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俗语

2024-09-30

土地的俗语(共15篇)

土地的俗语 篇1

关于土地的俗语

俗语:此地无银三百两;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死无葬身之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面朝黄土背朝天;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强龙不压地头蛇;

成语:卷土重来、土生土长、天造地设、天长地久、天昏地暗、天南地北、土崩瓦解、土豪劣绅、欢天喜地、地大物博、地老天荒、天诛地灭、开天辟地、一败涂地、天罗地网、山崩地裂、天高地厚、因地制宜、大兴土木、谈天说地、谢天谢地、设身处地、天翻地覆、天经地义、死心蹋地、地动山摇、如履平地、惊天动地、寸土必争、顶天立地、冰天雪地、铺天盖地、挥金如土、面如土色、无地自容、人杰地灵、沧海桑田、就地取材等。

土地的俗语 篇2

现实生活中,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人们的需要和目标并不都能满足和实现。工作不顺, 学业不佳, 人际不和, 情场失意, 考场失利, 身体欠安……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经历并战胜挫折, 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

在心理学上, 挫折是指个体遇到障碍和干扰, 致使预定目标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体验。个体由于遭受挫折, 不能实现目标, 不能满足需要, 会引起紧张、焦虑、愤怒、沮丧、冷漠等不良心境, 从而损害身心健康, 甚至会自暴自弃, 对生活彻底失望。然而挫折是可以战胜的, 名言俗语, 正是战胜挫折的良方。

有关挫折的名言多如繁星!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弗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也”;拜伦说“逆境是到达真理的一条道路”;别林斯基说“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培根说“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有关挫折的俗语也真不少:“燧石只有经过磨砺才能溅出火星, 人只有经历挫折才能变得坚强”, “铁不锤炼不成钢, 人不锻炼不成才”,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解读这些名言俗语, 可以让我们学会辩证地看待挫折:一方面, 挫折使我们遭受了打击甚至失败, 带给了我们种种不愉快的体验;另一方面, 挫折也可磨炼我们的意志, 使我们更有毅力, 更有智慧, 更加成熟, 对于个人成长不无裨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健康的心理是以适当的挫折经历为基础的, 挫折是磨炼意志、健全人格、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通过这类名言俗语, 我们可以更好地感悟人生, 积极看待和勇敢面对挫折, 充分利用挫折的力量努力创造人生的辉煌。

“失败是成功之母”, “吃一堑, 长一智”, 它告诉我们经历挫折之后, 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莎士比亚说过, “千万人的失败, 都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 往往做到离成功尚差一步就终止不做了”, 所以我们要学会坚持, 要坚韧不拔地去追求目标, 因为“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当达到某一目标的途径总是不畅时, 我们不妨灵活应变, 另辟蹊径, 开辟一条有更大成功可能的新途径, 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当面对某些尽了最大努力仍无法实现的目标时, 我们必须学会及时调整, 甚至毅然决然地放弃, 因为“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暂时的失败动摇了必胜的信心, 我们务必记住“不经历风雨, 怎么能见彩虹”!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 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参加广阔的社会实践, 学会独立地应对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积极地寻找应对良策。只有主动接受生活磨炼、挫折考验的人, 才能提高耐受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

培根说:“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懑抑郁的时候, 跟知心挚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人致病……”显然, 要提高耐受挫折的能力, 必须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当我们遭遇挫折时, 不要自我封闭, 可以选择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或领导老师沟通、倾诉, 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如果受挫后陷入极端恶劣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亲朋好友或领导老师也无能为力时, 应该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

俗话说“笑口常开, 健康常在。”“笑一笑, 十年少;愁一愁, 白了头。”要提高耐受挫折的能力, 还要学会调控情绪, 优化心境, 克服挫折带来的消极影响。当面对困难, 心烦意乱时, 暗示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 船到桥头自然直。”当怀才不遇, 情绪压抑时, 提醒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当遇到干扰, 情绪愤怒时, 告诫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一时风平浪静。”当身处逆境, 情绪悲观时, 鼓励自己:“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

要提高耐受挫折的能力, 更要学会把遭受挫折后产生的消极体验转化为发愤图强的动力, 在更高的层次上去满足未能满足的需要, 使情感得以升华, 此乃“化悲痛为力量”。如同司马迁, 把受宫刑的极度屈辱倾注于《史记》的编撰中;好比歌德, 把初恋失败的极大痛苦宣泄到《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创作中。在遭受挫折后, 我们也不妨试着把不良情绪转移到书法、绘画、写作等活动中去。

汉语俗语的精妙 篇3

关键词:汉语俗语;趣味性;实用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10-01

一、汉语俗语的趣味性

趣味性源于事物的别具一格的特殊性。一种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往往是吸引人眼球的关健之所在,也能够更好的提高人们的兴趣。

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画两条鱼表示‘吉庆有余’,画两只喜鹊立在梅树枝头,就表示‘喜上眉梢’,画五个蝙蝠,表示‘五福临门’,画三只羊表示‘三阳开泰’,等等。”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得到俗语的趣味之所在,用“鱼”与“余”、“梅”与“眉”、“蝠”与“福”、“羊”与“阳”等谐音的使用表现了汉语俗语的趣味性,这种用绘画来表达俗语的方式更是奇妙到家,画与语、语与意的紧密结合,再加上物与物之间巧妙谐音的艺术,这样完整而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人们所要表达的意图。正所谓“画有尽,而意无穷、语无穷、趣无穷也”。再如“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梁山上的军师——吴(无)用。”一些实际生活中原本存在的实例,用生活中的实物为背景去具体指代一些特殊的意义,这样运用俗语来表达即生动又诙谐有趣。

俗语是一门趣味性的艺术,是一门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具有趣味性语言艺术,其独特性让人深切体会,它与成语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乐趣。汉语俗语的语言魅力无穷无尽,其趣味性只如潜藏在大海里的不起眼的水滴一般,虽不起眼,但依旧有着它的独特魅力。

二、汉语俗语的实用性

在众多文艺作品中,俗语都广发存在着,并被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可见俗语的实用性之大。俗话说:“真金不怕火来炼”。“汉语俗语”这块真金实料,经得起岁月的打磨,经得起各类文体的考验。在散文、诗歌、剧本、小说中都有俗语的应用。

俗语与散文。“汉语俗语颇具哲理韵味,俗语中的谚语更是如此,这一特点与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强的要求一拍即合,英雄立即有了用武之地,并且淋漓尽致地从先秦发挥至今。”以诸子散文为例,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先秦时期,各家代表游说辩论,著书立说。其中最具盛名者有《论语》、《孟子》、《庄子》、《墨子》等,其文章的论说性强而有力,富含哲理,俗语的运用也是如鱼得水。例如: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也。(《论语·学而》),这是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形容一个君子文采好,有修养,而引申为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用两个平常普通的行为来表达君子的自我修养。俗语的套用,使文章寓意深刻,更加具有文学气息。

俗语与诗歌。“俗语是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颇俗;诗歌是文人学士的千锤百炼,尚雅。”这一俗一雅之间,能否达到雅俗共赏,而满足大众品味呢?常言道:“寻常言语口头话,便是诗家绝妙词。”也有“口头语言,具可入诗,用得合拍,便成佳句。”之说。如:心宽不在屋宽→何老问宽窄,宽窄在心中。(唐·白居易《小宅》),俗语入诗乃是常事,诗化俗语的情况也更为普遍,而且现今大多俗语皆是由诗句演变而来,如: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诗化俗语的妙用使俗语具有高雅的文学性气质,可供人们细细品味其中的妙处,感受其独特的语言运用,诗歌遣词造句的精美,引领着诗化俗语的快速发展。

三、汉语俗语的艺术性

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话得巧说,而这种巧说的艺术便是汉语俗语的一大艺术特色,汉语俗语不仅追求通俗平易的语言风格,而且在俗语中凝聚了丰富多彩的修辞艺术。

比喻。比喻是用某些相似点的此物来说它物,使表达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借用比喻来表达,也切合了中国人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用实物来说明抽象、陌生的事物,是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例如:兵败如山倒,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聚蚊可以成雷,形容积少成多。

借代。借代是不直接吧要说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是借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来代替它。由于俗语简短,所以借体在形象和性质上要有显著、典型的特征,使人一目了然。例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用“难念的经”代指为难的事情;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用“芝麻”代指小事,用“西瓜”代指大事;。上述的借体都是让人看了眼前一亮并广为熟知的,是一种简明显著的艺术。

夸张。夸张是为了启发听者和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从而达到修辞效果。例如: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一笑一愁,一喜一忧,夸张的突显出笑的作用,夸大事物的影响力,从而让人们记忆深刻。

对偶。对偶是用工整的句式和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有些俗语就是绝好的对联,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对“一天”、“春”对“晨”,巧妙工整的对称,是汉语俗语具有形式美体现,读起来琅琅上口,赏心悦目。既有工整的对称,又有合拍的押韵,这一形一韵之间,突显出对偶在俗语中的使用,使俗语达到韵律美和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境界。

参考文献:

[1] 沈 玮.汉语俗语的文学图像[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11.

桥的俗语谚语 篇4

往来人渡镜中梯

盘旋上下,通连左右,交叉东西南北;

横贯长江,纵接黄河,瞩目红旗宜宾。(开津长江道立交桥)

中化堪称首,铁索斜拉,坦途凌波,淞南沙北横大道;

世界亦数二,众智辉灿,科技结晶,浦东沪西并东流。(上海南浦大桥)二:对联:

1、水惠桥上的对联: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往来之桥。

2、苏州桥:青山绿水百花苑;聚龙醒狮万年城。

3、淮清桥:淮水东边旧时月;金陵渡口去来潮。

4、杭州半山桥:欲泛仙槎向何处;偶传红叶到人间。

5、西湖断桥:断桥桥不断;残雪雪未残。渡船桥:

南侧联:一线桥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歌; 北侧联: 春入船唇流水绿,人归渡口夕阳红。

东溪桥: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

梅县桥溪村:

上联是“一门鼎盛,二姓同村,三代展鸿图,四海扬名,五指峰峦钟沛国”; 下联是“六朵荆花,七行楼屋,八方齐庆贺,九如献寿,十分声价壮桥溪!”

南星桥:淑气风光架岭送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

安平桥: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长虹多挂一条金带束天腰。

金鳌玉蝀白练桥:

南向题有“银潢作峤”四字,有联曰:玉宇琼楼天上下;方壶员峤水中央。北向题有“紫海四澜”四字,有联曰:绣彀纹开环月珥;锦澜漪皱焕霞标。

爽且静兮濠濮涧:

南边的横额是“山色波光相罨画”,对联是:日永亭台爽且静;雨余花木秀而鲜。北边的横额是“汀兰岸芷吐芳馨”,对联是:蘅皋蔚雨生机满;松峰横云画意浓。

颐和园中绣漪桥:螺黛一丸,银盘浮碧岫;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谐趣园里知鱼桥:月波潋滟金为色;风籁琤琮石有声。

鬼斧神工赵州桥: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苍龙背上行。

悬崖百丈桥楼殿:殿前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

二十四桥明月夜:得胜辕门卸甲;太平沙河洗马。

注: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风吹到月三更。

胜水桥头徐霞客:

东侧:胜景重新,舟驰人行通海宇;水形依旧,流清湍激映天然。西侧:曾有霞客居北坨;依然虹影坠南阳。

苏州古丰乐桥:水连天长,万古川源连泰渎;年老人乐,四时风景胜滁阳。

蜀山大桥:

几句被误传几千年的俗语 篇5

1.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狗了。

2.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 有眼不识金镶玉: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4. 不到黄河心不死:

原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5.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原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

不过这个还能理解,因为四川方言中管“鞋子”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6. 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原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时,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将就吧!

7. 王八蛋:

这是民间一句骂人的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传成“王八蛋”。

8. 无毒不丈夫:

原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而“无毒不丈夫”与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要有度量,才可称为男人。国人以讹传讹的功力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9. 无奸不商:

四则俗语的奇异来历 篇6

A lo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eems to have been developed as some kind of elaborate practical joke. It’s full of little sayings and idioms that on their face make no sense at all, and if traced back to their origins are downright horrifying.

Right or wrong, these 4 sayings have some of the strangest (and most unsettling) histories:

Rule of Thumb

Now means:

A common or ubiquitous1) benchmark. As in, “The rule of thumb is one part tonic2) to four parts gin3).”

Most say it came from ...

17th century English Judge Sir Francis Buller, who allegedly ruled that it was A-OK4) for a husband to beat his wife with a stick, given that said stick was no wider than his thumb.

So is that true?

As it turns out there isn’t any record of Buller actually making this ruling, though he was known to be a big powdered wig-wearing dickhead5) to everyone around him. Still, roughly a year after the supposed ruling, British satirist James Gillray called out6) Buller in this cartoon, selling his thumb-width wife beating sticks.

So why would Gillray create this poster if the ruling it referenced didn’t exist? Who knows. Maybe it was already an urban legend back then. The truth of the phrase is that it likely just refers to carpenters and tailors who, without a ruler handy, would just measure things in thumb-lengths.

Bite the Bullet

Now means:

Accepting something difficult or unpleasant. As in, “They decided to bite the bullet and pay the extra for the house they really wanted.”

Most say it came from ...

When engaged in war there are times when emergency surgery is needed: Legs have to come off or deeply-buried bullets need to come out. And sometimes, there’s no time for anaesthesia7) when the Nazis are bearing down8).

So, rather than stabbing a patient in the arm to distract him from the saw going through his foot, the surgeon would supposedly shove a bullet in his mouth and ask him to bite down. Of course, you could use a belt or shirt but even in the throes9) of death it’s important for a man to look like a badass10). Thus, “Bite the bullet.”

So is that true?

All signs point to yes. But, notice how we said “All signs point to yes” and not a definitive “yes”. Nailing down the origins of these sayings is an inexact science. The only other popular theory has to do with the preparation of bullet before firing (in old carbine rifles, you had to bite a paper cap off the cartridge so the spark could reach the gun powder). That one would of course make no damned sense, since no one would equate that task with resolutely doing something unpleasant.

Basket Case11)

Now means:

One that is in a completely hopeless or useless condition. As in, “After that all-day meeting, I was practically a basket case.”

Most say it came from ...

池州的俗语 篇7

一夜不眠,十夜补不全

一娘生九种,九种不像娘

一等人无烟无火,二等人有烟无火。

一等人不说话,二等人抽平价,

一蛮三分理,会吃囫囵吞

一碗锅巴两碗饭,两碗饭来四碗粥

十七十八悠悠长,十九二十托人港(讲)(指女孩大了要嫁人,托媒人介绍之意)

十个手指伸出来有长短

十年河东转河西,莫笑穷人穿破衣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到七十七,老马过石壁(指生命大限的到来)

七月杨桃八月楂,九月毛栗子笑哈哈

人上一百,五颜六色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人比人气死人,人穷志不穷

帮助他人的俗语 篇8

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柴多力量高人多力量大。

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

如果一个人仅仅想到自己那么他一生里伤心的事情一定比快乐的事情来得多。----马明·西比利亚克

一个丰富的天性如果不拿自己来喂养饥肠辘辘的别人自己也就要枯萎了。——罗曼·罗兰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雪中送碳。

我帮别人的人能得别人的帮助。

为朋友两肋插刀。

千里送鹅毛物轻礼重。

蕴含营养保健内涵的俗语 篇9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没力量。”

这句话道明了饮食营养的重要性,说明饮食是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临床观察还发现,在习惯于不吃早饭的人当中,胆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所以,奉劝诸位每日定时定量进餐。

●“常吃杂粮,身板健壮。”

这是很有道理的。营养学家认为,单靠一种主食,不管它的质量多高,吃得量多大,营养都是不全面的。因此,主食应该多样化。中国老百姓很早就晓得这个道理,民间常吃的“腊八粥”便是1例。因为大米中缺乏赖氨酸,而豆类赖氨酸的含量却较高,混合煮粥,取长补短,比单吃任何一种主食,营养都全面。

●“素经常,酒少量。”

经常、过量地进荤食者,高血压、冠心病、脑出血、胆石症、糖尿病等发病率显著增高。但是,“一味吃素”也不行,因为荤食含有的优质动物蛋白,素食比不上。所以是“素经常”,而不是一点荤不吃。饮酒也是这样,过量饮烈性酒的危害众所周知,但少量饮酒对身体也有补益。特别是啤酒,含氨基酸较多,绝大部分营养成分能被人体所吸收,故有“液体面包”之美称。葡萄酒也有比较丰富的营养,每次喝2~3两,也有益于健康。

●“药补不如食补。”

这是因为食物中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补药所含的滋补成分,食物中大多也有。另外,任何补药所含营养成分都不全面,也许还有副作用。所以,能食补的就不要药补;必须药补的,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补,千万不要滥用补药。

●“臭鱼烂虾,得病冤家。”

常见的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季,大多因吃了被细菌污染的臭鱼烂虾所致。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注意饮食卫生,一定不要吃变质、腐败的食品。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浅谈俗语在方言新闻中的应用 篇10

新闻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创造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其中学习群众语言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学习群众语言历来为中外作家所重视。下面笔者谈谈俗语在方言新闻中的应用。

一、新闻作品中运用俗语的优势

新闻作品中运用俗语的言语艺术能够表现出运用者的睿智、幽默和情趣,来源于大众的俗语之所以受到广大写作者的推崇,主要是因为:

(1)俗语通俗易懂,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俗话是口语化的,但是不等同于口语,它是经过选择和提炼了的口语,这种语言是从劳动大众的口语中汲取的,但与他们的本来面目已完全不同,它比口语简洁明了,口语好比毛坯,提炼了才是俗话。这种经过众多普通劳动者在长期的生活中梳理、提炼出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极易理解,恰到好处地运用,能够和广大新闻受众达到心理共鸣,使新闻的效果达到极致。在温州市广播电视总台《百晓讲新闻》栏目曾播出一条新闻,一位60多岁的老师伯遇见一骗子,这骗子称自己在工地里找到一个“金元宝”,不能给其他人看见,就偷偷从工地拿出来想便宜点卖掉,正好碰到老师伯,老师伯以为捡到宝了,很快就去银行取出几万元给骗子,当老师伯把“金元宝”拿回家告诉家人时发现是赝品,后来记者就用温州俚语写到“老师伯是给鬼魔了,还只当给佛遁了,实到河边还只当是西天”。用上这句俚语,把故事做了一个总结,观众听起来更加通俗易懂。

(2)俗话生动形象,可增强文章感染力。一句生动形象的俗话标题,在一篇美妙别致的新闻或者一幅光彩照人的画面中,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套用大众通俗易懂的民间俗语、俚语、谚语、歇后语、顺口溜等,如《舍不得亲哥,套不来大洋》。这样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受众很容易对自己熟知或联系紧密的事物感兴趣。电视要从心理上贴近观众,从距离上拉近观众。另外俗话妙语如珠,佳句迭起,形象化的语言会使形象鲜明、立论突出。温州方言当中还有大量的俗语、俚语, 像“亲兄弟, 明账目”“破老公、遮遮风”“潮涨吃鲜、潮落点盐”“早餐吃饱一日饱, 老公嫁好一世爽”,这些俗语俚语既活泼生动,又带有浓厚的调侃色彩,把这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言语用在当下的新闻里显得形象生动,因为在人们看到自己熟悉的方言俗语出现在新闻中的时候,反映到读者脑海中的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同时还有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画面和情景。在图文并茂的传播效果下,读者更容易接受新闻所要传达的思想和内涵,并且这种思想和内涵可以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下传递给读者,新闻效果极佳。

(3)俗语蕴含哲理,增强文章论辩力。其中的“俗”,它与“文”相对,但与“雅”并不矛盾。俗话的俗首先是通俗的意思,表现在口语化,它是声音的艺术,上口与入耳是它的两个基本要求。一句话的每一个音节都要便于说,说起来顺口不拗口,听起来悦耳不刺耳,说得明白,听得清楚,《“嫁出去的姑娘”不是“泼出去的水”,睢宁县检察院跟踪督办检察建议》,这个标题的前一部分缘自“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说起来琅琅上口,吕叔湘先生与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过检验文章的语言是不是口语化的办法,就是用拼音字母来书写。如果是口语化的,拼出来就“能使读者完全看懂,不感觉一点障碍,不发生一点误会。”俗语描述性的俗话能描绘世态人情,表述性的俗话总结生活经验,概括人生哲理。

俗语的产生和承传都与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相关,它所阐述的道理得到大众的认可也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用俗语表达观点、叙述新闻事件更有说服力。

二、在方言新闻运用俗语的弊端

(1)在用方言播报新闻中,俗语如果运用不当,将会使新闻丧失准确性。比如:在温州市广播电视总台《百晓讲新闻》栏目曾播过的一条稿件,是说一位80岁的老人找不到回家的路,主持人说,“哎,再来看一个消息,这里有个老人,鸡窝门找不到了”,温州方言中,“鸡窝门找不到了”是一句俗语,确实是形容找不到方向,迷路,此语虽然诙谐,但是把它用在一个找不到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可怜的老人身上,显然很是不妥,调侃味有余,人情味不足。

(2)在用方言播报新闻中,俗语的应用范围还是有相当的局限性,俗语更多地是运用在民生新闻中,俗语的使用会使这类新闻更加形象生动,当地老百姓更容易接受。比如温州方言当中有大量的俗语、俚语,“窃贼”说成“贼蟹儿”,狡诈的商人叫“生意鬼”,淘气的孩子叫“童子痨”,爱哭的人叫“哭死卒”等等。但在时政新闻中,俗语就很难发挥所长,一些官方语言表述如果随意改用俗语来调侃,会使时政新闻失去严肃性。

(3)在用方言播报新闻中,俗语的使用如果尺度把握得不对,会使新闻走向低俗。在方言中,一些俗语还是难登大雅之堂,比如温州俗语中称呼妓女为“鸡”“虾儿”,方言新闻如果为了娱乐大众,像这些低俗的话语也在新闻播报中也脱口而出的话,那只会使新闻走向低俗。在方言新闻中运用俗语,其目的是为了通俗,而不是为了庸俗、低俗。

四、结束语

新闻主要靠语言来传达受众所需要的信息,新闻所采用的语言及表达方式直接影响新闻效果。在方言新闻中运用地方俗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大家继续研究和运用。

参考文献

[1]黄景君.汉语俗语中人与自然关系浅析[J].魅力中国, 2010 (04)

[2]杨磊.用方言说新闻不是用新闻说方言[J].新视听, 2005 (04)

[3]陈熹熹.方言新闻面临的问题[J].新视听, 2005 (03)

[4]王颖.方言包装新闻“一包就灵”-——关于方言新闻节目的几点思考[J].新闻实践, 2009 (01)

与马的俗语 篇11

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

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

马至滩,不加鞭。

马行十步九回头。

马屁拍在马腿上。

马看牙板,树看年轮。

马群奔驰靠头马。

见鞍思马,睹物思人。

牛头不对马嘴。

一马不跨双鞍。

人有措手,马有失蹄。

人奔家乡马奔草。

人怕理,马怕鞭,蚊虫怕火烟。

人要炼,马要骑。

人是衣裳马是鞍。

小马儿乍行嫌路窄。

千里骡马一处年。

心急马行迟。

有财同享,有马同骑。

任它狗儿怎么叫,不怕马儿走正道。

好马不吃回头草。

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梨。

表示生气的俗语 篇12

关于不要生气的励志名言

1. 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你的生命旅程越长,你分享的精彩越多。

2. “不生气,就赢了。”这是金庸先生的至理名言,也是金庸先生一篇小杂文的标题。

3.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气大伤身”,“牢骚太盛防肠断”。

4. 培养耐心是抵制愤怒的最好方法。有耐心的人心智成熟,似一匹勇敢的战马可以超越愤怒。他可以随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摆脱困境。这样的人总会平心静气地享受生活。

5. 无论那句话,都是说明生气对身体不好,有害于健康。

6. 有好心情才能有好身体,同样的道理,有好身体,才能有好的工作成绩,才有可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7. 为了我们的健康,不要生气;

8. 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稍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熟悉的人,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

9. 愤怒有百害而无一利,它只会增添个人的忧虑。一个人愤怒时,心脏泵出的血比平常要多,因此容易导致高血压,还可能导致心脏病。

10. 有个豁达的胸怀,有个好心情,自己轻松愉快,家人幸福安康。同时,胸纳百川,处事泰然,人也会显得年轻,不容易衰老,永远健康充满活力。

11.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坦然面对,不要生气。不生气,你就赢了。

12. 当你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生气急躁,因为生气会迷失心智,迷失方向。人在气头上时往往会做出一些不理智或者非常愚蠢的事情。这样以来,也许你就会错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失去走出困境的最佳途径,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因为生气,缺失了理性的分析,缺失了智慧的思维,最终做出不理智的选择,造成终身悔恨。例如:陕西某地一男子,因生其岳父之气,结果一怒之下,杀了妻儿和岳父全家。

13. 当有人批评你时,如果你真的错了,那么虚心的向对方解释或道歉,虚心接受批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一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如果你没有错,是被对方误解了,不必要和对方争个高低,要么保持沉默,沉默是金;要么接受批评,大度为怀。在生活实践中,给对方一个缓冲和重新认识的过程,让其逐渐认识到自己错了。这样貌似你失败了,实际上还是你胜利了。

14. 相反,心胸狭窄者,整天愁眉苦脸,精神萎靡不振,对别人而言不是什么问题的琐事,在他那里都是大事,搞得自己不开心,家人都跟着不开心。由于经常精神状态不好,身体很难健康,工作、生活也丧失了信心。

15. 金庸先生在《不生气,就赢了》中讲到一个小故事:台湾有个很有名的人叫殷海光,“他和雷震办《自由中国》杂志,办了十年,结果被蒋介石反掌一扑,雷震被关了起来。”殷海光虽没被关,但是,有一天正吃饭时,他想起了蒋介石,就气得吃不下饭。后来殷海光得了胃癌,49岁就因病去世,而他的敌人则活到了88岁。

16. 当有人谩骂你时,你微笑对之,他会自惭形秽,内心煎熬,因为他骂你的目的就是希望你生气,你生气了,正中他下怀,他会很开心;相反,你不生气,他的目的没有达到,他会更生气,甚至于气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样以来,你不就是用微笑赢得了胜利了吗?

17. 生气就是愁眉不展,生气就是吃了炮火,生气就是让自己不明白事理,生气就是让自己不开心,所以,遇事我选择不生气。

18. 不生气就是大气,不生气就是宽容,不生气就是和颜悦色,不生气就是洽谈成功,不生气就是胸怀天下。

19. 让我们用不生气面对人生,让我们用不生气励志每一天。坚持不生气,这就是我的立志名言。

20. 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破,不要嫉妒要欣赏,不要拖延要积极,不要心动要行动。

21. 不会生气的人是愚者,不生气的人乃真正的智者。

22. 愤怒可以帮你达到某种目的,但并不适合所有情况。其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有责任去调整自己的情绪,抵制挫败感。没有人有那种远见和能力,能判断出扰乱你心绪的原因所在。经常发怒的人难成大事,而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则容易获得成功。

23. 鄙人的生活阅历也证明了金老的话一点没有错,的确是至理名言。

24. 上述小故事虽然不能代表殷海光得胃癌而亡就完全是因为生蒋介石的气,但是可以充分说明一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心情有密切的关系。

25. 凡是心胸敞亮者,整天乐呵呵,精神百倍,身体健康,工作、生活都充满了热情

26. 为了实现我们的梦想,不要生气;

课堂上的“俗语”风波 篇13

一个普通的下午, 八年级 (2) 班, 我正在给学生上地理课, 学习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中国地理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分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异同点。在我分析完了自然地理特征之后, 就和同学们聊起了北方和南方的人文地理的差异, 当我说到语言、风俗习惯、风光的差别时, 同学们听得兴高采烈, 因为这些事物就在我们身边, 大家都能感受到, 课堂的气氛很融洽。就在这时, 这节课上的“高潮”出现了。当谈到南北方差异特别是风俗习惯的差异时, 我说:“由于南北方社会文明的发展时间有先后, 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南蛮北侉, 大概的意思是中原话‘侉’, 同样, 荆楚地区比中原话更‘蛮’。具有轻蔑和嘲笑的意味, 是一种不礼貌的称呼。”同学们都笑了起来, 这时王同学突然指着一位同学 (李同学) 说:你们家住在北方, 你就是侉子。同学们看着李同学都笑了起来, 李同学满脸通红地回击道:那你是蛮子。两个学生你来我往低声争吵了起来, 刚开始我没有太在意, 突然李同学做出了一个意外的举动, 竟然离开座位要打王同学, 我一看情况不对, 连忙把他们俩拉开, 但无济于事, 两个人就像是好斗的小公鸡一样互不相让, 闹到最后连班主任都出面了, 那一节课也被他们俩搅得上不下去了, 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课后, 我通过班主任对他们俩的情况做了了解, 李同学是八年级刚刚从苏北转学过来的, 性格比较内向, 他和班上其他的孩子交往很少, 而且在他的日记里有一段文字刺痛了我的心———“我真笨, 我的成绩不好, 说话他们听不懂, 他们不和我玩, 我感觉自己在这儿是多余的。”我把王同学找来, 严厉批评了他对外地学生的不尊重态度, 王同学承认了错误, 并且说他不是故意的, 根本就没有恶意, 只是开玩笑才那样说的, 想不到他会有那么大的反应。听了他的话, 回头想想也对, 初二的孩子还不可能有地域歧视的想法, 课堂的那段话只不过是随口一说, 没有恶意。但当我想找李同学谈话时, 我犹豫了, 那句话对于内向的他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大的伤害, 我感觉仅仅安慰性的语言不能够改变这个孩子现在的心态。怎么才能让这个孩子融入我们这个集体中, 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呢?我要好好地考虑考虑。

又是一节地理课, 又在八年级 (2) 班。我在课堂上就上节课的事件做了一个小结, 然后我说:两位同学一个老家在北方, 一个在南方。那我们就让他们俩说说他们各自的家乡, 展示一下各自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看看谁的家乡更美。我们先让来自徐州的同学先说。李同学站起来从徐州景点、美食、语言特色、气候特点等方面一一道来, 刚开始有点磕磕巴巴, 当看到同学们那羡慕和憧憬的目光时, 自信使得他变得侃侃而谈 (其实, 这些是我故意安排的, 课前一天, 我让李同学回家上网好好查查家乡的风土人情, 顺便向父母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和景色, 第二天课堂上使用) 。他足足说了15分钟, 还展示了他妈妈做的烙馍, 同学们完全被他吸引了, 课堂一片宁静, 只有他的声音。当他说完坐下时, 我分明看见了他眼中的自豪和欣喜。轮到王同学时, 首先看到的是他涨红的脸 (我没有让他做任何准备) , 一边说一边想, 思路很乱, 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 到最后实在没的说了, 就红着脸坐下了。这节课后, 我把他们两位请到了办公室, 让王同学说说感想。王说:真羡慕他的家乡有那么多美的景色, 好吃的东西, 很想去徐州玩玩。李同学接了一句:“到时我给你做向导。”王同学看看他, 两人都笑了。我接着说:“其实, 不管是谁的家乡, 都有自己的优点, 只是你们没有仔细观察。这样, 你们俩回去把各自家乡的自然、人文特点总结一下, 形成一个对比型的表格, 下节课让你们俩上讲台展示你们的总结成果。让你们这两个“南北双雄”来个“华山论剑”。然后拿出南方、北方自然和人文对比的表格, 让他们回去共同完成。当我再一次拿到表格时, 我惊讶地发现俩孩子的成果不亚于我的总结, 很详细很具体, 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投入了很多精力。我在整个初二年级的地理课上都以他们的总结为标准做成提纲发给学生, 并署上他们俩的名字。后来我向八 (2) 班班主任提出让他们担任地理实验室的义务管理员, 让他们协助我查找材料, 准备上课的教具, 维护实验室的整洁。在初二的剩余时间里, 他们干得很努力, 很尽责。在初二地理中考中他们俩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尤其是李同学取得了20分的满分。转眼他们已经升入初三了, 也离开了地理实验室。一次, 在去食堂吃饭的路上, 突然有人拍了一下我的肩膀, 回头一看是李同学。他问我:老师, 你在初一地理教的好吗? (我循环回到初一任教) 我说:你说呢?他笑笑说:真希望上高中你还教我们地理。我看着他的背影, 突然感觉去年教地理好幸福!

连云港方言俗语的修辞艺术 篇14

关键词:方言 连续变调 规律

方言俗语的来源广泛,它是方言的重要组部分,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研究连云港方言俗语对研究连云港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一个地区的方言折射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社会生活、生产经验的认识,连云港先民们在这片几经沧桑的土地上,经过几千年的劳作、生活中创造出具有连云港特色的方言,是一代又一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本文选取《海州区志》中列出的方言俗语。

一、方言俗语的来源

看似纷繁复杂的连云港方言俗语,细究其来源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类的方言俗语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例如:

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

春吃萝卜冬吃姜,不用寻医开药方。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人心隔肚皮,做事有同异。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坐。

跟着好人学好事,跟着坏人学不良。

还有一部分是对自然环境的经验总结,例如:

冬天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

立夏东风昼夜晴。

懒龙舒身,不下雨就刮风。

冷在四九,热在中伏。

早上浮云走,晌午晒死狗。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春打五九尾,六九头。

春冷有雨,秋热阴天。

2.来源于文学作品

东边日出西边雨,到时无晴却有情。

书到用时方根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看僧面看佛面

3.来源于文学作品中鲜明地人物形象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君子之交淡如水。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猪八戒抱刀火纸——假充读书郎。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4.来源于历史典故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出自晋·苻朗《苻子·方外》)

只要功夫深,铁棍磨成针。(出自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出自《论语·颜渊》)

二、方言俗语的修辞方法

连云港方言俗语数量众多,生动活泼。方言俗语的运用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奥的道理,同时又具有民间口语的特色,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方言俗语中各种修辞格的运用,使得俗语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表现力。连云港方言俗语中经常运用的辞格有比喻、夸张、对偶、对照、比拟、双关、回环、顶针、借代等修辞格式。

1.比喻

比喻,有“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1]比喻的运用通常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

明枪好躲,暗箭难防。

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

君子之交淡如水。

2.夸张

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或夸大事实,或夸小事实,目的是让对方对于说写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2]

麦熟两晌,蚕老一时。

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人心齐,泰山移。

人心不足蛇吞象,

七九雪,赛毒药。

全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3.对偶

对偶,是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者近似、音节数目完全相等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一个相对立或者相对称的意思。[3]对偶的修辞格在连云港方言俗语中非常常见。

布衣暖,菜饭香。

棒头出孝子,娇养无义儿。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霜前冷,雪后寒。

4.对照

对照,就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4]对照手法的运用使得语义更加鲜明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灯不点不亮,话不说不明。

早起三光,晚起三荒。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穷在街坊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5.比拟

比拟,就是运用心理联想机制,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5]

狼行千里吃肉,猪行千里嚷糠。

猪有猪群,狗有狗党。

猫哭老鼠——假慈悲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6.双关

双关,就是有意识地使同一个词语、同一句话,在同一个上下文中,同时兼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意思)。[6]

不蒸馒头蒸(争)口气

打灯笼拾粪——找屎(死)

裁缝掉了剪子——只剩尺(吃)

咸菜炒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7.回环与顶真

回环,就是重复前一句的结尾部分,作为后一句的开头部分,又回过头来用前一句开头部分作后一句结尾部分。[7]顶针,又叫蝉联,就是临近的句子首位蝉联,上递下接,用前一句的结尾作下一句的开头。[8]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顶针)

会说的不如会看的,会看的不如会干的。(顶针)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回环与顶针)

爱花不采花,采花不爱花。(回环与顶针)

8.借代

借代,就是借彼代此,不用人和事物的本来名称,借用同它具有相关关系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9]

明枪好躲,暗箭难防。

强龙不压地头蛇。

小窟爬不出大螃蟹。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三、方言俗语的修辞特点

连云港古称海州,东魏武定七年设海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海州”这一名称,早在几万年前,原始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以连云港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人文环境为基础,逐渐形成了有连云港地域特色的方言俗语,这些方言俗语因为修辞格的运用而愈加多样。

1.多种修辞格综合运用

方言俗语运用的修辞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方言俗语会同时运用两种及以上的修辞格,连云港方言俗语的形式多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辞格的综合运用。屎壳郎戴花——臭美,屎壳郎推车子——滚蛋,这两句歇后语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格,“臭美”“滚蛋”也是拟人的手法。最常见的辞格兼用就是在使用对偶手法的同时,还使用了其他的修辞格。灯不点不亮,话不说不明。在使用了对偶的同时,“灯”与“话”形成了对照关系。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早起三光,晚起三荒。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还有对偶与借代兼用的。明枪好躲,暗箭难防。狼行千里吃肉,猪行千里嚷糠。猪有猪群,狗有狗党。“明枪”“暗箭”“狼”“猪”都各有所指。此外,还有一句方言俗语中,对偶与顶真回环同时出现的情况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会说的不如会看的,会看的不如会干的。爱花不采花,采花不爱花。

2.韵脚和谐,谐音较多

押韵可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并且能起到渲染气氛,增加感染力的作用,不仅顺口,而且能唱能诵,便于流传。凡人不开口,神仙难下手。从修辞格的角度来说,它使用了对偶的手法。从语音的角度来看,结尾音节韵脚相同,即押韵。饭吃八分饱,到老身体好。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早饭要好,晌饭要饱,晚饭要少。龙多主旱,人多捣蛋。这些俗语也是同样的情况。

连云港方言与普通话读音有一定的差异,利用这种差异,用同音或异音词互相替换,形成谐音,增强修辞效果。翻穿皮袄——装羊(佯)打灯笼拾粪——找屎(死),纳鞋底不用锥子——针(真)好,等等,这些俗语都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谐音的巧妙运用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也增强了修辞效果。

3.生动幽默,准确贴切

连云港方言俗语中,有很多俗语都是依据生活经验总结而来,贴近生活,准确贴切,尤其是关于自然环境的总结。懒龙舒身,不下雨就刮风。早看东南,晚看西北。霜前冷,雪后寒,等等。

方言俗语中,谐音、比拟、对偶等众多修辞格的运用,早就了连云港方言生动幽默的特征。风箱电老鼠——两头受气,咸菜炒豆腐——有盐(言)在先,癞蛤蟆喝磨刀水——秀气在内。连云港方言俗语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了连云港的地域、文化特征和连云港的风土人情,展示了连云港人朴实、幽默的一面。

四、结语

方言俗语是一个地区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的成果,是社会风俗的一面镜子。本文从方言俗语的来源、修辞方法及修辞特点三个方面分析了连云港方言俗语,挖掘连云港的方言特色,加深我们对连云港本地特色的认识,进而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

注释:

[1]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81页。

[2]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99页。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52页。

[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58页。

[5]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97页。

[6]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91页。

[7]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72页。

[8]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69页

[9]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03页。

参考文献:

[1]江苏省连云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连云港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2]江苏省海州区志编纂委员会.海州区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范颖睿.东北方言词汇中修辞方法的使用、特点及成因分析[J].语文学刊,2014,(6).

[4]白曙敏.南通方言俗语的修辞艺术[J].安徽文学,2009,(11).

[5]魏爽.汉语俗语修辞探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天气的俗语谚语 篇15

关于天气的俗语谚语

1.久雨刮南风 天气将转晴

2.云绞云 雨淋淋

3.十雾九晴天。

4.早雾晴,晚雾阴。

5.朝霞雨,晚霞晴。

6.好中秋,好晚稻。

7.东虹日出,西虹雨;晨虹有雨,晚虹晴。

8.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到月半。

9.将下雨:春看海口,冬看山头。

10.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11.早晨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12.木棉树开花,雨季要提前。

13.未吃五月节粽,破裘不敢放。

14.晚上看见月亮星星,明天会是大太阳。

15.朝起红霞晚落雨 晚起红霞晒死鱼

16.天有铁砧云 地下雨淋淋

17.直雷雨小 横雷雨大

18.南闪四边打 北闪有雨来

19.月亮撑红伞 有大雨

20.月亮撑蓝伞 多风去

21.日落射脚 三天内雨落

22.西北天开锁 午后见太阳

23.星光含水 雨将临

24.久晴天射线 不久有雨见

25.对时雨 连几天

26.朝有棉絮云 下午雷雨鸣

27.风静又闷热 雷雨必强烈

28.燕子低飞 天将雨

29.燕子窝垫草多 雨水多

30.群雁南飞天将冷 群雁北飞天将暖

31.蚂蚁搬家 天将雨

32.大榕树冬不落叶 兆春寒

33.猪衔草 寒潮到

34.狗泡水 天将雨

35.鸡晒翅 天将雨

36.蜜蜂迟归 雨来风吹

37.蚯蚓封洞 有大雨

38.日暖夜寒,东海也乾。

39.风吵有雨。

40.天气变坏:水沟臭臭的海水起大浪(起风)。

41.雨来雪,不停歇。

42.雷打天顶,有雨不狠;雷打天边,大雨连天。

43.早晚冷,中午热,下雨半个月。

44.有雨山戴帽,无雨河起罩。

45.雨不歇:顶看初三,下看十八。

46.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

47.大雨无雨,明年旱。

48.立春落雨至清明。

49.雾气升山顶,将有倾盆大雨;雾气散大地,无风且无雨。

50.乌云接日头,天亮闹稠稠。

51.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52.乌头风,白头雨。

53.江猪(乌云)过河(天河),大雨滂沱。

54.东北风,雨太公。

55.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冬雾雪。

56.春雷十日寒。

57.有雨亮四边,无雨顶上光。

58.下雨走大街,台风走小巷。

59.先下牛毛无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60.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

61.天顶出有半节彩虹,要做防台敢能成。

62.二八乱穿衣:二月春天后母面,八月秋老虎。

63.前冬不穿靴,后冬冷死人。

64.罩雾罩不开,戴笠仔幪棕簑。

65.缸穿裙,大雨淋;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少见。

66.星星眨眼,下雨不远;星星闪烁,风力变强。

67.雷打惊蛰前,四十九日不见天。

68.蜜蜂低飞,有雷雨。

69.打雷,梅雨终结。

70.饭粒黏碗山腰有卷云,天气晴。

71.候鸟早飞来之年,雪较多。

72.正月冷死猪(寒死龟),二月冷死牛,三月冷死播田夫。

73.四月初八晴,瓜果好收成。

74.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六月十九,无风水也吼。

75.六月大风台,七月作水灾。

76.九月九港风。

上一篇:新概念2 Lesson 21教案(第一节)下一篇:《围城》2022阅读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