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共8篇)
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1
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侧重于工程应用,掌握某一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主要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特别重视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方向
1、化学工程与管理 2、分析技术与质量管理 3、材料化学与工程 4、制药技术与管理 5、精细化工技术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在职学习方式,利用双休日和集中学习相结合方法学习。并由学院与研究生所在单位各委派指导教师负责培养和指导。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显的生产背景与应用价值。 学习年限从入学到获得学位一般为2年半左右。
四、学位论文
学生在规定年限之内修满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项目技术报告、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工程项目管理成就等)并通过南京大学组织的答辩,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化学工程硕士学位证书。
五、课程设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获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24,共计32学分。
公共课:政治 2学分;英语 3学分
公共专业基础(以下每门3学分,任选6门 18学分)
高等无机化学 现代有机合成 高等分析化学 化学信息与检索
计算机化学 现代化工技术 管理学导论
专业课(以下专业方向课每门3学分,任选2门 6学分)
化学工程与管理、分离技术、工业催化、洁净生产与绿色化学、材料化学、化工过程计算机模拟、现代分析技术与质量管理、色谱技术、光谱技术、在线分析与质量控制、电化学分析基础、材料化学与工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与结构、高分子材料加工与应用、高分子材料化学与物理、制药技术与管理、天然产物化学、药物制剂新技术、药物分析、组合化学、精细化工技术、分离技术、手性合成、精细化工过程与设备
必修环节
1、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1学分(考查)
要求在查阅一定数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不少于6千字的书面报告,内容包括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两部分。考核成绩含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成绩两部分。
2、中期汇报 1学分(考查)
选题报告通过后,在论文工作的中间阶段,就所研究课题在一定范围内作学术汇报一次。
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2
化学素养是一个相对抽象和广泛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含义,但是不同的学者都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界定,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能够正确表示化学的基本概念。概念的学习是化学知识学习中最基础的部分,作为学生要能够明确化学学习中最核心的概念是什么,能够对化学产生总观性的影响;二是,具备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提出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教学不仅向学生传递知识,而且注重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灵活性;三是,了解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所包含的基本研究方法。化学知识的学习绝不仅仅是要学生了解基本的化学知识内涵,进行最基本的化学知识运用,而是要开启学生更加广泛地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掌握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四是,汲取化学中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化学观。化学研究和探索中包含着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怀疑与批判等精神,教师在实验中要逐渐渗透,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化学观是人们对化学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研究
(一)引导学生总结学法,构建化学基本概念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化学知识的传递,关注教师传递的知识是否足够的丰富,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率。在化学学习中,学生的习惯、态度、认识、方法等的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在教学中需要逐渐改变关注学习结果,关注教师的教的单一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课堂中记笔记是一种学习方法,教师的引导不是将注意力集中笔记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重现了黑板上的内容,而是关注学生通过记笔记是否明确了自己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否具有个性化,是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帮助。再如,在学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孤立地谈定律,谈结论和习题,还应该结合实验、实例,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生发现过程以及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逐渐发展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概念。概念的学习绝不是能够熟练地背诵就是掌握,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琢磨,在更多知识的学习中进行内化,最终提炼出一些核心概念,引领学生把握初中化学的精髓。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知识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化学教育资源,生活中也包含着问题出现的情境,生活也是学生进行知识运用的重要基地。但是,目前初中化学课堂大多数封闭的课堂,教师化学知识的讲解时按照教材的案例和分析,学生的学习依靠的是机械的记忆和模仿,学生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习题的练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探索。例如,在氧气助燃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知识的学习已经知识氧气更集中,可燃材料接触面越大,燃烧越旺,但是一个学生集合生活经验提出的一个问题使同伴陷入了思考,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很容易熄灭,学生经过思考找到了影响燃烧的另一个因素着火点。再如,在溶质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结合人们常反应的全自动洗衣机冲洗不干净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少量清水多次漂洗的干净还是大量清水一次漂洗的干净,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想要用新学到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用新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知识探索和创新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进行新尝试的动力,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下,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全自动洗衣机的工作原理,并了解不同时间和方式的洗衣存在哪些差异。促进知识的运用的灵活性。
(三)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知识形象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实验,在实验中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观察,感受化学魅力,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配有必要的化学实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要么是用演示实验代替操作实验,要么是用不进行实验观看教材的结果。例如,在燃烧的条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传递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而是安排了两组学生进行实验,一组是将白磷直接放在热水中,观看白磷是否燃烧,另一种是将白磷放在事先准备好的金属铜片上,观察白磷是否燃烧,引导学生发现白磷燃烧的条件,通过实验对比,学生能够明确然后不仅需要氧气而且需要着火点。同时,化学实验也不只局限课堂和实验室中,而且要引导在生活中创作条件进行各种不同的实验。例如,在Ca CO3的各种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鸡蛋壳来进行实验,在二氧化碳的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食用醋和小苏打来制备氧气并了解其中的性质。这样的学习更加直观,将知识形成的过程形象化,将知识学习的过程详细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知识发展能力,使知识的学习充满乐趣和趣味,也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和灵活。
综上所述,化学素养包括化学概念、化学知识、化学研究方法和化学科学精神等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学法,构建化学基本概念;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提高能力。
摘要:化学素养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新时代背景下新课程对化学教学提出的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素质要求,以突破单一的知识性人才,实现多元发展。本文在分析化学素养内涵构成的基础上,探究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素养,学生主体,自主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克现.初中化学学习中,科学素养的获得途径浅析——基于后现代知识观的视角[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9:166-168.
[2]杨秀杰.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4:204.
[3]贾友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分析[J].今日科苑,2008,22:236.
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3
【关键词】教学;化学;素养
现今社会,新式教育应多注重素质的培养,应培养学生成为集知识与素养为一体的全方位的人才。现代教育已经不同于传统教育,其对于学生的发展提出了跟高的要求和标准,并要求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全面关注,力争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化人才,力争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立体式的发展,全面提高其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能力。本文正是围绕新时期下化学教学的新要求,从化学素养的涵义入手,从而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一、化学素养的内涵
化学素养是素养范畴内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它与其他素养有着相似的内涵,同时又有着不同的涵义.通常来讲,化学素养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化学知识的积累、化学能力的掌握以及化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判断,从而达到一种化学思维和能力上的综合素质的体现。
化学素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他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事物,他是一种随着时间的延长、能力的增长,它的内在能量也在不断的积蓄,同时,它又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学生在通过学习其他方面知识的同时学习化学,必定会同时养成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解决社会问题的内在品质。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化学素养的几点误区
化学知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程度比较深,同时它又是其他学科的一种更难以理解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化学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而近些年来,在我国各地的中学教学中,虽普及了化学素养的教育,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教育上的误区。
1.在演示实验的选择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难突出
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的选择上,一定要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领悟到实验的目的和精髓。同时,教师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可靠性,避免因为演示实验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因此,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一定要依照规范进行操作,既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让学生学习到化学知识。比如,在揭示原子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而后让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氧化汞受热分解实验与原子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原子概念。
2.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权少
新课改对化学实验课程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标准,尤其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来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前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新的教学模式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进行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敢于尝试实验,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主导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比如,在进行镁带燃烧实验的时候,教师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要让学生了解到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观察镁带燃烧发生的强光,让学生观察生成物的颜色,从而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还要运用提问等教学技巧,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通过实验引发思考,通过思考深入实验。
3.实验设计或者实验习题过于简单
很多学校在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引起实验的兴趣,消除学生对实验的畏难情绪,都将实验设计的非常简单。虽然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实验技能,但是对于实验技能的提升却并不明显。
三、培养化学素养的意见和建议
培养化学素养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知识、技能、操作等,无论从哪个方面,都要有一系列的完善的、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明显的效果和预期的目的。总结如下:
1.要有规范化的实验操作教学方案
学生进行正确试验操作的前提是需要有规范化的实验教学操作方案,规范的实验教学操作方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蓝本,纠正其不正确的操作方式。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之初,应当让学生沿着规范化的实验操作教学方案进行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例如在氧气的鉴别实验中,可以在教学方案中明确教师的主要任务和学生的主要任务,要求学生自己列出1、2、3等几种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自己的方法进行验证,教师再进行总结,从而纠正其不规范的方面,这样具体的操作的内容都进行规范化,在细枝末节中体现教学的完善。如铁钉生锈的实验,实验之初给出三种铁钉生锈的可能性,即①铁钉的一部分浸没在蒸馏水中;②铁钉全部浸没在植物油里;③铁钉置放于干燥的空气中。通过观察:①中,铁钉生锈;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浸在植物油中的铁钉和放置于干燥空气中的铁钉并未生锈。通过三种假设条件的比较,学生自己的分析和讨论,得出铁定容易生锈的情况,即铁钉在水和空气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2.在实验过程中,角色的主次要分清楚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才是实验的主体,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应当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并对学生的安全做好保护,同时教师要对对学生进行心态和情绪方面的积极引导。如在学生做实验时,可以对其讲解发明实验的科学家的生活遭遇,以此来向学生传授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可以讲解其他方面如环境、天文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进行扩展。
3.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养的培养
老师的义务不仅是要向自己的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对其心理上的引导和教育,同时,教师要规范自身的言行,因为老师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如果老师在实验的演示过程中,对实验的操作规范、有序,这样就可以在无形中教育学生要熟悉实验步骤和过程。化学家的故事对于学生能够起到榜样的力量,让学生通过对化学家的生平事迹的了解,对化学产生兴趣,对学习产生热爱之情,以及及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家境贫寒的化学家道尔顿的故事,其年级尚小便承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家庭的窘迫而自甘堕落,而是更加努力坚持自学,最后提出了素养的原子论,成为伟大的化学家。成功人物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和信心。
4.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好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教学效果的基础。在化学课堂中,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孩子进行有效化学实验的操作,从而达到培养化学素养的目的,通过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将化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化学与日常生产相联系,在生活中发现化学,深入化學,将课堂中的化学带入到生活生产中,由化学课堂教学知识而巧妙的情境设置,不仅能够拓展化学学习的氛围和环境,而且还能够创建学生的发散思维,两者相互辅助,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研究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其需要长期的努力,以及社会各界对正确的、有效的教学路径的关注和探索,从而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孩子达到最理想的教学目标。笔者也是在翻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初中化学素养培养的方法和原则,希望能够通过此篇文章对同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之平.初中化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J].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2014
[2]龚胜强.高中化学竞赛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J].化学教学.苏州大学.2010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方案 篇4
笔者于近期作了一次调查(问卷和座谈)。罗列了初中化学课本课外实验共计八个,对农村初中四个辅导区九所初中646名初三学生作了问卷调查。其中一个实验也没有完成的占28.2%,完成1-2个实验的占42.2%,完成3-4个实验的占21.3%,完成5个以上但未全部完成的占8.1%,全部完成的占0%。【调查结论】:1.近30%的同学一个课外实验也没有完成。2.全部完成实验的人数为零。3.仅有70%的同学完成了一小部分的实验。4.另外,统计分析,学校间也存在着不平衡。5.通过座谈,还了解到部分教师用课件来代替实验,学生很少能完成一份较为完整的实验报告。【反思】:调查结果让人震惊。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化学实验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状却让人如此堪忧。震惊之余沉思,为什么?
二、原因分析
1.教师层面:(1)重视程度不够。部分老师认为:只要把课内实验完成好了就够了,甚至少部分教师对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如电解水实验),都是以讲代做,以课件来代替,何况课外实验呢?(2)自身素养不高、研究不够。部分教师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比如在定量称量、制作玻璃弯管的基本功竞赛操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当实验现象与书本不吻合时,敷衍了事。少部分教师甚至都不清楚有哪些课外实验,怎能指导?(3)部分教师认为,有些实验太简单,学生自己能看懂,没有必要花时间去做。例如石墨导电性、生成炭黑的实验等。(4)部分教师只布置不检查、不交流、不反馈,从而使课外实验的落实成为一句空话。2.学生层面:(1)认识不到位。学生学业负担较重,认为课外实验可做可不做,因而视而不见。(2)动手能力不强。对于课外实验,相当一部分同学还是有兴趣的,但对有些实验的设计、组装不知从何下手,茫然者众多。例如,自制简易净水器、推测鸡蛋壳的可能成分等实验。(3)惧怕发生安全问题,有畏难情绪。例如酸或碱能改变花的颜色的实验。(4)有些实验往往不成功,失去了兴趣和耐心。例如自制白糖晶体、自制的叶脉书签等实验。(5)表述不规范,难以完成一份像样的探究(或实验)报告。例如有关保鲜膜的实验。3.其他方面:(1)少数实验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条件上的制约(仪器、药品)。例如自制汽水等实验。(2)缺少一定的氛围。缺少家庭、学校的支持。
三、解决策略
1.教师要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及实施建议意见。摒弃应试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多看报刊杂志上有关实验改进的文章介绍,苦练基本功。
3.强化学以致用的理念,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比如通过水的净化、自制汽水、有关保鲜膜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化学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要提供给学生有效的指导。从实验的设计、仪器的选择、装置的连接、问题分析等方面给予指导。可建立兴趣小组,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克服学生畏难情绪。设立班级仪器角,充分利用好身边的瓶瓶罐罐。如输液用的塑料瓶、吸管、玻璃片、废电池中的碳棒等。收集好身边的药品。如醋、苏打、酒精、生石灰、化学肥料、漂白粉等。
5.创造机会,搭建展示平台。可以通过实验结果汇报、仪器装置展示、化学实验竞赛、专题趣味实验讲座、化学园地评比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6.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时间去动手、去探索。定期开放实验室,把实验室作为主阵地,增加实验型作业,并及时量化、评价。帮助学生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注重分析。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形成资源共享等。
7.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和规范表达的能力。能较为完整地完成一份实验探究报告。
8.适当拓宽课外实验的范围。教师要注重收集、设计更多的课外实验供学生选择、动手操作和研究。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水下蜡烛燃烧、白纸显字等。
9.帮助学生克服安全问题上的焦虑与担忧。如注意酸碱的使用,爆炸性的实验要适当换成容器口大一点的纸质容器等。化学课外实验不仅仅是一个实验、一点课外知识,它培养的是学生的品质,是科学的素养,这一点我们都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创新性规范化实验研究方案 篇5
“规范、参与、探索、创新”实验与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种社会发展趋势下,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使我们的基础教育还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一位留美博士曾尖锐指出:我们的中学生可在世界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屡屡获奖,但建国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过代表最高科学荣誉的诺贝尔奖。这原因很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缺乏从小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科教学,必须要适应这种变革和挑战,要通过创新性的教与创新性的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我市化学科教学,仍然存在着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诸多因素。首先,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充分利用好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初中学生学做化学实验,实施的是启蒙教育,在该阶段规范实验基本操作,就显得极为重要。但从去年我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情况看,大部分学生的实验操作还很不规范,即使最简单的操作,学生也会出很多问题,由于实验操作的不规范,导致后面的实验无法进行,甚至由于操作错误而导致危险,更谈不上让学生自主探索设计实验和培养能力了。其次,由于现行初中教材中实验安排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而且往往是教师安排好,学生带着先入之见进行实验,甚至一些学校,在黑板上画实验,在课堂上讲实验,在“题海”中验证实验的做法依然存在,这种教学模式,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抹杀了学生个性,防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可见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处理好规范化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关系。因为,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实验的规范化操作,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基于上述有关思想和方法,我们提出了初中化学实验——“规范、参与、探索、创新”的实验与研究这一课题。
二、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中心作用,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框架的教学模式。
三、实验假说
1、通过教师创造性的理解化学实验的内容与设计,并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方法,注重过程,实现创造性的教。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验证性实验拓展为改进设计性、探索性和自我实践性的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过程研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的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并培养起主动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和个性,实现创造性的学。
四、理论依据
1、心理学关于兴趣的培养原理
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使个性积极化,是构成动机的成分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速度和水平,激发人积极的情思,增强人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兴趣对学生未来活动起准备作用,2 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对活动的创造性起促进作用。
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
现代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论引入教学理论,奠定了活动教学的理论基础,即教学是认识的过程,也是活动的过程。教学不仅是一个通过学生的认识掌握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活动和实践的过程,教学中要有大量的探讨活动和重新发现活动,才能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任务。
3、创新性教育理论
(1)创新教育是继承和发展相统一,是以创新的教与创新的学为基点,是教与学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教与学的不断改革,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实现。
(2)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树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观,知识是重要的基础,是培养能力的中介和载体。
(3)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要服务于学生。
(4)正确处理教学的传输方式与活动方式的关系,确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传输为辅的学生发展观。
(5)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注重学生参与探索实验的过程教 3 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逐步养成研究学习的习惯,锻造良好的品质。
五、实验研究内容
1、教材
(1)教材中现有化学实验的种类、地位、作用。
(2)为实施创新教育,教材内容、实验内容所需改进及补充。
a、变某些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b、变某些验证性实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c、变理论教学为实验教学d、变某些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
2、学生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情况
(2)学生原实验基础(包括相近科目:小学自然、物理、生物)(3)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毅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4)学生的学习方法。
3、教学设备
(1)实验器材配置(包括自制教具)。(2)现代教学仪器配备
4、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指导思想和观念上,要充分体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由以传授灌输知识为主向以 4 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为主的转变;由过去单纯科学教育向坚持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转变。
(2)实验在化学中的作用由仅仅是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的转变;实验教学由以教师演示为主向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主的转变。
(3)开展好课外活动,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假期搞好科技小实验,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4)加快教学、实验手段现代化。
六、实验模式研究
初中化学实验可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及家庭小实验三部分,在实验过程中应本着打好实验基础,特别是在实验基本操作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养成规范化操作的习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后,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更加强调实验的探索性和学生在实验中的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变 5 模仿实验为自行设计实验,让学生经历象科学家那样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已知知识,而且还要学习过去和将来探索及检验这些知识的方法。为了便于操作,初步探讨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实验模式如下:(I)问题——动手实验—观察现象—结论——应用——拓展
模式(I)适合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因为演示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易感知性。因此,改进演示实验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模式(I)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该模式可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实验——变客体学习为主体学习。对于演示实验,学生自己能做的应当尽量让学生动手做;或者老师边讲边让学生实验,以优化实验教学。这样做,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仅能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II)提出(或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获得结论—拓展实验
模式II适合于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通过模式II不仅要求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设计和研究实验,还要求学生大胆进行想象和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在参与 6 中探索,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该模式可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变结果教学为过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一般为验证性实验,而且学生的分组实验是在授课后进行,作为巩固课堂知识的一种手段。依照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做实验大多是“依样画葫芦”,仅仅进行了对知识的简单重复,没有探索的余地。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结果教学为过程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和思路,发挥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教师应抓住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迁移,明确提出问题,探索研究的起点是“问题”,问题的提出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和疑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促使学生去阅读资料,设计实验,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探索研究并予以验证,再根据实验事实进行讨论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学生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进一步将实验开拓提高,不断地唤起学生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欲望,使学生不断地由创造走向新的创造。
(III)实验——发现问题——上升理论——结论——应用
模式III要求先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发现问题,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
该模式适合理论研究课,7 由于受目前实验手段限制,还难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如分子、原子内部结构或个别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因此,可借助录象或多媒体,映出实验事实,然后完成由实验——问题——理论——结论——应用的学习过程。
(IV)问题——设计方案——讨论研究——实验论证——结论
模式IV适合于将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通过该模式能使实验教学成为带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推理所获得的结论比教师讲解所获得的结论深刻得多。因此,教师要设计思路、提出问题、架设桥梁,让学生在求知的兴趣中主动思考,分析推理,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以及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更高层此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验改进及模式研究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挖掘教材内容的创造性因素,让学生在探索中创造,培养其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校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基础、班额大小、教师的教研能力、器材设备等情况,向着有利的实验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与研究。
七、实验周期
针对目前只在初三开设化学的实际,具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9月——2001年1月)实验发动、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制订实验研究的方案,并逐步研究、探索,构建实验模式。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操作的规范化阶段。
第二阶段(2001年2月——2001年7月)深化提高阶段。在局部调查、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实验模式,并总结阶段性成果,形成文字性材料。
第三阶段(2001年9月——2002年7月)验证完善、形成规范、结题阶段,这一阶段是在前面总结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形成完整的实验研究报告,结题验收,从而向全市推广。
八、实验措施
1、确定实验组织(1)实验领导小组。(2)课题组。
(3)实验教师。
2、认真学习实验方案,领会其内涵和外延,内容结构、模式方法,确立实验班、对比班,并组织实施。
3、定期分析、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学生成绩的变化、非智力因素的变化及各种能力的变化),充分利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随时研究、处理、解决、调控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领导小 9 组要随时进行指导。
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6
——————课题研究实验工作总结报告
《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经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潜心研究,大胆实践。课题按预设方向顺利推进,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申请结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任何的学习都是从疑开始。现代教育是‚以学生的未来和发展为本‛的教育,这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指导教育改革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发展,而学生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是创新,而探究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品质。能否提出问题是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是否具有独创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促进人们不断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创造思维、创造发明。
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小学时总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接受知识。虽然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可是由于小学老师平均年龄偏大,习惯的教学方法很难改变,加之校点分散,平时教研活动、外出学习机会少。总是习惯于师问生答,陈旧的教学方法,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没有形成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学生无疑可问,不知道怎样问,习惯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农村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少,知识面窄,学生只会接受现成的知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实际和社会出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二、概念的界定:
课堂探究教学也就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的实践活动。对于八、九年级学生而言,他们一开始接触化学时,化学世界那变幻莫测的奥秘就会深深地吸引他们,他们对化学的兴趣也会在日后不断地学习中逐渐地升华着。此时,老师则要引导他们把所学的化学知识与身边的生活、环境、社会等紧密相结合,促使他们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引发知识与实际的‚矛盾‛,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主体性地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观点,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探索的研究过程,养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谓‚问题意识‛是人们对未知客观事物做出的自觉的心理反映,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问题‛是指关键、要点,是思维的起点,思维的过程也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意识‛ 是指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培养‛是指以适宜的条件促使其发生、成长和繁殖.联系学 生来看应该是教师采用各种方法手段有规划,有目的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质疑,从而更有效的促进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推广,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重点之一,彻底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全新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探究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科学态度和良好品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质疑,主动探究,积极学习。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人才的培养。
一切思维都源于问题,有问题才会有创新、有发展、有进步。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在学校学到多少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未来和发展,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终身学习的品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理念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会探究过程,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发现问题是关键,是学习的第一步,为科学探究指明了方向。发现问题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善于捕捉学习中细节的表现,能为以后的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科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是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的重要方面。
把问题意识与三维目标整合,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会知识的过程中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富有个性化和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把问题意识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方法,使课堂探究教学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得到充分透彻的诠释。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
通过《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善于主动提问,敢于提出问题,并能认真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改变农村中学课堂教学现状。
目标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能建构知识,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教师所教知识落到实处,实现有效教学。
目标二:通过研究,摸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学有所得的教学方法。
目标三:后期形成具有特色的材料,如论文、阶段总结、典型案例、反思等。学生能做到敢于质疑,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
目标四: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业务、科研水平,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充分利用教学环境中的各种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2、分析学生目前提不出问题的各种原因,如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和化学教材内容上挖掘问题的切入点,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如何在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教法和学法指导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4、如何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进行教学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及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前人在这一课题上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积累相关的研究资料,掌握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动态。
2、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法、观察法了解学生问题提出的现状,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3、实验研究:以化学学科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主阵地,辐射理科组和相关学科,同时采用举行课外实践活动,开放实验室活动,召开主题交流会、组织学习(先进教学资源,优秀教师的优质课)等形式,发动师生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4、个案研究:针对具体情况,依据全面发展理论,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案记录和研究。统计各研究阶段一个班或几个班学生提问题的情况,分析数据,查找原因,找出解决方法。
5、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不断交流,反思总结,不断改进。
七、课题研究步骤:
(一)课题筹备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5月)
1、选题、立项,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有关理论和有关课题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明确课题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及应用水平。
3、成立实验研究小组,调查学生现状,确定课题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
4、明确课题组分工:
(二)课题实验实施阶段(2008年5月——2009年8月)
主要以三个活动为载体:每两个月一次的课例研讨会;每两个月一次的读书报告会;每六周一次的课题研讨会。具体步骤如下:
1、读书报告会的开展给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主要学习内容:理论学习、外出学习经验介绍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为提高课题组人员的理论水平,尽快掌握研究方法,能更好地研究取得预期目标,自学《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怎样教》、《现代教学艺术与理论》及网络上的相关内容。主要学习《新课程怎样教》里面的四个专题,其主要内容是从教学准备中、教学实施中、学习方式转变中的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明确 ‚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行动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
参与相关培训,同其他课题交流学习。课题组主要负责人积极参加省、市、县教育学会组织的课题培训会,认真听取专家讲解,并与其他课题组同志交流,学习别人研究过程中的先进做法,借鉴成功经验,解决自己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的培训和学习,如化学新教材培训,洋思教学经验的学习等,吸取他人的优点,以弥补自身研究的不足。
每一次的学习有专人负责此次活动的开展,做好笔记,写出心得体会及阶段性的总结工作。
2、课题研讨为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适时时机召开好课题研讨会,主要围绕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及时总结一段时间的工作、个人体会、反思等进行交流,课题组成员一起认真分析,及时调整研究计划,使研究能取得实效,为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确定方向,明确技术路线。
在课题研讨过程中,我们做到突出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实行三个结合;做到四个坚持。
(1)突出一个中心:在所有活动中,紧紧围绕‚农村初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这个中心‛进行,使研究活动落到实处。
(2)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课堂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由‚教师带着问题走向学生‛转变为‚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这两个转变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教学理念的变革,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活跃学生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实行三个结合:即课题研究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相结合。
(4)做到四个坚持:为提高实验教师的研究水平,我们课题组做到四个坚持:要求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认真做好反思;做好个案研究;相互听评课,进行研讨;及时总结,写出相应的文字材料,如论文、总结、教学设计等。
3、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课例研究是课题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
定期开展课例研讨会,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确立每一次研讨的主题,实验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针对一节课进行研讨,课后反思,再上课,着重看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一个主题,往往几次课例才能得以体现出他的内涵,使其落到实处。负责此项工作的实验教师及时整理相关材料,并做好阶段性的总结工作。此项工作在实施时,我们实验教师在化学课堂探究教学中主要是这样做的:
(1)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疑惑的内容发问,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仔细聆听,耐心解答,即使学生的问题与本节教学无关,也要给学生以满意的答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观点。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向上有利于学生发展、解惑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有所得。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多一些理解,多一些等待,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敢说、多说的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主动提问。(2)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勤问。
当前一些学生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习惯于‚满堂灌‛、‚大包干‛,或者问题都由教师事先在教案上设计好,教学时,教师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是等待着老师的提出,并用一种标准答案回答老师。学生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主体)的教学观,优化课堂结构,教师要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课型等,尽可能做到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充分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勤思考,勤讨论,勤质疑。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给学生留些‚空白‛,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强烈愿望,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是否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问题意识的重要尺度。学生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不知‚疑‛在何处,不知‚惑‛在何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必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意识外,在课堂上还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
例如,对元素化合物教学提出问题的一般途径:①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例如,为什么生铁的熔点低于纯铁的熔点,而硬度比它大?②从异常中发现问题。例如,为什么铝片放入稀盐酸中没有气泡冒出?③改变命题提问。例如,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变为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都是中和反应?④假定条件,探求结果。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如果采用的是稀硫酸,结果会怎样?⑤通过归类,找出规律(或例外)。例如,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等。⑥通过对比,找出异同。例如,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那么怎样鉴别它们?⑦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例如,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却不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为什么?
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要从关键词上提出问题:二氧化碳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为什么要强调‚一般‛,这就是一个诱发学生提问的疑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可启发学生通过实验去分析问题。(4)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乐问。
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要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并且敢于问、乐于问。对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①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每个课本实验,还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补充实验或实验创新。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融入课堂,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②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如,再讲燃烧时可联系实际,篝火晚会,野炊等,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分析燃烧的条件,学生易于理解。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给学生多个感官的刺激,思维活跃了,问题的火花便由此产生了。④利用生动故事和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臵身于生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问题习惯。(5)联系社会、深化知识,拓宽提出问题的渠道。
让学生走进社会,关心社会,亲身体验到化学世界的奇妙,认识到化学科学的用处,了解化学应用中的问题,以活的、具体的化学事实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产生问题意识。例如,参观洗衣店、酱油厂、水泥厂等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并想如何改进它。面对当今的污染问题,想到如何治理等。同时,教师课下备课时,注意深挖教材,理清知识间内在联系。教学中及时总结拓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中也觉得总有要问的问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6)设计不同形式的化学作业,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形成和发展。①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设计能强化学生好奇心的作业。
例
1、某地区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的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 下:配料表:精制海盐、碘酸钾;分装日期:见封底;储藏方法:密封、避光、防潮;食用方法:烹调时,待食品熟后加入碘盐。请完成作业:①碘酸钾的化学式为KIO3,则碘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其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碘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②根据含碘盐的储藏方法和食用方法可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填‚稳定‛或‚不稳定‛);③从2000年10月1日起,我国食盐中加碘的含量将调整为每千克食盐中含碘0.035g,相当于每千克食盐中含碘酸______g。
例
2、变色眼镜的镜片是特制的。在熔制普通光学玻璃时,加入微量的溴化银及氧化铜,就可得到变色的光学玻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无色透明玻璃就会变成灰黑色,当将已经变成灰黑色的玻璃放到暗处时,玻璃又会恢复到无色、透明的状态。请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氧化铜为催化剂)?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例
3、留心身边食物(食盐)、补钙制剂、补铁等标签,自编一道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题。
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情景联系起来设计作业,有助于他们用化学的视角来观察世界,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使他们体验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强化他们的好奇心,并增强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这样,他们就会对新情况和新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从而开展创造活动。
②利用认知冲突设计作业,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方式。
例、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能灭火,而二氧化碳还能够引起温室效应。那么二氧化碳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让学生课下搜集材料进行辩论。
研究表明,这些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但凭借已有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即在‚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最能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最能引起他们积极思考。由于他们借用原有的知识不易解决,这就造成了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和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了内心的求知欲,并激发起较强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因此,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还要启思设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解答学生的疑难,指导他们认识并消除学业和人生道路上的困惑外,还要引导他们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思考新的问题。事实上,在学科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鼓励学生自主质疑、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学生习惯于跟着书本和老师走,也没有养成设疑提问的习惯。因此,老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认真思考,精心策划。要使设计的化学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并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但同时,还应掌控好作业的难度。
③将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历史背景融入到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
例
1、碳元素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C60近年来,科学研究还发现有一种新成员一碳纳米管,其结构相当于把石墨的平面组织卷成管状。它将广泛应用于航天事业、电子工业中。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①石墨和碳纳米管在组成上都含有______元素,化学性质______,物理性质______。②C60和碳纳米管中都含有碳元素,质子数为______,核外电子数为______。
例
2、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波义耳对这一意外发现作出了各种假设,并在多次实验后验证了假设。请你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的现象作出假设,并说明紫罗兰花瓣与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哪种物质的性质类 似。
学生对这类作业题比较感兴趣,也可以在解题过程中扩大知识面。这类作业题还有很多,如侯氏制碱法、黑火药、炸药等很多素材都可以进入化学的作业题中,学生在解题时还可以了解一些化学史、化学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化学素养。此外,作业的设计还应注意化学课程的目标,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探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培养自身的‘知’、‘情’、‘意’。‛具有思考价值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不断的思考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进而形成较强的思考能力。一般来说,具有思考价值的作业都具有较大的思维容量,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并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还应该具有适宜的难度,即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他们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④引入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创设形成问题意识的适宜条件。
例
1、二氧化碳的含量超标会威胁到人的生命。冬天,北方时常有人进入贮藏白菜的地窖中,因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引起缺氧而窒息身亡。一化学兴趣小组欲测定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请解决下列问题:①用250ml的、有刻度的集气瓶去采集地窖中的气体样品,应如何操作?②如何测定该采集样品中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③如何向农民说明如果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会导致窒息的道理?④进地窖前,应怎样简易确定进入的地窖是否具有危险性?
化学的开放性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同时,由于其解题方法和策略的不确定性,能使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提出合理的解题方案。因此,要通过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使他们在交流中拓宽思路、体验乐趣、激荡情感。学生通过独立设计、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后,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树立起了学好化学的信心,并形成持久的探索欲望。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有效的研究活动,以教师研修网为平台,经常浏览教育网站,广泛吸收各种信息,将先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并在教育研修网上发表帖子。
(三)课题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1月)
1、收集整理各种文字、电子材料,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完成材料存档。
2、撰写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课题组成员两年来的努力,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一些成果。
1、促进教师的成长。
经过两年的研究,教师对问题意识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一种求知的状态,是发明创造的起点。①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课堂教学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行构建知识的过程为重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者、帮助者。②教师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教师善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和谐、信任、友爱、合作、探索的学习环境,教为学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二是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欲望,注重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生成的创造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业务素质。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制作课件,保存相应的化学教学资源,使得教师得以成长和进步。④教师的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学 会了课题研究的的基本方法。开展研究以来,教师围绕课题撰写的论文有多篇在省市级刊物中发表,有三位教师均获省教育学会化学优质课二等奖,市教学设计一等奖,两名教师在县、区课堂教学评优中获一等奖,组内有一名教师评为县级名师,骨干教师八名。几名教师因教学成绩突出,年终考核被县政府授予嘉奖,实验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中考成绩位居全县前列。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由被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变为主动向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很大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代替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表现出‚我想问、我敢问、我乐问、我会问‛的一种精神状态。课下,留心身边的化学,善于积累素材,主动去探究其中化学的奥秘。在老师指导下,积极讨论,勇于质疑,批驳不同观点,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够很好的完成不同类型的探究性化学作业。在考试时,能够很好的解答探究性习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大大增加。
3、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经反复研究,在逐步实验的基础上,成功探索出‚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即课前生生之间巩固上堂课的知识,新授课过程中将每个知识点设计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或引导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发展问题,组间交流,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采取相应的手段去分析解决问题。如果本节课学生的问题都解决了,学生的学习也就完成了,下课前,老师可布臵下节课的预习,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找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的解构、建构知识。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就是尝试一种既重视学科内容又重视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学设计。
4、师生在反思中成长。
教师经常对自己一段时间工作的反思;一节课的反思;一次教研活动的反思;一次与学生交流的反思;一次外出学习的反思等,及时记录,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同时,也交给学生如何反思,一节课;一天的学习;一次有意义的探究;一次考试等,让他们学会经常回头看自己是否在进步,学习上还存在哪些困难,及时弥补不足。大多数学生养成了反思的习惯,我们实验班的学生不论在学习上,在做人上都很优秀。学会经常反思,认识到反思是人生成长中宝贵的财富。
5、改变农村初中的教学现状。
农村孩子知识面窄,接触的新鲜事物少,网络不普及。在学习过程中又受传统教育影响很被动。而我们现在的孩子在化学课上可以说是相当活跃,能够与老师同步思考,能够说出很多问题,带动一节课的知识点。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我们实验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我们教师平时在专业知识上不断给自己充电,积累生活中化学素材,利用网络建立课件储备库。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体验化学,认识化学,并把学的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我们也带动了一批教师采取了我们的方法,尤其是理综组,看到孩子们愿意上我们的课,更增强了我们继续探索的信心。
实验班级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班,实验班同学上课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浓厚,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变得开阔。能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知识解答习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九、存在的问题及感想:
通过两年多的摸索,课题组虽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同程度地收获了可喜的成果。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还有不尽人意之处。突出表现在:理论挖掘还不够深、触角延伸还不够广(限于学生的课堂、学校、学习生活,),专家引领少、实践成果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还不强(还没有能形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心理、不同个性学生实际的具体实施策略)等。
针对以上存在的不足,课题组准备在今天专家鉴定、指导的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继续深入实施下去。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精神,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努力摆脱程式化。
从实践看,部分学生还存在为问而问的倾向,问题缺乏探究的价值,不能成为教和学的主线,有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教和学的主要目标。个别教师在分析提问的效率时更注重于它对教的意义,对问题的培养弱化。问题总为所学知识服务。
2、努力克服教师的自身因素对意识培养的阻滞作用。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有备而来,学生疲于应付。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诱发、培养,则应突出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发现问题,自我寻求答案,或者同伴互助,共同探究。这一变化,要求教师从发问者转向导问者,由答案的剖析、确认者变为探寻结论的引导者和参与者。随着课堂预设项目的减少、‚意外‛ 因素的增多,以及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更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和学的重点,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成竹在胸;必须具备更民主的教学态度和更稳定的心理素养,才能自如地应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各种表现形态;必须形成更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更深厚的工艺修养,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探索之舟。否则,教师将成为学生问题意识蒸发的沙漠和陨落的汪洋。
3、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7
研究生创新教育就是以激发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以提高人的创新素质、塑造现代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6]。 药物化学学科是药学中的龙头学科, 药物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能否在新世纪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勇敢地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种种困难和压力,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时期所受的教育。为了全面提高吉林大学药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不断完善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管理体制与机制, 本研究组积极进行研究生教学改革, 创新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 积极努力进行摸索和探讨, 初步形成自己的培养模式。
1 修订和完善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较为严重的封闭性, 一直难与国际接轨, 这与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计不合理有很大关系[7]。 近年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了全面的体制改革和大规模的调整, 已经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但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 与世界接轨培养出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部分之一, 其中加强素质教育, 是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很好途径。本专业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 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院修订和完善了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利用学院组织学科带头人和教师去全国著名药学院校学习和考察的机会, 对著名药学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也进行了调研, 受益匪浅。 回来后, 对药物化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加大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加了药学实验技术等课程, 使研究生及时地了解药学实验仪器的最新研究成果, 并重新修订和完善本专业的课程计划, 加大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 我院以人才市场需求和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层次为基点,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办学原则,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 设计了适合我院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模式。
2 建立“一个思维”、“六个能力”药物化学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院坚持加强创新能力和“六个基本能力”的培养, 即:按照学校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突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坚持不懈, 开创“一个思维”、“两个技能”药物化学专业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个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两个技能”———药学基本技能和科研技能的培养;科研技能的培养还包括“六个能力”的培养模式。
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讨, 笔者感觉到规范的实验技能和方法, 是提高研究生整体素质和水平的基本保障, 也是发展学生科研能力的基础, 所以必须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主要是为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这类研究生不仅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具有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8]。 本研究组还借鉴我院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教学成果, 探索药物化学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新模式[9,10,11]。 由于近几年研究生的生源很复杂, 既有应届毕业生, 也有往届生毕业生;既有本校的学生, 也有其他学校的学生, 同时学生攻读研究生的目的也不相同, 这些就导致生源的学术水平岑差不齐, 实践能力差异很大, 使我院不得不重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本研究组在对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药学专业本科生进行科研技能培养的过程中, 不仅注重因人而异的培养模式, 而且将摸索出的“六个能力”培养方式应用到药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培训中, 即计算机使用、文献检索、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数据归纳整理、论文写作六个综合科研能力。 为了保证创新性能力培养的质量, 我院还开设了许多相关的课程及讲座, 致力于解决国内学生不注重的文献检索能力培养, 无法跟上国外新的研究成果及发现, 以及研究生普遍跨文化沟通能力弱, 很难培养出国际化的学者的不足等问题。
2.1 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 知识和信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信息化和知识创新, 利用文献信息是人们开展各种创新活动的必要前提, 文献检索是这种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2]。 而文献检索贯穿了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 更是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13]。
为了配合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 我院教授为新入学研究生开设了文献检索等讲座, 并且对文献检索课程进行改革。 首先课堂上采取教授图文并茂地详细介绍药学文献检索的方法, 然后邀请新入学的研究生参与课堂互动, 研究生根据学习的内容, 讲述自己在查找文献时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课堂上为同学展示自己怎样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实例, 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药学文献检索, 为其查找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参加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 还为学生制订了国内外研究热点的课题, 由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 最终完成国内外研究等综述性论文, 并由导师出资, 研究生为第一著者发表在高水平杂志上, 提高研究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快速文献检索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论文撰写能力, 为后期毕业论文撰写奠定了基础。
2.2 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组在教学计划中还为研究生开设了“药物设计学”等课程, 即开阔了研究生的知识视野, 增加创新思维, 也指导研究生学会自己设计实验。 我院在研究生设计实验能力培养的同时, 也给研究生创造条件, 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计划》项目, 培养研究生申报科研项目的能力, 让他们独立承担课题, 循序渐进, 先易后难, 最终达到能够独立设计实验, 完成实验能力, 使研究生毕业之后, 在用人单位很快能够独挡一面, 发挥自己的才能, 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2.3 实验实施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在导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路线是否合理, 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所以必须掌握过硬的实验技能, 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我院在实验实施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遵循李岩[14]论文中所说的紧紧抓住国家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 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学位人才培养置于同等重要位置, 整合并合理配置药学院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药学院实习就业基地较多的综合优势和学科特色, 使药学类专业学位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 我院在实验设备及条件上, 给研究生创造机会, 充分利用我院实验教学中心是“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优势, 在完成本科生教学工作的基础上, 为研究生开放。 充分利用这些仪器设备, 为研究生实验实施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发挥了作用, 受到了研究生的欢迎。 本研究组从本科生开始在药物化学实验课中就提倡学生自己设计实验[15,16], 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研究生培养中。 在实践中, 同样也严格要求研究生必须按照正规的操作进行实验, 规范操作规程, 正确书写实验记录, 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认真总结实验结果的良好习惯, 并把这良好的工作作风带到用人单位, 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
2.4 数据归纳整理能力 (波谱解析能力) 的培养
无论实验做得成功与否, 研究生都应该掌握对实验数据归纳整理的方法和技巧, 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我院为研究生开设了“波谱解析”等课程, 这门课程在药学专业本科阶段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 我院在研究生阶段以实践为主。 这门课程也是学生平时最不喜欢学的课程, 但是科学研究应是严谨的, 例如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必须通过光谱数据推测证明是否正确。 所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十分必要。另外, 这项能力的培养, 我院也紧密与实践相结合, 只有多训练、多实践, 才能不断地提高解谱和鉴定化合物的能力。 为了提高这门课程的实用性, 我院还在课堂上开展教学改革, 提倡创新性教学在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17], 为学生创造练习解谱的机会, 并在期末考试中, 要求研究生自己上讲台举例解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教授根据解析结果和研究生掌握这门课程的程度, 以及研究生的现场表现给出成绩。 这种培养及考试模式, 激发了学生学习波谱解析的积极性, 改革了枯燥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波谱解析能力大大地提高, 受到导师的好评。
2.5 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科技论文写作是培养研究生能力很重要的一部分[18]。 论文写作能力决定研究生能否快速准确地将成果表达出来、发表出去, 因为一个好的实验结果, 必须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之后, 才能被社会认可, 所以论文的质量是实验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 加强学生科技论文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是关系到科研成果水平的大事, 所以必须重视。 药物化学专业的研究生一入学就由教授、 博士生导师为学生讲述药学科技论文写作等内容, 并且与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 使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提高很快, 对毕业论文的撰写、科研项目的申报、结题总结、论文写作与发表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2.6 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在大学时代已学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等相关课程。 但是药学研究中还涉及许多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 所以必须在实践中逐步掌握, 例如, 化学结构式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 我院也是在学生一入学, 有高年级讲师进行培训, 要求学生一周之后要熟练掌握这些技能。
3 创新思维的培养
基本功的训练完全是为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基本功过硬的学生, 才能尽早的出创新性研究成果, 同时也为研究生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院还经常利用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之际, 尽量安排外国专家学者和药学专业研究生座谈, 使学生直接与国外著名专家学者对话, 及时了解国际药学学科发展的新动向, 尽快与国际接轨, 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对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非常有益。
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8
关键词:学习兴趣;化学史教育;STS教育;师生关系
引言: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但是兴趣不是天生的,兴趣的差异主要是人的生活实践不同而造成的。化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浓厚的兴趣能促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能促使学生对学习和工作充满信心,勇于克服困难,并且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活动,能使学生视野开阔[2]。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本文在下面几个方面作了初步的研究,希望通过下列介绍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进而使教育教学过程变得更有效、更有意义。
一、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目的和兴趣是互相贯通、互相迁移的。布鲁纳说得好,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之知道这个学科并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即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需要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化学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从古代化学的知识积累、近代化学独立学科的出现,到现代化学飞速发展,具有一个明显的规律,即当化学的研究推动社会的发展时,化学学科就得到迅速发展。化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主要是通过化工生产体现的,而化学为人类创造财富,化学改变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化学促进社会变革,是化学推动社会发展的形式。
二、加强化学史实教育,提高学习兴趣
化学史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好素材。化学科学的发展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通过化学史在实验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化学实验中应具备的科学方法、科学思维以及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等对化学发展及创造发明的重要意义,在中学实验中穿插化学史上杰出科学家发现的过程及重大影响,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俄国化学家库切洛夫,在研究乙炔的水化实验中,多次实验都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由于不慎打碎温度计使反应产率大大提高,他抓住这个现象不放,深入研究,终于发现了炔烃水化反应的汞盐催化剂,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就。化学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只要教师合理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定会激发学生用知识和智能揭开化学奥秘的兴趣。
三、紧密联系实际教育,培养学习兴趣
由于化学学科在中职文化课中是最贴近生活,最能联系生产实际的一门学科,所以它具有特殊的魅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这一优势,把学生带进一个丰富多彩的应用化学世界,让学生在这一世界中受到化学知识的熏陶,从而对学习化学产生兴趣,并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这一教学主渠道中,认真贯彻落实好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原则。把生活内容、生产过程作为化学知识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实实在在的化学知识。即在化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STS教育指的是在现实和技术及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其基本意图是把学生对于自然界的理解(科学)与人造世界(技术)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社会)结合起来。它强调在科学教育中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思想。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学习兴趣
(一)友善地对待学生。孔子之所以被誉为万世师表,关键就在于他有一颗爱满天下的博爱之心。做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必须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体会到:当一个人向对方表现出真挚、友好情感时,对方也往往会给予同样的回报,从而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而当一个教师对学生有好感时,学生也往往对该教师怀有好感,而且这种好感会从眼神里、语气中、举止上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这种情感信号一旦被教师所敏感地接受,就易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变化。因此,在师生交往中向学生尽可能表达友善情感,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积极地用无意间流露出的各种慈祥的表情、关切的动作、亲和的体态向学生袒露自己真挚友好的情感。
(二)公正的对待学生。一项心理调查表明:92%的学生认为,偏心是教师最不能原谅的缺点。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公平的期望值相当高,教师是否公正与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密切相关。对学生的评价和奖罚,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赏罚分明。因此教师平时也应注意对待学生的态度,不要过分注重知识本身及学生的分数,更不要以分数来给学生划分“等级”,应该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其他方面的才能。教育心理学专家们也已经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肯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及学习兴趣等等。所以,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当给予一定的表扬和肯定。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
(三)尊重并理解学生。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师生情感交融的关键之一就是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尊重需求、理解需求。教师真诚的顺应与理解是满足学生尊重需要的手段之一,必将赢得学生的高欢喜指数。如果说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那么也可以说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秘诀也是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教师如果尊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除课程学习外,还懂得欣赏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在体育、管理组织、艺术等方面的,那么任何学生都会乐于将其优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就能在直面学生的困惑和艰难的探索时,以赞美带动学生进步,以友善保护学生尊严,在由衷的赞美中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四)建立师生真诚友情。人人渴望有友情与自己相伴,“千金易得,知已难寻”,学生迷惘的时候更需要一双温暖的手去引导他。雪中送炭的友情,会成为学生一生的记忆,也会成为他今后前进和奋斗的推动力。所以,教师对学生诚挚中肯的批评,催人上进的劝导,与学生建立真挚的友情,在更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因为作为朋友,师生之间可以有出乎意料的理解;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友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并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当成朋友,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建立真诚的友情。
结语: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及其重要的,方法也有许多,各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特有的一类方法,但是无论哪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更需要老师不断地教育督促引导。老师应用远大的目光,宽容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可通过目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学习,因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化学史实,联系实际在化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不仅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知识,而且产生兴趣并成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最后可在情感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让他们逐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适应社会发展,最终顺利成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姚莉.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3):77-78
【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推荐阅读:
化学研究生英文简历表格09-20
粉体化学镀银研究06-08
量子化学研究07-05
化学研究性07-31
高三化学复习研究09-10
化学固沙材料研究10-12
化学教学研究10-28
化学修饰电极研究11-02
材料化学类学生-研究生英语自我介绍08-11
化学竞赛辅导研究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