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罗中心小学教研工作计划

2024-06-17

东罗中心小学教研工作计划(共2篇)

东罗中心小学教研工作计划 篇1

东罗中心小学

“孝道教育”特色创建方案

一、特色定位与背景分析

孝道文化源远流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家庭和睦的基础、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中,由于父母不能正确地教育子女、过度的溺爱导致孩子能力低下、人格扭曲、爸爸给儿子当孙子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何引导孩子树立孝亲敬老的高尚道德情操,通过正确的育子方法塑造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我校确立了“感受父母养育之恩,弘扬祖国孝道文化,使学生知亲恩、懂孝理、尽孝道,培养善良、有博爱情怀的小学生”的办学理念,围绕“感恩、尊重、体贴、博爱”的校训,开展“孝道”教育。

二、校训:感恩 尊重 体贴 博爱

感恩:古语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感恩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感恩是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应该是来源于我们心灵深处的一种认同;感恩是一种钦佩,这种钦佩应该是从我们血管里喷涌出的一种钦佩;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

尊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尊崇而敬重

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人不卑不亢、不俯不仰的平等相待,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

学会尊重父母,是对父母的孝敬;学会尊重知识,是对智慧的向往;学会尊重生命,是对生活的热爱。

体贴:对别人的心理或境况进行了解并予以关心和照料,细心揣度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切、照顾。

博爱:博爱,是对全人类的广泛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国古人对博爱的最形象的诠释。

博爱是要人人有博大的心怀,要能容得下大千世界;博爱是一种宽容,是对“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最好的践行。

三、德育工作

(一)围绕“感恩 尊重 体贴 博爱”校训构建德育体系 五育德为首,百善孝为先。孝道是德之本,是教育产生的根源。对广大师生开展德育教育,使人人做到“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

1、感恩

知恩:知道父母之恩,师长之恩,知道社会之恩,感受祖国之恩。善行:懂得知恩报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9月份为感恩月,重点开展讲故事、剪纸、感恩等主题班会活动。

2、尊重

尊敬:教育学生尊敬父母、老师、长辈,以及一切值得尊敬的人。重视:重视父母、老师、长辈的要求和希望,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顺从他们的意愿,重视是尽孝道的前提。

11月为尊重月,通过了解、关心家长、老师、长辈的意愿,并依据他们的意愿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重视父母、老师、长辈的要求和希望,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达到尊重他人的目的。

3、体贴

关爱:学会关心、爱护他人,对长辈细心照顾,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体验怎样去关心照顾别人。

坚持:对父母的关心、爱护不是一时的,要有持久的毅力。3月份为体贴月,以为家长、老师、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2

爱护小同学等为主题开展活动。达到学会关心、爱护他人,对长辈细心照顾的目的。

4、博爱

仁爱:有仁爱之心,同情弱者,扶危济困,帮助别人不求报酬。奉献:教育学生具有奉献精神,把爱心奉献给他人、学校、家庭、祖国、社会。

5月为博爱月,以演讲、绘画、讲故事为主题开展活动。让学生有仁爱之心,把爱心无私的奉献给他人、学校、家庭、祖国、社会。

5、具体做法

1、孝道主题班会评比

主题班会:“孝在我心”。每学期根据年级、学生特点,开展“孝在我心”主题班会活动,根据组织形式、活动效果进行评比,评比结果公示,并对优秀的班级进行奖励。

2、孝道明星评比

每学期根据走访调查、老师推荐、学生自述评选校级孝道明星,并在孝道光荣榜上展示给大家。

3、抓好四环节,即“学、辨、做、评”

学:即学习内容。学世界名人、国学对相关主题的论述;学经典故事;学榜样;学案例。

辨:即明辨是非。让学生讨论,学会辨别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弄明白做事的道理。

做:即少说多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感悟、体会,坚决反对说的多,写得多,做的少而且不实。每次主题活动开展时间为一个月。

评:即活动评比。对所有参加主题活动同学依据相关要求给予优、良、合格、不合格的等级评价。班级、学校都要评比相关优秀人员进 3

行表彰宣传。

四、教学工作

在教学中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特色活动

(一)背诵《弟子规》,学做《弟子规》操。

(二)手绘中国地图,全校开展手绘中国地图活动,在手绘中国地图的同时,播古往今来全国各地的孝道人物事迹。

六、创建步骤

(一)第一阶段:初始阶段(2013 年5月至2013年12月)

1、制定特色创建实施方案,充分听取教师、学生意见,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开展特色活动,一是全校推广手绘中国地图活动,二是组织人员编排《弟子规》操。

3、进行校园文化环境设计。

(二)第二阶段:特色初显(2014年1月至2014年8)

1、进一步完善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主题突出。

2、特色活动全面开展,效果明显。

(三)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1、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特色鲜明。

2、德育活动彰显孝道教育特色。

3、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满意度高。

七、环境创设

(一)前排:山花墙东侧为校训:“感恩 尊重 体贴 博爱 ”。4

西侧为办学理念:“感受父母养育之恩,弘扬祖国孝道文化,使学生知亲恩、懂孝理、尽孝道,培养有善良、有博爱情怀的小学生。”

(二)中排:东侧为感恩区,西侧为尊重区,设为学生孝道宣传栏板块。

(三)后排:东侧为体贴区,西侧为博爱区,设为学生孝道宣传栏板块。

(四)教室:孝道故事展、班级孝道图片展、班级孝道标兵展。

八、保障机制

(一)成立组织: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处室负责人、班主任为成员的学校特色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的统筹安排。适时召开专题会议,解决特色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规划有效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制度保障:制定学校特色创建管理考核制度、奖励机制,各有分工,协调联动,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三)资金保障:为了保障学校特色创建工作的顺利有序深层次的开展,学校加大环境创设力度,提高标准,对相关的各项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东罗中心小学教研工作计划 篇2

一、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与定位

1.对校本教研的认识

校本教研明确提出:教学研究必须立足本校实际问题。其实际意义在于:1显示出教研的全方位进行和效度, 即把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这三种基本力量集合成三位一体的结构;2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 使教师由被动转为主动, 自觉开展教研, 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3提出“问题—设计—行动—反思”这一循环往复、不断生成发展的教研过程, 赋予教研活动以生命力。而“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要求其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也要促进教师的发展, 也只有以此为标准, 教师才能够尽快成长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验者和创造者, 这也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所以“校本教研”才是“真正的教研”。

2. 对校本教研的定位

反观我们的课堂, 我们所做的与所说的总是相距很远, “穿新鞋, 走老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培训效果何在?我们如何才能真正使培训走向校本, 再由“校本”走向“师本”, 而不是简单地在“培训”前嫁接“校本”这两个字呢?经过深思与探索, 我们将校本培训下移为校本教研, 将其定位于理念提升与实践智慧的有机融合, 重点指向教师的行动层面, 即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的转变等。

二、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施与管理

1.抓好“三个层面”

(1) 抓好基层学校的常规研讨。中心小学下属的基层小学, 因地理位置不同, 规模不一, 条件不同, 师资各异, 发展不均衡。因此, 中心小学要指导各基层学校立足学校实际, 每周开展常规教学研讨活动, 并把着力点放在理论学习和研究如何解决本校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上。

(2) 抓好教学片点的片区研讨。为使教师之间的互动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使一些偏远学校或教研力量较为薄弱的小学校能够走出封闭的圈子, 中心小学可以建立教研片的教研网络。如福建省南安市官桥中心小学 (以下简称“中心小学”) 把18所小学划分为4个教研片, 每周以教研片为单位举行一次课堂教学研讨, 组织学校行政和对应年级对应科目的任课教师, 共同研讨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以多途径的互动实现教研资源共享, 提高教研实效。

(3) 抓好中心小学的集中研讨。中心小学经常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等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 内容上也按学科的不同安排了课堂教学现场。同时我们还坚持以理论学习为先导, 以解决课改实验中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来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为了上好每一堂研讨课, 中心小学认真组织教师、教研员进行集体备课, 通过执教教师“说课、上课、反思”, 听课教师小组讨论、大组交流, 专家或课改指导组责任人点评的形式, 促成“备课—说课—上课—反思—评课”一条龙的教学研讨流程, 达到以教带研、以研促教、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集中研究, 教学教研的潜能在专家、教研员、学校行政、教师之间的不同看法相和互碰撞的热烈气氛中得到释放, 其余波也在往后的教研中得到扩散。

2.用活“四种载体”

(1) 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常用的一种组织模式。通过集体备课组织教师共同分析课程标准, 教材重点、难点, 研究学情, 制订教学目标、方案, 并确定教学方法, 设计优化教案和教学结构。中心小学在组织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对教师二次备课提出具体要求, 要求每位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设计中, 既要能体现集体的智慧, 又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形成“个人精备 + 集体研讨 + 个性整合”的集体备课模式, 切实实现“同伴互助”下的共同成长,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 课例研究。课例, 教师每天接触却又常为此困惑, 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将课例研究作为实施校本培训、落实校本教研的载体。通过课例研究, 让教师以结合新课程理念为起点进行有目的、有主题的教研。在此基础上, 还要求教师在对课例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深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所提供的课例还存在哪些问题, 离新课程的理念有多远, 应该怎样改进, 从而设计出符合新课标的施教程序和施教方案。

(3) 学术沙龙。为加强教师间的互动, 让教师在交流中提升思想以实现共同进步, 学校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学术沙龙活动。开始阶段, 活动的主题以及参与人员由学校指定, 为全体参与打下基础;进入成熟阶段就可向教师广泛征求选题, 选出急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公布后就围绕主题搜集资料、提炼观点, 进行交流和探讨。其过程追求不同观点的交锋, 结果也不苛求形成定论, 重点在于形成自己的思想。

(4) 课题研究。近几年来, 中心小学鼓励并支持教师积极申报省、市、县级的课题研究, 还发动基层学校教师参加小课题的研究, 均取得较好的成效, 得到省、市教育专家的高度评价。通过课题研究, 教师增强了群体研究意识, 提高了协作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能力, 广大教师的教育智慧资源在研讨交流中激活和增值。

3.建立健全“两种机制”

(1) 建立保障机制。为了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 推进课改的全面实施, 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中心小学建立了校本教研工作领导组, 负责组织领导;适时调整课改领导组和学科指导组, 打破排资论辈的传统观念, 把一批来自课改实验第一线善于学习、勤于钻研、勇于实践的“课改新星”, 充实到学科指导组, 为课改指导组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构建学习型教研组织。

(2) 健全激励机制。教研活动不要成为“例行公事”“一潭死水”, 这就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校本教研中学习提高—反思交流—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各个环节落实到位, 这就增进了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 集学习、交流、提高于一体, 受到教师的欢迎。为进一步激励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学校在评选优秀教师、年度考核等方面, 对在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给予及时奖励并在职称评定、进修培训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激发教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投入到教研活动中, 教研不再是苦累的代名词, 而是充满着活力。

三、对校本教研活动的反思

“校本教研”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还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尤其是在指导教师运用“新理念”实施教学, 加深对“新理念”的理解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实施校本教研以来, 不少问题也呈现出来。

反思一:多数教师尚未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其原因有:1教师理论水平、教研能力的不足;2长期行政式教学的影响;3误解“专家引领”, 不敢挑战权威;4运作体制仍存在问题。

反思二:教师习惯于“教”而未能进入“研”的状态。不少教师长期以来都凭经验教书, 未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同化”并达到有意义的建构;教师习惯根据上级或教研人员的框架参与教研, 突然“各自为战”便不知所措。

反思三:研讨中, “人云亦云”的现象仍十分严重。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大多数教师“爱面子”、怕说错;另一方面在于教师在学习时只是一味接受, 而不是批判性的, 缺乏自己的见解。

反思四:只注重结果, 未能侧重于“生成性教研”以及“生成教研的方法”, 这很不利于“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而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是循环往复、不断生成的, 所以需要我们对结果再进行反思, 深化教研, 从而提高教研能力。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六一儿童节方案下一篇:节能减排--电脑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