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教学实录(通用11篇)
杜甫《望岳》教学实录 篇1
杜甫《望岳》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
2、了解诗的内容,能准确地背诵这首诗。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古诗朗诵的一些常识,逐步提高朗诵水平。
2、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中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感受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学习他敢于攀登的雄心和气概。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中美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并且通过情景想象,把握诗的景与情。
2)诗歌情景教学法。通过对诗歌大意的疏通理解,解决重点词的理解问题,想象诗歌中构建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音频
课 件:1、课题展示。2、《望岳》书法作品。3、泰山风光。4、老师的随笔。
《教学结构》
这节课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学生的诵读赏析吟诵仿写;二是老师的引导、点拨。整节课分为六大板块:一、导课。二、感悟诗意。三、想象诗境。四:品味诗情。五、品析妙点。六、课堂练笔及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古人,了解一个古人,我希望,通过认识和了解,我们能亲近这个古人并进而崇仰这个古人。这个人,就是诗圣杜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往往用来形容那些在某项学问或技艺方面的集大成者,例如“书圣”王羲之是书法成就最高的人,“画圣”吴道子是画画成就最高的人,那么“诗圣”,就是诗歌艺术成就最高的人了。中国诗坛群星璀璨,单单唐朝,就是大师云集,为什么“诗圣”的桂冠却单单落在了杜甫的头上呢。今天,我们通过杜甫的三首杰作,遥想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踪迹,或许,能获得一些人生的启悟。
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出去游览了名山,而且还带回了一组经典的照片,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欣赏一组泰山风景图片)
师:看出是哪儿吗?
生:(兴奋不已)是泰山,因为我看到了照片里面有一座石碑,上面写着“五岳独尊”!
师:果然好眼力。你们知道是哪“五岳”吗?
生: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嵩山,西岳恒山,而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
师:(赞赏)学识渊博啊。现在说说泰山风光给你的第一印象吧!
生:高大。
生:树木繁茂,满山的郁郁葱葱。
生:险峻。
师:看来,个人眼中的泰山都不一样啊。泰山有着大家说的秀美,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不少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大诗人杜甫就曾经登临泰山,并写上了一首千古绝唱《望岳》(屏显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中国书法名山的魅力吧!
二、感悟诗意。
(出示视频及音频材料)
1、听配乐朗诵, 2、试读,师生点评。3、整体感知,疏通诗意。
4、师范读,学生轻吟。组内试读。
三、想象诗境。
自由读诗,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杜甫“望”见的泰山有何特点,诗人是怎样“望”?站在哪几个角度?抓“钟”“割”等字进行炼字,感悟诗意。诗人用这些字,好在哪里?该怎样读?
(先组内交流,再分组分句展示汇报。)
三、品味诗情。
四、品析妙点,学生练笔。
五、比较阅读:《春望》这首诗同样是诗圣的大作,带给你的感觉是否相同。聪明的你,在细心品读中是否发现了其异同。提示:诗人的这首诗是安史之乱时所作,抒发了当时怎样的感慨呢?(先独立思考5分钟后小组合作探讨,小结概括:忧国、伤时、念家。)
学生研讨后,分组进行展示汇报-------
师:一个苹果分开后,会变成半个苹果;一种思想交流后,就变成两种思想。思维要碰撞才会迸发出火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交流,让思维产生智慧的火花吧!
(各组同学进行汇报展示)
生:全诗围绕一个“望”字展开,诗人登临泰山,首先望到了满眼的苍翠,树木繁盛,绿色掩映着整个齐鲁大地。我从“齐鲁青未了”体会到的。
师:具体是哪个词?
生:“青未了”,就是绵绵不尽的绿色,放眼望去,就是满眼的绿色,真是生机盎然啊!
生:这是诗人远望泰山时看到的景象,因为刚到泰山,站的远,才看清泰山的全貌。
师:这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生:齐答“宽广”。(屏幕显示“广”)
生:诗人越走近泰山,便看到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样的景象,所以这是诗人近望泰山,看到的泰山的高大秀美。
师:有见解!那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泰山的高大呢?
(屏幕显示“巍峨高大、神奇秀丽”)
生:“割”字。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现象。
生:从“割”字,我看到泰山的高与天齐。太阳的光线已经非不能投射到山的北面,才出现“山南易晓,山北犹昏”的奇景。
师:我觉得诗人的炼字功夫真叫绝。这一句里还有一个字用的妙,赋予了大自然生命力-----
生:我知道,是“钟神秀”的“钟”字。因为“钟”是“聚集”之意,诗人觉得大自然也有情有义,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一身,足见其秀美。
生:这是一种拟人手法,大自然将精华集于泰山,仿佛是对泰山的偏爱。
师:是啊,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的情有独钟,是诗人的强烈感受,也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这句诗人实际上用了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呢?
生:虚实相生。前面是虚写,后面“阴阳割昏晓”是实写所见之景。
师:说得很精彩,你似乎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深处。面对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诗人有何感受?
生:心胸坦荡。我从“荡胸”二字体会到的。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学实录 篇2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四首诗。
(投影)
导师考核制下高中生语文“导——学”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教学《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为例
师:今天我们的课题是“导师考核制下高中生语文“导——学”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请大家找出这个题目的中心词。
生1:导师考核、“导——学”、自主学习能力。
师:我们首先进行第一个环节,课前准备环节。
(投影)前期准备,课上考核:
1.每人准备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并筛选出关于诗歌教、学、考的要求,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2.每人准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逐字查诗的解释并质疑;
3.查找“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诵读方法”等术语概念;
4.熟读四首诗。
师:第一项准备,准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考试大纲》,《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老师教的根本。《语文考试大纲》是我们三年后将要参加的高考的命题的重要规范。两样都准备好的请示意。
(生举起《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考试大纲》示意。)
师:全都有!好的。
师:我们齐读四首诗。
(课代表起头,大家齐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下面我们来尝试确定目标。
(投影)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步骤:
1)查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诗歌学习的要求;
2)查找《语文考试大纲》中关于诗歌考查的要求;
3)查找专题语等教材目标要求;
4)复习“意象法”知识;
5)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包括必选目标和自选目标两类。
师:我们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将有这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几乎是所有的语文课制定学习目标的步骤,稍加修改甚至可以成为别科制定学习目标的步骤,若从中吸取知己知彼策略可帮助制定人生目标等。我们先来完成第一步。
生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师:请划出其中的关键短语。
生2: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师:很好!“用于”两个字十分重要,准确点明了背景材料的作用。
师:我把你找出的这些内容梳理了一下:
(投影)1)查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诗歌学习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
感受·鉴赏目标:“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实施建议之教学建议
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师:关键短语主要有“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诵读古代诗词”“背诵名篇”“自行解决阅读障碍”。
师:我们再看《语文考试大纲》。哪一部分提出了关于诗歌考查的要求?
生3:“考试的范围和要求”中“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全是。
师:我们一起来找出关键词。
(投影)2)查找《语文考试说明》中关于诗歌考查的要求;
甲、必考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名句不限于教材内容。
2.理解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且、若、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3.分析综合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鉴赏评价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手法。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生4:默写、实词、虚词、句式及用法、翻译。
生5: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鉴赏形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等等。
师:我们把以上要求的关键词分类会发现前面是知识积累。后面内容主要指向诗文的三块核心要求,分别是“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即“意”“象”“法”。
(投影)3)查找教材专题语;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被尊为“诗圣”的杜甫,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师:这些内容在教材的哪里?
生齐:教材第26页。
师:“诗史”,记录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段专题语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在重视“知识贮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诗文背后的“生命的力量”。endprint
师:还有一段材料,也是来自于教材。
(投影)4)查找卷首语——致同学;
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外在的形象,精神的形象,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清空骚雅,密丽质实;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象征比兴,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师:“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已有定论的风格特征,那我们可以通过本专题四首诗的学习更深入的理解“沉郁顿挫”的内涵,在阅读中把主观感受与作品的艺术境界统一起来,在审美享受中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杜甫诗歌的“美”的意境。
师:下面我们一起复习一下“意象法”知识。
(投影)5)复习“意象法”知识
意,即“为什么写”,主体是“情”与“理”。
象,即“写了什么”,大致分四类——物、景、人、事。
法,即“怎么写的”,大致分四类,A类是表达方式,B类是表现手法,C类是修辞方法,D类是结构方法。
师:下面进入目标设定环节。大家根据以上提示确定自己学习《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的目标。
(学生在活页纸上写自己的学习目标。)
师: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指定某生记录,汇总认同率高的学习目标,推荐到课代表处。
(学生小组讨论,某生记录,提交课代表)
课代表汇总交老师投影:
(投影)
1)诵读 读准读通,感受意境、形象,陶冶精神和审美愉悦;
2)使用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并积累(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3)鉴赏诗歌的“象”(物、景、人、事);
4)鉴赏诗歌的“意”(思想和情感态度);
5)鉴赏诗歌的“法”(形成“沉郁顿挫”诗歌风格的表达技巧等);
6)背诵(《旅夜书怀》《咏怀古迹》《客至》),熟读(《兵车行》);
7)自选目标。
师:这些是根据我们的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意象法等四大外部要求和自己需求,分五个步骤汇总出我们下节课学习《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的目标。这节课就到这里。我们将带着大家制定的学习目标,进入第二课时——《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学习指导课。
杜甫望岳 篇3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诗圣__-——杜甫
2、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杜甫经历
(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修文馆学士。他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一 读书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二 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三 战乱流离时期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四 漂泊西南时期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读书、壮游(35岁以前); 长安求职(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
陷贼与为官(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59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3、我国古代诗歌
a/古体诗(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
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
句数不限
分五言 七言 乐府
B/近体诗
律诗
绝句
律诗
首联
颔联 要求工对
颈联 要求工对
尾联
4、五岳”分别指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5、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特点。
2.反复诵读,分析景物意象。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
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7、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8、把握节奏
8、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极望诗人心底的愿望)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9、整体把握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10、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那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极望,进而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11、“造化”两句用什么方法来写泰山,突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拟人。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12、“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这两句诗中蕴含了什么哲理? 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13、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句?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14、知识延伸: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下,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五、六句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15、巩固·延伸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望岳》杜甫 篇4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注释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⑹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g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杜甫《望岳》赏析 篇5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杜甫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杜甫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杜甫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杜甫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杜甫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杜甫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杜甫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杜甫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赏析杜甫《望岳》 篇6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不仅表现了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写出了作者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望岳杜甫古诗鉴赏 篇7
《望岳》是杜甫所作唐诗名篇,诗人在诗中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其中,泰山以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为十大名山之一。古时是“天”的象征。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夫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这里指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
阴阳割昏晓: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割:分。夸张的说法。昏晓:黄昏和早晨。
荡胸:涤荡胸襟。
决眦(zì):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应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诗意】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kàn]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望岳》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此时二十四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望岳》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望岳》杜甫原文及翻译 篇8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翻译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kàn]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望岳》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其中,泰山以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为五大名山之一。古时是“天”的象征。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杜甫望岳10月8日 篇9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朝人,是初唐时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是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唐肃宗时,官至左拾遗,后来到了四川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拾遗、杜工部。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作品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真实的历史面貌。杜甫人格高尚,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忧国忧民的情怀,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歌众体兼备,艺术精到,被后人称为“集大成”。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25岁的杜甫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看望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游历名山大川,其中包括泰山,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岳”指的是东岳泰山。从这个望字 1
可以看出诗人没有登上泰山,而是在远处看。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在古代,泰山和其他四座著名的山以中原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一带为中心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被称为五岳,分别是东泰,西华(陕西),南衡(湖南),北恒(河北),中嵩(河南)。。被称为五岳。
有个成语叫三山五岳,成语,泛指名山或各地。三山指 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很多资料说三山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的三座仙山:方丈、蓬莱和嬴洲)。东岳泰山,在古代又叫岱宗、岱山、岱岳、泰岳,被称为五岳之首,也叫五岳之父。所以有个迷语:迷面就叫泰山,打一亲人的称谓。迷底是岳父(五岳之父)。
东岳泰山自古被视为崇高、神圣的象征,从秦汉时代开始很多帝王都到这里举行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叫封禅。“封”是在泰山上堆土为坛,在坛上祭祀天神,报答上苍的功绩;“禅”是在泰山下扫除一片净土,在净土上祭祀土神,报答后土的功绩。由于历代皇朝的祭拜也使泰山处于至尊地位。泰山的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泰山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
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夫如何?岱宗,泰山。夫:文言文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它的作用就是用来强调疑问语气。泰山究竟怎么样呢?乍一见到泰山惊讶的不知道如何形容,所以诗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齐鲁青未了。“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现在也有很多人管山东叫齐鲁之地。青未了;“青”,指泰山苍翠的颜色,“了”,完的意思。意思是一片青绿苍翠,没有尽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意思是泰山究竟怎么样呢?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颜色没有尽头。
首联两句以设问提起,然后自问自答。交待了泰山之大,大到什么程度?齐鲁大地上,苍翠的颜色没有尽头。很明显,诗人是站在很远的地方遥望,看到了泰山山脉连绵不断,一望无际。这是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在这里指大自然。钟,聚集或集中之意。神秀,神奇秀丽。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泰山太美了,诗人觉得无法形容它的美丽和神奇,只能说是因为大自然对它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赐给了泰山。“阴阳”,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关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唐代著名道士李筌所著(黄帝阴符经)上说:“天圆地方本乎阴阳,阴阳既形,逆之则败,顺之则成。”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本是由阴阳两气生成的。(圆为阳、方为阴)
阴阳是一种既定成型的规律,如不按照这个规律行事就会失败,反之就可以成功。
实际上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占卜等。
诗里面的阴阳用来表示的是方位。在古代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山的南面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叫阳,山的北面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叫阴。(楼,阴面阳面)而水恰恰相反,水的南面为阴,北面为阳。
中国古代很多地名就是按这个规则取的,至今沿用。
比如湖南衡阳市(南岳衡山之南), 陕西华阴市(西岳华山之北),河南省洛阳市(洛河北岸), 江苏江阴市(长江南岸),割是动词分割。昏和晓原来指的是时辰,昏是黄昏,晓是早晨。这里引申为明和暗。高高的山峰把山南和山北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割”字用在这里,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和险,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化静为动,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高高的山峰把阳光截断,山南阳光普照,一片明亮,山北没有阳光一片昏暗。如果把割字换成别的词,比如换成分字,显得就没有力度,体现不出泰山的雄伟和险峻。这两句是近看泰山的高大和秀美。描写山高的诗句我认 4
为除了杜甫这两句,北宋著名政治家和诗人(寇准.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荡胸,心胸激荡。生层云,云气生发,层层叠叠。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古人说:近山而志高,临水而聪慧。登高远望,常使人浮想联翩,甚至心潮澎湃。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决眦”,眦,.眼角,上下眼睑的接合处,靠近鼻子的称“内眦”,靠近两鬓的称“外眦”裂开眼角,决眦的意思是眼睛瞪的太大了,眼角都快裂开了,形容用力注视的样子。入归鸟,把傍晚归巢飞回山间的群鸟收入眼底。瞪大眼睛看晚归山间的群鸟,它们似乎直往眼中飞来。这种感受只有在大山里才能有。另外,归鸟这个词也表明,此时已经是夜暮时分,诗人还在看,留连忘返,恋恋不舍,可见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这一句是从凝望的角度来写泰山,通过群鸟归山动态的画面,极力表现出泰山的高大。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应该。凌,跃上、登临。绝顶,山的最高峰。应该登临泰山的最高峰。
全诗以一“望”字为红线,情景交融。就距离而言,望是自远而近,就时间而言,望是自朝至暮,并由望岳而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情景。在描写方法上,这首诗虚实相生,由景及情,由情及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
一览众山小。这句话是化用了《孟子·尽心上》这部书里面“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有一副对联:海到无边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这是清朝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林则徐少年时的巧对佳话。有一回,老师带学童们游鼓山,爬上鼓山绝顶峰时,令学童们兴奋不已。老师以“海”为题,出一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让学童们对下联。没多久,有位学童首先对出下联:“山登绝顶我为峰”。他就是林则徐。上联写大海无边无际,尽头就是天了,所以是天作岸。林则徐的下联则以顶天立地,一览天下小!抒发了凌云壮志。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篇10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德育目标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互动,学习研讨《望岳》《春望》。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品味诗的意境;结合读诗的切身体验,赏析诗歌的美点。[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设计
(二)多媒体显示: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二首诗《望岳》《春望》
二、杜甫简介
多媒体显示“杜甫画像”,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望岳》课堂实录 篇11
生(思鸿):唱着歌寻觅古诗的韵味,在余音袅袅中仿写古诗。
师:对。这堂课要求把握而两点:一是体会《望岳》诗歌意境;二是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师:《望岳》这个“岳”指的是哪座山?
生:齐答“泰山”。]
师:对,是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老师板书“望岳”,简单画泰山轮廓)
老师画的泰山象不象?
生:齐答“象”(笑)。
师:这首诗比较好懂,同学们课前做了预习,请同学来介绍杜甫及这首诗有关的内容。
生(赵路遥):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子美。
生(何灿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生(张 舜):杜甫被称为诗圣。
生:齐答“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历史,称为史诗 ”。
生(赵诗恒):杜甫诗的风格主要以“沉郁顿挫”为主。
师:同学们介绍得很清楚,全面。同学们对诗人写作《望岳》的背景是否有所了解?
生(张胜蓝):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生(肖奕奕):《望岳》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写的。诗人在诗篇中远望泰山,为它的大神奇秀美而心情激荡…
师:说得非常好,肖奕奕同学课前对《望岳》一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学习这首诗。第一大组讨论①、②句,第二大组讨论③、④句,第三大组讨论⑤、⑥句,第四大组讨论⑦、⑧句。
学生互相讨论三分钟,老师参与讨论并作指导。
师:请停下。请第一大组的同学来鉴赏①、②句。
生(李婷婷):这两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
师:从哪个地方看出诗人是远望而不是登上泰山?
生(刘冠):从“齐鲁青未了 ”这一句来看。因为在泰山周围,远看一大片的绿色。
师:这写出泰山什么特点?
生:齐答“宽广”。
师:很好(老师板书“广”)。第一大组同学说①、②句写出了泰山的宽广,诗人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其他组同学帮忙想一想?
生(林翠娜):从这一问一答的句中,看出诗人非常喜爱这泰山。
生:齐说“一种喜悦的心情。”
学生看到林翠娜夸张的手势,都笑了。
师:是啊,在写景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正应了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
第二组的同学说说 ③、④句。
生(张婧娜):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李笑也):“造化钟神秀”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师:对,这个“钟”解释得好。
生(孙睿):“阴阳割昏晓”说明泰山的南北暗、亮不同,说明泰山很高大。
师:这里哪个字用得好?
生(王丹雪)“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师:这个字找得好,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其他组同学对③、④句还有没有问题?
生(刘华):还写了泰山的秀美。
生:齐说“已经说了”。
师:噢,第二组已经说到了。很好。(师板书“美”)。第三大组说说⑤、⑥句 。
生(洪满川):从这两句看出诗人心胸很坦荡。
师:心胸坦荡。诗中“荡”字是什么意思?
生(洪满川):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师:对,同学们看看语文书封面,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生:齐说“有山,有云”。
师:对,山与云连成一片。第四大组说说⑦、⑧句。
生(吴芮):就是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时候。
师:登上泰山了吗?
生:齐说“没有,是说一定要登上去”。
师:诗人为什么想要登上去呢?一二三大组同学刚才说了什么?
生(吴芮):因为泰山很高、很美,诗人想一定要登上去。这两句说,登上泰山顶就会觉得其它山都小了。因为泰山是很高、很大、很广。这样写,就衬托了泰山的高大。
师:觉得其他山都小了。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发出同样的感慨。同学们知道是谁吗?
生(陈金龙):是孔子。他说“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师:登上泰山。觉得天下都小了,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生:齐答“夸张”。
师:这是夸张。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生: 齐说“想象”。
师:对。写诗就要展开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当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正值胸怀远大抱负的时候。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会有何感想呢?
生(赵诗恒):有一种被征服的快感。
学生笑。
生(赵诗恒):是一种征服泰山的快感。
生(张逸飞):祖国的山河真是美。
生(李聪):就因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边有众山围着,自己就象神仙一样。
师:说得好。李白就曾来到泰山,也写了泰山,那就是神仙一般的感觉,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生(吴海燕):我觉得是希望在明天,我登上泰山,想到我可以在这个世界创一番事业。
【杜甫《望岳》教学实录】推荐阅读:
杜甫的望岳的译文07-04
杜甫《望岳》古诗赏析及翻译11-11
望岳的教学反思06-26
四时田园杂兴和望岳教学设计07-15
望岳译文07-04
《望岳》中心思想07-10
望岳选择题09-23
《望岳》语文阅读和答案08-26
《望岳》赏析及中考真题06-04
《望岳》 古诗词鉴赏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