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教育中的若干问题

2024-10-01

插画教育中的若干问题(共6篇)

插画教育中的若干问题 篇1

摘要:本文以世界上优秀教育机构的成功与改革为例,尤以当今世界三种大学教育源头之中的德国大学和美国大学的教育模式为例,来探讨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进而从教育的最基本问题着手,提出现阶段插画教育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契机。只有当我们能够正视这些关乎教育的最基本问题,我们才能着手寻找解决之道。关于解决之道,一是去除中国大学的功用主义色彩,增加理论课设置;二是在插画艺术教育课程中,增加与插画相关的跨专业课程的设置。

关键词:插画,教育,观念

严格地说,插画并不是新学科,自古以来,国内外的书籍内页均用插图作为图示,以增强书籍与文章的可读性。插画的历史,是一段有关图像的历史。远溯至我国秦汉时期,简牍和帛书不但一展书法的魅力,也肇始了插图历史的源头。欧洲中世纪的福音书,则展示了古代欧洲宗教思想的成熟,同时也是插图历史的开端。一直到19世纪,伴随着美国的独立,美国的插画艺术也在崛起与成熟,到了现代,欧美与日本的各类插画艺术潮流席卷世界各地,不断掀起视觉浪潮。如今,插图艺术与计算机的结合可谓是如虎添翼。从世界插图的发展历史来看,较为成熟与成功的插画艺术产业,除了要与商业的节奏与需求紧密结合外,还要具备艺术上成熟的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插图艺术虽历史久远,但发展跌宕起伏。近代之前,伴随着绘画的繁荣,插画艺术的风格异彩纷呈。近代之后,战争使得插画艺术的种类呈现出凋敝的趋势,到了现代,插画艺术的势头才卷土重来,只是在质量与数量上均与国际上优秀的插画艺术有一定的差异。对于国内的插画艺术教育来说,插画艺术如何发展,以及国内的插画艺术产业如何跻身国际成为插画艺术面临的首要问题。那么,生产出一定规模高质量的插画艺术将是现在商业市场的方向。因而,培养插画艺术领域的大量人才是插画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插图艺术教育作为插画产业链的初始,将我们的目光与关注投注于其上。

一、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教育使命的变更

谈到教育,就不能避开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机构。这些优秀的教育机构提供世界上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最为出色的教育资源,并还在为更高的目标做出不倦的改革。所以,我们应当借鉴,虽属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领域,但我们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对于惯于制造欧洲文化经典的德国教育,略有耳闻。提及德国文化经典,我们能够想到诸多从历史到哲学再到绘画等方方面面的领域里出现的出类拔萃的德国人。之所以能够在欧洲哲学或整个教育领域中屡创奇迹,德国依靠的是一种关于经典的态度。经典二字之于德国,意味着长久的磨砺之下锻造的利剑,这把利剑既可以指所创之物,也可以指治学的态度;经典之于德国,不只是有关于德国的历史文化,还有德国的教育体制。德国曾经首度创办学前教育,诸多教育形式也起源于德国,而这些诸如师范教育、义务教育等都对其它国家产生重要影响。

2. 实用主义的滥觞

实际上,这一举措是欧洲的教育模式向以美国为首的实用主义精英教育模式的靠拢。毫无疑问,对于这种发迹于十九世纪德国,繁荣于二十世纪美国实用主义的浪潮,中国缺少德国教育家的质询与审慎。也许在二十世纪的早期,对于保留与革新,当时的中国教育家们有过深刻的思考与争论,但至少现在,是全盘接受了这种实用主义的教学模式,从观念到论文的模式,无一漏掉。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胜利,中国也成为整个实用主义文化阵营的一角。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美国文化输出与复制的胜利。对此,我们五味杂陈,但美国教育也曾在艰难中前行,在成功中改革,在比较中借鉴。无论是成功与失败、保守与激进,世界上各个国家包括美国自身的教育系统仍在审视这种实用主义,虽然这种实用主义和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实用主义性情部分吻合。相比之下,我们简单而又粗暴地执行着实用主义的信条。

二、中国教育的选择

与此同时,让我们回眸中国的教育历史,以此探析我们所承载的焦虑与不安。

在我们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历史中,文化图景可谓波澜壮阔,古代以科举入仕的教育体制在清朝末期结束。这种结束意味着文化上的大换血。与古老绵延、繁盛的西方教育体制不同,中国的教育与文化一道是呈现断裂性的。贯穿中国主要历史阶段的科举制度的废除,让儒家教育大部分推出历史舞台。文化与教育均受波及。国民们在文化十字路口处左右逡巡,力图在踌躇与徘徊中寻找归路。与艺术发展的问题一样,在继承与变革的罅隙中,我们的教育也在寻求生存与定位。在传统中革命,在革命中坚守,这当中失去很多珍贵的东西.

1. 经典之余的思考

关于德国教育,我们已谈及很多。给我们深刻印象的恐怕不只是建于1386年的海德堡大学、建于1472年的慕尼黑大学、建于1734年的哥廷根大学等这些著名的学府,还有曾经在这些大学授课的教师——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他们不但是引领学生的导师,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哲学导师。除此以外,令我们对于德国教育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培养出如此出色的人才并得以诞生大量著作的大学教育体制。

我们应当看清,德国为了博洛尼亚所提出的欧洲统一的大学教育区的主张而改变本国的教育策略,并不是源于本国教育体制的失败,而是为了更好地迎合欧洲一体化的步伐。

2. 实用主义的打造

从创造人类哲学经典的德国的海德堡大学,到人所向往的英国的牛津剑桥,再到我们所熟知的美国的哈佛耶鲁斯坦福大学,世界教育的发展史描绘着从欧洲的经典文化教育向美国的精英文化教育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演绎着欧洲与美国在各个领域上的竞争,无论这竞争最终如何,我们都必须承认从经济政治文化几方面来讲,当下的美国都更像是一个风向标,这个风向标较比欧洲来说如此年轻,它不只是创造了经典,还在不断吸引来自世界范围的优秀的教育资源汇聚于此,并创造新的文化经典。

三、对我国插画艺术教育的反思

我们在洋洋洒洒地讨论了国外与国内的教育现状之后,发现一所著名的大学、一套成功的教育经验、甚或一种优秀教育精神的体现,所影射的都是教育体制与机构的改革、教育资源的优化、教育方式的转变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体现,甚至是这些良性因素互动的结果。无论是海德堡大学还是哈佛大学,抑或剑桥大学的教育宗旨与精神,都值得我们深思。

在关于艺术史的研究中,我们会发现,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家为辟蹊径所做的多种尝试,那么这种尝试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艺术的创作。对于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来说,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同样,对于教育和美术教育,我们也抱持着这样一种观点: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从不排斥这样一个试错的过程。因为我们不能时时保持正确,但我们可以以一种保持客观、审慎和质疑的眼光来面对教育事业的革新。因为我们所着眼的未来,是一个信息时时更替,交流史无前例广泛的时代,这需要我们作为教育者具有批判性和建构性的姿态,来面对教育的未来,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世界的未来。

插画教育中的若干问题 篇2

2010-05-17

上海市物价局

上海市财政局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沪价费(2002)043号

沪财预(2002)066号

关于社会力量办学中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收费若干问题的通知

各区(县)物价局、财政局、教育局、社保局:

为了进一步促进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维护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和学员的合法权益,减少行政审批。现根据沪府发[2001]34号文的精神,对本市社会力量办学中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收费的若干问题通知如下:

一、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部门批准,具有《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的民办教育机构,在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活动时适应本通知。

二、社会力量办学中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收费不再进行行政审批,由办学机构根据办学质量和成本、供需状况等情况自行制定,并在招生简章向社会公布的前一周分别向同级物价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的发证部门备案。

物价部门和教育、劳动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布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收费标准。

三、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所有向学员收取的费用和相关收费办法均必须按规定实行明码标价和公示,公示的基本内容为课程名称、教学时间、收费标准和计量单位以及其他按规定应予公示的有关内容。

办学机构不得向学员收取任何未在招生简章(通知)上予以公示的费用。

四、学员中途退学,办学机构应按课时比例退回学费,具体退费办法由办学机构自行确定,并在学员报名时予以公示。

五、向学员收取的代办费必须在学习期满时向学员提供结算清单;中途退学的学员,在办理退费时也应向其提供结算清单。

六、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实施上述收费,到指定的价格主管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申领或变更手续,并凭收费许可证领购和使用税务发票。

七、办学机构接受国家机关指定、委托、或依法进行强制性教育(培训)活动,其收费必须通过市主管部门报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审批。

八、高等教育自学助考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学前教育收费仍按原规定执行。

九、物价、教育和劳动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收费管理和指导,对违反规定乱收费的行为要依法监督检查。

本通知自文到之日起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物价局上海市财政局

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插画教育中的若干问题 篇3

【关键词】心理教育;情感教育;心灵发展

心理健康相对于生理健康在学生人生成长阶段更重要。心理健康包括两方面:一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开朗乐观,积极向上,计划性的心理状态,面对社会环境发展和社会现实发展始终保持自我价值观判断和良好调节能力的心理状态。二指维护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有目的,有方向,有意识,有原则的去引导学生保持自身心理发展,遵循小学生心理变化,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学校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

一、落实“情感”教育

小学教育是未来高科技全面人才的奠基教育阶段,对推动社会稳步发展具有历史使命。建立校园自身建设和健全管理制度均是不同层面需求,现阶段教育需抛却理论束缚,完善教育教学实践方式,发挥学生心理教育潜能,塑造品行高尚,素质一流的新型人才。在理性教学基础上开展感性教育是心理教育核心所在。

中职学生基本处于7.8岁年龄阶段,此阶段学生未形成稳定社会认知能力和具备善恶分析能力,具有浮变性,跟风性,当然这种性格同样具备可塑性。

定期进行家访,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落入学校日常管理条例大纲中。在学生家访过程中教师应随身记录家访笔记,方便日后根据不同学生自身情况制定相应教育措施。并在家访过程中认真听取家长诉说,深入了解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自身行为缺点,并记录入案。在深入了解学生缺点同时加强学校心理教育方面工作措施宣传,让家长配合校方管理工作,对此年龄段学生进行课堂,课下全程心理教育,杜绝一切不健康心理危害未成年。家访是保证管理工作课下正常开展之重要措施。

定期进行师生交流。体现教师“威严性“不易于小学学生管理,正确引导并做长期定期交流探讨是管理工作的需要。解除沟通障碍,化解师生隔阂,教师应考虑学生自身想法,查找自身管理漏洞,听取正确学生管理建议;学生应努力吸取教师优良品德和深厚知识底蕴,听取教师对其社会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改进要求,两者互帮互助,互相学习,达到情感之共鸣,学习之共助,感情之升华。

加强师生沟通是促进良好双边关系的又一“情感“保证,互相尊重是沟通前提,自尊,自信,自强性格是学生情感教育三大因素,在尊重信任基础上与学生进行真诚,有效沟通。耐心倾听,做一合格收听者,通过倾听对方内心,实现情感共鸣,是一种沟通“境界”之提升。

二、落实小学生“规范”教育

1.良好环境熏陶

良好环境教育是学生成长教育重要教育方式,马克思曾说:“人创造了环境,而环境也创造了人。”个人学习,受教育环境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思想品质,性格特征,对学生心理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学校和家长应从环境局面出发,培育文明,舒适育人环境,如:家长带领学生主动做清洁,爱护家庭环境与卫生,锻炼学生勤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加入各舞蹈或相应社团,加强学生向多才艺方向发展,为学生讲解行为习惯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处处体现文明规范,以做好示范作用。

家长和教师在学生心理教育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有很强模范作用,此阶段学生受环境影响度最大,在处处体现文明基础上,建立良好环境熏陶机制,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做好思想基础。

2.强抓基础,规范教育

应从认知性角度出发,小学生心理教育中的认知度教育较低,主动性偏低。因此对小学生规范教育从《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和《小学生守则》要求来逐步指导学生向自觉性,主动性方向发展,贯彻落实规范教育思想,深入小学生基础教育理念。

在受优良环境教育熏陶的同时,应加强行为品质教育,如:尊敬师长教育,助人为乐教育,团结同学教育,强化学生自身素质,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体现基础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性作用。

基于小学生心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受影响性,在规范化教育初期,家长应根据个人学生特点制定独立教育内容,如:八荣八耻教育;另一方面,规范训练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合理有效家教体系,避免形式化教育。例如:“二要二不要”,读书姿势要端正,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尺距离,不要在阳光下看书,不要子啊动荡车厢内看书等。

3.学校与家庭结合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管理者在自身端正,规范自身行为规范的同时对后辈的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管理者为教师和父母。为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深入开展思想意识教育,都是小学生心理教育中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家长和学生应多做沟通,对学生教育阶段出现的若干问题做详细分析与探讨。

学校是学生日常阶段接触最多的教育环境,因此教师应做好学生的日常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对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教育更胜学习任务的教育,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更胜家长,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心理教育中,心理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开导学生认识社会,思考社会,努力做好学校教育本质。

在家庭教育中,要随时与学校取得沟通,把家庭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板块,如:与子女面对面交谈,由于学生自觉性差,可通过教导或奖励手段鼓励学生多做习题,逐渐养成学生自觉性,切记不能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差动武;良好沟通和相应奖励会成为学生成长阶段得力助手。

心理教育通过教师和家长结合,教师是教学方法教育,家长则是思想品德教育,在做好教育奉献的同时,应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甚至在小学阶段应把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心理教育重点对待;通过教师家长分工协作的方式取得学生教育事业的成功。

三、寓教于爱,树立良好教师形象

针对小学生心理素质较弱,自我价值观判断尚未成熟,因此,在教师教育学校应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素质培训,并对小学生心理进行全体教师讨论分析,确保在实际教学中正确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成熟过程。

师生中的心理互动也是教师寓教于爱的具体体现,针对学习接受能力及思维有障碍的学生,教师应投入更多关爱,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倾听学生内心声音,用真诚去关爱学生心灵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情结,以自身良好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帮学生塑造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关玉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3):235-236.

[2]王勇,栾金昌.把握小学生心理动态,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J].考试周刊,2012(67):173.

[3]邓艳红.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活动方案构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4,(4)

[4]张红.数学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及其开发[J].数学教育学报,2008,8(4):57-59

插画教育中的若干问题 篇4

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若干问题思考

作者:黄菊英

来源:《财会通讯》2010年第10期

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是将教育局所属学校(直属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统一纳入局属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财务自主权、资金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采取集中管理、统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目前由于会计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会计工作中出现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许多地方教育事业单位,通过会计集中核算,用以建立会计监督为中心的单位权力约束制度,同时改变了会计人员隶属于所服务单位的现状。会计集中核算后,在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企业集中核算的应用

(1)会计业务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分离。以往会计做假行为的发生,多数是会计业务的决策者即单位的领导指使,会计人员出于行政上的领导关系或自身利益需要而具体操作。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则使会计业务从各单位的内部处理变为会计核算中心的集中处理,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与单位分离,单位领导不可能指使会计集中核算机构的会计人员做假,这种管理模式使想做假却没人去做。(2)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过去多数部门的财务机构设置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融为一体,财务部门负责人既是财务审批人也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项处理上经过部门负责人审签同意的原始凭证,既表示符合财务制度的财务审批又表示符合会计处理规范的会计监督审批。这种集双重职能为一身的管理方式,缺乏财务与会计的相互制约,使单位内部的会计舞弊行为成为可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职能由单位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由会计核算中心行使,在审批责任人和实际操作人上形成分离,通过双重制约职能的建立,使得想做假也没人敢做。(3)会计凭证的存放管理与单位分离。过去会计业务处理完毕后,全部会计档案均由本单位保存,多数单位是长期在财务部门保存,当会计做假行为发生后,外人很难得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档案由会计核算中心处理并保存,按照会计稽核制度的要求,稽核人员对可疑的会计凭证可以与出具凭证的单位进行核查。同时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过程既受各预算单位的监督、财政部门内部的监督,也受来自审计纪检等有关部门的监督。(4)会计业务处理的过程公开。在过去的分散核算形式下,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是封闭的,对会计业务的知情范围非常有限,往往只有

一、两个人知道。在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一项会计业务处理,至少要经过单位的经手人、证明人、财务审批人和报账员、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会计、记账会计和会计主管等七个环节,对数额较大的还要经过单位的主管领导、会计核算中心的分管领导等审批。整个业务处理过程又是在“一站式办公,柜组式作业”的运作方式下进行。知情范围的扩大,运作过程的公开,变“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从运作机制上就形成了对舞弊行为的有效遏制。

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1)加强了对直属学校(单位)全力位的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收支经单位审批后,都要由“中心”办理,单位开支必须通过“中心”账户,其会计资料也由“中心”保存,增强了会计监督的可能性与公开性,强化了对直属学校(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控制。超标支出明显减少;铺张浪费、挤占挪用和随意增人增支现象得到了遏制。(2)资金调度趋于合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于各直属学校(单位)的银行账号已被取消,有效堵住了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各单位沉淀的大量资金变为可调度资金,可用于解决单位的燃眉之急,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3)加强了沟通衔接,缩短资金周转周期,尽力维护系统利益。“中心”为了解决财政专户资金下拨周期过长这问题,积极与财政有关部门联系,在取得同意的情况下,规定各学校取得的属于往来款项性质的经费(如学生书本费)不再上缴财政专户,而直接缴入会计核算中心账户,从而避免了往来款项周期被人为延长的情况,加快了资金到帐速度,为核算单位提供了方便。(4)“中心”的成功运行,为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改革的纵深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另一方面,也促使直属学校(单位)严格执行预算,保证其支出的有序性、计划性。

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局限性

(1)加强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目前,“中心”比较严格控制了经费支出的标准和报销凭证的合法性,但会计监督尚限于对票据内容上的审核,对经济业务的合理性、真实性难于把握。原始凭证的时效性尚未得以控制。任何经济业务,会计信息、都有时效性,即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及时到财会部门办理报销手续。但实际工作中,部分核算单位以资金紧张不能及时支付为由,甚至将1.2年前的原始凭证拿到“中心”来报账,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即使发现问题,时间长了也不便查找责任。(2)“学生书本费”、“补课费”等学生代管款项的结算不够及时,造成结存数额过大,不能真实反映学校的资产和往来情况,也是造成会计信自、失真的一个原因。(3)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中心”目前只具备核算功能,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由于财产物资由原单位管理,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如实登记,造成账实不符,以至账外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这也使“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建议

(1)统一单位领导的认识是集中核算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经费报销的手续在“中心”办理,“中心”在审核中发现原始凭证或支出项目不真实、不合法、不合理或有违反预算使用资金等情况,即使单位负责人签字也有权拒绝支付。这些单位的领导长期习惯“一支笔”,对于“中心”拒付易误认为这是在削弱他们的权力,从而在工作中出现抵触情绪,给“中心”的工作增加了难度。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上级要与各核算单位领导适时沟通,使之在思想上正确认识这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学习《会计法》有关知识,明确自己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避免滥用权力;明了“中心”有义务、有权协助核算单位规范财务管理,完善费用报销手续。(2)处理好实际开支与财务制度规定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现行统的财务制度的开支标准,与具体的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给“中心”,会计人员的具体操作带来新问题。要求统的财务开支制度适应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很难做到。如果对超出标准的开支见单位

关于钢琴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 篇5

关键词:钢琴教育 钢琴艺术 审美 研究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192-01

钢琴艺术其实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是不确定的、非逻辑性的,不遵循任何推理形式、逻辑思维和严格的规则进行传送,它是一种心灵体验来传达,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情商开发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 钢琴教育现状

随着钢琴的不断普及,钢琴教育正向着更宽、更广、更高的领域发展。据调查显示,当前深圳市钢琴家庭普及率已排全国首位,城市中各类琴行有120多家,其中在福田区家庭钢琴量达2万多台,整个深圳市家庭钢琴拥有量超过10万台。钢琴教育普及过程中,钢琴教师非常重要,但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些钢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里没有能够充分的带动学生的钢琴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钢琴教学还是使用一贯的传统教学模式“灌输式”,难以在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

学校音乐教育或私人教学,比较重视“一对一”教学,这种课堂教学比较狭隘、死板。同时还有“一对多”的集体教学模式,这对初学者比较有效。音乐教师钢琴伴奏存在问题,教师钢琴伴奏现状并不乐观。很多老师在读大学大专时虽然已有过系统的训练,但实际演奏操作时,很多老师难以准确把握曲调,演奏技巧机械、单一,没有感情的融合,没有伴奏特质。

2 钢琴艺术审美特征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钢琴艺术传入国内,便很快与国内的民族传统音乐深深地融合在了一起,展现出了具有特殊魅力的中华民族音乐。我国的钢琴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烙上了深深地民族印。《牧童短笛》是我国第一首钢琴曲,此曲成了扬名中外,享誉全球的优秀作品。《牧童短笛》以其清新优雅的曲调将西方钢琴技术与我国民族音乐的调式巧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此曲颇具我国民族特色,同时也带动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总体的、持续的放松指的是:在弹奏的整个过程中,手、臂、肩、背直至整个上身,始终保持放松、自然。局部的、暂时的紧张指的是:正在触键的手指尖关节才需要用力,而其它手指和臂、肩、背等仍要持续地放松。当这个手指弹奏完毕时也要立即放松,轮到另一个手指弹奏时,另一个手指的指尖关节在触键的瞬间再用力。这种先进的、科学的弹奏方法,要应用在一切培训和演奏的过程中。我国钢琴艺术有三个方面的民族特性创作方式:一是,沿用和声创作出来的钢琴作品。这些钢琴作品均以民族神韵、单调为基点,饱含着民族特点,从而使钢琴艺术牢牢地扎根于中华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二是,将中国音乐传统创作手法与西方音乐创作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全球化是一种开放性态势,它使全世界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触动了社会文化的转型。文化艺术开始呈现出以服务市場、服从市场为引导方向的思想理念,从而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步随之发生一系列改变。这一系列的反应呈现出的便是文化艺术的多元化。然而反映在钢琴艺术的,则更多的是创作思想、风格与题材的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由于每个学生在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特征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每个钢琴教师有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这样才能作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

3 如何体现钢琴教学艺术之美

3.1 钢琴教学中的感性模式应用

在钢琴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好学生具有良好的性格品质,从而使学生逐步达到自由地、自觉地运用钢琴美的规律去改造人自身、创造客观事物,以及在真善美中能够达到高度统一,这些都是钢琴音乐审美教育的最基础、最根本的功效。钢琴教师需要通过钢琴示范给学生以完整的音乐感受,并对其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风格和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表现的欲望。

3.2 演奏技巧及表现形式

将不同音乐素材完美的、合理的、有机的组织起来,构成综合性音乐形象,体现了人的意志和精神。在此过程中,技巧也开始逐渐靠近了音乐的本身,靠演奏者音乐素材的积累,以及情感体验的精神产物和智慧的手段,是钢琴演奏者灵巧高妙的运用钢琴演奏的表现、技术的一种具有音乐情绪的能力。钢琴教学中应当将钢琴演奏能力教学重心倾斜到技巧上,使学生在技巧训练中体会钢琴音乐的无穷乐趣,感受着钢琴弹奏带来的快乐,以及以技巧带动技术的提高,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钢琴技术上运用无限的钢琴音乐表现技巧,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

3.3 在钢琴教学中引入个性化教学模式

钢琴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进行钢琴创作和创新,老师应当起到引导作用,进行教学要以“授之以渔”为主。在新课改背景下,钢琴教学也必须进行一个全新的改革,以全新的教学面貌来迎接学生。对于钢琴的教学过程我们注意其四大教学的基本点:“基础性、浏览性、重点掌握性”以及“集训性”,在有限的学习教学时间内应当综合以上教学特征,对钢琴教学进行个性化创新教学;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要尽可能地体现钢琴艺术美教学。如果能够一一解决这些问题我想这对于学生的音乐审美品味、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层面与情趣都将会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的。

4 结语

从音乐教育中可以看出钢琴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思想深度,并在当前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强重视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苑韵,苏建华.试论钢琴教育中的审美效能[J].大家,2010(6).

[2]崔乾高.当前钢琴教育的失范与矫正[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6):136-139.

插画教育中的若干问题 篇6

孟广平,1929年生,北京人,研究员。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北大教学行政处负责人、北大附中校长、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等职。1982―1989年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司司长,后任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技术与职业教育项目(UNEVOC)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2005年4月病逝。本刊“名家视线”栏目设立之初,曾为纪念孟广平先生逝世五周年发表过他的遗作《改革要有超越传统的创新观念》。在纪念他逝世十周年之际,我们再度将他生前尚未来得及正式发表的这篇“研讨”介绍给大家。或许在今天看来,这篇杂谈中某些观点可能已不再有多少新意,但谁又能够否认十年前他在此文中提出的理念和思路具有前瞻性和先导性,尤其是对于当前我们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依然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呢?

【摘 要】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名称的简化不利于技术员类人才的培养,高中阶段两类教育的比例应稳妥考虑,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本和效益评估应予以充分重视,要检讨教育的整体结构。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教育比例;成本和效益评估;整体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11-03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义和内涵

(一)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文件中使用的“技术与职业教育”(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简称TVE)。它包括“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与“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两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教育类型。

1985年起草《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时,因为有人不赞成原稿用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两类教育的概念,所以折中改为“职业技术教育”,去掉“、”以求妥协,但潜伏了分歧。

1993年起,将“职业技术教育”改为“职业教育”,反映了分歧的深化。而两种本来不同的观点却在改称“职业教育”上表现了一致:

——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为代表的一派,反对职业教育與技术教育是两类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育,主张只有“职业教育”一类教育,其中包括技术教育。主要根据是当初黄炎培先生创业时的提法,却忽略了现代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变化及相应教育的新发展。

——原国家教委的有些同志实际上同意说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是两类区别的教育,但认为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不是一个体系,而应属工程教育体系,所以也赞同把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拿出,改为职业教育。这表现在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上,认为技术专业教育应归普通高等教育系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是培养“高级技艺性人才”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所以应称“高等职业教育”。但又不好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不含技术教育,所以赞成淡化三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异。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提法之争,不是咬文嚼字之争,或是管理之争,而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同导致的根本问题之争。把“职业技术教育”改为“职业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更不利于已经很落后的技术员类人才的培养,应当改为国际上多数国家通用的“技术与职业教育”。

(二)职业技术教育包括长学制的正规教育,也包括短期的非正规教育(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作为一种教育,特别是现代学校教育,它也具有教育的一般功能,即教育目的不仅是培养有从业技能的劳动力,而且也是造就合格的社会公民和有发展潜力的人(社会化的人)。从此意义上说,并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需要从教育的社会化的角度,从终身教育的角度重新认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只有“毕业生直接上岗,不需要适应期”的教育才是职业教育,这种认识适用于培训,一般不适用于长学制的学校教育。

(三)职业技术教育包括从业准备教育、从业专业教育、从业继续教育。前二者主要是就业前的教育;后者主要是就业后的教育。我国把就业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分划到独立的成人教育体系,反映了我国教育体系尚不成熟(四大块教育的分法缺乏科学根据),不利于人力资源开发。

二、高中阶段两类教育的比例问题

(一)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比例,是我国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提出的要求。

(二)所谓“5∶5”的比例,只是一种宏观规划目标的“大手笔”描述,不是科学计算出的预测参数。国务院《决定》的原文是两类学校的招生数“大体相当”,所以不应该作为具体工作指标,更不应该作为衡量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好坏的标准。

(三)1986年以后的头几年,“5∶5”的比例客观上对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继续沿用此比例作为工作目标则会产生负面作用。例如,促使职教发展规模脱离市场需求和就业容量,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四)不能简单地认为中等教育结构中的职业技术教育比例越高,教育改革就越贴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普及程度会提高,中等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可能出现一个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发展走势。需要把各层次教育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对我国有的发达地区提出适当降低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比例的设想不应简单否定。

(五)援引外国的中等教育结构比例的主张,或反对进一步提高我国职教比例的观点都有片面性。所有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都很发达。至于是哪个层次的、哪种形式的更发达是国情决定的,不能套搬。日本的中等教育主要是普通教育而职教比例不大,用这个例子不能证明经济发展与职教发展无必然联系,也不能说明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不发达,因为日本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教育比例比普通高教大,而且20世纪五十年代时,日本中等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教育比例也很大。至于有人说美国中等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为零,那是对美国教育的误解。美国的高等专科教育大多是职业技术教育。

三、教育的成本和效益评估

(一)多年来,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忽视成本和效益评估,特别是忽视外部经济效益,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学比不学强”,“办学是教育部门的责任,就业是劳动部门的责任”等观念,往往是不重视外部经济效益的思想根源。

(二)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本和效益评估是一个重要的但又很困难的问题。有多种评估理论及方法,但迄今还没有一种完全准确的方法,所以对用任何评估方法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要重视、二要有分析。得出职业技术教育对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有显效和无显效结论的实证研究都有。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不够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三)无论哪一个层次或哪一種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其成本都必然比同层次、同学制的普通教育高很多,这是为获得某种专业技术人才所必需的投入。不花这个钱,就得不到这样的人。问题是如何用最小的投入获益,而且投入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获益相比是划算的。计算这个投入应是全口径的,不仅是政府的有形投入,而且应考虑一个人终身跨度的教育成本效益。普通教育和岗位培训都有效益高的,但不可能因此不办职业技术教育。当前的问题是有浪费资源之处,如有的用长学制的教育达到只需短训就能达到的目标,加大了基建和设备购置的成本,低效益运转;还有如就业率低等状况。

(四)任何一种基本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都有成功的典型国家经验,但都要有一定的条件,无可褒贬;任何一个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都不是单一模式的,而是以一种为主的模式。我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不自觉地走上以政府办正规学校教育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政府有较大的投入,不是中国国情所允许的,需要重新考虑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技术教育基本办学模式,应改变目前的政府为主、正规学校教育为主、职前教育为主的格局。但是“以职养职”方针走向另一极端,则会产生误导。

四、要检讨教育的整体结构

(一)需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作为教育的整体重新考虑,仅就职教论职教是论不清楚的。

(二)把职业技术教育仅看作“技能培训”“大众就业教育”是不够的。需要从终身生计教育(life-long career education)的角度、教育的完善化(excellence of education)的角度重新审视各级、各类教育的任务和作用。

基础教育是优良人才的基础,必须保质保量。中等教育应是广义的进入工作前的准备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普通中学只为升学做准备、以学习普通文化课为主的局面。

正规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应加强基础素养(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和非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岗位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要注重就业可行性。

高等教育应根据人才结构类型有不同的教育类型,改变单一的学科专业教育类型。高等教育中所谓“应用型、技术型”专业就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技术教育。

除学历教育外,大力发展各种非学历的教育,并在一切教育中承认个人在学校教育以外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插画教育中的若干问题】推荐阅读:

插画语言08-21

插画设计08-26

世界插画09-12

时尚插画10-01

CG插画07-10

现代插画艺术07-30

广告商业插画08-03

数字插画设计08-07

插画课教案06-01

插画画展策划09-28

上一篇:漏泄通信下一篇:主持心态