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2024-10-11

全国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精选5篇)

全国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篇1

2018年全国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组织方介绍

主办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承办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校两地(北京、克拉玛依),北京昌平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南麓,北京校区校园占地面积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校园占地面积7000余亩。学校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97年,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石油石化等重点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影响。据ESI2015年8月更新数据表明,学校有4个学科进入ESI排行前1%,分别是Chemistry(化学)、Engineering(工程学)、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学)和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围绕石油石化产业结构,构建起由石油石化主体学科、支撑学科、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组成的石油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实施了“攀登计划”、“提升计划”和“培育计划”,分别建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石油石化优势学科,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基础支撑学科,非常规油气、新能源、海洋油气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二十万名优秀专门人才,为国家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856人、硕士研究生5800人、博士研究生1258人、留学生679人,在校生总数近1.6万人。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63人,其中教授240人,副教授376人,博士生导师20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挪威国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入选者5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3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6个。学校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通过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选拔、青年教师成长工程两条快速成长通道,支持优秀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学校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强校之路,按照“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取得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思路,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研水平。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分室以及20个省部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和18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分室。石油石化学科研究领域优势突出,在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在非常规油气、新能源等新兴研究领域发展迅速。“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39项,获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共3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4项。“十二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54余项,获得国家科技奖22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4项;获得省部级及社会力量科技奖共270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135项。国家级奖励数在2014年、2015年全国高校通用项目中均排名第10。

学校坚持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2013年10月,教育部与五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学校先后与121个省市区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特别是探索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现有近76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校设置企业奖助学金;13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校建立了育才厅;与25家石油石化单位签署了“订单式”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与40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招收博士后;在155家石油石化企业设立了研究生工作站或联合培养基地;在100家企业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在67家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克拉玛依市联合建立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与三大石油公司在京研究院联合建立北京工程师学院,着力实施本科卓越计划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迈出了新步伐。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学校与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50多所高校和多家公司建立起了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关系。与国外大学或公司联合建设了11个国际联合研究机构;与厄瓜多尔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学联合建立了孔子学院;平均每年举办或参与近十场国际性学术会议。

学校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坚强保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秉承石油文化传统,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为学为师,立德立言”的教风、“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校训以及“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石大精神,是石大文化的精髓。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肩负历史使命,培育石油英才”获得单项奖;2014年,获得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提名奖。

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中国石油大学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向着“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6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其前身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实验室。本室以“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物探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组建,针对油气资源与探测的国际前沿和制约我国油气勘探的重大难题,设置“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分布”、“油气成藏机理”、“油气地球物理”、“油气钻探理论与技术”、“油气测井理论与方法”5个研究方向,以复杂条件油气成藏理论与探测技术为核心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发展和完善复杂条件油气成藏理论、解决油气勘探重大技术难题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要目标。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集中了一批油气资源与探测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实验室固定成员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和国家级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2人。目前,实验室拥有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形成了以院士为学术指导、以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为中青年带头人的多学科研究群体。本室包括固定研究人员47名、流动研究人员24名。固定研究人员中89%具有博士学位、90%具高级职称、75%以上有留学或国外合作研究经历,实验人员及管理人员均有本科以上学历。【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简称信息学院)现有教师132人,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近2000人,是学校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教师队伍中,有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选者3人,教授/研究员3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6人。师资力量雄厚,优秀人才济济。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全校最多。信息学院目前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点、17个硕士点和4个本科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地球物理类专业简介】

1.地球物理类专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设有物探系、测井系、计算机系、自动化系、电子工程系、软件工程系等6个系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物探系、测井系共同支撑地球物理学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学科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和本科专业:

(1)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和硕士专业,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地球物理学硕士专业;

(4)地质工程(物探、测井)专业硕士点;(5)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2.地球物理类专业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学科拥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室:

(1)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2个分室:油气地球物理分室、油气测井理论与方法分室;

(2)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的1个分室:海洋石油勘探数据分析实验室;

(3)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研究室:教育部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石油数据挖掘重点实验室、中石油物探重点实验室、中石油测井重点研究室、中石化油藏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中心。

3.地球物理类专业师资力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学科现有教师51人,其中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选者3人,教授/研究员2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4人。教师中具有国外博士学位的10人,具有半年以上国外经历(含获得国外博士学位)的教师30人,占教师人数半数以上。

4.地球物理类专业特色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学科以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油气地球物理测井为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攻关项目(973)、国家高技术计划项目(863)和三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项目等,成果丰硕,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目前有在校物探和测井本科生400余人、硕士生200余人、博士生50余人。应用地球物理学科已经成为国内油气地球物理勘探和测井方面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地球物理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卫留成(原海南省委书记、测井专业)、周吉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长、物探专业)等杰出人才。教书育人、培养油气探测与信息工程高层次人才始终是学院的首要任务和不变宗旨。信息学院各个学科都形成了优良的传统,长期以来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并取得辉煌成就,形成了地震勘探、成像测井、过程控制等重要成果和团队,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创新科技,服务社会,通过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提高油气探测科学与信息技术的研究水平是信息学院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信息工程类专业简介】

1.计算机专业

中国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成立于1984年,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层次不断完善。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自主设立了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博士点,并拥有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单位。

目前有教职工4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0人。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奖1人,校级荣誉称号教职工15人。北京市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研究会教学比赛获奖2人。拥有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荣获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优秀教学成果奖一项,北京市精品教材5部,承担编写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8部。

近年来,在油气数据挖掘、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技术、高速无线网络、分布试计算与并行计算等领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课题百余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已经形成以教授和博士为骨干的科研队伍。建有“油气数据工程”校级科研实验室。在油气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科学研究特色鲜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已经成为我国计算机应用领域,特别是油气计算机应用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2.电子工程专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电子信息工程系成立于2000年,其前身是1953年建校时成立的电工教研室。1977年开始招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本科生,1986年获“矿山电气化与自动化”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收硕士生,2003年获“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电气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电子工程系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9人,硕士学位的5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8人。

电子工程系建设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美国德州仪器联合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实验室拥有先进的DSP和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以及SABER、MATLAB、LabVIEW等仿真软件,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实验条件。近五年来,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授权2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40余篇被SCI、EI和ISTP三大检索收录。

电子工程系每年招收“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约60名,“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生3~4名,“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电子与通信工程”3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30名左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是石油、石化以及IT行业的公司、企业和科研院所。

3.软件工程专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软件工程系正式成立于2011年,是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进行学科调整正式设立软件工程学科后,第一批获得软件工程硕士授予权(学术型)的教学、科研机构,是为适应和推动我校软件工程学科快速发展,从我校原计算机系调集师资队伍组建而成的。软件工程学科是随着社会对软件及软件工程人才的巨大需求而产生的,我校软件工程系挖潜已有学科内涵沉淀,推动和引领我国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国软件工程,尤其是油气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软件工程系有很好的学科建设基础、人才培养经验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2003年我校已获得工程领域的软件工程工程硕士授予权,并招收培养一批软件工程工程硕士(非全日制)。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型软件工程硕士生。目前,软件工程系有教职工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6人。承担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计算机专业主要的教学任务。

软件工程系成立以来已在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开端。2011年来,承担多项国家863项目、油气重大专项项目课题和企事业委托的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三大检索10篇,核心期刊6篇。出版教材1部,讲义2部,在编拟出版教材3部。科学、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以教授和博士为骨干的优秀队伍。建有“油气数据挖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油气数据工程”校级科研实验室,并与企业联合成立“石大中旭阳光信息技术研究院”、“石大兆信数字身份管理与物联网技术研究院”。软件工程学科建设中,在软件需求与IT规划、软件测试、软件开发方法、嵌入式软件工程、人工智能与软件、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等方向上形成我校软件工程特色。软件工程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除了校内实验室和企业联合科研实体外,还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实践基地协议,已派遣学生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形成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4、自动化专业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石油石化行业发展最快,要求最高,也是除航空航天以外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应用领域。近年来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地质条件日益复杂,进一步推动了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的前身是1953年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石油院校北京石油学院,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59年,是国内创建自动化专业最早的大学之一。我校自动化专业作为石油石化行业急需的主干专业一直是学校建设的重点,专业办学定位是立足于石油行业,面向石油石化工业大型复杂工业生产过程,培养大型复杂过程工业所需要的自动化高端人才;同时兼顾社会对自动化人才需求,培养多领域的自动化专业人才。

本校自动化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在控制理论与系统、生产过程自动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应用等领域具有宽广理论基础和相关专门知识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自动化专业是一个跨行业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多面手、综合型、复合型通用人才;该专业突出系统与集成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毕业生主要从事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系统、自动化仪器仪表、计算机测控系统、计算机信息处理及应用、系统集成等领域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它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成就之一,它的各阶段的理论发展及技术进步都与生产和社会实践需求密切相关。控制科学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研究各领域内独立于对象的共性问题,即为了实现某些目标,应该如何描述和分析对象与环境信息,采取何种控制与决策行为。它对于各具体应用领域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与各领域具体问题的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本学科的这一特点,使它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并在学科交叉和渗透中表现出突出的活力。例如: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结合,开拓了知识工程和智能机器人领域;与社会学和经济学结合,使研究对象进入到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范畴;与生物学和医学结合,有力地推动了生物控制论的发展。同时,相邻学科如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的新发展,使本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我校自动化专业1986年获自动化(现在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准自主设置“化工装备与过程控制”博士学位学科点,2006年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具有一定影响与特色的8个研究方向:(1)先进控制理论与技术;(2)工业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3)智能控制;(4)检测与软测量技术;(5)化工过程故障诊断与处理;(6)化工过程动态流程模拟与分析;(7)过程控制与工艺集成;(8)计算机测控系统。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8人,博士生导师3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教学水平高、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工作的师资队伍。10多年来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奖。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8项和实用新型专利5项。

全国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篇2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是2011年批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机构。信息工程研究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在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科技领域,开展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性技术与系统,为国家信息化进程提供核心关键技术支撑与系统解决方案。信息工程研究所将秉承“软硬兼修,矛盾兼容;开合有法,张弛有度”的办所方针,坚持“打造一流平台,集聚一流人才;支撑国家需求,引领学科发展”的组织使命,力争成为国家在信息及信息安全科学技术领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发的核心单位、重大项目策划组织的总体单位、先进应用性成果的转移转化基地、高级专业研发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定于2012年7月下旬举办全国大学生夏令营,在全国范围内招收计算机、电子、通信、数学及相关专业的优秀本科生进行集中培训。夏令营活动期间,将邀请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学科前沿报告,并与导师、专家座谈。参加培训的学生将有机会与我所签署报考硕士研究生意向,复试时优先录取。

一、招生人数及对象

信息工程研究所2012年全国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拟招生100人。

二、招生对象 全国重点大学计算机、电子、通信、数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二、三年级的学生。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三年级学生。

三、时间安排

2012年7月23日至7月29日。

四、日程安排 1.报到

内容:提交材料,签署安全责任书(附件1),办理食宿手续等 时间:7月22日(周日)全天 地点:信息工程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2.夏令营开营:

内容:专家讲座(前沿报告)、参观实验室、考察等 时间:7月23日至29日

地点:信息工程研究所,具体日程安排另行通知。

五、报名申请和录取

1.夏令营实行学生自由申请和班主任或辅导员推荐制。2.申请人首先通过Email(发至:zhaosheng@iie.ac.cn)提交以下材料的电子版,请在主题中注明【信息工程所2012大学生暑期夏令营】:

(1)夏令营报名申请表(附件2);(2)本科成绩单(电子版扫描件);(3)申请人信息简表(附件3)。

请将文件名称相应地修改为:“姓名+本科院校+申请表/成绩单/ 信息简表”。

3.申请人还需要将下列纸质申请材料在规定时间内邮寄至我所(联系地址及方式附后):

(1)夏令营报名申请表(需班主任(辅导员)签字);(2)本科成绩单(需加盖教务处公章);

(3)其他证明材料复印件(如奖状、英语四/六级成绩单、各类证书、已发表论文等)。

建议使用透明文件夹整理材料,并按照申请表、成绩单、奖状复印件、各类证书、其他材料的顺序进行排列。较厚的论文及出版物可附于提交材料后面。

4.申请报名时间:2012年6月12日至7月12日。

5.申请者的入选资格由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组织的专家委员会审定、筛选。接收的夏令营学员名单将于2012年7月上旬在网上公布并直接通知本人,届时未接到录取通知的同学皆为未入选者,不再另行通知。

六、生活管理

1.在活动期间,参加夏令营的学生,由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支付学生的学校所在地至北京往返火车硬座票的费用(不含动车组)。

2.夏令营为学生提供免费食宿。

3.夏令营的学生应遵守夏令营的安排,按时参加活动。夏令营期间必须遵守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的有关规章制度和夏令营 的要求与纪律。

4.夏令营活动期间学生安全由本人及所在学校负责,报到时签署安全协议(附件1)。

七、附则

学生申请时提供的信息须真实有效,不得弄虚作假。

联 系 人:郭老师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闵庄路甲89号B1栋2204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邮政编码:100093 联系电话:010-82546511 E-mail:zhaosheng@iie.ac.cn

全国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篇3

为促进我国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学生对xx大学研究生院xx分院招生的了解,充分发挥杂交水稻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xx省农业科学院)等基地优势,增加青年学生对植物杂种优势利用、微生物学、食品营养与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兴趣,拓宽当代大学生视野,有效构建优秀学生学术交流的平台,由xx大学研究生院主办,xx分院承办的“2018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将于XX年7月10-14日在xx分院举行,活动内容包括学术讲座、学生和导师面对面交流、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实习、体验xx大学校园文化等,并组织营员进行笔试和面试的考核,7月底学院提交夏令营合格成员名单,研究生院审核学生成绩排名情况确定合格成员名单。

一、招收名额

本次夏令营活动拟定招收30人。

二、申请资格

1、“985”、“211”院校或所学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全日制在校三年级生物、农学、食品、环保等相关学科本科生(2018届应届本科毕业生);

2、学习成绩要求:985高校学生专业排名不限,211高校的学生专业排名在年级前50%,科研突出者可适当放宽申请条件;

3、政治思想品德合格,身体、心理健康;

4、英语水平良好;

5、对申请专业的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

三、申请材料

1、申请表,XX年5月17日-6月9日登录xx大学研究生院“夏令营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报名成功后打印报名登记表;

2、截止到XX年6月的本科阶段学习成绩单1份(由所在院校教务部门签章);

3、本科阶段前五个学期的专业排名和专业总人数(由所在院校教务部门签章);

4、身份证和学生证复印件;

5、英语水平证明材料,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单、或者ToEFL成绩单、或者GRE/GmAT成绩单、或PETS5成绩单;

6、获奖证书、科研成果、公开发表的论文等。

四、申请材料报送方式

申请材料于到校参加夏令营时递交给分院招生培养办负责人。联系人:易老师,联系电话:0731-84691831。

五、选录时间

1、XX年6月12日-6月14日公布入营名单。

2、未在入营名单内的同学即为审核未通过,不再另行通知。

六、日程安排

日期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7.10

8:00-18:00

报到:xx分院112教室;

住宿饮食: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训中心;

夏令营报到

18:00-19:00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训中心

欢迎晚宴

7.11

8:30-11:30

xx分院112教室;

杂交水稻科技展览馆

1、开营式(学院领导讲话,介绍学校、学院概况)

2、合影留念

3、主题讲座

4、参观杂交水稻科技展览馆

15:00-17:30

各专业实验室

实验室实习

7.12

8:30-17:30

高桥实验基地

试验基地实习

7.13

8:30-11:30

xx大学

体验校园文化

15:00-17:30

xx分院112教室

夏令营笔试与面试

7.14

8:30-11:30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训中心

学员离营返程

注:1.宾馆地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训中心

2.所有活动具体安排见报到材料

七、营员待遇

1、xx大学研究生院xx分院将为营员提供夏令营期间在湘的食宿,以及异地学校学生来院硬卧火车票、高铁二等座火车票或长途汽车票(需提供车票)。如果营员报考我院并被录取可报销返程票,请营员开学报到时凭票到我院报销。

2、营员按要求全程参加夏令营活动者可获得xx大学研究生院xx分院颁发的“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结业证书。

3、具免试资格推荐到xx大学的营员,结业后考试合格的,提交免试材料经学校审批后,即可录取为xx大学研究生院xx分院2018届硕士研究生,享受一等学业奖学金,并可优先选拔为“硕博连读生”或“直接攻博生”。

4、未取得所在高校推免资格的合格营员,报考xx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初试成绩达到报考专业的学院复试分数线,经体检合格,优先拟录取。

八、注意事项

1、学生所申请的各种信息和申请材料必须真实,如有弄虚作假,一经查实,申请人的考试成绩无效,取消申请人所获得的资格。

2、夏令营活动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参加暑期夏令营的学生必须遵守xx大学的相关规定,报到时须按学院规定签署安全责任承诺书,同时按照学院的统一安排参加各项活动,并注意安全。

3、营员报到后要求全程参加夏令营活动,擅自离营者,举办方将不提供相关资助并由学生本人承担相关责任。

xx大学研究生院xx分院

全国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篇4

初识大工——宾至如归

7月10日,迎着蒙蒙细雨,建设工程学部2013年第四届全国优秀大学生自主招生学术夏令营拉开帷幕,来自全国44所高校的218名优秀大学生顺利到我校报到。

建工学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此次夏令营活动,细致周到的接待工作赢得了广大营员的赞誉。为方便外校的同学报到,建工学部在西门设置接待站,并招募多名志愿者提供接待服务,引领营员至后勤公寓报到点办理报到手续。志愿者们不辞辛苦的冒雨帮助营员运送行李,并耐心为营员解答相关问题;在后勤公寓接待站,志愿者们有条不紊地办理全部营员的报到手续,不仅为他们妥善安排几日的行程,还精心准备了材料袋,内附夏令营安排手册、学部简介、笔记本、夏令营营服等。

为了让夏令营营员更加直观、深入和全面地了解我校及学部概况,10日下午,全体营员集中参观了我校校史馆及部分专业实验室。在校史馆,广大营员用心感受学校的学风及人文情怀,对大连理工大学的历史变革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表示赞叹。随后,同学们对学部海岸及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抗震重点实验室及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等进行了参观。杨晓昕副教授、崔瑶副教授及高杰分别对实验室沿革、发展、设备、承担课题以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详实的讲解。营员们热情高涨,兴趣浓厚,不断向讲解老师进行提问交流,同时也为建设工程学部强大的教学科研实力感到振奋。

为了更快地融合团队,促进营员间的沟通与交流,晚上六时,夏令营在综合实验三号楼五楼多功能厅开展了团队素质拓展。大连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胡月老师、郑浩、何亚慧应邀担任素质拓展训练指导老师。整个训练过程历时两个小时,学员们在老师的讲解、安排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团队氛围十分热烈,营员交流日渐火热愉悦,由最开始的不熟悉到后来的默契配合,充分展示了广大营员优秀的精神风貌。

隆重开幕——梦想起航

7月11日上午8时30分,建工学部第四届全国优秀大学生自主招生学术夏令营隆重开幕。218位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的优秀大学生齐聚一堂,与我校师生通过为期3天的学术夏令营,感受大连理工大学及建设工程学部的学术氛围与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学部党委书记兼副部长马震岳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郭弛、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主任孟秀丽、学部副部长吴智敏教授、李英敏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杨庆教授、水利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国利教授、交通运输学院院长赵

胜川教授、建设管理系主任李忠富教授、知名学者唐春安教授、王永学教授、许士国教授,学部研究生管理办公室主任赵金玲副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大会由学部副部长兼党委副书记王晶华主持。

马震岳书记在欢迎辞中首先对大学生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与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学部教学科研体系、一流的师资力量以及厚重的学部文化。副部长吴智敏教授以“拥一流环境、育精英人才”为主题,从学科专业设置、平台建设、科研成果以及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就业等角度详细介绍学部的发展与建设。郭弛副院长对学部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一流的学术环境给予高度评价,勉励广大营员积极报考我校研究生,在大工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开幕式后,全体老师与同学们在综合实验三号楼门前合影留念。

学术报告——收获之旅

为了使来自全国的优秀大学生感受我校的学术氛围,领略知名学者的学术魅力,建设工程学部为广大营员精心设计了丰盛的学术盛宴。

7月11日上午,学术夏令营学术报告会在综合实验三号楼多功能报告厅举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唐春安教授、知名教授王永学教授、丁一宁教授、许士国教授分别为夏令营学员做精彩的学术报告。4位知名学者的前瞻性分析、科学的研究方法、由浅入深的讲解使同学们获益匪浅,他们在科学研究中的严谨治学态度令同学们赞叹。

11日下午,建设工程学部26个研究所的主要负责人向同学们分别进行专业介绍及本研究所教学科研成果讲解。通过介绍,夏令营营员们对自己从事专业的研究所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填报志愿明确了方向。在专业意向填报咨询会上,同学们认真思考,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踊跃提问,学部负责研究生教务工作老师耐心地一一给予解答。

7月12日上午,夏令营举行学生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会。何政教授、陈健云教授、陈静云教授、赵金玲副教授以及姜韶华老师作为嘉宾给予点评。交流会上,来自我校的安永辉、郑斌、耿现彩、陈墨翟,来自四川大学的赵羽诺、东北农业大学的战佳朋、中国海洋大学的徐照妍、吉林大学的赵忠成、东北林业大学的秦冰月、太原理工大学的杜亚进等分别围绕学术专题进行了交流汇报,使与会同学在研究领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创新上深受启迪。

筑梦大工——青春无悔

7月12日下午,218名优秀大学生按照土木、水利和交通三大类别共15个小组分别进行了夏令营面试,各研究所评审老师分别为夏令营学员打分。据悉,参加此次夏令营的学员将在2014年研究生招生录取中获得丰厚的优惠条件:如申请者获得所在学校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根据本人志愿,无需再参加面试,直接录取为2014的硕士研究生或直博生;如申请者未获得所在学校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第一志愿报考我校时,达到我校公布的2014年各学科门类复试基本分数线(含总分、单科分数)标准,在此次夏令营活动中专业面试成绩为A档的同学,将在初试笔试成绩加50分排序录取;此次面试成绩为B 档的同学,将在初试笔试成绩加30分排序录取;此次面试成绩为C档的同学,将直接进入复试。

全国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篇5

甲方(组织方):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乙方(营员): 电话(手机):

为保证夏令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组织方和营员的安全意识,保障营员的安全,强化营员的纪律观念,明确双方的责任,依据有关法律,达成如下协议:

活动时间:2018年7月15-21日

甲方责任:

l.组织、管理营员参加各项夏令营活动;

2.组织营员集中住宿中科院北京新技术园区招待所; 3.保障夏令营活动期间的饮食卫生和饮食安全。违反以上规定造成的后果,由甲方承担相应责任。

乙方责任:

1.听从组织方的安排与指导,按时参加夏令营各项活动。集体活动时不掉队,不单独行动;分散活动时不得脱离指定地点和区域,保持与组织方联络人(010-82178976,***)的密切联系。

2.不购买、食用没有正规包装、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食品、饮料; 3.保管好自己的财物,不泄露银行卡密码;

4.遵守中科院北京新技术园区招待所管理规定,离开房间要自觉关窗锁门; 5.不做任何有可能损害自身或他人利益或安全的事情;

6.在自由活动期间,安全责任自负;提前到达或延后离开期间,安全责任自负。违反以上规定造成的后果,由乙方承担相应责任。

附则:

1.本协议在乙方完成夏令营报到注册手续时生效,在本次夏令营活动结束或乙方在活动期满前擅自离营时失效;

2.因不可抗力导致的或乙方自发的疾病、伤害等情况,甲方不承担责任; 3.本协议随夏令营通知一起发布,乙方报名即视为自动认可,报到时正式签署; 4.本协议双方签署后由甲方留存,乙方如有需要可向甲方领取。

甲方:遥感地球所研究生处 乙方:(盖章)

(签字)

****年**月**日 年

上一篇:高二上学期总结下一篇:漫步黔城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