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教案(精选6篇)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篇1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教案背景:
1、学习对象:初中生
2、课前准备:(1)准备好实验观察鸡蛋的结构的实验器材,包括:培养皿,解剖刀,镊子,放大镜,鸡蛋等。(2)预习课本鸟的生殖过程发育过程、实验观察鸡蛋的结构
3、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课题:本节课题是鸟的生殖和发育,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们培养爱鸟护鸟的情感目标,锻炼学生科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描述鸟的生殖结构和发育过程。
2.观察鸟卵的结构,说出鸟卵适于陆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鸡卵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鸟类、感受自然之美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标题显示本节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但实际上整节课的安排是以鸟类繁殖的“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过程为主线的。通过观察鸡蛋结构的实验,结合课本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讨论并明确各部分结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接着利用两种鸟类的对比说出鸟的发育过程有早成雏和晚成雏之分,亲鸟的筑巢、孵卵、育雏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鸟卵的结构。
2、难点 探究鸟卵的结构,说出鸟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收集与鸟的生殖与发育相关的材料、鸟的繁殖行为视频
探究实验材料:解剖剪、镊子、烧杯(内有40℃~50℃的温水)、培养皿,放大镜,鸡蛋,鸭蛋,鹌鹑蛋
学生:收集与鸟的生殖和发育有关的资料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自主互助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创设情境:请同学们欣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配乐诗朗诵:《钱塘湖春行》
在学生被诗中的意境所感染时,再请学生分析:诗中提到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述的是鸟类的什么行为? 点评:利用学生已知的古诗导入,既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又可借此提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特殊情境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来,点燃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热情。
二、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到鸟的繁殖的过程: 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
这就是鸟儿生息繁衍的全过程正是这个过程才有了莺歌燕舞的风景。……我们人类是喜欢鸟的。请看:
1、展示鸟巢奥运会馆图片,漂亮吗?它表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体,大家再看,鸟巢又像一个孕育着新的生命摇篮。
2、那么你见过哪些鸟的鸟巢呢?(收集鸟巢的信息及鸟巢的作用)学生回答:麻雀、燕子等等。展示几种鸟的鸟巢,通过观察,思考:鸟巢的作用是什么呢? 保温,育雏、保护……除此之外还有吸引异性的作用。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鸟巢”入手,结合实例联系到真正的鸟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3、(筑巢)观看视频(鸟的求偶视频):
这只雄鸟买力地展示它的优美的舞姿是为了……?(为了求偶。博得雌鸟的欢心。)
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你还知道哪些鸟儿不同的求偶方式? 学生回答:…… 展示图片:企鹅求偶…… 她们用独特的方式求得配偶。
[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观察、收集、分析能力。
4、视频播放。
请学生思考:它这种受精方式叫什么?(体内受精)体内受精有什么好处?
提出问题:不同的鸟产的卵相同吗? 展示几种不同的常见的鸟卵。
让学生得出:不同的鸟卵的大小是不同的,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5、以鸡卵为例观察鸟卵的结构。
展示鸡卵的观察步骤和方法:
一、观 鸡卵的外形 思考这种形状有什么意义? 生:鸡蛋是椭圆形的。
师:鸡蛋的形状为什么不是球形的?这种形状有什么好处吗?请同学们用手拨动鸡蛋,看看它的移动状态。
生:我用手拨动鸡蛋。它向前滚动一段距离,又基本返回原来的地方。这样可以防止蛋从窝内滚出来。
二、摸 让学生单手均匀用力握鸡卵,看会不会轻易捏碎,理解卵壳作用。生:蛋壳比较硬,它起保护作用。
三、探 鸟卵的内部结构展示鸡卵的结构图
学生四人一组,按照要求逐一找到卵的各个结构(及时巡视指导)学生分组汇报他们看到的结构
展示鸡卵的内部结构图,让学生逐一指出卵的内部结构
6、大家知道了卵的结构,知道各结构的功能吗? 讨论:
1、卵壳有什么功能?
2、卵壳膜有什么功能?
3、卵白有什么功能?
4、卵黄有什么功能?
5、胚盘有什么功能?
6、卵细胞是由谁组成的?
7、气室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分组回答:
7、探究气室的作用:
(1)、观察:大家都看到了,气室容积很小,那么如何提供胚胎发育所需要的大量氧气?(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卵壳)
(2)、检测:启发学生利用桌上的物品设计探究方案,并且用温水浸泡法来探究一下气孔是否存在
[设计意图]实物观察时注意到细节的指导,就探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提示,利于学生实验步骤的优化和观察的实效,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8、大显身手(略):
三.随堂检测:
四、知识小结: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变抽象为形象,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还注重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懂得父母关爱及爱鸟、护鸟的情感。若过渡的语言更优化些,时间分配更合理些将会变得比较完美。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考虑不够全面,有个别实验失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操作的能力。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篇2
在开花时期内,温度对植物的生殖系统有严重的影响。植物在开花期遇到的高温胁迫常会使植物的开花期提前或者推后,花粉和子房发育不同步[4],并产生花粉败育、受精失败、坐果率低等问题[5]。
1 温度对植物生殖器官发育的影响
植物的生殖器官在不同温度胁迫有不同的伤害表现。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等代谢反应受到影响后,植物花期的能量积累不足,花朵数量减少,花型变小,花器官发育不完全或者畸形[6]。高温胁迫使花粉中糖类、柱头组织中ATP的含量降低[7]。由于能量供应不足,受高温的花粉管的延伸也会降低。
花粉的发育过程对温度敏感。当玉米花粉发育过程中遇到高温时,尤其是花粉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期时,花粉微观结构会发生变化,花粉颗粒分裂异常而形成畸形花粉或者败育[8]。小麦在小孢子减数分裂期受到高温胁迫时,绒毡层细胞会发生降解,花粉营养不足而败育[9]。在大米和番茄中,高温会导致花药开裂,并使子房闭合,影响花粉的散布和受精的完成[7,10]。Dupuis et al[11]发现,花粉发育过程中受到高温胁迫时,许多在常温下表达正常的基因的表达受到阻碍。
为检测高温对花粉发育的影响,Peet et al[12]使用高温分别处理去雄和雌性不育的马铃薯(光周期12 h/12 h,32/26℃),并进行杂交,同时将其分别与未接受处理的对照株系(12 h/12 h,28/22℃)杂交。统计结果显示,花粉的成熟过程对温度最敏感;高温对花粉萌发、花粉管延长和受精过程影响相对较小。低温下,蔗糖酶和糖类转运子的表达下调[13]。绒毡层的糖代谢受到影响,淀粉的积累也会受抑制,花粉的活性降低[14]。
拟南芥在热胁迫下,胚珠会发育失败,成熟胚珠减少[15]。Dupuis et al[11]研究证明,高温影响拟南芥胚珠的发育而使接种率降低。有证据表明,大米和玉米的胚珠能够抵抗一定的低温胁迫。
高温在损害植物生殖器官的同时,会提高植物开花的数量和结果率。Youngl et al[16]使用高温(35℃)对油菜进行研究。经过高温1周和2周处理的株系在处理结束后,开花数量较对照有明显的增加,但是果荚数量、种子总数、种子重量均低于对照。毛胜利等[17]发现耐热品种的番茄的花器官内部的ABA的浓度明显的高于不耐热的品种,外源的ABA处理同时减轻高温对花粉萌发的抑制作用。
2 温度对受精过程的影响
在受精过程中,温度对花粉的沾附,花粉管延伸和受精卵的发育有明显的影响。在20℃时,桃的柱头附着花粉的能力可以维持8 d,而在30℃时这种能力只能维持3 d[18],由于高温条件下柱头对花粉的附着时间降低,受精的成功率降低。
Dupuis et al[11]观测花粉管延伸时发现40℃处理后,花粉管延伸的速度降低。有学者使用拟南芥Hilversum生态型进行检测,发现受热激之后,Hilversum果荚在顶端结种,而果荚底部结种率低,在拟南芥Col生态型中,则没有此现象[2]。由于花粉管伸长受高温的抑制,不能将精子送达到底部的胚珠,Hilversum拟南芥结种的顶端偏好性说明了花粉管对热的敏感性。Col在此热处理条件下受精成功但是结种率降低,也可能是由于胚珠的发育流产或者早期受精卵致死[2]。
温度对花粉生命力的影响也直接决定了受精的成功率。玉米花粉在22~26℃、相对湿度66%~86%时,可以存活28 h,在高温(32~35℃)下,则容易失水干枯[13]。郭晶心等[19]对多个水稻品系进行了高温下花粉萌发和结实率的试验,发现高温处理4 d后,离体培养的水稻花粉萌发率普遍下降约20%,结实率普遍降低约50%。Basetti et al[20]发现,受高温影响的花朵在使用正常的花粉受精时,种子的数量并没有增加,这在排除了高温影响胚珠发育的可能后,证实了高温下结实率降低是源于高温对花粉的影响。
3 转录组和蛋白组学在研究温度对植物生殖器官影响中的应用
基因组学的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花粉发育过程的研究。研究表明,基因组中50%的基因参与了花粉的发育的各个过程。在拟南芥的1 350的转录因子中,发现600个参与到花粉发育的各个时期[21],在不同的发育时期,m RNA的含量也不相同。将花粉成熟期和伸长时期的基因表达比较后,发现存在1 600处差异[22]。例如,在花粉内,ABA接收因子和乙烯信号通路都有一定的表达[23]。研究证实,依赖钙离子的蛋白激酶(CDPK)在参与多种生化胁迫应答的同时,会调控钙离子的转导而控制花粉管的生长速度和趋向性[24]。在受到热胁迫的小孢子内,HSFA2、HSFA3以及一些热激蛋白家族的成员的表达上调。在耐热的番茄品种的小孢子内,HSF2A和Le HSP17.4-CII(一种热激蛋白)的含量也高于热敏感品种[9]。但是在玉米花粉发育的早期,hsp70、hsp60、hsp90及其相关的蛋白的表达量很低,成熟的花粉在受高温后,受热激胁迫表达的hsp含量极低(如玉米中的hsp101、70、18)或者没有检测到(如油菜中的hsp70)[25]。当受到高温胁迫时,HSP101和其他的热激蛋白的表达不足以满足花粉成熟过程中抗胁迫的需求[6]。在对水稻不同的温度耐受的株系进行分析时发现,对温度越敏感,小分子量热激蛋白的含量越低,反之亦然[26]。
4 展望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的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 鸟类的生殖与发育 教学设计 初二生物教学
引言
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了观察、分析、总结、判断的能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较强,自我控制能力初步形成,所以此阶段进行生物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学习兴趣。
一、设计依据与构想
(一)设计依据。“鸟类的生殖与发育”是第七单元“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中“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中的课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昆虫及两栖类动物的生殖与发育知识,新课程是对知识量较多、学习较困难的陆生脊椎动物生殖与发育的进一步探究,所以新课程相关知识对学生并不完全陌生,可以通过讲解加深学生对动物生殖发育的整体理解。
(二)设计构想。初二学生的阅读量已经较丰富,对鸟类的一些生殖发育行为有一定的了解,如“鸠占鹊巢”,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概念和全面的认知,所以设计应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鸡卵结构的观察,使其对鸟类如何适应陆地生活产生主观判断,并通过学生最熟悉的鸡卵发育过程展示,对鸟类的生殖与发育及此过程与环境的关系有更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早成鸟与晚成鸟的区别,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环境对鸟类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鸟”情愫[1]。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全面了解鸟类生殖发育过程,熟悉身边的早成鸟、完成鸟;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度。重点:对鸟类的生殖发育特别是鸟卵发育过程全面准确描述;难点:观察鸟卵发育过程的细微变化。
(三)课时计划:1课时。
三、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本门课两课时以六人一组分组,确定组长;课前按照组数准备不同发育期的鸡卵胚胎;鸟卵生殖发育相关视频;准备受精鸡卵与未受精鸡卵的清晰图片;准备早成鸟和晚成鸟图片;准备课堂展示所需的图板和相关工具材料。
(二)学生准备。学生按照教师分组自行准备生鸡蛋一枚、透明大嘴容器一个、筷子一双、放大镜一个、鸟巢(可自制)一个。
四、教学流程
(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的鸟类图片,向学生提问“这是什么动物?同学们喜欢这种动物吗?你对它有什么了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鸟类的描述,教师提出“同学们对鸟类生殖与发育过程有多少了解呢?它的生命周期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活动一:通过触摸生鸡蛋壳,感受卵壳的保护作用;利用放大镜观察鸡蛋壳,使学生发现卵壳上的气孔,教师明确气孔作用;学生将生鸡蛋打入透明大嘴容器中,观察鸡蛋内部结构并讨论各部分的作用。在此活动后,教师要将所有打碎的生鸡蛋统一收集,并向学生说明用做植物肥料的用意,培养学生杜绝浪费的意识[2]。活动二: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鸟卵发育过程和鸟类生殖发育全过程的视频及图片,让学生对新课程知识整体产生初步印象,并让学生总结在视频中看到鸟类的哪些行为?活动三:观察小鸡、小鸭刚孵化时的图片与小麻雀刚孵化时的图片差别,使学生对早成鸟与晚成鸟有全面的了解,并根据观察讲述其在发育状况、眼睛、羽毛、退足、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区别,并列举生活中学生了解的鸟类中哪些是早成鸟、哪些是晚成鸟,使学生对此知识点有正确的认识。活动四: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准备的鸟巢,并对鸟巢结构、各部分所用材料进行说明,教师要对学生亲手制作的鸟巢予以鼓励,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讲解为什么鸟类是人类的朋友,为人类作了什么贡献,培养学生的“爱鸟”情愫,并在课后带领学生将鸟巢挂在附近的树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感性认识在此过程中都得到了升华。
(三)评价升华。首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评,并在小组中选出代表进行评价展示,师生互评,并在评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鸟类生殖发育与两栖动物的区别。
(四)知识梳理。教师提出课堂重难点知识的总结性问题,如“通过课堂学习,同学们了解了鸟类生殖与发育过程中会出现什么行为?”学生会根据掌握情况回答“占区、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等”。同学们对鸟类的生殖与发育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认识到环境变化对鸟类生活的影响,所以我们作为鸟类的朋友应该爱护鸟类,努力为其创造美好的家园。
(五)课外延伸。给学生预留课后作业,如介绍最喜爱的鸟,写一份爱鸟倡议书,亲自制作一个鸟巢等,要求学生在下一课时进行展示。
五、教学感悟
新课改下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为核心,通过改善其学习方式和态度,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在“鸟类生殖与发育”新课程教學过程中,新添学生对鸡卵结构进行观察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对鸟类适应陆地生活的知识有更全面的掌握,但由于课程时间和教学量的限制,课堂上此活动并没有占用过多时间,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的展示,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其真正认识到鸟类与人类的关系,并通过师生交流、师生间交流,使其在掌握本堂课重难点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爱鸟”情愫,将课堂知识向生活中延伸,达到生物教学的真正目的[3]。
结语
通过“鸟类的生殖与发育”课程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教师有目的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明显增多,学生主观上有深入学习的意识,对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知识,培养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符合新课改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一丹.初中生物新课程五种教材的比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2]陈亚丽.初中生物学概念科学漫画教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篇4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2.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3. 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力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并立志在仿生学方面钻研、创新、有所成就。情感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养成爱护动物、保护生物、好好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良好品质。
2. 通过本节学习,帮助学生在以后树立远大理想。教学重点
1. 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 昆虫与人类生活的联系,生物科技在生物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1. 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2. 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教学方法
讨论、竞赛、启发、诱导等 教具准备
昆虫多样性及家蚕生殖发育过程的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前提诊测]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在我们脚下的土壤中,生活着蝼蛄、蚯蚓、鼹鼠等动物,以及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的根系。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昆虫的世界,看看自己是否能从中找出一些问题来。
(教师播放有关昆虫多样性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多媒体放映结束了,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刚才的画面?
学生:刚才画面上出现了辛勤的蜜蜂,飞舞的蜻蜓、蝴蝶,还有蚊子、苍蝇„„我觉得它们都属于昆虫。
教师追问:你如何判断它们都属于昆虫?
学生:它们和蝗虫一样,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一个口器;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2对翅膀。这些都属于昆虫的主要特征。
教师:很好!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昆虫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种类超过100万种,几乎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都有分布,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昆虫也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那么,这种会飞的无脊椎动物我们了解多少呢?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问题,思考并讨论:(屏幕内容如下:)
1. 冬季几乎看不见蚊子、苍蝇,为什么春暖花开的季节蚊蝇就多起来了? 2. 食用物品中,如何就长出了“肉虫子”
3. 在太阳地下翩翩起舞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变的。“毛毛虫”是从哪儿来的?它怎么会变成蝴蝶呢?
4. “旱极而蝗”大家如何来解释?为什么在潮湿、阴暗的角落中,蚊子就比较多? 学生:夏季天气比较炎热,适合蚊蝇生活;冬季天气寒冷,蚊蝇就被冻死了,所以冬季我们看不到蚊蝇。
学生:在食用物品的制作中,不小心被播进去了虫卵,所以有时候就长出了“肉虫子”。学生:“旱极而蝗”的意思是天气干旱了,很长时间不下雨的话就会闹蝗灾。„„„
教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对上述问题作了回答,那么,大家的回答是否正确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许有些问题,你们就明白了。板书: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与发育 [讲授新课]
教师:我们这节课的重要内容是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我们以可爱的蚕宝宝来分析说明。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教师播放有关家蚕生殖发育的多媒体课件。并回答以下问题)1. 在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风雨的洗礼”?
2. 家蚕是通过哪种生殖方式繁殖后代?你能简单的介绍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什么吗? 3.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你发现了还有哪些动物与家蚕的生殖方式相似的? 教师:大家根据刚才所观看的内容,是否能回答出以上的问题呢?
学生:家蚕是通过有性生殖来繁殖后代,雄蛾和雌蛾通过交尾使卵受精,最终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学生:家蚕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阶段是需要我们喂养的。
学生:有很多动物都和家蚕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一样,比如:蜜蜂、菜粉蝶、蚊、蝇等昆虫。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我们请哪一位同学总结一下,好吗?
学生: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它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性都很大,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比如幼虫身体柔软具有体节,在胸腹部有8对足,主要以桑叶为食,有蜕皮现象;而成虫有三对足,两对翅,不取食,几乎不能飞。
教师:你回答的太好了,像家蚕这样的发育过程我们生物学上就称为完全变态发育。板书:
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变态发育
1. 定义——在发育过程中要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的显著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2. 例如:蜜蜂、菜粉蝶、蚊、蝇等
教师:我国养蚕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最早的养蚕应该追溯到黄帝的妻子——了,她是第一个学着开始养蚕、丝的人。自公元551年养蚕技术开始传到欧洲,在此以后的1000多年里,大量的中国丝织品西运,由此便形成了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所以说,小小的蚕不仅同文明紧密相连,同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蚕还经常被文人墨客引入试文。唐朝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蚕的默默吐丝行为赞扬了一大批甘于奉献的人。不过,我要对此诗句稍作改动,因为蚕虽然丝吐尽了,但并未死亡,只是化为蛹了,所以古人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好了,家蚕的学习就暂时告一段落,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其他昆虫的发育过程。(教师播放蝗虫发育的多媒体片)
1. 你从下面这幅图发现了一些新东西吗? 2. 它的发育过程和蚕的相同吗?
3. 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有与此相似的发育过程?
学生:蝗虫的发育和家蚕是不同的。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都非常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也没有发育成熟,仅有很小的翅膀。它的一生中也出现蜕皮现象,共蜕皮5次。发育过程中,只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经过蛹期。学生:和蝗虫的发育过程类似的还有蟋蟀、螳螂、蝈蝈等。
教师:像蝗虫这样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我们称之为不完全变态发育。板书:
二、其他昆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
1.定义——个体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的发育过程 2例如:蟋蟀、螳螂等
教师:通过对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哪位同学告诉大家“态”指什么意思?
学生:通过对此,我认为“态”指的是形态。在蚕的发育过程中,幼虫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而蝗虫的发育过程其形态改变的不明显,小蝗虫和大蝗虫的“长相“相似。教师:非常好,理解了“态”的含义,对于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就更容易理解。课前,我们所提出的几个问题你了解了吗? [课堂小节,作业练习,结束新课]
教师:我们这节课主要以家蚕和蝗虫为例,学习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昆虫是以有性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的,它的发育过程可根据形态的变化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种。有些昆虫对人类农业生产是有害的,而有的则是有利,也促进了中外文明史的发展。[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蚕茧代表家蚕的()
A 卵期
B 幼虫期
C
蛹期
D
成虫期
2.家蚕从幼虫到蛹要经过()蜕皮 A 3
B 4
C 5
D 6 3.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是()
A 卵→若虫→蛹→成虫
B 卵→蛹→若虫→成虫 C 卵→若虫→成虫
D 卵→蛹→成虫 4.跳蝻是蝗虫的幼虫,它与成虫的本质区别是()A 形态结构不同
B 生活习性不同
C 身体较大
D 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变态发育
1.定义——在发育过程中要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的显著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2.例如:蜜蜂、菜粉蝶、蚊、蝇等
二、其他昆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篇5
同学们,还记得《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大致说一说?(停顿,若没有响应,可进一步启发:也许具体的记不清了,只要大体上说一下就可以。小蝌蚪一开始为什么没找到妈妈?后来怎么找到的妈妈?)学生发言,只要说出结果变成了青蛙,就可以。
师:其实,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就是小蝌蚪成长发育的过程,就像我们每一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许多好奇和困惑一样,小蝌蚪的成长也遇到了许多困惑。下面,我们就以小蝌蚪的困惑为线索,与小蝌蚪一起,来解开它的生命之谜,好吗?
投影2:困惑一
我是怎么来的(两栖动物的生殖)
师:小蝌蚪最困惑的问题就是我是怎么来的。你们能告诉他吗? 生发言
师:同学们真是知识丰富。(或:也许不是太熟悉,没关系)下面请看一下纸上的问题,请同学读一读,(生读题:“思考:这是什么季节,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下面,我们带着问题,看一个短片。投影2 之后,让学生回答。
师:春末夏初
蛙鸣
抱对(说明雌雄异体)
师:所有的青蛙都叫吗?有什么意义?抱对有什么意义?请大家读一下问题,带着问题看一个短片。投影3: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 师:请大家说一说以上问题。边投影4边师生交流。
师生合作:不是。雄蛙为吸引雌蛙,这是求偶行为。抱对是将精子和卵细胞排放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这种受精方式叫体外受精。这种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受精卵在水中受环境影响较大,成活率低,抱对大大提高了受精率。
师: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每个受精卵上面颜色深一些,这样能吸收较多的热量,有利于受精卵的孵化 师:小蝌蚪看到妈妈真漂亮,它太奇怪了:我是怎么像妈妈这样漂亮的? 投影5:困惑2 我是怎么像妈妈这样漂亮的?(两栖动物的发育)
师:请先读一下纸上的问题,(停,读题)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一起看一个短片。两栖动物的发育经历了几个阶段?
1、蝌蚪和青蛙有哪些区别?发育特点,为什么被称为两栖动物? 投影6: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师:这几个题比较难,下面,咱们先分组交流一下。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投影7:4个阶段: 师:蝌蚪(外鳃——内鳃——肺;后肢——前肢);4个阶段。有哪些区别?先让学生发言,再投影
投影
8、:填表格,点“潮湿的陆地,下面补充一下青蛙的其他特点:眼、舌的特点。投影9.返回,明确差异是变态发育。
投影10,变态发育的概念,根据青蛙变态发育的特点,理解”两栖”的含义。
投影11:两栖动物名称的由来。(两栖的意思:栖,栖息地,家。幼体的家在水中,成体的家主要在陆地,也能在水中。)之后,此处追问3个问题:
1、只说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就说是两栖动物,对不对?
2、点击青蛙,进行链接,投影12
为什么两栖动物的种类较少,分布较小?点击链接青蛙,返回,3、青蛙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因此,它是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师:明确:不是。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投影
13、:困惑3:谁是我的两栖兄妹?
投影
14、师:有人告诉青蛙说,(让生读一下)师生讨论。:龟、鳖是吗?
看视频。明确,不是。投影15 师:我的两栖兄妹有哪些? 投影
16、介绍中国林蛙和蟾蜍。
投影
17、:困惑4:我的兄妹怎么越来越少了?先请学生自由发言。再请学生度图片上的文字,1、说明水越来越少了。
2、说明水质被污染了。
3、滥捕滥杀。
4、正被人们大快朵颐。投影19:滥用农药
投影20:(学生读)面对如此不堪的惨状,两栖动物们发出了呼喊:救救我们吧!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篇6
1、生殖:有性生殖 鸣囊、抱对
2、发育: 变态发育
卵 蝌蚪 幼蛙 成蛙
生活在水中 生活在陆地上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后巩固:
1.都属于两栖动物的一组是( )
A.乌龟、青蛙、鳄鱼 B.大鲵、小鲵、乌龟 C.蝾螈、大鲵、蟾蜍 D.蟾蜍、鳄鱼、水獭
2.下列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体内受精,水中发育 B.体内受精,土中发育
C.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D.体外受精,土中发育
3.两栖动物是指( )
A.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B.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C.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D.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
4.明辨是非
①.水质污染可导致畸形蛙的出现。( )
⑵.所有两栖动物的幼体都必须在水中发育。( )
③.所有两栖动物的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 )
④.雄蛙和雌蛙都能鸣叫。( )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教案】推荐阅读:
八年级生物下册《鸟的生殖和发育》教案05-24
八年级生物下册7.1.2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备课参考新版新人教版07-19
爱护鸟类大班教案07-03
《鸟类朋友》中班科学教案12-31
动物的生殖系统教案02-21
鸟类的起源12-17
滨海湿地的鸟类11-14
关于鸟类的研究心得07-27
读《鸟类的分布》有感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