自己的学号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然后启发学号数是1号的同学先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再让学号数是质数的同学走,最后

让学号数是合数的同学走。先走的学生要大声报出自己的学号数,让

没有走的学生判断。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游戏活动中,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不仅取决于教师有较

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完善的智能结构,如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生动的表演技巧和较强的组织能力等,而且取决于

教师的教学法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仅从教学过程这个方面分析

一下黄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特色。

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的启迪:黄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学

生的发展,为学生发展而教;尊重学生,与学生“和”“平”相处。

在教学艺术上,求“实”,求“活”,求“美”,求“趣”,求“新”,求“效”深深地影响着我。教学生先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

教学的基础。我坚信我在教学中要向黄老师学习,热爱自己的学生。

在教学方法上,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

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

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

黄老师对教学的钻研,对孩子的爱深深地影响着我。我从他的教

育教学理念中学到了对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教育教学观点,也不断促

使着我激励着我锤炼精湛的课堂教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精

彩的教学舞台。黄老师提出了一个教育的永恒目标:畅神境界的追求。

即教师在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育智慧的追求”。其中最令

我深思的几句话是:1,让人把话说完吧!(倾听是一种教育行为和教

育方式,倾听的方式表现出教育的质,尊重,信任,虚心。倾听中迸

出教师的智慧<倾听的核心是思考>)2,求异蕴藏着创新,蕴藏着灵

性,而这灵性就是思维创新的火花。3,课堂上的精彩,源于上课之

前的精心。4,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语言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此外,黄老师提出了“智慧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满天星辰,没有谁注

定满腹经纶,妙趣横生……”,激励我们不断追求教育的智慧,不断

创造教育的智慧,用智慧成就教育人生!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引人入胜地创设问题情境、激情四射地开展

探索研究、意犹未尽地实践延伸。比如:在循环小数一课里,黄老师

用尽人皆知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

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谣,作为本课的“开场白”,形成了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黄老师的课堂犹如师生间对话式的真诚交流。孩子们想说,敢说,而黄老师也给足了孩子们充分表达的机会。哪怕说错,他也耐心地倾

听,甚至爽朗地对答错同学笑,在笑声中传递给孩子不用拘束的暗示,再巧妙地指引,让孩子听得心服口服。黄老师的评价语没有充满激情

却充满了真诚,让人得到真实的激励和有用的指导。正是黄老师的“平

淡中见神奇”让我们领略了数学课堂的无穷魅力。这种创新的课堂正

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老师们说:“听黄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听黄老师的课,确实

感到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学生们说:“我们最爱上黄老师的课。”

恩师邱学华鼓励黄老师:课堂趣、活、实,路子是对的。

还有专家评价黄老师的课说:课堂让人耳目一新,令人陶醉。课堂过程不是预设生成,而是互动生成,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

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听了黄老师的课后评价说:“师生精彩”、“新课程倡导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体现到位”、“特级教师实至名归”。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的心得体会 篇7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49~52页。

一、创设情境

师: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老师放一段片头音乐,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节目。(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生1:“新闻联播”; 生2:“新闻30分”;

生3:“新闻30分”是中午播出的,不是“新闻30分”,是“新闻联播”。师:“新闻联播”节目是在什么时刻播出? 生1:“新闻联播”播出时间是晚上7点。生2:“新闻联播”播出时间是晚上7时。

师:(板书:晚上7∶00)同学们都认为是这个时刻,电视画面上是写着“晚上7∶00”吗?我们一起来看电视。

(播放“新闻联播”片头视频)

生1:不是晚上7点,是19点。生2:19点就是晚上7点。

师:(板书:19∶00)19点,这是一种什么记时法,它跟我们说的晚上7点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记时法”。

师:这是电视节目预报,你最喜欢的节目是在什么时刻播出,请说给小组同学听。

师:(板书电视节目预报的时刻)谁愿意把对应时刻写到黑板上来?

8∶50 9∶30 14∶00 16∶40 19∶00 22∶00 上午8∶50 上午9∶30 下午 2∶00 下午4∶40 晚上7∶00 夜里10∶00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现实生活经验。〕

二、探索新知

师:现在黑板上出现了两种记时法。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分别给它们起个名字好吗?你更喜欢哪种记时法?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同学们。并请大家把研究的结果填在工作纸上。[提出的一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同时也很利于学生建构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让学生给两种记时法起个名字并比较这两种记时法,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学习工作纸 名称:

()记时法()记时法 比较: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把研究的结果说给大家听?

(一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坐在学生的座位上)[教师跟学生换位,体现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生1:我给上面的这种记时法起名叫24时记时法,下面的叫12时记时法。我认为它们的不同是:24时记时法过了中午12点后,继续叫13点,14点等等,而12时记时法过了中午12点后就叫下午1点、2点了。我喜欢12时记时法。

师:这位同学很有条理并完整地回答了三个问题。你为什么起名叫24时记时法,不叫25时或26时呢?你为什么喜欢12时记时法?

生1:因为一昼夜是24小时,所以起名叫24时记时法。我喜欢12时记时法,因为早上、晚上很具体,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时刻了。

生2:我也很喜欢12时记时法。再说,用24时记时法,还要算半天,把它纠正(师:是“转换”)成12时记时法,假如,你没有学好今天的课,算错了,就麻烦了。师:那我们就努力学好今天的课,不就不麻烦了!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生1:我喜欢24时记时法。因为12时记时法,还要写上上午、下午,很麻烦。再说早上7点和晚上7点,容易混淆。有一次我爸爸帮我妈妈买一张火车票去长沙,告诉我妈妈说是7点的,我妈妈就以为是晚上7点,结果没坐上那趟火车。

师:这位同学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好!

生2:我也喜欢24时记时法,因为这种记时法,还方便计算时间,比如,商场9时开始营业,22时打烊,要算营业了多少时间,只要用22减9就可以了。师:有道理!

生:我还是喜欢12时记时法,因为在生活中,人们很喜欢用它。星期天,我约同学去踢足球,打电话时,会说,下午4点在体育场会合,就不会说今天16点在体育场会合。师;也有道理!

[让学生讨论关于“喜欢什么”的话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另外注重及时评价同时体现评价的目标多元。] 师:为什么电视上要标上19∶00,而不标晚上7∶00呢? 生1:其实标晚上7∶00也可以。

生2:不好,假如是外国人,看不懂中文怎么办? 生3:可以标上am表示上午 或pm表示下午。师:标上am 或pm,有的中国人又看不懂了。生4:那就中文、英文都标上。

生5:这样太长了,在画面上占了很大位置。

师:对呀!还是用24时记时法,标上19∶00,显然很简明。师;生活中,除了看电视,还有哪用24时记时法。生6:飞机票、火车票还有汽车票上的时刻。

生7:听广播,“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15点整。” 师:学得真像!

生8:手机上的时刻。

生9:银行门口的营业时间牌子上。

生10:信箱上标的取信时刻,第一次几点,第二次几点用24时记时法。„„

师:交通、邮电、广播电视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概念,为了记时方便、简明不易出错都采用24时记时法。而12时记时法,早上、晚上几点很具体,生活中特别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应用很广泛。刚才,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很投入,也很热烈。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差异,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要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的独特的想象和创造,给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勇气] 师:同学们比较了两种记时法的不同,难道就没有相同的地方吗?我看有的长的也挺像的吗? [教师精巧的设问,不仅仅是让学生继续比较探究,而且又不显山露水地过渡到两种记时法相互转换知识的学习。真可谓导向无痕] 生1:我发现中午1点之前的时刻是一样的,只是12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上早上、上午或中午。师:中午1点之后就没有相同的吗?

生2:有,16∶40和下午4∶40,表示分钟的40是一样的。生3:我发现中午1点之后,两种时刻都相差12小时。

师:你叫什么名字?(生:王利伟)了不起的发现!我们一起为王利伟的发现鼓掌!

师:见到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你能很快用12时记时法来记时吗? 生:可以!

师:周日,深圳健力宝足球队对青岛队的比赛在15时30分开球,17时13分结束。请同学们用12时记时法来记时,并写在工作纸上。师:请大家在小组内出题练习。师:谁愿意出一道12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让老师来用24时记时法表示。(当学生准备好,举手出题时)

师:你有标准答案吗?请在工作纸上写好,再考老师。

[写好答案再考老师,考老师是假,“骗”学生做题是真。实在是高!] 生1:中午12点。师:就是12点。

生2:夜里11点45分。

师:这道题有点难,谁愿意帮我?

[黄老师真的需要帮吗?他是在通过“露拙”的方法 “骗”学生。真可谓拙中见巧!] 生1:在11点上加上12就可以了。

师:是23点45分。谢谢帮我的这位同学。生2:中午12点12分12秒。师:谁帮我?

生3:就是12点12分12秒。师;谢谢!„„

三、巩固强化

师:(指黑板)这是一条直线,我在上面写上昨天、今天、明天。如果这条直线表示时间的话,昨天和今天之间有一个分界点,今天和明天之间也有一个分界点。

昨天 今天 明天

师:这两点之间的这一段,印在工作纸上,请大家在点上填写相应的数。3 4 5 8 9 11 23

[半具体半抽象的彩条,为学生在“具体→抽象”的数学化过程中,架设了必要的桥梁]

师:最左边的点上是几? 生1:最左边的点上是0; 生2:最左边的点上是1; 师:是1还是0,为什么?

生3:我认为是0,因为夜里1点前面的一小时也是今天的,所以今天应从0点开始。师:有道理!

师:就这个0点,老师有三个问题。第一,0点跟昨天有什么关系;第二,0点是白天还是黑夜;第三,0点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在什么位置?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生:我们小组认为,0点就是昨天的24点,今天的24点就是明天的0点(师:请大家在0的下面标上24,在24下面标上0);0点是黑夜,不是白天(师:请大家在0和24的上面画一个小月亮。12的上面画什么呢?);0点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都指着12。

师:请看屏幕。这就是0点时的钟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昼夜钟面从0点到24点时针和分针的变化过程。

(随着钟面的变化,同时演示夜色星星月亮逐步变淡,太阳漫漫升起,再到夜色星星月亮的过程)

[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一昼夜从0点到24点的变化过程,同时也突显了两种记时法之间的关系]

四、回顾反思

师: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和新想法? 生1:我学会了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

生2:我知道了交通、邮电、广播电视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概念,为了记时方便、简明不易出错都采用24时记时法。

生3:我学会了今天的0点就是昨天的24点,今天的24点就是明天的0点。

生4:我觉得大家讨论喜欢那种记时法很有意思,听着听着我都明白了。老师你喜欢哪种记时法?

[学生主动问老师“喜欢哪种记时法”,体现宽松、民主、和谐课堂气氛] 师:两种记时法我都喜欢,只要掌握他们之间的转换方法,那种方法都看得懂,都会应用。

生5:我觉得大家一起讨论、学习的形式比老师讲解和做题好。师:有什么疑问吗?

生1:老师,你说是祖先先发明12时记时法,还是先发明24时记时法。师:这个问题有意思,谁愿意发表你的见解。

生2:我认为发明了钟面,就有了12时记时法,然后,根据需要,才想到24时记时法的。

生3:我赞成他的说法。

师:这位同学说很有道理,不过我还是建议同学们课后再翻阅资料、上网等,继续研究。

[一些需要探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课内没有足够时间,课外链接是有价值的!]

五、拓展应用

(1)银行门牌 师:(出示下图)看到这个牌子,你知道什么?又想到什么?

生1:银行储蓄业务上午8点30分开始营业,下午17点30分停止营业。生2:节假日照常营业。

生3:对公的业务,在11点30分到15点,这段时间不营业。生4:我想在节假日,对公的业务是不做的。因为没有标明。生5:是的。

生6:我想办理业务,也不应该在下午5点30分才到,应该考虑业务需要时间。

师:想的有用。(2)火车票

师:(出示火车票)张阿姨从南京去秦皇岛,她下午几时前到南京火车站比较合适?请大家把想法写在本子上。

(师生交流)

[这两道题,使学生提升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的同时,让学生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游戏活动

师:为了奖励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异表现,下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用两个手臂来表示时针和分针,根据两个手臂的位置和他们之间的角度,来可以判断是几点。老师先做动作,大家来判断。

生1:下午三点; 生2:夜里三点; 生3:十五点; 生4:三点。

上一篇:四年级速度时间路程的数学日记下一篇:文言文翻译六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