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进社区活动

2024-09-16

党员进社区活动(共11篇)

党员进社区活动 篇1

党员进社区活动

做为一名党员,走进社区为居民服务是一份义务,更是一份责任。怀揣着热情我走进了学府园社区,了解了本社区居民的基本概况。在社区主任的介绍下,我认识了一个脑瘫儿童,他已经九岁了,和我班里的孩子同龄,但因为行动不便,不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样接受学校教育。看着他那天真的笑脸,看着他那渴望的眼神,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心疼。从那以后,我经常利用节假日带着水果或是他喜欢的玩具来到他家,给他讲学校里的故事,班里学生发生的有趣的事,教他识字和简单的计算,和他一起做好玩的游戏。孩子和我的关系越来越好,性格也比以前开朗了许多。我家小区一楼有一特困户,他四十多岁,没有工作,整天到处捡破烂,捡回的旧浴缸,破木头堆满了楼前楼后的通道。不仅不美观,也占用了居民们的公共用地。为此,我多次和他交流沟通,并主动让家人帮他介绍工作。在我的诚意打动下,他主动收拾了楼前的东西,并承担了本楼的卫生工作。

党员是平凡的,我们需要的就是那种默默无闻的奉献和宁静致远的衣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的完成党员的使命。”

党员进社区活动 篇2

活动中, 组织者针对《老年人饮食用药安全指导手册》 (该手册由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5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组织专家编印) 中的知识, 专门为居民讲解了老年人饮食养生、安全用药、科学防骗等详细知识。同时, 还特地邀请讲师来社区为居民朋友们讲如何进行人工呼吸、如何心肺复苏、在休克时如何处理等家庭急救知识, 以及如何做穴位保健操、如何预防老年痴呆等。居民们互相探讨, 气氛十分活跃。在活动最后, 根据《老年人饮食用药安全指导手册》中的内容, 组织者还开展了知识竞答。而通过现场知识竞答和现场老师的讲解, 居民朋友对饮食用药健康方面的了解也有所提升。不少居民表示此次活动非常有意义, 希望社区继续开展此类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据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2015年6月中旬, 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福州西湖公园晨曦广场举办“食品安全宣传周”开幕仪式之后, 福建省养老事业发展促进会也陆续开展了“安全进千万个社区, 健康送万户家庭”科教惠老宣教活动。根据双方的要求, 活动将在福建省各市区举行, 以福州市为重点, 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协会等发放《老年人饮食用药安全指导手册》10万册, 并展开知识主题讲座, 向老年群体普及食品药品健康和安全防范知识。根据不同市区、不同老年群体, 主题活动宣讲内容涉及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包括怎么锻炼身体、怎么注意睡眠、怎么选用食物、怎么预防疾病、怎么维护老年人权益等问题。

党员进社区活动 篇3

[摘要]

如何把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与创先争优结合起来,如何真正发挥在职党员为社区党建作贡献,已经成为构建区域性大党建格局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上海市金山区以抓好组织发动、规范活动流程、创建活动载体为着力点,在发挥社区在职党员作用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也存在如主动性不强、平台机制不全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深化。

[关键词]

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问题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D26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4-0055-03

近几年来,上海市金山区以抓好组织发动、规范活动流程、创建活动载体为着力点,在发挥社区在职党员作用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也存在诸如主动性不强、平台机制不全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深化。

一、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的基本情况

(一)抓好组织发动。为确保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的顺利开展,上海市金山区成立了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制定方案、精心组织、积极协调,切实提高了在职党员进社区的到位率,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的工作得到了扎实推进。各所属单位党组织切实履行对在职党员的督促、教育、管理和考核职能,积极引导在职党员进社区当先锋、做表率、讲党性、扬正气。各社区党组织根据要求纷纷组建工作班子,制订好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的年度计划,做到任务目标、责任权力和工作标准“三明确”。金山工业区党工委成立了“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实施意见,通过部署发动、集中报到、检查汇总和日常管理等四大阶段,有序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活动开展以来,金山工业区在职党员共有275名,已到社区报到224名,报到率达81.5%。枫泾镇党委组织部门在深化“三访”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将“党员回娘家”活动作为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切实给予业务指导和组织保障,全镇应报到在职党员1387名,已报到1349名,报到率为97.26%。

(二)规范活动流程。首先,实践单位普遍印制了规范统一的党员联系表格。石化街道党工委向社区每一位在职党员发放了《社区在职党员联系册》,积极推进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金山工业区党工委统一下发《在职党员居住区服务承诺书》、《在职党员基本情况登记表》、《在职党员居住区报到回执》,广泛动员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党组织报到。其次,实践单位要求居民区党组织精心做好在职党员报到接收工作,及时将报到回执单反馈给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并根据报到情况,对在职党员进行梳理分类、整合编组、设岗定责。再次,实践单位党委(党工委)对在职党员在社区活动结果有一个合理的运用。枫泾镇党委定期做好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记录,定期向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反馈情况。各所属党组织则将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的整体情况定期反馈镇组织部门,镇党委组织部门采取例会和推进会等形式通报此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肯定激励好的单位,对于组织不得力、活动不积极的单位提出督促整改意见。另外,镇组织部门还将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情况作为优秀党员评选的重要依据,并将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作为对单位党组织考核的内容之一。

(三)创建活动载体。一是组织在职党员参与社区管理。金山工业区党工委开展了“践行宗旨、履行承诺、共建和谐”为主题的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并提出了“五个带头”(带头倡导社会公德,带头帮扶困难群众,带头协调邻里纠纷,带头维护社会稳定,带头创建社区文明)、“五个一”(当好一名信息员、做好一个表率、当好一名志愿者、帮好一家困难户、提出一条好建议)的工作要求。朱行居民区党组织在职党员开展对社区管理献计献策活动,共收到建议95份,参与率达到了80%以上,赢得了广大居民的赞誉。二是开展在职党员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朱泾镇钟楼居民区摄影爱好者马建勇开设“摄影培训讲座”,为社区居民讲述变焦、成像等一些常用的摄影知识。钟楼居民区在职党员伍朝霞在社区开辟了“朝霞健康热线”和“百姓健康诊所”,已医疗服务1万多人次,共接待来电来访达2000多人次。三是开展在职党员结对帮困活动。工业区党工委搭建党员社区关爱慰问平台,每个在职党员的党小组分别与1-2名贫困学生进行结对帮困,建立定期慰问困难家庭子女制度。朱泾镇上海顶新箱包在职党员徐庆国为来自20多名特殊家庭的孩子送上了书包。

虽然,金山区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工作没有全面推开,但是经过部分单位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整合了党建资源,区域性党建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在职党员在社区报到,纳入到社区党组织的统一管理,不仅使本社区内的党建资源得到充分整合,而且为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开展共驻共建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使党建运作方式从各自为阵的“封闭式”向区域化的“开放式”转变,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二是延伸了党员教育管理,党员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使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外”能够受到社区党组织的监督和管理,为党员教育管理的连续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和载体,使在职党员的党员意识进一步明晰,宗旨观念进一步增强,维护党员形象的自觉性进一步提升。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社区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在职党员进社区,近距离地接触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使在职党员在形式上更加“亲民”,在意识上更加“忧民”,在行动上更加“利民”,在情感上更加“爱民”,“文化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为社区服务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水平明显提升,效果日益凸现。

二、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在职党员方面,参与社区建设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目前,由于长期受单位党组织垂直管理的观念影响,部分在职党员的“单位党员意识”比较清晰,而“社区党员意识”却相对模糊,对进社区发挥作用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总的来说,概括为“四个字”:一是虚,认为这项工作没有实际意义,无非是过过场子,做做表面文章,不必太认真,在思想上没有把它作为一名党员实现价值的高度来理解;二是怕,怕到社区去参与活动有失身份,因而放不下架子;三是忙,认为现在工作竞争这么激烈,本职工作都忙不过来,还要在休息日或业余时间挤出空来参与社区活动,实在应付不过来;四是忧,也有些党员会担心社区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心理上压力很大,如解决不了又很失面子,自然而然地产生厌烦的情绪。

(二)社区党组织方面,为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搭建的平台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是在双方关系的定位上,还不能准确把握社区党组织与在职党员之间有机协调、合作统一的关系。有些社区党组织简单地将这种关系定位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主动方和被主动方这样一种不对等的关系。在工作方法上和工作过程中,就容易造成社区党组织和在职党员之间的矛盾。二是管理还不够规范,缺乏系统完整的活动机制。管理形式比较单一,管理手段比较传统,管理方法也比较简单,仅仅在组织活动时才把在职党员纳入管理范围,没有建立起凝聚在职党员的有效机制。三是社区党组织在提供给在职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上还不够丰富。虽然有些社区根据在职党员的特长进行分类,组建了一些志愿者队伍,有选择性地开展了一些为民服务的活动,但也往往只停留于设计一些简单的活动载体,如环境整治、捐物助资等,很少从如何创新载体、最大化地运用在职党员的资源和优势,在解决社区建设与发展等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层面上去组织活动。

(三)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方面,对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一是双方缺乏稳固的沟通协调机制。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没有隶属关系,都是按照各自的工作特点开展实际工作。部分党组织由于缺乏主动与社区党组织协调联系的意识,将此项工作当作是短期的任务,“共建”意识淡薄,只停留在应付上,致使这项活动出现了“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状况。二是活动结果没有得到合理运用。由于部分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的沟通协调不够通畅,制度不健全,没有明确的责任人和联系方式,没有定期向社区党组织征询在职党员在社区的活动和表现情况,造成在职党员进社区的表现结果与其政治、经济待遇挂钩等在制度上没有很好的落实,在单位进行考评时没有很好的体现,干好干坏一个样。正是由于对这项工作的监督管理和约束机制上的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随意性较大的问题。

三、若干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载体,丰富内容,为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提供舞台。一是开展设岗定责活动。社区党组织要从社区建设实际和居民需求出发,根据在职党员年龄、特长、工作性质、身体状况等因素,通过一人一岗、一人多岗、多人一岗等方式,采取自愿申报与组织推荐,科学合理设置在职党员服务岗位。二是开展“亮身份、树形象”活动。要通过党员佩戴党徽、党员家庭挂牌、设立党员先锋榜、党员承诺公示牌等有效形式,努力增强在职党员的身份意识、责任意识、先锋意识,真正做到“管好自己事,关心楼组事,参与社区事”,以党员的模范带头行动,为社区群众作出表率。三是开展社区志愿奉献活动。要充分整合社区志愿服务资源,组织在职党员定期开展“党员志愿者奉献日”活动,长期开展党员家庭与社区贫困、孤寡家庭结对子,党员与下岗职工交朋友,与孤寡老人、残疾人“一助一”等义务奉献活动。四是开展“我为社区建设作贡献”活动。要以开展党员奉献日、社区邻里节、青年文化节等主题实践活动为依托,广泛征求在职党员对“一居一品”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积极组织党员参与到社区管理监督、环境卫生整治、文化宣传等具体创建活动之中,为“一居一品”建设多作贡献。通过这些活动,逐步实现在职党员在发挥作用上由程式化的、被动式的向自动、自发、自助式的方向转变,提高“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的效率,充分发挥在职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调研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社区党建工作“联络员”、文明新风的“传播员”等“五员”作用,真正营造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二)健全制度,强化落实,构建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在职党员报到、回执制度。各单位党组织要向社区党组织提供党员花名册,督促本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登记,接受社区党组织的管理。在职党员持《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单》和《在职党员基本情况登记卡》到所在居住地党组织报到,由社区党组织登记造册,并及时将《在职党员进社区回执联》按规定反馈给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以做存档。社区党组织根据《在职党员基本情况登记卡》,全面掌握在职党员情况,建立基本信息库和台账。二是建立活动记录制度。社区党组织根据基本信息库和台账,细化服务类别、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及时将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及遵纪守法、公共道德及邻里关系等情况记录在《在职党员社区活动记录卡》上。三是建立表彰激励制度。各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参加社区建设活动情况要适时进行评比表彰,对表现突出的通过授予荣誉称号、发表扬信、电视报纸宣传等,大力宣扬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双向联系,由社区党组织将在职党员参加社区建设活动的表现情况,定期向在职党员所在党组织进行反馈,以激励和约束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共同促进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五是建立结果运用制度。单位党组织要把社区党组织反馈情况纳入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和年度工作的考核内容,作为评选优秀党员、年度评优、党员干部提拔晋升的依据。对于部分在职党员参与活动不积极,效果不明显的,党组织要及时督促其整改。

(三)实事求是,明确原则,让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工作更具可操作性。一要坚持“适时、适宜、适度”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在职党员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只能以号召为主,以强求为次。在活动的内容、次数、形式上,在追求实际效果的同时,不应当成为在职党员的负担。二要坚持多样化原则,不能一刀切。在组织在职党员开展活动的数量和规模上不能强求一律,不能搞攀比。同时也不能把党员发挥作用片面理解为只是讲奉献、作贡献,开展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同样也是发挥党员作用。三要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正确处理这项活动与已有活动、已有制度的关系。把发挥在职党员作用与发挥社区在册党员作用统筹起来考虑,把这项活动的开展与党代表联系社区等已有制度兼容运作。要避免出现基层党建工作顾此失彼、单兵突进的情况。

作者孙秀强系中共金山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副教授,张锋系中共金山区委党校教科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党员进社区活动简报 篇4

12月4日下午,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契机,永兴社区党支部在四楼会议室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法律知识宣传讲座活动,共有八个党支部(烟草专卖局、法院、移动分公司、档案局、第二小学、农业局、糖酒公司、盐业公司)在职党员及部分居民共6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中,首先由法院的在职党员王xx、王xx用生动的案例讲解居民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民间借贷、财产纠纷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典型案例,向现场参加人员进行了相关法律知识讲解。其次,烟草专卖局的在职党员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向到场居民讲解真假烟草的识别,同时,烟草专卖局、盐业公司的在职党员向居民发放烟草专卖法、典盐食用方面的知识宣传单,活动中党部的耐心、热心、细心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

此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在职党员先进的积极性,更有效的向广大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讲解法律知识,营造“党员在社区、服务群众、奉献社区”的良好氛围。

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简报 篇5

一、党员干部进社区,志愿服务炼党性

按照“社区所需、居民所急、党员所能”的原则,充分发挥志愿服务覆盖广、层次多的特点。以社区居民、离休老干部、务工经商人员、待业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等为重点,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大力开展实施“六心”服务,“志愿服务周”,“爱心奉献日”、“文明社区共建”等活动,提升志愿者队伍“上门服务”、“效率服务”、“微笑服务”的水平。同时,积极开展“结对子”活动,组织安排社区志愿者与社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结对子”,不定期进行走访慰问。300多名党员在服务群众中提高认识锤炼党性,在深入基层中坚定信念提升宗旨意识,在兴办实事、排忧解难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二、建立机制促进服务长效化常态化

党组织全覆盖,形成上下联动机制。各级党组织依托党员服务室、村办公室等场所建立联系点,定期不定时的走基层开展群众工作,广泛听取他们对生活生产、街道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倾听全覆盖,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指明方向,加强工作针对性与重点性。常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拉近党群距离,减少隔阂,形成上下对接的联动机制,增强工作合力,有效开展结对帮扶工作,通过准确定位发展路子、引进致富项目、惠农惠民等措施,集中力量解决群众的困难,加强交流与沟通,及时分析整理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建立分级处理制度,实行跟踪考核,确保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形成良好长效化机制。

三、加强组织保障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总结2 篇6

我社区共有区属在职党员49人,大专以上学历33人,其中研究生1人,教师12人。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无疑给社区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无穷的活力,他们因人而宜的为创建文明和谐社区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一、今年我们社区在创建文明和谐社区活动中,开展了党员文明楼道的创建活动。我们在楼道门口或党员的家门口,悬挂党员文明楼道或党员家庭的标牌,写明党员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特长、服务意向等情况。以家庭为基础,以楼道为阵地,以一人带一家,以一家带动一个楼道,形成人人崇尚文明、家家重视环境卫生、一家有困难大家来帮助的新型的、和谐的邻里关系。广大在职党员都积极的参加了活动。

二、深入开展了“三个一”活动。每位在职党员帮扶一户困难家庭,给社区建设提一条合理化建议、为社区办一件实事。

三、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在上门摸清党员思想、就业情况的同时,把困难党员的情况也摸到手,建立好了档案,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了帮扶工作。帮扶困难党员三名。困难户四户。

四、对社区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职党员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协助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进行落实。

比如:筹备图书室工作,在职党员们都把家里的好书捐献给了社区,现在,我们社区的图书到了1000册。

五、社区在职党员干部发挥党员先进性,为创建平安、文明、和谐社区出谋划策。在他们的协助下,我们社区创建了10个特色楼道,几十个文明楼道。铲除小广告100余条,逮住散发小广告的人员三名,并对其进行教育。

六、社区在职党员为社区弱势群体如何自强自力走出困境提供信息,帮助寻求劳动力资源,用工单位。在职党员为社区提供了很多条用工信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社区安排了下岗再就业人员几十名。就业人员100多人。

党员进社区活动 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服务型党组织

学生党员是青年学生中的优秀代表,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力量。16号文指出: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 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 提高党性教育, 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因此,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创设平台, 真正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党员进新生寝室活动 (即一名党员对应一个新生寝室, 进行为期一学年的指导活动) 就是一种良好的载体。它一方面使新生及早与优秀学生为伍, 这对他们全面发展有示范作用;另一方面, 党员在与新生成长过程中, 不断反思, 不断学习, 这进一步锤炼了他们的党性, 促进其更好地成长。

一、生活上关心是树立大学生党员形象的基础性工作

新生入学初, 面临着全新的大学校园, 必定有诸多不适应。他们的求学生活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学时代的环境。因此, 入学初, 新生在心理上既有新奇感, 也有困惑感。在校园里, 他们有许多问题。如校园中的日常生活问题, 如何处理来自不同地方的同班同学的人际关系等。这一时期, 他们急需学长的帮助。这一特殊阶段既是他们融入大学生活中的第一步, 同时也是新生大学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全面发展的党员学生在这一时期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两年来, 我院新生在广大党员的影响下, 高质量完成军训任务, 顺利融入大学生活, 新生的困惑基本消除在寝室内。同时, 党员在与新生的第一次接触中, 增强了责任感, 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 也提高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相对于高中生活, 大学是一个比较开放、自由的场所。特别是高校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组织为新生的兴趣发展提供了展示与提高的舞台。如果新生不能接受及时的引导, 他们会做出一些不合实际的选择。因此, 党员在服务新生适应环境的第一阶段后, 进入了对新生的兴趣引导期。高校社团与各类组织是校园文化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 对学生特殊能力培养、增强个人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因此, 在大学生活中合理选择适合个人特色的组织是摆在新生面前的第一次选择。此时, 党员可以发挥引导作用。一方面, 党员对校园内的各种组织比较了解, 能分清其中的优劣;另一方面, 党员清楚寝室内各新生的个性特征, 在信息比较对称的情况下, 他们能引导新生对各类组织做出适当选择。两学年来, 实践证明, 经过正确引导的新生, 在大二时期能成长为各类组织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在组织中学会了课堂中学不到的管理能力, 也学会了如何正确处理团队中的人际关系。

二、学习上帮助解决了新生的关键性问题

随着军训生活的结束, 新生终于走入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学讲堂。第一次不需要在固定教室上课, 第一次需要在课堂上记住如此多的知识点……短暂的兴奋过后是长时间的困惑:原以为轻松的大学学习并不轻松, 更难受的是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已不能适用, 我该怎么办?这些困惑的解决程度直接关系到新生能否顺利实现大学的学习目标, 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但面对大学中的各类学习, 刚从高中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新生却困惑重重。如:专业学习对个人未来发展的意义, 学习方法的疑问, 大学的考试问题等。在第一学期中后期, 新生的这类困惑最为明显。相对于高中被动式的学习, 大学的学习更开放、更主动。新生在学习中不但要学好课堂知识, 更需要掌握关于学习的方法, 要学会学习, 终身学习, 更重要的是:大学的学习是广义概念上的学习, 新生不但要学习课堂知识, 还要自主地去独立思考, 勇于创新, 提高科研能力。对新生学习的指导, 是对党员学生的一大挑战。相对于前两个时期, 这一阶段的指导需要党员学生本身具有正确的学习观, 而且党员还要不断反思个人的学习, 提炼其中的规律。作为一名党员学生, 他们在入党过程中, 已接受过学习等方面的考核, 在新生的学习观指导中, 他们有能力发挥作用。作为同一专业的学生, 党员既能在专业知识上答疑解惑, 又能对新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同时, 党员能从学生综合测评高度正确地指出个人的学习与各类评先、奖励、资助等工作的相互关系, 使新生重视学习, 从而去除大学初期对学习的懈怠。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可以通过党组织内部要求, 要求党员帮助每个新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加强对新生的学习指导, 这对新生的学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思想上引导是学生党员进新生寝室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任务

生活上的关心和学习上的帮助树立了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 为开展学生党员进寝室的第三阶段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 但要实现思想上的引导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对价值趋向日趋多元化的新生, 我们不能一味地强求以一种单一的价值观去强求他们接受, 一些空泛的说教工作并无实际意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无论世事多么变幻, 那些普世的价值观是我们一直都遵从并一直在努力实现的。这也是我们学生党员进寝室第三阶段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运用新生最容易接受的引导方式———同龄人之间的交流, 我们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党员对新生的思想启发是党员进新生寝室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也最能体现党员的价值。同时也是对党员综合能力的一大考验。如果党员本身党性意识不强, 责任心薄弱, 读书视野狭窄, 沟通能力欠缺, 那么他们将很难对新生起到应有的作用。针对这种现状, 学生党支部要发挥组织优势, 一方面加强党员间的沟通, 共同探讨面临的问题, 找出合适的对策;另一方面要创新工作方式, 加强对党员与新生的管理。

党员进新生寝室活动是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的良好平台。在活动过程中, 以上三个阶段体现出了不同的工作特点。环境适应期作用明显, 使新生尽快进入大学生角色;兴趣引导期是新生慢慢走上校园文化舞台的起步, 这对党员指导水平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学习指导期是新生对学习问题的正确认识的关键期, 正确学习观的树立是其大学生活成功与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石, 这要求党员本身具有较高的学习品质;思想教育期是党员与新生碰到困难最大的时期, 需要他们不断反思, 不断行动。这一阶段, 一些党性不强的党员达不到活动应有的要求, 一些素质不够的新生也许在大学生涯结束时也过不了这一关。该时期需要党组织、团组织等各方面力量的支撑;共同提高期贯穿于活动始终, 实践证明, 通过该项活动, 新生与党员在共同成长, 对个人综合素质提高有促进作用。纵观以上五大阶段, 随着时间推移, 活动对党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新生的收获越来越大。通过该项活动, 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 真正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瑞坤.建设服务型党支部构建和谐校园[J].中国报业, 2011, (2) :102-103.

党员进社区活动 篇8

一、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概况

1.参加活动的对象主要是以电子专业的师生和具备专业特长的学生为主,学校遵循自愿参与的原则来组织实施活动。

2.活动范围一般都是在学校周边的居民生活区。

3.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社区居民维修家用电器,排除家庭线路故障,解答居民在电脑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等。

4.开展活动的几点注意事项:一是做好的物质准备工作,交通工具、常用电器的零部件、维修工具等要准备充分,活动场地的选择要提前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等;二是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这种室外实践活动是非常辛苦的,要充分做好防冻、防暑的准备,还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

5.活动实施规范。活动过程中需要校方实时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规范管理,学校建立了《电子专业社会活动评优细则》《社区活动指导手册》《活动经验交流手册》等。

6.活动的意义。开展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旨在检验教学效果,提升技能水平;服务社会,弘扬雷锋精神;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加强学生团队凝聚力,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

1.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学校团委、实训处、政教处、教务处等部门都参与了该活动,客观上给活动的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这支服务队究竟由哪个科室具体负责,目前并无明确规定。

2.无成熟的运作模式。每学期的活动日程安排、人员组织、联系社区等事项,由于开展活动的时间短,无成熟的经验。

3.人员管理方面有难度。由于活动按照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而且活动时间多安排在节假日,因此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参与人员流动性大,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的探讨

1.中职电子专业社区实践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依托专业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中职生通过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提前了解更多与专业相关的情况,明确定位后续的学习目标,查漏补缺,从而为今后发展做充分的准备。

2.中职教师到社区实践难在哪里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是引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它明确了教师专业成长和终身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活动的具体执行过程中,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职业学校、社区和教师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困难与阻力,这可以通过制订地方性法规、建立相应机构、完善学校长期的教师实践活动计划、开展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制订个性化实践方案等途径,来促进专业教师到社区开展实践活动。

一是缺少教师到社区实践的可行性制度保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提出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准则,但是各学校缺少后续的相关专项法规,导致教师到社区实践缺少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实践活动难以顺利开展。

二是缺少独立运行机构,难以保证教师到社区实践活动的高效运作。要建立中职教师到社区开展实践活动的相关制度,建立独立运行的机构必不可少。目前,学校搞这些活动时,是临时组织、发动老师和学生。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和社区均没有设立负责教师到社区活动的具体执行机构,造成各部门对活动的计划和过程缺少统筹、安排、监督和管理,这不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是缺少活动经费分担机制和完善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根据笔者了解,大部分中职教师到社区活动期间的课时费等完全没有或仅有部分发放,而且教师的这种社区实践活动并不会在学校的年终考核上得到体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到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3.来自社区的阻力

由于缺乏长期合作机制,导致一些社区不愿配合此类实践活动。正是意识到了社区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在不断完善校社合作制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相对成熟、认可度较高的机制和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尚处在研究、探索和试运行阶段。

4.教师自身的误区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机制不完善,缺乏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障,导致目前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十分复杂。这些教师由于在职前培养过程中缺乏完整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规划,导致多数教师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整体理解和对其内在规律的把握,更谈不上对教学规律、课程安排、专业设置等问题的认识了,也就使得部分教师意识不到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对职业学校学生的重要意义,认为校内技能训练完全可以满足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需要。即使有些教师意识到了其重要意义,并且也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但是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渴望并不强烈,认为“吃老本也够用”。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到社区实践更重要的不是提高技能,而是改变思维方式,了解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对职业道德的要求等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安排那么长的时间参与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针对中职生的特点,要求中职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针对学生的特点,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人文素养、规范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坚定信念。到社区第一线开展实践活动,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必将成为教师在职培训的一种形式和职业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有效载体。endprint

四、铺平社区活动之路事在人为

1.逐步完善管理制度,使其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仅靠学校和社区双方的自觉合作很难保证活动的长久性和有效性,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的运行更应该得到学校的支持。笔者认为,有两项内容学校应重点明确规定:一是专业教师在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中的人员数量、比例、时间、经费支持等问题;二是教师参与活动期间的工资发放、待遇提升、职称评定、奖金补贴等问题。

规章制度是否能够得到高效、严格的执行依赖于专门机构的监督与管理。职业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执行与监督机构,负责本校的教师参与活动的具体落实,以保障教师实践的时间和质量。该机构具体工作应包括:①专业选择。可采取问卷、访谈等方式获知需要进社区活动教师的专业,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为目标,以安排新兴专业、强调动手操作的专业、当地社区需要的相关专业为主、为先。②社区选择。专业确立后,开始选择当地的社区,应主要选择在当地区域代表性较强、群众基础较好、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社区作为重点联系的实践基地,并争取将其建设成长久性的专业教师活动基地。③制订地区性学年(学期)实践方案。在与社区沟通好实践的时间、人员、地点后,制订该地区(学校)的学年(学期)实践方案,包括实践的专业名称、参与的学校数量、教师人数、起止时间、活动内容、考核办法等。 ④信息公布。将制订的学年(学期)活动方案通知相应学校或在网上公布,教师可依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并提交申请。⑤统计人员。统计教师提交的申请,依据各学校的专业设置、学校的分布、需求等综合情况统筹安排,确定活动人选。⑥监督管理。活动前召开动员大会,强调到社区活动锻炼的目的和纪律;活动过程中,派专人全程监督社区活动的各项情况,协调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⑦总结评价。教师进社区活动结束后,要求教师对进社区活动的情况进行认真总结,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情况,改进教育教学,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为组织好下一轮的进社区活动提供参考。

2.制订并不断完善学校教师到社区活动的学年(学期)活动计划

专业教师学年(学期)活动方案的制订,有利于专业教师了解自身学科在学校发展中的总体地位和发展方向,刺激教师不断发展专业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规划适合自我发展的生涯设计以及制订自主的、个性化的社区活动方案,使得教师到社区活动的目的性、有效性大大提高,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教学服务。

3.建立深层次紧密型的校社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训的紧密结合促进教师到社区活动

目前,在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常是学校派遣教师到社区,其固然是学校和社会联系的途径,但它只是一种单向的、松散型的合作方式,对学校来说,很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与社区建立一种双向互动的、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成为双赢共生的合作伙伴。

4.制订教师进社区活动的个性化方案,提高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实施方案 篇9

志愿服务群众活动实施办法

鲍坝社区

为全面落实市委组织部关于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响应“在职党员进社区 志愿奉献双岗位”的号召,充分发挥在职党员政策理论水平高、文化知识广和专业技能强的优势,调动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工作的积极性,提升社区建设和管理水平,共建和谐社区。鲍坝社区特制定2015年“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群众活动实施办法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自觉志愿、共驻共建、聚焦聚力、常态长效的要求,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根本,组织辖区内在职党员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引导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努力实现“各方组织同参与、在职党员做奉献、居民群众得实惠、社区工作上水平”的总体目标。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以服务群众为重点,通过在职党员亮出身份,展示风采,加强社区党总支与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管理、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覆盖辖区居民群众的服务联系机制。

二、目标要求

根据社区党建工作的需要,结合在职党员的职业特点和 1 个人特长,充分发挥其在思想上的导向作用,政治上的示范作用,服务上的带头作用,把党的工作渗透到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达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目的,切实增强社区当前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努力构建社区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

三、参加对象 辖区内在职党员

四、活动内容

在职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亮明身份,领岗履职,主动承诺,热忱服务,力所能及的为社区居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自觉接受双重管理,主动把自己“八小时以外”志愿服务情况和“生活圈”、“社交圈”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重点围绕“五个一”开展志愿服务居民群众活动:

1、认领一个服务岗位。在职党员要根据自身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主动到社区认领一个党员志愿者服务岗位,并服从社区党组织的编组管理,每年至少参加2次以上或不少于8小时的服务群众活动。

2、提出一条合理建议。要主动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努力为促进社区发展出主意、想办法。主要倾听居民群众的意见,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社区和有关部门反映,原则上每名在职党员每年至少向社区提出1条以上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3、参加一次公益活动。每名在职党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社区公益活动,要在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 2 区治安、社区环境等方面,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

4、联系一户困难家庭。在社区党组织的统一组织下,结对帮扶一户贫困户、一户困难党员、一名残疾人、一名贫困学生或一名孤寡老人,坚持经常深入居民家中,开展助贫、助困、助残、助学、助老“五助”活动。

5、争当一名服务标兵。要及时完成认领的工作任务,树立党员的文明形象,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带头宣讲政策法律、带头倡导社会公德、带头帮扶困难群众、带头监督环境卫生、带头调节邻里纠纷、带头参加治安巡逻。

五、活动要求

1、周密部署,加强领导。社区党总支要结合实际,按照工作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组织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

2、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在开展活动期间,要确定主要负责人,统筹安排,明确任务,责任到人,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活动有序推进。

3、加强沟通,注重配合。社区党总支要主动与在职党员所在党组织进行联系,按照因地制宜、发挥特长、按需设岗的原则,设置相应的服务岗位,扎扎实做好服务工作。

党员进社区活动 篇10

为迎接建党90周年并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要求以及《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做好帮扶困难群众、帮扶困难党员、帮扶薄弱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意见》的有关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促进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拟在全街广泛开展“万名党员进万户、干部群众心连心”和“三帮扶”活动。现制定具体方案如下:

一、目的意义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区发展稳定大局,以“服务基层促转变、服务民生促和谐、服务项目促发展”为宗旨,以促进民生改善、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努力形成“干部在一线工作,决策在一线检验”的工作局面为目标,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充分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生活问题,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工作力度,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提高服务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帮扶机制,增强工作合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夯实基础,为我区“特色立区、项目强区、旅游旺区、创新活区、富民兴区”“五区”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凝聚力量。1

二、基本原则

开展“万名党员进万户、干部群众心连心”活动,应坚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基本原则:

1、求真务实的原则。要坚持实事求是,紧密联系全街工作大局及本部门、本社区工作职责和党员干部队伍实际,科学制定措施,保证实效,做到确定任务科学合理、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服务措施切实可行。

2、改革创新的原则。要适应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内容、服务形式和工作载体,努力提升活动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

3、强化服务原则。要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建立健全面向各个领域的联系点和服务体系,把强化服务意识、落实服务措施、提升服务质量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努力构建党员干部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

4、统筹推进的原则。要把开展“万名党员进万户、干部群众心连心”活动与促进北门街发展稳定大局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下贯通、协调配合、齐力共促,真正实现各项工作与活动“两不误、两促进”。

5、对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开展真情扶困行动。组织街道社区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和党员对象结对,重点在就业指导、爱心捐赠、法律维权、物资帮助等方面开展帮扶活动,使群众以及困难党员的的困难能及时得到处理和解决。

三、对象范围

1、参加活动的对象:全街副科级以上干部以及社区书记副书记,重

点是党员领导干部和全街广大党员。

2、活动的范围:全街社区居民。原则上要把问题较多、矛盾较突出、工作较困难的社区作为工作重点。

四、主要内容

广大党员和干部通过开展进万户活动,广泛走访群众,深入调查研究,倾听民生民意,扎实做好政策宣传、形式教育、结对帮扶、服务发展、化解矛盾等工作,努力使党员、干部进万户的过程成为宣传政策、教育群众的过程,成为体察民情、接受教育的过程,成为反映民意、解决民忧的过程,成为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过程。做到深入基层知民情、讲政策解民惑、服务发展聚民力、结对帮扶排民忧、化解矛盾安民心。

五、方法步骤

1、统一思想,广泛宣传发动。组织召开“万名党员进万户、干部群众心连心”活动动员大会,对开展活动进行广泛思想发动和总体安排部署。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万名党员进万户、干部群众心连心”活动的目的意义、基本原则、任务要求,进一步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万名党员进万户、干部群众心连心”活动的安排部署上来,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为活动的开展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

2、组织学习,强化理论培训。各社区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通

过集中学习、座谈研讨、聘请专家做报告、领导干部讲党课等形式,认真

学习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区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区“十二五”规划等,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密切党群 干群关系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切实增强 宗旨意识。

3、结合实际,明确联系对象。各科室、各社区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责,认真分析,找准和确定本科室、社区党员、干部需要联系的对象。确定联系对象,要注重联系基层社区党组织的困难群体、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等代表人士,要确保联系对象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和广泛性。街领导干部要选择一至两个联系户,每年至少有两个月的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科级干部走访入户不少于6户,普通党员不少于8户。

4、调研走访,解决实际问题。在调研走访时间上,每名党员、干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平时有计划地深入到居民家中进行走访调研。在调研走访的方式方法上,可采取座谈、走访、谈心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基层实情,听取群众意见和反映。对调查了解到的问题,要明确领办人,拿出具体解决措施。能解决的立即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规定时限、落实责任,确实无法解决的要向群众讲清楚。要建立自下而上的联动机制,要把为群众办实事、解决问题作为检验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通过走访调研,领导干部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党员要注重办好事、做实事,并如实填写《“万名党员进万户、干部群众心连心”活动情况记录表》。每个月领导干部解决实际问题不少于2件,科级干部和普通党员做实事不少于2件。实行“民情日记”制度,广大党员干部在走访过程中都要记好民情日记,发现问题随时记录。街道领导定期对民情日记进行检查,归纳梳理问题研究定制解决措施。年底彻底收回民情日记,进行综合评定并整理档案。

5、总结评议,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开展“每季度基层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在所联系的基层单位干部群众中开展进万户活动情况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和引导群众机制、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社会矛盾排查和化解机制、群众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决策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机制、信访工作机制等群众工作机制,构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解决群众利益问题的长效机制;三是总结活动经验,制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六、有关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街道成立本次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周建华李国泰

成员:陈志刚李宏郝艳萍张秋晔孔庆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党办主任孔庆杰兼管负责活动的日常工作。

2、强化指导监督。活动开展情况纳入个人考核内容。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及时跟踪督导。

3、转变工作作风。要强化服务观念、群众观念、效率观念、节约观念和纪律观念,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注重从服务群众、方便基层、办实事、求实效上推进活动深入展开。

北门街道党工委

北门街道办事处

党员进社区活动 篇11

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有目的的询问访谈对象, 并与其交谈以获得资料的方法, 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2]。在全科医学领域, 访谈法可用于回答社区居民对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期望, 也可对慢性病的随访方案进行探讨, 还能为改进基层医疗管理提供建议。是一种符合全科医生工作特点, 适应其科研能力的研究方法[3]。

目前, 国内对专家进社区的相关研究不多, 仅有的几份亦多是与专家定位和政策思考相关[4,5]。并无针对社区患者的需求调查研究。本研究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半个月一次的消化科专家门诊, 对就诊于专家门诊的患者采取定性访谈法方式, 调查社区患者对医疗专家进社区的态度和需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6年5—6月间就诊于消化科专家门诊54人次 (复诊15人次) , 共39名患者。由于消化科专家时间安排及为保证专家门诊质量, 专家门诊为每2周一次, 每次限号15名。

5名患者拒绝参加本次访谈研究。1名患者为88岁高龄老人, 有轻度认知障碍, 不能充分理解访谈者问题并表达想法。1名患者为76岁老年患者, 可以听懂普通话, 但只能用方言表达想法, 与访谈者沟通存在障碍。

本研究共获得32份有效访谈记录。其中男性患者15名, 女性患者17名。≤40岁4名, 占1.25%;41~65岁14名, 占43.75%;66~84岁13名, 占40.63%;≥85岁1名, 占3.13%。平均年龄59岁。

访谈对象的文化水平分布:未受教育者4名, 占1.25%;小学文化11名, 占34.38%;中学 (初中、高中) 10名, 占31.25%;大专及以上7名, 占21.88%。

访谈对象中, 慢性胃炎患者14人, 占访谈人数的43.75%;肠易激综合征患者3人, 占9.37%;肝功能异常患者3人, 占9.37%;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人, 占6.25%;胆囊炎患者2人, 占6.25%;便秘患者2人, 占6.25%;幽门螺杆菌感染者1人, 占3.13%;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人, 占3.13%;结肠癌术后患者1人, 占3.13%;其他疾病3人, 占9.37%。

参与访谈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不能书写名字者, 口述同意参加访谈并录音) 。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方法:

与患者在专家门诊旁的诊室内进行访谈, 营造适合患者的舒适放松环境。首先向患者介绍访谈的目的和意义。匿名保证, 经受访者同意后, 用录音笔录音。由一名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进行访谈[2], 一名全科团队助理员进行笔录。每名患者访谈15~20分钟。

1.2.2 访谈内容:

自制社区患者对专家进社区态度和需求访谈提纲, 内容包括: (1) 专家门诊信息获得途径; (2) 对专家进社区的态度; (3) 对专家进社区的进一步需求; (4) 其他想法和建议。

2 结果

2.1 专家门诊信息获得途径

32名访谈对象中, 仅有7名患者是看到中心通过大屏幕滚动播出的专家门诊信息后自行前往就诊。其余患者均为全科医生在门诊诊疗过程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消化科诊疗方面问题时, 预约就诊于消化科专家门诊。

所有参与访谈的患者均表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专家门诊的宣传力度不够。虽然中心的大屏幕会实时滚动播出专家门诊相关信息, 但中心管辖的居民区大多为搬迁或外来人员小区。很多老人文化程度低, 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读取大屏幕上的信息。只有出现消化系统问题时才就诊, 全科医生对其疾患无法采取有效措施, 建议其至专家门诊就诊时才知晓。这样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使患者失去了就诊的主动性, 没有充分利用专家门诊的资源。

2.2 社区患者对专家进社区的态度

所有受访者均对专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专家门诊持赞成态度。他们表示若至专家所在上级医院就诊, 挂号难, 费用高, 路途远, 等候久。而在社区就诊, 患者仅需提前预约, 挂普通门诊号 (无需支付现金) 即可就诊于上级医院的专家。而且由于社区专家门诊就诊人数相对较少, 可以和专家进行面对面的充分交流。对患者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便利优势。

2名受访者曾就诊于该专家的专家门诊, 因获知其于我中心定期开设专家门诊, 特地前来就诊, 并定期于我中心复诊。患者表示有这样方便的条件后, 未再至上级医院的专家门诊就诊。21名受访者表示, 在就诊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初级医疗机构并不能进行的检查, 专家均为其提供门诊加号的特权以便完善检查, 减少了就诊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

2.3 社区患者对专家进社区的进一步需求

2.3.1 增加专科种类:

17名受访者表示, 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安排消化科的专家门诊, 还能够增加心内科、呼吸科等多种专科的专家门诊, 以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便利。

2.3.2 增加门诊频率:

14名受访者在访谈中提出, 现阶段消化科专家门诊就诊人数较少, 预约相对方便。若今后预约患者逐渐增加, 专家门诊很可能无法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可适当增加专家门诊频率, 增加限号人数。若由于专家自身时间安排无法增加下社区时间, 可采取专家团队轮换下社区等方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应对社区居民日益增加的专家门诊需求。

2.3.3 检查项目与药物相匹配:

1名受访者在中心检验科行C13呼气试验后发现Hp (幽门螺杆菌) 感染阳性, 于中心行抗Hp治疗。虽然指南中推荐抗Hp治疗首选经典四联疗法[6], 因中心药物储备中无铋剂, 全科医生为该患者实行了经典三联疗法。疗程结束后, 复查结果仍提示Hp感染阳性。患者就诊于专家门诊后, 接受专家建议至上级医院就诊, 因患者已经进行过足疗程的抗Hp治疗, 为避免耐药导致的杀菌失败, 上级医院医生为其更换抗菌药物并增加铋剂行经典四联疗法, 成功杀灭Hp感染。这名受访者在访谈中表示, 社区医院既然有Hp检测手段, 亦应有与其相匹配的抗Hp治疗药物。这样为了抗Hp治疗而反复大剂量服用抗生素, 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影响, 也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和时间。

2.3.4 建立顺畅的转诊通道:

2名受访者均为70岁以上独居高龄老人, 经济条件差, 行动不便, 但因病情需要, 亟需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虽然专家可以为其提供挂号便利, 但由于并无方便快捷的转诊通道, 患者惧于无人相陪, 在访谈中表示计划放弃进一步就诊的机会。团队助理员联系患者所在居委, 请居委工作人员陪同老人至上级医院就诊。虽然居委工作人员至专家门诊处接回老人, 但后续助理员再次致电这2位老人时, 他们均表示由于种种原因未再进一步就诊。因文化程度和沟通限制, 患者并未进一步提出自己的需求, 但这个过程本身仍提示我们, 基层医疗机构不仅需要专家入驻, 更要提供与之相匹配的绿色转诊通道。

3 讨论

本研究的访谈仅从社区居民角度出发, 暴露出专家下社区的部分问题。受访者反映最多的就是宣传不到位的问题。其实不仅本研究所在的社区服务中心专家门诊宣传力度欠缺, 很多有专家坐诊的社区医疗机构均存在这样的情况[7]。可以采取社区医院与居委联动的方式, 利用多种途径, 包括发放宣传材料、放置宣传板、发动小区楼组长宣传到户, 即可以使社区居民能及时有效的获得专家门诊相关信息。

从社区居民的角度来说, 专家下社区所带来的便利毋庸置疑, 诊疗服务方便需求, 合理分流医疗资源, 深受社区居民的好评。不同科别的专家门诊亦是多多益善的。尽管如此, 访谈的结果也体现了社区医疗机构资源配备不合理, 缺乏顺畅的转诊通道, 导致患者反复就诊, 或就诊于社区专家门诊却止于社区专家门诊, 没有办法进行后续处理。专家进社区失去了其解决疑难病例的最终意义。

专家下社区是社区居民的需求, 也是提升社区医疗机构诊疗能力的重要机遇。上海市卫生部门从2016年起开始逐步试点实行“1+1+1”三级联动诊疗体系。大规模的宣传、大量社区居民签约、各部门的协调, 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的巨大工程。专家下社区其实可以作为“1+1+1”联动的前期过渡方式。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利用现有的网络系统, 建立多级专家诊疗平台, 在线预约上级医院检查、在线配药、在线会诊, 不同级别的医院共享专家医疗资源, 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以看到专家, 获得高质量的诊疗, 降低患者就诊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无限的医疗效应。这不仅是居民对专家进社区的需求, 更有助于发展现今全科医疗, 建立便捷、高效、确实的“三、二、一”三级医院联动机制。

尽管如此, 不能仅把专家下社区作为一个提升社区诊疗能力的工具。以上级医院经验丰富的专家视角看待社区医疗, 往往可以从门诊实践中发现社区医疗机构资源配置不合理之处, 可以更加合理地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疾病诊疗规范, 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但社区医疗机构若想要在社区居民中建立信任和威望, 不能仅依赖于专家效应。全科医生强化专业技能, 加强疾病分析诊断能力, 留住初级医疗机构能够处理的常规病例, 快速分辨疑难病例, 求助社区专家资源或及时上转, 这也许才是专家下社区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周耀军, 鞠爱群.首席医学专家下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10 (9) :1591-1593.

[2]田国栋, 冯学山.访谈[J].上海预防医学, 2003 (15) :337-338.

[3]沈瑶, 潘志刚, 顾杰.访谈法与全科医学科研[J].中华全科医生杂志, 2014, 9 (10) :731-733.

[4]张良泉.医务专家进社区卫生服务的主题定位质疑及其策略调整[J].医学与社会, 2011, 24 (2) :69-71.

[5]王珩, 李念念, 李鹏, 等.公立医院专家坐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状及问题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6) :20-21.

[6]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2, 17 (6) :358-363.

上一篇:某某学会理事会换届方案下一篇: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