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共6篇)
插画作品中的色彩运用 篇1
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语言,画家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合理运用色彩,就可以让美术作品呈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美术作品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美术作品中的色彩,可以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也能将创作者的创作感受与内在情绪完整呈现出来,给美术作品带来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
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光源色
在美术作品中,物体自身的色彩是要通过光源呈现的, 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之下进行展现,所呈现出的颜色就不尽相同,这种受光源影响而产生出来的颜色,就是光源色。
光源色不同,相应的色彩也会不同,在美术作品中就会表达出不一样的色彩效果和艺术魅力。比如在创作美术作品中经常要用的石膏像,在正常的光源照射下呈现出的色彩就是白色,如果将光源的颜色变为红色,那么石膏像固有的颜色就会呈现出略微偏红的色彩效果,背光面则会有冷色效果。创作者如果是在室外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在过程中就会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创作对象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色彩。 塞尚所创作的油画《米丹之家》,就在创作中十分注重光源色的应用,使整个作品的气氛得以巧妙烘托,具备了极强的艺术魅力。
(二)固有色
美术作品的中的固有色,指的是物体在正常日光的照射之下,物体呈现出来的本身具有的色彩。物体的固有色,给观赏者产生了相对固定的印象,成为了被广泛接受的一种经验色彩,固有色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是占据主要地位的。
如果创作者在光线相对比较柔和的环境中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物体本身的固有色就会得到比较明显的呈现,但是,如果创作者在光线较强或较弱的环境中进行创作,物体自身的固有色就会受到影响,从而被相应地削弱。与此同时, 固有色还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如果被创作物体的表面比较粗糙,那么固有色就会有较强呈现,反之, 如果被创作物体表面比较光滑,固有色就会显得较弱。安格尔在创作《土耳其浴》的时候,就在创作中加入了大量的固有色,将女性的美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作品具有典雅气息。
(三)环境色
环境色,主要指的是物体所处的环境,在光照等条件下, 会将物体自身固有的色彩进行相应的改变。一般来说,环境色一般在被创作物体的阴暗部位表现得比较强,光线的照射程度越强,环境色所产生的相应反射也会越强。梵高在创作油画《夜间室内的咖啡座》的时候,就利用了大量的环境色, 使环境色给画作带来了较强的影响。
二、色彩的对比与色彩关系
在对美术作品中的色彩运用进行分析之后,还要注意到色彩的对比与色彩关系。创作者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 所使用的不同色彩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比较重要的关系的。其中,色彩关系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色彩对比。
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色彩的对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了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等, 美术作品中的色彩对比,使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显得节奏感更强,韵律性变得更好,创作意图可以得到更好地体现。
明度对比,主要指的是色彩在美术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明与暗有着相应的不同差异,要想鉴赏美术作品,就应当将色彩不同的创作物体利用明度加以区分。纯度对比指的就是色彩自身的饱和度,如果一种色彩自身的饱和度达到了最大值,将其与其它颜色进行对比,能够使美术作品呈现出一种和谐的艺术效果。印象主义流派的著名画家德加,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就经常运用纯度对比来进行创作,以保证自己作品的艺术效果。色相对比,主要指的就是纯色之间的对比,比如一幅美术作品中存在着鲜明的红色与绿色,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染力,就是通过色相对比来进行的。
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是极为重要的,想要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与分析,一定要把握色彩的三个运用形式,还要注重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
三、结语
要想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与分析,体会创作者的创作手法,就需要对美术作品中的色彩运用进行合理掌握。色彩在美术作品中主要表现在光源色、固有色及环境色三个方面, 在对这三方面进行把握之后,还需要对色彩运用中的色彩对比与色彩关系进行分析,这样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例谈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运用 篇2
关键词:色彩词 文学作品 运用
色彩虽是绘画表达手段,但并非美术专用,文学与绘画在塑造形象、描绘事物上拥有艺术的共通之处,即色彩的运用。语言虽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以色彩再现世界,却可以通过色彩词的运用,在读者脑海中唤起逼真清晰的视觉形象,产生对色彩的丰富联想,以色彩传递思想,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一.写景着“色”,凸显鲜艳明丽景象
表色彩是色彩词的独特属性。如画画离不开调色板上的各种颜料一样。大千世界的五色斑斓,多姿多彩再现到人们面前,使人们获得美的感受,同样也离不开色彩词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在描景状物时,常常使用色彩词以收到鲜明生动、历历如绘的效果。例如: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采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阅。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开始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地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二.描形以“色”,再现生动形象
诗的境界中必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更越发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式绦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滚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一般说,描写静态的景物,着重于景物的色彩或形状,而色彩或形状是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到的。 人们外貌色彩的关系非常密切,就脸部颜色来说,因人的年龄、职业、健康等等的差异,就有“苍白的”、“红润的”、“黧黑的”、“潮红的”、“古铜色的”、“紫酱色的”、“蜡黄的”、“铁青色”种种不同。而作者借助这些色彩描写人物的外貌,不但能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还能揭示人物的性格、命运等。如白居易《卖炭翁》,诗人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特征的面色,鬓发、手指,运用“烟火色”“苍苍”“黑”等灰暗的色彩勾勒出一个历尽辛劳,备尝艰苦的烧炭老汉的形象。
三.情以“色”显,情感浓郁逼真
自然界的景物千态万状,各具情致,正是有了这些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事物,大千世界才显得五彩缤纷。即使是同一种自然景物,由于时间的不同,地点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人的心情与外界事物的色彩也密切相关。一个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觉得眼前的事物、景物处处是绚丽多彩的,而在心情恶劣的时候,眼前的一切都成了灰暗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家就常常通过寓情于色的方式,将作家本身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借助色彩表现出来,使抽象的感情具象化,视觉化,从而加强艺术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莫言小说的《红高梁》中的两句话而言,既能表现出作者的爱情情感,又能使读者与之达到共识。“刘大号一条腿跪着,一条腿拖着,举起大喇叭仰天吹起,喇叭里飘出暗红色的声音”。“随着爷爷的枪声,道路东西两边堤后,响起了几十响破烂不堪的枪声,又有七八个日本兵倒下了”,第一句“声音”是绝不可涂上颜色的,这就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加以辩识。将听觉“声音”通感视觉“暗红色”。可以想象到刘大号在战场上的情形;一“跪”一“拖”恰好让人想象到那号声的宏亮与刘大号吹号的态势成正比。
色彩词的这种表意作用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反映。它又和社会习俗,大众的心理有着关联,色彩词的借代表意又有它灵活可变的一面,色彩词可以随着时代的演变有所转意,也有的一种色彩,一个色彩词可借代多层意思。
插画作品中的色彩运用 篇3
从现代色彩学、视知觉心理学的分析来看, 补色是人的视觉平衡中所必需的, 最为刺激的生理、心理反应, 作为绘画作品中的色彩结构关系也是最难驾驭的。在色彩教学中如能以大师的作品为范例, 对“补色调和”的问题进行较充分的图解与阐释, 那么, 无疑会敞开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 从而拓宽我们色彩教学的视野。下面以“后印象派”画家塞尚的作品作为参照, 来探讨画家是如何睿智地编排了各补色关系之间的配置与转换, 从而生发出美妙和谐的画面节律与规律, 并企及获得教学上的参照。
一、黑与白的构成关
“黑”与“白”是一对特殊的补色关系, 它们在冷暖属性上居于中性色, 不像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的对比那样富有感性。然而, 就是黑与白的有序对比与调和才拥有一种理智的坚固力量。因此, 黑白对比最能满足视觉的清晰感。在印象派以前的西方画家们以黑与白的节奏转换来取得视觉心理的平衡, 而色彩一般充当“造型”的辅助手段, 就像安格尔所说的:“色彩是装饰绘画的, 打个比方, 它不过像个宫廷小姐, 仅仅对艺术的真正完美起些促进作用, 所以她显得格外迷人一些。” (1) 即便是提香、鲁本斯、德拉克洛瓦这样讲究用色的大师, 他们画面的主要架构仍然是由黑与白的交替转换而形成的素描关系, 色彩的运用一定得合拍于黑白关系。当然, 在中国的文人画中, 黑与白几乎意味着所有色彩。与之相反, 对于印象派以后的西方画家而言, 如何个性地经营好画面上的色彩关系, 尤其是“有色补色”的平衡关系成为当时的一种审美时尚, 也是画家的视觉渴求。无论是印象派的莫奈, 后印象派的塞尚、凡高、高更, 还是野兽派的马蒂斯, 抑或是纳比派的维亚尔和博纳尔都无不为之付之一生、倾其全力。西方美术史的图式线索告诉我们, 印象派以前的画作, “黑”与“白”是画面的主要构架, 印象派以后, 色彩关系, 特别是“有色补色”是一个画面的主要支持。
诚然, 黑与白的关系依然举足轻重。对比图1.A、图2.A、图3.A可以看出, 图1.A对静物进行近乎完全写实地描绘, 由黑白的转换、光影的交替、空间的推移而带来的真实感非常强烈, 黑白色差很容易就可以辨别出1—10个等级, 甚至更多 (黑白节奏不明显, 如图1.A色标所示) ;而卡而夫作品中 (图1.B) 的色彩所起的作用正如安格尔所说的那样, 色彩在这里仅仅充当配角 (固有色观念) 。图2.A塞尚的作品有意识地加强了黑白对比的力度, 而且在简化概括形体的基础上简化概括黑白转换的层次, 这样就使得画面简约在最基本的黑白灰和更加秩序化的框架里。如图2.A色标所示, 这样的作品显然更为沉着响亮, 而且这张画里红与绿 (图2.B) 配以黑与白, 加强了作品的对比调和, 也就是说黑与白是为了配合红与绿的关系;而图3.A却因黑与白的构成节律上缺少对比层次而显得软弱苍白。可见, 无论是古典绘画, 还是近现代的绘画, 明确的黑白秩序转换, 稳固的黑白的色度对比依然是平衡画面, 使画作获得不同表征的重要制约因素。不管是古典的素描关系带动并呈现色彩;还是印象派以后的色彩关系带动并且呈现素描, 哪怕是蒙德里安的平面方格子作品也以黑线和白块来维持画面的稳定, 道理都是如此。
二、视觉中的红绿调和
“视觉残像的现象和同时性的效果, 两者都表明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生理上的事实, 既视觉需要有相对的补色来对任何特定的色彩进行平衡, 如果这种补色没有出现, 视觉会自动地产生这种补色。” (2) 这个生理上的事实也许无法解释, 但是在漫长的绘画历程中, 一代代的画家们一直都在凭借各自的感觉来体会这个规则的平衡点, 但都是“非自觉”的。德拉克洛瓦在他旅行摩洛哥时的日记中记载着:“一个黄皮肤的男孩, 脸上的阴影带紫色, 另一个红皮肤的孩子, 脸上的阴影带绿色。”德氏以后, 画家对于补色关系的对比与调和才变得“自觉且自律”。
之所以说塞尚画作的补色调合是“红”与“绿”的调和, 并非指其它两组补色关系可有可无或不存在, 而是表明“红”与“绿”是塞尚画作的主导补色, 或者说是主旋律, 并以次形成色调。所有其它的几对补色都暗合于红色与绿色的冲突与调合, 塞尚大部分的作品无论静物、风景、人物大都呈现这样的视觉个性, 这是性格和情感使然, 如同凡高最信赖强烈的黄与紫、橙与蓝对比一样。图2.B所示, 红的苹果与绿的苹果是一对补色调合, 其中又有少许黄与紫的成份;深红色的水果和浅绿色的布是一对补色调合, 但其中亦有紫色与黄色的成份, 而且还有黑白与补色的混合对比。总的来说塞尚力图使黄与紫、蓝与橙、黑与白的秩序都隶属于红与绿的对比调和。而对比图1.B, 显然可以看出卡尔夫的静物作品过多的是固有色, 根本就不存在明确的补色关系, 至多也不过是观众自我的视觉补充 (“补色”这个概念本身就属于视知觉心理学的说法) , 并没有在画面自身呈现。而图3.B的学生习作也自觉地运用了蓝与橙的补色关系从而部分地弥补了在黑白对比上的缺失取得了较好的视觉平衡。
一般来说, 补色之间的配置是很难协调的, 就像红上衣和绿裤子的搭配, 那得看什么样的红色配比什么样的绿色, 它们之间有没有形成协调有序的色彩关系。塞尚就以自己的聪明智慧, 实现了各补色之间的价值需求, 他画作上严整宏伟的构图、形体、空间, 完全是以有限的几对补色以无限“转调”的方式建筑起来的, 是相互关联的笔触与笔触、色块与色块搭建起美满和谐的画面秩序。它的具体实现是以三种途径来完成的:a、色彩的混合, 比如红色与少许黑色混合取得沉稳的暗红色, 绿色与些许黑色的混合而取得高贵的墨绿色。再比如, 不同比例的红与绿的混合而获得稳定的灰红或灰绿色;b、色彩的重置, 是用透明色罩于底色上, 使其相叠而获第三色, 如图例中暖棕色的桌子和右上角绿灰色的墙面采用的就是此类看法, 另外塞尚所画的大量的水彩作品大都采取这种方式;c、色彩并置, 色彩并置是空间混合的视知觉效果, 利用不同成分的小色块并列而成, 相隔一定的空间距离, 在视觉上就会取得相调和的色彩。这种方法在塞尚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来源于莫奈等画家之于日本浮士绘的创造性运用, 总结于修拉、西涅克, 成熟于塞尚、凡高和高更。图3B作为实践性习作, 对于后两种规律的成功借鉴也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三、稳定有序的色彩关系
显而易见, 古典与现代的区别不只是停留在对补色关系的“不自觉”或“自觉”性把握, 它的更深一层的涵义存在于绘画已经从叙事和说教转换为纯视觉的感受, 存在于是否以色彩的方式来关照自己周围的世界, 更在于是否来源于自然客体而色彩形式本身又独立存在。即, 端详塞尚的画作, 画面就像一张网络, 所有构成对象的基本形, 都以补色关联的方式在网络上各得其所, 有机地连接起来。类似于阿恩海姆所说的“格式塔”结构, 也似英国艺术理论家贝尔所认为的“有意味的形式”。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看他 (塞尚) 的作品, 你绝对看不出写实派的浮面的逼真, 第一眼你只望见颜色与形体的配合, 要费一番审视, 才能辨别它所表现的是一片崖石还是一座楼台。”在这里, 是什么或像什么已经不很重要。俄国收藏家蒲宁曾比喻说:“如果试想从17世纪荷兰的静物画中拿一个东西, 立即就好像到了你手中;而如果想从塞尚的静物画中挪动一只桃子, 它就连带把整幅一起拽下来。”对比图1.B和图2.B, 图1.B的大红虾呼之欲出, 真实可触, 环顾图2.B的画面我们却无从下手的确, 蒲宁的比喻太贴切不过了。如果加强图1B、图2.B、图3.B的色彩饱和度, 我们得出图1C、图2.C和图3.C、图1C的效果像是一张商业广告图片, 仅仅是彩度增加了, 缺乏视觉上最需要的冷暖对比, 显得既火气又俗气;图2.C尤显得绚烂、刺激、张力十足而不失调合;图3.C也展示出由强烈的补色对比所产生的协调秩序。以上可以对比出, 如果协调好画面的补色关系, 那么, 夸大了的色彩强度不但不妨碍整体的统一, 反而因为相互强调取得了有效缓和。这也是为什么凡高和马蒂斯的作品采用了极高的补色强度, 然而视觉上仍很舒适的原因, 而且全面提升了观众的情感力量。
事实上, 从东方启明的那一刻起, 自然界中的补色关系就无所不在, 但是乱而无序, 它需要发现者的眼睛;没有经过相关思维训练的人, 很难洞察并且把握这些错综复杂的补色关系。如何敏锐发掘这些色彩关系, 且把他们按照独特的逻辑秩序来建筑一个有机完整的画面, 是我们当今色彩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对比, 又要调和。因为有了对比, 绘画才显出了节奏和韵律;因为有了调和, 画面才产生了秩序与和谐。塞尚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绝好的色彩课题, “塞尚不仅将绘画艺术的任务, 限制在主要是追求‘视觉感受’的领域里, 同时他还提出了把人们通常感到的真实形象重新加以安排的要求。” (4) 补色与补色建构形态和形体, 从而整体呈现出本质的结构。也只有合乎目的性地理解大师作品中潜藏的规律, 并以此观察和体悟大自然, 且努力作出相关绘画实践;至此, 我们的色彩教学体系才会有效地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朱伯雄译:《安格尔论艺术》, 辽宁美术出版社, 1979年10月版, 第44页
[2][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著, 杜定宇译, 《色彩艺术》,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8年12月版, 第58页
[3]朱光潜著,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版, 第35页
插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篇4
关键词:插画;小学美术;运用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对学生未来发展和学习有积极作用,其中,美术教学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通过学习美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艺术情操。插画是美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形式,是美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现力,对于丰富美术课堂有积极的作用。
一、插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插画是一种附在图书、报纸、杂志中的一类图片,能对文字内容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由此突出文章的主题,提高艺术表现力。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插图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并且很多插画都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能提高美术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一些插画和文字,在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内容以后才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一个美术作品,而在欣赏插画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被插画上丰富的图案和色彩所吸引,通过插画中的风景和人物能够联想到很多的画面,能提高学生创作时的想象力,并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二、插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美术制作课是美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重要作用。小学美术制作课要求学生在观察完图片以后自己动手完成手工作品。在开展手工制作前学生要准备好制作的工具。以小学二年级的《今日菜单》为例,教师展示了很多菜肴图片,学生要准备好彩泥、剪刀以及彩纸,运用自己的想象造型出各种菜肴,有学生制作了农家菜、小辣椒、豌豆等,还有的学生制作了大虾、鱼等菜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效果非常好。其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生用彩泥造型出各种菜肴,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选择正确的颜色、如何搭配出表现力强的菜品。
工具:彩泥、牙签、格尺、垫板。
教学过程:观看插图,与学生互动,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将自己造型出的菜肴展示给学生,教师指导难点动作,学生观看学习;学生互动交流,自己制作一个作品,在同学面前展示。
上面插画教学案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教师在课堂中只需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插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参考文献:
[1]陆建.插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孔德静.阅读:活力美术课堂的魔法棒[J].基础教育论坛:综合版,2013(10).
试论插画艺术中的色彩美 篇5
一、插画艺术的发展
插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表面上看来平凡简单的画面却常常能表达出深刻的内涵。从世界最古老的洞窟壁画到上个世纪的抗战版画, 都在演示着插画艺术悠久的发展史。插画早在19世纪初便随着报刊、图书的印刷逐渐发展起来,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美国迎来了它真正的黄金时代, 当时刚从美术作品中分离出来的插图明显带有绘画色彩, 之后又受到抽象表现主义画派的影响, 到了70年代前后, 插画又重新回到了写实风格。中国最早的插画是以版画形式出现的, 当时是为宣传教义而在经书中以配图的形式来解释经文内容。到了宋、金、元时期, 书籍中的插画有了长足的进步, 应用范围扩大到医药书、考古图录书、地理书、历史书、日用百科书等书籍中, 并开始现了彩色插画。明清时期是古代插画艺术大发展时期, 全国各地的刻书行业促进了插画的创作, 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形成了不同风格插画艺术。欧洲的插画历史与我国相似, 最早也是用于宗教图解, 然后被广泛的应用于自然科学书籍、文法书籍和经典作家文集等出版物之中。
二、插画的色彩变化
早在文字出现以前, 人类就会用图画记录生活点滴、历史变迁、表达情感思想。人们把图画绘制在岩壁上、器物上、身体上, 由于资源的匮乏, 人们只能用血液和几种矿物当作颜料为图画上色。在这个阶段的岩画、壁画、器物上的图案等不论发现的地区和年代, 大都是红褐、红黑、黄褐、黄白几种色彩, 这是由当时人类发展的历史阶段所决定的。到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图画多是黄绿色调, 汉代漆器则以红黑为主色;南方少数民族喜欢蓝白的搭配, 而沙漠地区的敦煌壁画又是一种凝重、深邃的色调;古埃及高耸的金字塔中耀眼的金色壁画, 古希腊人偏爱清新淡雅的用色, 非洲厚重粗犷的岩画, 日本色彩鲜明的浮世绘等都处处张扬着不同民族的独特性格特征与风俗。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生产资料的日益丰富, 人们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 使用的色彩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
在彩色印刷术出现之前的阶段的插画大都以黑白线条勾勒为主。书籍中多是传统的版刻插图, 17世纪50年代, 法国印制出了第一张彩色石印图样, 上世纪90年代插画艺术飞速发展。直至今日, 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颜料早已经不是我们进行插画创作的难题。色彩的风格变化更是多种多样, 这为插画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
三、插画艺术的色彩美
插画艺术作为现代设计的一种视觉表现形式, 以其直观的形象性, 真实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 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 插画中的色彩是创作者潜意识的表现, 是创作者的思想的折射。
1.插画色彩的基本属性
自然界中的色彩种类是无限的, 在色彩学中将色彩分为有色彩和无色彩两类。有色彩指的是所有在光谱中的色彩, 由红、黄、蓝三原色混合而成;无色彩是指黑、白、灰, 因为它们不包括在可见光谱中, 因此称不上是色彩。色彩因其体系多样而复杂, 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色相、明度、纯度构成色彩的三属性。
色相是色彩的相貌。插画创作中要有精密的色彩秩序的表现和安排, 作品创意创新必须在符合色彩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否则就会失去艺术美感。
明度是色彩的明暗程度, 主要由光波的振幅决定的。在无彩色中明度最高的是白色, 最低的是黑色;有彩色中最亮的是黄色, 最暗的是紫黑色。我们可以通过加入黑白灰来改变明度。明度变化也可以单独使用, 如素描用单一的色相来表现事物的形体与结构;也有只用色相和纯度变化来做画的。色彩明暗的反差度是决定插画视觉清晰度的关键。
纯度指色彩的鲜浊度, 也称饱和度。通常在自然界中我们看到的色彩不会像光谱色那么纯。而且由于受技术限制颜料无法达到理论纯度, 因此我们也很少会看到高纯度的插画作品。
在插画设计中只要把握好色彩的色相配比, 在明度和纯度上进行细心的调整, 使作品整体的色调符合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这就有利于插画创作的语义传达。
2.插画色彩的心理感受
插画可以带给观众的感受有时不仅仅是图片本身的意义, 还可以通过色彩与观众达到心理的交流。虽然色彩本身是没有温度的和冷暖之分的, 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和经验往往会给起到很多暗示的作用。如红、黄让人联想到太阳, 使人感觉到热和温暖;青、绿让人联想到大海、森林, 使人感觉到凉爽等。同时, 人们还会对不同颜色产生不同的味觉体验。如红色系是果实成熟的颜色, 橙黄、朱红相间, 给人甜蜜的感觉;红、绿色是辣椒的颜色, 常给辛辣之感;黄、绿色这样的组合是果实未成熟时的颜色, 给人酸涩的感觉;灰褐色是无望的颜色, 像中药给人带来苦涩的味道一般。甚至色彩有时还会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如暖色能引起血液循环和肌肉活动的快速变化, 产生亢奋, 称之为兴奋色;冷色具有压抑心理亢奋的机能, 会令人消极、沉默, 称之为冷静色。
所以, 插画表现中采用不同的色彩表现, 带给观众的心理感受也不一样。把握好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 结合插图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可以为插画创作带来更多体验。
3.插画色彩的韵律体现
节奏和韵律是音乐、舞蹈中的术语, 常用来指一种有方向、有秩序、有组织的运动。插画色彩的节奏与韵律是在视觉空间形成的有规律、有秩序的编排和组合, 通过有秩序的色相、明度、冷暖、虚实、形状、位置、方向、大小等要素表现以形成节奏感。色彩的节奏与韵律是现代插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无论节奏还是韵律都会激发人的情感, 引起人的视觉与心理上的快感。在比亚兹莱以黑白为主的插画作品中, 他始终遵循着一种对立与统一的规律, 极其巧妙的转换黑白之间的矛盾, 从而使画面产生既对立又统一的和谐艺术效果, 给人以空间上的节奏感。作品在增加了作品节奏与韵律的同时, 也表现出画家的艺术境界。
插画中的色彩韵律表现, 可以捕捉观众的心理感受, 将这种有序的对比与统一进行合理的组合应用, 并结合插图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可以为插画创作带来更多体验。
四、结语
在插画创作中, 只有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尝试, 紧紧围绕插画主题进行设计表现, 在创作出基本的造型语言的基础上, 还要把握好画面的色彩语言, 要做到画面造型语言与色彩语言的和谐统一, 才可以创作出读者喜爱的插画作品。
摘要:色彩赋予了插画艺术更深、更广、更新的内涵, 使其内容更加丰富, 视觉更加完整。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插画创作的过程中, 对色彩的产生、属性、知觉以及配色原则、调色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专业研究, 理解色彩美的内涵, 才可以创作出读者喜爱的插画作品。
关键词:插画,色彩,色彩美
参考文献
[1]张雪.插图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插画作品中的色彩运用 篇6
色彩的心理作用及联想会因人们国度、民族、年龄、性别的不同, 以及社会制度、气候条件、文化素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职业等差异, 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二、传统木版年画的色彩特征
木版年画可以溯源到汉代最早门神画的是“神荼”和“郁垒”。早在汉代, 在门上画门画已形成风俗, 含有“御凶”的意思, 特别是在旧时农历新年, 据说贴上一对门神, 可以祈求平安吉祥, 同时, 也有装饰门板的作用。木版年画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和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 有“南杨北柳”之称。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南方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民间木刻画。因产于江苏苏州桃花坞而得名。桃花坞木版年画色彩上以成块的大红、桃红、黄、绿、紫 (或蓝, 一般的是用紫不用蓝, 用蓝不用紫) 和淡墨组成基本色调。女子衣着的色彩丰富但不浓烈, 颜色对比调和和谐但不跳跃, 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色彩在民间已然意象化。既是现实的、审美的又是观念的、历史的。它不仅突出视觉, 而且还受到文化传统和生活风俗的影响。所以具有象征木版年画的色彩具有象征性。
就传统木版年画来说其色彩观具有装饰性、象征性以及普及推广性三个特点, 装饰性顾名思义就是强调色彩的高度对比、协调, 与大众审美相契合达到装饰美化家居环境以及欣赏的目的。象征性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说。内容上说在古代, 农民识字有限, 于是各种带形象的年画就成了一种最直观的信息传递方式, 将美好的词句以可视的方式展现出来。如鸡的形象与“吉”字;蝙蝠的形象与“福”字等。普及推广性, 在中国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现今存世的年画作品也数以万计, 如此浩瀚的年画作品蕴藏的是农耕文明的立体影像, 而每一幅木版年画都记录了一个文化文明的发光点, 每一幅年画作品就是一个故事, 忠实记录了历史、宗教、传说、小说、典故等。年画作品不仅起到装饰象征的目的, 更要传递信息, 承载文化, 普及推广灿烂夺目的历史文化。
三、插画的概念和发展
插画的英文illustration在词典里的含义是指用来解释或装饰书本的视觉材料。其中文的字面解释是指插附于书籍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装饰作用。插画是运用图案表现的形象, 本着审美与实用相统一的原则, 尽量使用线条, 形态清晰明快, 制作方便的艺术形式。而在信息传递飞速发展的今天, 插画的概念以及用途远不能从之前的意义上加以解释, 它从形式、风格到题材、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 涉及文化活动、社会公共事业、商业活动、影视文化等方面, 成为人们喜爱的传播形式。
中国当代插画的状况。在中国, 插画已经遍布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中平面和电子媒体、商业场馆及公众机构、商品包装、影视演艺海报、企业广告甚至T恤、书籍等。中国当今受到的日本插画风格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明时期。因其色彩语言随着文化的互相传承而一直承载着其特有的表现方式且一直在发挥着作用, 色彩的装饰性、象征性和推广性在日本浮世绘中得到保留, 也为当代插画的兴起提供了养料。从延续的角度说, 当代插画的色彩表现依然是中国木版年画的基本色彩形式, 木版年画的色彩装饰性、象征性和推广性正是现代插画的色彩基本形式。例如, 大家耳熟能详的几米插画, 在他的作品里反映了现代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每个人都能找到映照。其色彩上多运用感性色彩, 例如玫瑰红、紫色、黄色等, 体现了很强的色彩象征意味。同时几米插画在社会推广上运用当下时尚色彩基调, 当下由于生活节奏过快与环境影响而偏爱淡雅、清新、明快、舒适的颜色。几米插画最大的特点能准确抓住当下人们共通的色彩需求, 因此其插画色彩装饰性、象征性和推广性正暗合了中国木版年画的色彩运用特点。
当代插画在色彩表现上虽承袭了传统木版年画的色彩形式, 但当代插画在其形式内容上发展得更加多元, 其蕴含的人文价值更加丰富, 信息量更多, 时代性更强。这都是当代插画的新形式、新内容。将中国木版年画的色彩运用到当代插画中, 不是要我们简单地照搬而是要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木版年画中的色彩元素进行提炼和改造, 使得它富有时代特征, 遵从地域性、文化价值、生活习惯、人们的价值观和情感等, 融入到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张雪著.后现代主义标志设计.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3.6, 第048206号, 84-85页.
[2]李砚祖主编, 芦影著.平面设计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第106131号, 394-405页.
【插画作品中的色彩运用】推荐阅读: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11-09
插画教育中的若干问题10-01
书籍装帧中的插画艺术11-08
插画语言08-21
插画设计08-26
世界插画09-12
时尚插画10-01
数码插画10-04
产品插画10-13
传统插画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