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基础练习4(共7篇)
期末复习基础练习4 篇1
高三期末复习资料基础版-----4 考点6: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原因
本质上讲,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扩大营销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三个主要因素。
劳动力——不同国家地区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影响生产成本;
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一般较高,成为推动企业向外转移的因素; 市场——本地市场饱和或本地市场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时,企业就会开拓外地市场,为了避开开拓外地市场的限制,企业往往直接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市场大的地方。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转出地——
正效应:促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占据产业高端分工;扩大市场;减轻环境压力; 负效应:就业机会减少;产业空心化。(2)转入地——
正效应: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时间;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加就有机会;负效应:增加环境压力,加重环境污染;从事低端产业分工; 3.分析广东北部成为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地的原因。珠三角地区:
劳动力、房租、地价、原料、物流、内部交易等成本上升; 政策比较优势丧失;
需要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北部地区(欠发达地区):
劳动力、房租、地价、原料、物流、内部交易等成本较低,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国家优惠的政策等。
二、资源的跨区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讨论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仅要从利弊两方面分析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还要注意对沿线地区的影响。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需从资源地区分布、生产不均衡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两方面展开。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对西部(调出区):
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②对东部(调入区):
缓解能源(资源)紧张状况;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西气东输----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南水北调:
①对南方(调出区)
利----减少汛期径流,可缓解雨季的洪涝灾害;
弊----东线:入海水量减少,可能造成海水入侵,污染水质;
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线:使得汉江中下游水量减少,对下游的航运,取水和生态环境都将产生不利
影响,此外还涉及大规模移民和农田的淹没
②对北方(调入区)
利----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改善北方当地饮水质量;
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有效解决北方因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 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弊----可能造成土壤的盐碱化。
2.我国的能源问题(1)能源问题:
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大;
高耗能产业多,能源浪费严重,能源利用率低; 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对环境影响大;
石油资源匮乏,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地区分布不平衡;
进口原油五分之四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过分依赖狭窄水道,危险大。(2)解决措施:(确保能源供应安全)
①开源——加强勘探开发,增加国内供给量;
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核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 多渠道、多方式进口能源。
②节流——优化产业结构,压缩高耗能产业;
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
建立国家能源战略储备,保证境外油气供应稳定可靠。
考点7: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类型:
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等
1、按其形成和来源分类:
(1)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如:太阳能、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等。
(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如:核能、地热能。(3)天体引力能,如:潮汐能。
2、按开发利用状况分类:
(1)常规能源,如: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2)新能源,如:核能、地热能、潮汐能、太阳能、风能。
3、按属性分类:
(1)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2)非可再生能源,如: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二)中国自然资源总体特征:
总量大、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有浪费现象。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2)河流:地表径流较少。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2.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措施(1)开源:
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海水淡化,合理开采地下水。(2)节流:
减少浪费,治理污染,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水的产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土地资源利用类型:
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工矿、盐场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2.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1)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森林减少、湿地减少、草地超载。(2)环境污染:土地污染(工业“三废”;农业农药、化肥;生活垃圾)。(3)其它:工矿建设乱占耕地等。
期末复习专题讲解——基础运算 篇2
1. 与有理数有关的运算
例1计算:
-+ × 18-1.45 × 6+3.95 × 6.
解:-+ × 18-1.45 × 6+3.95 × 6
=15.
有理数的运算以混合运算为考试重点.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应注意运算符号、运算律的应用以及运算顺序等.
2. 整式的加减运算
例2已知x+y=-5,xy=6,求(-x-3y-2xy)-(-3x-5y+xy)的值.
解: (-x-3y-2xy)-(-3x-5y+xy)
当x+y=-5,xy=6时,可得
原式=2 × (-5)-3 × 6
与整式的加减有关的计算题,以代入求值题为重点,解题时,应先化简,后代入,注意整体代入思想的灵活应用.
3. 解方程
例3解方程:-=1.
解:去分母,得3(x-3)-5(4-x)=15.
系数化为1,得x=5.5.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步骤是去分母,同时一定要注意灵活选用解题方法.
4. 与线段、角有关的计算
例4如图1,OA、OP、OB是∠MON中的三条射线,OP、OB分别是∠MON、∠PON的平分线,∠AOP=∠MOA.若∠AOB=45°,求∠MON的度数.
解:设∠AOP=x°,则∠MOA=3x°,∠MOP=4x°.
因为OP平分∠MON,所以∠PON=∠MOP=4x°.
因为OB平分∠PON,所以
∠POB=∠PON= × 4x°=2x°.
所以∠AOB=∠AOP+∠POB=3x°.
因为∠AOB=45°,所以3x=45.
解得x=15.
所以∠MON=2∠MOP=8x°=8 × 15°=120°.
与平面图形有关的试题,多以线段、角的计算为主,解决有关问题需熟练掌握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余角、补角的概念,注意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的灵活应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练习 篇3
一、字词复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不逊()广漠()掺和()瞥见().....
滞留()禁锢()炽热()搓捻()污秽().....
迸射()罪孽()胆怯()翡翠()执拗().....
咫尺()佃户()解剖()笃信()干涸().....
顾忌()睥睨()()酷肖()蓬蒿()璀璨()().......
混淆()弥漫()茁壮()深恶()痛绝如法炮制().....
相形见绌().
(二)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文zhōu zhōu()nì()名宽shù()chóu谢()zèng()亮xī()利mì()食繁yǎn()迁xǐ()凛liè()
juàn()念qǐ()首鞭tà()踌chú()憔cuì()kuì()赠驰chěng()深suì()挑xìn()吞shì()
狼jí()pì()美jiān()默shòu()猎shěn()笑pì()喻chún()朴jí()贯家pēi()迷wǎng()jiū()住jí()手和xù()发chù()móu()取磨cèng
()kuī()探门méi()招lái()贪lán()心fēi()
kōu()门挑tī()chóu()备xī()戏áo()游
狂wàng()露xiàn()泪水yíng()眶广mào()无垠
长xū()短叹众目kuí kuí()藏污纳gòu()hàn()首低眉风雨如pán()抑扬顿cuò()海誓山méng()míng()思遐想
千山万hè()油光可jiàn()花团锦cù()yǎo()无消息
càn()然一笑生意àng()然彻夜不mâi()莫zhōng()一是
(三)改错(将正确的字写在括号内)
相形见拙()无与纶比()莫中一是()盛气陵人()
精巧绝论()美味佳淆()名思遐想()藏污钠购()
正经危坐()暗然一笑()既物起兴()引经剧典()
相幅相成()苍海桑田()不可明状()粗制烂造()
(四)填写短语
油光可()深恶痛()粗制滥()郁郁寡()立鸡群()正()危坐()然失色广()无垠 花团锦()冥思()想千山万()相形见()美味佳()众目()莫()一是慷()大方龙吟凤()萤()映雪 合()押韵衔()赋诗众说纷()心安()得()听途说油然而()
入()三分()无消息诚()诚()
(五)下列词语中共有4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及不可耐难以置信误入奇途振耳欲聋心安里得异口同声
错别字:
二、修改病句
1、展览室的桌子上厚厚的放着一叠植物标本。
2、良好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成绩能否提高。
3、这些考古学家的死,让人们想起了神秘的法老的咒语。
4、有无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我们取得进步的重要条件。
5、要采取多种形式,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史学后继无人的状况。
6、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7、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8、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我以后再告诉你。
9、病毒进入人体有三条途径,就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
10、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找到了一种更有效的利用核能制取氢气。
三、划分句子成分
1、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2、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4、写文章是交流思想、传播经验的一种方法。
5、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有若干主要的关节。
6、他们是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
7、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8、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9、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10、一切活的生物都离不开食物。
四、综合性学习
1、写出与母亲有关的俗语、格言各一例。
2、举出古诗中表现母爱的一个完整诗句。,3、。
4、指出“垂髫、豆蔻、弱冠”的含义
5、举出三个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包含民族、节日名称)。
6、历代都认为草书是称为“”东晋的二王即、父子把草书发展到第一个高峰。到唐代,草书又发展到一个高峰。名家有、、等。其中”他是“ 的创始人。
五、名著导读练习
1、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传记。小说分别叙述了德国音乐家、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俄国作家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2、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的人生经历是如何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命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
3、《海底两万里》是(国家)的作品,他被誉为“”。书中的主人公是自然科学家,他和同伴康塞尔、尼德·兰,在一次海洋追捕中,意外地登上了“”潜水艇,从而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探险。
4、、《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书中哪些想像事物如今已经变成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1)
(2)
(3)
六、信息提取
1、.请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25字。
湖北日报2月18日讯黄冈市教育局昨日透露,从3月上旬开始,罗田、英山、蕲春、团风、红安、麻城6个县市农村学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每位学生每天将有3元钱的营养膳食补助。
这是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后的又一重大民生工程。中央财政依照每生每天3元、全年200天的标准进行补助。此计划的实施范围,不包括幼儿园儿童和高中学生,也不包括城市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给下面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限18字以内)
【襄阳汉江传媒网消息】记者获悉,19岁的襄阳姑娘张丽婷已经入选中国女子篮球国家队备战伦敦奥运会的16人大名单,并于昨日抵达美国,准备即将开始的热身赛。
张丽婷的父亲张庆林告诉记者,目前张丽婷的状态很好,她的实力也得到了教练的认可。原计划张丽婷要随国奥队来我市参加“奥星粮油杯”国际青年女篮四国挑战赛,但因备战奥运,此行只能作罢。张庆林说,张丽婷对此次不能回家乡比赛感到十分遗憾,她表示将努力训练,争取代表国家队参加伦敦奥运,在世界赛场上为襄阳增光添彩。
七、语文基本知识
1、文章的表达方式有。
2、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方法有、、。
3、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4、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
五、答案:
1、《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
2、例如: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3、法国儒勒·凡尔纳“现代科学幻想小说的之父”阿罗纳斯“鹦鹉螺号”
4、(1)示例:海底世界充满异国风情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科幻小说往往也是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的推理和预言。
(2)海底潜艇,人类登月、太空飞行都已成现实。
(3)科幻小说往往也是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的推理和预言。
六、【答案】黄冈6 县市农村学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每生每天补助3元。
期末复习基础练习4 篇4
缩写句子。
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洪亮的钟声在天空中经久不息地回响。
3、敬爱的周总理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年轻的战士。
4、吴国的都督周瑜十分妒忌很有才干的诸葛亮。
5、银色的雪光照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6、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7、时光老人给我们的礼物是珍贵的。
8.戴着红领巾小姑娘一片一片地捡起地上的碎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南方赶来的小燕子加入了这百花争艳的盛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他那微微张开的嘴唇和没精打采的目光,显得又虚弱又疲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他好像要摆脱这种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重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一群穿着破烂的纤夫使劲地拉着一艘没有张帆的货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969年出土的“马踏飞燕”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珍贵的油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五彩缤纷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皎洁的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一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整个树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书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鸟的叫声透过树林的沙沙声模模糊糊地传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的口令声充满了茂密的树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人民大会堂的旁边停放着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小汽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同学们渴望进步、爱读好书的热情,又一次深深地印在老作家的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他穿着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平静的海面上突然冲起了一股水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夏天中午的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爷爷经常怀念可爱的家乡的许多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强烈的光线射进黑暗的房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小坦克悄悄地躲在一丛鲜艳的月季花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灰尘是地球上永不疲倦的旅行者。
期末复习基础练习4 篇5
第二单元第五课文化创新(限时45分钟,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浙江传媒学院到安徽西递宏村进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调查与研究”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古徽州的建筑、文化的保护情况作了详细调查,对该地区在古文化的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作出的努力表示敬佩。据此回答1~2题。1.开展上述活动是因为
A.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B.文化创作是人民群众的使命和职责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D.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有利于文化创新 2.浙江传媒学院学生调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提高自己的文化创作能力是因为 A.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精华”B.文化的发展应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C.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D.传统文化以继承为主,现代文化以发展为主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创作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②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源于社会实践和创造者的聪明才智 ③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④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011•河北武邑中学第一次模拟)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变革与创新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 失根本。不朽的文艺经典往往既渗透着历史的积淀,又蕴涵着时代的理想;既延续着传统的特点,又创新着新颖的内容和形式。材料表明
①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以继承为基础的 ②只有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历久弥新,充满活力 ③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 ④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必须是“民族的”,这表明我国的文化创新必须
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B.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 C.具有世界眼光,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D.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6.右图为第十一届全运会吉祥物“泰山童子”,灵 感来源于充满文化、自然内涵和富于动人传说的“五岳之首”泰山,并结合现代体育理念、国泰民安的吉祥寓意创作完成。这说明 A.客观事物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要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异和个性
C.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D.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
7.近年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中国的高铁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①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创新可以推动科技的进步③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8.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赵玫指出,危机中文化创新发展正当时,以文化创新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下列对文化 创新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文化创新意味着对传统文化中糟粕的抛弃 ②文化创新的实质就在于文化的传播 ③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内在动力 ④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文化的创新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9.京剧最初的舞台就是简单的“一桌二椅”“一块幕布”,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京剧舞台有了实景,增加了交响乐、灯光,电动化、影视化的元素也出现于舞台。这表明 A.科技能转化为物 质力量B.先进的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D.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10.当人们忙于经典翻拍之时,《亮剑》《历史的天空》《士兵突击》等原创作品却非常热播。有人认为,与其频繁向经典作品“借光”,还不如多花点心思,让今天的原创成为明日的经典。这种观点认为 A.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B.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否定传统文化才是真正的发展D.大众文化真正需要的是原创作品
11.近年来,江苏省许多城市开展了城市精神的讨论和提炼。如南京的“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苏州的“崇文、融合、创新、致 远”,常州的“千载读书地,现代创新城”„„这些城市精神表明
①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②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④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全面吸收中外一切文化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 12.“送您一枝鲜花,请把火种留下。”2011年清明节,许多地方的市民以鲜花和植树等文明祭奠方式,取代了上坟烧纸、烧香、烧花圈等陈规陋习。各地政府表示应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扫墓”取代传统陋习。这说明
A.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B.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C.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
D.文化创新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3.有专家认为,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岭南传统文化特色是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乃至社会进步的依托,但过于偏爱和僵化传统“粤味”,则难以跳出狭隘地域和“小传统”的限制,会使广东文化成不了大器,很难有积极作用。我们要大力革新岭南文化,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 广东。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1)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是什么?(2)请你就革新岭南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1)在社会发展中,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来源:学#科#网]
(2)①在实践基础上对传统的岭南文化进行文化创新。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继承传统的岭南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③加强广东文化和国内其他地方文化以及外国文化的交流,博采众长。④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扩大文化视野,兼收并蓄,发扬光大岭南文化。
14.“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后,全国悲恸。以下是钱老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一些谈话片段:(北师大)附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培养了我的科学兴趣。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
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
从文化创新途径的角度看,钱老的上述谈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结合实际,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创新中,要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需要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
(4)加强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平等交流、相互借鉴、相互结合,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新。
编号:2012(下半年)G2-ZZ-F006《文化生活》复习案3.6主编:林金爱审核:邵玉梅学生姓名:班别:学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2012.8.25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限时45分钟,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11•南京三模)春晚舞台上,蒙古族的《吉祥颂》、回族的《数花》、壮族的《美丽的姑娘》等节目展现了一幅“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的民族画卷。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和稳定性 ②中 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④中华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2.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这说明了 A.中华文化的多样性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长期以来,台湾地区在海外的华文学校中使用的是繁体字、注音符号,而大陆使用的是简体字、汉语拼音。台湾与大陆达成一致——提倡使用 简体字,但也不反对使用繁体字。中国大陆与台湾就文字繁简体使用所达成的共识说明
A.中华文化随着时代变迁B.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C.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D.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4.中国古典诗歌“无体不备,无体不善”,无论 内容、风格、形式、技巧,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________的特点。
A.博大精深B.源远流长C.民族性D.多样性
5.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 A.区域性B.差异性C.民族性D.结构性 6.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① 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发展的民族,必然要有一种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精神。一个前进的时代,必须要有向上的精神。我们 实现全面的小康,就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是
①中华文化没有像其他文明一样,被外族入侵而中断、湮灭 ②汉字的演变与使用 ③史书典籍的传承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8.北方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苍穹、草原、毡包、骏马、牧歌构成了一道旖旎的文化风景线,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存模式和文化体系,展现了人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非凡创造力,同时也为人们了解人类文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开阔的视野。这主要体现了
①不同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是中华文化生态观的重要理念 ③文化多样性就是指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
9.山东省人文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经过几年努力,山东已经形成运河文化贯穿南北、齐长城连接东西的文化景观。这表明
A.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B.各地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C.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D.不同区域的文化融为一体
10.在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大型展览上,具有浓郁澳门特色的妈祖文化及弘扬澳门人爱国爱澳的中国传统艺术活动展示了澳 门回归的巨大成就,深深吸引了参观群众。材料体现了澳门文化
①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②具有自己的特色 ③是独立于中华文化之外的文化 ④具有自己的区域特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键盘冲击”催生网络时代的汉字保卫战。之所以要保卫汉字,是因为
①汉字本身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 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汉字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繁衍、发展的重要信息载体 ④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12.2011年6月1日,深受两岸瞩目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传世名画此次合璧,既是文化盛事,又是见证两岸同根同源的民族盛事,圆了几代人的梦想和追求。材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海峡两岸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文化交流可以增强两岸的民族凝聚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13.(12分)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出自维吾尔族人民,是一部著名套曲。二十四史中的《辽史》、《金史》和《宋史》是许多少数民族史学家参加编写的。杰出的满族大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孜族的《玛纳斯》被誉为气势磅礴的三大英雄史诗。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和彝族的《阿诗玛》也是誉满中外的叙事诗。同时,早在唐朝,白族张胜温绘出的梵画长卷,长达十丈,共有628个菩萨像,工细生动,辉煌精致,光彩夺目,是我国古代绘画精品。
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什么特点或道理?(12分)
13、⑴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⑵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民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⑶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4.在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尽管华夏民族也曾历经各种灾难,但它在同化周边各族群的过程中,已将他们凝聚、融合为泛中华的文化大国。历史上蒙古族、满族都曾入侵统治过中原,然而最终却被强大的中华文化所同化。蒙古族、满族如今都成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清朝的康熙皇帝自己就说要做中华的千古一帝!
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同化力量的伟大意义?(9分)
14.①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熔铸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初一年级数学期末复习题_4 篇6
1.(1)9x212xy36y2=9x6y23x6y3x6y(2)ax2bx2bxax6b6aabx2x6abx3x2
(3)4a2b2a2b2c22aba2b2c22aba2b2c2cabcababcabc(4)2111x2xx2xx xx12164222242x20y2021x212x15y550,得x650 2.解:,得3 解:5x3y3400y5017y1721x21y3y43.设 x=yzk,则x3k,y4k,z5k,代入xyyzzx94得:k22,则2x212y29z2870
345x7k,代入34. 解:解方程组得:2x3y6得:k y2k45.如图,AD为△ABC的中线,BE为三角形ABD中线,(1)∠ABE=15°,∠BAD=35°,求∠BED的度数;(2)在△BED中作BD边上的高;
(3)若△ABC的面积为60,BD=5,则点E到BC边的距离为多少?
解:(1)∠BED=50°(2)略(3)用等面积法求得E到BC边的距离为3.6.解:根据题意,能得BDCBDPADCBCDACDBPD30 7.证明:(1)∵ABE,BCF是等边三角形(2)延长EB交FC于G ∴FBCEBA60 ∵EBCEBF
BCBF,BEBA ∴FBECBEFBCB
又∵ABC90 ∴FBGCBG
∴EBCEBF150 ∴FBGCBGSAS
在EBC与EBF中 ∴FGBCGB
BCBF,EBCEBF,BEBE ∴FGB90即EBCF
∴EBCEBFSAS
∴EFEC
8. 由12,EF⊥AD易得AEPAFP,故AEP=AFP=BM ∴CFM=AFP=BM ∴CFMM=B2M ∴ACBCFMM=B2M 即∠M=2Al21(∠ACB-∠B)2EBDPFCM9.a2b2c24a2b2=a2b2c22aba2b2c22ab =abcabcabcabc由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易知代数式的值一定是负数。
10.(1)90°.(2)①180°.理由:∵BACDAE,∴BACDACDAEDAC. 即BADCAE.又ABAC,ADAE,∴△ABD≌△ACE.∴BACE. ∴BACBACEACB.∴BACB.∵BACB180°,∴180°.②当点D在射线BC上时,180°.当点D在射线BC的反向延长线上时,.
11.(1)根据选择命题的难易程度评分,以下答案供参考:(I)如选命题①证明:在图1中,∵∠BON=60°∴∠1+∠2=60° ∵∠3+∠2=60°∴∠1=∠3∵BC=CA∠BCM=∠CAN=60°∴ΔBCM≌ΔCAN∴BM=CN(II)如选命题②证明:在图2中,∵∠BON=90°∴∠1+∠2=90°∵∠3+∠2=90°,∴∠1=∠3 又∵BC=CD,∠BCM=∠CDN=90°∴ΔBCM≌ΔCDN ∴BM=CN(III)如选命题③,证明:在图3中,∵∠BON=108°∴∠1+∠2=108°∵∠2+∠3=108°∴∠1=∠3 又∵BC=CD,∠BCM=∠CDN=108° ∴ΔBCM≌ΔCDN∴BM=CN(2)①答:当∠BON=(n-2)180时结论BM=CN成立。②答当∠BON=108°时。BM=CN还成立 证明;如图
n0
5连结BD、CE。在△BCD和△CDE中∵BC=CD,∠BCD=∠CDE=108°,CD=DE
期末复习基础练习4 篇7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算法化”是以(A.功利)为价值取向的。
A.功利
B.数学素养
C.数学家
D.逻辑思维
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图形分解的思路)。
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
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所分为的四个纬度分别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情感与态度)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的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分别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A.策略性知识)。
(以上是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不需要关注名称,但环节必须有。遗漏一个环节扣3分。没有说明环节主要任务的,酌情扣分)
2.简要说明,儿童在空间几何学习过程中的如下几种反应,分别属于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哪个阶段?
①因为这个(矩形)像门,而这个(三角形)不像门,所以它们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正方形)像一块手帕,而这个(菱形)也像一块手帕,所以它们是相同的。①水平0阶段(前认知阶段);
核心观点:只能注意到对象的形状直观特征的某一部分;思维特征依赖对象的具体想象或自己的触觉的刺激;建立在“形状相同”这样的等级之上;
②因为长方形是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所以,长方形就是一种平行四边形。
②水平3阶段(抽象/关联阶段)
核心观点:已经开始能形成抽象的定义;区分概念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注意到不同图形性质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不需要关注名称,策略? 答案:
①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一)
核心词句: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
②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二)
核心词句: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
策略? 答案:
①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一)
核心词句: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
②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二)
核心词句: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
③表现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三)
核心词句:思维水平;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交流;数学情感;
(要求适当展开)
3.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
(要求适当展开)
2.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1.儿童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大致要经历语言表述(阶段)、理解结构(阶段)、多级推理能力的形成以及符号运算阶段等这样一个过程。
2.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抉择主要取决的变量包括有利于学生的动机激发、有利于学生的探索与发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等三个方面。
3.概念间的相容关系包含着同一(关系)、属种(关系)以及交叉(关系)等三类。
4.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数学问题主要由条件(信息)、目标(信息)以及运算(信息)等三个成分所组成。
三、判断题: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
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术中心”的特征。(√)
2.学习方式就是指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行为方式。(X)
3.评价就是对测量的数据的一个解释的过程。(√)
4.统计的本质就从局部观察到的资料的统计特征来推断整个系统的状态。(√)
四、简答题
1.简述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A.策略性知识
B.过程性知识
C.技能性知识
D.概念性知识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分别是“定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D.反馈环节)。
A.感受环节
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 D.反馈环节
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方法的是(B.探索-发现法)。
A.叙述式讲解法
B.探索-发现法
C.启发式谈话法
D.演示法
7.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B.量化的评价)。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8.“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A.属种)关系。
A.属种
B.交叉
C.对立
D.同一
9.空间定位不包括(A.空间形式)。
A.空间形式
B.空间方位
C.空间大小 D.空间距离
10.下列不属于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的是(A 基本概念是帮助理解的基础)。
A.基本概念是帮助理解的基础
B.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
C.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D.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二、填空题:
1.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是 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以及总结运用等。
2.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主要包括 兴趣、动机、自信心 以及态度等因素。
3.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 改变参算数的位置、改变运算顺序 以及 参算数的改变引起的运算结果的变化 等几类。
4.发展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策略有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大胆提出假设和积极思考等。
三、判断题: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
1.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x)
2.一种教学策略就有若干固定的教学方法所组成。(x)
3.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4.不同情境下的各种数据有着各自不同的处理策略和模式。(√)
四、简答题
1.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①注重问题解决;②注重数学运(应)用; 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④注重信息处理;⑤注重数学体验;⑥注重数学活动;(要求适当展开)
2.简述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的特征?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 ②空间感念地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要求适当展开
3.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生活化策略 主题词句:多样化的和丰富的情境;激发探求欲;唤起有的经验;
②操作性策略 主题词句:儿童数学学习;直观方式;操作;
③情境激疑策略 主题词句:丰富的情境;有利于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
④知识迁移策略 主题词句:有的稳固和清晰的数学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系统化;
(要求适当展开)
五、论述题
1.请做一个“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教学环节并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①创设情景环节; ②尝试探究与问题解决环节; ③共同概况结论(讨论、评析或总结等)环节; 但环节必须有。遗漏一个环节扣3分。没有解释环节主要任务的,酌情扣分)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2013秋综合练习二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不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A 经验符号)。
A.经验符号
B.非形式化
C.实践活动 D.逻辑和推理
2.下列不属于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C 科学性)。
A.基础性
B.普及性
C.科学性
D.发展性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统计与概率”以及(D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领域。
A.解决问题
B.符号感
C.推理能力
D.实践与综合应用
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A发现学习)两类。
A.发现学习
B.知识学习
C.技能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儿童的参与主要是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C 认知参与)。
A.探究参与
B.问题参与
C.认知参与 D.评价参与
6.由教师是先创设一个能刺激学生探究的就有现实性的情境,学生则是通过自己(小组合作的或独立的)探究,发现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教学策略称之为(B 探索-发现式策略)。
A.交互式问题解决策略
B.探索-发现式策略
C.Hands on活动策略
D.照本宣科策略
7.以科学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B量化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表现性评价
D.质的评价
8.概念的抽象过程中大致要经历“分离”、“提纯”和(B简化)等三个环节。
A.表征
B.简化
C.描述
D.思考
9.不借助工具直接通过思维求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称之为(B 口算)。
A.笔算
B.口算
C.估算
D.速算
10.不属于描述空间对象量的方面概念的是(B 测量)。
A.长度
B.测量
C.面积
D.体积
二、填空题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手段有操作材料、辅助学具、电化设备以及计算机技术等。
2.范例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这三个特征。
3.问题的客观状态包括起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中间状态等三个部分。
4.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以及等这样一些特征。
三、判断题: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
1.数学素养具有过程性这一特征。(√)
2.注重问题解决实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
3.儿童的数学概念获得方式是逐渐由“概念同化”为主发展到“概念形成”为主的。(×)
4.在概念的引入教学阶段通常较多的是运用表象语言。(×)
四、简答题
1.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答案:
①行为参与主要指(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②情感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③认知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与层次;
③表现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三)
核心词句:思维水平;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交流;数学情感;
(要求适当展开)
五、论述题
1.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的儿童空间想象力发展的主要特点。答案:
①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
核心词句:学习基本上是从认识“二维图形”开始的,但积累的却是大量的“三维”的几何经验,因此,他们在对“二维”图形的空间思考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依附相应的直观的物体,即平面几何的思考中对直观物体的依赖性
②中年段的儿童,开始有可能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
核心词句:在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性质特征时,已经开始不再将图形与相应的直观物体去对应,而只关注图形本身的性质特征。
③高年段的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已经开始更多的依赖模型的构建。
核心词句:摆脱了对象的直观特征,思考的是对象的性质特征。
(要求适当展开)
2.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
答案:
①利用游戏来引导儿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等可能性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
②活动要求:
第一,具有游戏的特点;
第二,通过游戏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要求适当展开)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2013秋综合练习三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C 客观性)。
A.抽象性
B.严谨性
C.客观性
D.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 图形分解的思路)。
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
C.图形分解的思路
D.图形的性质
3.下列不属于传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有(B 概率知识)。
A.代数初步知识
B.概率知识
C.几何初步知识
D.量与计量知识
4.以语言为媒介的知识(概念)的间接的、动态的建构过程可以称之为(A知识学习)。
A.知识学习
B.技能学习
C.问题解决学习
D.接受学习
5.“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A数学化)。
A.数学化
B.认知建构
C.主动参与
D.学习准备
6.不属于情感参与要素的是(C认知)。
A.兴趣
B.动机
C.认知
D.态度
7.“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称之为(B简单对话型策略)。
A.照本宣科型策略
B.简单对话型策略
C.任务驱动策略
D.思维交互型策略
8.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原则包括“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A发展性原则)。
A.发展性原则
B.解题性原则
C.结果性原则
D.甄别性原则
9.不属于良好数感特征的是(C能很快的求出运算的结果)。
A.能充分了解数的意义
B.可以较快地辨识出数的相对大小
C.能很快的求出运算的结果
D.能了解数与数之间的多种关系
10.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主要是(B 生活经验)
A.已有概念
B.生活经验
C.公理体系 D.几何命题
二、填空题
答案:
①懂得数学的价值;
②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
③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
④学会数学交流;
⑤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要求适当展开)
2.简述在建立概念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答案:
①多例比较策略
核心词句:数学概念的标志;内涵;正、反例子;
②表象过度策略
核心词句:表象是直观到抽象桥梁;表象鲜明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③概括关键要素策略
核心词句:定义语句中的关键词语(要素);
④表述交流策略
核心词句:内部的思维常常需要一定的外部语言给予某些支撑;
⑤多次归纳的策略
核心词句:儿童观察的不精细,常常归纳的不全面或不确切,;
⑥操作分类策略
核心词句:同类事物的关键属性;
⑦导读自悟策略
核心词句:自主学习;
(适当展开)
3.简述口算与笔算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案:
①规则制约运算的效果不同。
核心词句:口算主要是依靠心智活动为主;
②间接联系的作用不同。
核心词句:口算主要依靠间接联系起作用;
③运用技能的性质不同
核心词句:口算不容易进行思维的逆推;
④可变因素与不变因素的相互关系不同。
核心词句:口算可以选择运算方式推;
⑤间接联系与直接联系的转变过程不同。
核心词句:口算常常会由一直联系转化为另一种联系;
⑥智力要求的不同。
核心词句:注意力;记忆力;
(要求适当展开
五、论述题
1.举例并简要说明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
点。答案:
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
核心词句: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
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核心词句:日常经验;
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
核心词句:直观;性质认识;
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核心词句:注重形状特征;忽视性质特征;
⑤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
核心词句:例如长方形与正方形;
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核心词句:参照系依靠现实空间;
⑦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逐步形成的
核心词句:透视能力;想象能力;
(错一条扣1.5分;没有回答出核心词句所呈示的活动或几乎没有举例的,酌情扣3~4分)
2.运用“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策略尝试设计
一个有关统计知识的课堂学习活动。答案:
基本过程:
①呈现情境;
②转化为活动;
③学生开展充分的活动;
④学生交流活动的体验;
核心要素;
①活动要适合儿童经验与兴趣;
②回答要紧紧围绕统计观念的形成;
重要提示:
内容可以是“平均数”、“数据解读”、“统计图表”等等所有属于“统计知识”的内容。
(基本过程不合理扣1~3分,不符合“核心要素酌情扣1~3分)
A.感受环节
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
2.儿童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大致要经历语言表D.反馈环节
6.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组织策略的基本要素的两个方面分别是“过程”以及(B.行为)。
A.方法
B.行为
C.情境
D.任务 述(阶段)、理解结构(阶段)、多级推理(能力形成)以及符号运算阶段等这样一个过程。
3.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参与主要包含浅层次(策略)、深层次(策略)以及依赖(性策略)等几种状
④能将模型或实物进行分解与组合的能力;
(要求适当展开)
3.简述在小学数学的统计教学组织中可以运用那
些基本的策略。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2013秋综合练习四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所谓对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再认识包含“儿童数学观”、“生活数学观”以及(B.现实数学观)。
A.科学数学观
B.现实数学观
C.形式数学观
D.抽象数学观
2.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D.一般性目标)。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一般性目标
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的三个特征分别是“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以计算为主线
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4.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与(A.心智技能)两类。
A.心智技能
B.解题技能
C.学习技能 D.制作技能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分别是“定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D.反馈环节)。
7.下列不属于数学学业评价内容的是(D.数学解题的速度与准确度)。
A.对数学的价值的了解
B.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
C.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D.数学解题的速度与准确度
8.不属于常见的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有(C.公理化定义)。
A.发生定义
B.外延定义
C.公理化定义
D.枚举
9.不属于运算心理活动过程特征的是(B.运算方法和运算技巧结合)。
A.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协作
B.运算方法和运算技巧结合
C.外部操作和内部思维同步
D.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维统和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方法有“试误法”、“逆推法”和(D.逼近法)。
A.算法化
B.顿悟
C.探究启发式
D.逼近法
二、填空题
1.数学的严谨性特征体现在它的逻辑性、精确性以及系统性等方面。
态。
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过程性(策略)、表现性(策略)以及多样化(策略)等策略。
三、判断题: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
1.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X)
2.教学活动的手段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
3.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映像。(√)
4.低年段的儿童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是以直观的活动为主的。(√)
四、简答题
1.简述当今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
现的发展方面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答案:
①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
②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的价值取向);
③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
(要求适当展开)
2.简述空间想象力的基本要素有那些?
答案:
①依据实物建立模型的能力;
②依据模型还原实物的能力;
③依据模型抽象出特征、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能力;
①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②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③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要求适当展开
五、论述题
1.请具体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三种参与之
间的关系。答案:
①情感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参与度来显现的(但是,有时参与度与情感参与之间也会分离,这就与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因素相关);
②行为参与的方式则是影响认知参与的主要因素;
③认知参与策略与参与度则无显著的相关性;
(要求适当举例说明)
2.请用实例分别说明小学数学的概念引入阶段的主要教学组织策略。答案:
①生活化策略(数学概念往往就是源于普通的常识);
②操作性策略(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
③情境激疑策略(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
④知识迁移策略(强抽象或者弱抽象);
【期末复习基础练习4】推荐阅读:
基础会计期末复习08-11
期末复习综合练习三06-20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练习11-24
7b期末复习专项练习12-21
六上语文期末复习练习12-28
期末基础知识复习整理06-12
五上期末复习练习题07-03
省语三册期末复习阅读练习11-07
2024年七年级期末复习专项练习01-09
基础生物学期末复习题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