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色彩运用

2024-06-26

电影中的色彩运用(精选11篇)

电影中的色彩运用 篇1

一、色彩与电影的关系

在我的理解中,色彩是一部电影的灵魂。色彩在电影的出现,不仅在电影中还原了自然界的丰富色彩,而且增强了电影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影片中的色彩不仅交代了影片的背景,同时也暗示了影片的风格。人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一定能够感受到色彩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果想要表现一种欢快、愉悦的情绪时,我们常常会用暖色调(红、黄);而想要表现恐惧、悲伤的的感情时,则会用一些冷色调(黑、蓝)。如文艺片中色彩运用的小清新,在《雏菊》中,影片一开始就以十分明亮的形式出现,淡淡的阳光,满地的雏菊,这样的色彩基调就已经阐明了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爱情。而张艺谋在《红高粱》里大量运用红色,红色的血液、红色的棉袄、这种大胆的用色歌颂了中华民族斗志昂扬的民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整个电影的色彩基调就是悲壮的、激越的、热烈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想要表达则是肃穆和冷漠,所以影片从头到尾都沉静在冷灰色的色调之中,烘托出狱中生活的烦闷和绝望。

所以,不同类型的电影则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基调以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通常情况下一部电影如果有好的主题和剧情,色彩能起到锦上添花、为电影增色的作用。因此,色彩在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中起到了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说,色彩是电影的灵魂。很久之前我曾看过一部电影,除去电影本身很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之外,影片中大胆的配色也让我印象深刻。许多红与绿、蓝与橙、紫与黄等补色出现在画面中时,并不会让人产生视觉错乱,反而会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但是影片并不是一直采用对比很强烈的配色贯穿整个电影,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这部电影就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二、《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色彩的运用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延续了波顿.蒂姆的荒诞玄学派风格(“荒诞玄学电影”本来就是从对蒂姆•波顿的电影的观察中产生的,又用它来解释蒂姆•波顿的电影,简言之是指关注常规之外的规则体系),这部电影是一部真正的哥特预言。工厂老板旺卡的父亲是个牙医,从不允许他吃糖。结果让他反而对糖非常着迷,以至于他成为一个糖果生产商。为了寻找工厂的继承人,威利旺卡发出了五张金券,只要得到任意一张金券,都可以到他的工厂进行一次旅行,主人公查理偶然间得到了一张金券,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以红色为主线,贯穿整部电影,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大红色的巧克力包装纸和巧克力车,一身品红色制服的小矮人,枚红色的“旺卡塔尼亚”船,紫红色礼服的巧克力工厂老板,暗红色格子衬衫的小主人公查理。红色在这部影片中代表幸运、幸福、梦想和美满,暗示电影的结局也将是幸福的。美丽的童话需要绚丽、斑斓的色彩去编织。

进入工厂来到巧克力屋的时候,所有人都被眼前的画面吸引住了,翠绿欲滴的草地,散发着诱人香气的苹果,倾盆而下的瀑布,而这些所有的景象都是由巧克力制作而成的。旺卡先生又领着大家参观了几间干净的巧克力实验室,里面有相同模样的奥伯伦特小矮人穿着统一而亮丽的各色服制正在辛勤劳动,整个工厂流光溢彩,美轮美奂,流连忘返。这些不同并且纯度很高的颜色罗列在一起,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很难将视线从这些色彩上移开。这样的撞色运用很快将人们拉入到画面当中,把观众一起带入到旺卡奇幻而又神秘的巧克力工厂当中。

然而整部电影并不是一直都是用撞色的手法表述的,影片的开始就交代了故事背景,小主人公查理生活在一个被雾气笼罩的城市,灰色的建筑、黑色的高楼冒着灰黑色的烟,一切都没有生机。查理一家都挤在一个岌岌可危的破屋内,一家人在昏暗的灯光下,房子是破旧不堪的,从木板的缝隙中能看到外面下了一层薄薄的雪,整个画面的色调都是灰白的,感到查理的一家都还在为生活所迫,过得困苦又艰辛,但是昏暗的灯光笼罩在查理和家人的身上,场面又显得那么温馨,似乎在说,一切都会变好,都会充满希望。

随着剧情的发展,几位小朋友因为自私并且表现出的不敬和粗鲁而结束了旅行,而向来傲慢的薇莉特不顾警告,悄悄吃了一块口香糖,然后她浑身变成了紫色,看起来像一颗硕大的蓝莓。在所有颜色当中,紫色代表的是女权和忏悔。象征着这位傲慢又自私的冠军小姐在经历了这些教训之后能够懂得更加尊重他人。随后,查理问旺卡是否记得第一次吃糖的情景时,将旺卡的思绪一下拉回到他小时候,这时画面突然暗淡了下来,变成了灰色调。带着牙套的小旺卡不顾身为牙医的父亲的反对,偷偷地品尝了人生当中的第一块巧克力,与之前的绚丽色彩相比,这时灰暗的色调反映了小旺卡童年因为父亲过于严苛而品尝不到糖果的失落与痛苦,也与之前的绚丽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剧情的最后旺卡在小查理的陪同下来到了许久未见面的父亲的住所,房子处在被白雪覆盖的大地上,黑漆漆而又孤零零的一栋房子和白色的雪形成了对比,显得这栋房子和它的主人一样孤独又孤僻。整个影片的色彩变化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每一处的色彩运用都为剧情的发展和故事的转折起到了铺垫和烘托的作用,也充分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状态和情感变化。

三、总结

巴拉兹.贝拉曾说:“电影中的色彩为艺术开辟了一个巨大神奇的、将影响我们心灵深处的新的感觉世界。”蒂姆.伯顿以随性多变,不拘一格的色彩表现形式创造了多彩绚烂的影像世界,对他而言,色彩不仅是增强视觉效果,更是提升电影形式美感的手段,承载着最简单、朴实、纯真的人生愿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的色彩是随着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的变化而变化的,以撞色的形式进行场景描写,表达出剧中人物内心的愉悦。以灰色调暗示人物心理变化,升华内心情感。电影中的色彩能够传达情感,在服装中也是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带给人来的早已不是遮蔽身体、用于保暖的作用,而是创造时尚,也是传递感情、表达生活态度的过程。表达撞色是一种时尚,撞色是一种态度,撞色也是传递情感的方式。让我们更多的体会色彩带来的美妙体验,了解色彩的意义吧。

参考文献

[1]王磊、卢嘉[M].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8.

[2]德爱娃.海勒[M].色彩的性格.吴彤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电影中的色彩运用 篇2

当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时代,意味着电影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因为银幕影像发生质的变化,彩色影像成为银幕空间的主体,电影色彩从此成为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色彩呢?色彩是人与物的自然特征。色彩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概念,是原始的无色彩光线及其相对物无色彩黑暗的产儿。色彩是--视觉艺术,根据再现美学原则,视觉艺术的本性应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强调视觉真实性;而根据表现美学原则,视觉艺术的图像则更重视表现心灵及激发心灵的功能,注重视觉表现性。歌德曾说过:“色彩是太阳神头顶的光环,大自然脸上的红晕,人类心灵的震栗。“

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伊 顿在《色彩艺术》中指出:“色彩效果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在心理上应该有体会和理解⋯⋯它能把崇拜者的梦想转化到一个精神境界中去。”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所有人的情感,即使在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的情况下,周围的色彩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甚至影响我们的工作状况。如红色给人热情、奔放,象征着喜庆、幸福;黄色代表着光明、希望、高贵;蓝色象征着和平、安静、理智等等。

色彩在电影中的出现,不仅在电影中还原了自然界的丰富色彩,而且增强了电影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人们在欣赏电影时感受到色彩带给他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如要表现一种喜庆、欢快、愉悦的情绪情感时,我们常常运用暖色调(红、黄);而要表现一种恐惧、失望、悲伤的情绪情感时,则多用一些冷色调(黑、蓝、绿)。从心理方面看,色彩是电影中下意识元素。它有强烈的情绪性,所诉诸的不是意识和知性,而是表现性和气氛。不同颜色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对电影的色彩运用来说,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色彩的感受性。既然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那么色彩就可以去影响观众的感受,这正是电影运用色彩的依据,也是电影发掘色彩的艺术可能性的前提。色彩是电影的一种视觉语言形态。作为语言来讲述故事的电影无非有两种语言形式——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色彩在电影中无疑是作为视觉语言元素被编码的。一方面,它同其它语言元素一样,具有象征、比喻、重复和省略等语言修辞功能。另一方面,这些修辞功能是通过视觉语言的特殊表意系统来完成的。如:现代电影的色彩往往是通过对人物场景空间的色彩布局和构成、视觉气氛的渲染、画面构图的经营、色彩运动的变化,使观众从强烈的视觉影像中感受某种超出影片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因此现代电影导演更注重影片视觉造型语言传递信息的作用与功能。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观众的日益挑剔,无论是在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中,还是在形式主义、表现主义风格的影片中,色彩变成了无可取代的电影艺术语言,既传递情感,又表现思想,既烘托气氛,又体现风格。色彩成就了中外电影人的梦想,提升了观众的审美层次。色彩是影象时代和历史进程中的催化剂,有了它,电影世界及世界的电影才有了看不尽的主题。

在当代电影中,色彩最初级的运用就是叙述事物,交代环境,增强视觉形象。这种色彩的运用是从绘画、摄影等平面艺术中借鉴过来的。这里的色彩是视觉表达的一个因素,它和影片中的形象等诸元素一起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影片的框架,影片中的一切情节和故事都是在这个框架中发生、发展的。这也就是说,色彩是构建影片的基本要素之一。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约翰内斯o伊顿在他的《色彩艺术》中指出,色彩美学可以从印象(视觉上)、表现(情感上)和结构(象征上)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色彩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进入电影之初,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在银幕上复制物质现实的愿望,正所谓百分之百的天然色彩“。直至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的出现,这部电影被称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因为”安东尼奥尼象一个画家那样处理色彩,他使用了不同技巧来分离与构成色彩,以期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现实,一种与主要人物朱丽娅娜的心理状态一致的现实。“黄色的浓烟、蓝色的海、红色的巨型钢铁机械和房间,绿色的田野显示出安东尼奥尼对工业文明的理性思考。

色彩象征无疑是表达影片意义的高度凝练而富有潜在的方式。在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里,那房间的红色令人印象深刻,仿佛是人的心脏,穿白袍的女人像来往于心室心房之间。正是在这内心般的空间里,艾格尼斯和她的姊妹们同受煎熬。

在中国当代电影中,第五代导演是运用色彩象征的代表人物。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运用土黄色调来表现黄土高原的贫瘠,象征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在与大自然对抗,寻找自己的幸福的时候,很多人是无法逃脱被大自然吞噬的命运的。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通篇采用红色调,连透明的高粱酒也带上了血红色。通过影片的红色象征,张艺谋向我们展示了东北人的粗犷豪爽和东北人的血性,也展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的英勇不屈和顽强抵抗。

基耶斯洛夫斯基同样是一位善长象征地运用色彩的导演,他注重用不同色的光投射在人脸上以产生层次丰富的变化。《三色》之中数《蓝色》对影片的基调色最强调,蓝色的游泳池,蓝色的棒棒糖纸,缀着蓝色水晶珠子的灯饰,能一施笔墨的地方都不放过。然而漆成蓝色的房间显然最惹眼,并且他也多次渲染不同的光映在朱丽叶特·比诺什脸上的效果,表达她深陷于失去丈夫和女儿的悲痛中无法自拔的内心。《红色》中亮丽的女大学生瓦伦婷出现在红色的大幅广告牌上,基斯洛夫斯基按排了一位法律系的学生的重复出现,他住在瓦伦婷对街,但他们并不相识。每次他出场总会有一片红色在画面一角显露,一辆红色的轿车,一扇红色的门面,抑或一角红色的屋檐。我们通常是通过瓦伦婷的视角看到他匆匆进出的身影,他们周围的红色仿佛在暗示一份机缘近在咫尺。《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整个运用了金黄色影调,光影斑驳,象征着一个女孩的细腻敏感的心理空间,影片整体都用了金黄色的滤色镜,所以看起来整个影调很温暖,是一种很平和的温暖,虽然它讲述的是一个忧伤的故事。法国的薇罗尼卡在屋子里被对面房子小男孩反射的耀目的红色光影唤醒,红光投射在她脸上,美伦美奂。克拉科夫的薇罗尼卡在雨中跑过水洼,逆光的镜头渲染出她出尘的美丽。晕黄的影子里薇罗尼卡在空灵的歌声中姗姗走来,她的书散落满地,正是那个两人相遇的经典场面。薇罗尼卡主观视点的镜头述尽了存在主义的意蕴。急速运动、旋转,时空的面具开始模糊,她们默默对视,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人此在的荒诞,都在广场上薇罗尼卡茫然无助的表情和仓皇奔跑的人们身上散溢出来。

大卫·林奇的电影常常带有魔幻的成分,《蓝丝绒》里杰弗里偷窥多萝茜,她穿着蓝色的丝绒睡袍,涂着蓝色的眼影,红唇熠熠,显得神秘而诡异,那只被割下来的爬着蚂蚁的耳朵,与死人久久地身处一室„„在大卫·林奇之前也许没有导演曾那样冷酷地表现过受虐和畸形的情欲。

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是情感的象征。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色彩习惯,会使得一些色彩感觉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永恒和象征。在电影中,往往会通过人们对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联想而设计影片的色彩。比如“红色在中国多数代表喜庆,在西方则象征青春、热情、温暖、生命、鲜血、火、爱情、情欲„„;绿色象征生命、健康、和平、希望;黄色象征希望、收获、丰硕、甜美、香酥;蓝色神秘、悠久、沉静、理智、博大„„

在《英雄》中,白色象征最美丽的死亡,蓝色象征最崇高的较量,红色象征最织热的生命,绿色象征最宁静的回忆,图像学上,除去文化传统的一些出入,黑色象征最博大的胸怀,也往往是忧伤和严肃的符号,红色则是“火和血的颜色,它可以作为任何尖锐猛烈的东西的隐喻。因而,红色在我们的交通代码中被选为‘停顿’的代码符号和政治中革命党的标志并非出于偶然。”蓝色更适合表现感情上的哀婉,这一点毋庸赘述。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被称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因为安东尼奥尼象一个画家那样处理色彩,他使用了不同技巧来分离与构成色彩,以期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现实,一种与主要人物朱丽娅娜的心理状态一致的现实。黄色的浓烟、蓝色的海、红色的巨型钢铁机械和房间,绿色的田野显示出安东尼奥尼对工业文明的理性思考。他对色彩的处理恰如冷抽象画家蒙德里安;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里,那房间的红色令人印象深刻,仿佛是人的心脏,穿白袍的女人像来往于心室心房之间。正是在这内心般的空间里,艾格尼斯和她的姊妹们同受煎熬;执迷地用色彩来表达象征意义的作品还有黑泽明的《梦》,库布里克的《发条桔子》。显而易见,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是情感的象征。

在电影中,单一色彩并不能有所作为。色彩只有进入到结构层面才具有审美价值,只有在各个局部色调的相互关系(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语境)中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它的意义。爱森斯坦说:除非我们能够感觉出贯穿整个影片的色彩运动的“线索”,否则我们就很难对电影中的色彩有所作为。

然而近年来也有作者不满足于仅仅在象征的层面上使用色彩,他们直接尝试用色彩来编码。

在格林纳威的影片《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中色彩是被编码了的,这种符码化通常包含一种整体性:蓝色--停车场,绿色--厨房,红色--餐厅,白色--卫生间,黄色--医院,金色--藏书间。在一些访谈中格林那威已谈到了这些颜色的隐喻意义。可是色彩在运作时整个跟误察错看有关。例如,影片开始时艾伯特骂乔治娜穿什么黑衣服,她说穿着蓝衣服。事实上在餐厅里她穿的是红的,而在白色的卫生间她的衣服又变白了,还带着黑色的羽饰(她看起来象是《去年在马里安巴》里的德尔芬o塞丽)。这种”运作“跟雷奈另一部片子《天命》里的色彩编码相反,在《天命》里克劳德和索尼亚的厨房是黑白相间的,而卧室、床单、酒以及跟写东西的克利夫o朗安(吉尔居饰)有关的所有东西都是红的。在格林那威这里玩笑是迈克尔在餐厅是棕褐色,在卫生间也一样。而且在影片最后,里夏尔说了一大通话,为东西是黑色要价较高,说是因为”吃黑的食物就象是消费死亡“,而被煮熟的迈克尔依然是棕褐一片。在格林那威的《一个Z和两个O》里,动物园里的各种外来动物以表示色彩编码和隐喻色彩斑澜的巨嘴鸟和极乐鸟,代表被肯定的生活,而黑白条条的斑马,代表死亡和不可思议之物;在《画师的合同》里,奈维尔的黑白色的素描,相对于被画物的华丽色彩,其功能意义亦是一样的。可是在《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中,格林那威仿佛是自言自语:很好,我将把色彩予以编码,这会把懒惰的观众骗过来让他们轻易地混入叙事,然后我会破坏这种编码,开个把玩笑,和他们逗逗乐子。塔伦蒂诺的《落水狗》显然也有这种倾向,一伙”职业的贼“策划了一起抢劫,彼此之间不知道对方的姓名、来自何处,他们所在的仓库和车内都被刻意地涂成了白色,他们之间互相的称呼是”褐先生“、”蓝先生“、”金先生“、”白先生“、”橙先生“和”粉红先生“。

色彩是人类思想的载体,对人类情感的传达,作为电影的语言,也是电影的灵魂和精髓,是一部电影脱颖而出的利器。色彩的运用还起了烘托影片气氛,表达感情的作用。尽管近代以来的人们被告知:色彩只是眼睛玩弄的魔术,物体是没有色彩的,当日光照射到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时,这个物体按照其分子结构吸收某些波长而反射出另一些波长,这些被反射出来的波长在人的眼睛里就被感知为某种色彩。色彩在电影中更象是一位“情感的演说家”,它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连接着“编剧”、“导演”、“电影”、“观众”。这种连接是一种情感沟通的互动交流,在电影的产生过程中,巧妙的运用色彩的情感表现规律,充分发挥色彩的各种心理特征。如:影片《海底总动员》中尼姆和爸爸到海底学

校的一组镜头,用各种绚丽的橘红色、粉紫色、大红色、草绿色、鹅黄色、粉红色、宝蓝色等色彩来装点画面,营造出一种美妙、斑斓、安全、和谐、活跃的气氛;而当尼姆不听从爸爸的劝告执意要离开大家去那艘大船边冒险的时候,画面一下子变成以深蓝色为主的大面积海水,这其中掩映着尼姆那娇小的朱红色身躯,形成冷色(深蓝色)与暖色(朱红色)色性上与面积上的强烈对比,使观众的心为之收紧,那一片深蓝色的水域和远处灰黑色的模糊的大船底部预示了一种莫名的危险。在这组镜头中色彩对剧情的推动与演进作用是显见的,从开始的兴奋、喜悦到后来的恐惧、紧张,除了故事本身的睛节以外,色彩心理学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可见动画片中色彩的运用对于调节观众情绪和增进剧情的发展起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大师张艺谋的《英雄》的大色块中就包含着想传达给观众的情绪,影片先后出现了红、蓝、白、绿、黑五种色彩,每种画面色调都有不同的喻意,对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红色的基调向观众传达了无名心中的躁动,红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忌妒、怒火、痛苦,这一段在飞雪将如月斩杀后满天黄叶变成红色达到极致;蓝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平静、爱情、牺牲,在无名和残剑水上的激斗后残剑守护在飞雪身边时达到极致。柔和的绿色也为几乎真实的描述添加了一些祥和;绿色的故事里包含了超脱、浪漫、博爱,这一段在残剑放弃刺杀秦王,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时达到了极致。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使观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白色和黑色才是最后真实影片要表达的故事;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影片传达给观众的感情有着很大的差别,观众也丛中感受到红色的冶艳、绿色的浪漫、蓝色的质朴、白色的伤心、黑色的绝望,同时也使观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影片所表现的色彩心理特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和注意,面对这个色彩的盛宴,人们产生了种种联想,受到一种特定的情绪的感染,呈现一种积极、主动的探求心理。最终,促成了人们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行为。

色彩是构成影片场景的重要组成成分,能塑造人物的形象,表现角色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段。用色彩无声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被很多电影创作者们成功地应用在其作品当中,比如王家卫的《东邪西毒》(1999):(茫茫的苍凉大漠始终呈现出苍黄色调,行走其中的侠客孤独无依的落寞情绪便被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张国荣扮演的西毒出场时画面转为深蓝色,他始终得不到爱人的忧伤和疼痛随之流泻;而到了张曼玉,基调就变成了鲜红,红唇、红裙、红影⋯⋯如火的外表却包不住郁郁终老的心灵,怎不叫人唏嘘!又如维姆·文德斯的代表作《柏林苍穹下》(1987):影片由柏林上空一个大俯拍来拉开帷幕,这是以天使的视角

进行拍摄,黑白的色彩表现了在这个钢铁森林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同时也表达出天使与凡人的陌生与隔阂;后来天使悄悄爱上马戏团里表演空中飞人的女郎,他毅然决定放弃天使的身份变成一个普通人,此时周围的世界一下子充满了明快而鲜亮的颜色,天使坚定的决心和欢乐的心情可想而知。基耶斯洛夫斯基同样是一位善长运用色彩塑造人物的导演,在他的著名影片《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1991)中整体运用了金黄色的滤色镜,闪闪的黄色影调为这个原本忧伤的故事增添了平和而动人的温暖气息,也象征着女孩的细腻敏感的心理空间。此外,他的作品《三色》(1993、1994)中对于色彩的运用同样达到一种堪称极致的状态:蓝色的泳池、蓝色的玻璃糖纸、缀着蓝色水晶珠子的壁灯、红色的轿车、红色的扇门、抑或一角红色的屋檐⋯⋯这些或象征着忧伤、悲痛而无法自持的内心,或暗示着一段咫尺天涯的缘分。色彩是电影造型元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帮助一部作品简洁。

色彩是进入人的视觉的第一感受,能产生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在电影中,色彩作为重要的影视语言之一,是可以说话的,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参与影片的叙事。何为“色彩语言”? “色彩语言”是电影用来叙事的一种无声的视觉语言,参与影片的叙

事,为影片的主题、基调、故事内容、人物造型、环境造型等服务。“色彩语言“在张艺谋的影片中发挥着重要的叙事作用。张艺谋在影片中对色彩的运用不仅在于加强画面的现实感,而且熟练地根据不同色调的意义价值和它们所赋予给观众不同的心理与情绪,并结合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赋予自己主观化的情感。从而使影片不仅在感动观众的同时,也使得观众获得了与人物的心灵交流。“色彩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它是电影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段,它为影片的主题、人物和环境塑造、故事发展和故事内容服务的,对突出影片主题、塑造人物、丰富和增强影片的感染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张艺谋所关注的.张艺谋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张艺谋不但善于使用适当的电影色彩以使观众产生心理刺激和视觉震撼,而且擅长使用独特的造型达到他所追求的隐喻和象征效果。色彩强烈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要特点.张艺谋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原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上摄影课时,老师告诉我们,构成电影造型有四大要素:色彩,光线,构图,运动.我自已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张艺谋导演在拍摄影片时,色彩运用得非常成功,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到《活着》,《我的父亲母亲》等等。他都通过对画面形象的色彩设计,提炼以及选择搭配,渲染,烘托出了主题内容所需要的情绪基调和特定氛围,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张艺谋对色彩的处理不满足于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摹写与还原,还很强调色彩的象征意义和主观表现性。在《红高粱》中,观众不会忘记青纱口那一望无际的高粱地,那野性弥漫的绿色向我们张扬着自然和生命;在《菊豆》中,观众的视觉中反复出现杨家染坊里自房粱上悬挂而下的红黄布条,黄色暗含淫荡而红色却预示血腥和死亡,那布条更是给人束缚和限制的联想;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家大院里的大红灯笼以及灰色的高墙更是电影故事的主线,红灯笼让人想到青楼和挑逗而灰色的高墙则象征着幽闭和囚禁.这些强烈的视觉符号形成了张艺谋电影独特的风格,为张艺谋的电影增加了厚重的内涵。

在所有的颜色中,张艺谋偏爱浓郁的红色,他把对红色的运用推向了极致.红色是最强有力的色彩, 冲击波最强,有力,强烈,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兴奋,激动,紧张,同时给视觉以迫近感和扩张感,能引起肌肉的兴奋,热烈,冲动。由于红色的注目性和美感,它在标志,旗帜,宣传等用色中占据首位.在世界各国的国旗中,80%的国旗都有红色;传说在古代的竞技场表演前,被关进红色屋子的角斗士要比其他选手发挥得更出色.是红色点燃了他们的斗志,激起了热情.红色也常用来作为警告,危险,禁止,防火等标示用色.另外,在公用印章上可以见到红色,这时的红色代表了权威和不可侵犯.红色的涵义很多,像喜庆,热情,热闹,温暖,活泼,艳丽,芬芳,青春,幸福,吉祥,性感,浪漫,革命,火焰,暴力,侵略,危险等都是其寓意.红色在心理上还象征激情,特别是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激情,同时还表达一种潜意识的愤怒,仇恨情绪.总之,红色是吉祥也是灾难,是战乱的标志,也是平和的象征,它把青春与死亡,崇高与淫乱,激情和欲望,热情与疯狂,神圣与亵渎这些反差几近水火难容的内涵全都混合在了一起.红色是最有中国特色的色彩.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等义的象征.这源于古代对日神的崇拜.中国的皇族推崇红色,红色象征着特权与富足.古代达官贵人的住宅是朱门,他们穿的衣服是朱衣;乘的车子叫朱轩.在传统京剧里,关羽的一张大红脸象征着他耿直,忠义的品格.在传统婚礼上张贴的是大红喜字,给新娘遮脸的是红盖头,新娘穿的吉服是大红袄,新郎胸前佩戴的是大红花等等.这些红色服饰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在当代汉语里红色是政治色彩最浓的一个颜色词,象征着革命和进步.如:红旗,红军,红心,红卫兵,红色政权,又红又专等等.在文革期间,甚至用红海洋来表示革命。

动画电影中色彩元素的运用 篇3

关键词:动画电影  色彩元素  艺术价值  表现

现代化的动画影片具有着重大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其正从视觉、听觉这两方面征服着愈来愈多的观众。色彩元素作为构成动画影片的重要视觉组成部分,已经发展成为当前动画影片的关键研究领域。动画电影从过去的黑白、无声、二维发展至今天的彩色、立体声以及三维动画,色彩元素在这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与价值。色彩在新时期的动画电影中具有刻画角色特征、制造场景气氛、丰富内容表现、提高动画影片的欣赏意义与价值等作用。特别是今天的动画影片作为国家科技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尽管不同国家、民族對动画影片的设计与制作方式各有特色,但在色彩的应用方面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通过夸张的色彩运用丰富动画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制造相应的场景气氛等等。

一  动画电影中色彩元素的主要特征

1  客观的色彩处理

实拍电影注重电影画面与客观存在的被摄物之间的统一性,具有独特的客观性。在具体的实拍电影中,摄影师对色彩的表现与处理方式是借助摄像机这一工具形象生动、客观真实地记录画面中的人物和景色的活动而独立完成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是实拍电影必须依据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和色彩元素自身的规律,因此其色彩表现的是人们现实生活的真实面目。除了遵循相应的客观规律,实拍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必然会夹带导演的主观色彩元素,虽有夸张的色彩表现,但其本质依然是以真实客观的生活为基础的。而动画电影是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抽象性的影片,因此,其在色彩的表现以及处理方式上更加多样化,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比如,《千与千寻》、《狮子王》、《龙猫》等动画片都添加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元素。因为送花电影题材类别繁多,所以在色彩的使用也是多变的。动画电影中的色彩既可以是摄影师亲眼看到的自然景物,也可以是动画家主观能动性作用下超越自然的色彩元素,因此可以说,色彩既是客观的,也主观的表现,丰富了人们对动画影像的视觉体验。

2  独特的色彩表现

实拍电影中的拍摄物都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通过摄影机用胶片直接将真实的事物拍摄出来,色彩比较接近拍摄对象。由于拍摄镜头具有较强的纪实性,因此,对实拍电影的色彩加工,也只能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事物基础之上的主观表达。然而,动画电影本身具有明显的绘画性质,其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充分发挥动画家的主观能动性,摆脱自然存在的客观事物的限制,能够充分发挥人们难以想象到的色彩空间。因此,动画电影的风格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模式,有装饰作用的、有写意目的的、有抽象的色彩风格等等。每一部动画电影都带具有极强的创作者艺术思维,表现了创作者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审美心里和专业技能等等。

3  夸张的色彩效果

动画电影中的色彩应用与处理通常都是超脱于现实生活的,善于运用夸张的形式刻画动画影片中的场景、景色以及人物等等,这一系列强烈、夸张的色彩使用不但不会让人们感觉不舒服,反而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体验。动画影片的制作与设计,一般情况下都是创作者编排好故事情节之后,按照主观思维对动画中的人物进行塑造。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普及,使得动画电影的制作也高度依赖电脑的设计、模拟与制作等。自从计算机技术在动画影片中的广泛应用以来,对动画人物的色彩设计更加的夸张与多样化,甚至色彩的种类选择也愈来愈多样化。以电脑软件技术为基础的动画影片制作,使得色彩的应用和处理可以最大化的夸张与细化动画角色的个性特征等,从而使得动画影片的质量与效果更加完美。

二  色彩在动画电影中的作用分析

不论是实拍电影还是动画电影,色彩的运用都增强了观众对影片的视觉体验,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享受。然而色彩在动画电影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化电影主题

动画电影借助色彩元素在色调上的冷暖和强弱变化以深化影片的场景,着重表现出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心里活动等变化,进而深化影片的内在涵义。一般而言,摄影师常常运用准确、清晰的色彩元素来表达影片的重要思想和本质内涵,丰富动画电影的主题思想。比如,著名的日本动画电影《千年女优》借助具有忧郁基调的色彩,表现影片充满悲观、伤感、唯美的影像氛围,进而深化了关于宿命和爱情的电影主题思想。

2  塑造人物形象

在动画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常常借助丰富的色彩元素来彰显不同的人物形象,体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促使人们更加理解影片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动等变化。摄影师给予特定的人物角色给予指定的色彩,从侧面烘托影片中每一个角色的性格特征。比如,中国著名动画片《葫芦兄弟》中,创作者运用七种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七兄弟,使得七个葫芦兄弟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另外,《三个和尚》中运用蓝色凸显高和尚,黄色代表胖和尚,红色表示小和尚,不同的色彩表现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

3  推动故事情节

动画电影中的色彩作用不仅仅只是表现在深化影片主题和凸显人物形象上,同时它还通过构成不同的影片场景,进而推动动画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这要归功于色彩自身的联想作用。众所周知,色彩不仅具有其物理特性,也具有极强的情感和联想功能。比如,红色既可以让人联想到热情,也象征着血淋淋的鲜血或者是残酷无情的战争;蓝色既可以让人联想到广阔的海洋,也象征着忧郁等等。而色彩在动漫电影中的运用正是基于其联想功能。比如,《鬼妈妈》利用色彩的联想能力将现实世界、虚幻世界和冲破虚幻世界这三个不同的故事情节紧密地连结起来,进而促进人们能够充分了解三个不同世界各自的独特之处。

三  色彩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具体应用

1  色彩的视觉平衡

无论是动画电影还是实拍电影,色彩运用的根本目的即是促进观众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也就是指色彩在摄影机镜头下的位置、大小和形状的不断变化带给观众的视觉感受。比如,中国著名动画电影《葫芦娃》中,高峰和悬崖等艰难的生存环境从侧面衬托出了以挖草药谋生的老爷爷日常生活的艰辛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然而在蛇精洞的描述上却异常华丽,创作者借助这种差异性使得人们内心产生较大的落差,为后文葫芦娃最终打败妖精、造福人类社会做了铺垫。不同的颜色代表七个不同的葫芦娃,也凸显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和特长,一方面为葫芦娃不断遭到妖精的残害进行衬托,另一方面影片中色彩的整体处理也给后文七个葫芦兄弟团结协作打败妖精打下了色彩的烙印。色彩的应用丰富了观众的视觉体验,而科学合理的色彩视覺平衡技术则又可以让观众在享受视觉效果的同时体会到其他多方面的舒适感,例如,心理愉悦、精神放松、感情宣泄等等。由此可见,动画电影中的色彩视觉平衡设计对促进动画电影艺术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2  色彩的情感应用

在动画电影中,色彩情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色调上,不同的影片色调能够给人不同的心理体验与视觉冲击力。因此,色调的设计与处理显得尤为重要。著名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即是玉皇大帝指定李靖率领众天兵天将追捕孙悟空,在将花果山包围时,动画片的影像色调由明快迅速转为灰暗的色调,阴暗的气氛笼罩在四周,李靖和哪吒气势磅礴地出现在影片的正中央。影片的色调变化从情感情绪上凸显出了维权者的势力之威武雄壮,进而给观众带来心理上的压抑,使得观众身临其境为孙悟空深深担忧,随着色彩基调的变化,人们的情绪也跟着波动。从一定程度去讲,色彩的情感应用对于丰富动画影片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角色的感情世界发挥了直观重要的影响作用。色彩艺术在动画影片中的引入与不断创新是动画影片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推动动画电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3  色彩的对比体现

色彩之间只有存在对比才会有层次感,也才能丰富影片的画面与场景。动画电影中的色彩有大小、多少、明暗、远近、冷暖、轻重和粗细等对比关系与区别,通过运用对比视域观察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自然界的美是丰富多彩、意蕴深厚且具有独特魅力的。动画电影借助明显的色彩对比,给观众一种较强的视觉感受,进而刻画出影片中不同人物、景观和场景的特征和气氛,能更好地吸引观众,让观众感受到真正的艺术魅力。比如,《埃及王子》中,在逃亡的过程中通过运用色彩的对比关系,表现出不同时间的合理过渡。色彩由暖色调慢慢转变为冷色调,表明了埃及王子逃亡的辛苦残酷和漫长无情的时间。另外,影片中黑蓝橙三种颜色的对比凸显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在同一个人身上,蓝色象征邪恶;橙色象征正义。影片的结尾处,蓝橙色二者之间分裂开来,即代表邪恶和正义的分离。科学的色彩对比不但会使动画电影的场景更加多种多样,而且会使影片的故事推进与画面转换更加的自然与逼真,同时更能提升影片的制作效果,提高动画影片的整体质量与上映成效。

总而言之,依据动画影片中色彩元素的重要特征和关键作用,以及现代化动画影片制作中色彩的充分应用,使得电影艺术的色彩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艺术魅力与感染力也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展现。高超的色彩设计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动画电影的视觉冲击力与显著成效。当前的色彩艺术已广泛应用到多种类型的动画影片之中,通过色彩主观设计对观众视觉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动画影片的市场大大拓展,特别是促进了艺术审美水平的提升。快速发展进步的动画电影艺术广泛吸收了色彩艺术设计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发展与创新,进而使得动画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和价值不但的提高,故事情节也得以不断的丰富。伴随着二21世纪社会经济的迅速推进,动画电影的色彩应用也会随之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张武、郭乐峰:《浅析色彩在动画电影中的表现》,《动漫研究》,2012年第10期。

[2] 周登富、王鸿海:《银幕影像的造型艺术——电影美术设计理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

[3] 陈曦、杨晓晓:《浅析〈白雪公主〉中的拼贴效果》,《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6期。

[4] 蔡志军:《从〈白雪公主〉故事的历史演变看迪斯尼动画模式的现代转型》,《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第12期。

[5] 孟拥:《突破对创意思维的束缚——谈如何提升生肖角色设计的创作灵感》,《艺术·生活》,2010年第4期。

[6] 刘跃军:《立体动画电影发展空间研究——立体动画电影,新时代中国动画发展的契机》,《现代电影技术》,2009年第4期。

[7] 杨鹏:《本土动漫的昨日、今日、明日——中国动漫出版产业分析》,《出版广角》,2005年第8期。

[8] 武园园:《美梦成真的皮克斯——浅谈皮克斯成功的背后》,《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2期。

论电影摄影中影调与色彩的运用 篇4

在数字技术下, 摄影师对电影画面的影调反差的控制上有了很大的拓展和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 在信息时代的引领下, 数字中间片技术发展迅猛, 将电影在后期制作推到一个新的巅峰, 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数字中间片技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 指的是以数字中间片技术为拍摄手段的电影, 不仅有胶片电影, 还有数字电影, 在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处理上, 提升电影画面的分辨率, 并在此基础上, 对影片进行进一步的剪接处理、色彩调整、后期合成、字幕设计、素材编辑、数字配光等一系列的后期制作, 最后, 在一定专业参评下, 由数字介质承载电影作品, 使影片达到永久保存, 为观众带来长久性影响。

数字中间片技术, 顺应时代的潮流而生, 对影片的后期制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数字中间片技术不仅可以调整电影画面的饱和度和亮度, 而且可以对颜色进行特殊处理, 达到整体画面的协调, 进而使整体画风符合观众的审美标准。在传统的胶片时代, 后期的画面色彩的调节是通过验光的方式来改变印片的条件, 对正片的色感有很大的影响, 从而对影片的整体效果都有影响。

在以前, 电影的拍摄有诸多方面的限制, 在对色彩的运用和制作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摄影师安尼奥尼在拍摄《红色沙漠》的时候, 为了能够逼真的表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不得不对拍摄画面的色彩进行调整和现实场景中色彩的人为改造。在改造中, 首先把每个空间都喷上了有典型工业污染标识的色彩, 在绿色的树上喷上红色的颜料, 把工业废料染成棕红色, 烟囱上冒出黄色的浓烟, 厂房上也被染成红色。但是在如今的数字技术下, 就可以利用电脑来创造这一切的场景, 这样使场景的布置更加自由。美国摄影师说过: “数字技术的出现, 能够为我们创作出更适合电影故事发展和接近故事情绪的效果。”

近年来我国影视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有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例如在电影《南京!南京!》《集结号》、《金陵十三钗》、《唐山大地震》中, 都适当添加了数字中间片元素, 在增添艺术魅力的同时使影片极具张力。在电影《南京! 南京!》中, 影片在前期的拍摄中着重采用色彩胶片, 在后期的制作中合理运用数字中间片技术, 将色彩画面处理为黑白画面, 为影片营造了厚重的氛围, 增添了影片的历史感, 充分展现了影片的纪实性。电影《集结号》在对画面处理的过程中, 也合理运用数字中间片技术, 在画面饱和度上做出了调整, 将原本清晰明亮的画面转变为灰土、灰蓝色调, 使得画面更贴近影片的主题, 对阐述影片中心思想起到辅助作用。数字中间片技术在影片画面制作上起到了积极影响, 为摄影创作更多的发挥空间。以影片中的战争场景的营造为例, 战场整体基调需要沉浸在灰绿色中, 在传统图像处理技术下, 为实现灰绿色的基调, 只能在各种滤色镜、道具以及置景方面做文章, 这种技术处理下的图像很难达到协调统一, 在具体实践下, 影片中的场景与主人公的色调往往出现一定偏差, 视觉效果较差。

数字中间片技术的问世和应用为电影制造创造了巨大发展空间, 在数字中间片技术的合理应用下, 电影拍摄过程中对摄影师的拍摄技巧以及对光影的控制技能要求放宽, 同时也使得美术部门的压力相应降低。在电影的实景拍摄过程中, 片场对色彩和光效的要求大幅度放宽, 现场只需实现色调和明暗关系的协调, 这样大大降低了摄影部门的工作量, 而通过后期数字中间片技术的制作, 电影色彩会依据剧情的发展在反差、饱和度、明暗等方面做出调整, 使得电影极具画面感。在电影《指环王Ⅱ :双塔奇兵》的后期制作中, 全方位、大幅度采用数字中间片技术, 为影片刻画了细致精良的画面, 影片也因此成为大众极力追捧的对象。该电影摄影指导莱斯涅感叹道, 在传统的拍摄手法下, 一旦遇到变化莫测的天气, 拍摄就必须终止, 严重阻碍了拍摄进程的推进, 而在数字中间片技术的作用下, 电影拍摄进程在最大限度推进。在电影的后期制作中, 在高科技光处理技术下可以最大限度对色彩和画面进行调整, 这不仅为影片刻画良好的画面, 而且与传统配光相比, 其给予制作者更大的自由, 使得电影拍摄的整个过程中受天气影响因素降到最低。

摘要:电影中的色彩与影调是电影艺术的四大元素之一, 它是一门综合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语言系统, 是电影制作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 是最具表现力和情绪的元素。

关键词:电影,摄影,影调,色彩

参考文献

[1]李鹏飞.捍卫数字时代动画电影的“灵魂”[J].艺术与设计 (理论) .2008 (07) .

[2]全香春.谈电影画面构图的多样性[J].电影文学.2011 (14) .

感悟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 篇5

【关键词】视觉语言 情感主题 色彩基调表现

1927年,电影艺术由无声跨进了有声时代,使电影艺术更富有现实感和感染力。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在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中运用,使电影由黑白两色到彩色。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一、电影色彩简史回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彩色技术在电影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能够灵活、有区别地用彩色反映现实,但受绘画的影响。摄影主张对现实对象进行艺术加工、修饰和改造,强调视觉造型形象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追求画面气氛和意境,使银幕图像更接近绘画的要求。五六十年代,电影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真实可信的银幕效果,加之这一时期,电影移动摄影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了“照相本性”,彩色胶片的大量生产,为电影丰富的色彩表现提供了条件,促使电影艺术向“再现现实、接近生活”方面发展。自七八十年代始,电影技术已经成熟。表现手段日臻完善,中国电影人也开始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电影的色彩观念也随之进入了中国电影人的视野,并很快被付诸于实践。1979年,电影《小花》和《生活的颤音》率先对电影色彩的运用进行了有意识的探索。《小花》全片共有12个回忆性的黑白片断插入彩色片中,导演意图通过画面色彩上的对比和交叉来完成影片的叙事。《生活的颤音》同样在艺术形式上敢于突破,导演几乎把当时能看到的比较新鲜的电影技巧都用了个遍。例如现实和回忆交叉的叙事方式,升格摄影和定格等。这两部影片都使用了黑白片和彩色片交替的手法。既表现了人物的意识活动,也在剧作结构上作了一次尝试。当今。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电影艺术也在顺应着时代的潮流。满足着人们的需求与渴望。色彩也在为电影艺术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色彩的情感作用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张艺谋也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我自已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的确,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同时。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当然,由于人们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映,这也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

比如:红色——

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象征着温暖、热量,是爱情、热情、冲动、激烈等的感情象征。红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热烈而活跃,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觉。

红色是最强有力的色彩,在电影中偏爱红色。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的当数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他的影片《红高梁》中红红的高梁酒。《菊豆》中的染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甚至《秋菊打官司》中那一串串挂在墙头上的红辣椒,都构成了一种视觉张力,象征着一种热情的生命活力。

红色还象征着躁动、革命。在电影《活着》中。红色被作为影片突出的饰物和象征性的幕景。红色的皮影戏、挂着大红灯笼的赌场、红色的标语、红色的毛主席画像、红袖章、红宝书等在影片中十分醒目。

在中国的民俗中。尤其是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红色是主色调,象征着喜悦、吉祥、庆典。

黄色——

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被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黄色因明度高,容易从背景中显现出来。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和条件。

在我国历史传统中,以黄色为神圣、权贵、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标志。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使他的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弥漫在扑朔迷离的黄色中,这是热情、欲望和疯狂的象征。在他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中,又用明亮的红与黄拍出了中国皇宫的金碧辉煌,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

蓝色——

蓝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冷的感觉,所以象征着寒冷。兰色还包含着抑郁和忧伤的成分。歌德在《色彩理论》中曾经谈到,蓝色是一种能量。它处于负轴,最纯粹的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最能感受到蓝色调的是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电影之一《蓝色))。影片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之中,蓝色的游泳池,蓝色水晶样迷离的玻璃串灯饰,既为女主人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心理背景,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愉悦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张艺谋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中有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那种纯粹青透的湛蓝有一种震人心魄的美丽,延续了一种回归质朴与本真的风格,以水面无波、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亲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绿色——

绿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也是红色的对比色,有一种平静、稳定、希望的感觉,是一种最适宜人眼睛的色彩。绿色象征着和平,代表着春天。在武侠大片《十面埋伏》中,天与地、人与物,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让人神往。

黑色与白色——

黑色与白色是无彩色,和其它有彩色一样,也起到表达感情的作用。黑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忧愁,易产生失望、黑暗、阴险、罪恶的感觉:白色使人联想到光明、清晰、神圣,易产生纯洁、淡雅、稳定的感觉。但因黑色和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和最高的色彩,所以黑色的情绪又具有低沉、凝重、庄严等感觉,白色具有虚无、冷淡、和平等感觉。但由于个人或国家或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观念,也会形成差异的情感作用。例如白色在西方是纯洁爱情的象征,婚纱是白色的:而在我国则常常以白色为孝服,西方参加葬礼穿的是黑色服装。在我国传统戏剧中,红色是忠良的标志,黑色表示正值威严,白色则表示是奸诈刁滑,传统戏剧脸谱都按此规律描绘。

暗黑色在影片《英雄》中,表现了秦王朝的威严与冷酷。前苏联的著名导演安德列·塔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所有的空间都以黑色为基调的,就像一座凋零的废墟,就连潜行者身上的着装,也是一身黑。黑色

最大限度的传达了影片的窒息与压抑。

黄建新导演的《黑炮事件》影片中。白色的运用很是荒诞,特别是第一次党委会,整个会场几乎全是白色的:白墙、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钟面、白窗帘、白桌布、白玻璃杯子、白开水、白色的椅子套等等,人物也一律穿着白上衣,只有人的头发和武书记背后那占了整个墙壁的走得很慢的超常石英钟的刻度和指针是黑色的。……

综上所述,虽然单个颜色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也能传达一定的感情,但色彩真正的美感是在有意识地、合理地运用色彩基调时体现出来的。

三、表现主题的作用

“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在电影中,色彩同样是导演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比如张军钊导演、张艺谋摄影的影片《一个和八个》为表现抗日时期的艰苦环境,采用了灰暗色基调,在视觉感受上几近于黑白片,导演强烈排斥着色彩的鲜艳明亮。又如陈凯歌的影片《黄土地》,大面积的黄色块的运用,不出现一点绿色或者蓝色,以强烈的视觉效果渲染影片主题。

为了充分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全片应保持一个总的色彩基调,李少红导演的《恋爱中的宝贝》,拍摄的一部带迷幻色彩的爱情电影,导演在表现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时,无论在具有符号意义的古城墙上,还是在民间的胡同小巷里,都把这个城市的构成元素赋予了一层暗红的色彩,甚至连电影里的树都看不出绿色的原色,这使得古老的北京城,无论是紫禁城,还是四合院都显得那么凝重与深远,这样的色彩对故事的荒诞情节起了“如来佛手”的作用,使之无论宝贝(周迅饰)穿着任何五颜六色的奇装异服。也让她飞不出传统下的北京城。

叶伟信导演的《大城小事》(黎明和王菲主演),是以上海这个城市为背景拍摄的一部现代情感戏。影片里的城市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浅绿,这种颜色在天空,建筑、花园、里弄中隐现出来。因着剧情使上海这个“大城”却始终处于一片静谧之中,绿色在色彩里是中性颜色。温和、放松是其感情属性,于是电影里的上海,不再繁杂、不再忙碌、不再像现实里的高楼大厦一样让人喘不过气来,为了凸显“小事”,一片浅绿滤镜下的大上海变的安静祥和。

色彩基调是指一部电影画面总的色彩倾向。要求镜头画面内部的色彩保持协调,一部电影作品,总会有一个与主题对应的情绪基调,或明快,或悲情,或低沉,或浪漫等。表现总体情绪的色彩手段就是色彩基调。具体体现为在一部影片中或影片的一个小段落中,以一种或几种近似的色彩为主导,构成和谐的色彩倾向,加深观众的印象。一些喜剧片、爱情片多用暖色调来烘托喜剧气氛,表达爱情的浓烈。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通篇采用了接近红的暖色调来表达它的喜剧特性,给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以快乐。也有一些影片多采用冷色调来烘托气氛。电影《拯救大兵雷恩》中,影片的基调则运用了绿蓝色。选择这种基调色彩的运作,主要目的在于使它们的摄制近似于记录片和纪实性手法,使波涛汹涌。气势悲壮的一幅幅画面更具真实性和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当黑与红奠定了《夜宴》的主色调后,一种说不出的压抑、阴郁感油然而生。

试想一下如果在以上的电影事例中,将色彩全部抹掉,即便是角色动作表演再出色,场景环境再精细,剧情结构再完美,摄影技术再高超,恐怕也无法调动观众的情绪,无法将故事主人的情感变化准确的传达出来,无法将故事主题表现到位。此刻色彩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彩色而美妙的画面,而是直接参与了剧情情绪的渲染和深化,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印度电影中的后殖民主义色彩 篇6

其次, 电影作为一种表演的艺术, 对电影行为的研究也完全可以用来证明印度电影里的后殖民主义色彩。早在20世纪50年代, 就有许多印度电影导演开始了对印度艺术电影的探索。他们追求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与现实性, 反对用大量歌舞充斥影片, 反对为吸引观众而加入大量歌舞。这一时期的这些新现实主义作品创造了一个新的流派——“新电影”流派, 是和当时充斥着银幕的商业电影相抗衡的一种电影。可是为什么印度电影留给观众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它的歌舞场景呢?这个问题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来回答就很简单了。西方国家为了控制文化的话语权, 在它们传播的文化中竭力塑造一个传统的他者的东方形象。在他们看来, 印度就是一个落后的、肮脏的、贫穷的地方, 印度电影里也应该充斥着这些。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后殖民主义对殖民地最深刻的影响是在意识上面, 这种意识根深蒂固到已经深入了政治和宗教方面。萨义德认为, 西方霸权者重在有权表述东方, 从而产生一种东方学的权威。这种表述可能不是真实的东方, 甚至是对东方的歪曲, 但他们不在乎东方存不存在。“权威在此指的是‘我们’否认‘它’——东方国家——有自主能力, 因为‘我们’了解它, 在某种意义上它正是按照‘我们’所认识的方式而存在的。对贝尔福来说, 埃及本身是否存在无关紧要, 英国对埃及的知识就是埃及”。“西方与东方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霸权关系”, “欧洲的东方观念本身也存在这种霸权, 这种观念不断重申着欧洲比东方优越, 比东方先进”。在后殖民主义的影响下, 不仅印度, 中国、越南、泰国乃至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在电影中表现出的都已不是真正的“它们”, 更重要的是, “它们”的真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西方的眼中“它们”是什么样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的印度是“肮脏的”“混乱的”“被保护的”。这种肮脏的混乱的印象就是西方观众对印度的全部了解了。而西方在面对这样一个肮脏混乱的印度时, 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个保护者的姿态。影片中, 男主角兄弟俩被自己的同胞殴打的时候, 站出来保护他们的却是美国人。这就明显体现了后殖民主义的色彩, 东方人不能保护东方人, 只有西方人才能保护东方人。

是什么造成了印度电影里如此严重的文化误读?追根溯源是传统的东方主义与殖民主义时期西方的高傲。说到底, 正是由于这是一个大众媒体侵入所有家庭的时代, 所以西方世界文化下的受众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后殖民主义的帮凶:媒体习惯了对东方的片面地、狭隘的理解。而大众或者潜在媒体则是习惯了身边的媒体所报道的, 轮到他们来“报道”之时, 他们也就将这种后殖民主义色彩潜移默化地加入到了自己的“报道”中。他们无需全面地了解东方, 他们只需要也只能片面地叙述东方, 因为每一个他们的聆听者都受到和他们一样文化的熏陶, 如果不是这种对东方的片面理解, 恐怕聆听者反而无法习惯。一层层的“报道”下去, 那么这种“报道”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真”。从这些意义上来说, 如果没有“外力”的介入, 西方文化中后殖民主义色彩会因为这种“口口相传”变得越来越根深蒂固。大众已在某种意义上被大众传媒所捕获, 他们说的话不仅仅是他们所说, 在深层次更是整个西方文化帝国所说。

参考文献

[1]包亚明.后现代景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2]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电影中的色彩运用 篇7

“1935年, 彩色技术首次在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中运用。这是一次电影时代的重大进步, 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 电影从黑白时代迎来了彩色时代, 它的运用, 为电影添加了无上的魅力, 也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觉享受。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色彩最初在电影中的情境绘画性的表达到五六十年代的真实可信性的移动摄影, 再到七八十年代, 电影技术的趋近成熟。伴随着这个过程, 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手段也日臻熟练。而当今, 科技、信息高速发展, 电影艺术也顺应潮流。因此, 色彩对电影艺术的进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电影故事概述

2.1 电影故事背景。

电影故事是发生在华丽丽的19世纪的伦敦, 那时的伦敦到处都散发着工业时代的气息, 但宫廷贵族仍旧穿着历史延续的紧身胸衣, 整天过着矫揉造作的生活;全方位的约束感和工业时代所透露的开放的气息不断矛盾着, 人们内心不断渴望自由, 向往自由, 挣脱现有束缚, 幻想着找到一个童话般自由自在的世界。

2.2 电影故事概述。

影片其实就是讲述爱丽丝想要挣脱现实约束, 梦游进入一个女性英雄角色的自由的童话世界, 后来回到现实, 终于找到自己想要的自由, 最终出海远游的故事情节。电影中出现了许多壮美的仙境景色和奇妙的生物;还有华丽丽的19世纪宫廷服饰;同时电影的一大亮点就是立体的3D效果, 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 得到很满足的视觉享受, 这些电影效果的淋漓表达, 绝对归功于电影中色彩的完美运用。

3 电影中的色彩分析

3.1 昏暗色调

在整个影片之中, 多处出现了昏暗色调的使用。而昏暗色调不同场合的出现, 也有着不同的情境意味。

影片一开始, 就出现了一个欧式古堡, 古堡内一个房间, 色调昏暗, 四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士贵族在争辩着;房间内, 全部的深色土红家具和欧洲宫廷图案, 向我们无声述说着影片所讲的时代是19世纪的欧洲贵族生活。

而在这时, 身穿白色睡衣的幼年爱丽丝突然悄然无声地出现在房间门口, 她头发凌乱, 深深地黑眼圈;在她的身后, 有一盏灯光微弱的台灯;墙壁上挂着一个黑白照片, 全部的事物营造出一种特别昏暗的色调。

3.2 蓝色的反复出现

在整部影片中, 蓝色无疑是出现最多的颜色。

不同程度的蓝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最初爱丽丝参加宴会时, 穿着浅蓝色的服装, 浅蓝色如水般纯净, 灵动, 处处散发着少女般的天真烂漫。

接下来在爱丽丝推开仙境的小门之后, 映入眼帘的就是满片的深蓝色, 那就是一个仙境般的童话世界, 那么的浪漫, 那么的梦幻, 五颜六色, 奇妙无限。

在仙境里, 爱丽丝甚至还遇到了许多穿着深蓝色衣服的动物, 蓝色的大鸵鸟、穿着蓝色礼服的兔子, 象征着智慧的蓝色毛毛虫阿布索伦和来无影去无踪的蓝猫切斯特。

“电影, 既是一部善于讲故事的机器, 又是一支抒情言志的彩笔”[2]在影片结尾部分, 爱丽丝站在大船上, 蓝色的天空和蓝色的大海, 一切都是那么的怡然自得, 她终于摆脱了贵族社会的束缚, 随着船队去远航, 开拓海外市场。这与电影刚开始爱丽丝参加宴会没有穿紧身胸衣和长筒袜形成了很好的首末呼应。这里的天蓝色和海蓝色就是象征着自由, 未来美好的生活在等着她。

3.3 红色和白色的对比

影片中色彩最大的对比应该就是红心皇后和白皇后的皇宫的色调对比了。

红心皇后的皇宫给人整体的色调就是红色和暗色色调, 包括皇宫的颜色、动植物的颜色、皇后和臣民的服饰的颜色等。红心皇后至死至终就穿着一套由黑色、暗红色、红色和深黄色搭配起来的宫廷服装, 头上顶着一头橙红色的头发, 颈部一个大大的白色大翻领;整体给人一种强势、严厉和凶狠的感觉。臣民们也穿着暗红色以及黑色的服装, 给人以压抑。

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喜庆, 幸福、幸运和财富;而在西方, 红色则是血和火, 象征着残暴、灾难、危险和恐怖。所以, 红心皇后的红正好显示了她的统治的残暴和血腥。

而白皇后的皇宫的整体色调则是一种柔柔的、粉粉的粉白色, 甚至于这里的植物都是一种浪漫的淡紫色和淡粉色。白皇后以及她的臣民的服装和头发也都是纯净, 浪漫的粉白色和淡黄色。

白皇后的粉白正好和红心皇后的暗红形成鲜明地对比, 一方面凸显了红心皇后的恶毒, 同时, 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白皇后的善良和仁慈。

通过对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中色彩的运用的分析, 让我懂得了许多关于电影中色彩的合理安排, 它掌握了电影整体色调, 又带动了故事情节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营造了情感气氛, 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享受和心理震撼。

影片中色彩最大的体现应该可以说是服装了, 华丽丽的19世纪的宫廷贵族服装在影片人物上表达出来。随处可见的拉夫、大大的立领和翻领、精致的紧身胸衣、纷繁复杂的蕾丝和大裙摆无一不让我们感到震撼。

同时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又让我们联系到了它在其他设计领域的运用。大家之间相互区别, 却又有共同之处。它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绚烂了我们的视野。希望我们可以把它更好地应用到自己的相关领域中, 做出不一样的完美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大卫·波德维尔, 克莉丝汀·汤普森.世界电影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2月第1版.

电影中的色彩运用 篇8

作为一种视听艺术, 电影是靠镜头来进行叙事的, 而这种叙事方式决定色彩的运用尤为重要, 而善于利用色彩刻画人物、烘托主题和发展情节, 把色彩变成一种语言来展示作品的深层内涵是高明的电影创作者常用的手法。视觉的真实并不是色彩的客观真实,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视觉的真实即具有生活形态的色彩在表现意义上的真实。色彩也是电影创作者思想与情感的外化呈现方式, 而观众调动艺术想象力发掘电影内涵和意蕴的过程, 也需要借助色彩这种直接作用于视觉的艺术要素。

1、展现人物起伏的命运

一部电影中通常会有一个主要的色彩基调。色彩基调是指色彩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全片总的色彩倾向和风格。色彩基调也是导演塑造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 色彩元素在电影中发挥着揭示主题、阐释内涵的作用, 电影的色彩基调通常与其情感基调高度契合。

《艺伎回忆录》以昏黄和灰蓝为主要色彩基调, 以红色为点缀, 使用柔光效果, 整体色彩的饱和度偏低, 给人一种诗意的感觉, 也给人一种遥远的感觉。整部影片的画面风格呈现东方绘画美, 柔和的影调贯穿全片, 很好地表现了东方式的神秘气息。

童年时代的色彩都是以灰蓝色为主基调, 在影片开始出现在画面中的是乌云满布的灰色天空, 灰蓝色泛着白浪的海水, 灰色的茅屋, 灰黑色的枝条, 都处处给人压抑的感觉, 这一切都预示着主人公悲凉的命运。千代子第一次在桥上遇见主席先生时背景明亮, 后面繁茂的粉色樱花, 这时候背景的明亮寓意着千代子的生活迎来了新的希望。

影片中饱和度最高的是小百合在舞台上跳独舞的那个场景, 红蓝黄三色的对比达到了高潮, 华丽绚美的舞台令人沉醉, 这预示着她华美艺伎生活的开始, 从此后一个阶段影片的色彩饱和度都较高, 绚丽的舞台, 唯美的公园, 满街的灯笼, 一切都暗示着她离她的梦想和爱情越来越近了。这是小百合艺伎生活最精彩和最鼎盛的时期。

随后战争的来临破坏了生活的美好与安宁, 明亮的色彩开始退色, 色彩开始变得凝重, 这预示着小百合又要面临一段艰辛的生活。直到影片最后, 小百合和主席先生在春光灿烂的公园中再次相见, 互相倾诉爱意, 周围景物明亮, 粉红色的樱花, 翠绿色的树叶, 亮黄色的阳光, 一切都为结局画上完美句号, 也象征着幸福和永恒。整部影片有一个整体的黄蓝色基调, 饱和度和明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人公的情绪和命运变化。

2、营造深刻典型的意境

电影从黑白时代进入彩色时代之后, 丰富多彩的颜色对于营造影片的多重氛围、强化虚实结合的意境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在画面色彩的处理上, 虽然每部影片都有主要的色彩基调贯穿始终来延续主题意境, 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特别是根据剧情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的要求, 影片中通常需要插入相匹配的色彩元素以达到营造氛围的目的。色彩在这种特定环境之中展现出来的特殊内涵能够敏锐地引起观众的情绪反应, 从而使其更精准地把握影片意境。

《艺伎回忆录》全片以昏黄和灰蓝色为基调, 但是片中仍然有部分场景的色彩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以配合主人公的情绪, 营造合适的氛围。典型场景色彩的布置可以提现主人公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和命运变化。千代子在祗园置屋看到的是昏黄的灯光, 潮湿暗黑的石路, 黑瓦黄墙, 这一切的色彩都营造了朦胧伤感的氛围, 也传达出这个环境所带来的压抑和绝望。当千代子想到和姐姐逃走时看到墙角的阳光, 在这个冷色调里出现的暖色调, 对比鲜明, 也预示着绝望之余的一丝希望。与主席先生第一次相遇时的樱花场景, 营造了温馨明亮的氛围, 给人一种唯美温暖的意境。橙红色的长廊传达着能量和梦想, 营造着明亮的意境, 白色雪景的唯美, 独舞舞台的绚丽, 公园春景的明丽都传达着希望, 塑造出一种唯美永恒的意境, 为小百合的爱情和梦想做铺垫。

二、电影色彩的象征意义

日本的两位色彩心理学者所言, “色彩作为文化的载体往往代表某种象征, 承担特定的含义, 每个民族都存在着历史赋予的特定含义的色彩”。这种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色彩形象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引起观众的情绪共鸣。

1、服装色彩的象征性

服装能够反映出影片中人物的个性、气质和修养。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活动的不同, 演员需要更换不同色彩的服装。当服装色彩与影片的色彩基调或不同的环境色彩进行搭配组合, 又能够营造出更多富于变幻的色彩结构形式。因此, 电影中服装色彩的对比和变化经常用来表达深刻的象征意义。

《艺伎回忆录》中的人物各有各自鲜明的性格, 服饰的色彩在表现人物性格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小百合、初桃两个人物的性格截然不同, 所穿戴的服饰就很恰当地传达了她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初桃的衣服以黑色和红色为主基调, 传达出她性格的多样性, 她渴望爱情, 善于嫉妒, 又有些恶毒, 甚至变态。她第一次见千代子的时候穿着一身高贵华丽的大红色和服, 优雅而高贵, 这个红色传达着她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和强烈的嫉妒心, 但是红色的饱和度不高, 也传达着她内心的不安和惶恐。初桃偷情时穿着白色黑花的衣服, 既写出了偷情是一种对世俗的背叛, 同时也暗示着这段爱情悲剧的结局, 更映射出艺伎追求真爱的艰辛。

小百合的服饰色彩变化明显, 从她没有成为艺伎之前的童年生活她的服饰一直以灰色的麻布衣为主, 既体现出她地位的低微, 也传达出她童年生活的苦涩和灰暗。从小百合遇见主席先生之后, 她的生活开始有了希望, 她的服饰开始变得明亮, 以粉色樱花和服为主, 粉色寓意着小百合命运的彻底转移, 从仆人成为祗园最出名的艺伎, 粉色也隐藏着她内心对爱情的执着, 粉色贯穿始终, 又总是与粉色的樱花相互映衬, 体现出一个艺伎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对梦想的执着。

2、典型色彩的象征性

在这部影片中有三个典型色彩, 一是小百合始终带在身边的白色手帕, 二是小百合蓝色如水的眼睛, 三是主席先生送给小百合刨冰上的红色果汁。小百合命中有水, 蓝色是海洋的颜色, 广袤无垠的大海给人一种坚定和执着, 因为蓝色如水的眼睛, 她被真美羽所看好, 被男人所倾慕。这蓝色正传达出了她不同于其她艺伎的勇气和坚定, 她为了自己的所爱选择去做艺伎, 为爱情所牺牲的勇气体现了她心灵的纯洁和对梦想的执着。白色的手帕始终是她坚持的力量, 这是主席先生给她最初的希望, 却也是她成为最耀眼艺伎的精神支柱。红色的果汁改变了小百合的心情, 她学会了微笑, 她去祈祷幸福, 红色象征着激情和欲望, 在这里拉开了小百合对主席先生狂热的爱情, 也结束了小百合灰暗的童年生活, 开启了她绚丽华美的艺伎生活。

典型色彩的象征性对于刻画人物性格, 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表现人物主观情绪具有重要的作用, 能体会色彩安排的精致和细腻, 能让观影者更好地去体会影片的主题意义。

参考文献

[1]郭萌萌.解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J].电影文学, 2007 (07) .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会科学出版社, 1998.

电影中的色彩运用 篇9

造形艺术, 指设计者通过视觉和触觉来传达和表现各种创意手法, 艺术的再现人们生活中的事物, 或虚构想象的场景, 来表达其对万物丰富的感受。使人在视觉、触觉及心理产生欢愉、兴奋乃至共鸣的情绪感受及体验的行为过程。造形艺术发展至今已经涵盖了包括建筑、绘画、雕塑、及民间手工艺等多种体系和门类。造形艺术因人们生活的地域、历 史、文化、习惯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元性, 使我们拥有一个的艺术世界是如此的缤纷多彩。

室内色彩是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文中就针对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功能和作用做相关的探讨。拥有固定形态是造型艺术的特征之一。室内空间由建筑体量所限定, 在有限的空间中配置, 色彩就是最容易表现的元素。空间中六个界面的色彩营造, 室内陈设小品 (摆饰小件, 植物) 摆放, 家具色彩的搭配等等方面, 不仅需要考虑色彩的物理特性, 其对生理调节对心理的暗示效应也应充分的考虑。色彩在室内设计中起着对格调的调整或者创造作用, 给人们带来视觉上或心理上的某些体验。当我们在设计时恰当地运用时会则营造出舒适的充满情调室内空间, 当运用不当时则恰恰相反, 甚至会成为整个设计的败笔。

一、色彩服从功能需求

不同空间存在着不同的使用功能, 在色彩的设计上也应随其功能的差异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变化。室内空间对不同人群而言, 具有不同的时效性。如办公空间、居室空间等, 对于长时间身处期间的人群而言, 其影响更为直接, 感受更为深刻。还可以在设计时适当搭配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蓝色系, 冷色系的加入可使空间达到一定的降噪效果, 更有助于使用者集中注意力, 提高工作效率, 因而在书房和工作间的设计中也常使用此类色系。高纯度较鲜艳的色彩可以营造出一种欢快、活泼、愉快的空间氛围。但在设计和具体应用上还应注中具体的空间功能, 如卧室色彩的运用上就不宜将过于强烈的对比色及过分鲜艳跳跃的明亮色彩做大面积的铺陈, 过于强烈的对比, 即便是欢快活泼的也容易使长时间身处其间的人们过度兴奋, 不利于睡眠休息。

二、色彩配置的原则

色彩的配置应符合空间构图, 充分的利用室内色彩对空间的美化作用, 处理好对比和协调、主体与背景、变化和统一的关系。“色彩的对比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时, 由于相互影响的作用而显示出差别的现象。”。由于有了色彩的对比才有了差异和变化, 使设计的内容更为丰富, 更为多元。

“色彩调和是配色美的一种形态, 能使人产生愉悦、舒适, 好看的配色是调和的;色彩调和是配色美的一种手段”。正因为有了调和才能是设计更为统一, 协调, 更符合审美习惯。将室内氛围的营造与空间主色调相结合。色彩的配置有其相关性与对比性。相关性指一种色彩通过对其色调和浓度进行改变形成的单色调对比。由色相环上相邻色彩所组成的 近似色对比。互补色和其他反差较大的色彩对比能带来极戏剧性的效果。每个居室采用的色彩, 会在视觉上形成各空间的分隔。室内设计应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将各室内各物体的形态、色彩、材质、光效进行有机的组合。这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其中的每个个体必须在艺术效果的要求下,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创造一个实用、舒适的室内环境。

三、色彩中的情感体验

色彩是室内设计中很重要的设计元素。相比其他设计元素即容易出效果又更为经济且方便施工。如要对一个空间氛围进行调整, 在色彩方面入手可以较易达到目的甚至可以调整空间功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室内的色彩可以随着季节和心情的变化而改变。人对空间和光线的感觉也可以被色彩左右。周围环境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色彩加以改善, 为其注入生机, 使普通的房间彰显个性。定居住的人的情绪可通过色彩的配置加以调整。纯度较高的浅蓝、浅粉色系适合儿童; 对比度较大的色系能让人感觉到时代的气息与生活节奏的快捷;具有稳定感的色系较沉稳的色彩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用桔黄、暖绿色, 能使体弱者心情轻松愉快等;浅蓝、浅绿等颜色有助运动员解除兴奋与疲劳。

色彩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色彩没有美丑之分, 它在于设计师如何运用。想在设计和组合上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就应用更新的观念去引导设计。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设计始终, 明确设计的服务人群。一个成功的色彩设计应是拥有生命力, 可以感染观众情绪的。在对色彩运上多作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将能引发共鸣的设计作为目标, 不断努力。

摘要:室内色彩——室内空间的色彩运用, 也可认为是符合空间构成的色彩心理审美的实际运用, 包含了空间六面的色彩经营, 家具的色彩搭配, 室内装饰小品 (摆饰小件, 植物) 等, 需要考虑色彩的物理、生理与心理效应, 其在室内设计中起着改变或者创造某种格调的作用, 会给人带来某种视觉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享受, 运用得当则营造出充满情调、和谐舒适的室内空间。

关键词:色彩,造型艺术,室内设计

参考文献

[1]张绮曼, 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史喜珍.三大构成设计[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电影中的色彩运用 篇10

一、《师父》:形式大于内容的武林传奇故事

影片《师父》所讲述的故事内容并不复杂,开头用寥寥数语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民国年间的“武术之都”天津,南派咏春拳法传人陈识(廖凡饰演)试图在天津武术界开宗立派,为咏春小拳种博得一片天下,并将门派发扬光大以告慰师父亡灵,却不幸陷入天津武术界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初来乍到的陈识背负着“咏春北上,弘扬武学”的门派使命,想要完成与八大武馆的正面交锋,从此在天津站稳脚,可天津各大武馆容不下外来人士,事情似乎陷入僵局。此时,恰好遇见天津武行正宗的领头老大——郑山傲(金世杰饰演),听取了郑山傲的建议,陈识决定不直接主动出击,而是隐姓埋名,寻找能够替自己踢馆的高徒,踏着徒弟的尸体达成自己的愿望。陈识内心深处并不想靠这种卑劣的方式完成使命,但这是天津武行的规矩,不得不遵守。哪知整个天津武行正逐渐被军界控制,早已经自身难保,就连武行正宗的领头老大郑山傲也认为“武馆必没落,前途在军界”,因此,陈识连同自己的高徒耿良辰(宋洋饰演)都被卷入了江湖的风云巨变中。

陈识在西餐厅里邂逅了妩媚坚决的天津女人——赵国卉(宋佳饰演),并迅速娶赵国卉为妻,隐居在贫民窟里,等待高徒的出现。街边小混混耿良辰因贪恋赵国卉的美色,误入陈识的生活领域,颇为偶然地成为了陈识最终要寻找的徒弟。耿良辰虽然学武目的不纯,却是练武的大才,接连踢馆,大胜而归,名噪天津城。另一边,耿良辰的成绩惊动了天津武行界的又一个老大邹榕(蒋雯丽饰演),一个英姿飒爽的武林操盘手,将天津武行紧紧握在股掌中的保守派代表,邹榕的出现将事态引向了极端方向。影片《师父》展现的并非是某一个英雄侠客式的人物,或者某种绝世剑术拳法的传承,而是一部传奇武林的史诗,是民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天津城中,商界、军界、武界之间的一场较量,武行界正面临着时代浪潮的吞没。

徐皓峰在叙事过程中,将形式刻意放大,淡化故事情节和内容,把故事内容打碎后融进变幻多端的形式之中,最终由观众自己进行整理,才可以将故事串联起来。比如,陈识在与妻子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在一次与对手的交锋中,讲述了自己的身世来历。随着身体动作的张弛引出故事的脉络,化内容于无形。邹榕的背景、郑山傲的地位,军界人士林希文(黄觉饰演)不择手段的目的等都是靠外在的形式展现出来,或者是角色之间的平淡对话,或者是侧面的介绍烘托,形式在影片中的力量远远大于内容。总体来看,这部电影的语言和对话相对较少,导演用形式的繁复和花样营造一种神秘感,审美的陌生化将作品与观众拉开了距离,观影的直观感受不是对故事内容的津津乐道,而是形式给人带来的感官上的冲击,包括对中国武术精神的感悟,对小拳种几近绝种的危机意识,对时代交替政权更迭下各方力量的各怀心思的理解等。就武侠片而言,动作设计是影片的最大支撑,身体语言表现出的情感成为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动力,那么,身体语言势必会以庄严的形式感充斥整部影片。如《师父》中那些近距离的格斗、厮杀、拳击、剑术都代表着一种无声的叙事,以最佳状态的艺术形式渲染影片的情感氛围,延展着情节内容。

二、 掩藏在刀光剑影下的浓重情义

大凡武侠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无不是一副侠骨柔肠,在刚毅硬朗的外表和飞扬勇决的气魄下,跳动的是一颗柔软的心。中国武术讲求的“情”和“义”在《师父》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彰显。身为南派宗师的陈识,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被迫流浪南洋13年,回来后家族毁灭,师父驾鹤西去,无论是对家族还是对门派,他都没有尽到责任。因此,陈识的出场就带着冷漠、厮杀、无情,他肩负着门派的全部未来,为了完成使命、重振家族和门派,几乎无所畏惧、不择手段。演员廖凡强健硬朗的外形,以及扎实的演绎功底充分塑造了一位江湖风云人物,将陈识彼时彼刻的状态驾驭得游刃有余。随着电影情节的推衍,陈识于刀光剑影中显露出了他的侠骨柔肠,其“情”与“义”的浓重色彩在妻子和徒弟身上得以体现。

新旧交替转换的天津城,随处可见风格优雅的西餐厅,陈识与妻子赵国卉就相识于这样的一家西餐厅,陈识对赵国卉一见钟情,经人帮忙进行说亲,二人最终结为连理。影片在二人相识到结婚这一过程的叙事中毫不拖沓,练达地完成了铺垫任务。师娘赵国卉深知这场婚姻无非就是一场生意,所以在结婚当天就将金钱摆在台面说明,与陈识一同前往贫民窟,配合着陈识周密的计划。理性告诉师娘赵国卉,不过问、不干涉陈识的任何事情,直到陈识收街头混混耿良辰为徒,邹榕上门问罪,师娘赵国卉的情感力量得到喷发。她大发雷霆,将陈识以娶她为妻进行掩护的事实揭开,并愤然离去。在这里,师娘没有控制好自己情感,情字最终还是战胜了理智。而陈识也在与天津武行为敌的情形下,将所有家产交与妻子,劝其外逃,以保证她的安全。陈识一样动了情。暖流的偶然飘过使原本压抑沉重的叙事基调出现了一丝明丽温暖,冷兵器和暴力填满的电影终于还是通过“情”字平添出人文色彩。

徒弟耿良辰,是陈识为了在天津开宗立派而选择的一颗棋子,一个暴脾气、充满痞子气的车夫,街头小混混,也是与陈识有情义纠葛的又一关键人物。天津城武行的规矩是,踢馆成功八次的人,将对决整个武行界的领头老大,无论成功与失败,此人都要被逐出天津城,但是为了表示对其武术的尊重,其师父可以在天津武行界立足。这就是陈识之所以选择收耿良辰为徒并教给他真功夫的原因。毁掉一个武术天才,成就一个门派,耿良辰的命运早已被无情操控,他成了不折不扣的替死鬼。因觊觎师娘美色而拜师学武,心术不正,本该死不足惜。可耿良辰却为了气节选择慷慨赴死,成为为师父卖命踢馆的义士。师徒在经历了“生死劫难”之后,感受到对方对武学精神的坚守,对个人气节的看重,生出难以割舍的情义来。耿良辰原本只是陈识实现江湖梦想的一个工具而已,没想到徒弟对使命的坚守让他难负真情。

诚然,儿女情长与情义纠葛不是徐皓峰架构影片的最终目的,但是陈识在实现武林梦想的路途中,偶然产生的对妻子的爱意,对徒弟的责任,已经融入到他复兴家业、重整门派的宏大愿望中。影片不可避免地被涂抹上了浓重的情义色彩。

三、 动作和力量支撑起的中国武学文化精神

与传统中国武侠作品的飞檐走壁、惩恶扬善、出世归隐相比,徐皓峰强调的是一拳一脚都落到实处的硬派武学,动作敏捷、别开生面,突出外在的力量感,极力表现男性的暴力和坚硬。但同时,徐皓峰的文人身份,又决定了他将道家思想、武学精神、电影艺术结合起来,使他构建的武林世界多了一份人文情怀。所以,徐皓峰眼中的武学文化是“文人”与“武师”视野下的综合体,在拳脚力量制造的血雨腥风中,行走的是一批有着绅士风度做派的绅士武者。总体来看,徐皓峰在《师父》中坚守的武林文化体系是力量、气魄、造型、美感,人文气息与武学基底共同营造出的武学文化世界。

影片《师父》最大的特色就是写实,这也是徐皓峰一贯的创作风格。写实最直观的表现就在于描写的是现实世界的现实武人,用真实有力的武术动作完成叙事,而不是靠幻想去刻画人物,他构建的武林世界、塑造的武侠人物以民国时期天津城武行界的真实范本为载体,着力描写武人的真实生存状态,为近代武馆的逐渐衰落吟唱了一首挽歌。影片中的主人公陈识,武行老大郑山傲,踢馆八次成功的传奇人物耿良辰等,其实都是市井凡人,与平常人相比,不过就是长期进行武术训练,懂得拳法和剑术,无他。那么,这样的写实风格决定了影片拍摄手段的真实,不用威亚和特效技术,全凭真刀实战的演出。体验派演员廖凡在影片拍摄之前进行了长期的武术训练,甚至包括女演员宋佳都难逃必要的武术练习,可见,徐皓峰思维意识中那真正意义上的武学文化与以往武打片的重要区别。武林豪杰不是快意恩仇、快活驰骋的侠客,而是存有私心和阴谋的普通人。

硬派武学的理念决定了《师父》中武打动作的精炼,人物设置的强硬风范,缺少了传统武侠片的浪漫主义色彩,更多了一种刚硬、直接、甚至是悲壮。当徒弟耿良辰肚子上插着两把尖刀仍然在荒野中奔跑时,当军界人士林希文打败了自己的师父郑山傲,完成所谓“谢师礼”时,当作为师父的陈识仓皇而逃时,悲壮的气氛笼罩着影片,导演毫不掩饰地将残酷的现实示众,冰冷的武器和充满野性的拳头击退一切浪漫与柔情,使影片自始至终充斥着一种难以释怀的悲情色彩。敏捷的动作和强硬的力量是支撑徐皓峰武学文化体系的两个重要因素。

结语

谈植物配置中的色彩运用 篇11

不同的色彩从心理上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因此, 运用植物材料造景时, 应注意植物材料的颜色选择与配置, 结合观赏者的心理需求, 借鉴运用色彩、绘画理论与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营造具有较高欣赏价值能使人身心放松愉悦的植物景观[3]。

1 植物的色相

不同植物有不同的色相, 植物色相是植物色彩配置的大前提, 可以说没有万千色彩缤纷的植物色相, 就不会有现在如此美丽的植物配置景观。

1.1 橙色

橙色是欢快活泼的光辉色彩, 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 它使人联想到金色的秋天、丰硕的果实, 是一种富足、快乐而幸福的颜色。橙色稍稍混入黑色或白色, 会变成一种稳重、含蓄又明快的暖色, 但混入较多的黑色, 就成为一种烧焦的色;橙色中加入较多的白色会带来一种甜腻的感觉。橙色与浅绿色和浅蓝色相配, 可以构成最响亮、最欢乐的色彩。橙色与淡黄色相配有一种很舒服的过渡感。

1.2 黄色

黄色有着太阳般的光辉, 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黄色有着金色的光芒, 象征财富和权利, 它是骄傲的色彩。黄色与绿色相配, 显得很有朝气, 有活力;黄色与蓝色相配, 显得美丽、清新;淡黄色与深黄色相配, 显得高雅。

1.3 紫色

与黄色不同, 紫色不能容纳许多色彩, 但它可以容纳许多淡化的层次, 一个暗的纯紫色只要加入少量的白色, 就会成为一种十分优美、柔和的色彩。随着白色的不断加入, 产生出许多层次的淡紫色, 而每一层次的淡紫色, 都显得那样柔美、动人。

1.4 白色

白色是永远流行的主要色, 可以和任何颜色作搭配。而且当2种颜色不调和时, 加入白色, 情况将改善。

2 色彩的明视性

明视性一般是对物色而言的, 是指在某色背景上能明确辨认某色标的能力。据研究表明, 明视性有如下顺序:黄底黑标、白底绿标、白底红标、白底蓝标、蓝底白标、白底黑标、黑底黄标、红底白标[4]。

因此, 在植物配置中也可以充分运用色彩的明视性, 选择适当的前景色和背景色, 就能在色彩上先赢得观赏者的注意, 从而使植物的其他方面有充分的展示机会。再者, 色彩的明视性也可以用于主题花坛, 如文字花坛、肖像花坛、象征性图案花坛等, 在重要的节假日, 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3 色彩的前进与后退感

色彩具有前进、后退感, 眼睛在同一距离观察不同波长的色彩时, 波长长的暖色, 如红、橙等色, 在视网膜上形成内侧映像;波长短的冷色, 如蓝、紫等色, 则在视网膜上形成外侧映像。因此, 暖色好像在前进, 冷色好像在后退。

色彩的前进、后退感除与波长有关, 还与色彩对比的知觉度有关, 凡对比度强的色彩具有前进感, 对比度弱的色彩具有后退感;膨胀的色彩具有前进感, 收缩的色彩具有后退感;明快的色彩具有前进感, 暧昧的色彩具有后退感;高纯度之色具有前进感, 低纯度之色具有后退感[1]。如鲜红色、粉色和紫色同时出现时,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鲜红色。因为它与紫色对比度较大, 而粉色和紫色对比度相对较小, 所以感觉它在后退, 没有红色显眼。

4 色彩的对比

色彩本身并无美丑之分。应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段对色彩进行调和, 才能产生好的审美愉悦。一个独立的色, 并没有美与不美的区别, 通常只有当2个以上的色进行不同的组合, 作为配色才有美与不美、协调与不协调的感觉。如一块绿色和一块红色, 就很难说出其中谁美或不美, 只有通过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组合形式, 才能呈现出色彩的魅力。“一点红”在“万绿”的衬托下显得珍贵动人, “万绿”在补色“一点红”之下, 则更加青翠可爱[3]。

由此产生了对植物色彩配置的一点联想, 对于花坛等相对较平面的植物配置来说更容易运用色彩的这一特点。当需要突出某一色块, 可以加大镶边植物的宽度, 但镶边植物和中间的颜色要有一定的对比;也可以用与需要突出的色块具有类似色彩感觉的植物, 但是要用较窄的宽度, 这样可以让亮色更亮、暗色更暗、暖色更暖、冷色更冷, 尤其是当两互补色植物相邻时效果更加明显。

另外, 互补色也可以灵活地运用到植物配置中。伊顿在《色彩艺术》中指出:“连续对比与同时对比说明了人类的眼睛只有在互补关系建立时, 才会满足或处于平衡。”“视觉残像的现象和同时性的效果, 两者都表明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生理上的事实, 即视力需要有相应的补色来对任何特定的色彩进行平衡, 如果这种补色没有出现, 视力还会自动地产生这种补色。”“互补色的规则是色彩和谐布局的基础, 因为遵守这种规则便会在视觉中建立精确的平衡。”

5色彩对人的影响

色彩对人的视觉、情绪、心理产生各种影响, 与人工作、休息甚至健康有着微妙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 人类与色彩接触最为自然也最为频繁, 色彩是物质的, 同时也是精神的。创造合理的色彩搭配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 能带来生活方便和艺术情趣, 能提高学习、工作效率。而不合理的配色只会使人觉得精神紧张、疲劳。明快的暖色调给人信心, 增加活力;冷色调可消除烦恼、急躁, 有安神作用等[5]。故在不同的场所有针对性地布置相应的色彩环境, 会更人性化。如医院周围的植物色彩配置应考虑到病人的消极心理, 多运用相对活泼的颜色, 少用黯淡或深沉色彩, 慎用与鲜血相近的红色。创造一个既符合视觉审美又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色彩环境, 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而植物造景就可以营造这样一种环境。

摘要:植物的色彩对植物景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介绍了一些色彩本身的特点和不同色彩间的相互影响, 以及色彩对人的影响, 并在色彩学理论中寻求能在植物配置中运用的一些规律。

关键词:色彩学,植物配置,色彩运用

参考文献

[1]杜珊, 杨君顺.色彩情感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06, 9 (2) :101-103.

[2]刘灿, 张启翔.色彩调和理论与植物景观设计[J].风景园林, 2005 (2) :29-30.

[3]葛新驰.色彩与心理[J].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6 (12) :124-125.

[4]张宪荣, 张萱.设计色彩学[M].北京:化工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嵌入式RFID技术下一篇:忠诚度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