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鸟类秀(精选3篇)
电影中的鸟类秀 篇1
麦茨电影精神分析方法由两个基本部分构成:对电影本质的重新认识和观众心理分析。以往的精神分析研究主要是对具体的作品而进行, 麦茨则要对电影的整体机制、特性进行精神分析, 并强调自己所倡导的精神分析对象是电影, 而非影片, 探讨的是电影的特性, 而非电影所表现的故事。
“窥视癖”的概念来源于“窥淫癖”。窥淫癖是指通过窥视异性裸体、阴部或别人的性交过程而获得性快感, 是一种性变态。戈达尔在1963年的影片《轻蔑》的片头, 引用了安德烈·巴赞的一句话:“电影为人类的欲望提供了身体”。
满足欲望成为形成“窥视癖”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性欲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 于是人们就通过另外的渠道来追求性欲的满足——电影为其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麦茨认为电影通过视听功能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性欲, 窥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要保持距离, 所以被窥视者和窥视者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 窥视者会变得不知所措。
基于麦茨精神分析方法, 本文将其推广到电视领域当中, 探寻电视节目是如何利用观众的“窥视癖”, 近而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一、电视与“窥视癖”:窥视文化的出现
当今社会, 人们生活在随处充满“窥视癖”的社会里, 随着“过度分享”这一新词的出现, 我们无疑迎接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窥视文化的年代。当媒介也过度使用窥视时, 我们的社会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问题。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 每天都有几十亿的观众在观看, 它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抓住观众的眼球, 电视一定会是一个开放的文本, 允许各种文化群体在这个节目中得到属于自己文化体验的身份认同。
所以, 如果想了解窥视文化, 不妨打开电视。据不完全的统计表明, 北美电视台有几百个节目属于这种性质, 至少有三个电视频道完全致力于播放窥视文化。这些节目包括有奖游戏节目《真是谎言》、选秀节目《美国偶像》、烹饪节目《地狱厨房》等。在国内, 这样的电视栏目在近今年大受吹捧, 湖南卫视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东方卫视明星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浙江卫视大型真人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江苏卫视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等。这样的电视节目占据了我们的眼球, 可见, 窥视已成为主流文化。
二、真人秀节目的功能:观众“窥视癖”的满足
在真人秀节目中, 越来越多的节目都在试图通过展示人和社会中的隐私来提高收视率。如果说窥视是对人们无意识当中的性欲望的满足, 那么更大范围的“窥视癖”还能给观众带来优越感。
人们通过窥视别人的隐私, 尤其是那些反应别人弱点的秘密而得到内心的满足, 因为发现自己没有这些弱点, 会让人从本能中滋生出一种优越感。
这样的电视节目在各大真人秀节目中屡见不鲜, 如天津卫视制作的真人求职栏目《非你莫属》, 在这当中基本上选取的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作为选手, 自然而然地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从心理上产生平等感, 也产生出可以比较的心理, 在发现选手不如自己的时候就产生了优越感。这些选手所呈现出来的东西其实都是属于他们的秘密, 电视把这种隐私都展示出来, 就会给人以窥视的快感, 并在这种窥视下形成优越感。
在《非诚勿扰》中, 我们可以看到, 该真人秀节目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安全的窥视手段, 而且在看女嘉宾和男嘉宾的言语对抗中, 使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来源于嘉宾在互相责难和批评中的缺点暴露。观众作为旁观者, 在男女嘉宾相互品头论足时得到一种快感, 以俯视他人缺点的心态来获得自我满足。
《康熙来了》《超级女声》节目中, 这种优越感是同样存在的, 那就是“我因为不上电视, 而避免了那种窘迫和被羞辱”。
三、“窥视癖”对于真人秀节目创作的启示
由于观众与生俱来的“窥视癖”, 许多真人秀节目便会在创作过程中迎合观众的这种窥视欲望。过度的迎合当然不可, 适当的满足才是正确的创作方向
具体来说, 节目创作者为了满足观众的“窥视癖”, 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做到对“情节点”的创作。真人秀节目在创作时, 可以融入叙事原则, 在节目中给予戏剧性的前提, 来勾起观众的好奇心理,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样, 真人秀节目便可以满足观众的“窥视癖”, 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满足观众内心深层的无意识欲望。
但对于节目来说, 既要吸引观众, 又不能超越舆论的鸿沟的确很难。关于节目中常常与真实不符, 编造虚假的故事以博人眼球, 需要引起注重, 在做到节目戏剧性、可视性的同时把握好尺度, 话题和内容不能超出舆论的敏感范围。
第二, 引入“悬念”色彩, 挖掘“秘密”来吸引观众, 以放大观众“窥视癖”的欲望, 这样观众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更容易被其吸引。
电视媒体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负有一定的责任, 追求高收视率的方法要得当, 不能以出卖嘉宾隐私作为换取高收视率的砝码。不能一味地迎合观众的窥视癖好, 而没有底线的将只能供于私人小范围交流的个人隐私放大到大众传播的平台之上。嘉宾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尊重他们, 不能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透露嘉宾的隐私。
综上所述, 电视节目开始利用窥视机制来适应观众后, 作为观看者的观众和电视节目就变成了一对矛盾的存在。一方面电视节目想利用窥视机制吸引更多的观众;另一方面窥视机制的过度使用又使电视节目丧失了媒介责任, 使之不能健康成长。所以, 我们必须看到“窥视癖”带来了正面与负面的双重效应, 只有辩证的利用这一机制, 才能使电视产业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梅斯.想象的能指[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187-189.
[2]于宏英.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电影主体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1:31-32.
当选秀节目走进电影 篇2
这几年,在中国涌现出一个开办选秀节目的热潮,包括唱歌、选美、智力竞赛等,形成了一个个貌似战场的舞台,选手身处当中、临阵以待,观众瞩目狂欢、一派热闹。并且很多节目都是移植外国的形式,可见娱乐节目在全球都是很兴盛的。而电影作为生活的反映者,自然不会忽视这个现象。2010年,筷子兄弟创作的微电影《老男孩》就是讲述两个中年男人重拾青春梦想参加歌唱比赛,既迎合了势头正猛的选秀节目热,又以梦想为主题温柔地击中被生活所累的观众,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怀旧热潮。四年之后,筷子兄弟借微电影曾经爆棚的口碑,拍成了大电影《老男孩猛龙过江》。故事延续了之前参加选秀的主线,上一次,他们在“欢乐男生”比赛中失败,这一次,两个小伙伴进军纽约,参加美国的选秀节目。这种以歌唱比赛为主线的电影,能够很好地把音乐旋律和舞台表演结合起来,渲染出一种华丽浓烈的视听气氛,同时又能以沉静处的感伤来打动人。
与《老男孩》的喜剧风格和对正能量的宣扬不同,英国迷你剧《黑镜》展现了选秀节目中被扭曲的人性的残酷。在未来空间里,人要靠赚取消费点数来生活,男主人公Bing被女主角Abi的歌声所打动,拿出自己全部的点数帮她买了一张选秀入场券,但Abi在评委的利诱下背离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做了色情女星。Bing由于花光了点数,无法跳过强制播放的节目,只能一遍遍痛苦地观看Abi的色情表演。于是他从头努力,终于给自己也买了一张入场券,想在舞台上宣泄对节目的愤怒。但是评委们却被他的“表演”所感动,提出给他开办一个评论节目。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他选择了妥协。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国好声音》,汪峰经常问选手参加比赛的梦想是什么,每个人都会说出几句充满励志语气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他们来此的目的也是想出名,而出名就是为挣钱,挣钱是为了生存。
幸运的是,这种现实中比拼才艺类的选秀还只是利益之争,而在好莱坞科幻大片《饥饿游戏》中就成了真正的生死之战。影片讲述在未来的北美洲地区建立了一个由十三个区组成的新国家,为了镇压反抗,当局让各个区每年贡献两名青年来参加一个名叫《饥饿游戏》的直播节目,其规则是让选手在竞技场内杀死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这其实就是一个死亡版的选秀故事,冠军是最后的幸存者。按常理来说,这种事件势必会给大家带来悲痛的感受,但事实上却成了全国人民的一场狂欢。观众像看娱乐节目一样期待着选手的互相残杀,主持人在台上说着俏皮话,幽默地调戏着选手,而选手在这种氛围中也变得像明星一样迷人,丝毫没有想到几分钟之后就可能是死亡的降临。
这样一来,电影便具有了某种批判性,当局者在乎的是游戏的震慑作用,而不管选手的死活,正如在现实的选秀节目中,电视台看重的是节目收视率,而并不是选手的梦想。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故事、看到的眼泪和感受到的情感,都只是经过包装的假象。尽管如此,选秀比赛依然是观众非常喜欢的电视节目,选手其实是在代表广大的观众实现梦想,当观众看到他/她一步步从草根走向明星时,自己也似乎获得了成功。而在形式上,选秀节目有两个特点:一是比赛过程中的戏剧性,暗里的冲突非常激烈;二是悬念性,不到最后不知道谁是赢家。当然,由于媒介不同,电影往往能表达出比电视节目更广阔的内容,比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只是借用了一个电视节目作为故事切入点,而实质上是想展现整个印度社会在大变革时代的面貌和主人公在这种环境下的命运变化。
电影中的鸟类秀 篇3
一、《奔跑吧, 兄弟》大电影简介
《跑男》是用“6+1”的固定主持阵容, 每期通过不同情节和角色扮演, 设计一些速度、力量和推理游戏, 让主持人和嘉宾共同完成, 节目带来的新鲜与刺激受到观众热评。电影分为两个部分, 时长接近两小时, 第一部分明星分为两组, 两两PK在木版上进行推手游戏, 直到一组把另一组成员全部推下水后才算获胜。另一部分, 就是在一个古镇玩猜“谁是凶手”的游戏, 镇上的隐秘位置都有提示, 各路明星在寻找的过程中还得防止被撕掉名牌。整个电影过程可谓是跌宕起伏、笑料不断。
《跑男》堪称全明星的演出阵容, 李晨、王宝强等两岸三地全明星齐聚一堂, 每一位都人气爆棚。形式上, 户外竞技看点多, 运动风和对抗赛加强现场感和代入感。内容上, 寓教育与娱乐于一身, 通过新颖游戏传递简单快乐。技术上, 逻辑性的拍摄和后期剪辑配上适当的字幕, 增强了影片的故事性和搞笑氛围。精神上, 明星真性情和表演完美结合的表现, 传递“兄弟情”、“集体义”的阳光正能量。[2]从中可以看出, 其影片质量并非粗制滥造。
二、功不可没的“粉丝经济”
(一) 粉丝直接贡献票房
“粉丝”一词从英文“Fans”直译而来, 该词源自“Fanatic”, 意即“狂热分子”指那些对媒介明星、演员、节目和文本极端投入的狂热者。粉丝的特点是他们大量甚至过量地关注吸引他们的事物, 而且还常常表现出对其他媒介迷的强烈感知和认同, 甚至不顾实际质量的好坏。电影《跑男》汇聚众多人气偶像, 在明星效应下会使他们的粉丝入院观看, 每位明星各自的粉丝群体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电影观众群体。有了他们对票房的贡献, 就为电影的大卖奠定了基础。上映两周三亿多的要票房除了明星粉丝的贡献之外, 还有节目粉丝的力量。
(二) 粉丝参与电影营销
粉丝经济以情绪资本为核心, 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增值情绪资本。粉丝经济以消费者为主角, 由消费者主导营销手段, 从消费者的情感出发, 企业借力使力, 达到为品牌与偶像情绪资本的目的。粉丝会为了自己所喜欢的节目和偶像自发地参与到与其相关的各种活动中来, 这就是粉丝经济的最大特点“参与感”。《跑男》一放出上映消息, 电影和偶像的粉丝就会立马关注, 甚至先在公开宣传之前就会为电影进行卖力吆喝, 他们会动员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 使消息从自己身边扩散开来。各种粉丝的集聚就为电影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免费的宣传群体, 宣传力量之大可见一斑, 他们不仅自己会前去影院支持, 也会动员一些非粉丝群体前去影院观影, 为影片扩大了市场消费群体, 所以粉丝营销也应该在电影成功的因素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其他多种营销手段的综合运用是关键
《跑男》从上映以来票房就一直水涨船高, 在第二周并以周票房1亿5300万和累计票房3亿9000万力压好莱坞魔幻巨制《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顺利夺下了全国的周票房冠军, 足以见证该部影片的超高人气和票房号召力。取得这么亮眼的成绩除去成功的粉丝营销之外, 其他多种营销方式的多管其下当然也是不得不提的。
(一) 精准的市场和产品定位圈住了目标受众群体
(1) 市场细分与受众的“使用与满足”。所谓市场细分, 又叫市场分割, 就是营销者根据消费者之间在需求、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习惯、消费量和利益等方面的差别, 把有相似特征的归为一类, 从而将整体市场划分成为由许多需求大致类同的消费者群体所组成的子市场群的过程, 其中, 被分隔的子市场被称为细分市场, 每个分市场内部的消费者具有大致相当的需求, 而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则有较大差异。[3]对于《跑男》的目标就是以低投入换取高利润, 这就使它不能以整个市场作为对象, 相反电影主要向热爱电影明星和节目的粉丝投放, 从内容、形式以及营销方式来看它都在刻意迎合这些人的观影需求。早在20世纪40年代, 研究者就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 就是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 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 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跑男》在这方面可谓是做足了功夫, 观众来到电影院中观赏影片不仅可以一暏偶像的风采, 认识他们不同寻常的另一面, 又可以在紧张繁重的工作生活压力中得到放松, 同时又可以感受到节日氛围, 最后, 还可以满足社交需求, 可以说它满足了受众观看电影的所有需求。
(2) 产品定位使电影以差异性获胜。在电影产品多如牛毛的时代, 不突出其差别性就会没有竞争力, 各大影视公司会给自己的电影找准位置。产品定位即产品差异化, 是媒介组织为了使产品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而突出产品的某些特征, 以巩固其市场地位和避免价格竞争的一种策略, 它大多用于同质产品的营销活动之中。《跑男》打着“娱乐大众, 使观众笑出腹肌”的标语, 定位为一部搞笑综艺节目的影片, 这就把自己同其他影片区分开来, 使自身在被众多影片中立马变得一枝独秀起来, 从而引来了非常多的关注。
正是因为《跑男》在一开始就果断地放弃了很难把握的整体市场, 靠准确的市场和产品定位, 并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些目标观众的需求, 从而俘获了目标观众的心, 也能够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
(二) 品牌是粉丝电影的营销资产
品牌意味着商品定位、经营模式、消费族群和利润回报, 而品牌效应是品牌在产品上使用, 为品牌使用者带来效益和影响, 是能够产生巨大价值的无形资产, 这就是品牌经济。所谓品牌经济, 就是以品牌为核心整合各种经济要素, 带动经济整体运营的一种经济形态。它是企业经营的高级形态, 一种高度的经济文明。[4]《跑男》之所以让粉丝为之趋之若鹜, 归根结底就是品牌效应的强大力量。它的成功与浙江卫视上档的同名综艺节目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自上映以来收视率居高不下。高质量高口碑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综艺节目品牌, 自然也就会带来高关注度, 这就使得电影版的《跑男》还未上映就得到了大家的广泛期待。[5]强大的品牌效应为电影的上映提前找好了一批观影群体。
(三) 采用借势上市策略成功营造“注意力经济”
在文化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 为了引起广泛关注, 炒作和传绯闻是必须的, 明星或是企业为此无所不用其极, 甚至把一些负面的事情也进行大肆报道炒作, 并在期间顺势推出与其相关的明星或是事件的文化作品, 《小时代3》的票房一部分得得益于去年“柯震东分手加吸毒被捕事件”, 带来了空前的关注度。这其实是一种营销方式, 之所以为各大明星和公司乐此不疲的秘密就是产品借势上市所带来的巨额的观众注意力经济。
(1) 借势上市和“注意力经济”。所谓借势上市策略就是利用突发事件、临时集会、舆论焦点等偶然因素所创造的机会推出产品。这样就自然而然能够获得比同期同类产品更多关注度, 有了高的关注度自然也会获得更多收益的可能性, 从而产生了“注意力经济”。最早提出“注意力经济”概念的是美国的迈克尔·戈得海伯, 他认为,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社会, 而互联网的出现, 加快了这一进程, 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 相反是过剩的。[6]而相对于过剩的信息, 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 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既然它是一种稀缺资源, 那么只有尽量多地占据这种资源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所以当今许多文化产品要借势也就不足为奇了。
(2) “陈赫离婚出轨事件”为电影《跑男》创造空前关注。在《跑男》上映之前的一个月时间里, “陈赫离婚出轨”这个话题长时间占据着各大新闻版面的头版头条, 可见大家对该事件的关注度。陈赫作为一个当红明星却传出负面新闻, 关注的人就会从他的粉丝延伸到更多的人群。随着该事件的持续发酵, 关注度居高不下, 由他参演的电影《跑男》却在这个档期上市, 就成功地把观众的注意力嫁接到电影上, 从而引起大众的实际购买行为, 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这就是炒作。这比重新开始为产品打广告要更省时省力, 所以该事件成功地为电影营造了话题, 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不仅宣传了影片, 从而也带来了经济利润。
(四) 适当的上市时机使其能够独霸市场
文化产品有了创意的内容, 就有了征服消费者的资本。但要想获得尽可能多的市场, 在恰当的时间上市也是至关重要的。“恰当”意味着消费者有充裕的闲暇时间、适时的消费需求、迫切的购买欲望等。成功借助这股“东风”是营销的关键。
(1) 恰当的时间段, 使其竞争压力降至最低。《跑男》在2015年1月30日上映除了前一周上映的《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之外, 其他电影的竞争实力相对较弱。电影作为一种快速的一次性消费品, 一个星期就可以有一大批已消费观众, 这样他们就能消费下一部影片, 使《跑男》避免了同《霍比特人》的正面对抗, 获得了一大批观影群体。而且1月末年关将至, 影片内容也贴合了节假日气氛, 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总之, 恰当的时机为电影带来了较小的竞争压力和相对稳定的观影群体。
(2) 趁热打铁, 电视观众热情未退。电影的上映时间与电视版停播的间隔时间并不是太长, 电视观众对跑男的热情还没有完全散去, 在这个时间再次推出电影版能够迅速再次点燃观众热情。由此可见上映时间也能决定影片的成败, 电影《爸爸去哪儿2》因为时间上的失败能印证这一点。它于春节档上映, 此时的电影市场竞争对手甚多, 要在激烈竞争中胜出是非常困难的, 再加上电影版与电视版相隔时间太长, 观众热情早已减退, 它以上映周1亿2800万的票房惨淡开局, 位于新上映电影排行榜中垫底的名次。
(五) “薄利多销”让电影的受欢迎程度节节攀升
定价策略是企业在根据适当定价方法确定了基本价格之后, 运用定价技巧对基本价格进行修改的方式。价格是消费者对其产品最为重要的购买因素。由于文化产品本来就是需求弹性高的产品, 所以《跑男》从一开始就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购票, 团购网上的票价都是半折, 用手机购票还能享受到更低的折扣, 这对于购买力低的青年学生群体就不会造成经济负担, 同时超低的促销价格也会吸引一大批有闲暇时间的其他群体入院观看, 通过更多的观影数量来获得高票房。
(六) 利用新媒体扩大宣传效果
随着新媒体的受众大幅度增多, 在宣传方面也体现出强大力量。《跑男》上映之初参演的演员就会在微博中发布有关消息, 明星拥有庞大的微博和粉丝群。例如, Angela baby (4587万) 、李晨 (1423万) 、王宝强 (794万) 、王祖蓝 (491万) 、陈赫 (1104万) 、郑恺 (644万) 。消息发布后粉丝群也就会在自己的微博和朋友圈中转载让自己的好友知晓, 如此循环往复, 就扩大了宣传效果。
电影《跑男》的票房奇迹归因于成功的营销手段, 因为幕后团队对各种营销方法的娴熟与综合运用, 才把这部片子送上了电影票房榜首位的位置。所以说它的营销模式应该成为中国其他电影的典范, 有其他电影值得学习的地方。
摘要:2015年开春一部由户外真人秀电视综艺节目改编的电影《奔跑吧, 兄弟》横扫中国电影市场, 它以寓教于乐、有笑料、有闪光点的电影内容为肋力, 以市场定位、粉丝经济、品牌策略、注意力经济、折扣促销等多种营销策略的综合成功运用为关键, 用6天2000万的电影成本创造了近4亿的票房神话。向大家证明了成功的营销同样可以使一部质量稍有欠缺的电影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也为我们揭示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中真人秀节目搬上电影院成功的秘诀。
关键词:粉丝电影,真人秀节目,电影营销
参考文献
[1]杨东篱.文化市场营销学[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吴文虎, 等.新闻事业经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 2011.
[4]陈怡含.《奔跑吧, 兄弟》开启“舶来”综艺新模式[J].中国新时代, 2014 (12) .
[5]宠爱忠.电视节目进军电影业的注意力经济分析[J].新闻窗, 2014 (2) .
【电影中的鸟类秀】推荐阅读:
野生鸟类08-08
鸟类调查08-08
爱护鸟类大班教案07-03
保护鸟类倡议书08-29
红树林湿地鸟类09-03
关于鸟类的研究心得07-27
读《鸟类的分布》有感10-09
关于爱护鸟类的宣传语10-20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教案07-18
与鸟类有关的谚语有哪些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