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制

2024-06-11

转制(通用10篇)

转制 篇1

关于中央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待遇

有关问题的宣传提纲

人社部发〔2010〕15号

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科技部、国资委印发了《关于适当解决中央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待遇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4号,以下简称人社部发[2010]14号文件),在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政策出台前,先行适当调整中央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待遇。这是经过反复研究采取的政策措施,对于适当缓解部分中央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待遇相对偏低的矛盾,平稳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央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根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发[1999]4号)精神,1999 至2000年,原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的242家科研机构、中央所属的178家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以及原建设部等11个部门(单位)所属的134家科研机构分三批进行了体制改革,从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中央科研机构和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主要分布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煤炭、纺织、电信、化工等行业,自成立以来逐步发展壮大,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转制以后,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效益逐步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中央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过去长期工作在科研、生产、管理一线,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单位转制过程中,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服从大局,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转制工作。

二、准确理解中央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待遇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央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待遇一直高度重视,有关政策是明确的。有关部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转制单位的实际情况。

1999年第一批单位转制时,科技部等12个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的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科发政字[1999]143号)规定,转制前已经退休人员,原退休费计发办法不变,退休费发放和日常管理由原单位负责。由于执行过程中转制单位反映负担过重,2000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4部门《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

[2000]2号、以下简称劳社部发[2000]2号文件)规定,转制单位从转制之日起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转制前已退休的人员,原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按企业的办法执行,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2001年,国家两次增加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费,企业退休人员只调整了一次基本养老金,转制前退休人员按劳社部发[2000]2号文件规定增加的养老金低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反映较大,要求执行事业单位退休费调整办法。为此,经报国务院同意,2002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5部门《关于转制科研机构和工程勘察设计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等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2]5号,以下简称劳社部发[2002]5号文件)规定,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单位,从2001年开始,转制前退休人员退休待遇纳入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退休费调整范围,由财政部门按统一的补助标准和现有的经费渠道安排所需经费;没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按企业的办法执行,国家统一出台事业单位退休费调整政策时,转制前退休人员按企业办法增加的基本养老金与按事业单位办法增加的退休费的差额部分,由原单位视经济情况自筹资金解决。

劳社部发[2002]5号文件的规定,从政策上确保了中央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待遇与

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平衡,执行总体比较平稳。

三、正确认识部分中央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待遇偏低的问题

2006年结合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地方和部门自行发放的津贴补贴进行清理规范。考虑事业单位情况比机关更为复杂,单位分类和财务管理等配套政策尚未到位,先行开展了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相应对机关退休人员发放了补贴,一些机关退休人员补贴水平有所提高。由于事业单位没有同步开展规范工作,绩效工资没有全面实施,除义务教育单位、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外,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和相应的退休人员补贴政策没有出台,一些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水平也相对偏低。同时,大多数省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时,不同程度地考虑了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中央事业单位因隶属关系和经费渠道不同,其退休人员不能执行地方政策,部分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水平低于所在地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另外,国家从2005年起连续六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不能参加调整,待遇偏低的矛盾相对比较突出。随着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规范津贴补贴工作的推进,其他事业单位将实施绩效工资,相应对退休人员发放补贴。待相关政策出台后,根据劳社部发[2002]5号文件的规定,中央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待遇偏低的矛盾将得到妥善解决。

四、准确把握解决部分转制前退休人员待遇偏低的政策考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符合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各自特点的分类管理制度逐步确立和完善。与此相适应,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实行不同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和退休养老政策。中央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待遇,按单位有无正常事业费执行不同的办法,有正常事业费的,由财政安排资金执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政策;没有正常事业费的,可由原单位自筹资金补齐按企业办法增加的基本养老金与按事业单位办法增加的退休费的差额。在待遇水平上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一致,而不是执行机关退休人员的待遇政策。

解决中央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待遇问题,总的要继续落实劳社部发[2002]5号文件的规定,按照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政策,妥善加以解决。一方面,继续加紧研究中央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和相应对退休人员发放补贴的政策。由于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现行补贴情况复杂,差异较大,经费渠道不规范,出台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政策需要一个过程。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尽快出台。另一方面,考虑转制前退休人员的特殊情况,为体现照顾,在中央事业单位补贴政策出台前,先行采取措施,适当提高其待遇水平。人社部发[2010]14号文件主要做了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执行范围。原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的242家科研机构、中央所属的178家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以及原建设部等11个部门(单位)所属的134家科研机构(以下简称中央转制单位)中仍执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财政部、科技部、建设部关于转制科研机构和工程勘察设计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等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

[2002]5号,以下简称劳社部发[2002]5号文件)的转制前退休人员。

二)是补贴水平。从2009年1月1日起,适当增加在京中央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补贴。从2009年1月1日起,京外中央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参照执行所在地政府在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时统筹考虑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的政策。

三)是经费政策。所需费用按照劳社部发[2002]5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考虑到个别没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单位比较困难,对这项政策与近几年企业基本养老金调整水平的差额部分所需经费,可以在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予以酌情考虑。

四)是转制前退休人员今后的补贴政策。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中央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及退休人员补贴的政策。相关政策实施后,由中央管理的中央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按照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政策及劳社部发[2002]5号文件规定的待遇调整办法执行。

五)是组织实施。由中央转制单位的主管部门协调,各有关中央企业(有关单位)按原渠道申报实施,由中央管理的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单位,主要由科技部和相关部(单位)协助落实。划归地方管理的转制单位由地方落实。

五、切实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解决部分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待遇偏低的矛盾,当务之急是落实好人社部发

[2010]14号文件,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这次先行适当解决中央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待遇问题,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转制前退休人员的关心和照顾。有关部门、地方和单位要深刻领会,认真落实。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把落实人社部发[2010]14号文件作为保持转制前退休人员稳定的一项重大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及时落实到每一位转制前退休人员。转制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投入精力抓好转制前退休人员维稳工作,切实履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责任。

二要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中央转制单位的主管部门、相关地方要发挥协调作用,督促各有关单位抓紧落实。各单位人力资源(人事)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积极工作,根据文件精神和有关要求拟定具体落实办法和措施;财务部门要做好经费保障工作,及时将相关政策所需经费落实到位,确保尽快将补贴发到转制前退休人员手中。

========================

人社部发[2011]2号

在京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标准:

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人

正司局级3120元教授级职务2980元高级技师2100元 副司局级2830元副教授级职务2460元技师1950元 正处级2590元讲师级职务1980元高 级 工1780元 副处级2340元助教级职务1630元中 级 工1620元 正科级2100元技术员1530元初 级 工1530元 副科级1860元普 通 工1520元

科员1630元

办事员1530元退职人员1520元

=========================

关于规范京外中央事业单位

退休人员津贴补贴的通知

人社部发[2011] 3 号

经国务院同意,从2010年 1 月 1 日起,规范京外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津贴补贴。现通知如下:

一、规范京外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津贴补贴的实施范围,限于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及其所属事业单位中的京外单位和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各民主党派中央、各人民团体所属京外事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退休费制度的退休人员(含仍由中央管理的京外中央转制单位转制前

退休人员)。

二、全面清理部门和单位在国家统一政策外自行向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发放的各种津贴补贴基础上,取消资金来源违法违规的项目,将京外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执行的津贴补贴项目(包括生活补贴、节假日补贴等其他收入,不含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和改革性补贴)统一归并为“退休人员补贴”。

三、京外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执行所在地政府规定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标准。现行津贴补贴实际发放额低于所在地政府规定的事业单位相应层次退休人员补贴标准的,执行所在地政府规定的事业单位相应层次退休人员补贴标准;实际发放额高于所在地政府规定的事业单位相应层次退休人员补贴标准的,由单位采取一次性冲销或分步冲销的办法妥善处理。所在地政府尚未规范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津贴补贴的,京外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参照执行所在地政府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时统筹考虑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的政策。

四、今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调整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政策和标准,应同时抄送所在地京外中央事业单位。

五、规范京外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津贴补贴所需经费,对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原水平部分,按照事业单位性质由现行经费渠道解决;新增水平部分,在扣除现有经费渠道、动用结余、部门预算调剂后的经费缺口,结合单位现行财政补助水平情况通过部门预算管理有关程序申报解决。其中,在职人员政策外津贴补贴奖金(或绩效工资)平均水平相当于退休人员统一规定补贴平均水平2.5倍以上的单位,所需经费自行解决。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行解决。

六、规范京外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津贴补贴后,各单位一律不得在统一的退休人员补贴之外自行发放津贴补贴,不得自行提高退休人员补贴标准和扩大实施范围。对违反国家政策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七、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将政策落到实处。要注意做好政策解释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退休人员提高认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积极协助当地京外中央事业单位落实政策。

转制 篇2

关键词:公立学校,转制,利益驱动,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公共产品的民营化、市场化成为当前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教育的市场化、民营化问题也日益成为理论界所关注的焦点。市场机制的引入打破了传统上完全由政府垄断提供教育产品与服务的状况,教育的供给机制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公立学校的“转制”成为教育领域内一种新的现象。所谓“公立学校”是针对学校的经营形态(或称经营方式)而言的,当前我国学校的经营方式根据经营主体的不同大体可以划分为“国有国营”、“私立私营”、“国有民营”三种形式。而公立学校“转制”就是指公立学校通过转换机制引入市场机制,解决优质教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从而产生的供需之间的矛盾问题,“转制”的公立学校形成以资产公有、日常经费自筹、办学自主为特征的办学体制。“转制”后的公立学校在不改变所有制形态的前提下采取民办学校的运行方式,从而实现了出资主体与经营主体的“两权分离”。本文侧重对我国公立学校“转制”的背景、动因以及管理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我国公立学校“转制”的背景

公立学校“转制”是在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世界教育报告》中指出,“80年代世界朝着某种形式的市场经济转变,并采取措施控制公共开支的增长,没有几种教育制度完全不受这种全球变化的影响”。受这种市场经济转变的影响,公立学校改制现象最先出现于美国。美国从80年代就开始在教育领域通过推行凭单制(或称学券、教育券)、特许学校等一系列方式使公立学校“私营化”。而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变革也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并行发展的。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深化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改革。受发达国家教育改革运动的影响以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在不断探寻建立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公立学校改革的实验中,短期时间内就集中地创造出了一系列不同的市场化运作形式,不同程度地把公共教育与市场结合起来。这其中之一就包括公立学校的市场化运作,“转制”后的公立学校日益显现出市场化、民营化的特点。

二、我国公立学校“转制”的动因

公立学校“转制”前接受国家给予的稳定的财政拨款,而“转制”后期要面临“自负盈亏”的风险,但是仍有许多学校自愿“转制”。据统计,1997年上海只有“转制”学校23所,到2000年已经发展到了65所。这些公立学校“转制”的动因何在呢?

公立学校“转制”的动因,大体上有外部和内部两种驱动因素。从外部来看,我国的公立学校“转制”是与民办教育的发展分不开的。目前我国的民办教育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民办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到2000年底,全国民办教育机构54294个,在学人数已突破639万人,比1996年分别增加了86%和108%。同时民办教育的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出现了一些规模和影响较大和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民办学校。西安和北京的个别民办高校人数已突破2万人,全国有颁发国家认可的学历资格的民办高校已经达到80余所。而国家在政策措施上也逐渐向民办教育倾斜,从1999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到2002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都体现出国家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从内部来看,公立学校“转制”的原因较为复杂,一部分是基础较好的公立学校希望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另一部分是难以生存的公立学校希望通过“转制”能给其带来新的生机。由于民办学校拥有更大的收费、人事、招生等方面的自主权,公立学校拥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和社会生源。公立学校正是想通过走“转制”的中间道路,借助民办学校已有的更大的自主权和运行机制来扩大竞争优势。而由于当前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部分“转制”后的公立学校具有公办、民办学校的“双重身份”,既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又拥有对国有资产的控制权。某些“转制”的公立学校正是利用这种“双重身份”获取双重利益。

不论是外部还是内部因素的作用,公立学校“转制”行为都是受到一定利益的驱使所致。而资本的逐利性和教育的公益性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这一矛盾是解决教育与市场关系的要害,所以政府应当对公立学校的“转制”问题进行合理的政策指导与制度规范。

三、我国公立学校“转制”的管理

我国公立学校的“转制”现象的出现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当前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对“转制”后的公办学校的管理。而目前理论界对公立学校“转制”问题所进行的专门研究还很少,政府在对待公立学校“转制”问题上的态度也比较模糊,从而致使公立学校的“转制”现象成为一个无人过问的“真空地带”。由于缺少相应的规范,所以“转制”后的公办学校的管理局面较为混乱,如各种不规范的公办转制学校挤占了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经营不善的公办转制学校的变相营利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等。由于公立学校“转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所以应从实际出发,既要加强国家对公立学校“转制”的宏观指导,又要保证市场对公立学校“转制”的有效运行。

对公立学校“转制”的管理应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进行。从外部管理来看,公立学校的“转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有效补充,对于打破我国公立学校“一统天下”的局面,提高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应当创设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公平竞争与合作互利的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环境。而从经营方式来看,“转制”后的公办学校属于民营教育的一种形式,所以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应当对公办学校“转制”做出详细的法律规定,特别是对公立学校“转制”的产权制度、税收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教育中介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要做出明确的规定。从内部管理来看,应当逐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和董事会制度。由于我国公立学校“转制”的情况较为复杂,而与“转制”后公办学校有关的各项制度还不健全,所以对要求实行法人办学和校董事会制度还很难一概而论。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目前我国公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由校长代表国家实行对学校各项事务的管理,所以说具有实行法人办学和校董事会的良好基础,可以考虑在不同程度上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和董事会制度。

总之,公立学校“转制”的发展前景应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当充分发挥公立学校“转制”的优势,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与法规,积累和借鉴各种公立学校“转制”成功管理的先进经验,并总结和吸取一些学校“转制”失败的教训,从而使我国公立学校的“转制”向着积极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劳凯声.重构公共教育体制:别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世界教育报告[N].2.

[3]张民选.转制学校:实事、成因与前景[A].丁刚.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市场报》转制记 篇3

一年前的9月,朱月华攥着一叠发言稿,走进了人民日报社大院里的《市场报》办公楼。在这里,她已经工作了12年。

她和同事们聚集在会议室,《市场报》社长李庆文说,今天的全体大会,是探讨《市场报》的改革问题。

当时大部分人,都提出了一些细化内容的方式,总体目的还是让他们很多年来赖以生存、有着深厚感情的这份报纸“走活”。

轮到朱月华发言了,她说,《市场报》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走到了尽头。所有人顿时噤声,这个结论,让李庆文也暗自一惊。

后来,朱月华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形容她发言时的心情。

6个月后,2009年3月30日的《市场报》,在封面刊登题为《风雨兼程三十载市场报今日向读者道别》的文章。至此,隶属于《人民日报》、有30年历史、曾辉煌一时的《市场报》停刊,改为《中国能源报》,2009年6月2日创刊。

《市场报》的转身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在那前后停刊的还有《中国足球报》、《中华新闻报》等,它们身后都有一个更大的背景:在中央的强力推动之下正在全面提速的文化体制改革。

“转制”成为这一阶段的核心议题。改革不再是报刊出版单位内部的小打小闹,而是时代推动的脱胎换骨。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对《市场报》应该都不会陌生。

1979年10月1日,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人民日报社的《市场报》正式创刊。

这份报纸刚一上市,在北京、上海,人们排起了长队争购,据说当时上海市委领导知道后派人去买,竟然没买着。

在北京,西单的一个销售点1小时卖出1万份,全天卖出9万份;在合肥、南京,购买者甚至挤垮了邮局的柜台。

“市场报销量最好的时候,到了85万份左右。”1988年,杨春生就曾在《市场报》工作过,90年代后长期留在了《市场报》。而现在,他是《中国能源报》的副总编辑。

“从1979年创刊到1989年,是《市场报》为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确立而奔走呼号的十年。”李庆文非常感慨。

在这十年,市场报从冲破禁锢刊登广告,甚至登载征婚启事;从在产品经济年代“逆流而行”,为商品流通摇旗呐喊,为产供销牵线搭桥,倡导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

它设立“市场预测”、“缺货登记簿”、“顾客推荐和评议”、“国外新产品”等信息服务栏目,成为当时最具有服务意识的报纸。

历史走入新的纪元,一切在悄悄改变。

“当‘市场’这个词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里最耳熟能详和生气勃勃的名词时,当市场已经彻底被政府肯定,被公众接受和理解的时候,尤其是市场经济已确立并逐渐完善,市场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的时候,读者就不再需要《市场报》的启蒙教导。”李庆文说。

但是更关键的问题,还是原有管理体制的落后。

“我来市场报以后,几乎是一年换一个领导。”朱月华说,“当时单位里风气不是很正,有一些小团体,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大家都把心思用在职称职务上,新来的同志有些委屈,因为机会很少,多数情况下还是论资排辈,所以积极性也不高。”

朱月华说的情况,还是针对《市场报》内有事业编制的人员。90年代以后,不少合同制的采编和经营人员被招入,“同样的工作,不同的待遇”,让这些“体制外”的人心有不平。

“这种不平等,让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人都没有工作积极性。”李庆文分析。

《市场报》虽也进行过多次改革,但都“换汤不换药”,销量和影响力一路下滑。

“90年代销量是20多万份,到了2005年急速下滑,后来只有不到10万份。”杨春生说。

2008年春天,李庆文在《中国汽车报》社长位置上同时接手《市场报》的第一天,会计就跟他说,账面上只剩几万块钱了。

人民日报社编委会决定,根据中央文化产业改革的精神,对《市场报》进行内容和管理机制上的全面改革。究竟改到什么程度,“临危受命”的李庆文心里还不太有数。

成了独立法人,还要变成有限公司

在那次全体大会之后,《市场报》内部基本形成了三种意见,一是牌子保留,但是内容定位更专业化,做成高端经济类媒体;二是彻底结束《市场报》,改办别的;三是延续李庆文在《中国汽车报》时的一个想法,办一份定位于中小企业的报纸。

“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市场报》结束,过去也搞过不少改革,都是在内容或者出版形式上想办法。”朱月华说。

时近年末,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李庆文心里萌生:彻底结束《市场报》,办一份能源类综合性报纸。

“在能源领域还没有一份综合性报纸,现有的基本都是一些大企业的内部报纸,这是一个市场缺口,有空间。能源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也符合人民日报社这个主办单位的身份。”

李庆文向人民日报编委会提交了自己的意见,他拿不准这样“全面推翻”一份老牌报纸,是否会让高层领导产生顾虑。

出乎意料,“那天的会开得特别短,十几分钟就结束了,几乎所有的编委会领导都一致同意我的方案,觉得能源这个方向选得很好,同时,编委会也决定为新报纸投资500万。”李庆文告诉《望东方周刊》。

所有员工都接到了停刊的消息。尽管心理准备不足,但在那之前,因为早已知道要进行“转企改制”,不少事业编制的员工已经开始为自己“找出路”。

“当时大家还是比较担心转成企业以后的工资待遇,包括退休后的安置问题。大部分跟我一样有人民日报正式身份的人,都在往‘大报’里活动。”朱月华就是在那个时候,离开了《市场报》,调入“大报”(人民日报社)的研究中心。

而学法律出身的丁曼丽,也在左右矛盾之中。当时“大报”里也有部门联系她,但她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现在,她的职务是能源报专刊部主任。

杨春生属于“坚定派”,“《市场报》的问题就是管理机制问题,理顺了未来发展肯定没问题。”

“还有一部分年纪比较大的老员工,50岁上下,恐怕难以接受市场化媒体的工作节奏。《市场报》虽然停刊了,但是我们设立了网络版,让他们继续工作,老人老办法。”李庆文说。

到《中国能源报》创刊时,留在报社里的还有20几名事业编制的老员工,大部分都在网络版,真正在《中国能源报》里工作的只有4个人,都在领导职位上。

而《中国能源报》的80多名采编经营人员全部是新招聘来的,大部分是刚毕业的研究生。

同时,《中国能源报》也成为了独立法人,“下一步,就是要从事业单位改成有限责任公司。”李庆文说,那时候,就真正完成了转企改制,《中国能源报》将成为人民日报参股51%、下属《中国汽车报》参股49%的有限责任公司。

“以后我们还要上市呢。”他很有信心。

在市场车轮下角逐

“报社当时给我们的500万,如今我们还剩下400万。我跟同志们说,如果到年底,账上还是这500万,我们就胜利了。这一年,我们干了太多事情。”李庆文说。

新生的《中国能源报》创刊4个月,发行情况到底如何?

“报纸征订一般是在年末,而《中国能源报》是在今年年中创刊,所以不占优势。一些《市场报》的老订户,我们给他们和以前同样的价格,不过也有一些单位和企业退订。真正的发行情况,要到年底才知道。”杨春生说。

在工作中,丁曼丽的确感觉到了新气象。“不管是什么身份,只要你努力,就有机会。”她的部门现在有六七个人,都是新招聘进来的研究生。

“从《市场报》改制开始,我们的事业编制这部分就已经冻结了,后来所有进来的人都是合同制,都要竞聘上岗。”李庆文说,新报纸完全是市场化媒体的运作模式。

“我们每天早上8点半上班,都要打卡的。”改制后新应聘进来的郭力方说。

但是对《中国能源报》的未来发展,朱月华也有一些担忧。“我也到很多大的能源类企业进行过调研,他们的确需要一张高端的综合类报纸,前提是你得先做到高端。所以《中国能源报》必须做到高品质,根本的问题是人才。”

“现在《中国能源报》80%以上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学历高但经验不够,这些人做记者可以,做编辑有些勉强。而老《市场报》的主力几乎都走了,导致它现在有点‘人才真空’。”朱月华说。

“对老《市场报》人员的安置,到现在还是一个大问题,我们每天还要处理很多这类事情。”杨春生说,改成企业以后,他对自己退休后的待遇还有些担忧。

科仪中心转制工作总结 篇4

一、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雏形

沈阳科仪中心作为科学院京外第一家完成转制单位,于4月18日领取了公司法人工商营业执照,5月18日举行了挂牌仪式。随着沈阳中科仪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注册的完成,沈阳科仪中心实现了由传统体制下的科研事业单位向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有限责任公司转变的历史性跨越。

实现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科仪中心经过转制,完成了财务清算清产核资和核销不良资产及资产评估等项工作,明晰了产权。

建立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

由于旧体制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政企不分,导致职工没有忧患意识,对企业的命运、对企业资产的增值保值漠不关心。由于科仪中心的体制改革是把产权清晰作为切入点来推动整体转制的,通过经营、技术、管理骨干持股,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质的飞跃。使职工充分认识到:科学院将不再为科仪中心经营负无限责任,双方将以产权关系代替以往的行政隶属关系,企业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当这样一个本质性的变化出现后,所有职工对公司发展的关心程度要远远大于过去那种传统的模式,从而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职工精神振奋,干劲倍增。中心创总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和为20准备合作任务四个历史新高,这在中心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二、解决了困扰科仪中心发展的一些难题

(一)实施了机构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机构改革一是是取消了研究所模式的研究室,成立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事业部。调整了各事业部主营业务和产品方向,优化了资源配置,以利逐步形成定型批量产品。克服了原研究室之间产品领域交叉,互相竞争项目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成本高、市场丢失等弊端。二是成立了产品开发部,从组织上加强了新产品开发的领导力度,公司一位副经理兼任产品开发部部长。三是成立了综合办公室(办公室、人事、教育、党办、工会、纪检合属办公)。交叉兼职,管理人员大精减。

用人制度改革主要是打破职务、职称界限,实行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择优聘任。根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确定内部编制和岗位,除中心领导和党群干部外,实行全员下岗。自上而下逐级竞争上岗,择优聘任,职工竞争意识和危机感明显增强。由于打破了论资排辈的界限,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分配制度改革主要是封存职工原事业单位工资标准,作为档案工资管理。按照岗位职责,重新制订了工资标准和发放办法。以岗定薪,绩效挂钩,动态管理。分配制度改革后,中层以上干部和青年科技骨干工资有较大的`提高,最多的可增加一倍;普通工人工资降低幅度较大,最多达40%;其他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及技术工人工资基本保持原有水平,略有升降;而资力老的非骨干人员工资有所下降。

(二)清理了中心下属公司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心根据当时的工作需要,先后投资创办了五个公司。这些公司的成立,曾经为解决人员分流、创造就业机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过贡献。但由于内部管理不善和市场变化等原因,逐渐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有的公司还产生了法律纠纷,给中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通过转制,中心清理并撤消了四个公司。

(三)妥善安置和处理了待岗人员

由于中心多年来用人制度是只进不出,造成大量冗员。除极少数是因管理部门减员下岗外,大多数下岗人员是因为个人原因下岗的。对此,中心采取措施分类管理下岗人员,对距离退休五年内的实行内部退养;对愿意竞争上岗的提供岗位;对愿意交自身费用保留中心籍的,允许其保留在册职工的身份;对因个人原因离岗和出国不归的,分期按自动离职处理;以及对待岗期仍无工作岗位的办理调出、辞职、终止合同、解除合同等多种方式。

上述问题的解决,为中心顺利实现整体转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公司发展战略及任务

公司决策机构经反复研究,确定的发展战略是:加强现有产品经营,实现平稳发展;开发新产品,实现快速发展;加强资本运作,实现跳跃式发展;引进现代科学管理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现有产品经营,实现平稳发展应是新公司成立后的首要任务。

我们必须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入手,增加盈利能力。从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成

本管理确实是我们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应该重点抓好。我们要在获得ISO-9001质量认证的基础上,投入资金,购置必要的硬件设备,全力把产品质量提高上去,这样做不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产品的整体质量,而且会赢得更多的国内用户并有足够的勇气进入欧美、日本市常我们必须走质量效益的道路,实现向管理要效益。

(二)开发新产品实现快速发展是新公司成立后的重要任务

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企业的竞争力就是通过产品的竞争力来体现出来的。鉴于公司现有产品非标、单件、小批量,市场面窄的特点,没有规模效益,已不能满足公司未来发展的需要,尽管它还将在今后的经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为了能使公司从规模中求效益,从创新中求发展,步入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必须加强批量产品的开发工作。

今后公司将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在认真总结过去开发新产品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做到四落实:落实负责人、落实开发资金、落实相关政策、落实具体任务。目前,已安排一位副总兼任产品开发部部长,加强了组织领导,及时制订并落实研发人员的待遇问题和研发条件,要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出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批量产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创造条件,抓住机遇,争取成为上市公司

科仪中心转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只是自身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下一步我们还要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并组织上市。

由于整体转制后的公司是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有限责任公司,在转制工作实施中已经兼顾了公司下一步上市的问题,我们要在适当时机,将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寻找机会上市,扩展融资渠道,使公司的产权结构更趋于合理,真正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并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自己。

(四)引入现代科学管理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转制 篇5

2015江西农信社热点:农信社转制农商行

2015年农信社考试招聘公告暂时还没出来,中公金融人提示您早点备考

4月5日,德勤中国发布《2012年中国银行业十大趋势与展望》报告。对于2012年农村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革,其发言人,德勤中国王鹏程表示:“过往的一年,很多农村金融机构开始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金融势必也会伴随着三农的推进,向这个领域挺进。”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由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组成,其主要业务是为农村家庭以及微小型企业提供贷款。而自2003年国家允许私人参股信用社改革股权结构以来,股份制的改革一直成为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导方向。

2011年银监会提出,现有农村合作银行要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并且要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农信社股份制改革。截止2011年8月,全国农村信用社资格股占比已降到30%以下,已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55家,农村合作银行210家,农村银行机构资产总额占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41.4%。

在股权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的同时,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越发突出。报告分析称:“目前,在经济发达领域和中西部偏远地区呈现出十分不同的发展步伐,进而导致了明显的‘二元化’现象,体现出传统农业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的紧要和迫切。”

报告称,尽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总资产超过了10万亿,但各地农合机构的资质相差悬殊,规模自几百亿到近万亿不等,资本充足率、不良率、盈利能力、体制机制等差别甚大。而且许多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存在较高的不良资产总量,出现了资不抵债的现象。

报告显示,江苏省农村信用社2009年不良贷款余额为109.73亿元,占全省农合机构的不良贷款总额的59.3%;不良贷款率为7.46%,分别比农商行和农合行高5.71和3.2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7.2%,分别比农商行和农合行低5.34和3.05个百分点。

因此,如何降低不良贷款,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革,成为了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目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正逐步转变为农村商业银行,以更好服务于农村地区的发展。

2010年12月,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社会公众持股的农村金融机构。在此之前,2008年3月,银监会公开表示鼓励条件成熟的农村商业银行择机上市,支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而张家港、吴江、常熟、江阴等多家农商行自2007年就积极谋划上市,但IPO工作一度进程缓慢。

2009年以来,拟组建银行机构的农信社也均选择了农商行模式,这对于农信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德勤中国的报告分析称;“农商行之所以发展比较快。正是因为产权明晰,制度规范,定位正确,理念也比较超前。”

报告显示,2010年农商行资产总额达到27670亿元,占比农村金融机构19.53%,占比银行金融机构2.90%。而近几年来,农村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也很快,农村商业银行2010年的

jx.jinrongren.net

jx.jinrongren.net

税后利润达到279.9亿元,2007年至2010年的四年平均增长达到87%,而农村信用社的4年年均增长率仅有6%。

各地的农村金融机构在深化产权改革的同时,也加紧了对外扩张的步伐。开始异地支行,主发起设立控股村镇银行和对外投资参股是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三种主要模式。

目前,张家港农商行,已开设了3家异地支行和主发起设立的2家村镇银行,业务经营均实现放量增长。未来三年内,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将到四川,陕西等7省市设立分行。张家港农商行,也已开设了3家异地支行和主发起设立的2家村镇银行,业务经营均实现放量增长。除此之外,许多金融机构也选择开设村镇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等都已设立了村镇银行。

更多2015江西农信社招聘考试信息请关注江西中公金融人网

转制 篇6

颁布机构:北京市财政局 北京市国家税务局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2010-06-24

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宣部关于公布学习出版社等中央所属转制文化企业名单的通知

各区县财政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市国家税务局直属税务分局,市地方税务局直属分局:

现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宣部《关于公布学习出版社等中央所属转制文化企业名单的通知》(财税[2010]29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宣部《关于公布学习出版社等中央所属转制文化企业名单的通知》(财税[2010]29号)

北京市财政局 北京市国家税务局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二○一○年六月二十四日

网址:http://-1问法网——中国最快捷的法律咨询网

附件:

中央所属转制文化企业名单

学习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中华书局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转制农机科研机构迎来政策利好 篇7

《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 旨在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促进科技进步, 规范科技开发用品的免税进口行为。免税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包括研究开发、科学试验用的分析、测量、检查、计量、观测、发生信号的仪器、仪表及其附件;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提供必要条件的实验室设备 (不包括中试设备) ;计算机工作站, 中型、大型计算机;在海关监管期内用于维修依照本规定已免税进口的仪器、仪表和设备或者用于改进、扩充该仪器、仪表和设备的功能而单独进口的专用零部件及配件;各种载体形式的图书、报刊、讲稿、计算机软件;标本、模型;实验用材料等。

2007年8月, 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执行《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转制科研机构名单 (第一批) 中, 便包含了3家转制农机科研机构, 它们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到目前为止, 享受这一优惠税收政策的转制农机科研机构达到了13家。

浆站转制与“蛋白荒” 篇8

生物制品中的佼佼者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我国血浆制品行业已有近20年历史,逐渐形成产业化,而人血白蛋白是生物制品中的佼佼者。医疗技术的发展,是人血白蛋白类药物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各类手术治疗中,人血白蛋白在增加循环血容量和维持血浆渗透压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治疗创伤、烧伤,整形外科手术及治疗脑损伤的主要药物,也是防治低蛋白血症以及肝硬化、肾水肿等恶性病变不可缺少的药物,而且在抗肿瘤及免疫治疗中也有极大需求。

供浆大军壮大,争论随之而来

1996年12月,国务院发布《血液制品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对血液制品管理进入了法制化轨道。据统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颁发过180多个人血白蛋白生产批文,有30多个厂商涉足这一品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血液制品处理血浆量为2700吨,2002年为3000吨,2003年为3800吨,2004年和2005年由于血浆因素增长量不大,约有4000吨。其中,白蛋白2003年销售收入在19亿~20亿元。据专家分析,从整体市场容量看,在今后5年~10年,白蛋白市场需求在现有基础上至少还可以增加一倍以上。

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有丰富的“浆源”供应,需要大量稳定的、健康的“浆源”存在。然而,随着供浆大军的壮大,争论随之而来:类似贵州这些落后地区,地方政府是否要把血浆采集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来对待?

反对者经常拿河南说事。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倡导“血浆经济”的河南省,参与经营的个人和企业纷纷暴富,河南省为此也增加了几亿元的税收,却留下了很多艾滋病患者。多年来,河南省被卖血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名声所累,至少有数百亿元的投资擦肩而过。

“上世纪90年代浆站没人管,但如今情况完全不同。正规浆站出事的概率要远远低于煤矿、矿山和交通运输行业。对‘血浆经济’现象,无论个人和社会都应该以一种客观看待的心态,而不能一味将其视为丑陋或负面情况。”这是坚持血浆市场化的一部分人的观点。

血浆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如果运用得当,完全可以做成一个产业,甚至称得上“朝阳产业”。他们反证,在无法找到血浆制品类药物替代品的情况下,无视血浆经济的客观存在,甚或刻意回避,危害更大。但是他们质疑,“浆源”卖血浆得到的是所谓营养费。生产企业卖出的血液制品按市场论价,这对“浆源”是否公平?

浆站转制与“蛋白荒”

尽管有关血浆采集是否属于经济活动、血浆供给能否市场化的争论已持续多年,但一直到浆站改制,血浆作为一种生产原料的经济价值才得以完全体现。

“北京多家医院人血白蛋白用药告急”,这是今年4月出现在某媒体上的大标题。报道说,“蛋白荒”正在全国各地蔓延。在北京一家社区论坛上,甚至出现网民“跪求白蛋白”的帖子。

2006年4月,卫生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共同下发《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的工作方案》。《转制方案》规定,原来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单采血浆站转制为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血浆站与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建立“一对一”供浆关系。对于今后由非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的单采血浆站,一经查实,将注销单采血浆许可证。有关官员表示,此举是为控制经血传播艾滋病和其他疾病,理顺对单采血浆站的监督、管理体制,适应行政部门职能转变的要求,既理清生产者与监管者的边界,也斩断单采血浆站与生物制品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

记者采访发现,卫生部门一些同志并不认可转制,直接原因是对血液制品安全的担心。“采血浆是一项非常严格的工作,完全交给企业去操作不一定是好事。现在卫生部门由管理者变成监管者,直接责任被卸下,但是由企业经营的社会风险却增大了。因为转制后血浆站完全成为企业采集原料的车间,在利润推动下,安全问题不能不令人担忧。”龙里县血浆站原负责人说。

《转制方案》规定,单采血浆站转制应在2006年年底前完成。但据记者了解,真正按期顺利完成转制的浆站并不多。“企业收购单采血浆站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既然是协议,就有谈判,就必然有利益的博弈。”江苏某生物制品经营公司负责人说。据测算,一个生物制品企业每年至少需采集150吨原料血浆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因此,拥有一定数量的单采血浆站是企业获利的必要条件。“浆站就好比生物制品企业的油田,趁转制多占几个油田,就意味着将来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当然,受血浆蕴涵巨大利益吸引的不只是生物制品企业。“一个浆站全部资产满打满算也就值100万~200万元,但在一些地方却被炒到了2000万元。”某大型生物制品公司销售负责人告诉记者,“看到企业掏钱,浆站所在地政府都想多分一杯羹。没办法,只能来来回回地谈。”据记者获得的消息,截至今年6月底,中部一些省份的浆站仍未完成转制,个别单采浆站的“标价”达到了2500万元。

转制 篇9

第二条 《暂行规定》第六条第二款规定:成为合伙人前3年内没有因为执业行为受到行政处罚。对于本项条件的认定,按下列原则办理:

转制过程中新成为合伙人的注册会计师,应当符合上述条件;转制前已经是事务所股东或合伙人的注册会计师,不受前款规定限制,但在转制前3年内受到暂停执业半年以上行政处罚的,不得担任转制后事务所的合伙人。

第三条 事务所应当高度重视转制合伙协议制定工作,充分听取各合伙人的意见,确保合伙协议的制定过程公开透明,内容科学合理,表决程序与结果合法合规、有据可查。常州上元会计培训,常州上元会计实务培训,常州上元会计上岗证培训,常州上元会计初级职称培训,常州上元报关员培训,常州上元会计证培训

事务所在办理转制过程中,可以聘请律师等专业人士提供法律意见咨询,可以聘请公证机构对合伙协议表决过程等关键环节、关键文书进行公证。

事务所在制定转制协议、办理转制过程中出现较大内部纠纷,给行业形象和社会声誉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由财政部门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取消或限制其享受有关扶持政策。

第四条 事务所应当按照内部决策程序,对转制前形成的职业风险基金留存期、留存期满后的分配方式等进行书面约定,事务所在转制前形成的职业风险基金在转制后应继续留存且留存期不得少于10年。

第五条 事务所向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提出转制申请后,总所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应当向事务所各分所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发函了解拟任合伙人所受行政处罚情况;也可以由事务所分所直接向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分所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为拟任合伙人出具行政处罚情况证明,由事务所总所汇总有关证明材料后向总所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提交。

财政部对拟任合伙人直接作出处罚的,由财政部监督检查机构负责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第六条 转制过程中新成为合伙人的注册会计师,应当由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为其出具能够证明《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暂行办法》(财政部部长令第24号)第九条第四项情况的审计业务情况证明;转制前已经成为事务所股东或合伙人的,不再提供相关连续执业证明。

第七条 转制过程中新成为合伙人的其他专业资格人员,其5年连续执业证明和前3年内行政处罚情况证明,由其行业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出具。确实无法出具的,由所在专业机构出具。出具证明的单位及其经办人员、审批人员应当对证明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八条 财政部门批准事务所转制后,应当收回转制前事务所执业证书,并予以公告。事务所不得再以原所名义执业。

第九条 事务所转制后,分所名称统一为“XX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行政区划+分所”。各分所持事务所总所转制批准文件到分所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变更手续办理完毕后,到分所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第十条 事务所转制在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管理系统中的操作按变更办理,有关操作由财政部在系统后台处理,不再沿用在系统中新增事务所并办理人员转所的原有程序。

第十一条 事务所转制后应当注重合伙人梯队建设,重视中青年合伙人培养,形成首席合伙人等核心管理人员新老交替、顺利衔接的良好机制。

第十二条 事务所应当以转制为契机,狠抓内部治理、严格质量控制,加快完善“权责清晰、决策科学、管理严格、和谐发展”的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人员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技术标准、信息系统协调统一的内部一体化管理制度,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积极培育人合、事合、心合、志合的合伙文化,促进事务所健康可持续发展。

转制 篇10

国办发[2008]1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拟订的《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八年十月十二日

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

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积极稳妥的促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特制定以下规定:

一、关于国有文化资产管理

1.财政部门履行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管职责。

2.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要认真做好资产清查、资产评估等基础工作,资产变动事项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并按有关规定办理;其中,涉及重大国有文化资产变动事项的,文化行政部门应当报请党委宣传部门审查把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监管企业所属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资产变动事项,应当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批。

3.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与原主管主办单位脱钩的,其资产财务关系在财政部门单列,由财政部门履行文化企业的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职责;转制后与原主管主办单位国有资产隶属关系不变且符合国家规定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维持不变。

4.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过程中已对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探索的地区,可结合本地实际继续探索实践,逐步调整、完善和规范。

5.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同时,应坚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尽快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二、关于资产和土地处置

6.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在转制过程中,对清查出的资产损失按规定报经批准后进行核销;转制后执行《企业财务通则》。

7.转制为企业的出版、发行单位,转制时可通过资产清查,对其库存积压待报废的出版物做一次性处理,损失允许在净资产中扣除;对于出版、发行单位库存呆滞出版物,超过一定期限的,可以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据实扣除,不采取税前提取提成差价等准备金办法。转制企业已作为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呆滞出版物,以后处置的,其处置收入应纳入处置当年的应税收入。

8.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其使用的原划拨土地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仍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经评估确定后,以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处置,转增国家资本。

三、关于收入分配

9.转制后在职职工执行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职工工资分配应参照劳动力市场价位,合理拉开差距。

10.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独资企业的经营者收入分配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1.对在职职工现在工资外补贴、津贴、福利等项目进行清理,其中合理的部分纳入工资分配;对经营者在交通、通信等方面的职务消费,应结全相关制度改革,逐步纳入其个人收入。原事业编制内职工的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中由转制企业所属集团负担部分,转制后继续由集团拨付。

12.有关部门根据文化企业劳动力市场价位,对转制后的企业的收入分配进行指导和调控。

四、关于社会保障

13.转制后自工商注册登记的次月起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转制时在职人员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14.转制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原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转制后这类人员离退休待遇支付和调整的具体办法,按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2]2号)和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人事部、财政部、科技部、原建设部《关于转制科研机构和工程勘察设计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等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2]5号)相关政策执行。

15.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企业的办法执行。在转制后5年过渡期内,按企业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如低于按原事业单位退休办法计发的退休金,其差额部分采取加发补贴的办法解决,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具体办法按劳社部发[2002]2号文件的相关政策执行。各地在做好社会保障政策衔接的同时,应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企业与事业单位退休待遇差问题。

16.离休人员的医疗保障继续执行现行办法,所需资金按原渠道解决;转制前已退休人员中,原享受公费医疗的,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基础上,可以参照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实行医疗补助。

17.转制后具备条件的企业可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并通过企业年金等方式妥善解决转制后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问题。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的企业缴费分别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企业成本中列支。

五、关于人员分流安置

18.对转制时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人员,在与本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以提前离岗,离岗期间的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不变,单位和个人继续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按企业办法办理退休手续。

19.转制时,要按照《中化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与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职工在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转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转制后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办理。转制后根据经营方向确需分流人员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规定处理劳动关系,对符合支付经济补偿条件的,应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20.转制企业应当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转制时,对提前离岗人员所需的基本待遇及各项社会保险费、分流人员所需的经济补偿金,可从评估后的净资产中预留或从国有产权转让收入中优先支付。净资产不足的,财政部门也可给予一次性补助。

六、关于财政税收

21.财税部门应认真落实现行税制中适用于转制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

22.原事业编制内职工的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中由财政负担部分,转制后继续由财政部门在预算中拨付;转制后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已经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23.为保证转制工作顺利进行,同级财政可一次性拨付一定数额的资金,主要用于资产评估、审计、政策法律咨询等。

24.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免征企业所得税。

25.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

26.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涉及的企业所得税,以及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等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具体优惠政策由财政部、税务总局根据转制方案确定。

27.党报、党刊将其发行、印刷业务及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的文化企业,所取得的党报、党刊发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

七、关于法人登记

28.转制后的企业名称,可用原单位名称(去掉主管部门),或用符合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的其他名称。

29.转制后需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

八、关于党的建设

30.根据中央要求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在转制过程中,要按照党章规定,根据转制后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同步组建、改建或更名党的基层组织,选配好党组织负责人。转制后企业内部的党组织设置,也要随着企业组织结构和党员分布状况的变化,及时进行充实调整,充分发挥转制后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转制后企业党组织的领导关系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和开展党的工作,有利于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原则确定。

上述政策适用于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的地区和转制企业,有关名单由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执行期限为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

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

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特制定以下规定:

一、关于财政税收

1.中央财政和有条件的地方财政应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制定相应的使用和管理办法,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企业发展。

2.对电影制片企业销售电影拷贝、转让版权取得的收入,电影发行企业取得的电影发行收入,电影放映企业在农村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

3.2010年底前,广播电视运营服务企业收取的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并报财政部、税务总局批准,免征营业税,期限不超过3年。

4.对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等按规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境外演出取得的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按现行税收政策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5.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减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产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二、关于投资和融资

6.对投资兴办文化企业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并不得收取国家规定之外的任何附加费用。

7.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按照《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发[2005]10号)执行。

8.经批准设立国有或国有绝对控股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对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改制重组和并购,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9.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利用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投资开发战略性、先导性文化项目,进行文化资源整合,推动大宗文化产品出口,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可给予一定的贴息。

10.针对文化企业的特点,研究制订著作权、文化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和质押办法,引导商业银行对文化企业给予贷款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加大信贷支持。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开发适应文化产业的贷款担保服务。

11.通过公司制改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上市。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鼓励文化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

三、关于资产和土地处置

12.发生合并或分立、公司制改建以及整体出售情形的文化企业,可依据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清查全部资产,清查的资产损失可以依次冲减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实收资本。

13.出版、发行企业库存呆滞出版物,超过一定期限的,可以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据实扣除,不采取税前提取提成差价等准备金办法;不采限税前提取提成差价等准备金办法;已作为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呆滞出版物,以后处置的,其处置收入应纳入处置当年的应税收入。

14.国有文化企业使用的原划拨土地,改制前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改制后,土地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仍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经评估确定后,以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处置,转增国家资本。

四、关于工商管理

15.允许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非货币财产作价入股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超过70%。

国有文化企业应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上一篇:亮眼看中国主题活动方案下一篇:实验室管理习题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