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选择题

2024-09-23

望岳选择题(共9篇)

望岳选择题 篇1

望岳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第四句有不同距离之所望表现了“岱宗”的高大形象。

B、第五、六句描绘了“岱宗”的神奇秀丽景色。

C、七八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医院。

D、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乞丐。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望”如题,却不着一个“望”字,情景交融,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下,以抒雄心壮志。

B、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 ,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C、“齐鲁青未了”中的“齐鲁”指的是山东地区,这首诗是杜甫在中年漫游生活中来到山东是所写,以表达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描写的景物主要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和投林还巢的鸟,透过描写景物还能体会出是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参考答案:

1、C

解析:A、第二句、第四句有不同距离之所望表现了“岱宗”的高大形象。B、第五、六句描绘了“岱宗”的神奇秀丽景色。C、七八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医院。D、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乞丐。C一点都不靠谱

2、C

《望岳》《春望》导学案 篇2

《望岳》

学习目标 :

1、背诵诗歌,围绕“望”,体会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并学习青年杜甫的豪情。

学习重点:围绕“望”,体会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学习难点: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学习资源:班班通辅助性资料

知识提纲: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尾联:一览众山小

杜甫:豪情勃发、壮志满怀/ 6

一、导入《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板书:望岳唐杜甫

二、学生读背这首诗,完成下列习题:

1、积累文学常识

杜甫 :字,别号,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被称作,都收集在。他著有“三吏”、“三别”,另外两篇分别是、,“三别” 是指他的、、。

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朝由而的过程。

2、中国的五岳是: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3、诗歌中描绘泰山景色的是联、联、联。

4、抒写杜甫愿望的诗句是。(会背、默写)

5、杜甫望到的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解释下列字词)

青未了:钟:荡胸:曾:眦:会当:附:(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三、合作讨论,名句赏析:

1、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讨论: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附: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附: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第二课时春望

学习目标:

1、朗诵诗歌,准确把握诗中情感,2、理解诗歌内涵,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3、会背并正确默写这首诗歌。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学习难点:深入理解名句,提高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学习资源:班班通辅助性资料

知识提纲:

首联:破败,荒凉,萧条

春望:颔联:花溅泪 鸟惊心

颈联:思念、牵挂亲人

尾联:忧国思家

一、导入

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破败,荒凉,萧条板书:春望

二、学生自学:

1、查资料:关于此时的杜甫和写作背景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2、如何学习诗歌?(读诗歌,争取会背)

第一招:多读——读出诗韵

(1)、读准字音(2)、读出重音和节奏(3)、读出疑问第二招:多思——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3、诗歌的首联、颔联各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组成了怎样的画面?(结合注释)

4、想象诗歌的颈联、尾联的画面,诗人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三、合作讨论,感受

1、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忧国思家。

2、名句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附: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

3、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附: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表现手法

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四、课堂练习

完成前沿第25课第一课时。

五、课堂小结

中年杜甫:愁苦,焦虑 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国家的苦难,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气风发,磨掉杜甫的骄狂,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雄豪而变沉郁,却始终磨不掉青年时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顿至极的他竟然能发出使人震撼的呼喊„„

望岳 教案 篇3

导入:

中国有五大名山,名曰“五岳”。“岳”就是高山的意思。他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何泰山被成为“五岳之首”呢?一个和泰山本身巍峨秀美之景色有关,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孔子曾经赞美过泰山,他说自己“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被称为“至圣”,孔子对古代士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孔圣人说了这样的话,当时的士大夫、文人会有怎样的想法呢?必然是对泰山充满好奇的,一定想去看看泰山究竟是怎样的,登上泰山小天下的感觉又是什么。杜甫这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不例外。

现在就请大家找找这首《望岳》哪一句表达了杜甫对泰山好奇神往,以及他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泰山是怎样一座山的心情呢? “岱宗夫如何?”

“岱”是古代对泰山的别称。“宗”为宗主、领袖之意。“岱宗”合在一起是对泰山的尊称。

“夫如何”文下注释2说是“怎么样”的意思。那“夫”是什么意思?把这句话改为“岱宗为如何?”可以吗?

语气助词,没有重要的意思,但它将诗人的那种渴望、期待、迫切的心情感情透露了出来。

接着,诗人终于得偿所愿见到了泰山,诗人用两个字概括描写泰山景色的特点,请同学们找出来,即诗歌的“诗眼”。“神秀”——神奇、秀美 怎样理解泰山风景的神奇、秀美呢?即(诗人写了哪些景?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齐鲁青未了”——夸张:写出了泰山绵延的青苍之色,望不到尽头。“阴阳割昏晓”——①夸张:写出了泰山之高。

②炼字:“割”。杜甫用字“坚而难移”特点,写出山的一边

太阳已经出来,而另一边则是昏暗的,中间好像被一刀切开来。

“荡胸生层云”——写泰山之高、风景之神秀。

近看层云荡胸前,这种体验只有登高之后才会有,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感觉如何呢?

“决眦入归鸟”——所谓“登高望远”,这里诗人极目远眺,看到的是归鸟还巢。

为何诗人要“决眦”去看呢?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坐飞机时随着飞机的慢慢起飞你会发现公路从宽宽的一条逐渐变成细细的一缕到之后飞机停稳公路已经变成一条丝带,很难分辨了,这时就需要决眦,瞪大了眼睛去分辨了。

写到这里,泰山之神奇、秀丽的景色已经令诗人尽收眼底了,请问杜甫就此停下登山的脚步了吗?为什么呢?

“会当凌绝顶”之“会当”表明作者决心继续向上,登顶。“一览众山小”理解——①诗人希望登上泰山的最高峰,进而去欣赏天下最美的景色尽收眼底。说明诗人不断攀登的勇气、积极向上的态度。

②补充背景:诗人此前在洛阳考进士,落榜。从此开

始一种漫游的生活,其父亲在山东做官便以省亲的名义到山东各处游历。结合背景,你认为作者已经将考进士落榜这种人生当中一次不幸完全释怀,忘记了吗?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找出依据。

教师赠言: 儒家精神:

望岳 教学设计 篇4

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重点、难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

二、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杜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

诗圣 ”之称。他的诗被誉为“

史诗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诗歌的体裁:五言古诗,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古诗特点:

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

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

句数不限

分五言 七言 乐府

四、研讨品析

1、诗题叫《望岳》,说明什么?

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只是“望“。2:望哪里?你从何得知?

泰山,从 “岳”“岱宗”“齐鲁”

2、了解“五岳”: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东西南北中

泰华衡恒嵩)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写初见泰山时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前句;后句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①诗中“钟、割”二字用的非常好,请你分析好在哪里?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造化万物的大自然,使你汇聚了天地间的神奇秀丽之景。“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表现泰山极高极幽深。“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这里的景是指?明确:层云、归鸟。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明确:心情激荡。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明确:眼界空阔。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联应为“细望所见”。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小结: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

4、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明确: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① 那么是诗人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呢?

明确:俯视。

五、感悟作者情感和抱负

1、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从杜甫身上学到了什么?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3、思想感情: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诗人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六、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高 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凌云。

七、拓展延伸

回忆学过的诗句,还有哪些名句也是登高远望并富含哲理的呢?试积累。明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巍峨高大 神奇秀丽

望岳 教案 篇5

回民学校 谢继财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4.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

1.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读诗起,经历想

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那些山最出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诗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自汉代我国确立“五岳”以来,泰山就居于“五岳独尊”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师:首先我们要认识大诗人杜甫,我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叫学生说,补充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下面我将杜甫介绍一下。出示幻灯片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师生共同研讨《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

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师:我们学习诗歌,首先要读会诗歌,这个读会有两个基本要求就是停顿和感情,这样才能读出是的韵味,我们看这首诗的停顿)出示幻灯片

1.读诗(按照这个停顿,我们来读诗)(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2)、配乐诗朗诵,注意感情的把握(3)、小组互读,推选一个朗读

(4)、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2.知诗(大家读的很好,我们在读的基础上,要知道诗的基本意思,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疏通诗意)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想诗(我们在来听一遍朗读,要求大家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

4.析诗(在前面读诗,听诗,想诗的基础上,在来分析一下这首诗)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呢?(五言律诗)

1、诗人笔下的泰山有何特点?作者对此有何感受?

2、诗人望岳的角度哥是什么?(写作顺序)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从什么角度的望泰山的?(远望)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泰山的什么?(总括泰山全貌,突出其雄

伟高大的山势)

作者如何突出其山势的呢?

(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的高峻。)

作者乍一看见泰山时有何感受?(对其雄伟高大的山势的惊叹、仰慕)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作者望泰山的角度是?(近望)

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作者此时有何感受?(对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赞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两句的诗的意境

山中不仅层云缭绕,还有投林还巢的鸟。层云缭绕不已,故心胸为之激荡;由于细看甚久,以致眼眶都有破裂的感觉。

这是作者什么角度望的?(细望)

•“归鸟”投林还巢,正是黄昏时刻,虽然如此,诗人仍然在望,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情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什么人生态度?

(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两句诗有什么人生哲理(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师:诗我们分析完了,但我们还要把里面的精华品味一下,就如同一盘菜肴,光知道他的成分不行,必须选一些代表性的东西尝一尝,我们下来品品这首诗

5品诗,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

,是因为

。”格式说一说。

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层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板书设计

首联(远望)总括全貌:雄伟高大——惊叹 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赞美

颈联(细望)高峻、陡峭

——喜爱、陶醉 尾联(想象)表明登山的决心——自豪

三、随堂练习1.解释字词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夫(语气助词)

未了(不尽)造化(大自然)钟(聚集)

神秀(神奇秀丽)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割(分)

荡胸(心胸摇荡)

决眦(眼角几乎要裂开)眦(眼角)会当(终当)

凌(登)

2.文学常识

这首诗选自《 》,作者是_____(朝代)的伟大诗人____,是____主义诗人,字___,自称___。他被称为“_____”与“诗仙”李白并称。由于他曾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他的诗表现了当时由盛到衰的历史现实,被称为“_____”。

五岳是指:(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中岳-河南嵩山

《望岳》作者:杜甫) 篇6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注解】:

1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五岳:东岳泰山(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南岳衡山(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西岳华山(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北岳恒山(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嵩山(河南省登封市郊)。2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3如何:怎么样。

4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5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6造化:大自然。7钟:聚集。8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9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10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11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12荡胸:心胸摇荡。13曾:同“层”,重叠。

14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

15入:收入眼底,即看到。16会当:终当,定要。17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18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翻译】: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评析】:

。诗以“望”入题,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解读古诗:《望岳》 篇7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读

诗人一路走一路想,这座被尊为岱宗的山究竟是怎么样的?还在齐国的时候,远远望去,就看到了它青葱的山色,走到了鲁国,看到的还是它青葱的山色,连绵不绝,一直延伸开去。走近了看,只见大自然在这里汇集了神奇秀丽的景象,高耸的山峰把阳光切断了,在山的北面时以为是黄昏,到了山的南面才发现是早晨。再走近了细看,一层层的云彩在山间升腾,心情随之激荡,眼睛盯着归巢的鸟儿越飞越远,盯得久了,盯得眼角好像要裂开。激荡的心情,开阔的眼界,让人不由暗下决心,一定要登上最高峰,在那里俯瞰,群山将会显得多么渺小。

这首诗题为“望岳”,从远望,近望,到细望,最后决心登顶极望,写的都是望,而不是登。那么后来有没有登上去呢?杜甫在晚年写过一首《又上后园山脚》,提到这段经历:“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可知还是登上去了。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杜甫登上泰山之后留下的诗作。有可能写了但没有流传下来,毕竟,杜甫早年诗作绝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更有可能没有写。如果《望岳》已把泰山诗情抒发殆尽,又何必再来一首《登岳》?甚至很可能,《望岳》是在登完泰山之后才推敲、写就的,是有意选择了“望”这个创作角度。

那一年杜甫24岁,刚刚去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是落第了。落第后到赵、齐一带游历,来到了泰山。此时的杜甫,犹如在人生这座大山的.山脚遥望山峰,虽然略受挫折,仍然充满了朝气和希望,满怀信心要爬到人生泰山的绝顶,去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这是存世杜诗中罕见的意气风发之作。之后历经了失意、困顿、战乱、颠簸、苦难,朝气早已消磨完毕,杜甫终于爬到了人生泰山的绝顶,但并非他当初设想的在政治的绝顶俯瞰众生,而是在诗歌的绝顶傲视群英。

古代帝王如果觉得自己创下了文治武功、太平盛世,便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在杜甫望岳的十一年前,唐玄宗在泰山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绝后的封禅大典,亲自撰书《纪泰山铭》勒于山顶,游泰山的人很少有人会认真去看它写的是什么,不游泰山的人更少有人有兴趣知道它写的是什么。而一个年轻的落第诗人写下的诗作,却成为描写泰山的绝唱,千百年来众口传诵,为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让每一个中国人受激励,与泰山同垂不朽。那是诗的封禅。

拓展:

登岳阳楼二首

宋代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

望岳其三翻译 篇8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翻译/译文

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在大半广阔的南方之地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

朝廷对衡山施以祭祀之典,但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烧香点蜡。

巡视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当年的先人已早离去。

我身受世俗的法礼教德的阻碍,现在终于越潇湘,来到衡山了。

我终日或游走于山崖峻岭中,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

祝融山极为高耸,山顶似乎直触低处的`昴星。

但诸峰中唯有紫盖山与华山不相上下,似与华山争高。

又听说以前的魏夫人成仙后与群仙翱翔于华山之空。

有时群峰顶上的气候,刮起的风像飞霜一样。

走长途的时间很紧,没有时间拄着杖爬上高崇的山岭。

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到休玉堂去洗澡。

多次和郡守对话,问他这怎会有这样雄伟的衡山?这不得不咏赞我皇了。

《望岳》教案 篇9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理解诗意,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体会 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

教学难点:由诗句感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祖国的“五岳”名山吗?五岳之首是那座名山?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杜甫一起去领略泰山的风姿。

(一)朗读诗歌。

1、观看多媒体课件,边听边在文中划出节奏,不认识的字要标音。

2、自由读文,读出古诗的韵律。

3、点名读文,师生点评。(教师适机指导朗读,大体上每句诗的前两个字读缓,第三个字重读,后两个字上扬。)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小组研读,理解诗意。

1、重点理解“夫”的作用,夫在这里是虚词,表示感情强烈。并让学生对比朗读,“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自由汇报对诗的理解,师生共同参与。

3、整理诗意。(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样的景象呢?她的峰峦在齐鲁大地绵延,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望不到边际。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汇聚在这里,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刻,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似黄昏。看着山间升腾的层层云雾,真是令人胸怀荡然。极力张大眼睛把飞鸟归山的景象映入眼帘。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

(三)深入品读。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诗的第一句什么意思?(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样的景象呢?)作者又是怎样回答这一疑问的呢?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泰山有何特点?

2、诗虽以《望岳》为题,但文中却无一个望字,但又处处不离望,请同学们再读此诗,感受作者都是从哪些角度去望泰山的?(前两句远看,三四句近看,五六句细看。)

3、正因为作者看到了如此美景,才有了怎样的愿望呢?(引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这一句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胸怀?

(四)再读悟情。

这首诗是诗人科举落榜后游历齐、赵时,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落榜的消极情绪吗?整首诗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知识延伸。

泰山自古一来就被文人墨客所青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赞泰山。(课件出示泰山图片)学生结合课下收集的内容汇报描写泰山的语句。其他人可以有选择的记录。

(六)小结作业。

上一篇:储油罐防腐施工质量控制分析论文下一篇:哈图布呼司法所第八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