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智慧课堂案例

2024-06-10

小学智慧课堂案例(精选9篇)

小学智慧课堂案例 篇1

智慧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语文教学重视“双基”,但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被动的、机械的操练,学生品尝到的只是枯燥和痛苦,还有什么比品尝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凡卡》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优秀短篇小说,文章篇幅长,结构复杂。内容以凡卡写信的顺序(准备写信-写信-寄信)安排,并有两处插叙(忆守夜、忆砍树)、多出细节描写和意味深长的结尾(以梦结尾,含义深刻)。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比较久远,学生需要提前对旧俄国沙皇统治时期的有关背景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就文章内容而言,语言通俗易懂,情感又表达的朴实真切,学生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方面是容易的。但文章篇幅较长,结构复杂,要想牢牢抓住文章几条主线,做到入情入境,深刻体会和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仍然需要老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的情境,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促进学生思想的提升。智慧课程理念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贵在要唤醒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使它们借助文本,跟随语言文字、跟随教师情感,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两个灵魂的相交与相遇中,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彰显学生的人性,伸展生命的张力,涵养生命的性情。本课教学活动始终是禀持着这样的人性化教学理念设计的。

教学目标:

1.走进凡卡的内心愿望——读凡卡的信,了解一个九岁孤儿那小小的,并不过分的愿望是什么。

2.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以朗读指导为主,通过学习凡卡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从中体会凡卡为什么撕心裂肺地反复请求爷爷带他回乡村里去,从中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教学重难点:

以朗读指导为主,通过学习凡卡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从中体会凡卡为什么撕心裂肺地反复请求爷爷带他回乡村里去,从中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理念中入情入境的目的,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提供一个方向,设置一种梯度,引领学生思维进入一种更加深刻、更加广博的境界。设计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处处设疑,层层引入,并结合了小组自学、小组讨论、小组探究以及开放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

一、激情引入

听着你们动听的歌声,看着你们甜甜的笑容,老师由衷的感到你们是多么的幸福。此时此刻,我的心仍然沉浸在上节课的学习当中,沉浸在小凡卡给爷爷写的信里。

二、感知信的内容

1.配乐(《二泉映月》)朗读信的内容。

2.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伤心的哭声、苦苦的乞求声)

3.凡卡在这封信里最想乞求爷爷什么呢?大声地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找出最能表达凡卡心声的句子。

三、朗读重点语句,把握情感主线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你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认真读读这段话,用心听一听,这是一种怎样的乞求声?(痛苦的,伤心的,声嘶力竭的、撕心裂肺的……)(1)生边回答老师边提示学生读上面重点句:

师:请你痛苦地读一读。师:请你伤心地读一读。师:请你撕心裂肺地读一读。

(2)请你们都撕心裂肺地一起替小凡卡乞求爷爷:读上面的重点句子。2.你从哪儿听到的?(两个“带我离开这儿”)

3.如果凡卡就在你的面前,你想问他什么?(“这儿”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要离开这儿?离开这儿了吗?)

四、读信的内容(第四自然段),探究“这儿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1.自由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展开想象:这儿是哪儿?你看到这儿是个什么地方?

2.学生想象他们看到的画面。3.老师边小结边播放莫斯科风光图片。

4.就是这样的地方,凡卡为什么还要离开呢?请自由地读一读信的第二、三、六自然段。

五、继续读信的内容(第二至六自然段),探究“为什么要离开这儿” 1.在这样一个繁华、热闹的地方,凡卡受到的是怎样的待遇呢?仔细读读课文的二至六自然,将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划上——,多读一读,写下自己的体会。

2.生回答,师相机点拨:

(1)请找出凡卡挨打的内容。(出示课件)(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凡卡几次挨打?(3)他为什么挨打?值得打吗?为什么?(4)老板是怎样打他的?

(5)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什么?(老板狠毒,凡卡可怜)你是怎么感受到的?(从老板的动作感受到的。生边说,老师一边做动作。)(6)再请一位同学读凡卡挨打的句子,读出老板的凶残、恶毒。(7)二人一组对比读为什么挨打,怎样打?读出凡卡的可怜、老板的凶残

(8)面对如此凶残的老板,小凡卡怎么受得了呢?所以他只好痛苦的乞求爷爷(出示重点句子,学生一起朗读:“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你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8)小凡卡在这里仅仅挨打吗?不!(挨饿)哪些语句告诉你呢?小凡卡在这里不仅成天挨打,挨饿,他还要遭受什么呢?小凡卡在这滴水成冰的寒冬打着赤脚,他怎么忍受得了呢?所以他只好伤心欲绝地乞求爷爷(出示重点句子,学生一起朗读:“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你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9)他成天挨打,矮饿,挨冻,弱小的身子遭受着非人的折磨,此时的凡卡已经折磨的不像人样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他怎样的形象呢?(10)、此时此刻,小凡卡再也受不住了,他只好再次撕心裂肺地乞求爷爷(出示重点句子,学生一起朗读:“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你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六、凡卡终于把信写完了,他多么想完整地、动情地读给爷爷听啊!但,时间不允许,老板就要回来了。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读一读吗? 1.生练习朗读。

2.点名配乐(二泉映月)朗读。

七、结束语:凡卡信爷爷能收到吗?他能够离开这儿过上梦想的快乐日子吗?下节课我们再来探讨。板书设计:

小学智慧课堂案例 篇2

关键词:教学智慧,处理,生成信息,数学

数学,身为一门实践性的科目,特别在科目改革的当下,诸多的老师为了顺应全新科目改革,给予同学大量的时间,同学拥有更多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课程也变得多种多样,也使老师觉得更加迷茫和无力,期望专业学者能够讲授详细的能够直观迁移的方式。不过教学、教育定理运用于教育实际操作的进程,绝对不是单一地照搬知识。在教育实际操作中,教育活动总是打破教育学术设定的构架,并依照自身的规则,确定出崭新的面对场景性要求的变通式的思考方案。笔者将景观对数学课程上老师面对同学产生的讯息,来谈论有关提高教育效率的诸多见解。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发展的前提

《数学科目规范》的重点是:数学教育的操作应当构建在同学的意识进步水准和原有的学识阅历前提下。课程教育的产生是内部、外部原因相互影响的成果。此中,同学扮演的主人角色是课程产生的内部缘由。同学在课程中处于主动状态,课程产生的起点是同学的基底,重点是同学的进步。

比如在进行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当步入对比两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面积数值时,两堂课都产生了一样的状况,同学起身回应: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度值与宽度值的乘积。应当突发状况,两名老师采用了完全不一样的回应方法。第一名老师忽略了同学的回应,进而依照原本的教育设定成功地达成了目标,但是第二名老师做出了回应,使把握此项公式的同学举手,大部分同学已经把握了此项公式,此刻老师并未慌张,询问同学此项公式应用的原理,同学摇了摇头,此时,老师十分开心地赞扬了此位同学的办法,“此类自主学习的品质非常好,但是你们却不了解此项公式的原理,那么你们想不想采用自己的工具来验证此项公式呢?”同学们齐声回答“想”,此种做法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即使在往后的教育中,第二名老师设定的习题部分未来得及进行,不过从老师的教育中能够发现,以考虑同学现实情况为出发点,使同学在学习中处于主动状态。同学亲自感受将现实状况转化为数学模式开展运用和阐释活动。是老师的灵活处理,转变了原本的教育设定,创新性地开展教育,使同学不仅把握了数学学识,还提升了同学的思考水平和感悟能力。

二、学生的错误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智慧资源

学生犯错误的过程是一种尝试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了“主动应对”的理念,才会看到错误背后的成功,才会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让其发挥应有的价值。

同学发生失误的进程是一类试验的进程,老师仅有具有“自主处理”的观念,才能够发现失误隐藏的成果,才可以因材施教地解决同学存在的问题,使其更好地展现自己。比如:徐老师在传授比例的知识点时,询问道“一个长方形的土地,依照比例尺1:100作出平面图之后,测得长度是6cm,宽度是4cm,算出此块土地的现实面积”。同学回应了如下两类算术办法:

召集同学开展探讨之后,同学们一起认定第二类计算方法是不正确的,所以比例尺是图样上间距和现实间距的比例,而非图样上面积和现实面积的比例,那么你们能探究图样面积和现实面积的比例与比例尺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通过一定时间的探讨之后,同学总结出图样上面积和现实面积的比例是1:40000,即两个比例尺的乘积,再根据第一类算法推理得到6×4÷1/40000,同学们都非常高兴。因为老师的指导,才产生了第二类不一样的算法,使同学从各种算法中探寻数学的神秘。

同学获得学识的进程,本身就是在持续探究中开展的。在此进程中,同学的思索形式是大不一样的,同学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无法避免随之而来的失误。不过同学持续产生失误的进程,实质上是持续纠正失误、深化办法的进程。老师在课程教育中要擅长掌握机遇,并创新性地应对同学的差误行动,把握此高效的学习时机,从改正中持续健全学识构造。

三、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是教学智慧灵活性的航标

创造是教学的实质性能,教育的进程自身就持续地更新。老师在课程教育中,不仅要自主更新,并且也要擅长把握同学的创造新颖讯息,精确掌握创造点以及其意义,使创造对同学产生正面影响。比如在重温“求出各个形状的面积”问题时,一名学生立马回应:“我发现将一切图形看作是梯形,之后采取梯形面积的算术定理。”此刻这名学生十分自得。老师回应:“此方式的确很好。”此探究之后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十分枯燥的复习也突然妙趣横生。

教育智慧是老师就职创新性教育至关重要的心灵品格,课程教育改革要求不断提升的教育智慧。老师要轻松地管控课程此项容易变化的运动体系,成功地达成教育目标,就应当把握教育智慧。所以,老师怎样提升和培育自身的教育智慧?方法是多个角度的,不过最关键的方法是实际操作。总而言之,应对形成性研究原料,需要老师关心同学,并且制定目的和策略。仅有真正关心同学,才可以完全显露各类真切的思路,才可以宣扬独特性,培育情绪;仅有制定目的,才可以迎接挑战,高效地提升教育能力;仅有制定策略,才可以淡定应对同学的古怪思想,才可以使课堂愈发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生成的途径——基于教师个体层面的视角[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24(4):70-72.

[2]张鹏飞.课堂教学智慧是能力与经验的体现[J].考试周刊,2012,(5):183-184.

小学智慧课堂案例 篇3

一、精心设计,促进有效生成

例如在进行《统计》课堂设计时,分别设计三角形卡通人物、圆形卡通人物、正方形卡通人物,三个形象随机穿插出现,加快频率出现于学生眼前,以动态展示效果跳出来又随即消失,这时候学生不能预测出现卡通人物的数量,也不确定有多少种形状出现。如果运用原有知识来计算或者数数是不能够分清的,因为这些形状卡通人物消失了,不能再分类和计数。这时候传统教学已经不灵验了,这时候有一名学生建议把那些卡通人物拉回来,让他们留下。教师就应该领会到生成性问题,顺势提问怎样留住他们,通过这样对答的氛围,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到研究的教学活动中来。通过思维的碰撞,带给他们无尽的愉快体验。

二、捕捉筛选,构建智慧课堂

虽然教师预设课堂之前认真了解学生、研究授课内容和教学资源,但依然不能脱离主观性,预设的所有一切均是从教师主观意愿出发。但课堂能够发生的一切,均是客观的现实的,是真实的教学过程及推进,是具体的运行状态,所以真正的教学过程不能被预设局限,而应该广泛收集教学资源,用心筛选捕捉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反馈,进而构建有效的课堂资源,进行灵活教学。

1.重视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

例如在乘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25×16等于多少的问题,通过引导教学法,结合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25这个数字,并想办法将16分解成4×4,将计算演变成25×4×4,在意料之中。但依然有同学高举小手,他们生成了这样的计算方式:

(1) 将16分解成2×8,将计算演变成25×2×8。

(2) 将25分解成5×5,将16分解成4×4,将计算演变成5×5×4×4。

2.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赋予其特有的价值。

例如找36的因数,有学生这样写:1,36,2,18,3,12,6,6。根据学生写的结果,教师可以告诉他6是不能重复的,并且因数中遗漏了4,9。教师没有批评,取而代之的是亲切的说声谢谢,因为该生的思考解答,引发了更多学生在这样类似的数学问题中的思考、发现和交流。

3.抓住突发事件为我所用。

例如“认识毫升和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完今天知识后,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甲:老师,1毫升等于多少克呢?

学生乙:毫升和克也不是相同的单位名称啊,它们怎么能置换呢?

教师可以顺势对学生提问:你是想问1毫升水等于多少克吗?

学生甲:是的。

教师:你的問题提得很好,课后建议同学们取100毫升水,用称来称重,看看到底有多少克。

教师善于抓住学生带来的突发事件,将其转化成教学资源,既引发学生积极性,又明确解答学生的探索欲望。

4.善用头脑风暴法引发学生问题大讨论。

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经验,对于新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从而引起意见不一致产生的大讨论。此时教师应把握良机,给予学生充分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利用头脑风暴法产生知识碰撞和融合。

例如求平均数的教学。例题如下:歌手大奖赛有7位评委,分别打分成绩为7.5、8.6、9.5、9.2、8.9、9.4,请求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全班50人,大部分学生将所有成绩相加,只有一个学生考虑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利用剩下的成绩来计算歌手得分,也只有这个学生想到了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现实生活来掌握数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有效的生成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动力,研究学生的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尊重学情,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开展教育性对话,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思维和情感引向深入。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铸造真正富有活力的智慧课堂。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第二小学

小学智慧课堂案例 篇4

内容提要: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人为的和为人的实践活动,“为人”表明教学活动应具有确定性;“人为”表明教学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复杂”表明教学活动必须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而这个过程则意味着教学活动开展必须具有实践智慧,亦即教学智慧。本文着力探讨在沐浴着新课程改革春风的今天,如何营造充盈智慧的灵性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努力就不应该仅用在记忆上,而应该用在思考上。所以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学校里,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更应该是智慧教育。而作为实施智慧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

什么是智慧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应该是:探究未知,活化已知,充满生机。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的兴趣会得到激发,探究的欲望会得到激活,知识的社会价值会得以体现;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会体验到求索的愉悦和求知的快乐,师生的智慧之花会在互动与对话中绽放。

一、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再创造”的课堂

“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的或自定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它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相对的、为我的。它的存在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意义的实现则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的经验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依据他们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情趣,去研究那些未定性的层面,去填充那些“空白”,进行文本的再创造。

课文《梅花魂》中有这么一句话: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从中读出了“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吉鸿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又如《将相和》中写“负荆请罪”故事时,写道:“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段话无疑给学生留下了创造的空间。到了蔺相如的府上,廉颇说些什么,蔺相如说些什么,他们又做了些什么。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同学说:“„„老天爷仿佛要考验廉颇似的,下起了鹅毛大雪。廉颇背着荆条跪在冰天雪地之中,一动也不动。蔺相如见此情景,十分感动,连忙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披在了廉颇身上„„”多精彩的一“披”,学生的创造也在这“披”中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

“智慧要靠智慧来培养”。是的,我们的教育需要具有智慧头脑的教师,我们的教师应该营造具有智慧氛围的课堂,然而我们现在的课堂让成长的生命缺失智慧。中国的孩子带着问号走进学校,带着句号走出学校,死板的课堂逐渐地使活生生的生命体失掉了个体性、灵活性、丰富性和创造性,学生们潜在智慧的成长被阻隔了、遮蔽了,学生智慧的棱角被磨去了。学生渴望有智慧的教师,渴望让他们的智慧得以展现。

二、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凸显探究的课堂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还原文本”,追求唯一性、标准性,使得教学目标成为“海市蜃楼”。因为实践表明:学生有时是无法超越时空去对文本加以理解的,于是造成了学生说空话、说假话,说老师想听的话。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谁的表达像老师,谁就会得到更多的表扬。追求“一个声音”只能使学生的感悟和联想变得日趋封闭和狭窄,而这样的阅读教学也只能培养出一些具有思想奴性的人。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静心阅读文本,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有利于整体把握课文,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实践证明,一堂课创设的问题情境不宜过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能一问抵多问,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浅层上的“碎问碎答”带来的高耗低效。所以一堂课以不超过6个问题情境为宜。问题还应具有挑战性,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易,会使学生感到无聊;太难,挑战性又变成了威胁性。

在教学《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读读课文,体会、体会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中第二个问题是“主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头脑风暴”,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对课文进行了自主研读。在“生—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了重建。有同学说:“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就能完成造箭任务,后面写道第三天大雾漫天,顺风顺水,由此可见诸葛亮算到了第三天的天气和风象,真是神机妙算。”有同学说:“课题中‘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因为‘借’是有借有还的,诸葛亮的‘还’是在战场上‘还’到曹军的身上。”多有创意的回答,真正读出了文本的未尽之意,未曾有之意。在总结《景阳冈》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对武松这个人物展开了辩论:有同学认为:“武松是个英雄,他遇到了老虎,没有害怕退缩,而是机智、勇敢地打死了老虎,他值得我们敬佩!”也有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武松这个人酗酒,酒多会误事的,新闻里经常报道说有人酒后驾车酿成车祸,造成家毁人亡。所以他不值得我们

学习。”„„这时候答案不重要了, 他们分析可能与文章的主旨不一样,与教参的分析不一样,与教师备课的结论不一样,但这是正常现象,其中还可能孕育着创造的萌芽。当然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并不是追求教学的一种无序状态,还需要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如上述案例中,在学生一番畅所欲言后,我说:“人无完人,金无赤金。武松酗洒固然不好,但他的机智勇敢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

传统的阅读教学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其本质是“还原文本”,而且这种还原要“原汁原味”,绝不允许“误解文本”,也就是要使学生对文本产生“镜式反映”。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求知的过程。海德格尔说:“理解文本不再是找出文本背后的原初意义,而是超越中返回的去蔽运动,去敞开和揭示出文本所表征的存在的可能性。”这一理念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相一致,揭示了有智慧的阅读教学的内涵: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去阅读文本,超越作者本意,对文本重新建构,产生创造性阅读结论。

三、智慧的课堂应该是鲜活灵动的课堂

语文课堂中,师生的情感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它就像一首歌的旋律。语文课堂应该追求文本、作者、教者、学生之间的多向的情感交流。要实现这情感的交流,语文老师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寻找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寻找走进孩子心灵的方式。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善于表达自己那些富有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并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陶冶思想,张扬个性,提高能力。所以,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应该像云一样,任由精神舒展,任由心灵放

飞;智慧的课堂,应该让学生主宰自己,能与老师平等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智慧的课堂,要让学生有丰满的个性,能“我思故我在”,说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思;智慧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在课堂中要让学生的灵性得以迸发,原始的灵性得以生长,潜具的悟性得以唤醒。

一年级上册《虎王开会》一文,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转换角色来激发兴趣:“如果你是‘百兽之王’老虎,看到那么多动物都准时到达,而小小的蜗牛却没来你会怎样想?说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如果你是小蜗牛,听到老虎大发脾气,又会怎样?”这样将文本情境、文本经历巧妙地“嫁接”到学生身上,使学生感同身受,在读中渐入佳境,内化语言,感悟情、理、意、趣。老虎的心情有的学生认为是生气,有的认为是担心,还有的认为是疑惑;蜗牛的心情有的认为是害怕,有的认为是得意,有的认为是恭敬。不能强求一致,要鼓励求异思维。当学生真情投入谈到是否喜欢小蜗牛时,有的说蜗牛懒惰,不喜欢它;有的喜欢小蜗牛,因为它聪明,肯动脑筋想办法。只要学生理解得合乎情理,且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出相应的语气,教师就应用鼓励性的语言支持他们。当然,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感悟,另一方面也要把握必要的是非尺度,避免太多游离于文本之外活动或者说表演,引领学生走上科学的感悟之路。只有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才会更加生动、活泼、丰富。

苏穆姆林斯基说:“智慧要靠智慧来培养”。缺乏智慧,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充其量是只是一种“死读书”。让我们与学生一同真诚地走进文本,在对话中思辩,在补白处遐想,在意味深长处拓展,带领学生寻找智慧,创造智慧,让阅读教学永远勃发出智慧的光芒。

四、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充满诗意的课堂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人荷德尔林对人的生存发出了诗意的感慨和召唤。是的,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首诗,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课堂是学生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他们有权在课堂上追求诗意。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理应让孩子们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生命里收获美丽的错误——这是每一个老师所追求的课堂境界。我们认为,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

诗意的课堂应该充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境界,诗意的课堂,应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苦苦探索后的发现,应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应有“摘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般抛砖引玉式的独特境地,应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师生的思想时而在上面栖息,时而又畅游四方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也只有那种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字里行间“悟读”出独特感受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真正的语文课堂,应是诗意四溢的栖息地,是灵魂畅游的伊甸园,是情感荡漾的乐园,是妙不可言的美的殿堂,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

语文课堂应是诗意的课堂,审美的课堂。诗意,使课堂飘洒美丽音符;审美,使课堂流淌浓浓的诗意。课堂,因诗意而美丽,也因美丽而充满诗意!

五、智慧的课堂应该是走进生活的课堂

课堂应当是学生的精神生活世界,应当是学生发展的乐园。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个精神的、直觉的情感世界中进行,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长的真正快乐。要拓展课堂的精神空间,让课堂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走向现实的社会。要把认知活动同学生的直接经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要拓展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使课堂充满人文的气息,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交流互动过程中体验生活的乐趣。要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想象、创造的天地,让学生在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中,精神得到升华。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终身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充分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有人说:“知识,只是能让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新课程实施特别注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因为新课程所期待的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课堂,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而这样的课堂是生成的,是无法预设的,它总在有序与无序的整合中发展。教

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我们应该用智慧的心灵去唤醒学生智慧的头脑,用智慧的生命去启迪生命的智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键——让语文课堂充盈智慧

河东区盘山道小学

小学智慧课堂案例 篇5

江苏省泗洪县城头实验学校 李 杰

内容摘要:

智慧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对待后进生,我们的智慧教育应从培养他们的情感商数为出发点,为他们设立专门的智慧目标的“成功指示器”。

关键字:智慧课堂 智慧表情 后进生 成功指示器

为了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找到一种更人文、更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智慧教育”应运而生。智慧:是由智力、知识、方法、技巧、意志、情感、个性意识倾向、气质与美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遗传智慧与获得智慧、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直观与思维、意向与认识、情感与理性、道德与美感、智力与非智力、显意识与潜意识等等众多的要素。智慧可分为:⑴内在的智慧——是人大脑里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智慧;⑵外在智慧——是离开人大脑存在的一种智慧,知识、工具就是这一类智慧;⑶系统智慧——是形成了一个体系的智慧,集成智慧就是这一类智慧;⑷非系统智慧——是一些零散的才能,技能、技巧和智谋。智慧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 ”成了现阶段高质量课堂教学的目标。

为了体现这样的目标,小学数学智慧型课堂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⑴语言充满智慧 ⑵凸显探究 ⑶走进生活

⑷课堂教学中注意激趣和质疑 ⑸引导学生自我唤醒,发现和构建 ⑹宽容幼稚,善待正确引导学生的无知 ⑺课堂应是活动游戏场所 ⑻需要智慧型教师

这样的课堂是用智慧点击出的快乐,因而学生具有发自内心的愉悦、满足、自信、新奇的智慧表情。

但是,面对一堂堂的评优课、示范课、观摩课,我常感到遗憾,在以智慧为理念引导的

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学的新宠,仍是那些思维活跃、言语表达能力强、有所特长的优等生。他们因数学的思维判断能力强,更容易理解教师的意图,把握知识探究过程中的切入点,更容易用精妙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的活动常常是课堂上一个个的闪光点,因而大受教师的欢迎。甚至许多教师把智慧和智力划上等号,“智慧”成了优等生的代名词。而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仍处于弱势地位,从他们的脸上我们仍很难看到那发自内心的智慧表情。

我们的智慧教育不应为“智力”而教,而应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教,后进生是我们课堂教学中一分子,我们不应忽略他们,他们也应该享有同等发展的权力。要想在课堂教学中点亮他们的智慧之灯,我想应该先了解他们形成的原因。

我们常把后进生分成两种类型,一类为先天智力因素造成(为数不多),另一类为非智力因素造成(这类人数较多)。

非智力因素赞成的后进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内在因素:主要是学生自身的态度、动机、意志力、倾向性、学习迁移、情感因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学习的动机,缺乏意志力,性格内向,学习习惯不良„„

2、外在因素:教师教学思路不清晰、缺乏正确指导方法、缺少鼓励和表扬等激励机制、缺少教师的关注、师生之间没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班级中的学习氛围不良„„

对待这部分学生,我们的智慧教育应从培养他们的情感商数为出发点,为他们设立专门的智慧目标的“成功指示器”。“成功指示器”由心理学家布洛洽提出,即使目标 操作化、具体、细致化。为他们设立怎样的成功指示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用“爱”点化心灵

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除了具有多智、幽默、善言谈等智慧型教师应有的素养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用博爱之心关怀每一位学生,并且要通过我们的语言表情、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让孩子们感受到这种关注和温暖。教师的爱是春风、是呼唤,是一中无声的力量,特别是对于那些过分自卑的孩子,它更是一种鼓励和暗示。当他们真正体会感受到这种爱的时候,你就会看到那一张张愉悦的笑脸,听到花开的声音。

二、寻找闪光点。

找出差生的特长,比如绘画很好,就多让他出出板报;热爱劳动的,就把集体劳动的指挥权交给他;喜爱运动的,就让他当当体育委员„„让他们在班级活动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建立孩子的自信。

三、在实物和图片操作中寻找激智点

大部分后进生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不强。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作为开启他们心智的钥匙。

如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可以为后进生多准备一些水果图片、小棒,让他们自己反复操作,在操作中自我体验和发现。教师也要低下身来走进孩子,发现孩子不同的想法。孩子也会给你不同赞叹。

四、在合作中培养他们的成功体验

后进生在逻辑思维、观察判断、知识综合方面能力有所欠缺,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如自卑的孩子内心的自我体验深刻、敏感,善于捕捉别人易忽略之处;自由散漫的孩子交际能力较强;孤独冷僻的孩子动手操作能力较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让他们充分利用长处,让他们分担不同的合作任务。在这样的学习中,他们会体验到自我的作用,而积极合作,从而感受快乐学习的过程。

五、降低学习目标,设立激励机制

有些对于优等生来说很容易做到的事,后进生却是困难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低对他们的要求。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优等生可以掌握不同方法,而对于后进生则要求能接受其中一种则可以,并且同样给予他们一些小红花、小红旗之类的奖品。这样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他们学习的满足和快乐。

在教学中也要求教师做到:

1、教师首先在观念上要信任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力。

2、要帮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学习的思路。对于后进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因而要求教师能给他们清晰的引领和指导;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 篇6

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首先导入课程内容:开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创设情境:如分梨,教师给学生讲解孔融让梨的故事。在讲解中要求学生不许说话,只能用掌声来表示分得的梨数量。“有4个梨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几个?”“啪--啪!”学生用两声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梨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呢?”“啪!”掌声依然响亮。最后“只有一个梨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看看你,不知该怎么表示。学生到了“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不得”的悱愤状态了。这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表示这半个梨子,孩子们有的画图,有的写字……当学生用已有的方式不能表示这个梨子时,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对于新知的探索就显得急不可待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就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数学智慧课堂案例与分析 篇7

【案例一】“比较数的大小”教学片段

把学生分为黄、红两队, 第一次抽签, 从个位抽起;第二次抽签, 从千位抽起。游戏规则:每次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 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 第二次抽到的放在百位上, 第三次……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 哪一队就赢。直到能确定胜负时, 本轮比赛结束。 (本轮黄队抽到8, 红队抽到5, 把8 与5 的卡片分别贴到千位上)

师:让我们接着抽。

生1:不用抽了, 黄队赢了, 因为8 个千比5 个千大。

师:假如红队百位上抽到9, 黄队百位上抽到6, 能赢回来吗?

生2:不能, 因为百位就是抽到9, 也只代表900, 还不够1000, 而刚才黄队比红队多3000。

案例分析:游戏的基础其实就是10 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数位的认识。在相同数位上, 不同的数大小不同, 即使是十位、百位、千位, 也可以看作几个十, 几个百, 几个千……从而转化为10 以内的数来比较大小。把8 与5 的卡片分别贴到千位上, 8 个千比5个千大。第二轮游戏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一战定乾坤”:不同的数大小不同, 由于首先就将抽到的数字放在最高位, 这就导致了最高位的数字大小直接决定了其他两个数的大小, 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意识到:两个数大小的比较, 先看最高位。

第三次抽签, 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游戏规则:每次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 每一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 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 那一队就赢。直到能确定胜负时, 本轮比赛结束。 (本轮黄队抽到3, 学生把3放到个位上, 红队抽到7, 学生把7 放到百位上)

师:请你们说说, 为什么这样放?

生1:我抽到的3 太小了, 放在个位比较好, 让出高位, 给大数字。

生2:我抽的7 比较大, 本来想放到千位, 但我们组还有人可能抽到8 或9, 放在千位更好, 所以我把7 放在百位。

师:要是抽到的数都比8小, 怎么办?

生2:那也没办法, 搏一搏呗!

生3:也不一定输, 还得看第三组抽到什么数。

案例分析:第三轮游戏的关键, 在于对位值的深刻理解及对数感的直觉把握。在相同数位上, 不同的数大小不同;在不同的数位上, 即使相同的数大小也不同, 这是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抽到的数字放在哪位呢?如放在低位, 后面抽到的数字更小怎么办?如放在高位, 后面抽到更大的数字岂不是让自己立于失败之地?案例中, 学生将抽到的3 放在个位, 而另一个学生则将抽到的7 放在百位, 为什么这么做呢?抽到的3 太小了, 放在个位比较好, 让出高位给大数字;抽的7 比较大, 可以放到千位, 但如果下面抽到8或9 放在千位更好, 所以7 放在百位。每抽出一个数位上的数, 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教师抓住时机让他们讨论:为什么放在这里呢?还要继续往下抽呢?为什么不需要抽了呢?现在可以确定胜负了吗?每一个“为什么”都能促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数位、计数单位、十进制的认识, 完善了对数的相对大小的认识, 在不断的比较中优化了对数的理解, 培养了数感, 从而把“比较数的大小”法则背后的道理, 由学生自己分析出来, 抽象的法则变成了学生内化的知识。

【案例二】“找规律”教学片段

(先让学生听一段有规律的鼓点音频节奏)

师:找一找, 它的规律是什么?想出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 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 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 在你的表示方法中, 照这个规律排列下去, 它的第16 个是什么?

(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他们或左右或前后, 交头接耳, 嘀嘀咕咕, 最后呈现出来的方法五彩缤纷)

生1:123123……第16 个为“1”。

生2:强弱弱强弱弱……第16个为“强”。

生3:△□○△□○……第16个为“△”。

生4:abcabc……第16个为“a”。

生5:Xxx Xxx……第16 个为“X”。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用到的这些方法,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找出第16 个是什么呢?

(很多学生高举双手叫道:我知道, 我知道, 16÷3=5……1)

师:在文字、数字、字母、图形、符号这些方法中, 你喜欢什么方法?

生6:计算的方法好, 因为简单。

师:那么其他方法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生7:文字、图形比较清楚, 一眼就能看清楚, 但数字大了怎么画呀!

案例分析:在经过了前面自主探索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有规律排列的过程后, 在强烈的表象刺激下, 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十分顺利地得出可以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这类问题:要求第几个是什么, 先看它是几个一组, 再用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个数, 余数是几, 就是这一组的第几个;没有余数, 就是这一组的最后一个。与我们强调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一样, 在解决问题时除了提倡策略的多样化之外, 同样要注意策略的最优化。学生各种意见碰撞后形成一致看法:如果数字小, 可以选择图形、文字、数字、字母等方法, 比较直观;如果数字大了, 用计算的方法比较好。通过“你喜欢什么方法”的问题, 促使学生对不同方法进行类比, 明确了各种策略的优势和缺点, 归纳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案例三】“循环小数”教学片段

师 (板演) :在3.333……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哪一个?在5.32727……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哪几个?在6.416416……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哪几个?

(生同桌讨论)

师: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 让循环小数的写法简单一些, 如去掉省略号, 让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也只写一次, 却依然能看出这是个循环小数。

生1:3.333……写作3. (3) ;5.32727……写作5.3 (27) ;6.416416……写作6. (416) 。

生2:3.333……写作3.3;5.32727……写作5.327;6.416416……写作6.416。

生3:3.333……写作3. (无限) ;5.32727……写作5.3 (无限) ;6.416416……写作6.416 (无限) 。

生4:3.333……写作3.3 (3 无限) ;5.32727……写作5.327 (27 无限) ;6.416416……写作6.416 (416无限) 。

生5:3.333……写作3.3;5.32727……写作5.3;6.416416……写作6.416。

师:你认为哪种写法比较好?

生6:不要汉字比较好。

生7:第五种办法比较好, 简单明了。

生8:我认为6.416, 只要在循环节的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字上加点就可以了。

如何构建小学美术智慧课堂 篇8

关键词:智慧课堂;美术教学;自主学习

近年来,社会上对“智慧课堂”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适应当前课堂教学呈现出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提高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的全新挑战。因此,如何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成了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使命,也是课堂教学由此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契机。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及表现特征

智慧课堂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指的是将高科技引入现代教学中,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人的智慧汇集于整个课堂。具体来说,智慧课堂具备以下几个表现特征:

其一,从学生角度来看,智慧课堂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

智慧课堂必须从学生角度来衡量,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开展有效的、自主、合作的学习。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应该在智慧课堂上发挥重要的主体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及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细节,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智慧和潜能。

其二,从教师角度来看,智慧课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智慧课堂的重要引导者,主要承担着以下几个任务: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和提出问题,引导一个富有争辩性的活跃课堂,让师生之间充满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交汇,从而实现学生个性的飞扬。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二、构建小学美术智慧课堂的具体策略

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陶冶学生情操的一门课程,小学美术课堂在寻求课堂教学改革时也应该以智慧课堂为目标,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维的融合。那么,构建小学美术智慧课堂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作,而创作是建立在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之上的。在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启发学生更新材料、尝试使用新方法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向学生介绍一些艺术大师运用新材料和特殊方法进行艺术创作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游戏中进行独特的创造。

2.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

美术教育本身和想象意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想象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通过想象活动,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同时也能更好地感受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有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和鼓励,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创设艺术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为适应小学美术智慧课堂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教练员”“促进者”的身份进行美术教学。首先,在教学设计之初,教师应该使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活用教材,将教材与具体的艺术形象结合起来,使艺术形象更加直观、可见。其次,要创设富有艺术情调的教学情境,不仅要在美术教室的布置装饰上做一些创新和改变,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一些情境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艺术环境对他们的熏陶。最后,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动手尝试艺术创作,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某位艺术家作品的想法和意见,同时鼓励大家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争辩。唯有如此,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智慧课堂的真正效果。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需要,找准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课堂的“整合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官,从而降低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的难度。例如,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声、形方面的材料,强化教学中的视听效果,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能通过艺术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的资源优势来扩大教学素材,整合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则可以运用计算机对水平不同的学生展开因材施教。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维空间,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绘画工具等。

参考文献:

[1]高文秀.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一堂美术展示课的启示[J].成才之路,2012(21).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案例分析 篇9

摘要: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存在着不同的弊端,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剖析与反思,并形成有效地进行情境创设的策略: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关键词:情境创设

案例分析 课后反思 设计原则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出高效实用的问题情境,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

中关于课程目标明确地指出,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能创造一个欢乐和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案例1:用字母表示数》情境创设

我们的家乡在美丽的骆马湖畔,晚上经常听到青蛙美妙的歌声,你会唱《数青蛙》吗?

(1)学生齐唱(看大屏幕:【课件播放】)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唱乱了,找原因,探究算式。(2)归纳

师:那用什么来表示青蛙的个数?可以把所有的都表示出来? 生:用字母表示。师:你想用什么字母表示?生:X、B、C、Z、A a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数)案例2:《循环小数》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同学们笑,相互讨论)师:这个故事你们能讲下去了吗? 生:能。(生讲个不停)师:这个故事能讲完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讲不完?

生:因为这个故事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说几句话。

师:(板书:不断地重复)说得真好。这几句话能讲多少次? 生:无数次。

师: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一种数,它的小数部分也像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小数叫做“循环小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案例分析:这两个情境,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儿歌和故事情景着手,让学生从情境中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在儿歌和故事中体验数学思想,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有效地增进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这种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可探性、可操作性的情境,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知

数学的生命。数学教学应该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制造探究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是探究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因为任何高于或低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要求,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在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之前,我们首先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值得去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应用,在探究中创造,在探究中升华。

案例3:《有余数的除法》

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出题,教师回答)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

案例分析:用猜彩球颜色的情境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而情境留给学生的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寻求奥秘。案例4:《用字母表示数》

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同时又表示结果,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认知难点,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

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只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的是7,出来的是17;输入的是12,出来的是22……

学生跃跃欲试,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式来加工数的。于是,输入“20”,出来“20+10”;,输入“78”,出来“78+10”;,输入“1.5”,出来“1.5+10”;输入字母“b”,便出来“b+10”。

案例分析: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出来‘b+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 “b+10”就是结果。而在进入的数与出来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构的效果。这里“魔盒”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当然,魔盒只是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出来的数 “b+10”是一个结果,加工的关系式也是“b+10”。

可见,教师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了这种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创设真实化的情境,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

在《厘米与米》的单元教学结束后,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完善知识的建构,我们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校园里的百年古树到底有多高?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与大树合影,看看照片上的大树是自己的几倍,实际的大树就是自己的几倍;升气球;放风筝;接竹竿;利用影子进行测量;爬上树测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了情境所提供的问题。而这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是知识建构的经历。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创设出的问题情境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注意。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学生们创设出具有吸引力、有意义的问题情境。由于笔者受自身科研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对问题情境教学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此,对我来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积累资料,总结经验,继续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使之更具系统性、理论性和实用性,让问题情境教学为数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实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2010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案例分析》写作提纲(修改稿)

[摘要]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存在着不同的弊端,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剖析与反思,并形成有效地进行情境创设的策略: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关键词]:情境创设

案例分析 课后反思 设计原则

[引言]:“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出高效实用的问题情境,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正文:

一、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 创设可探性、可操作性的情境,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知

三、创设真实化的情境,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结论

上一篇:双11复盘数据分析下一篇:神采飞扬的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