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应急处理系统

2024-06-25

水污染应急处理系统(共8篇)

水污染应急处理系统 篇1

生活饮用水污染应急处理预案

一、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责

为加强对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实施应急处理,成立大连松木岛水务有限公司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处理工作。

长:衣凤林

副组长:王汝邦

成员:刘

孔大伟

史序远

于来波

高起巍

于少帝

王秀云

主要职责:负责发生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时,及时启动应急处理预案,对事故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部署协调应急救援工作,并及时做好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具体调查、处理、救援及上报工作,积极配合协调供水水厂与上级各主管部门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二、预防措施

1.制定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应急预案:根据水务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上报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

2.建立健全水务有限公司各项供水卫生管理制度:形成由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水厂生产副经理主抓,工段长及运行人员具体执行的管理模式,并逐一认真落实,达到实效。

3.加强水务有限公司净水厂全体运行人员卫生知识的培训:组织净水厂全体人员学习现行生活饮用水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有关卫生要求,使其知法、懂法、自觉守法,不断增强依法供水、管水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按要求履行其职责及义务,保证所供给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同时开展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及救援知识专门培训和教育,增强水污染事故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必要时进行现场实地演练。

4.加强生活饮用水供水设施消毒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加强对供水设施做好卫生防护、水质定期监测、蓄水池的定期清洗、消毒等工作,针对水污染事故多发季节和环节定期进行设备检查维修,发现存在水污染事故隐患立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时消除隐患。

5.配备水污染事故救援物品。

三、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的报告

1.建立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发生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按规定的时间及时、准确报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

2.任何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任何个人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

四、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

1.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后,大连松木岛水务有限公司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紧急组织有关工作小组和人员,立即赶赴现场,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迅速开展现场调查,查找污染原因及污染物,了解污染物的种类、性状、毒性及污染程度,掌握供水范围及接触人群身体健康危害程度等,分析污染的扩散趋势,并据此提出科学、行之有效的紧急控制消除污染措施。

2.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制定水质监测方案,科学采集水样和检测,快速找出主要污染物,并进行动态水质监测,及时掌握水质污染程度、污染趋势、水质动态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确定污染物、污染治理、恢复供水提供科学依据。

3.当出现生活饮用水受到严重污染、威胁供水卫生安全等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供水,在保证水质卫生安全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其他临时供水途径,以保证居民正常生活饮用水问题,避免和减少水污染对居民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4.发生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后,应依法立即、如实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水污染事故状况,配合上级部门开展有关调查、配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开展水质监测,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在卫生监督部门的指导下,制定限期治理方案,针对水污染环节和污染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控制事态进一步的蔓延和扩大,严防水污染事故再次发生。

5.当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得以控制,污染原因消除后,在恢复供水前,必须重新进行水质检测,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后方可供水,并公告居民,及时解除控制。

6.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后,配合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完成调查、控制、处理,并形成书面材料(内容包括事故经过、现场调查检测结果、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处理经过、效果、存在问题及建议等),按时逐级上报。

大连松木岛水务有限公司净水厂

2018年7月

水污染应急处理系统 篇2

1 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基本框架

美国的工业化发展起步早,速度快,其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集中出现。当时,有关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法制基本空白。于是,美国以完善立法为契机,逐步构建应急处理机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完善,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已基本成熟,其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具有典型的特点。

1.1 应对水污染事故的法律充足

美国关于水污染的立法开始于1948年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但是该法将水污染控制主要权力赋予地方政府,联邦政府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其无法在各部门间进行协调,导致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难以控制污染形势的发展。1967年的托雷凯伦号(The Torrey Canyon)油污泄漏事件和1969年的加利福尼亚州圣·芭芭拉海峡附近海域石油钻井平台井喷油污泄漏事件,促使美国加快对控制水污染事故法律的制定[3]。美国国会于1972年通过了《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确定了联邦政府对防治水污染的绝对权力,加大对水污染处理设施的拨款,还对水污染控制标准、排污许可制度、有效的执行机制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1977年,作为美国现行水污染防治法律的基础《清洁水法》出台,该法是在《1972年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基础上的一个修正案,主要监管排放到水里的有毒物质,控制污水排放,该法对联邦环保局制定和实施关于消除污染物方案、要求泄漏石油到通航水域的责任人负担高昂的清理费用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为了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美国于1976年出台了《国家紧急状态法》,该法对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程序和机构职能作出了详细规定,为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提供了周全的法律支撑。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于是,美国于1980年通过《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赋予联邦环保局一旦发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就可立即用基金来支付治理、补偿等费用的权力,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补偿机制提供了新途径。此时,美国突发性水污染应急法制基本成形。在逐步完善的应急法制影响下,美国《国家应急计划》已发展成为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的综合性应急导则,从国家到地方、跨区域、跨部门的国家综合应急响应机制也建立起来了,于是,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正式确立。饮用水受到污染会直接损害人们的生命与健康,所以美国很重视对饮用水安全的保护。美国《安全饮用水法》于1974年通过,先后经过1986年、1996年2次修改,采取许多行动加强对饮用水安全的保护,并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进行了明确规定,例如当污染物出现在供水系统或者水源并威胁到人们的健康而地方政府没有采取应急措施的时候,联邦环保局可以采取任何必要的行动来应对水污染事故。“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对饮用水资源保护的压力加大,于是,通过《公众健康安全和反恐怖准备及应对法》对水源安全技术、突发事故应急反应等方面进行规定,来加强对饮用水源安全的保护。根据社会发展与变化,把握时代特征调整应对策略,体现了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法制与时俱进的特点。

1.2 专门化的应急管理机构

随着突发性水污染应急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备,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内的机构职能划分也趋于完善。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由环境行政部门专门处理,但具体职能有国家和地方之分。在国家层面上,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统一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该署于2003年纳入美国国土安全部。美国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美国环保总署(EPA)则在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领导下适用法制化的应急预案具体处理环境污染方面的应急事务,而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就是适用这种机制。而国家应急反应中心是国家环保总局下设的一个常设机构,该机构为环保局在突发性污染事故方面提供信息支持。在地方层面,设立了地方应急规划委员会,有的州还设立专门的应急服务办公室,这些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地方政府及有关人员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突发性水污染应急预案的制定者自行决定预案的具体内容,EPA仅通过制定应急原则向他们提供指导以及一些技术性帮助。可见,专门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协调管理机构是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能够发挥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

1.3 多元化的损害救济模式

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措施方面也具有特色。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分为3个环节:准备、反应与复原。其中对于“复原”环节的设置,美国除了注重水环境的恢复、事故责任追究,还关注环境损害补偿社会化分担机制的构建,通过建立基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制度来实现环境损害补偿的社会化分担目标。这样,不仅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事后处理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还使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获得长远的物质支持,这符合工业化进程中风险分担机制所体现的环境正义要求。可见,这种多元化污染损害补偿救济模式是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第三个显著特点。

从应急法制空白导致面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措手不及到如今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已经趋于完备和成熟。实际上,每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不一样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构建应结合本国国情,照搬别国经验是不可行的。但法制完善、机构建设和损害救济在应急处理机制中的核心地位不容置疑。因此,立足我国现实,借鉴美国先进经验来完善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2 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检讨

行政法治原则是法治原则在行政法领域里的具体演化,分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以及行政应急性原则。当前,我国实行由行政应急性原则所支撑的框架下“中央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以应急预案为核心”的突发性水污染应急处理机制。这一处理机制的优点在于能够利用国家和全社会的资源与力量来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机制建设的成本较低。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预防、监测预警、处置、善后处理与工业生产之间的冲突逐渐激化,现有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缺陷日益明显。

2.1 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法律规范

我国在1995年的“全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九五’规划”会议上第一次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决策纳入研究范围。之后涉及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处理以及水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而上述法律并没有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作出针对性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作为综合性法律,第31条、第32条对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处理作出专门规定,为突发性水污染应急处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第31条只是对肇事单位应就突发性污染事件进行报告和采取措施作出规定。而第32条则规定,地方环保部门就突发性污染事件向政府报告,并由政府采取措施。这两条规定不仅粗疏,而且还停留在“报告制度”上,难以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发挥实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作为水资源的基础法律,其只是侧重于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以及防治水害方面的完善,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几乎没有涉及。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也并非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的专门性法律,该法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各种危机时要采取一些紧急措施和善后处理措施,而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只是其中的一种危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最新修订是在近几年频繁发生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导致饮用水危机背景下进行的,所以这部法具有明显的应对痕迹[4]。但是该法关注水体污染的监测、防治等方面的问题,其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只是规定了“依法做好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企事业单位防止污染事故发生的措施”、“水污染事故报告程序”这些内容,因为缺乏翔实且有针对性的操作,因此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处理作用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只是规定了近海水域污染采取的应急机制,而对于其他水域的突发水污染事故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总之,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立法远远滞后于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现实需求。

2.2 缺少统一、权威的指挥协调机构

环境要素固有的物理特性表明,环境要素按照自然属性形成了突破区域界限的系统。所以,面对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从预防到处理事故完毕,都需要各区域、各部门统一协作,共同对抗突发事故。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12条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则规定了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加上缺乏对各主管部门之间关系的明确规定,这就形成了各个行政区域、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发生后,缺乏统一、系统的组织形式。另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由政府设立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在我国还只是临时性的管理机构。这就存在2个问题:一是削弱了环境保护行政部门的职能,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采取应对措施本该属于环境保护行政部门的职能,但是却由临时机构代行,就使其不能充分发挥自身功效;二是该临时机构在人员组成、应急方案启动标准、应急措施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紧迫性,与其他参与应急处理的有关部门之间缺乏及时和有效的沟通,这就使得该机构在应对危机时难以将科学和高效的要求落到实处,从而影响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有效运作。

2.3 配套机制不健全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分为预防及监测、应对处置、善后处理3个过程,每个过程都有相应的机制来对应。但是从目前已发生的多起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来看,预警与监测系统、信息发布制度不完善导致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影响扩大,而善后处理涉及的责任追究、环境损害补偿等机制的缺失就使事故造成的社会危机和矛盾更难以缓和。显而易见,配套机制不健全使我国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难免出现束手无策的情况。

3 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任何机制的建设都需要长期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至今已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并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其强大的综合国力也支持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但我国不能对美国突发性水污染应急处理机制进行简单的移植,而是要结合我国环境行政管理领域里“双重管理”、“交叉管理”等体制的特点,借鉴美国先进经验来着重解决“法制完善、机构建设、损害救济”等首要问题,从而实现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跨越式发展。

3.1 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对法》

政府作为环境应急机制的主体,在应急处理机制运行过程中必须遵循法治要求,政府和官员必须尊重法律的权威,按照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和程序执政。既不能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和责任,又不能超出法律权限,任意滥用职权[5]。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作为水污染防治统一监督管理的实施主体,要对包括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在内的环境事故依法执政。这样才有助于实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法治化目标。当然,该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行政应急法制的完善。美国完备的应急法制使其能有效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我国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先行完善应急法制,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对法》或者涵盖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性污染事故应对法》是首要任务。结合我国立法特色,建议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推进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法制化:一是修订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专章设定“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二是先由国务院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管理制定专门条例,待时机成熟再专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对法》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性污染事故应对法》。无论哪一种途径都应综合运用社会危机管理和水污染防治的相关理论,也应包含以下内容[6]:(1)确立“响应迅速、决策科学、处置高效”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原则;明确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指挥协调机构及其法定职责,避免事发时因权责不明而贻误时机。(2)确定信息公开制度,即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和水污染状况信息统一面向社会公众发布。及时、迅速地公开权威信息有助于消除人们的疑虑和恐慌,避免谣言的传播。(3)明确事故涉及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及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应急行政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4)明确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环境损害评估原则和指标体系。

以上是完善应急法制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为了保持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法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立法完成后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与变化来适时调整法律规范。

3.2 建立流域性指挥协调机构

美国建立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作为国家级应急指挥中心来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故,而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域中,则实行以环境行政部门(EPA)为核心的指挥协调机制。我国要建立完整、系统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是必然的,但是这需要长期的努力以及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因此,结合当前国情,建立具有流域性、专业性、稳定性特征的突发性水污染应急指挥协调机构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一机构除了满足我国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现实需求外,还要结合我国环境保护行政机构设置的特点来实现低成本改革的目标。因此,应该对我国流域性环境保护机构进行制度内的调整。当前,我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是在各大流域水利委员会下设立的行使水资源保护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该机构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的双重领导,主要履行拟定流域水环境监测规程和省界水体质量标准、指导流域内水资源质量监测与调查、参与重大水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等基本水环境保护职能,这就具备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构的流域性和专业性特点。尽管如此,由于受到沟通协调机制、技术人员配置等因素限制,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在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并不能充分发挥其相应职能。以松花江苯污染事故为例,松辽水利委员会是水利部于1982年在东北设立的直属派出机构。1984年,为了加强松花江和辽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工作,该委员会设立了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但是,突发水污染事故时,该机构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未能将分散的政府职能部门有机结合起来,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局面,而环境保护部门在应急处理机制中核心地位被弱化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我国应在各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中增设“流域性水污染应急处理指挥中心”这一专门应急管理机构,对流域内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进行统一指挥与调度。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能应包含以下内容:(1)根据流域内水文特征、工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特点编制包含现场反应处理方案、安全供水应急方案在内的应急预案。(2)加强对流域内重点工业企业特别是高危化工企业的风险评估,进行危险源登记并随机检查。(3)与流域内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保持联动机制畅通。(4)负责应急资源的保障、应急处理设备的日常养护以及组织相关培训工作。(5)突发水污染事故时进行应急决策,并对流域内参与应急处置的消防、卫生、医疗等支援和保障部门进行统一指挥和协调。(6)将流域内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过程的信息汇总构建数据库,为将来应急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3 构建多元化的污染损害救济制度

环境侵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侵权的早期往往不易被发现,待人们有所察觉时,其财产、健康甚至生命已遭受严重损害。所以,赔偿损失就成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中广泛适用的一种责任方式,也是最基本的一种责任方式[7]。而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中,损害赔偿更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赔偿对事故受害方的及时救济体现了环境正义理念,有助于缓和污染事故带来的社会深层次矛盾,从而维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让事故责任方对污染事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有助于该企业在生产中重视环境成本考量。

目前,我国主要通过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两种形式来实现突发性环境污染损害救济。然而,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污染损害还具有复杂性、潜伏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如果按照传统“污染者赔偿”的救济机制,由责任者独自负担赔偿确实会超出大部分企业的承受能力,履行赔偿之日往往也是企业破产之时,这明显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以,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损害赔偿采用社会化救济方式[8]。

国际上主要通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和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制度两种社会化救济方式。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将责任风险社会化的一种商业保险。我国已经在江苏、湖南等多个省市开展环境污染责任险的试点工作,2008年9月湖南首例环境责任保险理赔事件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突发性水污染损害赔偿的社会化救济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继续完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首先,国家应尽早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赔偿标准,建立相应的评估机构来对水污染造成的损害进行经济上的定性评估和判断。其次,实行“自愿为主,强制为辅”的投保方式。对化工、石油等涉及危险品生产的企业实行强制保险,其他企业则实行自愿保险,对自愿投保者应予鼓励。国际上通行以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发生概率和污染记录确定企业投保方式的做法,这体现了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的原则,值得我国借鉴。再次,应该对突发实质性损害和累积性潜在危害的索赔时效进行区分,这不仅保证了赔付效率,还有助于赔付纠纷的解决。最后,国家应从政策上加强对环境责任险的支持力度。环境责任险的赔付金额很高,许多企业对险种认识不足,加上环境责任险的保费高于其他险种,投保积极性往往不高,这就增加了承保单位的运营成本。因此,现阶段国家的政策向环境责任险倾斜是十分必要的。

污染损害赔偿基金是通过社会捐助、国家拨款以及税费征收等途径建立的专门资金,被用于补偿污染事故受害方,与环境责任险的救济功能相似,也都体现了风险分担的原则。而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由一个事先设立并持续运营的基金组织来管理,如美国的超级基金(Superfund)。超级基金的初始资金分别来自联邦拨款(占初始基金总额的13.8%)和对生产、进口有害物质的石油、化工行业征收的专门税(占初始基金总额的86.2%)[9]。在我国,由于缺乏相关的制度支持和理论积淀,污染损害赔偿基金还处于摸索阶段,仅仅在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内部试行。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制度不仅契合了环境风险负担原则,也符合经济视角下的环境公平观念。因此,我国应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通过征收环境税与排污税、社会捐赠和政府拨款等途径来获得资金,并构建相应的基金管理体系,以此来建立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制度,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损害赔偿救济方式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4 结语

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频发的态势仍将存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严重威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从完善应急法制、建立流域性指挥协调机构以及构建多元化的污染损害救济制度3个方面来健全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分析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法律制度、机构建设、损害救济模式3个方面的特点,剖析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存在的缺陷,总结提出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对我国的启示,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对法》、建立流域性指挥协调机构、构建多元化的污染损害救济制度3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

关键词: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环境责任保险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2-08-18].http://www.cnemc.cn/publish/to-talWebSite/news/news_28785.html.

[2]董德.水利部:镇江水污染事件正在调查因外轮非法操作[EB/OL].[2012-07-30].http://www.china.com.cn/news/2012-02/16/content_24651963.htm.

[3]王羲,胡苑.美国国家应急计划概述[J].环境保护,2007(Z1):82-85.

[4]张美红.我国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法律缺陷及法律完善[J].水利经济,2010,28(5):21-25.

[5]李新生,郭春明.我国紧急状态法的立法宗旨和原则[J].法学,2004(8):11-13.

[6]幸红.流域突发性水污染应急措施法律机制研究[J].法制与经济,2009(1):6-9.

[7]张梓太.环境法律责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李长健,史东伟.浅谈基因污染侵权社会化救济[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4):6-9.

突发性水污染应急系统探讨 篇3

关键词:水污染;应急;系统;突发性

中图分类号:TP3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3-0000-01

The Sudden Water Pollution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Li Chunyang, Fu Jinxiang, Ma Xingguan, Shang Tao

(Shenyang Architecture University,Shenyang110168,China)

Abstract:The water environment security has been an important topic of social concern.Respond to sudden water pollution accid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This sudden water pollution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on the m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make a useful discussion.

Keywords:Water pollution;Emergency;System;Sudden

隨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生产活动对水的需求与日俱增长,并对水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污染。近日国内突发水污染事件频发,快速有效应急处理方法更显重要。传统应急处理方法依靠经验理论指导处理实际环境污染,很难满足应对突发污染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在环境领域应用,应运而生的水污染应急系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在实际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中广泛应用。突发水污染应急系统具有科学性、快速性、高效性应对突发水污染的特点。

一、水污染应急系统概况

突发水污染事故不同于一般的水污染,它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径,是突然发生,瞬时或短时间内大量地排放污染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

(一)突发水污染特点

1.不确定性。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发生是随机的,是无法预测的。不确定性体现在时间、空间和污染源的不确定,瞬时发生,任意地点都可能发生,事故释放的污染物类型、数量、危害方式和环境破坏能力是不确定的。

2.危害性大。一般的水污染相对危害性小,而突发水污染事故则是瞬时发生,泄漏大量污染物,排放有害有毒物质,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控制,污染可能是持续的,因此其破坏性是相当巨大的。

3.难处理。突发水污染事故处理涉及因素较多,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受污染水体包括水库、河流、水源地、地下水等,是否有完整的应急管理机制,可见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难度相当大。

4.紧急性。突发水污染有别于如工业废水违规排放,生活污水直排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常规性污染,其包括船舶溢油泄露、工业事故性排放和车辆货物倾翻等。在处理上就要求快速控制污染、减少危害。

(二)概念简述

1.突发污染。突发性环境事故是指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危险品在其生产、运输、使用和消亡的整个过程中,由于人为疏忽或错误操作,造成危险品的泄露,引起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受到危害[1]。

2.水质模型。水质模型(water quality model)是根据物质守恒原理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描述参加水循环的水体中水质组分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生态学诸方面的变化、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2]

3.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3]。

二、应急系统构建

(一)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主要功能是存储、修改、保存和删除数据。突发性水污染应急系统主要管理的数据有:法规和标准数据、水环境资料数据、污染源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污染物理化性质数据、监测方法数据、应急方法数据、典型案例数据、应急人员组织数据、应急专家数据、应急监测设备设施数据、环境污染事故预警系统数据、水污染应急分析模型数据等。

(二)网络技术支持

完善的信息交互网络是突发性水污染应急的重要条件。一方面是信息传输的技术支持。水体在线监测数据可以通过信息网传输到管理部门应急系统,以便快速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应对突发情况;另一方面是应急管理网络的构建。应急管理网络是管理部门与应急现场人员信息交流的载体,也是应急系统在现场实施应急处理措施的必然条件,现场污染情况也要通过网络技术反馈到管理部门应急系统中。

(三)水污染分析预测

水污染应急处理系统是以信息技术、水质模拟技术等为基础,而系统的核心则是水质模型。水质模型是描述物质在水环境中的混合、迁移过程的数学方程,即描述水体中污染物与时间、空间的定量关系。它是水环境污染治理、规划决策分析的重要工具。利用水质模型模拟污染物迁移转化趋势,分析污染扩散状态,预测可能存在的潜在污染源,为应急系统提供依据。

(四)GIS应用

水环境信息具有空间特性, 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转换为地里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GIS在突发性水污染作用主要是与水质模型结合,使水环境信息从单一的表格、数据形式逐步转变为具有生动形象的图形、图象方式,可以动态模拟水污染变化趋势,把模拟结果以图形形式表现出来,还可完成对相关水环境的预测、规划,以及对某些重大水环境问题进行预警和防范。

(五)其他技术

以上是系统的主要结构,还有其他辅助技术可以应用到此系统中。包括专家决策、GPS定位、RS技术、应急决策、应急风险分析等功能。

三、结论

突发性水污染应急处理系统是应对水环境突发污染重要有效的手段,可以为水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与决策。此系统结构包括信息管理模块、网络模块、水质分析预测模块、GIS模块等,关键技术在于GIS与水质模型耦合。突发性书污染应急处理系统将在处理水污染事故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石林,曾光明,张华等.地理信息系统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中的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5,20(6):630-634

[2]谢永明.环境水质模型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杜,1996

水污染应急处理系统 篇4

一、定期对运行维护的基站设备进行日常巡检维护,严格按照相关表格规定检查的内容,做好定期维护检查工作,做好预防性检修工作。

二、及时更换仪器易耗品,定期更换各类易损部件,保证系统长期,连续,稳定运行,保证监控数据完整准确的上传各级环保部门的监控平台。

三、自动监控基站设备发生故障或者其他原因影响基站正常运行的,应当24小时内向上级和当地环保部门提供书面报告,并于48小时恢复正常运行。

四、当设备发生严重故障或意外事故,预计不能在48小时内排除故障时,通知相关人员将相应备机,备件或者仪器送至现场,并进行更换。

五、基站不正常运行期间,进行备机备件的更换或者采取人工采样监测的方式报送数据,数据报送每天不少于4次,间隔不得超过6小时。

六、更换新的仪器或者修复后的仪器在运行前必须进行必要的检测或校准。

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基站日常巡检维护制度

一、每周至少一次到现场对采样泵工作状态和管路畅通情况进行检查,清洗管路等易损设备。

二、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手动比对监测,并根据测定结果对设备进行校准。

三、保持仪器设备的清洁。

四、4颗粒物检测仪的日常维护。1.每周至少反吹空气保护装置进行一次维护,检查空气压缩机,软管,过滤器等部件。2.3.4.根据现场实际工况,每1-3周对光学镜片进行一次清洁。根据现场实际工况,每6个月至少更换过滤器。停炉后,每次开炉后必须及时到现场清洁光学镜片。

五、烟气分析单元系统日常维护。1.每周至少进行一次系统检查,包括检查外接设备(气体过滤器,气体制冷器),气路,数据储存及控制系统工作状态等。

每月至少对预处理系统进行一次维护,包括清理取样装置,检查气路等;每6个月检查清理一次滤芯;每两年更换一次管路。

每6个月至少检查一次内部气路的密封性。2.3.六、流速测定单元日常维护。1.2.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基站设备定期校准制度

一、自动监控设备必须进行定期校准,校验;校准结果需存档,并上报环保部门。

二、自动监控基站设备的定期校准及维护必须由相关技术人员进行。

三、校准气体要根据设备设定的量程选取及不同浓度的标准气体。

四、使用校准气体对设备进行校准,校验要参照设备操作说明进行。

五、标定使用的标准气体,使用后要及时关闭,标气即将用完或者过期要及时更换新的。皮托管流速测定单元的空气压缩机至少没周手动排放一次灌内的积水。

皮托管流速测定单元每个月检查一次管路气密性,至少每3 个月对流速进行一次校准。

六、每月烟气至少进行一次全系统的校准,要求零气和标准气体月样品气体通过路径(如采用头,过滤器,调节器等)保持一致,确保设备的准确性。

七、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校验,校验用参比方法和待校验设备同时段数据进行比对,按技术规范进行。

八、进行相关校准和校验时,必须有专人负责监督工况,在测试期间保持相对稳定,做好测试记录和调整,维护记录。

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基站运行维护人员岗位职责

一、热爱本职工作,并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掌握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严格按照国家环保部和环保厅制定的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维护工作技术规范开展运维工作。

三、熟悉系统的仪器和设备性能,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正确,规范的使用仪器设备,认真执行系统运行维护的各项规定。

四、每周对运行维护的自动监控基站至少进行一次例行巡检维护,切实做好维护和预防性检修工作,保证基站正常稳定运行工作,监控数据完整上传至各级环保部门监控平台。

五、严格按照巡检记录表所要求检查内容,做好定期检查工作,定期更换各类易损部件。

六、认真规范填写仪器设备日常巡检记录,维修记录,易耗品更换记录等各种台账。

七、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对监测仪器进行校正和校验,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污水处理系统应急预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确保预防环保事故发生,并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有效控制处理,根据本厂污水处理工艺特点,制定《污水处理系统应急预案》。

二、编制说明:

该预案由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宣布启动,但发生以下情况,该预案自然启动:

1.发现出水水质超标时。

2.污水水量超过设计标准时。

3.大面积、长时间停电时。

三、事故应急指挥机构:

总指挥:

副指挥:

成员:

四、应急处理原则:

1、及时控制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染物总量。

2、加强运行控制,保证运行正常。

3、加强设备运行维护。

五、事故预防措施:

1、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因检查不周或失误造成事故。

2、及时合理的调节运行工况,严禁超负荷运行。

3、加强设备管理,真做好设备,管道,阀门的检查工作,对存在的安全隐患的设备、管道、阀门及时进行修理或更换。

六、事故应急措施及注意事项:

1、发现事故后当班人员立即向领导小组组长汇报,并在事故处理过程中随时保持与领导小组的联系。

2、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向单位领导和当地环保部门汇报,并在事故处理过程中随时保持与单位领导和当地环保部门的联系。

3、当班人员排查造成事故的原因

(1)发现进水超出设计标准。

A、立即向领导汇报,减少进水量。

B、立即对进水水质,工艺运行参数,,出水水质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化验数据对相关工艺流程进行及时调整。

(2)水量超过生化系统设计处理能力

及时与领导联系,并取水样化验理化指标。马上向单位领导请示,减少进水量,或投加适量氧化剂后与正常流程的出水混合排放,或按单位领导的指示处理。

(3)突然停电

A、将现场设备退出运行状态。

B、如长时间停电超过6小时,则通知上级主管部门及时送电。

C、来电后,按操作规程及时开启设备,恢复运行。

七、预案的实施细则:

1、预防和预警

厂区平面布置,工艺流程及排污管线(要求标明产污环节、排污口位置)。产品在从原料→产品存储的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潜在环境污染事故源基本情况,包括事故源的名称、数量、位置,可能发生事故的时空特点。

2、预防工作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事故源进行调查,针对污染物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建立污染物的快速监测方法,购置污染物的快速监测设备。

3、预警及措施

按照事故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对环境污染事故的预警进行分级。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环境污染事故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按照相关应急预案执行。

进入预警状态后,应当采取的措施:

(1)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2)发布预警公告。

(3)企业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4)针对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做好处置工作的安排。

(5)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应急响应:

(1)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报告时限和程序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部门发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后,应立即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上报。(2)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报告方式与内容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发现事件后立即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

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

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

5、指挥和协调:

根据需要,企业成立环境应急指挥部,负责指导、协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对工作。环境应急指挥部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情况通知有关部门及其应急机构。各应急机构接到事故信息通报后,应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事发现场,按照各自的预案和处置规程,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环境应急和紧急处置行动。发生环境事故的有关部门要及时、主动向环境应急指挥部提供有关的基础资料

6、应急监测:

企业环境监测部门第一时间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进行环境应急监测,掌握第一手监测资料,并配合地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应急监测工作。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决策的依据。

7、信息发布: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要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8、安全防护:

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环境事故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

9、应急终止: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八、奖励与责任追究

1、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中,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2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中,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和危害后果,追究相应的责任。

九、组织实施环境恢复计划:

根据国家环境指标,当地环保部门的指示,专家组的综合意见,对污染区域内进行综合治理。做好周边环境的恢复工作。

十、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公司

水污染应急处理系统 篇6

一、编制目的

为有效防范医院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建立和健全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计算机技术和检验科业务应急处理和保障能力,确保患者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持续、稳健运行。

二、编制依据

根据《内蒙古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及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要求和有关信息系统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并结合医院的实际,编制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验科各类应用系统

四、组织机构

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的总体要求,成立检验科计算机信息系统应急保障领导小组(简称应急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检验科计算机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工作。

(一)人员构成: 组长:田永丽

副组长:李阳,段弘 张建强 凌海峰

成员:何斌

兰宁

王元霞

李建雄

邓小英

董敖渤

贾姝洁

段立志

刘晶

(二)工作职责:

(1)制定检验科内部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2)做好检验科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工作。

(3)协调医院内部各相关部门之间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工作,协调与软件、硬件供应商、线路运营商之间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工作。

(4)组织医院内部及外部的技术力量,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五、应急处置程序

(一)医院信息系统出现故障报告程序

当各工作站发现计算机访问数据库速度迟缓、不能进入相应程序、不能保存数据、不能访问网络、应用程序非连续性工作时,要立即向信息中心报告。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对各工作站提出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做好记录,经核实后及时给各工作站反馈故障信息,同时召集有关人员及时进行分析,如果故障原因明确,可以立刻恢复的,应尽快恢复工作;如故障原因不明、情况严重、不能在短期内排除的,应立即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在网络不能运转的情况下由应急领导小组协调全院各部门工作,以保障全院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医院信息系统故障分级

根据故障发生的原因和性质不同分为三类和其它故障:

一类故障:由于服务器不能正常工作、光纤损坏、主服务器数据丢失、备份硬盘损坏、服务器工作不稳定、局部网络不通、价表目录被人删除或修改、重点终端故障、规律性的整体、局部软件和硬件发生故障等造成的网络瘫痪。

二类故障:由于单一终端软、硬件故障,单一病人信息丢失、偶然性的数据处理错误、某些科室违反工作流程引起系统故障。

三类故障:由于各终端操作不熟练或使用不当造成的错误。其它故障:由于医保线路、医保端引起的医保系统故障 针对上述故障分类等级,处理原则如下:

一类故障——由信息科主任上报院应急小组领导,由医院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恢复工作。

二类故障——由系统管理人员上报信息中心主任,由信息中心集中解决。三类故障——由系统管理员单独解决,并详细登记维护情况。

(三)发生网络整体故障时的首要工作

1、当信息中心一旦确定为网络整体故障时,首先是立刻报告应急小组领导,同时组织恢复工作,并充分考虑到特殊情况如节假日、病员流量大、人员外出及医院有重大活动等对故障恢复带来的时间影响。

2、当发现网络整体故障时,各部门根据故障恢复时间的程度将转入手工操作,具体时限明确如下(如病人或病情需要可随时转入手工操作):

(1)30分钟内不能恢复——门诊挂号、住院登记、门诊医生、药房等部门转入手工操作。(2)6小时内不能恢复——住院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手术室、医技检查转入手工操作。

(3)24小时以上不能恢复——全院各种业务转入手工操作。

(四)各部门的具体协调安排

1、所有手工操作的统一启动时间须由信息科通知,相关部门严格按照通知时间协调各项工作,在未接到新的指示前不准擅自操作计算机。

2、门诊挂号、收费工作协调

(1)门诊收费处由门诊部主任、财务科负责联系协调,与信息科保持联系,及时反馈沟通最新消息;

(2)当网络系统运行中断超过30分钟时,要通知收款员转入手工收费程序;(3)门诊收款员要建立手工发票使用登记本,对发票使用情况做详细登记;

(4)当系统恢复正常时,由收款员负责对网络运行稳定性进行监测,如不稳定,及时向信息中心反馈情况。

(5)网络恢复后,操作员要及时将中断期间的患者信息输入到计算机;

3、出院结算处的工作协调

(1)由财务科科长总体负责联络协调;

(2)原则上不在住院处、记帐处进行费用补录,以防止出现帐目混乱;

(3)当系统停止运行超过24小时,对普通出院患者,推迟出院结算时间。对急诊出院的患者应根据病历和临床护士工作站记录,进行手工核算,出具手写发票。

(4)在网络停止运行期间,出院患者急需结算时,应由该科护士工作站追查是否还有正在进行的检查项目,并向出院结算处提供详细费用情况后,方可送交结算。

4、医生工作站的协调

(1)医生工作站由医务科组织协调;

(2)病历中处方、医嘱、病历、检验、检查申请单一律采取纸质手写方式;(3)出院带药由主管医生负责掌握经费情况,如出现费用超支时原则上不予带药;(4)对即将出院或有出院倾向的患者,主治医师要在检查申请单上要注明;

5、护士工作站的协调

(1)护士工作站由护理部组织协调;

(2)网络故障期间应详细记录患者的所有费用执行情况;

(3)详细填写每位患者的药品请领单(包括姓名、住院号、费别、药品名称及用量),一式两份,一份用于科室补录医嘱,另一份送药房作为领药凭证。

(4)接到信息科通知恢复运行时间,按要求补录纸质信息。

6、医技检查工作协调

(1)医技工作站由医务科组织协调;

(2)网络故障期间HIS、LIS等信息系统转入手工方式;

(3)在网络停运期间应详细留取、整理检查申请单底联;

(4)网络恢复后根据手工检查单登记,通过手工记价补录患者费用。(注意与收费处、临床科室联系沟通)

(5)对即将出院或有出院倾向的患者,检查科室应及时通知科室或住院处沟通费用情况。

7、药房工作协调

(1)药房工作站由医务科组织协调;

(2)严格按照信息中心通知的时间及要求进行操作;(3)准备好纸质药品价格表,以便手工划价,并及时更新。

(3)网络故障时,门诊根据医生的手工处方划价、发药;住院根据临床科室提供的药品请领单发药;

(4)网络恢复时对门诊手工处方统一交收费处进行补录,对住院临床科补录的药品医嘱进行发药并确认;同时与发药时药品处方、请领单内容详细核对,如发现内容不符,须详细追查;

(5)网络恢复后对出院带药等其他纸质处方及时进行确认;

各工作站接到重新运行通知时,需重新启动计算机,整体网络故障的工程恢复工作,由信息中心严格按照服务器数据管理要求进行恢复工作。

(五)应急数据恢复工作规定

1、当服务器确认出现故障时,由网络管理员按《数据备份恢复方案》进行系统恢复。

2、网络管理员由信息科主任指定专人负责恢复。当人员变动时应有交接手续。

3、当网络线路不通时,网络管理员应立即到场进行维护,当光纤损坏时应立即使用备用光纤进行恢复,交换机出现故障时,应使用备用交换机。

4、对每次的恢复细节应做好详细记录。

5、平时应定期对全系统备份数据要进行模拟恢复一次,以检查数据的可用性。

(六)网络服务器故障应急处理规程

网络服务器故障是因硬件或软件原因致使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停止,一旦发生故障,按下列规程处理。

1、信息科应设专人管理,监控网络运行。发现问题,在及时处理的同时迅速向科室领导汇报。故障排除后,应完成故障报告,在技术讨论会上汇报。

2、遇到较大故障,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应迅速集合,集体攻关。具体分为3个组做以下工作:

(1)故障检修组:集中系统管理员继续分析故障、查找原因、修复系统。

(2)技术联络组:迅速与软、硬件供应商取得联系,采取有效手段获得技术支持。(3)院内协调组:通知全院各科室故障情况,并到关键科室协助数据保存。

3、全院各系统使用科室制定相应的系统故障数据保护措施,并建立数据抢录小组,发现停机,应保存断点,保护原始数据,断点前后表单分开存放。

4、在停机期间,相关科室应组织数据抢录小组在岗待命,一旦系统恢复,当日应立即完成对重要数据的录入,第二天完成全部数据补录。

5、故障排除后,信息中心工作技术组应按制定方案分片包干,协助重要科室进行数据补录工作。

6、故障排除后2天内,信息科应组织技术研讨会,分析故障原因,制定预防措施,完成故障排除报告院领导

六、应急预案落实措施

(一)平时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防护

1、组织管理措施:应急组织机构要进行层层把关,层层落实,对组织机构中的人员及联系方式,要做到及时更新,并进行定期的安全知识培训。

2、技术保障:一方面进行网络设备的安全加固,例如增加防火墙、入侵监测设备等,对已知的系统漏洞及时安装补丁程序,另一方面要进行技术储备,对内部进行人员定期培训,同时采取通过向专业网络安全公司购买安全服务的方式,加强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和效率。

3、在网络工程建设和规划方面,要切实加强网络安全方面考虑,设计时要考虑设备的冗余备份,信息存储的异地备份等。

检验科

水污染应急处理系统 篇7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

721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欣茂仪器公司);FA2004N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PHS—3C型精密pH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SHA-C恒温振荡器(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

1.2 材料

粉末活性炭(竹炭,粒径0.75mm,比表面积1000m2/g);重铬酸钾、二苯碳酰二肼、丙酮、硫酸、磷酸、氢氧化钠、盐酸均为分析纯。

1.3 实验方法

称取一定量PAC置于250mL碘量瓶中,加入100 m L重铬酸钾溶液,在恒温水浴振荡器中振荡一定时间。反应后过滤,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剩余溶液中的Cr(VI)浓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PAC对六价铬的吸附速率曲线

用蒸馏水配制0.5mg/L(超标10倍,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水质标准)、1.5 mg/L(超标30倍)、2.5 mg/L(超标50倍)六价铬溶液(pH=5.8),投加0.05g粉末活性炭,在90r/min的振荡速度下考察5℃(代表水源地冬季水体温度)、15℃(代表春、秋季水体温度)、25℃(代表夏季水体温度)三个温度下PAC对六价铬的吸附平衡时间。

由图1、2、3可知,在三个温度下,PAC对超标10倍(0.5mg/L)的六价铬1h就能达到吸附平衡,且去除率达到80%左右;而对超标30倍(1.5mg/L)、50倍(2.5mg/L)的六价铬而言,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平衡时间延长,去除率下降。5℃时,吸附1.5mg/L、2.5mg/L的六价铬分别需要4h、5h,去除率分别为71.13%和60.8%;而15℃、25℃时,平衡分别需要达到5h、6h,在25℃时,对1.5mg/L、2.5mg/L六价铬的去除率下降至64.4%、49.88%。由分析可知,在春秋季和夏季应急处理高超标倍数的突发六价铬污染时,可通过加大PAC投加量来缩短吸附时间和提高吸附去除率。

2.2 振荡速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实验条件:T=25℃,C0=0.5mg/L,t=1h,W=0.05g,pH=5.8

PAC对六价铬的吸附去除率先随着振荡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在90r/min时达到最大,但随着振荡速度的继续增大,去除率又开始下降。主要是因为为提高振荡速度,加速了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有利于六价铬向固液界面扩散;但随着振荡速度的继续,PAC表面吸附Cr(VI)的会产生脱附现象,使得去除率下降。

2.3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实验条件:t=6h,W=0.05g,pH=5.8,振荡速度90r/min

Freundlich等温模型线性表达式为:

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的线性数学表达式[9]为:

由表1、2可见,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PAC对六价铬的吸附规律。

参考文献

[1]阮仁良,张勇.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探讨[J].上海水务,2006,22(3):1-4.

[2]张勇,徐启新,杨凯,等.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研究述评[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7(12):421-424.

寻找“重污染日应急预案” 篇8

“达尔问自然求知社”是发起“我为祖国测空气”的民间环保组织之一,前一晚还在酒吧自测PM2.5浓度的王秋霞很疲惫,眼睛里充了血。问到为什么要对《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提起信息公开申请,王秋霞说:“原因很简单,我们多次在新闻报道里见到过这个预案,但内容细则,谁都没见过。”

“传说”中的应急预案

2012年春节后,王秋霞看到了一条“完善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的新闻。来自2月9日《京华时报》的消息称:“近日,北京市政府召开专题会,《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获得原则通过,《工作方案》首次提出北京PM2.5的治理目标,并给出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八大类具体措施。”在八大类具体措施中,“应急类”措施如此表述:“本市将完善空气质量重污染日应急预案。遇重污染天气,本市将暂停施工工地土石方作业和渣土运输,部分企业停产、减产,市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停驶部分机动车。”具备初级汉语知识的人都可以得出结论,既然是“完善”空气质量重污染日应急预案,想必之前,已有一个应急预案。“内容是什么,从来不知道,我们也想了解了解。”王秋霞这样想,便开始搜索以往的新闻报道。

经过网络检索,王秋霞很容易便找到了关于北京市的“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的媒体报道。最早的一篇发表于2005年10月10日,来源于新华网的新闻标题为:北京将启动“重污染天气预报应急预案”。在这篇报道里写道:“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9日表示,针对10、11月重污染天气多发的特点,市环保局和有关部门、企业已经制定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将在出现连续重污染天气时启动。据介绍,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主要包括:道路清扫、洒水;排放大的企业自行减排、启动企业应急措施等,一般在连续2天出现重度污染天时启动预案。”

这篇报道也传达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在2005年10月,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已经制定,内容且比较详细,不但用启动预案的条件——连续2天出现重度污染天便可启动预案;也有一些具体措施。

两年后,类似的报道再次出现。2007年2月1日,《法制晚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北京制定启动《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的报道。这篇报道的开头如此叙述:“2007年内,北京如再逢沙尘、雾霾等重污染天气,中小学生将会被告知暂停户外活动,市民应尽量避免外出。市人代会上,市环保局接受代表咨询时表示,2007年将制定并启动《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在这篇报道里,时任北京市环保局大气环境管理处处长的王大卫称:“重污染天气是指空气质量达到和高于4级。正在制定的《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将更着重考虑静稳型重污染,即持续无风、污染物累积形成雾霾的天气情况。”

这篇报道与之前的报道实有冲突,2005年就制定出来的应急预案,到了2007年变成了“将制定”。不过,在这条新闻中,北京市环保局开始关注雾霾引起的大气重污染。四年后,PM2.5的概念被普及后,人们才知道它是形成雾霾的重要成分。

在王秋霞检索各种消息时,她发现应急预案的名字时而叫“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时而叫“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有时又叫“空气质量重污染日应急预案”。可无论什么名字的预案,都没有公布过详细内容。他们到底是一个预案,还是不同的预案?如果是一个预案,到底这个预案制定出来了吗?为什么不公布?如果不是同一个预案,为什么要在一个问题上制定多个预案?又为什么不公布?

仅在网络上检索,显然得不到答案。

寻找预案

就在王秋霞向北京市环保局发出信息公开申请两天后,7月5日,她接到了市环保局打来的电话。对方告知王秋霞,“重污染应急预案”目前还在制定中,具体公布日期需要询问环保局大气环境管理处。在王秋霞追问到底有没有过这个预案时,对方回答:国家没有规定要求各地必须要做这个预案,为了迎接奥运,北京市环保局曾研究过类似于恶劣天气应对的措施。

7月10日,星期二上午,《中国周刊》记者拨通了北京市环保局大气环境管理处的电话。接电话的张姓工作人员听说记者询问“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的情况,“呵呵呵”干笑了三声。他说,“最近怎么总有人问重污染应急预案的事儿啊。”该工作人员告知记者,他做不了主,无法回答记者的问题,需要向管理处的于建华处长汇报,希望记者下午再打来电话给予回复。

当日下午,记者又打去电话,接电话的工作人员称并不知情,记者留下手机号码,等待回复。直到周五,记者每日给大气环境管理处打电话,均无人接听。

在此期间,记者联系上新华网、京华时报以及法制晚报报道“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的三位记者。三人均表示没有见过“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的细则。一名记者说:“私下里曾经问过环保局,他们说有过一个预案,但级别太高,从来没有启动过。”另一名记者表示:“在会上,只是见到预案名称,大方向都有,就是不见下文,根本没法监督。”

经过一个周末,7月16日,周一上午,《中国周刊》记者终于拨通了大气环境管理处的电话。接电话的正好是张姓工作人员,他表示,如果想了解预案的相关内容,必须通过北京市环保局的宣传教育处。

记者与宣传教育处取得联系。接电话的刘姓工作人员要求记者发送采访提纲的传真过去,“等领导在的时候汇报,再给您回复。”

第二天一早,记者发去采访传真,等待回复。同天下午,记者找到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方力的电话,并与之取得联系,方力说:“北京市在奥运期间,曾经有过一个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但并未向外公开。”至于具体情况,方力称当时不在此工作,并不了解。“目前制定中的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会有所继承,但主要针对目前的天气情况。至于什么时候制定出来还不好说,这需要多部门共同协商,不是一拍脑门就出来的。”

nlc202309031820

一个多小时后,北京市环保局宣传管理处打来电话。一名姓翟的工作人员告知记者,因为“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无法接受采访请求。记者表示,可以就之前的应急预案谈一谈,该工作人员表示:“应急预案不是环保局一个部门能够制定的,也不是环保局能出的。之前的是内部的,详细内容没法说。”

《中国周刊》记者提出希望采访2007年曾经在新闻报道里提到“制定并启动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的大气环境管理处处长王大卫。宣教处翟姓工作人员称,王大卫已不在这个部门工作,不能联系采访。

其后,记者找到王大卫的电话,但王大卫拒绝了采访请求。

7月19日,在一个“科技传播沙龙”上,记者向北京市环保局大气环境管理处处长于建华提出寻找预案的问题。于建华表示,该预案正在制定当中,之前在08年奥运会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草案,并没有向外公布。“那只是个草案。没有正式发布的都不算。客观的说,还没有这个预案。空气这个事情,涉及到的部门非常多,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和征集很多部门的意见。”

至于新的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何时能够公布,于建华说:“我们会尽快,但应急预案不是由市环保局来发布,发布和实施最终都要由市里统一牵头做的。”与于建华一同前来的北京市环保局宣教处王小明也解释说:“应急预案出来以后,会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你们也能体会,目前咱们的社会管理成本,是很高的。”

环保局官员未能解释的,是行政成本,从2005年提出“重污染日应急预案”概念,到现在,7年过去,这一预案仍未完成,且至今何时完成、公布,仍是一个未知数。

是草案,而不是正式预案,所以没有公布——就在本刊记者认为自己获得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时,一名北京市环保系统的官员则告诉了另一个版本的解释:北京奥运之前,外国提出应该有重污染日紧急预案,环保局就做出了一个。至于为什么不公布?“我们能保证空气质量,具体内容不用发布。”

王秋霞依然在等待北京市环保局的正式书面回复。她的执拗来源于两点,一,人们希望了解,在重污染天气中,政府该做什么,自己该做什么;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章第十条规定着: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

封面

一名北京市环保系统的官员则告诉了另一个版本的解释:北京奥运之前,外国提出应该有重污染日紧急预案,环保局就做出了一个。至于为什么不公布?“我们能保证空气质量,具体内容不用发布。”

上一篇:谢文下一篇:伊利牛奶市场调研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