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圆明园后有感(共15篇)
观圆明园后有感 篇1
观《圆明园》有感
——交通工程专业交通工程111班 201110602105 肖议朝
已是第二次观看《圆明园》这部影片,心情复杂。看着那个时候的中国落后挨打,尽丧大国尊严,任国土遭人践踏、任人民遭人作践。看着那个被称为奇迹的圆明园化为尘灰。我们情何以堪!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影片连同解说都想把圆明园描绘成一个世外桃源,一个人间仙境。但我觉得它是一个梦想,一个不可企及的但是真实存在过的幻境。比任何一个幻境都真实,比任何一个真实都幻境。不论外国的传教士,当时的士兵,将军,还是伟大的雨果,他们关于圆明园的惊叹、回忆或者记述都是苍白无力的......鲁迅对悲剧的定义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圆明园的毁灭无疑是整个世界的悲剧。看着影片里如同仙境的圆明园,中国式园林的美轮美奂,古玩珍宝的不计其数,它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财富、和奢华的巅峰。也许每个中国人都会为之自豪,每个人都会为其叹服,但在惊叹的同时却也在为它的最终命运而悲伤。我们无法阻止,当这座世界上最顶尖的园林建成的时候,也正是欧洲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圆明园连同它的建造者就已经注定了要经历一场浩劫。更悲哀的是,因为统治者的自大与愚昧,社会的腐朽、思想的落后,我们在这场浩劫中毫无招架之力,只能无奈的毁灭。
曾经我会觉得愤怒,我会觉得可惜,但愤怒有什么用呢,拿到我要去把英国的大本钟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都炸了吗,不,这只是悲剧的重复。可惜、可惜,如果侵略这还有那没一点良知与道德,也许圆明园还是矗立在东方的世界瑰宝。如果当时的统治者再多一点觉悟、眼光再长远一点、思想再先进一点,那又该是另一番景象吧!如果如果···唉!历史终究是历史,谁也不能改变。况且它已成为我们中国的一块伤疤,治愈了伤痕,可还有郁结百年的血和泪呢?
种种圆明园情绪我都有过,但今天我却抱另一种看法。假如我再想起这段历史,我会大笑,让大火烧吧!烧掉那一切,中国不需要骄奢淫逸的豪华寝宫,不需要妄自尊大,不需要目空一切,也许经历过荣耀与屈辱的中国才会走得更远更辉煌,感谢那把火,烧醒了中国,把我们推向复兴之路。
圆明园中悠远,凄美的音乐还萦绕耳际,它上空的火还在鞭笞着我们。记住这段历史,让新一代的我们奋力赶上世界,让我们创造下一个更胜圆明园的辉煌。
观圆明园后有感 篇2
关键词: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电影镜头;场景
《运转手之恋》这部台湾电影完成于1999年,在这部90分钟的电影里,苏照彬运用一种戏谑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其貌不扬的出租车司机的生活和爱情:轻松幽默又略带荒诞的叙事风格使得本片从始至终贯穿极强的观影吸引;一气呵成的故事情节吧貌似琐碎的生活巧妙的串联起来,向广大观众展示了一副活色生香的当代台湾市井风情画。
1.整部影片在结构布局上很有特点
整体情节尽管比较琐碎,但透过主人公苏大全的贯穿始终的内心独白将其串联起来,不仅是影片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台湾电影的一种“常态”,有一种化零为整的奇效。两次特殊的载客遭劫经历,使大全回忆生命中的种种片段:自己的家人、事业以及爱情。这些点点滴滴如同日常生活流水账似的娓娓道来,在主人公不疾不徐的自述中徐徐展开,让观众着实乐了一把——家人的各具特色:父亲的老成持重又不乏幽默,母亲职业带给的严谨专业以及生活温情,妹妹的独特兴趣行业里的奇闻异事,爱情的执着疯狂。让我们不禁感叹主人公外形与性格的强烈反差,正是这强烈的反差使得我们饶有兴味。
2.导演将台北的风貌从始至终地呈现在电影镜头中,使观者感受到浓浓的台北风情
借用苏大全的职业——出租车司机的所见所闻,台湾的大街小巷、各色风景都随着导演的镜头映入观众眼帘。有狭窄偏僻的小路,闹市的十字街头,有停泊满各色车辆的单行小道,有空无一人的高架桥下,也有高速奔驰的高架桥上,还有逗趣的加油站、特色的槟榔摊……这些场景的截取使得观众在观影之时能够真切的伴随镜头体验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将角色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而又不失灵活变化,确为一种把场景的调度与剧中情节以及观众的观影感受紧密结合的妙招。苏家的正港车行是影片的主场景之一,正港车行历经苏大全的学生时代以及入行成为职业出租车司机,它不是苏周的事业与苏家私宅的杂糅体。他记录了苏周的一份事业和家庭。车行的地理位置很特别,处于三岔路口,所以也见证了这里上演的生生死死。苏家的一双儿女的终身大事是牵动父母心绪的主要事件之一。苏家的餐厅是家中的主场景之一,在这里,小妹第一次把心仪的化工博士带来家中见父母,席间化工博士的反应令家人惊叹,但却赢得小妹的芳心。苏大全带庄静文来家里做客刚开始气氛也很尴尬,最终因为一场意外的车祸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这个餐厅,这个饭桌,这个饭局,像是人物彼此之间联系的纽带,将主要人物的命运紧紧勾连在一起。
3.各形各色人物的成功塑造也是该片颇具特色的亮点
除却形形色色闪现在出租车中的乘客外,主要人物的塑造更现功力:苏大全的性格有几分淡定幾分闷骚几分幽默几分执着,说他淡定,在遇到劫匪的时候他从不慌张,还有闲情回忆自己的家人和爱情;说他闷骚,在他入行成为出租车司机的第一天时在车中臆想街边的美女因为他的飞驰而过刮走身上的抹胸短裙留下比基尼;说他幽默,在他遭遇车祸时,他还轻松地说人生嘛,难免会遇到意外;说他执着,当他遇到心仪的女孩,用尽一切办法不计代价的接近自己心仪的对象,用心的追求终于赚得美人归。大全身为计程车行老板的儿子,对开车这件事情的自我挑剔程度也很夸张。大全的性格处理貌似刻意而偶然,其实合情合理符合剧中情境。
苏周个性鲜明:职业普通,生活虽平常,面对心仪的女生游希子那份特殊的法医职业身份,他更多的是贴近人情的温情关怀,超越了常人对这份职业的歧见,淡定自若的关怀游希子,最终二人结为连理。
游希子既是一位普通的妻子,也是一位特别的母亲,她有着和全天下母亲一样的情怀,面对女儿出嫁和儿子成功交到女朋友,她难以控制自己激动的泪水;观看苦情电视连续剧也会被感动泪流满面。特殊的法医职业让她在日常生活中也流露专业精神,买肉时判断猪肉的新鲜程度,当儿子打算不结婚时提出保留精子以便将来试管孙子的建议。
当然,大全还有一位继承了母亲美貌的小妹,但是与外形截然不同的是她火星的个性,特别钟情各色的化学试剂,对化学试验情有独钟,并且屡败屡战。最终嫁给了一位在旁人看来怪异的、难以沟通但特别合自己眼缘的化工博士。大全的性格明显的继承了父亲苏周为人的实际持重、对爱情的坚定执着以及母亲性格中的冷静与泰然。这使得他平素外表的淡定冷峻成为一种必然而不显突兀,同时父母的职业整天面对伤痛和死亡,小妹的整日不倦的破坏力极强的古怪试验使得包含大全在内的苏家人对于生死问题举重若轻,为影片的结局走向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庄静文是一名外貌出众的女交通警察。她对婚姻保持不能将就的观念,但最终面对大全的疯狂而含蓄的追求,她选择了婚姻。二人的认识经历源于偶然:大全超速,静文开罚单。大全一见钟情。二人一方面外形极其不搭,一美一丑,职业也很尴尬,一个交警一个出租车司机。正是这种矛盾给故事的发展设置了很大的障碍你,成为一种典型的困境,这使得观众更加关注大全的举措以及二人的发展。大全为了追求心仪的对象可谓费尽心思:首先透过父亲的关系查到庄的执勤班表以“守株待兔”。然后让母亲支招,给庄留下深刻印象,包括各种耍宝似的不计代价的违反交通规则,这一切只为吸引佳人的注意,最终庄被感动,留下自己的电话,两人的美好爱情由此展开——美人的冷傲败给自己锲而不舍的追求。童话式的爱情令人称叹。
大全其貌不扬朴实自然,唯一出现过的“反叛”是在得到母亲游希子的恋爱建议——给女孩留下深刻印象后做出的阿飞造型:墨镜、赤膊连帽皮背心。令观众婉然。平素苏大全的着装和他的个性很同一:扎在人堆中毫不起眼,甚至有些丑陋。因为职业的关系,多半是休闲装加运动鞋。庄静文是一个外形出众的交通警察,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要求颇高,谁曾想有朝一日会邂逅大全,大全奋力的追求使得静文终于接受了他——每次主动出现在静文的执勤路段把各种规则都犯了个遍,一个把开好车视为人生要义的计程车行的老板的儿子,居然在心仪的对象面前开车跌跌跌撞撞,只为对方能够截停自己开一张罚单。静文的视而不见不足以使其退缩,反而更加不屈不挠的在她面前闪现。
4.影片的主题并不像一个单纯的爱情电影,还包含对生死的特别解读,平实自然而又略带自嘲的幽默给观众呈现出一道清新自然的浪漫之风
观《圆明园》有感 篇3
圆明园是一座非常宏伟的花园,全园占地三百五十多公顷,这项伟大的工程用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才建成。全园浓缩了全国最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收藏了大量稀有的珍宝古玩,号称“万园之园”。要知道,这座圆明园是多少代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呀!可是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后,不但把里面的宝物都抢走了,还在西洋景观那里把这些宝物廉价拍卖出去。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为了销毁罪证,放火烧了圆明园,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现在的圆明园,几根残柱孤独地立在那儿,成了侵略者所犯滔天罪行的铁证。
我想对那些侵略者说:“你们真是太可恶了,仗着几支洋枪洋炮,就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烧杀抢掠,这不正是你们这群‘文明人’所做的事情吗?”但这位皇上也太懦弱了,连自己的国家都保不住,有什么资格成为万人之上的堂堂君主呢?
中国有句古话“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只有我们变强了,才不会被人欺负。联想现在,神七飞天了,北京奥运会也举办了,正因为有现在强大的科学技术,中国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被人欺负了。
观《圆明园》有感 篇4
——题记
那些会令人振撼的画面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无论是江南的素雅、北方的粗犷,无法想象的金碧辉煌亦或是形容不出的富丽堂皇,都汇聚在这个美丽的大花园里,每一个见过它的人都惊叹它的美丽,它见证了几个时代的变迁,见证了一个王朝由兴转衰的漫长过程。
然而,他创造了太多的东西,上天很嫉妒地把它们摔破。命中注定的。
这座大花园在硝烟和枪声中倒下,不甘心地倒下,不甘心这座王朝被轻而易举地攻陷,它含着泪倒下,泪水滴在甲胄上,变成了一颗又一颗的珍珠。人面对的困难,灾难都永无止境的,人有着不变的本性。他一边在创造着,一边又在毁灭着。咸丰,这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亲手毁掉了自己祖先凝聚的堡垒。
荒谬至极!可笑至极!
这座旷世大花园在倒下的前一刻看见了许多贪婪的目光,它说,这些目光并不属于这里,可却无能为力,它只能看着有着浓鱼暗红色的天空,目睹这场充斥着血腥的斗争,它又说:在那时,我的血管似乎轻易就爆裂了。
多么脆弱,一个大浪袭来,就看不见了自己的踪影。
这场悲剧向我们赤裸裸地展示了当时王朝的腐败,当时人们的无知以及我们这个年龄太多太多沉重的思考。那个冬天,北京是那样地寒冷,痛彻骨髓,可是春天始终会来,如期而至。
观火烧圆明园有感 篇5
当我看完纪录片以后便是深思,圆明园的历史变迁,正是清王朝由盛入衰的历史。圆明园的瑰丽,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自康熙三朝以来的无数的能工巧匠,结合无数人心血的圆明园,却在英法联军的铁蹄下,付之一炬。令人心痛,发人深省。
在东方,在中国,有一座集人类智慧和艺术幻想之大成的“万园之园”。她,就是圆明园。圆明园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占地三百五十多公顷。里面珍藏着名胜古迹,奇珍异宝。作为中国人,谁不想亲眼目睹万园之园——圆明园具有中国特色的精致的亭台楼阁,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连成的奇珍异宝。这里灵石竞秀,这里美池潋滟,这里良木荟萃,这里异葩绽放;珍禽瑞兽徜徉于园中,奇珍瑰宝陈列于四处;一个个江南格调的园林在此演绎曲径通幽,一座座西洋风格的建筑在这尽显雍容富丽。她仿佛凝固的诗歌,她好似绝美的画卷。她是旷世的建筑奇迹,她是中华民族心血的璀璨结晶,她也是全人类的熠熠生辉的艺术明珠!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只剩下了几根残缺不全的石柱和一片废墟。1860年,英法联军这帮可恶的强盗,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随意扫荡,为所欲为。就当我看到“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掠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时,我肺都气炸了。我仿佛看到那些前来侵略的敌人们见到园中的奇珍异宝都惊呆了,疯狂地将贵重的物品占为己有,他们的腰包都塞得满满的。要是遇到那些比较重的瓷器,他们拿不走,可恶的敌人就用牲口搬运或用棍子将这些瓷器打碎。最后竟用大火将圆明园化成灰烬。
这座举世闻名的艺术瑰宝,就在魔爪下毁于一旦。这些强盗不但毁了我们中国的文化历史,还毁了我们中国璀璨的文明。谁看见这一切的一切不愤怒。作为中国人,谁不想消灭这帮可恶的强盗。这可是我们中华民族多少代人智慧的结晶啊!而结晶出来的,除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不是还有血汗和眼泪?在一个君主一人意志便可翻覆万千黎民生活的时代,我不相信这些古代奇迹的创造者们全是出于对艺术的热情和对美好的向往而自觉自主地进行了这流芳百世的艺术创作。也就是说,这些奇迹的创造者最初可未必想要参与创造什么流芳百世的艺术奇珍。范喜良想参与建造那个即使在宇宙中也能看到的蜿蜒蟠曲的带状围墙么?他不想,他只想和孟姜女安安分分地过自己的日子,可是历史却把他生生封锁进了那万恶的墙垣,并引导他那原本柔弱堪怜的妻子放开喉咙,唱出古代女性反对强权的第一个高音。进一步说,这些从古代幸存至今的奇迹一般的建筑大多不过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欲望而兴建的,兵马俑意在陪葬,金字塔仅是墓穴,而圆明园,那个被毁弃的,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万园之园,不过是清朝皇帝度假休闲的一栋特大号别墅。也就是说,这些被我们称颂、追忆、叹惜的所谓古代建筑奇迹,在当时乃是统治君主的意志体现,只不过是他们私欲的实质化而已。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当圆明园大火的硝烟早已散去,列强瓜分中国的时代早已不复返的今天,当我们洗血耻辱之后,我们更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封建帝制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发展,再加上清政府的无能表现,让中国近两百年来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历史,圆明园只是其中的缩影。
通过看这部片子,让我们21世纪的年轻人对国家有了更深的感情,也许我们无法个个都做到在战场上如军人一般上阵杀敌,我们无法都能如国家领导人一样为国事操劳,但是我们可以以自己的热情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我们可以努力学习,在各个领域上为国家做出贡献。让过去落后挨打的局面不在重现。这,我想,应该是如今每一个青年都应担当的责任。
观广州车展有感 篇6
第一,感觉是有些冷清。广州车展历史虽不如北京,但我去的次数却不少。以往的感觉是一次比一次好。场馆条件优于北京,参展商热情高,眼看从地区性展会向全国性、世界性展会成长,大有比肩北京、上海车展之势。但这一次不同,车型没有想象的多,相当数量的展台不是制造商而是经销商在办。把产生这样的结果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广州限购是不公平的,中日关系趋冷和今年经济上偏冷也是重要的因素。但在这里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一句,如果广州继续限购的话,很不利于车展成长。广州与北京不同,北京就是一辆车都不买,照样办A级车展,因为北京有众多官员和专家去看车展;而广州车展如果失去市场的支持,是有可能降为B级的。
第二,中国品牌有喜有忧。喜的是有明显的技术进步,看长城、吉利、长安、比亚迪,不但车型丰富,而且有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技术展示,其中比较印象深的是比亚迪,展出了汽油缸内直喷增压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动力总成技术,而且还有迅速全面采用的趋势;这种后发而先至的逼人态势,值得其他厂家关注。忧的是分散重复,恶性竞争也露端倪,表现之一是车型同质化,几乎家家都是A00、A0、A、B级车都有,还有跨界车和SUV;表现之二是价格低,有些车型畸低,相当于顾客买的每一辆车,厂家补贴几千至上万元,在这样同质化和恶性竞争的环境下,其发展的艰难可想而知。怎么办?直接的办法如限制外资、合资,不可能;让部分中国品牌主动退出,做不到。只有一个间接的办法:中国品牌车企之间加强合作,如广汽和奇瑞的联盟。
第三,展台管理仍有待改善,重布展、轻服务的倾向很明显。这次展览,中国品牌厂家展出的技术内容多了,但现场人员服务跟不上。相形之下,合资、外资品牌情况要好很多。我建议,展台应该有三类人员服务:一是导展,把公司特色和本次展览的亮点讲清楚;二是导购,为准备买车的人服务;三是讲解技术,像我这样看车展第一目的就是看技术的应该大有人在,况且技术是品牌和公司形象的基础,焉能不重视。
观《圆明园》有感作文 篇7
愤慨
―观圆明园有感
看了《圆明园》这部电影,我感到十分愤慨。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东部,始建于17。是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里面有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以及唐、宋、元、明、清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不计其数。
可是,就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了圆明园。
当我看到侵略者在圆明园里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时,我真想冲上前去,阻止他们,让他们停下来。
后来,他们把东西抢走了。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最后,他们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我不仅义愤填涌,真是太过份了!这是我们中国的土地,他们凭什么在我们的土地上为所欲为,圆明园是中国的文化宝库,也是世界文化的精粹,是多少中国人民的汗水和智慧才建成的,就这样毁于一旦了。
因为弱小,所以被欺凌。只有我们的祖国强大了,才不会重复圆明园那样的.屈辱。
看了《圆明园》这部电影,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圆明园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那金碧辉煌的殿堂也已不复存在。但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记住这百年的耻辱。
观火烧圆明园有感500字 篇8
我们坐在座位上看着清朝的士兵用血肉之躯抵御侵略者时,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皇帝却在吃着山珍海味。不由的气愤起来。而且在大敌当前他竟然选择了逃避。把烂摊子扔给了他的哥哥,真是个懦夫!
更令人愤怒的是,侵略者居然在我们的土地上肆无忌惮的掳掠,烧杀,在未经主人的允许下,他们闯入了圆明园。看到这么多美丽的珍贵的奇珍异宝,顿生贪婪之心。于是他们“自由的,文明的,有选择的”“拿”了“几件”。痛心的是他们居然当场将物品以一镑两镑的价格拍卖出去。一卷独一无二的古画,竟然只拍出了五英镑!然后他们把剩下的拿不到的东西砸坏,推倒,用刀砍……为了销毁证据,他们奉命在园内放火,把这座万园之园,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毁于一旦!哎!圆明园的建成用了150多年,可毁灭却只用了三天。哎!
是谁这么大胆敢下令火烧圆明园,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勋爵而已。是他们太强大了吗?不,是我们太懦弱太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不只是化为一片灰烬的圆明园,还有被其他国家占领的香港,澳门,台湾……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归,但是台湾仍未统一。
现在中国已是世界列强。“”辽宁号”“”东风17号”“”东风41号”,无不展示着中国的强大,我为我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感到幸福。?
观《虎门销烟》有感 篇9
脑海中浮现出:闭关自守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竭,民不聊生。列强的大炮击毁腐朽的大门,侵略者破门而人。而堂堂大清帝国的军队却出现了咄咄怪事,士兵上前线时对敌作战的钢枪早已生锈,取而代之却是磨得锃亮的烟枪,在两军对峙时吞云吐雾地吸食鸦片。清政府的腐败,军队的无能,只好卑躬屈膝,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于是,中国就像一只肥羊任人宰割,洋货涌进国门,鸦片涌进国门。中华大地阴云密布,大街小巷烟云笼罩,致使中国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鸦片,侵蚀了中华民族的躯体;鸦片,麻醉了中华民族的灵魂;鸦片,麻木了中华民族的神智;鸦片,摧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仿佛看到了面黄肌瘦的人民;我似乎听到了列强得意狂笑;我似乎听到了中华儿女的呻吟……
起来,勇敢的中华民族!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勇抗击,打得多少英军龟缩炮台,又有多少散兵抱头鼠窜,使得林则徐英名大振,名垂青史。然而,可怜的清政府丧权辱国,容不得林则徐这样一个民族英雄的抗击行为,甘愿拱手相让,大好河山任侵略者随意践踏,泱泱大国,支离破碎。黄河在悲鸣,长江在哭泣,它们诉说着落后挨打的历史悲剧。
沉睡的雄狮被枪炮震醒,列强的暴行唤起了千万民众,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中华崛起,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我们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如果我们只安于现状知足常乐的话,那么国弱民穷的历史悲剧将会重演。我们今天的努力,缔造明天的辉煌。但是,我们当中不少人谈论起学习,总是不以为然:学得好,为自己,为父母,添光彩;学得不好,心安理得。这怎么能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呢?让我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以崭新的面目,翻过历史的篇章,让那耻辱的一页一去不复返。为振兴中华,为国富民强,为了提高我们民族素质,扬帆起航。让我们乘着“中国梦”的强劲东风,勇往直前,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吧!
观《感恩》后有感 篇10
星期五下午,我们看了一部教育片。邹老师虽然没有用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但他说的话却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痛苦不已。
他讲了一个故事最让我感动,故事是这样的,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有一对年轻人一不小心坠入悬崖,其中一个女的年青人想,我一定要活下来,因为我肚子里还有没出生的宝宝,就这样她靠这个信念活了下来,把孩子生下,抚养着他,这对一个女人是多么难以做到啊!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个孩子天天帮妈妈干活,努力学习,考上了清华大学!但是他家穷没钱去上学,他妈妈为了让他上学一大早就跑到了县医院让医生抽她的血,只要给钱就行,医生知道她的儿子考上了清华就给了她钱,回家的路上为了省钱她走回了家,天空一直下着雨,她走一步就摔一跤,看到这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泪水又一次流到我的脸颊……区区靠这些钱是不够的,母亲又卖了牛,又捡破烂……她的儿子为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母亲而感动,他最后考上了博士后!
看完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想想故事的`主人公,相信我们自己,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和他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呀!而我们却不知道珍惜,对学习马马虎虎,不思进取,遇到困难往往不知所措。我们向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像那个孩子刻苦学习,我们有什么脸面面对辛苦付出的父母!
观《建党伟业》后有感 篇11
影片《建党伟业》是向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也是新中国几十年来电影界不可多得的历史写实影片。这部电影讲述的是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一群有理想的、勇敢的中国人在腐败横行、灾害频仍、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中,冲破无能、独裁、卖国的政府势力和旧势力的重重阻挠,秘密组党的故事。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关于伟大的中国先行者们的故事。
看《建党伟业》,除了演员明星阵容的强大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人心灵的冲击。电影再现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重温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挽救人民与水火之中,为了拯救危难中的中国,历经千难万险,经过不懈斗争,终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程,对我们这些出生在新社会、沐浴在党恩下的年轻人,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建党伟业》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演到中国共产当成立,这之间的十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十年里发生了许多值得国人永远铭记的事情,涌现了许多名留青史的风云人物,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当文字成立„„这些国人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历史事件曾使我们愤怒过,哀痛过,无奈过,彷徨过,兴奋过,期待过„„而今仍在我们的脑海里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而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便是真实再现了那段风云变幻、令人可歌可泣、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抗争奋斗并逐渐进步的历史!整部片子下来,结构严谨,历史真实,人物演绎生动丰满,战争场面气势磅礴,画面唯美,极具观赏性。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命运的危难时刻: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妄图灭我中华,瓜分我领土。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行动,寻求救国之路。其中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然而这一革命的果实却又被袁世凯窃取,紧接而来的军阀混战,更进一步的加剧了人民的苦难。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中国,却不能堂而皇之的拿回自己的领土,那些强权国家,根本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硬是将德国在中国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弱国无外交”,演员陈道明在剧中沉痛的话,告诉了人民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想自救就必须自强!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它应允了历史的要求,应允了民族的要求!它的诞生,给中国带来了希望,给人民带来了光明,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斗争,最终终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电影中反映,建党的时候,全国才50来名党员,全国代表大会才13人。90多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我们党的光辉发展历史。现在,我们全国的党员大数大概有接近8000万,事实雄辩地证明,我们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带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照此发展,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现在有很多人把幸福指数时常挂在嘴边,或抱怨自己的幸福感差,或抱怨国家整体幸福指数不如一些发达国家。孰不知如美国、英国、荷兰、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也才是近年来才开始的幸福指数的研究。相比连活下来都不容易的旧社会,我们今天还能讨论是否够幸福,这本身难道不就是一种幸福吗?更何况我们的党和国家历来都把民生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并在大力实践之中,而幸福指数也渐渐成为了各地政府在改善民生道路上的新追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国人体验的更多的是来自于西方物质文化的浸染,对比解放前,大家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没有变,但为之奋斗和付出的精神信仰有所缺失!我们往往会身在福中不知福,会更多的患得患失,会感觉迷茫没有目标,而忽略了我为这个社会贡献了什么。或许是因为国家经济发展处在转型期,从上到下都会感到阵痛,会暂时降低对幸福的感觉,但从这一刻觉醒还不算晚,我们还有用双手去创造美好幸福未来的大好时光!当毛主席在天安广场向人民宣告共产党的胜利时,同时也预示了中国人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王朝,我们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它是由无数共产党用鲜血换来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靠的就是党。所以让我们张开翅膀,向广阔天空飞去,为未来打拼,为祖国争光!
作为当代的学生,我们有无限的自由,可这些自由是谁赢取的呢?是党!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美好的时代下,不用呼吸战火弥漫的空气,只需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不需要担忧吃了上顿没下顿,只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需要担虑半夜敌人入侵,只需安然入睡。中国已经从落后走向繁荣!
光阴似箭,现在党已经90多岁了,从当年的“风腥血雨”到现在雨过天晴,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才是甜!当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就仿佛注定它以后的成功,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共产党对我们的“恩赐”!
尽管这部电影并不是完美无缺,但它带领我们走进那段历史,用心去温润那片土地,用热血去温暖那片土地,用智慧去拯救那片土地,用所有的一切去捍卫我们这片土地,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我们决不能让历史重演,也不要寄希望于别人发慈悲不来侵犯我们,我们的伟大祖国早已经今非昔比,国家正在强盛,民族正在复兴,我们的日子正在蒸蒸日上!
影片结尾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终于如期在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般上圆满结束。看着那12名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战士激昴地读着《共产党宣言》,高唱国际歌,我不禁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中国人民从此有了一个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领导核心——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我爱你!那些在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中英勇献身的先烈们,我爱你们!那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各民主党派同胞们,向你们致敬!中国共产党万岁!
观话剧《梅兰芳》有感 篇12
关键词:话剧 《梅兰芳》 观后感
这几日,在国家大剧院观看了由白永成先生主演的话剧《梅兰芳》,心生许多的感慨。
梅兰芳先生为京剧艺术与中国现当代戏曲艺术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可谓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近年来,以他为原型的电影、话剧、戏曲、传记等多个门类的艺术作品,更是接二连三。有区别于其他版本的“梅故事”,话剧《梅兰芳》由梅先生的儿子梅葆玖亲自担任艺术总监,目的就是“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梅兰芳”。
我之所以说该剧很感人,就在于它的真实与真诚。比如说关于“梅孟恋情”。很长时间以来,关于梅兰芳与孟小冬的“梅孟恋情”,一直是人们刻意回避的话题。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土壤的渐趋温和理性与宽厚包容,这段曾经发生在两位名伶之间的爱情故事,从讳莫如深到犹抱琵琶,再到天花乱坠、曲折离奇,已经被“艺术加工”得渐渐失去了事实的本真。众所周知,在旧中国,是存在“一夫多妻(多妾)”现象的。倘以历史的眼光看去,两位志同道合的梨园大师之间,因戏生情,惺惺相惜,进而共同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便不足为奇。人们感兴趣的是:冬皇与梅大师是如何从两情相悦到劳燕分飞?冬皇又是因为什么样的心结,最后成了上海滩头面人物杜月笙的续弦?——话剧《梅兰芳》将这一段爱情故事忠实还原于儿女情长本身,以近乎平静如水的叙事手法,将这一对梨园痴男怨女未了的情缘,娓娓道来,既不惊天动地,也不遮遮掩掩,引人扼腕,令人叹息。
再比如关于表现梅兰芳重义气讲感情的片段。师哥筱艳菊带有旧时代艺人身上固有的缺点,比如攀附权贵、庸俗媚世、争强好胜、随波逐流、自暴自弃。他爱戏如命,却因为嫉妒师弟梅兰芳的艺术才华与观众缘,心结难解,于是擅离戏班,独闯码头。可囿于自身舞台实力所限,加之受人蒙蔽,终究难成大器,于是整日花天酒地,晕晕乎乎,醉态朦胧。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我行我素、浑身是毛病的落魄艺人,他略显猥琐的身骨,在日寇入侵、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也是挺起脊梁,宁折不弯,宁可被逼成疯癫,也绝不开口为日伪唱戏。尤为难得的是:该剧还以沉重的笔触,写出了旧时代艺人生存的艰难与人格上所遭受的不平等、不公正。如筱艳菊因为攀附权丑、贪图富贵、蝇营狗苟、自甘堕落、醉意污淖,而被忍无可忍的师弟梅兰芳愤怒扇了一耳光的情节,就特别地震撼人心。创作者敢于将旧时代梨园存在的难以为外人道的现象搬上舞台,尤其是在《梅兰芳》一剧中加以再现,这的确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京剧,作为一种脱胎于市井里弄与瓦舍勾栏的艺术形式,她所生存的土壤,并不全都是紫禁城内那雕梁画栋、黄马褂加身、赏银满钵、高轩敞亮的皇家戏台,她也有许多的羞于言说的污垢与苦涩、辛酸和屈辱。再现了师兄筱艳菊的堕落过程,不仅不影响到这位传奇人物梅博士的形象,相反地,人们从旧时代艺人的生存之艰与社会地位之低下之中,愈发地觉出梅大师出污泥而不染与卓尔不群。
观看《梅》剧,震惊之余,引人沉思。她像一扇被风吹开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看到京剧的前世今生,看到一代名伶的台前幕后,从而试图去追溯其漫漫的心路历程,感受其所遭受的挣扎与煎熬。日寇进犯,上海沦陷,梅先生凛然正气,蓄须明志,闭门不出,誓死不为鬼子唱戏。面对日伪上海宪兵司令部的威逼,情急之下,梅兰芳不惜自戕身体,连扎三针,瞬间高烧昏厥,置个人生命与家小安危于不顾,以敢与死神握手的决绝,坚拒鬼子汉奸的邀请。在重度昏厥的情况下,主创人员设置了几段梅兰芳与主要剧中人的对话,可谓是神来之笔。如深陷梅孟恋情不能自拔时,妻子福芝芳对孟小冬善意却不乏机智的规劝:“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大家的!”——面对夺爱之恨,福芝芳依然表现得大度包容,富有涵养,不哭不闹不上吊,而是选择了继续隐忍,默默地操持着小家,维持着处境日益艰难的戏班的运转,倾其所有,支持丈夫赴美演出,完成夙愿,成就“京剧梅博士第一人”。“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如果说,作为梅派艺术的衣钵传人,不得不说出父亲与孟先生的故事,而在情感上多少有些难堪、无奈与不自在的话,那么,面对福芝芳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作为本剧艺术总监的梅葆玖先生,一定是怀着最为深挚的感情,在为他的母亲、为天下所有忍辱负重的平凡母亲唱着最深情的赞歌!当我看到那个倾注了父母之爱、寄托了夫妻二人全部艺术理想的叫做梅葆琪的孩子不幸幼年凋零之时,禁不住洒下了热泪。
也是在这一场高烧昏迷的情境中,身着戏装的梅兰芳,得知了他的良师益友齐如山先生,为了襄助他的美国之行,不惜倾家荡产,卖掉祖业,换得三十万大洋,支持梅兰芳率他的戏班远涉重洋轰动北美,而自己却被老母逐出门户、流落街头。——忍对义薄云天的挚友陷于苦雨凄风,却是无能相援,继而审视自身所遭受的风刀霜剑、严寒摧逼,梅兰芳不禁悲从中来,涕泪如雨,悲愤莫名:“我只想好好地站在这个舞台,认认真真地唱戏,干干净净地做人。可是,为什么连这一点都是这么难?!”——这是一名陷于困顿苦难的旧时代艺人,对严酷恶劣的生存环境与令人窒息的艺术空气所发出的嘶哑的呐喊与带血的控诉!
全剧围绕“师徒情、夫妻情、手足情、祖国情”这个情感主线来展开,充分运用多媒体背景墙与巨幅电子屏边沿幕,来进行典型环境的烘托与旁白语言的起承转合。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在如何处理梅兰芳“由旧时伶人到成为新中国人民的艺术家”这个具有脱胎换骨意义的重要剧情时,导演充分借助舞台电子幕墙,精心剪辑梅先生在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出席政治协商会议、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参加文代会、编演新戏、授课讲学等多个珍贵历史镜头,集中表现出这位人民的艺术家那种辞旧迎新、春风得意、轻舟喜过、枯木逢春的喜悦与豪迈之情!
当然,作为一部向京剧大师致敬的诚意之作,话剧《梅兰芳》也并非完美无缺。比如主演白永成先生的戏曲身段、唱腔等方面还需要努力打磨;在背景音乐方面,京胡、京剧元素运用得较好,但估计是制作方考虑到成本的因素,大量选用的是电子音乐合成与配器,感觉有些喧闹。而且,在贴合剧情、渲染特定情绪、营造氛围方面,电子合成器的音乐表现力,很显然是不如交响乐或民族音乐的。不妨将音乐的渲染力提升作为今后此剧进一步打磨的内容之一。当然,这也是吹毛求疵、希望该剧真正能够成为经典、传世之作的故作高深之语。
观看话剧《梅兰芳》,这该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啊!
(刘赋,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后,中国建筑总公司巡视专员)
观《邓小平》后有感 篇13
《邓小平》以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历史镜头及其讲话录音,生动形象地显示了小平同志的光挥业绩和伟大理论,真实地再现了他作为我党第一代中央领导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人物的革命生涯与伟人风采。看完此片,我进一步从感情和理性上增强了对他的崇敬、赞佩和信赖。我在观赏过程中,时时为他那独特的人格力量和远见卓识所折服。
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热爱我的祖国和人民。”尽管他有过几度沉浮,受过严重打击,但始终不改初衷,凭着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和对党的无限忠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真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他以巨大的超人的胆识和勇气,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无论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每当我们处于十字路口的历史时刻,及时给党和人民指明正确航向的,是小平同志;每当国内外的政治风云的剧变引起人们忧虑和困惑的时候,能够高瞻远瞩,使大家心明眼亮的,还是小平同志;每当我们在征途中受习惯势力和历史偏见阻挠而裹足不前时,敢于敲响警钟,引导人们解放思想、冲破束缚的,仍然是小平同志。从支持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提出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到倡导全面进行体制改革;从首创沿海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4个城市,到推动上海浦水新区的开发、形成全才位开放格局;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中英谈判的成功,到胜利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等等。每一件都凝聚着邓小平同志宏伟的胆略、卓越的智慧和大量的心血。
《邓小平》给我启迪最深的一个镜头是:邓小平同志在1995年春节期问去上海,胃着严寒参观南浦大桥和浦东新区,当他目睹上海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时,不禁喜形于色,感奋不已。当下他对陪同的吴邦国同志语重心长地赞叹道:“喜见今日路,胜读百年书”并郑重表示“这是我心里要说的话啊!”当我听到这一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话语后,心灵猛然受到强烈震撼。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小平同志就一直思索着在我国如何建设社会
主义的问题,决心做好这篇大文章,完成这一功在当代、利及于孙的鸿篇巨制。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熟谙马列经典的小平同志,深知要做好这篇大文章的点睛之笔,就在于要回答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胜济。因为我们的老租宗马充思、恩格斯都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存在市场胜济。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从来也没有哪本马列著作承认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一百多年来人们习惯地认为,谁要是提出搞市场径济,谁就是离经叛道。加上长期以来的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潮,把马克思主义推向绝对化和僵化,一直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已使市场经济成为禁区,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但是,我们从纪录片中看到,一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邓小平同志,决心要大家“杀出一条血路”。他回顾了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我国及当代各国经济实践中的正反经脸,终于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极大理论勇气和科学态度,创造性地提出和概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而以此为突破口开拓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学者时。就明确地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到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中国搞市场经济作了全面阐述为止,前后经历了十多年时间。他一面进行试验,一面针对各种偏见,不厌其烦地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好处,以消除各种误解和疑虑,积极加以引导,最终才让大家在事实面前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理论,形成全党的共识。1992年党的14大召开,终于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径济体制写进党中央的报告、决议和党章总纲之中,这时他才真是完成了他所撰写的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走上振兴之路的壮丽华章,完成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设计师的历史使命。真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透过纪录片,对小平同志的苦心孤诣和艰辛历程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当然,在我们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长期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决非易事。尽管道路正确,实践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转型时期还会有许许多多不和人意的地方,市场径济在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还会有种种负面影响。不过,这一切在历史长河中终究是暂时性。“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已经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正满怀信心地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蓝图而奋斗。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人生正处于关键阶段,我们面临很多的选择,我们会后怕,会迷茫。我们也许没有当国家领导人的天分与气质,但我们可以学习邓小平对待人生的态度,无论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可以乐观的面对,对自己抱有信心,对别人抱有信心,对社会抱有信心,对真理抱有信心。一个人,怕的不是没有智商,不是没有天赋,而是没有获取成功的信念。怕的是没有毅力,没有勇气尝试失败。邓小平不是神,他可以改变整个中国,我们就不可以改变自己所谓的宿命么?
观《我是什么》后有感 篇14
《我是什么》这节课是由孟老师执教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楚,效率高。学习过后,受益匪浅。
一、开课猜谜语导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这样在一上课就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的高效打下了基础,也促进了学生想去了解更多新知识的欲望。
二、重视了识字和识字的巩固。识字和写字,是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孟老师特别重视了学生是怎样识记生字的。有的学生用形旁表意的方法识记三点水的字,用自编谜语的方法来识记“机器”的“器”字,用会意的方法识记“灾害”的“灾”字---指导写字时,让学生去观察和发现。还引导孩子自己来提示生字的写法,比如:你是怎么写好“黑”的?-这个识记生字、写字的环节,我马上就应该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只有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办法,才是让孩子既动了手,又动了脑,这样下来,对字的印象才会更深。
三、巩固生字。即游戏环节“玩魔方”。不仅让孩子们巩固了识字,还让她们认识了更多的生词。在识记完生字后,用游戏的方法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助于生字词的巩固和积累,还延续了孩子们上课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四、指导朗读的环节,让我印象最深。初读课文时,目标是了解文章内容;再读时,用摆教具,说变化,排顺序等方法来加强孩子对课文的理解,用这样的方式又帮助了孩子理清文章的顺序;在学习过程中间还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有:自读,小组合作读,展示读,同学挑战读,分层分句读,表演读,还有老师范读,齐读等,学生把课文越读越好,理解也就越深了。孟老师在教学时,把每次读课文的目标都说的很明确,孩子学习下来,完成的效果也就越好了。
五、老师在引导孩子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也重视了拓展。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我”还能做哪些事?二、说说你在生活中还能看到水的哪些变化?同学们都开动脑筋,积极去思考,老师又因势利导,留了一个拓展性的作业,让孩子把水的变化画下来,再写几句话。
观舞蹈作品《边走边聊》有感 篇15
我是个奇怪的人,看作品之前会有很多好奇与问题。而看的过程中就会从问题中跳出去欣赏舞者本身。等到看完了我的脑筋才又恢复了运转。可是过后却忘了寻找问题的答案。于是,我不得不又反复的捉摸、反复的回忆。才有了以下观后之感。
说实话在看完第一遍后,我真的不知道他们是在表现"聊",能看到的只是舞者在运用大量变化的舞步和调度来表现"走"。因此,我开始细细回味,并运用中国式幻想企图能从中看出一个道道或是一个意思来。于是,我成功的通过脑电波的收集和整理,以及记下老师对我们的引导性思维后,我得出了一个自圆其说的含义。
在我看来,这个作品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对话关系。就像老师引导我们对舞者服装的捉摸一样。为什么女舞者盘好高贵的发髻穿着足尖跳芭蕾,而男舞者则穿着不打领带的西装和大头皮鞋且还留着光头。还有,从动态上来看,男舞者从开头始终是处于一个领导地位,是他在引领着女舞者来舞动。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因为男性在芭蕾双人舞中主要以托举为主。但为什么当男子把西装脱下躺到女子身旁后,女子先站起来并主动拉起男子的手而起舞呢?而且在结束舞段时女子反而好像由被动发力处于到了一个主动发力的位置。这些细节之处,让我对整个舞蹈动机的表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认为这个作品一开始就好像是在表现一种芭蕾舞与现代舞的对话。女子代表芭蕾舞,男子代表现代舞。由于编者(男子)处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在作品中女子不必穿上天鹅裙,而是改穿黑色的便装,仿佛就是告诉观者芭蕾所处的年代。而男子则更不用谈了,一身休闲西装加一双噌亮的皮鞋和一个噌亮的光头,明显就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他们的舞蹈开始时,就是他们对话的开始。我想男子在作品开头与中间都处于主导地位,是因为整个作品是站在他,也就是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表情达意的。因此,如若我们非要站在这个题目的角度来看的话,男子仿佛就是一个发问者,而且他总想操控着女子,又想从女子身上获取些什么?在舞动中,女子有一个对斜线方向的回头,而男舞者则是拨动其身体让其回身这个动作中,我们便能从中洞察此意了。但为什么男舞者脱下西装顺势又躺在了女子身旁呢?我想可能这代表着一种现代人对古典艺术的反思和忏悔,忏悔不应一味的求变,忏悔自己不应忘其根本。所以,后来在结尾舞段编者想通过芭蕾浩瀚的胸怀来拉起现代舞之手,引领着他朝希望之门一起互动。
【观圆明园后有感】推荐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观课报告05-23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06-03
读圆明园有感500字06-21
读《 圆明园毁灭》有感小学作文06-20
圆明园小学生读后有感10-01
【五年级】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10-24
落后就要挨打——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07-14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愤怒与痛惜08-22
观杨凌现代农业园后感07-18
游圆明园的感想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